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19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与训练呢?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长颈鹿和小鸟》这节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春天到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长颈鹿先生在森林的小河边开了一家宾馆,今天宾馆里来了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客人是谁吗?(生:想)师出示挂图,师:齐声告诉老师小客人是谁呀?(生:是小鸟)其中有一名学生说:“飞来了这么多小鸟,宾馆住得下吗?”老师抓住时机;是啊,长颈鹿先生也很着急,它想:“飞来了42只小鸟,每6只住一间,我该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呢?”学生兴趣高昂,展开讨论。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办法。”

2启发问题思考,强化求异思维

低年级学生大都有具有“求异思维”的特点,这点是非常可贵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这种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挖掘他们发散思维无穷宝藏。如根据下列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二年级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二年级共有多少人?(2)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上述问题,一一列式计算。并说出道理。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使各类学生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引导动手操作,发展逻辑思维

孩子们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活动,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活动。”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学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倡导合作交流,促进和谐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已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水滴穿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艳明.小学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理论界,2007,(9):128-129.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利用学具,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如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使学生眼、耳、手、口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商店里有9个球,卖了7个,还剩多少个?”这一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弄清事理,并通过联想,进行操作,也就是把数学问题——两个已知条件,用学具摆出来,建立表象。例如可让学生当售货员按例题内容操作:摆9个球,卖了7个,就从9个球中拿走7个,然后联系减法含义,表述算理:要求还剩多少个,就要从9个里去掉7用减法计算。这样,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将之与数学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探讨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引导动手操作,发展逻辑思维

孩子们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活动,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活动。”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学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或思不择路,急于求成。因此,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促其善思、会思。

首先,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教学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9+3,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凑成10,10再加2得12。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了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在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课上,有意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归纳的方法,先给学生计算一组式题;11-2=?、11-3=?、11-4=?、11-5=?、11-6=?提问:这组题的被减数都是什么?下面每个式子的减数与前一个式相比有什么变化?(多1)得数呢?(少1)有什么规律?(试说)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多1,得数就少1。接着再出两组式题:要求算得又对又快,

(1)14-5=?、14-6=?、14-7=?、14-8=?、14-9=?

(2)10-7=?、11-7=?、12-7=?、13-7=?、14-7=?

并练习找规律。提问:第二组题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减数有什么特点?得数呢?师生共同归纳,减数不变,被减数多1,得数也多1。以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了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手段,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若课堂中出现质疑问题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重点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试着去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形成积极活跃的质疑探究氛围。此外,教师需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疑”可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保护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积极评价,提高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征,教学中,我多采用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对班上的优等生,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给他们吃偏碗饭,增加知识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个别辅导;对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学生一旦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业,其思维过程就已经产生了,只是由于知识面窄,形成的能力还只是雏形,同时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内容是成正比的,因而从低年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诱导,促其发展,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除包括会学习的技能之外,也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自然就会喜欢学习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的内容是:运算中的简便方法的运用,题意的正确分析,规律的分析推理等。那么如何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利用明试题运算,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简单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兴趣,游戏式的学习情绪之中。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如教学17+9+3,28+5,32-8等类型算式。教学17+9+3类型题时,先激励学生谁能最好最快地算出此题?引导学生明白:先将17与3相加得20再与9相加得29,这样才能又快又好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可提高类型题的运算速度,引导练习中,先用准备的卡片每组一卡,每人一题,进行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游戏计算比赛,看哪组(哪个人)先完成,从而体验培训学生们运用上述思维的能力。

13+6+7

20+3+7

8+9+3

……24+8+6

35+4+5

27+8+3

……19+4+1

23+8+7

36+5+4

……17+10+3

26+8+4

14+7+6

……

教学28+5类型题时,引导分析:28差2满30,5可以分成2和3,在心中将28+5变成28+2+3,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很快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利用上列卡片式的游戏竞赛,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32-8类型题时,引导理解:先从32中拿出10来减8,32变成22,10-8得2,22再加2得24,在心中将32-8变成22+10-8,“10-8”与“22+2”易于计算,将大数拆分成小数相加减,使运算简便,这也是一种思维诱导与培训。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先将17+3变位相加,找出28与30的差数,将5分成2与3,使28变成整十数30,从32中拿出10来减8的运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学生熟练掌握之后,便成为一种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运算速度,思维能力最初也就是从这种运算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又指导,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2利用应用题中添加条件法、分析关系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如:例1: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养了多少只黑羊?

例2:商店有红气球26个,黄气球18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中气球共有多少个?

引导分析:例1中的白羊与黑羊是两个不同概念,要想从白羊身上求出黑羊的只数,必须找到白羊与和黑羊之间的关系,而白羊与黑羊要么一样多,要么白羊比黑羊多或少,明确这三种关系是关键,横线上补充的必须就是表示其中某一种关系的句子,如“养的黑羊只数比白羊多五只”,分析两种羊所存关系,明确该填哪一种关系,就是一种思维启动与形成,今后运用这方法去分析题,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运用,同样,例2中找出“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这一关键句,求花气球的个数,最终求出三种气球的总数,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

思维能力是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内容的加强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下题:

++=6

++=12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问题;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第六单元“11~20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内容,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这一内容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有时要考虑加1,有时又要减1,有时不需要加1也不需要减1,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一次在复习试题中出现了一道关于孩子捉迷藏的练习题:

玩捉迷藏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人?

