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26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1

abstract:Untilnow,themanagementsciencetheresearchtechniquetobepossibletodivideintothespeculationresearchandthescientificresearchtwokinds.thisarticlewillcarryonthecomparisontothesetwokindofresearchtechnique'scharacteristic,andunifiesprofessorQianaYing'sarticle"Understandingmoderneconomic"chatsownunderstandingandtheponder.

关键词:思辨研究科学研究

Keywords:Speculationresearchscientific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2-01

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从泰勒开始,管理科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众多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一片纷繁错杂的管理的丛林。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管理学派是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科学中,它们的根本差别就在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那么,管理科学究竟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总体上区分,一类是思辩研究方法,一类是科学研究方法。所谓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获取新知识最为精确的方法;而所谓思辩研究,靠思辩即直观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相抗衡的新知识探索方法。

众所周知,管理科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学科。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总结,管理学已成为一门科学,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含主观价值判断,较为精确,能够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带入科学的人。他在管理生涯中,通过不断实地试验,研究、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劳动生产率,逐渐形成其科学管理体系。可见,卓越的管理必然是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科学性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或实践活动去学习。而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管理理论也同等重要。管理者若不掌握科学的知识,就只能靠运气、靠直观、靠经验进行管理。而有了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他们就可以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有人说,管理像运转的机器,遵循着一定的运作模式。当机器陈旧时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这时便产生了艺术。然而管理中的细节,如果模式不能解决,那么就必须有新的方法、手段去解决,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做出结论,这也是艺术。所以,管理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管理者管人手段的高低,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能否被信任和支持,而管理的创新程度,则取决于对艺术火候的把握。正是管理学科本身的双重特性,客观上要求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辩性与科学性并存。

二、科学研究方法

对比思辨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观察而获取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并非完美无缺,也不能应用在各个领域,但它是对人类知识库更新和拓展做出过最大贡献的一种求知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概括性。它以事实为依据,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它使得研究成果能用规范化的语言、结构来表达,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科学研究方法中,数学模型或统计资料是必需的。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在管理科学中也是如此。

三、思辨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则是涉及人的价值观和偏好的领域以及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有时候只能依仗于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思辩方法的特征和科学方法恰好相反,不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所得到的结论不必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得基础之上,也不用服从所谓的权威,对结果和实际事实之间的许多中间层次,研究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法清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步骤。这些特点带来思辩结果的歧义性和不可检测性。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论文,如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就是用思辨的方法完成的。可以看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公式把作者的思考最清晰的反映出来,而且也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推敲改进。相比之下,思辨的研究方法则需要较强的创造思维和跳跃性思维,但它通常是人类伟大灵感的产物,最有可能创造新知识。

四、结论

现在一方面要多阅读经典文献,在与管理大师的思辨对话中,激荡智慧和灵感的火花,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应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用好现代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把其他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学的研究中来,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另外,不论是运用哪种研究方法,管理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情境因素,管理学中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理人或社会科学中的人群,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且管理的外界情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也要求研究者善于思辨,善于捕捉直觉和灵感。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财经科学,2002年增刊.

[2]马成,王国进.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现代管理科学,2004,(3).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研发资金为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科技研发资金的支持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包括转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其中用于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对象还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

第四条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五条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项目库,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

第二章支持方向

第六条科技研发资金是山西省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科技攻关计划。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理论为主导,突出国家发展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支持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及相关培训等,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星火计划。主要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区域和城镇科技发展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培训。

火炬计划。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成熟性,经济上具有一定效益,对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四)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省内重大工程前期技术经济环境问题研究,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服务。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围绕解决山西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海外专家,开展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基地,推进山西与国际的科技交流。

(六)其他。支持除上述科技计划之外,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确定予以支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其他计划或项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一)省财政厅

1.负责核批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及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

2.负责核批计划管理费预算;

3.会同省科技厅审定并下达项目年度经费预算;

4.参与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和评审。

5.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省科技厅

1.负责提出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建议和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建议;

2.负责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和评审(评估);

3.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

4.负责审核安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

5.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项目组织单位

1.负责对项目申报单位编报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进行初审;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预算,监督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按照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4.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委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承担单位

1.负责编报项目任务书及预算;

2.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3.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四章开支范围

第八条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九条项目费是指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在资金性质、用途、操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入股和债权投资等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

计划管理费,是指科技研发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负责

管理和使用的,为组织科技计划和开展相关的全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

科技计划管理费的支出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开展规划与指南、项目调研、信息收集、项目评审、评估、招标、合作交流、监督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

专家咨询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给有关评审专家的咨询费用。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晋考察、相互交流等支付的费用。

信息管理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书籍购买、资料印刷、文献检索、网络维护、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支出的费用,以及各项管理信息建设所发生的费用。

评审评估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审、评估、招标、重大专项检查所发生的费用。

设备购置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用于计划管理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等购置费用。

能源材料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的费用。

差旅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外出支付的住宿费和交通费。

会议费,指计划管理中直接组织的工作会、专题会和各类项目评审或评估会、招标会、验收会等以及参加的与计划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议所支付的费用。

劳务补助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支付的加班费、劳务费等。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之外发生的与计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一条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时,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按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等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预算的初步审查,按统一要求汇总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三条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或择优遴选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申报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需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其预算的,按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综合平衡后,确定年度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计划,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下达预算。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批。

