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十篇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十篇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3:58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1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冷热疗法护理、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

[2]张克杰,朱勇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3

1 影响因素

1.1 护生自身因素

1.1.1 大部分护生入病房实习前基本的消毒隔离、常规体温测试等知识掌握不好,分析原因主要是护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无压力,平时不注重看书学习,经常是考前突击,使所学知识不牢固;学习方法不灵活;有的护生不热爱护理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

1.1.2 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脱节。护生在课堂多是被动的吸纳知识,对临床护理中的各项操作缺乏感性认识。初到临床面临的是需要主动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结果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护生不能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利用这些知识为病人提供切实的服务[1]。如肌肉注射操作时,不能理解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用药后的反应等。因此直接影响了护生实习效果。

1.1.3 护生对自己缺乏高标准要求。实习中后期,护生自认为掌握了护理技术,对护理缺乏主动性思考;认为护理工作无非就是注射、输液、发药等琐碎事,不需要高深理论,所以护生实习态度变得不端正,思想上放松。由于护生机械性的操作、护理知识水平相对较差、病人及家属对护生的拒绝,致使遇到重症病人时,带教老师无法指导护生的操作,大部分护理操作也只有带教老师自己去做,护生凭借自己贫乏的知识,也难以完成高难度的操作及病情的观察等,从而影响了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1.1.4 护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差。护生大多是中专生,所掌握、理解医学理论知识的水平有限,使其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经济、家庭、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病人进行沟通时拘谨、语言生硬或少言寡语,使病人产生不信任感[2]。

1.2 带教老师的因素

1.2.1 带教老师在带教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双重的任务造成带教老师有时忽略临床带教工作。另外带教老师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的好坏等也影响了护生理论与技能的掌握。优秀的带教老师会促进护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提高。相反,带教老师工作马虎、不思进取,对病人态度生硬、沉默寡言以及对护生的指导讲解少,嫌护生做事慢,怕出差错事故,事事自己动手,只让护生作简单劳力工作,影响了护生的实习积极性。

1.2.2 出科前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相对于实纲来说,理论考试内容较少,而操作考核多采用模型,比在病人身上操作容易,标准低。此外,护生在实习过程中易产生依赖思想而放松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学习,阻碍了质量的提高。

2 对策

2.1 护理部应注重护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2.1.1 护理部根据实纲,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使护生入病房前了解医院的环境及技术力量等。护生是病人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面对的病人病种多、症状复杂、突况多,因此,要求护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护生除参加各科室的业务讲座外,还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出科前进行考试,并进行评价,促进护生自觉的学习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习质量。

2.1.2 护理部制定实习考核标准,通过培训要求护生达到标准。护生必须具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态度;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医院和护生人员的形象,不发生违纪现象;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操作考核达标;能够理解和陈述护理质量标准,并能依据质量标准进行实践。

2.2 发挥带教老师的指导作用: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带教老师担负着双重角色,既是护理人员的角色又是老师的角色,所以带教老师必须是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护生的言行举止。另外,带教老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的实习质量,所以护生要主动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安排时间指导护生,提高实习效果。

2.3 合理应用护理人力资源:合理的应用护理人力资源也是提高护生实习质量的基础。医院应创造条件,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力,合理的利用护理资源,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另外,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知识基行培训。尤其是在临床实习早期给予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培训指导,有利于护生尽快适应环境;有利于从学生到专业人员的角色转换;有利于护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加强护生的实习管理,可以促进整个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4

1.1隐性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教材资源,都必须与学生资源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学生资源中学生隐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经验、思维模式、成长经历、生活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是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成因,而差异产生的结果要么是冲突,要么是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享差异,不仅要相互学习显性的优点,更要看到彼此隐形的优势,在差异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

1.2中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教学的特点

《内科护理》作为一门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既融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又与《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等专业课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要想很好的掌握这门知识,不仅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书本内的概念、表现、护理措施等显性知识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将护理学科的理念、思维等隐形的知识与能力传递给学生。

