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十篇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十篇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13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1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3月份单位学雷锋活动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月份单位学雷锋活动月总结范文一三月份以来,我院各团支部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积极响应团组织的号召,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了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彻底克服形式主义,各团支部都对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并及时上交了这些材料。在此期间涌现了不少的优秀集体,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了雷锋精神,走进了雷锋那伟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三月五号,“学雷锋日”已经过去,但同学们参加学习雷锋活动的热情依然积极,雷锋精神依然在我院的每个角落绽放光芒。相信通过活动,大家应该体会到,“学雷锋”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表扬,学习雷锋精神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每个人,关心每件事,同学相处要像兄弟姐妹般相亲相爱,让生活处处都洋溢着和谐融洽的温暖气氛。

三月五日虽然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雷锋活动就此结束,并不意味着在以后的生活中将雷锋淡忘,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使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精神成为我们的一份良好的品格。那么,雷锋精神将永驻我们的校园。

3月份单位学雷锋活动月总结范文二今年是伟大的题词“学习雷锋同志”44周年,也是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以进一步推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的精神,红塔区各级团组织在”3.5“期间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新的任务区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发展,科技,文化,卫生“三农村地区,四个融入社区”活动。3月3日,团区积极响应号召,以“安全红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有效地促进本地区的反毒品战争的过程中,艾滋病三年为人民,为当地人民传送给传单,宣传图片,照片和其他艾滋病宣传艾滋病禁毒宣传材料,在总共2000多。“三农村”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内容丰富,多样,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人民。

二是全区各乡镇、街道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北城镇团委联合77208部队在集镇范围内掀起“传雷锋精神、帮老助老净家园”活动,近500名部队官兵和青年志愿者在活动当天开展了集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敬老院和学校的卫生清理活动,镇卫生院团支部开展“3.5”义诊和疫病防治知识宣传;凤凰路街道团工委、李棋镇团委开展全国第八个爱耳日宣传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面向市民举行“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大型康复义诊咨询活动;春和镇团委、卫生局团委等团组织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及其它疫病、疾病防治知识宣传,进行义诊,免费发放“复方三七补血片”等药品共计1500余盒。

三是学校团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共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玉溪华培学校团委认真整顿班风、班纪,规范校风、校纪,倡议全校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创建文明华培,共筑平安和谐家园,并组织团员青年到春和镇宣传雷锋精神,对春和镇的主大街作了卫生清扫,共清除垃圾二十多袋,受到春和镇人民的好评;玉溪六中团委组织初一年级全体团员,对学校教职工宿舍楼楼道、扶手、花台等地方进行认真的打扫和擦拭,同时对楼房四周及操场进行了卫生清理。让共青团员在劳动中体验了劳动的快乐,感受了劳动所带来的收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引以自豪。

全区各级团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我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学雷锋高潮,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各种形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3月份单位学雷锋活动月总结范文三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全省、__市“学雷锋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__市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为主题的学雷锋系列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市制定下发了《中共__市委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_委办发2012【2号】)和《关于3月份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进行详细规划,明确各部门责任。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了“__市要通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建优美的__城,做优秀的__人。”并要求全市上下要抓住这次“学雷锋活动”契机,将弘扬雷锋精神与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对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打造诚信__。市委、宣传部长__亲自对我市学雷锋活动进行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形成了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广泛发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3月1日,“我们都是志愿者”——__市“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主题活动暨万人签名活动在__举行,__市近千名志愿者参加启动仪式。市委书记__,市委、宣传部长__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带头在“学雷锋树新风我志愿我行动”签名墙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__市“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主题活动也随之同步启动。市电台、电视台、新闻网、__周刊、__官方微薄等媒体以不同形式向全市公民发出弘扬雷锋精神倡议书,开展“寻找身边好人”活动,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发动群众寻找我市范围内的雷锋式人物和学雷锋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全市各镇乡、部门及中小学校有效利用网站、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城区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出租车、公交车、金融机构、沿街门店等400余处LeD显示屏对学雷锋活动标语进行了滚动播放,为活动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学雷锋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3月31日,__新闻网刊载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稿件118条,__官方微博信息68条,各级各类媒体已刊载或播送学雷锋活动相关内容200余条,电视台、新闻网及城区各类LeD显示屏播出学雷锋活动宣传标语二十余万条次。通过广泛宣传,极大的扩大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仅3月份,__市至少有2万人直接参与到学雷锋系列主题活动。

三、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利用3月5日上学第一课时间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主题团、队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雷锋精神,引导大家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学习雷锋的自觉性。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主题征文比赛,号召广大师生重温雷锋事迹,了解雷锋同志生平,学习雷锋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参与传承雷锋精神活动,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2、组织开展窗口服务活动。

交通、旅游、银行、电信、医院等窗口单位把学雷锋活动和窗口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使之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交通、旅游系统组织60余名志愿者佩戴党徽、团徽,身披“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绶带,通过在客运中心、宾馆酒店等场所为群众提供旅游咨询、帮助旅客提行李、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弘扬雷锋精神。

3、组织开展学雷锋文艺演出活动。

3月5日,市妇联组织13支表演队,200多人,开展“巾帼志愿者文艺展示”活动,以舞蹈、学雷锋歌曲、弘扬革命英雄题材的各类文艺节目宣扬雷锋精神,展示巾帼志愿者风采。

4、组织开展广场志愿者集中服务活动。

3月5日,我市在__大厦广场分成八个区域开展雷锋精神宣传、环境保护、健康义诊、安全防护、免费摄影等系列志愿者活动,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掀起了“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活动的高潮。据统计,服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一万余份,义卖物品3000余元,开展免费理发100余人次,义诊服务600余人,回收废旧电池2000多块,5000余市民参与其中,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高潮。

5、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市城管局、团市委组织30名党、团员组成文明劝导队在城区各主要路段对影响市容市貌的不文明进行温馨劝导。并设立两个宣传点,散发法律法规宣传单,耐心解答市民咨询。文明劝导有力纠正了各种不文明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6、开展关爱帮扶志愿服务活动。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部分特殊困难群体、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下岗职工提供爱心帮助、亲情沟通、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企业职工、预旅官兵、学校师生等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市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嘘寒问暖。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把欢乐和爱心传递到每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心间,以实际行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7、演讲活动唱响学雷锋主旋律。

组织医生、教师、学生、交警、城管、创业青年、宾馆酒店等行业工作者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主题演讲活动,在各行各业挖掘出一批“雷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标兵。并与媒体相结合,充分借助电视台等有效载体,对演讲内容进行实况录播,把雷锋精神传遍千家万户,引导广大市民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演讲活动除在__电视台播出外,还在__新闻网、城区大型户外电子屏进行了播放,进一步提升了宣传效果。

8、开展诚信__活动。

3月15日上午,我市在__大厦广场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暨“诚信兴业、共铸文明”活动。活动中,来自各企业的志愿者们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耐心解答消费者疑难,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同时,通过分发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形式,增强消费者自觉维权、主动维权的意识,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每位消费者的自觉行动。

9、开展雷锋文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活动。

市文体局组织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优秀__人、传唱经典歌曲”为主题的周末广场文艺活动,让群众在参与和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学习雷锋精神。市电视台选择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影视作品,通过播放坝坝电影的方式,让雷锋精神、雷锋文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2

传承文明家风共建文明家庭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可以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期间连续在央视播出。最终,武亦姝获得冠军。这一节目的热播,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热点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情操,做一个有品位的现代人;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利于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有利于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三、良好的家风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四、如何形成良好的家风?

