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十篇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十篇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38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北黑公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地地区,林业资源丰富。黑河市森林覆盖率59.92%,有陆生野生动物4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3种。研究证明高速公路建设会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动物死亡、巢区转移、种群数量减少、基因交流受阻等。文章以北黑公路为例,分析了林区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设置动物通道等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公路设计和建造者提供参考。

1公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

1.1对鱼类的影响

跨河桥梁施工作业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被跨越河流水质和水流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如果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污水和废弃物排放导致水体中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增加,则对鱼类的生活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迁徙能力较弱、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公路沿线的两栖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中,受工程影响的主要是栖息于上述环境中的青蛙和蟾蜍等。工程施工,将破坏该区域动物的生境,使项目占地区及施工影响区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整个项目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一方面两栖动物将迁徙它处,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将很快得以恢复。

1.3对鸟类的影响

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机械的振动、噪声,均会惊吓、干扰某些鸟类,尤其对一些山林鸟类如啄木鸟、乌鸦、山雀、野鸡等会产生干扰。上述鸟类将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工程对其栖息和觅食的影响。鉴于噪声可能影响鸟类的繁殖率,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应采取一定的降噪、减震措施。

1.4对兽类的影响

在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栖息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林木的砍伐,弃渣场、采石取土点等作业,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施工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迁徙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松鼠、野兔等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逐渐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2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相对原有公路,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闭,对动物活动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生境碎化,对其觅食、交偶等活动产生影响。

3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3.1设置野生动物通道

动物通道是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阻隔效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3.1.1动物通道类型

动物通道可根据使用的动物对象分类,也可以通道的尺度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适合大型动物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适合于小型动物的涵管式通道或涵箱式通道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路下式动物通道。道路在通过河流、沟壑时,顺势架桥,下部空间则保证陆地连通。生物可利用该连通空间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通道形式。由于不同的生物物种对廊道空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作为路下式动物通道,其空间跨越的基本尺度是8m以上。小于该值则称为涵管式。路下式动物通道的布局与设置,要研究特定地域的生物物种的生活习性与规律。如狍只有在通道外透过桥下空间能明察另一侧情形时才会通行。

在北黑公路工程设计中已有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是最好的路下式动物通道之一。它不仅符合动物通行廊道的尺度要求,还保证了视觉的开敞与贯通。这一点对于生性警觉的有蹄类动物尤为重要。

(2)涵洞式动物通道。该类通道实质上属路下式,因其跨度较小而采取造价较低的金属涵管或混凝土涵箱形式,其尺度上限一般为8m宽,下限则无严格标准。进出洞口应建成缓坡状。该类通道主要适合于一些小型爬行类或两栖类动物使用。在北黑公路设计中已有的涵洞净空高度一般在2.0~3.5m之间。

涵洞式动物通道一般还兼有过水功能,在雨水季节这势必会影响动物的通行。可在涵管侧壁的水位线以上安装一定宽度的挑板,作为洪水时期的动物应急通道。

(3)路上式动物通道

一般位于被道路切断的山体处,在道路上方设桥并将两侧山体连接为一体,桥面则模仿自然状况覆土种植,桥两侧密植灌木,在降低道路噪声干扰的同时还可避免动物受到视觉惊扰。

3.1.2动物通道设置原则

(1)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2)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最经济有效的动物通过的通道。(3)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设计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4)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5)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3.1.3通道具体细部设计

通道尺寸:下穿式通道宽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为宜。

通道材料:国外研究显示混凝土材料较好,比金属的和其他材料的更适合动物通行。

通道内部设计:通道表层铺设土堆且种植与周边一致的植物品种,但是需要保持良好的透视效果,较好的通透视距使得动物有安全感,敢于通过。

通道配套设置:在通道两侧设置栅栏以诱导或引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在通道位置前后设计减速、禁鸣警示牌等,提醒司机乘客注意。

3.2其他保护措施

3.2.1在公路施工前,加强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3.2.2施工时加强管理。靠近林区地带应避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土场等,严禁在森林植被完好的林区设置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

3.2.3建设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和汇报,加强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3.2.4桥梁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沿河裸地植树种草,恢复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渣集中收集,不允许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水体,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避免对河流水生生物影响。

4结束语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3

2、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

野生鸟类在人工驯养繁殖,易地保护情况下,繁殖大量个体,然后放归自然环境,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种群数量。我们要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鸟类,应该就地保护,恢复和改善原栖息地的环境,再加强其他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原有的鸟类,使它们延缓灭绝的时间。

3、对鸟类的救助。

4、提高保护鸟类的意识,加强保护措施是保护鸟类的重要保障。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4

关键词:路域生态学生态环境影响野生动物通道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30-02

1引言

近几年我国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安全设施逐渐完善,设计建造能力不断提高,道路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国内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影响、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对外来物种、景观破碎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简要介绍公路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影响,从道路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各阶段提出相应环保措施,并重点介绍了野生动物通道相关生态学原理。

2公路生态环境影响

2.1自然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路基填挖会极大地破坏原有地形地貌,使边坡且色彩、纹理及外形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严重时还会诱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取弃土场设置不当会产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栖息地丧失等生态问题。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填挖、取土采石、弃土弃渣等建设活动,使原有植被受到破坏,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造成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道路营运阶段产生的污染问题持续时间很长,如橡胶、油污、重金属、融雪剂等对路侧土壤产生污染,进而影响动植物生存。

