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26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兴趣;关系;课外阅读;教材范文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常将写作与创作视为同义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它属于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范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方面了解,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愿写,写不出,那是因为没有表达的欲望,没有可写之物,即我们所说的素材。而有的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也选好了素材,却没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选材得当,语言运用也恰到好处,却没有开阔的眼界,高远的眼光,捕捉到社会的敏感信息,导致文章平平,没有深意。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运用了一年觉得效果不错。

一、培养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抓住了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在平时,经常指导学生读优秀作文,读接近学生生活的书籍,在阅读中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然后对照自己分析,刺激表达的欲望。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向范文学习,向范文借鉴,从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是古今中外初学写作者的不二法门。之后,就动手写,字数不限,写出自己想写,最渴望表达的,然后在班上有针对性地讲评,尤其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觉得作文如绘画、跳舞一般,是在表现自己,只是采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二、认识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和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字工作、精神劳动,更需要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营养。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课外阅读

提到阅读,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课内阅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相当重要。我们不讲许多名人回顾自己青少年时的收获,大多得益于课外的阅读,光从写作界的例子来看也是举不胜举。古往今来,书浩如烟海,岂止“万卷”,何限文、史、哲、经,从何读起呢?要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笔者认为首先要多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是写作的范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地读;不仅要理解它,而且对有些名篇,精彩的段落应该能够背诵。我们知道,、鲁迅都是能背诵大量的名篇佳句的。可见,熟读、精读以至背诵对学习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多读名著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同时代人的作品,特别是学生习作。因为同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用的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读起来吸收快。如果说,读经典著作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话,那么,多读当代人的作品以及学生习作,可以启发文思,提高写作的兴趣和勇气。因为他们所思考的,所表现的往往正是“同龄人”所思考,所要表现的问题和事件,读了往往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当然只要学生没有目标的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一方面我通常是按这样的步骤:即“读―赏―写―评”。

(1)适当介绍一些课外名著或同时代作品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要求读后作些摘录。(2)让学生读后再组织学生说说某些作品中精彩感人的情节或片断,在课上交流,学生互相讨论最精彩的地方,学习其方法。(3)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或者仿写精彩片断,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对照。(4)在课堂上,教师摘其优劣简评之,或让学生交流,自己评议讨论。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把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水平。

四、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源泉,学生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教科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前提和保证。笔者就此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一、课前预习中的阅读

教师提出细化的阅读提纲讲授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教师针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使学生能抓住重点阅读,而且每次读有所得,增加预习兴趣。提纲的内容要反映讲课的重点或难点。例如,在讲授“伴性遗传”之前,拟订如下的预习提纲:1.什么叫伴性遗传?2.写出正常男女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3.为什么色盲患者只是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由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4.练习预测后代的色觉遗传现象。写出遗传图解。5.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在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范围阅读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其目的在于达到听课时的预习性心理状态,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带着问题阅读时,在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也便于阅读教材时发现新的问题,以便学生记笔记。上课前教师要对预习进行检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讲课。

二、课内阅读指导

1.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阅读。教材中双基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应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相互讨论,以求深入理解,共同提高。课内阅读的内容要少而精,避免面面俱到,更要防止总是整段阅读,整段划书的做法。

2.选择好阅读的时机。课堂上既可以在教师讲授某一问题后指导阅读教材,以巩固知识;也可以在一节课讲授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熟记重点知识和质疑。

3.注重阅读理解指导。课内阅读指导不要泛泛地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怎样理解和掌握某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或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理解。如指导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减数分裂的概念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发生时期,分裂特点和分裂结果。而且要特别注意分裂特点这一部分,促使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核心知识。

4.强调不动笔不看书。指导学生精读时动笔作笔记,作记录。即指导学生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5.易混淆的内容对比阅读。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深化的,通过对比更容易区别和掌握实质。如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比阅读以利益掌握和记忆,像Dna和Rna,光反应和暗反应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6.指导学生识图。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识图,尤其注意把看图与阅读文字内容结合起来理解课文。除了学生第一次接触坐标图,生态图,生理功能图等新图式,应指导如何看图外,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插图。例如: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回答问题,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解题,结合相应的插图进行系统的讲授,对照插图进行显微镜观察,对照插图去鉴别学过的植物和动物,利用图标进行栽培和实验的技术指导,应用插图考察知识。要求学生模仿插图绘制生物图及填插图等形式练习,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三、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知识,归纳整理已学知识。

