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篇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23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1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法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7-01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挫,经济增长也要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经济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样的消费与投资策略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在哪些部门的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投入产出法就42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河南省消费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形态有所转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份额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我省也由重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2007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1879元,比1982年增长65.8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供了16.7个百分比;另外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吃和住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加信息渠道的增加和消费品的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也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

2实证研究

2.1数据整理及计算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距今最近的2007年河南省42部门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据此分析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运用矩阵的乘法分布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B,进而计算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

2.2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分析

2.2.1河南省各部门消费支出状况

根据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消费支出的大小来研究河南省的消费结构,支出额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

表1消费支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序号部门消费

1公共管理社会组织799.9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59

2教育770.57房地产业330.6

3农林牧渔业7268住宿和餐饮业281.1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229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237.6

5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47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1.6

河南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支出排在所有部门之首,达到800亿元;教育部门的消费仅次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770亿元,然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的消费分别以726亿元和721亿元居于第三、第四位;服装加工、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也挤进了前十位;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中的一家设在郑州,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带动河南省金融业的繁荣发展,金融业部门的消费排在第十一位。

2.2.2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定量分析

我省2007年42个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为15893亿元。不同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同带动的总产出也有所不同。42个部门中对总产出拉动最大的接近2100亿元,最小的只有7.7亿元。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将42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按大小排序。

表2消费拉动的总产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6.736住宿餐饮业728.43

2农林牧渔业1995.83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92.96

3化学工业1190.2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691.04

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00.019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627.11

5教育770.5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26.315

作者简介:

王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成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上表可以看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三个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名列前三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721.9亿元的消费带来了2096.7亿元的总产出,农林牧渔业用726.1亿元的消费拉动了1995.8亿元的总产出,前者比后者的消费少约4亿元,但总产出却比后者多了100亿元。从总体来看,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上并驾齐驱。化学工业的消费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12位,拉动总产出1190亿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教育部门以高消费排在第一、第二位,然而拉动的总产出则落在了第四、第五位,并且两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和消费的数量一样,没能拉动总产出大于消费。同样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水的生产和制造业等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几乎与消费相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都排在前十名。消费排在前十的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五个部门则被挤在了十名以外。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最少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7.7亿元,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邮政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均未超过30亿。

2.2.3各部门消费与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对比分析

本文用消费产出比表示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与消费之间的比率,数值等于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除以消费。消费产出比越大,说明该部门的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力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到作用越大,我们加大该部门的消费,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42部门的消费产出比极差较大,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消费支出几乎为零,所以它们的消费产出比为无穷大;批发零售业的消费产出比为229,即该部门拉动的总产出是其消费支出的229倍,说明批发零售业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消费产出比分别为27、15、10、10;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消费产出比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3政策建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宋养琰,宋洁尘.消费与内需―能让中国最先走出危机[J].中国经济信息,2009:3-4.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2

关键词:消费信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促进拉动作用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定义信贷为“回报未来支付承诺而获得的货物,服务或钱”。而消费信贷定义为由个人家庭获得购买其他物品而价值高于其财产的一种信用。广义上,消费信贷是包括了各种分期付款信贷(如信用卡)以及非分期付款信贷,房屋净值贷款等(即贷款用于其他用途而不是房地产的,但家庭留置权担保),均属于消费信贷。

尽管消费信贷的理论定义是很清楚,但是人们对信贷和债务之间的区分仍不是很清晰。信贷是指必需品购买(如汽车,房子)的融资,具有积极的作用;债务则是非必要消费品的借贷,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有时在科学研究时也会采用类似的分类。Lea定义信贷为依据商定条件的延期付款,但是不存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协议,作为买方的延期付款;而债务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偿还的债务。

随着消费信贷的使用不断上升,众多研究者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然而,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一现象中的某些特定方面。近年来,信贷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再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最近研究表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是所有经济体本身固有的,可能使得经济体系中资源分配产生摩擦。具体来说,意识到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信贷的限额配给,因此,需要防止企业家的借款高于所需的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不完善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信贷市场的发展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本文从消费信贷的特点、分类出发,并结合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其必要性。

消费信贷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使得市场消费供给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面对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建设、汽车等的快速发展,使得收入水平不够高的居民在短时间内难以备齐相应的资金,进而形成如今的消费信贷经济。它不仅能为居民解决资金的难题,即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价款,同时是一种促进消费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0。此外,通过消费信用在企业中应用后,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有关消费信贷的分类存在不同的标准,本文根据国内信用消费的构成将消费信贷分为以下几种(赵杨,2009):

住房贷款。住房贷款是最早出现的消费信贷形式,也是目前所占比重最大的消费信贷形式,在促进住宅消费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称为居民住宅抵押贷款。它是商业银行通过要求开发商为购房者(借款人)作担保,或以借款人所(将要或已经)购置的住房产权为抵押的担保抵押贷款,借款人从银行获取贷款,以解决用户购房难和开发商售房难的问题。这种贷款期限一般较长(10-30年),也是一种分期付款方式。

汽车贷款。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银行与汽车销售商通过汽车消费信贷方式向购车者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目前其所占比重仅次于住房贷款。它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制造商为了扩大其市场购买力,或者是对某些车型和车种进行促销,会提供优惠的汽车贷款业务,使得其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对这种高折旧率耐用品—汽车而言,其贷款期限均有汽车加速折旧的要求,一般期限为3-5年,不得超过5年,属于中短期贷款。

信用卡贷款。作为当今最流行的消费信贷方式之一一信用卡贷款,它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财务机构发行的一种特殊信用凭证,如借记卡、贷记卡、赊账卡等;同时它也是一种无担保贷款,主要根据持卡人已往的信用记录来确定其贷款额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消费信用卡种类不断增加,其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目前全球已超过10万亿张信用卡。尽管我国的信用卡消费业务在快速发展,直到2008年我国消费总金额为1.2万亿,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现金渗透率还是比较低,这也表明我国信用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尽管以上三大类消费信贷已占信用消费的90%以上比例,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旅游贷款、教育贷款、家用电器贷款、小额消费贷款等。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正式以住房为突破口开展的消费信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尚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有关,而且也与我国居民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此外,在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针指导下,我们应增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消费需求,消除居民的保守观念;在体制上,不断完善消费信用制度和运营机制,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从现实情祝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然而我国市场上表现为消费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过度增长,出现了储蓄存款相对过剩现象。出现这一现象与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状态有关,存在较多因素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3

