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18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网络

一、网络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环境、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制度,班级文化活动的综合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体现出班级主体自我管理的新诉求和新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网民占据6.18亿总数的10.8%,这标志着网络在大学本科生中的高度普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社交网站用户使用率下降,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

随着时间更迭,高校扩招,90后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自我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个性强而班级归属感弱。他们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反应了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新趋势。90后用户的操作习惯,就是打开电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通过手机联入互联网,浏览微博或个人空间,这是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大环境。

新媒体(new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1967年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广反应了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随着上网条件更加便利,技术手段更加成熟,手机终端的推广,上网成本更加低廉,催生出高校90后群体为主体的网络小环境。

各大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信息平台,如网络迎新、虚拟校园等。北京大学于2010年推出的“北大英雄”游戏光盘,帮助新生适应未来校园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也推出虚拟校园;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也开展了网络迎新活动,又依托微信公共服务推出“微信请假”系统,迎合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需求。

张伯阳在《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中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并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发起的一项社会实践为例分析,总结文科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要求下的诉求。

二、网络平台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项目概述

自2012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尝试。通过在成熟的web平台中开通班级公共空间,建设班级网站,激发文科大学生创意创新、交流创作的能力。这一方案融合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着重考虑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高效率的团队,培育创新性、自主性的文化活动管理模式。以专业学术交流为例,2012-2013年间共有10人次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班级读书交流会14场,这是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效果;网络化班级建设实践减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动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二)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的困难。一是网站管理倦怠期长,资源整合不及时。二是管理模式缺乏监督。三是个人兴趣方向发生转移,时间分配有冲突。学生精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松散状态表明班级建设网络平台只能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班级网站是班集体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弥补了现实中高校硬件资源紧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等缺憾,以强化中文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网站激发了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能动性,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转型的新途径。

受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文科班级,想要培育班级精神,孕育班级文化,不但要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要增强文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为例,通过规划网站建设方案,逐步训练中文专业素质,练好中文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视野,这是班级文化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素质的部分。

1.服务为主,节约快速。班级服务依托成熟建站平台,减少技术难题。目前成熟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博客、播客、QQ空间,利用好建站之星、微信服务账号,搭建web平台,开发app、安卓系统应用、信息群发系统等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推送的时间,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区域资源,按照活动类别划分,缩短线上距离,服务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

2.重视专业培养,着眼终身发展。中文学生以纸笔走天下,这对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复旦大学首推创意写作的本硕课程,旨在培养作家和创作型文艺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同样,网络平台的板块设计应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实际,鼓励学生创作,按照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与教学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作品的积极性。在该班级的实践项目中,划分原创、评论、论文交流等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供本科生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本专业内部集合、碰撞、交流,对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强化创作因素有积极作用。

3.班级事务透明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自尊心强,规则意识浓厚。线下管理班级事务多是有班级负责人牵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完成奖助学贷等重要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互通消息,立足班级管理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班级管理信息,有助建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文化。

4.三方联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网络平台化的班级建设,方便受众添加班级同学为关注对象,对学生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发挥监督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结合院校开展的迎新活动、心理教育活动,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设立生活板块,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发泄生活、学习压力,一方面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动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诉求,方便观察大学生信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班级同学提供表达意见,使得观点、意见相似的同学聚合到一起,摆脱心理孤独感。班级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达到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预期。

5.自发自觉,产生辐射作用。班级的网络化建设是对班级文化的窗口展示,优秀的班级文化会发挥辐射作用,在同年级、同类别的班集体中中发挥示范作用。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班级形象,结合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学风建设,纳集活动素材,挂贴到网站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丰富可感。利用语音、视频、影片展播等的方式,倡导中文学生体会生活,创作创新。开展同题创作的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主题地组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文艺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有深度地挖掘多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

三、多重有益的发展方向

班级文化表达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也是聚合的群体的价值观念。推广班级文化的网络化建设,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益处。不仅使班班级小单元符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提供师生、同学对话的平台,定向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师、辅导员对网站信息监管下,及早发现问题,解除隐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能够利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对内凝聚班级力量,对外展示班级魅力,增强班级的吸引力。

最后,从创意支撑向创业支持过渡,形成联接班级体的长期纽带,在中文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着商业价值和教育、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以网络化建设的方式推进班级管理,借助平台优势,便利学生,便利管理,使班级在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凝聚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有利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班级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文科生而言,是一个个体唤醒另一个个体,一个班级吸引另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高校班级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0-01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据有必要性,可以增强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行为和确保学生安全,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高校信息传递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推动高校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为推动高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然途径,可以给学生以归属感,因而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其次,高校班级管理观念逐渐被弱化,使班级丧失凝聚力,如班级信息共享度相对较低、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足等,对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产生阻碍影响。所以,将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1]。

2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2.1网络新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传递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助于增强信息传递效率。飞信是高校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基于该技术的信息传递效率更快,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强化班级管理。为此,在此过程中,飞信能够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管理中,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建立飞信群、班级干部建立飞信群两方面。首先,辅导员建立飞信群,包括学生干部群、普通学生群等,能够将信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传递,能够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工作。其次,班干部建立飞信群,可以学生宿舍为基础单位,对全体学生而传递相关信息,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有效性[2]。

