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小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55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4-01

1998年在全省创建爱婴医院,传统的新生儿室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母婴同室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新生儿从出生后就24小时和母亲在一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中。这就要求孕产妇和家属要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相关护理方法。为探讨孕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科对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至2006年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420例,年龄22-36岁,平均28.5岁,初产妇398例,经产妇22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表对420例孕产妇和家属进行调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审定。

1.2.2调查内容对新生儿生理特点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心跳次数、排便排尿情况、睡眠情况等4个方面;新生儿日常护理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沐浴、眼耳口鼻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啼哭观察、大小便的观察等7项;孕产妇及家属对相关知识需求:包括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日常护理、喂养等3个方面。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见表1-3。

3讨论

3.1调查总结从表1,孕产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认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孕产妇对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和心跳次数等相关知识掌握分别为37.14%和30.24%还不足50%;由表2,孕产妇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人对新生儿的眼口鼻耳的护理、脐部护理和皮肤护理知识缺乏;由表3,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调查可知有90%以上的人对相关知识需求较高。

3.2对策开展一个孕产妇学习班,让孕产妇和家属共同来学习,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到新生儿的喂养等三方面进行讲授。以多媒体、宣传册及模拟演练的形式授课。

3.2.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①呼吸:新生儿新陈的代谢高,需氧量多,呼吸次数为20-40次/分。②心率:新生儿耗氧量高,每次心排出量虽比成人多2-3倍,心率仍较快,每分钟约为120-140次,且受进食、运动、哭闹、发热等因素而波动。③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易溢乳,故食后应抱起轻拍后背,换尿布时应注意,勿将婴儿下肢和臀部抬得过高。④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由于早期摄入量少,排除水分较多而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平均比出生时下降6-9%,一般不超过10%,4天后开始回升,一周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⑤睡眠:新生儿每日睡眠在20小时以上。⑥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⑦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有30-60%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发黄,持续4-10天(早产儿可达3w)消退[1]。如出现早,持久不退或逐渐加深,应建议去看医生。⑧乳腺肿大及假月经:出生数天,新生儿可有乳腺肿大,或乳汁分泌,2-3周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女婴出生1周内,可见阴道流出白带及少数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自止。以上情况皆由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无需处理,也不必紧张。

3.2.2新生儿的日常护理①洗浴:夏天每天至少洗1-2次,一般在晚上10点喂奶前洗,每次排便后可根据情况洗臀,洗浴前室温应在26-28度之间,水温40-45度,以手腕试温较暖即可。采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浴液。洗浴方法:将婴儿身体用肘部托住,手托住婴儿的头颈部,用拇指、食指捏住婴儿两耳,防止水进入耳内。先用小毛巾洗净面部,然后冲湿头发,洗头、颈、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臀部、生殖器。注意洗腹部时不要沾湿脐部。②眼部护理:晨间沐浴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棉球由内至外清洁新生儿双眼。如眼部发红、肿胀、分泌物多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及金霉素眼药膏涂抹双眼,每4小时一次,两药交替使用。③脐部护理:一般新生儿3-7天脐带脱落,如不干燥可上消炎粉。如脐部红肿、分泌物多、有臭味,提示感染[2],应马上就医。④皮肤护理:防止新生儿指甲过长抓伤皮肤,应及时修剪。新生儿哭闹时双脚剧烈运动,易于床被摩擦而破损,可以用纱布包裹保护局部,如有破损可涂1%龙胆紫。新生儿耳后积污可引起溃烂,洗澡时应洗干净。口角处的奶渍及溢奶及时擦净,以免发生口角炎。婴儿衣物应漂洗干净,防止肥皂刺激皮肤。⑤臀部护理:婴儿易发生红臀、溃疡或皮疹,应及时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粉保护。如出现红臀,要暴露臀部,用25瓦的灯泡距离30厘米左右烘烤,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时注意保暖,防烫伤[3]。⑥啼哭的观察:正常婴儿排泄、饥饿、过暖、过冷、受刺激等皆能引起啼哭,如面色正常,哭声响亮,哭久后逐渐变弱,哺乳后立即停止哭声,这是饥饿性啼哭。如出现烦躁而颤抖的尖声哭叫,并有难产或分娩损伤史者,常提示颅脑损伤。如哭声低弱,状伴有面色青灰、呼吸急促、精神萎顿应警惕有心肺功能异常或衰竭的可能。⑦大小便的观察:新生儿出生10-12小时内即可排出墨绿色胎粪,3-4天后大便逐渐变成黄色糊状,每日3-5次。如大便呈黄绿或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则消化不良;如腹胀,便成泡沫状提示糖摄入过多;如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提示进食不足;如大便次数多,溏薄或水样带粘液,脓性,腥臭,提示肠道感染应去看医生。