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居民消费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一、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人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而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分配的平均化程度影响消费,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消费水平高低还受如利率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也能影响消费,价格发生变动首先影响实际收入的改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收入分配越平均,全国性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从而会使居民消费增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由于商品或劳务的产出而带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衡量。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的成因分为短期原因和长期原因两种。短期原因是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实现。消费是影响总需求变化最大的因素,很多原因都能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增加也会引起消费增加,投资也是引起消费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后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增加。

要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就必须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提高包含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增加资源数量主要是指增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加,提高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增加培训和教育、对全体居民做好健康保健工作等。

二、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上升也可以直接或通过带动其他变量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这直接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进而使居民消费增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一个稳定水平时,增加的国民收入即经济增长就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快速增长的经济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进而也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质量。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一定可以带来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资源质量的提高,只有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才能长期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所以经济增长增加时,会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增加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消费决定了企业生产的规模及发展方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消费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直接作用表现为提高居民消费可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间接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来拉动其他变量发生变化,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投资的扩张就等同于居民消费的扩张,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消费直接或间接的拉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处于过热增长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居民消费下降,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居民消费下降也不是特别大,这样消费既可以起到防止经济滑坡,又可以起到抑制经济增长过快的功能。

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只有做到提高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才能持久。

三、增加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要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大居民消费的力度,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提高居民消费力度。建议如下:首先要增强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随着近年来我国惠民政策的持续深入,使人们预期花费成倍增加,这会使人们把收入中本应消费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储蓄,引起消费意愿降低,很多的居民担忧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稳定,不愿过多的增加消费。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都能真切的意识到,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能老有所养。国家要注意避免各项改革措施生冲突和矛盾,要对一些相关改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的当期消费的信心。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4

[关键词]菲德模型;电力消费;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3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生产和消费呈现飞跃似的增长。电力消费是投入到经济增长中的电力能源,因此涉及最优投入与产出问题,这也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研究的问题。随着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研究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对经济增长,电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电力平衡等能源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大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通常是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得到的结果几乎大同小异。本文从电力投入的角度分析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产出效应。

2模型的构造、样本与数据选择

2.1电力消费的溢出效应模型

菲德模型是由菲德(Feder,1983)提出的,通过运用一个纳入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出口在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出口对非出口的溢出效应;二是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之间的要素生产率差异。本文基于模型的优点,将菲德模型引入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分析,分析我国地区电力消费的产出效应。根据菲德模型,构造两部门模型:

e和n分别代表电力部门和非电力部门的产出量,Y代表社会总产出,K和L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在式(2)中,我们假设电力部门的产出水平e会影响非电力部门的产出水平n。K和L的下标e和n分别表示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分配。

令δ为两部门之间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其中ΔK为总投资,令其为i,假设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率(Y/L)成正比,则GL=β•[SX(]Y[]L[SX)]。令GK=α,因此α表示非电力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品,β表示非电力部门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令λ=[SX(]δ[]1+δ[SX)]+Ge,表示电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这个作用包括两部分:一是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二是电力消费通过对非电力部门的作用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假设非电力部门的产出弹性不变,式可整理为:

2.2变参数模型

随着时间的转移,由于经济政策,社会各种外力冲击等,社会经济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是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等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反映的。因此考虑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本文利用用空间状态模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

量测方程:yt=xtβt+ztγ+ut

状态方程:βt=ψβt-1+εt

假定参数βt的变动服从一阶自回归模型,ut和εt分别为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扰动项,且ut和εt是相互独立的,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2,协方差矩阵为Q。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菲模型的变参数模型:

2.3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电力消费的产出效应,选取的样本是我国历年的电力消费总量和电力工业总产值,时间跨度是1995―2008年。模型中的Y是国内生产总值(GDp),L为就业人数,i是固定资产总投资,e为电力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电力发展的状态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电力供给和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同时,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电力消费的增加,社会经济总量也会随着变化(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电力消费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给经济带来同等速度的飞跃。1991―1994年,我国电力消费的增长的速度几乎是2~3倍的速度于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电力短缺依旧存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军面。进入21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电力改革,电力短缺的局面得到解决,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电力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加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同步于电力消费的速度的主要原因,但电力消费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2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电力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已经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绝大部分是电力消费增加能促进经济增长,电力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等,但电力消费的增长是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方面并无突出研究。本文利用菲德模型建立了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模型分析了电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后结合1995―2008年的我国经济增长和电力工业总产值数据,运用变参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建立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之间的变参数模型。运用1990―2008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给出θt的动态变化图。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电力增长对经济的效应出现了巨大波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直接效应是正的,而间接效应是负的。这主要是由于在这段时期,我国正经历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经济增长一直是仍然以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经济增长对电力能源投入要求非常高,因此电力消费增长的直接效应就是经济的增长。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电力能源的高投入的浪费,其高投入对其部门带来的间接效应不是很理想,从图2可以看出,其间接效应出现了负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我国电力能源的利用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从图3可以可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单位电力消费的GDp产值得到了迅速提高,从1990年的3元/千瓦时提高到2000年的7.5元/千瓦时。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由1997年的1变为2000年的-1.5,而间接作用则由1997年的-3.5增加到2000年的3,其变化的巨大主要是由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各部门技术上的改进,结果带来了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变化。20世纪初期我国一直倡导科学发展观,其主要意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能源的需要逐步走向稳定,电力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逐步稳定在对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上,即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

4结论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5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01