练习反馈时大部分同学起初都是用5+3=8(人),可能由于老师的点拨,有些同学后来才加上1。

针对练习情况,本课教学计划是着重复习这一内容。上课开始,我创设情境: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好吗?孩子们一听到玩游戏,兴奋得不得了,个个跳起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我激励学生:比比哪个同学坐得最好,我就请他来玩“捉迷藏”。这话一出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端端正正地坐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看向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孩子们,然后随机请了5个孩子上来玩游戏。

在我的有意安排下,当捉着3个孩子时,我宣布游戏结束,并让玩捉迷藏的那几个孩子分别站在讲台上,然后问同学们:“刚才玩捉迷藏的孩子一共有几个?”

还没等指名回答,我就听见台下同学叽叽喳喳说“5个”,也听到几个同学轻声说“4个”。于是我就故意指名说“4个”的同学发言。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3+1=4。

这位学生一回答,其他同学就在叫:“不对,不对,是5个。”我又请同学说说,你怎么知道是5个。

生:讲台上一共站着5个同学。

师:那他为什么说只有4个呢?

生:还有捉迷藏的那个同学没算上,应该是3+1+1=5。

师:哦,同学们,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生:对。

师:指头算式前面的1问,这个1表示什么?(生:没捉到的)后面的1表示什么?(生:捉迷藏的那个同学)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如果遇到这种类似捉迷藏的题目大家知道怎么想了吗?像这种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想清楚到底要不要加1。

紧接着,我出示另一道题:一排一共有18棵树,从左往右数第7棵和从右往左数第6棵树之间有()棵树。

学生一看到这题,有的在思考着,但还没有动笔,也有几个很快就画起了圆圈。

见到很多同学不知如何是好时,我就启发学生,如果不知道怎么想,就请同学们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这样一提醒,同学们很快在纸上画起圆圈来,找到答案。

之后,我故意问同学们:“像这样画圆圈麻烦不麻烦,有没有不需要画圆圈就能很快算出是5棵的方法呢?

还没等我说完,好几个学生就积极举起手,跃跃欲试。

生1:18-7-6=5(棵)

师:刚才举手的同学都是这样想的吗?

有几个同学同意,可有一个学生说,我是用18-13=5,我及时肯定这位孩子,口算能力好,一看题就知道7+6=13,直接用18-13=5,很棒。

于是,根据画的示意图讲解,使学生明白一共18棵数,减掉左边的7棵,再减掉右边的6棵,就得出之间的5棵。

在示意图的基础上,孩子们大部分理解了,画图的方法也掌握了,但抽象计算的方法似乎还是一知半解。

为了加深孩子对这类生活问题的应用,我又出示了一道题:小动物排队,从前往后数,小猴排在第3,小熊排在第9,小猴和小熊之间有()只小动物。

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习惯性地画起了自己喜欢的小圆圈,很快得出答案。而偏偏有一位学生(可以说是班上的数学小王子)坐在那儿有些苦闷,别人都得出答案了,他还愁眉苦脸。于是,我问:你怎么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他说:你这题没告诉总数。(原来如此啊,我说他怎么不举手呢。)

对于他的质疑,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做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好孩子。

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同样是排队问题,怎么有的告诉要总数,有的不要告诉总数呢?

为了解答他的这一疑惑,我引导大家观察这两道题,比较数第几的方向。得出结论:前面一道题,两个第几,一个是从左往右数,一个是从右往左数,所以要告诉总数,而后面这一道题:两个第几都是从前往后数,所以不知道总数也能算,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要列式计算,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9-3-1=5,因为9只小动物还包括小猴,所以算他们之间的小动物就还要减1。

师:你说得真好,把想法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像这样的生活问题,真是千变万化,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哦,想想到底是加1还是减1。如果实在有困难,我们就可以画图帮助解决。

[教学反思]

一、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孩子认知特别和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在教学时,我喜欢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这节课我虽然向学生介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但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领会、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提出或对或错或难或易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接受,其他学生也要正确对待,而且还要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当学生遇到有问题说不出或说不明时,教师应给予点拨,让学生先考虑清楚,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总之,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三、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逐渐被推广开来,这将促使学生挣脱传统数学学习的束缚,特别是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和习惯形成的非常时期,也是好习惯和高能力培养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应积极实现新课标理念的转变,即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并且有效的将二者结合,从而实现小学生能够在好的学习习惯中提高学习中的各项能力,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延续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习惯形成

我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我深信不疑。同时通过我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让我更加明确了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并且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置于首位,并给与相应的关注。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做到课前准备充分,我们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经常检查、督促、讲评。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训练中,采用多表扬、多奖励的措施。例如:上课铃声停止前,哪一个小组将课本、练习本及必需的文具和学具准备好,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就会给该组表扬并每人奖一颗小星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使学生逐渐“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外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足以能够说明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存有好奇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

