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十篇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十篇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1:38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村转居村级集体资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土地消耗不断增加,农村土地不断被转性,农用地不断转变为建设用地,农村不断“村转居”。“村转居”特指农民通过土地征用和征收,户口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农民居住动迁到安置小区或在城镇购买商品房居住,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区别于单纯村委会建制转为居委会建制,所谓的翻牌。伴随“村转居”而来的是长期积累的、大量的村集体资产、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和收益如何处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转变为居民后,按照现行的基层自治体制,农村村集体拥有一定的财权,自行承担村务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而在城镇社区管理体制下,居委会虽同属于基层自治组织,但其没有财权,其运转经费由上级部门或财政予以划拨。这样,对于土地基本征用、征收完毕的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所有关系已经瓦解,也意味着应当对原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处置,村委会建制撤销,真正实现城镇化。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成为城镇化发展中一个迈步过去的砍。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的现状决定处置的方式及村民的利益,所以,我们对沪郊有关区特别是金山区的村级集体资产状况做了调研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现状与运作情况

截至2009年底,金山区镇、村、组三级共拥有集体总资产131.09亿元,其中:镇级单位资产总额110.57亿元,占84.35%;村级资产总额19.27亿元,占14.71%;组级单位资产总额1.25亿元,占0.95%。镇、村、组三级共拥有集体净资产33.85亿元,其中:镇级单位净资产为24.29万元,占71.76%;村级单位净资产为8.69亿元,占25.67%;组级单位净资产为0.87亿元,占2.57%。呈现四个主要特点:

1.集体资产主要集中在镇、村两级,以镇为主

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31.09亿元的总资产中,镇级就占了110.57亿元,33.85亿元净资产中镇级占了24.29亿元。

2.集体资产与上海中远郊五个区县的平均水平相近

上海市农村集体资产主要集中在近郊四个区。中远郊五个区县集体经济总资产为645.2亿元,占全市比重26.9%,平均值129.04亿元,金山区为131.09亿元;净资产170.9亿元,占全市比重23.8%,平均值31.48亿元,金山区为33.85亿元。

3.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偏小,且很不平衡

从金山区的情况看,由于金山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区,村办集体企业不发达,固定资产规模比较小,再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2次企业转制(92~94年和97~99年),有的村村办企业大部分以卖断所有权的形式转制,村集体固定资产所剩无几。即使有的村征地前有一定量的集体资产,但因在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征用中,也都拆迁,这些拆迁补偿款没有继续投资,大量现金长期放在账面上。

4.“村转居”后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弱化

“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相对于未转居来讲,处于无村民监督的相对真空状态。之所以说是相对真空状态,是因为从形式上讲还有镇相关部门的代管或托管,村民的监督缺失,有个别村“村转居”后村民分散在十几个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原来一千多户人家现在只有60~70户宅基地未动迁,土地也基本征用,村民基本农转非,同时享受了小城镇保险(这是上海针对失地农民而建立的,也称之为以土地换保障),户籍依旧在村里。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干群之间联系沟通困难较大,很难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等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村集体资产应该讲处于无村民监督的真空状态之下。

5.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专业队伍不健全

近年来,在区级层面,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职责由国资监管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较弱,仅1~2人。根据市相关部门要求,2010年底起其监管职能和机构划并区农经站。在镇、工业区级层面,都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和经济管理所,集资委和经营公司分别监管村(组)级集体资产和镇级集体资产,而农村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的职能由镇经济管理所承担,向上对应归区农经站。但在镇与镇之间,机构、职能、岗位不相统一,管理人员配备有强有弱,有的镇兼职兼岗,职能不明确,镇专职农经干部有的还是集体编制人员,农经机构队伍的行政职责尚未明确。

二、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处置面临的问题

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十分复杂,将在管理体制、收入分配、民主建设等方面都带来不小的冲击,从金山区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

1.经济实力较薄弱

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决定处置的方式,而从现状看,金山区需要处置的村组相比近郊地区发达村,可处置的资产不多,优质资产更少,因此处置后,农民所占股份会很少,股权分红对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将十分有限,吸引力不强。

2.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发展后劲总体不足

目前金山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普遍较为狭窄,基本是三大块:土地和厂房的租赁承包费,招商引资(税)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自身经营性收入还比较少。且在现有政策允许范围内,每个村基本都已经把各种资源充分运用,要想有新的突破空间难度很大,而国家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又可能使村再减少一块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后劲不足。

3.保值增值难度大,缺乏相关经营人才

由于村级集体资产大多是不动产,不外乎厂房、仓库和土地等,类型有限,要想有效盘活操作难度较大,更为关键的是缺少相关人才。现在参与经营管理的多数村干部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才能,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和创业精神。从目前农村经济条件看,也很难吸引农村专业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

4.对待改革存顾虑

基层干部对待“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改革有“三怕”。一怕担风险,改革必然有风险不愿冒风险,求太平;二怕丢权少钱,村集体资产处置,村委会撤制,必然动部分村干部的位置,位置没了,待遇也没了;三怕揭矛盾,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或是有些矛盾还在掩盖中,怕在改革中矛盾凸显。

三、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处置的对策建议

1.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维护权益、因地制宜、民主决策”的原则

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关系,也有利于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维护权益、因地制宜、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着眼于农村发展实际,稳妥推进改革工作。

2.目标

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推进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

3.村转居后村级集体资产处置体现突破与创新

3.1突破现有的村委会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体制合二为一的模式,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法人制度。

3.2积极突破现有的村域界限,为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提升“造血功能”,吸纳社会资金入股。

3.3突破瓶颈,城镇化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家与地方政策变化,进程不一,情况不同,符合撤制条件,但仍有少量土地未征用,包括宅基地农民(村民转为居民后)仍实行按村管理情况,参照上海市闵行区做法,提取5%-10%社区管理基金,按撤制净资产抵扣预提费用后的总额提取。社区管理基金用于宅基地未同步拆迁的撤制村、队卫生、社会治安、设施维护等社区管理所需经费。上述提取的款项直接划入上级指定帐户,专款专用。

4.慎重处理好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

实施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会涉及某些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所以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资产处置工作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但对于某些没有文件规定的问题,应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做到即合情也合理,不激化矛盾。在对村集体资产处置时考虑56年农民入社时的原始股金,对历年农转非转工人员农龄的认定做出明确的评定,以农龄折算股金。

5.分配形式多样化

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分配形式有股权分配、现金分配两种。对撤制资产总额较小、无条件继续创办经济实体的,可按现金形式分配到人;对撤制资产总额较大、有条件继续创办经济实体的,应按股权形式量化到人。所创办的经济实体应同步进行改制,并报区或镇体改部门审核。改制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按公司法实行法人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2]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

[3]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加强本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10]77号).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努力抓好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注重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切实改善集镇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在争得应有地位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市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容科、城建科、广告科、法规科、宣教科、办公室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执法局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容科,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入开展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提升乡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及乡镇集镇环境“脏、乱、差”现象,有效控制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染环境问题,开展、完善乡镇集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提高生活垃圾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确保市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技术要求

1、已动工和计划新建的乡镇以上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参照执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建设必要的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

2、已动工和计划新建的乡镇以上垃圾焚烧处理场参照执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烟气、污水、炉渣、飞灰等进行严格控制和处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3、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原则:①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米以外;②考虑当地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有足够的黏土层;③利用天然洼地、沟、废坑等;④在饮用水源上游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及下游100米以外,并注意地下水走向;⑤库容考虑至少10年期限。

4、依据方便就近、资源共享、减少污染、节约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的原则,几个临近的乡镇可共建一个垃圾处理场,城郊的乡镇可将垃圾运往本县(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五、工作要求

