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23

绿色建筑条例篇1

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托,现就《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制定本条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节能降耗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我省建筑总量大,每年新增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建材生产和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会总耗能量的40%左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相对于传统建筑,目前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达65%,建造成本只增加1%左右,还显著改善建筑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发展绿色建筑既有利于降低能耗,又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二是转型升级和建筑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又是我省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增加值已占全省GDp总量的6.1%,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已达12%。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推动相关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换代,引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拉动有效投资,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建筑产业更高水平地发展。三是法制建设和落实决策部署的需要。我省自2007年颁布实施《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以来,累计建成节能建筑5.6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776万吨的能力,特别是自2014年全面执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331092-2013)以来,建成绿色建筑1.2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工作已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相继出台,国务院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省委在生态文明、“两美”浙江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决策部署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现有的政府规章已不相适应。加快我省建筑节能立法,并将其上升为绿色建筑条例,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起草过程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绿色建筑立法列入条件成熟提请审议的立法预备项目,并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机制的精神,确定由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请审议。环资委贯彻实施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牵头成立立法起草小组,由法工委、建设厅等部门和省人大代表、立法领域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积极开展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形成后,起草小组先后征求了立法领域专家学者、各地建筑节能负责部门、有关建设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还赴广东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赴省内各市(县)进行调研;同时,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又书面征求省政府领导意见。在综合各方情况和反复研究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条例草案。环资委认为,出台该条例条件已基本成熟,现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条例草案分为总则、规划与建设、运营与改造、技术与应用、引导与激励、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共五十二条。

(一)关于条例名称及适用范围。在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中,该法规的名称为《浙江省建筑节能条例》。环资委认为,绿色建筑比节能建筑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在以节能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还涵盖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更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绿色建筑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将立法规范范围从建筑节能拓展到绿色建筑,更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基于上述情况,将条例草案名称更改为《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同时,进一步拓展条例适用范围,除沿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民用建筑的的限定外,草案第二条第三款规定,还适用于“工业用地范围内用于办公、生活服务等用途的建筑”。

(二)关于绿色建筑等级。为了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第五条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制定不同等级技术标准进行管理,并确立分类递进和分区递进的绿色建筑实施机制。一方面,草案第六条、第二十条规定,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大规模改建民用建筑应当最低按一星级进行建设,其中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最低按二星级进行建设;另一方面,草案第九条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高于全省一般要求的绿色建筑等级,促进相对发达地区发展高等级绿色建筑。此外,草案第十至十二条还要求在建设项目可研及其批准、土地出让、委托设计等活动中,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三)关于绿色节能评估。节能评估和审查是节约能源法设定的一项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草案未增加新的行政许可环节,在第十四条适度扩充了绿色方面的评估审查内容,并将法律规定的按年综合能耗实行分类管理换算为按相应建筑面积进行分类管理。第十五条规定,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办理规划报批时,应当向城乡规划或建设主管部门报送节能评估文件,办理节能审查,对不符合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时,草案第十六至十八条对图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落实节能审查意见作出规定,第十九条对出具验收能效测评报告的第三方机构作出规定,建立建设全过程闭合监管机制。

(四)关于运营节能监管。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用能管理是实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条例草案建立绿色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体系,强化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的责任义务。草案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系统、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公共建筑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实现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既有高耗能公共建筑进行绿色改造的目的。

(五)关于绿色技术应用。绿色技术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条例草案第二十九条结合我省实际,确定了“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余热利用和生态白蚁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路线。第三十一条规定城镇土地开发应当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十三条规定新建民用建筑按标准强制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第三十五条规定新建保障性住房实行全装修,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共建筑应当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六)关于扶持激励政策。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刚性规定的基础上,条例草案第四十条制定了五条激励政策,主要有:因采用墙体保温增加的建筑面积不纳入建筑容积率核算;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可以申请项目资金补助;地源(水源)热泵系统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并按照实际消耗地表水量计收水资源费;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以上浮。第四十二、四十四条还规定自身光伏发电量可以抵扣建筑能耗,合同能源管理节约的能耗资金财政部门不予核减。这一系列激励政策可有效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建设、使用等主体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引导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绿色建筑条例篇2

关键词:建筑;绿色;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还能够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作用。建筑中采用无毒无公害的原材料,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各个细节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使得建筑废物的排放量减少,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1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设计理念都有着它存在的意义,而绿色建筑也有着它独特的重要性。我国的目前的资源形势非常紧张,首先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环境经济的发展。例如在特定的一个区域内,我们可以在针对性的设计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条件,设计出能耗较低的房屋。而建筑材料也大可以就近取材,降低运输成本。或者使用一些新材料作为节能墙体的材料,让建筑物能够更好的达到保温的效果。其次,绿色建筑也能够刺激我国市场中新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例如不同种类的新型保温材料都在不断的被发明利用,这样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物也能够更好的满足适合的材料被利用。最后,绿色建筑的设计是符合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成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计划之一,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耗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绿色建筑的生态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其自身的生态型正是人们对他看重的重要有点,所谓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指的是再进行建筑和设计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生态规律进行尊重和考虑,让生态环境得到完善的保护,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让其他的地域条件和当地的气候生态特征相结合,让自然的通风以及采光等自然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尽量让自然能源代替人工能源,让能耗和污染得到减小,同时在进行材料选择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可以重复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保证材料的污染程度达到最低。

