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3:59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1

在一个班级中,突发事件都不同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何处理班级内的突发事件,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稳定发展,也反映出作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艺术。处理突发事件,一看能力,二凭经验,这是班主任教育机智的一个基本体现。处理突发事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所谓原则既是班级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反映处理突发事件时对各种基本矛盾关系的调整与把握的基本规律。班主任只有正确地理解并掌握整个原则体系,才能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工作。

一、教育性原则

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班主任必须抱着教育的目的和心态对待突发事件,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教育全班的精神,既不能一棒子打死,又不能草率行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调查,从动因分析到全面评估,这样才能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

二、目的性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目的要明确,既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敷衍搪塞;也不可小题大做,无限上纲。班主任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应该让受教育的学生本人明确教育帮助的目的,什么是错,什么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根本上医治学生心灵深处的创伤。

三、客观性原则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之间有很大差异,同一个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那么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受班主任“定势思维”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从而影响到学生成长和发展,使其越错越远。

四、针对性原则

班认行应该在弄清楚事情的性质后再着手解决。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能用一种模式。注意事情不同层面的差别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性要强,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刀切”。太宽泛和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形同虚设。

五、启发性原则

学生接受教育不是消极被动的,应该是主观能动的。处理突发事件尤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班主任)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不要一听到或一看到就下结论,一定要留有“余地”,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危害,诱导他们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六、有效性原则

教育的关键在“育”,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所采取的方法,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主观武断,更不能烦琐而无实际意义。处理或教育重要的是看效果,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往往事半功倍。

七、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要求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顾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力量步调要一致,相互配合。对学生形成连续不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八、可接受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看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不能强加于人,处理流于形式。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

九、因材施教原则

受教育的对象在各个方面的情况和素质是不可同的。在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教育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处理突发事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别和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2

在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成立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指挥学校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置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

成员:

二、应急处置项目

本应急处置项目是学校发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聚会,并可能走出校门,或者冲击校园,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应急处置类别划分

按照《市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划分应急处置类别。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矛盾冲突一般,对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和教育教学秩序影响相对较小。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比较复杂,矛盾冲突复杂,问题难以理清,对危及学校财产、威胁师生人身安全、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影响。

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问题发展态势危及校园师生、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并有冲击校园或走出校园上街聚会的趋势。

四、处理校园重大群体性事件遵循原则

1.贯彻“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原则。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群体事件的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等滋生、衍生事故。

2.落实“以防为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周报、月排查等综合信息分析和按时上报制度,准确预防、得力防范,及时发现矛盾,积极解决纠纷,有效预防学校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遵循“依法规范”的原则,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信访条例》等法律为主要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科学决策、统一领导、责任到人。

4.贯彻“分级负责”原则,学校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先期由学校、部门处理,将矛盾解决于萌芽状况,解决在学校基层中,严防逐级抬升。

5.落实“反应迅速”的原则,保证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时有效收集上报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有关信息,严密监控势态的变化,事发学校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视逐级抬升趋势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6.贯彻“公众参与”原则,发挥学校、各部门,以群防、群控、群救为核心,建立全员动员体系。事发前、事发后组织可动员力量开展工作,做到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物资准备,严防事件的扩大化。

五、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学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街道教育办、并向区教育局报告。

(二)学校主要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往事件现场,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疏导、隔离、调解聚众人员,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同时视势态启动应急预案。

1.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主要领导挂帅处理,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教育办。处置结果报告街道教育办和分管教育的街道领导。

2.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学校全体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调解、指挥,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办和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启动联动应急预案,区教育局和事发街道办领导赶赴现场做好处置工作。处置结果报告区政府主管教育领导和区应急指挥中心。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3

对于学校突发安全事件,一旦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就有可能使整个学校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弄得人心惶惶,不仅教师无法专心授课,学生亦焦虑不安。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学校突发事件,化危为安,创建和谐的校园,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原则是指通过分析研究,确认引发危机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急措施。学校平时要对可

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做出预测和分析,预测的内容包括有多少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各类危机的性质、规模,危机发生后产生的影响和范围等。对这些状况预测后,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应在总结经验和相关预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应对措施和计划,并使之制度化。对于一些通常发生的、容易定性的事件,如火灾、大面积食物中毒、课间意外伤害、校园暴力等,更应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学校应将对危机情况的预测、采取的措施、制定的计划和应急预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印成小册子,发给全体教职工,让他们对危机的可能性和应对措施有足够的了解。

学校领导者必须对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发展规律、危害性以及处理危机的方针政策和职责范围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度高,就能防患于未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处变不惊,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危机。否则,就可能处处被动,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救人第一,安全优先

学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师生安全,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危机事件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救助学生,不鼓励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危险场地,确保学生在危机中尽量处于安全境地。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时,先不要考虑受伤害学生和肇事者之间的纠葛,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只有这样才能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采取紧急救助措施中,如果未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或者因胡乱处理、浪费时间导致延误治疗,或者简单处理后认为病情已稳定而不再关心,结果造成病情恶化,学校将要被追究过失责任。

三、考量情与法

不管危机事件有多严重,学校是否有责任,责任是大还是小,学校都要表示出足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设身处地为受害者着想,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有效的行动赢得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谅解与支持,切忌推卸责任。

当涉及危机中的赔偿事宜时,应依法处理。这是在危机处理中维护当事各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教在学生伤害危机事件处理中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等,为学生伤害危机的处理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不论是通过调解的方式还是通过诉讼的途径,学生伤害危机的处理都必须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