①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建立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②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影响教育未成年子女。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的精神支撑。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①保护本民族文化。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③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④认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⑤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中考典例】

1.(2016・山东烟台)“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有人说,“家风”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人说,“家风”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倡导这样的“家风”有利于()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③全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辨析题肢选项,依据教材知识,作出正确选择。倡导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①②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说法错误。故选B。

2.(2016・湖北黄冈)材料一2015年10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答出四点)

材料二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什么?

材料三2016年3月22日,在湖北罗田县城南新区中央街,一位捡破烂的老汉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路过此地在罗田县人民医院实习的黄冈职院在校女大学生余康颖见状后,连忙下车跪地给老人按压肺部,做人工呼吸,嘴对嘴吸痰40分钟进行施救,被评为“最美女孩”。

(3)余康颖的做法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第(1)问“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的是“是什么”和“怎样做”,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第(2)问要求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用娴募壑底荚颍回答时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3)问是启示型试题,可以从“怎样做”的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1)①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千万不能迷失自己。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④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⑤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等等。

【强化练习】

1.举办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属于社会主义()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D.政治文明建设

2.2016年9月,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的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惊艳全球”,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和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贡献智慧的“中国方案”,共同铭刻在世界记忆中。这表明()

a.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所有的中华文化都值得世界继承和发扬

C.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优于西方文化

3.武亦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创造了《中国诗词大会》有史以来最高分。她庞大的诗词储备量、沉着冷静的心态让很多观众感到惊艳。更令人为之倾倒的是武亦姝在赛场上的从容自信,比如抢答时表现勇猛,用她的话说:“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武亦姝从小喜爱读诗词,强烈的兴趣所致,也是她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作为一名“学霸”,武亦姝令周围师生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其淡定的心态。电视里在播放她的节目,家人在看,她却不看,只管自己写作业,不是一般的淡定。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

(1)武亦姝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佩服?

(2)武亦姝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B2.a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3

李国武常说:“做人要讲良心、讲诚信,我一辈子痛恨假冒伪劣,一直拒假反假。”他不惜花巨资收假购假再销毁,他凭良心办厂,用道德自律,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20年来,他主动焚烧销毁假冒、不达标产品和原材料20多次,焚毁总价值超过85万元,放弃潜在利润高达600多万元。

李国武还带领企业帮助当地13个乡镇6万多农民致富,年增收3亿多元;资助过全国10多个省市的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和陷于困境人士共4000多人次,扶贫济困超过600万元。

李亚威,民进深圳市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导演。她扎根云南楚雄,用文字和镜头参与“抢救、挖掘、保护、弘扬”濒临消失的彝族文化,以13年的坚守来履行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承诺;她把艺术价值置于时间、金钱乃至健康之上,以忘我的工作来履行对作品质量的郑重承诺,创作出了大量获得部级和国际奖项的优秀作品。

今年4月,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在接受《深圳特区报》的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民进会员,李亚威将自己奉献给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民进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民进一向拥有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对文化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爱心的传承。”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4

引入诚信教育:院士讲述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国际科技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科研道德教育,要从预防抓起,使科研工作的“入门者”从起步阶段就为自己的科研生涯奠定诚信和责任的基础。为此,上海市科协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副主席曹振全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精神,充分认识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上海科技界、教育界的一项共同使命和长期任务,对于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对进一步在上海推动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此后,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教委多次进行了沟通协商,成立了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协调,保证宣讲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

2011年11月29日下午,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举行,杨福家、叶叔华、郑时龄三位院士为上海近3000名在校研究生做了主题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精彩报告。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巡视员孙也刚等出席报告会,并为三位报告人颁发了“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宣讲团”专家聘书。与会者纷纷表示,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科学道德,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学风和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建设优良学风从我做起,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

护者。

加强专题培训: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

科学发展需要道德的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对科技进步的引导作用,上海市科协积极创造条件,为学会搭建自律平台,使道德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土壤之中。

2011年7月,上海市科协组织编写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学习参考资料选编》,为学会开展科学道德教育准备学习材料。材料选编了2000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的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预防学术不端的32个规范性文件。分为中国科协出台的相关文件,包括《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出台的相关文件;科研机构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国外相关情况考察报告五部分。该资料选编在市科协学术年会上发放,受到各学会的欢迎,通过学习资料选编帮助学会进一步增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会员学习科学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自觉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011年8月29-30日,上海市科协举办了“学会秘书长科学道德建设”专题培训班,50家学会的秘书长参加了培训。邀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阮康成研究员等专家就“学术规范、科技社团与科学道德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并组织学习中国科协的《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引导学会秘书长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自觉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2011年12月22日,上海市科协邀请了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为50多个学会的秘书长作了题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报告。卞毓麟教授用海王星的发现、广义相对论的人创立、马寅初与新人口论三个发生在中外历史上科学界的案例,生动、深入地介绍了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所体现出的高贵品德。在报告的最后,卞毓麟还教授引用了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展望风正气清必将在科技工作者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自觉落实践行:会员日掀起活动高潮

将会员日活动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上海市科协在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9个学会、3个区县围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以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会员日活动。

专家言传身教,会员学习领会。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邀请方舟子做“反对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特邀报告。大家一致认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戴元超以“科学普及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题,就在科普宣讲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规范、传承优良学风,做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阐述。协会同时呼吁,在“科学道德滑坡”、“学术行为不端”、“诚实信誉危机”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的社会中,老科协要力求做到“不为权威畏,不为利诱惑,鸣响真理声,捍卫科学魂。”上海市护理学会则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章雅青教授针对“护理专业队伍中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护理专业队伍中良好学术氛围建设的重要性,并着重指出了护理类科技论文的写作、立项及投稿等问题,对各领域内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及论文剽窃的负面影响作了透彻的分析,对培养护理专业科学道德、树立护理学科良好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寓教于乐,丰富学习载体。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结合学会特色,组织设计制作了相关的电子杂志和ppt,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所有会员,使会员能足不出户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上海科技报》、多播网、学会官网、学会微博等平台进行推送,迅速提高了参与人数,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宣传的有效性。上海市颗粒学会以联谊会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向广大青年会员宣传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试行)》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的内容。当场,有多名学生向学会递交了入会申请,为学会补充了新鲜血液。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5