第十五条科技研发资金根据项目类型、课题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按照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方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

第十六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七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由省科技厅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各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匹配资金,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分年度执行的项目经费预算,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中期检查或评估结论作为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调整项目预算的参考依据。

第十八条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补助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十条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省科技厅批准后,将剩余经费归还原渠道,剩余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项目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省科技厅汇总报送省财政厅。

第二十三条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在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有关验收或鉴定(评审)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项目完工决算表。项目验收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员。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3

土地调查,需要创新土地利用监测技术与方法。在土地类型识别技术中,开展南方丘陵多云多雨区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利用高分、多源遥感数据提取和分析各类地物的光谱和空间信息,实时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动态。在土地质量管理监测中,优化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布点技术,提升耕地质量监测效果。

土地评价,要创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与技术,开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为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与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是各种土地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如果指标体系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所得结果难以解释现实,甚至与实际相悖。土地规划,应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与方法。此谓“村级”可包括村庄、小流域、小型农场、生态农庄和农业生态园等农业生产基层单元。

需要建立公众参与式规划编制技术体系,研究以自下而上为主的规划技术路线,提升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在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中应注重土地功能的认知,开展功能分类基础研究,建立土地功能价值评估体系,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功能演变规律及时空耦合机理。土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在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技术上,探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修复等新技术,完善新增或整治耕地质量等级折算方法;制度上,探索我国耕地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研究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运作机制。应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要求,加强农村闲置土地研究,探索农村闲置土地的界定、评价与处置的理论、技术与管理办法。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个新课题,可以开展稻田质量保育、土地生产力变化规律等研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选题视角不同。国内学者多为问题导向,从实践出发,开展调查和实证研究,以寻求解决矛盾、改造世界居多。国外学者多为理论导向,倾向于从历史资料、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中,提炼总结性、概括性的命题,关注土地利用内在因子的作用机制和运动规律,以求真、认识世界居多。

作者:段建南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技革命;科学发展观

一、引言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失事,罪魁祸首是由于一块很小的耐热材料受到了外部物体的撞击而脱落,导致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耐不住与大气层的摩擦所产生的高热而空中解体。构成航天飞机的全部零件约有260万个,而每一个零件出现瑕疵或纰漏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这个惨剧又一次证明了系统理论的一个结论:随着现代人造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想保证系统运转的高质高效、准确无误则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实生活中,社会经济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的人造大系统,其中又包括大大小小的许多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出现障碍。如何组织、管理这些复杂系统的有效运行且能不断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而项目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它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比如项目管理注重整体管理,实际上这是哲学思想的整体宇宙观、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项目管理理论与系统论、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使得项目管理理论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交叉学科。

二、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

项目管理(mBp,managementByproject)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前夕Gantt图被用于计划和控制军事工程与建设项目,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50年代项目管理理论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项目管理理论进入了成熟与完善阶段,各类项目日益复杂、建设规模日趋庞大,项目外部环境变化频繁。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1.古代项目管理思想的应用。古代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金字塔、欧洲古教堂以及一些古运河、大桥、城堡等的建设之中。比如我国古代有一个“丁谓施工”的故事,就蕴含着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方法。

据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于是,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复这些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三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无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丁谓认真研究了该工程之后,制定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解决了新土问题。其次,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大沟重新变为平地。归纳起来,“丁谓施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按照这个施工方案,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丁谓施工”的确是一套非常科学的施工方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项目管理原则与方法。

2.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对于现代项目管理的出现,比较有说服力的事件主要有:(1)1917年,亨利·甘特(Gantt)发明了著名的甘特图,使项目经理按日历制作任务图表,用于日常工作安排;(2)40年代,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3)1957年,杜邦公司将关键路径法(Cpm)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5小时锐减为7小时;(4)1958年,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将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将设计完成时间缩短了两年;(5)60年代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采用了网络计划技术使此耗资300亿美元、2万家企业参加、40万人参与、700万个零部件的项目顺利完成。

3.项目管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在国外,项目管理软件已拥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在美国,Deo(能源部)、Dot(交通部)等政府部门,在项目建设时不但自己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并规定参与方也得用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进行管理。摩托罗拉是世界著名的通信设备和服务供应商,在20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一个旨在改善其项目管理能力的计划。总部设在瑞士的国际aBB工程公司在90多个国家运营,要求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实行良好的项目管理。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政府机构,其投资项目都要求使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投资建设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到2002年在各种项目上的投资以万亿计,其中大型项目投资达到2000个,几乎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教、国防等所有重要领域,诸如银行贷款项目,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房地产、农业发展、工业企业技改、环保、扶贫、科研教育、文化体育、体制改革等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涉外经济项目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高,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项目管理采用国际通用方式,这就使得我们对项目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大中型项目的数量、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和货币种类的多元化以及管理上的复杂性都大大超过以前,现代化、国际化的项目建设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现在我国已经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理制度、政府审批制度等等,都是国家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暗箱操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具体措施。当前,传统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都开始把项目管理模式作为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方法。

