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29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1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未来,国家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使人们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物质财富。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带动了以清洁、智能、低碳、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绿色发展战略,把实施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清洁技术、低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污染源头减排与过程控制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进步对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支撑能力。

当科技园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如何从科技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理念,厘清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帮助园区与企业解决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快速跨越“生态改革”的阵痛期,步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对以上疑问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生态文明的科技视角

《中关村》: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赵刚:文明是一个系统,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辩证的关系。一个国家不能单纯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提出非常重要,它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的体现。

《中关村》:早在几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如今,十报告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在转型期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赵刚:“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囿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国国情,人们对此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时在中国的一些政府文件及政策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科学发展的重视。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很多地方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建设还没有搞起来,很多产业还没有竞争力。所以,即使国家已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但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了党的十七大,中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张,也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如今,十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这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时势的决定。首先,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调整,就要向更环保、更节约、可持续这样的方向来发展;其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也带动了一批大的产业,例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也能够带来民众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提升。所以说,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产业升级的手段。

《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您如何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赵刚:党的十提出用创新来驱动发展,所以,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都需要用创新作为支撑。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强烈,生态的改善,需要科技在其中花更大的力量来解决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例如城市空气的清洁,食品的安全,生活用水的干净等都需要科技作为支撑。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态文明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这条道路。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可持续发展是强调生态要更好,生态文明是指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都要可持续。两者都在强调环境的友好、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等。

《中关村》:目前,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如何?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赵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是中国老百姓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即使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生态和环境,收入再高也不幸福。现在很多地方的居民因为当地要建一些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而大规模抗议,这说明大家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要有好的环境和生态,并为此而争取权利。

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五方面的问题:第一,全社会还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尽管我们的经济程度提高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认识的高度,还要全社会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第二,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把生态文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从法律、政策和体制上来解决不适合、不利于或者阻碍生态文明发展的种种问题。第三,需要我们的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创业不能仅仅是为了利润的增加,他们要以身作则,将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治理干净,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尽量清洁化,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绿色的产品。第四,在学校当中,尤其是中小学增加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单靠某一个国家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它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只有联合世界上其他国家才能共同做成这些事情。

《中关村》: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不仅对社会发展产生正能量,有些技术还对社会的生态保护起到了负效应。在您看来,如何做才能让科技创新“趋利避害”?对此,科技部有哪些举措来调动各行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赵刚:科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使用者如何去把握。目前,国家已经从法律法规上来限制那些对生态文明发展不利的行为,鼓励那些有利的做法。另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发对建设生态文明、对建设“美丽中国”大有益处的新科技、新产品以及新的解决方案,这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重大决策的研究上,把资源、环境、能源问题都摆在了第一位,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科技部在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等方面来给予支持,从政策、资金和人力上进行更多的投入,来支持企业研发、融资和生产等。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都把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问题作为头号问题来解决。

科技园区的绿色工厂

《中关村》:从工业文明向社会文明过渡,短期内必然会经历社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削减和员工就业率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做才能比较快地度过这一改革的阵痛期?

赵刚: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我们称之为阵痛期,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承担。首先,国内GDp的速度要降一降,把生态环境先保护好,这点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和认识。其次,我们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清洁生产,限制制造环境污染、消耗能源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老百姓在生活上也要讲究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尽量去节电、节水、做到垃圾分类,从我们生活的点滴做起。第四,要发展一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效益低的企业。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快速地度过这一阵痛期,走上真正的生态文明的道路。

《中关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哪些领域的企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赵刚:对那些传统的和能源类的企业来说,如化工、能源、铝加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确实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但是,只要他们转变生产方式,进行清洁生产,采用一些绿色生产技术来改进工艺流程,改造提升现有技术,就能向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一主张,对一些从事服务业、绿色产品制造、能源消耗少的企业来说有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关村》:中国目前还存在着众多目光短视、重商不重技术的科技企业,如何调动这些企业的研发热情,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上,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赵刚:不得不承认,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研发的投入,低水平重复制造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这是一个过程。随着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应该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这样的企业生产行为,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达不到清洁生产的标准就采取强制措施整改。另一方面,国家要对敢于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行为给予引导和鼓励,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限制不好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引导领军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在我看来,有些企业之所以经营不好,是因为研发投入很多,但研发的结果失败了,对这样的企业也要给予支持,要允许创新失败。我们要树立不单单以盈利为多少作为衡量企业得失的标准,还要考虑创新的要素。

《中关村》:对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来说,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哪些层面着手?未来,提升园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层面,要增加哪些值得参考的指标?

赵刚: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海淀园管委会以及当地居民都要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工作和生活当中尽量做到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其次,海淀园聚集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以海淀园为核心区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很多企业家在这里创新创业,希望园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符合生态文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进行大力投入和服务创新。

过去衡量一个园区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从经济指标上去考虑,例如园区收入、利润、人均收入等,希望以后增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的收入、企业创造的价值、技术的溢出性、对地区的带动力等。

《中关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园区职能机构做出哪些改变?

