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十篇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十篇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40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1

关键词:苏锡常 外资 民营 制造业 结构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会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机构的升级。在苏锡常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内,要深化对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认识,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比较。而一般情况下,衡量或比较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的。

一、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比较

1.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表征产业结构的指标。制造业集中度的其含义是制造业中处于前若干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本文中选取前6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来表示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集中度。表1显示了2007年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出前6位行业的份额以及6行业集中度。 

 

由表1知,苏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尤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在苏州外商投资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两个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外资制造业产出的60.16%,苏州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6.86%。苏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原材料型产业在苏州民营投资行业种占有绝对优势。苏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3.69%。

由表1还可以看出,无锡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苏州类似,无锡外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经计算,无锡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071%,低于苏州约6个百分点。无锡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无锡民营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6.03%。不仅低于苏州民营制造业的6行业集中度,而且还低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

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常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常州外资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2.42%,低于苏州14个百分点,低于无锡约8个百分点。常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经计算常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69.76%。仅低于苏州,但要高于无锡,同时还要高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这个特点是苏州和无锡所不具备的。

2.分工度比较

分工体现的是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这在产业结构评价中也是一个很重的指标。依据克鲁格曼提出的分工指数,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关心三类分工。第一类是地区内部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二类是地区间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三类是地区间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为0904,无锡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次之,为0.824,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只有0.536。这说明,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比较明显,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可能是产业内的分工比明显。对于第二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无锡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苏州外资与常州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这也说明,在苏州和无锡,外资进入的行业领域是非常相似的,对于第三类分工,苏州民营与无锡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要低于苏州民营与常州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但都不是很高。这说明,在苏锡常地区,民营制造业的同构程度是很高的。

二、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比较

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密集化,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比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结构。在比较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28个制造业行业按不同标准进行产业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上是从大类层面进行的划分,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对轻工业、重工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张军著作中的分类,而且这样的划分与一般统计年鉴中所列出的轻、重工业包含的行业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很大。在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进行分类时,并没有把制造业的所有大类产业包括在内,只是挑选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几种。纺织业对于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对于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来说,前者都是原材料产业。后者是加工组装工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万晓光、李耀新等人的分类方法。

1.重工业化程度比较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2

【关键词】环保措施;pm2.5灰霾治理;除尘技术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今年初主持召开的环保部常务会议,要求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会议确定,这次纳入特别排放限值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的新建项目,火电、钢铁、石化工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的现有项目。这些地区从2013年3月1日起,新受理的火电、钢铁环评项目将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等项目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特别限值后执行。47个城市的主城区范围内现有项目中的火电行业燃煤机组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烟尘特别排放限值;钢铁行业烧结(球团)设备机头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颗粒物特别排放限值;石化行业、燃煤工业锅炉项目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特别排放限值后,按照标准设定的现有项目过渡期满后,分别执行挥发性有机物、烟尘特别排放限值。环保部还公布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也提出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地区,应在国家排放标准中,规定特别排放限值或制定实施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目标到2015年,建立有效的排放、监控机制和考核机制,构建完善的政府和企业目标责任制,基本建立起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体系,并逐年减少细颗粒物排放总量;到2020年,建立区域层面大气污染监测、评估、监督体系,细颗粒物排放总量将显著下降。

从2013年3月1日起,新受理的火电、钢铁环评项目将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等项目,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特别限值后执行。对于现有项目,47个城市的主城区范围内,现有项目中的火电行业燃煤机组,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烟尘特别排放限值;钢铁行业烧结(球团)设备机头,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颗粒物特别排放限值;石化行业、燃煤工业锅炉项目,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特别排放限值后,按照标准设定的现有项目过渡期满后,分别执行挥发性有机物、烟尘特别排放限值。对已经特别排放限值的火电行业而言,具体到新建燃煤锅炉,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国标为二氧化硫100mg/立方米,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的火力发电锅炉甚至允许放宽为200mg/立方米,但特别排放限值则收紧为50mg/立方米,相当于“腰斩再腰斩”。

近年来,冬末春初灰霾天爆发的主要推手为国人关注的pm2.5细颗粒污染物。治理pm2.5不仅是民生的需要,也是党的“十”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为民办实事的政治要求。pm2.5也称细颗粒污染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空气中的细沙尘颗粒、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机物的挥发。由于地区间植被覆盖率以及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pm2.5的主要构成也有所不同。pm2.5治理将广泛涉及到锅炉技术、石油石化、建筑业等多个领域。

据统计,大气中的47%pm2.5细颗粒污染物,来自各类锅炉的燃煤排放。因此,抓紧研究火电厂等锅炉pm2.5烟尘的治理设施――尘霾净化设备,应成为环保设备生产制造企业近1-2年的攻关、研发的重点课题。哪个企业的尘霾净化设备最先推出,并在提高对pm2.5细颗粒污染物治理和吸附率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更快、更广地在全国推广,它就占有了尘霾治理的市场先机,成为我国第一批大气尘霾治理的受益者和功臣。

目前,火电厂锅炉正在运行的除尘设备除尘效率只能在80%,且不能除去pm10以下的颗粒悬浮物。通过对除尘器的改造或更换,将原除尘器的后电场改造成袋除尘,只能将pm10以上的颗粒悬浮物去除率达92%。而对pm10以下的颗粒悬浮物去除,现有在线运行的除尘设备也无能为力。目前,国内已建电厂的除尘器90%的收尘效果都不符合国家“十二五”环保标准要求,这些电厂除尘器的改造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尽管国内生产除尘器厂家众多,但能治理pm2.5颗粒悬浮物的除尘设备的生产厂家国内还为数不多。

我国诸多在线运行的除尘设备不能有效去除pm10以下的颗粒悬浮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我国前期的国家烟气治理的标准有关(旧标准只要求pm10颗粒悬浮物排放量为:200mg/立方米;新标准要求pm2.5颗粒悬浮物排放量为:50mg/立方米)。二是与我国除尘设备所使用的滤袋质量即滤袋烟尘通透率有关。

早在1974年,美国的戈尔公司就发明了薄膜滤袋技术,即:膨体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气除菌过滤膜,可以几乎100%地吸收由锅炉产生的pm2.5排放。截至“十一五”末期,我国薄膜滤袋技术的覆盖率仍不足5%,大量的pm2.5细颗粒污染物仍然直接进入大气,成为近年来全国雾霾天气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除尘设备技术已非常成熟,只是滤袋技术有待提高。

膨体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气(ptFe)过滤膜

【产品描述】

ptFe微孔除菌滤膜,由ptFe材料经特殊烧结制成.孔径范围1-0.01μm,可与无纺布、机织布等多种基材进行复合,制成各种除菌滤料。可用作折叠滤芯、滤筒等的过滤介质和滤料.可广泛应用于要求除菌净化和去除细微颗粒的各个领域。

【产品特点】

(1)疏水性强,适用于气体的除菌净化。

(2)耐强酸碱、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好。

(3)可复进行高温灭菌,使用寿命长。

(4)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适用性广。

【技术性能指标】

过滤精度(μm)气体0.2um、液体0.2um、截留率100%、10′CFU/cm2

最大连续工作压力0.42mpaat25℃

最大反差压力p0.40mpaat25℃

气体流量6.2m3/min、0.13mpa、p0.01mpa、8.0m3/min、0.13mpa、p0.01mpa

完整性测试B.p0.08mpa,100%异丙醇5.5mL/min

异丙醇:p0.01mpa

【已应用领域】

(1)制药行业发酵工艺、储罐、配料罐等的空气的无菌过滤。

(2)无菌包装的无菌空气过滤。

(3)电子行业中的高纯气体过滤。

(4)无菌用压缩空气的净化。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3

内容摘要:产业联动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大联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激发区域创新潜力,从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本文以江苏徐州、无锡为例,分析两地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梯度性,探讨区域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联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

产业联动,即区域之间以“行政区”为单位,以市场力为主导,借助行政外力推动,以产业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经济发展系统。新型工业化,即在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达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之功效,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

产业联动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见图1)。以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通过联动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和产业转移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区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以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稀缺的资源供给范围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效率,从而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区域产业转移机制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变化引起失去优势的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运行机制。产业转移一般呈现梯度推移规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通过区际产业转移,存在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区域按优势互补原则,将一个区域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一方面,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在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区域间的传递,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产业联动在促进资金、技术流动的同时,加快了人才培养和流动的速度,加大了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而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最终取决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创新则是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传导纽带,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驱动力。