1.阅读生物学概念。高中生物学习中,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涉及到新的生物学概念,由众多生物学概念构成了生物学知识系统,阅读时注意对比。找出不同概念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例如应激性与适应性,囊胚与胚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2.阅读重点难点。无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还是难点,都是比较集中,一般利用精读来完成,注意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深入理解关键的字、词、句,提高学习效率。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重点,难点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正确应用原理方法解题答题,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并使知识得以升华和迁移。

3.作阅读笔记。通过阅读把知识融化贯通,化繁为简的同时查缺补漏,完善知识,形成体系,把所学知识编织成知识网,做好阅读笔记,使知识的信息量少而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本质规律,易于理解,利于记忆。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易混词关键词缩句有问而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的方法。

一、抓标题、区分不同字体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单元有单元的标题,课有课题,框有框题、每一目有每一目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等于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采用不同的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内容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把知识点吃透。

二、找出易混词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能准确地掌握。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在有关国家性质的问题中容易出现的“公民当家作主”的错误,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不仔细的话,就会误以为是“人民当家作主”,导致失分。再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在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准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例如“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都属于“关键词”。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等等,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错误答案,选出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做出重要的标注,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注释,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四、学会“缩句”法

课本在阐述理论问题时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力求做到全面。在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叙述时,又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力求做到深刻。在每一句话的表述上,还必须清楚明白,力求做到准确。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问题,教材就可能出现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较“繁杂”,但其实只要我们运用小学缩句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加以理解。例如,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我们将句子压缩一下就成了:货币是商品,这样,我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握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了。再如,必修四中“联系”的概念,运用缩句法找出句子主干:“联系是关系”。修辞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为了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现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4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生物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提高读书的有效性,有些内容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就是把重要的内容、必须记忆的内容及关键性字、词、句等用各种符号标出,以利于学生复习。“增”就是增补。对于书本上描述不详细的地方给予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注”就是标注。为了使所学知识前后衔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将教科书的个别内容适当“前挪”或“后移”,并将它们批注在旁以便加深理解和复习,阅读时可随时查阅。这些方法最好用在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以便督促学生完成。

二、隐含未显内容,启发阅读

教科书中有一些内容没有文字说明,而在课本插图或表格数据中隐含,容易被学生忽视。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习题的障碍,而吃透教材是充分发挥插图作用的关键。插图是形象化的教材,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它是对教材中文字部分的延伸,是为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学生阅读,使隐含内容显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出课本插图中隐含的而没有文字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和解题能力。

三、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引导阅读

生物学教科书中前后呼应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可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或者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成知识体系,以小专题形式让学生阅读。如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多肽——多肽与蛋白质的关系——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的代谢——蛋白质的合成。这些类似的知识点都可以采用专题形式阅读,既可以使零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结构体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巧妙设问,激发阅读爱好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教学,每节课都可设置学案。教师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新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人的周围处处布满了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我们并未时时得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学案阅读,动手、动脑的同时,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五、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生物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仅靠机械的记忆很难达到目标,也极易遗忘。如果正确指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内在的规律,理解性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的方法是人们区别易混内容时的首选方法。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弄清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既可加深记忆,又利于准确把握。例如,在“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学习中,注重血液与血浆成分的比较、内环境三种成分的比较、神经调节中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种群和物种概念的比较;必修一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教师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方法,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比较等,效果更佳。

六、概念阅读学会概括和“提纯”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5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论文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6

(贵州省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瓦店小学5532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4-02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事事亲为,而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延伸阅读恰可以弥补此不足。至于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有效的把阅读活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来,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论表达很多。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的话题略谈点滴心得,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了解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当前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已经是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方式进行的。因此,老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视学生的时代、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来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作品、阅读形式,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在当前互联互通空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面对海量的信息源进行正确的判断、收集、整合,同时做出应对策略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活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课题。而且,教师在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在阅读中的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自主性,更应该给予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的引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更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源,“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从内心的最深处产生阅读需要,进而主动去阅读,去涉猎自己的所需。所以,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需求,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将阅读与快乐相联系。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以为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或活动中的文章和故事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其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或片段来创设情境与悬念,让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冲动,来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尝试。