2.2绿色建筑的安全舒适性

对于所有人来说,建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要求,没有人会在选择建筑时挑选不舒适也不安全的房屋去居住,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地址选择上需要设计者保证周围不会出现洪涝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对于建筑的工程范围内的辐射源以及电磁检测也要保证完善妥善的完成,坚决杜绝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建筑场地的安全范围内,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2.3绿色建筑的先进性原则

所谓先进性指的便是将绿色和只能合二为一,也就是说,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要符合通过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的理念要求,二者共同发展,互相推进,例如在进行防范系统的设置时,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的系统监测,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对于室内室外的环境进行检测,让系统的运行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优化,在节省能源的同时做到最

3促进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阐述

绿色建筑设计所要坚持的原则是通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同时,也一定要坚持系统化协调的原则。使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能够与外部环境条件紧密的结合起来,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我国国土辽阔,地理条件负责,因此在建筑体高效运转的同时,也应该坚持地域性特点的原则,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并充分的吸收传统的地域文化,将现代化建设理念与文化、经济有机的融合起来。想要更好的与大自然健康、协调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3.1对建筑物整体的设计考虑

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将对绿色建筑的稳定性与成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与规划的同时,必须与施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情况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全方面的数据调查研究。例如在一些温热地区,在使用墙体材料时,就应该优先选用散热性较好的墙体材料。而对于寒冷气候的环境下,保温是最大的实际意义。

3.2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时,应尽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且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中也不乏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被推广使用,而节能环保材料对商用建筑以及民用建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以及使用功能,还有着环保健康的功能。例如在一些商场或写字大楼,可以利用太阳能幕墙进行供热与发电,这样也可以减少传统建筑对能源的依赖性。

3.3“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对绿色建筑来说,因地制宜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不同施工区域、不同条件气候,在实际的设计与规划方面,可以综合考虑,并选择更加合适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最大程度上通过集热、通风等手段,减少环境对施工时的影响。此外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设备,从而减少能耗。在墙体材料方面,也应该根据环境条件下,性能最佳的材料进行使用。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4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资源利用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目前我国利用最广泛的当属太阳能,它主要不但可以为建筑物提供降温、千燥、生活热水、采暖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混凝土构件起到一个养护的作用。而利用太阳能发电,目前也是我国建筑业所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其次,建筑物的采光与通风设计都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居住与办公环境。

3.5有效实现建筑绿化

绿色建筑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建筑的绿化,绿化率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可以通过加大建筑物的绿化面积,在其周围合理种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抵挡一定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弱噪音调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内外空间等特点,加入建筑的绿化因素,提高房屋建筑的使用质量,这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显著提升了建筑的生态以及人文价值。

4结语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早已被提出,但施工企业却对其不够重视,但绿色建筑的优越性是其他建筑设计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绿色建筑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多方面人员的推动和支持,进一步的让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得到推动和发展,让绿色建筑可以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居住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邓雪梅.追求绿色节能建筑[J].世界科学,2011(01).

绿色建筑条例篇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雨水回收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绿色保障性住房具有“造价不高品质高,占地不多环境美,面积不大功能全”的特性,充分符合保障性住房“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2013年,苏州市保障性住房已经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在合理的造价增量范围内,如何科学的选择绿色技术,全面提升居住空间的品质,是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第一步。在具体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总平面布局、户型设计、非传统水源利用、节能环保、景观绿化是实现绿色保障性住房的主要问题。

1.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分析

1.1总平面布局

大多数保障性住房能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根据地块的特点和场地情况进行总平面设计和合理布局。保障性住房的几个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特点表现为:建筑密度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单体体形系数较低等。出于经济性的考虑,保障房的开发一方面与商业开发小区有共同点,但在总平面布局上协调性相对较弱。

1.2户型设计

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于套型较小,一般都实现了紧凑的平面设计和恰当的面积分配,符合土地节约原则。但一些项目在住宅房型的实用性设计、精细化设计、节能节地方面考虑欠妥,南向楼梯间、北向客厅、无窗卫生间的设计仍存在,需要改善。

1.3节能环保

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建造能够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允许的条件范围内采用适用、安全、经济、成熟的技术、材料、设备和产品,满足现行建筑节能规范条文的要求。一些住宅小区采用了太阳能技术(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在临街、噪声源大的区域采用了通风隔声窗。但从总体上讲,保障性住房在节能环保方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多,科技含量不高。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建筑类型包括居住建筑和部分公共建筑两类。《标准》采用了两个维度的衡量体系,采用条文达标累计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两个维度是指技术领域维度和条文性质维度:技术领域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条文性质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在此标准后,又陆续了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超高层建筑等相关补充标准,构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体系。截至2012年底,已经评出绿色建筑超过了700栋,其中保障房的建筑面积占比约为13%。

3.案例分析

某安置小区项目占地4.36万m2,总建筑面积约17.4万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4.2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21万m2。项目主要部分包含10栋高层住宅,总户数为1368户,其他配套建筑7栋。

4.1项目方案设计的不足之处

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出发,项目的用地指标、绿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场地交通、建筑节能、室内装修等关键性指标基本能符合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具备开发绿色建筑的前期条件,但仍然存在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1)室内环境不佳。该项目楼板的隔声构造不佳,卫生间位置不佳。