产业发展差异性和梯度性实例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扩大。为缩小差异,江苏制定了“南北挂钩,结对扶持”的联动对策,徐州与无锡结成了挂钩合作伙伴。徐州和无锡在自然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各有比较优势,互补潜力很大。在多年的南北挂钩合作中,两地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产业互补、联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一)产业结构差异性

一般而言,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大,表明地域分工水平越高,区际产业联系就越密切,各地区可以在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区域工业化进程现状考虑,本文主要分析徐州、无锡工业结构的差异性。具体计算中,参照徐州、无锡统计年鉴中工业产业分类及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相似系数指标进行计算(见表1)。

由表1可知,徐州、无锡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互补性较强。从主导或支柱产业看,徐州主要是食品饮料、建材、普通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无锡则以轻纺、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特色冶金等产业为主。两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合理组织产业的转移与对接,以产业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梯度性

区域产业发展往往表现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下文主要借助工业化水平、要素密集度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指标对徐州、无锡的产业发展梯度作一对比。

1.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无锡逐渐拉大了与徐州的经济发展差距,两市逐渐步入不同的发展阶段。按陈建军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加权评价法,徐州基本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无锡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根源于产业发展差异,反映在产业结构上,2005年无锡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徐州9.9和2.5个百分点。显然,工业发展的差异是两市经济差异的主要根源。

2.工业要素密集度。从生产要素密集度分析来看,传统做法一般把工业部门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要素的密集程度基本反映了区域工业结构的高度化状况。具体的区分中,常用资本—劳动力比率(即有机构成)、劳动力报酬—产出(增加值)比率来衡量资本密集程度和劳动密集程度,而用r&d/销售额、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总人数、微电子设备/生产经营设备等指标来衡量技术密集程度。利用上述指标对徐州、无锡工业要素密集度进行计算(见表2),显然,徐州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最高,无锡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最高,尤其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出徐州15.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徐州、无锡在产业结构高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徐州产业结构层次要低于无锡。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按照江苏省2004年修订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至2005年末,徐州、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07%、16.5%,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结构差异性与梯度性分析表明,徐州、无锡工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无锡地处苏南,目前,苏南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产生了将原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力,成为带动苏北与苏中、苏南联动发展的有利契机。徐州应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以无锡为重点的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本地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作用

(一)产业联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无锡地区资本技术、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较快,同时轻纺工业、普通机械等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但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而徐州地区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土地、农副产品及矿产等资源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在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作用下,无锡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梯度较低的徐州转移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加快徐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产业联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客观上增强了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发达地区将一部分对欠发达地区仍具有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把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自然资源等)以各种具体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互动互补,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模仿和学习等途径,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必须警惕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树立科学发展的联动理念,消除片面追求政绩的利益冲动,合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转移,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业联动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

产业联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客观上有助于提高联动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产业联动,一方面,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得以提升,必然促进区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扩散和跟踪学习,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无锡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处于江苏省先进行列,在南北挂钩合作的框架内,徐州要加快与无锡的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先进管理经验等稀缺性要素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业信息化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三)产业联动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产业联动的过程也是要素流动的过程。要素流动包含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流动。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通过政府间合作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的改善,产业联动可以改变人才单向流动(主要流向发达地区)的格局,加快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引进和对流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合作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为强化产业联动成效,进一步推进南北产业联动发展,苏南与苏北应互派干部挂职交流,以加强对苏北经济建设的支持。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从苏南选派干部到苏北市、县党政机关任职。劳动力转移方面,苏北积极为苏中、苏南转移产业培训劳动力,使苏北劳动力向苏南转移。干部交流和劳动力的合理和有序转移,客观上增强了徐州、无锡等地区的干部综合能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了联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区域创新。

参考文献:

1.沈正平,简晓彬,施同兵.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j].经济地理,2007(6)

2.施同兵,简晓彬.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生态经济,2007(10)

3.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4

城市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城市社区治理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城市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党的以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市委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XX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将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下沉,提升全省社区治理水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委将提出的“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作为发力点,组织全市社区迅速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经受住了大战大考的实际检验。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市疫情防控中社区治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为此,专题调研组于今年7月创新开展专题“云调研”,面向全市发放街道、社区、居民三个层面的电子调查问卷XX、XX、XX份,开展电话访谈XX人次,并对相关部门和XX个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征集意见建议XX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及成效

当前,我市共有社区XX个,平均X户/社区;社区工作者X人,平均X人/社区、X户/人;社会组织XX家,平均X家/社区。2016年以来,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取得实效,主要体现在:

(一)党建引领有力。建立党建网络体系,依托XX个社区党委统筹带动XX个基层党组织;党在城市各领域组织覆盖率达XX%,工作覆盖有效扩大;普遍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街道社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全面覆盖、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的党建格局加快形成。

(二)扩权减负有效。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构建起更好服务群众、简约精干的基层组织架构。赋予街道“吹哨”权、“上手”权、“打分”权,建立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街道党组织“轴心”作用不断强化。推进社区减负,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取消与主责主业无关职能,清理XX%原需社区开具的各类证明。

(三)服务设施改善。2016年至2019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三年间累计下拨社区建设补助资金XX万元,努力改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均得以加强。截至2019年底,全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XX%,提前2年完成目标任务。

(四)社工待遇提高。科学建立薪酬制度体系,按当地最低工资2.5倍左右标准核定社区工作者人均补贴标准,当前平均工资为XX元/月,较2016年上调XX%。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全省均按标准落实补贴。社区工作岗位受关注度提升、吸引力增强,从业人数较2016年增长XX%,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增长XX%。

二、疫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社区党建基础不牢

1.党建网络体系标准不一。尽管各地均建立了党建网格体系,但是层级设置五花八门。就社区本级来说,XX%的受访社区党组织系党支部,XX%系党总支,XX%系党委,直接导致疫情防控力量强弱不均。例如某区构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单元)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另一区则推行“街道—社区—网格—楼组”四级组织体系,其他县(区)也是做法不一,缺乏统一设计。

2.组织覆盖率仍然不高。尽管较2016年提升了XX个百分点,但还有较大空间,新兴领域党建“真空区”依然存在,组织覆盖基础不牢导致工作覆盖效果不好。例如:某县党组织覆盖率仅为XX%,在疫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业行业党组织覆盖率仅为XX%。

3.党建融合深度不够。按《关于加强XX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均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但落实中存在形式主义。例如:问卷反映,XX%的受访社区组织召开过党建联席会议,但全年只召开1—2次的占XX%,没有形成常态化,致使党建融合深度不够,在疫情防控中未能形成合力。辖区内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落实效果不佳,大部分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服务,部分只报道不服务,个别的从未报道。

问题二:协同防控力量不足

1.社区统领作用弱。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能力不足,无法调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面积极性,各方或单打独斗、或消极应付+甚至有群众“唱反调”,社区只好唱“独角戏”。不同社区所拥有的资源也天差地别,有的社区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众多,有的却寥寥无几。

2.社区居民参与度低。个别社区居民只在开证明、办低保时想到社区,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弱,不关心公共事务、不参与社区活动,甚至不配合疫情防控。特别是转入常态化后,长期的封闭管理使居民产生逆反情绪,破坏围挡、驾车闯卡、出言辱骂等现象频发。例如,某社区反映,疫情防控初期,有居民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且向好心劝阻的社区工作者“爆粗口”,社区无奈报警,既寒心又委屈。

3.社会组织发展慢。《XX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提出目标,“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差距较大。城市社会组织较2017年增加XX个,增长率为XX%,但受访社区中,XX%拥有3个以下社会组织,不能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需要。

问题三:社区信息化程度偏低

1.信息化建设方面。XX%的受访社区表示2019年上级指派最多的任务是入户统计上报数据,但近年来我省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占比仅为XX%。XX%的受访社区无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XX%无公共网站或微信公众号,XX%无app或小程序;XX%的受访社区无法与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共享居民信息。