3.2.3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早开奶,早吸吮,按需喂养。

4小结通过孕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缺乏,并对相关知识有很强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使其身心愉悦,愿意协同完成护理工作,用心记住护士的指导或演示,掌握知识率高,护患关系和谐,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使产妇和新生儿达到了最佳安全性照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母婴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彩侠.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J].安徽卫生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2

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有利于预防疾病,便于用药。社区人群中最先关注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使他们在社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家庭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职能扩大,走出医院大门,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深受群众的欢迎。现将我们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介绍如下。

基本情况

我院家庭服务站有医生1人,护士2人,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立诊服务105次,服务对象为新生儿,婴幼儿。

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体会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家庭医疗服务能有助于减少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出诊病人以新生儿为多,分析发病原因,由于年轻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常常因喂养和护理不当而出现问题,酿成新生儿患病潜在危险。如过分强调保暖,捂得太严,不开窗通风,使居室空气不畅,有的患儿保暖不够,室温偏低,穿着单薄,经常打开包被换尿布使婴儿受凉,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脐炎、硬肿症,有的脐部感染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有的新生儿不吃奶,经检查发现,口腔内有鹅口疤等,针对上述情况,出诊护士向患儿父母指出喂养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科学育儿知识,由于上门服务就诊时间不受限制,家属有充分时间进行咨询,这种方式是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1]。

家庭医疗服务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无明显异常变化,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与其他年龄的小儿肺炎相比有其特点,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的治疗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预后,出诊护士可针对性指正疾病的症状与护理。

家庭服务有利于预防疾病,由于北方温差大,室温不恒定患儿易患呼吸道疾病,出诊护士就在预防感冒、保暖、增加患儿抵抗力、喂养方面进行指导。由于新生儿热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纳功能低下,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为了供给足量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每2小时1次,注意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ml,每2小时1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小时1次,喂奶后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是年轻父母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

家庭医疗服务便于做好各项护理,如脐护,臀护,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并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肺炎患儿反应低下,应经常给患儿更换,以免长期睡一侧易致肺不张。常用温水洗臀部及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脐部,预防感染,长期输抗生素,患者易出现鹅口疮,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每日4~6次,直至愈合。

家庭服务便于及时用药,由于出诊护士带有出诊器,备有常用药,当医生检查患儿作出诊断后,护士可以立即给药,需要注射每天两次上门注射,有的需要每天更换药,有的遇到脐炎症患儿,护士带有脐部换药包,可以立即给予脐部换药,同时指导患儿母亲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且给予外用药,教会如何进行脐部护理,出诊服务把方便带给群众,患儿不用出家门,疾病便可得到治疗[2]。

社区家庭医疗是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们在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社区护理作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热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护理是顺应国际卫生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途径。它有利于改进卫生护理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护理需求,它正在改变生病了只有上医院、等病人上门护理的传统护理模式,真正实现向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转换总之,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也扩大了医院声誉,因此,护士在社区家庭医疗服务中是有所为的以医院为中心,扩展到社区家庭,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护理学由医院扩展到社区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31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平均胎龄为(37.5±1.2)周,其中早产儿15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30例,新生儿窒息16例。