(2)无非传统水源的利用。该项目的可收集雨量较为丰富,也存在绿化灌溉等低质水源的需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缺乏深入的考虑。

(3)Bim技术应用不足。本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仅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筑的日照条件进行了简略的理论分析。在建筑的声环境、采光效果、场地风环境、室内通风、小区热岛强度等方面,都只基于经验判断,设计依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4)“绿色”特点不鲜明。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相关要求,仅有一项可达标优选项(地下空间占比为32%),不具备参评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资格。

4.2绿色体系策划

项目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项目方案设计的实际情况,从“四节一环保”的各个方面进行绿色潜力挖掘,弥足建筑的基础条件不足,合理选择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以实现合理开发绿色建筑的目的。表1为绿色建筑设计预评和增项计划总表。

表1绿色建筑设计预评和增项计划总表

注:(1)评价标准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二星要求”对应的数据系根据评价阶段和项目实际情况剔除不参评项后的折算值。

4.3绿色建筑星级

通过合理的构建绿色建筑的完整技术体系,项目在“绿色”的角度得到了优化和完善。其中,规定项全部达标,一般项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的项数要求,优选项达标选项为“4.1.17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和“4.2.10采暖和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此外,项目还采用了可再生能源,以光伏发电提供景观路灯和室内公共区域的照明,满足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要求。

绿色建筑条例篇4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1.1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率先提出“生态建筑学”的理念。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建筑节能类的规范,并且逐步提高节能标准,绿色建筑开始了政府化行为。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成立,并广泛推行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LeeD绿色建筑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和最具实践性的绿色建筑认证评分体系,该体系帮助项目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注重项目在能源消耗、室内空气质量、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使建筑达到健康舒适。截止2010年6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LeeD认证项目累计面积超过9660万平方米,注册项目数量达27581个。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也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并强制实施该计划,使新加坡从2005年仅17座绿色建筑到2012年达1000座的飞跃。如今,随着绿色建筑在世界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研究已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1.2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2006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我国近些年来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制而成,并借鉴了LeeD认证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关注环境和健康问题,反映地方特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我国近些年来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制而成。2008年仅1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的标识。近年来,随着公众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合作交流及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参照国外相关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实施建设。且相应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标识规范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至2012年底,我国已累积74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的目标。目前,上海的绿色建筑发展位居全国榜首,截止2012年8月31日,绿色建筑面积达到443.88万平方米,位列其后的深圳,也率先提出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区域性建设。2013年1月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从提倡绿色发展到实践执行的跨步,这将推动各大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2、海南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

自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内掀起了一波新的房地产开潮,岛内各地的建筑物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若建筑节能及建筑发展模式控制不当,都可能成为绿色海南环境污染的源头,给海南岛的生态带来巨大破坏,所以,发展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将是海南建筑领域今后的重点工作。日前,由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订的《海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获省政府批准。这意味着绿色建筑在我省的发展已上升为政府引导的产业,将从政策、技术及相关产业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省绿色建筑示范省及绿色崛起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强化绿色建筑的实施政策

《行动方案》明确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55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可目前获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仅有几个。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多方合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运作模式。率先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建筑先行试点,起到典型示范效应,如政府办公大楼、保障性住房、图书馆、医院等。对于商业地产,可借鉴新加坡做法,采取强制性措施,政府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可将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作为一条硬指标纳入到土地出让挂牌、招标和协议条件中,在报建审批程序中,要求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备案。绿色节能建筑除了政府引导推动以外,还需要公众共同参与,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政府引导及工作参与为辅的良性发展格局。可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传播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来普及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同时可以借鉴深圳的做法,在社区每星期安排有绿色、生态环保方面的主题讲座;让民众参观绿色建筑示范展厅,播放形象专题视频或设立多媒体游戏,让民众在亲身感受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甚至可以从幼儿园起,就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使绿色生态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

2.2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海南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应紧扣“因地制宜”四个字,海南是国内著名的“阳光岛”,全年日照时长高达2000小时,且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风能资源丰富,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如夏季可采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或光伏发电来为公共建筑提供冷量与电能;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住宅、酒店、医院等建筑提供生活热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气电、核电、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到2016年末,城镇新建住宅建筑70%以上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海南成为绿色低碳岛”。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海南可以在借鉴其他城市发展案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海南地域特点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建议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业支持。引进国内外优秀能源企业或培育本土生态能源企业,建立生态能源生产基地,例如,英利能源、汉能光伏、龙源风力等新能源企业,这不但使生态能源的发展系统化开发利用,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本省就业压力;政府大楼、保障性住房等政府工程项目也应优先应用太阳能系统,通过政府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地产项目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另对住宅安装太阳能系统的用户,政府可以给予低息贷款,鼓励民众积极安装使用太阳能或优先选择绿色建筑小区。

2.3推进既有建筑物的改造

我省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很大,高达900万平方米,对推行绿色建筑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限于新建筑,也要考虑既有老的、旧的建筑能耗大户、旧城改造等,规划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进行改造。国内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像新加坡建设局技术学院的技术培训楼,改建后的大楼外墙按照适当的光照角度设置遮阳板能有效遮挡阳光,阻止强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直接射入室内,起到了降温的作用;覆盖在建筑外墙的垂直植被和屋顶花园,都具有遮阳隔热的作用;屋顶建有特别为热带气候研制的金属太阳集热烟囱,能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热压原理抽出室内热气,促使室外空气流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及降温的目的。我省的旧建筑改造可借鉴别城市优秀经验,再结合海南自身气候条件来推进。海南的老建筑物普遍未利用可再生能源且环境比较封闭,在改造的时候,可优先考虑利用太阳能降低能耗。其次是使内部与外部有效连通,做到自然通风,还要加强屋顶、墙体以及外门窗的隔热措施。也可以推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例如,雨水收集利用。