四、充分关注时效性

危机发生时应沉着冷静、勇于面对问题,先弄清楚状况。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速战决策,力挽狂澜,采取有针对性、超常规、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事态蔓延,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因为,危机一旦爆发,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给师生心理造成恐惧和紧张,各种谣言也最容易流传。危机从发生到产生大面积影响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危机处理的速度越快,损失就越小。

五、加强透明性

学校领导者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危机事件,无论是对教职工、受害者及家属,还是新闻媒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必须坚持真诚坦率的原则,不逃避责任、不隐瞒事实真相。同时学校还应多沟通说明,主动公布相关信息,把事实真相及正在做出的努力报告给公众,使公众了解情况,理智地对事情做出判断。弄虚作假,封锁信息,只能增加公众的好奇、猜测甚至反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学校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流言止于智者”,增加透明度,公开相关信息,流言会不攻自破。

总之,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诱发因素非常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也很多。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因此,学校以及主管部门应该研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体系,细化有关的应急对策,责任到人,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成为当前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迫切任务,也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通过全面系统的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的危害性和脆弱性评估,针对当前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脆弱性分析、潜在问题分析、资源分析、任务与责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的体系和应急对策,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预案机制,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4

关键词:最密切联系原则冲突法补充性原则

所谓最密切联系原则,又称最强联系原则,最有意义联系原则,就是要求在处理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或涉外民事案件时,不按原来单一、机械的连结因素来决定应适用的法律,而应考察与该案或该法律关系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与该案或该法律关系或者有关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加以适用。本文试就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其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一、我国冲突法及其原则

在国内和国外,冲突法常常称做国际私法。而对于国际私法的范围,学者们的主张是有分歧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都认为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的内容。所谓冲突规范,是指由国内法或国际条约规定的,指明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何种法律的规范,因此,它又叫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

冲突法是为解决法律冲突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法律部门,它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在此后的四五百年时间里,产生过许多理论和学说。随着冲突法理论的发展与逐步完善,这些学说有些已被摒弃了,有些则作为法律适用的原则被固定下来,用来解决涉外民事案件。

我国冲突法作为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一些基本原则的支配。这些原则既指导冲突法的制定,又将指导冲突法的实施。其原则有:

(一)国家原则

我国冲突法充分体现了国家原则。首先,我国冲突法的制定与适用体现了国家原则。我国冲突法是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国家独立和完整的情况下的自主立法,没有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其次,我国冲突法采用了公共秩序保留条款来保护国家。公共秩序保留是冲突法中一项重要的维护国家的制度。各国冲突法的立法或司法实践无不肯定这一制度,我国冲突法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二)平等互利原则

首先,平等互利原则要求各国民、商法律处于平等的地位。我国现有的冲突规范,除少数单边冲突规范规定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必须适用中国法外,大多为双边冲突规范,都可能结合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情况需要适用外国法,体现了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承认外国民、商法与我国民、商法的平等共存。其次,平等互利原则要求中外当事人在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例如,对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我国冲突法规定合同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但这种选择不是当事人哪一方的独断选择,而应是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

(三)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我国立法明确确立了国际条约优先的原则。《继承法》第36条在确定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条约、协定办理。”后来,《民法通则》在“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这一章中再次专门肯定了这一原则。众所周知,“条约必须遵守”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我国冲突法确立的国际条约优先原则是与这一原则一致的。

(四)国际惯例补缺原则

鉴于我国的冲突规范不多,缔结或参加的含有冲突规范的国际条约较少,我国立法确立了国际惯例补缺原则。《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这表明,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在法律适用问题上,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案件所涉问题未加规定,可以借用国际惯例来处理案件。

除了以上基本原则外,我国学者对最密切联系原则能否成为我国冲突法的基本原则,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方法说一,认为是一种法律选择的方法而不是原则。(2)原则说,认为该原则是进行法律选择的基本原则,涉外民事关系或涉外案件都应适用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那个地方的法律。(3)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准据法选择中的补充原则,只有在当事人没有明示或默认的法律选择时,法院才可能依最密切联系地来选择准据法(4)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准据法选择中的指导原则,对准据法的选择起指导性作用。

正确认识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的一个补充性原则,它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仅次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即仅次于传统的冲突规范。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

冲突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冲突法始终的、不可动摇的、根本性的原则,是冲突法的其它制度和原则赖以存在的依据。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是过分提高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夸大了该原则的作用。

1.该原则只适用于准据法的选择过程,并没有贯穿于冲突法的始终。

2.依最密切联系原则选出的法律会因为其与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相抵触,而不被法院地国采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法院仍然适用这一外国法是不可能的,一国法律也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规定。在实践中,法院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借助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反致制度等来排除适用依最密切联系的原则选出的法律。因而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可以被国家原则的。它总是要让位于国家原则,而不可能与国家等原则一起成为冲突法的基本原则。

3.关于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89条对涉外扶养关系的最密切联系地的规定:“扶养人和被扶养人的国籍、住所以及供养被扶养人的财产所在地,均可视为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意见》的这一条规定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确定最密切联系地的方法,但存在许多问题:(1)这种确定方法是通过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出现,因此缺乏权威性;(2)这种确定方法只限于涉外扶养案件,对其他案件中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则没有规定;(3)语言措词上不够严谨,扶养人和被扶养人的国籍、住所以及供养被扶养人的财产所在地应该是确定最密切联系地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可能均为最密切联系地。由此可以看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之所以说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是一个补充性原则,是因为:一方面它在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不能与传统的冲突规范相提并论。

