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48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1

关键词:专业定位就业导向分流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广告宣传在经济、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市场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我校从2001年开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以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艺术设计技能人才作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职教特色

专业定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依据。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需求,然后结合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制定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出有一定审美能力、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学习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广告设计技能人才。

教师统一思想,围绕着专业定位而展开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是独立的,上美术基础课的教师只管教会学生画好色彩、素描;上构成课的教师只管教学生怎么作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作业,大家各行其是,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针对专业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现状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都具有明确的专业倾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往既定的目标发展,体现职教特色。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突出职教特色。中职的新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初中辍学的、被开除的学生,很多学生对平面设计专业并不了解,对于平面设计专业要学习什么?学了之后干什么都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学习就是盲目的,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新生入学后专门进行专业教育活动,系统介绍专业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直观了解企业工作现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

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定位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深入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使自己的学习按计划有序进行,逐步实现人生理想。

二、建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生就会学得艰难,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成为难以管理的问题学生,所以我们教改的一个重点是建构合理的、以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课程设置的依据并非来自于社会需求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而是来自于课程的学科体系和学校的主观愿望,三段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我校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在校学习期间的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通用技能教育阶段(第一学年)、岗位定向教育阶段(第二学年)。按这两个阶段分别设置通用技能课程和岗位定向技能课程。

通用技能教育阶段。

从新生进校开始,到第二学期结束为通用技能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让学生掌握通用的知识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的课程有:体育、职业生涯规划、普通话、应用文写作、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图案设计、photoshop、coreldraw、ai、办公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虽然还是以学科体系来设置,但是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却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定位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打破传统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一些难学、少用的内容删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特色。比如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对形、色、空间的控制能力,提高学生构成表现力。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让学生作一些纸上的单项练习,用色块作一些小构图,毫无职业特色,枯燥乏味。性课程体系将设计基础课程和实用美术结合,学生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在纸上涂色块,而是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法制作装饰画。学生的作业就是一件件实用的装饰品,可以用于寝室、教室等场所的装饰,也可以作为学生赠送亲友的礼物。学生不但不需要死记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享受动手的乐趣,制作出好的作品后也很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岗位定向教育阶段

第二学年为岗位定向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分流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学生达到特定岗位的工作要求。平面设计专业就业面较广,相关的岗位群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影楼美工、印前设计、建筑表现图、网页美工、商场美工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各有侧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也较多,中职学生只有短短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无法将这些岗位所涉及的知识全都熟练掌握,只能有所侧重地针对某一岗位定向学习,方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招招会不如一招熟”,什么都只会一点的“通才”其实等于什么都不会,“专才”在岗位竞聘中才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从第三学期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定向岗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岗位定向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向各自的就业目标发展。比如,平面广告组,强化学习海报、名片、LoGo、画册等的设计技巧;网页美工组学习Dreamweaver、flash、网页配色与布局、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建筑表现组学习3dsmax、autoCaD、建筑建模等相关内容;数码美工组,学习摄影基础知识、照片调色、照片合成、相册设计等。采用分流不分班的形式,多位教师轮流辅导。教学方法上,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教学法、模拟现实教学法等注重动手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场景,培养职业习惯。

经过第二阶段的岗位定向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就业目标,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充分用于岗位所需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通过教改,我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改善,2011级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这是市场对我们改革措施的肯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①《试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新理念》李美莲信息系统工程2012年第一期

②《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杨琳科技信息2012年第23期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平面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改革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中职信息技术大类中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涉及很多领域,融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图像处理、版式设计、创意、成品制作等能力。

项目课程(即任务引领型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笔者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培训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项目课程的教学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是否把握住了项目课程这一改革的精髓?是否真的使实际的课堂效果有很大改观?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反思,发现在教学实施层面其实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推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进行,如何将项目课程做到更深层次,把握住其内涵,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去伪存真”――对“项目”内涵深入思考

1.项目教学中的“伪”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到底哪些部分或者哪些方式是“伪项目”,即没有真正认识到项目课程的内涵,对项目课程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碍,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来分析。

首先,不少教师对“项目”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把实施项目教学仅仅理解为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变革的要求,因而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未能摆脱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如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设计某企业图形标志。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绘制一个图形标志,而忽略在设计标志这一过程中“项目”的商业内涵,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利用软件绘图工具表现一个图形,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跟客户沟通,对自己所设计的标志进行完整的释义。同时,标志在设计出来后,后期的标志印刷、实物制作的过程是否会因为标志的特殊表现而影响到标志的实物制作效果,如果对于应该使用多大尺寸的纸张、多大的分辨率才能使打印效果更清晰都缺乏基本了解,那么标志的设计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它不能称之为“项目”。这种所谓的“项目”教学,只是以“项目”的形式对原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部分重组,并没有围绕课程的性质和真实的任务需求,开发出更加实用的新知识,因而只能算是对原有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造,谈不上项目课程改革。

其次,把项目教学简单等同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突出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挖掘。同样以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为例,在图像处理时,需要对图像进行一个名为“色阶”的操作,需要对色阶操作选项的绿色通道进行一个数值的调整,以期达到教材范例所示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教材步骤做一个机械化的操作,告诉学生需要调整到一个多大的数值才能达到范例图片的色彩效果,而不去分析在这个工具面板中所涉及的关于“通道”、面板中的“输入/输出色阶”的概念、“通道”中的“RGB”“红”“绿”“蓝”三种模式,那么学生除了“依葫芦画瓢”制造出跟书本一模一样的图像之外,对于专业所要求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这样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中图层混合模式一节,一开始学生在接触的时候,根本搞不懂溶解、变暗、正片叠底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往往依照教材所提示的模式或者将每一种模式都试一遍,这样既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也大大降低了软件的操作速度。笔者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告诉学生使用混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其次讲解光与色彩、基色等基本知识,并将这20多种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如加色模式、减色模式及其他(缺值、颜色)等,以便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几个模块化概念,最后通过不同混合模式的不同画面效果来分析每一个大类中的不同混合模式。这样,学生既能对每种模式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同时又能对各种模式的画面效果有了直观认识,在今后的练习中就能逐步掌握各种混合模式的特点。

2.项目教学中的“真”

在对实际项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后,教师不得不思考,到底何为“真”的项目教学?“真”其实就是最有效的项目教学,对于其有效性的衡量,有多种评判

方式。

首先,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活动中去?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建构?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其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需求?最后,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能否缩减学生用于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时间?能否降低难度?

