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7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1

放心食品

安全等级:

适用:非常时期如地震、洪水期间的应急食品。

定义:主要是用于蔬菜的分级,是指食用后不会造成急性中毒的安全菜,其对应的检测标准是快速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测定有机磷等农药,对含硫的蔬菜不适用。

无公害食品

安全等级:

适用: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

定义:是指产品的产地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指标,生产和加工技术必须符合该食品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包装,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其具体要求为:①无污染。生产过程未被有害物质污染,或虽有轻微污染,但没有超标;②安全。所生产出来的食品,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和废气、废水、废渣“三废”物质不超标,生产中不使用剧毒、高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合理施用化肥;③优质。外观美观,内在品质好,符合该食品规定的质量标准;④营养成分高。

一般食品

安全等级:

适用:满足大众的日常消费。

定义:这个叫法较少听到,指的是没有特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产品。从标准的技术内容上看,一般产品标准有等级的要求,而其他几类产品没有。同时,在卫生指标的要求上,一般产品比无公害食品要严。

绿色食品

安全等级:

适用:满足更高需求。

定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经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可,许可食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国际上常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食物都冠之“绿色”,为了更加爱突出这类食品是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就定名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a级和aa级两个等次。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评价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不超过1,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安全的人工合成农药、兽药、鱼药、肥料、饲料及食品添加剂。a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评介项目的单项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且产品需要3年的过渡期。

有机食品

安全等级:

适用:适合特殊的人群。

tips 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杀虫剂过量,那么残余的剂量就会通过食物,沉积在脂肪组织中。这些化学品含量甚微,对大部分人群没有直接的伤害,但当产妇哺乳时,脂肪组织中的有害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对婴儿造成伤害。所以,欧美国家提倡孕期和哺乳期最好食用有机食品,尽量少接触含有害物质,保护宝宝的健康。

定义:又叫生态食品,是当今世界上等级最高的食品。要求在整个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完全不是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花费、农药、激素、色素和添加剂。肥料只能用动物的排泄物和植物腐殖质,农药只能用生物农药,及只能是用来源于自然的有机物质,不能施用人工合成的无机物质,并经有关颁证机构检测检查,确认为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类食品。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走出误区:许多人以为有机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实际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虽然都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食品,但它们之间还是有_定的区别。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根本区别就是,绿色食品尚可使用化肥、低毒农药和添加剂,只要生产出来的有害物质不超过绿色食品允许含量的指标,都会被认可,而有机食品则绝对不能使用这些物质。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专家提醒:这种排列方法是以其安全性为主要标准,在产品的营养性和其品质上未必越高越好。当前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有三个方面,除了农药残留之外,还包括重金属含量超标和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高两个问题。

避开易受农药污染蔬果

不同的蔬果品种,由于其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同,其防治办法也不同,受污染的程度相对有轻有重。一些易于生虫、生虫后又较难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农药污染较严重的品种。

重灾区:白菜类如小白菜、青菜、鸡毛菜、韭菜、黄瓜、甘蓝、花椰菜、芥菜、苘蒿等,其中韭菜受到的农药污染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青菜虫抗药性较强,普通杀虫剂难以杀死害虫。农户为了尽快杀虫,会选择高毒农药。

特别提醒:韭菜的虫害韭蛆常常生长在菜体内,表面喷洒杀虫剂难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农户使用高毒杀虫剂灌根,而韭菜具有的内吸毒特征使得毒物遍布整个株体。经过高毒农药灌根后的韭菜,往往生长茂盛,叶片肥大,颜色浓绿。

安全区: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大的瓜类蔬菜如冬瓜、南瓜;嫩荚类蔬菜如豆角;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以及块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

野菜并非都是绿色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崇尚“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野菜逐渐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不少人认为,野菜是自然生长的,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应该是最安全、最“绿色”的食品。有些商贩也抓住市民害怕农药残留的心理,宣称“野菜一点污染也没有”,是绿色食品,不少市民也是深信不疑,纷纷购买。还有些市民干脆趁春游踏青之际,到郊区的田野、农田边挖野菜。

野菜野果真是一点污染也没有吗?专家指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由于绿色植物对于大气具有净化作用,不但能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固体悬浮物,而且对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化学成分具有过滤作用。如果这些野菜生长在污染地带,受污染就是很自然的事,并且污染物还较难清洗干净。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野菜,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严重的还会引起食物中毒。

特别提醒:有些长势茂盛的野菜,经常是生长在垃圾堆或者被污染的河道附近,因为这些地方的“养料”特别丰富。

专家还指出,生长在纯天然环境中的野菜,如果附近没有污染源,周围没有农作物施用农药,土壤未受污染,这样的菜还是比较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大棚菜不等于无公害菜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农产品出口;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本文采用我国2002年到2011年共计10年的年度农产品出口总额进行估计。名义出口额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年度统计报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名义汇率)来自人民银行的网站。本文主要研究汇率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便于考虑,本研究以人民币对美元为例。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我们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e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之间的关系:e=α+βR+ε。(2)回归结果分析。以汇率R作为自变量,出口e作为因变量,使用eViewS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实证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知,人民币汇率R与出口e负相关。