首先,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面广,可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

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可以避免传统冲突法中往往只对某种法律关系只规定一个固定联结点去指引准据法的弊端,使法院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某一最适合于案件的法律。这一原则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灵活性、预见性与准确性。由于该原则具有这些特点,其最先在合同和侵权领域内提出,但其作用显然已超出合同和侵权领域,同样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的其他领域。

我国《民法通则》对涉外民事关系的许多问题未作规定,如涉外动产物权、涉外遗嘱继承、涉外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问题的法律适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立法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某些条文规定的条件还不成熟,某些问题的认识未达成统一等。就目前的条件下,即使修改《民法通则》后,同样不可能将涉外民事领域里的所有问题都加以明文规定。

涉外民事关系是一种超越一国范围的、具有多侧面和多层次特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其法律适用涉及面广,性质复杂。如何解决法律未明文规定而实践中已发生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传统冲突规范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适用法院的法,这样难免使一些案件的解决有失公正,如果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法律适用的一个补充性原则,规定法律无明文规定时,依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个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国冲突法立法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冲突法更具先进性、科学性,使涉外案件的审理裁决更为公正、合理。

其次,由于最密切联系原则本身固有的缺陷,它只能做为一条补充性原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条灵活的法律选择原则,它的作用是明显的,然而由于它本身没有提供必要的严密而精确的分析方法,就使得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官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做法潜在的弊端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精确性,无法排除法官的地域偏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尤其是我国现有立法没有对它加以必要的限制,更使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受到很大的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上,传统的冲突规范代表着国际私法追求稳定性、明确性的目的,它在冲突法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最密切联系原则代表着灵活性,只有配合、补充传统的冲突规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无法取代它。

为了使冲突规范变得更加灵活而又不失法律选择上的相对稳定性,许多国家在立法时,一方面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在制定冲突规范时,尽可能选用那些最能体现密切联系的联结点,同时又规定仅在立法上指定的联结点不存在时,才允许法官依此原则去选择法律,以适当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做法增强了传统冲突法在调整涉外民事关系领域的活力,提高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分析,使我们能够辩证地认识它与传统冲突规范的关系,正确理解它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既不可将它的作用过份夸大,也不可无视它的作用,它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法律适用的补充性原则。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国际私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成果,最密切联系原则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在这一原则的采纳和应用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范围广

除将之应用于合同领域之外,在解决国籍及住所的积极冲突、营业所的确定、多法域国家准据法的确定以及抚养关系等方面都应用这一原则。

(二)规定性和法官自由裁的灵活性相结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5

在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成立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指挥学校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置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

成员:

二、应急处置项目

本应急处置项目是学校发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聚会,并可能走出校门,或者冲击校园,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

三、应急处置类别划分

按照《市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划分应急处置类别。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矛盾冲突一般,对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和教育教学秩序影响相对较小。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比较复杂,矛盾冲突复杂,问题难以理清,对危及学校财产、威胁师生人身安全、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影响。

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问题发展态势危及校园师生、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并有冲击校园或走出校园上街聚会的趋势。

四、处理校园重大遵循原则

1.贯彻“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原则。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的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等滋生、衍生事故。

2.落实“以防为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周报、月排查等综合信息分析和按时上报制度,准确预防、得力防范,及时发现矛盾,积极解决纠纷,有效预防学校重大的发生。

3.遵循“依法规范”的原则,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条例》等法律为主要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科学决策、统一领导、责任到人。

4.贯彻“分级负责”原则,学校一般性先期由学校、部门处理,将矛盾解决于萌芽状况,解决在学校基层中,严防逐级抬升。

5.落实“反应迅速”的原则,保证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时有效收集上报重大的有关信息,严密监控势态的变化,事发学校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视逐级抬升趋势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6.贯彻“公众参与”原则,发挥学校、各部门,以群防、群控、群救为核心,建立全员动员体系。事发前、事发后组织可动员力量开展工作,做到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物资准备,严防事件的扩大化。

五、处置重大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发生重大学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街道教育办、并向区教育局报告。

(二)学校主要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往事件现场,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疏导、隔离、调解聚众人员,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同时视势态启动应急预案。

1.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主要领导挂帅处理,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教育办。处置结果报告街道教育办和分管教育的街道领导。

2.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学校全体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调解、指挥,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办和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启动联动应急预案,区教育局和事发街道办领导赶赴现场做好处置工作。处置结果报告区政府主管教育领导和区应急指挥中心。

3.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启动《小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及时向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街道教办,向110、120、119、122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报案,请求援助。处置结果报告街道办、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街道教办。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6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新闻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国计,亦是民生。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改革发展机遇期,与教育相关的事件常常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反响。高校突发事件,一直是困扰高校育人工作的难点与焦点问题,其预防、应对与善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都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公关危机来看,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新闻应对策略存在着轻视媒体传播、缺乏信息技巧、关键时刻“失语”、“噤声”等问题。改进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方式,增强舆论引导意识,健全高校信息机制,对于高校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言而喻。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公关的积极作用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避免负面影响蔓延