2.2网络新技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应用网络新技术,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利用QQ、微信等而建立班级群,邀请学生、辅导员教师、任课教师加入其中,能够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平台。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作为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而言,能够及时对微信消息进行关注。基于微信的班级群建立,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空间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及时接收相关信息或实现交流。基于微信的网络新技术,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使辅导员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通过QQ、微信班级群,辅导员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接收,如若学生保持下线状态,只有登录,便可接收信息,有助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班级博客或微博,能够使大学生及时上传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而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评论,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必要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承载平台。首先,辅导员教师能够将教学工作计划、学生规章制度等内容上传至班级博客、微博中,学生能够随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其次,对于班级活动时的相关日志文件或照片,可以上传至博客的相册中,对全体学生成员开放,使学生可以浏览。最后,建立意见反馈专栏,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反馈,有助于推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3]。

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班级通讯录,既能为全体成员提供班级学生的电话号码、生日等基本信息内容,使班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该功能,为同学举办小型的生日party等,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建设和管理是高等教育学校更好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管理。在网络新技术的深入下,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而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加快高校班级建设。现阶段,将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因而教育者有必要进行网络新技术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兵,陈静.移动互联网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机制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4:93-94.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3

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班级管理体系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网络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展开思考论述,以期为高校班级管

理的有效性及高校班级的凝聚力、班风的形成找到一些方法。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班级体系班级活动网络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高校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阶段,在这种进程中,不仅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导致高校班级人数增多;而且在质量的构成上也发生了转变,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或民族,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个人素质以及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另外构成大学生主体的是“90后”其思想观念、交友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较大变化,而且缺乏社会锻炼,缺乏挫折教育,个性强,心理年龄相对小于生理年龄,脆弱易敏感,价值取向多元化。同时,像学分制、弹性学制等都在弱化着班级管理的功能。班级成员对集体事务热度降低,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接触,班集体成员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深度的信任与友谊,班级的存在趋于形式。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影响,都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高校教学活动一般采用学分制和流动教室授课,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很多时候也难以聚在一起。课后一般以宿舍为单位分散组合,从大多数学生的作息时间看,学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宿舍。这就使得宿舍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大学班级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理清主要脉络,抓主要矛盾,着眼于建立班级制度与班级管理体系。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与推动者,是班级成员与辅导员或班主任之间联系的纽带。改变传统模式下班干部——一般同学后,班干部更加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明确自身的班级服务定位,很多以往繁琐的班级事务都变得事半功倍。而这个体系中的宿舍长则当作了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主力军与排头兵。他们的地位得到明确,所以责任意识也更加地明确。而且在管理中,面对的是同宿舍的一个群体,更了解宿舍成员的性格特点与需要,容易取得宿舍成员的信任与拥护。从实践结果来看,这样的管理体系避免了许多班级管理的盲区与误区,管理信息的传递也更加的快捷明确。把每一个宿舍作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办理的突破口,以点带面,最终形成高效率的体系。引导形成一种以宿舍活动、宿舍布置为主要内容,有先锋模范的、紧扣班级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宿舍文化形态。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为学生才能的实现提供平台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日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是促进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方法。在班级活动中,同学之间往往保持经常性联系,相互之间可以有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情,这将冲淡很大一部分同学因三点一线单调生活导致的精神空虚。而且更多的班级交流中,个体能够获得集体的支持,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优质而丰富的班级活动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良好的班风。而一个班级刚刚组成时难免缺乏凝聚力,总是随着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开始慢慢具备向心性。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是一个有着凝聚力、荣誉感的集体,也是一个让学生感觉到有归属感的集体。很多班集体从组建开始,学生之间呈现离散的现象,没有向心力。往往就是因为忽略了班级活动在班级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班级缺乏凝聚力的状态不仅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之处,也让班级的学生难以找到集体的感觉。同时,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身体思想智慧达到成熟的阶段。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锻炼自己的能力提供多种平台。

三、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开辟班级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网络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多数高校中,网速已经覆盖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使学生无时不处便捷连接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虚拟世界当中。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社区等挤占了原本的课内外学习、集体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导致一些学生经常旷课、逃课,夜不归宿。甚至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脱离集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网络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等方式。使得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相对平等的得到各类学习资料以及资讯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就此情况而言,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和谐班级;班级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本身是非物质的,但是客观的事物一旦沾染了意识便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属性。意识,作为一种主体文化的反应,本身带有个体的主观性,但个体意识一旦汇集在一起便具有了文化的特性而成为客观存在。文化和意识同样赋予了教育以特殊的内涵,离开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教育便失去了根基;离开文化环境的积极构建,教育便失去了依托,教育是一种主体间在文化下的互动。主体意识是基于每个学生的动态呈现,具有个体性;和谐班级文化是基于群体的稳定呈现,文化一旦形成,对于个体来说它又有客观性,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一、主体意识――学生自觉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哲学意义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在教育学意义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主体间性,教育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都是客体,客体被两个主体共同作用的同时又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所谓主体意识,就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1]主体意识是伴随着主体认知、主体意志、主体情感而存在的,是主体处理主客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基础,主体意识必然会在主体行为中得到体现。

二、以培植学生主体意识为基点构建和谐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一个班集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会产生文化。班级文化又具有自构性,任何一个群体总会有自己的文化构建,差别仅仅在于这种文化是被动形成还是主动创造的。培植学生主体意识与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能提高和谐班级文化构建的进程,推动和谐班级建设。

(一)以学生主体参与打造特色的物质文化

荀子曾经说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都说明了物质环境对人的作用。[2]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熏陶作用的环境培育,对班级成员具有感染、陶冶、提升的作用。整洁的教室环境,优美的环境装饰,合理的桌椅布局,这一切都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作用。