二、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隐性知识不仅包括一些操作规范性很强的护理技能;更包涵了护理认知方面内容,如护理人文、伦理知识和临床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人际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视、可表达、可传递的显性知识,是我近几年的内科护理教学中积极探讨的问题。探索出一些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具体如下。

2.1教学准备

2.1.1备课

首先要了解学生,充分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多种通道,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情况,构建有效课堂。其次进行教材处理,对于陈旧的已被淘汰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自学为主;而适当拓展临床新进展或前沿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备课知识显性化。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模型、实物等形式让学生从多渠道、多感官、多形式获得信息。最好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设计上多安排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

2.1.2教师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组织才能、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等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所包涵的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质上就是“身教”。这种“身教”能够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所学知识的热爱。因此,老师必须严格自我要求,从专业的仪容仪表到敬业的上课态度,都要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以身示教,完成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

2.2教学设计

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教师的思维引领作用,又要体现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任教《内科护理》的老师大多来自临床一线,有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疾病特征,我们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设计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直接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贴近生活,通过新闻报道及身边的真人真事的案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判断,教师要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给出诚恳的建议。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又提高了学生对隐性知识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教学策略

波兰尼曾经指出“隐性知识本身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经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的个能力”,如何将这些经验“明示”或“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则必须采取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2.3.1情境模拟教学

隐性知识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因此,这类知识的获得最好与情境联系在一起。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学习,如《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艾滋病病人的护理》等综合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活动中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患者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切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对病人各种心理言行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如何减轻病人痛苦,达到最好的医护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团队交流中有效地学习隐性知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2.3.2案例讨论教学

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更能形成“共同的认识基础”。它促使了隐性知识在群体的共享和个体自愿积极地将隐性知识外显的行为。例如在呼吸、泌尿循环等系统疾病的护理中,多是老年病人,而传染病相关病人的护理中又有被传染的可能性,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工作既脏又累,危险性高,专业理想随即动摇。我们及时对此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所从事职业的高尚与伟大之处,展开“我的理想、感恩”等讨论。通过讨论将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想。

2.3.3团队合作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常见、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如《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等,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社区、老年公寓、老人活动中心等地方进行调查访问,或者进行现场健康宣教,最后由同学汇报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知识在交流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每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缺点能够清晰的显现,更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和分享。(本文来自于《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3.4合理的评价机制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5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现代化的汽车车身的整体构架所使用的材料性能也愈来愈好,利用高强度的钢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可以使得汽车车身的性能得到加强。而在进行汽车的车身零件修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二氧化碳的保护焊接,该门技术手段也在汽车修理中所体现的重要性也愈来愈明显。与传统的电弧焊接相互比较,二氧化碳的保护焊接技术不单单可以提升焊接的质量,还可以加快焊接的速度,最终提升焊接的具体工艺性能。作为中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所教授的专业技能,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的教学探讨十分有意义和价值。中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中的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的学习十分关键,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也是中职汽车修复专业中需要学习的重要技术领域。[1]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的教学,不断的丰富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被提升。因此,怎样才能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达到标准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材料的实用性加强,从而做好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2]

2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进行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进行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把理论的研究当作学生的学习指导,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学生的教学中的多年实践中可以发现,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使得教学任务的质量得到提升。[3]

2.1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导入

在进行教学任务中,若对学生直接开展理论的研究,则会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最终产生由于内容复杂而出现的厌学问题,若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先带学生去参观实习的仪器设备并在现场进行演示活动,则学生对加深对各种操作的认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活动之前,可以首先进行学生的教学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对于课本的掌握更深入,从浅显的知识开始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对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内容,需要进行演示之后,在实现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4]

