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49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1

1.1关于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这里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赫钦斯解释为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出这种要素,对人施以适当的理智训练,关注那些属于人之作为人的东西以及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东西,赫钦斯大声疾呼:“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惟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后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也就是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做准备,这是为了使青年人适应各个历史时期变化中的状况而提出的。他分析说,后者虽然在物质的成功和适应环境方面,或多或少于生活有所助益,而其本身却一无裨补。而前者作为理智的培养,不仅其本身是有益的,而且作为获得幸福的手段也同样有益。在赫钦斯看来,只有通过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达到改善社会的目的。因为人的理性自由、完善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幸福,也有助于促进一种共同文化的形成、维持社会的稳定。而肤浅的、适应社会(直接目的)的职业教育达不到改善社会的目的。

1.2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

赫钦斯认为,普通教育的学习内容取决于普通和必要的人类思维过程,而不应为社会或个人的需求、成见和喜好所支配和左右。为了达到提升人,进而达到改善社会的目的,赫钦斯提出让学生学习永恒学科。至于什么是“永恒学科”,赫钦斯认为主要是古典名著:“一本古典名著是这样的书,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属于当代的。这就是它成为一本古典名著的原因”。在他看来,永恒学科,即充满智慧力量的通识性课程。这些课程是普遍和恒久的,不应涉及特殊与短暂的现象。当时美国大学过分重视学科专门化,而且大部分大学的专业教育并无明确的目标,完全以功利或实效的实用主义价值尺度来取舍。学校教育内容偏重科学知识,忽视人文知识,学生的理智或人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赫钦斯认为要改变美国高等教育就要进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要条件。

1.3关于大学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赫钦斯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赫钦斯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最应由大学承担的教育是通识教育。赫钦斯反对大学过早专业化,要求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因为通识教育不仅仅指多方面知识的传播,而且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其核心和立足点是理性的训练和自主性的培养。他主张通识教育目的应在于着重全人的形成,在于重视思维训练。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本事,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的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永恒性的知识,不具有任何职业色彩的智育陶冶和心智训练。通识教育内容不应限于知识的资料,而应顾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与价值和完整知识的获取。

2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虽然赫钦斯的一些提法在现在看来有失偏颇,比如永恒学科的内容过于注重古典著作的价值和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而相对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但是赫钦斯能够捕捉到教育的独立性、永恒性与适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他对教育理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赫钦斯还敏锐地觉察到了知识的无限增长与大学教育在时、空等维度上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颇有远见地提出加强普通教育的思想。此外,赫钦斯还意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潜伏的文化与道德危机,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文教育。赫钦斯的这些高等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大学的教育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2.1大学应具有社会批判精神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度日益紧密,大学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应担负起批判社会的责任。赫钦斯认为大学不是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的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应给予一定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合适的批判性。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批判精神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大学怎样才能具备批判精神呢?首先,大学的批判精神应以高深的学问为基础,大学必须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和领导者,这是大学发挥批判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大学的批判精神要富于社会责任感,要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时,大学的批判精神不应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还要寻根问底,引领未来。

2.2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社会市场经济的功利实用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我国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片面适应社会的倾向,学科与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单一化、专业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文化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功利引导却较强,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知识、科技发展迅速,劳动者必须做好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的精神准备。职业的变换频繁需要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只有厚基础,多才能,才会有更强的适应性。为此,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做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2

关键词:师本教育生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前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高职教育的各个时期,都被列入必修课程。自2005年起,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3门必修课以及高职院校自主选定的其它少数各有特色的选修课。多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了师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存在不少偏差和缺陷,是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重新充分审视和检讨师本教育,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大幅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教学理念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主转变为依靠学生自己为主

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长期以来坚持“师本教育”,以教师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以学生为“配角”和“观众”。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压迫教育、灌输教育,漠视了学生的生命,对学生形成了长久严格的操纵。课堂不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而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连听课、评课也是听教师的讲课,评教师的讲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十分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活动,学生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存储器”。