基于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才不至于在项目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层面的实践探索时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才能对症下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推进有效的课程改革。

二、真中求精――在课堂内外灵活游走

项目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教师的“教”是围绕怎样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来展开的。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与企业的接轨,通过完成项目来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

1.走出课堂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客户沟通、设计分析、表现材料、工艺流程、施工现场等了解甚少,致使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Ci策划与设计课程是非常适合进行项目教学的课程,但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无论教师怎么引导,怎么营造气氛,也比不上将课堂延续到课堂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Ci设计能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和领悟。当学生在餐饮、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企业中亲眼看到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展现,Ci的设计如何在企业中通过企业文化、日常办公、服装等具体形式中得以表现,这比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百次情境教学都有效。当课程需要学生来设定一个品牌,并对其进行Ci策划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市场调查了解同类品牌的相关信息,对市场做出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位,这对后期的设计至关重要,调研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将上课的教室外延至企业甚至是社会上,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专业技能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索与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策划报告、核算成本、接触客户,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这反过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加超市的pop广告策划制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安装大型户外广告等,就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实践应用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是项目课程重要的支撑部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来支持项目教学的开展。

第一,利用第一手的企业资源,保持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取得一手的企业员工上岗培训资料,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企业的培训资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平面设计行业的岗位群较多,涉及面广并且有着较强的跨学科综合性,如果能够取得针对职业学校适合岗位的教学资料,无疑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第二,保持教学设备硬件和软件的与时俱进,尤其是软件的更新。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所设计到的软件众多,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autoCaD、3Dmax、maya等数十个软件,而企业会随着行业水准的不断提高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所使用的软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比如前些年较流行的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在实际应用中逐步被adobe公司推出的illustrator软件所替代。常用的二维动画Flash制作软件,从CS4版本开始有了多个全新工具,特别是CS5版本对其骨骼、脚本、绘图等工具进行了进一步强化之后,使得新版本的软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受到动漫从业者的青睐。如果教师对行业动态和企业用人要求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及时升级,就很难使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学到真正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技能。

第三,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对教材的一个有力补充,教师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项目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3.个性化评价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可以考虑艺术专业的特性,更多地注重交流、总结或者展览,将艺术作品的展示作为交流和总结的有效平台,而无须限定某个环境或者特定人群的评价。只有市场的认可才能说明这一作品的成功,当学生的作品被置于市场或者非课堂参与者中间时,作品的评价方案才会显得更真实。

以招贴设计课程为例,笔者曾经布置《节约用水》《低碳生活》两个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招贴的方式来表现,希望作品能给观看者有所启示,并将此次作业办成一个小型的展览。每位学生自己选取最满意的课程作业打印裱好后,在笔者学校的体育馆举办了展览,邀请全校师生来参观,前来参观的学生对设计者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也提出了个人对于这两个设计主题的创意和想法,对参展学生的思路拓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当作品的作者听到其他专业学生的赞赏时,自信心极大地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也增强了。

三、服务本土――教学中导入地域文化元素

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笔者所处苏州,文化是苏州的第一资源,对于如何将计算机平面设计这类创意产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得到这方土地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吸取养分,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平面设计的原创性和本土化,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1.选修与德育课双管齐下

笔者学校开设了吴文化介绍、园林美学等本土文化选修课程,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保持与专业的契合度,这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吴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德育课中用本区域文化名人的事迹影响学生,告诉学生在这些名人居住的那个区、那条街的历史故事,会让学生更加有亲切感。在苏州地区的其他兄弟职业院校,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校本教材,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施伟萍、朱艳华合编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小故事》等。

2.搭建校外名师讲台

通过聆听讲座,师生接受区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素质。笔者学校近两年多次邀请苏州各大创意产业公司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对其原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本土文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无形中也给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如何注入本土文化提供了借鉴。

3.融入生活、拥抱自然

苏州本身古迹众多,所处的长三角地区风景秀丽。在写生、摄影等艺术专业的基础课中,鼓励学生带着画笔和相机,在幽深的巷子、古朴的小桥流水、静谧的园林中寻找灵感。

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将本土文化渗透到个人文化修养中,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改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融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项目课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在教学中的经验,不断尝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多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和职业能力迁移的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晓凤.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创新中职艺术教育发展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35).