1.以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推荐好书。教师在熟悉当前国内广为大众喜欢的期刊、书目排行榜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知图书内容,并身体力行地去涉猎,以加深对书的切身感受,“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后根据要求和内容做到:(1)推荐的方式可以是某一期刊、具体的篇章和内容的介绍。如,在教学《傅雷家书》节选文时,适时给学生讲《傅雷家书》整部的主要内容以及另一部著名的家书《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此二书,课后,好多学生去阅读了这两本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推荐须有的放矢,讲究技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论断,很好地说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老师对待书籍的好态度及个人的阅读技巧,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往往目的性明确,既希求有所得,又期望自己的所得获得师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实现成就感。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举行如下活动。(1)我们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讲故事比赛等专题活动;(2)结合文言文教学,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填写诗词名句竞赛等;(3)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指导学生到相关网站,点击相关文章或专著进行阅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读知识制作手抄报进行展览,或举行专题报告会,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得。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中促进阅读的进一步展开。

三、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讲究方法。读书亦然,初中学生各方面学力虽然比之小学生略强。但是,在开展阅读时同样会遇到阅历浅,分辨力弱,盲目性大等瓶颈。因此,为提高阅读质量计,指导读书方法,制定阅读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1.指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可是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就像一盘菜因为适量的味精而成为美味,可是如果味精过多,不仅难以下咽,而且吃了可能中毒,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为“趣味”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读书,乐意去看书。

2.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俗语无不说明计划的重要性,要让还不是很成熟的初中学生自觉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易的,更何况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制定可行性计划,稳步推进阅读是必要的,大体可以从三个各方面来考虑:(1)由内而外,由课内的选文而看对应的作品集,再拓展延伸同题材、同主题作品的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完成了教材基本知识学习,避免了原本相对枯燥的课堂学习,又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2)从丛书书目考虑。“矛盾文学奖”、“年度最佳作品”等产生的书目,学生如能按图索骥加以阅读,肯定会获益匪浅。

3.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得当,在阅读中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作品性质(名家名著,一般名著,消遣性、重要性、资料性)、特色及自己的时间、精力等不同情况,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往往收获奇效。即,品读法;通读法;略读法;跳读法;选读法,此五法学生可根据实际酌情采用。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8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陕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9

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课改十年以来,一直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的关系,然而,在我们课堂上教师们仍然不放心让学生彻底“主体”,大多做着“半掺扶”的状态。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汇报,教师们总喜欢不时“插上两脚”,好让学生的答案完整一些。笔者认为,这说明教师对自己“导”的角色并不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阅读课堂的主置,多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正确方法的引领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从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品味语言、欣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二、自主学习,读中晓义

在笔者的阅读课堂上,一般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笔者认为,最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学生在自己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体验与疑惑走向课堂,走向教师,走向其他学生,唯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读中生疑、释疑、解疑、晓义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生自主探学的方法:①初读感知,读中求疑,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找出自己认为较好的片段进行下一步精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寻求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帮助解决读书时的疑惑。②通过精读、默读等方式,体会和揣摩重点词句,学习进行情境性地阅读。③美文诵读,要富有个性的诵读过程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三、注重学法、学行并重

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阅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立见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赞成不是只有个别声音的课堂,而应该是众说纷纭,各自抒解的过程。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便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思维荡涤、个性解读的舞台。那么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记录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并加以解决,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合作是博采众长的最好时机,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记录、如何表达。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还可以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点拨,但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套在教师自我的认识上,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学行并重”是指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积累、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延伸,突破教材与教参的限制,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以达到语言表述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是深化学习、总结回顾,加深记忆的过程。