1.2方法

1.2.1评估护理风险,强化风险意识

在风险管理中,应该根据新生儿病房护理的情况和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变传统护理观念,运用优质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护理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护理风险。同时,还需要评估护理风险,并运用告知制度,由于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存在较多的高风险因素,不可预知性大。所以,为了降低风险,护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将新生儿的病情告知家属,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使较高的护理风险因素透明化和公开化,调整患儿家属的期待,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监控护理质量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宣教制度以及查对制度,为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护理人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丰富自身的综合水平,找出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衣服逐件脱去,不能将全部衣服一次性脱去,沐浴后,要包裹好新生儿,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此外,还应该对新生儿的体温、大小便以及吸允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降低护理风险。

1.2.3坚持人性化管理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的个体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且运用人性化管理方案,工作核心为新生儿健康,不断改进和创新护理观念,满足新生儿护理要求。同时,还需要全面评估新生儿护理风险,并且将可能出现在护理中的风险写下来,制定成专门的护理小册子,给每个护理人员发放一本,让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使护理风险降低,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风险管理运用前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风险管理手段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优于应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4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186-0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建立科室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5

(一)明确学习内容

选取儿科护理学中“日常护理与传染病预防”为学习项目,内容包含小儿生长各个阶段(新生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春期)的护理措施,护理内容包括小儿日常的喂养措施。日常清洁护理措施。小儿大小便的训练、智能训练、预防接种等各项管理内容。

(二)授课前进行分组,明确各组表演内容

进行授课的前两周,老师根据班级的人数根据4个组划分一个小儿护理指导内容,例如:规定第一组表演新生儿的日常的生活护理措施和原则,第二组表演婴儿期生活护理措施,第三组表演幼儿期日常的生活护理措施,第四组学生表演学龄前期日常生活护理措施。必须明确各组学生需要表演的重点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三)学生自学准备时期

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从有关网络或教育儿童书籍内查找相关的知识扩充学习内容,从学习的内容设定合理的工作场景、编排节目,表现对各自负责的不同年龄段小儿生活护理的内容和措施,设定编排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最佳的辅导。

(四)角色扮演时期

老师知道4个小组根据年龄表演的内容对护理对象由小到达依次上台表演小品,主要表现出怎样对小儿日常生活护理给予最佳的指导。设定各不相同的工作场景,例如:社区卫生保健院。儿科保健门诊、育儿电视节目访谈等。各自扮演的角色包括小儿、家长、护士、医生等等,表演的内容包含对小儿实施保暖、喂养、清洁护理、培养生活习惯等健康教育。同时,老师可以组织参与的学生对各组表演的效果给予评价和补充,最后对表演的重点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学习内容。

(五)总体评价反思

老师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展开评价,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来提升学习效果。老师对本节课程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寻存在的缺漏,便于下一次教学更好地开展和完善。

二、“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儿科护理学习内容

选定儿科护理学内的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作为学习项目,内容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5个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反应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二)学生自学讨论时期

老师设定各组学习某年龄时期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内容及措施。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各个年龄阶段住院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各自提供彼此的见习和生活实例,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选定某名“小老师”进行讲解,依照讨论学习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场景。

(三)换位讲解时期

由老师主持,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本组选取某一年龄阶段住院儿童主要心理反应和护理内容,同时,本组其余学生穿插表演住院儿童的具体表现,让“小老师”对教学场景深入分析,讲解必须给予的护理措施,提出具体可行的沟通方法。

(四)综合评价时期

老师组织所有学生对各组的表演给予评价和补充,不断完善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积极引导对表演住院患儿的真实反映和表现提出最佳的护理办法。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要对本堂课程的教学经验展开总结,找出存在的缺漏之处,便于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三、角色换位法与角色扮演法用于日常教学中的效果

这两种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借助自学、自编、自演等办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角色扮演分钟,学生可以扮演患儿、医生、护士等角色,表演患儿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也让学生感受到患儿及家长的心情,感受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角色换位法”中,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上台讲授住院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不断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日后进入实际护理岗位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6

随着母婴同室的普遍建立,母乳喂养得以大力推广。新生儿护理工作模式已有过去传统的母婴分离.封闭式的婴儿室集中护理.转变为母婴同室的开放性护理[1,2]。由于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感情特别投入。新生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她们关心的重点。并且产妇多数初为人母,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的缺乏[3]。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这就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护理难点

