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的提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53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要把学生这种出于好奇的不自觉的观察上升为有目的的观察,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

1.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有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做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物的色态。这样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程序地进行观察。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分段进行的。例如苏教版必修二中“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时,观察步骤是:①苯和液溴混合后有何现象?②加入少量铁屑,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后,烧瓶内,以及导管口附近有何现象?③反应完毕后,向锥形瓶里的液体滴入硝酸银溶液,有何现象?④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又有何现象?这样层次清晰地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1.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介绍仪器的规格、性能,以及使用范围,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要领,指明不规范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例如演示实验室制氯气时,教师在操作中,对仪器的装配、气密性检查、加热的方法、气体收集、尾气吸收等均应做到严格、规范,加深学生对规范性操作的认识。

2.学生模仿练习。

在观察教师示范时,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有关表象,产生了效仿的动机,但必须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达到规范操作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反复实践,不断练习、纠错,以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3.学生独立操作。

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纠正操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有效地训练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独立操作训练,学生能较快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不断地提高实验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从实验、观察和测定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

1.善于利用实验,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钠的性质实验,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产生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应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嘶嘶声?滴入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在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搞清产生上述现象的化学原理之后,教师还可拓宽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钠与酸反应,预计反应的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又通过实验验证预言,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学习“盐类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定氯化钠、醋酸钠、硫酸铵这三种盐溶液的pH值后知道:盐溶液并非都显中性。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逐步释疑,摸索规律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思考:①实验中所用的盐其组成中既无H+,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却呈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H+、oH-从何而来?②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的离子之间有何关系?③在上述各种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它们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根据学生的说法总结。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教师利用化学实验,设计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1992年全国高考试卷中一个设计实验,给出了一些常见的仪器,如:烧杯、干燥管、导管、胶塞、普通漏斗、止水夹等,让考生设计一个能够控制反应开始和结束的制氢气的建议装置。这个实验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进行了考查,有一些考生设计了很多比较实用的装置,从而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等待我们去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2

一、引导学生找准阅读的对象

谈到引导学生找准阅读对象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提出问题:学生的阅读对象不是非常明晰吗?学生在阅读一个数学文本时,正在阅读的这个文本不就是阅读的对象吗?实际上,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数学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课本上的概念总结过于抽象,在阅读这段数学文本的时候,学生可能根本就抓不住阅读的要点,也提不出数学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数学文本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图1的函数图象,分析什么是函数.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时,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当遇到一个抽象的数学文本,且该文本难以理解时,便要举出一个或数个数学例子,以数学例子为阅读对象,深入研究.

二、引导学生抽象地对待数学问题

在研究一个数学例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案例,从中找出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旧知识分析图1中的函数问题.学生学过应用函数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的三种描述方法来分析函数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这些学习方法来分析这个函数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成果略).当学生应用旧的知识来阅读这一函数知识以后,便能对这一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发现新的知识.比如,函数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应用抽象的方式来描述函数的特点?函数的范围是什么,能否用某种方法来描述函数的范围?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是什么,能否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罗列出函数与其他知识的共性与特性?在学生阅读学习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深入理解数学案例,然后尝试应用抽象的角度分析数学案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是把具象认知转换为抽象认知的重要学习环节.

三、引导学生归纳阅读过的数学内容

在学习数学案例时,学生尝试着把具象的数学认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学习成果归纳成一个数学系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归纳学习的成果,一边发现学习的漏洞.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1的案例分析函数问题的常量和变量.学生了解到在某一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而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常量.学生可以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从抽象的角度看待函数概念知识.比如,学生可以从集合、代数、对应这三个角度了解函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可以以一个数学案例为基础,自主总结出课本中描述的数学概念,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学会从抽象的角度来阅读数学案例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案例为基础,提炼出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四、引导学生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3

>>山西运城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分析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与提高的建议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的策略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谈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教师培训中案例教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发展研究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策略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策略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策略分析推动中小学教师阅读的策略选择增强中小学教师记忆效果的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24页

[4]王俊.从教科书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0,(4)61―63.