以学生主体参与打造特色的物质文化,首先就要让学生动手布置自己的教室环境。班级物质环境由学生自己打造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首要要求,通过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小组交流、方案论证,并最终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施,实现学生自己完成教室物质环境的布置。其次,让学生布置合适的环境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3]最后,让学生维护自己的环境文化。教室环境的布置是一时的,但环境的维护是一个长期的日常过程,让学生维护自己的物质环境文化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时刻留意自己的环境变化,从而发挥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用。

(二)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严肃的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现实反映,是班级物质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约束、规范、导向的作用。制度文化又可以划分为“外加的制度”和“内生的制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由“外加制度”到“内生制度”的演化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提升过程。文本制度必须被赋予主体属性才更有价值,只有实现“外加制度”的“本土化”“内生化”,才能显现制度文化本身强有力的约束力量。

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严肃的班级制度,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要参与制度的制定。通过赋予学生制度建设的参与权,提高学生对校园制度的敬畏感。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制度,可以提高校园制度的可行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第二,制度体现学生承受度。外界强加的制度一般具有普适性,也带来了抽象性,只有将其具体化制度才具有可行性。单纯的“拿来主义”,只会导致制度的“水土不服”。“恶法不如无法”,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制度才是和谐的班级制度,只有体现学生身心的制度才能为学生拥护和接受;第三,建立开放的制度。学生制度建设旨在提升学生素质,而不是压制学生发展,要以学生主体地位制订开放的制度,重视制度的执行评价环节,体现制度的“人性”,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时多从“人之好奖不好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扬民主,最终实现“内生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效果的扩张作用。

(三)以学生主体表现培育规范的行为文化

任何团队都有集体行为,行为传达着精神,行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班级行为文化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行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导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传导、模仿、认同的作用。班级行为文化同时又是一种行动文化,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到:“要有观察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该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4]因此,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最为直接有效。

以学生主体表现培育规范的班级行为文化,就是建立以学生日常表现为基础的班级交往礼仪,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礼仪行为。制度与礼仪的区别在于,制度是靠约束发挥作用,礼仪是靠提倡形成氛围。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按照“大学生文明规范”明确要求,发挥礼仪的引导作用。其次,内化礼仪内涵。将礼仪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白礼仪的必要性,认识礼仪的作用,从而实现将礼仪内化直至同化和顺应。再次,养成礼仪习惯。通过学生的主体表现,发挥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作用,使学生不断矫正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学生主体个性推进和谐的精神文化

文化作为人的创造,必须是人在精神上把握的东西,即是说它首先是人们在观念上拥有的东西。因此,这里认为文化有在观念上精神上的存在,这就是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提振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克制、提振、凝聚的作用。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处于绝对的“领袖”地位。同时,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又是深层次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班级“文化”丰富了,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原因。

以学生主体个性推进和谐的精神文化。首先,充分挖掘校训精神。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凝练,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巨大的内涵,挖掘校训精神,使学生熟悉、认知学校历史,培养学生热爱母校、团结奋进的情感。其次,创作个性化的班徽、班歌。以学生的时代个性创作属于学生的班徽、班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满足学生张扬个性、融合团队的需要。最后,培植理想信仰,提升价值追求。团队是建立在共同志向上的,在中学时代培育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十分重要,基于学生个性,培植个人理想信念,提升班级价值追求,能有效提振班级精神文化。

(五)以学生主体体验营造温馨的情感文化

人是生命的精灵,拥有意识、体验和情感。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心灵的本质就是精神,没有心灵,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义。心灵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设计都更重要。[5]班级情感文化一种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感染、关怀、鼓舞的作用。当前,社会情感文化逐年弱化,加强高职学生情感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学生价值体系。

以学生主体体验营造温馨的情感文化,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谐班级的自我构建过程。第一,让学生体验帮助同学。和谐班级氛围的构建就是班级成员和谐关系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帮助同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受班级情感。第二,让学生体验关怀他人。引导学生建立关怀他人的情感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付出,共同建立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构建温暖的教室氛围。第三,让学生体验差异,从而理解他人。在班级交往中,学生主体间必然存在差异,存在差异就会有分歧,和谐班级文化是一种承认个体差异并追求共同理想的文化,班级情感文化也必然是在体验差异、学会理解的过程中达成的。

(六)以学生主体观念架构积极的网络文化

当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环境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网络文化是班级文化在虚拟空间的延伸,是班级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舆论影响的文化,对班级成员有舆论、凝聚作用。以学生的主体观念构建网络空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观念,用大众的、理性的、科学的文化架构虚拟空间,建立积极的、有效的、互通的班级网络文化。

以学生的主体观念来架构自己的网络空间,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班级和谐、进步的功能。首先,引导学生完成主体观念是前提。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具有任意性和抽离性,很容易造成文化失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主体观念就是培植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这是实现有效班级网络文化的第一步。接着,建立理性的主体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找到真实自我,从而建立合乎学生真实环境的网络空间,避免学生自我迷失,导致网络意识与现实意识的脱节,从而使学生丧失自我。最后,班级网络文化应该包括物理网络、虚拟信息、互动平台、信息媒体等全方位文化,是面对现实文化的网络依托,班级依托全方位的网络路径,构建有效互通的、积极的班级网络文化。

三、结语

“教室”是离教学、离学生生命最近的场所。“班级”是离教育、离学生心灵最近的空间。培植学生主体意识是“教室”和“班级”融合的钥匙,这一融合便出现了和谐的班级文化,它能使每个学生的呼吸与节律都变得柔和,大家能够安心、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在“班级”里构筑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信赖。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态才能是开放无拘的,教育也因此变得异常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方世南.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异同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3):16-18.