二、对国家政策的建议

(1)扶持农产品企业。我国可以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即利用科技教育、信息服务、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充分运用“黄箱”政策,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力度。政府应建立相关的基金支持农业发展,开展农产品生产保险试点,对出口创汇的产品给予全额保险补贴,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用,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宣传和促销,进一步支持和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2)规避汇率风险。首先,在签订合同时设立相应条款规避汇率风险。其次,改变计价只用美元结算的习惯。选取合理的计价,尤其非美元货币,规避风险。再次,利用期货和期权等工具实现套期保值。最后,加大汇率风险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

三、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企业技术创新。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不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出口产品价值含量,推动农产品出口走品牌发展之路。(2)实现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产品企业从原有的初级产品向半加工产品,如旅游食品、即开食品、罐装食品发展,迅速完成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实力企业直接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经营组织的多元化;对农产品出口配额公开招标,增加其发放的透明度,紧跟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业外资的使用方向,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降低生产成本。(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由数量转向质量,尤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农产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构建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蔡防.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4(10):33~41

[2]陈龙.结构性突变的单位根过程—基于中国广义货币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4(11):12~23

[3]陈龙江,黄祖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检验与政策含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7(9):35~44,149

[4]陈龙江.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与农产品出口:以对日出口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1):42~45

[5]陈平,熊欣.进口国汇率波动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6):7~11

[6]孔祥智,李圣军.人民币升值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导刊.2006(4):22~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3

摘要:由于各国立法宗旨的不同以及对消费者保护的政策等具体国情的差异,各个国家产品责任法中产品范围的规定各不相同,其中对农产品是否可以适用产品责任法分歧较大。文章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将农产品纳入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对农产品缺陷的侵权责任实行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结合的归责原则,以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

关键词:产品责任;农产品;初级农产品;加工

产品责任法是调整有关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因产品缺陷而导致的损害赔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确定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应承担的责任,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根据各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只有生产和销售属于产品责任法规定的产品且该产品存在缺陷时才承担产品责任,由于各国立法宗旨的不同以及对消费者保护的政策等具体国情的差异,各个国家对产品范围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从我国与各国及国际条约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来看,对产品范围的规定基本都采用了概括加排除的方法来加以界定,但在范围上还是存在差异,其中对农产品是否可以适用产品责任法分歧较大。

一、中外产品责任法及有关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2条(C)规定:“产品指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者作为部件、零件交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份除外。”由此可以看出,该定义用概括的方式,界定了产品的内涵。美国在其有利于消费者的公共政策的指导下,对产品的范围规定得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贸易、销售和使用的物品,无论是有体物还是无体物,动产还是不动产,工业产品还是农业产品,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只要造成消费者或使用者损害,都可成为产品责任法的“产品”。

欧洲产品责任法对产品的界定表现在1976年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斯特拉斯堡公约》(参加成员: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卢森堡)、1985年《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及1972年第12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公约》)中。《斯特拉斯堡公约》第2条规定:“产品这个词系指所有可移动的物品,包括天然动产或工业动产,无论是未加工的还是加工过的,即使是组装在另一可移动或者不可移动的物品内。”《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则把产品界定为动产,即使该动产已被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还包括电,但不包括未经加工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及狩猎产品。《海牙公约》第2条第1款规定:“‘产品’一词应包括天然产品和工业产品,而不论是未加工还是加工过的,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斯特拉斯堡公约》规定的产品范围大于1985年指令范围,包括了天然产品和狩猎产品。但二者都不包括不动产;而《海牙公约》规定的产品范围比两者都广,既包括不动产,也包括未加工的天然产品。由此可见,只有《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把未经加工的农产品排除在产品责任的范围之外。

德国1990年1月1日起生效的《产品责任法》第2条将“产品”定义为“是指一切动产,包括构成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一部分的物,包括电流,而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和狩猎产品不是产品。”

对农产品是否属于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范围,大多数观点认为,“我国质量法律上所指‘产品’,排除了初级农产品,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物品”。但是,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筑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因核设施、核产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根据上述规定,我国没有像美国那样明确规定农产品包含在产品范围之内,也不像《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那样明确把初级农产品排除在产品范围之外。因此认为我国的产品范围不包括初级农产品的观点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按照这一观点,添加了矿物油的大米、吃了瘦肉精饲料的猪肉、用含有苏丹红的饲料喂养的鸡和鸭生下的蛋就不能适用《产品质量法》要求制造者或销售者承担责任。笔者认为,既然立法并没有明确排除初级农产品在法律规定的产品范围之外,这些产品是否适用《产品质量法》,要结合立法规定的条件来进行分析。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产品应当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1.经过加工、制作。而不经过加工的天然形成的产品,不属于本法规定的产品范围。

2.该类产品用于销售。如果产品未用于销售,则不属于本法所称产品的范围。例如个人制作的生活自用或者进行赠与的产品,就不属于本法所称的产品的范围,不适用本法调整。

但是,在确定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范围时,对于两个条件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实践中造成了困惑。尤其是对第一个条件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农产品是否适用《产品质量法》争议的发生。