2.2利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主导

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则需要使得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过度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第一步,此外,还需要从理论的知识逐渐过度到实践技能上,从而加深对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认识。理论实践的协调学习不单单对于学生的职业操作有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十分关键。首先,理论知识可以实现教学实践的直到,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教过更加的明显,减少在实践中的操作失误,节约了大量的学习时间。[5]其次,经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之后,学生的实践本领的提升空间将缩小,所以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生的联系操作变得更加熟练,从而到达提升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水平的目的。与此同时,若学社本身的理论知识功底较小,在实践中仅仅是对教师的操作动作的模仿,很难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系统化且十分全面的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终使得?w生的发展后劲更足,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理论的重要知识被充分了解之后,学生会更加容易完成教师的任务,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2.3加强教学中的对比和总结

在进行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技能学习中要关注二氧化碳保护焊接过程中的温度调控,二氧化碳保护焊接中的温度和参数的设置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需要把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参数设置当作学习的重点内容。若想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好这项技术手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需要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不断的模仿和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对比法的教学会使得课堂的学习认识加深,比如教师在进行焊接电流的选择教学中,可以先对电流不同数值范围中的取值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把不同取值的效果进行对比,在对比和归纳中掌握出现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选择不同区间,大、中、小的电流值进行焊接操作,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分析现象,并对应电流的取值。经过一段实践的集中训练后,学生对于电流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对于电流的认识更加强烈,最终在短时间的范围内掌握好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技术。

2.4利用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教学下,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专项的任务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开展之前,需要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只有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项目中去。当对学生进行不同的位置焊接以及在焊接中的层次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二氧化碳保护焊接任务,从而使得焊接技术被充分掌握。此外,还可以通过焊接方法的逐渐过度,使得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掌握焊接时的技巧。实现单层焊接到多层焊接的逐渐过度。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加深学生对于二氧化碳保护焊接基础知识的理解十分有帮助。此外,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增加项目的学习经验,在步入社会之前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二氧化碳保护焊接项目。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临床带教;存在问题;应对方法

1护生理论知识不足

护生虽然在学校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对于很多护生而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好,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常常无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部分或全部忘记理论知识。

1.2在护理工作中不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1.3在实践操作中简单的套用理论知识。

1.4理论知识提高方法有限。

针对护生专科理论知识不足的现状,可以在带教中进行理论抽问,针对本科室特点,整理相应的操作流程及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论专题讲座,并在临床带教中给护生示范操作方法[1]。在护理操作中如何强化护理理论知识确为护生临床带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在临床带教中总结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6+1”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对操作涉及的理论知识讲解一遍,带教老师对实践操作示范一遍,护生自己操作一遍,带教老师对护生操作纠正一遍,护生再对操作强化一遍,护生对操作总结一遍,最后带教老师对护生操作进行考核一遍。根据对护生理论知识现状的分析,并通过“6+1”带教模式的实施,护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获得大幅提高,同时在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很好的结合。

2护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临床护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刚上临床内心充满了对护理工作的好奇,但因为没有临床实践经验护生对护理工作有紧张和恐惧等感觉,不知怎么完成一项护理操作或害怕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进而降低护生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心理因素如果不在临床带教中多加引导将会不同程度影响护生的实习效果。

针对护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的状况,李志红尝试用“四心”教育的带教方法[2]。“四心”教育即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四心教育是对临床护生的关爱,是以人为本的活现,是培养优秀护士的必然过程,也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的重要法宝之一。

护理是一门严谨的艺术,关乎生命。要在细微处捕捉护生对待护理工作的态度和细心程度,关注护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护生真正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培养护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3]。

3安全、法律意识不足

近几年,医疗纠纷越发明显,有的医疗事故是可以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来减少的[4]。护生在校没有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对护理法规了解较少,再加上护生刚上临床,对医疗安全意识不强,所以临床带教中培养护生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针对护生安全意识不足状况,在护生带教中探索出了“感受―反思―规避”的三步教育法,在带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在带教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护生的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对提高护生护理工作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有很大帮助,进而可以有效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

4病情观察能力不足

在带教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护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6]。其中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情观察更突出“带”和“教”,护生可以与带教老师一起进入病房,带教老师和护生都对病房的情况进行检查,这时带教老师可以不做提示;离开病房后,带教老师可以引导式向护生提问,通过提问检查护生在病情观察时存在的问题,给护生指出来并不断反复进行,使得护生通过“带”和“教”的模式提升病情观察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