[3]黄雄辉.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0(12).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3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中职信息技术大类中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涉及很多领域,融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图像处理、版式设计、创意、成品制作等能力。

项目课程(即任务引领型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笔者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培训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项目课程的教学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是否把握住了项目课程这一改革的精髓?是否真的使实际的课堂效果有很大改观?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反思,发现在教学实施层面其实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推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进行,如何将项目课程做到更深层次,把握住其内涵,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去伪存真”——对“项目”内涵深入思考

1.项目教学中的“伪”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到底哪些部分或者哪些方式是“伪项目”,即没有真正认识到项目课程的内涵,对项目课程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碍,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来分析。

首先,不少教师对“项目”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把实施项目教学仅仅理解为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变革的要求,因而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未能摆脱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如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设计某企业图形标志。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绘制一个图形标志,而忽略在设计标志这一过程中“项目”的商业内涵,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利用软件绘图工具表现一个图形,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跟客户沟通,对自己所设计的标志进行完整的释义。同时,标志在设计出来后,后期的标志印刷、实物制作的过程是否会因为标志的特殊表现而影响到标志的实物制作效果,如果对于应该使用多大尺寸的纸张、多大的分辨率才能使打印效果更清晰都缺乏基本了解,那么标志的设计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为它不能称之为“项目”。这种所谓的“项目”教学,只是以“项目”的形式对原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部分重组,并没有围绕课程的性质和真实的任务需求,开发出更加实用的新知识,因而只能算是对原有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造,谈不上项目课程改革。

其次,把项目教学简单等同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突出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挖掘。同样以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为例,在图像处理时,需要对图像进行一个名为“色阶”的操作,需要对色阶操作选项的绿色通道进行一个数值的调整,以期达到教材范例所示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教材步骤做一个机械化的操作,告诉学生需要调整到一个多大的数值才能达到范例图片的色彩效果,而不去分析在这个工具面板中所涉及的关于“通道”、面板中的“输入/输出色阶”的概念、“通道”中的“RGB”“红”“绿”“蓝”三种模式,那么学生除了“依葫芦画瓢”制造出跟书本一模一样的图像之外,对于专业所要求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这样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中图层混合模式一节,一开始学生在接触的时候,根本搞不懂溶解、变暗、正片叠底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往往依照教材所提示的模式或者将每一种模式都试一遍,这样既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也大大降低了软件的操作速度。笔者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告诉学生使用混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其次讲解光与色彩、基色等基本知识,并将这20多种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如加色模式、减色模式及其他(缺值、颜色)等,以便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几个模块化概念,最后通过不同混合模式的不同画面效果来分析每一个大类中的不同混合模式。这样,学生既能对每种模式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同时又能对各种模式的画面效果有了直观认识,在今后的练习中就能逐步掌握各种混合模式的特点。

2.项目教学中的“真”

在对实际项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后,教师不得不思考,到底何为“真”的项目教学?“真”其实就是最有效的项目教学,对于其有效性的衡量,有多种评判

方式。

首先,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活动中去?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建构?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其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需求?最后,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能否缩减学生用于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时间?能否降低难度?

基于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才不至于在项目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层面的实践探索时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才能对症下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推进有效的课程改革。

二、真中求精——在课堂内外灵活游走

项目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教师的“教”是围绕怎样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来展开的。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与企业的接轨,通过完成项目来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

1.走出课堂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客户沟通、设计分析、表现材料、工艺流程、施工现场等了解甚少,致使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Ci策划与设计课程是非常适合进行项目教学的课程,但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无论教师怎么引导,怎么营造气氛,也比不上将课堂延续到课堂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Ci设计能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和领悟。当学生在餐饮、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企业中亲眼看到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展现,Ci的设计如何在企业中通过企业文化、日常办公、服装等具体形式中得以表现,这比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百次情境教学都有效。当课程需要学生来设定一个品牌,并对其进行Ci策划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市场调查了解同类品牌的相关信息,对市场做出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位,这对后期的设计至关重要,调研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将上课的教室外延至企业甚至是社会上,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专业技能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索与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策划报告、核算成本、接触客户,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这反过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加超市的pop广告策划制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安装大型户外广告等,就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实践应用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是项目课程重要的支撑部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来支持项目教学的开展。

第一,利用第一手的企业资源,保持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取得一手的企业员工上岗培训资料,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企业的培训资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平面设计行业的岗位群较多,涉及面广并且有着较强的跨学科综合性,如果能够取得针对职业学校适合岗位的教学资料,无疑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第二,保持教学设备硬件和软件的与时俱进,尤其是软件的更新。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所设计到的软件众多,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autoCaD、3Dmax、maya等数十个软件,而企业会随着行业水准的不断提高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所使用的软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比如前些年较流行的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在实际应用中逐步被adobe公司推出的illustrator软件所替代。常用的二维动画Flash制作软件,从CS4版本开始有了多个全新工具,特别是CS5版本对其骨骼、脚本、绘图等工具进行了进一步强化之后,使得新版本的软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受到动漫从业者的青睐。如果教师对行业动态和企业用人要求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及时升级,就很难使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学到真正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技能。

第三,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对教材的一个有力补充,教师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项目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3.个性化评价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可以考虑艺术专业的特性,更多地注重交流、总结或者展览,将艺术作品的展示作为交流和总结的有效平台,而无须限定某个环境或者特定人群的评价。只有市场的认可才能说明这一作品的成功,当学生的作品被置于市场或者非课堂参与者中间时,作品的评价方案才会显得更真实。

以招贴设计课程为例,笔者曾经布置《节约用水》《低碳生活》两个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招贴的方式来表现,希望作品能给观看者有所启示,并将此次作业办成一个小型的展览。每位学生自己选取最满意的课程作业打印裱好后,在笔者学校的体育馆举办了展览,邀请全校师生来参观,前来参观的学生对设计者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也提出了个人对于这两个设计主题的创意和想法,对参展学生的思路拓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当作品的作者听到其他专业学生的赞赏时,自信心极大地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也增强了。

三、服务本土——教学中导入地域文化元素

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笔者所处苏州,文化是苏州的第一资源,对于如何将计算机平面设计这类创意产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得到这方土地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吸取养分,以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平面设计的原创性和本土化,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1.选修与德育课双管齐下

笔者学校开设了吴文化介绍、园林美学等本土文化选修课程,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保持与专业的契合度,这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吴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德育课中用本区域文化名人的事迹影响学生,告诉学生在这些名人居住的那个区、那条街的历史故事,会让学生更加有亲切感。在苏州地区的其他兄弟职业院校,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校本教材,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施伟萍、朱艳华合编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小故事》等。

2.搭建校外名师讲台

通过聆听讲座,师生接受区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素质。笔者学校近两年多次邀请苏州各大创意产业公司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对其原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本土文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无形中也给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如何注入本土文化提供了借鉴。

3.融入生活、拥抱自然

苏州本身古迹众多,所处的长三角地区风景秀丽。在写生、摄影等艺术专业的基础课中,鼓励学生带着画笔和相机,在幽深的巷子、古朴的小桥流水、静谧的园林中寻找灵感。

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将本土文化渗透到个人文化修养中,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改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融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项目课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在教学中的经验,不断尝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多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和职业能力迁移的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路晓凤.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创新中职艺术教育发展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35).