信息化应用方面。一些社区工作者受思维观念局限,不愿意、不善于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还存在“纸上防疫”、“表格防疫”、“开会防疫”现象。某区反映,在疫情防控期间,有社区靠“手动”登记数据,不但效率低下、准确性差,还耽误了宝贵的防控时间。

问题四:社工干部队伍薄弱

1.从人员数量看,《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规定,“每个社区可按照每300——400户常住人口配备1名标准核定员额”,全省各市(地)均按“最低杠”配备社区工作者,只能勉强保障社区日常运转,应对疫情捉襟见肘,特别是卡点人手不足是受访社区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占比XX%。例如:某区反映,作为主城区,实际是按每500户配备一名,人手本就严重不足,在疫情防控初期间除每人普查500户常住人口外,还要安排专人整理数据、值守卡点、配送物资等,实在有心无力。

2.从队伍构成看,当前我省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XX岁,40岁以上的占比为XX%,;女性占比XX%;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XX%。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学历偏低”特点明显,此外社区人员身份复杂,在编在岗的、选举产生的、部门选派的、临时雇佣的、企业分流的等等,管理难度较大,在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战斗力不足。

3.从专业能力看,社区工作者普遍缺乏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突经验,XX%的受访社区未参加过应急培训,应急预案几乎为“摆设”,且平时群众工作不够扎实,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期“一团乱麻”。例如:绥化市反映,某社区为协管值守单位提供的居民信息频繁调整且前后相差甚远,让相关单位无所适从;部分群众甚至不了解社区办公位置、联系方式,造成工作被动。

三、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是将城市基层党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号工程”由各级书记亲自部署推动,全面坚强基层党组织。二是构建标准统一的党建网络体系,建议推广“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做法。三是筑牢社区党组织堡垒,落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强化政治功能和政治引领;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率,特别注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做到应建尽建,努力实现有形覆盖基础上的有效覆盖。

四是推动社区“大党委”建设,实行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委、驻区单位联合党委和综合党委的“1+3”大工委制,注重加强对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领导;坚持党建联席会议常态化,建立轮值主席制度、反馈评价机制,加快实现党建深度融合,汇聚常态化疫情防控合力。依托主管部门建立物业等重点行业协会党委,充分发挥其疫情防控“主力军”作用。

(二)完善协同防控格局。

一是深化扩能减负。下大力气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体制创新,明确街道为基层治理主战区,党(工)委书记为总指挥,拥有对辖区内单位协调督办权、指挥调度权、考核评价权和人员日常管理权、任免建议权,确保疫情防控中“统领的动”。坚持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职责范围外确需社区协助的,实行有偿收费;完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职责清单,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使社区在履行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基础上,“腾出手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二是发动居民自治。紧紧依靠人民加强社区治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居务公开,实行居民参与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积分制,充分调动居民自治积极性。

三是发展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社会组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

(三)推进治理手段现代化。

一是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建设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健全相关协调机制,明确民政、发改、工信、公安、财政等部门责任和任务,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特别是要建强数据采集模块,推动数据采集智能化、使用共享化、分析全面化、服务常态化、应急精准化,依托信息化手段为社区减轻负担。

二是做好信息化应用普及。强化社区工作者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好微信群、小程序等便捷简易的线上方式。同时要加强已有的各类信息化推广普及,使居民线上咨询问题、反映情况、办理事项,靠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选优配社区队伍。拓宽选任渠道,突出政治标准,采取组织选任、公开招聘、机关挂职等多种方式选任社区书记,做到个保个“顶硬”。特别优秀的,通过组织程序纳入行政、事业编制,或参照管理。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年轻群体,保持队伍活力。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社区挂职的常态机制,表现优秀的可提任街道领导职务。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5

关键词名优茶;机械化生产;对策;安徽舒城

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是产茶大县。20世纪70~80年代,舒城县开始引进推广大宗茶叶加工机械,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2002年后以浙江上洋、安徽省黄山白云为代表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引进使用。自2008年茶机纳入农机购置中央补贴范围,机械增幅较大,2008年、2009年2年补贴购置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修剪机等茶机103台,全县现有各类茶叶机械300多台。然而在总体上舒城县茶区制作茶叶多数还是手工制作,目前茶叶的机制率大约是30%,其中机制名优茶虽然起步晚,但机制率较高,占比茶叶总机制率可达到50%左右。2008年全县名优茶加工大户和企业有80家,年机制名优茶300t,2009年加工大户和企业增长到100家,年机制名优茶达360t,占名优茶总产量的54.5%。相比茶叶加工机械化,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低,茶树修剪机和耕作、施肥、除草等机械在生产中使用不多,适合大宗茶采摘的采茶机没有得到普及应用。目前舒城县名优茶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茶机械数量不多、加工能力不强;茶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机械化制茶的技术含量低,进程缓慢;缺少产业化龙头,机械化效应不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有效应用茶叶机械才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搞好区域化布局,建好一批示范基地

按照20hm2茶园建1个加工厂(1套加工机械)的标准,加快小型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根据现有茶园面积和区域分布,把茶叶机械化由浅山区延伸到高山区,重点建立一批名优茶制作示范基地。根据现有加工企业分布情况,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厂实现清洁化改造,促进名优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向“茶厂标准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方向发展。对茶园面积大、加工能力较强的乡镇,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对加工能力较差、茶园管理相对落后的乡镇,应重点扶持示范成套系列加工机械,加工能力的提升可带动茶园管理机械发展。

2培育大户,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一批机制名优茶大户,鼓励有条件的大户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大户和组织外连市场、内接农户,逐步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引导和组织茶农逐步实行适度集约加工,扩大规模效益。可采取以奖代补、资金注入、新建达标重奖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各类茶叶生产、销售大户改建或兴办茶叶机械化加工厂。同时,抓住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时机,大力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共同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机械与茶园有效对接。二是实行“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搞股份合作,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和支持茶叶加工大户企业联合重组,茶叶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可与茶叶产销协会组织等各类茶叶中介服务组织相结合,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等环节互通互联,政府职能部门在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的同时搞好引导和扶持[1,2]。目前舒城县已有的7个茶叶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3扩大实施补贴项目,提高机械装备水平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直接激发广大茶农购买茶叶生产机械的积极性,极大地利于推进茶叶机械化发展,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要进一步增大茶机购置的补贴额度,适当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率。在舒城县茶叶产业经营中,流通环节收益明显高于生产环节,而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因而提高购置茶机补贴率,对新型茶机、组合配套茶机给予累加补贴,补贴实施中适当向茶叶生产大户倾斜,可进一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为名优茶机械化发展提供装备保证,也为茶叶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

4引进先进茶叶加工机械,提高制作工艺

引进先进加工机械,既要重视技术水平,又要提高机械成套率,由小型机械或单机独立作业为主,向较大型或半自动化、半连续化作业发展,提高茶叶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应用初制机械的同时引进茶叶精、深加工机械。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积极引进和推广气热杀青机、微波杀青机等先进技术设备[3,4]。立足现有机械现状,进行机械设备工艺更新,以连续化、清洁化为方向,茶叶加工过程中实现不落地、清洁化生产,快速提高茶叶制作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舒城县晓天镇在查湾建立的蒸青茶加工流水线,实现了蒸青茶的半自动化和半连续化生产。引进蒸青茶加工流水线后,只需操作人员10人,即可日加工蒸青茶近2t。

5注重整体性,着力发展茶园管理机械

长期以来,舒城县茶区在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等茶园管理环节主要靠人工劳作,效率低、成本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力大量转移外出务工,在茶叶采摘期,季节性劳力紧缺矛盾突出,茶叶不能及时采制,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价格。引进茶园拖拉机、茶树修剪机、采茶机等茶园作业机械,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对茶叶生产的技术贡献率。名优茶着重机制,大宗茶要着重机采,采茶机是节约人工最多的机械。茶园管理机械可有力促进低产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发展。

6加强茶叶机械操作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机械功效发挥

每年春茶开采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名优茶生产制作技术培训,特别是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技能培训,引导茶农调整产品结构,提早开园,多制适销对路的名优茶,通过对茶叶产加销大户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产茶区的茶园管理水平、茶叶质量安全意识、茶叶采摘特别是机制水平,从技术应用上提高名优茶外形和内质。

7引导茶树品种改良,为机制提供优质鲜叶

利用舒城小兰花获得部级证明商标的有利时机,大力搞好部级茶树良种舒茶早和新选育出的具有发芽早、抗性强、品质优良特性的山坡绿、特香早2个茶树新品系良种选繁推广工作,建好良种苗圃园。扩大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开发高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晓天、河棚、舒茶、南港等产茶乡镇,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逐步淘汰劣质品种、低改茶园,巩固无公害、绿色茶园基地。对新发展的茶园要给予茶农一定的补助,连片种植一定规模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要给予追加奖励。

8参考文献

[1]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7):201-203.