一、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利用开学典礼召开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

2.利用每周国旗下演讲,如“民族精神在我心”“我爱我的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宣扬民族精神。

3.利用年级展板展示学生作品:

展板一:“民族精神代代传”(高二年级)

展板二:“我与伟大祖国共成长”(高一年级)

4.利用班级板报做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宣传,如“民族魂”和“辉煌六十年”。

5.利用学校橱窗激发民族自豪感:“优秀班主任风采”.“尊师重教,和谐师生”和“祖国万岁”。

二、寓民族精神于活动之中

1、结合常规教育月,校政教处常抓仪容仪表,规范“做、立、行”。

2、多种活动小而实:

1)高一年级专题讲座:“不屈不挠奋斗史”;

2)八年级革命歌曲联唱;

3)七年级和高一年级校歌合唱比赛;

4)全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征文;

5)全体班主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班会活动设计;

6)全校“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

7)七年级讲革命故事比赛。

三、弘扬民族精神成果卓著。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

经过开学初由班主任负责的始业教育,学生对新学期的工作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七年级和高一新生也了解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并基本适应了中学学习生活;八年级和高二学生学习更加努力,挑战关键性的一年;九年级和高三学生向着更明确的中考或高考目标奋进,学习氛围更加浓烈。勤奋刻苦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校行政班子全体出动,群策群力,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政教处主持编印礼仪规范学习材料并明确提出教学区内不得使用手机以及制定文明学生标准。在这些举措下,全校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都能完全符合中学生的要求。文明之花在长虹处处绽放,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民族传统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2010年9月10日是第25个教师节。长虹学子也以自己的方式抒展这一情怀。各班都在教师节前出了一期主题黑板报弘扬尊师重教精神;有的班级,有的学生或一张卡片、或一朵康乃馨、或一句祝福送给老师,既表达了对老师的爱,又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十月一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祖国迎来了六十华诞。在此之前,各班采用各种方式迎接国庆,有黑板报,有周记,有组成志愿者上街捡垃圾等等。而这一天,长虹学生绝大多数都观看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阅兵式。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国旗升起的庄严;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富强的喜悦。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6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市教育局及时成立了活动组织机构,下发了《关于大力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认真组织好全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的通知》等3个文件,并在8月24日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大会上对此项活动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提出了活动要求。我市各区县、市直各中小学按全市的统一安排,结合实际,迅速行动,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实践和展示活动,全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如火如荼。

二、认真学习,广泛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暑期学习班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一开学就紧抓学习不放松,利用政治学习、教研活动、课余时间等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学习中央8号文件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着重在不同层面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查摆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各学校通过校会、班(队)会、板报、墙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一些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使学生对延安精神及英雄人物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对本次活动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了使学习宣传活动更加深入,市教育局会同市文明办从9月13日到9月29日举办了四期“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培训班”,共培训乡镇教育助理、校长、班主任、教师等共计300余人,加强了全市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

三、活动多样,效果显著

在活动月中,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与全市开展的“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展示交流活动。

1、紧紧围绕弘扬延安精神这个主题,认真开展“六个一”活动。

一是举办主题演讲活动。各学校普遍在新学年的第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开展了国旗下弘扬延安精神主题讲话活动。普遍在第一次班(队、团)会上举办了以“弘扬延安精神,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二是开展学《守则》诵读比赛活动。各学校普遍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新颁布的《守则》、《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一些学校还把《守则》、《规范》排成了小品、相声、顺口溜和情景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全市上下掀起了学守则、践规范的活动热潮。三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各学校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观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地道战》、《开国大典》、《啊,摇篮》、《》等十余部爱国优秀影片,并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撰写了观后感。耀州区还组织学生观看了法制教育片《为了明天》和反映未成年人自护自救系列剧《人小鬼大》,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自护自救知识教育。四是开展歌咏比赛活动。在活动月期间各学校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旋律,以庆祝建国55周年为契机,开展了校园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市教育局于9月27日举行了“市直中学庆祝建国55周年歌咏比赛”,来自市直中学数千名学生讴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展示了我市中学生的青春活力,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五是积极参与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9月20日当天,我市各学校纷纷走出校园,走上街道,深入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济困助残做好事和道德体验活动。耀州区在耀中举行了千名中学生“文明、诚信、守法、友爱、你我同行动”签名仪式,各乡镇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表演文艺节目。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散发宣传材料,组织文艺演出,宣传《纲要》。印台区发挥学校网络建设优势,组织1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中国精神文明网“继承中华美德,健康生活成长”为主题的网谈活动。宜君县组织师生开展书画展览,擦亮宜君城等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我市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六是开展国防教育活动。9月5日我市近万名师生走上街道,积极参与铜城(04)军事演习活动。耀州区在照金革命纪念馆举行了青少年“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并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了国防教育知识竞赛、答题活动,既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国防教育,又加强了学生遵规守纪的教育。

2、积极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国庆节前夕,各区县、各学校因地制宜,以不同方式集中开展了一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宣传教育成效展示交流和总结表彰活动。市教育局会同团市委在市一中举行了“市大型成人宣誓仪式”和诗歌朗诵会。区在七一路小学召开了“全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现场观摩了七一路小学以回顾历史、赞美今天、展望未来为为主题的“播种言行,收获希望”主题大队会和三个中队会,各学校利用合唱、演讲、朗诵、展牌等不同形式,展示了全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

3、认真组织广大干部、教职工和中学生积极参加“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征文活动。

我们于9月3日召开了各区县、市直各学校主管领导会议,进行了具体的安排,落实了专人,下发了文件,成立了评审机构。全市共评选“讲传统”主题征文160篇,“讲守则”、“讲诚信”主题征文310篇,“道德实践”和“创新实践”主题征文230篇。

4、邀请刘爱玲巡回为市直中小学作德育报告。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7

特别是近五年来,《黄埔》杂志秉持朴实严谨的办刊作风,紧扣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围绕广泛争取台湾民心的主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多项突破。一是时代感更强,增强了对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加大了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了杂志的时代感与贴近性;二是独特性更显,加大了主题策划的力度,推出了“我心中的黄埔前辈”、“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我看黄埔精神”等反响好、影响大的主题策划,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三是包容量更大,实现全彩印刷,三次扩版增容,页码和容量增加了一倍,增强了刊物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四是鲜活度更浓,加大了采访亲历者、见证者等史料抢救力度,增强了史料素材的真实性和鲜活度;五是覆盖面更宽,确保了台港澳及海外每一个能联系到的黄埔组织、黄埔同学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都能看到《黄埔》杂志,扩大了在海内外的影响。这一系列突破,使《黄埔》杂志逐渐成为宣传中央有关精神的重要平台,弘扬黄埔精神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海内外广大黄埔师生亲友的精神家园。