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加上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好奇心与求异心理,一些媒体还会对事件进行拓展和延伸报道,进行负面炒作。这种情况下,“捂捂看再说”就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致命伤。由于事件初期沟通不畅、权威信息源匮乏,往往会导致负面舆论满天飞,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带来很大麻烦。2015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门户资讯平台、微博和论坛三大数据的用户对其参与评论的教育相关话题普遍持负面态度。“负面”情绪仍然是多数,其中微博用户的负面情绪最高,占59.3%。可见,做好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公关,在突发事件媒体演变规律的“黄金4小时”内,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客观、迅速展开,让正确的声音成为主流,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负面影响的积极举措,这可以有效避免高校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舆论局面。

(二)掌握舆论话语权,有效控制舆论方向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各种负面舆论极有可能导致信息传播朝着不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方向发展。高校如果“只做、不说”,往往会令事件处置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黄金4小时”内占领舆论主导,及时准确发声是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核心。学校要主动赢得舆论话语权,“跑”在谣言前面,有效控制信息的导向,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达到顺利妥当地处置突发事件的目的。例如,武汉大学在“解聘门”事件中,面对公众的质询和在网络指责声如潮时,及时积极做出了回应。不但出具了劳动合同等有力证据,还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作为窗口,主动约请、接受各路媒体采访,在第一时间内争取到了话语权,使得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无障碍地传播出去,不仅消除了民众误会,也避免了学校陷入被动境地。

(三)应对社会诉求,重塑高校正面形象

事发突然、事关重要,事态影响显著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涉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高校突发事件也往往成为和媒体报道的焦点。新闻公关,则是用新闻的方式让第三方说话,增强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公众意识觉醒的时代,公众对于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尤为关注。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及r公布事件的各种信息,不仅满足当事人、师生们及公众的知情权,稳定事件当事人、家属情绪,也能让公众感受到学校管理者的坦荡和真诚。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高校若能积极有效地采取新闻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化解舆论危机,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还有利于重塑高校的社会形象,促进高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的一般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要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有利于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利益,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妥善处置,首先应当改变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失语”和“噤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校方应主动联系教育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和媒体做出权威信息,积极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将公众的关注重点正确引导至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校方面对舆情要主动发声,不躲也不怕,不仅要“敢于说”,更要“善于说”,借助媒体之力和网络平台有效开展舆论引导,积极抢抓舆论话语权。

(二)及时性原则

自媒体环境下,及时是突发事件信息的生命线。快速发声可以避免媒体和网友产生一边倒的舆论压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传统的“黄金24小时”传播法则已渐显无力。面对突发舆情,高校应当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以便消解不同利益主体、利益集团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感和认知偏见,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社会传言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三)真实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后,还应当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这样既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避免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三、高校“第一时间”开展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新闻应急队伍,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曾提出,危机处理的信息工作要注重三大要点,即危机处理的3t原则:tellYou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1]。3t原则对于高校进行新闻危机公关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作用。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一般而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高校面前突发事件应对舆论压力的最佳选择。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以高校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校园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沟通。从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角度来说,在信息前,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对事件的产生、发展的态势、可能的后果做出预估。在与上级主管协商、各部门沟通协调,并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后,客观、准确、稳妥地向媒体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在策划、商定新闻发言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发言重点和会召开的具体问题中,高校要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社会沟通职能,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进行以主流价值观和宣传方针为指导目的的舆论引导,使高校的活动更加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二)研究新闻公关方案,主动开展新闻策划

所谓新闻公关,就是运用信息、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让公众了解事实的真相,进而有利于下一步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引导舆论、争取支持,挽回影响、重塑形象[2]。新闻公关之所以能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转化为公共事件受到公众的审视。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过程中,科学有效地组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对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有着促进作用。因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需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精心部署下,由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处等主要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还应注意五个问题:一是尊重事实,涉及敏感数据的,需经学校统计部门审核和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审定后,确保的信息都是经过核实、有据可查的;二是接到发生突发事件的报警之后,高校应以实事求是的处理态度,实行“归口”和“属地”相结合的原则,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三是建立信息核实及反馈机制,核心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互相协作,保证核心信息的及时获取,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必要细节;四是适度回应,相关负责人及团队要对相应的新闻方案进行仔细准备和详细演推,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活动但不宜过分炒作,以免适得其反;五是学校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和社会反响,迅速组织高校宣传工作者撰写新闻通稿,可以是对突发性事件的说明,也可以是对不良舆论的回应,但要通过单一出口,同时密切关注、搜集、分析外界媒体的反应,积极研究应对政策,占据主动地位,化“危”为“机”。

(三)借用媒体公信力和网络平台,加强舆情引导控制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舆情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活跃期、稳定器。自媒体原生态的传播形式促使舆论场变得多元与复杂,话题碎片化、立场与态度各持一方,在多元与复杂的信息域中引起公众的围观,继而引起一舆论周期,由此反复不断在围观与被围观中把时间的发展节奏推向高潮,形成一个完整的舆情事件传播流程[3]。这种情况下,校方要懂得借用媒体公信力和网络平台,控制舆论导向为化解危机赢得舆论支持。首先,要正视媒体再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这是高校获得社会支持,改变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负面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公布事件进展,对一些关键信息实现滚动播报,有效掌握信息的主动权,避免一些不实信息的出现。其次,要了解与媒体沟通的法则,争取媒体支持。在信息时,选择优势的、可靠的、公信力强的媒体进行新闻。另外,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对事实和信息的扭曲,还有必要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为危机新闻发言做好铺垫工作。概括起来,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进行舆情监测。由此判断评估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预案与措施,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通过上文对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策略的分析研究,广大高校管理者可以认识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自媒体时代,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开展新闻应对,打开了大学“围城”通向外界的一扇“窗户”,既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育人环境,同时也是高校建设长远有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策略是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的积极举措。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7

