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09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数学思维教学训练

数学思维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学生的大脑功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上,目前还存在两个错误的倾向,其一,超出学生所接受的水平,过早地进行理论型思维训练;其二,局限于少数的思维内容,重复地进行经验型的思维训练。这两种错误倾向都违背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智力平衡受到伤害,抑制智力发展[1][2]。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按照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作训练题。现就教学实践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

1.深入钻研教材,排出每章节的思维训练点。

在现行的教材中,小节的内容往往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引入教学概念,再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前者是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两个过程隐含着数学思维[3]。教师应该努力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寻找或制作训练题(称训练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一些数学思维知识。例如,在初一年级上学期里,有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教师可排出“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思维训练点。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思维轨迹的反映,教师经常抽查学生的作业,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如果发现解题错误,便就其训练,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这样一题:

已知:如果在圆o中,mn为直径,p是mn上一点,aC,BD是过点p的两条弦,∠apm=∠Bpm。

求证:ap=Bp。

证明:连接ao,Bo,则ao=Bo。

∠apo=∠opB。

在opB和opa中

Bo=ao,op=op,∠apo=∠opB

opa≌opB

ap=Bp

显然,这里所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学生臆造大前提进行演绎,对推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初一的演绎法项目训练中便设计纠正臆造大前提进行推理的错误。

3.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安排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

数学教育的实践证明,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必须遵循数学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所有跳跃或颠倒的思维顺序来进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4]。教师根据排出的每章节思维训练点和学习工作中找出思维障碍,再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提炼出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在初中低年级给出描述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给出严格的定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如演绎法在初一年级,提出“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想法,按照初一年级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前面所述的初一学期的思维训练点应该具体表述为:“找共同点的方法(归纳法)”,“由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推理的方法(类比法)”,“由前提引出结论的方法(演绎法)”等。

二、设计数学方案,运用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1.数学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但是往往出现如下现象:重思维的严谨性,轻思维的灵活性;重收敛思维能力,轻发散思维能力;重演绎法,轻归纳法,等等。这些所轻视的正是创造思维所需要的,显然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

事实上,解决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数学题目时,都有可能涉及数学思维的多个方面,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某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解题的“难产”。

看下面的一道数学题:

某地现在耕地在1000公顷,规定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道1996年的全国高考数学题,其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而且给出公式,数量关系极其明确。从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看,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出的,但是这道题目很多考生没有做好。原因应该从数学思维方面去寻找,主要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关系理清、整合不起来)和联想能力(用二项式定理近似计算)。后来,教师在假设的基础,用列表法,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去整合,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假设:耕地每年平均至少只能减少公顷,该地区现有人口为p人,粮食单产m吨/公顷。

2.《训练点》中,每一个思维训练项目按照训练点,是便于各个年级,甚至每一节课有侧重地进行训练,它与整个训练项目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点与面的关系,绝对不能分割开来。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在求出不等式组里每个不等式解以后,就把它们的解写出来。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应在这一节里安排“同一律”作为重点训练,引导学生把“求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作为解的目标;始终如一,不能改变。然而,同一律又与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构成形式逻辑的基本功规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正确的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教师思维训练中必须进行的。可是,教师不能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把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一贯而下,何况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应把难点分散,初一年级提出同一律和矛盾律,初二年级提出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到初三年级才提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概念。这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教学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进行训练。

在每一节里,都有“思维训练点”、“训练内容”和“习题”。在“训练内容里”,一般先用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思维训练点”的意义,这个例子可以是数学知识,也可以是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其他知识,接着安排这一节数学知识为重点的内容的例题,这些例题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展开;紧接着就是“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思维建议”放在“例题”之后、“解”之前,主动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想什么?怎么想?“思维简释”放在“解”之后,主要帮助学生把解数学题的经验上升到思维知识来认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做法能不能推广?“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通常用“提问”的形式,以便激发学生思维;最后是“训练题”,让学生把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施行“开发最近发展区”、“疏导情绪”两个教学原则。

(1)“开发最近发展区”原则。在解决数学课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做,再由教师通过“思维建议”或教师讲解,或师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操作的自觉性,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并由口头表达、笔头作业、总结等途径“物化”出来,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为此,教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引导:①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和制定计划;②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有效性,认识自己怎么样做到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2)“疏导情绪”原则。增进智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兴趣、动机等品格,尤其当学生在求解那些有困难的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忍耐、刻苦,赞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使学生在课堂里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以上两个教学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以促进思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3.评价教学成果。

制作的训练点未必都是最好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作出评价。评价要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三方面来进行。

科学性是指训练点设置的目标明确,从属于其相应的训练项目,言之有理,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可操作性是指训练点能被师生接受,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活动。

有效性是指通过训练点的训练,能达到预期目的,确实排出思维障碍,提高思维活动水平。

教师应通过评价,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为了使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优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2-115.