而“生本教育”则认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依靠学生自己。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靠自己内化。我们必须充分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潜能发展学习天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坚信,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学生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思政课”教师的学识再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学生的学识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从传统的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为主转变为依靠学生自己为主,变教师的单向指导为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二、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转变为以讨论探索法为主

概括地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扬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探索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法以及启发法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一般都伴以讲授法——“师本教育”最经典的教学方法。

不难清楚,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方法不是没有优点,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之中的能动作用,把教师的学识甚至臆断强加给学生,步步为营,教不厌细,日清月结,亦步亦趋。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也是局限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材料和思路的框架下,力求与教师的思路相吻合,力求得出与教师相一致的标准结论,始终难以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扬弃这种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方法,代之以“生本教育”的诸多教学方法,例如讨论探索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学生自“教”法等。讨论探索法强调讨论应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可以是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或生生讨论,只要是教学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课堂中通过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法是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去探索学习,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形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学生自“教”法是让一些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教学内容的同学担当其他同学的“教师”,解答及交流学习内容。这些教学方法,不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思维更为活跃,课堂参与更为强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三、教学核心思想从坚持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1.实现教师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以往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能力、方法、觉悟的培养和实践,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使“思政课”成为“催眠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之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打乱教材原有的结构,采取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由学生负责研究,事先准备,包括课件、思路和分工,然后在课堂上演示并汇报。譬如“概论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布置专题,比如“苏联解体的原因研究”等。

2.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发挥能力的转变。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有效转化。教师必须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能力参与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能力参与教学,必须着眼于利用知识的迷惑处,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让学生反复讨论,得出结论,阐述观点;必须着眼于学生自己,如让学生举办演讲比赛,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益活动;必须着眼于考试,可以由学生出题、组题和组卷,由教师择卷。在出题过程中,学生必须复习全书,反复斟酌,做出答案,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能力。

3.实现考核从理论考核向综合考核的转变。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以往的考试内容过多关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实现从理论考核向综合考核的转变,以考试方式改革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教学相长新路。应该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实行选考制与必考制相结合的开放性考试机制。选考制可以由学生选定论文答辩、演讲、读书报告、自助讲课、大开卷等多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口才能力。必考制以大开卷作为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可以加大平时考核分值,相对缩小期末考试分值,实施“过程式”考试方式。

四、教学评价从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转变为着眼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确信质量优良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成为衡量教师上课质量的基本依据。为体现客观性和便于操作,各高职院校又进一步将标准细化成赋有权重的具体指标,如下边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打分表所示。

这个打分表,主要基于对教师“工作态度”到“教育效果”等评价指标的分析,从“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到“对整体教学的感受”为主要观测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学的质量,但它自始至终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几乎不顾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参与与探索程度,几乎不顾及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效果,仍然跳不出“师本教育”观念教学评价的“手掌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可能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表现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必须重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句话,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表现及其效果,以学生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为归依,即使课堂教学中教师风采粲然,罗列材料丰富多彩,多媒体生动传神,但学生的思维和进步却受到束缚和压制,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3

关键词: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引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15―03

一、思想与观念的概念辨析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存在,结果是所形成的认识。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始于以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模式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探寻。这些观察与探寻,是思想之网不断拓宽的开始,思想不仅广泛生长于我们心中,也广泛生长于和我们一样进行思想分享的每一个人心中。思想大厦不仅奠基于我们大脑之内的客观事实,而且奠基于他人的观念与认识,其中包括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裔的观念与认识。“在所有特定的思想领域,思想都是呈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不像连续渐进的线,而像正在生长的机体组织中细胞的不断分裂”。

观念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人脑在接受客观存在之后,会对客观存在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被对象化后就会形成初步的观念。观念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作为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又加上了主观化的理解色彩。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是观念的本体存在,本体存在决定着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系统化的集合体便形成了观念。人的认识具有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总是发生变化的,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出现与时代不符合的意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为实践创造观念的对象,作为实践的目的。这种观念的对象通过改造客观物质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对象,成为现实中不会自然产生的新事物。