赵刚:职能机构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都需要职能部门来做好规划和引导,提一些符合园区实际的鼓励措施。职能机构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谦虚地深入地对园区进行研究,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靠臆想制定意见,要到基层、到农村、到企业、到学校里去,把问题都了解清楚了,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政策。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2

[关键词]崇明生态岛;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4.111

[中图分类号]G3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2005年《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崇明确定为生态岛。2010年上海市政府《崇明生态岛建设划纲要》,定位为世界级生态岛。2014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编入其绿色经济教材。[1]十多年生态岛建设,崇明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尚在探索。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有必要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谋划崇明生态岛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探索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为上海创新发展增添动力,为生态特色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1崇明生态岛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崇明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创新创业承载区要瞄准未来发展机遇,以打造世界级生态岛为总目标,在充分认清和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立足自身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核心领域重点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以提升生态为根本,打造生态优势支撑下的科技创新功能

进一步发挥崇明现有生态优势,提升生态能级,做强生态品牌,把生态与科技创新功能紧密结合,以优质的环境吸引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确立承载科技创新的功能环节。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质量,打造科技生态优势地区。

1.2以聚焦产业为方向,构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功能

紧紧围绕崇明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方向,聚焦生态农业科技、海洋装备科技、智慧数据产业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教育培训,体现崇明科技创新服务新兴产业、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功能。

1.3以完善配套为保障,争取各种资源合力共建科技创新功能[2]

崇明打造科技创新功能是通过抓住外部重大机遇,跻身市级重大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升级以及对传统发展路径的突破。通过科技创新功能建设实现整个区域的转型升级。

2崇明生态岛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1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强生态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搭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抢占现代农业技术制高点。推进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力争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突破性成果,并向全市范围推广,并转化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2打造全国一流的海洋装备科技创新转化基地

聚焦“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集聚更多的战略资源和研究资源,加快长兴海洋装备基地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推动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积极转型升级。集聚具有国内领先技术优势的海工装备业科创中心,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初步形成海工装备产业体系,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2.3加快智慧产业园发展,构建生态智慧崇明

作为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举措之一,崇明生态岛力争建设成为先进的部级数据产业集聚区、智能化生态型时尚园区以及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信息产业发展重要增长点。结合智慧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走向和产业趋势,建立相应的信息技术研发支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引进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组织落户。

2.4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发展环境

要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发展坏境,就需要:①积极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提供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的低成本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②打造创新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活跃便利、商务生活成本较低、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开放式、低成本、年轻版“创智天地”,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3保障机制建设

为推动崇明加快融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体制机制的建设和政策设计上要加大创新突破力度,集中资源,形成市县合作,上下合力的发展格局。

3.1创新政府管理

针对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创新管理。充分尊重市场,发挥市场作用,全面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加强政府审批事项信息和相关政务信息公开。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共用平台,鼓励社会主体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增值开发。

3.2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建立跨部门财政科技项目统筹管理制度,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项目投入管理和信息公开平台。通过市场机制,如引导基金、项目贷款、补改投等,对技术创新活动给予引导和支持。

3.3健全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服务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特需和急需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联系与合作的新机制,增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3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人才;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生态优先

在党的十报告中,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被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在新一轮竞争中,谁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面对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秦皇岛市应以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秦皇岛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何谓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知识、科技、人力资本成为创新的核心要素;第二,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是城市经济构成的主体;第三,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强;第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创新文化中心。

二、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因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要积极争取与科技部建立会商机制,促进研发产业化耦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机制,吸引知名高校建立秦皇岛分校,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人才流动站,积极吸引高精尖人才向我市聚集。三要修改完善我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获奖者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建立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对先进人物和优秀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二)优化创新环境

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二要完善创新政策,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三要加大创新投入,坚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变单一融资为多元融资,加大对研发的前期投入,加强财政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四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标准、专利和商标战略,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氛围。

(三)优化创新机制

一要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秦皇岛实际,依法制订财政、税收等具体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二要强化政府投入的引导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三要建立科技投融资的扶持机制。促进科技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的有效结合,做大做强成长型科技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好市科技投资公司的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企业。四要完善科技管理的统筹机制。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新技术产业、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科技创新、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重要方面。

(四)坚持生态优先

蓝天、碧海、金沙是秦皇岛的金字招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秦皇岛的生命线。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事关秦皇岛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全力推进森林、海洋和湿地等生态要素的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人居生态体系建设和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社区花园化。

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开发区和北戴河新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实施“高端引领、创新引领”,优化提升开发区西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先进型的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北戴河新区生态旅游、休疗度假等特色旅游产业,高起点打造集数据产业、新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科技拓展和技术扩散的重要平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帮助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院,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任务,秦皇岛市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力争早日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2010.2.25.

