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1:51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67-02

近年来,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疫情、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对国家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带来了较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发事件应对方式,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1]。突发事件这一概念,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欧洲人权法院做出的,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者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2]。在国内,关于“突发事件”比较权威的解释是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发生的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所谓“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征是集中在“突发”二字上,从发生时间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突发事件从发展速度来说,进程极快,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高潮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有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爆发的,而且事件的蔓延程度难以预料,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地震、海啸等。

2.后果的严重性和威胁性。一般来讲,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才被称作是突发事件。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突然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一定数量的财产损坏,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突发事件有可能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是局部的破坏,也可能是根本性的毁坏。或者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或者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或者给社会组织带来崩溃的威胁,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3]。

3.处理的紧迫性和时机性。突发事件由于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对其的到来完全没有准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式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时空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又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某个事件的产生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有其必然性。因此,应对突发事件要把握好时机,提前有针对性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损失,最大程度降低其破坏的严重性。

4.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现实中处理突发事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例如,一个城市发生了自然灾害,政府要启动应急预案,由于参与应急救援的单位来自不同部门,在沟通、协调、职责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在第一时间调度相关部门紧急出发赶赴现场。事实上,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快速反应,又要及时处理。而大多数灾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和后果估计都十分困难,如火灾、爆炸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伴随着建筑倒塌、交通堵塞等情况,将增大环境的复杂程度。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浓度高,数量大,扩散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被污染的对象包括空气、水域、地面、植物、食物等,而且污染的形态、程度不一,增加了处置的艰难性。

二、对突发事件实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灾难之外,还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公共设施瘫痪、全球性传染病蔓延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已超越军事危机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社会危机的破坏性不仅体现在财产损失、生命伤亡或社会秩序的动荡,也破坏了政府的合法性,以至于影响着政府公共管理的水平能力,甚至直接影响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是在2003年爆发“SaRS”之后才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近10年来,国家开始建立和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加强相关机构组建和制度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由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预防到事中控制到事后提高水平的全面危机管理的过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具体来说,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控制过程,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突发事件采取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警紧急事件,应急救援,控制灾害发生与扩大;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采取与常态管理不同的紧急措施和程序,超出了常态管理的范畴,所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又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形态,即非常态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因其责任、地位和能力之所在,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应对危机,而且要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各项应急事务,依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对突发事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及其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这是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其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2013年,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国家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共9章34条。该法规定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适用于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4]。作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和要求,修改和完善本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如2012年8月,镇江市出台《镇江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办法(试行)》,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提出了总的要求和处置方法。地方政府制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应符合科学性、及时性、规范性的原则和要求,要制订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有针对性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办法。

(二)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20世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明显增加,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是: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西方国家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以及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应急办和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联席会议制度,从横向、纵向行政管理系统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框架和制度,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改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现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有效发挥。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变革,又要地方紧密配合。一方面,国家要从体制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理顺关系,畅通信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就是说,要在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预警―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系统机制和整体联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关键在于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职责应对活动统一赋予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中,从而真正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恢复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应急管理[5]。一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的扩大化。二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并付诸于实施,以最快的速度、从最大的范围集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有序、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小各种损失[6]。三是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目前,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理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以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规范其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7]。四是建立综合重大事件情报信息和应急指挥平台,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建立集情报收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将现有的分散于地震、民防、气象、防汛、疾控中心、应急联动中心等突发事件应急情报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情报信息,并转变成有效的应急指挥、决策情报信息,以减少专业管理环节,为政府及时有效实施综合应急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强,岳晓.透视混沌理论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3,(1).

[2]李岳德,张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

[3]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2.

[4]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3〕101号文件,2013年10月25日.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J].中国发展研究,2008,(3).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2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演进性、复杂性和裂变性等特点。应急管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应急管理的规律,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能力比较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制度保障,参与主体不足,未形成大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组织一般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这类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不足,使高校在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心理干预缺失,不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心理支持等等,因此,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建立预案启动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应急沟通体系和善后处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预案指提供应付、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敏感性、危害性、新闻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应急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日常管理,要想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进行,就需要及早制定书面的应急管理预案作为应急管理的行为指南,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刻启动相应预案,垂直领导,指挥到位,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令行禁止,形成合力,把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一般以三到七人为宜,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体系,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同时,学校还应合理组建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或应急小组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使之为应急决策及其实施发挥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作用。

(三)应急管理的处置体系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必须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置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就是按照“有效控制,就地解决”的原则,立足抓早、抓小,以快制快。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校院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

党委研究决定学校防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通报、教学协调、宣传教育、卫生控制、后勤保障、医疗救治、综合治理和检查监督等职能小组,按照工作预案,明确责任制,确定各个工作层面及环节的职责和责任,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接到学生突发事件报告时,要做好记录,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各个院(系)也要对应学校的机构和措施,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这种体系的状态特征是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措施得当、部署落实。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建立起指挥机构,以组织权力来明确等级有序的指挥关系,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实现指令的迅速传递,是应急体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应急管理的沟通体系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我国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国际风险对国内安全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需要我们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需要我们自觉地依法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理念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发生,在考量了我国现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的同时,也考量了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的行政法治理念。各级政府在强化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等法治理念方面成效显著,为世人瞩目。总结这些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还应当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增强以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法治理念。

1.增强自觉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知识的理念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0多件,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方面基本上实现有法可依了。各级党委政府都发出了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规范的通知。但是,一些地方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普及落实力度不够,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廊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落实不够,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落实不够,一些公务员对应对突发事件法律体系和规范不甚了了,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时,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经验,依法救灾观念亟待增强。