[2]陈敦元.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广西教育,2003:32,38.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92.

[4]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72-80.

[5]蒋爱国.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2003.5:179-180.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数学审题;解题训练;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无法驾驭数学,无法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解答数学问题通常需要进行一番思考,是对问题进行识别归类的思维活动,在复杂的数学问题面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综合。学生无法弄清楚数学公式,无法利用公式解答题目,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应该是定式与变异辩证统一。进行解题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数学公式,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同一个问题,让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解题模式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一、通过数学解题训练,让学生思维更加广阔深刻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数学题目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将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题中,既可以对旧知识温习,也可以让这些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深刻,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如果点e是边CD的中点,F是边BC上一点,且∠Fae=∠eaD,试说明eFae。这个题解法很多:可以取aF的中点G,连接eG后易得eG=FG=aG从而得证;可以延长ae和BC相交于点G,则aDe≌GCe,得到ae=eG,∠Fae=∠eaD=∠G,从而得到eFae;可以过e点做BC的垂线,分别与BC交于点G,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H,作em垂直于aF,交aF于点m,说明∠eFa=∠eFC,再说明∠Fae+∠eFa=90°,从而得到eFae。

二、通过数学解题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正确

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解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特别是题目条件比较隐晦,通过深入、全面的思考后,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做出严谨正确的判断。例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k-2)x+k2+3k+5=0的两个实数根,求代数式x21+x22的最大值。本题学生觉得容易上手,从根与系数关系得到x1+x2和x1・x2后代入得,再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大值,这样忽视了本题的前提条件是x1、x2的存在是在Δ≥0的前提下,需要综合多方原因才能获得正确结果。

三、通过数学解题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解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解题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例如在学习了公式(a+b)(a-b)=a2-b2后可以通过一系列变式练习加深对公式的认识:训练从由简至繁,系数可以由学生自己编写,感受思维的灵活和敏捷。

如变式一(2x+y)(2x-y)=4x2-y2;

变式二(a+b+c)(a+b-c)=[(a+b)+c][(a+b)-c]=(a+b)2-c2;

变式三(a-b+c)(a+b+c)=[(a+c)-b][(a+c)+b]=(a+c)2-b2;

变式四(a-b-c)(a+b+c)=[a-(b+c)][a+(b+c)]=a2-(b+c)2;

变式五(a-b+c)(a+b-c)=[a-(b-c)][a+(b-c)]=a2-(b-c)2

四、通过数学解题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

教师在教学生如何解答数学题时,不仅要求学生要灵活应用数学公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要具有批判性,要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解答。学生学会对解法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甲乙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a、B两地间的距离为4.5km,甲每小时走4km,乙每小时走5km,问题1:问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问题2:如果甲带一只小狗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km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又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向乙奔去,这样重复往返,直到甲、乙两人相遇狗才停住,那么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第一问按照常规思路很容易解决,但第二问就要学会质疑常规思路,因为狗来回往复,相加的做法明显烦琐笨拙。换个角度,其实狗的速度已知,只要知道狗在这个活动中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狗共跑了多少千米,而这个时间就是两人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用的时间,这样的想法简洁明晰,学生在这样的解题中感受到思维的批判和独创。

初中数学的解题训练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对习题进行精选与安排。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习题才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2012,(10).

2.陈美清.浅谈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3).