[2]彭宗忠孙彦:秦皇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对策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3]郝素琴李莹:秦皇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思考.经济论坛.2006年第24期.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生态学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理论性强、有广阔应用前景并直接承担着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等重要任务的学科[1,2]。同时,生态学也是一门具体的方法论,是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与贯彻的一种现实思维方式[3]。生态学作为一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4]。当今,生态学已发展成为指导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之一,将是指导与实践人类这一伟大战略进程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且在指导人类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5],对建设好生态学科对于丰富和发展自然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1977年内蒙古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有54所高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98所高校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36所高校培养生态学博士研究生[2,6]。为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视[2]。总之,生态学已成为当今学科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如何提高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首要核心问题。基于这一根本出发点,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主要从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4个方面对生态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大力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教学与科研平台等硬件设施条件的建设与完善是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并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必要条件。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应瞄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整合和优化现有教学和科研资源,使学科仪器设备更加完善,研究手段更加丰富,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研究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使学科的总体教学科研资源和设施条件、教学和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一流水平。优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这些都与课程的内涵息息相关。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构建优秀教学团队,创建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出版精品教材,完善现有省级教学实验平台,新建生态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善现有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并拓展新的实验实习基地;同时应积极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励,提升教学影响力,以吸引优秀生源提升生源质量。优质科研资源主要是指实验室硬件条件和野外长期实验研究平台。加强优质科研资源建设,应以学科现有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强各类先进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增加和完善各类型或研究方向的骨干实验室,整合和优化实验室科研资源,使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和科研手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学科现有的部省级野外科研台站为基础,增加新的野外研究基地和科研平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各台站或基地的硬件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生态学科研创新基地;同时,还应积极申请各种校级或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称号。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质就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创新是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持之以恒的自我更新精神,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科,要自强自立,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全面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孕育重大自主成果,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从2004年就开始推出了“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应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坚持“引领、融合、协同、开放”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或培养“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或“省特聘教授”等方式,以及“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术团队领军型人才及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突出领军人才的核心作用,能够领衔具有特色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承担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位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先进行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每个主要学术方向均有1~2名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杰出教授,形成一支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创新能力强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重点学科队伍;同时注重对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海外进修或出国留学等方式,加强对学科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实现学科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的长效合理性。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进程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使命。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设定具有特色且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总体战略规划下,秉承“育人为本,创新为魂,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为培养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德育为核心,旨在培养掌握较强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进程,积极开展多模式、多途径、全方位培养高质量生态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新本科教育模式,以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化培养为原则,实现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应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增设有利个性化培养的课程,增加了弹性学分的灵活度,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课程数量和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满足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需求。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应鼓励各位老师积极申请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创建优质课件资源和精品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积极申报校级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学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同时也积极吸引国外青年教师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要在海外研修期间至少听满2门相关或相近专业课程,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对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督促引导他们申请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校优博基金等科研计划项目和各类奖学金,让优秀研究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在生态学重点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会重点引进较多的海内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因此应适度扩大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并注重提升硕士、博士单位培养质量。此外,应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助研制度,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学术引导,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科研补贴。同时,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加大研究生的奖惩力度,对考核优秀的研究生发放高额奖学金,实施考核不合格延期毕业和退学机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确保优秀的生源,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科还应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提高其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不断推进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催化剂。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更有可能把学科的科研发展前沿及最新研究进展完美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术好奇心和听课动力,也有利于塑造教师的学术魅力和师德修养,进而能激励更多的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报考生态学研究生,并可以在一个完美的学术氛围中和课题平台下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学业,进而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业发展前景或工作机会。因此,学科应瞄准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发展领域,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依托学科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基础与优势,积极申报争取更多的部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优势性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对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部省级科技奖。以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为例,在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应瞄准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研究的重大需求,集中以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等困难立地为对象,研究集成困难立地森林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等;在土壤生态学研究方向,应基于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研究人工林结构、功能调控及经营措施对林分生产力维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林木生长、生理生态过程、生物量分配以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规律,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与恢复理论,探索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学研究方向,应研究城镇工矿区土壤污染防治及植被恢复技术,揭示南方丘陵红壤沙化土壤侵蚀机理,提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关键配套技术;在湿地生态学研究方向,应面向国家湿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科技需求,立足江苏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管理技术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与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机理研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方向,应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为核心,从城市生态景观树种选择和结构优化出发,研究城市植被对城市水、土、气、声的影响规律,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评价城市植被经营技术的效果,阐明城市植被对城市碳、氮、水的调控机制。综上所述,在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追踪国内外生态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练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汇聚高端学术人才,加强优质学术团队建设,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着力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总体质量,努力扩大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一流的生态学学科。总之,在生态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优秀人才培养质量及重大科研创新的根本保证,并且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内容及内在核心内容,应该将更多的人力与财力投入到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当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与优势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科研创新驱动力的必要条件支撑。目前,各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重仪器设备购置而轻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风气呈盛行和蔓延趋势,导致大量仪器设备闲置或未充分利用,实在是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财力资源和外汇储备;而师资队伍水平却未有显著性提升,这必将导致学科的后续发展潜力极大受限,这一现象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予以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82-188.

[2]朱凡,王光军,梁小翠,等.基于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02-104.

[3]薛勇民,王继创.论深层生态学的方法论意蕴[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5):94-99.

