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50

有机化学心得篇1

关键词:有机化学易错学习方法结构性质化学方程式

在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5的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发现有许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感到很吃力,因为之前学习的基本上都是无机化学知识,而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不仅在知识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转变,对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放弃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规律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不仅学习有机化学会非常的轻松,而且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首先,学习有机化学要从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入手。

结构上,首先要牢记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无论单键还是双键、三键,一个碳原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用键线式表示时,每个碳原子周围一定有四条短线,少于四条则用氢原子去补充,氢原子的个数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而且有时解题时,从第一个化学式开始,如果氢原子的个数就写错的话,下面的推断可能全部都是错的。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二,是要牢牢掌握选修5书上p4、表1-1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其中官能团的名称要牢记,因有些不是常见的字,容易写错。对官能团的结构简式要熟练掌握,是单键、双键,还是苯环、还是羧基、酯基。对一

o

种官能团的不同写法要注意分清,如-CHo和-C-H表示的都是醛基。延伸到化合物也一样,如乙二醇可写成CH2oHCH2oH,也可写成CH2oH。

CH2oH

第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也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首先,要考虑全面,在写同分异构体时,一定要注意考虑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若强调限定条件则只考虑限定条件即可。其次,写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时,支链要从简到烦,位置从心到边,如果怕写重复,可通过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以排除干扰。

有机化学心得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090-01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组成后形成的技术门类。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其产生、完善、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电子技术融入到机械技术后形成的新技术产品。随着科学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逐渐与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丰富、拓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领域和适用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光学一体化、机电气一体化、机电液一体化、机电仪一体化等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学科和技术众多,但是,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累加,而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技术有机的结合、协同进行工作的产物。这是符合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强调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形成相互交叉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到技术原理研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等方面,以获得、使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技术环节。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同于机械产品与电子产品,是在二者的基础之上使其有机的结合并借鉴光学、机电气、机电仪、机电液等技术形成的交叉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具有机械产品与电子产品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和新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由于不同学科技术的融入,其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使用更加的便利,适用范围也在进一步的扩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空调、洗衣机和照相机都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制造领域和农业工程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的增强,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像数控技术和产品、机器人、集成制造技术和产品等技术方面比较突出。在数控技术及产品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数控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在借鉴日本和欧美国家相关数控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逐步建立起我国数控技术研发系统和数控产品生产基地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数控产品的需要,数控核心技术基本掌握,数控产业基本能够自主研究、开发和生产。数控技术和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到现在,我国数控技术行业的生产数控数量、数控产品的类型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农业的发展,对于日用品产业和国防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产品支持。在集成制造技术和产品方面,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集成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制造的相关方法。我国已经依托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集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在其他具有相关研究能力和条件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集成制造单元技术实验室和集成制造产业培训中心。在集成制造技术和产品应用方面也获得巨大的发展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产品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3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获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技术和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与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些技术和产品的核心部分还没有完全掌握,部分产品和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支持产品才能得以研发和生产。因此,为了继续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占有率,我国还应该继续的鼓励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加大力度,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发能力。

3.1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就涉及许多的技术和领域,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要有多部门、多技术、多领域共同来完成,加强相关产业的合作和互助,整合各个相关产业的力量来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公关,更有利于技术的创造和革新,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3.2增加资金支持、加大扶持力度

可以说,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有更大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应该为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要促进机电一体化产业和系统的建立,加大力度宣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和长处,吸引更多的企业去参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研制。

3.3重视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

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永远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中心环节,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相关的技术的革新和产品的生产就变得非常容易,突破核心技术就能够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相关产品是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成果,是多领域技术和科学共同发展的产物。毋庸置疑,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了我国及其其他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条件和需求方向来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突破我国机电一体化研究的瓶颈,尽可能的掌握机电一体化更多的核心技术。通过采取有力的手段和措施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应用能力,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杨林.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05(6).