一、突发事件治理的法治原则

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突发事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时代课题。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第一条开宗名义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放在很突出的位置,并专门规定“法律责任”一章。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中,行政权的行使要服从法治原则,受法律的制约,遵循法律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等,“依法行政”在紧急状态下也不例外。

一是信息公开原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二是比例原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三是应急性原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二、法治视野下突发事件治理的几个误区

转型期社会矛盾有异于传统社会,社会文化多元化,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出现多样化特征,非直接利害冲突以及因公共利益(如环境问题)引发的越来越多。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处理突发事件,有效控制事态与结果的社会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往往与“维稳”密不可分。因此,从法治的视角观察,常见的突发事件治理的误区很多。

1.误区一:“摆平就是水平”,“心理”导致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突发事件尤其是的应对中,基层领导干部常挂在嘴边、印在脑海、牢记于心的一句话就是“摆平就是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案例是领导干部以极具个人色彩的行动和语言成功将的苗头压下。在这样的案例这种承担现场处置任务的领导干部往往是“豁出去”的心态,境界虽高,但是一种“”心理,对于即将到来的结果没有底,吃不准。“摆平就是水平”是一种人治思维,而非法治思维,靠的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威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与临危不乱的工作方法。凭感觉而不是凭原则,凭临场的反应而非通过事先对制度的学习,机制的演练和程序的推进。不是凭法律思维与方式办事,则必然导致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运气好而群体情绪平稳,运气不好而民愤起。

2.误区二:“讲法治会控制不住事态”,分不清政府行为的界限

突发事件造成的紧急状态治理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综合治理,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因此在行政法治视野下探讨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治理理念和措施十分必要。在常态行政中,法治理念强调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而突发事件导致的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要进行“克减”,学理上称为“紧急失权”。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健全的情况下,采取紧急行政措施,限制公民的部分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是有法律正当性的。但由于缺乏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很多时候政府“该出手时不出手”,事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好“出重拳”或者“下死手”,激化矛盾,导致群众站到党和政府的对立面。在行政法上,有“行政优益权”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协助义务。而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经常遭遇政府难以调动企业和公民的物资、财产的情况。从法律的角度看,通过合法的行政程序,政府可以大胆进行行政征用以及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3.误区三:“讲程序会牺牲效率”,欲速则不达

行政法治可以分为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两者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都不可偏废。有没有程序理念会直接执法行为的简单粗暴,缺少信息传递和沟通环节。尤其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一定要真正做到法律程序的要求,表面化地征求群众意见,走过场地召开行政程序,匆忙上马重大项目,往往最后激起爆发式的群体情绪。而如果通过层层程序有序传达政府信息,设置情绪的缓冲地带以及通过程序不断化解怨愤,达成共识,对于促进决策的成熟度和提高结果的可接受度都直接有益。以应对为至上指挥棒必然会导致治理的被动,而通过程序来做出决策和进行实施,在政府行为的过程中疏导、把控群众反应,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选择。

三、突发事件治理法治化的关键策略

1.妥善处理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关系

突发事件下,政府治理的着眼点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在紧急状态下采用的紧急措施必须以促进公众利益为目的。紧急状态下的公共利益,包括国家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基本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公共财产的安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等。紧急状态是一种非常态社会时期,该时期政府权力的扩张和公民权利的克减成为一种必然,但是扩张和克减必须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于社会公益,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在紧急状态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多大范围内限制公民的权利以及怎样坚持保护公民权利的原则,是政府危机应对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保持权力优先性和依法行政的平衡

在非常规状态下,与立法、司法等其他国家权力相比,行政紧急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例如可以限制或暂停某些宪定或法定公民权利的行使。在紧急状态期间,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行政主体要灵活选择管理手段,运用不同紧急行政措施,针对不同的危险类型应采取有效的行政行为。在突发事件造成的紧急状态下,行政权有一定的扩张,但是这种扩张不是无限的,仍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否则会导致法律责任的承担。

3.把握政府信息公开与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尺度

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对应的是公众知情权,如果信息不及时向社会披露,反而会给谣言传播创造机会,不利于发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随着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推进,政府有义务依职权及时向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大众有关信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危险等级、政府治理的措施和进程,公民享有知情权,相应的,政府有资讯公开的义务。政府通过信息公开程序来告知公众危机发生发展的客观情况,进行预警,并宣布进入或结束紧急状态。

4.注重群众表达权与舆情收集分析的渠道建设

在突发社会性事件预防机制中,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对政府应对的及时性、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尊重群众的表达权基础上,建立收集、疏导渠道有利于及时控制紧急状态。在“自媒体”时代,对公民进行网络传播义务的法律宣传教育,对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置于在政府管控之下。同时要公开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和意见反映渠道,积极回应群众意见和建议。

5.掌控媒体沟通与新闻自由法律界限

突发事件下的新闻自由应当受到公共利益原则的拘束和限制,但政府仍应重视媒体沟通的技巧和制度,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沟通渠道的信誉。政府应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规制信息渠道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如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

6.建立政府主导治理下的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动员机制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确立的新制度。尽管突发事件应坚持绝对的政府领导原则,但如何有效发动全社会共同应对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基层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王晓杰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12JDKF03YB)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8