[4]朱建雯,吐尔逊娜依•热依木,罗艳丽,等.干旱荒漠区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65-166.

[5]张蕾,姚宁宁,张刚,等.中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及发展建议[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72-74.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效应;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城乡居民在农产品安全食用、生态文化获取等方面提出多样化需求[1]。基于此,区域生态农业管理主体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灵活改进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推动区域农业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并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农业经济效益。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

1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实践意义

1.1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渴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乡村农业经营管理主体来说,应以人们需求为导向,动态观察市场变化情况,为人们提供绿色农产品,并推动区域生态农业创新式发展,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如图1所示。

1.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区域生态农业是整体农业的一部分,适时提高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这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并创设宜居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村民享受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带来的利好,进而激发村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内动力[3]。因为村民是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者和享用者,所以在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应用阶段要征集村民意见,尽可能兼顾村民需求,引导村民提出绿色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全面保证生态服务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生态农业大规模发展助力[4]。实际上,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宜居环境创设、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实现。

1.3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如今,可利用资源短缺现象日益显著,这既会增加生态农业建设与管理压力,又会影响乡村农业稳健发展步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稳步落实生态农业创新系统的应用,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系统实践效率[5]。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部分污染型企业移至农村,无疑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阻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日益严峻,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健发展。从污染类型来看,我国九成涉及大气、噪声污染,如图2所示。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1%左右,粮食产量增幅255%左右时,化肥增幅约1150%,化肥在增产方面效用相应弱化[6]。基于此,应加快生态农业转型步伐,加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

2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影响因素

2.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每个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会作用于当地学生教育水平、金融环境、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通常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成本投入会更高,成本投入越高,则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也会随之提高[7]。

2.2当地城镇化水平

当地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农业用地使用情况,不健康的城镇化水平发展,会导致农业系统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投入减少。城镇化水平高低对于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有利有弊,如果某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农业发展,主要是由于当地化城镇水平越高,则以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员会有更多放弃此工作,对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将会造成负面影响[8]。但是,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当地农民科学技术运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正面积极影响。

2.3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当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对当地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农民百姓知识文化水平越高,则越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活动,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相反,当地教育水平低,则会制约当地农业先进生产科学技术推广,农民百姓对于农业市场变化规律等理解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农民百姓与农业市场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区域生态农业创新资金投入,则会由于百姓知识储量不足,只能被动接受,进一步降低农业创新系统效率,限制了区域生态农业创新工作发展。

2.4农业科研能力水平低下,科研效果不佳

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农业学科结构以及农业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相关机构存在着职能职权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教学设置集中在种植业学科,其他农业相关学科设置不受重视,甚至还存在着学科课程不完善,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得到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9]。传统农业学科开设数量饱和,但是创新新兴农业学科开设以及发展却数量较少。另外,学科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研究方面,对于农业生产前以及农业生产之后领域研究有待深入。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农业研究所科研队伍研究方向仍有不足,农业研究方向没有随着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变化而变化,农业科研成果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当下社会环境中农业生产存在问题,研究科研内容并不是农民们想要的科学结果。当前农业科技研究往往针对于农业常规操作,对基于生态环境效应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创新技术科学研究着力不够。相关农业研究人员一味借助国外优秀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考虑将优秀外来农业技术有效转化成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缺乏了创新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10]。

3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效措施

3.1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发展政策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想要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具体情况以及当地农民劳动生产水平,制定一系列相关发展政策,主要内容可以包括提高当地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以及保护当地生态环境[11]。在实际发展中,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可更加重视当地农业生产与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创新农业生产活动;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则更需要重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当地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2建立健全当地农民基础农业教育学习体系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建立健全当地农民基础农业教育学习体系,设置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而当地政府则应当正确利用此专项资金,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培育工作指标,利用指标完成度以促进农业部门主动性提高,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民百姓文化水平,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工作。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一部分农业生产方面专家学者,或是从农业研究机构、涉农院校或涉农企业中选派人员,让其全职或兼职任教,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选择不怕困难、有耐心、吃苦耐劳的教师,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下到基层农村,去面对面指导当地百姓农业创新技术的运用[12]。另外,培养农民成为农业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农业处于转型阶段,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应当设计多样化培训方案,以适应层次不同农民学习的需求。可从农民务农时间、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田地亩产量、经验测试等方面考察,了解其农业知识培训需求,重点关注农业带头人、青年农场主等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的农民,根据其情况明确培训时间[13]。每当完成一阶段培训后,还需对工作效果进行考察,完善农业基础知识培训学习体系。