[2]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3-136.

[3]王学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下),2014(2):146.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5

(一)没有明确的班级建设目标

班级是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组织单元,同时还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班级建设工作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对课程安排、学业进度、修学年限的选择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班级意识、班级概念、凝聚力和集体观受到淡化与冲击,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逐级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寝室为单元、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悟为基础的小集体。这样,班级文化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目标,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不知道要让自己的班级成为什么样的集体,个人应该为班集体文化的形成和建设做什么工作。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班集体的主人,是否为每个成员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找到自身满足的位置,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满足和展现,使他们的个性得健康充分的发展,这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最根本的标志。当前,在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文化建设思路,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建设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班级特色不够,文化建设核心动力不足,导致个别班级班集体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辅导员主导作用不强

大部分辅导员都要配合学校做相对集中的、阶段性的主题型大活动,这无疑是必要的。系列的班级活动的开展以及对这些活动切实效果的追求,同样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然而班级生活中另一类型的活动,那些每天在每个班级都存在和必须做的事,如它的组织、进行方式等却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学生每天在校的班级生活就是与这些日常活动相关的。正是这些日常事务和处理这些事务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与心理健康,自我认识与社会交往以及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持久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这些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感受班集体文化的魅力,获得进步和成长,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实践的方向。

(四)网络媒介利用不足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大军的主力,班集体不再是仅仅存在于教室,网上也可以有我们的班集体。大多数班级都能建立QQ群、飞信群等,作为班级联系的方式。但是,这种形式还不是完全意义的网上班集体。忽视网络媒介的作用,让高校的班集体停留在教室和宿舍层面,较深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与网络联姻,是要被时代抛弃的。

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塑造班级文化形象,让班集体成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

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的设计是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一个文化丰富的班级可以以校友、名人的名讳,重大活动的名称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为班级命名。把班级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提炼为班训,时刻警示班级成员,激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动力。将班级的精神和管理理念汇聚成一个标志,时刻提醒班级同学“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班歌能够凝聚力量,让大家一唱这首歌,就迸发出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豪情壮志。

(三)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把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方向

辅导员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良好班风的建设上,让班集体文化呈现健康向上的风貌。发动本班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民主决定,把确立班风建设标准的过程作为发动师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全过程,以提高全班成员共同创建优良班风的自觉性。优良班风是优良教育情境的重要表现,班风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全班有富有挑战性的奋斗目标,全班成员齐心协力为之奋力拼搏;全班成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倾向有人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人人勤奋好学,个个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个性特点鲜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具有优良的学风;热爱班集体,互帮互助,严守纪律,团结友爱,合作竞争,具有浓厚的“人和”氛围;各种活动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安排科学,措施有力,并一一落实到人,效果突出;课外活动内容充实,多姿多彩,特长生不断涌现,身体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全班成员充满青春活力,精神面貌振奋;全班成员信仰坚定,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基本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6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应用技术型的综合人才,是改革教育模式的产物。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实行“2+1”的管理模式,两年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一年校外实践学习,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两年的在校学习班级事务可以实体化管理,而一年的校外实践班级事务要常态化管理非常有难度,这给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而“易班”顺应时代的发展,依托网络信息构建网上班级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班级事务繁杂、灵活,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怎样在最后一年高效地处理有效地管理一直困扰着学生工作管理者,时展呼唤学生工作管理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呼唤民主型的班级管理。通过“易班”不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使得班级管理民主化、立体化、信息化、个性化。“易班”在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的“不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主动性,班级建设民主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依赖互联网,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所获取的信息相当有限。学生表达诉求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通过与老师谈心来表达内心想法,更多通过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等方式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见,老师只能掌握部分愿意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而整体上却无法把握。通过“易班”建立网上班级,班干部或老师担任管理员,在“易班”上同学们是主角,老师是观众。师生均可在“话题”板块中各类通知(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申报,贫困生的认定等)、征求意见、寻求帮助、进行投票评选班委或各类评优、师生线上交流等。可以畅所欲言,让同学们有思想交流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管理、主动管理,改变传统教师的说教和命令的形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在“易班”信息能及时得到公布,比如:学生比赛情况、推优入党学生名单、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违纪处理等等,这些信息的公示能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班级所发生的事情和学院的一些活动情况,提高了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实现班级建设民主化。

二、不受时空限制,班级建设立体化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难度很大,在未引入“易班”前,很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常提前一年进行,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却有些脱节。例如: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党员发展、等级考试报考工作等等,在大二下学期可提前准备资料,而思政工作灵活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易掌握要随时跟踪。自从有了“易班”,这些工作都能在网上开展。目前,可在“易班”上开辟“困难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使班上家庭困难、学习困难、人际交流困难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易班”网上注册、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把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生活费用支出、申请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特困生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情况、个人在校表现、院系审核意见通过“易班”汇聚在一起,并公布于众,接受同学监督。学习困难学生可通过网上寻求帮助,老师、同学可在线上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人际交流困难学生更可借助网络平台在全校范围接触更多的同学,找到跟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的伙伴,通过线上的交流熟悉到克服面对面的交流障碍。学生党员发展可借助“易班”平台在网上递交入党申请书、推优入党、设立网上党校、党支部等开展党建工作,将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的优势纳入到党建工作中。这样,毕业班的学生班级建设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上“易班”平台,就能随时随地找到组织、接受教育和开展工作,从点、线、面实现班级建设立体化。