2.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法治理念

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政府依法行政理念和应急管理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信息畅通、反映迅速、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和权力运行机制。但是,打破常规并不等于可以违反法制规范和法治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务员缺乏依法行政理念,忽视职权法定和正当程序要求,出台规范性文件的随意性取代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的权限和程序,导致了群众的反对和专家的批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和执法依据的合法性。

3.增强依法预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

为了改变“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的现状,应当强化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的监督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应当重在防范于未然,加大财政投入从目前看,处置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还需加强,基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还需落实,各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尚需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预案还不完善,组织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等。因此,应当加大预防成本的投入。

4.增强全面预防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法治理念

应急管理应当全面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等,克服“重防人祸、轻防天灾”的管理思维的片面性。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无论是在这方面的机构建设,责任制度,还是在监测网络、信息收集与报告、应急预案等制度方面,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使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思维上防天灾的“弦”绷得不紧,在财力上投入的“钱”不足,在管理上付出的精力不够,在整个工作的“棋盘”上仅仅视为“小卒”。因而,一些地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不断出现。

5.增强灾害救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制理念

人民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尤其是在大灾难来临之时,尽职尽责的人民政府,更是不可或缺的凝聚人心、协调各方、集中力量的主心骨。非常时期的人民政府必须担负起非常之责任。但是,灾害的突发对我国传统的救灾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能否把自己过去长期集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组织转移、释放,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把该做的事作好,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6.增强动员社会和公众自救与互救的法治理念

在强调政府的行政救助的同时,政府还应当依法增强动员社会和公众自救与互救的法治理念,重视我国38万多个民间组织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共救”、“互救”的力量。从而强化社会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理念,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应当借鉴德国政府的经验,设立专门的社团、志愿者组织机构。德国的联邦公民保护与灾难救援署,专门负责对志愿者的组织指挥,8万名志愿者训练有素,集中迅速,六小时内可全部集中到其法兰克福机场待命出国进行国际救援。日本在最近二十年来发生的地震中总结了许多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卫队救援的“公救”,受灾者自身要超越受灾意识,主动团结起来,更多地依靠互助“共救”和生产“自救”。美国法律规定,每个家庭要有一个72小时的家庭灾难自救计划,要有一个装有食品、药品、自救工具的自救箱。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法律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雨天”法案体系尚待健全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4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怎样和谐相处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调动科研与应用的集合力量,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应急管理的对策,并以此为指导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异常性质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从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不是预期的,这种突然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充分地掌握其相关的信息,而事态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突发性是指事情突如其来,出乎人们的意料。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是指事情的发生具有非预期性和非常规性,很难预料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例如全球性的“非典”事件。

2.危害性和连带性。所谓危害性是指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对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损失。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近七万人顷刻丧生,整个汶川县惨不忍睹。同时这种危害还具有连带性,一个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些连锁的效应,如洪水过后会引发瘟疫,核事故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

3.紧迫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决定了决策者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迅速做出决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例如舟曲泥石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就会有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不强

我国较少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从政府到社会、到群众,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导致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危害程度认识不足;二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安全防范教育重视不够。

(二)政策体系不规范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完善。虽然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没有实现法制化,总体上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统一的紧急状态法;二是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制执行不到位。

2.应急管理培训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养的培训制度。突发事件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而我国现在缺乏对这些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定期培训的制度,人员和救援队伍的素质和技术难以适应形势的挑战和要求,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三)救援措施不完善

1.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位。中国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往往临时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所以就不能把突发事件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潜伏期的种种表现,预警和防范能力不足。

2.广泛的社会参与力量缺席。应对重大危机挑战,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的环节还十分薄弱,几乎还停留于募捐赈灾物资等初级阶段,民间社会力量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

1.开设应急教育的教学课堂。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的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了解防灾救灾知识,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可以编写相关的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应急教育的课程。同时要在大学开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专业,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

2.开展防范训练和应急演练。一方面要规范、强化危机管理队伍的日常训练与定期演练,教会工作人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使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衔接顺畅、沟通便捷,避免在真的突发事件来临时出现杂乱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在城市设立突发事件应急训练中心,向所有专业的应急机

构、学校和社会大众开放。

(二)规范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

1.健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政策体系。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完善。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包含突发事件的应对,它不仅是国家处理紧急状态事务的基本法,而且也应当是全部国家应急事务的基本法。建立综合性国家应急处理体制是当代国家应急处理的基本取向,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事件应急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加强经常性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足够技能及良好装备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应该是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而不应该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临时组成指挥协调中心。

2.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有时难以完全征服危机,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减少到最小。这样就要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战胜灾难的局面,培养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介入。

3.成立专业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在重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能只是临时组织那些从事一般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而是应该成立专门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培养从事特殊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员。这样,在一般状态下可以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预警,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及时地对灾区的人民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李保怀,童书元.浅析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函授学报.2010.12.