3.3加大对当地农业科技成本投入力度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当地农业科技成本投入力度,可拨出专项经费构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用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基金,负责重大农业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尽可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鼓励引导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社会团体向农业科技投资,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筹措,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14]。同时,还应当优化涉农贷款工作流程,降低涉农贷款门槛,提升涉农贷款额度,为当地农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尽可能保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另外,还应当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构建财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以支持农业前沿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科技研究,将农业科研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水平逐渐提高,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着重建设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生态农村创新发展效率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3.4将生态保护作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先决条件之一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农业耕地有效利用转型,才可以保证当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具体实现措施体现在尽可能保证农业作物种植质量,保证农作物丰收;适当使用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手段,保证农业耕地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滥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并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之处,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育,将环境保护标准定的更高,对新生产线、新产业、新产品引进吸收都严加要求,通过此种方法,减少农业耕作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推动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除此之外,政府部门面向农业种植户进行专项教育,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种植户在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端正态度、丰富理论知识储备,真正为农业生态创新系统有效践行指明方向、给予理论支持。当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后,区域农业经济效益会逐渐提高,最终为农民谋福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落实[15]。

3.5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农业创新人才队伍

相关农业部门想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科研体制方面,改善传统老旧农业科技体制,结合先进农业科技体制实例,发现现有农业科技体制中不足之处,主要问题体现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调控权力不集中、农业科研组织布局混乱无序、农业研发层次重复现象频发、农业科研组织管理工作没有有效落实、高等院校农业研究设置沿用老旧传统、农业专业学科设置不具有全面性、基于生态环境效应农业科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研究实力与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方向与当地农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针对上述情况加以完善,并创建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可有效推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简言之,区域农业部门与高校、农业科研单位取得联系,这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其在生态农业创新方面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人员能够在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实践方面获得灵感,确保农业科技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统一,最终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高效运用给予理论指导。为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力量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改进提供新思路,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引导作用全面发挥,取得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3.6联用乡村创新系统,深化区域农业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为乡村创新系统与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融合提供机遇,使城乡联动步伐大大加快,并稳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保护的良好效果。如今,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逐渐提高,从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可行性策略,并严格遵循创新政策规律,使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在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经济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优势。两种创新系统融合阶段,产业创新发展空间相应拓展,能够起到提质增效作用,经实践分析探索适合区域农业生态建设的可行性路径,真正制定提高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的“中国方案”。乡村振兴视域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这项工作需要政府、村民大力支持,以便为乡村社会和谐建设、区域农业改革深化提供推动力。其中,政府部门为其颁布优惠政策,并适当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常态推进,大大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6

摘 要:本文以__烟草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生态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两年来__烟草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以及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对__烟草科技创新的作用和__省烟草学会在__烟草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所扮演角色的推演和论述,有力地论证了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是__烟草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力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__烟草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学术交流学术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粤烟研究

行业的学术繁荣是衡量一个行业繁荣与否的突出标志,没有行业繁荣的学术,就不可能有行业的持续繁荣。当前,以贯彻落实国务院57号文件精神为标志,烟草行业的改革已经从重点突破、理顺关系向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转变,结构调整从重组整合、规模扩张向做强做大企业、培育骨干品牌转变,行业管理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转变。由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烟草科技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加强创新型行业建设,围绕培育“两个10多个”的任务目标,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中国烟草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__烟草的实际出发,作为__烟草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使之成为推动__烟草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就成为__烟草工商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__烟草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的现状

学术交流是学术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而学术生态则是学术交流和学术工作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是由一整套政策制度构成的动态体系,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学术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__烟草是中国烟草业最早实行工商管理分设试点的单位之一,自20__年3月实施工商管理体制改革三年多以来,随着__烟草工商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效益取得跨越式的进步,__烟草也相应加快学术生态建设的步伐,努力提升学术交流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全省烟草行业的学术管理组织建设。目前,__省烟草学会作为全省烟草行业学术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方面,设有学会的办事机构——学会办公室,负责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并设立了学会的基层组织——基层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术工作和学术活动的宣传和发动。在专业组织方面,设有工业、农业、经济、专卖管理、卷烟流通、卷烟材料等六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下辖若干专业学组(近两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烟草学会设立了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和新产业专业委员会,__省烟草学会相应设置了信息化管理学组和新产业发展学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同时,成立了全省烟草行业的学术论文评审机构——__省烟草学会论文评审工作委员会,其成员由专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专门负责对参加各级学术交流的论文进行专业评审。二是完善了全省烟草行业的学术管理制度建设。这两年,国家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__省烟草学会结合省行业学术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原来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论文评审办法、论文评审工作职责和论文评审标准等工作规范,并制定和完善了__省烟草学会会费收缴、管理办法,规范了学会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到对学会会员的管理工作当中,建立和完善了学会会员的信息库,极大地提高了学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学术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两年,通过组织全省行业的论文作者和学会工作人员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烟草学会年会、中南片烟草学术交流会和省行业学术交流会等各级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举办各类型的业务培训班,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活动,__省烟草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几年的学术生态建设,__烟草的学术管理基本上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业组织交叉互补,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大为改善,学术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真正走上了正轨。可以说,现在__省烟草学会的各项日常活动,都是按照《__省烟草学会章程》的有关规定有条不紊地开展,假如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它将会一直沿着既定目标的方向继续运转下去。

二、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对__烟草科技创新的作用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核能应用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在美国悄然兴起,发展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期,正在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未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就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烟草行业由于有国家专卖垄断政策的保护,二