二、关于农产品问题的几点法律思考

(一)何谓法律意义上的加工、制作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农产品是否属于产品问题的产生主要缘于决定产品之所以成其为法律意义上的产品的加工(我国称加工、制作)和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其他性质的加工划分的难度。仅就食品业而言,便包含着广泛的加工。例如,谷物的碾磨、肉类的屠宰、给蔬菜果类喷洒农药、肉类和蔬菜的冷冻、猎物的拔毛等。上述哪一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工,我国《产品质量法》未能回答这一问题,对此,有学者因此认为,《产品质量法》第2条所规定的“加工、制作”应当解释为“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的“加工、制作”,并不包括“手工业的”加工、制作。而对于什么是工业加工,也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由英国法院所主张,认为工业加工“要求有一种持续的,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定期进行的加工活动为条件”;另一种观点由英国政府所主张。这种观点认为,工业加工的“检验标准具有双重性。首先,必须有加工过程。因此,必须改变了产品的某些基本特性……其次,加工必须是工业加工――也就是说,必须是连续的、大规模进行的,而且使用机器来完成。”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增加了要求改变产品的基本特性和大规模使用机器这两个条件。

意大利《产品责任法》将加工解释为“对产品所作的改变其性质的或添加物质的处理活动、包装或任何其他处理”。这与英国把加工限定于工业加工有所不同,范围更加广泛。我国也有学者认为,

“加工、制作,是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者半成品的形状、性质或者表面形态,使之达到规定要求的各类工作的统称。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经过加工、制作,对产品质量实施了影响和控制,对这类产品的质量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责任。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因此看出,这种观点认为“加工、制作”既包括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的加工、制作,也包括手工业的加工、制作,乃至任何对产品质量实施了影响和控制的行为都属于加工、制作。

法律未对“加工、制作”做出解释,理解和适用时容易产生歧义。我国发生的在大米中掺入矿物油、在鸡鸭饲料中添加苏丹红、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这种渗入的人为因素是否属于法律所说的“加工、制作”,这些人为因素的介入如果不构成“加工、制作”,则无须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但这对于消费者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上述对加工的不同理解下,关于初级农产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什么是初级农产品?稻谷加工以后的大米是不是初级农产品?肉是终端的产品或是初级品?有关法律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从这一规定来看,大概可以推出初级农产品应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因此凡是经过加工的,即经过非农业或者其他方式加工的,就不是初级农产品。

在上述含义下,如果把经过加工理解为是经过“工业加工”,初级农产品就不是《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如果把加工作广义理解,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中添加饲料等改变了产品基本特性的行为也可视为加工行为。

笔者认为,在我国,认定加工的含义并由此确定农产品致人损害民事责任时,参考国外已有的观点是必要的,但尤为重要的是要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至少有三方面的现实值得注意:(1)在人们的观念里,培育动植物所直接取得的最为原始的产品(如稻谷、玉米、籽棉、生猪等)属于农产品;凡加工行为均必须改变产品的某些特性。这两点是无可争议的。(2)农产品的加工具有设备可以简单,容易上马也容易下马的特点,而我国加工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既有采用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大中型加工企业,也有采用简单设备甚至是不能称为机器的设备并以手工劳动为表现形式的小型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者。我国《产品质量法》适用于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这里的加工、制作,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对加工、制作做扩大解释,即不宜像英国所主张的那样,要求加工必须是持续的(连续的)、定期的、大规模的和使用机器的活动。在农产品质量法律制度领域,惟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相同产品仅因加工工具和方式的不同而适用不同法律规范的混乱现象。

(二)农产品责任应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农产品致人损害存在责任问题,但如何归责,目前各国争议颇大。概而言之,世界上就此问题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二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把其纳入产品责任法,采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在美国,产品责任法中所指产品的涵义较为广泛,除少数在法律上视为服务产品的物质产品(如人血及其制品、人体器官等)外,几乎所有有形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工业的和农业的,加工过的和没加工过的,只要因使用它们或通过它们引起了损害,都被视为“发生责任的产品”。显然,美国产品责任法确立的产品责任的严格责任原则,是适用于农产品致人损害的责任的;二是以一些欧盟成员为代表采用的是把其排除在产品责任法之外。按照《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2条的规定,实行严格责任的产品,系除初级农产品和狩猎产品以外的所有动产以及电。尽管该指令第15条允许各成员通过对第2条作部分保留,而在其法律中规定实行严格责任的产品包括初级农产品和狩猎产品,但许多成员已明确规定这些产品不包括在实行严格责任的产品范畴内。以德国为例,1990年1月1日起生效的《产品责任法》第2条便免除了任何未经加工的猎物和农产品的严格责任。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生产者承担农产品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须以生产者的过错(或过失)为条件。

