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22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1

【关键词】微课《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2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3

1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1.1基础医学的组成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是护理学专业课和临床课学习的基础。

1.2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的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护士做肌肉注射时,需要解剖学知识,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起到准确治疗作用;运用生理学知识才能在注射时减轻病人痛苦。病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才能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才能把握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病理生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理解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

1.3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4

【关键词】基础护理教学;护理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32-01

0引言

护理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护理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级护理人才[1]。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但随着护理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应经不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础护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理论知识和实际需求不符等,很多学生对基础护理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强、操作能力差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如何改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1.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向学生传授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临床护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同时基础护理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传道授业。目前各种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和护理器械不断更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很难满足时代对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基础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并且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和考点,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因材施教进行教学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护理教学的学制分为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三种,从应试需求来看,有些是为了顺利毕业,有些是为了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这些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基础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学习基础护理这门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既要保障教学中知识的系统和全面,也要注重讲解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1.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临床实践中的变化很多[2]。基础护理教学虽然注重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假设和干扰因素,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临床实践。例如,在基础护理中讲授“病人环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不仅需要从概念的角度分析环境和护理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结合物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

2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法

2.1传递接受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传递式教学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授新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做到温故知新。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如果单纯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设置悬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如何静脉输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打点滴时有什么感受?”“怎样进行静脉输液比较规范?”等,通过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

2.2引导发现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即称为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发现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结规律。例如,在讲授“心脏复苏”相关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抢救需要心脏复苏的患者?”,之后进行灵活多样的假设,如按压心脏的部位、按压次数等,然后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果并总结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3讨论式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中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法,就是在课堂集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多增加一些依靠学生自己感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患者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查询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4示范模仿的教学法

示范模仿比较形象、直接,也是基础护理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内容时,只能通过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口头传授并且配合形体演示。教师可以首先示范标准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直到全部掌握为止。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适当改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动手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3结语

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深化护理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需求而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式,以此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芳兰,余丽,应燕萍.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技能考试分析[J].广西医学,2010(10).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教学;调查分析

1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全日制中职阶段2015级219名学生,学生调研问卷共10道题,包含了学生网络学习条件的调查微课的条件,学生目前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感受,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实施微课程教学的需求,共发放试卷219份,回收219份,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100%。本次教师调查对象为中职《护理学基础》任课教师,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3名,调查方法为访谈法,主要调查内容为中职《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现状[2]。

2结果与分析

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网络wiFi的广泛覆盖,上网快捷方便,这个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调查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困难点碍于记不住相关知识点,不熟悉操作流程,所以很多时间都浪费在回忆操作,回忆课堂中。《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现状是老师示教1-2遍,然后分组练习,内容多,课时少。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示教2遍就还原操作流程,存在较大困难。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学生愿意尝试新教学模式,学生均希望把课堂中老师讲解知识(理论和操作)的视频保存下来,方便自己复习和练习[3]。

3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积极性很高,但考试成绩(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的结果不理想。原因:(1)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上课讲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检测通过了,但同学回去复习或做练习题时,又会进入误区或不理解。且中职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少主动去咨询任课老师。(2)课堂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对操作流程的记忆和理解是我们解决中职学生目前操作掌握不牢固、成绩不理想的关键所在。(3)虽然很多学生用手机拍下老师的示教教学过程,但大多数时候学生拍视频的时候怕被老师骂或课堂上不允许使用手机等因素,所以学生拍的视频都是偷偷地拍的,导致拍出来的视频往往存在错位效果和拍出来的视频画面不清晰,讲解时杂音多,因此这种视频不仅没起到辅导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另外学生上课专注拍视频就无暇顾及老师对知识点和操作的讲解[4]。(4)《护理学基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学习不主动、学生记忆不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中职《护理学基础》丞待解决的。