1、建立环卫城管队伍

①成立乡镇环卫所,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垃圾收集工具和垃圾转运车辆,有足够的专兼职保洁员,有专项工作经费,对集镇街道和道路进行清扫保洁,垃圾日产日清。

②成立乡镇城管中队,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管理车辆,有足够的专兼职城管队员,有专项工作经费,整顿规范乡镇集镇市容市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对影响集镇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教育纠正处罚。

2、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及公厕建设

①垃圾收集点。在人口相对密集场所或垃圾量较大的位置设置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垃圾屋(桶、池),集镇道路两侧每50--100米范围内设置一个废物箱(果壳箱)。

②垃圾中转站(或地埋式垃圾箱)。如经济条件许可,鼓励较大的乡镇建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改善环境,提高效率。

③垃圾处理设施。距城镇较远的乡镇应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处理场,乡镇应根据区位、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制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标;对现有污染河道、湖泊等乡镇垃圾处理场要提出整改措施,无法整改的要予以取缔。

④公共厕所。乡镇政府所在地按国家标准最少建设一座三类以上的水冲式公共厕所。

3、开征垃圾处理费,促进集镇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在乡镇集镇可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包括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等费用,由产生垃圾的集镇居民及单位承担。

六、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山)市容、城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要把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时限、责任人。

2、建立督导制度。各县(市、区、山)市容、城管部门要对乡镇集镇工作多予以督察、指导,对乡镇集镇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或市容市貌脏、乱、差问题,要妥善处理、及时整改到位;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集镇群众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巩固、提升乡镇集镇市容市貌整治成果。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1-004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1.10

我国长期执行城乡土地产权不等价的“二元土地结构”制度。2012年,海南省陵水县对大墩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创新推出土地出让“零收益”新政:对该村连片土地整治节余的农村集体土地先行转为建设用地,由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手续按市场价依法出让给承建企业,土地变性后出让所得全部留给大墩村用于试点项目建设和村办企业。这个“零收益”新政虽突破了现行土地制度,但止步于措施层面。2011年国土部在海南省三亚市天崖镇力村试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1],试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以此来探索一条农村集体土地同城市土地同地、同价、同权之路,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试点地区及试点改革建设前的基本情况

(一)试点农村基本情况

力村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天涯镇最北端,毗邻天涯湖和云梦山,是一个只有55户、297人的黎族小村庄。以往力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槟榔和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人均年收入为5300多元,不足三亚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三成,是典型的海南山区小村。

(二)试点改革建设单位情况

试点改革建设单位为卓林农业公司,主要从事热带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经营,产品远销海内外,被评为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农业部热带作物示范基地、海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海南省重大国事水果供应企业、301医院三亚分院有机蔬菜供给合作单位。2010年受托承担试点改革建设,2012年引进富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鼎盛华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盛华泰公司)对公司实行控股性资产重组和内部治理结构调整,投融资开发经营三亚天涯镇力村全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试点综合开发项目。

二、试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设计与创新

关于力村试点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国土部提出了五条原则性要求[2]: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收益权分离,在收益合理分配基础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集体土地依法处分权;平等保护土地物权,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保证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收入持续、稳定、有保障;引导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村,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产权和合理回报;大胆试点,统筹谋划,整体设计,稳步推进。按照国土部试点要求,三亚市政府于2011年12月出台了《三亚市试点地区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发证办法》)、《三亚市试点地区农用地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农用地流转办法》)、《三亚市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建设用地流转办法》)等文件[3],在制度层面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作了顶层设计,并确定天涯镇力村为改革试点。

(一)坚持所有权,建立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制度

《登记发证办法》对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内容、方式和发证均作了明确规定。经登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由市人民政府分别向集体土地所有者(村集体)、使用者(农户或农民)发放《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他项权利证》,赋予村集体、农户和村民长久的土地产权。这项制度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试点率先理顺了政府和国土、农业等职能部门间管理体制机制关系,明确了国土部门为农村集体土地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改变了一直以来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责权不清等状况。二是试点首次明确了集体土地不征为国有,确保村民和村集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失地。与以往各地城镇化均以农民失地为代价相比,无疑是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在上述制度框架下,三亚市国土部门对力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以及耕地、林地、草地滩涂等各类土地进行统一登记、确权和发证,共核发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证764宗。其中: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2宗,面积1012.86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1宗,1.63亩;宅基地使用权证有53宗,面积为12.12亩;颁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证708宗,面积约813.8亩。

(二)做实使用权,建立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该制度指向的目标是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同时《建设用地流转办法》明确了五项规定。一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依法采取有偿、有限期的出让、转让(含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联营和交换、赠与、兼并等)、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包括初次流转和再次流转。二是对其集体建设用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主要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项目或活动;实行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村中心集中;实行集约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供地、统一管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城市、镇村建设规划;符合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有利于生产、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土地使用原则;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不得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合资、合作开发经营商品房地产;不得以自建房、合作建房等形式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建住宅出售等。三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初次流转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再次流转年限不得超过初次流转合同约定年限的剩余年限。四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的。其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流转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随之流转;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流转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流转,这从流转层面夯实了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五是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与城市土地同价,由市国土部门组织评估、核定其基准地价,报经市人民政府确认后定期公布。

(三)扩大处置权,建立试点农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农用地流转方法》指出,农民或土地使用权受让方在不改变农业生产用途,不对本地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完全自主处置其已获得的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处置方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完全一样,包括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特别是“抵押”方式首次出现在制度条款中,极大地扩展了集体土地的处置权。同时规定农用地流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但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生产经营周期,自主选择流转方式和流转期限;流转期满,经双方协商同意可继续流转。

(四)保障收益权,建立试点农民长久生产生活保障制度

《建设用地流转办法》指出,集体建设用地享有与城镇土地使用权同等权益。收益的5%用于村民社会保障;40%缴纳市政府,用于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30%分配给被征地村民,鼓励村民将分配所得收益以股份方式,投入发展集体经济;15%用于发展集体经济;1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农用地流转办法》规定,集体农用地流转价格由基本地价和效益地价构成,每5年可在15%幅度范围内调整;基本地价由市国土局按照土地类型、区位、土地质量等条件制定;效益地价由镇政府在基本地价基础上以20%幅度调整确定。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归原使用权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

上述试点改革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施了三项突破:一是实行同城市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国有、集体土地两种产权市场统一管理,从源头上冲破了城乡“二元土地结构”,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资本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了农户和村民土地权利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三者分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赋予村民灵活多样、自主决策、体现价值、市场引导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村民或土地使用权受让方自主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带来的收益;三是推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为其农业和非农项目建设经营搭建起项目投融资平台。上述三大突破叠加和互动作用,成就了集体土地产权的资本化,为城市资本、市场资本进军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为农民长久生计保障和生活质量提高以生产资料形式积累了原始资本。

(五)支持试点改革制度落地实施,跟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孤立或独立存在,需要其他制度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为试点改革制度落地实施,三亚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一是坚持体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土地同权原则,制定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等制度;二是跟进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管理机制。适时出台《集体土地地价评估办法》、《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管理办法》、《集体土地流转出让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形成农村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跟进完善试点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将其纳入三亚市养老和社会保障统筹,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福祉。

三、试点改革建设推进情况

与各地推进城镇化情形一样,力村试点改革同样需要对集体土地整治和农民集中安置、产业发展两个轮子协同推进。肩负试点改革建设使命的卓林农业公司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以《三亚天涯镇力村综合示范项目》申请报批。很快获准立项,之后又被列为海南省2012年重点投资项目。