不同产品致人损害的归责,是否可纳入产品责任法范畴,是一个涉及到各国国情和各国政策取向的问题。除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共同考虑外,各国还视本国情况,确立了一些其他的有关决定产品致人损害归责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并在就这些因素进行成本与效益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选择具体产品的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对某种产品而言,若其促进生产发展的效益被视为是高于这些产品消费者利益的,则这些产品生产者的严格责任即可能被免除。否则,将适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追究这些致害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同样是药品缺陷致人损害,其民事责任在美国和德国便采取了不同的归责原则。美国视人血、人血产品及药物的提供为服务的提供,而服务的提供在美国通常涉及的是过失而不是严格责任问题。此举便是建立在一定的政策考虑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担心确立了严格责任后,有可能对医疗服务的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德国,出于保护药品使用者健康、安全的政策考虑,其《药品法》则对药品制造商规定了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要服用药品的人能证明药品的缺陷、损害及因果关系,便足以使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就农产品而言,美国等国适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除了因为其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可以和工业同等对待外,一个重要的考虑便在于突出保护农产品消费者和使用者健康、安全这一基本公共政策。德国等欧共体国家免除农产品的严格责任,同样有一些基本政策和现实的考虑。首先,免除农产品严格责任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些国家,人们一致认为,免除农产品严格责任的纯粹影响在于将缺陷食品的责任转嫁给在供应链条上处于更遥远位置的那些人。例如,从事冷冻或罐装食物的人即有可能承担因残留农药引起的缺陷之责任,受害人仅可追究农业工人错误施用农药的过失责任。但是,从政策方面考虑,免除农产品的严格责任,可以使农业工人不至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没有免责的规定,农业工人就会面临这一问题。其次,免除农产品严格责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很难查出农产品的生产者,在牵扯到一系列供应方时情形尤其如此。在产品责任制度方面,各国一般都是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确定销售者(指非生产者的销售者,且不包括在法律上视为生产者的销售者,下同)等中间人的民事责任。在面临缺陷农产品生产者无法查找的问题时,按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追究销售者等中间人的民事责任便成为一项必然的选择。本着体现解决农产品致人损害纠纷的效率原则和使农产品致人损害归责原则尽量统一的精神,这些国家的产品责任制度又未对能确定生产者和不能确定生产者两种情况下的农产品致人

损害的归责原则做出区分,而将对销售者等中间人适用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亦适用于能够确定的致害农产品的生产者。

我国在确立农产品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时,既要认真分析国外已有的立法及立法原因,又要充分考虑我旧的具体情况。

持初级农产品不是产品的观点通常有以下理由:第一一,鉴于产品责任法的目的是解决在向高度工业化、复杂化的高技术化产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缺陷产品“法律不完备”问题而采取的对策,因此,上述各国一般都从考虑产品的经济、技术背景着手来界定相应的概念。其中,以是否经过“加工”或者“工业加工”来规定或者解释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的范围就是这样来的。第二,未经加工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到客观环境,如土壤土质、温度湿度、降水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农产品的潜在缺陷难以为生产者所控制。第三,是对工业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保护。通过将初级农产品排除于产品之外的方法使农民免受严格责任的追究,有助于一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理由有些在产品责任法产生的早期的确是成立的,那时,农业还较少受到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影响。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向农业的渗透,农产品缺陷的发生与工业产品缺陷的发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科技发展,初级农产品中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人为因素,蕴含的危险已对人类健康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例,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使得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更为迅速,也使农作物品种研发中可选择的范围更广。但与此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也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提出质疑。含有可抗虫害物质的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并在无意中造成长期影响?目前认为安全的转基因产品是否不久后将不再被认为安全?转基因技术使物种短期内发生遗传性质的巨变,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动植物安全,危及生态平衡的可能性,长时间后是否会有危害,人们难以断言。其他在鸡鸭饲料中添加苏丹红生产的蛋、含有孔雀石绿的水产品等都是人工行为、科学技术的产物,这些产品缺陷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当然,生产者也完全可以控制该产品的缺陷。其次,将初级农产品排除于产品之外的方法使农民免受严格责任的追究,有助于一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因为质量安全问题导致我国出口农产品受阻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国家加大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抽检力度,削弱了我国优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发达国家凭借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进入门槛,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非常不利。从促进农产品正常贸易,维护我国权益,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考虑,都必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因此,把初级农产品纳入《产品质量法》,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4

论文摘要:以食品安全问题为视角对我国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以此探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改进方案。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

1研究背景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其运行状态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我国理论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党的十六大的召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在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义和潜力的基础上,从企业微观经营管理层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权制度、融资渠道、技术创新能力、特色基地建设及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2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却面临着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融资能力弱、营销意识薄弱、缺乏农业品牌、人员素质偏低等困境。为此,许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对企业发展规划,尤其对龙头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以及竞争能力的增强提供了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这其中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对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又久远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对食品安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2.1农产品源头和加工污染

近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这些污染,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大不相同。农产品生产工艺落后,也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而是在他们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杀菌灭菌处理。二是过量、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转贴于

2.2销售渠道污染

目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多仅限于小型初级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机制,批发市场无法堵住问题农产品的进入。而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个体经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农贸市场,因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具备,初级农产品极易腐败变质,使农产品食品安全成为重大隐患。

2.3政府部门缺位、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居然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主管部门缺位,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对农产品监管的薄弱等都让问题农产品躲过重重关卡进入了市场。

3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分析

3.1注重食品加工全过程的安全监督

企业从完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开始,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添加剂、生产、运输过程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自觉用行动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5

