网络传播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02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自由度把关

21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信息、多媒体、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在这个时代,作为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一种全新形式——网络传播也大放异彩。

网络传播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不仅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同时也更加自由灵活,在传播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多人,多人与多人的单一形式,而是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全方位的传播形式,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为人类的传播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兼容性。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子邮件,既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实现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可以通过编辑邮件通讯录或使用群发功能发展成为点对面的传播。

多媒体。传统的传播媒介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单一媒体,而网络传播则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在因特网上,用户既可以看到精美的图片,又可以读到优美的文字;既可以听广播,又可以看电视;既可以对多媒体信息予以实时控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删除信息内容或者重新链接选择。

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语言特性,网络传播所传递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的相互转化,数字化贯穿于信息的采集,传送,制作,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革命特征,也是网络传播区别于大众传播的最本质特征。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大都是单向的直线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者或传播者,于是传统的传者与受者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了。

另外,网络传播也具有其他方面的特点,比如:时效性,开放性,联想性,大容量性。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统一的,网络传播内容的自由与开放,导致了众多信息的良莠杂陈;网络传播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特点相对弱化了大众传播“把关人”的机制和“议程设置”的功能。因此,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显著增强的同时,也潜藏着某些难以解决的难题,造成传播秩序的混乱,传播效率低下等。、从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来看:

1、垃圾信息

用户打开电脑手机,每天都会接收到许多重复无用、过时的信息,这些信息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和信道,造成了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垃圾邮件在垃圾信息中表现的尤为严重,大量的垃圾邮件不仅占用了人们的信箱空间和阅读时间,严重时还会引起邮箱崩溃,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2、色情暴力信息

网络色情暴力信息不仅包括,色情文学,影片等,还包括色情行为,色情游戏以及pK类竞技暴力游戏等低级趣味的有害信息,破坏了社会道德秩序,扰乱了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是对未成年人残害甚深。青少年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容易受色情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不良内容的吸引,从而沉迷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虚假信息

因为网络传播的自由和开放,网络媒体也成了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重要工具。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无处不在,尤为明显的是在娱乐信息和经济社会信息中。我们都知道,娱乐圈是一个浮华的世界,炒作,丑闻,爆料也习以为常。而在经济社会信息中,企业为了引起关注,牟取利润,制造虚假新闻也就十分频繁。

除了以上几种不良信息较为广泛之外,诸如网络颓废信息,网络诽谤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也十分严重。

1、知识产权的侵犯

由于网络传播的独特性,网络传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将面临着极大挑战。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由于新的网络传播主体的出现,使传统的知识产权的主客体性质都有一些新的变化,知识侵权也就更为严重,如网页网站侵权,网络转载侵权等。

2、隐私权的侵犯

隐私权一直都是互联网争论的焦点,因为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易于被暴露、篡改和非法使用。一些人滥用网络传播他人的隐私甚至国家机密,给国家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其他还有一些网络诽谤,网络暴民等出现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给网络传播带来了不少麻烦。

因此做好网络传播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网络传播的“把关”呢?

对于网络传播,如果实施过于硬性的管理和控制,则可能损害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但如果放任自流,又会漏洞百出,被不法之徒所利用,传递各种不良信息,危害社会文明,扰乱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网络传播的“把关”工作。

1、加强行政管理

行政力量是规范和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管理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各级政府行使行政手段参与相关事务,因此,网络媒体的规范和管理也离不开国家和政府行政监督方面的努力。比如:网络实名制,pK类竞技游戏应当通过身份证登录,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举报制度,网评员引导网上舆论,行政处罚等。通过行政监管,政府成为网络媒体传播的最大“把关人”。

2、完善法律法规

由于网络传播中的侵权,犯罪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法律法规的制约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已经制订了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网络传播的规范和约束。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

3、增强传者与受者的自律意识

针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泛滥的现象,受者应该选择性的接触,选择性的理解和记忆,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抛弃无用的信息。同时,对于传者而言,应该反对网络空间的盲从和情绪的宣泄,更反对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要自觉履行“把关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自律。

4、“把关人”应注意对主流文化的引导

网络媒介同传统媒介一样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作为“把关人”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文化价值取向,推进全球化意识,发挥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信息共享性,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

此外,网络传播还可以从技术控制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来做好“把关”工作,提高全民的网络素养,营造积极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③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④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⑤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2

网络热点事件的“5w模式”分析

1.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起点,在传播过程中被誉为“把关人”。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把关人”的角色被逐渐弱化。从2012年的网络热点事件来看,网络媒体已经远远赶超传统媒体,成为事件的主要传播者,如神舟九号上天、毒胶囊事件、中菲黄岩岛争端、“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王老吉商标案、中日问题等。从这些事件来看,传统媒体作为传播起点的事件主要是国家大事和主旋律事件。还有一些事件,经由传统媒体报道之后,在网络上引发质疑,然后持续发酵形成热点事件,如:深圳飙车案、云南巧家爆炸案、北京“7・21”特大暴雨等。微博、SnS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在网络环境下成了大部分网络事件的传播起点,如:“表哥”杨达才事件、陕西七月孕妇被强制引产事件、广州越秀区常委方大国打空姐事件、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等。