2.2动植物影响

公路对路域内动植物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道路建设时期,路基开挖、取土弃土、临时用地等会对植被的产生破坏,使动物栖息地丧失。公路对路域内动植物的间接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观测评价难度高等特点。道路对路域内植被的间接影响有外来物种入侵、道路污染物、水土流失、景观破碎化、局部小气候变化等。道路各种污染会影响动物生长繁殖,多种因素会造成路侧栖息地品质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繁殖率降,基因多样性下降。

2.3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由上述分析可知,公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如下特征:全面性、滞后性及扩散性。(1)全面性是指路域内生态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土壤、空气、水等非生命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都受到公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影响是全面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能量流或者物质流中某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受到破坏时,便会波及到整个生态系统。(2)滞后性是指公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般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来,如重金属污染、阻隔效应、外来物种入侵、某一物种灭绝等影响后果需要经过若干年才会显现。(3)扩散性是指公路建设运营影响并非局限在公路两侧,而是会扩散到较大区域,其范围随着影响因素和被影响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网络布局严重影响景观完整性、植被群落完整性、动物栖息地安全,因此选择一套能保持生态系统最佳状态的路网规划方案意义重大;原始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对道路建设十分敏感,路线选择应尽量避让这些区域;公路布线前应对路域内旅游景点进行调查评价,路线选择可尽量展示路域景观美,但必须最大限度得保护景点减少道路建设运营影响;公路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项目总体定位与功能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设计标准;路基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避免高填深挖,可适当提高桥隧比。

3.2公路施工阶段

公路建设施工期是直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时期,此时采取适当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生态环境影响,因此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路基开挖不可避免地使土壤直接,施工时间上尽量避免雨季,并及时绿化边坡清理弃土,防止水土流失;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土壤资源,表层熟土应集中堆放以备后用;取弃土场、临时用地等选址尽量避开耕地、森林、草地及湿地,回填熟土后及时恢复绿化,也可改建成耕地、鱼塘或湿地;保护路域水资源,禁止施工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保护路侧植被,不破坏红线外一草一木,尽量移植红线内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尽量降低施工噪声,减少粉尘污染。

3.3公路运营阶段

道路运营阶段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具有滞后效应,可采取如下措施缓解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减少道路融冰剂使用,尽量采用物理方法除冰融雪;野生动物横穿道路前后设置交通标志,提醒驾驶员减慢车速或者停车等待;野生动物栖息地附近设置交通禁止鸣笛标志;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清除外来物种入侵。

4野生动物通道

野生动物通道一般指专为野生动物穿越公路而设计建造的通道,对缓解公路建设运营野生动物影响意义重大。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可增加道路廊道通透度,有效缓解道路的阻隔效应,降低动物道路致死率,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度。

公路建设会造成野生动物道路致死,栖息地丧失或品质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公路建设会占用和分隔栖息地,严重影响野生动物捕食、迁徙和繁殖。如图1左所示,道路建设后将物种a栖息地①和繁殖地③隔离,同时过渡栖息地②完全消失,使物种a在栖息地①与③之间迁徙受阻,可能导致物种a繁殖率及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⑤被分割成两个区域,致使道路两侧物种B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多样性降低,可能形成两个亚种B1和B2。

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可大大增加动物穿越公路的主动性与成功率,使道路两侧栖息地重新连接,降低栖息地破碎度,其生态学原理如图1右所示。在栖息地①与③之间,利用原有栖息地②设计一下穿式野生动物通道,物种a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可利用该通道在繁殖地与栖息地之间迁徙。道路通过栖息地⑤时可设置上穿式野生动物通道,使物种B可利用完整的栖息地⑤。

图1野生动物通道对栖息地的影响

影响野生动物动物穿越通道的因素众多,如道通道位置选择、通道类型、周围景观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所以应当从交通状况、周围环境、野生动物习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野生动物通道位置、类型及结构,完善交通管理,适当引导野生动物,才能提高野生动物通道使用效果,缓解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5结语

(1)公路建设运营会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产生各类生态学影响,对路域内生态系统产生干扰甚至破坏。公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具全面性、滞后性及扩散性特征。

(2)分别针对公路规划设计、公路建设施工及公路运营三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缓解措施。

(3)野生动物通道可增加道路廊道通透度,有效缓解道路的阻隔效应,介绍了其类型、作用、原理及其设置方法。

参考文献:

[1]Richardt.t.Forman.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决方案[m].李泰安,安黎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5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思考;宣恩县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4002

1引言

野生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生态性、公益性、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日益成为社会所重视和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地方的形象和文明程度。宣恩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北纬30°,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为加强宣恩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笔者对该县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宣恩县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东经109°11′~109°55′,北纬29°33~30′12′,南北长73.9km,东西宽71.5km,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林业用地1870km2,占国土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8.38%,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使得该县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仅境内的七姊妹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就有野生动物146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大鲵(娃娃鱼)、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獐、林麝、苏门羚等,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子狸、穿山甲、狗獾、黑熊、黄麂等。

3宣恩县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3.1乱捕滥猎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利用野生动物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习惯思想比较严重,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蛇类、湿地鸟类和冬季兽类的乱捕滥猎情况尤为突出,严重破坏了该地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环境。如:2004年底,湖南龙山县的向某伙同其兄、其叔与宣恩县珠山镇的郭某、李某5人,在天井堡采取挖坑、埋网、诱骗的方式非法猎捕了11只猕猴。2009年9月,龚某在椿木营乡非法猎捕了6只飞狐(棕足鼯鼠),准备运往湖南贩卖,被该乡派出所民警查获。

