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24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1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跟班学习;意会认知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是高校辅导员开阔眼界、学习业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培训方式之一,是受训辅导员学习、体会、运用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的过程。以意会认知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的实效。

一、“跟班学习”培训的提出及特点

(一)“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广西区教育厅为强化高校辅导员实践锻炼、提升高校骨干辅导员综合素质,于2014年3月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施行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制度并形成其特有的辅导员培训方式。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首先,对受训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受训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一要求从思想理论层面为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其次,对受训辅导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派出受训辅导员为“专职从事学生工作三年以上,工作业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者优先)、综合评价良好。”这一要求从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再次,要求受训辅导员“善于创新、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努力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一要求从创新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了保证。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出发前,主管部门对受训辅导员进行统一口径的行前培训,派出高校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和受训辅导员特点进行专门培训,做到行前培训的统专结合。“跟班学习”培训期间,接收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对受训辅导员进行专岗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锻炼。“跟班学习”培训结束后,由主管部门组织学习工作情况汇报和交流,进一步总结、推广学习、工作经验和成果。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跟班学习”培训要求受训辅导员“积极主动参与接收高校的日常工作、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课程学习”,这从对受训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上说明“跟班学习”培训是具有实践性的培训。其要求受训辅导员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结合所认知的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即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上升循环在实际工作中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跟班学习”培训是“师徒制”学习

“跟班学习”是一种“师徒制”学习。在意会认知视角中,“师徒制”是“一种难以说出其细节的技能,只能通过实践,由师傅传递给徒弟。这就使该种技艺的传播被局限在亲身体验的范围内”。“跟班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师徒制,师傅不仅是某位优秀辅导员,还是特定范围的优秀辅导员群体。“跟班学习”受训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充分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合作,对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亲身体会并揣摩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效地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中获取其先进工作理念、优秀做法。

对于受训辅导员来说,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身上学习到先进工作理念、业务技能和工作艺术受训的重要目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有很多难以明确言述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取得已有成效的宝贵财富。因难以通过言述进行培训讲授而无法得到较好或较完整的传递,造成辅导员工作经验资源的浪费。通过“跟班学习”培训,使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传递、传播、推广,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具创新、更具实效。

(二)“跟班学习”培训是实践学习

“跟班学习”培训是一种实践学习。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和变化。“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遵守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受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这一规律,强调培训中的实践环节,将培训内容和要求间接地渗透到受训辅导员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通过实践环节作用于受训辅导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这一规律。

受训辅导员出于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出于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对辅导员培训所传授的信息加以认知、选择、加工、整合。有意识地通过工作实践检验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会无意识地认知、认同隐含在培训内容和工作实践中的意会成分,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方法内居为自身的意会知识并建构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以工作实践的方式外显出来,最终实现提升受训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强化“跟班学习”培训实效的途径

(一)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

“跟班学习”培训的受训辅导员是各高校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辅导员,基本具有中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受训辅导员在先前工作中已积累一定经验、形成特定工作方式方法并有一定成效。这些已有的、先在的知识、经验、工作方式方法是受训辅导员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表现。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依赖于基于认知主体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而对来自认知对象的信息的重组。受训辅导员接受培训的过程是新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受训辅导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将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解构、重组培训内容以形成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用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指导辅导员工作实践。“跟班学习”培训模式则是通过将受训辅导员个体建构方式与包含共同学习、工作协同的协同建构方式相结合,从受训辅导员获取培训知识开始,到以一定工作实践的情景支援和通过工作实践进行的个人反思为途径对培训信息进行转化,再到以受训辅导员个人与培训者之间、受训辅导员个人之间的交往为支撑,在群体的支持与协作下进行反思,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通过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使受训辅导员能更好理解、内化、内居以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为表现的培训内容,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二)强化优秀辅导员意会知识的显性化

辅导员工作艺术存在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一个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因其拥有大量包含者个人因素的意会知识和经验技能,通过其自身特有的经验思维和直觉思维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辅导员技能和方法。这些个人特有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技能往往因为辅导员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不同难以完整的言传和理解,更多的是仅通过辅导员工作实践表现出来。将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辅导员工作隐性经验、技能显性化并加以传递,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能力,利于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作为隐性知识的意会知识虽然难以表达,但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媒介实现表达目的。优秀辅导员获优秀辅导员群体在传授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时,用隐喻或象征的办法,在辅导员共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基础上,通过运用图片、影像等多种手段和工作,将意会知识转换为一种可以理解的知识,进而实现意会知识的显性化。知识的传播及知识的认知都受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所影像,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通过建立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共同体、建立受训辅导员群体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使得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受训辅导员与受训辅导员共建共同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建立和谐、互助的工作与学习关系,使得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显性化并得以更好的传递,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三)强化受训辅导员知行转化能力