2.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的中心,主要指通过传播媒体传播给受众的信息。综观2012年的大部分网络热点事件,其内容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民生方面,如毒胶囊、红牛“添加门”、白酒含塑化剂、湖南儿童试验“黄金大米”、三亚“宰客门”、全国雾霾天气等事件;二是经济和文化方面,如:王老吉商标案、电商价格战、“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江南Style、航母Style、央视“您幸福吗”调查;三是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不作为或者腐败方面,如吴英案、崔永元怒斥湖南教育厅、湘潭神女、北京暴雨、雷政富不雅视频、什邡和启东、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天津蓟县大火、毕节流浪儿死亡、“房叔”和“房姐”等“房氏家族”事件、河南义昌大桥垮塌等。

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传统的传播渠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传统媒体,而网络媒体在时效性和参与度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个事件要发酵,就离不开传播媒体,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相互交织,形成多路径、多点扩散的传播渠道。一旦传播者传播内容之后,其他媒体也会介入报道。比如毒胶囊事件,经由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后,立即引发网民在网络上的热烈探讨,各大报纸再跟进报道。

4.受众

网络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一般指网民,当网民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之后,将信息再加工后再传播出去。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受众的个体情况不太一样。在网络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广义受众是指社会大众,即所有通过网络接触到该事件的网民,而狭义受众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特定关注人群,这一群体会对接触到的事件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传播,这些受众的存在会使事件持续发酵,形成热点事件,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但是有的受众在对信息进行再传播的时候,抱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有的甚至歪曲事实和臆造情节,这些传播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假军人“总参一姐”任婕和“二炮女兵”刘圆圆、沈阳商铺关门等事件。

5.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网络事件最终对涉及到的主体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在2012年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很多事件的传播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北京“7・21”特大暴雨后,在媒体和广大网民的追问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最终公布了77人的死亡名单,打破了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为国家机密的惯例;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在微博曝光66小时后,重庆市委宣布免去雷政富一切职务并接受纪委调查;还有诸如“表哥”杨达才、打空姐的方大国等,最终均被免职。但是“人肉搜索”等野蛮的网络事件,也会给无辜的人带来麻烦和恐惧,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新特征

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一种补充。通过对2012年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发现这些事件的新的传播学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速度快、强度大

web2.0时代,微博和SnS社交网站与手机实现了无缝结合,让用户摆脱了电脑的束缚,用户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参与网络事件的讨论,因此,网络传播速度和强度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岳阳“天价切糕”事件,2012年12月3日上午10点21分,“岳阳公安警事”在微博中了“天价切糕”事件的缘由和处理结果,次日13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到网上舆论参与人数多达20万。

2.传播过程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

传统传播渠道的信息传播模式本质上都是点对面的传播,是一种单向传播方式,是基于某一个中心意识的传播,且具有一定意义的权威性。②由于微博和SnS社交网站具有互动功能,因此传统媒体具有中心和权威地位的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难以维系。在“表哥”杨达才事件中,虽然当事人进行了澄清,但网民马上找出了其破绽。在很多网络事件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心。在重庆周克华案等事件中,虽然官方一再发言,但网民还是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哈尔滨和河南义昌的大桥垮塌事件中,网民对专家给出的结论也进行了质疑和调侃。

3.传播内容设置草根化

在网络媒体未兴起之前,传播内容的设置权基本由传统媒体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和金钱所左右。网络媒体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设置方面的单一性和垄断性。在网络热点事件中,传播内容既可以是某一网站,也可以是某一个人通过帖子来设置。综观2012年由草根设置的内容而引发的热点事件,传统媒体大多进行了报道。由于传播内容设置的草根化,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一旦传播出去就很难制止,网络就会成为谣言诞生和成长的沃土,成了很多网络的催化剂。③网络管理者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做好“把关人”?这一难题应有所突破。

【本文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mY201209)研究成果】

注释:

①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雷亚楠吴恋:《“天价切糕”遭吐槽,“切糕体”走红网络》,人民网,2012年12月4日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3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吉林省网信办、长春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峰会于2016年9月23日至24日在长春举行。峰会旨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方式,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的影响力,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蓬勃健康发展。

“在4・19网信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围绕中国网络文化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展开具体交流探讨,符合社会和网民需要的比较选择,意义重大。”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局长章勋宏指出,网络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体,将文化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是文化传播者、网民和网络平台之间高度互动的过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空间正能量传播,网络文化传播面临着难得的时代机遇。

取道吉林,立网络文化品牌

吉林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其中之一就有“网军工程”,并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董维仁在峰会上提到,在网络文化建设和传播实践方面,吉林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先后组织开展了吉林网络春晚、网络名人看吉林、网络文化安全进校园、吉林微电影大赛、手机摄影大赛、东北亚微电影等一系列网络文化活动,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广受欢迎。今后,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力度,提高网络传播的文化品位,打造属于自身的网络文化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在峰会上,长春大学党委书记卓越介绍了长春大学积极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文化力量的具体情况。他表示,长春大学作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成立的发起单位之一,为支持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吉林省图书馆“社科大讲堂”以及长春市图书馆举办的“城市热读”系列活动等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还将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学,以健康的文化对冲网络空间的负能量,做好网络传播的这篇大文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聚焦网络时代的文化自信,深入探讨网络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方式,引导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中国互联网文化建设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立足中国,扬特色文化自信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的文化自信是指中国文化的自信,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文化的健康化,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文化的交融化。