3.2野生动物资源数量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

宣恩县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虽然丰富,但可利用资源不多。近几年来,随着野生动物药用、食用、保健、工业用等方面的价值被不断地发掘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保健食品和药物需以野生动物作原料,宾馆酒楼野生动物的菜肴也越来越受到顾客的青睐,社会消耗对野生动物需求量的猛增,对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群众的保护意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保护管理力度不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其结果往往是野生动物遭到过量的猎捕,导致资源本底的持续下降。

3.3栖息地环境人为干扰多

宣恩县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较大干扰的人为活动是森林植被破坏,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化和集镇化建设等,使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或将栖息地人为割离。各种地质灾害对栖息地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引起一些动物当场死亡或失去栖息地后被迫迁徙。

3.4资源浪费严重,人工培育替代资源少

例如爬行动物繁殖周期长,人工养殖技术尚未得到解决,蛇类养殖技术不成熟,利用水平粗放,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水平较低,大多数通过直接食用被消耗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一直较低,不管是取胆弃蛇或取肉弃胆,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如此势必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3.5基层保护体系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乡镇一级,至今没有设置保护管理机构,有的连专职保护工作人员都没有;在许多乡镇林业工作站,保护管理职责常常被忽视。此外,在一些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布区、自然保护区,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在不少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较集中的地方,以及野生动植物产品的集散地,没有执法监管队伍,有的虽然成立了机构,却是无编制、无专职人员、无经费的空架子,资源保护和执法监管工作根本就开展不起来。同时,由于保护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基层保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不适应现阶段保护工作的要求,导致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很多政策贯彻到基层时,就走了形变了样。

3.6配套法规不完善

许多亟待开展的工作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也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障。例如,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在管理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有些规定跟不上保护形势的发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对许多管理环节没有做出规定,难以实施有效的执法监管;对野生动物损害补偿问题,大部分地方没有制定补偿办法和标准。

4宣恩县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要以项目为载体争取资金投入,在机构和编制问题上实施上下联动,将生态补偿范围扩大到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审批权限、集体林改革与保护等,从制度、监管、问责、惩处、宣传五方面着手,破解野生动物保护难题。

4.1切实抓好制度建设

一方面随着时展,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野生动物捕、售行为的事实认定、保护范围等都当有所完善和加强;另一方面,着手启动宣恩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本底数据,研究编制好《林业“十二五”规划》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争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规划》和《宣恩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规划》,推进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积累经验,研究和规范化管理政策,逐步实现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工作的制度化;依法制定补偿办法、补偿标准,尽快出台地方配套法规,争取早日纳入中央财政补助的试点范围。

4.2建立野生动物监管体系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一旦发生在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将对资源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在这些区域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等情况,也将直接威胁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安全。此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还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责任重大。对上述潜在的隐患,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未雨绸缪,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组织、物资储备,加强平时应急演练,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坚持观测、监测,发现情况及时上报,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时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稳妥处置,将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危害或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3提高野生动物保护队伍素质

人员素质不适应形势,是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难以到位或者走形变样的主要因素。要建立制度,为保护管理人员定期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机会,促使他们及时更新保护理念,掌握保护专业知识和最新科技动态,准确理解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提高他们保护管理的实际能力;要逐步建立人员考核达标上岗制度,促使保护管理人员自觉学习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知识,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风气;还要组织编制、完善工作手册和技术指南,逐步实现巡护、监测等保护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4.4加大打击惩处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滥捕乱猎滥食野生动物之所以频繁上演,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部门不作为有直接关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使违法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和代价,迫使其放弃捕猎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

(1)切合实际,采取措施,提高防控职能。根据辖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预案,公布举报电话、加强巡护和对护林防火队伍的领导与监督,充分发挥护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大造“严打”声势,进一步增强森林公安机关的威慑力。

(2)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对集贸市场及商店进行全面检查和集中整治。森林公安局与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取得联系并密切配合,对全县的集贸市场和经营野生动物制品的商店进行全面检查,对无证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商贩依法进行查处,从末端切断贩卖野生动物的流通渠道。

(3)加强对交通要道的车辆检查,切断贩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运输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宣恩县森林公安局在209国道及省道对过往车辆进行昼夜检查,严防严查,进一步扩大了行动的影响面,保持了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4.5搞好保护宣传教育

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认识。只有保护好野生动物,人类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生存基础,才拥有一个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生机勃勃的美好家园。同时,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形象和国家声誉,对社会、经济、文化、外交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认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重要意义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将宣传材料印发至辖区各村组,做到家喻户晓,制作宣传标语并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不定期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营造全民爱护、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引导,使人们逐渐明白食用野生动物有害无益,是愚蠢和不文明的行为。只有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减少,野生动物失去销路,才有可能遏制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现象的发生。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要做出表率,林业系统不得用野生动物菜肴招待客人,林业干部职工不得非法食用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唐景文.市县级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0,156(4):100~101.

