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历史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54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1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旅游心理;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随之提升的是人们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怀,当前历史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并非常热衷的旅游形式。历史文化旅游涵盖历史信息考察、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情怀研究以及旅游娱乐等,这种旅游方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历史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由于对旅游者心理行为把控不到位,以至于旅游项目开发效果不尽人意。下文将以历史文化旅游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为主,剖析可能存在的对旅游者历史旅游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视角下的旅游心理行为特征

(一)猎奇心理——对历史架构的猎奇

历史文化旅游,顾名思义旅游项目的载体是历史的遗存之物,如府衙、宫殿、陵墓等,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主体架构,虽然被遗留在现代与现代信息之间紧密相连,但是其存在的形式与现代文化载体有较大差异之处。社会整体发展会带动现代信息的延伸,现代建筑设计与历史遗留建筑之间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这将是突出历史建筑文化的便捷途径。由此,历史遗留建筑的特异性就会引发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这些建筑会在游客心理形成巨大的问号,这种对历史结构的猎奇是游客心理行为最直接的表现。

(二)求知心理——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

文人墨客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历史遗留下的文字、图像显示出的是当代的文化环境,游览名胜古迹是游客增长文化底蕴、丰富人生阅历的一种方式,也是游客倾向历史文化旅游的动机。

(三)励志心理——对精神需求的汲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史书记载、修建庙宇、修建人像、以人名命地名、立纪念碑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怀念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精神的途径,同时也会对负面人物用物化的形式将此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之上。为了让现代人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灾难与耻辱,为了不再让屈辱的历史重蹈覆辙,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历史遗迹规划为重点保护单位,以历史上血泪教训让现代人铭记当下的美好生活,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换来的。以此来看,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是希望通过历史文化旅载体,谱写一曲历史英雄的赞歌,培养现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工作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红色文化旅游汲取精神食粮。

(四)学术心理——对历史知识的钻研

历史文化旅游吸引的不仅是大众游客,也对一些专业学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诸多历史文化载体多存在争议或者学术问题,学者对于历史知识的钻研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如秦始皇陵、三星堆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载体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一通过历史古籍来分析,需要学者对感兴趣的历史遗迹进行实地的勘察研究。

(五)唯美心理——对历史文明的情怀

所有历史遗留下的产物都是古代人们的智慧,都是当时社会艺术的结晶,许多历史文化载体呈现出的情怀是现代事物无法企及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历史文明中徜徉,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身心的满足,是一种唯美心理需求的体现。如位于扬州的五亭桥,被专业人士称为古典建筑中最美丽的桥梁。五亭桥建在瘦西湖上,分开为五亭,每座亭四角昂然翘起,黄瓦红柱尽显芙蓉之美,五亭合则为一桥,桥体选取的建筑材料是青石,青石所堆砌的是清中叶的历史情怀,也是清中叶人们的劳动与智慧。美不胜收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对游客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对旅游者历史旅游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规模

旅游心理会受历史文化旅游规模影响,通常情况下,历史文化资源规模较大的旅游景点会对游客旅游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一直以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北京故宫、兵马俑、长安古城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魅力,由此对游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相交于历史文化浓厚的景点,一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规模较小的景点,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也有明显差异。如伪满皇宫、古镇怀来县等。怀来县如今只剩两座城门和三个小景点,虽然是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景点,但所开发出的旅游项目并不十分具有吸引力,历史文化资源规模小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样,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珠海市具有历史文化建筑旅游资源多达二十一种,旅游资源单体有一百六十个之多,且有十八处属于省市级单位。一次来看,珠海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可展开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也有很多种。但是,从单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来看,规模非常小,可展开、可利用的旅游空间较小,这些不可忽视的弊端使珠海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发展,以至于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地区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会对后期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开展历史文化旅游要注重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地区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第二,在文化保护基础上去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使景点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气息,还符合现代人的旅游心理需求。历史文化旅游,顾名思义以历史文化为主,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明确区别游览历史文化与研究历史文化。从旅游心理行为来看,游客选择历史文化旅游是享受历史文化美的过程,从中获取心灵上的满足,也可以说通过历史文化旅游来放飞内心的飘逸感,所以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应围绕形式美来展开。那么,一些被侵占、损坏、未修缮的景点是很难激发游客旅游兴趣的,甚至有一些景点的建筑已经被移作他用,虽然有一部分景区已经被保护起来,但是作为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来看,缺乏形式美的亮点而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所以,只有被保护、开发的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景点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三)历史文化旅游游客素养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历史文化情怀、个人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游客自身的文化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文化旅游心理行为。通常情况下,游客自身文化素养高、文学积累较深厚的话,在接受历史文化能力方面要高于文化素养中等的游客,而且文化素养极深的游客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历史文化旅游,并能够从旅游产品中汲取精神文化食粮。正因如此,对历史文化旅游感兴趣的游客大多数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的,同样一些文化旅游景区的景观是需要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游客,才能真正领悟景观蕴含真正的情怀与文化。

(四)历史文化旅游导游素质

导游在历史文化旅游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能够从本质上影响历史文化旅游游客的心理。历史文化旅游涉及的专业知识、历史背景、艺术情怀、文学素养,需要导游逐一进行讲解,才能保证普通游客也能理解、感悟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背后的含义。如果没有专业导游进行讲解,普通游客在历史文化旅游过程中可能仅通过眼观来了解景观的外在形式,对于景观的内在情怀、背后的历史文化并不能充分的理解,所以对历史文化旅游并不会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悟,这将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以此,可以看出历史文化旅游中导游的存在于历史文化旅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优秀的导游能够将历史文化、历史情怀生动的显现在游客面前,能够更深层次的激发游客旅游兴趣,并且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充满向往。

(五)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2

近几年,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于历史文化村镇,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历史文化村镇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历史文化村镇本身产生了众多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文化方面。通过分析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研究的相关资料,旅游开发既给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同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历史文化村镇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分析

(一)社会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口结构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精确和社区的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农村村民生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参观者游览的活动区域,随着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资源开发,游客数量不断增多,自身规模不大的农村社区既承担当地村民的起居生活,还承担旅游者的参观、居住,当地村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一些著名历史文化的村镇,旅游者人数已经超过当地村民人数,给当地农村人口结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性,传统街区文化历史意义重大,不能进行随意改造,导致交通拥挤,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不足,许多村民选择搬离村镇;其二,社会治理和治安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性,吸引众多的外来游客,并且旅游者人数众多,给当地社会以及治安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关于社会治理方面,当地村镇对旅游资源、社区发展缺乏话语权,导致当地村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对于治安方面,旅游人群学历、素质参差不齐,人流量非常大,犯罪率有所上升。