[3]黄雄辉.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0(12).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专业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是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探讨较多的热门话题。因为我们发现,一方面社会上对计算机从业人员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许多学生充满激情地人校,毕业时就业与计算机相关性很低的岗位,情绪低落地“被就业”。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社会上甚至于一些教育工作者中出现这样的论调,认为中职生学不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只能做为一个工具来使用,只是其他专业人员的辅助工具,如美术专业、财务专业、文秘专业等等。诚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做为一个现代化工具在各行各业使用已是普遍。但是,中职学生出现的学习和就业问题,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本身的罪过吗?笔者并不认为,在笔者看来,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应用”的工作。

一、计算机更应是计算机专业的工具

计算机不应只是一种其他专业使用的工具。因为事实上,许多“工具”是没有专业之分的。例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同时也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的学科。再例如,排球是专业运动员的工具,但也可以是普通健身者的工具。同样,计算机可以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工具,更应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工具,计算机专业比其它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个工具。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重的就是“应用”

就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必然是供研究学习的东西,但是我们并不主要研究计算机理论性强的、科学性强的内容,而是研究学习其中技术性强的内容,研究学习计算机工具如何应用的问题。也就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定位就是做好“应用”。对于中职层次的教学对象来说,正因为计算机的确是一种工具,我们要求中职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做好一个技术化工人,而不是学问化学者。

涉及到应用,就不得不与其它学科有所结合,正因为涉及到其它学科,才更加体现出“应用”的本质内涵。例如:计算机和美术、摄影的结合,形成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游戏与动漫专业;计算机与制图、广告、制造技术的结合,形成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图形专业等等。

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否跨学科学习呢?持否定态度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对职业教育仍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适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注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能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组织课程,突出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对就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科知识及能力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中不断积累、体会、完善。另一方面从市场上看,社会是需要大量计算机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顺应这种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及教育部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的职业分类包括“计算机综合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软件与信息服务”、“客户信息服务”、“计算机速录”、“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这些专业无不体现了“应用”。

三、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性应紧跟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除了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人才,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们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至关重要。

通过调研分析来看,人才市场里,网管员,网站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程序设计员,动画设计师,影视媒体设计师等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其中有相当多适合我们中职学生的岗位。例如平面设计方面,平面设计在市场上是供需两旺的,因为应用面比较广,与之相关的报纸、杂志、出版、广告等行业的发展一直呈旺盛趋势,主要的工作内容括美术排版、平面广告、海报、灯箱等的设计制作。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人才需求量又比较大,收入相对也较低,如果经验丰富,则收入会大幅提高,与个人悟性及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这类技术学生学习进入得比较快。

除此外,网页设计、动漫设计、多媒体课件、数字影视媒体、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与软硬件维护、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销售与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图像数据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等岗位的中等专业人才也是市场大量需求的。

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性应和学校发展规划相联系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是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之一。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现实可能性,适应学校本身的发展情况,所可能具备的物质条件、师资等,这样专业才能发展出特色,也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学校的动画设计、数字影视媒体、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学生曾获得过自治区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一等奖,工业产品设计一等奖,全国技能赛动画影视制作三等奖;文明风采“动漫类”项目获自治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成绩。在教学实训设施上,除具有足够教学的多媒体网络机房外,我们学校配套有先进的企业网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偏向于计算机艺术及图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方向。

五、发展与展望

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应用所在,以研究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这只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要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在教学上创新改革,摸索出适合我们地方性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深入、提升专业业务水平,顺应社会市场需求,开拓专业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

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美丽中国”建设在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需要优化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使其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①。风景园林以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在城市建设、园林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②,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必需的专业人才。“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各类绘图软件进一步完善和智能化,使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③。计算机辅助制图相对于传统的徒手绘制具有快捷便利等优势,可以使图形图像、文字等信息更精确、美观,使园林规划设计更科学、合理,表现手段有质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制图正在代替传统的手工绘图。近年来,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生态辅助设计逐步应用于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涵不断丰富,引起园林规划设计、工程设计领域的技术革命④。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具有较好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岗位,更容易触类旁通,适应新的辅助设计软件,从而能站在本研究领域的前沿。特别是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需要有高水平文化底蕴的园林设计师,把他们好的设计想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很好地表达,因此需要全面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正视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当前,在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个别教师和学生认为学好计算机绘图软件操作,绘制出漂亮的园林图纸,就能成为很好的景观设计师。个别教师只强调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没有强调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部分学生单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学习上,期望以熟练的软件操作成为优秀的景观设计师。这造成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教学认知的偏差。过分强调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真正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作支撑,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认识,不会片面强调绘图软件的重要性。如果忽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违背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初衷。换言之,计算机并非辅助设计,而是辅助设计工具,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想法,但没有辅助风景园林设计师在方案深化过程中进行多领域的思考和协作⑤。为培养出适合“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的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人才,需要突破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重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效果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风景园林设计师的教学目标。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通过手绘练习来提高对透视的把握、空间感的表达以及色彩搭配等构图基础技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图时能更好地表现,设计水平能真正地提高。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经典案例学习,都是在实践中寻找设计灵感。课程教学不能孤立于专业课的学习,应是风景园林全方位多角度教学体系。