2.4培养人才与制定措施

绿色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的理念,渗透到了建筑物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使用维修乃至拆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所以,绿色建筑最大特点是要求整合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应从节能减排、居住舒适度、室内装修、材料选用、建筑垃圾处理等多方面去考虑,绿色建筑比传统设计更加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必须非常重视设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更重要的是要从局部设计走向整体性设计的平衡,使绿色建筑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和谐一致,发挥应有的节能减排效率。我省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量专业性强的绿色建筑人才,应重视该方面专家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并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其次,绿色建筑的重点在于执行,政府可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制定措施,强化监管,确保节能设计标准在新建建筑中得到严格执行,未经审查或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而且通过审查建设的项目,要严格监督施工环节,确保节能材料合格、绿色环节点对点实施、工程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等。

绿色建筑条例篇5

关键字: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循环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概述

(一)概念

绿色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建筑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结构、色彩等方面的考虑,其逐渐转变为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看待,而更被视为生态循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份。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概况

2006年,中国建设部与质检总局在建设节约型和资源环保型社会的政策背景下,联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5-2006(下文简称《标准》),在“建筑节能三步走”基础上增加了“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内容。《标准》是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通过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标准》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

2007年,国家又推出了《绿色施工导则》,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控制指明了方向,同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大大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同年8月,原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开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14年4日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408号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至此,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

二、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整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取消优选项。

5.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6.明确单体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

7.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

(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其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适用范围,由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其确定依据是:

(1)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截至2012年底,742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已有医疗卫生类5项、会议展览类9项、学校教育类12项,但具体评价中却反映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于这些类型的建筑考虑得不够。(2)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已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包括上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3)项目试评工作也纳入了4个医疗卫生类、5个会议展览类、7个学校教育类以及航站楼、物流中心等建筑,初步验证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此的适用性。

2.评价阶段划分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但在随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建科综[2008]61号)中,已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规划设计或施工阶段,有效期2年)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期3年)。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评价阶段上也作了划分,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

具体方法上,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有66.3%的反馈意见同意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章的内容仅在运行阶段评价。基于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将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5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章。

3.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具体指标(评价条文)方面,根据前期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以及征求意见和项目试评两方面工作所反馈的情况,以标准修订前后达到各评价等级的难易程度略有提高和尽量使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为出发点,通过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改内容或指标值、新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或指标属性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定级方法

根据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修订组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采用量化评价手段。经反复研究和讨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方法定为逐条评分后分别计算各类指标得分和加分项附加得分、然后对各类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并累加上附加得分计算出总得分。等级划分则采用“三重控制”的方式:首先仍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一致,保持一定数量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每类指标设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最后再依据总得分来具体分级。

严格地讲,上述“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条文不能参评。因此,用“得分率”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基本规定”章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

三、基于全球范围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软成本”是指购买那些并非构成建筑本身的物料或服务的成本,但这些物料或服务却是建筑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包括建筑费、设计费、验收及许可费用、律师和评估费、环境认证费、贷款利息、会计费、保险费、税费、营销与项目管理费。“硬成本”是指购买建造建筑所需有形物料的成本,包括购置土地、建筑结构、制成品、材料和景观的费用。

下文所讨论的大部分成本是指设计成本(主要包含建筑设计与咨询费用)和施工成本(建筑结构的建造费用本身),不包含土地购置费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的实际成本费用出现了0%-12.5%的下降(各种成本费用数值取平均值)。实际成本费用数据来自多种建筑类型,包括办公室、住宅、学校、仓库、银行、超市、卫生中心、社区设施、学术建筑和公共建筑。

这些数据将符合规范建筑的成本作为基准线,而这一基准线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国或当地法规的先进性。这些案例研究样本所在国均拥有环境认证系统和强大绿色建筑委员会,旨在推进该国绿色建筑项目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合规建筑成本的基准线将不断提高,使其与绿色建筑之间的成本差距逐渐缩小。部分未将绿色项目加入其建筑法规的国家可能会发现其建筑成本费用远高于上述国家的建筑成本。

多个研究表明绿色建筑的成本未必更高,以合规建筑的预算建造绿色建筑是可行的。事实上,某些研究中也列举了一些绿色建筑成本低于认证建筑成本[7]的案例。不少研究人员曾就降低绿色建筑成本提出建议,其中包括:

•从项目开始便将绿色策略融入到预算之中,避免使用成本更高的附加策略;

•雇佣有经验的设计和建设团队;

•从设计前阶段到后期入住使用集成建筑设计模型(iDp),使客户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让所有咨询顾问人员从项目开始就参与其中。

