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作用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43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1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humanbeingshavebeeninseparablefromthegarden.inthegardensaroundus,whatkindofgardenwillgiveusthejoyofbeauty,howtocreateagardentheUnitedStateshasbecomeanissueofconcern.thisarticlefromthegardenintheform,content,moodthreeaspects,fromanaestheticpointofviewtodiscussthecreationandappreciationofgardenbeauty.

Keywords:Gardens;create;appreciation;aesthetics;gardenmood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化的自然”不能纳入园林的范畴,何况“园林”的人工山水,也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如苏州古典园林的所谓山水,更非是“人工改造的山水”。

还有余树勋现在《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一书中说:“现在所谓‘园林’可以解释为:在城市建设中,凡是借靠植物改善环境的地方一律可以称为园林”[6]。

这个定义阐述了园林的本质,也就是一种人工自然。没有植物的园林还能称园林吗?我认为不然,植物理所当然的是构成园林的关键要素。但是,并非对植物的任意使用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然”属性,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目的。就比如说城市中的一个小的苗圃也是园林吗?我想人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仅仅解决亲近自然的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近一步解决其他各种体验需求及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对园林不同的定义,了解了现代园林的真正含义。它是包括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技术方面,功能方面,审美要求方面,还是人们的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类是离不开园林的,让我们创造园林,体验园林,享受园林,感悟园林。所以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不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需求,而且最好能满足人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2园林美的内涵

2.2.1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园林美

在知道什么是园林美之前,我们是否会从一开始就想什么样的园林才是美的?那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就回到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假定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是客观的,那么任何人见到美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啊。就像园林美,有的人认为荷塘月色很美,但是也有认为断桥残雪美。这就说明美也是主观的,是主观者心中认为是否美。但是当我们来到拙政园,坐在荷风四面亭中,看着周围的人工山水景色,无论国界,无论年龄,都会觉得美的。这说明美也有客观,普遍的一面。

从园林美中,我们就很好理解康德的美学观点:美既不能单纯说是客观的,也不能单纯说是主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7]园林美是美的一种,它也满足这个观点。从美学观点来看园林美,就是通过客观表象的形式(也就是筑山、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表现出主观(也就是人的情感的需求等)的东西。在园林美的审美过程中,也是有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如果从康德的美的哲学中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来看黑格尔艺术的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当然也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艺术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那么园林美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

世界是一系列过程的集合,每个事物实际都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地有发生、发展,也有终结、消亡。没有一个东西,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这就说明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园林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对象评判迥异的现象。因此在创造美,或者说在艺术创作中,对我们而言则是在园林美的营造和设计中,首要的是先准确把握历史和社会定位问题。离开这种现实社会定位,我们将一事无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该否认也无法否认,关于美和艺术,有一些东西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如在园林美中,当我们离开社会定位,来设计创造园林美时,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也有一些园林,如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有西方的古典园林,虽然社会在变,但是他们的美却永远被世人认同。这是因为园林美是集多种艺术在一起的复杂的艺术,不仅有自然美,还有艺术美,也还有园林本身的艺术美。

2.2.2园林美的定义

通过上述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园林美。那究竟什么是园林美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人们普遍认识的园林美的定义是:“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昧、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它是衡量园林艺术作品表现力强弱的主要标志”[8]。

显然,从园林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先说艺术美,它不仅有园林中那些公共艺术品的艺术美,还有好的园林本身就是艺术品。自然美的大量存在是园林之所以成为园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工但是社会美并不好理解。《美学原理新编》中说到:“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在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却认为应该理解为园林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因为美学中也提到,离开历史和社会地位谈美,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还要探讨一下园林动态美,在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的景观了。古代诗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这是诗人对园林空间连续、变化动态感受的一种切身体会。

2.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作者审美理念的物化,并按一定的艺术规律再现给人们。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如果说绘画艺术是二维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的话,那么,园林则是包括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即意境)在内的五维空间艺术[9]。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丑、表现园林匠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园林艺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是相辅相承的,没有艺术的构思与创作,就不能体现园林美的景观。我国古典园林造园取景,是以再现自然山水美为其基本原则,以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有机结合。如唐代诗人王维营建“辋川别业”,筑楼台,建花园,架圆月桥于河川上,放鹤于南坨,饲鹿于山溪,浮舫于湖泊……以诗情画意创造艺术画面,取得园林高度的美感。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前,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这一造园艺术呈现了一幅极美的天然画。今天我们在园林中布置树木花草,也往往寄寓着某种思想感情,如垂柳拂水表达了依依留恋之情;绿竹环生体现了文雅多姿、坚贞虚心的意境;松、竹、梅组景,表达了岁寒三友,凌冬不凋的诗情。将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结合[10]。

3.园林美的形式

3.1园林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易中天在《破门而入谈美学》中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有个形式。正式因为有了形式,区分开了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那园林美这种艺术,也要有他的形式。那园林美是一种怎么样的形式呢?它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的形式。只不过对于园林美而言,不论是人的情感(主体)还是园林这个对象(客体)的形式,都是与别的美的形态不同的,这种不同,最根本的就是“理想化的自然”。对于主体而言,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对于客体而言,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在园林营造方面叫做“人工自然”。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中,也就是主体要能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这个艺术品,能和人的内心情感有共鸣,产生审美。在园林美的创造中,要勇于找到那种能满足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

3.2园林美离不开形式

形式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很重要的,离开形式,艺术将不成为艺术。园林美也是一样,园林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园林要素复杂多变。不能只关注园林美的内容,形式一样很重要。比如同样是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如果加上园林美的形式,弄好了也许成名园了,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例如网师园、拙政园、颐和园之类,弄不好就可能成为花圃或者苗木场了。所以说,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不过园林艺术和一般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它的形式可以变化多端。因为园林美中有自然美,园林中可能只有植物,并不一定所有园林的要素都要在同一地方出现,但是也能表达人们渴望自然,理想中的自然。也许这个时候,形式看过去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栽树按照自然本身的样子去做就好了,但是植物配置也是一种形式。无论是怎么样的园林美的形式,它还是有一定的形式存在,只要能表现出园林美,能传达主体的情感,满足主体的情感需求。所以,园林美离不开形式,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如何把握好园林美的形式是关键。