[2]华芳.浅谈宁国市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6):77.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6

(一)按规章制度办事,履行岗位职责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领导班子成员认为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一定要好好工作,不工作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导班子成员注重把握全局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较好地指导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从新疆医疗实际出发确定思路。无论是制订长远规划,还是确立近期目标,都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结合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使规划既符合上级精神,又贴近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立足医疗卫生全局把握思路。强调从医疗卫生全局上把握工作思路,就是要有大局观念,不仅正职要站在全局上筹划工作,副职和部门领导也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整体提高。三是要保持相对连续的思路。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过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取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对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切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或规划,都应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保持相对稳定,在继承中发展,在稳定中完善。

(二)恪尽职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一是合理利用经费,加快卫生事业建设

2014年厅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工作,较往年有长足进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我区公共卫生经费、自治区本级人员公用等基本经费及全区各类项目补助经费38.41亿元,预计全年全区卫生总投入达106.518亿元,预计较去年增长25%。3类7项卫生领域民生重点实事工程顺利完成,配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10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累计免费救治1532名先心病患儿、为76名农村贫困白血病患儿给予了医疗救助,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申请安排了总投资106673万元的208个建设项目。

卫生援疆全面展开,卫生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新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合作协议。截至2014年,已开展卫生对口援疆项目282个,投入资金22.89亿元。

二是理清思路,医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教育工程和面向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中等医学学历人才培养工程,当年实际招生1782名;村医待遇进一步提高到800-1200元并得到落实。

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进展顺利,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75.03%、90.26%;免疫规划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0%以上。分别对21.9万名农村孕产妇和28.2万名农村育龄产妇开展了分娩补助和叶酸补服工作,对11.6万名、2.6万名农村妇女开展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

公立医院建设持续推进,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2个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联系县医院从破除以药补医、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推动县医院建设发展,加快地区级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程。启动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自治区级13所医疗机构开展了118114、12580统一预约诊疗服务电话转接服务工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矛盾。

重大疾病防治积极稳步开展,有效应对和处置了部分地区麻疹疫情暴发;取得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自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全疆范围相继实施了5轮次儿童和4轮次成人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积接种4300余万人次,成功保持了无脊灰状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RCC)的充分肯定,并评价为应成为全球应对输入性疫情的典范。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及其他疾病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工作全面展开

卫生应急体系和组织指挥体系在这一年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迅速应对并妥善处置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任务。圆满完成了第二节届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同时,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顺利推进,完成11大类、330份食品样品检测;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初步建立起包括6类生活饮用水在内的自治区饮用水监测网。

在中医方面,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深入推进,新疆地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项目工作稳步开展,5个地州20个县(市)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试点)普查工作顺利实施。中医民族医药宣传工作有序推进,正式发行出版《维吾尔医药学古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卷》。

(三)严格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直以来,厅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上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年来,厅领导班成员时时处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首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为官务实、清廉的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重事业、淡名利,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其次,坚持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建立并坚持执行每周三上午固定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精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及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等,使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进一步增强,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亲阶段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班子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区卫生事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救治能力弱,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

据统计,2009-2011年,新疆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92/10万、682/10万和754/10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1.4和1.6倍,其中南疆三地州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69/10万、768/10万和823/1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1.6和1.8倍。

新疆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多种传染病疫情高发,除与基层防治队伍和防治能力不足有关外,还与长期投入不足,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装备落后有关。全区传染病整体救治能力薄弱,特别是南疆及贫困县、边境县传染病救治能力远不能满足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救治工作需求,急待加强。

(二)县级以下急救站点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地州市级以上城市急救体系已逐步形成,但农村急救体系建设仍然空白。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县医院加大对县级急救中心的投入,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部分县(市)的县级急救中心距离边远乡镇路途遥远,急救服务网络无法覆盖。

(三)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薄弱

我区是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发地区,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是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力保障。2001年中央支持血站建设后,受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区对采供血机构投入不足,相对于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血液安全检测等设备老化,亟需加大投入。

(四)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还需加强,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坚持

通过近半年的调研评估,目前我区尚有6%的村卫生室未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或村卫生室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虽然自治区先后于2008年、2011年按每个村卫生室补助2万元、4万元的标准予以建设,但基层配套资金大多无法落实,建设难度大,达不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部分村卫生室仅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无基本药物销售,造成部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所困难。

三、2015年厅卫生事业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强医、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抓好“四个一”,即“巩固一个观念、完善一个坚持、建好一支队伍、探索一条路子”这四项工作,重点放在创建与探索上。

“巩固一个观念”:就是始终如一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体现在为医疗事业服务的实践中。

“完善一个坚持”:继续牢牢抓好班子建设这“一个坚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管理,抓好信息化建设。把班子民主团结与医疗事业作为我厅建设的工作核心继续抓紧抓好。

“建好一支队伍”:在市委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十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契机,以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为医疗事业服务管理的队伍。

“探索一条路子”: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把医疗卫生建设与健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创新精神。

(二)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

坚持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继续组织实施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困难患者医疗救助工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苗注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工程,同时,积极筹建自治区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综合,满足社会群众对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需求。

二是切实落实医改“十二五”规划年度任务

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助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和养老保障待遇。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以创建2个部级、7个自治区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全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建设。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的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进度,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取得突破,为全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

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推动国家和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全区所有三级医院100%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力争2013年内完成全区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的评审工作。继续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项目。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和全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推进全区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加快《自治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的立法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水平

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人才推动工程。协调开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工作。积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区区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径和方法。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和对口援疆省市的支持,组织实施新一轮实施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4000名大专定向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订单定向本科层次5000名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和3000名在岗无学历乡村医生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能力和水平。

五是以综合平台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重点推进卫生部医改信息化试点项目和国家发改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力争在3个试点地州等6个试点县(市)初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机构和专业信息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新农合“一卡通”功能。完善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探索建设区域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分2-3年开展以县级综合医院为中心,覆盖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基层远程会诊工作。

六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深化卫生监督管理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7

我区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值在地方GDp中仅占2%,客观导致了有些地方政府对基层农机服务队伍建设的忽视,认为农机服务人员数量多点少点一个样,农机队伍素质高点低点一个样。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基层农机人员总量偏少,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现象,有些农机人员被调离农机系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有些农机人员经常参与当地政府日常事务,无法专心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村一级农机队伍更加弱化,农机工作基本上都由村主任或副职干部兼带。全区9个镇(街道)农业(含农机)服务事业机构从事农机工作人数23人(包括各单位农机负责人9名),在编在岗19人,在编不在岗3人,在岗不在编4人,年龄50岁以上有11人,40岁到50岁之间9人,30岁左右年轻同志3名,分别占总人数的48%、39%和13%,其中,农机专业毕业和长期从事农机工作人员仅有7人,比例不足30%,其它专业8人。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超过55岁的占72%,40岁以下是寥寥无几,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不强,特别年轻人都不愿与农田打交道,不愿去学农机具的驾驶,导致农机服务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农机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2农机组织化程度偏低,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目前,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维修服务点发展虽然已有一定数量,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服务弱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力不深、带动性不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基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扶持措施不够,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这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中,有一定规模的仅7家,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有限、功能单一、能力不强。21家农机维修服务点中,现对外正常开展维修经营服务的仅6家,他们在农机备耕、农忙作业、保管保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用户维修和配件供应需求,特别是在遇到新型或者高技术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和指导时,很多农机人员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农机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处理,现场服务严重迟后,一定程度地弱化了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功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跟不上农机化发展需要。