对此,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指出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愈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峰,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二是道德经济与“互联网+”,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对准人们的思想共鸣点,要让道德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三是网络传播要把根留住,中国网络文化传播正在不断探索、锻造、历练、扩展,要以“互联网+”的独特功能和倍加效应,为市场经济形成正效应、正能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导孙正聿从“互联网与我们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与现代化”“互联网时代与当代社会思潮”“互联网时代的哲学理念创新”四个方面分享他的观点: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形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黄朴民则认为,文化是本,网络就是用。没有文化,网络传播便无所用;没有网络,文化也行之不远。今天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国文化精神挖出来,然后通过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更广泛地传播,更极力地弘扬,使它春风化雨,使它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借力网媒,推传统文化传播

章勋宏表示,中央网信办始终把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和网络生态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工程、网络文明和文化精品工程、网络征集等活动,从工作机制、品牌活动、氛围引导、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创了网络文化传播的崭新局面。

未来网副总编辑郑研表示,未来网一直以中华文化关联为新引擎,构建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态圈。首先是加强网上中华文化传播,点燃文化传承新火炬,未来网借助“互联网+”开通了中国少年国学院,通过网络将五千年沉淀的中华文化以更形象化、通俗化地形式呈现给少年儿童。其次是净化网络空间,铸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防线。未来网以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为契机,推出了国家网络安全青年科普基地,通过最先进的科技和新奇的体验让青少年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供更加丰富、流动及可互动、可触摸的网络安全教育课堂。

央视网总编室副主任华睿指出,央视网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传统节日,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网络公益广告。重视技术创新、内容创新,依据平台优势共同打造网络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传播文化自信。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4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34-02

随着互联网这个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它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受网络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的不同方式拓宽了新闻的自由度。除了专门的新闻网站以外,BBS、博客、论坛和百度贴吧等都能进行新闻的、转载和传播,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新闻网站有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环球・中国网、新华网等。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现已逐渐呈现出分众传播的趋势。

一、网络传播概念与特点

以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为传播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称为网络传播[1]。网络传播的特点囊括了人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即时性等,与传统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成本费用比较低,传播的内容容量大,具有多元化和权利平等化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一对一的传播局限,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形式。

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与特征

网络具有信息多、信息快、传播快、互动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多达1亿以上,网络中的新闻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也都进行了提升,网络打破了传统新闻中的局限性,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没有了限制,同时还提高了互动性。

然而,网络上的新闻中,假新闻的出现概率也高了不少,假新闻完全违背了新闻中的基本原则,诸多有名的网站还会出现恶俗方向转换的情况,通过相关的手段来提高网民的关注程度,提高点击率,使得网络上的新闻完全变质,完全没有文化内涵。网络方面的信息传播需要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当网络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新闻的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网络的职能,也发挥出新闻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以及多媒体化、个性化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使用范围和接收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新闻传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容上,网络新闻传播的容量巨大,在传播途径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另外,网络新闻的实时更新速度也是传统新闻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传统新闻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受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二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服务形式过于单一;三是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够强;四是诸多网络新闻只是单纯的复制其他媒体和网站的内容;五是许多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法转变。这五个方面是目前网络新闻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分析。

1.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管是传统报纸新闻、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都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的自由性,这就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开放性。网络新闻网站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反馈渠道,它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网络新闻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其他新闻媒体,而网络新闻通常在转载的过程中,照搬照套不加筛选,导致网络新闻不可避免的复制其他新闻媒体的假新闻;二是网站自行采编新闻,这种情况下给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三是来自于网民在BBS论坛、百度贴吧、新浪、腾讯微博、社区等各种不同介质上的新闻,这种新闻的可信度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网民不是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握的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网民舆论的结果。

2.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化使得网络新闻有图片、视音频等功能,但是网络上的新闻普遍都来自于其他网站转载的,使得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与国外网络新闻相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新闻的背景、分析等进行报道。

3.网络新闻的互动形式不够强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主动选择和搜索自己的信息,然而,我国网络媒体新闻多源自于传统媒体新闻,导致网络新闻深受传统新闻的影响,传播的过程和途径多位单向传播。网络只单纯的接受新闻信息,却极少进行信息的恢复反馈。

4.诸多网络只是单纯复制其他网站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权,使得网站新闻内容多来自于报纸的翻版,照搬照抄的新闻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网络新闻应该具有的特点,而那些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过于重复,使受众烦不胜烦。

5.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向转变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及时、真实、简洁是新闻的特点。网络没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使得网民的网络上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使得网民在网上恶搞网络新闻,对新闻的内容胡编乱造,已经偏离了新闻的特点。

三、解决上述网络新闻传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专题报道面和加深报道的深度

要提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就要在新闻的内容上下功夫。比如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无版面限制的特点对新闻进行专题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进行解释性报道、说明性报道、背景调查报道等。

(二)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网络新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化,利用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建立专门的新闻专栏。通过网络的优势,在新闻的标题上下功夫,利用网络的特点,进行蒙太奇报道等。

(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传统新闻的互动方式不外乎信件和电话,报纸的订户和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等。而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可以建立独立的读者反馈栏,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网站及时发现读者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读者在反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反馈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其他读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充分的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四)强化网站新闻的自主原创性

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尤其是对于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增强新闻的原创性能够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对于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可以自主采编;对于没有采编权的网站而言,在转载其他新闻的时候,可以对新闻进行修改,包括新闻的结构、新闻的报道形式等。

四、新闻传播自由的管理对策

首先,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网络新闻的管理者的职责,加强网络管理者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权力的约束,强化网络新闻者新闻的职能和权利方面的工作。其次,网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新闻反馈空间,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反馈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反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受众对新闻时事的参与,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发挥新闻的真正作用。再次,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建立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条例,利用法律措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约束。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为第四大的新兴媒体,网络的应用范围和覆盖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率也会随之扩大,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互动性