1.1授乳知识缺乏

首先是哺乳方法,不知如何操作,产前缺乏必要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大多数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产后2-3d才开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儿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动早吸吮亦不能很好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对母乳喂养的优点不了解,顾虑乳汁少而加喂糖水或牛奶等。另外由于新生儿较长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认为新生儿并不饥饿或认为不能打扰其睡眠,造成吸吮次数少(每天小于4次)。不足以刺激乳汁的分泌而乳量少,不能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4]。

1.2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缺乏

受长辈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现下列情况;(1)认为室内不宜通风,对新生儿包裹太厚,保暖过度,导致体温过热。(2)注重新生儿睡头型(后脑勺扁平)常取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3)留恋传统蜡烛包,用绳子捆扎新生儿的四肢。(4)所谓给新生儿“清胎热”,即使用黄连,金银花露等,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用乳汁擦新生儿的眼睛,认为可治结膜炎。(5)对新生儿脐带的”暴露法”护理不够理解。

1.3缺乏正常的新生儿生理知识

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肿胀、女婴出现阴道分泌物及少量出血,生理性黄疸等生理表现缺乏了解,并对此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2护理对策

2.1传授哺乳知识。认真讲解乳汁分泌的生理知识及早吸吮、早分泌的道理,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初乳具有的免疫功能及产妇乳汁分泌的自身调节功能,指导具体的哺乳方法及,特别对初产妇,医护人员要多次讲解、示范,使之熟练掌握。在讲解的同时给予早吸吮指导,告诉产妇有效的早吸吮可提早乳汁分泌时间,增加泌乳量,增强产妇的哺乳信心,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实现母乳喂养。在母婴同室内禁用奶粉奶瓶,同时嘱产妇要按需哺乳,新生儿睡眠超过3h,尤其在夜间,一定要催醒哺乳。

2.2及时讲解新生儿生理性表现

新生儿的生理性表现是产妇及家属集中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讲解的主要内容。(1)生后1-3d!由于新生儿摄入少,排出水分相对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超过6%-9%;3d后体重开始回升,如体重下降超过10%,要观察乳汁量和新生儿吸吮情况,加强喂哺。(2)生后2-3d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出现生理性黄疸,5-6d达高峰,10-14d消退,不需处理。(3)生后3-5d新生儿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现乳腺肿胀,2-3周后消退,嘱产妇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5-7d女婴阴道可出现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d可自然停止.通过及时讲解,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紧张焦虑心理.

2.3讲解科学育儿常识

使她们自觉接受新知识,转变旧观念。①母婴同室内空气要清新流通,每日通风1-2次,每次半小时,室温保持在22'C-24C,湿度以55%-66%为宜,新生儿衣着和包被以四肢温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C-37'C:②新生儿因消化道的解剖特点易发生滋奶,哺乳后30min内宜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以头高脚低位抱人怀中或轻拍新生儿后背,使胃内多余气体排出,以减少溢奶;③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四肢逐渐伸展,应取消捆绑式包被,更换柔软宽松的衣裤,以便于哺乳,增加新生儿活动量,促进其健康发育;④暴露脐带护理。即出生3d沐浴后不再包扎脐部,只需用家而康棉签擦拭脐轮及脐带残端,1-2次/d,保持干燥、清洁至脱落;⑤由于胎儿在宫内受羊水刺激或通过产道时接触含有细菌的粘液,出生后可出现结膜浮肿或炎性分泌物,可用金霉素眼液滴眼3次/d,2-3d可治愈。

参考文献

[1]张俊茹.母婴同室探视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e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2):2697.