项目管理是一种适用于任何责任重大、关系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一次任务的管理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类任务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并推动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目光投向项目管理。美国学者DavidCleland认为: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项目管理和战略管理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美国著名杂志《Fortune》预测项目经理将成为21世纪年轻人首选的职业。由此看来,项目管理正成为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这个世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具体来说,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进而导致组织结构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它即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是生产力运行方式的革命。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应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价值观是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它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评价基础上的价值信念。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学技术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科技同人类社会价值关系的反映。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与其他形式的生产力相比,它具有一般性、馈赠性、条件性三个特点。一般性是指科学具有一般生产力的非物质特性,即精神性和意识性;馈赠性是指科学只要偿还了它所耗费的代价,便会像自然生产力一样一劳永逸的向社会馈赠;条件性是指科学巨大的馈赠性是有条件性的,那就是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经济费用。而且,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还认为:科学理论物化为产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否则科学的社会生产力的特性就难以发挥出来。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一个发展的主题,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地位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强调了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强调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社会有机体的统一;强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达到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的统一;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一代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突破极有可能引发某些产业的革命性变革,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客户化、小批量、多品种、快速交货的不断增加的要求,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和应用,都加剧了市场的快速变化。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降低经营风险及满足个性化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各种改革措施,而这些仅用常规的运行管理是难以应付的,必须组成专门的项目班子,采用现代的企业项目管理方法,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我们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所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先进方式,则是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概而言之,当前我们要想实现发展观的根本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替代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把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学发展观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载《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2.朱瑛:“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2005年第6期。

3.鄢显俊:“论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载《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5期。

4.陈立文:《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5.石书玲:“科技革命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载《科学学研究》2005年增刊第1期。

6.李醒民、胡新和、刘大椿、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5

【关键词】:医院药学;管理措施;发展模式

1医院药学学科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医院药学作为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医治水平、提升患者就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学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学、药剂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载体”,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宏观层面来看,医院药学学科先后经历了药品调配、临床用药(以医学服务为主)、药学监护(以改善用药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调剂、储备、医学服务、配置医院药剂以及临床用药监督等,属于现代医院技术性科室,逐渐地由传统的供应型学科向服务型学科转变。医院药学学科“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地降低了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更为安全、更为经济,达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管理、发展模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学学科建设落后、临床药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药学学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临床药物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学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障碍”,对医院“救死扶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各大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必须要“对症下药”,提升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药学学科“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实现医院发展、药学学科发展的“双赢”。

2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现状

2.1社会对于药学的认知不足

在医院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方法的制定,同时给于其对应的治疗药物,而忽略了药学方面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相对对患者疾病用药的建议,该方面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对于药学的认知比较缺乏。

2.2药师的工作局限性明显

药师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是利用本身的知识对合理用药方案进行建议,同时便于提高用药治疗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医院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药物的配备存在不足,患者不在院内进行药物的领取,也导致药师工作受到局限,不能对于药物的使用反馈情况做一及时了解,因而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3关于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现状的建议

3.1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

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健全医院药学硬软件管理系统、药学服务系统、药物供需管理系统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为药学学科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药学学科采取的是“部门管理方式”,未能够按照目标任务来设计具体的工作岗位,药师更多的是根据“医生”的医嘱直接“供药”,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新的管理模式要突出“以患者为本”、定岗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意识,以提升药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药学监管职能,推进药学管理与业务的有效衔接,促进各大医院药学学科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3.2加强药学信息服务

在传统门诊发药、摆药过程中,专业药剂工作者要对处方实施“三查八对”,找出问题的同时由患者找到主管医生对药品进行核实签字。实施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患者可以在poS机上刷卡,poS机提示药品名称及处方中药品总价格,患者可以在核对后决定是否取本处方药物。患者在取药结束后,药房可以显示已经上传的药品信息,药房工作者还可以刷新药品信息,清楚掌握该患者信息,随即点击“摆药”,然后打印药物清单,按照清单实施摆药,同时做到“三查八对”后下发药品。药房系统中的医药平台,上传到药房的处方信息不但包括药物名称、药物服用量,还包括患者临床资料、药品服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就方便药剂师核对药品使用方法,评定临床用药的合理程度,若发现疑问就可以及时利用平台和患者的主管医生取得联系,然后加以核实及修改,减少及防止出现用药错误。随着国内医院药剂室药学服务意识的逐渐增强,药学信息服务成为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能够推动药学实践的正常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药学进步与发展,因此,药师需要加强自身药学信息服务技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积极开展医院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是现代医院药学学科的重要“职能”之一。实践中,各大医院药学学科应该以“软科学”研究为核心,重点加大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药物利用、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建设以及社会药学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实医院药学“内涵”的目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全面推进药物综合评价研究,重点对临床用药的效果、安全、经济以及适应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确保用药“恰到好处”;医院药学研究要重点分析用药的“科学性”,着重解决不合理用药、不适当用药问题,其中,麻醉与精神用药、抗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重点药物、临床常用药物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实施药物流行病学评价研究,通^“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资料、临床资料、住院资料等系统研究、分析,对用药风险、效益进行评估;加大药物经济学领域方法学、理论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仅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诸如抗感染药物等方面,加大医院药学的科研投入,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事关医院“治病救人”职能作用的发挥。实践中各大医院应该要转变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突出药学学科在医院“各类业务”中的重要性,重点从完善医院药学学科服务、开展药学学科研究、完善临床药物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药学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水平,为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6