随着全民网络认识度和网络使用率的不断增加,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断提高[2]。

(二)舆论干涉性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要加强舆论方面的干预能力,提高舆论干涉性将是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三)及时反馈性

随着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的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的反馈能力不断增强,新闻反馈空间的构建,未来网络新闻的反馈速度和及时性也不断提高,及时反馈也将成为未来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具有自由性,有效的加强管理,让其有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网络会在人们未来的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3]。网络新闻要在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保证符合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的约束,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保证网络新闻的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田建平,王运灵.“依赖”与“原创”――关于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5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特质;专业人才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一种非常广泛的传播方式;网民的急速发展奠定了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主流传播的基础,它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如报纸、广播等,从非主流传播地位上升到主流传播地位。这无疑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究竟要怎样的专业才人才可以适应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其进行讨论。

一、网络新闻传播特质

网络新闻传播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新闻传播,只不过其载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而是新时代的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通过这些载体形成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变得模糊、不明确,传受关系不在是单向的,而是受众与传媒双向交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见,从而影响到他人,微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今网络传播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加以重视。它的传播速度快捷,并且传播便利,不受空间的限制。像世界瞩目的奥运会,无论在何地举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出来,实现新闻传播的全球性特征。并且传播的方式往往也并不单一,不像报纸只是通过纸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传播,也不像广播通过声音来传播,更不同与电视单一的声像传播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方式,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动画、影像多种方式并存。

传播的快捷,也直接带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社会、人文、科普等等,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但同时也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新的挑战,过多的信息量会使广大群众难以分辨是非,无法确定其真假,从而导致网络新闻传播混乱,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群众对其权威性有所保留。

二、专业人才教育

面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新方式,笔者认识到其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边缘化了报纸、广播等传播方式,成为了主流传播主体,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迎接这种挑战呢?笔者认为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这种培养不在是单一的、传统的培养,而是要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与时俱进。

1.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人才培养,都对其自身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在专业上,更应该表现在思想、生活等等方面。作为新闻传播者,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坚定的思想原则,忠诚的政治素养。在面对网络新闻传播复杂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必不可缺;试想在面对众多的新闻时,怎样正确的引导群众,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对传播者都是十分大的考验。新闻传播者要对新闻内容,有着正确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全球化的急遽发展下,英文也成为新闻传播者的必修课,想要获得传播第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并且要知法懂法,这种法律不仅仅是中国的法律,也要懂的国外的法律,只有知法懂法了,才能正确的判断出新闻内容的正误,从而正确的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总之,只有新闻传播者自身素质上的去,才更有利于新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

2.那究竟怎样才能使得网络新闻传播者具有高素质呢?这就对专业人才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新闻传播者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注重人文,而不注重其他学科,当代的网络新闻传播不在单一的属于文类,而是一种文理交叉的学科。这种性质上的转换,让我们不得不对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网络新闻传播中,网络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对计算机的水平提出了要求,不在是你会写稿子便可以进行新闻传播,只有懂得网络技术,利用视频、动画、文字等等多媒体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不能只看重文学素养,同时也要文理兼顾,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文理兼顾的基础上,还应该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者也要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领域有着相应的理解,网络新闻传播不能只掌握专业内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只有凝聚各个领域的精华,融会贯通才能更的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工作。

3.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就是要注重培养的方式。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已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但这种规律在实践中,向我们表现出来其缺点。传统的培养方式并不适合新生的网络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成长。纵观当下的各种学府,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有的只按照新闻传播者进行培养,有的也只不过加入了计算机教育,甚至对于这门学科,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在课程体系上也明显十分混乱,公共基础知识、专业课知识等包含的内容复杂、混乱。这都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也向我们揭示培养方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适合“专业”培养,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进行培养,才更有利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现今许多大学生都感觉在大学上所学,和到岗位上所做,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一无所用,空有一腔理论,却只能纸上谈兵,这种不能学以致用的现象并不少见,想要减少这种现象就只有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力度,可见只有实践才能更好的进行培养,只有实践才能验证其成果。培养方式的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网络新闻传播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三、结语

快速发展的网络新闻传播,无疑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传播主体,对于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是对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考验,这种传播方式的壮大依靠的是人才。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从根本上变革,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洪宇.关于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报业,2011(12).

[2]车英,郭文明.我们新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J].武汉大学学报,2002(1).55:113-118.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6

    【摘要】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对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进行了重新认识,把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又一种全新的便捷渠道,其给现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今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作为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早已被网络所覆盖。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学校图书馆是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枢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笔者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度来认识网络信息传播的问题,认为学校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必须肩负起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1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校得到真正落实。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提高,教职员工生活富裕,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重要分支的高校图书馆,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信息传播是以计算机硬件和通信设备为依托,用网络技术传递数字化信息,从而达到信息交流和共享目的的过程。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是在图书馆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的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校园网络是虚拟的空间,它是读者精神的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络会越来越重要。因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图书馆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2.信息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网络作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沟通校园信息

    和谐校园需要有和谐的校园氛围。在现阶段,网络是最通畅、最无障碍的通道。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效快捷和直接通畅的优点,它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同时,这种沟通又是双向的,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沟通双方的联系。这种沟通正是建立和谐关系和构建和谐校园所需要的。

2.2推进校园民主法治

    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的校园,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没有法治也没有和谐。网络信息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给了每个访问者说话的权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平等地交流,及时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法规制度,通过网络空间无阻隔的互动性,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能及时得到回馈。网络传播最大限度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推动校园民主的发展