3.3园林的形式美创造

形式美是客观现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园林是被主观化了的艺术品。人们对现实的把握,首先是形式,然后才是内容。从客观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并存转入艺术家的审美认识,第一步是它的形式,对内容的把握是从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得来的。没有对形式的直觉,便没有对内容的感悟。这里,形式是内容的“因”,内容则是形式的“果”,形式的存在决定着内容的产生。生活总是以形式呈现于艺术家眼前,艺术家首先感悟形式,并在对形式的思维中领悟内容,再把头脑中已经积累的形式进行筛选、综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美感,完成艺术表达。由于园林美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可扩展性还有随时间成动态变化等特点,是乎园林美的形式是不好把握的。那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就更有难度,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离不开园林美的内容,是形式美和内容的统一。

郑板桥画竹时曾有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这里连串的三种不同之竹,首先是眼中之竹――物象,即对竹的形式把握;接着产生胸中之竹――意象,即对竹之内容的领悟(作者观竹时产生的审美情感);然后创造出手中之竹――形式,即艺术作品。他的描述,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美的创作起点,也肯定了形式的地位与意义。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充当认识和表达的手段,创作的起止均以它为依据。艺术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状态,已经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艺术品的结构关系。可见,形式美正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

从艺术创作过程中不难看出,形式美既是创作的起源,也是创作的结果,而内容只为创造新形式提供一种契机。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因素)来体现,形式中凝聚着人的智慧和才能,本身已成为审美的对象。陈丹青在《让艺术说话》一文中说:“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成功的艺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可见要紧的不全在你画什么,而仍看你怎么画。”怎么画就是在作画中创造!运用什么语言,也就是艺术形式。”在园林中,园林的内容很多,如地形的处理,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布局,水体的处理,山石的堆放等等,这些要素在很多园林中都有,关键不是要看园林中有什么,而是要看怎样的设计布局可以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可见,形式美对艺术作品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11]!3.4园林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纹理、质地、色彩。它们既存在于平面的绘画中,组成了雕塑的力感、节奏;工艺品的情理、意趣;同样也存在于园林的空间景域。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在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中是没有门户管见的。一个理想的构思,要求一定的手段来表现,并使之成为现实。这就需要有较高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艺术家和观众的差别在于:前者利用形象表达感情,而后者是被形象所感动。要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就要求我们的作品有强的表现力[12]。一个点,一根线,不再是僵死的概念。当它渗透了设计师的思想,便成为与观众对话的语言。在这里园林中的点、线、空间等关系,构成了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元素和各种表现手法与其中,最终表现出园林美,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是美的。

园林的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设计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园林作品来。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新的风格、流派就会产生。在造园方法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向传统学习,向他人学习,提取大自然的精华,吸收其他艺术的经验,我们的路子会走得更宽些,才能够大步前进。园林并非纯的造型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同时,创造园林景观也不是造型要素能够主宰一切。声音的美,洁净、清新的美,天空中变幻莫侧的云彩的美,宜人的气候的美,都要靠我们去挖掘、利用。自然中美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形式美的探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它却是园林美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4.园林美的内容

在园林美的内涵中提到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和园林自身艺术美两种。虽然园林美包罗万象,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这样可以加深对园林美的认识。无论是对欣赏者还是对设计师都是很必要的。对于审美的主体,提高对审美对象的了解,可以更容易发现园林美。对于创造园林的人来说,了解园林美的内容就更重要了。任何艺术虽然有形式做支撑,但是没有内容来丰富,是达不到园林的美感。所以下面具体说明下园林美的内容。

4.1园林美中的艺术美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内容和园林营造时所采用的艺术类型有关。我们知道,艺术的门类非常多,并不是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可以在园林中使用。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往往被称为“公共艺术”。一般来说,以下一些艺术类型可能会成为园林的内容。

(1)雕塑、雕刻等。这是最为常见的用于园林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皆然。当代的“环境雕塑”常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易读性。

(2)绘画、壁画、装饰画等。绘画一般只用於室内,壁画则可以用在室内也可以用在室外。装饰画是现代出现的一种艺术倾向于大众化的产物,使用得当常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美感。

(3)书法、篆刻等。书法和篆刻一般来说是东方园林(主要是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种类。中国人对书法的喜爱常常到了痴迷的程度,传统园林中,如果没有了书法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在做“现代园林”时,也应该适当地考虑如何继承这种传统特点的问题。

(4)文学。同样,对文学作品的借用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现象,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题咏、对联和诗歌。在园林意境的创造中这是必不可少的。

(5)音乐。主要使用背景音乐的方式建议烘托气氛。现代音乐喷泉的形式则是把音乐美和水的造型美有机结合起来了。

(6)建筑和构筑物。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使用多而复杂,甚至有些传统园林是以建筑为主的,如苏州网师园等。现代园林中,由于对自然美的追求更加迫切,所以一般都强调建筑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建筑之美既体现在其造型上,也体现在其空间特点上,还体现在其装饰上。西方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常常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中国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则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7)家具及陈设。在传统园林中,家具和陈设一般是在室内,现代园林中,则室内室外都很常见,这跟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8)工艺品。主要是手工艺品。例如陶罐、壁挂之类的工艺品,在现代园林中极为常见。现代园林中还常见使用诸如石磨盘、水车、石臼之类的传统农业用具,用以营造特殊的空间氛围,产生特殊的美感。

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也是属于美学范畴,所以在鉴赏和创造它们时,也要以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的形式来表达,达到通过艺术来传达情感的功能。也能在园林中对这些艺术品产生审美,并满足人们的情感上的需求[13]。

4.2自然美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客体,由于它本身就存在着美,许多诗人、画家都证明了这个客观存在。只有审美的主体比较复杂,他们能不能被自然山水引起美感,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和现实的因素所限制。不过自然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屑于植物、动物的生物美,山川岩石之类的非生物美、还有忌昏四季的变幻等。自然美是享用不尽的。尤其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以后,社会道德、政治和宗教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几千年来自然美的形式与内容已变得十分复杂。如今的游览胜地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主要是那些丰富的内容由人各取所需,引起人们身心的愉悦会胜过欣赏其他的艺术品。如果进行游人分析,各种年龄、各神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游人熙熙攘镶,在那里各自寻觅他们美的享受,这些现实情况说明自然美确实足受人喜爱的。

独特的自然美不同与其他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电影处两者兼有的综合艺术。但是自然风景的属性就比较复杂多了,那里泉水棕踪,鸟鸣嗽嗽,有听觉艺术;植物的体形、线条、色彩充满了视觉艺术;溪流、潮汐、海浪、飞鸟、行云、落叶、柳丝摇曳、蝴蝶翩翩……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动的艺术;远离市尘的自然风景具有相对的安静,“青青河畔草、郁邻园中柳”那里确是存在静的艺术;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晨昏的变化,阴暗的变化,都是时间艺术;园林的创造就是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使空间更趋自然,当然是空间艺术;百花争艳、万木争春,胜过人间的舞蹈,它又是园艺家摆弄之下的表现艺术:城市造园“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成为自然的集锦荟萃,应是属于再现艺术;人类利用了自然美娱人、感人、化人,开创了旅游业招陈千千万万的游客,是当之无愧的实用艺术……。自然美经过人化成为各种艺术的综合,通过以上约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了解自然美这一独有的特性。4.3园林自身的艺术美