3.莫顺清.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成才之路,2010(27)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3

【关键词】:解题技能联想把握问题实质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第二类: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第三类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第四类新题型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指的是借助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进行探索思考,是一种有步骤、科学性、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一、概念教学环环相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多公式、定理和定义,这些抽象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枯燥难懂,往往会产生惧怕或者厌倦情绪。其实,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一个知识模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只要把握规律,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就会很容易记忆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初中数学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先总结课堂教学重点,并设计出良好的知识引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以便学生进行灵活的知识转换和改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在讲授概念类知识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熟悉掌握数学概念的最基本内涵、外延和不同知识点间的区别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例如,在讲

授“长方体”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向同学展示什么是长方体,并让其观察思考长方体的形状特点,进而总结长方体的概念:底面为矩形的直四棱柱体即是长方体;接

着顺势介绍出长方体也属于棱柱的一种,再自然地过渡到棱柱属性和特征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注意顾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导入,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地引入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重在引导贵在启发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记忆,没有思考过程,学生对知识得不到深度理解。素质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教师

的课堂教学应侧重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逻辑推理和探究能力。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

第一,思维系统化。课堂教学时,多搜集一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转变,并在新旧知识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迁移、反复转化融

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第二,正确的思维方向。同一道数学题目有时候会有多少中解答思路和方法,只有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才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日常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

公式、法则的应用理解,并能够综合应用,举一反三,使学生正真做到灵活应变、学以致用。

第三,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在加深理解记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将理论知识与生

活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应用,在一系列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贯穿于数学教学每个阶段、每个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耐心,也要更细心,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重视课后复习。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的旧有知识。复习过重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梳理,把零散的知识串联到一起,逐步建立并完善知识体系,加之反复训练,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利于拓展学生形成多样、灵活的逻辑思维。

第二,加强解题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教学技能多高超,都不能忽视解题训练这一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果学生基础知识生疏薄弱,也就根本无从谈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带领学生解题训练时,可以由简入难,阶梯式强化、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理解题意,强化逻辑思维密度。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要经过信息传达、接受、存贮、加工四个步骤,只有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传达题干信息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思维密度。因此,在解题训练时,要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题干信息,在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后再引导其动笔完成,切记盲目求快。(2)鼓励一题多解,培养求异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无从下手,找不问题的切入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闭塞狭窄。因此在解题训练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多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开放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和求异思维。

第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习惯于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内容和计划,这种包办代替的方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其创新性被扼制,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思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课程必备基本素养,对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教育事业创新变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秋华.优质的学生智力,从逻辑思维教育起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5

一、夯实基础,透视考点,重构知识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能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我采用两步走的办法,首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其次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这样一种训练思维的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地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阶段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法思维策略。

二、方法引导,共同参与,培养能力

1、探求方法,揭示规律。在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一是解题的通用方法,如关于让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等;二是重视初中数学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数中的配方,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待定系数等的方法;三是把握中考热点题型的所用方法,如分类讨论的方法;四,是揭示典型题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2、共同参与,发展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去说,去做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失,真正落在实处。

因此,在基础复习时,我们借助与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抢答,辨析,自己归纳一些数学概念,并给学生可能多的动手,动脑,讨论的时间去探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满足,提高了学习效果。综合题教学过程中,"点"――点中要害,"透"――透彻理解,及时总结,一定要把思路与方法教给学生,同时教师要评析到位,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分析,清楚错误原因,清楚自己薄弱环节,熟悉一般分析思路,并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讨。

三、精心设计,综合训练,训练能力

1、精心设计综合训练题。训练题的设计要把握住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突出教材重点,明确中考的特点与热点,在模拟训练题的具体设计上应考虑到,考教材上哪些内容,考查哪些思想方法和能力,以什么样的题型反映,设计哪些思维障碍,从框架上、题型上把握本地中考的特色,拟定或选编3-4套综合训练题;同时精心组织综合训练,依据复体安排对训练程序、时间、方式进行认真构思,要把双基、能力训练,心理训练,规范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重在能力的提高。

2、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综合训练复习要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切忌"考试"+"讲题"的方法。应通过一套试题的训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组织评讲。

3、综合训练,综合评价,培养能力。综合训练不仅是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和知识缺漏的补偿,对能力培养的强化与提高,而且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良好习惯与品质的训练。要注重综合考查、综合评价、培养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四、着眼素养,注重应用,发展能力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6