[2]段艳红,文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49~51.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6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可实现防洪、供水、发电、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的刚性需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河流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工程建设难免带来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切实保护生态和环境,维系良好水生态环境,建立与生态相和谐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必然趋势[1-2]。本文以拟建的四方井水库为例,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并结合工程布置、区域特点和生态恢复及景观要求,提出技术经济适宜的生态保护措施,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低或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发挥的同时,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也可为同类工程生态保护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2项目及项目区生态环境概况

2.1项目简介。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境内,坝址地处赣江流域袁河一级支流温汤河下游,距宜春市中心城约7.0km处的湖田镇坪田村,坝址距温汤河入袁河河口约9.0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约173km2,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1.30m,水库正常蓄水位152.00m(黄海高程,下同),相应回水长度8.02km,总库容为1.19×108m3,属多年调节水库;水库向宜春市日均供水量30.90×104t,电站总装机容量1500kw;水库淹没总面积约6.14km2,其中陆地面积5.51km2,水域面积0.63km2[3]。2.2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2.2.1植被及植物资源现状项目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厚皮香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桑科和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现状植被主要是处于不同逆行演替阶段的次生群落,分布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有以木荷、冬青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以杉木、木荷、枫香混交林为主的暖性针阔混交林,以及以檵木、盐肤木为主的次生群落。项目涉及区(水库正常蓄水位及其影响区内)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樟树1种;有省级保护植物5种,分别为省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紫薇,省三级保护野生植物枸骨、赤楠、黄檀、杨桐,数量极少,且为江西省广泛分布种。水库淹没区涉及古树(胸径≥80cm)33株、后续古树(胸径60.0~79.9cm)34株,涉及3个树种:樟树、枫香、苦槠;有胸径≥5cm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樟树587株(不含古树和后续古树)、幼树96株、幼苗99株,未发现有名木[4-5]。2.2.2陆生动物资源现状。项目区有陆生脊椎动物75种,隶属4纲17目35科,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均为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乌梢蛇、尖吻蝮、牛背鹭、白鹭、池鹭、灰胸竹鸡、山斑鸠、黄鼬和鼬獾等,这些动物分布相对广泛[6]。2.2.3水生动植物及鱼类资源现状。项目区浮游动物共有17种,其中轮虫类11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底栖动物有23种,其中软体动物门种类最多,计13种,其次为节肢动物门6种;浮游植物有6门39属67种,以硅藻门为主,其次是绿藻门,在生物量上以硅藻门占优势;区内具有池塘、水沟、水渠、溪流、河流等水体中大部分都生长有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但面积一般都较小、盖度不一,水生植物经鉴定共计14科27种[6]。项目所处袁河流域及其支流调查到的鱼类全部为纯淡水鱼类,共计48种,分别隶属于3目12科,本项目所在温汤河有24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约占总种数的70%,其次是鲶形目占23%,鲈形目最少,未发现珍稀濒危及保护种类。在生长和繁殖习性上以溪流性鱼类占优势,摄食类型以杂食性为主,产卵类型以粘性卵为主。总体上温汤河鱼类资源较少,生物量低。现场调查及走访未发现集中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重要洄游通道[6]。

3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主要从水库蓄水淹没、大坝阻隔及上下游河道径流变化等方面,分析水库建设和运行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的主要影响。3.1陆生动植物的影响。(1)陆生动物的影响建库后,岸边、河谷地带现有的野生动物生境将被淹没,将使得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相对缩小。对于在低海拔分布的蜥蜴类及蛇类等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而言,由于原分布区被部分破坏,导致这些动物的生活区向上迁移;对于部分低海拔灌丛、草丛中栖息的鸟、兽,其栖息地将会被小部分破坏,但它们都具有一定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呈多样化趋势,所以水库建设不会对它们的栖息造成较大的影响。水库蓄水后觅食范围有所缩小,但不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水库蓄水对陆生动物的不利影响较小。(2)陆生植物的影响水库淹没的林地主要为马尾松林、衫木林、枫杨林、毛竹林等,灌草丛主要为檵木灌丛、盐肤木灌丛、牡荆灌丛、乌桕灌丛、芒萁灌草丛、水蓼灌草丛、白茅灌草丛、野艾蒿灌草丛等,多为当地常见植被,水库淹没损失不会对植物的种类、区系成分性质、分布方式造成大的影响,更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和消亡。虽然淹没区总生物量会产生一定量的减少,但总体上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改变整个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同时,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增加,促使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环境的空气湿度,有利于两岸植被的自然恢复。3.2重点保护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影响。(1)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项目建设和运行对24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压或破坏一定面积的原有植被,从而占用部分动物的原有生境。另外,施工活动产生的噪音和灯光也会对施工区域的动物产生一定的趋避作用。水库蓄水后,对原生活在水库淹没区的陆生野生动物一般会促使它们转移、迁徙到水库周边相似生境中;原有的干湿交错带变成了水位相对稳定的水域,会使一些涉禽的觅食地有所减小,但水库及周边消落带提供较大面积的栖息地,即使工程运行使其适宜生境有所缩减,但不会威胁其物种生存。总体而言,工程建设和运行不会对整个区域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2)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项目区内有胸径≥5cm的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587株(不含古树和后续古树)、樟树幼树96株、樟树幼苗99株,并有少量省级保护野生植物紫薇、枸骨、赤楠、黄檀、杨桐分布,其根颈高程均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水库蓄水将造成根系呼吸困难,如不采取措施将导致树木死亡。(3)古树名木项目区有二级保护古树7株、有三级保护古树26株、后续古树34株,共计67株。根颈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古树和后续古树有63株,这些古树受蓄水影响,使得根部缺氧而引起呼吸困难,如不采取措施将导致树木死亡。根颈高程在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古树和后续古树有4株,全为樟树,主要根系分布在正常蓄水位附近,蓄水将对树木根系呼吸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寿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予以保护。3.3水生动植物的影响。随着水库蓄水和库区河道水位的提高、水面扩大、流速减慢等,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为水库生态系统,库区内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在总量上会大于建库前天然河流水体中的含量,为水生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总体变化趋势是种类组成趋于复杂,数量上将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其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必然会使得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增加,库湾和库周区域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和数量将会明显增加;群落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原生动物中的波豆虫、太阳虫、变形虫等湖泊常见种数量将会出现,固着型的种类如钟虫、大型的种类如游仆虫等也将出现,轮虫中在湖泊常见的龟甲轮虫、多肢轮虫、臂尾轮虫等也将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类群;以原生动物为饵料的甲壳类种类也会随之出现,如一些适宜于静水环境和嗜温的甲壳类如剑水蚤、镖水蚤,象鼻虫、秀体溞、僧帽溞等数量和生物量也都会明显增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将为库内的底栖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导致底栖动物在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等方面都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4鱼类资源的影响。水库蓄水将使水域面积增大、水深增加、水流变缓,从一个流动水体变为静止或半静止水体,水体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将会逐渐地丰富,同时,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为鱼类觅食、栖息、繁衍创造条件,将使库区鱼类在种类和数量上产生积极变化。水库建成运行后,下游鱼类则无法上溯进入坝上水域,原河段的生境将被分割阻断,坝上、坝下鱼类资源被分隔为两个群体,但上游鱼类种类与下游鱼类种类的相似性较高,差异性不大,大多数鱼类在整个温汤河水域都有分布,无特殊的洄游或迁徙习性要求。从整个河流水域生境分析,大坝阻隔将不利于大坝上下游鱼类资源的交流,但区域内分布的鱼类均为广布种鱼类,且绝大多数属定居性鱼类,无洄游或往上游迁徙的特殊习性要求,大坝阻隔不会导致区内鱼类种类的消失。根据水库调度要求,汛期泄洪时,洪水通过4孔岸边溢洪道泄流。水流冲泻过程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带入部分空气,使坝下一定河段内水体呈气体过饱和状态,对该河段下游鱼类栖息生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水库每年泄洪时段相对较短,另外洪水通过表孔下泄时水体产生气体过饱和的强度也较低,其对水生生境的总体影响较小。综上,本项目实施对坝址上下游水体鱼类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区域范围内鱼类种群和资源量产生较大影响。3.5坝下减水河段生态流量的影响。水库的拦蓄、调度和供水将不同程度减少坝下河段径流量,对下游河道水生态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本工程坝址距离温汤河与袁河交汇口约9km,建库前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5.35m3/s,袁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87m3/s,温汤河平均流量占袁河的2.8%,建坝后对袁河的流量影响很小。但通过水库调节后,丰水期和枯水期下泄流量都有所减少,对温汤河与袁河交汇口之间约9km河道流量影响较为明显,必须确保一定的生态流量,以维持下游河道基本的水生态稳定。由于坝址下游无重要敏感水生态保护目标,结合工程供水规模、发电机组选择等因素,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计算,采用坝址90%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0.74m3/s作为枯水期和平水期的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流量30%即1.60m3/s作为汛期生态流量,以维系下游减水河段水生生物生境条件,将下游河段的生态影响尽可能的减轻。