三、资源得到共享,班级建设信息化

“易班”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通过网盘和相册的无限上传功能加以展示。例如:相册里展示的班团组织建设、团组织生活、主题班会、运功会等活动的照片,显示了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学生有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即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最后一年在校外实习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但是在“易班”上他们也能找到自己曾经挥洒汗水、青春激扬的影子。网盘上存放的课件资料、学术讲座视频、招聘信息、实习就业信息、优秀校友简历等等,同学们可在“易班”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能分享实习收获,利用“易班”资源通过优秀校友获得更多就业途径,让在校学生分享校友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易班”上共享的资源不仅仅是本班的资源,还可以共享各个学院甚至全校的资源。例如:学机电的学生喜欢会计专业某些专业课,可以通过易班上共享的课件资源、在线视频、老师答疑等进行学习交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易班”强大的共享功能实现班级建设信息化。

四、形式多样,班级建设个性化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和发展趋势,打造学生校园生活乐趣的互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博文、帖文、微博等形式在社区中记录校园生活、彰显个性自我、交流思想情感,充分展示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整体精神风貌。

鼓励教师以课程为单位,建立个性化课程空间(教学班),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课件共享、在线答疑等服务,定期开展评选,推出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易班精品课程,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享受教育资源。当今的大学生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班会、活动、竞赛,谈话、求职、面试、培训、毕业教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通过“易班”构建不同的话题板块在网络上交流学习心得,互传学习资料,通报班级新闻,可以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用严谨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积极上进的面貌推动自身的发展。在“易班”校园网络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交友互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还可以与行政部门沟通,提合理化建议,参与管理。也让同学们关注时事,培养事件分析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爱上网的大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从课堂上延续到了网络生活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班级建设彰显个性。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7

1.“易班”的结构组成

“易班”,简称e-class,中文名为“上海大学生在线”,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公益性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采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与其他商业网络社区相比,例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易班”有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同时也提供了师生接触的平台、学科发展走势的平台、就业信息沟通平台,这些都是学生急需而商业网站所无法提供的资源。从这些方面来看,“易班”是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其设计思路和建设方法合理,将教育功效融入应用服务中,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2.“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创新管理形式,拓展交流空间。“易班”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呈现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易班”改变了单一的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的新形式,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易班”平台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易班”平台上直接向辅导员、任课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询问相关学校生活,概况,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如班级活动安排、实习、就业、校园热点问题、生活条件和设施改善等在“易班”网络上讨论,增进班级同学间团结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

(2)打造平等的网络环境,提高管理的主动性。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更多的利用的是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行政法规或要求,但在网络环境下,所有网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时候互联网环境就会出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现象,“易班”网络平台在上海各高校的推广使用,就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改变工作方法,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不断创新形式,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法、途径,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和关注集中点,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引导。

二、“易班”网络平台运行时存在的问题

“易班”平台系统自在上海高校中推广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易班”平台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高校行政力量来进行,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善意灌水”、“疯狂刷帖”甚至“网络发泄”也成为易班推广过程中影响自身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同时,虽然说“易班”这种高校自建网站提供了社会网络所不具备的特有资源,如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平台、学科发展走势的信息平台、就业信息沟通平台……这些都是学生急需而社会网站无法提供的。但是,与开心网,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其他青年社交网站相比,易班的实用人数还是稍逊一筹,它的知名度也比不上这些社会网站。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取得更大的成效,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易班”平台有效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立足易班现有建设基础,围绕易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积极作用的总体目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1.组建培养队伍

人才队伍是易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逐步实现专业化团队建设,为易班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供支撑力量。

(1)建设易班辅导员之家。积极鼓励辅导员全部加入“易班”,并组建网上“辅导员之家”,辅导员们逐步实现生活管理和立体网络化教育即与“易班”相结合,管理所带班级的“易班”建设与推广,是我校“易班”建设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

(2)培育学生骨干队伍。稳定培养易班学生工作站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站务管理、需求调研、宣传推广、活动策划等,培育一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学生易班建设骨干队伍。

2.加大宣传推广

(1)鼓励使用易班社区。紧紧围绕易班建设理念,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手段开展易班工作启动周年庆典及文化月等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使用“易班”社区,及时掌握校院各类新闻、班级事务、各类活动、讲座的信息;实现与老师零距离交流,参加网络会议,发起或参与投票,及时接收相关通知与信息,查看辅导员日程安排,评论辅导员博客,提出各种问题;建立好友网络,扩大交际范围,发起线下活动。

(2)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社会热点、教育重要节点等,在易班上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扩大易班在师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做好保障措施

(1)形成激励机制。建立我校易班建设评价体系,对易班的用户覆盖面、班级活跃度、宣传推广效果、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作为对二级学院考核内容的重要评价指标。制定教师应用易班的研修培训、评奖评优、课题研究等激励机制,鼓励通过易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规划逐步建设易班发展示范中心,充分发挥易班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确保一定的宣传推广、开发培训等易班建设专项项目。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德育网络化建设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结合共赢

一、职校德育需要网络化建设

众所周知,网络是把“双刃剑”,职校德育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关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职校德育对策,显然不是“堵”,而应在加强阵地意识的前提下,根据“充分利用,因势利导”的原则,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拓展职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充分有效地实现职校德育网络化。笔者所在职校的德育网络化建设有以下两个主旨:一是通过建设校园网并在网上开辟德育新天地,唱响网络德育主旋律,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让校园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二是通过建立学校德育信息传输网络,推动和促成专业学区及学区班级的德育网络化,不仅使职校德育能与时代脉搏合拍,具有先进性,更能使其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班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以及实习、就业指导实际,凸显针对性与实效性。