无论就创造有形的可持续发展效益还是提高项目成本效益,在项目开发中使用集成建筑设计模型(iDp)都相当重要。同时,采用该模型的建筑从项目开始便将未来考验、复原能力和生命周期考虑在内,为建筑带来了长期的利益。戴维斯・兰登于2007年[11]出版的研究发现“……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平均成本差异并不显著”。同时,他还证明了建造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意味着额外成本。越来越多项目团队以非LeeD认证建筑的预算建造了LeeD认证建筑。对于绿色建筑而言,最大挑战是让人们认识到绿色设计并非在常规建筑基础上堆砌技术,而是一门需要新思维方式的综合设计学科。

相比传统建筑,像“零碳”这样强势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成本增加了12.5%。但是最近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认证绿色建筑的成本仅提高了0%到4%。获得更高级别认证的建筑成本增加了0%到10%(例如BReeam的最佳、LeeD的银级/金级、以及BGm的金级/金加级);获得最高级别认证的建筑(如BReeam的优秀、LeeD的白金级、BGm绿色标志的白金级和“零碳”)成本增加2%到12.5%。

四、我国既有绿色建筑统计分析

截止2013年,我国绿色建筑通过比较可知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绿色建筑项目通过了评审,但地域差别明显,以沿海城市较多,近年来,绿色建筑向内地发展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2012年前后绿色建筑均有了较快的发展。

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要素因建筑类型以及星级差别而不同,2008年~2010年中绿色建筑对于室内舒适度的要求不断上升,导致室内环境控制成本大幅提高,2008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对绿色建筑样本进行了增量成本统计和分析。

经过三年的发展,绿色建筑标准、评价、设计、产品、人员趋于理性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绿色建筑产品由原来的新技术变为成熟技术、由原来不为人知的高科技变成了人人尽知的常用技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也随之降低。加上居住建筑趋向产品化,更多住宅是装修交付,因此对于绿色建筑达到更高星级有了基本方案,增量成本也随之下降。

经过对近100个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样本中采用了五项技术:保温材料加厚、节能外窗、能耗模拟优化、节水器具和隔声设计技术;透水地面和智能化系统采用的项目比例均为98%,透水地面技术在其他两个项目中也有采用,只是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的比例;高效光源的应用比例为93%,在部分一星级的住宅项目中没有应用。局于前几位的技术有,保温材料加厚、节能外窗、能耗模拟优化、节水器具、隔声设计、透水地面、智能化系统、高效光源、地下空间开发、绿化喷灌、雨水收集利用等。

绿色建筑条例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建筑概念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以DDt为例提到了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展开了人类环境保护的篇章,该事件也成为了环境保护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同样,在1969年,美国建筑师保罗・塞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arcology)的概念,同一年,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麦克哈格作为风景建筑师提出了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该和谐统一发展的观点,并在书中研究了生态建筑的建造与设计方法。由此生态建筑的理论开始初步成形。

直到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这是首次世界范围内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基于此,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夫妇出版了《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Greenarchitecture;designforansustainablefuture),提出绿色建筑系统和整体的设计方法:节能设计、结合气候条件的设计、资源的循环利用、用户为先、尊重基地环境,使绿色建筑设计变得系统和容易操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和技术层面①。

如今,绿色建筑一般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②。归结起来也可表述为具备4R的建筑,4R即指Reduce,Renewable,Recycle,Reuse,其中Reduce是指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是指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是指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③。因此,绿色建筑就是指那些能够在最大化资源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尽可能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建筑。

绿色建筑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建筑能耗小,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能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般能够将能耗降低70%~80%,德国甚至有零能耗的示范建筑④。二是绿色建筑一般倾向于就地取材,更加贴合与本地的人文,自然与气候条件。三是绿色建筑与外部环境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传统建筑相比,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隔较为明显,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封闭的内部环境,而绿色建筑恰恰相反,更加强调内外环境的连通性。四是在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后期的建筑使用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早,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发展的较为完善,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多国的GBtool,法国的eSCaLe,日本的CaS-Bee等,这些评价体系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⑤。

日本的绿色建筑发展较早,1980年开始,日本制定了节能标准,并于1992和1999年两次对该标准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强化,对节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日本的财团法人建筑环境・节约能源机构(instituteforBuildingenvironmentandenergyConservation,简称:iBeC),在1990年建立了环境共生住宅研究会,制定了“环境共生住宅认定标准”,1998年开始的认证工作。2001年,日本新成立的构筑可持续建筑理念,开发建筑物环境性能综合评价工具的委员会JSBC(JapanSustainableBuildingConsortium)搭建了CaSBee的框架⑥。该评价体系是亚洲国家开发的首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二)国内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在1996年,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该报告针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一系列的保证措施,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该项法律主要针对于建筑节能,同时在该法中提出了建筑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⑦。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这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建筑的标准一直在提高,建筑节能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其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我国专家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后的成果结晶,目前该书已经第三版,该书在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评估和指导方面使用率较高。2003年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为了2008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而服务的,其通过建立严格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来落实包括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实践绿色奥运建筑的目标。之后我国相继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包括2007年出台的《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这些标准和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完善⑧。

在我国制定的这些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细则的引导下,国内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大城市已经率先开始尝试绿色建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的研究及应用实践,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清华的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及上海的生态建筑示范楼。从这些大城市开展的示范成果来看,我国虽然在绿色建筑方面发展起步较晚,但是现如今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同时在建筑节能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因此,在现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图1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

三、国内绿色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绿色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十年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限制绿色建筑进一步推广实施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对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不清,很多地方仍然认为绿色建筑是一种高成本,高科技的建筑方式,这与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环保具有较大的出入,而这种观念极大的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地方政府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未能将绿色建筑推广到城乡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中去,将绿色建筑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范围,开发商的盲目宣传导致了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⑨。