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和创造中,要把园林看做一个整理来鉴赏和创造。在鉴赏园林时,把握园林的整体美,也就是园林的整体空间,因为园林艺术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怎样感受园林整体对人的情感需求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只是简单的把园林要素,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该多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把握全局,设计出适合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园林。

5.园林的意境

园林的意境不应该看成是园林美的一个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园林的意境,或着并不是所以的园林设计得有园林意境的表达,所以园林意境应该被理解为是园林审美中的一个层次,而且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意境不仅中国园林有,我认为西方的园林也有,只是因为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可能人们不能相互体会到园林意境。那只是审美没有到一定的高度。在古典园林中,审美意境整体生成,是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创造和接受的。园林作为审美对象,其中虽然凝聚着审美主体――造园家创造性的情致、想象、意趣、哲理等主观因素,但毕竟还只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它有待于审美的游赏者在接受中把它转化为活生生的意境。从这一意义上说,游赏者也是生成园林审美意境必不可少的审美主体。也正是在这以流动的审美构架关系中,意境把客体和主体、创造和接受、造园家和游赏者整合在一个系统中了。从审美的角度,明白了园林意境生成的关系,但是园林意境是什么?怎样创造园林意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下。

5.1园林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最早正式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指山水美;二曰“情境”,指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心理活动。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严羽提出“兴趣”、“妙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在唐宋时期,随着诗歌、书法、绘画等的繁荣发展,“意境”得到了广泛运用。

将“意境”理论发挥到极致的是晚清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成为意境说之集大成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意境的本原作了概括:“经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即是“境”,所谓“真感情”即是“意”,二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至此,“意境”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14]。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这是历史上首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记载[4],可以说已经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5.2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中国的园林意境创作方法有其独到的传统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⑴“体物”,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比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⑵“立意”,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比兴”为起于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园林经常使用的立意手法,《文心雕龙》对其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15]。

创作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但是园林意境是要用“心”要创造的。造园家要用心感悟园林,设计园林;游赏者在鉴赏园林时,感受到园林景象与心的共鸣和升华。至少要做到这点才能创造出好的园林,园林意境的产生可以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鉴赏的能力,并享受园林。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2

关键词:文艺复兴;园林艺术;台地园;意大利

abstract:aftertheshacklesoftheChurch'slong-termafterthe14thcenturyitalianintellectualstointerestinvestedintheancientGreekandRomanculture,andformedanewculture.Renaissancethinkersintheemergenceofalargenumberofarchitects,designersandengineersofgeniustocreate,totheitaliangardenintheartisticattainmentsreachedunprecedentedheights.thedevelopmentofitaliangardenartinFlorence,thecenterinitiallyandlaterwiththedevelopmentoftheRenaissance,theRomangardenintheboomandanunprecedentedrushofdevelopment.italiangardenontheterracelatermostinfluentialRenaissanceparkhasalsoformedamoresystematicdesigntechniquesandgardeningtechniques.

1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1.1意大利园林发展的背景

在经历了教会的长期桎梏之后,14世纪的意大利人开始寻求摆脱教会控制、开创新生活的尝试。知识分子阶层不满于现实社会中封建教会统治的经院哲学,把兴趣投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上,并形成了新文化,当时被称为“人文学”。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开始。

15世纪,欧洲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地处沿海的佛罗伦萨得益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达,成为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使佛罗伦萨成为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1.2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以罗马园林最为突出,其艺术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意大利上层社会人士的奢华生活对于园林方面的需求。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上层社会人士中享乐主义盛行,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愿意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而建造私人庄园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方式。第二,罗马教廷为了自身的私欲建造庄园。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教会的势力及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教皇为了宣扬上帝和教会的神圣及营造个人宅园而建造宫苑。第三,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的大批思想者、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天才创造,使意大利园林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2意大利园林的发展分期

2.1文艺复兴前

意大利早期园林主要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时期建造的花园通常是被用于祭祀神灵或是环绕在墓地周围。意大利崛起后在古希腊基础上形成了古罗马园林艺术,当时的庭院以宠贝式最典型。主要特征表现在以建筑为轴心的设计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尼禄的金宫是当时最宏大的风景园林之一。

高度发达的古典文明在中世纪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意大得只保存下蔬菜园风格的花园。在此时期,修道院花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流传了对过去美好传统的向往,但古典文化和园林艺术却没有予以保留。

2.2文艺复兴初期

14世纪初,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托斯卡纳地区聚居了大量的新富裕阶层,他们以罗马人的后裔自居,乡村别墅生活情趣重新成为时尚,富裕阶层建造别墅和花园带来了园艺学的兴盛。同时,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与实践唤起人们对别墅生活的向往[1]。佛罗伦萨宜人的地理气候条件及郊外美丽的风景为建造别墅花园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美第奇家族建造的花园促使奢华的别墅花园更加流行。在这样的热潮的影响下,造园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阿尔帕蒂以小普林尼的书信为蓝本,对庭园建造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设想的理想庭园由以下要素组成[1]:园地以矩形为佳,以直线形园路进一步划分出整齐的矩形小园,各园以黄杨、夹竹桃或月桂的整形绿篱,围合草地布置;树木应呈行列式种植,排列成一或三行;园路末端正对着以月桂、圆柏、杜松编织的古典式凉亭;以圆形石柱支撑平顶藤架,形成绿廊,并架设在园路上起遮荫作用;在园路两侧点缀石制或陶制的瓶饰;花坛中央用整形黄杨组成园主的姓氏;绿篱每隔一段修剪出壁龛造型,内设雕像,其下安放大理石坐凳;在园路的交叉处以月桂修剪成植坛;在庭园中设置迷园;在溪水流下的半山腰,依势修建石灰岩洞,对景为鱼池、牧场、菜园、果园等。

此外,阿尔帕蒂非常注重园林的选址及尺度,他强调庄园应该建于可控制风景的山坡上,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思想对意大利日后发展出的台地式园林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2.3文艺复兴盛期

