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9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1

一、新一轮课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助推器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管是探究还是创新,都需要思维,更需要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传道和授业上,应该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充当学生前进途中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没有学好数学的兴趣,或对数学不感兴趣,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做好以下几点:(1)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尤其要对数学发展史要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经据典,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时可介绍高斯的办法,让学生感知其“和谐”思想。在复数的概念教学中,介绍数系的扩充过程,尤其介绍一下毕达哥拉斯数学流派中有人为了无理数产生而献出生命的代价……(2)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设疑和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不善于调控课堂,上课平铺直叙,生硬地充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整个课堂就会死气沉沉,从头至尾由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再好也很难奏效。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能争取学生配合的课堂,一定不是高效课堂,当然也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主要途径

如果把高中各数学知识点看作是一系列珍珠,那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红线,只有用红线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按不同的方式串起来,才能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数学思想是学好高中数学的路标,它指引着我们的数学思维方向,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它能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在高中阶段,学生应系统学习的常用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整体的思想、特殊化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割补思想、程序化思想、统计思想、建模思想、对称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加减消元法(方程思想的应用)、升标法或降标法(函数思想的应用)、排除法、图象法、构造法、赋值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迭代法、转化法(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累加法、累积法、倒序相加法、错项相消法、裂项法、拆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用样本估计总体法(统计思想的应用)、用有限逼进无限法(极限思想的应用)、代入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充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思想在解题时引领作用和数学方法在解题中导向作用,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指导解题,用数学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学生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就会逐步形成。就拿程序化思想的教学来说,要求学生遇到有困难问题时,将试题中的重要已知用数学序号逐一罗列出来,然后逐一分析每一条重要信息,并注意联系求解的方向,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一次一次地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收获,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慢慢地形成。

四、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

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文科教学才需要培养阅读习惯,其实不然,理科教学,尤其是理科中的数学教学更需要培养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审题时粗心大意,曲解题意,导致解题错误,过失性失分非常严重。但多数学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结时仅用精心来概括,这是不当的,也是不全面的。平时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将教材当作小说来看,要学会从中读出“故事情节”,读出关键和要害。真正领悟总理的一句话:“与有心人交友,从无字处读书”。只要我们长期坚持读数学书,形成良好的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从中去体验编者的思维、思想和方法,我们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五、抓好数学解题后的后思总结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好方法

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思维的慎密与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很有必要,一可以让学生找准错误的原因,二可以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三可以为以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警示,四可以为综合复习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五可以克服系统复习时的盲目性,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有力抓手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数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3

关键词:历史;思维习惯;培养

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儿童时代的智力开发;在于依赖高品质的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来培养。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的智力发展时期,学生的自觉思维水平比较低,他们依靠生活经验和直观感性的支持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理解抓不住本质特征;对历史事物虽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喜欢思索,疑问也较多,但抓不住主题和关键,往往无法释疑,也缺乏认识的独立性。因此,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有的想当军事家,有的想当政治家,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成败原因的分析,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再次,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历史小品等形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喜欢思索、喜欢提问的特点,通过历史故事、地方历史以及课堂设问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对学好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指点预习的好方法。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设计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学生应该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还应该带着问题听课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

辩证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思维习惯,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学生完全可以初步掌握其方法,如通过讨论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武则天、唐玄宗、隋炀帝等,可以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通过唐朝长安和宋朝东京的比较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其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吃力,对这类概念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借助其形象思维的优势来理解抽象概念。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抽取史实本质属性的思维。它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如:“中央集权”,问学生班上的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都是班主任任命而且班主任有时可以撤换,班级管理的权力都在班主任;如果国家管理也是如此,就是中央集权。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

历史学科由各门其他学科知识组成,历史教师应该知识渊博、熟悉各科知识,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以培养学生用联系、综合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习惯。如在学习“都江堰”时,设问“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就需要运用地理上的知识:在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带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而后又出现旱季。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4