二、把握市场需求,调整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都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但由于不同学校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方向和要求不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千差万别,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讲,风景园林专业的目标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因此,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制图、辅助设计及方案表现的计算机手段与技术,能够灵活运用相关设计软件,方便、快捷、美观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灵活设计制图的目的;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内在机制和合理途径,掌握高效园林设计的技术,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正确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三是通过教学有效地帮助其他设计课程或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种植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概预算等;四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GiS、Bim、参数化设计、生态辅助设计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逐步适应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发展的需求。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风景园林或景观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进行风景园林设计,而且能够设计出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三、基于学科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2011年,国家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风景园林确定为一级学科,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成为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三大学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范围小到私家庭院,大到区域性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基本包含前期的调查分析—方案构思—方案细化—方案表现—方案实施,既要对规划场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物、构筑物等客观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表达,也要用特定的元素来表达场地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以往的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方案表现等,可以使绘制的图纸更美观和真实,但并没有使设计更科学合理、更有创造力,其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要求学生从彩平图、效果图、施工图表现到最后的工程概预算都要掌握。根据各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选择适用性、通用性和易用性高的软件进行学习,一般主要选择autoCaD,Sketchup和photoshop三个软件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依靠计算机科学分析和评价规划区域,使设计逻辑更加理性客观,增强设计者对规划区域复杂环境的掌控力,设计表达媒介更具人性化、科学性和体验性,最终使规划区域景观兼具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⑥。

四、依据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序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设计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为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设计课程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帮助实现相关专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风景园林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效果图及绘制图纸表现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场地分析、设计逻辑和设计结果评价更为科学合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完成专业课程的设计任务,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分基础辅助绘图阶段和提高辅助设计阶段。基础辅助绘图阶段主要强调通过具体软件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等,但所有的辅助绘图都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或方案构思,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但教学时序要安排在其他一些专业课后,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设计等,强调对专业课的辅助。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园林制图规范、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园林设计知识、园林施工识图等专业知识,从而在应用计算机软件表现时做到“心中有物”。如果教学时序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学习计算机辅助绘图时没有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既无法真正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影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自己设计思想表达的能力与兴趣。一般将计算机提高辅助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在大三或大四。学生到了大三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掌握了辅助绘图方法。同时,为使规划设计项目前期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在大三第一学期要开设GiS专业选修课程、第二个学期开设Bim专业选修课程,到大四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并接触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大四可以开设参数化设计和生态辅助设计两门选修课程,为即将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五、根据教学目标,创新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动手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探索精神,要广泛开展案例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以一套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为案例,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效果图到鸟瞰图表现等深入分析与讨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展示具体设计方案;其次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再次教师从制图规范、平面构图、色彩搭配、主次表达、细节处理等方面逐一分析讲解;最后布置课后课程作业,如参照具体的案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案例的再分析、查阅规范、设计、制图,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多以放映幻灯片或平面图像为主,不能完全满足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效率,应在专用电脑房授课,由教师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进行一对一教学,并引入动画演示与制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功能。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获取最新的风景园林制图软件和教学资料,更新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教师可以在网络开设学习论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⑦。

六、围绕教学任务,强化软硬件建设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软硬件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教材和案例库等。一是软件教学建设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从彩平面的photo⁃shop,建模和效果图的Sketchup,3dsmax,以及施工图的autoCaD,天正软件的运用,到后期Lumion,ae渲染的运用等,让表达手段更加多样,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应有更远的眼光,把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断更新换代,部分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不会使用图形辅助设计软件,辅助软件设计与专业设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设计教学的脱节⑧。部分学校安排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与软件设计教师担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任务,由于两个教师的配合默契程度不同,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要求。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断出现新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新的设计方法。因此,要求课程专业教师不断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二是计算机硬件建设方面,课程教学强调实践操作,需要与之相配套有教学设施和条件。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办学条件一直落后于社会行业,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使用的计算机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软件的发展速度,严重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因此,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学校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三是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方面,应购买一些好的教材和案例库,让学生对经典案例强化学习,突出教学目的,强化教程的知识链接。不同的设计方案及项目对软件要求的不同,要进行差异化学习,加强教材和案例库学习,与相关项目进行同类化学习,更好地与所学知识链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实际运用方面,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场地,从实地考察,分析构思,提出方案设计到施工图的完成,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方案设计能力有大幅度提高。要把计算机绘图与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结合,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用并加强在实际中的运用。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08.

②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5):10-11.

③李夏艳,丽晏.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绿色科技,2010(9):168-169.

④褚泓阳,黄林.计算机绘图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1999(S1):101-102.

⑤蔡凌豪.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概念谱系与流程图解[J].风景园林,2013(1):50-51.

⑥包瑞清.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9-40.