[2]章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

有机化学心得篇3

关键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感恩;学习成绩

1引言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恩惠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的一种人格特质。[1]初中生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其健全人格的体现。

本研究要考察的是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何为“内化”,以Dukheim[2]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家则提出,内化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机内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外在学习动机内化即个体将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自我调节问卷、感恩问卷为调查工具,结合学生近期学习成绩,探究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2研究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情感、感恩认知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同样,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内化水平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4讨论与建议

4.1关于初中生动机内化水平及特点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可得,整体上初中生的动机内化发展较好,内化水平较高;女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高于男生。女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比男生早熟,所以在生活上表现得也更为乖巧、懂事,学习上更为自觉。研究还表明,初一学生自主学习倾向强于初二与初三。在个体身心发展历程中,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从以前的依赖关系中独立出来,渴望成为独特的自我。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行为的内容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也体现在学习行为中,学习行为较小学时期更为自觉,自主学习倾向性更强。初三由于学习任务、升学压力、学习氛围等影响,学习动机会比初二阶段更多的依靠外部调节,如对升入重点高中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愿望、不辜负老师的期待等,这也是初三级学习动机内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性比非留守儿童强,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某些学者的研究不符。赵富才[4]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父母监督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学习态度散漫和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而在本次研究中,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却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与学校实际情况有关。首先,被调查学校是该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各方面都尽心地照顾这些孩子,并且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也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心,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温暖可以化解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不安感。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小就留在家中,不像普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更强,比一般孩子心理成熟得更早,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更强。

4.2关于感恩对动机内化的影响

由结果分析我们得知,感恩水平越高,动机内化水平越高。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怀有感恩之心的人,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怀有珍惜之心,他们珍惜老师、父母、同学、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给予的帮助。在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对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感恩更多的是体现在学习上。在别人的关怀下,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学习。

4.3关于初中生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动机内化水平越强,学业成绩越好。这与孙式灵的研究一致。他的研究指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提高学习成绩。弗雷德里克森曾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模型[5],她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心理定势。所以,可以用这种模型解释感恩心理、自主学习态度是如何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不仅能使人感觉愉快,也会促使人作出最优行为,即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则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4.4建议

4.41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知恩。其次,使学生懂恩,鼓励学生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去发现身边的感恩故事。通过“今天我是小当家”“他人对我的帮助”等活动感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最后,把感恩付诸实践。如节日感恩,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给自己的老师、父母送上一张自己制作的感恩卡片;参与社会实践,多组织学生探望学校周边的孤寡老人,让学生学会爱,体验爱,感激爱;每周写一封感恩信件,写下这一周以来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等对你的帮助;每个教室里设置一片“感恩墙”,墙上可贴感恩的名言、故事等,鼓励学生争当感恩明星等。

4.42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发展

为提升学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除了进行感恩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赏识教育,帮其进行近期人生规划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使学生喜欢学习,使其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父母、教师同时监督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有不良学习习惯督促其改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培养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充实的体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结论

(1)初中生整体动机自主性发展较好。其中,初一级学生较强,初三级最弱;女生高于男生,但性别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

(2)感恩情感、感恩认知、感恩行为均对动机内化起促进作用。

(3)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07.

[2]暴占光.大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3]李勇.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及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有机化学心得篇4

一、手机媒体的涵义与特征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媒体内容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认为,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③“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终端就是媒体,媒体就是终端;二是手机媒体更多依赖手机平台运行;三是广义的手机媒体除了是全媒体还是多功能化的个人中枢,成品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④这无不昭示着手机媒体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内容和形式于一身的新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认知方面

认知是指外界信息在人脑中的整合、归纳、储存和使用过程,即人们某一特定的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体现。相较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机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它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带给大学生更加丰富、便捷的资讯,这些信息和资源能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汇集信息的效率,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周围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灵空间和精神自由,并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图像化、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热情,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手机媒体带来的便捷网络文化,带给了大学生们崭新的生活体验。⑤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与远隔千里的朋友来次亲密的交谈。

2、情绪情感方面

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释放的渠道,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情感的异常和迷失。我们知道,现实中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沟通工具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的限制。而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手机媒体已经具备大众传播的一些功能,其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而是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社交软件依托手机这一移动互联网终端应运而生,不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的情感交流空间和场所,还拓展了人际交往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手机媒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介入,使得沟通交流得以充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宣泄情绪情感问题,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自我意识方面