(一)集体土地整治和农民集中安置

试点以集体建设用地拆迁为主,以现金补偿和产权置换为主要流转方式,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认可、统筹规划、集中安置、四方共赢”原则,实施力村集体土地整治和农民集中安置。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与村民充分协商一致,制定和实施了《力村改造规划建设方案》、《力村改造拆迁安置补偿及权宜分配方案》。至2013年5月,集体建设用地拆迁补偿方案已获得村民高票通过,拆迁补偿已全部完成,村民集中安置房、就业安置工程的乡村旅游驿馆、商铺以及基础设施等也在紧张建设之中,公司投资开发的休闲度假酒店也依有关程序报批。

(二)产业发展

力村主要是凭借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和热带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产业发展也已落地为具体开发项目。目前,公司正在全力运作的项目建设内容有:

1.力村村民安置居住区和安置就业区建设。生活安置用地面积19.86亩,建筑面积为11400平米,人均38.4平方米,是村民原房屋建筑面积1.5倍。

2.天涯湖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利用周围4500亩(含力村农用地244.8亩和园地764.8亩)农用地和依托天涯湖、云梦山生态景观等资源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以及建设农业生态休闲园区、特色农耕文化和民族风情园区,实现农业景区化和村庄生态化。项目以“公司+农户”模式开发。

上述项目由卓林农业公司统筹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按计划将于各个项目将在2016年前相继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若项目依期建设并投入运营,村民从中可持续获得“四金”收入。一是租金收入。村民将自家的铺面、乡村旅游驿馆交由公司经营管理,从中获得固定性租金收入。二是股金收入。村民是村集体资产(拥有公司休闲度假酒店产权)的股东,还有农用地按年作价入股卓林农业公司,村民从中可获得股权收入。三是薪金收入。作为股东的农户,适龄农民经过培训可就地实现就业,月最低工资在1500元以上。四是养老保障金收入。主要是市政府政策扶持、公司通过项目产生收益办理全村村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险,提供享受城镇职工的同等社会保险待遇。此外,公司还扶持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随着集体经济发展,村民收入也会随着增加。上述(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7页)四项收入将使村民户均年收入15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是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5倍以上,基本消除了与城里人收入上的差距。加上安置工程投入使用,村民居住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四、金融支持试点改革建设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项目集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建房、农村商旅开发于一体,特别是它使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失地,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得到保护,村民充分就业,又有长远稳定收入和生活保障,支农效益明显。项目以特色农耕文化和民族风情为基础,以有机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支撑,依托海南南部旅游产业集群,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有机整合,运用“农+旅”模式,把生态旅游业与热带现代农业两个产业结合起来,开发系列化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契合了国内外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广阔市场前景。鉴于此,金融应予以介入支持。

(一)创新金融服务品种

试行“投资+贷款”、“贷款+地方债券”等金融组合,通过对承贷企业的产权、股权投资,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二)创新办贷要素和办贷款流程

主要是与试点改革制度要求对接,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尤其是抵押流转赋予与城市土地同等产权地位,为项目投融资开辟路径。

(三)完善承建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风险防控机制

借鉴陵水大墩村试点实践,只要承建企业满足资质优良且实力雄厚、项目收益覆盖投资和担保足值等3个基本条件,贷款风险可降至最低。在“借、用、管、还”等4个环节建立起贷款监管机制,同时加强贷款和项目资本金的账户管理,建立起贷款流向其他领域特别是房地产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开展完善土地权利制度和促进土地统一登记试点工作的复函(国土资厅函[2012]347号)[R].2012.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部署和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村庄改造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区北地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制定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总要求,坚持“政府统筹、镇为主体、科学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特色、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城镇空间体系,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目标任务。到年,北125个行政村居整村迁建22418户,拆除现状建筑约449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屋6.61万平方米,分批搬迁龙湖区内26个村、化工产业园区内10个村;推进两镇驻地、11个中心村和2个民族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科教文卫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各项扶持“三农”资金和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二)区镇联动,以镇为主。区、镇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村庄改造建设工作。强化镇政府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改造效果。

(三)引导发展,全面转型。区镇村庄改造建设要充分考虑产业优化布局与结构调整,通过改造建设构筑发展优势。要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实现物质形态、经济结构、组织形态的全方位转变。

(四)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各类建设项目,都要按法定建设程序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办理有关手续,纳入区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坚决制止、从严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

三、重点推进方式

以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为重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等合理确定片区划分和定点。重点采取以下三种推进方式:

1、捆绑开发。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扶持鼓励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鼓励符合城市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镇驻地村、开发区所在的村采取捆绑开发的形式进行村庄改造。

2、项目带动。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结合石济客运专线、化工产业园和龙湖的开发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形成既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又为大项目建设腾出空间的双赢效果。

3、上下联动。采取政府统筹,镇村联动,以镇为主体,村居配合的方式推动工作的进行。由镇村负责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制定具体的拆迁、安置方案,具体实施社区建设。在出让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一定收益后,资金不足部分,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引导农户到镇驻地、中心村集中居住。

四、政策支持

(一)安置政策。龙湖、化工产业园区内土地全部征用的村庄按市政府《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执行;中心村及镇驻地村捆绑开发依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村庄改造建设的意见》执行,实施改造建设村庄拆迁安置对象为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宅安置采用以下方式:按用地标准安置的,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以下简称居住用地)按人均30平方米核定;按建筑面积标准安置的,按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核定。用于生产生活保障的土地(以下简称保障用地)按人均25平方米核定(耕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民安排保障用地,仍有耕地的农民原则上不安排保障用地)。以上具体实施办法参照市统一征用土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按用地标准安置的,可以人均居住用地和保障用地之和计算,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总数的5%预留机动用地;按建筑面积标准安置的,可预留同样比例的安置房建筑面积和保障用地。上述预留机动用地(建筑面积)由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用于安置相关人员和纳入生活保障用途。

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安置。长期在本村居住的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户,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同意,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并安置,解决方式为自购安置房,价格可享受高于成本价、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不享受安置保障政策。

(二)拆迁政策

化工产业园区、龙湖以及镇驻地捆绑开发片区,拆迁补偿参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等三市调整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的批复》执行;中心村改造可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村民代表表决确定补偿办法;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房按照评估成本价进行补偿,对重点工程项目冻结片区内加盖的违章建筑物无偿收回。

(三)资金支持

1、专项资金。区财政拨付1亿专项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专项用于我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重点对合村并点、整村迁建等集中连片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各镇也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2、土地出让金返还我区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的资金全部用于农住房建设。

3、搭建平台,整合资金。依托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融资。镇政府要全力配合平台做好以土地、固定资产等财产资源为基础的担保工作,广泛筹集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用地支持

1、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用地指标予以保障,并比照镇村公益事业用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3、用足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区国土资源分局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备案、立项,明确挂钩项目的布局、规模和时序,明确节约土地的数量,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性规划。

4、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配置村庄改造后节约的土地,对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区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建立腾空用地指标与土地实物相分离的机制,按照腾空的用地指标收益,全部补贴村庄建设改造,加快村庄腾空土地的收益速度,提高村庄建设改造积极性。

5、鼓励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协同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充分发挥土地整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平台的作用。

6、村庄整合涉及异地安置的,采取以下方式:

(1)因重点项目建设,村居建设用地和耕地全部征用,到镇驻地或中心村异地安置的,由镇驻地村或中心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所占土地补偿按照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和征地补偿合并计算。所征土地为迁入村的集体资产,直接征地费用由征地村承担,不足部分由相应的重点项目单位承担。

(2)基层村到中心村异地安置的,由中心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所占土地补偿可以采取土地对调的方式进行或参照指标收益制定合理的补偿办法。

(3)基层村到镇驻地村异地安置,耕地未被征用,腾出建设用地无法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由镇驻地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所占土地补偿参照指标收益制定合理的补偿办法。