(二)经济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收入方面,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的特殊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众多的游客,游客数量增加,旅游门票收入也随之增加,当地村民从门票收入中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当地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旅游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当地村民的收入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其二,资本投资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旅游资源,当地村民即使花费少量的资本,为旅游者提供私人小资本商业服务,也能够获得不菲的收入,因此历史文化村镇存在大资本与小资本共存的现象,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导致其他行业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旅游行业,导致旅游经济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过大,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方面,随着旅游开发,当地村民接触游客的数量和时间不断增加,不同的游客的思想、文化、素养、地域等不同,当地村们的思想逐渐开放,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卫生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其二,传统习俗方面,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独特的建筑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逐渐的挖掘和推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新奇的旅游体验,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更能够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其三,建筑方面,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村镇所特有的标志,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历史建筑的维护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并且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对公共设施、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村镇闲置土地被充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镇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但是我国许多历史文化村镇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导致历史文化村镇的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此,应该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做好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整治、维修以及规划等工作,同时还应该利用宣传教育、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强化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实现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村民培训和再教育。历史文化村镇特殊的旅游资源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收益多为门票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加强村民培训和再教育,创办特色食品加工厂、花卉业、木雕或者竹雕工艺等本地工艺,不仅能够为村民带来良好的收益,还能够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项目。许多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产业项目单一,犹如历史文化、详图民俗的陈列室,游客的逗留时间非常短,仅仅靠门票获得收益。为此,应该扩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欲望,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江西旅游;旅游文化形象;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格局,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产业当做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打造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探寻历史、感受民俗、提升精神层次的重要文化实践活动,旅游不仅是观赏自然美景、历史遗迹,更是感受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江西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重视旅游文化形象塑造,努力打造具有江西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品牌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生命要素,更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所在,旅游文化需要具体的形象承载,需要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一、塑造和提升江西旅游文化形象重要意义分析

江西别称赣鄱大地,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与秀美山水交相辉映,绿色生态与人文历史浑然天成,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是人文造化与天成自然完美融合的旅游胜地。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江西有着十分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但是,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各地不断推出的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的旅游经营模式,江西省旅游产业需要更加注重旅游文化塑造,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果一个地区没有鲜明的特色,影响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降低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也不能够很好地展现江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人情,影响江西经济社会发展。

江西在旅游文化推介宣传方面与发达旅游省市相比有明显的滞后性,文化旅游形象重视不够,品牌不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江西具有非常丰富而又独一无二的资源景观,很多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还没有真正叫响,不少更多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需要更好地包装,还需要塑造更多的体现江西旅游形象的旅游品牌。提起长城,游客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园林,游客的首选去处是苏州;春天放风筝最愿意的去处是山东潍坊;感受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立即浮现的地方是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仪式。江西需要更多的能够让人立即想起的旅游文化品牌,需要能够激起更多游客旅游欲望的旅游文化产品,需要更多成为江西名片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塑造江西旅游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分析

塑造江西旅游文化形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脉络,立足江西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特征,结合江西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古迹,发掘本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民族风俗人情,真正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彰显江西旅游文化的魅力。

1.充分展现江西城市的个性,塑造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能够发展的生命。只有真正找到城市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其精神,让更多的游客感知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是游客和旅游地的精神交流与灵魂沟通,很多的游客都是冲着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精神去旅游,希望能够为直接地感知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心灵的共鸣。

首先,设计鲜明的视觉标识。塑造旅游文化现象,做好旅游推介宣传,是一项综合性经营运作,是一个全面精细化的宣传体体系,需要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扩张,让江西旅游文化的个性化形象能够给每一个游客留下持久的回忆,能够每一个有旅游意愿的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过目不忘,形成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前往的冲动。江西塑造旅游文化形象,必须设计系统的视觉识别系统,“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志,上海旅游形象标识是东方明珠,甚至已经有不少城市聘请名人、明星来做旅游形象大使。江西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景点,有较多的旅游城市,以瓷器闻名世界的景德镇、以诞生中国第一支人民军队、有豫章十景著称的南昌,还有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共和国摇篮的瑞金等城市等等,这些城市有着较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资源,需要设计出鲜明的视觉标识。能够很好地宣传城市旅游,展现江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更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其次,创建能够展现江西旅游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口号。实践过程中,塑造旅游文化形象,需要将旅游形象提炼为主题鲜明、易于传唱、精炼短小的宣传口号,能够迅速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宣传语。这样能够起到很好地宣传作用,能够不断扩大影响力,能够给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旅游的欲望。就像当年加多宝塑造王老吉形象那样,形成了极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宣传口号“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宣传口号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一说怕上火,立即就能想起王老吉。如果江西能够创建像王老吉那样的宣传口号,创造能够体现江西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无疑将是对江西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就像“梦里老家”,江西一些旅游企业根据城市旅游形象地位,能够创建更多家喻户晓的宣传口号,对提升旅游形象意义重大。

2.疏通城市旅游文化脉络,打造“红色文化,绿色山水,魅力江西”多元文化旅游

首先,塑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在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并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缅怀革命先辈。江西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也才正式成立了第一支真正属于共产党、属于人民的军队,有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有共和国的摇篮的江西瑞金,第一个红色政权就是从这里建立。新中国革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活动在江西发生,有安源路矿大罢工、秋收起义,有历史最为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还有著名的红军反围剿以及长征等等。在这里,伟大领袖、开国元勋、、、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长期革命斗争的遗址和大量的革命文物。

江西的红色资源丰富,品位较高,虽然各地都有红色资源,但是,江西红色资源类型最为多样,品牌最有影响力,“革命摇篮”“红色故都”“工人运动发源地”“英雄城”,特色非常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南昌起义到万里长征,江西有非常经典的战例,创造了共和国史上的伟大奇迹,是有名的将帅故里、伟人故里。深厚的革命红色文化底蕴成为国人回顾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回忆战争岁月、增强爱国主义、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发红色旅游、塑造红色旅游品牌的重要根基。江西塑造旅游文化形象,首先应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做起,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做好深度开发,丰富旅游的文化的内蕴,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红色摇篮”为品牌,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成为江西旅游的一面旗帜,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聚集红色旅游景点,开展持续宣传推介,发掘苏区红军菜肴、歌谣、舞蹈、服饰、故事、情境互动剧等,组织丰富多样展现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积极运作经营红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与革命教育的双赢,树立江西旅游形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尤其是在多元化相互碰撞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形象,树立革命旅游品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遗愿,传承伟大革命精神,让旅游更有文化内涵。