[5]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方法[J].教育探索,2011(2),79―80

[6]刘宝超等.试论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66―67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家教育部门指出,对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扩展规模空间,促进结构合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建设,“要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本着以培养新世纪现代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重点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专科教育,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多年来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验证和说明理论而存在的。因此必然会使高职教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一)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目前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验实习设备落后,实验实习课题实用价值不高,实验实习数目过少的问题,因此也造成了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适应社会能力差,就业分配形式严峻的事实。

(二)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方法普遍是单一的讲授法,老师讲,学生照着做,学生被动接受,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观察、不思考,只是数据的简单记录者。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动手,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部分职业院校对教学的考核方法不全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纳入正规,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改革实践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改变陈旧观念。高职教育中实践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因此高职院校上至领导,下到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培养等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教师能自由地投身于实践教学改革中,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改革能够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在教学过程中,变教师为核心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变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造”为主的教学。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加大实验教材改革。(1)传统的实验教材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按部就班地介绍实验内容,实验教材的改革可以在对学生实验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后,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来做实验。(2)实验教材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意识,教材可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对学生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根据需要,提出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之后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实验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学生也会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丰富二课堂活动。把二课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利用二课活动这块阵地,可以举行许多别开生面的协会、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举办电子设计大赛,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为了巩固实验教学的质量,使二课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设计大赛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小发明、小制做"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内实验所学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引导他们自做学具、教具,鼓励他们创新。

总之,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方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依照高职教育的规律,转变观念、深化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和教材改革,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现代化产业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霞.重视教学工作中的情感因素[J].安徽教育,1996(Z1).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5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与应用上有别于我们母语的行为方式。脱离了正确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的英语教学,只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偏离轨道,与国际语言渐行渐远。“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明确突出了听力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以最科学高效的方式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将成为讨论的切入点。

论文关键词:国际语言;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科学高效

英语听力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作为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如何高效并准确理解分析输入信息的内容,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以听力为先导,是很多地区提高语言能力的新理念。听力课的训练应当体现听力技能训练的能力导向性与能力递进性。课程内容、模块与考核均循序渐进服务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以各类听力技巧的导入为切入点,以大量输入、反复输入为基础训练方式,听说并进,手耳并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听力技巧,也能将英语听力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反应与沟通能力,实现活学活用。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听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判断推理的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使用全英文教学,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为学生营造更专业的听力环境,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表达思想,交换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进入大一下学期后,词汇量基本达到四级要求,应当适时改变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英文式的听力课堂。

(2)老师要多扩充听力材料的知识面,除了能训练学生听力水平之外,也能为四六级考试打下基础。比如:文化背景材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简单了解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文化类材料的听力。

(3)老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听力效果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在考场内,监考老师的走动,同学翻卷子的声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答题效果。学生只有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不受影响,发挥正常水平。

(4)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听力逻辑思维能力。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学生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辨别及长时或短时储存。

(5)听力课与其他课型相比,在思维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堂听力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策略让学生听懂并会分析。而细致和有针对性,是听力课的基本要求,因此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点。

(6)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应当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进行长期单独训练。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每个地区的高中英语教授方式不同,对听力的重视及倾斜程度不同,对口语及发音的要求及训练模式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入校后大多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及学习习惯进行英语学习。一旦口语不标准,学习习惯不合理,就会造成对单词的误听误认,势必造成听力水平能力低下的情况出现。

(7)英语四六级听力试题的考点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音响信息瞬间即逝,有时单凭大脑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涉及人物、地名、时间、数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必须随时笔录下来,然后再根据后面的提问来选择答案,并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按要求涂写。对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四六级考试复习阶段,不妨采取以下办法来提高听力得分能力:

①练习听写,平时听录音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关键信息写下来,一方面训练信息接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培养短期记忆、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练习听写还能强制性地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6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2、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3、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印发一本口算册,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四、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计算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有意设计安排一些竞赛形式的练习和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去参与。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赛、抢答等。“夺红旗”比赛,就是将一座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5道算式题,抽出15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数学接力赛”,即每组一份题,每人做一道题后往下传,每组最后一人做完后,交上来,然后在班上进行评价,做得全对又做得快的一组就获得胜利。这样的比赛,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自信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7

【关键词】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提高能力;方法

一、引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当地的经济腾飞和民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西部高校(主要包括省属高校)的发展速度仍然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平台,所以,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却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一点在西部省属高校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发现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实验室建设问题

由于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验教学条件难于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将3-5人分成一组共用一台设备,对于一些较大型的仪器设备,分组人数往往超过十人,这种情况必然很难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动手的机会和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实验教学的认识和组织管理问题