(4)镇驻地村在镇驻地规划范围内异地安置的,由被占地村提供居民安置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所占土地补偿由节余的建设用地出让后,根据土地实际收益按同等土地面积补偿给被占地村。

(五)信贷支持。

由区金融办协调驻区各家商业银行对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鼓励驻区各家商业银行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

(六)产权政策。对新建设的农村住房,由区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土地性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技术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达到施工条件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调对应上级部门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规划设计。

(八)规费减免。区政府负责协调上级部门,对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九)奖励政策。根据镇政府和办事处具体完成年度计划情况,区政府每年从平台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对镇村集体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发改、教育、监察、民政、财政、人社、国土、建设、城管执法、农业、环保、拆迁、商务、卫生、审计、交通、住房保障、电力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调度。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人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专职干部驻守指挥部,各办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抽调精干力量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是北村庄改造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总体策划、计划落实、组织实施、自求平衡,落实市、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工作部署等。村委会在区、镇政府的指导下负责做好本村的相关具体工作。化工产业园管委会作为园区村庄整合的平台,协助镇政府做好村庄的搬迁工作,并鼓励园区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村庄改造。北展区综合开发管委会负责协调督促项目开发主体积极落实项目区内村庄搬迁方案,有计划、有秩序地做好村庄搬迁工作。

(三)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区住房建设指挥部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做好农住房建设中涉及的技术指导、情况调度、立项审批、土地征用、资金申请和监管以及涉及民生的一切社会事业等工作,负责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验收标准并组织验收;区发改部门负责项目立项,安排年度投资计划,积极争取资金扶持;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国土部门负责解决项目用地、土地指标及受理等问题,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验收等重点工作;建设部门负责项目建设、质检和监理的招投标工作,并协调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城管执法部门负责严格控制新违章房建设,保障农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房管部门负责会同国土等部门做好农村住房的确权发证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协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拆迁部门负责协助镇村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对农住房建设项目的环评立项和审批;监察部门要严格监督,及时查处违纪行为;交通部门负责继续抓好公路和客车“村村通”工作,并协助乡镇政府编制村庄道路规划,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电力、通信部门对城镇规划区外村庄改建为集中居住区的,要继续执行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负责搞好集中居住区外的电力、通信设施投资和建设;审计部门负责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查和监督工作;教育、民政、人社、卫生、体育等部门负责做好新型农民社区的社会事业等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5

一、今年1至10月主要工作和成效

1、加速推进工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以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五金产业列入全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为契机,工业经济扩量提质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大帮扶力度。开展了“发展环境企业评”的大评议活动,建立“事不过夜”工作机制,班子领导与全镇145家骨干企业联系结对帮扶,深入现场重点破解企业融资难和项目落地难两大难题,协助解决审批问题70个、生产用电10项、劳动纠纷12项,协助企业落实项目21个,解决融资3.6亿元。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市首个工业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行,1家部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三是完善激励导向。在市率先对全镇1410家企业开展了亩税收和亩产值排名奖励,引导企业从“草根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从资源消耗增长型走向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型工业,最终实现传统块状产业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式发展转变。1至10月,全镇工业总产值达93.98亿元,同比增长27.6%,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12.04亿元,占全镇工业增加值75%,功能区的集聚功能、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3.40亿元,同比增加59.62%。全镇GDp总量达到29.68亿元,同比增长42.48%,居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现为3.7:79.4:16.9,三产比重逐步增加。

2、全面启动实施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以五网建设为重点的三十大类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截至10月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亿元,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预期目标84.43%,其中完成政府性投资2.58亿元,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预期目标84.59%。

一是优化市政设施网。今年已开工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文教路一期及人民路、好溪南路市政配套工程、水厂供水工程、聚贤路及市政配套工程、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主干管(一期)项目。其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已于10月20日开工,设计日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项目概算投资4963万元。中山街项目和石龙路项目已经全面启动,计划于2012年开工。

二是完善综合交通网。公路建设上,连接县城至的大动脉42省道至早宅段一级公路已开工,预计明年可完成。42省道潜陈至段长20公里,概算总投资8.46亿,已启动前期工作。42省道与35省道连接线工程,概算总投资6000万元,计划开工时间2012年,建成时间2014年。35省道大桥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35省道永康至仙居段改造已进入实地勘测阶段。铁路建设上,积极争取金台铁路段经过,并在设站。

三是打造安全水利网。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的建设,总投资约11.97亿元,目前已完成库区实物调查,前期配套工程已开工。以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计划投资12637万元,用五年时间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老镇区金丝堰、括苍塘等水系清淤疏浚工作,整治北山溪、淘滩坑共9.15公里河道;建设好溪、浣溪、章溪共11.3公里防洪堤;完成60公里渠道防渗衬砌。目前已基本完成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十万人民从此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11个小型水库和20个山塘基本完成强防固堤工作。

四是构筑工业保障网。机械装备城项目建设用地200亩,主要用于建设废旧工模的钢材市场、金属带锯条的交易市场、带锯床等机床的销售及展示中心,及相配套的宾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三年开工建设高层建筑20幢,主体完工10幢,以提高镇服务功能和城镇品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在南方水泥、中国西南工具、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空气分离公司等三个央企基础上,今年新引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肖特公司与新康公司合作年产10亿支高端药用玻璃容器生产线项目、光航年产200兆瓦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和泓盛年产50万吨大型铸件生产线技改项目。电网建设上,在完成110KV里弄输变电工程扩容的基础上,新建110KV雁门输变电所1座,本年度内将建成投产。新建220KV好溪输变电所1座,提供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转型提升示范区电力支撑,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计划于2013年开工。争取括苍山风力发电项目落地。

五是编织生态文化网。主要包括县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以及社区保障服务中心项目、湖川中学迁建项目、危旧房改造项目、安居工程、镇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民生文化园和下山脱贫项目。其中下山脱贫项目一期工程用地面积120亩,拟安排迁建联立式安置房180户,公寓安置房420套,总建筑面积约106325方米,项目总投资43000万元,计划开工时间2012年。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包括一个绿化工程、一座星级酒店和一个旅游项目。旅游项目投资21000万元,建设括苍山森林公园、岩下石头村、九进厅古居、松岩百廿间、晨龙太空农业园等一批旅游项目,部分已开工,建成时间2015年。

3、主动对接综合运用提升政策驱动力,不断加快培育进程。

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小城市培育工作的政策引领作用。8月份,市委卢子跃书记、王永康市长专程到调研。9月份分别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推动镇扩权强镇改革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小城市培育进程。

一是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按照“依法放权、便民高效、分类指导、权责一致”的原则,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户籍管理、市政交通、民生事业等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县政府及发改、经信、民政、司法、人力社保、住建、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商务、文广新、计生、环保、林业、安监、工商等18个部门的143项行政管理事项及权限通过授权、委托、交办、延伸机构、干部兼职、综合执法试点等形式交由镇行使。目前已形成送审稿,待县政府批准。

二是推进机构改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镇机关组织架构调整为十办三中心。

十办设置:为党政办公室(挂法制办和统计办牌子)、党群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挂人口和计生办牌子)、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财政审计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等10个办公室,“三定”方案已拟定,正在报批中。

三中心结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分中心,综合执法中心(县综合执法大队中队),综合服务中心(事业单位,集中土地储备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功能)。计划在12月底前挂牌运行,综合执法中心已拟定方案,待省编办批准县综合执法局后马上组建运行。目前,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装修工程已基本完成,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1)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分中心。分别设置便民服务、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三大平台。首期将进驻发改、经信、民政、司法、人力社保、住建、公安、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商务、计生、环保、林业、安监、工商、消防等17个部门,设置26个窗口,同时配套金融、中介、商务等服务。目前在完善细节和业务培训阶段。