[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质的现存问题分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05.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5

一、人力资源保障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人力资源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从人力资源中挖掘出具备各项应急能力的人才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保障机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事教育机构是人力资源的保障机构。现代管理要求变被动应付人事安排为主动开发人力资源,改人事管理的执行机构为人力资源的决策机构,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结构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同层次,可以把所需人才分为决策型、操作型、监督型、执行型和信息型等五类人才。

1、决策型人才。应具备五种核心能力。一是对宏观事态的全面把握能力:二是对事态发展的预测能力:三是临危不惧稳定的心理素质:四是熟悉、把握事态发展形势并作出相应对策能力:五是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很强的事业心。

2、操作型人才。又属于专业技术人才。除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职业化的技巧之外,还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很强的协同性和整合现场各种资源的能力。

3、监督型人才。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动态跟踪能力,整体评估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其中整体评估能力是关键。

4、执行型人才。要求具备领悟力、贯彻力、协同能力,专业背景强、准确把握时机、果断决策。既能领悟决策层的精神又能将其灵活地贯彻下去,临机制变。

5、信息型人才。属于应急管理人才结构中的基础型人才,担负着应急管理的预警工作,及时、准确、全面搜集信息而且要不停地更新和反馈信息。职业敏感度高、主观能动性强和工作责任心强。

在实际工作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由一个特殊团队完成的系统工程,很难机械地划定各种类型人才的边界。挖掘人才,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密切与机关各业务部门沟通,熟悉处在各个业务岗位上的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基层,掌握具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的人才。

(三)人力资源的保障措施

1、进行普查。一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二是详尽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的结构,定期公布在各类岗位上的人力资源分配情况。三是剖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人才运用水平。

2、加强储备。一是引进。做好人才需求规划与预测,认真做好公务员招聘工作,招募高素质人才。二是选拔。及时把专业技术硬、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创新意识浓、应急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决策岗位上任职。

3、开展培训。国家人事部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定为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人事教育机构要通过定培训对象,定培训内容,定培训方式,定考核办法,因材施教。全员轮训。

(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期间的人力资源应急措施

根据属地监管原则,突发事件爆发,首先由属地工商部门的办公室判断该事件是否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如涉及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的,提交本单位人事管理机构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向本单位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推荐合适人选,组成应急指挥部。人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应急管理各个工作层次所需人才的能力、水平,提出适当人选。结合实际严密分工,明确任务,清晰责任。

二、财政资源保障

危急关头,纵然是杯水车薪,也能解燃眉之急。财政资源的保障事关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

(一)财政资源保障机构

各级工商部门的财务机构承担突发事件应急财政资源保障任务。在应急管理期间,财务部门必须保证有充足的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派员参与应急指挥,重点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二)财政资源保障措施

1、编制预算。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财政资源能够弥补其他应急保障资源的短缺。比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时,可以临时外聘,支付劳务报酬:物资设备或者场地缺乏时,可以及时购置或者租赁。前提是必须事先编制财政预算,有可供支付的资金安排。

2、简化审批流程。由于是应急所需,资金支付和报销的审批手续不宜繁琐,否则就会延误时机。应急管理模式下,必须起用非常规的资金支付办法,以保证专项资金的优先使用。在应急模式下,可以采取以下审批流程:(见图1)

图中描述的前期准备阶段,成效关键取决于应急管理团队对应急事项的预测、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领导层的决策水平:在应急实施阶段。成效关键取决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执行能力。在这一阶段,简化了财务部门的审批程序,增加了领导的决策风险。资金支付和报销的审批流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个阶段。

3、监督资金的使用。财务机构在收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复同意应急资金申请报告以后,派出财务人员进行专项财务管理,监督应急采购、租赁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4、开展评估。在应急管理进入善后处理阶段,突发事件结束后,对应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保证用得其所。可以采取本部门自评和上级部门复查两种方式相结合。启动应急管理的单位,由财务机构联合纪委派驻工商部门纪检室以及行政服务机构共同开展绩效评价。

三、通信与装备保障

通信,主要是指常规的信息联络;装备主要是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机、台式电脑、手提电脑等日常办公用品,摄像机、视频系统、汽车等主要物资。通信与装备必须置于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电子科技环境下,定期维护、逐步升级。

(一)通信与装备保障机构

各级工商部门的行政服务机构和信息机构是通信与装备的保障机构,相互之间密切联系。信息机构开发信息化办案系统技术需要行政服务机构购置先进的电脑等硬件装备做支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机构负责信息网络的技术维护,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专用信息通道,保障应急工作期间信息网络畅通稳定。应急期间行政服务机构负责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安排所需场地:负责紧急情况下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等等。应对突发事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服务机构有权调配本单位或者下级工商部门的物资装备

(如:车辆、计算机等);下级工商部门行政服务机构可向上级工商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申请,要求协助调配其它单位的物资装备。由于信息机构负责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提供技术保障,属于技术装备的保障机构,所以对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装备要承担必要的职责。

(二)通信与装备保障的重要内容

通信与装备保障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执法装备系统。三大系统的保障必须具备的主要物资有:计算机、电话(手机)、摄像机、汽车等。

1、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由信息技术(或it)和计算机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中能储存并迅速查阅大量数据:迅速记录信息和传送:提供访问专家:满足决策层异地联合工作。

2、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以指挥系统运行保障为核心,以互联信息网络、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络、视频图像信息传输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为依托的快速反应通信保障系统。它能快速开通,及时建立现场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便于各级指挥人员更为直观地掌握现场情况,及时部署、调整人力。

3、执法装备系统。执法车辆、办案用便携式手提电脑、便携式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品,构成整体的执法装备系统。

根据勤俭节约原则,执法装备中的物品与办公自动化设备难以严格划分界限,所以不能人为地给这些物品贴上“办公用品”或者“执法装备”,避免重复购置,浪费资源。虽然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与执法办案装备系统在设备上重合,但仍有必要区分两大系统。这是从订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角度上考虑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

(三)通信与装备保障措施

1、对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维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公室要对本级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负总责,通过上线应用,收集新的业务需求,及时向信息机构提出改进的方案,提交软件开发商改版升级。