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而居民的内在需求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项优势资源,将大大刺激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城乡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现状,明确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我国经济而言,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引擎,可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并且出口是为了满足国外居民的消费需求,投资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只有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经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长力。基于现实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以下方面:从直接方面来说,居民消费的利润可以不通过任何间接途径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从间接方面来说,消费的增长代表了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能够促进投资金额和数量的增长,反过来说,投资金额及数量的增长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影响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与投资相辅相成,形成影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需,从而明显带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挤入效应

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具体有以下四点表现:一是可以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总需求。在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构成主体。一方面,国家可以将政府消费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以政府消费来引导和拉动居民的消费,从而提高居民消费量;另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的居民为了在消费时规避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必然会对收入进行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合理分配,而政府消费则可以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降低不确定因素,使更多的居民愿意减少储蓄,消费购买,这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政府消费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劳动力身体素质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刺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政府的消费支出还将用于科教和卫生医药等方面,教育支出能够大力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医疗卫生投入则可以补贴居民在就医用药上的费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更好地改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使劳动人民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三是稳定社会,服务居民。社会实现公平的重要因素是机会均等,而影响机会均等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和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所以国家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在教育、公共卫生上投入均等。换言之,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就越牢固,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社会资源。比如,通过转移支付和福利制度来改善社会中的不均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再分配,真正做到建设和谐社会,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挤出效应

政府消费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入效应”,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1)挤占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公债,而公债的本质其实是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因此政府的消费支出金额越大,居民和企业留下来的资金就越少。此外,根据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可得,当债务融资和税收数量增加时,居民会采取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等方法来保护自己即得的利益,因此政府消费毫无疑问会给居民消费带来影响。同时,政府的资金数额是基本固定的,如果消费支出数额过大,必然导致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大大减少,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腐败滋生,行政效率降低

政府消费的一部分是政府自身运转的结果,如果国家不对这一部分进行约束,那么很容易出现公款吃喝和员工私下“兼职”增加的现象,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还会提高政府的运营成本,阻碍经济增长。

(3)陷入福利陷阱,不利经济增长

政府过多地利用政府消费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建设,很有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的漩涡,使居民对福利产生较大的依赖感,工作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这对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有害无利。

二、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启示

针对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转变增长方式.国家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而是更多地拉动内需,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外部需求为辅来助长经济。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国家应该逐渐减少对竞争领域和私人营业领域的干预和控制,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适时调整消费支出的结构,减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提高“挤入效应”,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明确了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拉动居民内需的重要原则。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居民的消费需求,给予居民更多的福利和较少的税收,以此刺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6

关键词: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消费;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B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扩大消费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大源动力,消费需求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在现代经济社会,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决定了居民消费在超出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后,会趋向于追求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满足,进而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就在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之时却发现,消费的急剧增长固然带来了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水、电、燃油、燃气等资源的大量耗费,以及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尽管不能绝对地说这完全是居民消费行为所致,但是近现代社会以来享乐主义消费观,以及在这种消费观引导下的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超越实际需要的消费行为和模式,在强劲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人口消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紧约条件下的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

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根本保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921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05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然而,经济快速增长也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沉重代价,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企业的生产供给、居民的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资源性供给紧约束由此而生。所谓“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进而对居民消费需求实现而形成的一种显著偏紧的限制和约束状态。不仅如此,即使现有市场产品供给充裕,如果它是以沉重的资源耗损和环境破坏为代价,亦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的明显下降来实现,那么该国或该地区居民的消费增长,乃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仍然处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的运行状态。目前,“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不仅是世界所有国家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而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实现消费需求增长,进而经济持续增长的致命威胁。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消费需求是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一,由于消费可以通过自身的增长直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消费需求所提供的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对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明显的直接拉动作用。在资源供给和生产能力的界限之内,消费需求的增长直接就是经济的增长。而对于投资需求,其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消费拉动投资,投资被拉动起来以后,它就和消费一样对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只要不存在资源性供给约束,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由消费增长及其所引致的投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投资需求是通过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对经济持续增长起间接拉动作用。第二,由于消费与生产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因此居民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生产增长和经济增长幅度,亦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质上是消费与经济,或者说是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探讨生产决定消费,不只是生产的内容决定消费的内容,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以及生产的方式与水平决定消费的方式与水平,还有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和决定消费增长方式。

同经济增长一样,消费增长也有一个“增长方式”问题,也有粗放和集约两种类型。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是指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促进节能减排已经逐渐上升到各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以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而消费的粗放型增长主要表现为消费资料数量上的累积和增加,最终表现为对资源环境的粗放型消耗和破坏;消费的集约型增长主要表现为消费质量的改进和消费效益的提高,以及出于对自然资源节约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对低碳、绿色产品需求的增加等。当然,这两种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在一定时期有一种类型的增长是主导的。

消费增长由粗放主导向集约主导转变,是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生产发展的结果,但集约型消费需要对于企业开发、设计和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具有明显的导向和激发作用。第一,集约型的消费需要是靠集约型的生产满足的。生产为消费需要提供了消费的对象、方式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界限,没有集约型的生产就没有集约型的消费。那种通过对土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进行粗放型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产品生产方式,不仅是不可持续的,且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必然是资源浪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第二,集约型的生产是由集约型的消费需要激发出来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解释道:“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之后,——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陋状态的结果,——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来媒介的”[1]。因此,集约型消费需要通过激发和引导企业的集约型生产,促进企业的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推动国民经济走上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

在当前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集约型消费需要对生产导向或激发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广大居民对绿色环保型产品的消费需要自然会激发企业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而不是那种过度消费、高消费等不合理消费需要而引发的企业对资源高耗型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生产与消费这两个层面的决定作用如果从微观经济,或从企业营销的角度看,前者称为满足需求或者紧跟市场,后者称为创造需求或者创造市场。因此,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一方面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企业通过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广大居民的绿色消费需要,而且还要创造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需求;另一方面,集约型的消费增长方式所要求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消费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所提供的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需要。