3发展认识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1农机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其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综观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是通过机械作业来完成。我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3.2农机化发展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加快转变我区农业发展方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大力推广精量播种、配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机械化作业。另一方面,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也需要机械作业来支撑。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农机化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人力和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传统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和设施农业的深松整地、育苗播种、冷藏加工、病虫害防治以及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借助机械作业的优势才能实现,特别是随着我区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集成生物、工程、信息等多种手段,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4农机化发展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手段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机手缺乏农机新知识、新技能的系统培训,同时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亟待充实提高。因此,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农机“阳光工程”、农民(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实施,并依托农机科技项目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功底扎实、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人才队伍。

3.5农机化发展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区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农业生产成本攀升,正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推广农机化生产,有效提高农机利用率,让农业机械更多地参与农作物耕种收以及农产品分级、贮藏、加工等环节的作业活动,是破解当前农业劳动力紧缺难题的重要路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拓展农机发展空间,加速和助推锡山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对策思考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针对当前我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设施、作业服务、科技推广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快锡山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必须加强以下几点。

4.1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把农业机械化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机化事业的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农机化发展动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定本地区农机化发展重点,完善和优化农机化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确保农机化工作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快速推进。强化农机化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部门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继续坚持“政府补贴引导,农民主体投入”的方针,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区政府引导投入、镇村配套投入、农民主体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多元投入机制。认真贯彻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和农机项目对上争取,有效整合涉农资源,全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4.2加强农机装备体系建设加快调优农机装备结构,以功能集成、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实现大中型与小型、动力与配套、常规与高性能、粮油与高效农业等农机的协调发展。稳定提高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育秧流水线和高性能插秧机、收割机,实现育秧工厂化、机插高速化、收割高效化、还田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重点向高效设施农业转移,以无锡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精品蔬菜园、斗山农业生态园等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水产、茶叶、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和畜禽“七大业态”为突破,重点推广田园管理、蔬菜播种、智能灌溉、物联网等农机装备。围绕全区农业产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创新,制定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模式和农艺标准,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4.3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谁种地”问题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因其独特优势,日益成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新引擎”,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加强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土地、资金、农机、技术等方面的生产要素联合,积极发展组织化程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要求,采取新建、翻建、扩建等办法,加快推进区域内规划布局的羊尖镇严家桥村、锡北镇寨门村、鹅湖镇三新村、东港镇黄土塘村、厚桥街道中东村、安镇街道山河村等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库一间”(机库、配件库、油料库、维修间)标准化场库建设,彻底解决以往农机存在停放难、维修难等问题,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和规范化建设提供坚实平台。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生产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集机械化耕种收、秸秆还田、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机维修、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来自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简介详见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8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的不断调整,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率将会出现越来越扩大的态势,其执行任务会逐渐加重,执行要求会逐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必然要求实现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社区矫正机构设置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两高两部的《通知》并未明确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开展和长远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推进行刑制度的改革,科学设置社区矫正机构是一个非常必要而又亟待解决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理论课题。本文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机构设置原则,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的要求,立足我国国情,结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经验,对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从以执行为重点,兼顾决定和监督共三方面作全面而缜密地思考,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法律保障,希望有助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规定及其缺陷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的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对上述五种罪犯实施执行、监督和考察工作。现实中,公安系统内部并未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而只是由基层派出所负责执行。现行机构设置在立法与执行中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我国政府所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参于起草的有关法律文件,是我国必须遵守的法律依据或渊源。其中,就有《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60条第2款规定:“刑期完毕以前,宜采取必要步骤,确使囚犯逐渐纳入社会生活。按个别情形,可以在同一监所或另一适当机构内订定出狱前的办法,亦可在某种监督下实行假释,来达到此项目的;但监督不可委之于警察,而应该结合有效的社会援助。”故而立法上由公安机关作为刑罚执行的主体与联合国的规定相冲突,也成为某些国家利用人权大做文章的依据。(二)作为专司社会治安保卫工作和刑事侦查工作的公安机关,面对新的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刑事案件日渐增多的局面,随着职责不断扩大,尤其在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财力有限、物力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繁重的社会治安保卫工作和刑事侦查工作已使其不堪重负,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难以兼顾被视为次要的社区矫正工作。因此,许多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监管对象处于失控境地,脱管现象严重,时刻威胁社会稳定。(三)公安机关虽然对社区矫正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执行的规定,但行刑效益低下。当前公安机关对罪犯基本依据各类法律文书(判决书、释放证明、解教证明)采用派出所管片民警带领治保积极分子组成“监督考察小姐”,落实责任人,纳入视线管理并在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开展工作。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当前只能做到3点:第一,严格材料接转手续,仔细检查出狱证明、释放证明或解教证明,并列入重点管理范畴;第二,严格内勤入户登记;第三,建立监控档案,上报分局和检察院。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对社区矫正的真正执行实际上都未开始。(四)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对罪犯既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也要进行有效地教育、改造、帮助和服务。目前,公安机关对于前者作了一定工作,但对于后者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涉及。现行法律并未赋及公安机关以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责。就罪犯教育本身而言,它需要专业性较强的矫正知识,而公安机关由于其专业分工的不同,在这方面则明显不足。当前社会服刑罪犯的教育基本是自我教育,改造并未真正的开展。当前,由于上述显而易见的缺陷和弊端,理论界对于公安机关作为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基本形成了否定意见。在目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只不过为了确保试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正式启动,顺利开展,减少阻力,各试点省(市)采取了不争论的态度,在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维持现行法律框架不变的前提下,组织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走一条所谓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的权宜模式运用。试点省(市)如此安排,实际上已改变了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及监禁刑社会执行的执行主体地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在条件允许时,剥离公安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二、对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社区矫正执行机构设置模式的评析目前,理论界与实践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设置相继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对于正式、科学的设置社区矫正执行机构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拟对相应较为突出的三种设置模式作较为客观、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一)由人民法院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该种理论认为人民法院作为刑事案件审判机关,有责任努力配合好有关部门落实非监禁刑的监管措施。在监管措施落实问题上,要探索多种有效的方式,人民法院可以承担社区矫正执行任务。2001年5月,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正式成立了由主管院长牵头,刑庭庭长任副组长,以及副庭长、内勤、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参加的“监管帮教小组”,并确定了6项公益活动供缓刑人员选择。并制定了《成年缓刑人员守则》和《未成年缓刑人员守则》,增强回访工作力度。1密云县法院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些社会效益,但更多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1、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专司审判工作。刑事执行权不属于司法权,而是一种行政权。由人民法院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有违司法机关的性质,有违国家机构职能的原则,有违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的要求,不利于司法机关队伍的职业化和工作的专业化;2、法院负责审判的案件逐年增加,积案率居高不下,审判任务繁重,执行难问题难以解决,人员减少、精力不足的问题又相当突出,许多应回访的没有回访。故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明显增加法院负担,影响审判本职工作。3、工作存在“死角”。由于联系不紧密,被判缓刑的外地人员无法监管,给当地基层组织写的信也石沉大海,无法了解真实情况。由此可见,由人民法院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行不通。(二)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已为理论上公认,并在试点工作中得到各省(市)一致采用,笔者认为原因有:1、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的要求,从有利于建立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行刑权的配合和制约机制出发,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应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如此一来,刑事权力配置趋于均衡;2、按照机构设置中“统一”的原则,从法律分工角度讲,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一部分,理应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负责;3、司法行政部门长期负责监禁刑的执行,在教育改造罪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负责管理律师、公证、法律宣传、教育及法律援助等相关法律工作,人员法律水平较高,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先天优势;4、目前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随着律师、公证管理的社会化与法律宣传、教育的多元化而趋于弱化,尤其是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无权管理刑罚执行工作,有相当多的司法行政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赋予其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其潜在的巨大功能;5、从国际情况看,国外多数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或者相应的机构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尽管这些机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称谓,但在隶属关系上,多数国家都是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基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同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但在微观层面——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具体设置上,有学者依据我国现实国情却存在着一定分歧,主要有两种意见。1、有学者认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管理应以条为主,以块为辅,即以监狱管理局为主,地方政府部门为辅。监狱管理局在各街道或乡镇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作为监狱管理局的派出机构,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受监狱局直接领导,同时受街道或乡镇政府部门监督、领导,属双重领导体制。该观点所持理由确有其一定道理:①社区矫正人员的真正身份是罪犯决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本质是对罪犯的刑罚执行,必须由具有刑罚执行权的人员来实施;②社区矫正工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罪犯的有效监管,而实施有效的监管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尤其是在我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更需要由专门机构即监狱管理局集中精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2笔者认为,固然监管改造工作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刑罚执行工作,都是以改造人为宗旨,都是以将罪犯教育成守法公民、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犯罪为目的,社区矫正工作必然要求监狱管理部门的紧密参于和大力协助,但由此脱离实际地认识不清二者之间的差异,过分强调、人为拔高监狱管理部门的条件和作用,从而主张监狱管理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负主导作用则无疑相当片面,理由有四:首先,监管改造(监禁刑的执行)与社区矫正(非监禁刑执行和监禁刑的社会执行)具有明显的差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刑罚执行方式。具体表现为:①执行场所不同。前者是封闭的监狱,后者是常态的社会环境;②执行对象不同。前者包括各种罪犯,后者是刑期较短、社会危害较小,不需要在监狱服刑的特定种类的罪犯;③执行方式不同。前者具有管理和执法上的强制性和严厉性,后者更倾向于自律性、人性化和福利性;④执行要求不同。前者要求集中关押,后者是分散的家居生活为主的管理;⑤执行主体不同。前者是监狱及其人民警察,后者需要多个部门、团体及个人参加;⑥执行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刑罚执行、监管改造,后者还包括在思想、心理、法律、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多种手段和方法的帮助和服务;⑦执行理念不同。前者客观上追求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后者强调刑罚个别化的矫正理念,更多的是追求刑罚的个别预防目的;⑧经费来源不同。前者由国家供给,后者国家只保证部分经费。故而,指望照搬监狱管理部门的监管改造经验用于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想法不具有适用性。其次,现行的省垂直管理的监狱管理体制很难使地方各市、县政府承担一定社区矫正管理职能,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相配套的组织体系分管这项必须紧密依靠地方的社区范畴的刑罚执行工作,导致政出无门,工作无法归口,社区矫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事实上,监狱自身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如财政拨款不到位等种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根源于现行的监狱管理体制。