[2]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e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病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51-01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为患儿抽血或静脉穿刺后忘松止血带等现象的产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1.6患儿及家长因素: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这些行为也给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

2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2.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由于护士的工作有章有循,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3]。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护士的责任要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人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要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伤害,将护理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儿科病房陪护家长频繁更换,面对每一位家长的提问应心平气和,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到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熟悉本科的环境,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4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控制示教人数,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2.5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士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组织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儿科用药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具有用药量小,用药种类多,间隔时间短,护士在配药时要精确计算,忙而不乱。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如病情需要可实施piCC,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向家长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让家长了解药物使用的目的,服药注意事项。

2.6做好健康宣教: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一些家长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医学知识缺乏,对治疗护理不了解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3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2]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7.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8

[关键词]新生儿;品管圈活动;产科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exploreon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onreducingthenursingriskofneonatalinmaternitywardofgeneralhospital

wanGLingJianGXiaoling

thetenthpeople′sHospitalof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ondecreasingthenursingriskofneonatesinmaternitywardofgeneralhospital.methods1200neonatesborninmaternitywardofthetenthpeople′sHospitaloftongjiUniversityfromJanuarytoDecember2012wereenrolled,theywererandomized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group.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wasestablishedwithearlyinterventionandvisualmanagementmethods,whilethecommonnursingmethodswasusedinthecontrolgroup,thehappeningofdiseases,recoverytimeandmedicalinccidentaffairsrateswerecompared.Resultsnodifferencewasfoundinthemorbidityrateofthetwogroup(p>0.05).Butaftercarryingoutqualitymanagementcircleactivity,jaundicehospitalizationlengthsignificantlyreducedfrom(7.11±0.52)dto(6.24±0.41)d(p<0.01),pneumoniahospitalizationlengthreducedfrom(8.05±1.02)dto(7.21±0.88)d(p<0.01);neonataladverseeventsratedecreasedfrom5.30%to2.70%(p<0.05).ConclusionQualitycontrolcircleinobstetricalwardimprovesthequalityofnursinganddecreasetheadverseevents.

[Keywords]neonate;Qualitycontrolcircle;obstetricalward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组成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品管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并从中增加同仁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气氛,称为QCC活动[1]。QCC应用到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而综合医院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而新生儿又属于与儿科交叉的围生医学范围,护理工作繁杂,风险较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综合医院产科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早期新生儿,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儿疾病,如何有效管理产科病房新生儿,防止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于患病新生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它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以来,对病区新生儿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的应用,对新生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平均风险事件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0例,孕龄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宫产354例,顺产246例,转儿科共53例,纳入研究547例。实验组600例,孕龄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宫产348例,顺产252例,转儿科共62例,纳入研究54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儿科医生决定立即收治儿科的新生儿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规设置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标识外,根据新生儿有无高危因素分别标识为高危儿,使用红色卡片;非高危儿,使用绿色卡片。凡是新生儿母亲存在疾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新生儿存在疾病的标识为红色高危儿卡片,而顺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儿标识为绿色普通儿卡片。红色卡片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绿色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将卡片置于婴儿床头。同时对于产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对于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对高危儿可能发生疾病风险的认识,针对不同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3研究内容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1成立品质小组

小组人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作会议记录,圈员为产科病房护士3名和产科特需病房护士3名,所有人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品管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需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的知识,通过投票结果,设定圈名为“爱心圈”;徽标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徽标为底色的基础上,两个心形抱成一团;含义为“温暖人心,温暖我心”;同时明确了品管圈活动要求,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0min。

2.2计划

首先主题选定,圈长用激发每个圈员思维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儿在产科病房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顺序,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题,最终确立“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时间以6个月为活动周期,设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和每步骤所需的时间。继而对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进行现状把握,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技术等进行检查;通过流程图将现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的现象与标准服务差距以及变化加以观察和记录,并设定改善目标值为5.23(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经过圈会设定目标: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3个月内提高护理质量。并针对护理质量低下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分析护理质量低下的原因,选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护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个要因;对四个要因再做一次检查;最终在第8周完成了从人员、护理和环境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护理措施。具体见图1。

图1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3护理对策实施

2.3.1细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3.1.1保暖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新生儿体温极不稳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喂养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纯母乳喂养,由于有医学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试喂5%糖水5mL,每2小时1次,喂两次后无呕吐开奶。喂奶时将新生儿抱起取半卧位,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养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mL/(kg・d),第2天60~90mL/(kg・d),第3天90~120mL/(kg・d),具体的奶量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酌情增减。