4建议

分析以上的调查结果可知校园内几乎人人持有职能手机,校园内wifi覆盖,手机上网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中职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虽感兴趣,但力不从心,存在的客观原因是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主观原因是:学生基础薄弱、记忆不强,任课教师只能确保教学进度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及课余的学习情况。如何让当今的互联网的新特点与教学相融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潮流趋势所在。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的。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对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等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主要特点:短、小、精、活,而且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时间短:每个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教学内容精炼: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程的问题聚焦,只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一个微课程视频的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师生可在手机等媒体上观摩;微课程便于传播:一个微课程短、小,师生可在任何媒体上任何时间进行观看、学习,且播放过程中可以自行调节它的播放速度[5]。微课程教学把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边学边教、边做边学的学习模式。微课程教学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认识放在课程之前,把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安排到课程之中,对知识的巩固、消化放在课堂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化思维能力。《护理学基础》教与学中引入微课程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应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解决我们护理操作课上的瓶颈问题,上课时间少、学生晚上练习缺乏正确的辅导。学生业余时间可以反复播放微课,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播放,另外在播放的过程中就是重新学习,强化记忆的过程。很多同学在老师的讲解下很容易明白知识的难点,如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但课堂后对青霉素皮实液的配置流程及配置过程中的剩余液的剂量又懵懵懂懂。微课程教学把相关的难点讲解,让同学们回去通过视频仍可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理解。可见在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引入微课程教学,那么中职《护理学基础》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莫全娜,赵紫贤.论中职护理学基础运用微课程教学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0):82—83

[2]尹红梅.中职护生对基础护理学课程认知及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276.

[3]陈浩.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33.

[4]李碧桃.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3(2):162-163.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6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高职;护理专业;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60-02

作者简介:王菲,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护理教学。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本文拟对《基础护理学》精品课建设方面的探索进行讨论,以期通过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一、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水平。

1.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到医院带教护理学生,参加护理技术技能培训和护理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有目的地培养,来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选派专职护理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优良的专业素质,勇于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教风端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

3.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专业培训或考察,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

二、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基础护理学》要称得上“精品”,起码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导向性特征,这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为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充分考虑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贯彻“厚、宽、精、新”的原则。“厚”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知识面要宽;“精”指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炼内容,加强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指发挥本学科优势,鼓励学科交叉,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本学科教学,把科学前沿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

本课程尝试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把临床上最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能融合到课程的知识点中,整合教学内容。同时,以典型的护理病案为教学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不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通过本课程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护理学》分理论教学和护理实训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护理实训教学是护理的基本操作,由任课教师课堂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为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技术也不断得以补充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授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本课程以护理实训为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交流法、案例教学法、护理技能示教和练习法等。另外,通过书本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以论文的形式反映学生自学情况,或再次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总之,形成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护理技能示教和练习方案、讨论形式、作业类型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护理工作的社会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护理质量是否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满足病人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开放护理技能练习室,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工作的能力。总之,加强护理实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护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目前,我们已有模拟护理站、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技能示教室、护理技能练习室、护理技能测试室等,由任课护理教师、护理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的练习。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护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因此,应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将考核重点放在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并且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平时考查要有明确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及计分比例。对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要制定明确的操作步骤和评分细则,考核的内容及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不同阶段的作业量、作业形式或内容要相对稳定,既要达到做作业的目的,又不使学生的负担过重。以护理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能力为基础,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主要采用护理理论闭卷考试和护理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

总之,《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因此,在校学生出色完成护理基本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的学习后,还要去医院实习,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掌握的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以便独立为患者服务。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7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病理学;教学改革

在所有的医学课程中,病理学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是一门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护资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题型越来越灵活,与临床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题目深度和命题思路均有了明显变化,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与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题目有所增加。同时,对单纯知识点进行考核的a1型题目减少,综合性题目有所增加。这就要求考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非常有限。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护资考试通过率,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了中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桥梁课程的病理学,也急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重组教材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一套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符合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体系。