其次,做大自然生态绿色游品牌

人类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感受自然,寻找最美的乡村,领略生态和谐风光成为旅游的新趋势,也是最具文化内涵的现代旅游。江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塑造自然生态旅游文化形象,能够更好地推动江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更好地改善江西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江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又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的核心地带,还处在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连接点,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优势。江西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拥有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8个部级森林公园,还有八个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名胜景点更是众多。珍奇的物种、良好的生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民俗民情为自然生态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西聚合优化旅游产品,坚持精品旅游发展战略,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品牌,塑造江西生态旅游文化形象。做好开发、包装和宣传,打造特色山水游(庐山、武功山、大觉山、仙女湖等)、特色乡村游(流坑、婺源),开发体现江西自然生态的茶园、果园、桑园等具有观光性质的生态农业区,确保江西自然生态旅游规范化、深层次、高品位,打造名优品牌,塑造生态自然旅游文化形象。

再次,塑造江西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赣鄱大地孕育了陶潜、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朱熹、文天祥、解缙、宋应星、汤显祖、詹天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儒释道大家多有在此开宗立派。江西既是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又是其他一些道教教派的衍生地;既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基地,更是禅宗圣地;江西还是丛林寺庙和百丈清规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青铜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等都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的瓷器世界闻名,景德镇市闻名世界的中国瓷都,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化名城,瓷器文化是中国手工业文化、美学文化、写意工笔绘画文化、雕刻文化的集中体现。瓷器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载。江西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有着中国“书乡”的美誉,这里走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更是我国古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飞檐翘角的民居带领游客穿越历史,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婺源的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当地的四大特色,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称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李白曾在庐山咏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唱,在三清山留下“霓裳拽广带,恍惚升天行”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是塑造江西历史文化旅游形象的最为叫响、叫座的载体。

总之,江西有着丰富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市场发展开发潜力,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更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塑造提升江西旅游文化形象,推动江西旅游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增长进步。

参考文献:

[1]丁红飞.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

[2]李国精.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历史学专业 旅游本科教育

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据吴必虎等人调查统计,全国69所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旅游教育所依托的前三名学科情况大致如下:与管理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39%,与历史文化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20%,与地理专业共同成立的约占13%。该文称历史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人才需求量下降采取的“自救”方式。本文认为旅游教育依托历史文化有其合理性,但近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确也存在诸多弊端。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学科理论发展及旅游高等教育现状,恐怕在一段时间内这一现象将继续存在;由此,本文对依托历史学专业的旅游本科教育进行了反思,以期裨益现实。

一、对“综合性学科”定位的浅层理解造成培养目标“去旅游”倾向

学科理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根基,旅游学自不例外。旅游学科研究对象、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是确定高等旅游教育宗旨、培养目标的依据,也是构建成熟、稳定的旅游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依据。由于目前相对成熟的旅游学科理论尚未形成,因此在专业最基本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旅游专业都存在一定问题。以研究中对“旅游”这一概念内涵的不同侧重、把握为例,采用“经济性定义”与采用“文化性定义”的学者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想就具有明显差异,前者侧重经济类学科,后者侧重文化类学科,这种差异必然会相应地反映在教育安排上――前者大多隶属于经济、管理专业;后者多隶属历史、文化专业。

旅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因而旅游学应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借助多门学科理论来完善其专业课程,于是有些学者就在多学科交叉性上作文章,希望借助概念模糊化来解决旅游学科属性,最常见的是“综合性学科”的提法,事实证明这么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弊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真正打破相关学科间的壁垒,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中实现不同学科分支的融合,是很难办到的;所以“综合性学科”理念体现在学科设置上,往往是经济、管理、文化等诸学科都要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之“博”有了,课程之深度却减弱了。

这一现象在依托历史学的旅游教育中相对更为突出。依托历史学的旅游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表现出“求全”特征,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管理学、景观规划、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甚至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等分支,网罗无遗,统统设置。由于对旅游学理论本身研究的不足,这些学科大多难以以分支学科形式系统纳入旅游学学科体系中,而是多相互割裂、各成一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课程设置庞杂而无序,更为严重的是学科体系的统一性遭到破坏,课程设置与学科理论“貌合神离”成为两张皮: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一知半解,知识体系芜杂,专业学特征淡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去旅游”倾向:与此同时,课程的有效性不足,结果往往使学生感觉到“两头不靠”――既欠缺旅游学科的思维训练,也没有充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毕业生质量、就业,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出现了高考报名旅游热、历史冷,毕业去向却正好颠倒过来的差异。

历史学办旅游,依托应是旅游的文化性特征,但历史学毕竟不能等同于人类文化学,加之增开旅游管理专业确也不同程度存在历史专业“自救”意识,譬如一些历史院系开设旅游专业的目的,一是教师福利“脱贫”,二是为历史学学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于是“综合性学科”的提法就成了许多历史系寻找设置旅游专业的学科理论依据,对这一定位的浅层理解的结果,一是舍本求末远离历史文化,二是不同程度造成了“去旅游”倾向。

二、对“旅游学本质”的肤浅理解造成了课程设置“去文化”倾向

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等主要分支,这些分支也正在成为旅游学科设置中的主导学科。从国外旅游研究动态分析,后三者的重要性正逐步超过旅游经济学等分支,旅游研究这一认知趋势反映出学界对旅游活动本质的关注正从其经济内涵向文化内涵转变。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对于旅游学科本质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提出了旅游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等诸多观点,无论那种主张,大致都认同旅游现象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由于认知角度不同,对文化在旅游行为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而已。研究旅游之本质,笔者赞同冯乃康的阐释:“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目前国内外旅游行为中生态化、人文化两种明显趋势也是对旅游文化性的有力佐证。