(二)发展绿色建筑方面的激励政策不足,由于绿色建筑属于低能耗建筑,其设计的理念出发与环保节能,但是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关于绿色建筑的财税激励政策,缺少了政府主导的政策激励,绿色建筑的概念仅仅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用来营销的一种炒作口号,因此从根本上难以得到重视。同时在缺乏鼓励措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进一步拉动市场的需求。

(三)居民采暖方式亟待改进,传统的采暖方式,尤其以北方为主,是采用的集中采暖方式,这种方式属于同一供暖,不能独立进行调节,这种采暖方式在技术上也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主要强调的是节能,而在集中供暖的条件下,并不能很好的支持单个建筑的节能设计。以中国南北为例,北方地区的供热导致了一些建筑能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出两到三倍,相比之下,我国南方的供暖能耗则只有发达国家同类气候区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城市居民户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⑩。

(四)产业化水平低,虽然我国的政策一直在强调节能,节材与环保,对于市场产品需求来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且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绿色建筑相关的许多行业,例如建筑施工行业,由于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十分有限,直接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实施。国外在这一点上多采用由节能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例如瑞典?,相比之下,我国应该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营造出适宜绿色建筑发展的产业环境。

四、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出现的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转变技术观念

绿色建筑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为目的而展开的建筑活动,因此其核心的环境观,能源观与经济观应该与传统的观念相分离。首先是环境观念的转变,人类从对开始改造以来就抱着能够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目的,“以人为本”也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绿色建筑技术的理念中,环境自然与人类的需求是相统一的,“以人为本”也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传统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能耗的问题,我国2006年房屋建筑总面积395亿平方米,总商品能源消耗大约5.63亿吨标准煤,占到了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从中可以看出建筑能耗不再是小问题,而是能够影响全局的大问题。经济观念的转变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经济观念中没有考虑生态效益,没有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是一种长远的投资回报,在短时期内可能无法看出具体的收益,但是长远来说回报将是巨大的,因此经济观念的转变才能正确的引导市场,不仅仅专注于短期的回报收益。

(二)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励体系

绿色建筑的政策激励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包括针对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和不同目标主体的激励政策。对于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来说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首先对于起步阶段,激励政策的激励应当主要集中于政府,在这一阶段,政府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到了发展阶段,激励主体包括了政府与市场,两者并重,其中对于市场的激励则是通过激励消费者与包括开发商在内的相关单位,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政府的政策对于市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消费者的选择作用对市场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开发商,设计施工单位等则是施行的主体,对他们的激励能够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施工的完成度。在成熟阶段,则是以激励市场行为为主,而激励政府行为作为辅助。成熟阶段的绿色建筑行业应该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市场在发挥主要的作用,政府主要是辅助和保证市场的良好运行。这种分阶段的政策激励体系也是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所制定的?。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考虑绿色建筑成本的外部性,绿色建筑一般具有正外部性,因此可以考虑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补贴与优惠,包括绿色建筑开放商获取土地使用权时,减少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免征或减征新型节能建材产品增值税;在绿色建筑销售阶段,减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三)技术改进及应用

我国虽然在绿色建筑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上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时应当注重技术的本土化,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使得我国建筑技术迅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这些新技术要想能够实际应用,在推广应用前,必须要先进行本土化,以使得该技术能够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有些区域由于受到当地条件的制约,很多国外的新技术并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应用,因此应该推动本土的新技术开发,以因地制宜为导向进行技术上的改进,这些改进应当以实用性为主,要考虑到日后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技术的适用性。结合以上两点,新技术的开发上应该强调其应用价值,保持先进性的同时,保证其合理适用性。

五、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在最近十几年内发展较快,然而我国的绿色建筑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激励政策不足,技术较为落后,产业化低等缺点,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从环境观,能源观与经济观三个方面来改变原有的观念;分阶段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同时在激励政策中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特征;改进技术并提高先进技术的适用性三个发展策略,绿色建筑在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上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正是如此,绿色建筑在我国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孙大明,林波荣,林武生,杨建荣.实践与创新: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综述[J].暖通空调HV&aC,2012,(42,10).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建筑节能,2005(278).

[4]maGGie.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

[5]孙佳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J].建筑技术,2008(39,1).

[6]计永毅.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7]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8]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学报,2009(25,3).

[9]张建国.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34,12).

[10]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

[11]马维娜.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41,7).

[1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3]刘玉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

绿色建筑条例篇7

关键词:深圳市;节能(绿色建筑);审查管理;问题

近年来,深圳市持续推进建筑项目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积极转变建筑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构建“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重要环节。2013年1月,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100%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截至2015年,全市新建节能建筑面积累计超过9100万平方米;全市累计有20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2100万平米。

一、深圳市绿色建筑管理工作概况

全面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遵循的原则:(1)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2)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3)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市人民政府建立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问题,监督考核各相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绿色建筑等级比例要求;组织编制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绿色建筑造价标准和相关价格信息;负责对全市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各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按照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绿色建筑发展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辖区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权限,负责辖区范围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