通常把思想和观念作为同等的概念,都是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属于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思想与观念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认识及认识的集合体,我们经常把思想与观念放在一起称之为思想观念。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逐渐弱化了思想与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思想与观念并不是同一体,两者存在着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观念是思想的先导,观念的发展犹如生物成长的过程,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念丰富的过程,从对周遭事物和自然世界的想法、认识到对自然世界秩序的想象,便产生了可能以自己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的关系模式,并以此为范本,丰富自己的思想。这可以看做从观念到思想的孕育过程;反之,从思想到观念,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思想是由对自然世界的诸多观念和态度组成的,这些观念与态度经过长期的实践,随之形成了传统、习俗、惯例等。

观念,或者更广泛地讲,各种精神事物,作为认识的产物和工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着观念的性质和形式。黑格尔认为,观念是在历史中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主体。这种实在性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物质的,但又并不因此而是纯主观性的。在弗雷格看来,思想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也不是内心世界的表征,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现实。人们一向把观念的东西看做是用于理解的语句,即用于说明或阐释的语句。然而,“观念的东西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发生了一种本体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事物状态的观念性手段,它开始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变成了世界的构成因素”。

二、何为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思想的解释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大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大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另一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检验、整理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究其内涵,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是由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历史印记,这也是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教育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的教育思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某些哲学家、教育家、著名教育工作者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畴。所谓群体的教育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发展知识和文化、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等问题。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是教育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包括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以及对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思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和初步的思想,二是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的教育理论和学说。笔者认为,教育观念介于两者之间。教育观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相适应的,并在某一时期得到人们的认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适宜的文化土壤,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相适应。但是到了今天,受民主、平等、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已不能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了。社会群体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

当我们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提的时候,可能隐含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差别。思想是指人们经过深入探索的产物,具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终身教育思想),而观念则常指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如学而优则仕)。教育思

想与教育观念皆可归为教育思维,没有必要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通常表述为教育思想观念。宽泛地理解,教育思想观念应包括关于教育现象的各种看法、主张、观念、理论和学说。喻岳青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教育哲学层面、教育事业发展的层面、教育管理层面、教育教学过程层面。笔者认为,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即教育哲学方面的思想观念,是关于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理念,包括对教育中的核心概念“人”与“知识”的思考,如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等;中观层面即教育管理层面,主要指学校管理层面,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等,包括学校、政府、社会的关系的界定与认识,关乎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微观层面即教学思想观念,这也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都属于教学思想。

人们在开始其教育活动时,首先是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继承前人的教育遗产和固有的教育传统。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逻辑直接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变迁,从而赋予教育思想的历史进程以特殊性。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一旦确立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力量。当它为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心理时,往往具有极大的惰性;同时,它还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育思想观念引领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竭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改革的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认识的变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观念被再次提起,这些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都是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思想观念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分析当前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实践;只要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公民所认可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必然取得进步。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源于教育实践,但同时高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改革的进行。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如今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变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的正确走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基础

教育是知识传承、创新最主要的方式,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途径,作为教育主场所的学校是文化知识传递、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教育中既有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内容。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而在教育创新系统中起系统引导和驱动作用的,最主要的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决定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成败。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既要体现现实教学的需要和时代特征,又要体现未来的发展要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要反映人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观念,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管理创新、交流互动等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导向性的教育管理观念体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导向性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理念,是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方向、引导和鼓舞大学生为之长期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通过管理活动,在对管理的价值导向、实施内容、管理措施,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

2.2前瞻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指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依据管理目标而利用教学实践、整合资源、塑造人、培养人的长期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就体现了对某种现实的的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能够使具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功能,使其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尽量做到管理理念与将来发展状态相吻合,尤其要重视战略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因缺乏前瞻性而造成在实际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

2.3规范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通过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来规范管理行为,若没有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必然是片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行为必然是短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必定是被动的,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也会因为受到某种现实力量的影响而顾此失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具有规范性的特征。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全局具有重大影响。