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手机媒体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利用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分享对人生的感知感受。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处理事件时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还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网络打破了传统面对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手机媒体丰富而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更因为其虚拟性、匿名性,使得老师能够以一个虚拟的身份,缓解学生的心理戒备,真正走进其内心,进行一场没有角色隔阂,没有年龄差距的坦诚的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加以解决。综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弥补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三、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认知方面

信息的泛滥传播,使得大学生认知混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为广大公众所青睐,但也将网络潜在的弱点扩大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满足了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间无法体验到的感觉和感知,但长此下去,他们会对真实的现实产生疏远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认知混乱。同样,网络上过多的信息也会使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麻木和迟钝,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浅层次的知识灌输,而放弃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⑥

手机媒体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为各种冗余、色情、虚假、非法甚至破坏性信息的传播打开了通道,而受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具有方便快捷、隐蔽性强、到达率高等特点,使得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取蝇头小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各种虚假信息,使得不少学生上当受骗。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诸如社会认同缺失、抉择依据混乱、行动方向难定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将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2、情绪情感方面

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使得大学生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手机媒体的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各种娱乐软件中不能自拔,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局限了自己的沟通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现实,失去真实的情感。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双方无需为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代价,这使得人际交往不真实。

在“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014)⑦中,对重庆市四所高等院校的719例大学生进行了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更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可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却对手机网络使用持乐观态度,并不认为手机能使他们情感淡漠。可见,尽管大学生主观忽视,但手机对他们造成的情绪情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的运用中始终处于一种“微焦虑”的状态。一是对手机未知的信息持有期待和拒绝的双重焦虑;二是在课堂学习中用手机和不用手机的焦虑;三是手机媒体中通过微博、微信等对自我的展示的焦虑。

3、道德观念方面

信息的及时娱乐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在手机媒体强大的娱乐功能的驱使下,对新鲜事物适应力强大的大学生首当其冲。每年各大报纸均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无视考试纪律,把手机当做考场上营私舞弊的工具,严重威胁诚信道德底线。例如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山东青岛8人违规作弊被抓,其中就包括携带手机。

同时,手机媒体也引起了人们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争论和思考。一些学生出于娱乐心态,利用手机偷拍他人隐私,在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手机用户有意无意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甚至泄露商业或国家机密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些信息一旦传播,信息真假已无从辨别,即使事后辟谣,效果也不大,因为影响已经产生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脱节的现象,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矛盾式倾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作者指出:手机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远远跟不上手机媒体的发展步伐,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技术和使用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手机媒体的使用上,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对象。⑧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

四、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即是通过载体目标的实现,来引导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外化个体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体的目标,最终达到本体—载体双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效益。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高校的手机普及率已达85%以上,手机媒体已成为校园内一个几乎覆盖所有师生的传播媒介,手机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手机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成为后者的载体有望成为现实,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重要阵地。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文明使用手机

在以手机媒体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笔者认为高校工作者首先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加深对媒体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手机媒体,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积极的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通过相应的传媒价值观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反暴力教育、性和性别教育来获得“批判的自主性”,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提高对媒体负面效应的免疫力。⑩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各色手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健康的手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2、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挖掘丰富的精神资源,利用手机媒体推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手机信息客户端、手机软件、微电影、手机报和微博互动活动等,并充分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技术元素,将静态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动态具体。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现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2012)⑾对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一是开设网络心理课堂。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一平台,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趋势,及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及时反映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老师及时疏导;

三是构建网络心理自助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就某一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同学、家长、老师参与探讨,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和帮助,并找出解决办法;

四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动态的网络监控。大学生喜欢即时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心理老师、辅导员以及班干部要多留意学生的微博、微信、QQ、飞信,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及时干预尽早解决;

五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信的群发,将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

六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根据大学生需求,针对大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寓教于乐,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

适当的监督管理对于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此学校方面应该成立督查小组,各个班级要主动建立辅导员和全班学生的内部交流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网络行为及时有效的监督工作。相应的“绿坝”等过滤软件也应该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为大学生的手机上网生活保驾护航。只有社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才能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手机媒体作为融合了各种媒体内容和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未来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在我们享用其发展成果的同时,切勿被它的优势所蒙蔽,要知道这种崭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其长避其短,充分挖掘开发它的巨大潜能与价值,真正使其造福于人类,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9

③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④吴红晓,《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J].《传媒》,2013(2)