2、对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1)通过培训演习锻炼队伍提高实战能力。(2)紧跟技术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应急通信设备的科技含量。(3)开发建设通信联络数据库。应急管理期间,迅速提供应急工作通信联络表。

3、订立通讯保障制度。确立日常的值班员制度和应急状态下的联络员制度:订立保密制度,妥善保护系统内部人员的私人信息:制订非公务时间的紧急联络办法等等。

4、加强执法装备的配置和综合管理。(1)执法装备使用单位妥善保管。(2)财务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车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品实现计算机管理。(3)行政服务机构应当对使用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在应急管理期间,负责向应急指挥部调配车辆和安排驾驶员等应急事项。

5、应急管理时的通讯与装备资源的调配。根据勤俭节约原则,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的物资装备情况统筹调配,合理使用。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服务机构牵头,财务机构协助,对包括车辆、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资以及办公场所等国有资产制订统筹调配方案。

四、应急支援

应急支援是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行政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项资源的配置上有差异。当局部地区爆发突发事件,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该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启动本部门所拥有的各项应急资源,当应急资源出现严重匮乏,不能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时,迅速的应急支援将为解决突发事件发挥巨大作用。

(一)应急支援的沟通机制

应急支援是基于突发事件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请求而启动,由事发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临近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迅速实施的一种援助。当某区域发生突发事件,如果未获得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动沟通,事发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级机关以及临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获得真实信息,或者虽获得信息但不了解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能力,不能准确判断是否需要主动支援。

为获得有效的应急支援,必须建立沟通机制:

1、迅速发出警报。突发事件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同时向本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级机关以及临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迅速发出警报,及时、准确地传递突发事件的信息。一是有利于上述部门及时做好支援的准备:二是有利于控制突发事件向周边临近区域转移或者蔓延。

2、简单评估。由于事件突发,应急管理必须列出处理工作的优先次序。对突发事件立即做出简单评估,有利于区分轻重缓急;分析判断自身应急能力,对是否需要应急支援进行预测。

3、请求应急支援。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部根据简单评估的结果和事件性质,确定请求对象,以特急明传电报的文件形式迅速发出请求书。在应急支援请求书中,必须载明所需支援的具体内容、物资交接的时间和地点、联系方式等。

(二)对支援单位的选择

1、可供选择请求应急支援的单位有:(1)本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2)邻近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3)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选择应急支援单位的原则。(1)突发事件通过本级行政区域相关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够控制,不会转移或者蔓延的,可以向本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请求应急支援,也可以向临近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应急支援。根据提供应急支援的时间速度和空间距离,选择更快捷者。(2)突发事件将超出本级行政区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的,立即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应急支援,并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应急管理。

(三)应急支援资源的清算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校园安全

近些年,发生在高校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屡见不鲜。这些突发事件既给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尽管如此,高校的管理者还偏向于将关注点集中在高校升格、扩大生源和教育产业化上。对于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事项上,高校管理者仍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突发事件,高校管理层普遍存在着管理思路狭隘、预警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行为不科学、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信息公开不透明等问题与状况。既增加了校园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危及在校师生的科研及生活安全。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急管理机制

发生在高校内部的突发事件,既有着突发事件的普遍性特点,又有着高校自身独特属性。首先,高校突发事件和普通突发事件一样,发生较为突然,无法预测准确时间和地点,对于危害程度也不能提前预测,师生很容易在第一时间产生恐慌。其次,由于所处环境、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多变,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很难进行预先判断。因此高校突发事件较普通突发事件,更为复杂。再次,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发生突然、发展迅速,破坏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与大多数突发事件较为类似。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非常考验学校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措施,控制相关局面,事态很容易进一步扩大,并给学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高校本身属于较为敏感的社会团体,受到包括政府、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息很容易迅速扩散开来。如果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和疏导,很容易给高校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观念落后,危机意识淡薄

很多高校管理者不能做到“居安思危”,觉得校园一片祥和,不会发生问题,对待校园突发事件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往往一片手忙脚乱,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手足无措,应对失当。例如2003年非典爆发后,许多高校内部并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所属卫生机构面对非典患者,甚至连基本的确诊与隔离工作都无法做好。原有的应急处置制度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几乎形同虚设;另外,高校内部危机意识淡薄,学校突发火灾或紧急情况时,师生普遍缺乏自救的勇气与技巧,很容易发生踩踏等群死群伤事件。

(二)突发事件事前预警能力差,预警机制不健全

由于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分析不足,情况预估不到位,高校内部并未有效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大多数高校更关注突发事件的事后解决与处置工作,但是对于危机的预告与防范工作,则投入不大。即便是高校现有的预警机制考虑的也不健全,存在较多漏洞与不足。例如高校缺乏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学生和老师无法有效地将所了解的信息传递到学校决策层,这导致学校对突发事件信息采集的渠道闭塞,直接影响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判断。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的教育工作不到位,许多学生和老师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仍无法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三)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处置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目前根据相关教育和行政部门的指示,制订了突发事件相应的分级机制,针对不同机制也出台了对应的应对措施。但是在实际情况发生时,由于分级标准模糊,划定权责不清楚,各部门开展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执行混乱的状况。很多时候,高校喜欢采用从各部门抽调人手,设立特殊的临时机构来处置突发事件。当事件结束后,临时部门大多取消,人员也恢复到原来工作岗位上去。由于机构的临时性,人员彼此之间缺乏配合默契,工作开展的效率不高;临时调配的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并不完全熟悉,开展工作的准确性与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这种临时设置的机构并不能完美解决高校的突发事件,还会增加学校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四)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渠道不通畅,信息传播不透明