此外,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还给网络专业学生提供了技能实践的机会。职校大多设有网络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网络专业)。即便在没有设置该专业的职校,随着各行各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在现代网络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专业都开设了网络技术课程。既然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那么让网络专业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建设网站、维护网站、设计网页、展示作品,便是给了学生很好的学习技能、练习技能和施展技能的实践训练机会。由于地点在学校,使得此种实践训练十分便捷;由于德育网络化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使得此种实践训练的质量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准;由于校园网络需要经常维护、网页需要常换常新,使得此种实践训练具有长期性;由于任务上的高要求和信息上的准确性,使得在实践训练中学生往往要与教师一起操作和管理,这就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更有机会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点拨,教师能手把手地进行技能传授的示范、帮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二、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1.让技能教学的项目任务结合学校德育活动

笔者所在职校的网络专业在技能教学中确定了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某项任务为具体行为目标,以任务贯穿“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全过程。这使技能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很强,学生也在实实在在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网络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与学校德育活动(含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的结合来设计、布置网络技能教学中的“项目任务”。例如,在“网页设计和制作”的技能教学中,结合学校开展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等德育主题活动,以设计和制作“绍兴名人精神代代相传”“交通安全图标”“文明从小事做起”“社交礼仪”等网页为各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从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到在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形成既能彰显网络技术课程所要求的有关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德育主题活动内容的比较完美的作品。同时,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一种“项目任务作业”,即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个与学校某一德育活动内容相关的比较小的项目任务,如制作感恩教师或父母的网上新年或生日贺卡、编辑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相关的网上班刊、编辑与创业教育活动相关的电脑小报、设计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相关的网上宣传广告或公益广告等。以上学生制作的优秀绘图作品或网页作品由学校德育部门组织评选后,即在校园网上展示。

2.学生通过建设主题教育网站实践网络技能

为了通过在学校主题教育网站上开展富有高尚情操、高雅风趣和发人深省的各种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就要靠网络专业学生运用网络技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学校主题教育网站的网页。笔者所在的职校在主题教育网站的网页上设立了学生频道、团委园地、心理咨询、视频点播、德育活动、学生社团、德育论坛、教师信箱、校长信箱等诸多版块。如“视频点播”版块中,就有菁菁校园系列心理辅导片、学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专题片、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片等,供学生自己选择,在线观看;又如“学生社团”栏目展示的是全校50多个学生社团多姿多彩、发挥学生特长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社团活动,还有学校每学年对各社团网页、博客进行评比的结果及评语;而在“学生频道”版块的“专业论坛”栏目中,不仅有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学生个人还可在其上发表演说。以上主题教育网站的技术支撑均由网络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网络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值班服务、网页制作、硬件维修时动足了脑筋,他们锲而不舍地解决难题,发挥了技能实践的最佳水平,并有所创新。有的学生在某个全校性主题德育活动结束以后,把活动过程中那些精彩纷呈的场面制成电子专辑,在学校主题教育网站中刊登。广大学生对此种图文并茂的电子专辑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同学活动的身影,觉得格外亲切,这使在线阅读成了他们再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

3.学生用网络技能为各学区德育网络化服务

笔者所在职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平时被分散到全校各个专业学区,一般在每个专业学区安排3名左右的学生到该学区帮助实现学区德育网络化。在他们的协作和帮助下,各学区的网页不但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学区群星榜、学区风云榜、学区活动风采、学区教师信箱、网上家长论坛等栏目,在首页中有了Flash形式的滚动显示,更加夺人眼球,而且还运用程序设计技术设立了学区内每日德育检查反馈系统。同时,各专业学区内的各个班级提出策划与设计班级德育网络化的建议,由网络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制作班级网页。如建立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过程中的闪光事迹、学业成绩;设立评比专栏,公布班级各项评比候选学生的优秀事迹及评定结果;开辟班干部经验交流区,畅谈班集体建设中服务工作的心得体会,以促进自我思考和相互启迪;设置向家长汇报栏,家长点击后即可了解班级开展的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和班级风貌,还可浏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精彩表现。

4.学生运用软件应用技能为教育和就业服务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网络专业的学生选好、用好软件,不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德育信息传输网络,还可以为教育活动和就业指导提供有效服务。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博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博客表达自己的看法,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博客成为学校、家长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思想状况的窗口。博客既能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又能建立起学校及班主任与家长的网络联系热线,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二是利用网络及网络能够产生的互动效应,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展开各种全校性的德育活动。如“网上主题班会”,能使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呈现出“全校一课”的场景,造就在“主会场”的主讲人与在“分会场”的班级师生之间的完全“互动”。又如网上心理对话使得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既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等限制,又可消除学生的顾虑,体现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三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选择或开发实用软件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进行网上选举、网上调查和网上评选等。例如其中的网上调查活动,可利用软件的网上“投票”功能,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网上调查,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策划、开展学生喜爱、内容鲜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四是网络专业师生在设计、建立本专业的实习就业网页、实习班级网页和实习学生QQ群以后,将经验和模式向全校推广。一般来说,职校三年制学习的第三学年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阶段,实习网页即可用于第三学年的实习阶段。其中实习就业指导网页可设置实习信息、实习园地、招聘信息、实习之星、创业事迹、政策法规、就业指导和友情链接等版块,实习班级网页可设置班级实习目标、学生实习资料、班级德育花絮和学生自我展示等版块,而实习学生QQ群则是指可通过QQ作师生时空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实习心理辅导和牵线家校联系。网络专业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随时更新以上各网页及其版块,在做到及时信息的同时,还能实现页面设计和谐、标志清晰、图片搭配合理、动态结合有序、整体布局美观,既有权威、实用资料的转载,又有学校师生原创的作品,且访问便捷。