3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措施

3.1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理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必定要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才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消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管理要素和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按规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一切实践活动,力求管理规范化。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我们还要紧跟时展,探索社会、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增加新的内容。

3.2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

和谐化管理的理论认为,“和谐管理”是既有客观的、科学的“谐”的完美,又有主观的、情感的“和”的融和,建构了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理论框架,并提出“和谐”理念可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之中,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管理之道”。而和谐德育的本质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动德育内外诸要素的和谐互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和谐”的元素就要求调动管理要素、过程、系统等的和谐因素,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从管理要素的全面联系人手,构建管理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化教育管理规律的研究与运用,增强管理的合力,从而实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雁,杨柳.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1)

[3]李万银.陈清.试论管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5

高校思政教育思想素质和谐社会

一、引言

由于我国现处于转型时期,很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因此加强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思想素质的主要场所,其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强化高校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不仅涵盖了道德、心理,还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下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高校思政教育所涵盖的内容。

(1)思想理念教育。高校的思政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我国领袖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例如,以“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思想教育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长远发展,努力为国家的富强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不能做出危害国家以及社会成员利益的事情。

(2)维护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教导学生不能歧视或是欺负弱小的少数民族人士;当有其他国家欺负或是侮辱本民族时,应当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作为本民族的一员而具有的自豪感。

(3)道德规范教育。高校思政教育除了教育学生以诚待人、尊老爱幼等道德方面的内容,在对快要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还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学生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更加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4)遵纪守法教育。基本的法律知识普及,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已经成年的学生,对法律知识需要一定的了解,需要知道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需要明白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哪些又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需要懂得当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如何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利益等相关内容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水平或是能力;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对情绪有很好的控制;在面对挫折或是困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处理问题;教育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进入社会后要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等方面的教育。

2.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依据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以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性的特点。

(1)以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基本上从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中提炼出来的,关于如何人生的发展目标、如何维护社会的安定以及道德规范方面的思想理念。

(2)全面性。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方面共同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这也说明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全面的考虑,使其不仅有正确的思想理念、民族意识和法律意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校思政教育虽然是以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但仍然会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思政教育除了遵循对核心思想的重点把握,还通过考虑了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处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其思政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与时俱进性。高校思政教育除了教育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之外,还会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最新思想理论,给学生进行切合实际发展的教育。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意义

我国虽然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于同样重要的精神文明却发展较为缓慢。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流入我国,这对于部分学生在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等思想观念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出现了偏差。因此,高校对思政教育一直相当关注和重视,其原因在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确立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的思想素质包括了思想政治方面、思想道德方面以及思想观念方面等部分。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的建设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马克思思想、思想等一些伟大领袖的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他们思想的精髓,从而不仅让学生解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达到了让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我国的理想信念相统一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方面的思想素质。

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学风环境

学生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学习态度体现出来,因为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人物,加上,一般而言思想端正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都不会很差,因此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学风环境。学生通过思政教育端正了学习态度,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也减少了学生产生极端行为或是有、反人类的意识。由此,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利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即将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高校将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学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职业岗位中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起到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作用。

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在道德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涵养,这将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高校思政教育在避免或是调节社会各阶级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加快建立和谐社会的步伐。

四、结语

首先,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认为其主要包括思想理念教育、维护民族团结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部分。其次,通过内容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以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性的特点。再次,根据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建立良好的校园学风环境方面、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8):118-119.