4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4.1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种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保护对象为正常蓄水位以上受影响的4株古樟树,在其陡坎下坡面通过实施切根、做砌石挡土墙、覆土、施肥、整枝等保护措施,回缩树木地表根系,抬高主要根系分布位置至正常蓄水位以上,有效抵挡蓄水对根部土壤造成的冲刷和侵蚀。(2)迁地保护:古树移植选址不宜太远距离,一是运输易导致损耗,二是水土气候基本相同。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2#弃渣场位于大坝下游,在工程管理区范围内,对植被恢复级别和景观要求较高,且弃渣场占地面积较大(5.67hm2),需要栽种树木数量较大,可容纳1200株以上。本工程需要移植古树及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为845株,拟将其移栽至2#弃渣场,既可对施工结束后的2#弃渣场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也解决了古树移栽新征占地的问题,还节省了弃渣场植被恢复购买苗木的费用,且移栽的树木为乡土树种,生命健壮,树形美观,观赏价值高,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另外,工程管理区也需要部分乔木进行绿化,可选择樟树、枫香等移植至工程管理区。4.2鱼类资源保护措施。主要采取鱼类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补偿措施。(1)栖息地保护鱼类生境保护主要包括栖息条件和繁殖条件保护,主要通过限制对未开发区的破坏、保留与影响区连通的自然栖息与繁殖条件实现。四方井水库蓄水后,库尾以上干流、沿线支流流水生境将逐渐发展成为多种适应流水生境鱼类种群仅存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流水生境的减少和鱼类的选择适应,这部分仅存的流水生境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多种流水中产卵的鱼类的替代产卵场,因此,应切实加强对流域范围内剩余流水生境的保护,严格限制开发破坏。(2)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近期放流对象为草鱼、鳙鱼、鲢鱼、鲤鱼,投放时间为每年的3月、6月,放流位置包括库尾干流水域,库区支流仙巩水、江源河、石溪水河下游缓流水区,以及其坝下温汤河。放流规模为5万尾/a,放流鱼种和规格详见表1。4.3生态流量保障措施。大坝引水发电系统采用供水、发电三管合一,单机引用流量1.7m3/s,供水引用流量3.25m3/s,共8.35m3/s。工程选定3台HLa551-wJ-50型水轮机,配套3台SFw500-6/990型发电机方案。在单机发电状态下,即可满足非汛期0.74m3/s生态流量要求;在汛期,水量丰沛,三台机组同时运行,完全可以满足1.6m3/s的生态流量。当3台机组不同时检修的情况下,都能保持生态流量的下泄;但为确保三台同时检修的特殊情况,即在不发电的情况下,确保下游生态用水需要(0.74、1.6m3/s),工程设计从总供水管上埋设一根Dn500的支管向下游供水,为了控制生态供水管出口压力,在管路上设置一个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调节阀,同时为了检修多功能活塞式流量调节阀,在其前设置一个电动蝶阀。这些设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可使工程各个阶段和各种工况下的生态流量得到保障。