在《黄埔》杂志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等领导机关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中央有关涉台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向上述这些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埔》杂志经过25年的耕耘,收获了累累果实;在它的周围凝聚起了一批辛勤的作者和无数忠实的读者;全国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也给予了《黄埔》杂志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作为《黄埔》杂志社的名誉顾问,向所有这些单位和个人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要建立健全新的思想价值体系,重点在于创新和发展。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在联系,新的社会意识要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新。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必然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供精神沃土,宣扬平台

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在缺乏知识文化的老百姓中仍然有一些空白,传统的文化思想仍是指导他们生活的根本原则,对于高深莫测的马克思主义更是讳莫如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就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中,继承和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思想不仅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而且也继承和发展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表现得非常充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张,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提炼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代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哲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第一。如今我们积极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全体人民拥有正确的方向和主心骨,来共同追求最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诚然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但精神支撑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缺少精神方面的支撑,就没有了主心骨,就缺少了灵魂,就没有了精神动力。

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国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优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9

[关键词]藏传佛教文化;弘扬;机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1-004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苯传佛教哲学及其当代价值”(项目编号:07BmZ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俊哲(1951-),男,四川宣汉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藏族哲学与彝族哲学。四川成都610041藏传佛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是值得世代弘扬的宝贵遗产。藏传佛教拥有众多的信仰者,它为藏族民众所普遍信仰,国内的土著、纳西、蒙古、裕固、汉等民族也不乏有信仰者,而且在欧美也有信众。不仅如此,在藏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还广泛传播于汉地、蒙古、俄罗斯以及欧美国家。由此可见,对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广大的信仰者和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藏传佛教文化予以弘扬的价值和意义绝不可被忽视和低估。它在当代得到弘扬,无疑有助于人们心灵境界的提升、社会和谐稳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一、藏传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一)藏传佛教文化价值透析

藏传佛教文化主要是在继承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吸纳、融合、创造性的转化,孕育发展而成的领域宽广、学理高深、教派多样、寺院林立、教规教制齐全、卷帙浩繁的文化体系。宗教制度上的活佛转世;修行上的显密双修,尤重密宗,终成藏密;宗教属性上本是大乘,而又大小乘相融;在因明学上对印度古因明阐释、扩充而成为藏传因明;将土生土长的苯教的宗教仪式吸取为自身的仪式,以及将其众多神灵转化为自己的护法神等,这些无不显示出藏传佛教具有本土化的特色。对自成体系、颇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如何进行价值评价和认定是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首要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指藏传佛教对价值的根本观点或看法,而是指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价值的根本看法或基本观点。在此问题上,现代以来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全盘否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落后的文化,抑或认为它净是糟粕,甚至认为藏传佛教在藏族传统社会中还造成了对大批人的杀戮,因而它不仅是藏地社会落后的重要根源,也是一种文化“恶魔”,抑或将其视为与现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严重对抗的一种社会文化。这样,藏传佛教文化理所当然地不应该被信仰,也不应该被继续传播和弘扬。笔者也听到了这种声音,这是的表现。二是全盘肯定论。持此种观点的人把藏传佛教视为没有任何缺陷的绝对真理的思想文化体系,不允许人们有丝毫怀疑和否定。否则,就是对藏传佛教的亵渎,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前一种观点是对藏传佛教义理没有深入理解所导致的误判。实际上,我们承认藏传佛教义理有消极出世,不主张积极投身于生产实践和政治革命实践的成分,也有进寺庙当僧人过多的现象,还有忍辱无争,缺乏积极进取等弊端,这些均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同时,在藏地传统社会中,统治者推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并且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甚至利用藏传佛教对广大民众进行残酷的统治,甚至有一些灭绝人性的行为。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不是藏传佛教本身所造成的,不能记在藏传佛教的账上。其实,佛教是坚决反对杀戮,主张爱生和护生的,即使对待动物也是如此;对待违反宗教教义,甚至是搞宗教分裂者也是给予教育引导,最严重处罚是开出僧团,决不开杀戒。藏传佛教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藏传佛教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它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否定的。欧洲新教(又称基督新教)禁欲主义坚决反对奢侈、懒惰、欺诈等不道德行为,大力主张勤奋、节俭、诚信和在世俗社会中通过奋斗获利的行为。这些宗教伦理是促进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清教徒(指新教禁欲主义者——笔者注)的职业观以及它对禁欲主义行为的赞扬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1](p332)“在一项世俗的职业中要殚精竭力,持之不懈,有条不紊地劳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同时也作为重生与真诚信念的最可靠、最显著的证明,对于我们在此业已称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生活的态度的扩张肯定发挥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1](p341)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同样有着许多精华的藏传佛教也会对推动当代藏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所以,我们充分肯定藏传佛教文化精华的当代价值,一定能够使其真正成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全盘肯定藏传佛教观点的产生不仅把藏传佛教中蕴涵着的合理成分绝对化,肯定了其消极落后的因素,而且给其披上神圣性的光环,把它视为亘古不变的教条,以藏传佛教信仰上的情感代替其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理性分析。夸大藏传佛教真理性的观点表面上是抬高藏传佛教文化,实际上是贬低了藏传佛教文化。因为真理跨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正如列宁指出:“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2]不仅如此,不适当地夸大藏传佛教文化的真理性和价值,还不利于藏传佛教的弘扬。以辩证唯物论辩证否定观看来,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上都犯了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藏传佛教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应该采取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即“扬弃”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指出:“宗教要同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自由的政策,并且给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以宽容的态度,这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圆融宗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2011年10月,党中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3](p25-26)这为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藏传佛教文化在当代藏区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自从佛教传入藏区之后,藏民族传统社会中的精神文化由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三大部分构成,而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传统社会的文化主流,而且在政教合一的社会条件下,藏传佛教文化权为贵族或僧侣所把握,成为他们维护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居于万流归宗的地位,甚至是主宰藏族社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民主改革之后,藏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尤其在当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春风大潮的洗礼,进入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崭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从根本上结束了藏传佛教是藏地文化主流的历史,其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以藏传佛教文化成为广袤的雪域高原社会主流和意识形态的藏民族传统社会文化特征,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文化新时代特征所代替。虽然藏传佛教文化的昔日辉煌不复存在,但并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今藏区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也是广大藏族民众离不开的信仰文化,并且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充当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的社会角色。从积极方面讲,其心性论、为善去恶论、众生平等论、普度众生论、爱生护生论等,起着慰籍信仰者的心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文化内容,促进藏区社会的稳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功用。从消极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学性质和与世无争,脱离轮回之苦而进入涅槃的出世思想与市场经济有诸多不合拍之处,这对于广大群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不怕冒风险,敢于竞争,用诚实劳动和聪明智慧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等有着严重影响。此外,达赖集团利用藏传佛教为幌子和工具,搞分裂破坏活动,这对广大藏区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然而,藏传佛教文化中有许多精华,而且它与其他文化一样,不仅有着产生、发展的时代性,而且又具有超越性的特征,在价值上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即冲破时空的限制为国内外的许多人所信仰,为藏地当代社会发展服务。