十多年来在为国家财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积累了丰厚的发展资金,综观国内各行各业,烟草行业一直处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抑或是生产装备和配套技术,都堪称世界同行业中的时代翘楚,在走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消化和吸收的道路后,科技创新已成为今后提升中国烟草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__烟草工商管理体制改革3年多以来,科技创新为__烟草做出了很大贡献,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为__烟草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丰富的营养。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对__烟草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几年来学术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为__烟草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越来越良好的学术环境,科技创新不仅已成为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而且,也在全省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中日益深入人心,学术交流在省行业中已超越科技工作者的范畴,成为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同时,学术活动正由以往“象牙塔”中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向为生产经营实践服务转变,即由“务虚”向“务实”转变,不少理论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在指导__烟草的生产经营实践,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卷烟中的铅含量》、《不同有机物在烟田中当季养分释放过程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等。二是经过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为__烟草的科技创新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科技专门人才,培养了一批学科的带头人,并逐步形成了人才梯队。这两年__省烟草学会举办的学会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专业培训班,都受到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干部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各专业每年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科技和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个平台崭露头角,为人所识,并提高了水平,成为各专业的骨干和中坚,同时,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全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烟草科技队伍。三是为科技创新作了良好的前期铺垫。参加学术交流的学术论文中有不少是各单位科研课题项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一些相关的扩展副研究,并拿出来进行学术交流,不仅提高了学术交流的层次,而且提高了其研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为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思路。可以肯定,各级的学术交流活动是__烟草科技创新的摇篮和催化剂,是科技创新的准备和热身阶段,对__烟草的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其实,省行业中的不少重大科技创新,就是在学术交流的一次次智慧和灵感的碰撞中,在各种思维和观点的交锋中得以启迪和完善,并最终变成为成熟的科研成果,__烟草南雄有限责任公司的部级项目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烟草学会是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烟草学会是烟草系统的科协组织,也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烟草学会的工作不同于机关的行政职能部门,其工作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因此,选择好学会为省行业服务的工作载体,解决好服务的结合问题,努力搭建为__烟草服务、为提高干部职工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争取在__烟草的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成为__省烟草学会落实“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的重要内容。根据《__省烟草学会章程》的有关规定,__省烟草学会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包括部分社会科学,由全省从事烟草事业有关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省内行业性学术组织,是依法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是__省发展烟草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__省烟草学会既是__烟草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干部进行学术研究和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平台,也是__烟草学术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在__省烟草学会这个大家庭里,省行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干部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__烟草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分歧或争论是学术研究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学术发展史证明: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舍此,就没有学术的发展。如果一种思维、一个观点永远不变,学术就失去了生命。科学技术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创造,由此往复,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学术发展的这一特殊规律,决定了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与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因此,烟草学会作为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生态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就要遵循学会工作的客观规律,把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有利于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把搭建加强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作为基本职责。要根据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中的需要,围绕烟草行业科技发展走向,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研究、知识更新、信息咨询、专题调查和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烟草学会作为烟草行业内的学术团体,毕竟与纯粹的社会群众性学术团体不一样,既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完全自谋出路,独立地开展活动,它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因此,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烟草学会的领导,支持学会开展工作,及时帮助学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烟草学会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学会的工作置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之下,对上负责,对下服务,主动汇报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三服务一加强”是学会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服务”应有新内容,“加强”应有针对性,烟草学会要成为__烟草改革发展的助推力量,就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会工作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建功立业,为推动__烟草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__烟草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7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8

【关键词】环境污染;林业技术;生态环境;林业建设;重要性

1.简析林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末直至今日,我国林业建设在国民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化林业技术以及国家政府提出的林业生态建设这一要求的引领之下,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建设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思南县林业来说,其森林的覆盖面积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的24292hm2,提高到了今日的72011hm2(覆盖率达到了34.7%),其年增长的面积也超过了1835hm2(年增长率高达0.92%)。另外,从森林总蓄积的角度来看,其也已经从原来的74.9万平方米,提高到了295.9万平方米;且单位蓄积也从原来的31m3/hm2提高至了51.5m3/hm。可见,思南县的林业产业,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之内,其森林的资源已经达到了持续增涨的目的;而森林覆盖面积的扩增,也为当地的百姓带去了更多的福利,进而从多方面提高了思南县林业产业的生态效益。而上述的这些变化,与林业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从生产模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林业产业均实现了从木材的单向生产逐渐向着“生态生产”方向过渡,是建立在林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之上的。现阶段中,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比如:(1)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能够借助信息化的设备,对林业建设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快速的收集,从而达到“数字化建设”的目的;(2)转基因技术,它在我国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培育出了收效俱佳的转基因新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各领域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的效率。