16世纪,接受了新思想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提倡发展文艺事业,使罗马巨匠云集,成为继佛罗伦萨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因此,在园林艺术发展上更多的体现在宏伟的教堂建筑和神职人员的奢华花园上。在布拉曼特为梵蒂冈成功设计了结合地势的台地花园后,在丘陵地上建台地式花园的做法成为一种时尚,并为意大利园林发展带来的新的活力。本世纪40年代以后,意大利庄园的建设以罗马为中心,进入了繁盛时期。此时期最著名的是法尔奈斯、埃斯特和兰特三大庄园。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开始了人文主义的风格创作。罗马城被洗劫后,意大利人沉溺在“固定居所”的幻想世界中,风格主义思潮在国内兴起。风格主义在16世纪初萌发于佛罗伦萨,其在园林艺术中的表现较低调。花园中都江堰有高大的围墙,水景在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最典型的作品是特宫。

2.4文艺复兴末期

16世纪末到17世纪,风格主义发展到极致,进入了艺术史上的“巴洛克”时代。造园艺术中出现巴洛克园林比这晚大约半个世纪。巴洛克园林追求自由奔放,后来出现了求新求异的夸张表现手法。园内建筑物作为统率,体量变得巨大,园路讲求纵横交错,植物整形技术术越发复杂和精细。最具代表性的庄园有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和伊索拉・贝拉庄园。

17世纪末,造园更加矫揉造作,背离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最终导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的衰落。

2.5文艺复兴后

文艺复兴运动后,文化艺术中心由意大利转向法国,加上意大利国内战乱不断,使意大利的园林艺术没能再创辉煌[2]。一直到19世纪古典主义复活时,意大利在修复古园和结合新需要建造新园的同时,其园林艺术再次受到了重视。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艺术

3.1意大利地理气候特点

意大利属于大面积山地的国家,这与台地庄园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多雨的气候特点也使意大利的理水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意大利从地理气候方面可分为三个分区:(1)南部半岛和岛屿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庄园内多采用深浅不一的常绿植物。这种做法目的有二,一是在视觉上得到宁静和凉爽的效果,二是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该区庄园主要集在罗马。(2)马丹平原区,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区域,属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庄园植物的配植与南部半岛和岛屿区相似。庄园主要集中在佛罗伦萨。(3)阿尔卑斯山区,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山麓湖区冬暧夏凉,庄园台地中央的水池周围多有精美的花坛,园内植有南方植物[5-7]。

3.2意大利园林的艺术特点

3.2.1地形运用

意大利有大片的丘陵山区,这本来是园林建造上的一大问题,但意大利人利用坡地造成一级级的台地,这为造园提供了空间。台地就是以人工的方法把坡地改造成平坦的地块,其宽窄一般取决于坡地的坡度,而长短和数量则取决于地形和具体需要[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园林以台地园成就最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尔奈斯庄园、兰特庄园和加尔佐尼庄园。台地前一般设有挡土墙,台地除用于建筑别墅外,还会修筑喷泉和花坛、栽种绿丛植坛、陈列雕塑等,同时还可以作为观景台。

3.2.2理水手法从地理气候条件上看,意大利夏季干热,水体在降温增湿上效果显著,所以在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成为了意大利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多姿多彩的水体在园林中兼有了实用和装饰的功能。常见的意大利园林理水手法为喷泉、水池、瀑布和水剧场。

喷泉是从古罗马就开始使用的理水手法,也是最为广泛的手法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喷泉成为了造景和装饰的重要形式,被认为是意大利园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艺复兴中后期,喷泉造景与水池及雕塑结合,形成了更多样的景观效果。

水池是意大利园林中唯一可能造成静水景观的要素,其规划形状多为矩形或圆形,规模按花园规模而定。

瀑布多以叠水的形式出现,突出了水的动态美,同时还造成了园中的水声效果。后来瀑布发展为水剧场及由水剧场演变而来的水风琴。

水剧场是综合运用喷泉、瀑布和水池的一种理水形式,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所独创。其多以半圆形壁龛为背景,通过不同的理水手法的水体组合,形成气势宏大的视觉及听觉效果。

3.2.3规划设计

意大利园林规设计分规则式和不规则式,其中不规则式园林又分为背景类和大庄园两种类别。规则式园林规模一般较小,是庭院的主要部分。大庄园一般为不规则式设计,局部以规则式设计,但总体是不规划式的。

规则式园林起源于古罗马,在设计上讲究对称、布局整齐和均衡。设计时以轴线设计为主,轴线常常相交形成园林的中心。主要建筑物常作为轴线的中心。规模较大的庄园除了主轴线以外还会有若干条副轴线。

背景类的不规则式园林通常作为规则式庭院的陪衬。大庄园的不规则式园林包括葡萄园、菜园、林地及小花园等。

3.2.4植物配植

意大利园林常用常绿树木,园中花卉植物使用较少。树木多采用对植、行植、带植、丛植及片植的方式。在早期的园林设计中,植坛都采用直线形式,后来还架入了半圆形和各种曲线形,被用于置景和藏景。植物整形造景上,意大利的修剪技术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常见的造型有几何形体、动物和人物造型及建筑造型等等。植物修剪术的运用,使花园景致更加丰富,又使植物材料变得更加生动。文艺复兴后期,植物的整形手段更为高超,造型更为活泼,但在一些园林设计中过于注重显示园艺师的个人技巧,让植物造型显得矫揉造作。

意大利园林善于利用绿色植物的明暗深浅来配置园中色调,变化具有层次性,来弥补缺少花卉色彩的点缀。

3.2.5雕塑

古罗马时代的园林就有用雕塑装饰的做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艺术家们收集的古代雕塑作品繁多,产生了将雕塑作品放到室外陈列的做法。这种做法后来成为了园林设计中的时尚。开始的时候雕塑只放置于喷泉、壁龛之中,后来雕塑作品与园中的各种园林建筑和装饰形式结合。雕塑作品的室外陈列和运用提高了园林的艺术水准,使园林艺术更为综合化[4]。文艺复兴后期,雕塑的题材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发展到更为生活化、生动化。

3.2.6建筑

在意大利园林中,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花园是建筑物的延伸。大部分庄园的设计是在建筑师的主持下完成的,园林在设计上运用了许多建筑的表现形式及手法,以体现建筑为主。别墅一般是庄园中的主要建筑,其形式规整、对称,与之相配的花园也大多运用轴线对称的手法设计,并且两者的轴线通常表现为重合或相交。台地园上的台阶、栏杆等构筑物也是造型各异,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建筑师精湛的设计水平。

花园中的其它建筑及构筑物,例如喷泉及水剧场需要建筑师与水利工程师的合作,这配要巧妙的设计及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园林中的水剧场及露天剧场等是其中的开敞空间,作为人的社交活动场所,也同样体现了建筑师对人的户外活动需求的关注。