一、制定切实可行计划,把握复习应试精髓

正确分析估价自己班的数学教学状况、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制定出合乎自己的复习计划,保证各知识单元复习测试与评价和复习效果回授的次数时间,学校还要安排好集体复习备课时间等,发挥复习教学中的整体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轮次:一轮或二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阅读教材,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细致地看一遍,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第二轮复习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专题、板块,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教学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突破重点内容,查漏补缺,注意针对性。

抓住教材内容重点,把握复习教学核心。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有绝对值、算术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勾股定理、圆的有关比例问题等内容。对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弄清原理,通过变式训练拓宽使用范围(横向联系),挖掘知识深度(纵向联系),牵“线”串“珠”成“链”。对重点知识的综合训练,要引导学生找规律,总结解题的一般方法;再就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培养学生解题的独创性。

二、认真上好复习课,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钻研教材,把握复习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复习课在复习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上好复习课。要上好复习课的注意这几点。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要进一步学习《考试说明》,钻研教材,分析学习现状,根据复习内容认真选材和组材。所选的训练材料(如例题、练习等)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诊断性、启发性、巩固性、预见性和变通性,既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有利于进行变式训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提高教学效益。

2.精心上课。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以中考为主要目标,对基本概念注重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理解和逻辑过程的辨析,对命题等进行计算等,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学好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好基础知识,对概念要理解其含义,要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促使数学能力的形成。首先,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类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函数的运算与求值、统计初步,几何的测量与计算等。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应从以上途径人手,灵活训练,认真总结,使之发生能力的迁移,形成运算能力。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进行运算时应做到步步有根据,并注意运算的合理性。

3.侧重培养几种能力,加强解题技能训练。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形成数学对象属性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能力。运算、作图、证明都蕴含着推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计算、作图和证明训练,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在几何论证中,引导学生弄清题设中的条件和结论,正确进行分析和综合,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想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深对数学概念、结论、图形等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有关式子、图形,进行观察、剖析,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一般由多个知识点组成,且有些条件是隐含在题设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不同意见,善于寻找新的解题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注重重要数学方法的训练。初中重要数学方法有选择题的解法、换元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在复习中对各种数学方法要加强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的解法要作为训练的重点(选择题的解法有直接法、筛选法、数形结合法、转换问题法)。

三、用心上评讲课,提升课堂效率

讲评课课前做好每次考试或练习的分数统计工作,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教师要统计整理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增强评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考后要及时总结。善于讲评,就要抓基础和重点,薄弱环节,注意剪裁(详略、增删),侧重教给学生答题技法。评讲要把握好度,做到“三不”:学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对准中考,精于讲述,优化课堂教学。

四、坚持分类教学,注重规范化训练

在复习中要引导差生上好复习课,教师在设计例题、练习作业时要考虑中差生。在提问、板演、批改作业和辅导等方面要优先照顾中差生。对优等生要侧重于方法的指导,也可适当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其进行训练,提高解题水平。切实做到分类教学,分类指导,提高教学效率。知识就是记忆,记住了才有用。要让学生识记审题要领,答题规律和方法。要理解记忆答题规范,包括答题格式、步骤、书写、语言表述(用行话)。强化规范化训练,要求学生在运算、推理论证、作图等方面符合解题规范,运算、推理格式正确,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思考慎密,说理透彻,思路清晰,作图准确。

五、加强学生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耐挫力

复习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备考心理专家讲座、青年理想砺志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减轻学生思想压力,树立考试必胜信心。要教给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7

首先,要考虑梯度训练的各个大题(或板块)之间知识容量、思维难度的梯度顺序,遵循“易题在先、难题在后”

图1的辩证关系.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时,有的教师安排了下列训练题:

1.如图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函数y=mx(x>0,m是常数)的图象经过a(1,4),B(a,b),其中a>1.过点a作x轴垂线,垂足为C,过点B作BDy于D,

图2连接aD,DC,CB.

(1)若SaBC=4,求点B的坐标.

(2)求证:DC∥aB.

(3)当aD=BC时,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

2.如图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a(-2,1),B(1,n)两点.

图3(1)试确定上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求aoB的面积.

3.如图3,已知直线y=12x与双曲线y=kx(k>0)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为4.

(1)求k的值.

(2)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l交双曲线y=kx(k>0)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的坐标.