关键词:webServices;学科建设;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2-5084-03

信息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的社会环境下,internet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并对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这是当今时代区别于数千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特征,也是现代化建设中最显著的标志。然而,在对现今学科建设管理系统现状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在对先进技术运用上,学科建设仍还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早日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有必要对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进行探讨。

1webService技术

1.1webService概述

webService属于能够将应用程序转化为web应用程序的一种技术,该技术以XmL+Http为平台,利用Soap和XmL对internetinter-orbprotocol模型进行通讯方面进一步的扩展、改进,在有效消除特殊对象模型的障碍上做出了十分有益的贡献,这种以网络为基础,以分布式存在的模块化组件凭借着能够对其他组件兼容的优势,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技术操作,实现对远程对象的高效调用。webService对数据重用以及代码重用的高效操作水平,使其在诸多领域有着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

1.2webServices的体系结构

1.3webServices的特点

1)实现跨防火墙的通信。传统的通信手段下,为将客户端程序顺利的发送到位于五湖四海的用户手中,管理者通常会使用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并编辑繁杂的aSp页面,以实现将应用程序的关键部分传递给用户,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开发难度增加了许多,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也十分困难。webServices技术的出现则十分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实际例子说明:webServices技术可以直接代替中间层,这可以便于用户实现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对aSp页面建立的步骤进行有效省略。同时,用户还可以直接运用以microsoftSoaptoolkit或.net为代表的客户端,进行相关程序连接,对开发程序的时间以及代码的可维护效果进行有意识的增强,客户的操作也更为便利。2)应用程序的集成。webServices技术实现了在标准化的处理下将不同形式的功能与数据有效的显示出来,为用户更加便利的使用创造条件。举例来说,不同学校进行邮件往来涉及到相关文件传输以及订单情况时,由于实际的订单管理是另外一个软件厂商开发的,传统的操作就要进行复杂的编译,有了webServices技术,只需要在订单程序上简单的假设一层webService,该程序就可以顺利的实现对相关函数的显示,提高工作效率。3)B2B集成。在使用表格控件以及用户界面控件之类的可用软件组件时,由于重用只能够运用在代码上而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使用,这为现实操作造成了巨大困难,运用webServices技术可以进行远端的webService调用,便可以迅速的解决此类问题,为用户创造巨大便利[3]。

2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的实施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的高中生升学率有着每年递增的的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环境下,各个高效的招生规模也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扩大,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学科建设信息管理工作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效性、规范性、科学性[1],是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时代对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起码要求,然而,纵观各个高校学科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情况屡见不鲜,系统稳定性与可扩展性都亟待提高[2],难以满足大数据的多次录入,更难以实现大范围数据共享以及宏观数据的统计,这些问题使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行政管理和政策方针的推行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举例来说:数据规范不统一,导致数目庞大的统计报表严重的被浪费以及重复使用;数据可信度不高,导致教育管理部门无法根据数据资料进行真正做出科学化、高瞻远瞩的决议;统计过程中流程反复,过程占据长时间消耗,难以满足相关部门对数据迫切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采用webServices技术来对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研究探讨。

3基于webServices的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环境

3.1webservice的架构

在现今条件下,不管webservice是利用哪种语言以及工具进行开发的,用户只需要利用Http通过有效运用soap协议,便能够对其进行有效调用,webservice的架构如图2所示。

在使用过程中,webservice的提供者利用最为恰当的编程语言以及工具进行相应的webservice开发并进行有效部署,用户应用程序依照webservice的wsdl服务对文档中的信息进行描述从而生成一个soap请求消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webservice调用,并生成与之对应的soap消息进行相应,soap对web服务器应答后,便会再次通过调动Http应答的方式将其送回到客户端。通过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具体调研,结果显示ci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模式是在推行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较为成熟的方式,通过将前端客户利用网络连接实现后台服务器与其共享数据库的方式,客户机能够直接对用户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而服务器只需要将DB操作的人物进行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对DB相关数据的有效查询与更新,并及时的将相应的结果反馈给客户机,这既能保证服务器对相关数据的有效管理,也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一致性目标,从而对学科建设中最基本与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管理的高质量推行与完成。

3.2开发环境

由于webservices技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需要面对庞大的数据以及保证长时间的运作下,工作的稳定度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因此必须保证该系统有相当大的存储容量,为此,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选定windows2003Server将其作为整个系统进行运行使用平台,对于数据库系统的平台选用,则采用SQLSeRVeR2008企业版,前台开发工具选择micmsoftVisualC#.net进行具体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4系统实现

通过对教师基本信息的定义,教师便能够顺利的登陆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应该包含教师信息的建立、教师信息的检索、教师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及教师信息删除功能。

在实际业务的操作部分,并不需要专门的对其进行定义,直接使用web服务便可以实现相关模块的功能,通过本系统不仅仅能够对系统本身及其内部各个模块的业务进行相应的定义,其他系统也能够通过使用internet、跨越防火墙进行调用,从而有效地开展相应工作。举例说明,科研管理包括“项目申请“、”立项论证“、”验收鉴定“、”成果申报”、“档案入卷”等内容,学位管理下设“信息采集”、“校验”“管理”等子系统,学术交流下设“全校各类科技成果的管理”、“学术活动组织与管理”、“学术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等子模块。

5结束语

学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涵盖了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术研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三大基本领域,这三方面也是高校工作中基本的职能与工作范围。高质量的进行学科建设不仅能够对教师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更能够基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刺激下,大大的提高了本校教师队伍的相关理论水平与教学质量,对于完成整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多方面分析、探讨,研究证明,基于websevices的学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慧,高校教务管理技术支持的创新与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4-125.