5护生沟通能力不足

在临床带教中护生表现出沟通技巧掌握不够。具体表现在:对沟通不自信,不知道如何与患者沟通,沟通中不能运用倾听和表达的技巧,带教老师未进行有效的沟通指导。

针对护生沟通能力不足,首先带教老师要建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护生在沟通中不足这一实际情况,耐心倾听护生在沟通中的实际感受,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护生,引导护生建立不卑不亢的沟通意识;观察护生在沟通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经验分享、实际案例分析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同带来的结果差异等各种形式的沟通引导,提高护生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同时带教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不但在专业技能方面给护生提供榜样,还应在沟通交流方面为护生提供榜样。

6带教老师及护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良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护生,必须要有优秀的带教老师,特别是当前对90后护生的培养,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临床带教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热爱护理专业,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基本素质。带教老师的思想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的成长。临床带教老师应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不断学习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使带教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向博、精、深的方向发展――以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护生进行临床实习,通过指导护生实践,使护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1]王爱华.关于临床护生带教问题及管理对策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905

[2]李志红.四心教育在临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6):276.

[3]谢勇琼,高金姣,蔡建丽等.亲子教育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108.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护理带教对策

临床实习是护生进行综合技术训练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也是护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护理工作实践性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习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带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现就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旨在调动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临床带教的最佳效果。

1存在问题

1.1临床带教老师带教能力问题

1.1.1思想观念问题

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规章制度对医疗行业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护理纠纷以及医疗事故,主要责任在带教老师。因此,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不轻易放手,使护生的动手操作次数减少,多扮演着打杂的角色,从而使护士在实习期间很难掌握临床操作技术,影响了护理实习质量。

1.1.2传统带教形式单一陈旧

目前临床上多数仍采用传统被动教学的带教模式。带教老师只是按照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使护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1.1.3学历层次较低

目前临床带教老师学历参差不齐,存在中专带大专、大专带本科甚至中专带本科的现象,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有限,不能满足护生对护理知识的高标准要求,严重影响到护生实习的积极性。

1.1.4授课能力欠佳

许多带教老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未接受过教育学理论的培训,在临床教学中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授课经验不足,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而疏于强化知识。

1.1.5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护理工作繁杂琐碎,且病床使用率提高,以及新技术的开展,病人对护理要求的提高,均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不够,从而使护生实际操作减少。

1.2临床护理带教护生存在的问题

1.2.1思想观念问题

受重医疗、轻护理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生认为护理工作被人瞧不起,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思想波动大,担心学无所用。

1.2.2工作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1.2.3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虽然护生在学校受到过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在临床上他们很难意识到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法律意识淡薄。

1.2.4语言表达能力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欠佳

护生涉世不深,进入实习医院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人际环境,不知道如何与临床老师接触交流,不知道如何与病人打交道,不善于为病人做相关知识宣教。

2对策

2.1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护理部对护生进行岗前培训过程中,应使护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好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自卑、紧张、抑郁等情绪,尽快地进入护士角色。教师应向护生讲解护理的发展状况和前途,护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情感选择,也就有了职业行为的基本倾向。

2.2注意示范和患者及时沟通

护生在实习初期,带教老师可采取在做每项处置前,要求护生先看技术操作常规和带教老师示范,然后再操作。在病人面前要多给护生鼓励和表扬,在纠正护生的操作动作时,应顾及护生与病人双方的反应,避免矛盾和冲突。带教老师事先应对病人的文化、职业、个人素养和身体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护生正确地选择病人,在得到病人理解和配合的同时,让护生放下包袱,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护理工作。

2.3带教老师注意自身素质提高

2.3.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临床实习是护生真正了解护理专业的开始,带教老师的言行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护生以后的护理工作。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要有良好自身形象及职业道德素质,语言文明,举止庄重,谦虚礼让,以护士礼仪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3.2加强护理专业学习。实践证明,带教老师娴熟的技能、抢救时的镇定与从容、抢救成功后家属的感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生也可产生偶像效应,激发其工作热情。因此,带教老师应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熟练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并将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连接。