⑦贾宁,邢黎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8):14-15.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结合方式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9

由于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院校中不是强势专业,本身在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处于劣势水平。因此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实践能力比较差,在工作中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在学术方面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不断降低,被很多企业所排斥。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医学院校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营造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并且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要与日常科研结合[1]。因为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并且保证质量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不二选择。

1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现在许多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参加到工作中去,而毕业设计就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而在医学院校中,主打专业不是计算机专业[2],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关注度不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实践机会较少,毕业设计的完成也是趋于形式化,对学生来说没有起到应有的检验作用,造成目前形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医学院校轻视计算机专业

医学院校针对计算机等相对比较弱势的专业重视力度不够,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放松,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轻松,没有起到学校应有监督作用。而且学校抱着“得过且过”的管理态度管理学生,无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如何,都让学生顺利毕业,这也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1.2导师指导不足

由于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小专业,因此导师较少,所以日常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般由少数的几位老师来负责,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等方面要付出许多的精力,因此他们在对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管理力度有限,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监督与指导。

1.3学生方面

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最后几个月,因此许多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工作,或者是谋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难免会有所下降。此外由于大学生在临毕业时期也有与同学分别的情绪,因此很难全心全意的进行毕业设计[3]。

2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把毕业设计与日常的科研知识相结合,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对医学院校的就业率的提高也具有不小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2.1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毕业设计是由学生自己拟提,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技术,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这与平时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

2.2让学生更好就业

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的就职能力并不高,再加上社会的岗位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4]。而毕业设计处于日常学习与工作就业连接的一个位置,可以说毕业设计就是学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它对日后学生的就业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并把他们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临毕业之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3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3.1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在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有许多的全国性以及省市级别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算法大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数据结构大赛”等等。学生应该积极的去参与这些比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做好科研水平方面的铺垫。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生来说,日常课程学习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熟练。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在课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导师解决科研问题,完成科研项目。同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且可以把所做的项目带到毕业设计中去,在毕业设计中把项目做得更加深入,功能更加完善,也让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更高。

4结语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学校中是相对弱势的专业,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与日常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科研能力,改变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晓华,严海,张金喜等.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46-48.

[2]朱希安.本科毕业设计:尝试与科研项目结合[J].教学建设与改革,2007,(10):41-42.

[3]孙桂芝.浅论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4]詹捷慧,张帅.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缺失及养成[J].教书育人,2009,(21).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7

[关键词]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4-0004-04

0引言

当前,计算机相关学科和专业发展呈现两个趋势[1]:一是向计算机领域更尖、更深和更专的方向发展,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网络;二是向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如教育技术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学者将这些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似特征和共性规律的专业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诞生推动了计算机向高、精、尖和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许多高校而言,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大都是在原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上创立、分离、发展而来的,缺乏专业特色和战略层面的定位,缺乏高层次带头人,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2],资源获取的能力和强度也比较有限,通常处于边缘的被动地位[3,4]。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合作,带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国内,燕山大学率先将“柔性教育思想”和“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了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柔性培养模式,依托计算机学科群的优势,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涵义及意义

柔性培养模式有三层涵义:第一,教学管理具有柔性,使教学管理的职能和手段有助于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培养;第二,培养过程具有柔性,能以较低的代价对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培养的学生具有柔性,具备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意识和人格,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柔性培养模式把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放在计算机学科群下研究,既关注专业间的共性问题,又涉及具体专业问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完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培养方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

2)有利于打破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使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逐步拥有自己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拓展专业在教学、科研和交流合作方面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其成长;吸纳和稳定学术带头人,灵活充实新生师资力量,从而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4)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辅助平台,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优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造了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柔性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2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燕山大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4个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平台5个方面进行柔性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1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

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5]。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谋提升”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其他密切型专业的发展。

1)以需求为导向。燕山大学立足于服务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形成了条件比较先进、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科发展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将河北省的资源和区域优势融入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全力推进校企合作,构建起与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2)以特色求发展。在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发展过程中,燕山大学充分发挥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等十几个固定的研究方向,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开设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面向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突出地域和行业特点的培养方向,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素材,丰富案例库和教材内容。燕山大学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荣获2013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质量谋提升。围绕质量主题,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确立了“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地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燕山大学形成了“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荣获200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2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

采用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临聘教师为补”的“三三制”原则,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柔性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师结构,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通过实施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内专职师资队伍。重点引进名校名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引进人才的年轻化、知识化,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团队。对关系专业发展长远规划的关键岗位,大胆启用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开拓精神的博士、硕士担任学术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助手、课程负责人等。选拔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学习。以计算机学科为依托,多学科联合申报密切型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将相关专业教师融入到计算机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改善相关专业教师的生存环境。改革师资评价方式,突出实践特点。教授、副教授在岗位聘用期内要承担一定的实验、实习、指导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的工作,从而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成立青年实验室,把培养和引进的青年人才集中起来,汇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壮大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团队的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科研档次、找准科研方向,力争短时间内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实现专业团队科研跨越式发展。

充分利用秦皇岛丰富的社会资源,聘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实际用人部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聘请外校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阔学生视野。

2.3柔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

将“柔性教育思想”引入教学,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学科的资源和环境为依托,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实验式、讨论式、协同式和行动研究式等多种授课形式,运用多教师交叉授课、自由选择、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法,采用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课程结构上强化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生存、发展和创造的能力打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则要求多样化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网络化、立体化教学辅助系统和自主学习环境,将60%的训练内容设计成“自我导向式”探索课题,而将其中40%难度较大的部分设计成“团队攻关式”探索课题,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构建学习环境、“有效”调用外部学习环境。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定制培养毕业生。燕山大学以“育素质、教方法、练技能、学知识”为核心理念,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与东软集团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利用东软集团强大的知识积累以及领先的产品技术优势,完善计算机密切型行业工程师岗位技能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阶段,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建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根据职业需求来培养“拿来就用”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人才。

2.4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计算机密切型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体架构,以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拓扑关系为基础,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突出专业设置的标准化和特色化,构造“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柔外壳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而且每门课程也包括必讲的核心内容和可调整的外壳内容,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思想。