2.3传播先进文化知识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知识,通过网络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由手工转向自动化,服务内容由浅人深,逐渐丰富,服务对象由馆内延伸到整个校园。图书馆通过网络途径,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的文化水准,促进读者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从而增强校园凝聚力,促进校园和谐。

2.4监刚校园文化环境

    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有环境监测的功能,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校园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动态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聚集性、扩散性和上下传输的便捷性,可以对校园存在的问题及早做出预警,经过学校与学生互动,制定对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不稳定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3图书馆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

3.1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污染问题

    在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中,由于技术限制,信息霸权、黑客攻击和病毒人侵等都会给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也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严重破坏图书馆网络信息环境,影响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3.2技术措施不完善问题

    由于垃圾信息的传播者具有一定技术水准,对付他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技术对抗技术。但现阶段的网络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单靠杀毒软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3.3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由于整个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都不能完全跟上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步伐,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它,这些都是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利因素。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尤其保护措施不得当的时候,加剧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传播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管理者的权威体系,加上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使得很多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垂直约束力锐减,直接导致道德约束机制的乏力和校园控制力的削弱。网络信息传播凭借着自身的优势现已成为校园内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手段,但由于受技术、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获得信息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不平衡的继续发展,最终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此外,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加速了不同思想观念的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信仰危机。

4维护网络健康,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图书馆在校园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做出贡献。图书馆骨干网络信息传播要符合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要成为和谐校园的守望者和建设者。

4.1坚持正确奥论导向,维护校园的稳定

    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文化知识,为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而努力。同时,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学校的利益,增强师生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团结。

4.2加强道德法制建设,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对传统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要有道德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要实现和谐的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通过各种道德标准和制度,最大程度地消除网络环境污染,减少网络危害。道德和法律法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是实现图书馆网络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应该倡导网络文明,引导读者自觉维护网络环境,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做贡献。

4.3坚持读者第一的宗旨,传播先进科学的文化信息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7

[关键词]传播模式;网络新闻;双向流动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6-010-3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也在不断涌现,网络也随之发展成人们必不可缺的一项获取信息的手段,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新闻的获取自然也必然依赖于网络,因为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也比较及时,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具有的一些特点是传统新闻无法具备的,包括数字化、多媒体等的特殊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和应用,信息量特别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网络媒体顺应时展的潮流,普通百姓通过网络新闻,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了解每日新闻,所以,网络新闻势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研究时,一些业界人士通过构建模式来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透过构建模式来了解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而首次提出用模式来研究传播过程的学者是美国的H・拉斯韦尔,他的“5w模式”也称为“拉斯韦尔程式”。除此之外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也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以上的这些模式能够保住研究学者正确认识和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同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模式是将要研究的对象简洁化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被研究事物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述,模式随着所表述的方式的差异被分为数学、言辞、文字等,通过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优势进行表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构建让大众可以直接、简明的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和交互性,把新闻传播这一无形的事物传达给大众,让人们对新闻传播的理论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新闻传播的特征建立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平面媒体,包括杂志与报纸上的广告都是传统媒体的范畴。而传统媒体概念是针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提出的,它通过一些机械装置传播信息,而电视、报刊、广播被称为三大传统媒体,也就是所谓的“平面媒体”。

作为传统媒体,它是以图像、文字和声音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娱乐信息,下面是电视、报刊、广播三大主流传媒所共有的一些特征:(1)传受关系明确;(2)接受者对于新闻信息是互相孤立的,很难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评价;(3)报纸、广播、电视等只能将新闻信息单方面的传给大众,而大众对于新闻的反馈很难逆向传播回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此三大主流传媒往往掌握着“话语权”,信息完全由传播媒体所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成为接受者,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普通大众对信息的理解,其他人之间只能是通过交谈的方式传达信息,不能以媒介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其中报纸采用的是文字的方式传播新闻,而记者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抽象的文字总结,在写作的时候难免与时间的真实性有所差距。虽然如今的一些电台和电视相继开设了“听众热线”等环节,但还是不能让大众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存在着信息的延迟性,这一缺点就决定着其很难在当代网络普及的社会生存,因为它无形中在大众与媒体之间树立了一堵“墙”。

当代社会传统新闻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出的新闻和信息,而现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通过自行制作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如何保证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面对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如何保证自己能从营销中获得更多收入。

传统传媒面临的市场冲击及其发展状况:根据调查统计,大约有1/3的在线电子读者不愿再去接受传统的媒体形式,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很大的创伤,与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不能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很好的交流媒介,新闻者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信息获取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更无法进行相互交流,而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也是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采用的是超链接或者超文本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属于比较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连接,信息可以快速的从一个地方传到想传达的地方。超文本超链接使网络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是网状的,大众可以通过查询方式筛选出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比较强,而且他的编辑窗口也比较多。所以,网络媒介的功能比较强大。

综上所述,网络媒介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采用一系列音频、文字等方法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并实现自己的商业行为的一种传播媒介。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进行分析,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两点:

技术层面的特征: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与接收都不是固定的,接受者也会成为新的传播者和者,所以界定不太明显,也就是说网络的传播可以看做无数像蜘蛛似的网,从一个点出发,向外不断扩散,并形成新的网,者和接受者都是网中的一点,不断向外扩散。因此,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的结构形式,整个覆盖面不断向外扩张。者通过电脑或者信息交换设备与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换,者和接受者同时扮演了“发”和“接”的角色。