关键词:施肥;春小麦;群体质量

中图分类号:S512.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麦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广、面积大、总产高、贸易额多、营养价值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食品安全、战略贮备、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小麦籽粒中含有人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0%~80%,蛋白质8%~15%,脂肪1.5%~2.0%,矿物质1.5%~2.0%,以及各种维生素等,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作物。小麦特有的化学组成、独特的面筋蛋白和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其可做成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胀发性、延伸性的各种面食;麦麸是优良的精饲料,麦秆是编织、造纸的好材料。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春小麦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08年黑龙江省春小麦种植面积为3.3万hm2左右,产量约为100万t,平均每667m产约200kg。黑龙江是自然条件特殊的粮食主产省,不能不种春小麦,因为春小麦在黑龙江国营农场和高纬度高寒地区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作物轮作、食品加工及粮食保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连续种植大豆,会导致大豆严重病虫害和大面积减产,春小麦可减少大豆重茬,并实现农作物合理轮作。因此,在黑龙江麦豆产区,春小麦应保留一定面积。因此,摆脱目前困境的出路之一是全面提高春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业科研部门陆续培育了一批优质春小麦品种。因不同春小麦品种在生理、生态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栽培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有必要探讨优质春小麦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耕作制度下,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春小麦群体质量、光合特性及其品质、产量的影响,掌握其变化规律,明确不同春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建立一套完整的良种良法、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优质春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这样才可以使春小麦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合乎市场需要。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小麦群体质量和光合特性的研究概况

我国开始大规模研究作物群体,始于1958年。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领导的科研组,首先对作物群体结构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作物群体概念、群体结构涉及的内容、群体的发展动态、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群体的一些形态、生理的数量指标。1991年凌启鸿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对高产群体的几项质量指标及其优化调控作了初步探讨。赵全志以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为基础,搜集并研究了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有关资料,比较系统的归纳了群体库、源的各项形态和生理的质量指标因素。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大小、组成、分布和动态发展等均适合于品种特性和当地自然条件及生产条件,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从而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与地力,使每667m2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有一个合理的组成,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是指能反映个体与群体源库关系协调、具有高的群体光合效率和经济系数的群体的主要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的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体系:开花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小麦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适宜叶面积指数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在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提高总结实粒数;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茎蘖成穗率是群体质量的诊断指标;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高产群体的茎秆长度及其组成。

1.2小麦品质的形成特性

小麦品质通常是指它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即是一个根据其用途而改变的相对概念。通常所指的小麦品质主要包括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彼此交叉,密切相关。形态品质就是子粒的外观形状。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的平衡程度。加工品质指其子粒和面粉对制粉和制作不同食品的适合性,包括子粒加工成面粉的一次加工品质和由面粉制成各类食品的二次加工品质。一次加工品质即磨粉品质,以子粒容重、硬度、出粉率、灰分、面粉白度为主要指标。二次加工品质即食品加工品质,主要以面粉的吸水率、面筋含量、面筋质量、面团特性和稳定时间等为主要指标,以此决定为强筋粉、中筋粉或弱筋粉。

1.3肥料与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与品质的调控

1.3.1肥料与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

在小麦的生产栽培中,合理施肥是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施肥量及肥料运筹的研究较多,其中以对氮肥的研究为主。氮素是影响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最为活跃的因素,供给不足或过量均会严重防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并影响植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最终导致产量下降。故合理施用氮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措施。在适量施氮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加大中后期追氮比例,实施“前氮后移”的运筹法则,一般基肥的比例降至40%~60%,拔节后追肥的比例增至40%~60%,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植株基部节间重量、充实度,提高抗倒、抗旱能力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促进中后期光合生产;促进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另外,小麦对磷、钾的需求量也较大,需要通过施肥予以满足。根据对肥料三因素的比例研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应增施磷、钾肥,氮:磷:钾=1:1:0.5~0.6为宜。增施磷钾肥可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直径及根系表面积,促秆壮穗,提高抗倒、抗旱能力,促进物质转化运转,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合理密植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密度合理,个体健壮,群体质量高,个体和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协调生长,可以得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最佳组合,从而获得较高产量。关于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研究的较多,结果表明:适宜密度随品种、播期、土壤、栽培管理状况而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的高产栽培条件下,适宜密度应偏低,即通过“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来获得优质高产群体。

1.3.2肥料与密度对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

氮素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营养元素,施氮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并影响小麦品质。彭永欣认为在一定氮素用量范围内增加用量,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上子粒粗蛋白、赖氨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干湿面筋的产量,此时,子粒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一般施氮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但施氮量不同,对子粒蛋白质含量、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及其关系有不同的影响。当施氮量较少时,随施氮量增加,子粒产量明显增加,但子粒蛋白质含量只保持在最低水平上不变,或稍有降低。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也逐渐增加,子粒产量可以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增加施氮量时,子粒产量开始下降,但子粒蛋白质含量却继续增加,蛋白质产量也稍有增加,其后,蛋白质产量达到最大值。之后继续施肥,子粒产量明显下降,蛋白质产量也因此而下降,但子粒蛋白质含量仍在增加,从经济效益上看是不可取的。明确不同投肥量的效应,预期其增产和增质的效果,对挖掘品种的蛋白质生产潜力,指导合理施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有重要实践意义。