4意大利园林发展特征

4.1地域性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地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在19世纪以前,意大利公国林立,政治不稳定,一些地方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这使得很多地区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并不方便,在园林艺术及技术上的沟通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意大利国内地理状况不一致,国内地理气候分为三个区,各个区内对于园林要素的需求和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三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意大利国内出现了园林艺术发展的地域不同步性。

4.2多样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国内极少出现城市公共绿地,庄园只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及特权阶层服务。造园活动也只有少数人参加,庄园主的个人意愿和个别建筑师的个人好恶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要思想来源。庄园的个性较鲜明,发展的随意性大,直到文艺复兴后期才出现较严整的规律。

4.3文化发展影响较大

意大利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台地园的发祥地的佛罗伦萨和后来的罗马城前后都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当地的文化的发展对园林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艺复兴中后期,运动中心转到罗马后,造园热潮也随之迁往罗马。

参考文献:

[1]朱建宁.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8-82.

[2]杨滨章.外国园林史[m].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70-130.

[3]王殊,佟跃.意大利传统园林源流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5):48-49.

[4]孙海涛,赵篷篷.17世纪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J].山西建筑,2008(3):347-348.

[5]姚雪艳.华美的人间乐园――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园林[J].园林,2001(8):12-13.

[6]周武忠.论意大利花园的“第三自然”[J].中国园林,2003,19(3):48-51.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3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提出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并给出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策略,给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注意的两点建议,即: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体育文化艺术院校后现代主义文化模式构建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艺术院校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而随着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也进而因此不可避免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研究,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一种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目前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入了建筑学、教育学以及法律学等诸多的领域。而近些年来,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而言时亦是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中多元性、开放性的风格特点,对我国传统较为单一死板的校园体育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目前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在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理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也同样会以间接的方式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产生作用,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或多或少的带上现代化的特点和色彩。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的理念来尽可能的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工作的科学性?以下就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来简要分析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和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乐于追求社会新鲜事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受到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影响,追求多元体育文化,在不同体育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主流、反中心思想也很容易误导学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追求标新立异,弱化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世俗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如果不加以引导,体育运动所具有在思想品德、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功能不但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1.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引导,在校园的体育活动场地上打一些文明、健康、活泼的标语,在体育课程上根据高校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重点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形体塑造、体育知识、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为日后工作岗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

改革传统的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纯追求比赛的成绩和名次,让体育运动向娱乐化、健身化、社会化、个性化、大众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在体育运动中的位置和兴趣,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提高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强化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

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发掘体育文化在强身健体,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并在校园中进行体育宣传,倡导体育精神,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构建主体式体育文化活动模式,定期的以不同的主体单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需求有着许多相同共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社会需求则是以培养社会有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出发点,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完善,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主要为增强国民体质、增加民族气节和凝聚力;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从个体的围观意识取向为出发点,遵循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需求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则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塑造自身形体美,主要从自我身体、形体、娱乐、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校园体育教育一直是以实现社会需求原则而设里,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体育文化诉求,这样在开展体育和组织体育活动时就很容易导致二者在理念、制度、行为上的脱节,甚至会发生冲突,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文化系统,给体育运动的组织、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文化的引导等方面产生障碍,不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模式上应将学生个人的意识诉求与社会培养需求相结合,在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学生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动力,增强主管能动性,有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两点建议

(一)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

受后现代主义中开放性特征的影响,多层次、多阶段、多途径的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也成为了当今校园体育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如果具体针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而言,此处的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从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着手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首先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和优化是构建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问题。而在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对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次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要确保学校的体育文化模式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就必须要对学校的体育行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也就是说要重视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工作。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的体育行为文化时,不但要积极的加强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要有计划的加强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并积极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有效优化。

最后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校园的体育物质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时,同样也要注意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入手,在加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开展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传统的、过于单一的方式,重视多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全新的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为载体的校园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同样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注意改革以往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与日常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艺术院校,还可以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艺术的细节和因素,从而改变以往以竞技为主的校园体育活动形式,让校园体育活动在具备健身性的同时,同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特色性等特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重任,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作为一种实现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效手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艺术院校的学生追求时尚、新奇的事物的特性,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校园体育构建模式上应该遵循学生个性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科学的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思想引进来并放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34。

参考文献:

[1]崔伟.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4

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abstract:inthegardenplanninganddesigntofocusontheartoflandscape,theavant-gardeoftheinheritanceoftraditionalcultureandtohighlight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emphasisonthebasicideaofuser-friendlydesignofthelandscapeandecologicaldesign.thesametime,tobeconsideredinthedesignoftheprincipleofeconomicrationality,withminimumcapitalinvestmenttocreateapleasantlandscape.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humane;eco-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5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6

公共艺术作为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与校园的发展历史、学科传统、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的。任何校园公共艺术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场所和环境氛围中孕育而成的,并且是在与历史、文脉以及校训精神的交融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从校园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来看,在西方国家,校园公共艺术被看作是校园精神的视觉物化。借助公共艺术的设置来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擢升校园文化品位、阐扬校园精神的做法已获得普遍认同。诸如哈佛大学的“三个谎言”、密歇根大学的“翼胜利女神像”①、天津大学的“北洋亭”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其自身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雕塑而升华为一种校园精神的象征,于静默之中阐扬着校园的历史文化及价值取向。

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类型

校园公共艺术是放置在校园公共场所之中的艺术品,它作为校园文化形象的载体,不仅维系着学生对校园的梦想、记忆,同时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为直观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等形式呈现的校园公共艺术所传递给师生的也不只是其视觉形象本身,而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验。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天然具有承载学校的历史、文脉、记忆以及展现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透过它可以从中感知过去、憧憬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公共艺术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纪念型公共艺术纪念型公共艺术也称之为历史型或记忆型公共艺术。任何优美的校园与优雅的环境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积淀而成的。历史的痕迹会深深地烙印于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栋建筑之上。它们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记忆,并且在变迁中被传承下来。这些历史的缩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校园特有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景观。如哈佛大学为纪念该校的第一位捐赠者约翰•哈佛而设立了“哈佛”雕像,天津大学为纪念“北洋大学”创立100周年在校园中心建立了“北洋纪念亭”。这些凝聚了学校足迹的雕塑或建筑物,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向学生诉说着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记忆。