二、资源紧约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物质财富积累。整个20世纪是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地球生态遭受最严重破坏的时期。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社会出现了三大全球性问题,即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日益深化,使人们对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模式产生质疑,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中,西方经济理论都是从单纯经济增长来看发展的,从而把经济发展问题归结为单纯增长问题,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和劳务生产的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我们将互相替代地使用‘增长’和‘发展’两个词”,“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2]。然而,这种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存在着许多重大缺陷并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以及经济结构失调、分配不均、资源耗损、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应当指出,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在经济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仍然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状况逐步改善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即便是特别注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也会得出“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结论。[3]通过经济增长实现物质财富积累,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治理费用的有力保证。然而,如果站在全球统一的大系统角度上来看待不发达经济的现状时,很难将不发达经济的困境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全球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从无限到有限的发展过程,决定了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具有历史阶段性。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新的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其中关注全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重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4]。“发展不只是一种经济的连续增长,而是一种以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无论是在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还是在包括资源环境状况在内的发展的国际环境等方面,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全球性战略问题。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和发展道路上的拓展,体现了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新审视,明显有利于解决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日趋短缺、环境严重破坏等矛盾和问题。

显然,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为突破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性供给趋紧约束的两难困境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三个方面,且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孤立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经济崩溃,而孤立追求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则难以遏制全球变暖的衰退。因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在“人类—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中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且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三、改善居民消费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从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或间接拉动作用,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所面临的资源性供给趋紧约束,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到“数量”和“质量”增长兼顾考虑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再到强调环境危机,强调长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实现了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的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转变。

在充分肯定这种转变的重大现实意义的同时,应该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人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具有全球性、代际性等可持续性意义上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提高整个人类的消费质量和福利水平。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显然,生态文明社会对居民消费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亦即不仅要把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打造成生态文明型的,而且要把消费模式置于生态文明之中,构建生态文明型的消费模式。

1.居民消费模式制约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模式是人们消费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和依据;它反映了人们消费生活中诸如消费需要、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消费体制等各方面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受一定的模式支配,消费模式又制约消费增长。从理论上说,一定的消费关系,一定的消费体制,一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体现一定的居民消费模式。而不同的模式表现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因而它又制约着实际消费状况和消费增长态势。

消费模式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和约束,是通过消费增长这个中间环节发挥的。消费增长既有它的态势,又有它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它们受到消费模式的支配和影响,又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奔小康,消费重心逐渐转向质的提高,即要求扩大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环境,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强调资源的集约使用。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消费需求由数量到质量转化,既是我国资源日趋短缺对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消费模式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约束作用的根本表现。尽管消费模式变化主要是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品价格、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以及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也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消费政策的引导、监督和制约,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2.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通过改善居民的消费模式,是实现从消费到增长,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反映了消费的地位、消费的各种属性、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反映了消费品生产的位置以及消费的规模和消费增长态势,从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从消费量及其增长态势上体现消费的标准形式。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的现代社会,任何超越本国和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污染(技术)治理水平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和模式,均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人与自然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本文认为,通过改善居民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满足居民日益上升的消费需要,尤其是绿色消费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消费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6],而需求是需要的实现,因此,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如果居民的消费需求偏向于追求“高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必然会导致不可持续生产行为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最终导致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转变居民的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增长,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的根本要求,更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最大危害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耗竭,更重要的是损失了环境容量,危害着子孙后代生存的环境空间,最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乃至可持续发展[7]。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一直致力于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占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因此,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为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转变能源和资源发展战略的经验,即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和公众消费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居民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消费理念,秉承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责任消费的基本原则,通过转变居民生活中存在的资源耗损型消费行为和模式,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居民传统的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2][澳]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唐宇华,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2.

[3]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27.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87.

[5]吴志军,黄晓全.江西资源、环境问题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10-13,21.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协整;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117-05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选用湖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选取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代表变量,选取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下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投资需求的代表变量,选取净出口(其中净出口:出口一进口)作为出口需求的代表变量。

研究的数据区间是1978~2004年,均为年度数据。各类指标名义量、指数的数据选取均来自各期《湖南统计年鉴》。为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分别用以1978年为基年的零售价格指数将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的各期数据调整为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实际数据;使用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环比指数)将各期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换算为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实际数据;对于出口和进口额,先将各年的数据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换算为人民币表示的价格,然后用1978年为基年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将经济增长、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实际量分别用Y、C、i和ne表示,为了减少数据的异方差和波动性,分别对各实际量取自然对数,用LY、LC、Li、Lne表示。

二、协整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在经过d次差分后变为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样的序列是d阶单整,记作i(d)。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序列是否为i(i)。本文运用aDF方法对各个变量的单整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对LY、LC、Li、Lne等变量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原序列的统计量的aDF绝对值均低于5%临界值水平,这说明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均接受零假设H0=0,因此,所有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四个变量系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其中LY、LC、Li的aDF统计量在5%水平显著,而ZXLne的统计量则在1%的水平显著,这说明四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LY、LC、Li、Lne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二)协整关系检验

运用Johnsen(1988)和Juselius(1990)所提出的Johnsen检验对本文的多变量系统进行检验。根据aiC信息准则,VaR模型中的自回归滞后阶数应取为1,但是协整检验却表明无协整关系,或者协整关系中的回归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故取自回归滞后阶数2。另外,由于各个变量具有明显的确定性趋势,因此将协整方程设定为含截距项。

采用Johnsen检验的最大特征值法,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显著性1%和5%水平,最大特征值显示在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该协整关系可以表示为:

(三)基于水平VaR的因果关系检验

选取自回归滞后阶数分别为1和2,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以上的长期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1期的检验结果证明存在从GDp到消费的因果关系,投资和GDp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投资水平的提高可以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GDp水平的提高,GDp水平的提高也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净出口和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投资不是消费的Granger原因,而消费则是投资的Granger原因,即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在净出口和消费之间、净出口和投资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于经济的影响力度还十分有限。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如图所示(略去净出口的影响)。