但近年国内旅游学研究力量却多集中在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前三个分支上,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在旅游研究领域的这一差别,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旅游业及与此相应的旅游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认识的偏颇程度不同地制约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前文所述,我国约有20%旅游专业课程开设在历史专业,这原本是有利于对旅游文化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发掘的,不幸的是,由于对于旅游学本质的肤浅认识,一意孤行地强调旅游专业的经济学、管理学内涵,错误地将其认定为是旅游学科核心内涵,而将学科其他分支,包括处于真正核心地位的旅游文化分支,置于无足轻重的附庸。与这一肤浅、偏颇理解一致,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多存在本末倒置、扬短避长致命弊端,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过度强调非历史专业所长、非旅游学核心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分支,错误地冷落与历史学关系密切、张扬旅游学本质的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等分支。

旅游学的“去文化性”趋势是令人担忧的,它一方面使得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无法真正发挥所依托专业的特长,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使旅游专业课程教育脱离了旅游学的本质,培养结果不堪设想。从旅游学对其本身基础理论的解释力不够,分支学科未能完全有效建立等研究现状来看,旅游本科教育出现这种偏差似在情理,但对于依托于历史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若因一味舍本求末过度“经济、管理”等分支造成“去文化”倾向,却不啻饮鸩止渴。特别

是在一些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文化不能仅仅作为把旅游专业设置在历史系的理论“借口”,而应该真正地意识到旅游的文化性,从学术角度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性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从而真正践履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高校教育宗旨。

三、专业师资水平低下造成了“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

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大致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现状是由于各高校专业师资水平参差次不齐,特别是个别高校师资水平低下,导致不同层次培养目标混淆,特别在本科教育这块存在明显的“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本科与专科,甚或与普通高等技术教育衔接差异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教育师资相当部分都是由其他专业、行业改行而来,这是一个先天不足。师资转行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学术出身转行,这些教师多由经济管理、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改行而来。这些教师大多在原来的专业获得过硕士、博士学位,有着较好的学术素养。术业虽有专攻,但各学科的科学性本身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融通,特别在研究方法、思维等领域,所以这部分教师多能通过对旅游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通过对旅游开发项目的参与等,很快转入旅游学科,并通过对旅游学及相关分支的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授水平。这部分师资目前多已成为旅游专业硕导、博导中的骨干。

二是行业出身转行。旅游专业成立伊始,专业老师短缺,不少学校为应急从旅游企业调入人员,这部分师资多是80年代旅游专科、本科毕业,当时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旅游教育得到了超常态发展,所以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有先天不足。加之,期间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所以他们来自实践的经验性知识也缺乏深度和体系。这部分教师调入高校后,由于缺乏学术意识,大多没有接受进一步深造,于是乎只能给学生传授具体的客房、餐厅操作技能,由此进一步模糊了本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增加了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的“两不靠”的迷茫,且在一定程度上悖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上述情况,在依托于历史学的旅游本科教育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由于存在如前文所叙的对于旅游学科体系的两大认识误区,加之一些历史系本身设置旅游专业本身的“动机”不纯,甚或有栽“摇钱树”的嫌疑,在设置旅游专业后,也没有及时组织科研梯队对旅游学及旅游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旅游学科的建设研究甚少,所以依托于历史系的旅游专业在师资上存在将后者,严格讲是尚需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的行业出身转行的从教人员奉为“行家”,于是乎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本科教育技能化”倾向。其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不仅严重制约了旅游学发展,甚至造成了高等旅游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混乱。

四、改进建议

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的学者汇聚旅游专业,原本可以较好地体现“旅游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这是国内外旅游教育基本认同的理念,但前提是不同学科出身的师资必须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有着相对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所讲授分支学科形式在旅游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有着清晰认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各自为战、渗透性不强;另一方面就是学术素养较差的教师对旅游学本身研究不够、学术意识淡漠,这都是引致上述问题的直接根源。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本文对依托历史专业的旅游本科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1.立足依托专业,强化专业培养方向

由于旅游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需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全方位设置旅游专业课程。近年国外的旅游教育实践也证明,旅游专业设置名称、数量并不存在固定模式,无论哪一类旅游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只要能从办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能从整体优化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既突出特色,又不失旅游学科的专业性,就是合理的、可行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设置,主要是依据旅游行业结构,一般都设置有旅游经济、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专业。针对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除依据旅游行业结构外,还应考虑学校的办学背景、区域旅游业特征两个主要因素,灵活设置其他专业。对于依托历史学的旅游专业就应该充分发挥依托专业科研、师资优势,应该注重突出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开发、导游等专业,从而突出办学的专业特色。在一些文物资源大省依托历史学设置的旅游专业,还可针对当地文化遗存的类型进一步细分设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设置上体现旅游学文化本质,另一方面也使分支更趋于合理。

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痕迹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根据依托专业学科、师资所长“因科设课、因师施教”,另一方面也没必要刻意“避讳”所依托专业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特色,更没必要为了增强竞争力,在教学计划中直接引入大量热门专业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低水平拼凑嫁接,口径倒是宽了,但却引致专业定位模糊,学科体系失之庞杂。

2.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办学水平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5

关键词:体验经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西安

截止2007年底,国务院确定公布了三批及11座增补城市,共110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城市,同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承载物。它在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同时还要肩负历史文物保护的重任。从某种角度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城市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复合体,它们彼此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然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势必映射到旅游活动中,它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间是否存在不和谐因子,如何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体验经济与旅游

1998年,美国学者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欢迎进入体验经济(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一文。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从而为个体消费者营造一种难忘的经历。两位学者从“顾客的参与程度”和“与环境的关系”两个层面将体验划分为以下四个组成要素:教育、娱乐、审美和逃避[2]。〖Jp+1〗体验经济在服务经济的基础上产生,而又完全不同于服务经济,其实质是强调“顾客参与”和“顾客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顾客的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都将成为“体验”的重要环节,顾客在体验的同时又参与营造了体验的氛围;顾客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吸收(absorption)”还是“沉浸(immersion)”都极大地体现了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与消费环境的互动性。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将逐渐占据体验经济时代消费活动的主体。

旅游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典型代表,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些新特征:首先,从消费结构看,旅游者更多地关注精神享受和情感需要;其次,从消费内容看,旅游者从习惯于标准化产品和一般化服务向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转变;第三,从消费价值看,旅游者由消费“结果”转变为消费“过程”。不再是只关注产品本身,而是关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感觉和体验;第四,从旅游产品形式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互动参与式双向沟通型产品。最后,从心智模式看,旅游者由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转向对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3]。