揭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组,通过练习,使学生思维循序发展,并善于求变,敢于质疑而求真,而不是停留在重复和模仿阶段。习题组要从易到难,坡度适中,循序渐进,但又能集中揭示某个解题规律。如下例:①甲数是120,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多少?②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多少?③③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甲、乙两数一共是多少?④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该组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增强作业开放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条件完备,答案固定的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过多做此类题,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翅膀,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对立。因此,增强作用的开放性,适当合理地设计一些相应的作业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算式或数字让学生自编文字题或应用题等。由于此类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在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同时,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

3、增强作业的典型性

多样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题海战术。造成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率低,作业质差量多,缺乏典型性,为了抑制题海战术需要教师将手头的各种资料整理,认真筛选,精心设计,给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强的作业题,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例如差比问题可通过下例突破:例:某钢铁厂四月分计划用煤580吨,实际只用了446吨,这个月用煤节约了几分之几?(解答略)如果将此题算式(580—446)÷580让学生改编其他应用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此类问题。

4、增加作业的多样性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形成多样化。例如,让学生自制模型,学生相互间讨论某个问题,给出数据自编应用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等。再如,在教学“圆周率”之前,请同学们分别制作直径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测量其圆长,得出圆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圆周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培养了学习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多样化作业的完成,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减轻学生做题的疲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5、增强作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的作业,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选择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的品质。

6、课题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数能力,而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学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画线段图的方法,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1.可利用日常生活熟悉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2.可利用几何图形的公式找等量关系。3.可利用熟悉的数量关系式做等量关系。4.可找关键句做等量关系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解题能力增强了,而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7、加强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5

可是,“我们平时的教学是不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了呢?”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我们的数学教育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越学越感到难学,失去了信心。

其实,数学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方法及其美的表现,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形象、生动的教学每一节课,有意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激起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要学数学、爱学数学。

二、求知明理,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觉”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因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猜出某些十分困难问题的答案,因而被称为“伟大的直觉天才”。正因为如此,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还是以概念为材料,以语言为载体,以抽象为特征,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人的思维必须以语言为依据,逻辑思维越深入细致,其语言表达的思想越清楚明白。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在式题计算中引导学生说算理和算法,在多边形面积教学中让学生讲清推导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思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的有关素材,进行深加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有这样一题:一个长21米,宽16米的草坪,中间铺了一条宽是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这个草坪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当学生解答后,具体的方法有:21×16-1×16和(21-1)×16这两种。

这时,我问学生:“你的石子路是怎么铺的?”“还有不同的铺法吗?”学生马上动手画起来,这样学生马上被带进了一个独立建构解题思路的创造性境界中。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三、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言必有据。

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环境 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与竞争并存的世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为了将来不被社会淘汰,学生要学习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用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双基”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几点认识。

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造就良好的教学环境。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最大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良好的教学环境分为以下两方面。

1.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要呈现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立足学生自主发展,迅速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把民主、和谐的氛围带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氛围还能使学生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

2.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此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氛围。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动手操作,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形象的演示实验,同时附加一些数学史、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效果自然很好。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动力。

三、通过认识创造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这种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告诉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只要他们能对这些问题稍作留意,加以思考和研究,就可以产生出新的结论,这就是创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是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新结论,而不是模仿抄袭来的,即使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应该承认这个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应该改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习题中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最优解法”、“多向比较”等方法,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逆向思维,使数学问题简化

一个善于创新学习的人,应该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下列三个方程:

1.x2+4ax-4a+3=0

2.x2+(a-1)x+a2=0

3.x2+2ax-2a=o

其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总之,科教兴国,创新立国。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法开发好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剑波王存宽浅谈培养学生质疑技能的途径[J].数学教学.1999年,8期。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7

1.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表现。①课前不预习,或预习只流于形式;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不够,预习习惯也存在很多问题。②上课不专心听讲,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差,课堂中不积极思考,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忽视知识结构,孤立看待知识点;以强记为主要手段的学习。③课后不复习,学习不注意温故而知新,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在知识链中总是存在断链现象等。④在课后作业中,解题策略上没有好的习惯,解答数学问题不从原理入手,靠机械地死代公式,审题不到位,解题缺乏计划性,实施过程中监控不力,解题后没有反思的习惯或不知如何反思,不知反思什么内容等。⑤不善于总结。⑥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自信心不足。