强内核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拥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专业课程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课程内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备坚实的数理知识、深厚的现代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以及全面的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已逐步成为每位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由可扩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形成了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专业方向的柔外壳专业课程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机械和重型装备行业人才的知识架构;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对接“河北、北京、天津、沈阳”软件开发园及企业的需求,用于构建软件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信息安全课程模块用于构建服务地方社会信息化,从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人才的知识架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构建服务地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技术开发人才的知识架构;教育技术学课程模块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地方各级各类院校、企业、部队、教育电视台、出版社和电教馆等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知识架构。在保持内核专业课程稳定的基础上,外壳专业课程每年允许有30%进行替换和更新,将每个专业方向模块中50%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密切型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5计算机密切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设计

多年来,燕山大学通过实施“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以科研强化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验专题。以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强化综合实践环节建设。

1)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控制原理”课程中引进了有多年研究基础的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成果,将并联机器人控制模型、算法、技术、装置等内容贯穿教学全程,出版了辅助教材《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结合“油井下信号USB采集处理系统”科研项目,将USB接口技术内容引入到“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编写了《USB2.0原理与工程开发》教材,在国内发行两版,共计11000册,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2)将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和教学案例,改变了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做法。以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的机器人足球实验平台,编写了《机器人足球系统》教学资料,为“并行/分布计算机系统”学位课构筑了基于Linux的并行分形实验平台,编著了《分形图形分布式并行生成技术》教材。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将获得“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奖”、采用柔性软件技术开发的“万通通用财务系列软件”作为教学案例,出版了《柔性软件开发技术》、《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等参考教材;在“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外设”课程中结合国家“863”项目,将“机器视觉接口系统”确定为课程设计题目。

3)将软件产业作为综合实践基地,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内容和案例。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中心(以下简称软件中心)是由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领办的高科技企业,是河北省软件技术发展和软件产品研发基地。在多年专业教学实践中,以软件中心作为综合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那里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定期邀请软件中心技术专家开设讲座,根据软件中心的生产实践评价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产业支撑实践、人才回馈产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6柔性考核体系构建

建立柔性考评模型,提出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的评价与管理,开展由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特点,提供自我测评、定性测评、长期测评、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构建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建立了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结构,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专业师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等问题。能够提高计算机密切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促进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2]陈英.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规划的重构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4,(8):54-58.

[3]桑新民,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2-16.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设计教育理念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专业发展上不能一味地强调“纸上谈兵”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现“三会”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会学、会用、会创”,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同时还应顺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新方向,长线专业稳中求活、求新、求变,及时开设社会急需且见效快的热门方向,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二、计算机艺术设计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加入使得广告设计、报纸设计、杂志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更具有多元性。当你行走在大街上,或走进书店、影院、购物中心,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产品宣传广告、电影海报和店堂招贴就会映入眼帘;当你翻开一本精美的杂志,你或许会叹服画面中的人物竟然如此完美无缺。特别是海报,它是某一特定商品、某一特定商业活动进行商业推销的制胜法宝。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好的销售,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到处进行广告宣传,为了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将广告贴到人口流动比较大,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制作精美而又有创意的广告画便成为各大商家首选。计算机艺术设计出现并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后,便以其独特的语言给平面设计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平面广告的创造空间。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三、计算机艺术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普及到家庭,网络广告逐渐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广告主都对其充满冀望。网络广告是所有网站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而网站的点击率和浏览人群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依据。因此网站要吸引多的浏览人群和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个精美的网站,于是就需要设计师进行网站的建设和设计制作。当前,我国还基本处于广告设计人员与网页制作人员脱节的状态,即广告设计人员不懂制作网页的知识,网页制作人员欠缺广告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正好符合其需要,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正好可以把握好这样一个契机。

四、计算机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计算机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已经运用了较长的时间。建筑学上许多的传统理论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随着计算机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它能通过高度复杂的视觉方式来表达设计师对建筑的构思和创作。每个建筑方案在设计以及宣传等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方法来展示其最终效果:一种是建筑设计图及效果图,另一种是实体模型。但实体模型无论从质感到细节表现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而且制作成本高,不易流动展示。效果图则可以很好地克服以上缺点,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效果图则更胜一筹。因此,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从建筑设计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之中,尤其在很多房地产商的广告中更是随处可见。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定位;程序设计;web类设计课程;媒体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尤其是非计算机类本科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教育部门对理工、文史经管和艺术类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性质、目标提出了参照性意见。在高教部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1]中提到,文科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应用能力,去解决文科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达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的培养”的目标。

近几年,各大院校在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中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将计算机算法的学习融入到专业需求的应用开发中;加大web类,数据库等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建设立体化系列教材体系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范例[2-4]。在艺术院校或艺工结合的院校,培养具有艺工综合素养的本科生,为艺工融合服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北京服装学院自更名以来,经过20年来的学科调整和创新,学科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类学科已经成为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服装学院以文(艺术)学和工学为主,以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设计艺术学为重点,文(艺术)、工、经、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学科分布广、跨度大、差异性强。根据近几年学生入学情况的统计,艺文和工经的学生规模已经平分秋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工兼备的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的多样性,因此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大,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也相差甚远。

1课程体系的定位与架构

从学校艺工融合的办学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出发,我们结合当前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和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定位的三个原则,共同性、差异性和关联性。

共同性是以提高艺文工经本科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原则,体现了对各类本科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的共同要求。与之相对应,建立课程体系中的艺工共享的基础层。在这个层面中,对艺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以office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相互促进。

差异性是以关注艺工经文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尊重艺工经文本科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提高各类本科生在各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建立课程体系中的应用层,它位于基础层之上,通过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建立以程序设计为核心的模块,以提高本科生计算机编程和应用能力;建立以web设计和多媒体为核心的模块,以提高艺类本科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尝试各种教法和手段,比如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奠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联性是以促进学科交叉,艺工互动和融合的原则。与之相对应,建立位于应用层之上的融合层。在这个层面上,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艺工学生在知识领域彼此相互渗透和结合,增加艺工经文的关联关系。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和能力,以及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奠定学生跨学科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如图1所示。