二、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不和谐因素

(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然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中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表现突出、由来已久又似乎很难调和。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当然相互促进的一面更好协调也更易理解;而在实践当中,旅游开发者则更多地强调其经济特征,强调文物旅游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即使旅游开发者能够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因其视角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正如旅游界众所周知的“水洗三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很多争议,的确令人深思。

(二)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禀赋就决定了其自身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总量丰富、文物价值高、知识含量高,专业特色浓厚,通俗性较差,参与性较低,或者说静态资源多动态体验少。而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是追求审美和愉悦,通过旅游的过程去体验差异和新奇。而且不同于其它城市旅游,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相对而言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感悟能力,具备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素质。然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又要通过旅游媒介(包括旅游中间商、导游服务、目的地居民等)去弥合。旅游媒介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动态体验环节的不足又与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相抵触。

(三)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

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它的旅游产品形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核心产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博物馆类、陵墓类、名人故居、节事类(庆典事件、仿古模拟)、古代建筑、宗教类(宗教建筑、礼仪庆典)等。这种产品形式强调文化性、历史性和知识性。游客体验的本质为“过程消费”而非“结果消费”,体验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以互动参与式取代单项沟通式。某种程度而言,游客也是“生产者”而非单纯“消费者”。体验经济时代,游客趋向于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自身的“沉浸”和愉悦,这种不和谐关系如图1所示。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论原理

所谓的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也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将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往往是一个多极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一个大系统一般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又可分为多个亚子系统,而亚子系统可以再分。现代系统论的出发点在于运用科学方法寻求系统的最优化,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子系统的功能总和[4]。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及其内涵前面已经有所阐释,此处不再赘述。目前国内有关体验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特种旅游开发、景区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产品设计等领域[5-7]。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自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了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提出了实现和谐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8]。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动力产业之一。和谐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发展强调“人地和谐”,即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和谐;“人态和谐”,即旅游者之间、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谐;“人企和谐”,则指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利益共赢。和谐理论应用于旅游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和谐的发展目标、和谐的经营理念、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及和谐的消费意识。

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模式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结构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最基本构成是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构成要素是旅游者,具体涉及旅游者的欲望、动机、需求、偏好、选择、决策和评价内容;供给子系统则包括核心吸引物(文物、遗址遗迹、历史事件、人物等)、交通、市场营销、信息流和旅游服务等。旅游影响(效应)具有双向性,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效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需求和供给子系统。旅游环境作为支持系统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人文环境则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优化

鉴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构成,其发展优化主要表现在对供给子系统的优化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是旅游者以文物、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吸引物的城市旅游体验活动。旅游体验主要是游客以“三求”为出发点,通过体验过程的“三性”来达到“三感”的目标。所谓“三求”即求解脱、求补偿、求刺激;“三性”即可感知性、可参与性、可理解性;“三感”即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

1.开发理念优化:突出“三求”,有所选择

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有些资源实行“保护”和“开发”相对分离。即不宜开发的旅游资源暂且不开发,以保护为主,谋求长远利益。对于旅游开发价值高的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愉悦需求。其次,在开发理念上强化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内涵,改变以往资源导向型的旅游开发模式,变“资源导向型”为“资源依托型”。依托于适宜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旅游者“求解脱、求补偿、求刺激”的本源旅游体验要求,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

2.产品设计优化:注重“三性”,不断创新

比较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蕴含大量的知识背景,旅游者自身的知识素养会直接影响旅游体验的质量;并且,以文物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往往存在于非自然的历史时期,如遗址遗迹、古代建筑设施、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凝结了后人对历史的诠释和感悟;关注旅游体验的“三性”,即可感知性、可参与性、可理解性,不断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设计的根本所在。

3.旅游服务优化:追求“三感”,以人为本

旅游服务渗透于游客体验的每个环节,它包括旅游接待的硬件设施,旅游宣传促销和目的地的接待服务等。“以人为本”,为旅游者营造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旅游者效益的最大化是旅游服务的核心。

五、西安城市旅游发展优化

(一)西安的旅游资源赋存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市辖9区4县,在9983平方千米的地域范围,巍峨陡峻、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了西安市的基本地貌。西安市自然旅游资源规模体量大、种类较为齐全,拥有3个主类(缺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中的天象与气候景观主类)、16个基本类型,共67处资源单体;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全市共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2081个,占到全部旅游资源的969%,涵盖了4大主类、14个亚类和79个基本类型。可以看出,西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其中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文物类旅游资源为西安旅游资源的核心。

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反映在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指标上。西安虽然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分布广,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的国际旅游收入和其他城市相比处于很大劣势,在全国排名曾一度降至17名。体验经济的来临,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充分利用优势的文物旅游资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西安旅游发展优化的具体构想

1.优化资源开发理念:有所选择,强化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这些城市所赋存的文物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要树立“有所选择、注重体验”的理念。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存都要开发,也不是所有的文物资源都适合旅游开发。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尽可能具有相对高的审美愉悦价值,尽可能符合旅游者的体验要求。西安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旅游资源赋存数量多、品位高。但不能追求“高开发利用率”,而是有所选择、走资源开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西安人文旅游资源中比重很大的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以选择性滞后开发或者不开发。

2.旅游产品优化:细分市场、活力精品

西安旅游产品功能结构相对单一是长期以来旅游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西安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应有所区别,突出重点。针对一般国际旅游者特点,突出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产品。激发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西安旅游的国际品牌知名度;其中重点进行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和配套,增强参与性、提高感悟性。如博物馆内分设体验区(相关知识竞答、仿陶俑烧制、电脑游戏仿真等)。对国内游客,则融观光、文物、体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为一体,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展示西安周、秦、汉、唐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对省内游客,重点依托关中平原向秦岭山地过渡地带的自然旅游资源,打造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形式。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影响力。