1.1目的

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充分动员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增强全社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损失,保障全县辖区内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出租汽车行业紧急事件。

根据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三级:一般、较大、重大。

一般:在全县范围内,一次发生30人以上、50人以下出租汽车驾驶员或群众游行示威,影响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秩序,社会影响较大,如不控制有可能继续扩大的情况。

较大:在全县范围内,一次发生50人以上、100人以下出租汽车驾驶员或群众游行示威,影响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秩序,社会影响很大,如不控制有可能继续恶化的情况。

重大:在全县范围内,一次发生100人以上出租汽车驾驶员或群众游行示威,影响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秩序,社会影响重大,如不控制有可能对全县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

1.3工作原则

(一)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事发地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域协调配合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根据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首报问责制,明确责任人和指挥权限。

(二)相互配合,快速高效的原则。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条块结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牵头部门及其职责和权限,明确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和权限,依靠全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三)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和科学决策体系。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做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对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四)综合调控的原则。针对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处置、平息事件。

(五)依法规范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制定、修订应急预案,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加强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使应对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1.4编制依据

本预案的编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云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保山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保山市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辖区内可能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上访、罢运等事件,以及少数出租汽车经营者采取过激行为,制造严重不稳定事端等情况。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腾冲县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建设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县公安、交警、交通、财政、发改、劳动和社会保障、

工商、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县建设局,由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决定应急处置预案的启动;决定现场处置指挥小组人员的组成和分工,授权指挥小组进行现场处置;决定其他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负责接收和办理向县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事项;承办应急管理专题会议,督促落实县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县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组织起草修订《腾冲县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调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演练、应急处理、信息、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工作。

相关部门职责:建设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应急指挥部部署的相关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组织事件的安全警戒、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现场及周围地区治安秩序维护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协助指挥部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理和恢复工作;部门负责群众上访问题的汇总和汇报等工作,并按照县应急指挥部提供的信息,借助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告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情况;其他部门按照应急指挥部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做好相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职责:根据应急处置预案,制定相应的具体行动方案;履行属地管理的职责,加强对辖区内出租汽车经营企业的管理;收集、掌握动态信息,平息、化解矛盾;参与现场处置,做好本属地内出租汽车经营者的疏导工作;做好平息事态的相关工作。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应急指挥部下设综合组、现场治安组、后勤保障组。

(一)综合组

综合组由县建设局、交通局负责人组成,县建设局局长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处理应急协调事务;负责向各组传达应急指挥部负责人的指令;负责与有关方面联系,督促有关方面工作;报告各组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公布事件及应急处理信息,必要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负责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情况的汇总和上报;承办应急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现场治安组

现场治安组由县公安局、局、公安交警大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县公安局负责人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事件的分析处理,内容包括事件特性、危害程度和事件波及范围;负责控制源头,防止事件扩大;负责事件现场摄像;负责搜集与事件有关的物证、证人证言和资料;负责查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责任;负责组织维护事发现场和区域治安交通秩序;负责疏散事件区域内的无关人员;负责处理与事件有关的其他治安问题;承办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由县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县财政局负责人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调度应急处理所需的器材、车辆等应急物资,承办应急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3.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辖区、本部门应对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范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应急响应

4.1预案启动

当本县辖区内发生一次50人以下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履行属地管理的职责,启动本地区本部门应急预案,同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当发生一次50人以上影响特别大的出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及时上报县应急指挥部,请求县人民政府处理,县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

4.2应急处理

(一)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向县应急指挥部领导报告,同时迅速启动本地或本单位应急处理预案,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减少经济损失。

(二)县应急指挥部接到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报告后,按其严重程度,酌情启动全县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挥部责任人应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在迅速组织处置工作的同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

(三)县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制定处置方案,责令受到严重影响的区域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并撤离、疏散无关人员。

(四)参加现场处理的人员必须按照县应急指挥部处理方案实施治理,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4.3现场处理

(一)加强对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警戒和监控,一旦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的情况,县建设、公安i、交警、交通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及出租汽车经营企业应迅速到达现场,进行疏解和劝导,对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二)一旦出现部分出租汽车罢运的情况,县公安、、

交警、交通等部门和各相关出租汽车经营企业负责人应及时进行阻止和规劝,并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必要时,交通部门应迅速调集客运企业应急运力疏散旅客。公交、中巴等经营企业通过加密班次等方式,积极缓解交通客运压力。

(三)一旦出现阻塞交通、聚众闹事、冲击县委、县政府、

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等情况,公安、交警、行业管理部门应迅速进行现场控制,疏通道路、维护正常工作秩序。

(四)一旦出现个别人的过激行为,公安、交警等部门应迅速封锁现场,及时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4.4应急处理终止

(一)由县应急指挥部宣布事件应急处理终止。

(二)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规定,向有关机构提供事件调查处理所需的情况资料。

5.责任与奖惩

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

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等情况的,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附则

(一)预案管理。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制定,由县建设局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推理模型应急管理信息化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中等职业院校,是一个承接人口高度密集的职业教育工作的公共组织体,在学校如食物中毒、火灾、传染病、自杀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现有应急响应方法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各类突发事件仍频繁发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是减少损失和伤亡的一项关键措施,这就为应急预案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利用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来完成对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在辨识和评估安全隐患、发生可能性及突发事件后果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技术设备、救援物资及行动等方面做出预先的可行的安排。应急预案主要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职责,由谁负责、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以及相关的计划和准备等。