2.励志型公共艺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放置在校园中的公共艺术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起到激发意志、立志学业的作用。如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尊名为“吃时间的虫子”的挂钟,在钟的顶端雕刻着一只凶猛的蚂蚱,时钟每分钟的第一秒它就张开嘴,最后一秒闭上,吞食时间。钟摆是西方的棺材造型,每到一点钟的时候它就会重重地一响,以此来提示人们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②。这座公共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是提示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时光。以免若干年之后又哀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设施型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既包括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具有实用功能的设施品。诸如安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路灯、座椅、电话亭、垃圾箱、井盖、报亭以及导视系统等。这些艺术化的设施在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和美感。因此,设计良好的公共设施不仅能使学生直接受益,同时也能使整个校园环境更加美观、和谐和更具文化品位。

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属性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置于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担起传承学校文脉、提升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此而言,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学生审美意识、增强校园美誉度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曾说当代的“美盲比文盲多”,在校园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改善校园环境做起,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前由于快速的校园建设,导致很多学校的整体环境不佳,缺乏可游、可观、可居③的美丽景观。而公共艺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公共艺术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需要刻意地说教,而应该置一组公共艺术于校园一隅,让学生与艺术零距离接触,在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自然也就提升了。通过具有美感的公共艺术的设置,在改善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校园的美誉度。这或许就是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2.突出学校特色、形成身份认同当前我国各类学校上千所,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学科特征以及专业特色。突出这些特征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本质所在。在当前的校园建设中,尤其是在新校区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校园规模的宏大、建筑的威仪,而忽视了特色的塑造,从而产生了一种“雷同”的现象,除校名不同以外,无法从视觉形象上区别校园的特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借助公共艺术的形式将自身的文化特征、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等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来体现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的身份认同。

3.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公共艺术除了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升学术氛围也是大有裨益的。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文化重地,这是校园与其他机构最大的区别之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之中,校园如何特立独行地保持它的安详、静谧,使学生不受物欲的干扰而能够潜心学术,公共艺术的作用将不可小觑。通过将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与这些历史名人或事件的“对话”中,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引导或激励,就可以于潜默之中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这些体现名人或事件的公共艺术同时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思潮;西方现代艺术;20世纪上半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上半叶这段历史时期中,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最大的艺术思潮。从塞尚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发展到极简主义;从杜尚的达达艺术,波普艺术发展到概念艺术,20世纪西方的前卫艺术充满了实践性,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变革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极其复杂丰富的感情与极为深刻的哲思。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去自由地实践各种各样的观念、技法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他们的孜孜以求使得现代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对社会的其他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正是在它的引导和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进程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之后的20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意识和精神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艺术也在变革,产生了以塞尚为代表的反传统的形式主义美学,并发展出一种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纯抽象艺术,和以杜尚为代表的反艺术的概念主义美学,并发展出的一种跳出架上的实践概念艺术。这两者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这个整体。并且这两者分别沿着各自的道路向前发展,并最终殊途同归的走到了尽头。

1.1从“为艺术的艺术”到“反艺术的艺术”

追求理性和艺术,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的塞尚崇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描绘对象”,从而开创了一条形式主义美学的道路。紧随其后的是野兽派、立体派,野兽派通过对人像、风景等传统自然母题物象的平面化处理,通过形体与色彩的经营,给人纯粹的视觉美感和愉悦,完成了色彩的解放,它是传统绘画从三维走向二维的嬗变。而立体派是通过对对象的分解,将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同时展现在一个画面中,完成了形体的解放,是将传统绘画从三维走向四维的嬗变。经过这些,客观事物被一步步的简化、分解和重构,传统性的绘画因素越来越少,最后导致抽象主义的诞生。

此后的抽象派逐渐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演变而来的抒情抽象派,即:热抽象,它以康定斯基为代表,注重抽象形式的移情作用,其后发展出了抽象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非形式艺术、魔幻抽象主义、色域绘画、极少单色画等流派。另外一类是从立体派演变出来的几何抽象派,即:冷抽象,它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注重数学性的几何抽象,其后发展出了新造型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光效应艺术、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艺术流派。

追求非理性和自由,主张“反艺术的艺术”的杜尚认为艺术家不必画画,因为世界和生活就是艺术,人人就是艺术家,处处都是艺术,从而开创了一条概念主义美学的道路,沿着杜尚的这条道路,发展出了达达艺术、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集成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流派。

1.2形式主义美学与概念艺术美学的发展

西方的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和人类征服自然探索宇宙规律的的意志更使得20世纪的现代艺术朝着形式主义和概念主义两个方向发展。它们不仅顺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齐头并进,而且各自又沿着各自的发展潮流此起彼伏,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极少主义和色域绘画的时候,标志着形式主义美学的现代主义走到了尽头,当出现取消文本的观念艺术的时候,标志着概念艺术美学的现代主义也走到了尽头。

二.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园林景观

景观的现代主义感知的创作应该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时代的精神信念,就像人类在历史的某段时期某种感情的宣泄和表现首先反映在艺术上,但是同时应该迅速的折射到其他的社会生活中去一样。然而,本应该紧紧跟随着当代人类生活的设计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景观却发展的十分缓慢,和其他学科比起来,它尤为滞后。就像景观设计师和批评弗莱彻・斯蒂尔在1930年说的“每个人都在想象真正现代主义的景观作品,这里真正的原因是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风格和形式。我们这些景观设计师们在接受新思潮的时候总是落后于别的艺术家们”。但即使是落后,现在主义景观还是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汲取了灵感,尤其是对时代反应最为敏感的艺术思潮,并且它也取得了自己的发展,逐渐的去努力的赶上其他学科的发展步伐。

2.1现代园林景观的形成

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受到现代造园雕塑以及现代工业化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思路,工艺美术思想和新艺术运动思想的运用出现了流线型和自然形式的园林。

工艺美术浪潮的影响使得园林的设计开始从古典主义中发生嬗变,受拉斯金和莫里斯的影响,年轻的设计师开始重新考虑设计的艺术、制作的工艺和使用者的便利,作为“愉悦、坚固、实用”三个古典原则的追随者,这些原则重新设定了设计理论,并且产生了所谓的“工艺美术”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浪潮使得自由的流线和自然形式被运用到园林中,这种风格也被称为“现代主义”。

2.2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们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一些现代园林景观。而现代园林景观跟随着现代艺术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产生了第一批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并且它没有按照单一的模式来发展,而是不同的国家的景观设计师,根据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状况来进行设计,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英国、美国、德国、丹麦、瑞典、巴西等。