这三道题是常规题,其中包含了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概念、函数关系和图象的几何特征.但是没有理清教学的“梯度”关系.

第2题第一问由点的坐标求函数,这是最简单的要求,而第1题必须由第一问的面积关系计算出点的坐标,进而再求出函数,第3题必须先利用已知点的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求出反比例函数,无论从涉及知识点的量还是思维的复杂程度来看,第2题都应该列为第一梯度,重新安排为第1题,让学生有“入手”的问题,便于让思维“动起来”.因此原来安排的第1题应该调整为第2题.

其次,同一道题,前后几问之间要有梯度,前一问为后一问搭梯子.

数学训练的本质就是思维训练.思维一般具有连贯性,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只有逐步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同一道题,前后几问之间要有梯度,前一问为后一问搭梯子,学生在解题时逐个阶梯攀登,他会体会到思维展开的过程,也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上述第2题,在原来的第二问与第一问之间没有多大联系,思维跨度太大,学生解决了第一问后很快被“卡住”.原因是作为初次接触涉及双曲线的图形面积计算,学生缺少相应的能力储备,教师应该在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增加几问:如果从点a向y轴作垂线,从点B向x轴作垂线,两根垂线延长后交于点m,如何求aBm的面积?如何求aom的面积?如何求aoB的面积?这样,学生会逐步体会到如何作出相应的辅助线,进而处理待求的面积与能够求出的其他面积的关系.

再次,在内容选择上既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但基础是相对的,是随着学习进程而变化的.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表明: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为解决“思维定势”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逆向思维的材料很多,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面对问题就会自觉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概念,定义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让学生“学会”善于逆向和从反面去理解思考概念,定义的内涵,重视互逆概念的比较,重视公式互逆使用,要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如教学“相反数”概念时,不但可以问学生:“5的相反数是什么数”?还可以问:“-0.5是什么数的相反数”?“-3和什么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有何特征”?这样从正、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二、在性质、定理、推论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如“互为余角”的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a+∠B=90°,∠a、∠B互为余角(顺向思维).∠a、∠B互为余角.∠a+∠B=90°(逆向思维).又如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和性质:“当k>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往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当直线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往右下降,既y随着x的增大反而减小时,k

三、在公式法则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公式本身是双向的,由左至右和由右至左同等重要,如在幂的运算法则时的公式am・an=am+n与am+n=am・an,(ab)n=anbn与an・bn=(ab)n等,多项式乘法中的公式(a+b)(a-b)=a2-b2与a2-b2(a+b)(a-b),(a±b)2=a2±2ab+b2与a2±2ab+b2=(a±b)2等,此外,还有小学就开始学习接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这些公式应用之广之多。如已知am=3,an=2,求a2m+3n的值。本题只需逆用幂的运算性质就可以解决。a2m+3n=(am)2・(an)3=32・23=72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与公式的形式进行对比,“活”用公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感受正向应用公式和逆向应用公式解题的意义,充分认识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四、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解数学题最重要的是寻求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我们解题之前,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或先顺推,后逆推;或者先逆推,后顺推;或者边顺推边逆推,以求在某个环节达到统一,从而找到解题途径。由此可见,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也存在着思维的可逆性,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达到此路不通彼路通的效果。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然而有些数学总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则比较困难,而且常常伴随有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用,正难则反,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化,经常性地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9

一、顺应学生思维,突破理解误区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经过一定量有效地针对性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从训练的内容开始要注意顺应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错误思维,即考虑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之处,比如学生在审题环节,可能出现哪些细节性的错误,我们就要在命制训练内容的过程中,顺应学生这个错误思维,让学生通过训练,把这些错误问题暴露出来。另一个是正确思维,即学生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在巩固性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正确率和思维速度,并逐渐提升训练的难度,以确保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真正应用数学知识。

为了达到这个顺应效果,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有效促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顺应,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误区。(1)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疑点和原有知识基础。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内容,我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错误思维,才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充分分析学生的思维断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断点,切实把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想法。(3)了解学生的解题困惑。无论我们是设计错误思维还是正确思维给学生训练,学生都不可能全部正确,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困惑点在何处,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解题困惑点之后,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才能有效突破理解的误区。