3.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优化:追求人性化

旅游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又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服务要具有“个性化”,追求“人性化”。西安可以借鉴欧洲很多旅游城市,在火车站、飞机场、港口等旅游者集散中心设立游客信息中心(touristinformation),提供涉及主要客源市场语言的旅游宣传册、地图和旅游专线的票务服务。再加上免费的人工帮助,使旅游者体验到亲切感和满足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市场营销在客源地的保持和开拓、市场营销渠道的选择、经销商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特色。针对国际市场:突出西安作为“秦俑故乡、丝路起点、东方古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国内市场:突出西安“西部最佳、中国立体博物馆”等城市旅游形象;省内市场:强化“古城新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形象。可以通过文化传媒、大型节事活动、巡回展览、名人效应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4.旅游环境和旅游效应优化:和谐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系统更多地强调西安作为旅游城市所应具备的有利于游客更好感知西安的通道。该系统的优化存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耦合,或者说是利益的博弈。最终达到旅游者和城市资源之间的和谐;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和谐;旅游者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旅游影响系统则具有双向性:即针对旅游者又对历史文化名城本身;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如何强化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旅游者的正面影响,同时减小旅游者对西安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

六、结论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城市,同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承载物。它在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同时还要肩负历史文物保护的重任。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不和谐体现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以及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的不和谐三个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最基本构成是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其发展优化主要表现在对供给子系统的优化方面。其中开发理念优化要突出“三求”、有所选择;产品设计优化注重“三性”、不断创新;旅游服务优化追求“三感”、以人为本;西安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Jp+1〗其中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文物类旅游资源为西安旅游资源的核心。为适应体验经济的本质要求,西安旅游应在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上有所选择、强化体验;旅游产品上细分市场、活力精品;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领域追求人性化、体现个性化;旅游环境和旅游效应系统平衡博弈、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eB/oL]

[2]B.JosephpineⅡ,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m].newYork: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ssachusetts.1999.

[3]陈兴,“体验经济”背景下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我国“旅游体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6.

[4]马建华.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特种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6]李晓琴.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项目设计与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7(3):69-72.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品牌资源;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而方式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与红色革命的历史结合起来,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做好这项神圣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四战”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精神的内涵结合起来。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的就是宏扬先进文化,建设主流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相关的战史,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面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要管理好,要利用好,这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建设主流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利用革命历史文物,对于青少年增长知识、认识家乡、了解世界,是有推助作用的。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渠道,一种方式,能够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群众,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这其间也要把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我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一种手段。把文化遗产的枯燥学习,变成生动的体验过程,在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中,认知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了解革命英烈的价值追求,也就充分发挥了革命文化遗产的作用,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接受中,完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革命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创新,方式的创新,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块革命文化遗产,就有了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在探讨战史之于红色旅游品位提升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消费逐年增长,对旅游业的内容和产品,就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满足旅游业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实力的需要,对更加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不可多得的远景意义。

事实上,红色旅游项目,已经促进了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据了解,每年来参观游览的人,大约有10万人左右。10万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可观的经济数目。这是“红色”品牌的现实作用。我们的政府领导,早已认识到“旅游兴市”这一课题,已经成为海内外市场瞩目的一个“红色旅游”胜地,一个“绿色旅游”胜地。发展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这是战史之于红色旅游品位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战史之于经济品位提升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有能力把红色旅游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探讨和研究。

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核心,是让红色旅游资源变成让现代人能够触摸的鲜活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要用“情景的体验与抵达”,让游人体验到“四战”的悲壮色彩,用那种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搭建现代人与红色年代的情感桥梁,从而坚定“天佑中华,永不内战”的信念,使中华民族真正走上复兴路。我们坚信,红色旅游一定能够成功地把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宏扬出来,外化出来,凸显出来,备受各地游客欢迎。也就是说,我们要抓住红色文化的内核,凸现红色的品牌,这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1-0030-020

引言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3.2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学术探索,2014,(8):14-16.

[2]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3]罗学锋,张永丰.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发展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J].生态经济,2013,(2):56-58.

[4]谭婷婷.浅谈旅游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1):101-102.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8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要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一些具体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提供给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增加其旅游经历并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区间,并且因为它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游客产生吸引的事物,它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非实体的,例如自然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某些社会现象等。

(三)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文化旅游吸引要素做出以盈利为主的、适合文化消费的行为。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现实存在的、可利用的文化旅游商品;二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及再创造;三是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组合成文化旅游产品,包括为了吸引游客前来进行文化旅游消费而建设的各种可进入性项目。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莒国历史和莒国文化概述

1.莒国的历史沿革

《春秋》隐公二年《正义》中记载:“《谱》云:莒,盈姓,少昊之后……初都记,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根据该书记载可知莒是少昊的后裔建立的一个国家,历史传说中少昊是居住在现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说,少昊部曾活动于山东一带,所以他的后代在山东海岸附近一带建立莒国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张学海的《莒史新探》也有这样的论述:莒国是个诞生于五千年前的大约有三千年历史的东夷古国,它起始于莒县,并基本上以莒县为中心,商末西周时期虽一度迁于赣榆,但西周晚期又迁回了莒县,直到灭亡。在莒国三千年的历史中,都城基本上在莒县境内,莒县因此而成为先秦时期莒国文明的主要中心,并且在以后很长的时期内保持着鲁东南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莒国疆域在历史上经过了不断地变迁,疆域最辽阔的时候是以莒县为中心,北到胶莱河以南胶县一带,南到江苏偏北一带,西到今天临沂中部一带,东边延伸到黄海之滨。莒国的地理范围根据各种资料的记载,其核心区在以莒县为中心的今日照市范围内。

2.莒国文化概述

莒文化是先秦时期在山东莒地区域上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莒地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汇总,其中既有行为文化,也有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其表现出非常特别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

莒国文化是指从晚商周初莒国建立起来(约公元前1046年)开始,直到战国初年莒国被楚国灭掉(公元前43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它是在吸收东夷文化和商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夷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六百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创造了非常大的成就。

考古界、史学界专家也认为山东古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这为辉煌的莒文化确立了准确历史定位。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积淀,莒国文化已经成为山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本文将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其中历史古迹文化类最多,另外还有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海洋文化等类型。

1.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

据资料记载,莒地发现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墓葬,而且各个时期和年代的都有。到1996年,莒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已有129处,其中细石器遗存4处、新石器遗存120处、商代遗存11处、周代遗存163处、汉代遗存186处;莒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6500多件;有“莒国故城遗址”、“刘勰故居―定林寺”等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

2.茶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大地上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茶品种众多,知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日照市岚山区雪青茶、莒县浮来青茶等,另外还有人工制出的其他种类,例如乌龙茶、红茶。日照绿茶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日照绿茶”已被纳入wto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已经开展的茶文化活动有茶园观光和绿茶节等。