2.2.1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的起步

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简称装饰艺术运动对法国也或者是全世界的景观设计发展是一次关键性的推动力量。那些小规模的设计作品正在试图将领域外部的美术和应用艺术的最新设计思路引进景观设计中来。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盖佛瑞康的《水和光的花园》,此作品被限制在一块三角形的地形里,设计运用了这种三角形作为主要的思路,这种三角形被重复的运用到水池、玻璃、草坪等园林元素的规划形式中。这个作品反应的正是立体主义影响下的几何抽象派在景观中的尝试和应用。

2.2.2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的发展

克里斯托佛・唐纳德和弗莱彻・斯蒂尔是现代景观发展理论的奠基者和重要推广者,唐纳德在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园林》中从理论上探讨了现代艺术影响下设计园林的方法,他提出了功能的、移情的、艺术的景观设计三方面。斯蒂尔是传统和现代景观设计风格见的过渡人物,也是欧洲和美国现代景观交流的关键人物,他将自己游历中得到的全新设计思想进行总结,并且应用到他自己熟悉的风格中,1938年的蓝色阶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纤细的栏杆扶手和厚重的石材基础,规整的平台与乱植的白桦林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纳德于1939年加入哈佛大学,他的现代主义教学方式影响了一批学生,斯蒂尔的理论和实践也同样影响了这批学生:詹姆斯・罗斯、丹・凯利和盖瑞特・埃克博。

2.3现代园林景观的高潮和落幕

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园林景观伴随着艺术发展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进入了一个“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一个反思和重新认识现代主义的时期,园林景观也变得具有包容性,并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此时期的现代园林景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式的园林绿地,得到了实践,并且推广开来,促进了其他地区园林景观的发展。至此,后现代主义逐渐取代了现代主义,成了园林景观发展的主流。

结语

纵观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历程和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现代艺术思潮引领了人们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追求、向往和创造,园林景观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寻求寄托情感和设计创新的领域。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创作和园林作品中集中体现了现代艺术思潮对人们美好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中所体现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将持续成为设计师汲取灵感的源泉,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中寻找到指引设计的理论思想,也可以将艺术的创作元素融入到景观园林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漆淑芬编译,关于园林与现代主义的讨论[J].中国园林,,1995.2

[3]万书元.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渊源[J].华中建筑,1999.1

[4]王受之著.世界现代美术发展.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意义;应用

1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现代艺术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合了美学、哲学、建筑学、文学等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设计出发点是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现代绘画艺术、现代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艺术等,如今,它与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城市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不仅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要能够起到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所以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可以发掘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的广博内容与内涵可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包括园林空间布局、园路铺装材料、植物绿化、园林雕塑等方面。

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艺术观念往往是一种艺术语言的思维基础。在艺术观念的渗透上,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因为现代艺术中的设计理念非常多样,经常能够运用到的包括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的多视点角度观察的理念,属于抽象派的建立在秩序法则基础上的形式逻辑观点,属于表现主义领域的对艺术张力的审美追求等。这些现代艺术的理念对城市园林艺术的设计与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艺术语言的影响下,城市园林艺术充分借鉴了现代艺术的而表现语言,也即表现技巧与表现方式。城市园林艺术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的设计手法,一是平面形式层面的,二是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将这二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够发挥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影响力。平面设计手法主要有秩序法和动态构成法。秩序法的主要设计方式是用比较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动态构成法则是应用锯齿线、钢琴线、阿米巴曲线等形成的简洁动态流动形式来使空间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进行立体空间的设计时,运用到的主要设计方法包括,对园林整体布局透明度的规划,不断地去跨越视觉影像的约束,从而可以不断打破空间的有形障碍,还可以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到一定的网格体系,最终可以使场所的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无限性。城市园林设计离不开一定的艺术语言,这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表达基础,在很多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可以体会到艺术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2城市园林设计中对现代艺术的应用途径

2.1空间整体布局上

城市园林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都投入较大的面积,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等,这些对园林的空间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使之更具有错落感。对这些重要组成部分的布局就要精心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不仅要照顾到整体的空间效果,也要对其具体的位置有所考量,以便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如何进行合理的选址,需要先对城市园林的空间结构与平面场地有精确的了解,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城市园林场地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并要同时考虑到园林内部格局的和谐一致性,包括动静的变化,比例的配合,节奏的和谐等,只有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将现代艺术的特质融会贯通到城市园林设计中来。

2.2城市园林植物绿化艺术的设计与安排上

城市园林植物绿化艺术,不仅仅要让植物本身得到充分的成长,还要让植物与它周围的建筑、水体、山石等其它园林景观和谐一致,尽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的特性,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和观赏要求。在城市园林形式的选择上,不仅要依据城市自身的环境特点来选择,还要针对植物的特点来合理选择。例如要讲求建筑物与周边植物的高低度配合,颜色方面也要和谐统一,能够体现植物与建筑物各自的建造精神。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绿色植物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布局最终可以体现出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其中必然少不了现代艺术审美的参与,因为这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2.3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现代雕塑的应用上

雕塑作品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今的雕塑材料的种类非常广泛,造型也比较独特,古典气息与现代气息的相结合,往往让雕塑体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调,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的净化。城市园林设计中,也广泛地运用到植物雕塑,不仅环保而且具有保健和观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园林设计也是一种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的表现,是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3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园林的设计方案提供艺术化的构想,能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只有本着一切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出城市园林设计的功效,为城市的现代化规划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9

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园艺作用和意义篇10

喀什第二中学新校区概况及墙绘理念的提出

喀什市第二中学新校区坐落于喀什疏勒县。新校区于2011年2月开始进行施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依据喀什地委、行署要求,疏勒新校区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然而因为新校区二期工程还在建设当中,但已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整座校园不论是从地域教学环境上还是从教育教学理念上都带有喀什鲜明地域特色。然而能够更加突出其办学理念的是把新疆内地初中班搬入新校区。

具有地域特色的宣传画能够为校园环境增光添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喀什二中新校区处于完善阶段,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凝练成绘画语言的形式表现在校园中,会大幅度的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面貌。内初班的建入让新校区增添了彩色的活力,表现民族的文化风情艺术,各族师生共同参加到这次合作的队伍中来,增加了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促进民族之间血肉关系的形成。

表现题材引源

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被誉为是南疆的首府,无论是民族传统,还是地域特色,都能真正的代表纯正新疆特色。对于这一方水土的文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校园的设施风貌建设自然应该会有它的独特性。将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刀郎农民画、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引入校园;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十二木卡姆》、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凝练成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在校园中,这不仅仅是一次校园神圣殿堂的装扮,而更高层次的是一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填补,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1.刀郎农民画