5结论

(1)水库蓄水影响古树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9株,对其采取原址保护和就近移植于工程永久征地区域,既可达到保护的目的,又能满足工程管理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绿化美化的景观要求。(2)从流域鱼类生境分析,大坝阻隔将不利于大坝上下游鱼类资源的交流,采取鱼类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措施,对鱼类资源进行生境保护和合理补偿。(3)水库的调蓄和供水将不同程度减少坝下河段径流量,对下游河道水生态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在大坝引水发电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非汛期0.74m3/s和汛期1.6m3/s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确保各阶段和非正常工况下满足下泄生态流量。

参考文献

[1]朱党生.河流开发与流域生态安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朱党生,周奕梅,邹家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春市温汤河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6.

[4]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影响评价专题报告[R].2014.

[5]陶少军,易小龙,饶高平等.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古树名木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技,2014,42(35):12561-12563,12574.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7

为认真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有效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对人禽的感染,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做好我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做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春季既是野生动物疫病高发季节,也是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局出发,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迁徙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强化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确保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巡护监测,切实加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力度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在确定和布设的监控位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监测站点的布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人员提前到岗到位,切实坚守工作岗位,加强对监测区域的野生动物观察,及时掌握野生动物活动、集群情况、疫情动态等基本信息,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行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

三、进一步加强对候鸟的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监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严厉打击非法盗猎、偷捕、经营、运输、走私野生鸟类的行为。同时不定期对本地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饲养基地等单位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进行检查,指导上述单位做好驯养繁殖场所和设施的卫生防范及消毒处理工作,严格隔离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疫病感染和传播。同时,要保障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安全。

四、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反应,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防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根据本辖区野生动物种类、分布、迁移迁徙规律和疫病发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编制突发性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尚没有编制应急预案的,要抓紧制定并报县林业局备案。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主动加强与农牧、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运转机制,形成合力,提高监测防控工作效率,确保对各种疫情的快速反应和有效隔离防控。

五、严格信息报告制度,积极做好疫病防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在巡护监测工作中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或病症等情况,要立即做好前期隔离和现场记录,要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县林业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快捷。一经确认为传染性疫情,要认真按照统一部署,主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和消除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提前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切实加强人员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新疆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Q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建设背景

乌准铁路五彩湾至准东段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境内,该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吸引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储量大,尤其是位于昌吉州的准东煤田煤炭储量居新疆首位。由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较落后,资源开发受到限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严重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和各种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因此乌准铁路的修建不仅可以改变当地交通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还将完善该地区路网布局,增强铁路的覆盖面及机动灵活性。

2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

铁路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温凉。铁路经过准噶尔盆地平原区、卡拉麦里剥蚀平原区,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土壤以棕钙土和灰漠土为主。这里生存的建群植物是由超旱生、旱生的半生乔木、灌木、小半灌木以及旱生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中年生的短命植物组成。该区域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不良地质现象为风沙。

3项目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3.1公益林区

铁路穿越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公益林区主要树种为梭梭、柽柳两种,林间下层有沙茅、三芒原、蒿类碱蓬等草本植物。该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天上东部北坡生态极端脆弱的前山带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吉木萨尔县重点公益林分布在县境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区,林地面积236218.33hm2,其中公益林218262.33hm2,占林地面积92.4%;商品林17956hm2,占林地面积7.60%。重点公益林48000hm2,全部为防风固沙林。吉木萨尔县绿洲外缘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灌木林是抵御沙漠扩张、减少恶劣天气侵袭、保护吉木萨尔县绿洲农业的天然屏障,保护着吉木萨尔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铁路经过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边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保护单位,其范围北起乌伦古湖、南至卡拉麦里南缘,西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东至二台-奇台-木垒公路以西,地跨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富蕴、福海六县,自然保护区范围:e88°30′-90°03′,n44°36′-46°00′,面积1423558hm2。现已得知的野生动物共有58科288种,绝大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蹄类动物的主要种群为野驴、盘羊、黄羊等,猞猁、兔狲、赤狐以及金雕、玉带海雕、猎隼、波斑鸨等稀有珍贵物种也有分布。

蒙新野驴,也称蒙古野驴或准噶尔野驴。野驴体形高大类似于马,尾巴则象驴,耳短、蹄大,野性十足,喜集群生存、活动,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以上。

准噶尔鹅喉羚,又称长尾黄羊。它体长100厘米左右,身高60-70厘米,重约25-35公斤,体毛呈沙黄色,胸腹及四肢内侧近白色,尾部黑褐色。鹅喉羚喜集群,特别到秋季,往往聚集数十、数百只活动或迁徙。

4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1工程实施对公益林的影响分析

铁路CK96+000-CK114+000段经过吉木萨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根据地区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表明,铁路用地范围内没有发现部级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主要植被类型为梭梭群系、梭梭-琵琶柴群系、蒿属-短期草群系,而未存有公益林重点保护的:假木贼群系、柽柳群系和白梭梭群系等,且规划占地呈带状分布或点状分布,占用面积小,生物量损失有限,不会引起植物群落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通过植被恢复及异地补偿措施,可以将铁路对公益林区植被及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4.2工程对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铁路的廊道与分割效应使沿线荒漠生态系统产生分割,对地面动物形成屏障,起着分离与阻隔作用,其结果是将自然生境切割成孤立的块状,使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变得脆弱,不宜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铁路施工期施工人员的活动及施工作业,如施工器械产生的噪声、废气,夜间作业的灯光,人员的随意走动等,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干扰,使其受到惊吓甚至伤害;在运营期铁路分割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使其活动范围缩小。