二、顺应能力提升,有效变式训练

学生的能力提升,不仅仅要通过有效地训练来实现,还要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地透析,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提下,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对学生原有的错题或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变式,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应用能力。如原题是: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3,0)、B(1,0)、C(0,-3)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下面是三种变式。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是a、C,并且经过点B(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抛物线经过两点B(1,0),C(0,-3).且对称轴是直线x=-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0),且在y轴上的截距是-1.它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1,m)、B(n,4)两点,又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2,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在变式训练的情况下,学生不仅对原题中如何通过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得到有效地掌握和提升,而且还结合一次函数、函数图象等其他信息获取解决二次函数的能力。

三、顺应方法总结,促使能力提升

初二数学思维训练篇10

【关键词】生态作文;基本主张;教学策略;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13-03

【作者简介】刘恩樵,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生态写作教学就是在语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写作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写作自主实践等规律的自然融通中,以随笔、日记写作为抓手,以大阅读与微课程作为写作的基座,以自由表达作为策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凸显激发兴趣与培养习惯,淡化序列化与技巧化训练,以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旨归,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写作、写好作文,着眼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作文教学新境界。

一、“二八律”:生态作文教学的基本主张

生态作文重在消除功利,尊重学生的写作本能,主张自由、自主写作,从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与形成写作习惯入手,努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写作的实践中,我渐渐形成“二八律”的作文教学基本主张。

1.训练路径:二分课堂,八分课外。

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第一课堂,更要强化第二课堂。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作文教学不可能靠“窝”在课堂里来完成,大量的功夫必须用在充分地整合课外资源,拓展课外作文训练的渠道,以完善作文教学的训练结构,形成“二分”在课堂核心训练与“八分”在课外大量实践互补的作文训练结构。生态作文课堂核心训练主要落实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作文基本知识运用的指导;二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三是基于作文训练的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等。

2.教学策略:二分薄发,八分积累。

生态作文教学坚守“二分薄发,八分积累”的原则,将积累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将积累化为具体的实施措施,给积累以充分的时间。生态作文的积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时间的积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写作的时间总量。生态作文实践在初一至初二的四个学期中,要求学生每周写随笔或日记,即使是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写作字数总量的积累。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总量自然得到保证。三是思想与情感的积累。在班级设置图书馆,举行“今天我开讲”、语文雅集活动等等,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四是“写作感”的积累,经常性的写作无疑能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角度等等形成一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写作中才能形成。

3.教学心态:二分精彩,八分寻常。

生态作文坚持“二分精彩,八分寻常”的意识,要耐得住“八分”的寻常,方才可以获得“二分”的精彩,而有了“二分”的精彩,以此为新的起点,就可以延展为“十分精彩”。我们要能够欣赏佳作,更要能够欣赏差作。这里的所谓“欣赏”,一方面是指能够看到差作中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是要能够容忍差作的不足点,要从寻常中去培育精彩。生态作文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觉得写作的过程有安全感,有自由感,有宽松感。

4.评价原则:二分评判,八分激励。

作文评价虽处于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的末端,但是,在生B作文的理解中,它应该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在整个的作文教学中,评价就是连接作文训练过程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提升的动力。换句话说,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坚持“二分评判,八分激励”的原则,评价的“风正”,才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之舟“一帆悬”。所谓的“二分评判”,就是只需要在期中、期末的检测中给出分数等第的评判,所谓的“八分激励”,就是期中、期末检测之外的所有写作训练中评价均要大量地、合理地使用激励。

5.训练重点:二分技巧,八分思想。

写作是需要知识和技巧的,但在知识、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思维与思想情感。因此,作文训练重点只需用二分之力于训练技巧,而要用八分之力于训练思维与提升思想。技巧是小技,思维与思想才是大巧,是作文教学的根,是学生作文能够可持续提升的重要保证。

6.写作状态:二分规范,八分自由。

生态作文特别注重学生自由、自主地写作。这就必须给学生写作以极大的自由,写什么、怎么写、何时写、写多少等等,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甚至有的时候不在状态不想写,那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激励与引导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能够保持持续写作的状态。在生态作文看来,坚持“二分规范”即可,要用“八分自由”为学生提供极为宽松的写作时空与写作安全感。