[2]庞钰平.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328-329.

[3]邢昌元.基于webService的访问控制供应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32):91-93.

[4]张志斌,朱小军.基于weB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探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5).

[5]冷冰冰,张桂珠.基于web的高校选课网络系统的开发研究[J].科技资讯,2009(31).

[6]邹漪.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3(1):99-100.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7

一、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1.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本科教学管理组织

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与监控,首先要有一个组织完善、运转高效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负责组织和协调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工作。根据不同的管理与监控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浙江大学通过改革形成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组织,即学院设立本科教育科,专业系设教学秘书,教学秘书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对本科学生的教学管理。学院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全院本科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监督,各学院还设立了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负责本科教学重大事项的决策,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制度以及师资和教学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此外,还成立了学院教学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组成,负责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工作。这种纵向的教学管理系统,构成了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信息通道。

2.实行教学质量超前管理

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同时还与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管理程序的了解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程序与要求不甚了解,以致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教学问题,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在教学实施之前,就让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浙江大学从完善教学管理和转变教学观念出发,编印了《教师教学教务指南》、《本科生学业指南》,其中收录了学校颁布的教学管理文件,向师生宣传学校教学活动中的规定、要求和办事程序,为师生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3.建立教学信息库

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库是实现管理科学化所必需的。目前,浙江大学已建立的教学信息库主要包括:1)学生学习成绩档案库;2)教师、学生基本情况资料库;3)本科教学信息年鉴。这些信息库的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状况,为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二、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首席主讲教师制和导师制为核心,努力为学生提供优秀师资和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1.建立首席主讲教师制

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因而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设立首席主讲教师制是为了打破系与系之间的界线,把原来分散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优化组合,从而建设一支热爱教学工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确保课程教学的高水平。

首席主讲教师制是在同一类课程中设置首席主讲教师,下设若干名主讲教师和任课教师的做法。首席主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该类课程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管等。首席主讲教师制主要在学院平台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中实行。根据首席主讲教师的聘任条件,通过本人申请和学院评议、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首席主讲教师。这些首席主讲教师均为著名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几年他们来一直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努力把学院平台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内容新颖、手段先进、教学水平高的名牌课程。首席主讲教师制在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上已发挥示范作用,如《遗传学》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首席主讲教师对课程内容、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使教学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

2.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科研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浙江大学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始于1998年,起初导师制仅限于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以科研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一形式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对大学生的四年学习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及早了解大学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为此,浙江大学将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前至一年级,实行本科教育全程导师制。导师制分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学生进校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这一阶段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以及所学学科专业的概况和发展前景,并进行必要的选课指导。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以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进行学业和择业的指导。为了科学地管理和规范本科生导师制,还制订了《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它明确规定了导师和学生的职责活动内容以及检查和考核的办法。同时还配套编印了导师制导师记事本和导师制学生记事本,以便师生记录导师制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导师制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了培养科学素质的良好条件,也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及其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及其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根据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部分)后,学院只负责对本院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这项评价由学院督导组和系主任负责完成,并根据规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但无论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及时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为此,建立了学院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如下图: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主要有:学院督导组检查性听课的质量信息反馈;学生和教师通过座谈会等形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所)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反馈以及学生评价结果的质量反馈等。所有这些教学信息都要汇集到学院教育科,其成为教学信息的汇集和处理中心。对一般性的质量问题,可由教育科及时处理;较大的教学问题,及时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同时教育科也应对重大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学院领导决策参考。以上各信息渠道具有双向性特点,使教学质量信息能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和教师,从而使教学质量管理能始终处于有效的调控状态。如,每学期举行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意见,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工作。又如,学院督导组通过检查性听课,反映遗传学、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较高,为此,学院及时召开了遗传学实验教学观摩会。再如,教育科为了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师在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导师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召开本科教学经验交流会的建议,学院根据这一建议及时召开了本科教学经验交流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评价与教学监控相结合以及教学质量信息渠道的畅通,使教学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有效调控。

参考文献

[1]王根顺,邓红.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8

[关键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点申报建设现状研究新动向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作为我国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它包含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共三个二级学科。2010年,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审核。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是展现一个学科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硕士点的申报材料,是学科建设成果的全面体现,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集中展示,是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凝练,也是我们总结学科发展现状与管窥学科发展动向的重要依据。

笔者将按照类型抽样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部分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材料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析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同时揭示本学科的研究新动向。