从以上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从消费到GDp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原因可能是由于消费品生产领域对GDp的拉动作用主要反映在消费品原产地,而湖南却缺少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消费对于GDp的拉动作用主要来源于商业利润。(2)尽管不存在从消费到GDp的直接因果关系,但是由于消费是投资的因,而投资又是GDp的直接因,因此消费成为GDp的间接因。这说明湖南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是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通过投资水平的提高间接导致了湖南GDp水平的提高。(3)经济增长是消费扩大的直接因,这说明消费水平的提高来自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过程是,先估计由LY、LC、Li、Lne这四个i(0)过程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然后将前文估计出的协整关系以误差修正项的形式引入到模型中来。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误差修正项形式表示为:

按照前述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设定为协整方程中含截距项,VaR中不含截距项的形式,将自回归滞后阶数设定为2。模型设定如下:

模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复杂联系,对这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下面对此展开分析。

1.关于各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方程。首先,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对现期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当产生正的非均衡误差时,将使得短期GDp往上调节;反之,则使GDp向下调节。所有的变量通过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作用于短期经济增长。

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滞后1期的消费增长率具有正系数,这说明短期内消费增长会导致经济增长,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41,即消费每提高1%,GDp随之提高0.141%。

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在短期内,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投资增长率的系数都为正值,这说明短期内投资的增加能有效提高短期GDp水平,刺激经济增长。短期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222,即投资每增长1%,使得经济增长0.222%。

就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言,在短期内,净出口增长率的系数为正,说明净出口增长对短期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是由于弹性系数较低,仅为0.013,因此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弱。

就经济增长自身的作用而言,短期内,滞后2期的经济增长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678,这说明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有一种回归正常水平的

趋势。

2.关于各变量影响消费水平的方程。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对现期消费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当产生正的非均衡误差时,将使得短期消费往上调节;反之,则使消费向下调节。所有变量都通过误差修正项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

就经济增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而言,在短期内,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负,而且t检验值不显著,这说明消费并不受短期收入变化的影响,这预示着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假说是和湖南的现实相符合的。

就消费增长的自身作用而言,滞后2期的消费增长率的系数为0.336,这说明短期的消费增长对现期的消费增长有正面的作用,居民的消费习惯在短期内存在惯性的作用。这一点和杜森贝里在消费的相对收入理论中提出的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相符合。

投资对消费的作用为0.212,但是这种作用同样不显著。

3.关于各变量影响投资水平的方程。误差修正机制对于短期投资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GDp、消费、投资水平对长期均衡的偏离不能在短期内对投资水平形成显著的影响。

在短期内,就经济增长对投资的影响而言,短期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2.485,这说明短期GDp每增加1%,能够使投资提高2.485%。而就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来说,滞后1期的消费每提高1%,则会使投资增长0.6%,这说明短期内消费的增长能对投资增长起着拉动作用。短期内投资增长自身的变动对当期的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净出口的增长变动也不对短期投资形成显著影响。但要说明的是,收入和消费对投资系数的t检验值均不太显著,这说明收入和消费短期内对投资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不太明显。

以上结论综合说明: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消费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对于投资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对于短期宏观经济因素还不太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僵化的投资体制造成的。

4.关于各变量影响净出口的方程。四个变量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波动,通过滞后1期的误差修正项对短期净出口发生作用,但是由于t检验统计量较小,使得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短期内所有变量的增长率波动都不能对净出口形成显著的影响,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不强,这也表明在投资、消费、净出口和经济增长所组成的四变量系统中,净出口还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外生性。

(五)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各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可以就相应的参数作约束检验。假设相应的变量系数为零,如果假设被接受,则可以认为该变量对经济增长没有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否则,接受该变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消费在长期内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不显著,但是在短期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因。投资在短期内依然是湖南GDp增长的直接因,和前面水平VaR的检验结论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如图4所示(略去净出口的影响)。

GDp、投资和净出口在短期内都不能形成湖南消费增长的直接因,这说明消费的变动对短期因素的影响不太敏感,消费在短期内相对比较稳定。

GDp、消费和净出口在短期内都不能形成湖南投资增长的直接因,而水平VaR的分析结论从长期来看,GDp、消费是长期投资增长的因。这说明短期内,湖南的投资对经济环境因素的敏感度不高,而长期的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导致高的投资水平。

各变量对净出口的短期变动不能形成显著的因果关系,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很低,而且具有自发性,对短期或长期经济因素都还不太敏感。这一结论也是和前面的分析相符合的。

三、结论及政策启示

1.湖南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消费水平对湖南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574,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465,净出口的作用还比较弱,为0.062。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对湖南经济增长有正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政策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避免经济的大幅度波动有利于湖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在短期内,投资增长对湖南的经济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其短期弹性为0.222,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141,投资和消费均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因。在长期内,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因,消费作为GDp的直接因不显著,它通过对投资的作用形成GDp的间接因。因此,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作用,湖南的经济主要是由投资来驱动的,从政策上加大对投资的鼓励力度,对于湖南经济的短期繁荣和长期增长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3.在短期内,投资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还不高,这也说明原有的投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因此,扩大投资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落实企业的投资自,放开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提高短期投资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度。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8

内容摘要:本文建立了包含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联立方程,基于1978-2009年江西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方面,经济增长对消费和投资都有正向的引致效用,另一方面,消费和投资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目前增加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是促进江西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改善投资结构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则是当前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联立方程经济增长弹性系数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增长结构并不合理。特别是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拉动,消费的贡献越来越小。较低的消费水平和过高的储蓄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障碍。

当前政府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更是将它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作为地方政府更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地的经济调控政策,本文以江西的经济发展数据来深入分析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

李松臣等(2008)认为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协整关系,但存在结构变点的协整关系。

郭明等(2008)利用协整技术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必须培育消费需求,确定适当投资率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近期对江西经济增长研究的学者比较多。

彭圣文、郭纺英(2003)认为,拉动江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1990年至200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值为96.6%。