刀郎农民画那没有羁绊,不加修饰,贴近心灵沟通的一幅幅画作正是新疆的缩影。它用极强的绘画语言激起千层浪,对新疆,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发出了嘹亮的吼声。如今它作为独立的画种还在孜孜不倦的诠释我们新疆的一切。刀郎农民画做为新疆的缩影引入校园,将为校园增添更多的活力和色彩,让校园更具有地方的人文性。刀郎农民画源于生活的奇特构思,具有真理寓意的绘画理念和校园的教育观念相吻合;刀郎农民画那不拘于物的大胆用色,符合成长中孩子的天性;刀郎农民画与时俱进、长存心意的绘画思索和校园能够相辅相成的链接在一起。刀郎农民画对于校园风貌建设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

2.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绘画艺术是少数民族精神的缩影,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生活,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融入的不仅仅是画家个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同胞集体精神的皈依。把描绘少数民族的绘画作品引入校园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对本民族的近一步了解和认知。

少数民族其它艺术形式如《十二木卡姆》。它是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它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将这样伟大的音乐作品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是声与静、听觉与视觉、音乐智能与美术智能、虚拟与空间的多层次转换。可以说进行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会对校园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提供有力的帮助。

3.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广,很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世世代代的心口相传,保留下来的作品早已经是精品中的精品,很多作品已经被编辑成册或者演绎成影视作品进行宣传。对于校园环境的营造,墙体绘画的表达它具有很强的切入便宜性。这些故事记录了整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短小的预言故事说明做人的真谛,揭示人生的真理,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民族民间故事通俗易懂,把文字凝练成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师生文学智能向美术智能、文本向图片的转换能力,还能够增加师生对少数民族故事的深入理解。

4.民族团结故事

在喀什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是本地区向前发展的保障和前提,而最容易的教育切入口在于学校教育。校园进行对古今民族团结故事以连环画等形式加以表现,对各民族之间都会起到教育的意义,能够为营造团结宁静的校园环境提供支撑点和平台。

墙体绘画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个工程的核心在于它的实施策略。工程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具有可实施性都在其中。对于具有特色的墙体绘画设计工程,其策略的重要性更强。可谓整个工程成功与否全在于此。

1.对墙体绘画的实施场地进行量体(对场地进行遴选)

在新校区的大面积的建筑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适合表现的墙面、栏杆、黑板、围墙、石柱、机电箱等场地进行编辑入册,量体才能够裁衣,为下一部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对预用大宗题材进行遴选

对表现对象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选则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能够和校园环境容纳到一起的内容进行表现,对于整个气氛的营造起到一个奠基作用。在前文中提到,表现内容大致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源于已呈现出的绘画艺术植入校园相应的表现模块,另一方面把文学艺术进行绘画语言的总结进行绘画形式的表现。将已呈现出的美术作品切入其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被大家接受的作品。绘画作品的构图形式、色调、涵义、内在情感要与校园相对应的板块相吻合;对于文学艺术形式的作品来说,要选择易于绘画表达,情节简短寓意深刻的内容。很多文学艺术在生活中都被大家所熟知,那么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应该格外注意能够和群众产生强烈共鸣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和说服性。对这样的作品进行表现会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事半功倍。

3.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绘画草稿创作

这个环节是针对已进行遴选的文学作品而言,其目的性在于对墙绘的成功表现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兼并创新与技能。对文学作品而言是从文字转变成图像的一个过程,对创作者来说却是从文学智能向绘画智能的一个转变。所以出现一幅好的草稿作品需要具有较丰厚的文学素养还要具有较熟练的绘画技巧。校园人才辈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制定实施方案细则

这部分内容对实施过程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就像船有了驶向的铎,马有了征程的铁掌一样重要。对已选择的绘画作品或者创作好的草稿作品进行谋篇布局,布局要着重考虑画面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环境气氛营造的目的。使之达到万物归一的更高装饰层次。

5.对表现工具以及表现方式进行选择

墙绘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纯手绘的方式进行,这样表现出的形象比较生动,有看点。手绘的方式多采用丙烯颜料进行塑造,丙烯有易干、防水、颜色纯正、覆盖力强等有点。纯手工的塑造方式适合于表现面积较小且专业性较强的画面场景。对于跨幅较大的场景可以采用制造模板,以喷绘的方式进行。这样出现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视觉冲击力很强。对于表现媒介的选择要就具体情况而言,成功的选择表现媒介是设计成功的有力保障。

6.进行有规划的施工

在前面的工作都紧锣密鼓进行完毕时,就开始正式的进入到施工环节,在这一部分对财力、物力、人力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施工的每一部分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指导人员对施工的整体大方向进行把控。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设计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校园墙体绘画设计的实施意义

校园墙体绘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新疆喀什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极强的特殊性。对于校园墙体绘画来说,它的实际意义远远大于对校园的美化与装饰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讲它具有了促进民族团结,歌颂民族文化,凝练民族精神等多方面深层次的教化意义。

(1)从基本的表层含义来讲,校园墙体绘画设计具有装饰美化作用。俗语这样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从其视觉的角度来讲,在校园建筑以及校园设施上进行绘画装饰,能够赋予它们更多的活力与色彩。使整个校园的建设装饰主题更加凝练整体。成为营造教学环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为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校园环境之间搭设桥梁。一座校园达到教学理念和环境紧密结合的一个高度。需要校园文化为其搭建起桥梁,而这一桥梁的搭建,校园墙体绘画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校园墙体绘画以它的渲染力能够使校园环境和校园精神文明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创建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3)有助于民汉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少数民族师生与汉族师生之间充当了互补关系,在操作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中会频繁出现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文学作品进行绘画表现需要文学智能与美术智能的转换。达到文字到图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需要文学智能强项的教师与美术智能强项的教师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智能交叉运用,那就要求不同人才之间的互助进行。要使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是指导的核心,学生则是实施操作的主力军,只有进行交流才能碰撞出更美妙的火花。而这样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则会促进民汉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的密切与团结。

(4)墙体彩绘的主题和内容助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播。在墙体彩绘的主题上多采用少数民族之中的艺术形式加以绘画表现,这样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了一个宣传和传承的促进作用。提炼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从侧面来讲促使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激发各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助于校园的和谐与健康。

小结

对于喀什二中的墙体绘画设计来说,它是民汉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交叉搭建桥梁的结晶,每一分创新,每一分呈现都是民族间的融合、师生间的配合构建而成。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不能够只停留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操作是其有效的途径。墙体绘画设计工程的实施为民族团结、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项工程一举双得,不仅美化了校园,还对其内在的子功能进行了无限的延展。

(第一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第二作者单位:喀什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