根据卡山保护区科考报告,铁路经过区域不是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也未分布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和保护区管理站的投食点和饮水区,不会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人工食源和水源产生影响。

铁路沿线栖息着数量较多的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工程可能会破坏栖息环境和巢穴,并影响其个体。铁路建设会对其种流产生阻隔作用,因小型动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对其种流的促进作用则相对微弱。

5乌准铁路生态保护措施

5.1公益林区

铁路经过的公益林段,由于政府的禁牧禁伐、补种梭梭、红柳等耐旱防沙植物措施,当地的微气候也发生了改变,降水量增加,沙漠区内植被恢复较快,梭梭、红柳及杂草生长茂密,覆盖率大于50%,且地表已结皮形成一层保护层。铁路经过该段以路基形式通过,遵循保护原有地表植被和结皮,放缓路基边坡利于植物生长,做好路基本体防护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5.1.1路基本体防护

路基本体防护的范围为路肩、坡面、积沙平台及路堤坡脚或堑顶外2m。

(1)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小于6m时,路肩平铺预制混凝土块板,路堤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2)采用粉细砂填筑的路基,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6m时路肩及肩下1.0m范围内边坡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板包坡,其下部再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护坡或方格骨架进行防护。

(3)粉细砂路堑侧沟平台平铺0.3m厚的卵砾石,路堑边坡坡面采用预制混凝土六棱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进行防护。

(4)空心砖或者方格骨架护坡内种植低矮的灌木。

5.1.2风沙流路基两侧平面防护

风沙流路基工程:路基迎风侧坡脚外100m、背风侧坡脚外50m处各设置一道高立式阻沙沙障,高度1.2m。

5.2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5.2.1设置野生动物保护通道及标志牌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环境保护要求,野生动物在项目区域活动相对频繁,动物通道的留设参照卡山保护站的意见设置。

野生动物通道一览表

施工结束后,桥涵下方应及时清理恢复,彻底做到工完料清,以利动物通过。在距离动物通道500米处的铁路路基上增设动物通道标志牌5处,禁止机车随意鸣笛。

5.2.2野生动物分布区设置野生动物饮水点

按照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提出的建议在保护站两个调度站附近各设置一处广口井(面积不小于10*10米深1.5-2.0米底边防渗透),在各处施工取土坑边缘修为30°缓坡,采取防沙措施,便于积存降雨利于野生动物饮水。

6结论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路基、站场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防护后,可缓解其影响,在相同客货运量和运距的前提下,同沿线地区发展其它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9

关键词:森林;管护;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森林管护所是林场最基层单位,是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细胞。管护好森林资源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森林管护的重要性

各级国家林业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严管林“的要求,切实把森林资源管好,一要狠抓限额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森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度,积极配合县乡基层林业主管部门抓好农民自用材,培植业用材和烧材的采伐管理,坚持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二要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的,要及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坚决查处林荫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要加强林权管理。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护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二、森林管护的主要措施

1、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1)源头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十分重要,要从森林采伐入手,严格把关。一要根据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的木材减产计划,严格控制采伐限额,严格执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将木材产量调减真正落到实处。二要从培育森林、提高林分质量入手,对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三个环节实现有效地管理。

(2)运输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木材运输管理,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和发放制度。积极做好与本地区交通、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共同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根据木材调减后的计划产量,严格控制木材运输总量,并将其分解核定到各站,实现用采伐证和运输证双向控制森木的采伐消耗。要充分发挥山区现有木材检查站的作用,对拉运木材的车辆进行严格检查,逐一登记。扣留非法运材车辆,并及时上报处理。

(3)林区管理。组织林业公安、林政管理部门对林区从事开矿、加工木材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对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占用林地从事开矿的活动,坚决依法制止;对林区的木材加工点一律封存。严格禁止林区内从事破坏植被性质的采集、挖掘活动。

(4)严格执法。要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必须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强化林业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大案要案,要从重、从快处理,并将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在交通要口,重点路段和重点林区张贴公布,以教育群众,起到震慑作用。

(5)队伍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为便于执法人员严格执法,采取对重点检查站工作人员进行站与站间的轮岗换防。以林业公安与检查站联合检查,在运材高峰期组织力量对木材检查站和运材车辆进行突击检查的方法,实施检查站和运材车辆进行突击检查的方法实施监督,对,,执法犯法的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2、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针对经营区除林木外,其他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利用价值高等特点,在开展个体承包的过程中,把管护森林与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证不破坏地表植被、不降低森林生态功能、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允许管护承包者依法开发利用林下资源,适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调动承包者的管护积极性,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

3、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有效杜绝各种森林灾害

(1)坚持搞好森林管护责任承包制。森工林区自实行这一制度以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由于实行承包,承包者停发工资,只能靠采集野菜野果、林下养殖、种植生活,为使林下透光,一些林分郁闭度、立木度较小,林地生产力不能发挥,林分生长量、蓄积量较低,这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加强森林防火。随着林区经济发展,开展森林旅游,以及受气候变暖、林农混居等因素影响,森林火灾年年都有发生。一是要坚持执行已有的各项森林防火法律、政令、制度;二是要加强防火组织、机构、专业队伍建设;三是要保障资金和增添现代化装备;四是要搞好地区间、农林各业间的联防。