⑤蒋良福、曾庆怀、罗群英,《高校校园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区域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⑥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6)

⑦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⑧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81

⑨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⑩张学波、纪燕妮,《在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信息判断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32

有机化学心得篇5

关键词:中学生;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应用在教育上,确实具有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为提高学生智力提供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还需要广大教师(包括各学科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如其分地运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而不能幻想单靠开设计算机课,就能使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应该用计算机去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和智力,这是一个十分严肃且极有前途的事业,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ai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的状态。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往往充满了好奇,但好奇还不是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兴趣。在学生形成兴趣后,还要善于将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画画、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在向他们一一展示用电脑画图、播放动画、播放音乐、制作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后,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就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它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电脑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发他们对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空调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的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由“学”和“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善于提问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心理学的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与进步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实验中,就在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再对所提的问题求得解决。总之,勤学好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可贵品质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和创新。这与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占有”和“贮存”知识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总是可以从书本上或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解决。也有的问题在书本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它往往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经过刻苦的努力和不断探索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后一种情况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有益的。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心并急切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他们会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搜索论据,找出科学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牢靠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有助于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学生刚开始时非常好奇,但到具体学习时又会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在上机实验时不知如何操作,在编好程序上机调试时,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程序,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一种是不畏惧,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对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后者,首先在精神上要树立困难是可战胜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学生对一个个具体困难经过努力得到克服之后才能树立起来的。其次要认真动脑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困难找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如上机操作不知从何处下手,主要是对老师课堂上讲解没有掌握,对老师讲的操作步骤没有记住,这就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清楚后再去上机。有时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难以解决,这时最需要的是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有机化学心得篇6

教育措施后进生转化学生心理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学习习惯进行转化。如何转化后进生?这是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重要研究课题。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不再单纯指学生成绩的后进,而是指那些品质、行为、纪律诸方面都较落后的学生。在班集体中,他们为数不多,但对班级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却相当严重,所以转化后进生就成了教师和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转化的关键就在于要了解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以及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个性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人而宜、因事而宜,进行合理、正确的教育与转化。

一、全面调查情况,掌握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和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

每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特定的动机驱使。这些行为的动机有时会一目了然,有时可能会较隐蔽。同一种不良行为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例如,学生抽香烟的不良行为,其动机就有很多,有的是出于好玩,有的是模仿,有的是摆架子等。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也有很多,像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等。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动机和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要想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通过全面地调查,才能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例如,家庭状况,家教情况,与什么样的人经常交往,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如何,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如何等。此外,还要调查清楚是否有某些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家长的某些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其有过什么样的影响等。在了解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因为只有在对学生有了全面地了解之后,才能很容易地找到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后,教师要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做出科学的分析,总结出造成某位学生行为或学习上后进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改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促进他们学习成绩提高、行为得到改善。

二、抓住有利“教机”引起后进生的内心震动,促使其行为与成绩的进步

后进生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和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会产生太大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作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抓住有利时机,针对某件事情或行为,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但是对有利“教机”把握,要因人而定,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本质,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例如,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后进生,是由于他们缺少关爱造成的后进,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和教师应从多方面努力,找其本人多谈心,与其家长多交谈、研讨解决的办法,指出其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或不当,从而给孩子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触发他们内心的震动,引起思想上的醒悟,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进而再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彻底解决问题。一旦这些孩子有了这样的觉悟,那么转化工作也就更进一步了。

所以教师只有在全面调查,彻底明确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与原因之后,并抓住其有利“教育时机”,才能促进他们的行为和成绩的进步,顺利完成转化。

三、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保护自尊心,反复耐心教育

不良的行为与学习习惯的转变,一般会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学生只有有了醒悟,才会有转变的可能。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教师应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经常鼓励与帮助他们,并抓住有利的闪光点,顺势在理想、道德、文化等方面进行耐心地地教育,同时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完成转化。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常常会因为学习成绩提高而获得自尊,也会因学习失败感到自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一切时机,对后进生在学习上获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不要鄙视或讽刺挖苦他们在学习上遭受的失败,以防止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四、注意放低对后进生学习上的要求