2学科专业需求划分

为进一步理解学科专业需求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将各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细分为四类:文(艺术)科类、一般工科类、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和经管类[5]。

文(艺术)科类是学校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类别,学生总人数几乎占到总学生数的一半,主要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系和外语系的学生。文(艺术)科类以发展计算机艺术创意教学为导向,提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艺术创意中的应用能力。web设计类和媒体设计类为本类本科生的主要课程。

一般工科类主要是指普通理工科专业,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对计算机科学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如材料学院各专业、信工学院的一些专业。一般工科类应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概念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为目标,兼顾计算机编程技术在后续专业中的应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更适合此类本科生。

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主要指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设置了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能力,如信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工程专业。在定向计算机专业工科类中,课程设置以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为导向,满足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兼顾对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对计算机科学专业能力的支撑。C语言程序设计对这类本科生是不可缺少的。

经管类应该介于一般工科类和艺文类之间,主要来自于商学院,除了信息管理与工程专业以外的学生,对应用需求有倾向于数据处理的,如会计专业等,也有倾向于市场推广的,如市场营销等。因此,此类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体系中,应设置多样化课程,并能形成多样化和个性化组合,同时,通过选修课制度给各类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方案,强化了对学生计算机素质的个性化培养。

3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在课程体系内容设置方面,除了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符合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和各学科专业需要之外,还要突出对各类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和传达,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在基础层中,由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构成。计算机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实践教学的内容目前以windowsXp、word2003、excel2003和ppt2003为蓝本,附加一些较实用的软件,如数据恢复、格式化工场和视频编辑等。

在基础层中,建立以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支持结构,把网络平台建成全天候、全程式、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强化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在本层面中,彻底学生解决计算机认知能力和基础不同的问题,为应用层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层中,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系列化和多样化,除了早期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最近两年,又增设了网页编程基础、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等课程,为艺工经文等各学科的学生提供了面向应用的教学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网页编程基础和数据库基础共同承担了对工经本科生进行计算机语言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网页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承担对艺文本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广义上,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是C语言本身,还包括C++,VisualC++语言,是程序设计的系列课程,其中C++是核心课程,C++中类的概念和方法是面向对象思想和技术的最佳载体。C语言程序设计的设置应体现出C和C++的关联,符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要求。

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既简单易学,又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环境,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与可视化开发环境使用的有机组合。Visual是基于.net框架的internet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平台,也具有了面向对象语言特征,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web设计工具。网页编程基础、数据库设计是基于.net框架,以VisualBasic为编程语言,以面向具体应用为目标,兼顾了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

类本科生设置的课程。这类课程以macromediaDreamweaver和Flash为载体,提高学生利用媒体类工具,进行艺术设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融合层上,目前主要通过学校公共选修课加以实现。在公选课中,开设动态网页制作,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以及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如: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环节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延伸或交叉的课程。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中,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4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了面向艺工融合的一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架构。今后,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设立和优选一批模块化课程,尤其增加一组适合艺类学生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作用和方向;强化模块化教学和选修课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贯彻抓牢基础、面向应用、贯穿实践和促进融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建立一个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35-37.

[3]杜炫杰,叶惠文.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9):12-16.

[4]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5]修毅.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定位与设置[J].高教研究,2010(3):32-34.

orientationandConstructionofComputerBasicCurriculumSystemforCombinationofengineeringandart

XiUYi,ZHoUYiling

(ComputerinformationCenter,BeijinginstituteofFashion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多层次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各领域各专业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要用到计算机。但是面对不同领域的人需要不同类别层次的计算机能力,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合适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计算机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调查和了解各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尤其是相关的知识结构,确保计算机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多层次的计算机教育平台机构应该是由浅入深的。

1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建设的根本原则

1.1计算机理论以及基本知识概念的重要性

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和总结技术,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那么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计算机的教学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基本理论的内容[1]。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快等一些特点,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在变化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就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有显示,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基础理论以及基础知识占到了一多半的学分,通过了解课程的安排就能感受到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概念的重视。

1.2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通常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行问题,从而得出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不同领域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术,办公室文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图像编辑工作者则需要掌握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因此,安排课程的时候就会根据需求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课程。即便是课程安排的内容不同但是本质是相通的。

1.3重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计算机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模式的学习,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时也方便相关的影音教学运用。

2多层次教育教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模式

多层次教学平台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对掌握计算机人才的不同要求安排了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

根据现阶段课程的设置看来,我国各高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几大类,也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的,首先,对于专业就是计算机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一类需要安排比较多的计算机课程,同时也要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于专业偏文科类的,安排的课程中就需要有办公软件的应用,满足其今后的工作需求;对于专业为理科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可以深入到软件技术层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程的安排体系看来,如果涉及到相关网络工程的情况,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网络技术应用,也应该具备相关的网络技术开发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宏观层面的,技术层面并不多,其他一些专业的则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和网络设计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虽然专业不同,课程的着重点不同,但是彼此间并不是独立的,也是互通的,因此看来,多层次计算机平台教育是一个联系范围广,适用于各层次教育的一个平台[2]。目前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越来越专业化,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安排理科、文科的计算机课程,确保计算机课程安排的得到合理。

2.2实验设计

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具体的实验课程占了重要的部分,计算机的公选课中可以有计划的将理工类学生选修课程设置为一些编程课程和图像有关的设计等一些项目的设计实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更着重于训练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要求能做更是要求达到精细的程度[3]。除此之外,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参考学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和试验,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3创设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平台

根据现有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经验,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计算机教育注意几个方面[4]:第一,所有学生应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功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第三,网络技术进行开发的保护工程课程安排。多层级计算机教育平台需要在教学体系中体现出不同的专业和需求设置的不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