2 基于类型抽样的研究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基于类型抽样,即分层抽样标准。取样前,先按照学位审核类别(单位自行审核、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核)、本学科的发展程度(二级硕士点建设情况、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情况)与学位授予单位的地域分布这三个指标将所有申报单位进行分类,再按照类型比例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构成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获得的信息量较大,提高了样本指标对总体指标的代表性,降低了影响抽样误差的方差,有利于我们获得对本学科发展整体面貌的认识。具体来说,由于本次审核主要开展已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申请增列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审核工作,允许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增列少量现无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因此本文分析所选取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已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另一类为现无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见表1)。32个研究对象中的29个学位授予单位已有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至少一个二级学科,有三个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时没有相关的二级学科作为支撑。研究对象中有13个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自行审核其硕士点材料,19个单位的审核权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另外,考虑到样本地域分布的合理性,研究对象分别取样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地区(北京、上海、吉林、广西、湖南、广东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与部分目前只拥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3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3.1学科队伍建设:结构渐趋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学历层次较低

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源动力,学科的发展又能够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32个研究对象的136个学科方向共计408名学科骨干,其中:拥有正高或相当职称的有202人,具有副高或相当职称的有168人,具有中级或初级职称的有38人,有190人获得博士学位。这表明,近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学科队伍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了整个学科骨干的90%;申报学科乎均拥有5.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人才。从20世纪末本学科硕士、博士学历人才极度缺乏到当前大批博士、硕士人才融入学科并成为建设的骨干,究其原因,应该是得益于十年来各级部门对本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教学院系引进及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参与学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整个队伍的结构。

从学科带头人的职称和学历学位结构上看,136位学科方向带头人当中,虽然大部分具有正高职称,但有相当一部分带头人的学历层次较低,学科方向带头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48人,占35.3%。而且真正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博士学位的更是稀少,仅有22人,为16.2%。

从学科带头人所获得的专家称谓上看,带头人中拥有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或二层次人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专家称谓的只有5位教授。

从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水平上看,由于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各带头人利用所学专长在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中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目前不仅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诸如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这为学科的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2学科平台建设:支撑平台丰富,学科建设层次亟待提高

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组成部分。样本中填写了43个与本一级学科点相关的重点研究平台,其中复旦大学和南昌大学拥有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相关的重要研究平台最多,为5个,如表2所示:

这43个学科研究平台涉及科技情报、多种专业信息检索服务中心、文化古籍保护基地、电子信息实验室等领域。这说明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的建设得到了多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泛获得平台支撑,学科生长点丰富。各学位授予单位如能很好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开展学科研究,必定能将本单位的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学科。

重点学科的建设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从32个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中,笔者发现仅有7个单位在相关栏目中填写了本一级学科点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相关信息,而且只有二个申报单位填写的学科真正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省级重点学科。这说明,各单位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与本单位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建设层次不占优势,本学科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得到各学位授予单位尤其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学科管理机构的扶持和建设。

3.3科学研究建设:科研成果数量较大,部级成果奖暂缺

论文、专著、科研项目、成果获奖是科研建没的主体内容。样本中可见,各高校论文成果丰富、发表期刊、出版单位级别较高,且因为学科的交叉性,其科研项目的获得渠道较其他学科要更为广泛,也使得针对本学科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通过对各样本材料中所填代表科研项目的统计,有5个单位本学科近5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1000万元,而且三个西部地区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也超过了200万元。

科研成果获奖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学科发展水平的

高低。研究对象中目前没有主持真正意义上的部级科研成果奖,获得的省级科研成果奖励多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但由于本学科的学科交叉性和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也有部分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它们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思创信息平台Stronglpp”及“面向internet的中医药异地、远程、同步数据共建平台”等。

4 学科研究新动向分析

4.1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

任何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都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的理沦系统共同构成了这门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为应用理论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应用理沦研究则是基础理论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延伸和应用。

对样本中的136个学科研究方向运用词频方法进行统计,共有24个方向涉及到了“理论”或“方法”字眼,这24个方向分别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领域的本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并揭示学科的本质规律而设计的。因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应用理论研究领域广泛,其余的112个方向均是针对社会实践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这112个学科研究方向涉及到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与分析、信息用户及服务、各类学科情报研究等多个类别,也较为系统地支撑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

以上充分说明尽管应用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主体,但作为学科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基础理沦系统,仍是其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一点得到各学科的高度重视,才使得本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结构日趋合理化和系统化。

4.2学科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体现

当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尤其是情报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得到多方面的重视,这是情报机构的运作与市场相契合的体现。样本中虽然有许多是综合性高校,但是在各单位设置的多个学科方向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各单位对各类学科情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且与农业卫生、社会经济服务的关系日渐紧密。学科建设针对社会实践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理论研究,这不仅显示出学科研究的市场敏感度,也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以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担当。如表3所示:

4.3信息化研究学科新生长点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吴慰慈、罗志勇在论述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时曾指出:在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中,有一些相对核心的领域,如信息技术、文献建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用户研究、服务研究等,在这些领域中将产生本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样本中的136个学科方向中共有32个研究方向涉及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服务研究4个领域,对文献建构和用户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立研究方向,这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服务研究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同时,作为发展稍快的情报学学科,目前其“情报”向“信息”转化的程度愈加明显。赵需要等人于2006年在所统计的192个研究方向中,出现“情报”字眼的仅有41个(占21.4%),而出现“信息”字眼的有120个(占62.5%),其“信息”字眼与“情报”字眼的比为120:41,约为2.93。而今年笔者选取的136个学科方向中,出现“情报”字眼的有19个,出现“信息”字眼的有71个,“信息”字眼与“情报”字眼的比为71:19,约为3.74,已经高于2006年的比例,这充分说明了,围绕“信息技术、信息管理”领域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正在形成。