2.3.1.3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生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吸净口鼻及气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普通新生儿可放置于一个30°左右的斜坡式床垫上,并使其侧睡,防止溢奶而引发窒息。高危儿可再其基础上,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可轻弹、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复呼吸,同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氨茶碱。

2.3.1.4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加强对家属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须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次大便后臀部须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须用碘酒消毒。

2.3.2优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人员技能

提高护士对各项操作的熟练性,注重护理知识的专业性。针对在产科病房中常见的新生儿呕吐、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并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对疾病进行归类,由各专业护士负责学习和指导。护士必须在床旁进行交接班,晨间交班护士长必须到场,确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加强高危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

入院时由接待护士对高危新生儿家长进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讲解高危儿的护理程序、签署高危新生儿特殊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对家长集中进行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1~2次。采用多媒体教学,结束后发放指导材料及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掘情况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操作示范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书面、面对面传授、电话、短信、e-mail、QQ、飞信等形式,从根本上弥补了产科病房开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生儿家长的需求,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3.4早期干预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视听刺激、新生儿抚触及婴儿被动体操训练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min或两次喂奶之间、高危新生儿清醒时进行。干预训练时家长进行观摩,并指导家庭干预。

3结果

根据计划6个月后进行效果确认。另选取黄疸和肺炎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黄疸住院天数为(6.24±0.41)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7.11±0.5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肺炎住院天数为(7.21±0.88)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8.05±1.0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比例见表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见表2。

表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比较(例)

表2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8,*p<0.05

4讨论

综合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是由产科护士承担,产科新生儿均为早期新生儿,极易发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规范和提高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导致家属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发生[3]。新生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4-7]。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全体护士参与品管圈活动全过程,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主动服务及团队精神明显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强了,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对患者全程、仔细、周到的评估和护理,各种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全科护士积极参与实施前后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产科自2010年起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室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来,对新生儿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隐患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并同时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组织操作技能考训练和考核,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儿床边进行标识,对普通新生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施行具体的观察护理措施,对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干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积极主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使产妇及家属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风险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产科母婴护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0-11]。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新生儿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保障,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宁,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管理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6-148.

[2]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J].求医问药,2011,9(5):52-53.

[3]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4]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5]曹华华,邓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颈丛麻醉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53-154.

[6]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7]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7-128,131.

[8]贾丽华,蔡绿花,卢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8-889.

[9]ottossonB,HallbergiR,axelssonK,etal.patientssatisfactionwithsurgicalcareimpairedbycutsinexpenditureandafterinterventionstoimprovenursingcareatasurgicalclinic[J].intJQualHealthCare,1997,(9):43-53.

[10]周源芝,王文艳,董养珍.孕期健康教育对剖宫产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9):102-104.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9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20名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20名新生儿黄疸均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情观察护理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13名,病理性黄疸7名。

2方法

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3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3.1新生儿生理特点

3.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3.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3.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3.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3.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3.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4观察与护理

4.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4.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4.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4.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4.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6光疗的护理

4.6.1将患儿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睡于床中央、以获得最佳光照位置。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静脉输液的要固定好患儿的双手,防止拔脱输液针头。记录开始照射时间。如患儿哭闹,要仔细检查患儿是否舒适,箱温是否适宜。保持玻璃床板的透明度,如患儿有呕吐、出汗、大小便污染时应急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4.6.2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每2~4h测体温1次,光照治疗中的患儿体温要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温度[1],箱温保持在30~32℃。

4.6.3光疗应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禁止在箱上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单面光疗箱一般每2小时更换1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口鼻受压而受影响呼吸。

4.6.4光疗过程中应保证水分和营养供给,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喂养可在光疗时进行。由于光疗下的患儿易哭吵、易出汗、显性以及在光疗时的不显性失水增加40%[2],稀便中水分比正常儿也要损失2倍以上,故光疗时水的需水量增加全日总量15%~20%。