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仅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验教学的考核问题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由于目前实验考核方法单一,多数情况仅能将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这也造成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报告而不是实验本身。

4、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

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足,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也不科学,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即将结束时才集中安排实验,导致实验室平时闲置,后期又超负荷运行,而且由于期末学生忙于复习考试,对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不高。

5、实验的内容单一

目前的实验主要是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而且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创新性的开放式实验,所以实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做实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是应付。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途径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验教学很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针对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通过预约方式开展开放式创新实验及考核评价的方法。

1、实施开放式预约实验

针对实验设备不足和教学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通过打破原有实验跟随课程集中安排的惯例,将所有实验室完全开放,学生根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容纳人数及学生的情况自主预约安排实验。这种方法可以使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套实验设备,从而改善实验环境,同时还能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且由于同时进入实验室的人数较少,也更利于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对实验设备的维护。有能力的高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网上预约系统,这将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2、完善开设实验内容

根据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验内容按照实验类别分为基础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两大类。

基础实验是该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可以安排一些验证性或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数据采集手段与处理方法,实验总结与报告撰写格式等。实验室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其相关使用说明,遇到问题时可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除此之外,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创新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仪器,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多的考虑课程间的衔接与交叉、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兴趣、教师的研究课题、社会需求问题和学科热门问题等方面。对于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可由其自拟题目,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创新性实验为将来可能参加的各类竞赛提供一些基础研究和准备工作。

同时,改变实验课题目陈旧和多年不变的做法,课题可以随时申请增加和补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所有实验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建立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需要像理论课一样进行必要的考核。对于基础部分,每一类型实验均要求指导教师出题进行现场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该类型实验设备或仪器的操作及实验结果的简单分析等方面,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基本技能。对于创新性部分,则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统一完成及考核。利用创新性实验来验证或辅助课程设计,从而也使课程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

通过以上的一些方法,学校即可在较少投入甚至是零投入的情况下使实验教学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如果配合一些适当的激励政策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对于实验室开放而增加的工作量,则可以考虑由部分研究生代替教师来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西部高校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都与东部高校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通过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来达到目标,这也是一项值得每一位西部高校教师好好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孔鹏.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6.

[2]徐格宁.构建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5.

[3]王育杰,王昭君,梁志华.虚拟实验教学与DiS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7.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8

关键词:能力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善于激发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学生大胆质疑;5、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应和学生对话交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注意题形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利用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3、课外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四)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刻画纲目网络,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调节教学,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总结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初始阶段

青少年学生天性对周围环境好奇。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用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在学生的心灵中,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学生常会提出好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也许会产生疑问,出现各种幻想、假设。这时我们的教师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思维状态变得积极,就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

(二)实验检验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开发阶段

实验检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在实验检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出示挂图、实物等,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探索事物的发展,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事物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提高阶段

学校的教学是相对封闭的,与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若完全离开实际生活很难完成。因此,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际参与、实地考察切时可行。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实施。

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理解、沟通、融合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扬合作的精神,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所以,数学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工作方式,发扬合作的精神:

(一)是教师之间及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合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常见的合作形式有: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等。

(二)是与家长及社区的合作。

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解释新的课程理念,以便学生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学习时,家长不会感到困惑和陌生。新课程中,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挖掘校内教育资源,而且需要通过图书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寻求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与社区展开广泛的合作。

(三)是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新课改中,新旧观念都会存在,教师必须与教育管理者讨论、合作,创造一种协商的气氛,而不是对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武断地下结论。教师要善于、勇于阐述自己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支持。

参考文献:

《教师报》2004年5月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民办教育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民办高校发展日趋稳定,教师自身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这三个层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政策先行和践行:营造有效的外部激励环境

1.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对此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地位上的显著差距蚕食弱化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欠缺归属感和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更关心如何能考入公办院校或如何寻求一份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工作,试问他们怎能用心追求当下工作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民办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这是宏观层面上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2.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毋庸置疑,当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差距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流动性强。有心从事民办教育的青年教师想寻求更多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往往由于民办院校自身资金受限、意识不到位等原因,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在现实中受挫。安居才能乐业。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和自身能力提升。《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发展经费的不足,稳定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心志和热情,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尽意地追求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学校正视和努力:营造积极的内部激励氛围