在施氮充足的条件下,施用磷、钾肥有利于改善小麦品质。赵会杰等研究表明,在速效磷含量为26.7mg/kg的供试土壤上施用磷肥,对小麦子粒的品质性状有明显的调节效应,表现在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籽粒粗蛋白、赖氨酸、容重和出粉率提高。施钾增加蛋白质中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减少多数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贾振华认为,钾能提高氨基酸向子粒转移的速度和子粒中氨基酸再转化为蛋白质的速度。

关于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由于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不同,其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徐恒永等对冬小麦的研究认为,播种密度会造成小麦群体结构不同而带来温光等生态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小麦群体质量进而影响品质。陈天房等研究表明,河南冬小麦在一定的播种密度范围内,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及赖氨酸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而子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胡承霖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过大和过小均会引起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只有在一定区域内较高。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人们片面追求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小麦的品质。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再加上气候的影响,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已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小麦栽培研究在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提高、肥密合理运筹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肥料在提高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肥料可以使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过量施肥使春小麦群体质量、农作物抗病害能力下降,而且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既增加农业成本,又使得环境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深入研究施肥量对春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使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得到协调统一。

群体密度是小麦栽培由来己久的研究课题,但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品种的不断更换,以及生产目标的变化,种植密度问题亦是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一个重要课题。

群体密度与肥料的施用是各项栽培技术中的重要措施,因此,研究群体密度与施肥量对春小麦各项群体质量指标、光合性能、产量及品质形成特点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可以为探索建立黑龙江地区春小麦高产优质群体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玉梅.我省小麦提质增效势在必行[J].黑龙江粮油科技,2008,12(2):23-26.

[2]赵全志.水稻高产群体,源库质量的氮素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20-22.

[3]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15.

[4]田纪春.优质小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3-125.

[5]王勇,李斯深,李安飞,等.小麦种质抗倒性的评价和抗倒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79-85.

[6]孔令聪等.氮肥运筹方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6(3):213

[7]黄义德,姚维传.作物栽培学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75-76.

[8]李金才,陈峰.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17-219.

[9]彭永欣,姜雪忠,郭文善,等.氮素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调节效应的生理机制分析[m].小麦栽培与生理,1992,145-158.

[10]赵会杰,郭天财,刘华山,等.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性和生理特性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2):101-105.

[11]贾振华.施钾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3(1):21-24.

[12]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等.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1,(4):17-20.

[13]陈天房,李春喜,姬生栋.播种密度与小麦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关系的初步研究[J].河南职技师范学院,1988,16(4):45-50.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6

(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食品作为维持人们生命、生活需求的重要元素,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一些食品生产商为了谋取利润最大化,在食品生产中未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规范规定要求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严重超标、食品中掺合过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依次充好。所以为了使人们的生命健康得到保证,必须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监督工作。对当前几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以期能够对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法;酶抑制快速检测法;传感器检测法;应用

作者简介:张祖文(1970—),女,贵州赤水人,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检测。

1 实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重要意义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元素,食品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从广义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生产者、创造者,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不法食品生产制造商为了追求利润空间最大化,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有害人体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比如防腐剂。这些化学物质虽然可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不法食品生产制造商产品产品销售滞留等市场风险,但这类食品一旦进入市场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所以,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检查,通过采用最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检查出食品安全问题,为人们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本文就当前比较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浅谈,以期能够对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介绍

2.1 酶抑制快速检测法

酶对化学农药残留物质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酶的抑制可将化学农药残留物质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残留程度表现出来。对食品进行农药残留物检测时一般所选用的酶为植物酯酶或者是动物酯酶。农药中的酰胺键同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键合;食品中重金属在检测时会有一些酶活性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分解,酶活性元素分解重金属元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元素同元素的键合过程。酶抑制法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其机理就是利用酶活性元素同被测元素键合作用来完成的检测工作的。目前,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在对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中根据其检测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2.1.1 光度法

光度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检测农药残留程度比较常用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的的原理是:选择合适的显色剂同酶的催化底物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固定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吸光度的具体情况对农药残留程度、残留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该种检测方法体系比较稳定,易于实现规范化操作。但基于不同的酶的活性和含量对农药残留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会造成在检测农药残留时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但目前对这一技术难题还未突破,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2.1.2 试纸法

试纸法是使用试纸将选择确定好的酶及底物固定,并将酶同底物两种紧密地接触,基于待测分组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酶同底物接触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催化显色,根据催化显色对待测分组分含量进行判定。试纸法快速检测法操作程序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比较适用于超市或农贸市场的蔬菜、瓜果等产品的检测。该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对食品的纤维素通过脲酶和植物酯酶固定反应,根据不同数值段及反应情况对有害物质进行判断。该种检测方法只能对有害物质成分含量少的产品进行检测,多有害物质成分含量多的食品一般不适宜采用该检测方法。

2.1.3 pH计法

pH计法一般应用于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程度的检测。选用合适的酶同底物接触使其反应,当酶的活性收到抑制时,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酸的量将减少,酶的抑制程度同反应体系的产酸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待测食品酶同底物反应前后pH值的变化情况判定所测样品中物质的含量。但该种检测方法相对其他检测方法检测数据不够精准,实际应用的较少。