胡跃明(2005)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得出的结论是,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的增长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经济的发展又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在短期,江西经济整体上体现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弱因果关系。

李练军(2007)建立广义差分方程,实证分析了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得出结论:江西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杨晓丽(2008)运用Dea模型来研究江西省固定资本投资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认为固定资产的增长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经济的发展又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实证分析表明固定资本投资对当期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率仍然是江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将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外生变量,而将产出作为内生变量处理,因而忽视了经济系统中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参数估计存在偏误,无法正确描述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经济系统中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决定关系,即互为内生变量,因此就必须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各种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李练军(2006)认为目前江西省出口贸易还处在一个不稳定增长状态之中,江西的净出口贸易不能很好地反映江西的经济地位,所以本文只研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另外为了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本文引入了投资和消费的滞后变量,以此反映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模型的设定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GDp、人均GDp、Gnp、人均Gnp、人均收入等。而GDp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指一国境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内一定时期经济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本文采用GDp这一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因此,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研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系统中,最终居民消费受产出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同期产出的一个部分,因此必定受它的影响,故应将总产出列为解释变量。江西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消费不仅受当期的产出影响,而且还受到前期产出影响,也就是说居民消费受产出增长绝对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居民消费受当期产出与前期产出差分的影响。同时,在通常情况下,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也把它的滞后一期值纳入模型之中,最后建立的消费方程为:

CCt=c1+c2(Yt-Yt-1)+c3CCt-1+ε1t(1)

这里CCt为t期的最终居民消费,Yt为总产出,用GDp表示,c2表示当产出增长增加一个单位时带来的消费的变动,是短期影响乘数,1-c2表示调整系数,表示产出增长对消费的长期影响,c3表示上期消费一个单位的变化带来本期消费的变动。该模型实际上是来源于合理预期消费函数。

从我国的投资需求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投资需求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的惯性,也就是说,投资需求还受它前期投资水平的影响。鉴于这些情况,最终建立的投资方程为:

it=c4+c5it-1+c6Yt+ε2t(2)

这里it为t期的投资,c6表示当产出增加一个单位时带来的投资的变动,是短期影响乘数,1-c5表示调整系数,c6/1-c5表示产出对投资的长期影响。

另外,本文引入政府消费为外生变量,建立的最终联立方程为:

CCt=c1+c2(Yt-Yt-1)+c3CCt-1+ε1t

it=c4+c5it-1+c6Yt+ε2t(3)

Yt=CCt+it+G

式(3)中,其中Y为按支出法算出的GDp,CC为居民最终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消费。

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2010年江西统计年鉴中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Y是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CC是居民最终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和非农村居民最终消费;i是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的增加,G是政府消费。样本数据是将现价数据换算成1978年可比价后的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总值价格指数换算;居民最终消费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政府消费用政府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投资用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换算。

(二)结果分析

1.联立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分析。为了避免误差项与内生变量的相关性,本文使用二阶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联立方程模型(3),得到消费方程为:

CCt=0.3035+0.8484(Yt-Yt-1)+0.9921CCt-1

(0.1868)(11.808)(121.0294)

adjR2=0.9984Dw=2.098(4)

式(4)中,消费方程的参数估计无论大小还是符号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式(4)括号内的值为相应系数检验的t值,由t值可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时,消费方程的系数都是显著的。产出增长的系数0.8484,代表的是产出增长每增加1元,带来同期消费相应增加0.8484元,这是产出增长对消费的短期影响;产出增长对消费的长期影响乘数为108,表示产出增长每增加1元,长期消费将增加108元。消费的一期滞后值ct-1的系数是0.9921,它代表了前一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程度。1-0.9921=0.0079是调整系数,代表人们消费行为的由短期向长期的调整幅度。adjR2也比较大,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由以上消费方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变化和消费心理共同决定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情况。

投资需求方程为:

it=7.0962+0.6174it-1+0.0505Yt

(2.288)(4.5091)(3.0579)(5)

adjR2=0.9475Dw=1.5293

投资需求方程的参数在理论上也是合理的,系数的t值表明相应的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下显著。该式中产出Y的系数为0.0505,说明经济增长会带来投资的正向变化;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会带来投资的增加,经济总量每增加1元,短期内会带来投资增加0.0505元。由it-1的系数0.6174可得投资行为的部分调整系数为0.3826。由此可得生产总值对投资的长期影响乘数为0.132,也就是说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最终会带来投资增加0.132元。

2.简化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为了探讨前定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可以估计模型的简化式。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只估计了GDp的简化式。结果如式(6)所示:

Yt=-5.1926+0.7696CCt-1+0.6466it-1+7.748Gt

(-0.3621)(6.1746)(1.7693)(5.4160)

adjR2=0.9901Dw=1.3193(6)

从方程的t值来看,方程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显著的,而且系数的正负号在经济学意义上也是合理的。系数的经济学意义表明增加1元前期消费能增加0.7696元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元前期投资将增加0.6466元当期国内生产总值;而增加1元当期政府消费能增加7.748元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由此笔者可以估算出2009年的各种弹性系数: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1、0.63、0.55。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弹性系数均较大,因此增加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是目前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有效手段,而投资的弹性系数则较小,所以改善投资结构以促使经济快速增长则是当前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是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和投资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具有正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会有效促进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投资都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因此,可以说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样本期限内,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当期的政府消费增加一个单位会导致产出增加7.748个单位。

三是就2009年弹性系数而言,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1、0.63、0.55,政府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目前增加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改善投资结构以促使经济快速增长则是当前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政府近期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送臣,陈海燕,张世英.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均衡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2)

2.郭明,刘超,高小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

3.彭圣文,郭纺英.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江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J].价格月刊,2003(8)

4.李练军,占绍文,黄志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

5.杨晓丽.固定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有效性的分析[J].商业时代,2008(3)