(3)深入开展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火灾”,对林区危害很大。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治理,保障森林健康”的方针。一是要以林业局和重点林场为单位,建立森林生物灾害检疫防治站,负责日常的木制品、包装品、重点林分和野生动物检疫、疫情监测。要发挥护林检查站和管护经营责任承包户的作用,常年检查,牢牢掌握并控制疫情,及时发现问题,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侵害;二是每年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对各类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疫情通报;三是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四是不断改进森林经营技术,尽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严格慎重引进外来树种,发展乡土树种;五是以天敌生物防治为主,适当、慎用药物防治。

4、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建立野生动物驯养基地和拯救中心

一是加强野生动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二是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通过建立野生动物驯养基地,以缓解人们对野生动物需求的压力。四是建立野生动物拯救中心,对堵获、没收到的受伤、幼小的野生动物予以收容施救,待其恢复和长成后,放归自然界。

5、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

森林管理包括林政资源管理和森林保护等。林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林业法规管理、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采伐管理和木材经营管理等。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从管护经营责任人到各林场(所)至林业局,要建立“三级”保护体系,同时明确管护人的责任和权利。管护费在生态专项费用中列支,形成层层负责的管护体系。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管护经营的积极性,要针对林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以达到管护目的。

森林管护的工作重点是保护好森林资源,森林保护重于泰山,必须要以对党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措施上不能有丝毫疏漏,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做细做好。

参考文献:

[1]刘立华.浅论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2]吴宗亮.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问题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06)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篇10

20xx年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的地带和水域,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将湿地保护行政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落实湿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科技、卫生、旅游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有权予以制止,并向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条每年的11月6日为安徽湿地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湿地知识,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湿地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湿地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的义务,对破坏、侵占湿地的行为有投诉、举报的权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和查处制度,公布投诉举报受理方式,及时查处破坏、侵占湿地的行为。

第二章规划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一般每五年组织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作为编制或者调整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湿地资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建立湿地资源档案,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湿地保护规划。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湿地保护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或者调整湿地保护规划,应当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十二条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的调整,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三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注重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衔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林业、农业(渔业)、水利、交通运输、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旅游等行政部门相关规划涉及湿地的,应当包括湿地保护相关措施。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地划定湿地生态红线,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应当对规划区内的湿地进行规划控制,推进城市恢复既有湿地和建设人工湿地。

第三章保护

第十五条湿地根据其重要程度、生态功能等,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重要湿地分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申报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列为省重要湿地:

(一)部级、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二)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或者迁徙停歇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

(三)其他典型的、独特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或者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第十七条省重要湿地的名录及其保护范围的划定与调整,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一般湿地的名录及其保护范围的划定与调整,由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划定或者调整湿地保护名录方案时,应当与相关权利人协商,征求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意见。

因保护湿地给湿地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列入名录的湿地周边设立保护标志,标明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管理单位及其联系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擅自移动湿地保护标志。

第二十条 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条件的湿地,应当依法建立自然保护区。

不具备建立自然保护区条件,但生态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景观集中、科普宣传教育意义明显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多用途管理区。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的建立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在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或者占用湿地;

(二)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三)擅自采砂、取土、放牧、烧荒;

(四)擅自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

(五)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或者排放未达标的废水;

(六)破坏野生动物繁殖区和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

(七)毒杀、电杀或者擅自猎捕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捡拾、收售动物卵,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八)擅自采挖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九)未经许可引进外来物种;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湿地保护规划,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退耕还湿、轮牧禁牧限牧、移民搬迁、平圩、植被恢复、构建湿地生态驳岸等措施,重建或者修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河流交汇处、入湖口、重点污染防治河段等区域,建设必要的人工湿地。

采矿塌陷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综合治理塌陷区水面、洼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塌陷区的积水区域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

第二十三条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湿地保护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生态保护带、隔离带,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抗旱、水系治理等涉及湿地的工程应当兼顾湿地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用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工程措施。

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湿地植物,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特点和规律,建设野生动物繁殖、栖息环境。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保障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品种,减少围网养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向重要湿地施放防疫药物的,防疫机构应当与湿地管理单位共同制定防疫方案。防疫机构按照方案组织实施,避免或者降低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施放药物的监督。

第四章 利用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扶持湿地周边区域居民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第二十八条 在湿地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与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湿地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

第二十九条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湿地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游客进入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应当服从湿地管理单位的管理。

第三十条湿地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不再使用的,原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生态修复。

第三十一条工程建设、土地开发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确需占用湿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前,应当征求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占用重要湿地的,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因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需要占用湿地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队伍建设,建立湿地保护执法协作机制,可以根据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实施综合行政执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单独或者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对湿地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单独进行监督检查的,应当将监督检查结果通报有关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损毁、涂改、擅自移动湿地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擅自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恢复,并处非法所得的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擅自开垦、围垦、填埋、采砂、取土等占用湿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或者恢复,并处非法占用湿地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修建阻水、排水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违法的阻水、排水设施;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排放未达标的废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破坏野生动物繁殖区和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七项规定,毒杀、电杀或者擅自猎捕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二倍以上八倍以下的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七项规定,捡拾、收售动物卵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八项规定,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十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和组织实施湿地保护规划的;

(二)未依法采取湿地保护措施的;

(三)对造成湿地污染的违法行为未采取制止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批准占用湿地的;

(五)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因保护利用不当,造成湿地生态系统损害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林业、农业(渔业)、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湿地管理单位实施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