1根据护资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来,护资考试大纲有了明显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病理学教学却仍旧沿用传统教材,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与目前护资考试要求有一定差距。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护理教学对基础医学知识要求“必须、够用”的原则,结合护资考试大纲要求,将大纲内没有且临床上不常用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临床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侧重讲解。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例,尤其是历年护资考试真题中出现过的,做好理论与临床的衔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提早进入备考状态。同时,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添加一些病理学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念、新进展,给学生以新鲜、生动的听课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2根据护资考试大纲重组教材结构

近年来,护资考试大纲调整,教师应紧随大纲变动,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考试大纲要求,将病理学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做好相应调整[1],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加系统化、条理化,降低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提高护资考试通过率。传统的病理学教学侧重于总论的学习,而近年来由于护资考试中综合案例分析题的比重逐年加大,病理学教学重点也应与时俱进,转变为以各论内容为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具体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对于病理学中与护资考试相关的知识点也要加以总结,重点讲解,使学生对护资考试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3改革教学方法,符合考试要求

3.1重视实验教学

病理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学生对实验教学更感兴趣,更愿意去实验室观察、学习。同时,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的文字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侧重实验课的安排,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仪器、标本、模型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对于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重新学习和复习。

3.2改革考试形式

在病理学理论知识考核中,一改之前以名词解释、填空、问答为主的传统题型,而根据护资考试题型安排理论知识考核,给学生以护资考试的体验。与以往仅对理论知识进行考试不同,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考试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除了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对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并计入总成绩。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大体标本及多媒体图片进行授课。比如在讲肝硬化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展示肝硬化的肝大体标本,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于病变的进展过程,则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或动画让学生进行直观学习。比如在讲血栓形成过程的时候,就可以播放血栓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讲病理学各论知识的时候,尽量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与护资考试相关的或在历年护资考试中出现的病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在病例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更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护资考试做好准备。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知识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及测验中,教师可以根据护资考试大纲要求,为学生选择一些题目,积累做题经验。

4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抽时间去临床一线实践,对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疑难问题有一定了解,对于临床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病理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或者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只有建立起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学生的护资考试保驾护航。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并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当年可以同时取得毕业证和执业资格证。这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为适应护资考试的要求及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枚.激发病理学学习兴趣的做法[J].中国社区医师,2008(19):209.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8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9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生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1.045

abstractphysiologyisanimportantbasictheorycourseofnursingspecialty.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trainingofnursingprofessionals.accordingto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goaloftrainingthestud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wemustdeepenthereformofphysiologyteaching.oneistointegratetheteachingcontent,focusoneffectiveandapplication;twoistoreformteachingmethods,improveteachingquality;threeisto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nonintellectualfactors,comprehensivetrainingof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nursingprofessional;talenttraining;physiology;teachingreform

生理w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各机体组成部分功能的科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护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生理学同样是护理学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护理专业认识存在着误区,许多人认为,作为未来医院护士培养的护理专业只要培养其护理动手和操作能力,培养其严格遵循医嘱、准确理解医生意图即可。因而,往往忽视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像生理学这类以理论为主的基础学科,往往在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中职护理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不强,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差,因而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当下医学高水平护理的需要。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认为,必须紧扣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深化生理学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

1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有效与应用

当前中、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生理学课时一般为60课时左右,其中实验课10课时。作为一门主要讲授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调节、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与消化、人体器官功能、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生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在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构建中十分重要,对其能力发展将起重要指导性作用。为了使中、高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课时中,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情况,学习到有用的理论知识,真正为将来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能够很好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发展的新需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更加注重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当前大多数生理学教材,都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按生命构成要素进行编排,内容繁多,教师在教学中自然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就必须认真反复钻研教材,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处理好理论与应用,基础与临床的关系,特别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护理需要,即注重临床病患护理生理学理论知识需要,也要考虑家庭护理、健康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所需的相关生理学理论知识。注重突出专业特色与需求,以适用为原则,强化应用,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和改编。比如:根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和将来工作实际需求,可将一些难度大,学生难以接受的、临床意义又不大的知识理论可以不讲或少讲。如“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过程肌肉收缩过程”就可以不讲。而对如“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等内容,可只重点讲授“有效不应期”;对“心脏射血过程的分期”,只需让学生理解“心脏射血过程与心脏疾病的改变”等关系;对“生物电现象”只需学生了解“生物电活动的离子基础、理解极化、去极化、复极化的概念”即可。总之,对于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根据中、高职护理专业的需求和学生接受能力,仅可能做到少而精,以适用和有用为原则,科学增减与取舍,整合优化好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理学知识。因而,大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概念的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很多学生文化知识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较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严重。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方法,就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新的知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根本听不懂。如此,势必造成教学质量滑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当前中、高职生理学教学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