4.6.5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脉搏及黄疸情况,若出现烦躁、嗜睡、拒乳、皮疹、青紫等症状,应急时与医生联系,寻找病因,做好相应处理。随时注意黑眼罩、黑布是否松脱,及时贴紧。

4.6.6加强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勤换尿布,因为新生儿在光照治疗中,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刺激肠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对新生儿皮肤刺激较大,易引起红臀发生。男婴换尿布时要注意避开蓝光。

4.7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名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8健康宣教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早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本文1名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但是许多患儿家长对该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必然延迟患儿的康复,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必须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引起其重视,使患儿尽早接受相应的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可采用药物、光照疗法、换血等治疗手段,光疗是最简单易行的疗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记录好开始光疗的时间,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反应。定时测量体温、箱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做好喂养工作和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的信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小常识篇10

【关键词】疼痛护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13-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38例。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即对照组:40例小儿患者,其中,男性患儿为21例,女性患者为19例,其年龄为2―28天不等,平均13天;观察组:40例小儿患者,其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换位19例,其年龄为2-30天不等,平均135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穿刺前疼痛护理首先,穿刺材料的准备。在为患儿进行穿刺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常规准备好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必须用品,主要包括:静脉留置针、酒精或碘伏、无菌棉签、压脉带和胶布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为患儿准备安慰奶嘴、录音机等,以舒缓患儿的情绪,减轻其穿刺时的痛苦。其次,心理护理。由于本组研究对象均为新生儿,故而,在为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具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应该对疼痛有一定认识,并树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疼痛护理干预的意识,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神,面露自信,从而避免患儿家长出现紧张情绪。第三,饮食护理。患儿穿刺前,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地给予其蔗糖水或葡萄糖水,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穿刺时的疼痛感。糖水可以通过甜味对患儿产生刺激,从而激活其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进而产生镇痛的重要作用。第四,环境控制。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控制,例如光线、声音等,因为强光和噪音污染均会刺激患儿正常的神经发育,从而导致其睡眠不良,心率加快。所以,在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应该确保其病房的安静和舒适,以免刺激其疼痛阈,加重穿刺痛感。

122穿刺中疼痛护理首先,护理。穿刺时,护理人员可以将两只手分别放置于新生儿的头部或双脚部位,使其成屈曲的。此种能够让新生儿产生安全感,从而降低其穿刺的疼痛。其次,穿刺时的注意事项如下:其一,仔细检查静脉留置针是否处于完备状态;其二,小儿头皮静脉的分支较多、且位置表浅,穿刺针应该在20度角的方向进针,见到回血后进针少许即可。整个的操作过程应该快、准、稳,动作迅速、轻柔。患儿的血管不显或不清晰时,可以轻轻地揉搓使血管显现,切莫用力拍打。穿刺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一针见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以减轻患儿因反复穿刺而产生的疼痛。其三,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表浅,故而,在穿刺成功之后,应该立即松开压脉带,以减少因压脉带太紧而导致患儿疼痛。其四,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防止拔针和脱针的出现,最大限度地避免再次穿刺,以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1]。

123穿刺后疼痛护理穿刺成功后给予新生儿积极的抚触不仅有助于刺激其前庭和运动系统的发展,且可以有效地对患儿的行为状态进行调节,减少其应激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应对能力。

此外,穿刺成功后应该给予患儿安抚奶嘴,以减轻其激怒状态,对于缓解患儿心率、护理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

13疼痛评估等级按照新生儿描述式疼痛评估对本组新生儿的疼痛进行分级,即i―Ⅳ级分别表示新生儿无疼痛、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疼痛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两组患者之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情况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儿科病房中极为常见的操作之一,而此项操作将会为新生儿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例如心血管机能不稳定、免疫及呼吸改变、代谢耗氧量的增加等[3]。从远期影响方面来看,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反复疼痛将会影响新生儿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导致其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活动过度等并发症的出现。基于此,在为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应该加强对其进行疼痛护理,并将疼痛护理贯穿于穿刺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疼痛感以及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香韶,黄慧恒,贺少琼疼痛护理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