实用层面的特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较传统信息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流动性和交互性。社会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到的信息也在不断的进行反馈,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也是通过网络传播进行反馈,这也是传统传播无法取代的一个优势。网络传播的用户还能与其他的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继而再向外通过网络传播。在传播时,可以以真实身份出现,也可以匿名传播,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掌握话语权。

三、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模式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技术上的变革和飞跃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是一次革命。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千变万化,可以说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视频录像、flas等等,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也更加多元化,通过网络,可以不用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节目的播出。所以,信息的获取者可以自由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且网络新闻通过安排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结构使新闻信息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有利于新闻阅读者清晰明了的深刻了解新闻信息。而双向流动性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优势。

(一)构建模式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通过模式构建可以清楚的对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用层面的特征分析,在进行模式构建时,首先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对于新闻的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对问题的意见和反馈、讨论如何处理。这也是对如何将论坛、校园BBS等的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实现互动的一种考验。网络新闻实际是一种虚拟的新闻传播途径,通过虚拟的网络使信息实现双向流动。

网络新闻的传播是多交流和沟通反馈的,者占主导地位,而接受者又带有自主性,所以要让接受者接受,就要研究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她们的心理活动,接收者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和互动实现双向流动。

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我们在构建结构模式时,首先要考虑新闻者与接受者的个体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进行考虑。

(二)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

大众对于一些比较新颖或奇特的新闻题目会更容易产生兴趣并点击阅览,而对于像《最新播报》等兴趣不大,如果新闻题目比较奇特那么点击的人数也会大幅增加,阅览者之间也会在网页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对新闻没多大兴趣自然不会查看更多关于此类新闻的链接和报道,更不会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要首先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设法吸引大众点击查看子页的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的接受者而言,都会对看到的每条新闻做出自己的反馈,感兴趣的点击浏览、与者或浏览者自己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没有反馈等几种情况。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获得成功时人们都在关注此类信息,而时隔几个月后,有些大众还是对此事比较兴趣,想再查看相关新闻,而报纸或电视就很难看到相关报道,而在网上,比如凤凰网或新华网上,读者就可以查看到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并点击之前的一些资料,比如关船的一些报道,基本所有想要的资料都可以阅览到。但同时,大众选择了此类信息,就自然忽略了对其他新闻的查看,也就是无实际反馈,其实也是大众在浏览时对新闻信息已经有了心理排序,哪条新闻最关注最想了解,就是先点击查看,并可能进行互动交流,而有些可看可不看的就会最后去阅读,也就是新闻接受者的选择――交流――反馈。

网络新闻传播的双向流动性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当前新闻或信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网络这一重要因素。网络新闻传播受大众和媒体的喜爱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能方便快捷的为大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大众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于某条新闻的看法,发表评论,而这些都是以网络作为中介的。二是是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媒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双向流动性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表现了出来。三是当代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整体性以及社会性。

(三)网络新闻传播双向流动性的特点

海量性:网络新闻提供的信息量特别多,对于传统新闻来说,报纸或电视提供的只是有限的几个重要新闻,成千上万的大众面对的只是这几个新闻,而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社会性,传播方式也比较多元化一些,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外开放的,大众可以阅读、听音频,也可以查看视频。

时效性:网络新闻可以及时快捷的将最新的新闻咨询传播给大众,将最新的消息及时出来,而作为大众可以在任意时段去点击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信息量及时的新闻时代。而且,新闻可以很快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也是新闻传播上的一个里程碑。

交互性:交互性能够让大众参与到其中,也就是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网络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个优势,而且它让大众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话语权,没有沟通的限制。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报道的只能是真实的新闻,及时监督其真实性,虚假的和骗人的新闻随时都能被大众揭穿。

(四)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第一,对于网络新闻来说,由于其具有的双向流动性的特性,使得新闻能在民众之间快速传播,传播的对象相对是小众化的,不管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如今比较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播新闻信息,让大众都能快速方便的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的网络资源比较强大,所以提供的信息量自然也就比较丰富,而新的计算机技术使信息的趣味性更加饱满,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第二,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政府也在积极的用新的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变革,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国家对于网络媒体的重视也是网络新闻能够迅速发展的坚实后盾。

第三,随着现在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持。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对其支持,网络媒体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突破,而且新闻的传播方式在更加多元性,更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量和互动交流的要求。

现在是网络社会的时代,是全民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立场的时代,民众的看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它能积极的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双向流动性。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能促进人们积极的去认识当代社会,甚至改变世界。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对于网络新闻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推广时,同时要重视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不能忽视了道德的自律作用,网络媒体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民众可以随时监督政府机关,在舆论的形成下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申雪凤.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83.

[2]王胜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坛,2008,(2):134.

[3]曾萍.网络信息资源浅析[J].当代经理人,2006,(6):279.