6.胡跃明.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

7.李练军.江西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9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GDp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的拉动。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贷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22.9%,扣除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出口增速不足1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进一步趋缓。如果没有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速可能从2006年就开始进入回调状态。从发达国家来看,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显得不足,而且呈下降趋势。只有充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拉动作用,就有可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减缓的势头,使我过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居民消费贡献率再次超过投资,但是2008年上半年,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国内经济宏观紧缩政策,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而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步伐也趋缓。长期以来,投资过热而居民消费疲软的现象,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要想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必须依靠靠内需拉动。因此,以消费需求结构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使消费与投资实现良性循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一、我国居民消费低下的原因分析

1.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国民经济速度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增长速度缓慢。从今10年来GDp增长和消费增长来看,除了1999年外,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落后GDp增长速度,而消费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增长缓慢。

2.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是居民收入增长慢,居民收入差距也是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从而抑制居民消费,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首先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近年来我国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不仅造成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趋于降低。其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大。

3.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居民消费低下

影响我国消费低下的原因很多,从消费心理到消费预期。而经济体制不完善,如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体制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养老体制不健全,而医疗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广大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减低当前消费需求。其次,住房体制改革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压抑现时消费。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重点。而我国在200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商品房价格屡屡攀升和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导致居民抑制了当期消费需求。最后教育体制改革拉升了居民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预期,抑制其他消费。

二、对策

1.改变过去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应该进一步修正,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因此,在应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变缓的良药应该是提高居民消费,应该改变过去的有关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有关促进消费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从我国居民收入和GDp增长来看,人民并没有完全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最实在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人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改善民生,从而最终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因此,今后应该实行更加积极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地增长,特别要注意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奖金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

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大,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度,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增加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减少社会差距。此外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等。

4.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树立居民消费信心

改善商品供给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居民消费热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教育、住房、大汽车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服务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大力发展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是加快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与信用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拓展新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

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为农村居民购物、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消费品市场秩序,严惩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篇10

关键词:消费品进口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由于出口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特殊地位,导致学界和决策界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贸易方面,而很少考虑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进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使人们不得不引起重视。进口贸易并非简单定论为国民收入的漏出量。

Coe&Helpman(1995)基于Grossman&Helpman(1991)的“创新驱动”增长模型,采用21个oeCD国家和以色列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国际溢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贸易伙伴国的R&D投入能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Coe,HelpmanandHoffmaister(1997)进一步检验了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Lawrence,R.Z.(1999)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产业进行研究,发现进口造成的竞争效应刺激了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tituso.awokuse(2006)运用相关方法研究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波兰的数据能够验证进口促进经济的假说,而认为出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都是不完善的。国内也已有一定的学者开始对进口贸易进行研究。佟家栋(1995)首先探讨了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对1953-1990年中国进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时期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林媛媛(2000)通过对我国1990-1997年进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回归分析,发现进口与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的。刘晓鹏(2001)从对外贸易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入手,对我国1980-199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协整计量分析,运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我国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熊启泉,杨十二(2005)以1978-2003年我国的GDp、进口贸易额两个时间序列来分析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指出,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消费品进口现状

(一)消费品进口贸易规模分析

消费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大类,但是我国消费品的进口,相比其他大类商品进口所占比重却较小。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品进口额仅为1643.1亿美元,仅占总进口额的5.85%,而中间品和资本品占总进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5%左右。虽然消费品进口额所占比例较小,但2002-2010年消费品的进口额也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09年的8年时间,消费品进口额增长了近400%多,增幅很大。

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消费品的量虽然不多,但也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且每年增长率较大。

(二)消费品进口贸易结构分析

按照联合国的广义分类法(BeC),把消费品分为这几大类型,即食品与饮料、耐用消费品、半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

在所有进口消费品中,半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最大,2005-2010年,其所占总进口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以上。食品及饮料是我国第二大类进口的消费品,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曾铮(2009)认为,食品及饮料是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相对而言,我国在这类产品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耐用消费品的进口量也较大,占到总进口消费品的20%左右。这类消费品中包含大量的科技含量,中国因为技术水平的欠缺,需要大量进口该类商品。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基本维持在20%左右。非工业运输设备的进口所占比重最小,维持在5%以下。

二、消费品进口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消费品进口对本国消费品的替代作用

按照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在达到供需平衡的前提假设下,可以认为一国的需求等于一国的供给;而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下,一国的供给是由本国供给和进口供给组成的,即本国需求=本国供给+进口供给。假设本国需求不变,那么进口增加必然会代替本国的生产供给。

消费品的进口,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用本国创造的收入去购买国外的商品,从而造成国民收入的流失。而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进口消费品会通过替代效应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消费品的进口还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消费品进口可以通过拉动和创造需求、模仿技术和竞争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消费品进口通过拉动和创造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品进口通过拉动需求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两个途径:

一方面,一个国家潜在的消费需求并非总是能够由国内的生产所满足。如果处于封闭的经济环境中,有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就无法最终形成消费支出,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消费文化的相互渗透,再加上国外产品的进口,尤其是国内目前尚不存在的商品或者国内虽有但具有异质之处的商品,会培育国内消费者对该类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带动国内其他相关商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当进口满足了本国扩大的需求,由于增加的需求得到了实现,会进一步引起与进口商品相关的国产产品或相关行业的需求。当相关国产产品或行业得到国内供给的实现之后,又会引发其它更多国产产品或行业的间接需求,这个过程类似于“链式反应”的连环方式引发更多的国内需求。

(三)消费品通过模仿技术和竞争效应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品还可以通过模仿和竞争效应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首先,进口商品一般含有大量的技术信息,进口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模仿其技术,进一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当进口产品的技术为进口国掌握后,便可以投入生产使该类产品成为该国国内产品。

其次,进口商品的引进能促进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竞争,进而刺激国内的厂商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甚至开发新产品。

三、消费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消费品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

因为联合国网站关于进口消费品的数据年数较少,故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数据资料均来自于《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取样时段为1990-2009年。其中,汽车产业的衡量值用根据生产法得到的汽车工业增加值消除相关物价因素而得,汽车进口额通过当年各年的汇率换算而得。同时,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为LntotaL和Lnimp,其相应的差分序列为ΔLntotaL和ΔLnimp。