很多时候,高校面对出现的突发事件,第一反应都是将事件压下去。学校期望通过阻止信息传播、隔离事故现场等方式,阻止更多的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了解情况。学校的理由是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恐慌和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实际情况往往适得其反。普通学生和民众由于无法通过正当渠道了解到事件的相关信息,只能道听途说,信息失真更为严重,往往会导致更大的误会与恐慌,进而给学校声誉带来更大的麻烦。这种堵塞信息传播的方式,只会损害到民众的知情权,也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士有机可乘,不利于校园的和平与稳定。

(五)事后评估机制不健全,工作缺乏闭环

高校突发事件会给高校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和损失,不过对于高校管理层来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可以检验自身相应机构的执行力度和效率,为自身积累必要的管理经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只注重对事件的当时处置,忽视事后总结与分析,忽视对整个处置过程的评估与反馈,工作缺乏系统性闭环。仿佛突发事件是学校的伤疤,过去之后永远都不要再提起才好,因此根本谈不上从本次事件吸取所谓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事件产生原因的系统性调研也更谈不上,对于提升下次类似事件的预警准确度,也根本无从谈起。

三、建议与对策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制定科学、全面、有效的制度来指导整个处置过程。这个制度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部门职能的划分确定,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避免出现分工不明和扯皮现象的发生;其次,学校应该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对应急处置的流程进行规范与分解,细化每一步的工作要点,指出具体工作开展的注意事项,提供实时信息反馈和事后反省、改进的有效渠道。

高校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确定专门的领导小组,来领导整个应急处置过程。这个领导小组不能被虚化,级别也必须够高。虚化领导小组,会导致应急处置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严重影响救援效率和救援质量,造成资源浪费;领导小组级别太低则不容易服众,命令无法及时有效传达和执行,影响消息反馈和分析的准确性。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最好由学校一把手牵头,主管安全稳定工作的副校长主抓工作,各对应机关部处、学院及附属机构的负责人作为成员,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展联络、协调工作。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建立对应的分属机制,协助领导小组开展整体工作。一般来说,高校突发事件根据实际情况,要设立预警机制、快速执行机制,信息传递与公开机制等。预警机制包括了动员学生辅导员及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包括了校园安保人员的巡视、检查;包括了校内电子监控系统等技术防范手段对校园开展不间断地监控与信息收集工作。快速执行机制主要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部门第一时间开展对应的应急处置工作。例如保卫处和物业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封锁并保护现场,为公安机关保留相关证据;同时快速、有序地疏散师生,避免造成更大规模的伤害。校医务部门应第一时间对伤者开展紧急救助,学生工作部门疏导学生情绪,并注意学生内部的情绪、心理变化;宣传部门应该根据校领导小组的指示,向学校内部及社会及时有效地公开事态的进展和处置,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引导舆论走向。信息传递与公开机制包括了应急处置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各员工确保将各类消息通过搭建的渠道,快速有效地向上传递;同时,校级领导小组也能够根据汇总分析后的消息,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及时有效下达到各部门及具体人员。同时,信息传递与公开机制还包括宣传部门的对外、对内的舆论引导工作,避免信息失真造成校内、社会的恐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对校园的负面影响。

高校管理者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不应只局限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与善后,更应该思考如何预防高校突发事件,以及及时开展有效的事后的反思总结工作。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在日常过程中及时开展安全教育,提高校园防范意识,教导师生危险自救和安全识别能力,同时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校内重点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还是会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部分避免。另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应该及时总结救援的缺陷与不足,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救援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对现有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升级补救,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归纳经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结束语

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学校决策层加强对校园的管理工作,有助于帮助学校科学、合理地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利于帮助学校师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高校开展系统化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对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平安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7

关键词:情景分析;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1概述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而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1]。可见,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处理那些没有前兆性,事故特征不明显的突发事件,且这一类突发事件在处理和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2情景分析在应急管理中的实施

因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罕见性、难以预测和难处理性,传统的事件处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用一种高效的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2.1突发事件情景的划分

突发事件中的情景是指决策主体所正在面对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通常,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演变过程,将情景分为初始情景、中间情景以及结束情景。

2.2突发事件情景演变的网络表达

如何高效、直观地表达情景演变的过程是进行情景分析的基础。因此,文章通过网络表达图的方式来直观地体现出突发时间的演变过程,帮助管理者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对此,文章用不同的网络符号来表达情景演变的各个因素。

2.3突发事件的情景分析

突发事件的情景分析根据给出的情景要素,分析当前突发事件状态,对关键情景状态进行推理,最后描述出为数不多(一般为三个)的情景。

3实例分析――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为例

3.1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情景演变与界定

煤矿瓦斯发生爆炸后,事件情景从发生后的初始状态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情景演化的机理等因素,产生一系列的情景过程图。其中,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中的关键情景是影响管理者决策的情景,也是事故性质最严重的情景。尤其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由此可能产生的二次事故,都是情景演变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发生情景是第一个阶段的初始情景,在文章中初始情景(发生情景)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这是确定的。发展情景及演化情景可能是某一事件的中间情景,也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初始情景、消失情景,而消失情景对应的是最后一个关键阶段的结束情景,如文章中的二次事故。文章结合实际中瓦斯爆炸事故的各种可能性,给出了具体的情景演变图(如图1所示)。

3.2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情景网络表达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是瞬间发生的,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需要一种直观的有效的情景演变方式。文章结合事故情景的情景演变过程,在上一个情景未发生或者决策目标没实现的基础上,瓦斯爆炸时间会呈现新的情景,这时进入下一阶段处置程度,以此类推,直至瓦斯爆炸事件处置结束,表示情景,表示处置措施,表