3.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浮来山在民间又有“福来山”之称,是天官赐福于此山的意思,并且浮来山定林寺中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有着近4000年的历史,具有长寿的寓意。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是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这项节庆活动每年10月举办,历时三天。

二是屋楼崮神集四月初八庙会。“神集”是屋楼崮山西北角处的一个行政村,在历史上,四月初八前后三天,民间曾自发形成在山脚下开办夜间庙会的活动,神集即由此而来。后来夜间庙会转为白天,地点也不仅仅拘泥在屋楼山脚下了,目前往东去的店子集已经成为主要的庙会举办地。在庙会上,游客可以购买具有莒地特色的木器、陶器等手工工艺品。

4.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文学艺术资源丰富,工艺美术作品种类众多。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拥有很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流传至今。工艺方面,莒县的剪纸艺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剪“过门彩”和“天棚花”为主,图案多是代表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

5.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边缘日照紧靠海边,有充分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蓝天、碧海、金沙滩”是对日照海洋旅游的真实写照。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海洋旅游节,刘家湾赶海节也是现在办的较成功的一个海洋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看日出、参观渔港、拾贝壳、举办篝火晚会等,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现状

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丰富多彩,但是被开发利用的却不多,而且即使已经开发出来的也都没有挖掘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只是表面的开发,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当然也有成功的开发案例。浮来山的福寿文化节应该是近年来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

(二)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少整体思路

各地政府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不够,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针,各级政府多是关注本区域内的资源,很少有对莒国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考量,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专题文化开发线路。而且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不够,旅游项目分割经营,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力。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及层次不够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太浅,开发项目缺乏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且缺乏全面积极地开发,资源很多,但开发利用的却很少。

3.各类博物馆利用不足

博物馆利用的不足,使文物传播的历史信息、展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的启迪教育意义都没有体现出来,其文化价值被长期埋没。例如茶博馆,这里应该是了解茶文化的绝佳场所,但遗憾的是少有游客问津。

4.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莒县的特色旅游产品稀少,产品类型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目前专门针对莒国文化旅游的线路基本没有,而且游客到当地旅游大多是短线形式,停留时间很短,也很难对莒国文化有直接的接触。目前只有一个福寿文化节,但是其影响力太小,难以提升莒国文化的知名度,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增强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意识

开发最重要的是保护,任何时候都要将保护放在前面。莒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民众的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和文化旅游资源主管部门也要重视这项工作,并加大其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增强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保护意识,使政府和民众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性及长远性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组织保障,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引导

建议从文化局、旅游局和莒文化研究会等相关部门机构整合人力资源,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创意部门,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导部门,使其有组织保障。将相关的旅游企业整合,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莒国文化旅游项目分割经营的弊端。这个部门还应实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面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引进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旅游队伍的素质。

(三)注重文化旅游载体和品牌建设,实现莒国文化资源的整体提升

文化旅游资源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到的,这就需要依托载体来发展。因此它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地缘和文化因素的结合,莒国是以莒县为中心的,所以莒国文化旅游项目也应以莒县为中心。要对莒县旅游的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坚持以莒国文化为立足点,深入挖掘莒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开发莒国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莒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并塑造其品牌。

(四)挖掘莒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茶文化旅游

在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中,日照绿茶栽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大,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例如味道清香、冲泡时间长等,因此有“江北第一茶”的称号。

1.兴建茶叶博物馆以及茶叶观光园

茶叶观光园的兴建为学习茶文化提供场所,并且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这对保护茶文化有积极作用。游客可以到茶园欣赏长在地里的茶,感受茶园风情,也可以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来,体验茶农生活,真切地体会到茶文化。

2.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与旅游纪念品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以茶为核心的旅游商品与纪念的开发能够很好地调整旅游收入的结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开发茶叶饮品,制作茶点心等等。

3.开展茶文化节庆活动

截至2013年,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绿茶节。第四届绿茶节的活动主题为“生态、优质、健康”,活动包括茶业博览会、日照名茶推介会、“日照绿茶”品牌研讨会、“品位日照绿茶”茶文化主题展等内容。绿茶节作为日照市重点培育的品牌节庆活动,对于提高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北方绿茶之乡”城市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类似活动的举办,能够吸引各地游客的到来,从而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莒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最终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展。(五)挖掘莒国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海洋文化旅游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及其项目保护工程大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有相对权威的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联合国定义的基础上。[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活态性、多元性和民族性等。究其最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载体,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环境之中。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活态传承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体、口述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其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

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一)常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常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区位条件优越,水陆空交通便捷。常州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0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8.2亿元,外贸出口完成132.4亿美元。常州市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常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形成了古城文化旅游区、新区现代休闲旅游区、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和涌湖旅游区、武进横山风景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和溧阳天日湖旅游度假区六大景区。2008年,常州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9.4万人次,旅游创汇2.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5亿元。

(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2007年6月,常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2008年9月2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31项)。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性突出,品位较高。在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州梳篦、锡剧等12个项目于2007年3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常州市的梳篦、锡剧、常州吟诵、留青竹刻等9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三、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旅游价值。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愉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特色鲜明,是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形式、各类手工技艺以及锡剧和各式曲艺中的服饰搭配等,都是常州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常州地方社会的生活风貌,彰显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蕴含着浓厚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常州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如董永传说、白太官传说,柚山放灯节等民俗活动以及常州划龙舟、高跷等杂技和竞技比赛,对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中动态地了解文化、认识历史。更好地了解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

(三)科考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舞蹈曲艺、竞技杂技以及诸葛八阵图村落等文化空间,都为常州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资料,这对于认识常州社会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和艺术精品,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来源,可以对旅游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经济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因而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如萝卜干、加蟹小笼包、酒酿元宵等,对其进行设计包装,开发为旅游商品,能够对当地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传统的音乐、舞蹈、曲艺等是对常州民间艺术真实地层演,柚山放灯节等活动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再现,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和设计,能够更好地提高常州知名度,同样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

四、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把这项工程开展好,主要可以从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媒介和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眼。

(一)开发主体: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

确立领导机制,协调相关主体利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要确立市文化局牵头,由旅游局、文物局、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协调好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政府、传承者、工商界、学术界等,使他们形成合力,优势互补。