当然,在“学行并重”语文阅读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文本相类似的语文环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及时对学生的阅读体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四、立足文本,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自我阅读。而学生在自我阅读的体验中,知识的获得来自于书面的间接知识的获得,亦来自于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补充与积累,而对于语文学科中知识的深化,就来自于学生阅读与生活体验之间构建出良好的桥梁,唯有这样,知识才能够牢固扎实地在学生的脑子里重现,同样,教师的教也只是在学生生活与阅读文本之间搭建相互联系的纽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真正实现说语文、学语文、用语文,那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让语言文字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心中。而枯燥的文字如果缺少感知上的认同,很难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把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语文课本上的一个个故事就如一幕幕电影一般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更要与生活实际对话,“在生活中,是否发生类似的事?是否有类似的文章?如果你是作者,你是如何撰写文章,才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人带来文字的美感,带来情感的熏陶。”

五、制订计划,拓展阅读

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篇10

语文角度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教学科目,也是主要的应试科目,不仅占据着很大的分值比例,同时作为祖国母语教学,更是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而在当今教育实际中,语文教育的效果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字词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并没有其他的课堂收获,语文教育最终仅仅成为了应试工具,完全背离了母语教学的教育初衷。深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往往没有基于“语文角度”进行教学。所谓“语文角度”就是指在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不仅要理解字面的表层含义,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此种模式恰好与语文教育的教育初衷达成共识,因此通过“语文角度”的阅读模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势必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素养得到一定提升。

一、“语文角度”的含义

所谓“语文角度”主要由五方面因素构成:第一,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工具方面因素,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即为是主要的工具,除此之外皆为辅助工具。第二,是文体因素,所谓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散文等几大文体类型,基于不同的问题,其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必须先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才结合自身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第三,是内容因素。所谓内容,即是文章或作品中主要的写作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因素即为此点。第四,是方式因素,即为文章的表达方式采取何种形式,主要分为记叙、议论、说明以及抒情等四种基本表达方式类型。最后,是文章或作品的意义,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要明确本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并追问作者这么写作的目的,重点词句所表达的含义,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等。总而言之,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必须对通过不断地求真发问,对文章做到详尽地分析掌握。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因此很多学校在新课改的带动下,进行了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设立预习、巩固的学案,并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研究、纠正反馈以及启发等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但在实际的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学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应该首先明确无论是设计何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训练,小学语文都必须要保证语文教育的初衷,突出祖国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阅读理解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读中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必须将多读作为设计的主要根本,如果学生缺少对文章的“读”,那么无论教学方案设计得如何科学,学生仍然还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要想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三、基于“语文角度”阅读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从学生具有阅读兴趣的内容出发,带入“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教学

如果仅仅将阅读当作是学生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势必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阅读中重视小学生对其的兴趣,那么阅读指导势必将会进行得事半功倍。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可以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的策略,自然而然地将“语文角度”阅读指导带入其中,让学生随着兴趣的源动力,感受到以“语文角度”阅读文章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通过相关调查得知,95%以上的小学生都对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包括古代故事、神话、寓言以及童话等类型的课文,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注入这类课文的授课中,加入“语文角度”阅读模式的指导。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授课中,先将课文进行朗读,可以采取一人一段的形式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当朗读结束后,学生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表层含义,接下来就由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内容阅读指导,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课文开始时说的“蛋特别大”中的特别两字是什么意思,加这两个字起到什么作用。之后文中所说的“除了妈妈疼爱他”的“除了”是什么意思,丑小鸭离开家时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这个故事为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文章重点字词句的深入理解,达到体会全文内涵的阅读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必须针对不同阅读内容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可在阅读指导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往往忽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仅仅将不断重复的单调阅读,当作阅读的主要分析方法,这种阅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中,应当加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文章时,可以采取整体的泛读、重点处的深读、精读等阅读方式进行理解分析,在阅读的形式方面,可以选择默读、自读、以组为单位接读、分角色扮演朗读以及全体齐读等多种灵活的阅读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变化,可以防止学生的阅读疲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指导的教育实效。并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习惯养成时,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会得到突飞猛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是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因为强制性阅读,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阅读效率。因此,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感情,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体会文中内容。

四、结束语

要明确阅读训练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意义,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仅仅将字词理解作为授课重点,将无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在以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训练指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使学生能够更加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深刻地表达自身情感,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芳,陈佳琪.阅读,语文的魅力体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