当前,深圳市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建筑节能监管机制,涵盖了建筑项目验收、施工、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等各个环节,建筑项目绿色节能施工设计图抽检合格率不低于30%,修改优化以后合格率达100%,并且全面落实了建筑项目节能减排验收工作,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都必须经过能效测评,而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

二、绿色建筑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在多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项目在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和法规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

(一)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方面:

1.部分申报单位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重视不足,对项目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不高。部分项目虽然已被确认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但申报单位不及时申报,或不及时回复笔者出具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办文告知中的有关问题。近日,笔者对一个项目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并对其存在问题出具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办文告知书,经笔者多次催促,申报单位才给予回复。主要原因是自从取消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当作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以后,监管部门对抽查到的项目缺少有效监管手段,造成申报单位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不高。

2.部分设计单位、审图机构单位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不强,。笔者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过程中经常重复遇到以下类似问题:(1)部分项目设计图纸、节能计算模型中的指标不一致,同一指标在不同的设计文件中参数不一致,同一措施在不同的设计文件中表述不一致;(2)节能专篇过于简单,建筑节能相关做法、保温材料性能参数表述缺少,在节能专篇中经常缺少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参数等细节的描述;(3)项目部分户型的外窗通风开口面积比例不符合《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第4.0.13条强制性条文规定;(4)倒置式屋面未按《倒置式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230-2010)第5.2.5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倒置式屋面保温层的设计厚度应按计算厚度增加25%取值,且最小厚度不得小于25mm等等。

3.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实施性法规政策不完善。2015年02月02日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已经了一年多了,但其中一些明确的相关配套制度迟迟没有出台,各单位对该标准实施时间(按建设工程设计合同还是工程规划许可日期为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SZJG29-2009)是否继续执行等系列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导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执行难度大,从而使的绿色建筑有关工作推进缓慢,对我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

(二)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专业初审方面:

1.部分申报单位对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专业初审的重视不足,未及时申报,导致所准备的资料存在大量的问题。部分项目在申报验收时才发现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专业初审仍未申报,从而匆忙申报,导致所准备的资料存在大量的问题:(1)文件形式常见问题有:申报系统内填报内容与上传的申报文件不一致;上传的申报文件不完整,缺漏大量必要文件;申报材料填报内容与设计文件或证明材料不一致等等。(2)条文不达标常见问题有:住区绿地率计算未按要求进行计算;装饰性构件比例计算文件不完整;每套住宅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等等。

2.绿色建筑相关实施性法规迟未出台,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有待加强,导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执行难度大。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相应的《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亟需修编,深化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

3.网上申报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尚不完善。由于新的网上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尚不完善,未有独立的服务器,经常出现文件不可上传或下载的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专业初审都在网上申报(不收纸质文件),当发现设计文件出现明显违反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时,我们无法第一时间取得证据(纸质文件)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罚。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执法力度,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的监管,着力抓好设计阶段及相关薄弱环节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监管。要强化设计单位和审图机构的责任意识,对经常出问题的设计单位、审图机构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要重点抽查,从严执法。同时,加强与市住建局联合执法。

(二)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区政府及上级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学习,充实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管理力量,积极培养自身技术力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效保障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相关宣贯培训和推广工作

重视和有效组织面向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技术标准、典型案例、的宣贯和推广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联合各种媒体、相关协会、专业机构或社会公益组织,通过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营造全行业、全社会共同支持全面发展绿色建筑的良好氛围。

绿色建筑条例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实施方案;研究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非常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改善建筑舒适度,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筑行业责任重大

中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占据了大约30%,与建筑相关的工业和交通占据了16.7%,两者相加达到了46.7%。中国目前总数达到43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每年新增的2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仍有80%以上的建筑是非节能建筑。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该报告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在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商机。绿色建筑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二、绿色建筑的理念

绿色建筑正是遵循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的这样一种建筑理念。“能源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BuildingRatingSystem)。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_nC(新建筑)LeeD_eB(既有建筑)LeeD_CS(毛坯房)LeeD_Ci(室内装修)LeeD_H(独立住宅,目前只能在美国本土认证)LeeD_nD(4万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开发)LeeDforSchool、LeeDforHealthcare、LeeDforRetail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产品。

三、推广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士没有弄清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根据字面意思,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也有人谈到绿色建筑,立刻联想到高成本、高技术、高绿化,靠高科技堆砌起来的才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的协调统一。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国外工程介绍,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国内绿色建筑的实例,设计师在实践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如果仅考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技术的选择决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一般绿色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要求引领进来。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壮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条例篇9

关键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论述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国家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总布局之中,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方案》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同年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2011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文),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2012年5月,国家财政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基本国策

绿色建筑与以往单纯的建筑节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绿色建筑要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提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解决方案,它不仅要考虑节能,更重点强调减排和保护环境。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据了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与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并称我国三大“耗能大户”。同时,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要求的也在不断地提高,建筑能耗刚性需求的上升趋势难以扭转,它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中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目前,中国每年近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消耗了全世界约40%的水泥和钢材。

四、浙江省出台的有关规定

2011年8月1日,浙江省颁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其中总体目标: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明确要求: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增民用建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同时要求,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有水平下降10%。住宅产业化项目建筑面积占当年竣工住宅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全省全装修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竣工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5%。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2011修订稿)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八条要求,新建公共机构办公建筑、保障性住房、十二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利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民用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文件,提出了浙江省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争取到2015年,全社会绿色节能意识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绿色建筑条例篇10