(2)综合执法中心(县综合执法大队中队)。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派出机构,挂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牌子,日常管理以镇为主。经法定程序批准,在镇域范围内依法统一行使城镇管理(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城市绿化、市政公用)、镇村规划、安全生产、农业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城镇河道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其他适合综合行政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中心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目前已拟定方案上报县政府,待县综合执法局成立后即挂牌运行。

(3)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机构,设立事业性质的综合服务中心,挂县土地储备中心分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牌子,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的要求,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加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公共管理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由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兼任,负责土地收储、整理、招拍挂。应急维稳中心主任由综治办相关负责人兼任,作为综治办的实体,整合、司法、消防、安监、调解等部门。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由社会事务管理办相关负责人兼任,负责劳动保障相关事务。

三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计划增加镇34名编制,其中2011年增加镇10名行政编制、8名事业编制(采用引进人才方式)。把镇确定为市县发改、财政、建设、交通、环保、安全生产等相关职能部门干部挂职锻炼基地,缓解专业人才紧缺矛盾。县政府工作部门派驻机构的日常管理以镇为主,负责人的任免、调整及工作人员的调动,应事先书面征求镇党委的意见。地税、工商、公安等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由县相关部门副职兼任。中层干部、一般工作人员在使用管理上不受行政、事业身份限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能上能下、统一使用”的管理机制。

事业编制根据工作需要,由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同时,鼓励政府实行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提倡花钱买服务;采取灵活用工形式,在县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总额内,采取“公开、择优”方式招聘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人员。

二、创新与特色做法

1、创新金融服务强造血功能。

6家国有商业银行把在镇的派出机构全部升格为二级支行。今年准备新增晨龙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分行等2家金融机构。稠州商业银行分行正在积极筹建中。10月末,镇内6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3%,存款余额同比增长7.4%。

一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工商银行县支行针对产业特点,推出面向带锯床、缝纫机、工刃具三个行业的小额贷款,大幅度增加了实际贷款额,截至2011年九月份向企业实际发放贷款余额为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亿元。该品种根据产业实际情况,确定下一季度的贷款发放额,例如2011年二季度发放额度为1500万元,三季度发放额度为2000万元。中国银行县支行针对产业特点推出了“通宝”,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抵押担保方式更加灵活,向22家企业发放9600多万元,占85.7%,目前尚有15家企业、6500万元的贷款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建设银行与签订了3.6亿元的小城市培育试点贷款战略协议。

二是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原镇属企业欣达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升格为县级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注册资本扩大到5200万元,已成为小城市培育建设的投融资主体。目前计划进一步扩大资本,将供排水公司等国有企业和集体资产并入县欣达城市建设开发公司,探索通过县欣达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镇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厂成功采用Bot模式招商,目前又计划推出产业提升区综合基础设施、中山街及市政配套等项目进行Bt模式建设。

三是成功探索新农村建设融资新渠道。农业银行推出新农村建设融资的“元古模式”,农户可以通过信用等级采取联户担保方式等,仅元古自然村就向160户发放960万元。目前,“元古模式”在全市推广。邮政储蓄银行和林业部门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以统管山资源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试点“集体林权+信用农户”惠农贷款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难问题,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和成本,截至十月底,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300万元,受益农户930户。

(二)创新规划模式拓发展空间。

在全省率先采用“三规合一”做法,保证规划的有效性。用规划统筹理念来实施规划体制改革,委托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对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三规合一”编制,把各种专项规划统一到一个系统内,保障了规划的专业性、实用性、刚性,避免了历来规划不统一、不实用的情况,更合理地配置了各项资源。通过“三规合一”,把产业转移提升区拓展至12平方公里,新增可利用土地空间4600亩。同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推进项目建设。委托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旅游、产业、城市街景、水系等专项规划。系统且完善的规划,为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绘就了科学发展蓝图。

(三)创新管理机制推项目进度。

打破原有按照普通乡镇模式设置的人员结构和管理模式,变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为领导负责项目制度,动员全镇力量投身于项目建设。建立由班子成员担任项目组长,管理区副主任以上干部和城建办中层以上干部担任项目组副组长(管理区干部着重于政策处理,城建办干部着重于技术),项目组成员由管理区工作人员和城建办工作人员、项目组长指定人员组成。项目组采用组长负责制,项目计划和进度报表、招标文件、工程量签单、项目组人员变更、监理施工单位人员变更等所有涉及项目相关事务均需组长签字批准。每周通报进度和下周计划、存在问题全镇通报,并向县长、分管副县长等县领导报送。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初步培养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善操作的干部队伍,为今后的小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土地流转增农村活力。

制订了《镇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信贷支持和用地政策倾斜,对流出农户的补助每亩100元,由镇财政给予每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每年度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由镇财政给予每家1万元的奖励。目前,全镇已实现10500亩土地流转,流转率达34.6%。如城中村高潮村95%以上农户已将农田流转回村集体土地。

(五)创新激励机制促教育发展。

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专项奖励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研究制订了《镇人民政府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励办法》,设立等级评定等四大奖项,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激励幼儿园举办方采取措施提高质量,今年新增3所民办省三级幼儿园。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今明两年将动工兴建1所省一级幼儿园和3所省二级幼儿园,扩容量达2000人以上。

三、问题与建议

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市、县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人、财、物、土地等发展要素的支撑明显加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对照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集聚难度较大。由于财力有限,公共配套服务能力较弱,造成政府的政策推力对农民进城的吸引力不足;另外,由于城市化水平低,乡土意识强,人均耕地占有量仅0.61亩,农民脱离土地到城镇就业的意愿较弱,通过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进城积极性不高。

2、干部专业人才紧缺。我镇人员配置仍按传统乡镇模式配置,且人员缺编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中心业务以及新下放143项扩权事项的承接有难度,存在能力短板;经济管理、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与陡然增长的工作量不匹配。

3、土地要素制约严重。近期对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重新进行梳理,103个项目需要土地实际约3860亩左右,今年需要建设用地指标1456亩,县里倾斜性的给镇安排了872亩用地指标,但今年缺口仍达584亩。由于用地指标限制,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工业用地储备不足,目前工业功能区用地仅为2.9平方公里,可供建设用地明显不足。

(二)意见建议

1、在省重点项目盘子中,为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单列一块项目,使试点镇的项目在土地、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

2、由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对各试点镇调研后对试点镇用地指标实行单列,降低试点镇耕地保护指标,建立灵活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调节机制。

3、放宽小城市金融机构发展的准入条件;在一级财政的基础上,尝试小城市试点镇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吸纳民间资金。

4、由于三年期间存在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在不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标准和不影响改革创新推进力度的情况下,建议允许对三年行动计划的部分项目和指标进行中期调整。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扩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聚为抓手,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能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做强产业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力争把镇打造成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能有效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市域经济社会副中心、以高新科技为特色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影视文化旅游城市。

二、主要内容

(一)扩大行政管理权限

按照赋予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要求,将项目审批、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涉及34个部门、单位的270项行政管理事项及权限,交由镇行使(见附件),试运行6个月,今后根据运行情况和镇发展的实际需要,由镇党委、政府提出要求,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授权。市级相关部门在镇设有派驻机构的,下放的权限由对应的派驻机构行使;无派驻机构的,市级相关部门要与镇政府签订委托审批协议书,明确委托事权范围和责任,同时应刻制本部门的业务专用章交由镇政府使用。

(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在镇区域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一步增强镇的履责能力,具体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镇经济社会发展及下放权限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将原来的内设机构整合为"七办一局一中心",即:党政办公室(挂驻村干部管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改革办公室(挂电子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就业保障服务中心牌子)、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大队、城市综合执法中心牌子)、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挂应急维稳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牌子)、财政局、行政服务中心(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牌子)。