恰当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会模式、度假区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等。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

(二)开发客体:科学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实行联合开发

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休闲性。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第12期)撰文说: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休闲旅游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应注重提高产品的休闲性。打造体验式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相对成熟的旅游景区和产品加强联合,如中华恐龙园、天目湖景区等,整合为统一的、完整的旅游线路,以文化培育景区,融文化于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从而强化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开发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环境与氛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推介是旅游者认识了解旅游资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需要营造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一方面,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制作多元化、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书籍及音像制品,建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另一方面,借助民间艺术赛事活动、民间艺人评选活动、民间节庆活动,展示常州市民间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

旅游历史文化常识篇10

[关键词]特色文化;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082―02

[收稿日期]2014―09―30

[基金项目]本文为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编号:QSX2013-17wt)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建平(1965―),男,山东烟台人。系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基地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齐齐哈尔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交通便捷,旅游业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是一个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全市现有a级以上景区14个,其中4a级2个,3a级3个。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齐齐哈尔建城至今已有8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旅游文化。开发具有齐齐哈尔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对于保护和开发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还很落后,产品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在很多旅游纪念品商店看到的产品都是老面孔:明信片、书签、水晶工艺品等,具有齐齐哈尔文化特色的产品少之又少。设计理念上的落后主要体现在设计定位不准,将旅游纪念品等同于工艺品,设计形式也缺少时代感。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齐齐哈尔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创意产业已经开始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如举办文博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大力扶持相关创意机构。但就发展程度来看,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开发理念依旧落后,集中体现在可供大众消费的特色文化衍生纪念品极度缺乏。

二、齐齐哈尔的城市特色文化

齐齐哈尔的城市特色文化虽然精彩纷呈,但在开发应用之前有必要对特色文化的表征及内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有选择性地加以设计应用。

1.齐齐哈尔厚重的历史文化

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康熙38年起作为黑龙江省省城,长达255年之久,以"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的紧要之地闻名遐迩,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境内有曾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1〕可以说,齐齐哈尔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东北边疆史。

2.齐齐哈尔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齐齐哈尔市辖区内湿地资源丰富,扎龙湿地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被列入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湿地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齐齐哈尔市的“旅游名片”。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的核心地带,四季分明,沃野千里,境内“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1〕

三、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开发思路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必须考虑本地相关资源,按照经济规律和设计规律正确地开发市场,理解游客的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来,真正成为旅游业的形象代言物。

1.传统特色产品的振兴

传统特色产品历史悠久,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是真正的地域特色产品。齐齐哈尔的北大仓白酒、克东腐乳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齐齐哈尔特有的城市味道。传统特色产品在服务旅游产业方面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进行新产品开发。

齐齐哈尔传统特色产品虽然被广大市民视为至宝,但在国内外游客眼中的认知度却极为有限。针对这一问题,专业博物馆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博物馆的建设规模不一定很大,其目的是宣传特定产品的历史和文化,这类博物馆的建立对于提升产品形象以及产品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博物馆对于产品所起的宣传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普通媒体类商业广告所无法代替的。根据这类产品所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已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实用品或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从另一个方面讲,博物馆对于产品销售的作用也是非常直接的,游客在经历了博物馆的“教育”之后,对于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也就更容易接受产品。〔2〕齐齐哈尔传统特色产品的多数生产企业所在地与旅游景点的距离很近,例如:北大仓、鼎恒升的厂址就在市中心,能够保证游客数量,这是专业博物馆建设的先天优势。因此,专业博物馆的建设应成为齐齐哈尔市深入开发旅游的重点。

2.设计理念的更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融合纪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设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标记旅游经历,概括旅游地意象,传达地域文化。〔2〕这三个方面在层次上属于逐步深化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标记旅游经历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基础,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将齐齐哈尔主要旅游景点进行视觉概括,设计成装饰图案,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应用设计,将景点图案应用到包装袋、购物袋、文化衫、遮阳帽等旅游用品中,形成系列化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意象设计是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来实现的,而这种具体形象的设计是通过产品的符号化和符号化的产品实现的。产品的符号化是通过形象的塑造,使产品具有旅游地的某种意象,芦苇画就属于这一类。符号化的产品则是因为产品本身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地的意象,如齐齐哈尔的丹顶鹤纪念品、满绣工艺品等等。这些意象把旅游地的文化和游客的情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对旅游意象的深入挖掘,旅游纪念品便有了广泛的开发空间和开发思路。齐齐哈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每一项都可以为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具体操作上,先提炼主题意象,借助于传统技艺或现代技术,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等因素进行开发。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深层次开发是传承地域文化。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传达特定的地域文化,使得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可以成为传播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从文化层面上促进旅游产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可以有效避免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流于表面。例如满绣工艺的开发,就不能选择牡丹、《清明上河图》等题材进行创作。应该从满绣所体现的日用性、喜庆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方面入手,可以重点开发适合现代使用的日常用品,比如手机包、钱包、遮阳帽等等。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比只能摆放在房间里的工艺品要有意义得多。

包装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性和地域性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中研究在包装上融入文化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设计角度分析,包装的要素有文字、色彩、材料和造型,将这些设计要素深入挖掘就能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全国闻名的锦州小菜,外包装就采用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柳编篓。纯天然的材料,古朴的造型,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齐齐哈尔来说,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可以采用柳条、芦苇、秸秆等天然材料,造型上以传统器物为基础进行再设计,包装的图案和文字可以与神话传说、趣闻轶事、历史典故等等相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在品味上与齐齐哈尔的城市特点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相一致,就成为旅游纪念品的有机组成,也是提升旅游纪念品形象的重要手段。

3.整体营销的建立

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营销。营销观念的落后也是制约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发展的重要因素。齐齐哈尔特色旅游纪念品大多具有重量重、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缺点,例如:北大仓白酒、满绣工艺品、芦苇画工艺品等。生产企业和景点只注重实体店的销售,而忽略了多样化销售和延伸服务,从而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热情。在营销方面,国内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厦门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首先,充分利用电商资源,创办专门销售厦门特产的购物网,方便游客购买;另外,著名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店都可代办快递业务。厦门的这些营销措施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营销为游客营造了愉快的旅行体验。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齐哈尔的旅游纪念品发展已初具规模,结合特色文化,融入时尚元素,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发现代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契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也都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云志.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J〕.理论观察,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