教师对后进的学生要做到实事求是,无论在品德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对其放低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后进的学生来说得“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那么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愈学愈困难,从而导致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很难改变,也就不易转化了。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分层次给予不同的要求。哪怕后进的学生只是获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原本一天犯三个错误的后进生,在现在可能一天只犯两个,甚至是不犯错误,其实这样的改变就是进步。同样,后进生原来考试得30分,现在得40分,这也是一种进步。

五、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后进生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找不到正确的前进道路,摸不着进取的大门。在此时,教育者就应给这些“流浪者”以点拨,让他们走上正确的大道,不再摸黑前进。例如,一些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进取心很强,学习也非常刻苦,但学习成绩就是很难提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为这些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告诉他们多种学习方法,让他们进行尝试,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教育其通过具体的、微小的事情,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六、教师要定期填写记录,比较后进生前后表现,让其获得更大进步

有机化学心得篇7

个体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部或者外部的应激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或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产生需要包含三个条件:(1)存在应激。包括内部应激和外部应激。(2)引起个体急性或者不稳定性情绪紊乱(如焦虑、抑郁、报复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3)用寻常解决问题手段不能应付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被认为是非常活跃、健康的群体之一,但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令人乐观,他们升学的压力固然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瓦解,但是随之而来的又有繁重的学业和考试带来的压力;而且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校园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际上颇复杂的处理与应付,也给他们带来种种不适和焦虑;还有青春的躁动、性心理的苦闷、恋爱的伤感、就业形势的严峻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等,同样使得他们的心理产生莫可名状的痛苦和抑郁。据一项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简单地说,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存在性心理危机。

1.发展性心理危机

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指在大学生的大学阶段中发生涉及到生理、心理上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的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朝着成熟和完善迈步和阶梯。具体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在升学心理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类心理危机往往出现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这时外界对个体的要求往往重大的改变。发展性心理危机有三个特点,其一,心理危机持续的时期比较短暂,但变化急剧。其二,大学生在发展性心理危机期间为容易发生一些消极现象,如厌学、人际冲突或情绪冲动等。其三,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能顺利度过,将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

2.境遇性心理危机

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区别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其他心理危机的关键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本人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如某个大学生的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2003年SaRS流行等。境遇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各种外部环境造成的心理危机,如遇到突发的外部事件(新友突然亡故、父母失业、与同学或老师冲突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或是指受到突然的侵犯和恐怖事件(遭到、被抢劫和暴力侵犯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3.存在性心理危机

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人生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个体在大学前和在大学阶段后都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存在问题,但大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对存在性问题的思考是特别的集中。存在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高期望值引发的失落心理。

中学时,理想中的大学充满了智慧和神秘;美丽的校园、学术的圣殿、儒雅的学者、浪费纯情的学友、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莫不让人觉得新鲜而完美,让人充满期待与向往。等到进入大学,暂时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却发现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实际区别不大,生活轨迹仍旧是“三点一线”,只是生活学习的空间有所扩大而已,期望的浪漫而美好的生活全无踪影,于是产生强烈的失望心理,内心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意志消沉、厌倦,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的目标。

2.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心理。

考前的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及压力―考取大学,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旦考取大学,十年寒窗终于换来功成名就,心里便会有一种轻松感,目标实现了,于是就开始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许多新生一入学,未能迅速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暂时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于是学习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在彷徨和无聊中打发日子。这种目标的间歇期或者说是不应期在大一新生中是非常普遍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寻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才会走出这段迷茫。

3.地位变化产生的自卑心理。

通过高考的奋力拼博,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跨进了大学校门,用高傲的目光审视周围的同学,然而却发现相对的是和自己同样的目光。再没有了赞扬、掌声和众星捧月,原来中学的尖子在这强手如林的大学中却显得平平常常,甚至微不足道。在和同学的比较中,原来的鹤立鸡群般的优势和特长没有了,甚至有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功课“挂红灯”的现象。

4.盲目乐观造成的挫折心理。

大学生认为考取了大学一切都将是一帆风顺,然而丰富多彩的、充满挑战的实际学习和生少使一部分大学生措手不及,面对暂时的失败产生了强烈的挫折心理。有的战胜了困难和挫折,去迎接挑战,有的则意志消沉、退却。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氛围、舆论导向等方面,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校园精神文明建议,通过规章制度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思想教育的“软件”建设,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和不良倾向,营造一个能鼓励大学生公平竞争、坚持真理、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学生的经济、学习、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完善与之配套的奖学金和货学金制度之外,还要做好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工作。