现有的这种应急响应方法是实现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科学有效的途径,它的决策流程符合人们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行为规律。其优点主要有:(1)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时间;(2)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科学性;(3)减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心理压力。但是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千变万化且还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如果简单的使用了应急预案,不能全面考虑突发事件的相关环境状况,措施不具有针对性,长此以往人们还会忽视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分析,实现不了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所以它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2.1基于范例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范例推理(Case-basedreasoning,CBR)是利用过去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转化为具体历史范例)来解决新的相关问题,也就是通过对历史范例的检索,获得与新问题相匹配的范例,结合新问题的具体情况对范例解决方案修改,最后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措施中。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绕过了解决方案中知识获取的难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在知识获取困难但拥有丰富历史案例的领域中能够很好的应用。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查找以往成功的解决案例,获得最相似案例,比较新、旧突发事件的差异,结合原来使用的知识和信息并经一定的调整和修改,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并使用,以解决当前待处理的突发事件应急问题。

2.2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模型

规则推理(Rule-basedreasoning,RBR)是指通过根据一定的要求把相关领域的专家知识形式化地描述出来形成系统规则,把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及其相应的答案表示成规则,进而利用它们来模仿专家在求解问题中的关联推理能力。prolog语言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且描述功能较强、语法简单、使用方便,所以它在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规则推理类似于专家系统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与新问题的事实信息,来获得相匹配的规则。本文利用反向推理结合“规则-行动映射表”的方法,利用规则从初始事实信息出发进行推理;利用“规则-行动映射表”保存满足规则的相应结论,“规则-行动映射表”主要包含:规则的谓词名、谓词取值、方案属性和属性值。

3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

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单独使用时会有难以避免的错误发生,应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发挥有点规避缺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及效率。结合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本文建立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如图1所示。

按图1所示,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推理前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突发事件的当前现状情况及其描述信息,系统首先将当前问题利用XmL表示法进行表示,为下一步的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打下基础。同时应急响应决策专家可以根据目标和自身的经验预先设定范例相似度阀值等。

3.2推理中

推理分为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两个并行的过程。

基于范例推理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范例检索辅助模块提供的历史范例,计算当前问题与各个历史范例之间的相似度,然后根据专家结合事实情况和经验等预先设定的相似度阀值,得到符合要求的范例集合。

第二步:同样根据范例检索辅助模块,通过匹配其提供的检索辅助规则与历史范例,得到符合条件的范例集合。

第三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范例集合进行排序整合,得到最终的范例集合。

第四步:查看范例修改辅助模块中是否有指导范例自动修改的辅助规则,若有则修改最终范例集合。

基于规则推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已知的事实信息进行描述,建立相应的一阶谓词。

第二步:将当前问题与知识库中的推理规则进行模式匹配。

第三步:把得到的匹配规则的解决方案返回系统。

最后系统结合方案整合辅助模块提供的方案分类和排序规则整合两种推理方式得出的结果,并返回最终的推荐方案。

3.3推理后

得到最终的推荐方案后,请有关专家结合当前问题的事实情况、所处环境和要求等,依据方案评估辅助模块提供的方案解释信息对推荐方案进行评估。若经过评估此推荐方案是可行的,则进入方案实施阶段。反之若不可行,则通过方案手工修改和重新推理进行解决;可选择补充问题信息或修改推理参数等进行重新推理。最终的实施方案应根据知识维护辅助模块提供的范例价值评价规则等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若此方案与范例库中的历史范例等具有较大差别,则说明它有很大的保存价值,可以将此方案及其解决信息等以范例的形式存入范例库;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对旧范例进行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从而实现了推理系统的自我学习功能。

另外,在方案实施中其反馈信息及突发事件演变信息等会不断返回到达,原有信息与这些新增信息相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突发事件信息(即新范例);这时就要对新范例重新进行范例表示、推理、评估和维护。这样就可以提高推理系统的应急响应效果,即在获得推荐实施方案的同时兼顾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4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推理模型的应用分析

假设范例库中有下面表1列出的5个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寻找突发事件6的解决方案。

4.1范例推理

根据范例推理的方法,首先进行相似度的计算。范例检索前,先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各属性的特点,假设四个属性的权重依次为:0.4,0.1,0.2,0.3;“食物中毒”属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火灾”和“拥挤踩踏”属于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地震”属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游行”属于政治类突发事件;再结合确定数属性、确定符号属性及模糊型属性的不同计算公式,离散化处理和加权计算结果如下表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出的5个突发事件中,突发事件3与突发事件6最为相似,相似度为0.99。

4.2规则推理

本文设定的推理规则如下:

1):decision_scheme(X,a1):emergency_type(X,food_poisoning).

2):decision_scheme(X,a2):emergency_type(X,fire).

3):decision_scheme(X,a3):emergency_type(X,groupsoftroublemakers).

4):decision_scheme(X,a4):emergency_type(X,earthquake).

5):decision_scheme(X,a5):emergency_type(X,procession).

规则推理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问题新范例的事实信息建立对应推理规则的逻辑事实.

第二步:依次查找询问各条规则谓词是否满足已建立的推理规则,反向推理得到最后满足的推理规则为:{规则2},对应的规则谓词为:

emergency_type(X,fire).