5结语

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是展现一个学科综合水平的重要平台,通过对以上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材料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本学科的学科地位、社会服务功能已经随着社会需求提高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基础较弱。尤其是其所依托的建设单位教学科研人员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团队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知识管理已是管理学科公认的热点研究领域,但是本次所选136个研究方向的名称设定中仅有7个学科方向的名称直接涉及到“知识管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学科研究人员高度重视。作为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本学科今后不能因为今年硕士点申报材料中暂时没有设置知识管理方向而忽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9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学(laborrelationsscience),又称产业关系学(industrialrelationsscience),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常凯,1995),以平衡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及相关组织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的顺利进行为研究目的。在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随着美国学者邓洛普于1958年发表的《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s》一书,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学已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专门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关系日益成为瞩目的经济、社会及至政治问题。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亟待劳动关系的有效调整,这也赋予了劳动关系学研究以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纷纷倡议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认为这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应用性。为此,首先必须明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界定与互动关系。本文想在此议题上作些探索。

1从历史和现实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微观部分

brucee.kaufman认为,劳动关系研究同时作为大学专业设置和企业从业范围始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虽然也有众多的学科标签,但人们后来逐渐将凡是探索有关工作、雇佣和雇主与雇员关系的理论和实务统一到劳动关系(industrialrelations)这一学科范畴下。劳动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派,即人事管理(pm)学派和制度劳动经济学(ile)学派。虽然两者都关注雇佣和工作场所问题,都寻求劳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但区别是明显的(见表1)。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继承了人事管理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思路。而制度劳动经济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会运动的低落和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昌盛而走向衰落。

综观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雇主与雇员的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学不仅从个体劳动关系,而且还从集体劳动关系及社会劳动关系的层面广泛研究工作及雇佣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关系学的微观研究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

对劳动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主要的观点:一元主义、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fox于1966年概括了理解劳动关系的两种基本观点: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本上属于一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将一元主义定义为:一种将组织看成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而这一共同的目标就是组织成功的思想。[2]一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

①组织的全部雇员都属于一个由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全体雇员都追求这一共同的目标。

②只存在单一的权威来源,那就是管理方。

③因为所有的雇员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所以冲突是不合理的,并且肯定是由于沟通不佳或没有共享这一目标的“麻烦制造者”引起的。

④第三方的出现对劳动关系是一种侵扰,所以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管理特权”,即认为管理者有能力解决组织发展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其它力量的干涉和挑战。这种单源权威的思想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学家的批判。对组织权威的理解涉及到对组织存在本质的认知。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存在是为了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而管理者的行为只是为满足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过分强调管理特权容易侵害雇员、社会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血汗工厂、雇佣童工、用工歧视、组织不公等雇佣现象无疑是这种思想所致的恶果,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对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学术界多倾向于采取多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对多元主义的定义是:组织像一个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小型的民主国家,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力去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其根本目标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和谐的劳动关系系统,它强调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和管理的手段,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和合作劳动。特别是在我国背景下,国家性质和当前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元主义的思路来思考所有关于工作和雇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体现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

3劳动关系学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所谓战略弹性,指组织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特征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集中体现了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是组织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要善于进行环境分析,理解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者的就业心态等等,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政策、实践活动作出灵活的调整。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将劳动关系置于宏观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审视。所以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与从业者明确组织内部劳动关系所发生的宏观背景,探索出有利于组织降低用工风险、增进成员组织承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用工弹性、履行组织社会责任的途径,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度。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探讨

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来就有一种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两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动力和养素。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劳动关系学在我国的诞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限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同时也缺乏来自我国劳动关系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滋养,这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社会应用性和认可程度。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为促进社会范围内劳动关系的和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须跳出既有窠臼,结合我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的特点,重新审视其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从企业的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劳动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注重并加强对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思考:

4.1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工标准全球化的问题,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必须根据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备审查。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管理,这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2增进柔性雇佣问题。柔性雇佣建立在员工分类管理和不同雇佣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它有利于组织节约人力成本、增强用工弹性、保持和发展核心能力,也有利于员工自主管理职业生涯、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在西方国家,柔性雇佣已是一种普遍的劳动现象,在我国柔性雇佣也发展迅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如何为各类员工设计并施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套餐”、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等问题。

4.3改进员工参与问题。改进员工参与有利于发挥员工在经营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建设学习型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探索有利于改进员工参与的组织变革、文化营建、制度机制问题,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员工在劳动中的纯工具性地位。

4.4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组织的一种战略安排,也是满足员工自尊、成长和归属等高级精神需求的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应承担起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这一重任。所以应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进行组织文化的设计、实施,如何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以支持特定组织文化的实现等问题。

4.5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劳动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政府对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利益的调整,其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减少用工的法律风险,必须要研究对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同时,劳动力使用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劳动法律的制订、修订、实施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6管理方与工会的关系协调问题。管理方与工会在我国情境下应是一种合作管理劳动关系的关系。为充分发挥这一关系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求工会不断增强其独立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方与工会解决好合作的机制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需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认知工会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与工会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4.7劳动冲突的有效管理问题。劳动冲突在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劳动冲突处理不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甚至使组织卷入法律的纠纷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在组织层面上对劳动冲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进一步研究劳动冲突的预防、识别、处理机制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科学管理与研究篇10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影响因素;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硕士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离校后两个方面。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不够,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毕业工作后的表现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1]。本文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造成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增强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下面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际,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该专业培养现状。