2.3.3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带教能力。医院护理部应加强带教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带教水平。由于带教教师在学历层次和带教水平上与快速发展的护理教育存在差距,加强对带教教师系统的培训是快速提高带教教师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医院、科室应多渠道地为带教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和学习环境,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2.3.4在临床教学中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带教老师应懂得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护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并能将本专科知识体系化,分门别类传授护生,做到事半功倍。应用pBL教学法组织教学,在讨论中鼓励护生要敢于多问和质疑,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做到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多比较,以寻求最佳的答案,激发护生探求新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发挥护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理解为主动探索,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向以护生为主体的临床教学模式转变。

总之,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获得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因此,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应注重临床带教质量,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以使所培养的学生日后需成为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教育护理学士中西医结合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以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水平为原则;选修课课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识模块和知识背景设计,可采用学分制。第五,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第六,优化有限教育资源。

2、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新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由4个模块组成: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中医护理学模块。

3、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改革思路

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应拓宽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培养的护理人才适应于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4、专业基础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使培养的护理人才具备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掌握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浓缩西医基础内容,使其贴近护理临床工作;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2学期;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3,4学期,实训内容从开课到实习前保持连续性;临床营养学安排在第6学期。

5、专业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课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护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工作方法;满足不同护理对象的需求,做好专科护理;培养护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2;教学方法可选择pBL、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考核办法采用试卷、作业、实训及见习等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6、中医护理学模块改革思路

护理本科生就业考试凸显出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教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实现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心智健康成长,激发潜能,贮备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改革紧扣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学时间后,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紧贴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单元的讲授要点。确保课程讲授要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识点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层次地轻松掌握各个知识点。教材编写应采用“订单式生产”,即首先明确本专业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备资质的知识单元的主讲人提出“订单”,有针对性地编写符合本专业要求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时,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既要衔接好讲授内容,又要摒弃重叠内容。

以上为针对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讨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丽沙,郝玉芳.商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商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28-30.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9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护士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差、角色转换迟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带教老师综合素质较差、对学生关心不够、缺少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加强实习生岗前培训、加强教学管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规定带教老师师资要求、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对策,加以改进提高。现就近几年来在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集护理对策分享如下。

1存在问题

1.1实习生的心理因素护生刚下临床会有好奇、紧张、恐惧等感觉,对病区环境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常常伴随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希望自己能尽快适应工作,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但恐惧和紧张往往又让她们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和工作中。

1.2护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及与临床相脱节护生理论知识不扎实,或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学生知识薄弱,甚至已经忘记,一下临床头脑一片空白,对具体的护理操作程序心中无数,缺少理论知识支持。有些学生太死板,古板地将理论与实践相套,都不能灵活地结合。

1.3护生缺少沟通技巧护生刚到临床,只重视护理技能操作,不能简单地向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甚至与患者交流时胆怯紧张,更不用说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从而引起患者的不信任与不满,拒绝让护生做任何操作,导致护生积极性受挫。

1.4带教老师综合素质较差且方法不对有些带教老师年龄太高学历低,带教方式陈旧授课能力较差,只注重操作能力的训练,疏忽了理论知识的强化,导致了护生只会机械操作。有些带教老师只管自己做事,少让实习生做事,导致她们动手能力差。有些带教老师对学生关心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对实习生缺少理解和尊重,不能正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

1.5护生法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差、责任心不强在校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对临床护理法规了解甚少。现在大多数实习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爱,不会关心别人,更不能体会患者的痛苦。有些对自己的错误无所谓,认识不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护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常导致医疗纠纷,在进行护理操作中及文书书写中尚未充分认识到每个环节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少考虑到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还需要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尤其是在实习后期部分护生高估自己的能力,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擅自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结果导致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3】。