2.建立健全的学校心理工作体系

大学熄灭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系统的工作,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解惑、授业”,更重要的还在于“传道”―教给学生“做人之道”,对此,每一位老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学生管理者,还是授课的广大教师在工作中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校园里还必须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3.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人生目标、加强自我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大学生平时应该加强自我心理保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和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训健康心理;首先,要树立高远的理想,明确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其次,大学生应当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训积极愉快的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能得到他人的友爱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个人学业的顺利进行和能力的不断展。最后,要接受必要的性知识教育,这样可以使大学生科学严肃地对待性问题。既要改变禁欲主义和消极态度和方法,又要防止主义的泛滥。使得大学生的性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

有机化学心得篇8

合肥市贝思特乐高科技中心成立于2014年3月,是一所以乐高教具为平台,从事儿童科技启蒙教育的培训中心,也是合肥学院产学研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等级考试考点、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iRoC)实验学校。一年来培训中心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机器人大赛,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信息化特色经验

1.学生成长记录智慧化

培训中心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会员账号,在学校的云系统中教师会把每节课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作品照片上传到信息库中,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同时给家长提出课后建议。教师备课时,会查阅每位学生以前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生完成培养目标的曲线情况,这样有助于更好地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家长可以在课后登录系统,查看孩子上课的照片或微视频,也可以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和教师互动交流。培训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备课环节将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曲线相结合,方便教师找到解决学生相关问题的脉络体系,同时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

2.中心环境信息化

中心信息化系统分为教师管理信息化、协同oa办公系统和中心监控集成系统。中心的每间教室都安装了摄像头,家长可以在公共区域通过观看大屏幕来了解孩子上课的情况,也可以用手机登录app观看孩子的上课情况。

3.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促进机器人教学高速发展

2015年培训中心携手合肥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机器人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培训中心与合肥学院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了高校嵌入式实验室,双方在人形机器人、FLL课题、物联网科技创新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入合作。

有机化学心得篇9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文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51-01

0引言

据联合国国际电讯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0亿,中国已经成为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手机使用群体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的特有群体以其多元的视角影响着校园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手机文化。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校园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有着区别与其他传播媒介的优势——方便快捷、互动性和隐秘性强,这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手机特有的隐蔽性也符合青年人需要心理空间的的特征,这一趋势也将逐渐改变大学生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接受心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1.1搭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的新平台随着学生对公平、平等的诉求,大学更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体现,手机在信息反馈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校园手机文化的出现,采用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改变了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模式,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流的新途径。这种双向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大程度的反馈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到更大的推进,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型教育管理模式。

1.2沟通信息,迅速便捷,促进了学生、家庭和学校的三方沟通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教育,家长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参与学生的教育。据调查,现在许多中小学的班主任老师通过发短信这一沟通方式,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顺畅的家庭、学校沟通已成为信息时代三方互动教育的新要求,而有效的双方沟通方式则是众多学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构建,借助手机和校内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新型家庭学校交流平台。

1.3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

手机文化的流行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老师可以借助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为个别学生给进行答疑解惑。特别是对于情况特别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向老师或者同学打开心扉,宣泄心中的不满,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增强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

2手机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手机在校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类似沉迷手机游戏、手机作弊等问题也频频见诸于学校。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挑战。

2.1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学生的诚信度手机操作方便和隐蔽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不易被察觉。于是手机的这些特点被异化地发挥,考试中作弊的常见手段“传纸条”被手机发短信所取替,在每年的考试中总能发现一些利用手机作弊的现象,以至于不少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考试不能携带手机进入考场,这些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引发学生互相攀比,加重了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随着手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拥有手机最新产品已经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盲目从众,互相攀比,普通的手机在校园里基本上没有市场,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而且不论款式还是功能都十分前卫,追求时尚的品牌手机的比例居高不下。这些无形中影响到了整个大学生群体,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2.3手机依赖症的出现和不良短信的骚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齐全,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手机的游戏和电子手中,对手机极度依赖,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此外,手机网站的一些黄色信息也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很快传播开来。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学业和前途。