示情景演变,表示处置目标(如图2所示)。

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情景演变的网络表达图中,13579这样的横向折线表示情景演变中的最乐观的情景演变路线,事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1294755这样的纵向折线表示情景演变中最悲观的情景演变路线,事件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当然在实际事故中,事故的演变过程是人为无法确定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预测的方式来预防事故的发生,由此快速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8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表明,在1993~2003的10年间,我国发生的由10000起增加至60000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最近,仅2008年中就发生了“瓮安6.28事件”“云南省孟连县胶农冲突事件”“甘肃陇南上访事件”等多起规模大、影响广的。社会学家预测,今后若干年内至少到2020年是我国的频发期。高校是社会公共组织,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成为各类的频发区域。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西安大学生游行抗议日本留学生辱华事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集体骚乱事件,以及部分高校多次发生的群体闹丧事件、群体暴力斗殴事件,等等。这些不但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提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预案,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和重要的战略课题。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因为共同的要求或共同的利益问题,自发或自觉集合起来发泄某种不合理情绪,表达诉求和主张,为了引起学校与社会关注的集群行为。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事件的突发性

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无论在年龄或心理层面都属于敏感、脆弱且易冲动的阶段,因而容易在受到鼓动和刺激后作出过激的行为。如因校内停电、停水、断网发生的起哄、砸门窗甚至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因个别学生间的小摩擦引发的老乡间群体互殴,恶性报复事件。

2个体的从众性

高校青少年人口高度密集,学生间交往密切,使得一有风吹草动,高校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而如今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等,又使得各种小道消息和过激的情绪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校园中传播和蔓延,从而使得高校管理者的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3公众关注度高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场所,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新闻媒体,以及无数的学生家庭都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最初由高校学生组织发起的群体行为,后来大量的社会人员加入进而推动事件向社会公共事件转化。

4传播的迅速性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现代通讯工具层出不穷,使得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最大范围地加以扩展。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e-maiL、BBS、QQ、mSn等一系列言论、消息,串联发动相关活动等。利用现代化通讯和传播技术进行消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规模、表现形式、出发点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事件分为:一般事件(Ⅳ级)、较大事件(Ⅲ级)、重大事件(Ⅱ级)和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四个等级类型,如下表所示:

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

通过构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对策,最大程度的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降低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稳定发展。

(一)预案设计思路

1设计依据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是一项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预案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2工作原则

一是预防和危害最低原则。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是第一时间反应原则。要求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程序,相应工作组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第一现场的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怎样控制事态、抢险救援。三是先进技术手段原则。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3组织体系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所有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作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学校办公室、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后勤管理处、人事处、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组成(如图)。工作职责是负责全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和领导,统一决策、组织和指挥具体的大学生的响应行动。

(二)预警管理机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基本方针,建立全面系统预警网络体系,实行稳定的实时预警监测,做到分类式、程序式的预警处理方式。

1预警体系

预警网络体系由预警组和预警员构成;预警组组长由各年级、班级辅导员担任;预警员由辅导员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负责收集并及时向预防机构送达高校师生中出现的可能引发的信息、情报,负责监督网络等重大舆情动态,及时反应师生的思想动态,为预防组织决策提供基本的信息保障。

2预警监测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趋势,找出其中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地分析风险信息,监测危机动态,并采取适时适度的措施加以调控,从而降低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要求思政工作者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多交流、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做好危机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并把掌握的危机信息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预控工作。

3预警处理

采取果断稳妥的处理方法处理复杂的突发性,对事态的驾驭要及时果断,尽可能及早介入,及早控制事态的发展,不能因为反映迟,行动慢,使矛盾走向激化对抗。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出动,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

(三)实时处理机制

1现场处理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派现场处理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同时调动各个工作组开展行动。

第一,紧急抢救。突发事件发生后,坚持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学校群体突发事件医疗救护组,组织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相关职能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紧急救援,负责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护理等工作,严重者送达附近医院抢救,并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救援组织进行紧急抢救。由后勤保障组协调,后勤管理处牵头,后勤服务总公司参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负责对水、电、气、热进行控制,为现场处置提供必要的物资、车辆、通信、饮食等保障,积极开展救护等工作。

第二,讯请传送。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传递事件发生情况,情况不明常常会延误救援,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时限上报,以便于上级领导及时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坚决杜绝瞒报、隐报、谎报等渎职现象。

第三,安定秩序。由突发事件善后处理组处理,党委办公室牵头,学生处、团委、后勤总公司等部门配合。负责妥善安置疏散人员和受伤受害人员及家属的医疗、处置、安抚和心理援助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做好饮食、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恢复学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2信息披露

由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校内通报情况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拟定对外宣传报道的口径,协调管理有关新闻机构对事件的采访;密切关注广大同学的动态。第一时间透明地把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正确信息,说明实际情况,对于制止不良传闻,以正视听,缓解大众的恐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事件中的参与者都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学校应该密切关注不同声音,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合理满足,不能任由这些利益诉求聚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从而造成更大影响。

3心理干预

由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组,组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团委、相关职能部门等参与。负责事故当事人、其他相关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研究表明,许多存在心理危机的受害者不知道心理危机干预,遇到突发事件之后,获取心理危机化解信息的渠道单一,缺少正式的心理危机疏导工作;有的受害者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更不知道向谁获取必要的帮助。高校要对公众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化解,最主要的是要能帮助受害者摆脱当前的困扰,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能够获得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需要考虑到干预方式的多样性、支持系统的多层次性和干预材料的丰富性,全方位着手,多方面着力,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四)善后处理机制