(三)当代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内在必然性

1.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不仅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往往又有着创造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文化的兴旺繁荣,是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同他国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文化“软实力”竞争。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客观上需要丰富和发展自己文化,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也就成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2.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是建立一个发展健全社会的需要。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将全球卷入了一个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严重弱化,由此造成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这充分说明一个良性发展的健全社会应该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偏离任何一边都是非常危险的。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被西方学者誉为创造了“神奇”而为世界所瞩目,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经济主义、物欲膨胀的现象有增无减,这在物质生产、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充斥着较多的嫉妒、浮躁、仇恨以及社会的不安定。这种现象在藏区各地也或轻或重地存在着。因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具有的丰富的价值理性因素,对于促进藏族社会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3.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长治久安的需要。目前藏区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藏传佛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破坏活动的威胁。由于一些人对藏传佛教教义缺乏深入了解,难以认清敌对势力利用藏传佛教搞分裂破坏活动和烧暴力活动就是对藏传佛教教义的亵渎和严重悖逆,很容易上当受骗,干出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情。藏传佛教中众生平等、十善业道、慈悲济众等义理,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对于藏区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4.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能满足藏族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和藏地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发生的“”,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化浩劫,也对藏传佛教文化造成严重破坏,藏民族群众的自由被肆意剥夺,他们丧失了其赖以虔诚信仰的藏传佛教这一精神家园,给他们造成了心灵的创伤,引起了他们的严重不满。改革开放之后,藏传佛教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利用,党的自由的政策得到了坚决贯彻,广大藏族群众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慰籍。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充分满足广大藏族群众的宗教精神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与此同时,广大藏区的文化需要大发展大繁荣,而这离不开对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的弘扬,因为藏传佛教文化是当代藏族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的文化因子,因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必将能推进广大藏区的文化繁荣发展。

5.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是提升藏区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在当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在藏区相互碰撞,有的人对此无所适从,特别是受到经济主义和物欲膨胀的社会影响,有不少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既丢失了本民族的传统的藏传佛教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积极上进的价值理念。一句话,藏区同其他地区一样,有着道德滑坡的严重趋势。藏传佛教是对人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宗教,亦是关于心灵的科学,旨在指导人们养心、净心、正心,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藏传佛教中人生论、境界论及不杀生而护生、与人为善、慈悲济众等义理,充满着十分浓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爱。因此,弘扬藏传佛教的这些义理对善良人性的张扬和善德的引导扩充,从而提升整个藏族社会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当代主要制约性因素(一)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认识不到位

党中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3](p25)这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及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藏区的各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主要从藏传佛教是一种信仰的宗教上去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更没有从弘扬的视角去认识藏传佛教文化,而且还没有把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精华纳入繁荣发展藏区哲学社会科学、增强藏区的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去认识。其深刻根源首先在于没有去深入研究藏传佛教文化,其次是受了那种认为藏传佛教是落后的、仅仅是宣传神的文化的观念的影响。认识上的不到位,必然造成行为上偏差。他们主要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视角来制定关于对待藏传佛教文化的方略,制定寺庙的管理、对僧尼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各种藏传佛教文化活动的开展的政策,以及决定经费的投入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错在缺乏方略制定的宏伟性以及在政策制定上的偏狭性,从而影响和制约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的历史进程。

(二)信仰主体对藏传佛教文化认知水平普遍低下

在藏族社会的现代转型的巨大变迁中,广大藏族民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状况、信仰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从宗教势力退出藏区政治舞台之后,对藏传佛教的信仰逐渐成为纯粹个人的私事,全民虔诚信仰的状况已有所变化,而且宗教人士的社会作用亦不如从前。魏冬通过多次深入调查发现,有的藏族村落中发生纠纷请僧人和寺院出面调解的现象越来越少;给新生儿命名,或选择婚丧嫁娶的良辰吉日,不用宗教人士而自主决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前在寺院听不到,甚至被禁止的知识和娱乐节目开始进入僧侣的生活。从宗教感情看,随着宗教世俗化程度的加剧,宗教的神圣性日益减退,一些信徒的宗教感情日渐淡化。如神物不再神圣:衣服的颜色,以往铁锈红和黄色是佛教人士独享的专利,是佛教神圣性的体现,而今却穿在了很多男女老少的身上;以往仅供朝拜的寺庙和圣地,现在都变成了旅游景点;以往被奉为至尊的唐卡佛像,现在已成为艺术品,被展销传卖等等。此外,还有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五明文化的学习,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在社会心理结构方面,出现了由浓厚的佛教出世心理向世俗的入世心理转变的态势[4]。

但是,上述变化并不是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区的丧失,也不是藏传佛教文化体系的解体,而是表明以前以佛教文化为主转变为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举。同时,上述变化也不是广大藏民族的改弦易辙,正如魏冬对地区藏民族信仰藏传佛教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藏传佛教文化仍然受到了藏族民众的普遍认同,仍然为广大藏族民众普遍信仰,只不过这种信仰已经有了差异化的新趋势[5]。