[2]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23-24.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性了解,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行为举止及思想观念进行约束,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已经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高校体育社团内具有大量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活动开展多样化,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条件。

1高校体育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专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学生讲解有关理念,整个教学内容十分乏味,教学手段也较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较低,根本没有得到预期教育成果。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将实际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生活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局限于课堂上面。

2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1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程度有限

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性落实之后,高校管理人员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关注度,但是还是将重点落实在学生学习成绩上面,进而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2.2高校体育社团并没有发挥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迁移默化情况之下对学生行为举止及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主要是利用体育社团内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个思想教育工作全部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开展。但是高校体育社团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费用或者是运动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造成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体育社团内开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3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造成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关注程度有限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由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落实时间较短,高校思想政治人员对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有限,在实际工作中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程度较低,限制隐形思想行政治教育的落实。与此同时,高校管理人员对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程度有限,在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存在偏差,进而没有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纳在高校管理教育体系之中,仍将管理重点放在成绩提升上。

4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4.1更新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是还仅仅依托传统显性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构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政治特点,教师人员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特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例如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形成良好学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行为举止与思想观念潜移默化造成影响。

对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构建完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明确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

4.2通过拓展训练提升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

根据资料显示,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内知识吸收程度大约为25%,学生要是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知识点吸收程度能够达到75%。这也就充分表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伴随着我国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拓展训练作为我国新型教育手段,在我国教育行业内快速发展。拓展训练主要是以w能活动作为引领,让学生在体能活动内进行情感及意志认知,并且将思想观念深刻刻在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思想观念之中。拓展训练属于一种特殊性质教育手段,能够有效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内所存在的不足及缺陷进行填补。

高校体育社团要是应用拓展训练教育手段,对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具有辅帮助。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是能够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将简单并且容易落实的拓展训练活动在社团活动内落实,不仅仅能够有效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同时还能够有效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抽象化或者是专业化观念直观性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应用拓展训练手段之后,在为学生提供体能及技能训练媒介的情况下,学生还能够积极对自身情操及人格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理想的今天,高校体育社团所具有的优势也开始逐渐得到高校管理人员的关注。提升高校体育社团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高校体育社团所具有的符号价值,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多样化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按照高校管理人员预设发展方向进行成长,接受存在体育活动内潜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提升自身体能及技能,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建设基础,进而推动我国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晖.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时代报告,2011,23(18):42:43.

[2]郭培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5(22):10-11.

[3]徐国飞.试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1(10):73-74.

[4]曾令川.论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23):326-327.

[5]姜铁汉.素质教育下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4,22(12):48-50.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7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优秀的学生代表,也是党员队伍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新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同时提出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党员;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续力量。在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同程度的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理想及信念。因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必要,它不仅关系着党员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也关系着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演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日益丰富,教育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对大学生演员的理想信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

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理想及信念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这种教育针对的不是普通大学生,因此要求更高,层次也更明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面对的都是所有大学生,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方面的教育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普通阶层,无法做到深刻认识。因此,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明显的特性,针对性也有待提高。

2.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也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但是,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强的功利心理。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在开展各类活动时,往往只重视前期的活动宣传及筹备,但到了活动的实施阶段,却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形式单调、内容空洞,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有些高校对党员教育活动的规格要求过高,活动内容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形式与内容脱节现象非常严重。

3.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不够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方面,通常会严格遵照相关的程序,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最终加入党组织,每一环节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入党培训,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的思想汇报和组织谈话等活动。可以看出,高校在大学生入党之前的教育培养工作非常到位。但是,大学生在入党以后,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明显不足。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往往依靠学生党员本身的自律及自省,教育重心也落在了学生党员自己的身上。

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1.把握实际,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思想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优秀的学生群体,在高校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到理想信念教育时,一定要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就应该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理想信念实际出发,做到教育工作的主导性、针对性与系统性。对于目前大学生党员普通存的思想问题,应该及时掌握和解决,促进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良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思想觉悟、行为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总之,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要从实际出发,从基本思想教育工作入手,最终实现个人理想对社会理想的推进。

2.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教风、学风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依托。高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积极的针对大学生党员,开展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将枯燥的理想信念理论教育,融入到有声、有形的表演当中,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也更加明显。

3.强化党组织建设,找准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撑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基层党组织,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强化高校党支部的建设和管理,对学生党支部的教育工作进行完善,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组织发展大学生党员时,应该严格把关,保证党员的整体质量,坚持党员的发展标准,同时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校园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坚实基础,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支撑。高校党支部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学习及培训活动,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进行不断的强化。学校党支部还应该积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让广大学生党员更多的接触社会,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认识及理解,不断巩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