在危机得到有效控制、事态逐渐平息之后,宣传教育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转移,针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进行善后处置。

第一,心理辅导。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征,一旦爆发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师生个体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宣传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事件的当事人和受影响者进行心理辅导,矫正失衡情绪,帮助当事人重拾信心,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第二,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的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宣传教育组应充分利用好突发事件提供的特定教育情境,结合大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第三,总结反思。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处置等阶段的工作,细致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对学校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其他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解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增强民众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计划,分析突发事件对思想观念、道德品德和社会心态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对在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那些有明显失职、过失的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给予处分并追究责任。

四结论和建议

高校建立完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体系是保障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剖析其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特点,构建了一套符合高校实际,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最大程度的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更详细的法律,进而规范与完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希望各个高校也将更加重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理,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完善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预案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4.

[2]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杨连专.论突发性的法律规范和控制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3).

[4]克科・w・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76.

[5]刘毅.突发性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6]雷寂.高校危机管理预案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兰州大学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8.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9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系统动力学

一、引言

国际工程项目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事业,由于涉及到工程所在国的政治、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形势、资金、劳务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与业主所在国政府部门的关系等问题,决定了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特殊性,容易引发突发事件。例如2006年2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遭不明身分歹徒突然袭击,造成重大伤亡;2008年3月我国大连某公司工程人员在赤道几内亚发生罢工事件并与当地警方发生冲突造成中方人员的伤亡,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是指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针对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特点,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应建立起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工程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着眼于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中非常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总体结构上把握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主体功能与作用。

二、应急管理系统构建的系统分析

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参与方以及工程所在国政府部门的多层次、多功能,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内众多要素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构成多重反馈从而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因此基于信息反馈的行为模式、强调系统正负反馈回路结构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成为研究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有力工具,该理论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设计的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系统结构在横向上受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纵向上受内部组织运作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面、经济面、内部组织运作、外部宏观环境构成了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边界。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目标系统、保障系统、运作系统、激励系统和约束系统。运作系统与保障系统、激励系统、约束系统、目标系统都有直接作用,运作系统以保障系统为基础,在激励系统的推动和约束系统的制约下,为达到目标系统的目标而发展、调整、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子系统内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应急管理系统的运作,它们内部的某些因素可以相互转换,特别是保障系统和约束系统。例如,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的初期,资源(人、财、物)的投入是保障系统的要素之一,但随着系统的建立,可使用的资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逐步减少,从而可利用资源的不足也就成为应急管理系统的制约因素,因此成为约束系统的要素。

三、子系统的划分和功能分析

(一)运作系统

运作系统是由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构成的,包括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恢复四部分,它包含了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过程的活动要素。

应急准备是整个应急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应急准备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损失的程度。应急准备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能力评估、培训和演习、教育宣传等活动。

监测预警是通过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等认识和辨别出突发事件潜伏期的各种症状,使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扩大。

应急响应是由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救援行动所构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安置工程受害人员,防止事件的衍生或进一步扩大。应急响应是一个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应急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启动应急处理程序,调动所需资源,稳定有序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具体行动包括:接警、突发事件评估、决策分析、指挥调度、现场指挥、应急抢险与救援等内容。

应急恢复是指工程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项善后工作必须尽快展开,恢复正常的国际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同时需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展开进一步调查,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主要包括:恢复与重建、人员安置赔偿、事件调查、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等环节。

(二)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由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资源、技术、国际法律规范等要素组成,它包含的要素都是在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基础性要素。

应急组织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是一个能动员国际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力量的多维度、多领域和多层级的协作型系统。组织系统可划分为:应急准备组织系统、监测预警组织系统、应急响应组织系统、应急恢复组织系统。

应急预案应该涵盖应急预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分类分级、应急预案的评估、应急预案的更新、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等,并且国际工程项目应急预案体系应该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应该覆盖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应急资源是指应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中的资源系统是完成国际工程项目各类应急资源的配置、整合与管理的系统。资源系统的建设应包含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资源的评估、应急资源的调度等各个方面。

技术系统是指应急信息系统,它的建立可以提升整个国际工程项目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科学的方法,为国际工程项目的应急指挥提供决策辅助,使应急管理过程更加科学。

国际法律规范系统是指在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要遵守和符合工程所在国以及国际通用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合法化,使应急管理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无论是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还是应急处理的流程,抑或是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规范,从而确保其它子系统的有效运作。

(三)激励系统

激励系统由科技进步、工程保险两部分组成。它包含了对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推动要素。

科技进步是指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来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科技进步是应急能力提高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来不断增强国际工程项目对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能力。

工程保险是指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设备、财产和人身伤害承担的赔偿保险金责任。国际工程项目应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将工程保险纳入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防范救助体系当中,利用保险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努力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尽量减轻各种事故的损失。

(四)约束系统

约束系统主要指应急成本约束。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破坏性等特点,给工程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然而应急管理应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安全目标,从资源限制和工程项目成本等实际情况考虑,“不惜一切代价”的应急显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盲目的应急投入必然会增大工程项目总成本,从而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所以国际工程项目应急工作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应重视成本可行性和成本有效性,提高应急管理的总体投入成本,重点提高应急预防阶段的投入成本,同时注意应急资源的高效节约和回收利用,建立应急成本配置、核算和评估模型,科学有效的管理应急成本。