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与信仰主体息息相关,因为藏传佛教只有得到他们的崇敬、理解和信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践履之,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功能。只有这样,它才被称得上大力弘扬。在此意义上讲,藏传佛教的信仰主体是藏传佛教文化弘扬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信仰主体对藏传佛教认知水平又直接决定着藏传佛教弘扬的程度和实效。这说明信仰离不开对信仰对象的认知或理性的参与,尽管感性之情感是信仰的本质。如西方基督教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由于其认识或体悟到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全智全能的神,又是人类的拯救者。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之分,这是由于人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程度的觉解所决定的,按人的觉解的高低不同,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有完全底高一层底觉解。此即是说,他已完全知性,因其已知天。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6]这就是说,人的认知水平愈高,其道德境界也就愈高。同理,若广大信仰者对藏传佛教的认知水平高,真正把握了藏传佛教义理的深刻内涵,就能真正提升信仰者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就能认清达赖集团的分裂言论与藏传佛教义理严重悖逆,就能洞察达赖分裂集团散布编造的谎言的实质,从而不仅不会受骗上当,而且还会坚决反对和自觉抵制。否则,就可能盲目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参与者。然而,提高信仰主体的认知水平又可以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得以实现,因为他们在弘扬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对藏传佛教文化耳闻目染的熏陶,从而逐渐深化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认知。因此藏传佛教弘扬与信仰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之间是一得俱得,一损俱损的内在关系。迄今为止,尽管不同的信仰群体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认知水平有着差异性,但总的说来认知水平较为低下,这主要是由于其文化水平低所决定的。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在藏区庞大的僧尼队伍中,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在林芝地区的四百多个僧人中,最高的文化程度是初中,而且只有两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其他基本上是半文盲。在宗教界出现了因文化素质低而无人能接班的现象。如云南耿马县佛教协会秘书长想退休,但却无人接班。再如云南佛学院免费招收南传佛教生员,入学条件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文凭的小和尚,但是找遍耿马县119所佛寺都找不到几个符合条件的僧员。目前云南总共有南传佛教僧尼8000多人,但是真正能够施授佛学教育的教职人员只有1500人左右[7]。他们根本无法了解深奥的藏传佛教教义或义理,也就只好仅仅满足于打坐念经。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寺庙教育体系的中断,而新型的、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寺庙教育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有没有对广大僧尼进行文化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普通信仰群众文化水平也普遍低下,也有不少是半文盲甚至文盲,这使其对藏传佛教教义的理解能力更是困难,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更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对宗喀巴、米拉日巴等藏传佛教史上的重大人物只是知其名,却不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言行,而且他们大多数常到寺庙等宗教场所拜佛,但却分不清所拜佛像为何佛。农牧民、城镇居民普遍接受佛教主张不杀生、尊敬师长、友爱他人等日常伦理,并在日常行为中践履之,但更是很少有人对藏传佛教十善和其它伦理道德有真正的理解。这些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三)藏传佛教文化弘扬在教育上的严重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藏区的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地域偏远、经费投入有限等原因,藏区教育还相当落后。一般来讲,在国民教育中,藏区拥有学校的数量、校舍质量、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业务水平、教育经费、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等教育资源较少或较低,教育质量普遍较差,与内地差距较大,因而出现了藏区同内地之间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寺院教育普遍不受重视,不仅多数寺院教育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不少规模小的寺院教育根本就无法开展,而且佛学院偏少,在僧尼队伍较为庞大的没有一所佛学院,因而很少有僧尼进佛学院深造的机会,而提高广大僧尼人员的文化素养更没有纳入到国民教育的体系之中。再则,藏传佛教文化很少进入教科书中,即使藏区编著出版的本土教材也很少有此方面的内容。这严重影响着藏区人才的培养质量,严重影响到对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人才需求,也严重影响到信仰主体的认知水平和寺庙僧尼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三、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机制的建立机制是事物的内在结构及构成它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原理,在社会文化中的机制还应包括相应的规制,目的是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和动态平衡,使事物得以良性运行和顺利发展。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离不开机制的建立,以保持其顺利开展和达到实际的功效。

(一)信仰机制

这是为了充分保证广大信众的信仰自由的权利的实现。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历来是一把双刃箭,它既可以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也可以对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稳定形成斥力或抗力。或者说,宗教既可以成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纽带和向心力,也可以被用来制造民族之间的不和与冲突。正由于此,敌对势力往往处心积虑地利用宗教问题搞分裂活动。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问题,坚决抵制和击退敌对势力利用其搞分裂活动的图谋,维护广大藏区的社会稳定。为此,需要建立维护广大民众对藏传佛教信仰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内涵包括维护广大民族自由的权利,充分满足其信仰需求,以及在藏传佛教信仰中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的责任与义务。

(二)保障和监督机制

保障机制是指弘扬藏传佛教的经费、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人员、宣传教育的工具、办公与活动场地等保障的原理、规定。监督机制是对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各种制度的执行、遵纪守法、经费的安排使用、宗教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和督查的原理和规制。

(三)动力机制

弘扬普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动力要素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主要包括改革、教育、宣传、研究四大动力。藏传佛教文化中有一些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不合拍,甚至背道而驰的教规教制、教义等要素。如政教合一的陈旧落后的制度、超越现实的出世而不积极入世的神学特质、忍辱无争的消极思想、人生唯苦的悲观情绪、盲目崇拜的深层心理等等就是当代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因素。而建立改革机制就是革除或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同时革除在目前制定的不适合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政策措施,以此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催生推进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步伐的新的方略、政策和措施。由于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教育、宣传、研究的落后,所以对其弘扬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需要发展教育、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强研究来推动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推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就是一句空话。改革、教育、宣传、研究背后的推手是人,人是改革、教育、宣传、研究的实施者或执行者。所谓建立动力机制,就是建立有利于上述四大要素推行和发展,以及充分调动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宣传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制。

在这里,需要对建立教育这一动力机制再进一步做出深入的阐释,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太重要了。赵朴初先生在1992年的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当前解决佛教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他说:“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人才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是直接关系到藏传佛教文化能否得到真正的弘扬,关系到藏传佛教文化能否有效发挥其价值及精神导向作用的大问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为只有加强教育才能提升信仰主体的认知水平,才能提高寺庙僧人的文化水平,才能培养一大批卓有成效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广大僧人中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自觉抵制、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在藏区搞分裂破坏活动的骨干分子。以往藏区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教育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如对教育制度的安排、经费投入、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对民众的教育培训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机制就不健全或不完善,于是在教育的经费安排、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随意性很大。因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急需建立教育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藏传佛教文化教育的制度安排机制、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对藏传佛教文化弘扬的基础性作用的机制、对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藏传佛教文化教学研究机制、对相关人员在当地和外出培训机制、提高僧尼的文化素养的机制、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机制、藏传佛教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等,并且建立这些机制时应该考虑其长效性、相对稳定性。

(四)实践机制

这是指开展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各种活动的原理和规定。如宣传教育活动、节庆活动、研究活动、宗教文化聚会、宗教仪式活动、转山、转湖、转经筒等。实践机制的建立旨在规范和要求人们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行为动机和方式,如需要做什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等。如在不能做什么方面就有不能以教干政,不能利用宗教文化搞分裂破坏活动等。这表明此种机制上的规定有着极强的排他性和抗拒力。