第三,监狱工作的现状使监狱管理部门无法担负起社区矫正工作的重任。当前监狱本职工作非常繁重,监管、教育、改造、生产、维护安全等任务艰巨,监企不分、监社不分的负担加剧,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监狱布局调整、队伍建设和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等才是监狱工作的重心所在,加之监狱基层警力严重不足,经费不能正常到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仍有待发展,故而对于社区矫正工作既缺少计划安排,又无目标任务,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无疑力不从心。况且,探索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新方式,本身就是为了缓解监狱押犯增多,结构变化,责任加重,行刑成本巨大,行刑效益低下的问题而开展试点的,再由监狱管理部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显然混淆因果,违背初衷。另外,上文提到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规定的相应内容也成为监狱管理部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障碍。2、笔者曾考虑应将社区矫正的执行工作交由司法行政部门中的安置帮教机构负责,统一管理这两项工作。该观点在实践中亦有反映,上海市司法局于2009年1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就明确在区县层面上,区县司法局在已有的编制内指定基层科或安帮科具体负责。如此安排,笔者有如下考虑:首先,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有其相似性,二者都位于常态的社会环境,都有教育、帮助就业和生活,预防犯罪的任务,都是具有亲和力、人性化和福利性的社会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团体及个人的广泛参与,管理模式相近。其次,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具有工作上的关联性,安置帮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延伸。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增多,内容不断完善,外延更加广泛,形成了罪犯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故应充分利用安置帮教工作形成的有利条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二者在工作上应紧密结合。第三、社区矫正是弥补现今安置帮教工作缺陷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实际成效并不乐观,刑释人员的安置率越来越低,重新犯罪率大幅上升,安置帮教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刑释回归制度存在法理上的难题。因为,除被剥夺政治权利外,罪犯一旦释放,就恢复了宪法规定的法律权利。根据其法律地位,不得再限制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行为自由权。故安置帮教工作只能建立在刑释人员自愿基础上,这种自愿性质,就决定了管理的软弱性,即只能依赖于引导性、帮助性的方法,缺乏强制的管理措施,这便导致了安置帮教工作难以发挥作用。而被执行社区矫正的罪犯虽然身处社会,却是有条件的释放,执行部门具有强制性管理的法定权力,法律还明了其中某些人员诸如假释罪犯特定的义务,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定期向执行部门汇报并随时接受检查,对于违反者还可重新收监执行。故而社区矫正解决了出狱后一段过渡时间的有效控制,使罪犯既有一个在有效管理和控制下逐步的适应社会的条件,又有一个在社会环境中相对自由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的生活模式和取得就业机会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强制性的缺陷,提前分流了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故将二者统筹管理,便于协调做好相关工作。虽然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联系紧密,但要将这两项职能统一交由某一具体机构如现有的安帮科负责,却又有所不妥。理由有二:第一,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性质不同,是二者不能由同一机构负责管理的根本原因。社区矫正是针对罪犯的刑罚执行活动,这个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刑罚的强制性、处罚性特征,体现刑罚惩罚犯罪、改造罪犯的目的,这是区别于安置帮教工作的根本标志。性质的不同,从而导致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管理处遇和任务职责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将罪犯与非服刑人员置于一个机构共同管理,明显不合法治要求,难以区别对待。第二,虽然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安置帮教领导小组,由多个部门参加,但实际负责该职能的司法行政部门的安置帮教机构编制少,人手紧,任务重,一个机构承担两种职能的工作明显无法胜任。故现在某些省(市)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交由安帮科具体负责的做法,只是在机构设置不完善的情况下作的合适的权宜之策。根据对上述三种机构设置模式的评析,可以得出一个最主要的结论:职能的单一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在司法行政部门内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社区矫正执行工作,而不能由其他职能部门兼管,但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紧密参与,尤其要重视监狱管理部门的大力协作。三、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科学设置立足于我国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笔者认为,科学设置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应形成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其总体格局应是“政法委统一指导,司法行政及其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政法部门协作配合,多个单位积极参与,司法所具体执行,监狱派驻警察协助”的模式。(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政法委和综治委牵头,由司法行政、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和团体组成,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研究、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刑罚执行和公正执法需要各政法部门的参与,对执行对象提供有力帮助、给予指导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大力协助,对执行对象的教育需要一批热心矫治事业、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社会志愿者的加盟,甚至还不能忽视矫正对象家属和亲友的作用。因此,成立领导小组非常必要。凡涉及本地社区矫正的发展规划、重要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都要由领导小组乃至当地党委政府讨论决定。(二)在司法部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与监狱管理局并列。作为职能部门,该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并取消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和监禁社会执行的执行主体资格。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各省司法厅(局)和市、县司法局内分别设立相应的社区矫正职能机构组织和管理本辖区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要尽快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职业队伍,各级机构应确定编制、确定岗位、确定任职条件。待时机成熟时,应建立专职矫正执行官制度,欲成为矫正执行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因社区矫正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为利于和级别较高的公、检、法开展工作,根据其刑罚执行的特殊性,可借鉴省级监狱管理部门的经验,行政级别应相应提高,即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为副厅级,市、县分别为副处级和副科极。当然,某些基层县(区)在人员配备尚未到位时,可暂与安置帮教部门合署办公。(三)为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司法行政部门资源,发挥司法所的作用,应赋予司法所以刑罚执行权,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司法所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能够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社区矫正的工作,司法所的行政级别应同许多地方的公安派出所一样,相应提升一级。司法所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依法办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手续,具体实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对矫正对象适时进行谈话教育,组织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进行帮教,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就业及生活等方面困难。同时,由于社区矫正与监狱工作紧密关系需要加强工作间的协调、配合,且社区矫正工作确无经验可循,而监狱警察长期从事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积累,易在罪犯中树立威信,故在有条件的地方,省监狱管理局应负责向当地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派驻警察,协助司法所具体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派驻的监狱警察行政上隶属于监狱管理局,业务上受当地司法局领导。派驻的监狱警察的职责是:协助司法所指导司法助理员应对矫正对象开展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矫正对象集中到监狱接受教育,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和考核。对违反有关法律规定,但未构成重新违法犯罪的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人员,及时报请省监狱管理局收监;对违反规定但未构成重新犯罪的假释人员,向假释委员会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对违反有关法律,构成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协助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对违反规定,故意逃脱监控的矫正对象,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抓捕。四、社区矫正决定机构的优化配置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和监狱法的规定,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宣告缓刑的权力由人民法院行使,批准监外执行的权力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行使,如此配置是合适的。但争议较大的问题是假释的裁定权归属及其机构设置。刑法规定,假释案件的裁定权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行使,对此笔者有三点疑议:(一)从假释的性质来看,它不是改变原判决,只是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并非改变法院的判决,不涉及法院的职能——行使审判权的问题。(二)假释的依据是罪犯在服刑期间的悔罪和改造表现。法院审理假释案件时,只能通过对监狱管理机关所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往往使法院的审理流于形式,又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三)由于法院无法切身体会到假释对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的作用,审理人员在裁定假释案件时,更多的不是考虑假释对罪犯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意义,而是考虑假释出去以后,如果再危害社会,是否会承担责任,故而往往对假释的数量控制较严。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统计的数字,就缓刑和假释两项,2000年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澳大利亚达到77.48%,美国为70.25%,韩国、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48%,而我国缓刑适用率为15.85%,假释率仅为1.63%.3由于没有专门的假释决定机构,既造成法院职能的越位和虚化,又反过来制约假释的适用,造成行刑政策过于苛刻,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应用这一法律手段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况且世界上实行假释制度的多数国家均是把罪犯的假释作为刑罚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规定由专门的行政机关来裁定。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法院不宜再承担假释裁定权。但同时,亦不可将假释裁量权交由监狱管理机关行使。笔者有如下考虑:选择适当的罪犯作为社区矫正的对象,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执法活动,也是罪犯普遍希求的处遇。故不仅需要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更要把假释的决定阶段置于制度性的有效监督之下。要避免监狱管理人员利用体制上的便利和防范上的漏洞,以个人的情感和利益,进行权钱交易和司法腐败,从而将应在监狱服刑的罪犯移交社区,使之提前假释。同时,罪犯的评估工作需要专业性、多学科的知识,要求专门部门组织实施,而非取决于监狱管教警察的主观印象。因此,假释决定权既不授予司法机关,也不可授予监狱管理机关,而必须由专门机构行使。对于社区矫正决定机构的优化配置,笔者有以下思考:(一)应在司法部和各省司法厅(局)中单独设立专门的假释委员会。该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假释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定,行使对假释的批准、否决、取消和中止权。假释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要具有较高的资格和条件,一般由监狱管理机关警官、社区矫正机关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犯罪学家、医务人员(司法精神病方面)、心理学家等组成。待时机成熟时,应建立专职假释官制度,欲成为假释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裁定假释时要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听取罪犯本人汇报和基层监区的建议,认真进行专家论证,严格评估罪犯在狱中的表现及在社区中的危险性程度。罪犯的危险性评估不是采用现行模式的模糊不清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各项具体量化的危险性评估指标,从而决定罪犯是否应获得假释。决定形成后,应在罪犯所处监区进行公示。针对我国罪犯假释率过小的现状,在严格执法基础上,应加大假释的裁定数量。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假释不仅是对罪犯的刑事奖励措施,还应成为罪犯普遍享有的权利。(二)人民法院继续负责判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工作。法院应重视控制自由刑总量,依法加大对上述四种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缓解监狱人满为患的压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三)监狱管理机关继续负责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工作。要放宽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扩大老残犯监外执行率,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监外执行的审批程序,严防违法违纪和司法腐败的发生。五、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的健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目前,在检察系统内部,从上到下都设有专门的监所检察机构,负责对监狱和看守所的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检察机构,非监禁刑的执行和监禁刑的社会执行显然难以被置于检察院监督之下,无法被纳入刑罚执行监督体系。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精简、统一、效能”的机构设置原则,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现实可行的方法,应是检察机关内部的监所检察机构在原职权基础上升格为统一的刑罚执行检察机构,负责对包括社区矫正的全部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检察方式在借鉴目前监所检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监督方式。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的要求,新的刑罚执行检察机构应创新监督程序,可在假释委员会和社区所在地派驻检察员,发现社区矫正决定和执行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防止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矫正对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或行政不作为。尤其要加强暂予监外执行审批工作的监督,明确审批责任制,实行执法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大检查要形成制度化。同时要注意维护罪犯的合法权利不受剥夺和限制,认真受理和审查罪犯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六、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法律保障社区矫正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工作,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目前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没有全面、系统、明确的规定,各种矫正对象的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和监狱法等法律法规中。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非监禁刑和监禁刑社会执行的法律是在若干年前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制定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粗放,并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完全适应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未能全面、科学的规定社区矫正决定、执行、监督机构的具体设置,使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按照法律规定顺利开展。目前,法律规范的不完备和滞后性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社区矫正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社区矫正试点的风险很大,容易产生依法执法和探索试点之间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对具体执行的事项掌握标准不一,造成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影响试点各方积极性,束缚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最直接的依据,必须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与颁布的专门性法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o一o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笔者认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应由实体性的刑法、程序性的刑事诉讼法和执行性的刑事执行法三部分组构而成。我国已先后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再制定《社区矫正法》,与监狱法一道组成我国的刑事执行法,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我国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社区矫正法要全面规定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人员组成、执行对象、矫正形式、工作任务、执法程序、考核方法等内容。由于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制度,制定一部科学的社区矫正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全国人大并未将制定社区矫正法列入近期的立法规定。故而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可操作性的社区矫正法规迫在眉睫,以便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有法可依,走上正轨。该法规要明确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并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包括矫正对象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同时,应尽快对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进行修改和补充,明确社区矫正的判决、决定、诉讼、执行和监督的法律依据,并与规划中的社区矫正法相配套、协调、吻合,以实现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社区矫正乃至整个刑罚执行活动得以有效运行,为全面构建我国现代刑事法律体系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9