7.目标追求:二分特长,八分合格。

生态作文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有三个层面:一是让学生都能形成写作的习惯,让人人成为写作者;二是要让所有人具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写出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文章来;三是对写作有着一定特长的学生要加以鼓励与指导,让他们在写作上展示个人的特长与魅力。因此,就写作教学的目标而言,我们需要发现与培养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更多的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培养他们写作的基本能力,让其合格以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

8.教学保障:二分学生,八分教师。

写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且,学生自然是写作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作用于学生,靠学生来实现教学行为的目标。但是,作为教学行为的发端,教师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正确的理念、正确的策略与正确的方法,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写作的能力等就无法提升。就这一点来说,“二分学生,八分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三三三工程”:生态作文的教学策略

生态作文教学策略可以概述为“333工程”(见图1)。

第一个“3”,即“3个层级”,指这个训练工程是着眼于初中三个年级的整体规划。第二个“3”,即“3个目标”,指初一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重在“自由写作”,初二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重在“技法训练”,初三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重在“品位提升”。第三个“3”,即“3个维度”,指每一个年级的每一个训练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初一年级主要从“生活、习惯、兴趣”三个维度来展开与落实;初二年级主要从“构思、语言、结构”三个维度来展开与落实;初三年级主要从“思维、思想、风格”三个维度来展开与落实。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三个层级的三个目标不是独立、单一的,而是相融的,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

1.初一年级是以强化生活、兴趣与习惯为主的自由写作。

在生态作文教学中,生活重于教材,兴趣重于技巧,习惯重于辅导。因此,学生进入初一,不要给学生的写作限制条条框框,不要每写作文必命题,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将“我手写我心”切实地落到实处。在初一起始年级,教师要将兴趣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写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2.初二年级是以强调规范表达为主的自由写作。

在初一大量写作的基础上,进入初二年级之后,有意识地注重作文技法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在行文构思、语言运用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技法的微格训练。当然,作文技法指导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初二年级。即使是初二年级,也多以自由写作为主。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写作生态的自由与灵动,又不失规范的约束与引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3.初三年级是以关注品位为主的自由写作。

经过初一初二作文训练中量的积累,到初三年级就有必要提升学生作文的品位了,主要从提升作文思维品质,提升思想认识能力以及形成个体作文风格几方面着力。生态作文的主要策略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引导学生多做时事评论。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二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个体进行深度阅读,在阅读与写作的互相促进中提升思想,从而反过来更好地促进阅读与写作。三是倡导个性风格的写作。到了初三,已经有不少学生表现出自己的写作倾向,或者是内容或者是形式等,都会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对于一些有写作个性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指导,一方面防止剑走偏锋,另一方面指导扬其特长。四是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带有研究性的、论文式的文章,以促进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

三、“三个大量”:生态作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1.大量阅读,为写作孕育思想生长的能量。

“大量阅读”的“大”有三层含义:一是阅读要广,在以文学类书籍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涉猎人文书籍,包括历史、科学、艺术类的书籍。二是阅读要多,要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每学期多读几本书。三是阅读要精,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做用心人,要带着思考的脑子、带着赏析的眼光、带着动笔的习惯来读,在自己阅读的书中,选择一两本读得仔细些,让眼、脑、手并用。

生态作文实践者的主要做法是:(1)班班设立班级图书馆,保证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拥有大量可读的书籍;(2)保证学生在校有“法定”的阅读时间;(3)每学期共读一至两本书;(4)每学期举行读书报告会;(5)坚持每周写读书笔记;(6)每人都有一本“阅读存折”,记录自己的阅读书目,形成自己的阅读史。

2.大量写作,让写作的过程、经历与体验看得见。

生态作文实践“日写作”的活动。“日写作”中的“日”不只是“日记”的形式,更含有“勤奋”“坚持”“成长”的意义。“日写作”旨在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培养写作的兴趣,有利于激活写作思维,丰富思想认识,最终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作文实践者的主要做法是:每周完成一定量的随笔或日记;创建班级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及时学生的优秀习作;每班都有班级语文报纸,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经常给学生做作文技法系列的微讲座;每学年将全体学生的随笔或优秀日记汇集成盒装书;为有写作特长的学生编辑个人作品专辑;每学期举行“写作之星”的评选。

3.大量活动,给写作添加兴奋剂与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