(五)创新机制

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当代性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性是宗教文化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尺,这也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要求。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决不是如同一块钱币拿来就能在当下即用,也不是将已有的佛学义理、教规教制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发扬就是一种新的阐释和倡扬,光大本身就是扩充创新。在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看来,诠释者解读文本是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的理解也就是站在解释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一个效果历史事件,而效果历史体现了诠释者思考的历史性,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视域。既然是一种新的历史视域,那么对原作者本意的追溯就不是目的,而是要达到所说的意义本身,因此理解便体现诠释者对文本的创造性。正如他所指出:“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8]对藏传佛教教义等的阐释也就同样是一种创新。当然,对藏传佛教义理等的创新意义上的阐释前提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针,或者说是要符合当代性的新阐释。但创新性阐释又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藏传佛教文化自身的特质,也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之“异”,如若抹杀了其“异”,就是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吞噬”。通过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以增强藏传佛教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及为繁荣发展藏区哲学社会科学增加新的内容和活力。创新机制包括建立有利于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解放思想、学术争鸣,有利于除旧布新的规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创造性与开拓性的精品力作的问世等等的规制。

(六)建设机制

藏传佛教文化建设包括关于藏传佛教文化活动场地、藏传佛教文化研究基地、藏传佛教文化设施、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藏传佛教文化宣传媒介、藏传佛教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建设。藏传佛教文化建设机制就是建设有利于藏传佛教文化活动场地的开辟、藏传佛教文化研究基地的建立、藏传佛教文化设施的建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藏传佛教文化宣传活动的拓展、藏传佛教文化产品的开发(如开发卡通、唐卡、工艺品)等机制,以此充分体现藏传佛教文化载体、活动形式、宣传形式等的丰富多样性。藏传佛教文化建设需要上下结合,若无上层的组织领导的建设就无以见“宏”,若无下层积极性的建设无以见“微”。也就是说,若无各个上级的组织领导就没有弘扬藏传佛教文化高瞻远瞩及其战略、政策的制定,乃至大量经费的落实,而无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具体而全面的落实。因此,对藏传佛教文化建设需要上下齐心和共同给力。四、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模式的建构所谓模式就是作为一种行为标准的样式或形式,而这种样式或形式是主观的、理性的,因而结构主义把模式视为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主观理性建构起来的模式有着方法论功用。所以,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模式的建构对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又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为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提供思维方式和指导方法的样式。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模式的建构既是观念性的,又是一种先在的筹谋,然后努力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我们认为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应该建构具有如下模式:

(一)有层次与结构

这就是说,对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进行分层次、有结构的考量。这根源于藏传佛教文化自身的层次结构。藏传佛教文化是由组织机构、寺院、神职人员、普通信教民众、典籍、传播媒介、规章制度、宗教仪式、宗教活动、神学或教义、世俗文化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所以,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模式就应体现出一定的、含摄主要内容的层次结构。把藏传佛教中组织机构、寺院、普通信教群众、僧尼、典籍、宣传媒介、活动场地等作为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基础层;把活佛转世制度、各教派的传承制度、神职人员的阶位制、寺院的规章制度、修行制度、宗教仪式活动(包括祭祀仪式、转经筒、转佛塔、转神山、转神湖、诵经等)和各种宗教庆典作为中间层。与此同时,在历史上,藏传佛教把世俗文化(如作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因明、作为医药科技的医方明、作为语言文学的声明、作为农商和建筑手工等的工巧明)等融摄到自己的体系之中,成为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让世俗文化为其自身所用,抑或以此体现和论证藏传佛教教义。如因明学就是阐释、论证藏传佛教教义的,且给予藏传佛教理论以强有力的逻辑论证。二是证明藏传佛教是宣传和发展世间知识的。所以这些世俗文化也是我们研究、传承的对象。而这一对象也可以纳入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中间层。

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高层是佛学(内明),它是论述和阐释佛教教义或义理、概念、范畴等的学说。在义理上,包括缘起论、性空论、中道论、宇宙观、心性论、因果论、生死观、人生论、境界论、道德观、修行论、认识论等,而且每一个部分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伦理道德中就有为善去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因果报应、爱生护生等义理。藏传佛教不仅具有神学的特质,而且是既宗教又哲学的学说,是出世与入世、心灵和智慧的学说有机结合。在整个藏传佛教文化系统中,佛学不仅是处于高层,而且居于核心的地位,它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灵魂,其他部分都是对它的支撑和体现。

建立这一个具有上述层次结构的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模式,才能满足当代全面继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要求。

(二)批判吸取并举,继承与创新结合

如前面所述,藏传佛教文化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在建构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模式中需要鲜明地体现出对其精华的吸取,对其糟粕的批判。对藏传佛教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同时,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根据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新的阐释和更新,实现其价值转换。

(三)有体有用,体用结合

藏传佛教文化中有体有用,所谓“体”就是佛学教义或义理,“用”就是体现佛学教义或义理的宗教活动、传播媒介、宗教仪式、教规教制、典籍、活动场地,等等。被纳入藏传佛教文化里的藏族古代文学、艺术、因明学、医学、建筑技术等等虽然是世俗文化,但它们无不是对藏传佛教教义的体现或阐释,所以对藏传佛教教义而言也是用。藏传佛教文化之体是本质、灵魂、核心,用是现象、表现、表层。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无体即无用,无用即不能显体,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所以,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模式中既有体又有用,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之体和用的结合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藉以保证其正确的方向。

(四)多形式与多途径

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离不开多形式、多途径的模式的建构。因为只有多形式、多途径才能使藏传佛教文化精华得到广泛的倡扬,才能使其被广大干部群众或信众所理解,才能得到全面的继承和体现。多途径包括以宗教活动、节庆活动、旅游、广播、电视、电影、图书资料、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等途径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多形式是在上述的各种途径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宗教活动中就包括讲经、辩经、转经筒、转山、转湖等,宣传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寺庙、家庭等宣传教育。又如图书资料包括通俗读物、报刊、杂志、传单、研究文献等。

(五)信仰与建设共进

藏传佛教文化既是广大信众的信仰对象,又是和四省藏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文化被广大藏族群众和其它民族的群众所信仰是不能被抹杀的。但如果仅仅是信仰,藏传佛教文化只能是在情感范围内的重复,抑或只能满足信仰者的信仰需要,而没有使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所以,在信仰的同时,要把藏传佛教文化纳入藏地文化建设的范畴,对其进行资料上的挖掘、义理上的阐释和研究,且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继承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新,以推进藏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六)体现当代性、通俗性、大众化、实效性