镇下设六个办事处,即:镇中办事处、禹山办事处、屏岩办事处、南上湖办事处、维风办事处、镇南办事处;办事处成立二级党委,隶属镇党委,作为镇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人员及编制主要从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总盘子中调剂。

强化市级机关部门派驻的机构设置,对镇国土所进行升格,设立市国土资源局分局;新设立教育处、规划(人防)处、规划设计分院、建筑业管理处等单位,派驻人员由相应市级机关派出;对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国土、地税、国税、工商、环保、质监、教育、行政执法、规划等派驻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实行职级高配,在职期间享受副局级待遇;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对派驻机构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要加大力度,使其能适应小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改革财政保障机制

进一步明确落实对镇小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专项扶持资金和配套资金政策,决定在省政府每年补助4000万元的基础上,按照1:3的比例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2000万元给予扶持,确保小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建立向镇倾斜的财政体制,按照"核定基数、超收分成、三年一轮、政策倾斜"的运行模式,对财政体制收入以2010年实际入库数(剔除不可比因素及一企一策)为基准,每年递增10%为基数,超收留市部分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留成部分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留市部分全额返还,专项用于小城市建设。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扩权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市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统筹协调镇的扩权改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扩权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确保扩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落到实处。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7

刚才,国土、规划建设、农业等三个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国土资源及规划建设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问题作了发言,黄镇长也就相关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赞同。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突出一个中心,加大土地资源管理力度

当前,影响社会稳定或造成发生的因素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占绝大部分,这不但是经济上的问题,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我镇土地资源和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面对违法违规新特点、新趋势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查处土地违法和违章建筑的任务还很繁重。

一是要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管理力度。据国家、省卫星执法图斑显示,*年,我镇涉及国土违法案件14宗,面积约100多亩,这里不少涉及各村、生产队,国土部门已对某些违法用地发出了整改复绿通知书,这说明我镇在土地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希望大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大土地资源管理力度。

目前,我镇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村和各生产队手中,村组一级负有对土地管理第一关的责任,因此,各村要配合国土等有关部门、单位突出以国土资源管理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端正态度,切实履行职能,担当起责任,认真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今后,各村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管理好辖区内的土地,一方面是要严格按法律法规使用土地,没有土地使用证的,绝不能进行填土;拍卖土地的,要严格按公开出让的相关程序进行,违法违规出让土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生产队和村民的教育,使他们懂法知法,依法用地,对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要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对乱占乱圈、未批先用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为,要坚决刹住,分类处理,进一步规范用地和规划建设行为。

在处理违法用地、违章建筑方面,有关部门、单位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多方联动,联合执法。国土资源分局要加强全镇辖区内未纳入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巡查管理,负责对违法用地、非法填土依照国土法律进行查处;规划建设办要做好纳入规划建设用地区域的巡查管理,对违法建设要及时作出技术界定;城管执法分局要对全镇已纳入建设用地和已取得国有或集体土地使用证的违法建设、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农办要落实农地、林地巡查管理,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和占用林地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水利所要加强河道、河堤、河床、湖泊等的巡查管理等,其他部门如工商、供电、供水、电信、广播电视站等也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切实做好配合和协助工作。

二是要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从*年到*年,我镇办理到村生产队名下的工业用地共有500多亩,私人购置现还未开发的将近1000亩,一方面政府缺乏土地进行招商;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根据有关规定,土地闲置1年可按土地出让价格价格15%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超过2年的,政府可无偿收回;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和中府〔*〕156号文规定,从*年1月1日起对工业用地按2.5元/平方米标准征收土地使用税。所以党委政府下决心将会不惜代价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希望各村、各部门、各级干部要形成共识,消除顾虑,加大力度,共同盘活土地资源。

二、推进两项工作,确保规划建设科学合理

㈠推进规划编制管理工作。

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本镇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及发展前景,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突出特色,提高镇城生态品位,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努力营造富有文化、人文特点的现代城镇风格。必须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细化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报建的各项程序,使每一项工程从规划设计要点开始、到方案审查、到正式出施工图文件、再到办理工程规划报建程序都遵守规定动作,为城镇建设把好第一关。要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城镇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落实“一村一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开展新中心区及河西片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为启动新行政中心建设和河西片区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要根据全镇的实际和发展方向,确定我镇各项规划的编制任务,及早安排部署,抓好落实,早出成果。

今年规划编制重点抓好三方面: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这是今年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规划法》明确将“控规”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依据,也就是说,没有“控规”或没有按照“控规”所进行的项目规划审批和土地出让转让等活动均属违法行为,因此《顺景工业园控规》、《东北片控规》及《新行政中心区控规》修编工作迫在眉睫。二是村庄规划,这也是今年必须完成的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全市所有村庄要在年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一再强调,对没有镇村规划的项目,不再批准用地指标,所以我镇要争取在今年内完成*村、板尾村、禄围村和四联村的《村庄规划》。三是各类专项规划,年内要完成《*镇污水系统收集规划》和《金钟山郊野公园规划》。

㈡推进违法建设整治和城镇建设工作。

违法建设是近年来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阻碍规划实施,侵占公共利益,严重损害了城镇环境和形象。

近期,我镇计划制订《*镇违法建设管理办法》及《*镇无证土地建房管理办法》,计划通过“堵”和“疏”两面治理,彻底整治违法建设。一方面,依据《*镇违法建设管理办法》,由镇城管执法分局、规划建设办和供水、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站等部门,联合对在建违法建设实施暂扣违法物资,停水、停电、停电信、停电视的“四停”处理,堵住新建违法建设的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镇无证土地建房管理办法》,引导符合条件的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地、政府征地预留宅基地和各村分配宅基地等无证土地进行建房备案,依规定办理规划条件、方案审查、规划报建备案、施工报建备案、安全监督和相应验收手续,确保上述几个类型无证土地的建设活动纳入政府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违法建设的产生。

城镇建设方面,主要加快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以顺景工业园区招商建设和河西新行政中心区开发为核心的新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顺景工业园区约*亩工业储备用地,强化制造工业在我镇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古神公路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车、*二桥将于明年三月份完工,随着河西片对外交通逐步完善,新行政中心区开发成为我镇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行政中心区规划面积约3000亩,目前计划以“土地经营城镇”和“土地合作开发”的模式对新行政中心区进行全面开发。

二是加快以“一桥三路”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一桥”即*二大桥工程,“三路”包括迎宾大道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工程、105国道*段改造工程,迎宾大道和滨江东路兼交通干道、景观道路双重功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以上工程,除打通“三纵三横”基本交通格局,更提升城镇建设档次。

三是加快以污水处理系统和金钟山郊野公园建设为标志的绿色生态建设,提升城镇品位。一方面,为配合日处理能力1万吨污水处理厂的投产,依据《*镇污水收集系统规划》,加快配套管网建设速度,扩大生活污水收纳覆盖面,保护我镇优美水环境资源;另一方面,金钟山郊野公园定位为集休闲健身、宗教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于一身的外向型休闲旅游公园,金钟山公园的动工建设将翻开“生态旅游”的重要一页,既能提升城镇品位,又可走出经济发展新方向。

三、增强三种意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㈠增强规划意识,强化规划龙头作用。

《*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已有六年,*镇城镇建设有序开展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彰显规划龙头作用,验证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