由此可见,林业技术的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实现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2.探析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就思南县林业而言,其森林的覆盖面积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有林业技术这样的一股强大支持力,在给与其支撑,给与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其具体表现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初期,由于没有功效较高的林业技术,思南县林业面临了较大的危机,如,(1)病虫害给林木带来的影响,使得林木的成活率大大降低;(2)没有做好引水工作,导致水的积聚让林木的根部受到了重创,进而直接性的危及到了林木的存活;(3)缺乏促使林木进行光合作用的林业技术,导致林木因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出现了枯黄、萎嫣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林木的死亡;(4)传统的林业管理技术是一种属于较为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它不能够对林木最适的水分、日照、温度以及养料等,作出较为准确性的判定,使得林木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进而让其不能够达到最终的生长目标,导致产业不能够达到生态效益的指标。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林业技术逐渐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如:集约式的林业管理技术,它借助具有自动化、现代化以及数字化的设备,对林木的生长情况(包括养料是否充分、水分是否适宜、光照情况是否充分以及温度是否合适等)进行实时的测量,以准确的判定出处于现阶段生长状态中的林木,它们所需要的最佳生长环境以及养料量,以及时的对其作出适当的调整,保障林木的正常生长,进而为林业产业生态效益的体现,奠定最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可以打破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瓶颈,而且达到我国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要求的这一目的。因此,将现代化的、新型的林业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林业建设当中,是为百姓谋福祉、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

3.探究林业技术发展的实质性意义

3.1利于林业建设结构的整合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对林业产业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及标准,使现代化林业逐渐取代了传统林业,这需要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且林业技术对“林权流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更应当将新型的、更具有效力的林业技术广泛的应用起来,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综合水平。

3.2利于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

当我们在借助新兴科技,譬如:转基因技术,对林业新品种进行研制及培育,不仅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而且提高了林业生产生态效益。可见,创新林业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探究林业技术装备的作用

4.1林业建设发展现状的直接体现

和传统林业不同的是,当代林业的建设理念是“以人为本”与“协调发展”,尤其当代林业技术性能及功能这两方面的发展,可以尽可能的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对“物种多样化”的要求。而林业技术的装备,它是林业建设的必需品,还是促使林业生产模式发生变革的主要因素,林业技术的实现创新与发展,还必须要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装备,它是直接性的将林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载体。

4.2达到生态化林业建设目的的主要途径

对于林业技术而言,装备是必不可少的。而装备的进步,大大提高技术各方面性能。在林业建设当中,装备是林业实现生态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同时促使林业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5.论析促使林业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

5.1倾向于科技兴林的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深入到基层,广泛宣传与林业新技术相关的知识,提高林农林业技术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配合林业相关人员的工作,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水平。与此同时,对县级以下的林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让林业技术人员能够从中获取到最新的林业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林业技术。以实现全民共同创新林业技术,引领林业技术朝着科技化的方面去发展。如此一来,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的林业生态建设的这个要求。

5.2改革林业建设现行的“科技体系”

在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可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对现行的“科技体系”作出合理的改进,以促使林业能够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以形成流动、协作以及开放的“科技运行体系”,提高林业技术创新力,同时进一步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起到促使林业朝着科技化方向去转移的作用,还能够大大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因此,作为一名林业环保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为林业技术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松,尚玉霞.浅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290-290.

[2]钟咨.试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4):254-254.

[3]陆永佳.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4,(14):214.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9

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兴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林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近几年每年营造林近33.34万hm2,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了19%,成为全国森林资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全省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0多亿元,完成营造林30.20万hm2;69%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到2.70亿t,风沙肆虐状况也有较大改观;林业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成绩的取得与全省林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重点围绕抗旱造林,沙地、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林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干果经济林丰产等问题,加强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了林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能力。但是,山西与其他绿化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林业科技基础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全省林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亟需搭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条件平台,亟需突破一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亟需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林业科技创新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抗旱抗碱造林、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约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加强产业技术关联,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进一步抓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先进的、成熟的实用技术要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推广生态重建及质量管理、径流林业技术;在防风固沙区,推广抗逆性树种繁育及造林、灌木型饲料培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集成技术;在太行山土石山区,推广容器苗造林、覆盖造林等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在煤矿采空塌陷区,主要推广矿山复垦和植被恢复技术;在经济林生产基地,推广低产干果经济林改造以及加工转化利用技术。

3进一步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以及林业科技特派员等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扶持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创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发动林业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开展前瞻性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

4搭建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立若干由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和国有林场合作的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树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全省林业科技示范体系;继续开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林业科技园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带动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搞好生态效益监测、林产品质量检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技条件建设。

5进一步加大林业经费投入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建设的转移支付,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各级造林绿化、中幼林抚育、林木良种培育等财政补贴制度;加大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跨区域生态建设切块资金比例,认真落实“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林业。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篇10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现实需求;方向;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346-02

agricultural-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Basedoninnovation-driveStrategy

wanGnongZHoULiwanGYue-huaYanLi-jinwanGQian

(agro-environmentprotectioninstitute,moa,tianjin300191)

abstracttheagricultural-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basedontheinnovation-drivestrategicisanewproblemfacedinnewperiod,combiningthepractice,focusonthefuturedevelopment,therealisticdemandofinnovationoftheagro-environmentalwasanalyzed,goals,directionandapproachwereputforward.