2管理对策

2.1加强护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

本院对实习生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院内感染、护理服务规范、着装要求等。正确引导护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护生入科后,首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同时入科后制定实习计划,由护理部管理,各科具体实施,每位实习生都有固定的带教老师负责,实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

2.2加强带教老师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带教老师的水平是关键。为提高高带教老师的水平,护理部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及考核,内容包括带教老师职责、护理行为规范、人性化管理方法、以及带教中注意的问题。要求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尤其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及个体差异【5】。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带教,鼓励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在舒心的环境下,师生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加强护生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缓解护患关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保证。我们首先培养护生学会应用护理用语,然后培养训练护生与患者交谈的基本技巧,如让护生用温柔大方、自然得体的语言称呼患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操作目的,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病情,情真意切地与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情绪,指导患者较好地配合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并向患者进行操作后的评价、关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嘱咐其注意事项,通过训练逐步改变她们只会动手、不会动口,表情呆板、冷漠的状况,使护生感到语言美、体态美和微笑服务的魅力所在。

2.4提高护生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护理部定期组织基础理论的讲课,科室每周对实习生进行一道两次专科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包括本科室常见病的护理知识。认真做好各项操作示范,给实习生留机会锻炼,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和肯定;对能力差的学生耐心指导,分析原因,及时纠错,不断鼓励和训练,使其操作技术逐渐提高和成熟,日后才能单独承担临床任务。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时,提问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5培养良好的护德,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对于80、90后的实习生,应正确引导和教育,对于她们个性强不能吃苦能情况要积极引导。另外强调三查七对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护生在操作后期,老师仍要放手不放眼,不断强调制度和安全意识,使护生在观念上、行动上和认识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树立护理观、提高护理就能、转变护理角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护生的职业态度、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工作能力及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习阶段的教育【6】。因此做好临床带教工作是每家医院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唐文慧,刘晓红,张春玲,荣风菊.80后护生首次临床实习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9.

[2]王玉玲,王建荣,皮红英,等.临床护理教师资质准入系统的实施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870.

[3]袁岚,陈红.护理临床教学中护理差错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39.

[4]王静.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9):1802.

护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篇10

高职及大学的少部分学校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学这门课程,中职卫生学校目前还处在空白,而中职医学学生临床接触少,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以后工作中的极大的障碍,埋下护患沟通不良及不被信任的隐患。

2目前制约护生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医学教师对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地域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教师观念更新落后,对医学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仍旧停留在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重视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没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或者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一带而过。

2.2护生缺乏护理健康教育意识:

因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护生认为护士只是打针发药,或者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护理,从而忽视了患者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健康评估、护理实施上,将健康教育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是宣传教育可以忽略。而目前中职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模式发生更多变化,儿科护士更多的承担患儿及家属的咨询者及健康教育者的重要角色。患儿家长渴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识,但护生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从而产生护患不信任危机,这就促使护生需要提高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3护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

由于中专护理学生多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护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现代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因而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习惯。作为未来的的护士,很多护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能力。

2.4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患儿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及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原则。由于父母是患儿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家长的素质也影响整体护理的实施。家长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往往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主动并详尽的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教师及护生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儿科护士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者、实施者、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给学生讲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情景教学、病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完善健康教育的讲解,并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所以更要要求护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服务新理念,履行护士的基本职责,并自觉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3.2提高护生学习健康教育的能动性。

中职护生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要不断提高护生知识基础和健康教育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护生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服务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3.3加强护生表达及沟通能力,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治疗、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护患沟通的切入点和桥梁,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恢复健康信念,并能做到遵守医疗程序的行为。由于患儿年龄、性格及家长知识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护生交流意识和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性沟通技巧和体态、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讲解。

3.4加强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做好健康教育,先要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学习如何评估患儿,收集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找出患儿及患儿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学习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实际情况、认知程度,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动态地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生学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另外一方面要鼓励护生广泛学习,自由提问,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5学习建立儿科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讨论法、临床模拟等教会学生讨论制定儿科护理路径,填充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热情。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