4.用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理想与信念是大学生一切思想及行为的指导依据。只有具有相当认识与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坚实的理想及信念。大学生党员理想与信念的形成,离不开厚重的理论认识与知识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大学生要想确立科学向上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认识问题,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保证学生能够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些社会问题,提高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成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5.完善制度,形成大学生演员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引导、规范与约束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起大学生党员的理念信念教育长效机制。首先应该从制度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进行完善和规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发展流程,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策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与培养,坚持把好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关;对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进行完善,定期开展交流谈心等活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帮助大学生党员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强化大学生党员的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及组织意识;另外,还应该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党员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创造争优活动为契机,帮助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与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位大学生党员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航标。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强化教育思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及方法,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与信念的持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马伟,姚婷.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50~151.

[2]柏华.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60~61.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9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其存在的异同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深远意义。近些年来,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方式过于单一,管理教育理念过于落后,选拔任用等机制缺乏针对性,因此,从以上几个问题入手,方能破解具有师范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

关键词: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文i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68-02

大学生“90后”群体化到目前来看已经基本普及,因此,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几乎已经全部进入“90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人际交往与心理特征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性特点给予的,更是科技的进步更新、信息共享造成的大学生思维活跃。那么对于师范院校来讲,则更要求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法与管理方式,要时刻迎合时展与社会需要。

1师范院校中大学生的群体性特点

众所周知,师范院校中大学生和其他普通类综合型高校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特点,这种变化正是高校教育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师范院校中大学生的特点对于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

1.1学生未来职业的特别性

师范院校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教师并且分散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所以说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在就业的时候都会从事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他们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他们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因此,他们的存在能够深刻影响着被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那么师范院校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点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根本目的。

1.2学生中的性别比例不平衡性

受传统观念影响,为师者大部分都是以女性为主体,这种观念上的根深蒂固直接导致师范院校招收的学生仍然以女性为主,男女之间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甚至相关专业无一男生的局面也略有发生。那么对于在女性大学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相似性格之间的个体比较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交往中矛盾问题也会经常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高校相比必然会有比较特殊的方式和技巧,因此,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学生的特点有着必然的联系。

2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管理观念跟不上时展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共享已经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之前相比有了较大转变,但是传统观念在教育者的思想中仍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对于一些年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更习惯于重管理、轻服务。对学生的管理目的似乎是要将他们变成更加听话的类型,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会不断下降,因为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有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忽略了其个体的个性修养与外在品格差异性的结构,必然导致“全体一个样”,那么在这种管理教育模式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必会严重僵化,其教育结果也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2.2管理方式、方法单一片面

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存在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中,这就导致对于管理方法方式过于单一,具体表现为权利的过于集中,仅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出发,覆盖面为全部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方法仍沿用一些传统的习惯,比如:一贯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说服教育,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难以服人,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进行变通,便会出现强制性的约束,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2.3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问题

第一,从单纯的数量上来看,首先,师范院校中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不能满足当前招生对等要求,因此部分院校不得不从专职教师中选定一批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兼职。当教学工作和学管工作相互交叉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其次,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也不能满足当前需求,那么目前呈现的情况就是少部分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量大势必不精,从教育的结果上来看也是差强人意。

第二,目前师范院校的专职辅导员往往都带着大批的学生,日常管理实务繁杂偏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执行力下降,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不能面面俱到。为了解决此问题,有的师范院校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比如:在研究生当中选取一定的工作者来辅助辅导员工作,这么做确实能够针对以上困难解决问题,但是选定不专业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其结果必然是负面的。

3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综合类院校都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但是对于具有独特特点的师范院校来看,其破解措施必然会有一定的针对性。那么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观念、方法和制度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够使得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顺利。