Keywordsinnovationdrivestrategy;agricultural-environment;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alitydemand;direction;way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是新时期我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基于创新驱动战旅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1.1农产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农业资源环境

农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凝聚人类劳动的重要产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农产品的安全,特别是是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普遍关注,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产安全、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必须要有良好的农业环境资源作为基础支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将在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借助科技创新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效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成为必然要求。

1.2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持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常规支柱产业,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既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或者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面临的科技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经济性,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降低环境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农业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促进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技术推广、新设备研发、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变革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也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环保科技发展水平的飞跃,需要加快农业环保科技创新,抢占至高点。

1.3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技创新为更多的环境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良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农业环境质量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全球化来看,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农产品质量问题、土壤污染问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等涉及农业环境领域的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伴随引起的次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解决好农业环境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提升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必将成为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也是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2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目标与方向

2.1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目标

提高农业环境科技的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提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科技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缓解和解决环境与生态压力,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实现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2.2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方向

随着人类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从人类保护中心主义逐渐转向生态保护――人类中心主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也逐渐有意识地消减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农业产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产业活动,而赋予农业则有更多功能,在注重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在关注和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功能、抗灾减灾功能等,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置于环境保护的大范围,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行业领域引导型创新研究。从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以单一环境因子的研究向复合型多因子研究深化;从外源性环境影响向内外源环境影响深化;从早期的工业三废、化学投入品等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从保护人类保护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向保护人类――生态中心转变的研究;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自身平衡、再造平衡到既要保护生态自身的安全,也要保护环境中的人类生存安全、健康安全的研究等。二是从边污染边生产到边生产边治理。从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角度来看: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共识,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生态道德、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等学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蓬勃发展,使人类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使用价值,从而从人类行为的规范上起到一定的自我约束。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上,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认可和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实践。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研究到提高单位面积资源利用效率,从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到消除环境的不经济性,减少环境生态资源的损失(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从而提高生态资源的有效使用价值。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性保护,包括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从产地到餐桌的一系列控制技术的应用。三是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的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创新型技术的组装和实际应用结合,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解决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短缺、利用效能低下、农业环境污染频发等问题,从生态和技术角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建立一系列实用技术推广的培训体系和示范、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操作规范、标准和设施,实现从研究到生产实践的产业链条驱动,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

3基于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功能。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共同演进的产物,通过各学科门类集成创新和各学科间的协同创新,从领域上进行体系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运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以研究为先导的知识理论创新,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以农业环境科学研究为依托,追求探索农业环境科技领域的未知领域,以理论创新为主要标志,旨在突破理论的束缚,为理论体系的创设创造构架。比如探索环境物质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物质元素在环境中的物化生理性状变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异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研究、农业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研究等,探索农业环境领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1]。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应以开放、协作为总基调,进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突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和亮点,同时加强相关项目的建设,从研究体系上设计和配置项目,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知识理论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2以应用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环境(生态)污染,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以解决产业重大需求和科技问题为导向技术应用创新,瞄准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农业环境问题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开发功能,更加注重农业的多元化功能,特别是以技术装备提升农业环境质量,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运转,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环境(生态)污染,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2]。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应加大资金、政策等投入,建立农业环境应用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大和加快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示范,加强技术链条的集成,以自主创新为标志,通过一批试点示范建设,带动和辐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以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带动的环境技术应用、推广和传播体系。

3.3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为农业环境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由于农业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受到各界关注,农业环境科学领域也成为科技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农业环境管理面临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大数据中找出潜在的规律,加强动态数据的监控和研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性预见,以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创新,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带来农业环境科技管理决策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也促进提高管理执行力,使大量的农业环境科技活动更加贴近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更加注重农业环境工作规律,更加注重农业环境科技的内涵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环境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全链条式设计,加强农业环境领域各类信息的高度融合、整合和联动,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第三方为管理平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终极目标,不断完善国家农业环境科技立项、审查和社会公示,提高项目研究和应用的实效性、创新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的过程监督[3]。

同时,大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管理创新,创导建立以解决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地克服科技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科技成果展示度不高的问题,避免单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特别是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合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发挥好引导导向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3.4适应新常态下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和广大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等的不断重视,农业环境科技领域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环境科技领域是当展起来的新型学科领域,涉及多个领域交叉融合、多个部门的分段管理,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国际农业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必须提高我国农业环境科技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防止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加强科研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打破结构性缺陷,即以学科为统领,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问题为出发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有目标地突出,通过项目设计构建创新主体结构体系;打破功能性缺陷,即以学科集群为统领,以团队为主体,恒定团队研究方向和目标,避免在申报、组织项目之间相互打架和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造成研究目标的混乱,提高申报和组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体现出技术研究、应用的特点和优势;打破机制性缺陷,即进一步强化研究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进行分类机构改革,以创新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平台,以成果产出、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为基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盘活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体制性缺陷,即科技创新必须与人事制度、收入分配改革等改革一体化推进,与事业单位改革和现代院所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形成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4]。

4参考文献

[1]于水,张海彬.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政策环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4):69-71.

[2]奚涛.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