[4]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6-8.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8

关键词:网络传媒;经典理论;新闻传播;冲击;解构

一些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所论述的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曾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媒体的种种现代神话。然而,网络传媒诞生以来,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与控制地位被打破,任何网民都变成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许多经典的新闻传播模式与理论已无法解释网络媒体新的传播现象了,这就使那些形形色色的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一、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他认为在信息传媒中有大量的信息“把关人”存在,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之后,传播学家怀特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到处都是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有闻必录”,而要有选择地传播新闻。“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所把的“门”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然而,网络传媒的兴起,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没有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传统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被网络非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模式,网状结构使信息流动路径变得多样化,网众只要利用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选择不同的路径交互随意、随时随地与接收新闻信息。因此,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是网众的“公共领域”,网络传媒中信息处于自由的状态,网众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而不经中间环节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后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帝国逐渐瓦解。网络将按照个人的独特需求分门别类地进入一个个家庭,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驰骋。权力从传播者那里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有学者认为,网络依然存在“把关人”,理由是网络把关人变成了“隐形化”的“资讯人”或“引路人”。除大型门户网站还保存了传统媒体的机制外,人际交流网站(如BBS)也有版主,他们有权删除不合适的帖子,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管,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其实,这些所谓的版主是难以承担传统“把关人”那样的角色。其一,网络新闻信息的海量而难以把关。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出,网上新闻一般寿命只有15分钟,编辑、版主是没有精力与能力编辑与删除网络海量信息的。其二,在网络某些单一的社区、网站也许能删除、封杀一些新闻信息,但互联网是一个根状相联延展性的网络,你过滤、封杀了这个网站,其他网站又出现了;国内网站把关了,国外网站又渗入。加之网民自由度极高,他们可以不断地拓展“栏目”、“版面”,可以在不同的站点新闻信息,网络“把关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其三,网络传播是一个复合、整合式传播系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网络中的BBS、社区通讯、手机短信等这些传播领域,传者与受者处于松散的传播环境中,那些在传统媒体中被“把关人”删除、修改、过滤的内容与形式,在网络空间里却能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其四,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信息“把关人”的水平,而在网络传媒中已把传媒的权力分给了网民,新闻信息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网众整体的水平。因此,网络时代,要想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严格的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实,网络传媒已无法承担“把关人”的角色了。

二、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在随后的30多年中,有美国的芬克豪泽、丹尼利恩、瑞斯等众多传播学者作了进一步地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不仅是从媒体上去认识公共的论点,而且依据媒体对传播信息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即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的宣传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也就是说,媒体强大的掌控能力使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一种主流性、严肃性、重大性和导向性。因此,按照“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闻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9

[关键词]受众角色主动匿名性

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

2008年11月份的猫扑大杂烩和天涯论坛等社区差不多整月充斥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南昌大学的50美女图”。11―12月份在百度风云榜。排在“今日上升最快top50”第一、“今日搜索量”达10100多次。遥遥领先于其他关键词的同样是“南昌大学50美女图”。

在经过一系列的网络传播之后,“南昌大学50美女图”成了在全国网民中热议的一个话题。在随后的事件调查中,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得知了事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过程。事件的起因是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女生出于自我娱乐的目的,在校内网上了原始资料(即一组南昌大学漂亮女生的相片)。随后"50美女图”的相关信息在短期内被众多校内网网友争相欣赏,并被一些好事者转帖传阅,之后在众多网友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下“南昌大学50美女图”越传越广,不断占据各种搜索排行榜的头名。在整个信息传播中,“50美女图”的资料也被知情者不断地丰富,相片、生日、专业、班级、电话、寝室号等私人资料也被知情者更新,这样越来越完备的资料让“南昌太学50美女图”成为了轰动的话题。

从“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这一网络事件的传播路径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点击率超高的网络事件并不是传统的由传播官方所进行的传播,甚至是在没有记者参与下而完成的网络事件,在传播中的信源信宿都是网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受众。这一事件也最能体现出受众的角色特点。

一、受众的概念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简而言之,受众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手机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在早期的大众传播学研究中,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实质上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受众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挡力的。代表理论有“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但是随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随着对受众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的需求使媒体扩充内容来满足,受众的角色转变开始受到重视。

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网络传播是一种点对点的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传播方式,是人通过机器与他人的实时互动与交流。网络传播中受众的被动地位被消除,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通过网络与信息者对话,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节目的制作过程等等。网络中的受众不仅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与提供者。总之,受众的概念在网络传播中发生了变化,它是指网络传媒的使用者,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也包括信息接收者。

二、网络受众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形成的角色特点

互联网造就了一个新的信息空间。网络传播是来自不同终端的、数字化了的人脑思维的交流与互动,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人具有极强的个体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而主体之间以网络为共同载体,通过其对信息的传递实现意义上的共享。与传统受众相比,在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网络受众具有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南昌大学50美女图”这一事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网络受众“个性化”和“互动参与”这两个主要的角色特点。

(1)网络受众的个性化

在传统媒体中,受众是一个“规模较大”、“分散异质的”概念。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有了意义。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使“点对点”的传播成为可能。网民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想接受信息的内容。

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性。面对海量的网络新闻,网络受众具有主动权,表现出较强的决策判断能力,独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新闻的传播也由传统的报社“送出”新闻。转化为网络受众“拉出”新闻。网络受众依靠网络这个交流平台。追求在群体面前将自己的优势体现和个性表现。比如网友常常会提出个性的观点,发表独到见解的帖子,并以帖子被大量回复为“荣”。“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的源头只是一名在校生无意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公开了部分照片。而后众多网友对这系列照片进行发帖评论,彰显了网民的个性化。帖子的不断刷新和增多,网民各种各样的评论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体现了网络受众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以说,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使满足对网络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也成为一种必然。