[关键词]乡土建筑;绿色建筑;结合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57-02

本文对绿色建筑理论的概念给予阐述,并结合中国国情,重点介绍中国现状下应该走什么样的绿色建筑设计之路。

1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理论体系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的建筑等概念都是与“可持续建筑”概念密切相关的。它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绿色建筑技术属于技术学研究范畴,它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是传统建筑技术核心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建筑技术。换言之,绿色建筑,可以说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以求得到新的认识,并由此建立新的建筑技术体系。这是一种与自然合作的技术,它一方面在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又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以现在看来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是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所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是生物圈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整体。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自然生态环境――主要为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

2国际绿色建筑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组织都在节能、环境、生态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方法,并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绿色建筑。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同受到了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技术的接受归根结底是使用者的接受。要使新的生态技术能够很快进入市场,改变人们现有的对技术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十分重要,即从长远的经济效益出发选择技术。

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传统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种特点在建筑缓慢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文化性的乡土文化。在建筑文脉中强调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建筑地方性特色的继承。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对建筑文脉及地方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难题。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注重建筑文脉的延续,保持建筑的地方特色,使建筑及其环境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应当注意几点:注重对建筑历史的继承,同时,应使新建筑与其特定的城市环境相融合,另外要鼓励公众参与设计,最后应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并非一定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以实现的,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当代地域建筑的代表人物――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深层地感知当地的特殊地形,并对这种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印度气候炎热,要求建筑有良好的隔热和通风性能。这对建筑技术和材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柯里亚在加尔各答的桑农宅中采用让起居室、厨房、卧室和盥洗室围绕一个棚架覆盖的庭院布局,通过房间的巧妙组合,为起居空间提供自然凉爽的穿堂风。

在柯里亚的作品中,大量可见混凝土、地方砂石和砖的普遍使用,这些材料在对气候呼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经济上的消耗,提高了建筑的效能。在柯里亚的技术选择中,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而不是执著于对高新技术的探索。为达到低造价和对当地气候做出回应的目的,以柯里亚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建筑师发展了一种新地域主义――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审慎的复合体,即适宜技术。它包含“适合”和“结合”两方面的含义。“适合”指适合不同的文化要求,千变万化的社会状况;“结合”指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由此可见,适宜技术属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范畴,体现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思想。

3绿色建筑与中国乡土建筑的结合

布赖恩•爱得华兹在《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便是向过去学习――重视和理解乡土建筑的结构和风格,使用当地采购的材料,当地供应的能源和当地的传统工艺。”

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LeeD的创始人罗伯特•沃森认为:一幢建筑是否环保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功能多样化。他毫不掩饰对国家大剧院(图1)、三号航站楼(图2)等知名建筑的批评态度,国家大剧院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一点也不协调,那个建筑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建筑师的自大。三号航站楼从外部看相当美,但内部却相当糟糕,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他不能理解许多中国新建筑总是以西方建筑为参考模本,他直言,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忘了中国拥有5000年的建筑历史,许多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多去寻找这方面的案例呢?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了。当然,有些时候人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但我们熟悉的方法是,使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或者利用一些便宜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克服这些限制,而在更遥远的年代,人们并不具备这些知识,为了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比如在没有电的年代,为了获得更多的光,人们不得不在设计时就考虑自然光的运用。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结合道路。中国疆域辽阔,生态本底条件复杂,地区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我国建筑曾拥有璀璨、光辉的时代,从雄伟华丽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到清雅朴素的徽州民居,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客家的土楼,以及云南丰富多彩的聚居形式,处处展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把先进的、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有效技术传播并发展下去,这需要认真考虑重要的边界条件,也就是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和文化、可利用的建筑材料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与别国地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本土建筑、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就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各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承有很大区别,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也有很大不同。黄山云谷山庄体现了皖南建筑以院落式空间为主的特点,随地形变化划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院落,“营体态求随山势,寄神采以合皖风”,整个建筑的体形势态与地形的跌落融为一体。

吐鲁番宾馆新馆(图3)的空间设计就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半地下室以抵抗炎热的气候,封闭厚重的墙体和狭小的门窗以防日晒,客房形式吸取了维吾尔民族“阿以旺”的精华,称“倒U”形布置,每层的收台阶退后错落处理,既解决了没有电梯造成的宾客流量逐层减少的问题,而且还形成了富有地区特点的屋顶晾台。这就是对传统空间继承的一例。

建于汉回藏维民族杂处的戈壁荒原的敦煌航站楼,为了综合地处理该地区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采用了“天圆地方”的平面构思,就取义于中国古老的空间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也成了乡土与现代新的结合点,这种设计更大程度的具有地区的适应性。山东荣成北斗山庄(图4)利用当地的材料――马海草和当地的花岗石进行设计,坚持“尊其法,不废其制;用其材,不囿其围;像其形,更重其神”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既利用了马海草防热耐燃、冬暖夏凉、耐久长寿的特性,又创造了形式新颖、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建筑,变“破草房”为新乡土主义建筑。

类似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建筑是不是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但至少乡土、传统建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人工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从古老的空间中寻找方向,因为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技术含量对地域建筑进行“升级换代”,使地域性和绿色建筑并进,立足本土、吸收营养,重视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2]孙跃杰,梁丽娟.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3):34-35.

[3]董晶.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乡土主义设计倾向[J].建筑师,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