在得到推理结果后,取出每条规则对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属性设置方法。

第三步:根据查找到的规则及其对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属性值设定,可以得到的推荐应急方案是decision_scheme(X,a2)。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食物中毒(a1):第一时间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并通知学校医务人员到现场救助。

火灾(a2):组织疏散人员离开现场,立即拨打消防中心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向领导汇报并组织人员救助受害人员、使用灭火器材扑灭火灾,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群体闹事(a3):及时向领导报告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和报警电话110,尽力控制现场,稳定学生情绪。

地震(a4):安排教职员工组织学生按照应急演练的过程移动到安全的避难场所,立即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做好学生心理的安抚疏导工作,消除恐慌情绪。

游行(a5):110,组织辅导员、学生会团总支干部深入一线,采取适当方式,包干化解,分散集众,平息事态;掌握或虏获当事人或煽动者,视情况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

4.3方案整合

推理之后,整合两种推理的推荐方案,根据“规则推理结果>相似度计算结果”的优先次序,解决冲突的消解与方案各个属性值的设定。

若规则推理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的属性结果,最终推荐方案在这些属性上的取值则按照其结果进行设定;反之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属性结果时,则以相似度最高的范例解决方案属性取值为准。同时系统会给出范例推理返回的所有范例及其解决方案,如果专家对当前方案不满意,可以采用其它相似度较高的范例的处置方案或进行手工修改,从而得到当前问题的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本案例最终的推荐方案是安全事故2的解决方案a2组织疏散人员离开现场,立即拨打消防中心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向领导汇报并组织人员救助受害人员、使用灭火器材扑灭火灾,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以上是基于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推理过程,系统可实现支持随突发事件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次范例推理与规则推理,根据当时信息的具体事实信息推理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案随突发事件演变的动态调整。

5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院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在基于范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性,提出了融合范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的中等职业院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化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取得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瑞鹏.基于预案的危机决策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创新,2006(2):44-46.

[2]汪季玉,王金桃.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6):46-51.

[3]白晓虹,张威虎,王世勤.prolog语言特点综述[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23-26.

[4]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于殿宝,廉理.加强学校应急管理与防范事故的研究[J].安全,2010(4).

作者简介

周国彬(1963-),男,河南开封人。讲师。现为固原市农业学校学士。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

突发性事件处理原则篇10

一、总则

(一)预案工作原则

1、政府领导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处置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拖欠民工工资的领导作用和责任。

2、分级管理的原则。区、镇、街道分别制定本级预案。

3、分工负责的原则。预案中涉及的预防、预警、紧急响应、调查处理等环节,按照各级、各职能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

4、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街道辖区内的清欠工作实施属地管理,区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对此项工作的督促、指导、协调。

5、协调一致的原则。区、镇两级清欠机构和相关人员要加强综合协调,做到相互衔接,共同完成应急任务。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涉及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突发事件预警

1、各镇、街道清欠办要做好日常拖欠工程款、民工工资动态监管工作,发现突发性事件苗头,要将突发性事件的起因、主要矛盾、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形式,及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上报区清欠办。

2、为更及时的掌握突发事件信息,镇(街道)清欠办必须将清欠案件汇总上报至区清欠办,从2011年11月1日-2011年11月15日,每周一报,2011年11月16日-2012年1月22日,每日一报。(表格见附件2)

三、预案启动条件

存在下列条件之一,区清欠办决定启动本预案

1、发生10人以上省、市、区政府集体上访的

2、发生10人以上围堵各级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的

3、发生擅自上街游行的

4、发生擅自封堵交通道路,影响交通秩序的

5、发生聚众滋事的

四、应急反应机构

(一)区、镇、街道成立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

区清欠办公室由区建设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公安分局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区建设局主持清欠办日常工作。

镇、街道成立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建设领域稳定工作的分管领导、建管管理部门、安置房建设管理部门、派出所、社会保障所负责人等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组成,日常工作要指定一人负责。

(二)区、镇、街道职能部门工作职能

1、区建设局:负责处理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协助区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做好劳资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的调处工作。

2、区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处理劳资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工作。

3、区局:负责配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调解工作。

4、区公安分局:负责突发事件现场治安维护工作,依法处置现场治安案件。

5、各镇、街道、清欠办负责突发事件劝返工作,负责拖欠工程款、民工工资的调处工作,负责突发事件信息预报工作。

五、应急反应行动

(一)突发事件预警

区、镇两级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接到预报,基本查实的,区级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决定启动预案,并组织工作人员召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调查,提出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二)突发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置

1、区、镇两级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人员,区级双清双欠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做好劝返工作。必要时,镇、街道、区清欠办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要到现场。

2、立即开展调处工作,及时召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民工代表进一步了解情况,区别不同情况,决定处置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视具体情况按照程序动用二项保证金,用于支付民工工资。

3、发生严重突发事件,区清欠办负责人第一时间以口头形式报告区政府主要领导。

4、各负其职,协调配合。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按本预案的工作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决不允许推诿。

5、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由镇、街道清欠办或区建设局负责通知。

6、根据《市建设工程民工工资保证金实施办法》文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行政措施,启动保证金应急支付程序,动用保证金用于支付责任企业拖欠的民工工资。

(1)建筑企业故意拖欠、拒不履行支付民工工资义务,超过限定时间的。

(2)因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或其他恶性事件的。

(3)当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施工企业对拖欠事实无异议但无力偿还的。

(4)其他需应急支付保证金的。

保证金的动用将严格按照《市建设工程民工工资保证金实施办法》规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