(2)网络传播下受众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受众不仅可以摆脱对媒介的依赖从而主动、自由地从媒介中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适时由接受者身份转换为传播者身份,实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应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而这在传统媒介传播中是被长期剥夺和忽视的。在传统媒介中,受众往往扮演接受者和旁观者的角色,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拥有强势。然而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更多的是能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需求和发表意见。网络独特的即时交互性,使网络受众拥有了在网络上的话语权,传递自己的观点意见。网民在对“南昌大学50美女图”进行转载过程中,他们将自己搜集的最新资料。如QQ号、专业、年龄等内容进行更新,“50美女图”的资料就像雪球越滚越大。网民之间通过评论、回帖、留言等交流形式形成网络舆论,影响着网络媒体。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复制性也使

得受众更容易发挥互动性。“南昌大学50美女图”在网民阅览之后。被部分受众复制、粘贴,放在不同的网络论坛和社区中,作为一个新的网络新闻存在。围绕“南昌大学50美女图”这一网络新闻而产生的人际互动交流、辩论和思考,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网民之间的这种互动使他们表现出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网络受众的能动平等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从“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我们可以加深受众这两大角色特点的认识理解,网民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展示的相片,却被众多网民争相转帖,传播越来越广。如果没有受众的“个性化展示”和“主动地参与互动”,那么“南昌大学50美女图”将不会像现在这样能引起网民轰动,而仅仅仍是在南昌大学学生校内网上存在的一些相片而已。

三、受众角色引起的道德思考

“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是一件由网民主导的网络事件。而同样更是一件典型的网民道德缺失而引起的网络事件。“南昌大学50美女图”的私人资料(相片、生日、专业、班级、电话、寝室号)的外泄,给她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麻烦。网络传播道德的缺失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民道德缺失主要是由网络受众的匿名性所直接导致的。匿名性使网络受众的身份不需要明确和认知,网络上受众的参与只是一种符号,网络传播中身份的隐匿。使人们能够抛开各种局限,创造并扮演自己所期望的角色。这种虚拟角色不受身份及环境的影响,并且完全遵从于个体的意愿。这一匿名性导致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失去了作用,进而出现种种失范行为,最终会对网络传播条件下的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特点对受众心理、对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对网络传播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虚拟身份,且彼此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这便使得匿名性心理的发生机制得以存在,网络受众之间互动,也许互动机会仅此一次,但由于受众人数众多,每个人都追求自我满足,再加上网络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网络受众能根据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喜好去编辑网络新闻发表在一些论坛或者是贴吧或者是新闻社区中,很容易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出现各种帖子。“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就是由于匿名性的特征,众多网民发表各式观点,才由简单的相片发展为有众多跟帖的热帖,甚至演化热点网络事件。

日常的社会交往,我们通常是在获悉或者熟知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身份的确认。然而,现阶段的网络传播多是一种“虚拟”的文字交流,受众的真实身份被符号所代替,匿名心理的作用造成了受众社会身份的隐匿与社会角色的虚拟,这就使得道德约束失去了根基与权威,因而,网络传播进入“失范”状态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南昌大学50美女图事件”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网络传播学重点篇10

一、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

网络传播相比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去中心化、交互性、小众化、多媒体化以及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我们正处在一个“沙皇退位,个人抬头”、“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3),随着科技的进步,首先在技术方面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可能性,随后由于传播主体逐渐消解,由真实转变为虚拟、由单一转变为多元,这就促使网络传播形成了开放、多元和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去中心化意识逐渐加强。无论是过渡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报纸还是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电视台,大众传播媒介的目标始终是把特定的信息向受众传播,态度明确,手段强硬(4)。而网络传播提供了平等发言的机会,使得去中心化结构得以实现。网络传播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这两者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实现了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则可以完全成为真正意义上平等交流的伙伴—共享与参与共存”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说“社会问题也即公众的问题,即不是个人的困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社会的公众问题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虽然对于社会问题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角度,但是在狭义的角度来看,一般都认为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四个要素:第一,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第四,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本文探讨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问题,指限定在某一特定环境内即网络传播环境内的社会问题,有学者称为网络社会问题,它产生于网络环境中,都与网络产生着某种关联性,并且它对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不利,能够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公众对它产生主观上的普遍认定,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而且这种社会问题从控制渠道来看,它的解决和改善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冯鹏志认为网络社会问题分为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沉溺这五种类型。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问题,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卷入某一社会问题的群体越来越多,这既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社会力量,也同时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控性。

二、网络传播与社会问题

网络传播环境对社会问题的影响,从社会问题产生阶段的“议程设置”、社会问题发展阶段的“沉默的螺旋”以及网络传播环境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三方面进行探讨。议程设置功能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和D·L·肖在李普曼“拟态环境”和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当事人的影响会更加直接的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提高对某件事的关注频率与强度的可能性,使网络同样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网络传播在社会事件的产生阶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设置议程和把议题迅速的推向深入,从而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制造了条件。正如某些问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许无法引起传统媒体以及大众的关注,但是经过网络传播之后,就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进而对事件的走向产生影响。例如有越来越多的身患重病却无力医治的困难群体,被网友发现之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呼吁社会力量的救助,从而获得救治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网络在这些社会问题中扮演了社会互助联络站的角色。任何社会问题都是持久性的社会现象,网络传播能够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持久的关注,并及时给予传播和监督,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2006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和寻找丢失、被拐孩子的“宝贝回家”网站等这些事件中,网络的巨大作用是起到了关键性影响的。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能够迅速形成广泛共识基础之上的舆论,使得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行动。网络传播在社会问题中的干预作用的增强,得益于一个个社会问题中网络舆论体现出的力量,也得益于网络舆论对社会问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且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可以联络起来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汇聚大众的智慧、力量,为解决社会问题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