增强规划意识表现在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和维护规划严肃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围绕*镇“轻工名镇、山水新城”的中心思想,适时地编制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提高了详细规划覆盖率,完善了各项专业规划,切实发挥了城乡规划统揽全局、谋划未来、引领发展的“龙头”先导作用;另一方面,增强维护规划成果严肃性的意识,避免对规划成果进行随意修改,以规划成果作为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依据,尤其是“三纵三横”主干道沿线建设项目的控制,如古神公路沿线用地规划控制就是今年规划管理重点工作,政府为保障古神公路的交通功能正常发挥以及沿线用地的合理开发,已发出通知(板府〔2009〕6号),对沿线用地控制范围、建筑红线退让及建筑物立面等规划条件进行刚性约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规划意识,把城镇规划工作当作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引起高度重视,摆上位置,全面提升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

㈡增强守法意识,严格依法办事。

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的矛盾已成为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增强全社会和自身的土地资源守法意识,加强宣传我国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法》,并针对农村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调动全镇宣传资源,主动“送法下乡”,通过宣传标语、案例分析及专题电视报道等全方位立体化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土地管理和调控的方针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及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水平。要亲自部署,严格把关,狠抓落实,对存在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用、少批多用、非法占用等行为的,将实行土地管理领导问责制,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知法犯法、玩弄职守、受贿卖地的,将依党纪国法给予严格查处。

去年开始,国家和省已通过遥感监测和动态巡查,查处土地违法和违章建设的情况。我们更应高度重视,自觉遵守土地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地,依法用地,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不批,出现重大情况的要及时向镇政府报告。今天,农办在会上同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租赁管理的暂行规定》(板府办〔*〕7号),明确了村、生产队集体土地租赁管理,希望大家要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今后,对辖镇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不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管理的,镇委镇政府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㈢增强廉政意识,确保干净干事。

土地管理及建设管理是一个敏感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各级管理人员手中都有一些权力,很多如容积率、退让红线、土地出让、出租、建设工程招投标及政府采购等业务涉及的利益比较大,特别是工程招投标方面,经常会成为商业贿赂的主攻目标,因此,推进廉政建设,确保执法人员和干部严守红线,提高防腐抗变能力至关重要。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熟悉政策,既要大胆用权,支持发展;也要慎重用权,不能搞。要深刻认识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平公正处理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执法有力,保障到位。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也向在座的各位提个醒,大家在日常的土地管理中,要以守土有责为己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千万不要为一己之私出卖集体和人民利益。江苏省淮安市和我省东莞等地已有不少违法用地被曝光和处罚的案件,前阶段我镇就出现了两宗因工程招投标问题在市政府投诉中心投诉的情况,两宗都是村级工程,虽然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但也反映出我镇村级工程招投标工作还不够规范。希望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引以为戒,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干干净净干事。

此外,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也要加强队伍的廉政教育,夯实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和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因公受伤”;加强监督,保障权力正确行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机关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加大办案力度,维护党纪政纪法纪尊严。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8

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总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8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含教学点),闲置学校占地面积893.0万平方米(约1.34万亩),闲置校舍建筑面积196.2万平方米,形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其中,幼儿园闲置11所,校舍14栋;小学闲置4383所,校舍7094栋,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高中闲置3所,校舍8栋;中职闲置6所,校舍16栋;成人学校闲置2所,校舍2栋;其他像勤工俭学点和教办的学校闲置分别是1所和3所,校舍1栋和8栋。可以看出,小学是整个农村教育闲置资源中比例最大的。

1.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特点

①学校建设时间早。通过调研资料核查,闲置校舍建设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占56.5%;1990-2000年期间及2000年以后修建的分别占33.9%和9.6%。

②规模普遍较小。据调研分析,闲置学校大部分为村校,闲置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为3.06亩,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

③产权权属关系较为复杂。闲置学校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和其它(含国有投资、集体出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等3类,其中国有占70.6%,集体所有占21.9%,其它占7.4%。

④多数无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或权证不齐。这部分学校主要修建于实施“两基”及验收期间,部分区县国土部门只办理了临时权证,没有完善产权登记。在调查的学校中,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239所,占71.96%。

1.2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情况

目前,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使用和处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划转,继续用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学农基地等,占闲置学校的3%;二是无偿划转为当地卫生、福利、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占闲置学校的7.3%;三是出售或出租,对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校舍进行出租或出售,其资产收益归教育部门,这类情况占闲置学校的17.7%;四是通过其它方式处置的占5.3%;五是尚未处置(废弃或暂时闲置)的占闲置校舍的66.8%。

调研显示,闲置校舍中处于闲置废弃状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用于出租出售或用于公共事业。如荣昌县将仁义镇安瑶山小学教室等25栋闲置校舍转让给镇、村、社用作五保家园、敬老院、村办公室等;将双河长山中学教学楼等11栋校舍出租给企业;将吴家海棠中心校黄葛滩村小教室等6栋闲置校舍与镇政府进行置换,用作办五保家园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县对闲置校舍的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武隆县有闲置校园78所,其中出租6所,临时交村社保管使用的11所,划转给村1所,临时转作其他用途的5所,闲置的就有55所。即使已出租的校舍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也很普遍,相比偌大的教学楼和校园场地,出租的教室“大材小用”利用率也非常有限。

2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原因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的原因

①规划布局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村村办小学”热潮中,全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体制,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村办村校。当时各乡镇最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就是完成“普九”。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学校建设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缺乏分析、论证和统一安排。因此,出现诸多隐患,最终导致目前较大数量的农村村校资源闲置。

②生源逐年减少。在计划生育政策调节下,农村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增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异地就学,使农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照顾学龄儿童,形成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儿童”。

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办学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适龄儿童的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上寄宿制学校,政府又资助部分“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同时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等,由此导致部分农村村校生源越来越少直至闲置。

④城镇化加快和农民新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迁移,乡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由于乡镇体制和行政村的改革,原有自然村的中心地位发生根本性转移,原有散居的村民集中建设到新选址的“农民新村”,学生发生转移,学校的布局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由此导致初级小学必须异地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中小学被撤并,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闲置校舍处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撑,形成的一批空置中小学,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很多学校属地方政府管理时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而修建,除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镇、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规划建设相对较好外,绝大部分村校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修建,场地小、校舍少,多数学校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功能设置要求。

⑥地质灾害和移民工程的影响。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生态移民”和“高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部分学校的生源减少而导致农村村校闲置。

2.2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有大批闲置校舍未能及时得到合理处置和充分利用,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土地所有权不清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至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县、镇(乡)、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模式下,农村学校建设用地几乎均由乡镇和村无偿提供,土地属于村委会集体所有。建校时未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没有界定校、村双方产权。依据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些没有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校园,所占用的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因此,要处置闲置学校必然面临土地确权和村民利益的调整问题,情况较为复杂。

②校舍产权不明晰。根据调研,目前未明确产权的土地、房屋都属于村校。其中大部分村校没有完善产权手续,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村校由乡村两级办学,大部分村校的用地是村社集体土地,校舍由村民投工投劳和教育部门适当补助建成,个别村社认为村校是村集体资产,闲置的村校土地、房产应归还村社;部分市人大代表还提出相应建议,要求将村校归还村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学校与当地村、社和村民存在一定纠纷,无法完善相关产权手续。

③缺乏相关处置政策。重庆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等五委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学校老校区置换暂行办法》,但基本不适用于农村小学校舍的处置。部分部门和个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村委会或村民强占闲置校舍,造成校产纠纷,个别学校不经评估随意处置校产,造成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流失。

④管理困难加剧资产浪费和流失。据调研分析,目前闲置校舍存在“三无”,即编制有限无人管,经费困难无钱管,地处偏僻、荒郊野外无法管。同时存在“三大隐患”,即:长久失修渐成危房,资产自然贬值,且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因无人管理,明占暗偷现象较为突出,人为造成资产流失;责任不明,若因自然灾害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难辞其咎。有的闲置校舍距中心校较远,不便管理,需要请专人管护,增加教育成本。如不请人管护,出现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等,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⑤安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绝大多数闲置校舍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差,部分干打垒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利用价值不高。如需要处置,又需花费大量经费进行维修或维护,部分维护成本甚至远远高于校舍残值。闲置校舍大多地处偏僻,周围均为大山或农田、水库,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出租或转作他用困难,即便出租,价格也不高,总的利用率较低。