3.1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因此,思想观念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是从一个被教育者向教育者进行过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因此,其思想观念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其教育结构。因此,首先更新其管理理念,适当地对传统的、不能适应时展变化的管理理念做及时更新,贯彻其人本思想理念,做到管理为辅、教务服务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兼顾管理与教育,目前来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已经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如果仍旧一味的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模式运用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管理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本身的科学教育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要注重教育过程,更要关注教育结构的反馈。目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者仍然停留在把精力著重放在教育过程上,而忽视了教育结构的反馈。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更要提高其教育结构的反馈意识,不仅重“因”,更要重“果”。因此,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②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灵魂,那么科学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否顺利推动其教育工作的科学进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运用大部分仍停留在说服教育、语言沟通,殊不知对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手段都可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必然涉及到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比如: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借鉴过来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小组方法则可以进行一对多的教育,其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必然对应着问题出现特点,在语言沟通中可以运用心理学进行逐步引导、情景再现等众多教育手段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上,要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手段的教育模式,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全方位,灵活的创新教育手段。

3.3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机制

近些年,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者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前要求,部分师范院校仍然从专职教师中选拔辅导员做兼职学管工作,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水平,缺乏专业素养,往往以“管”代“教”,人本思想不能落实,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专业技巧得不到发挥,因此,急需建立健全适应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管理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素质,强化教育质量。

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工作应该注重适应自身师范院校的发展,将教育者与大学生二者的数量做到合理化分配。对于辅导员的招聘选拔,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能力的检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在选拔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自身院校特点,对个人能力进行有针对性选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能力,对于其个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更要严格把关、从德育教育和政治教育二者综合权衡。

其次,建立常态化的考评体系。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更要注重教育结果的反馈。因此,对于高校来讲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考评体系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制度化、常态化,更应该利用科技手段来做辅助。对于考评体系可以参考“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探索,对于教育效果、学生遇到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动向、政治导向都可以创建互联网平台、分多个模块进行跟进,最后每月对反馈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其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常态化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模式创新。

总之,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者和领导者要充分分析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异同,及时更新观念,利用科技,完善选拔、规范制度,全方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其政治立场、完善其思想观念,向着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云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133-136.

[2]王舵,陈勇,杨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5):135,138.

[3]罗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71-75.

注释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理念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生和谐理念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构建完善的教师队伍,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当前和谐理念教育下出现一些突出矛盾,有必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手段解决问题,为构建和谐理念做准备。

一、大学生和谐理念教育问题状况

从本质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单纯地针对各社会阶级的矛盾和利益的调整政策及问题解决对策,关系到我国现性社会的构建,涉及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思想的变革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建设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以何种理念和认知方式做事,较大层面上反映了和谐理念的品质,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以开展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对大学生整体、群体意识的提升及高度社会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教育本身存在一些矛盾,不和谐的情况时有产生。目前,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下述几种情况。

(一)分析和谐理念实施内容

和谐理念教育内容与时代、现性社会的要求欠和谐。和谐理念教育是政治教育理念的一种,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符合时代特征,最接近学生,同时和现代社会相切合,如果落后时代,则将不符合现性社会需求,不能使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自身陷入的困境做出理念思考和解决,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然而,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这方面多有不足。不仅受限于内容广度,此外,在内容阐释上缺少多样的有机形象空间,是常见事实,对大学生和谐理念教育,青年亚文化是不容回避的话题。一些研究者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些青年面临的社会结构矛盾,涵盖青年社会化进程中对自身压抑的表现,若欠缺正当的处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对人类文明成果如何看待,也是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再者,民主教育,在当前大学生看来,民主教育为学生幸福奠定了基础。民主教育不仅要德行养成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创新世界的能力。民族教育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而此精神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益。民族教育是和谐理念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应重视。再如,诚信及法律尊严问题等都是和谐理念教育的有机组成体,必须切实受重视。