(1)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生理学,虽然抽象也较难为这些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知识面较窄的中、高职学生理解,但大多内容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生理现象学生可亲身体会或有观察感知,即使是非正常的生理现象,即病理现象,在自己身边也时有发生,一般也较熟悉,所以只要把生理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联系起来,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改变传统单一传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我们在讲到“呼吸系统肺表面张力”等理论时,虽然这是自然生理现象,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也无法直观看到具体现象。我们授课时就可以先从简单的相关的物理知识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然后着重讲解表面张力的产生部位是气液界面。以直观实验形式,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其形成机制。实验时,我们先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慢慢往里面倒水直至水满,这时学生就会看到,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后,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会流出。此时,我们启发学生,为什么水不会溢出玻璃杯呢?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张力。再简单讲解表面张力的成因,这样学生对于肺表面张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适时列举相关生活实例,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讲解生理相关知识点,并辅以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有机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是基于现代科技手段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它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图、文、声、画等表现形式可以使知识要点直观展示,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条理化、简单化。

大家知道,理论性强是生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使教师能够很有条理把每一个知识点、理论点讲解得很有趣味,也避免不了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尽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讲解一般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膜电位章节时,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都十分抽象、学生都难以理解接受。而这些内容又是生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后面内容的学习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动画的形式分层、逐渐讲述阐明膜电位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再如,讲到动}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时,可以利用动画和动物实验视频演示心脏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统是如何扮演着阻力和动力的角色,参与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血压的概念、形成机制具有直观的印象,也为下面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做好铺垫。

(3)加强实验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均来自实验。实验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生理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通过学生生理课上的实验与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巩固。

例如,我们在做血压的测量、脑电图的引导、动作电位的产生实验课时,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然后,我们要求学生亲自实验,使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生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理论课上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学生在做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和练习了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技术。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应根据护理专业特点,联系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详细为学生讲解为何从静脉远端进针、进针的角度、入针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等知识。

3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学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同人的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的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人的心理因素,即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等。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的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又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根本保证。中、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

生理学作为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又同心理学密切相关,它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任何一个理智聪明的人,其行为都是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作为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自然是要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护理人员,从而服务社会。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话,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提高。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高中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大多数学生专业基础不是太好,学习的兴趣都不太浓,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是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生理学的学科特(下转第117页)(上接第98页)点,采取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等。尽最大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三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情操等。生理学课虽然不是思想政治道德课,但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课程的生理学,自然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大事。因此,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对生命敬畏的高度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与健康,造成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伤害。没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特别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知识理论内容,通过一些案例和故事,使护理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责任心和道德情操对将来护理工作者的重要性。

总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生理学,在中、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覃隶莲等.广西省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师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评价与期望[J].中国护理教育,2014(5):362-365.