2.2 传感器法

传感器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中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受被测量物并按照一定规律将被测量物内所含有的物质成分以信号的形式传输到某种装置,通过对信号的获取、分析判定被测物中的物质成分及含量。该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测量数据准确,但在测量稳定性、重现性方面较差,需进一步的改进。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过程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生物传感器,按照感受器的类型可将其分为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等,按照换能器的类型可分为光学型、电化学型、电导型和压电型等。

2.3 免疫快速检测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目前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快速检测法的检测原理是根据抗体同抗体间的异性反应结果的不同判定被检测物的物质成分和含量。就免疫快速检测法而言,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应用按照检测流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2.3.1 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利用放射同位素对食品中所含物质抗原体进行检测的方法。但基于抗原体本身的免疫性反应会对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干扰,需要结合医学领域临床检测结果及生物化学、境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目前,放射性免疫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要是对食品中的抗生素药物含量的检测,该种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等特点。

2.3.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是基于放射免疫为实验基础研发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该种检测法同放射性免疫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所采用的标记物和对实验结果判断标准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间接法、标记法以及捕获包被法等。目前这些方法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化学品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程序简单、检测数据精准度高、检测所需时间短等特点。

2.3.3 荧光免疫法

荧光免疫法是将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的方法。被标记的对象一般多为抗体,所以也称荧光免疫法为抗体法。荧光免疫法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其中荧光偏振免疫法属于均相免疫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酶免疫法属于非均相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法是以三价稀土离子或其螯合物为示踪物进行标记,利用示踪物荧光寿命长的特性,通过时间延迟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荧光分开进行检测,该种检测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等特点。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的特点。

2.3.4 免疫层析法

免疫层析法是通过固载纤维毛细管作用使待测物沿膜表面运动与检测区标记物结合显色的方式对待测物进行检测;一般该检测法的检测对象为:抗生素、重金属、生物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该种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检测操作简单等特点。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能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必须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借助当前先进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快速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周思,肖小华,李攻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1,07:100-10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7

“要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在品种选育上需下苦功夫。”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波说,“要看清育种需求的变化,破解育种难题并打消农民的顾虑。”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玉米品种就已经可以进行机械粒收,为什么我国近年来才开始进行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推广?王义波说:“众所周知,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较少,在选育品种时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而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从事农业的人口较多,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口增多,这一趋势推动了育种需求朝着机械粒收方向发展。”

我国许多地方玉米要与其他作物轮作,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轮作,玉米收获后,要适时抢播小麦,这就要求玉米在成熟后很短的时间内含水量达到适合籽粒直收的标准。而在美国一年只种植一季玉米,在玉米成熟期后的两个多月里少雨,可等籽粒含水量降到适宜程度,比较容易进行籽粒直收。王义波说:“我国的这一特点对籽粒直收玉米品种选育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王义波在美国考察期间了解到玉米种子的丰产性好、脱水快、硬质胚乳、适合机械化等诸多特点,回国后便开始组建收集适合机械化的育种材料。王义波说:“在育种材料选择上,我们从美国近期SS系找到了相融合的改良材料,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瓶颈,美系材料的玉米穗在成熟时可以形象的称为‘由内向外’熟,而国内的材料多为‘由外向内’熟,美系材料自身就具备了适合机械粒收的特点。”反观我国,当前,玉米全程机械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籽粒收获。每当玉米成熟季节,需要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抢时、赶时收获。同时,农户集中收获玉米,而玉米含水量高必须进行晾晒至籽粒适宜脱粒的含水量后才能脱粒,脱粒后把籽粒含水量晾晒至安全储藏的含水量14%以下才能安全入库。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民大量进城,专用晾晒场所越来越少,从而造成玉米收获后晾晒难、脱粒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2014年,联创种业申请的“适合全程机械化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得到北京市立项支持,“适合全程机械化玉米新品种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农业部立项支持。联创适合全程机械化玉米新品种选育驶入快车道。联创种业育成适合机械化收获、抗倒伏、脱水快的新型自交系100多个,2014年组配适合机械化播种、制种和收获、抗倒伏、脱水快的玉米新组合2万多个。

产量高仍是籽粒直收品种选育的首要目标。王义波说:“含水量、破损率是必须考虑的指标,但如果过分考虑了这两个指标,而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实现籽粒直收的品种肯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脱落率,增产与适合籽粒直收、摘穗、省工增效同等重要。”

联创的试验表明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8%左右,籽粒的破损率在8%以下,硬质玉米的收获效果要比粉质玉米好。讲到含水量,王义波说,“含水量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降得越来越慢,并且天气的变化对含水量的影响也较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8

“毒猪蹄”、“毒豆芽”、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药、添加“西地那非”的“壮阳药”……“有些人真是什么都敢生产,完全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认为,追根寻源,这和教育有着很大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度强调知识传授,过分看重分数。功利性的教育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削弱,公众道德底线下降。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改革教育理念,教书更要育人。要加强道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通过走捷径来达到目标。”