(二)分析和谐理念教育实施主体

在大学生不和谐理念教育进程中,师生之间均有主体资格。虽然教育工作者占据教育主导地位,然而,主导地位的判断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状况。不可忽视,在一些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不关心,对工作的松懈,等等,无形中削弱了教育者的正当性及影响力[1]。一旦教育工作者缺失权利影响力,将不能担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教育不能获得良好效果。

(三)分析和谐理念教育实施方法

当前,大学生有成熟的思想、对立的主体意识及创新意识。然而,我们采用的教育方法未认识到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点,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简单幼稚化。在这种倾向中,灌输成了重要方式之一,传统说教方式尚待完善。美国杜威指出,灌输式的价值观趋向不仅背离了理想,而且和道德格格不入。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解片面而有失客观性,这使我们认识到灌输式教育的产生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局限性,以怎样的程度弱化影响力,无论以何种方式审视,都不能彻底消除教育发挥的正面作用,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相互交叉,融入的内在特性尚待开发,对和谐理念教育不重视,始终无法迎来和谐理念教育的新格局。其实,审视科学文化发展史,科学文化知识自产生便和人的思想启蒙及方法有很大关系,和人思想政治观念的产生、构建及发展关系紧密。所以,从实质意义上考究,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通融、各有对方,即思想政治教育将科学文化教育囊括其中,科学文化教育根据各自不同特性,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我们应注意到,现代科技的涌入让大学生获得了乐于见到的及时有效的新鲜事物。大学生接受的是多媒体校园网络及微博等通信工具,于和谐理念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教育贴近时代追求、快速美好的心理需求,达到良好的和谐理念教育效果。由于上述层面的“不和谐”,使得和谐理念教育动机和效果无法更好地统一。上述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基于此,采取相应解决对策。

二、和谐理念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构建和谐理念教育的引导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引导,指引学生符合社会规范,满足个体需要,统一二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内在变化及心理需求,找寻二者的结合点,构建交流的和谐教育引导机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各环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占主导地位,再次理论有效结合实践。以何种角度审视结合,均合理。因为和谐理念教育以学生主体道德为前提条件,只有深入实践生活才能让大学生获得真实感,实现自我召唤。和谐教育理念于实践结合中,理论力量转化成实践动力,变成大学生社会创造的内部动力。

(二)明确谐理念教育的协调发展起点

大学生协调发展有下述几种情况:首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对大学生的培养,科学知识的传统很重要,人才培养是科学知识的传授,透过现象,找寻本质,掌握并形成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素质。所以,结合专业特征,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清晰的要求,传授科学知识于大学生,不仅是自然、人文科学的传授,而且是两种学科的协调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在通识课程的安排下,于课程体制中明确、实现目标。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能力于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个人看来,良好的观察力及集中的注意力,有助于准确及时地发现新问题及新情况,优秀的才能合理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克服各种挫折,实现既定目标。

(三)优化教育工作者队伍

教育不仅是知识间的相互熏陶,而且是人格间的相互影响。和谐教育获得实效,教育工作者本身直观重要。创造前提条件,做足工夫,于实现中建立完善的投身实践的和谐理念教育工作者队伍,不仅满足常规职业特征,而且应具有下述特征:第一,充满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爱温暖他人,还要将爱更好地表达出来;第二,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言行不一,影响效果就差。和谐理念教育应付诸实践,从而达到新境界。第三,良好的水平不可缺少。以整体世界观的角度阐述社会,于矛盾中激发人体力量,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激情。一些专家认为,当今大学生面临挑战,对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多元文化及多媒体技术的冲击等都是一些新课题[2]。教育工作者队伍引导学生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此外,水平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的民族意识。以多元文化的心胸及包容的意识,为大学生深入广泛的思考提供可行性空间,基于平等,和大学生一同辨析探究,找寻通向真理的光明。

和谐理念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理想社会的根本,结合时代需求及当前大学生实际,推进和谐理念教育工作开展,保障和谐社会构建健康平稳地运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摸索,于和谐理念教育进程中和大学生成长进步[3]。

参考文献:

[1]苏宝利,牛玉岫,徐淑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高教探索,2009(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