我国自古就有“见字如见人”之说,足以见得书写规范具有的重要性。我国小学生最初学习的就是数字,而数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写作业、练习时的书写规范性。认真的书写不但有利于学生作业练习的准确率,更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写作业、做练习时的书写格式及书写规范,并给与相应的鼓励以助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2、良好的课堂合作习惯。

良好的师生合作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老师在进行讲课时,学生的有效倾听有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质,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学习习惯,在认真的倾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如此能够有效的调动数学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另外要培养小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是检验小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方法,同时良好的写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依赖性,通常是老师讲什么了就学什么,这样的学习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这样培养:首先,让学生看懂其所能理解的题目意思;其次是让学生自主提出其不懂的部分;最后老师给与相应的提醒和启发,从而让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老师要对自主学习的学生给与表扬,以保持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在进行5、6的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启发同学对学过的3、4的加减法计算,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各项能力

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而针对于学习数学的能力更是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的,注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从学生读题、审题开始做起。由于小学生识字量少,所以通常的数学教学都是老师在读、学生在听的状况,这就更加增加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将学生作为读题的主体,通过读题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明确题意,从而为进一步的思考做了相应的准备。另外在进行审题时,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小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思维能力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并且思维创造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觉、灵活的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实行一题多解的方案进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1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根据一个题目思考出多种答案,如此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常人们会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从语文课做起的,其实不然,小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答案,所以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将学习习惯作为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将学习能力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其获得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三、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成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注重综合性练习。如:在小学生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注意变式练习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3、注意一题多解。如:小学数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减法后,可设计“()-()=7”之类题让学生去练习,或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国际数棋热。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5、注意总结规律。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准确集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在当前应试教育向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孩子对书中的图画、色彩蛮有兴趣,很喜欢动手去翻翻看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书中知识并灵活运用是一个艰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要利用书中的知识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索发现,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隐含的数学规律,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笛Щ疃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4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有这样的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地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

四、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1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1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作为一名曾较长时间在农村教学一线任教的小学教师,对此我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农村居住人口偏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比城区同龄儿童薄弱;农村生活感受体验的知识比较单一,视野狭窄;同时低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而家长辅导能力偏低甚至没有辅导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加强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突破的难题。通过长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摸索,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方面,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感受,经过教学检验,感觉效果较好。

一、关注课堂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拓展激发儿童思维能力,从语言训练着手,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1.教师语言表述完整,诱导学生用语通顺

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完整的一句话,需要从基本句式入手。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答:人不一样,一个笑,一个哭。这种表述只符合图意,但不符合语句的结构完整。我就及时教学生的正确说法: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纠正表述有误后,继续引用几个类似的问题多让学生练习,逐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那么积极思维的能力就逐渐提高了。

2.准确教学用词,及时纠正语病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居住在农村的人们,生活中有很多用语不确切,不严密。这一点很大程度影响了孩子们的准确用语。比如:生活的口语习惯把大多数事物用“个”作为基本单位来表示。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数量单位。这样不但对今后学习语文中的词语、改病句、写作做好了铺垫,而且也为数学准备术语做了铺垫。所以,加强语言的准确训练,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一切相关教学用语,随时注意校正用语习惯中容易出现的口误,就是锻炼小学生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

3.激发学生敢说多说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贵在启发和引导学生跃跃欲试,大胆表白,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消除学生懒得说话、怕说话的思想惰性和心理障碍,激起想说话的欲望,锻炼敢说话的勇气。经过长时间的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语言就会慢慢丰富,观察、表达、思维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恰当设疑,开发思维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确实是启发式教法中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它发挥了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思维时而盲目,时而混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语言、语态、语气都很关键,巧妙准确童趣地发问,对诱发小学生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明确性

教师提问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还要通过问答传授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更需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因材施教;所以提问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设计。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响应,积极思维,准确地回答。如: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中我从大处着手,先让学生按字形结构归类,然后再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马上效果不同,学生很容易找到其特点,并且迅速地将生字归类。

2.启发性

课堂不仅是智慧提升的殿堂,更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智能的提高,更重要是点燃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求知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或许,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如:“你是一个细心好学的孩子。”“你,发言真积极!”“你,坐稳身、静下心,就一定有收获”等等期望,这些温暖话语的鼓励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不同基础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和提问内容,难度过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一样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就教材而言,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词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学生而言,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性别都应有所区别。提问要有针对性,只有因人而异、优差兼顾、分清层次、体现坡度、强化难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多重教学方法诱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地拓展学生思维,更要引领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那么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地焕发学生来思考,运用以下的方法来突破效果比较显著。

1.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开端必须经过的步骤。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的感受,通过观察,提升感知与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只注重观看图中比较明显的事物,忽略整体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耐心地培养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局部―整体”或者“局部―整体―局部”等方法来观察,才能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

2.比较法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1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w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①基础知识,②基本技能,③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④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2.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3.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