一、坚持学习宣传与贯彻执行并重,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法制化

一是积极争取领导重视。20**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精神,为我们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为学习贯彻好《条例》、《暂行规定》及《通知》精神,我们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区委书记雷晓达、区长周迎春十分重视,立即作出了重要批示,分别在区委中心学习组、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上组织了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学习。并要求我们将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和文件汇编成册,呈送全体区级领导、发放给编委各成员及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全区领导干部机构编制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为我区机构编制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努力营造依法治编的浓厚氛围。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平台,广泛宣传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及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深入各单位调查了解,走访座谈,不断提高全区干部职工的机构编制意识,通过大力宣传和深入走访,目前我区批条子、打招呼的领导少了,争机构、争编制的部门少了,机构编制工作压力明显减小,初步形成了各级领导支持重视、服务对象理解配合、编制部门以身作则的依法治编的浓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对照《条例》、《通知》要求,我们开展了一次“回头看”,对历年来制定的机构编制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凡与《条例》、《通知》规定相符的,予以保留;凡相违背的,予以废止;凡原则上符合的,进行修改完善。实现了与《条例》、《通知》的良性互动和有力对接,机构编制工作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

二、坚持严格控编与编内调剂并重,推进编制实名制度化

一是切实把好编制审批关。近几年来,我区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控人员编制数量,始终坚持机构编制“编委会”集体审批制度,形成了一套编委会领导和成员单位共同把关的良性工作机制,在机构编制审批上,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做到“三不”:不增设机构,工作任务新增的部门,所需机构编制通过内部整合和调剂解决;不越权审批,严格按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不混用编制,严格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确保全区机构只减不增,编制在总额内调整。在编制使用上切实做到“四先四个一律”:组织部门提名研究干部先查有无领导职数,无领导职数一律不上常委会研究;财政部门安排预算经费时先看单位编制情况,超编单位一律不增拨经费;人事部门调整交流干部先问有无编制,无编人员一律不调整交流;单位进人先核有无空编,没有空编一律不准进人。二是严格落实编制实名制。我区于99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编制到岗、人员到位、工资到人”编制实名制的控编管理制度。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全部实施了编制实名制的管理。在实施编制实名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遇到了人员多、编制少的矛盾,面对着定编难的问题,为了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我们根据经费渠道和岗位分类在全区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办法,通过公布编制岗位,经考试、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择优录用,编制到人,有效地解决了定编难的问题。自实施编制实名制后,全区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的编制性质和经费渠道,实现了编制、人员、工资发放的“三统一”。由于“编制实名制”工作落实到位,2006年公务员登记工作和工资改革得以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总量控制机制。我们本着“控制总量,内部调整,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增长,对各部门呈报的机构编制议题,严格进行审查和论证。对不符合改革方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又增加财政负担的坚决予以否决。对于当前急需增加人员编制的,我们在掌握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经过认真调查论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增编理由充分,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原则给予调整解决。如今年,我们从职能弱化的区农保中心调整了4名人员编制到区低保中心,既体现了控制总量、内部调整的原则,又体现了编制工作积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坚持编内进人与凡进必考并重,推进选人用人规范化