3对策研究

3.1全面排查,摸清家底,明确产权

由于被撤并学校布局比较分散,资产权属状况比较复杂,各区县应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对闲置校舍逐校进行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全面掌握闲置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建设资金来源、学校用地及房屋权属等状况。

3.2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

闲置校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减少浪费和避免资产流失,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应关于规范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开展闲置校舍的确权和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处置办法。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9

近年来,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大带动”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个别地方、个别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的关系,仍存在着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违规用地等问题。为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强化节约利用土地,确保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一)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修编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等行业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今年12月底前,要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初稿。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凡我区政府投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村镇改造等建设项目,必须依据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予以审核,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到有关部门办理用地、建设等手续,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其投资强度、建设规模认真审核,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我区各项建设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土地管理部门要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入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四)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农村农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二、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针对目前我区集体建设用地出现的协议租赁、无序建设、投资强度低、以租等问题,镇及各街道办事处要予以规范和引导,加强监督管理,任何建设项目用地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并且要符合政策规定。对目前全区占用耕地(基本农田除外)的各类建设项目,符合规划和政策规定的,土地使用者要于6月底前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各类手续,办理手续的有关税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对不符合规划和政策规定及拒不办理手续的,按违法占地严肃处理,建设项目一律拆除。

三、规范建设用地预审程序

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据省政府规定,认真做好建设用地预审工作。今后,镇、各街道办事处各类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项目用地应当先通过预审程序。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单独选址用地条件、违反土地政策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对符合规定的招商引资等各类建设项目应尽可能安置于已批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管理部门要认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使用现状调查,对已批未供、供而未用、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并制定盘活措施,提高土地供应率。建设单位向有关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土地管理部门的预审意见。

四、严格供地审批权限,建立建设用地供应后使用情况核查制度

我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供地的审批权限均在区人民政府,镇、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不得违法批准用地或为建设项目随意指定用地,区土地管理部门要随时监督,提供服务。对供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情况做到三个到场核查,即开工时到场核查、建设中期到场核查、峻工验收时到场核查。核查的主要内容:开始使用时间、工程进度、土地使用面积、用途、容积率、建筑系数、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是否符合土地使用条件。凡批少占多的,责令限期纠正,拒不纠正的,多占的土地按违法占地处理;凡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依法补办有偿使用手续;凡不按规定土地使用条件使用土地的,依据合同约定追究其责任;对供而未用的土地闲置满两年的,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五、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要建立土地和监察、公安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六、正确把握经济建设与加强土地管理的关系

全区领导干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用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认识我区基本区情,进一步提高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的能力,增强严格土地管理和保护耕地的紧迫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城镇集体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篇10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至2011年底,基本完成全区二、三级管网建设改造任务;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理顺我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的目标,有效遏制地面沉降。

(二)工作原则。在全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守“以镇为主、依法处置、有序推进、安全供水、平稳过渡”的原则。

二、方法步骤

(一)组织领导

1.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局、区纪委监察局、区公安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区规划与建设局、区水利局、区人口计划生育与卫生局、区审计局、市地税二分局、区国税分局、区工商分局等部门及各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由区水利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对在具体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指导、督促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2.各镇(街道)是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相应成立镇(街道)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工程建设

1.由区水利局按照《市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牵头负责指导督促二、三级供水管网建设任务,使管网达到承受市区水厂的正常供水压力,为城乡一体化供水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各镇要严格按照《关于下达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2011年度三级管网建设计划任务的通知》的要求,完成2011年度工程建设任务。2010年12月底前完成的工程项目,要按照《关于下达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验收计划任务的通知》的要求,抓紧组织验收,确保工程建设的资料齐全,质量合格。

2.由区水利局根据省、市、区政府全面禁采地下水的计划要求,牵头负责在2011年7月底前做好全区地下水全面禁采工作。除留作监测井外,全部封堵,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的目标。

(三)资产处置

1.供水企业的资产回购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具体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回购供水企业开展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区国资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审计局配合,负责做好各镇回购供水企业的资产清查及审计评估等回购指导监督工作。此项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2.各镇人民政府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回购企业的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在选择中介机构时应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确定。选定中介机构后,须与其签订委托业务约定书,明确工作内容、完成时间、委托费用及履约责任。在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时,应明确工作纪律,规范操作程序。同时,各供水企业在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中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确保资产清查及时,专项审计真实,资产评估合理。

3.评估报告初稿出具后,各镇与评估机构要与供水企业(经营者)对初稿内容进行交换意见,达到一致后双方正式签字确认,形成评估报告书。在此基础上,各镇应与供水企业(经营者)签订回购合同,明确回购资产项目、支付价款、支付时间及方式等。经区国资局确认的评估报告书及合同应及时报送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此项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4.对2007年以来,已建成和在建的二、三级供水管网全部列入各镇固定资产,建账立册。

5.各镇2011年12月底前与嘉源集团签订一体化供水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明确相关职责。

6.对于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涉及资产处置过程发生的有关税费,由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给予配合支持,并根据有关政策及时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四)人员处置

由各镇负责做好供水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对各镇供水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职工身份置换及富余人员分流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1.分流安置原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条件的现有职工,在征求本人意见基础上由嘉源集团接收,其余人员由各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2.实施步骤

①各镇对供水企业2010年12月31日底前在册人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摸清企业职工的工作年限、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养老医疗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及工资收入等基本情况。

②供水企业应提前将相关情况与职工作好沟通,充分征求职工本人意愿。在各镇完成回购后,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劳动合同主体及时与职工协商进行变更。

③对符合条件但又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由各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④供水企业在移交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和在移交过程中办理退休的人员全部列入移交人员手册,一并移交嘉源集团接收。

(五)考核验收

2011年12月底前各供水企业和管网整体的移交回购准备工作全部结束,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镇进行初步验收,迎接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验收移交工作。

验收的具体标准是:

1.镇供水企业的产权全部为政府所有;

2.供水企业登记或变更为供水营业所的工作结束;

3.债务已经清偿;

4.富余人员分流结束;

5.企业管理机构基本合理,供水营运已经正常(两个月);

6.地下水禁采完成,并与市区供水管网联通;

7.按规划完成三级管网建设改造,并能承受市区水厂的正常供水压力;

8.二、三级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6%-18%。

(六)财政补助

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所需的资金由市、区、镇三级共同承担。市和区两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补助分固定补助、规模补助、奖励补助三种形式,缺口资金由各镇财政解决。

1.固定补助。市政府补助的1500万资金,待市政府验收合格后,按每个镇300万元的固定数额补助给各镇。

2.规模补助。区政府按市政府补助资金1:1比例配套的补助资金,根据各镇的受益人口、回购款项等各项因素,按权数的大小确定补助金额。(具体补助办法另行制定)

3.奖励补助。对在2011年12月底以前完成移交验收的镇,给予10万元奖励。

4.财政补助资金付款时间为二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又是加快“两新”工程建设的需要,也是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和区域供水安全,实现地下水全面禁采,确保全区生态稳定安全的需要。各镇、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推进该项工作。

(二)严明纪律,规范操作。各镇、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精心准备,健全程序,规范有序运作。要根据实际,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增强工作透明度,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广泛接受各方监督,预防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此项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区纪检监察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纠正,并依纪依规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分步落实,加快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镇、各部门应各负其责,按照任务和分工,制定周密计划,分步落实,加快推进,确保2011年底前完成。区政府将把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列入2011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和督促,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