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所以在以前的藏传佛教文化宣传、继承和弘扬中没有凸显出来,导致藏传佛教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所谓当代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推进藏传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使其促进广大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是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政治上讲,就是要使广大信教群众和寺院僧尼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整理发扬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改革其与宪法与法律相抵触的因素,宣扬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以激励广大信教群众和僧尼为善去恶,利益民众,奉献社会。佛法既认为人生唯苦,通过修行脱离生死轮回,超脱世俗认识,进入涅槃之境,同时又讲不坏和随顺世间,以慈悲化解矛盾对立,以和平化解暴力,以智慧对治无明,这些对于由恶心恶行向善心善行的转化,对于形成同舟共济和互助互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以及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等均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所谓民族性,一方面,就要使藏传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其从中华民族文化中脱离开来,它只能是同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要充分体现其藏民族的特性。如精彩纷呈的空性论与中道论、活佛转世制度、藏密、藏传因明以及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的唐卡、各种手工艺制品等等,当人们一讲或一看就知道是藏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个民族特色一定要继承而不能丧失。所谓大众化就是指藏传佛教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不仅使广大藏族干部群众都能理解,而且使其他民族也有所了解,而不能把它搞成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和研究者的专利。藏传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是把其浩繁的典籍、深邃的义理等直接拿来就可以使用和使广大群众所认识和理解,而是要经过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其通俗易懂地加以转述和阐释,以此揭开其神秘面纱,让广大群众,特别是信教群众能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通俗性。所谓有效性是指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实际功效,使其真正达到鼓舞群众、提升境界、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人心、建设美好藏区的精神动力。这一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考虑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果,考虑藏传佛教文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政策性,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对其歪曲的理解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宣传阐释。

(七)向内地宣传,向世界推进

目前,中国出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热,藏传佛教文化业已受到许多内地人的青睐,但他们对此又感到非常神秘。我们可以借此“东风”,在构建模式时充分考虑如何将藏传佛教文化向内地宣传,让内地人对它真正了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3](p9)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人类的。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一旦被其他民族所认识,就会积极而主动地研究、宣传、接受,藏传佛教文化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愈来愈多的世界人士的关注、研究甚至信仰便是如此。但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藏传佛教文化,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模式中我们要有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制定进一步推向世界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从而把藏传佛教文化全方位地推向世界,为我国在与西方各国文化对话的语境中争得自己的话语权做出贡献。

注释:

①1999年3月4日,赵朴初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民族宗教联组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陈维纲,徐培,王美秀,等,译韩水法韦伯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华热·多杰藏传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及其动因刍议[J]中国藏学,2009,(2)

[5]魏冬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宗教,2011,(10)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7]杨学政云南宗教情势报告[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弘扬诚信文化宣传材料篇10

top1

[关键词]探索

[事件]3月4日,在全国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贵州省“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筑城广场举行以“传承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绿丝带志愿者省城示范活动。来自省直机关、国资委系统、军区、武警、各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集中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维修家电、法律咨询、票务咨询、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疾病预防咨询等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近万人次。同一天,全省各地志愿者启动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宣传、咨询、义诊等服务。

[点评]将“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融汇贯通,在当下找到一个既满足公众需求,又具有时代内涵且具有持久性的践行方式,这是贵州团组织一次意蕴深刻的探索和实践。

top2

[关键词]热忱

[事件]3月3日——5日,镇宁团县委、镇宁县文明办工作人员和“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组建的“美丽镇宁人一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队上街宣传雷锋精神,拉开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序幕。抓住群众赶场的有利时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上街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向过往群众发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宣传资料,给驻足了解的小朋友们讲述雷锋的故事。此次宣传活动发放资料2000余份,2000余群众人参与了活动。

[点评]志愿者用多少力气和热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人民群众就会用多少诚意和热情来回应这个活动。

top3

[关键词]微笑

[事件]2月23日,在观山湖公园,14个“微笑小屋”遍布公园各条交通要道,5个人园口承接着南来北往的观灯客。4000人次“绿丝带”志愿者轮流到岗,以“微笑小屋”为阵地向周边区域辐射,开展维护行人秩序、热水提供、药品发放、问讯、救助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自本届灯会庙市开园以来,志愿者们在观山湖公园内的14个“微笑小屋”以及公园附近公交车集中乘车点的3个流动志愿者站点,为游园市民提供咨询近53余万次,供应热水45余万杯,发放药品2000余人次。每当深夜志愿服务结束时,志愿者们都很疲惫。可是,当他们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时,每个人都神采奕奕、热情周到。志愿者用自己的真情与微笑,真诚与耐心,成为游客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点评]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志愿者用微笑感染他人,温暖心灵,传递友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top4

[关键词]大爱

[事件]3月5日,在威宁县文明办和共青团威宁县委启动的“和谐威宁三关爱”绿丝带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进威宁第四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为20名贫困留守儿童发放了衣物、书包、棉被、鞋等物品。青年志愿者还来到金钟镇敬老院,与老人温馨座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老人们表示,有这么多人来关心他们,还给他们送去大米和水果,学习雷锋帮助他们,非常开心。

[点评]“向雷锋同志学习”,关键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特别是要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平凡和细小的事情中,融入到基层和最广大群众中去,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top5

[关键词]典型

[事件]景伟健,男,贵州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2012年荣获贵州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他作为贵州消防志愿者形象大使、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一直致力于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身体力行,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社会影响力,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陈昌海,男,贵阳市心理卫生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2012年荣获贵州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他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群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点评]典型引导是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路径。挖掘、宣传典型,通过典型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励广大志愿者学雷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top6

[关键词]创新

[事件]3月15日,织金zyzj20121004项目收到华润三九otC湖北片区在线捐赠1000元;织金zyzi20121003项目收到华润三九otC湖北片区在线捐赠1000;修文zyxw20121003项目收到华润三九otC湖北片区在线捐赠1000元……2012年11月3日,全国首家以互联网线上信息公布、线下公益实施机构为结合体的优化组织实施网络一贵州志愿者阳光公益平台项目正式上线。它以新媒体为网络平台,为人们学雷锋做好事等公益行为提供了新的舞台,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奉献爱心。

[点评]阳光公益平台回答了“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公益”的问题。新媒体+微公益,开创了“人人帮助人人”的公益新模式和学雷锋做好事的常态化新模式,打造一个更便捷的信息互动、公益互助的服务平台,扩大了公益事业的社会参与面。这是贵州志愿服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top7

[关键词]时尚

[事件]3月6日,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了《2013年贵州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要点》,要点的指出,要充分运用网络、微博、论坛、QQ群等青年乐于运用的交流工具,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要加大《青年时代·志愿者读本》、电影《飞扬的青春》、《情系西部——我在贵州的支教生活》的宣传发行。制作一批志愿者主题的宣传片、纪实片,与相关部门联合创作志愿者报告文学和拍摄以志愿者典型为原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源源不断推呈志愿服务文化产品,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形成志愿服务的方法论。

[点评]今天,我们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需要运用时尚、文学艺术、新媒体、体育等各种手段,大胆创新雷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产品路径,努力创作更多符号化品牌化的雷锋文化精品,不断满足人们的心理情感需求。

top8

[关键词]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