1.aDF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对LntotaL和Lnimp进行aDF检验,根据施瓦茨信息准则确定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阶数。

检验结果表明,各序列变量的水平值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

2.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汽车的进口与汽车产业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对汽车的进口变量与汽车产业增加值进行协整分析。本文用e-G两步法对LntotaL和Lnimp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第一步,估计LntotaLt对Lnimpt的回归方程。

LntotaLt=α+βLnimpt+εt

根据1990-2009年的数据对其进行oLS估计,得到:LntotaLt=1.3011+0.9136Lnimpt+εt

(3.30)(14.37)

R2=0.91,s.e=0.31

计算oLS估计的残差,得到序列:

eCmt=LntotaLt-1.3011-0.9136Lnimpt

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

对上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知,aDF检验统计量-1.6026,都小于显著性水平1%、5%和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这也表明LntotaL和Lnim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0.9136)为协整向量。

表1残差项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e-G两步法原理,上述协整方程揭示了汽车进口对汽车产业增加值的影响程度,也表明了它们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从协整方程看,汽车进口额每变动1%,将促进汽车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长0.91%。所以该协整方程具有现实意义。

3.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

反应LntotaL、和Lnimp之间短期动态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为:ΔLntotaLt=0.1246+0.3780ΔLnimpt-0.1541(-1)+εt

(4.49)(5.14)(-1.93)

R2=0.63,s.e=0.103,Dw=2.16

其中,eCmt=LntotaLt-1.3011-0.9136Lnimpt

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误差对汽车产业增加值短期动态的影响。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两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汽车进口额短期内每变动1%,汽车产业增加值将同方向变动0.38%。这一数值较长期协整回归方程的要小,说明汽车进口对汽车产业增加值提高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

4.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汽车进口与汽车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本文选取最优滞后期数5(根据本检验所选取的样本期间,运用aiC准侧得出的最优滞后期数为5期)。这两个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汽车进口额与汽车产业增加值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Granger因果检验来看,汽车产业增加值是汽车进口额的Granger原因,而汽车进口额并非汽车产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

(二)消费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化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已经表明,汽车的进口对汽车行业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其对汽车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但是此实证分析只是分析了期间的平均水平,不能看出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运用汽车产业增加值对汽车进口额的弹性系数来分析各年的弹性变化,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变化趋势。

该弹性系数为:

其中,yt为t时刻的汽车产业增加值,it为t时刻是汽车进口额。

从表3可以发现,汽车产业对汽车进口的弹性系数值基本处于增长趋势。1995年,该弹性系数值仅为-0.05,表明汽车进口额每增加1%,汽车产业增加值减少0.05%。1995-1998年,该弹性系数值均为负数,表明汽车进口额增加时,汽车产业增加值反而会减少。1998年之后,该系数值逐渐增长。2009年,该系数值为5.67,表明汽车进口额每增加1%会拉动汽车产业增加值增加5.67%。

表3汽车产业对汽车进口的弹性系数

注:由《汽车工业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可以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有一定的消极作用。2000年之后,该弹性系数普遍大于1,表明汽车行业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汽车进口额增长。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首先从消费品进口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分析了我国消费品进口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消费品的量虽然不多,但也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且每年增长率较大;另外,在进口消费品中,我国进口半耐用消费品最多,其次是食品及饮料的进口,然后是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进口最少的是非工业运输设备。

理论上,消费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品进口通过对国内商品的替代效应对经济增长起到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消费品进口通过拉动需求和创造需求、模仿技术和竞争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消费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大于其负面作用。

实证上,本文因联合国数据库关于消费品进口的数据局限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汽车产业进行分析,分析汽车的进口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汽车进口与汽车工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汽车进口对汽车产业的长期影响较短期影响大。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汽车产业增加值是汽车进口的Granger原因,而汽车进口并非汽车产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

因为实证分析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总的平均水平,无法看出其变化趋势。本文接着用弹性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汽车进口对汽车行业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1.适当降低消费品(特别是中高档消费品)的进口贸易壁垒

我国对消费品,特别是对中高档消费品及奢侈品的关税一直比较高。较高的关税可能会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但也会导致一系列的贸易问题。高关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部分商品的国内外售价差别很大,这会直接催生海外代购和消费的热潮。大量的消费被转移到海外市场,直接导致我国国内的税收收入减少。其次,大量的中国海外游客带入境内的海外商品也没有直接计入我国的海关统计,这也会造成我国贸易数据的失真,影响我国制定相关的政策准则,进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2.培育市场经济的主体,培育高档、优秀的本土消费品品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得较晚,仍处于逐渐完善阶段,尚不健全阶段。相关部门应减少垄断,营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品的大量进口是因为进口商品在质量、科技、品牌等方面较本土商品更有吸引力,而我国自己的民族品牌还不能满足需求。本土品牌应该通过正当的竞争,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档优秀的民族品牌。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消费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

3.完善我国消费信贷体制,刺激信用消费,缓解消费滞后的状况

基于中国人长期的积蓄消费观,中国消费量长期偏低。2008年,中国信用消费额仅占3.3%,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信用消费比例高达66.7%。相关部门应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体制,刺激信用消费。信用消费既能扩大即期消费,又能提前实现未来的消费需求。这样就能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来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郭景远,孔昭昆,曹正清.进口产品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探析[J].特区经济,2006,211(8).

[2]吴松泉,王玮楠.进口汽车市场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汽

车与配件,2008(32).

[3]彭斯达,陈继勇.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与经济

增长的相关性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4]黎武.我国进口贸易对居民消费增长影响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

[5]高长春,刘艳娟.我国进口消费深度发展原因及效应分

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4).

[6]资树荣.我国消费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

[7]陶菁.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进口构成的影响[J].宁波大学

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4).

[8]杨丹辉.消费全球化与中国消费品市场对外开放[J].中

国软科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