同时,王旭东认为健康教育也是一块“短板”,公众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偏低。“健康教育应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建议从卫生经费中切出10%专门开展健康教育,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教育纳入社会公众科普教育,走进课堂、社区、家庭,提高公众对各种安全隐患及如何防范风险的知晓度。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盱眙石马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叶红谈到,由于种植养殖方式粗放。过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农药残留已成为食用农产品安全最大的风险之一。她建议。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打破农业、商务、食品药品监管三部门间的监管壁垒,由食安办牵头,整合农业、商务、食品药品监管三部门追溯体系,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可追溯。同时,加快产地准出和市场准人的衔接。形成以产地证明和产地合格证明为基础的产地准出管理,以及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速检测为补充的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全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9

关键词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1-0351-01

1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参考文献

[1]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篇10

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主体不明确,管辖权不清晰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法,现行转基因食品标识方面的立法层级较低,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外,多为部门规章,农业部、国家科委、卫生部都制定有与转基因标识相关的部门规章,而这些部门规章没有对我国转基因标识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目前对转基因标识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辖主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进行处罚。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有权对违反食品标识的行为进行处罚。现实中我国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队伍缺乏,没有形成一套至上而下的监管体系。这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不能对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目前的转基因标识标准不完善,不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只规定“使用规范的中文汉字标注”,2007年6月农业部了作为农业行业国家标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标识》具体规定了转基因标识的文字规格、文字颜色、标注方法等细节问题,但也只局限于源头农产品,也没有规定延伸到中下游终端产品。生产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往往采用较小的字体,没有特殊的标识提醒消费者。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等级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等级:安全等级i: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但是在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中并未体现其安全性,只是笼统地告诉消费者食品是否是转基因或含转基因成分。

由于转基因技术发展还不完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还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对于这些风险现行的国家标准并未要求标注,不利于消费者根据自身身体、生活习惯等特点选择相应的食品。

(三)强制标识产品的范围窄,不能有效覆盖终端产品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标识国家标准规定,只有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中的产品才适用强制标识制度。第一批目录涉及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17种产品,该目录自2003年3月公布后,农业部没有再增加新的应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原有的17种产品的覆盖范围显然过窄。现实生活中除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外,其它含转基因食源的食品都没有没有内含转基因具体成分的标识。

(四)“定质不定量”的强制标识制度不利于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

我国转基因标识采取的是“定质不定量”的强制标识制度,即凡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或原料加工中含有转基因的应当进行标识,不管它含有的转基因成分多少。实际操作中由于给所有含转基因食源的产品贴上标识需要巨大成本,而且因为转基因农作物在我国已有大范围的种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能保证其产品百分之百地不含转基因成分,加上广泛使用的辅料、添加剂中也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于是我国转基因的强制标识制度并未能得到完全的落实。

二、完善我国转基因产品标识的立法探讨

尽管我国对进口转基因产品实施了强制标识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较多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的立法:

(一)制定转基因食品标识法,明确立法和监管主体。

欧盟、日本等国在转基因食品标识方面都有较为系统完备的立法,保障强制标识制度的实施,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少数涉及农产品的的法律法规中,而整个转基因食品的产业链的监管涉及农业、检疫、商业、质监等多个部门。制定一部专门调整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法律非常必要。建议由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法或由国务院制定《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标识体系做出系统的规定,分配相应的立法权和监管职责。

(二)制定统一的转基因产品标识国家标准,细化标识管理内容。农业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标识国家标准》主要涉及农业初级产品,没有针对以转基因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中上游产品做出详细规定。卫生部制定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一2004)国家标准也没有针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专门的规定,所以,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转基因产品标识

国家标准,对转基因产品标识进行细化。在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可以要求明确标注转基因食源的比例、该转基因食品食源可能含有的特殊营养成分。对于食用后可能会导致的过敏性反应等情况时应标注不适宜食用的人群。可以参照保健食品的管理,设计转基因食品特有的图形标志,要求转基因食品标识必须采用并位于食品外包装正面醒目位置,还应将转基因食源所获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同时标注。

(三)采用定义与目录结合的方式扩展强制标识范围

根据农业部网站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农业部共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1677个,其中为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颁发证书64个,但目前我国规定的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仅包括大豆种子、大豆、玉米、油菜种子等5类17种产品,该目录至今未有更新。在实践中,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要做到目录的更新与术的发展同步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要穷尽所有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也是不可能的。对于标识的范围可以通过定义与目录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要求所有食品只要其配料中有转基因成分,无论其中的转基因Dna和蛋白质含量是否多到能被检测出,都要加以转基因标示,将需要标识的种类扩大到食物、饲料、添加剂、香料、转基因衍生产品、餐馆食物等一切转基因食品的范围。

(四)设定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阀值,定义非转基因标识界限

由于《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不是专门规定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没有规定强制标识的阀值,缺乏阀值的规定是我国法律的一个缺陷,会带来在标识的执行方面的困难。设置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阀值,有利于食品生产者采取措施将其产品与转基因改造成分产品进行区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选择无转基因产品的必要信息。将产品中转基因成分进行限量规定设定一个阀值,即大于某一种含量即需要标注,这是当前我国在强制标识制度中一种可行的办法。在设定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阀值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的强制标识和自愿标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规范转基因的标识,对于转基因成分大于阀值的食品实行强制标识,低于阀值的可以自愿标注“非转基因”标识。

参考文献:

[1]杨慧.我国转基因立法现状及完善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9.

[2]张忠民.欧盟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