5.学生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职校德育网络化实现以后,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对全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尤其是纠正不良上网行为,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使得各种不良行为很难被觉察,而一旦出了问题也不易跟踪来源。于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与监控的技术任务便由网络专业师生来承担。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加强对“网络原理”“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配置”等三门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达到这一目的。“网络原理”是让学生了解在上网浏览网页、游戏、聊天、购物时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过程和格式,以便应用网络监控软件,抓取网络数据后进行追踪分析。“网络操作系统”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网络都有相应的服务存在,这些服务运行于网络操作系统端,操作系统通过日志文件记录各种访问行为,因而可以利用分析日志文件得到非法访问的相关信息。而“网络设备配置”则是让学生从网络设备的角度去看待配置过程,并由此掌握对网络数据流的监控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其次,师生共同设计“校内网络”“国内网络”和“国际网络”三种访问权限,给不同的对象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ip和安全证书的控制,限制某些网络的访问;通过DnS控制,对某些特定的网址不解析,或者解析到指定的网页,由此控制对非法网站的访问。再次,由师生共同安装、管理网络信息过滤软件,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网络过滤软件可以对ip进行限制,即限制非法信息在网上的公布与传播,限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同时也能够限制学生通过网络不良信息。此外,让学生学会设置硬件防火墙,对校园网和外部互联网络进行必要的逻辑隔离。由于机器容易因为各种漏洞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而防火墙可以使内部ip隐藏起来,能够有效防范外界黑客对校内机器的控制,从而使外界利用学生机器进行非法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小结

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能够同时解决“职校如何凭借自身力量搞好德育网络化建设”和“职校如何让网络专业学生拥有比较理想的技能教学实训场所和机会”两个问题。经笔者所在职校的实践证明,这二者结合后,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使得职校既能通过德育网络化建设立德树人,又能实现比较快捷、高效地培养it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型网络专业人才的愿景,从而形成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共赢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范源清.网络时代职校德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陈淼芳.杜威的德育观及其对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7(2月下).

[3]庄永敏.道德主体性培养途径的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6(7).

[4]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2008(2).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9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从班级文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推进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目的是探索出一种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1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2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即不可复制性。有专家统计,做不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比是1:3,而做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是3:1,因此,班级文化力将成为团队的第一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绝不是产品,而是它的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历史名人留给后世的绝对不是他们的身体,而是他们的理念,业绩或作品。

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就像一间弥漫着某种味道的屋子,只要你走进这间屋子,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能闻得到,甚至出门之后,还隔身带有这种味道。管理者要做整个系统的构建者,形成和培育一个恰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所信奉和践行,是我们能否成功管理的关键。

3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电脑硬件一样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制度层:每个班级都能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的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期以来,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电脑的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因此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不活跃,成员参与性不高,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定时信息的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尤如一台配套高档的安装了很多软件的计算机,如果用户不能有效的整合其资源,最终是形同虚设。

4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络日益普及、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坚持传统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实施,围绕现代班级管理的思路来开展,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原则是要将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和信息需求,引人信息化平台,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将学生共同的爱好、兴趣、目标、观念和机构的人组织在一起,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4.1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4.1.1准确传递信息: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首先心须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指示,团队和部门之间,也应该要有良好的沟通。

4.1.2增进相互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班主任不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学习积极减弱,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经常与他们沟通,不管对不对,要多听听学生家长的想法。这样有种于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减损内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家长的责任感,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富成效。

4.1.3了解真实情况:管理家发现:自上而下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则不超过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4.2拟采取的对策:

4.2.1建立班级主页、网站,主题学习社区虚拟社区:良好的沟通是无形的管理,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上的。因为“一个领导的成功,40%靠人才、资源、制度、机会,60%靠团队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对外的沟通”。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定班旗、班歌、班徽,班服。作为师生、家校、同学之间的虚拟化的网络交互平台,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网络塑造本班的班级文化,受众面广,可以做到节假日期间班级形散而神不散,起到宣传班风、班规、班貌的作用,为展示本班精神风貌提供有力场所。

4.2.2建立班级blog、QQ群、BBS:blog不仅仅是个人记录及与人交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借助blog传播自已的思想。有人认为blog有三种境界:第一,记录思想的境界。即对自已的想法作一个记录;第二,分享思想的境界。即在记录自已思想的基础上,分享自已的思想,允许别人使用自已的思想;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为资源共享,思想的共享更将这一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传播思想的境界。当思想的分享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这种分享就变成了一种传播。

Blog群的功能:

班主任blog与学生blog: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学生通过对班主任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班主任的思想与意图,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通过对学生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励和评价。

学生blog与学生blog:学生之间通过blog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状况,彼此之间进行评价和探讨,有利于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学生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在这里起公告、汇总的作用。一般而言,班级blog上会公共通知,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和就全班学生所关注问题的展开讨论。

班主任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是班主任blog的延伸。班主任在上面一些公共性的通知,并收集一些共性的资料。

blog群的结构:

因此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公众活动中,是体现团队精神,增加凝聚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将前期工作的图片、宣传稿件、口号上传,在活动过程与后期可将参赛视频、获奖场景制作上传,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人平等、民主的创建思想,由于可以事后重现反复点击这一特性,交互性好,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4.3B1og、QQ、mSn上传励志材料,召开网上主题班会:管人重在沟通,沟通消除隔阂,沟通激发积极性,沟通提高效率。基于p2p(peertopeer,点对点)技术的QQ软件不仅可以随时知晓对方在线与否,而且交流双方的通信完全是点对点进行,不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网络带宽,具有易学易用,操作简单等特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例如利用QQ建立QQ辅助班级管理互动平台,以QQ群、QQ邮箱,QQ好友和QQ讨论组四种互动方式为依托,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提供了引导和交流。

假期学生自由上网时间不限,空间不限,自由度增加,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写读后感,在网上,可供同学们浏览进行反复反思。而传统班会,仅有即时重现的特性,不利于学生深人反思。由于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相互之间不受干扰,网络环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如QQ群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相对隐秘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与同学交流传播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让学生袒露真心,说出自已真正的观点,教师通过阅读学生在QQ空间中的个人日志,使老师能更为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兴趣、困惑、情绪和心理状态,并通过QQ服务以留言或讨论等形式面向每位同学,教给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的办法,使得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网络信息图文并茂,网络声音画面同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环境,因而极大地增加了思想交流的次数和频率,学生在自主交流、自我教育、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和诚信的教育,提升了人格水平,使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4飞信:加强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采用飞信,短信1对多、1对1方式受众面广,速度快交互性好,意义传递准确。主要面对家长发送紧急消息、学校收费、放假时间等公众消息,以及学生的请假等。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的沟通,效果最好。和家长经常沟通是互补关系,教师不仅可以和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还可以与家长探讨怎么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家校互联。

4.5其它:班级间考评结果、学生综合表现,奖罚细节及名单、班费开支等可用BLoC,QQ公布公示,体现其透明公正,而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的消悄话,可用e-mail,保密性最好。教师也可用e-mail的抄送通知部份学生或发送相关附件等。而着手开发电子成长档案系统,其中班级档案袋模块,将全方位记录班级学生成长过程,必将成为班主任构建班级文化的又一有力武器。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篇10

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如今,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地广泛,我们的信息传递也离不开网络。网络信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存在很多错误的思想和内容,各种谣言非常多,小学生本身的年龄比较小,在进行是非辨别的时候,能力比较弱。而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快捷性、开放性以及虚拟性,也对小学以往的德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在其挑战的同时也对德育的途径进行了扩展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小学德育的时候,应该根据目标和内容,结合小学生本身的一些特点和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式,对德育模式进行创新。

一、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到小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小学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更多。在新的形势下,德育的任务也有一定的变化。在网络上有着很多的观念,有些是对德育有利的,但还有很多不正确的言论,对德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怎样让主流思想占有主导地位,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很多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网络信息比较杂乱并且良莠不齐

网络的出现和信息的传递,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却是非常复杂的,各种误导和谣言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很多的不良言论,所以在网络上怎样提高学生自身的辨别选择能力,更好地做好小学德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的出现,导致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新异性也很强,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网络。这也给学生进行德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但是在网络中,还存在很多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如一些低俗和色情的文化,这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和自身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的德育创造更多的方式

小学生在进行多媒体信息接收的时候会获得很多感官方面的刺激,并且这也给学生获取外部的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网络这种方式应用进来,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德育的学习。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也给德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怎样让互联网为小学的德育工作服务,从而进行途径的创新和拓展。增强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还应该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这些问题都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

二、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创造的新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德育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老师在进行德育方式创新和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方式。

(一)进行德育网站的搭建,给学生提供德育的平台

在小学德育创新中,进行网站的搭建和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要小学德育的网络化,就必须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及重新的构建。和以往的媒体本身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相比,德育网站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了德育教学专门设置一个专题网站,通过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构建,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进行特色网页的建立,更好地进行德育

学校网络文化的基础变式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在网络德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各个班级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班级特色栏目的设置。比如说,有的班级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班级叙事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市政来设置一些市政评论的区域,并且为了进行人际关系的拓展,还可以将本班级的网页和其他班级的网页进行链接,这对学生的交往范围也是一种很大的拓展,学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克服以往存在的客观因素以及时空方面的限制,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地自由、平等和民主。

(三)进行网上论坛的开辟,加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识

班级论坛往往是为了进行班级内部事物讨论而设立的,在设立的时候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保证能够将班级特色以及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建设相关的德育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的下载,老师可以针对资源的下载给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自己观点思想的表达。

三、在小学德育中信息技术创新策略的实际效果

(一)新途径的应用能够将德育本身的主体性原则发挥出来

想要德育效果良好,就必须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中去。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网络便能够做到这一点,德育网站、学校网站和班级的论坛,都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网页设置的时候也要在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方式的选择,努力将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德育本身的开放性更强

在进行德育网站构建的时候,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首先,在进行网站构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建设中去,让学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方式的完善;其次,德育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尽量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若是其开放性不够,学生翻来覆去地学的都是相同的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很容易失去对德育的兴趣。

(三)德育模式的创新让德育的多元化更加明显

多元化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便是用多种方式来做好德育工作,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将多元化理论的指导应用进去,吸取更多的优秀理论,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道德方面的需求,将人文关怀更好地体现出来。德育网站能够很好地将德育展现出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德育的认识都会更加地深刻。并且德育网站、学校网站、班级论坛这几种形式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能够实现互补,让德育的有效性和多元化更加地明显。

信息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小学德育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德育模式和德育手段的创新,将网络本身的影响力利用进去,在对以往的德育模式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能够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沈建山,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创新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