1.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民办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少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中往往占很大比重。然而受年龄阅历所限,青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和教学知识的累积等方面现实差距较大,总体而言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快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和责任感,最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然而专业能力的培训需要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在短期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投资回报。除非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青年教师培训有着长远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否则很难愿意牺牲一定的收益做出此举。另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基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人才流动较为严重。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更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通过大力招聘的方式来补给人才流动的空岗,缺乏对于现有人才的忠诚度和责任感的培养,这样解决人才流失的方式治标不治本。2.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建立或健全教学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的没有专门的教学督导管理机构,有的没有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有的没有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无规矩不成方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来约束和激励。缺乏这个机制,完全仰赖青年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来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设置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和聘请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相比摸索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要容易得多。民办院校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不能直接照搬公办院校或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必须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区位优势、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应及时根据督导效果来调整管理办法的细节,例如教学督导的评价指标、教学督导评价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改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教学能力退步的惩处等。3.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科研长进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若无科研工作做后盾和底蕴,大学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失去后劲和根基。科研薄弱是目前民办高校长远发展必须重视解决的硬伤,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重这个、轻那个。对于科研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过度重视。过度重视科研,容易引导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分配在科研工作中,而忽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此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教学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内伤。民办高校领导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引导青年教师建立科学的人生科研规划和教学能力成长规划,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校级资金资助和激励,还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灵活的方式,对青年教师中的教学能手进行表彰与奖励。4.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愿意挑战新时代的实践信息,然而实践平台的建设即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及实践人员的培训,需要民办高校的办学者耗资巨大才能完成。有的民办高校高调重视实践教学,但吝惜资本投入,有的民办高校斥资建设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然而由于忽视相关软件的配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导致教学实践平台不过徒有其名,无法真正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有的民办高校积极发展论证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省级特色专业成果,获得不菲的经费支持,从而可以更深入地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有效缓解搭建实践平台的资金问题。部分民办高校积极利用扶持民办高校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学的资金筹集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办学者自身提高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长远战略眼光。

三、教师热爱和追求:打造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内因

1.提高教育的责任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公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根基不会有太大差别,多数教师都以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为理念。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给青年教师提供的薪酬和福利等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待遇相去甚远,让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往往无奈地追求工作量及课时费过于追求教学质量及学生收获,同时等待时机跳槽,对于所任职学校的情感归属逐渐减弱。信仰缺失的当代,让相对清贫的民办高校教师义无反顾地守着教育事业着实很难,但能坚守到底的,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是教育事业腾飞的原动力。教育的对象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且独一无二的个体。若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华横溢的人站在讲台无论如何滔滔不绝,也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能造就台下的学生。因为没有热爱,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热爱教育,才真爱学生,才会根据他们未来的成长所需设计自己的教学重点,不惜课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只为看到学生收获满满的笑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应常常回顾自己选择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初心,眺望自己对于教育事业起初的热情,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责任感。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民办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与公办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特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之后直接从教,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阅历,实践知识储备不足,不利于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信息化社会进程迅猛推进和教育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当下,为迎接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仅仅应提高教育的责任感和热情,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与时俱进的知识积淀,否则,对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树立时时充电、终身学习的理念,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拓展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和思维空间,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适应新环境。3.加强教学反思大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课堂教学,通过用心备课,对于所授内容了如指掌,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总有得有失。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归属感和教育责任感不强,在这个欲望横流的年代心气浮躁,较少注重教学反思,教学水平容易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所有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只有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有针对性地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对应、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认知、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专家督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等。教学效果是个永恒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谦卑静心的反思,总能找出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更好地完成下一堂课。4.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中走极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科研"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人在学校科研激励不足和自身科研认识不到位的情形下,对科研漠不关心;有的人因为科研工作太过辛苦对科研望而却步;有的人有科研热情却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规划,对科研开展茫然不知所措。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教学"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地存在。部分人特别注重科研带来的职称晋升等名利双收的“福利”,在教学方面的关心和投入不足,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方向与教学专业没有紧密结合,以至于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推动作用。对科研与教学的态度不可偏颇,只有从教学中发现值得探索的课题角度来激发科研,从科研的启示和成果中汲取精华促进教学,两者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张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59-160.

教学能力的提高篇10

关键词: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和亮点要变成科研文章,同样也需要转化。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灵感,转化为科研成果不能用教学语言、口头语言,这不符合科研文章写作的规范。科研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离开了这个语言系统,就不能成为科研文章。这就需要教师要用书面规范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形成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