2.4手机文化助长了“隐性逃课”[3]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是“形在而神不在”。学生专注于自己手里的事情,不听老师讲课。事实证明,互相频繁发短信确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聊天,看电子手,玩游戏,用拇指动作代替了交头接耳,大大降低了听课效率,如果这种情况听之任之,势必导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

手机是把“双刃剑”,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利用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活动中增加与手机文化有关的项目,丰富手机文化生活,引导其正确的方向,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手机文化的真正魅力。最终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手机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我们是手机的主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手机,使它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而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参考文献:

[1]王桂霞.校园短信文化的德育思考[J].管理教育,2008-10.

[2]http://sanqindaily.com/news/20070311/29923.htmllastvisitedDecember28.

有机化学心得篇10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研究思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2.3.2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全部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常参考和借鉴前人关于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编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动机状况及其水平差异。如申宝爱(2004)在借鉴刘克文等学者的问卷基础上,修改调整问卷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导性动机是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且部分动机类型在男女生、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3]。赵秀梅(2005)借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自编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兴趣、归因、毅力与态度等进行调查,得到与申宝爱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高中生学优生与学差生只在浅层次的受迫动机、依附动机等化学学习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差异显著[4]。吴江明(2008)则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中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不同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部分动机和动机总分上明显高于女生[5]。

可见,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研究者往往采用调查法,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也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2.3.3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法主要也是调查法。颜红芹(2008)以初三、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383份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成败归因、自我效能、价值观等3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内部动机产生影响;成败归因、师生关系2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外部动机产生影响,并指出上述4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6]。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2012)采取自编问卷,对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强度为:价值观>成败归因>师生关系>自我效能[7],其结论与颜红芹的研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实验对学习化学动机的影响,如石郦、朱汝葵等人(2006)采用aRCS动机策略调查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8]。

可见,在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因素上研究者同样主要采用调查法,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一致,不同研究之间常出现互相矛盾或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结论。

2.3.4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经验法。综合这些文章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引发求知欲、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成志高(2010)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四个原则:①设置的问题小而且具体;②问题新颖,有吸引力;③具有适当的难度;④富有启发性[9]。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查发现,认为化学实验有趣而喜欢化学的人占大多数。赵礼明(2012)、杨晓珍(2012)等认为应该:①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动机;②深化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动机;③挖掘实验素材——以过程强化动机;④变革实验教学——以变化拓展动机[10];⑤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1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价值要素[12],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李奎芳(2008)、钟角金(2011)等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3~14]。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避免和消除消极的归因。如柳彦梅、张存良(2012)指出,帮助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为学生智商高、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因素,可使学生拥有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弱等),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15]。

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如于湛慧(2004)提出“在定向环节中使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在实施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评价与反馈环节中消除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适当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具体措施[16]。还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充分利用批语等,更好地发挥成绩对学生的反馈效应,提高化学学习动机。

3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化学学习动机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关注度有所增加。尤其在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为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这一方向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大。调查法和经验法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研究内容失衡。目前的研究过度集中在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上,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缺乏基础研究的结果就使研究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泛泛而谈,揭示规律性不够,方法上没有重大突破,结论也缺乏可迁移性。

其次,方法上不够丰富。动机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个案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但目前化学学习动机却以经验总结为主,至多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法无法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因而结论常流于表面。

第三,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抽样是否规范,所得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大影响。由于问卷编制与应用较为随意,使得研究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在不同情形下常常得出不同结论,缺乏推广价值。

第四,对干预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化学学习动机,最终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在研究中关注教师因素较多,考虑学生主观因素较少,总体上缺乏更深入、更规范、更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教学第一线都应当对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应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理解性和可迁移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2]彭彩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申宝爱.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2):47~48.

[4]赵秀梅.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8,(11):24~27.

[6]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新课程研究,2012,(5):28~29.

[8]石郦、朱汝葵、周虹、吴颖珍.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6,(6):48~49.

[9]成志高.化学教学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0,(8):93.

[10]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2~14.

[11]杨晓珍.新课标下如何点亮化学课堂的智慧之灯: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2,(32):360~361.

[1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36.

[13]李奎芳.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26.

[14]钟角金.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J].中学生数理化,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