2.培养学生数学有效学习习惯的策略

(1)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借助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所熟悉,上课时就能紧跟教师的讲授进度,能抓住知识重点,积极思考,不断质疑问难,听课效率会较高。学生预习后就会带着问题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会更专注。这样做不但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积极作用。

(2)有效听讲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训练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外部力量来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扎实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保证。这里的“听讲”,主要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教师的点拨、引导。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让学生亲自摆一摆、拼一拼来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数学学习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习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的习惯,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

(3)有效复习习惯的培养。数学公式、定理需要复习,要引导学生领悟复习的重要性。教给学生科学复习的方法,要重点抓好“及时尝试回忆法”“分散循环复习法”和“集中归类复习法”这些复习方法。

(4)完成课后作业有效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作业态度认真、及时自我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快速正确完成。

(5)培养学生数学考试有效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数学考试中,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推敲题目,了解题意,培养审题的能力。

(6)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习惯。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而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在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对数学学习同样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习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兴趣。

(7)培养学生勇于竞争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竞争能产生学习动力,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数学竞赛活动,比赛获奖后学生会增强自信心,没有获奖者,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提倡重在参与,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竞争中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8)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学生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在课中利用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合作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9)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学生要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尤其在写作业和考试后,发现错误,总结错误原因,了解自己哪些地方没掌握好,努力改进,还要总结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导致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

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用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在对学生的要求上,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钻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条件及因素

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过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要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我认为,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数学的认识,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其次是兴趣的产生,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专研和探究的保障,学生要与数学学科建立良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就必须促进他们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兴趣;最后是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学科,要学习好它,一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敢于猜测质疑和探索。只有经过这些必要的过程,学生才会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我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性格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

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思维的活跃促进和良好的洞察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具有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的来源,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不可能矛盾存在。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为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中去,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这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问题解答的办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9

一、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中数学教学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数学解题方法,拓展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对高中生发展成长意义重大.思维决定出路,思维品质决定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迅速入门上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其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再次,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学生快速找出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数学现象的多变性,解决问题的层次性,内在根本的统一性,让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归纳,感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不断地锻炼,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慢慢提升.依照心理学的规律,人们学习知识、处理问题就是一个不断地分析、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对自己的分析方法、解决办法、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和他人进行对比,和此前的处理方式进行比对,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模式,提高效率.反思就是对分析和总结的逐步升华,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坚持强化,慢慢养成习惯,逐步培养思维能力.每一道数学试题解决之后,都要对过程、方法、规律进行总结比较,找出最好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成就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对于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分析已知条件入手,全面把握所给的条件,对条件仔细分析,并和问题相结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没有注意x,y的范围,就容易产生错误.为此,教学中需要反复强调,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感知,在亲自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维.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有着强烈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数学知识,把思考、分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不能以教师的传授替代学生的探索,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践.需要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围绕未知结果,寻找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找到相关的定理公理的应用条件,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从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并不断获取思维能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较好的自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不断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已知x,y均是正数,且3x2+2y2=6x,试求z=x2+y2的最值.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分析和解决方法,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也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教师鼓励他们仔细研究,反复思考,充分考虑已知条件,并把条件的各种关系理清,分析透彻.有不少学生会草率分析求解,因为2y2=6x-3x2,所以z=x2+y2=-12(x-3)2+92.因为(x-3)2≥0,所以z=x2+y2的最大值是92.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检查,观察隐藏条件,激发他们的探索动力.就会有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由已知条件2y2=6x-3x2≥0可得,0≤x≤2,可以看出x≠3,上述解法其实是错误的.

3.开展有针对性的思维能力训练

高中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掌握类比、归纳、演绎等基本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思维能力处在不同的层次,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提出这一问题的意图和解决的不同思路,并选择相关的试题,进行迁移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体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2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5.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5.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