1、课程学习方面

研究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限选课、任选课,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如表1所示。学位课主要包括英语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共计12门,占课程数量的54%,大约590学时,占学时的76%。限选课主要包括实验、文献阅读、科研学术活动和体育等,共计6门,占课程数量的27%,约80学时,占学时的11%。任选课共计3至4门,占课程数量的19%,约106学时,占学时的13%。任选课数量根据课程所占学分不同而略有差异。导师可以根据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全校范围选择适合的任选课课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限选课中,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专业文献阅读这3门没有硬性学时要求。为了避免数据失实,没有在学时比较中计算。

2、学术交流方面

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可以参加管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外,还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流培养。

3、论文研究

主要是导师一人指导的专业式培养方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加以培养。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是其他学院教师或外聘导师。这部分研究生一般会在做论文之前更多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为今后工作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些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们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不一定对管理学科熟悉[2]。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对管理学科理解不深,失去了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意义。

4、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实践,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等活动。有少数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对于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有这种实践经历的机会并不多。在研究生期间能接触企业中的实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运转、人员层次结构、规章制度等诸多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信息。这对于管理类的研究生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培养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基础。企业并不能完全提供这些途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企业中实习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完成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和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不一定能学以致用,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学术氛围不强,很难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而在企业实习一般要求按时上下班,研究生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企业这种时间和任务的硬性规定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进行盲审。以此来保证培养质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培养机制的问题。

二、造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变化而改进。针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毕业离校后操作实践能力的情况,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衡量科研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是情况。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性别、导师、学位成绩、本科专业、是否保研这些因素与论文成果可能有关。为了找出各种因素与情况的关系,作者将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4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做出分析。

论文成果评价是以核心期刊数和学文论文是否优秀来综合考虑的,具体评价方式为: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作为小论文的得分,此得分加上学位论文评分即为总得分。学位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为2分,学院优秀为1分。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导师1表示本院导师,0表示外聘导师。学位成绩为学位成绩的平均值。本科专业1表示本课所学为相关专业,0表示所学为非相关专业。保研1表示保研,0表示考研。(具体统计数据表请参见文章最后的附表)

使用minnitab15中的Logistic回归来分析数据,结果如表2:

其中,导师是否本院的系数-1.13233绝对值最大。这一系数表明其它协变量及因子保持恒定,当导师为本院(值为1)与导师非本院(值为0)相比时,累积论文水平概率的Logit变化的估计。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16<0.05,因此有足够证据可以断定导师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系数为负且优势比小于1,表明若导师为本院,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低的概率就比较小。

性别的系数-0.869542相对其它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说明这一因素可能对论文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61>0.05,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性别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其他因素系数绝对值较小,且p值较大,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这些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

G=11.116且p值为0.049<0.05,表明有足够证据断定至少有一个估计系数不等于零。

由以上分析表明导师对论文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这种影响:本院导师有更多精力来指导和督促学生;而外聘导师大多是兼职,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颇有造诣,但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做论文的方面没有更多精力,倘若学生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科研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在上述因素中做出的判断,有可能因为其它不能量化的因素未加考虑而做出与实际有偏差的估计。

对于操作实践能力欠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中实践型的课程偏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偏多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方式,课程中有实践活动的也不多。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位课在课程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共需要590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6%。在这些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占到了45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8%;专业基础课只占138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这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来说补强专业知识还要花不少精力。而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学时就更少。专门的实验课程只有一门,而且仅有40学时,仅有总学时的5%。所以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是导致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运用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时,采取的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上的多层次需求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一定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做理论研究,大量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的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的运用,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导致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脱离[3]。下面结合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来做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届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高校、研究所和读博继续深造的人数并不多。这种毕业生去向情况在近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依旧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3.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具体实践活动难于操作

管理学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的学科门类,是现有学科设立最晚的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4]。虽然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

首先,管理学作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实践的可操作性比起工科专业要差很多。实践的形式更多的是案例分析之类,而分析结果又不可能在实际中检验。因为即使企业有需求,也不会请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且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做相关项目。

其次,学科研究的问题多涉及企业核心信息,如资源、组织结构等;研究生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短时间了解,所以更不用谈把握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了。这也是造成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以往研究生去向来适度调整,结合专业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学习。加强软件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软件使用方面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增强本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譬如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中,使用Flexism软件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现场设施模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里中,参与供应链设施规划与设计,从而产生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行的真实感觉,增进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借助软件平台,在接触不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能较大限度的令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参与相应流程。

在平时学习中研究生应多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专业性工具软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介绍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应用软件,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应用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学术交流不应仅仅是讲座报告这样的信息单项传播形式,还要考虑增加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内部进行交流,可以集中起来,每人各自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补充或提问。这样不仅有学术探讨,还能开阔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实习制度

在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可以探索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从而更好的处理外聘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请企业中的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这也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方面,关键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完善参加实习活动的制度,规范参加实习的研究生和实习企业的行为。实践活动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方式,例如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以便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江钟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8(6).

[4]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