一是严把编制入口关。近年来由于转业军官、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甚至认为退伍军人指令性安置可以不受编制限制,要求安置到一些无编单位。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必须在编内进人的建议,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部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共同把好入口关。二是坚持“凡进必考”。对于空编单位进人,我区严格按照用人单位提交申请,编制部门核实空编岗位,区委常委会或区公开招考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察的程序进行。对具有公务员职能的岗位,上报全省公开招考;对区内行政单位的岗位调整,实行公开选调,择优上岗;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公开选聘。2005年以来,我区共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37名(其中到乡镇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13名),为区委办、区政府办等单位公开选调公务员4名,为畜牧水产局、远教中心、教育系统及卫生系统各单位公开选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人。既保证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又体现了我区人才引入机制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凡进必考的原则,为我区社会事业发展招纳了贤才,增添了新鲜血液。

四、坚持调查研究与监督检查并重,推进监督检查经常化

一是主动与组织部门协调,将机构编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列入区委对各乡镇、街道、基层党委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二是针对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办多次牵头联合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对全区乡镇、街道及区直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及信息,进一步掌握情况,澄清底子。同时,我们坚持每个季度对在编人员的台帐、卡片和手册进行一次清理,做到上下相符,帐实相符。对部分乡镇存在的机构设置不规范、机构职能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划转建议,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对人员异动的,及时办理人员增减核编手续,保证了人员现状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坚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与经费挂钩的原则,加强与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的进一步协调配合,每年对进入工资统发中心的人员进行一次清理,防止“吃空饷”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控制了人员经费开支,减轻了区财政的负担。五是联合区监察局设立了“2220224”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几点体会:

一、政策法规的施行是重要法宝。一是新条例法规的出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是对过去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成果的总结和肯定。对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和要求,如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一支笔”审批,防止条条干预等作了进一步明确。特别是过去常说的“编制就是法规”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新条例法规的施行,是依法治编的良好开端。《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通知》阐明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定》确立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提出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这些都为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制化,坚持机构编制管理的集中统一、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扭转了过去无法可依,编制管理失之于软的状况。

二、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协调性强,离不开党委、政府领导的有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无论是“编制实名制”的控编管理制度的推行实施还是日常管理,都要多请示、多协调,赢得领导重视,切实把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同时,要积极与纪检、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互相配合,各负其责,形成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做好全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编制实名制度是重大举措。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我区掌握机关编制“实情”、防止人员无序增长、从制度上预防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混编混岗、“吃空饷”等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小区车辆;门禁;智能化管理系统

1.小区实施车辆智能化管理的必要性

1.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内停放的车辆越来越多,小区原有的人工登记弊端渐渐显现出来,人工登记的安全可靠性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需求。

1.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用计算机对小区车辆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2.目前小区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它以集成电路卡为载体,以阅读和书写系统,计算机软件,车辆挡车器为终端与其他配套设施相结合。系统中以iC卡为载体,它以CpU,epeom,内存为核心的具有强大的智能计算和存储能力,不但可以当作小区车辆出入凭证,还可用于小区物业费,消费,门禁,等的一卡通管理,可作为小区出入的凭证,只须一张卡,一个管理中心可以通过小区,不久的将来,它将会风靡社会的各个角落。

3.在小区如何具体实施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

3.1小区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定位。

根据小区的基本条件和管理要求,系统设计可采用整个停车场出入口无人职守的iC卡停车场管理系统,对于社会车辆和小区车辆混合出入的门口,可设计为期刊和临时收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iC卡采用可扩展功能的智能非接触式iC卡,为以后发展的小区一卡通终端设备提供非重复建设的前期设计定位。

3.2小区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时应具备的功能。

(1)系统可采用期刊管理模式,对小区固定车辆,经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心授权,给予一定期限内的自由通行权利;数据库可自动记录该期卡车辆的所有进出记录和图像记录;也可采用储值卡管理模式,对临时来小区的车辆,进行临时收费和统计;还可采用储值卡管理模式,对经常来小区的固定车辆,采用自动扣费收费模式,使该类车辆在无人值守的通道自动出入。

(2)系统应具备数据远程传输功能和远程控制功能;设计应遵循24小时不间断运行原则;具备电磁干扰防护与静电防护;应选用工业级器件,适应恶劣、复杂的工作环境。

(3)系统硬件设备模块化设计应采用分布系统,便于以后子系统增加和功能的增加,计算机设备的各种资源保留充分的余量;软件的设计采用子系统和功能的模块化,子系统和功能的增加只是模块的增加;系统的设计保证以后因技术调整和通道口的增加而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对于所有的数据文件都应有保护措施,对于数据的建立、修改、删除以及查询都应有授权,以防止对数据的非法操作;对于原始数据的修改及删除均有日志文件进行记录以便日后查核。

(4)系统应提供各种系统资料以不同的报表形式输出,提供任意形式的查询并以报表形式输出;系统应具备脱机,脱网运行;系统在网络或电脑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系统应读卡响应速度快,读卡时间不能大于0.1秒,自动挡车道闸应具有防抬杠、全卸荷、光电控制、带准确平衡系统等功能。

4.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新技术

4.1车位引导系统。

车位引导系统是一个以超声波车位检测器、车位引导屏、车位显示屏、计算机管理为核心的车辆泊车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先进的超声波车位检测技术、车位引导、车位显示技术相结合,对车辆进入停车场泊车进行管理。通过安装在每个车位上方的超声波车位探测器,实时采集停车场的各个车位的车辆信息。连接探测器的节点控制器会按照轮询的方式,对所连接的各个探测器信息进行收集,并按照一定规则将数据压缩编码后反馈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完成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车位数据发送到停车场各个LeD指示屏进行空车位信息的显示,从而实现引导车辆进入空余车位的功能。系统同时将数据传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将数据存放到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可通过计算机终端查询停车场的实时车位信息及车场的年、月、日统计数据。

4.2图像对比系统。

本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和电脑多媒体技术,来记录核对出入车辆的车型和车牌,配合iC停车卡,以保证停车场内车辆的安全。同时可配合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车辆车牌和车型。

在车辆入口配置高速高分辨率彩色摄像机,将车辆出入的实时图像通过视频转换卡传入电脑,电脑将车辆入场时的图像记录下来,由保安员做比对,同时将车辆出入记录存储在电脑数据库中,并可查询和打印。通过图像记录和iC卡严格核对出入场的车辆,保障了停车场内车辆的安全性,有效地防止了盗车。

4.3车牌自动识别系统。

车牌号码自动识别系统能自动侦测、识别及验证行驶或停泊中车辆的车牌号码,能准确识别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车牌号码,实现无人值守管理停车场功能。

4.4远距离刷卡感应系统。

系统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的要求,对部停车场固定用户增加远距离刷卡感应系统,不仅能方便固定用户的进出、提高小区固定用户的通行速度,同时能提升小区物业管理的档次及良好的外部形象。

5.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车辆自动识别和信息化管理,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并统计车辆出入数据,方便管理人员进行调度,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有效防止收费漏洞。小区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将是智能大厦或智能住宅小区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它对小区的现代化文明建设、稳定地控制车辆进出、公正严格地进行收费、保证寄存车辆的安全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未来的小区车辆管理将更加复杂化、智能化,系统管理也将更开放、更灵活,形成一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使小区的综合管理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信息技术的发达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红外技术等一切更为高级智能化的技术将会在小区车辆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区车辆管理更趋于人性化、可视化、和谐化。为创建和谐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车辆智能化管理浅谈作者:段东立,期刊东方企业文化oRientaLenteRpRiSeCULtURe2007年第03期.

[2]张深基.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3(2):14~17.

[3]高杰.停车场计算机智能化系统设计[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18(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