(五)目标系统

目标系统主要包括:预防目标,应急目标、恢复目标三部分。

预防目标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有效运转,实现制定预案、培训演练、教育宣传、储备应急资源等功能,达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起到预防、准备的作用。

应急目标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的判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决策分析,指挥控制整个应急响应过程,保证在事件发生时整个应急管理系统可以高效的进行应对和处置,使工程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程度。

恢复目标是指当突发事件结束后,通过恢复与重建尽快恢复工程的建设,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

四、应急管理系统主导回路分析及关系演化

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在保障系统、激励系统和约束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运作系统达到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目标。由目标、保障、激励、运作系统组成的系统主导正反馈回路,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是系统中促进系统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保障系统为运作系统提供组织、预案、资源、技术、国际法律规范等各方面的保障,使运作系统正常运行。激励系统为运作系统提供推动力,使运作系统加速运行,从而保障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的总体目标顺利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对运作系统、激励系统产生作用。正反馈回路举例如下:

工程保险应急准备应急能力工程损失企业收益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工程保险。

例如,在一个国际工程项目中,企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规范与保险公司就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签订工程灾害和人身伤害等险种的合同,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如遭遇到突发事件(譬如恐怖袭击)使工程项目和人员遭到很大损失,则保险机制的运作可使整个应急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减轻了工程项目的损失,使企业的收益增大,从而有利于企业保持更好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工程项目中去,使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会更加注重工程保险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由目标、保障、约束、运作系统组成的负反馈回路是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内部调节器,可以控制系统的发展速度。在保障系统的支撑下,运作系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受到由应急成本构成的约束系统的制约。运作系统和约束系统必须维持最低能量的平衡,否则系统的内部就会出现摩擦和停滞不前,影响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当保障系统能够满足运作系统的一切要求时,同时约束系统对运作系统的制约以及激励系统对运作系统的推动作用达到最优时,整个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将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负反馈回路举例如下:

企业综合实力应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应急能力应急成本企业收益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

例如,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企业会逐步重视突发事件对国际工程项目的危害,因而会注重加大应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不合理的盲目投入会使应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的收益减少,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降低,影响到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应急管理系统的状态和运行机制是由系统主导反馈回路的相互耦合作用体现出来的结果。研究系统反馈回路对系统起作用的方式和系统中各要素目前所处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控制即可使应急管理系统的目标得以实现。

五、结语

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日益壮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参与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然而面对着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特殊性,走出国门的企业更应该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使应急管理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正负反馈回路的分析揭示了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内部运作规律,同时详细地阐述了各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为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张连营、马添翼、程建:国际工程承包安全管理状况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4期。

池宏、祁明亮、计雷、赵红: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应急救援》2005年第3期。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篇10

在灾害恢复重建中,日本特别重视灾害受害者的生活保障制度。它具体包括灾害恢复项目,灾害救济贷款、灾害补偿和保险、税收减免、税收转移和发行债、“极端严重灾害”的认定、重建计划的救援、对受灾哲提供生计恢复援助。

综上,日本应急管理机制的特点有:

1.形成了以首相为核心的全政府管理组织体制,该体制包括首相着急的中央防灾会议与安全保障会议以及负责协调与实施具体措施的内阁官房。这种统一归口管理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整合人、财、物等资源,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省厅在危机处理中各自为政、相互保留所获情报、纵向分割行政的局面。

2.政府、地方、民众多层次的防灾制度体系。日本政府应急机构的职权划分十分清晰。日本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多级政府间建立的应急责任,有利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多级快速应对危机;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危机响应机制,防止行政不作为与依赖现象的发生。

3.完善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灾害管理基本法体系、灾害预防法体系、灾害应急法律体系和灾害恢复、重建及其财政金融法律体系。

三、国外应急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的启示

通过介绍了美国和日本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发现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为了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我国应急管理法律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指导性作用,保障我国应急处理行为的合法性。笔者认为国外的应急管理机制对于我国有如下的启示:

第一,确立我国的应急指挥机关。应急指挥机关作为应急处理的决策机关和操纵机关,应该具有实权性,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机构中设立的应急办只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并无指挥、调动各类应急资源的职权,给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很大困难。笔者以为可以由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管理的指挥机关,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之时,应急指挥机关有权调动社会的各项应急资源,协调社会各个机关、部门的应急行动,发挥整个社会的巨大力量,形成“应急指挥机关—社会部门—公民”三位一体的大社会的多元协作的应急处理主体。在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统一集权的应急管理指挥机关的调控下,社会各项资源被有效、合理、有序的运用和分配。

第二,必须具有灵敏的应急沟通机制。灵敏的应急沟通机制是社会整体协作应急的保障,如果缺乏沟通机制,社会的资源将很难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应急指挥机关的指挥也很难顺畅的传达下去。建立灵敏的应急沟通机制可以使国家的中央政府及时的了解突发事件的进展,掌握最新的动态,为中央统筹整个国家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快速反应的沟通机制还可以保障应急指挥机关的指令能够顺畅、快速的传达,有利于稳定社会的秩序,控制突发事态的继续发展,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处理突发事件,它可以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实现指令的迅速传递,是应急机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三,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建立可行的问责机制。完善的问责机制应该具有统一的制度建设,问责机制的启动要有明确的规范,不能受非制度性的影响,随意启动。问责机制要理性,不能随意受到社会环境、大众舆论和其他外来压力的影响,严格根据问责机制的设计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处罚失职人员的善后处理功能,更重要的是,问责机制可以发挥其教育功能,惩教结合,提高部门主要负责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预防突发事故的发生。问责机制也有助于赢得其他事故各方的尊重,防止事态的升级、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