[2]李风杰等.中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7(3):31-33.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篇10

关键词:器官学基础医学课程课程设置高职护生

生理学、含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等,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逐门学科系统教学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高职护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三结合”和“五适应”的原则[1],我院试点2011级三个高职护理班对“以器官学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选择、优化和重组,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人体与环境”为主线的正常人体结构学(含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异常人体结构学(含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笔者通过对参与本院护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医学教师问卷调查,以及对同年级同专业点随机抽取同学测试基础医学的成绩进行了分析,以了解重置后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效果。

1方法

1.1调查问卷

1.1.2对象参与本院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共30人。分为以下2组:组Ⅰ为基础医学教师组(16人),即对本院学生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护理学院基础教研室的教师;组Ⅱ为护理专业教师组(14人),对本院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护理学院教师;

1.1.3问卷内容设置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教师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调查问卷,经专家修改后完成,由于问卷选项的特点,无法进行赋值,故未进行信度的评定,而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问卷包括两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职称等;第2部分为教师对基础医学课程效果的评估及建议。

1.1.4调查方法由研究者本人亲自将问卷发放给同意参与本调查的教师,请其分别根据问卷要求独立填写,并根据情况当场或于2~3d后收回。

1.1.5统计学方法所收集数据输入SpSS11.5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数来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各条目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1.2突击测试

1.2.1对象2011级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同年级点同高职护理专业点学生,采取按学号随机抽取各30名。

1.2.2考试内容基础医学学科内容,题目分选择题、名称解释、简答题、综合应用题三个题型均为题库中抽取,测试是一次突然袭击的考试。

2结果

第一,表1中表明:两组老师都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对高职护生十分重要;传统的课程设置和重置后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都是符合整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在内容系统性方面基础医学老师(1组)认为重置前要强于重置后(占81.2%),在与临床结合方面护理专业教师(2组)认为重置后的要优于重置前的(占71.4%)。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度、学生在知识面拓展方面两个组老师都认为是传统的课程设置要好于重置后,总量分别占90%和83.3%。第二,本次突袭考试是学生无任何准备情况下的随机测验,主要是了解课堂教学学生及时掌握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成绩都偏低,这个在预料之中;从学生成绩分布和统计学分析看两者是没有差异性的。第三,考试题型由基础教研室全部教师参与,从题库中抽取审核商定的;题型由选择题、名称解释、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组成。从表3中得知,选择题和名称解释学生成绩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平均成绩及成绩分布接近;简答题和综合应用题学生成绩统计学分析p<0.05,试点班的简答题平均成绩要高于非试点班,而综合应用题平均成绩非试点班要好于试点班。

3讨论与分析

3.1基础医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地位、课程设置的依据及课程重置的必要性

基础医学课程是高职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2]。本调查中所有教师也对基础医学在护理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持肯定态度的: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但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长期讨论的问题,通过本调查也可发现,传统的课程设置与重置后的课程设置两组老师对其看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基础医学老师认为在内容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度、学生在知识面拓展方面传统的课程设置要好些。这可能是基础医学教师更注重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可能与“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材相对陌生,教学方法和方式及学科之间的衔接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关系。护理专业老师认为重置后课程设计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些,可能因为临床带教老师更加重视基础医学对临床工作的有用性和实效性,更强调课程设置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而“为以器官学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正好突出了正常人体结构机能与异常的区别,适合于临床学习的特点。

3.2重置后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上

总体上重置前后学生成绩统计学上没有差异性,也就是重置后学生试卷上的反映并不优于传统的课程设置。但从考题题型分来上看两者是有差别的:试点班学生简答题要优于非试点班,而综合应用题平均成绩非试点班要好于试点班。这说明在局部知识的完整性的掌握方面“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学要好于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而在全面知识应用和系统性及知识深广度方面还是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合理些;当然这可能与我们教师在课程内容选取和传统教学思维有一定关系。

3.3重置课程的思考

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完基础医学课程以后,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3]。如何将基础医学与护理临床紧密结合也是长期困扰各职业院校基础医学教师的问题,本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与临床结合度上看此次课程改革是达到预期了即优于课程重置前的。但学生也面临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拓展不够等相关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后一阶段中要在课程内容选取、不同专业教师授课衔接、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4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试点2011级高职护理班对“以器官学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重置的教学效果,研究数据中并没有反映重置后的课程设计明显的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适应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下需要注重实效,不能一改了之。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重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科之间的衔接等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刘文庆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7).

[2]沈宁,何仲,梁涛等.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改革介绍之一[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10):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