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而是通过“跟班学习”强化受训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并将培训内容转化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也就是实现培训对象由“知”向“行”的转化。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直接决定认知者行为的不是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是其行为态度。态度是认知者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外显的态度,即是被人们所承认的、所意识到的态度,一种是隐性态度,即难以为人们所察觉,是无意识的、自动产生的内在态度。”显性态度对认知主体的行为影响较为缓慢,而隐性态度因其信息输出过程快而快速影响认知主体的行为判断。在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中,受训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学习、认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内容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工作实践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构建新的工作态度体系。受训辅导员在长期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隐性的态度不会因为新态度体系的形成而马上失去作用。作为一种长期工作实践中沉积下来的无意识态度,隐性态度最快地被激活,从而影响对事物的行为反应。由此产生了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如有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并不突出。

要解决辅导员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就必须在“跟班学习”培训中重视受训辅导员的意会认知。在培训中不单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传授,还须着重实践的内容和环节,组织、安排受训辅导员切合实际的参加工作实践,使受训辅导员的理论体系和思维体系变得更为完善。通过参与到实际工作,受训辅导员可以应用并检验从前期观察到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结合自身原有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在隐性态度的作用下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形成支配受训辅导员开展辅导员工作的行为态度和习惯性力量,以解决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

[2]m.polanyi.personalknowledge:towardapostcriticalphilosophy,LondonandHenley:routledge&keganpaul,pvii.

[3]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桂党高工宣〔2014〕3号).

[4]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2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原则;实现

作者简介:陆汉梓(1979-),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2-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我们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化呢?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和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要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问题,就先来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这个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是专业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科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从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就要求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必须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工作主体、过程、对象、环境等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与发展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循序渐进。事物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逐渐深入并推进。人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尊重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特别的。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多样性,尊重特殊性。个性是实现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凸现。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发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开展。

规范有序。规范有序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和活动。“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细小繁杂,但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科学制定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规律,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处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链的末端,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有人形象地把辅导员的角色说是“兵头将尾”,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基层性、服从性和执行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明显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和个人是小系统,大系统影响制约着小系统运行和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也同样与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丰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利的经济动物。整社会重视追求物质、只拼效率、浮躁拜金的风气也折射到大学校园里来。还有,社会的诚信缺失严重,弄虚作假风气盛行。辅导员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而这样的社会背景明显不利于工作思维、工作决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单位、管理单位、生活单位,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习惯和校园文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模式和方法都受学校的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像教学可以凭课时、科研可以凭论文一样去量化,很难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所以,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并不是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觉得重视了也难以出成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等影响学校排名的方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更是不会重视辅导员工作了。如果学校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就难以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了。

第三,家庭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争取从辅导员岗位转向教学或者其它行政岗位,而高职院校基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辅导员。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说有种种的原因,但我觉得家庭因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都没有成家,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所以还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琐碎而且工作时间毫无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上。但是大部分已经成家的辅导员因为家庭的因素则很难再像成家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转岗。家庭的因素明显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量”,也更影响着工作的“质”,当然也影响科学化了。

第四,工作因素。我这里想分析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特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们知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所以学校大大小小与学生有关的教育管理问题都通过辅导员直接去落实。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且不规律。他们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心情去整理工作的思路,研究如何提高工作质量、科学工作的问题。

第五,个人因素。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就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是否就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呢?或许有部分是这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更像“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实际上,辅导员由于大多数年轻资历浅,没有话语权,在同事心目中位置并不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地位不高,这些都造成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辅导员当成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而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进入高校工作的临时岗位。部分辅导员的“过度”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职岗位上,不会研究辅导员工作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工作的科学化是每位辅导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工作指导思想。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现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但是辅导员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辅导员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第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学习。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的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化促科学化。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人员的专业基础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认为原来专业基础与学生工作不相关的辅导员必须自学补齐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出身与工作性质相符合的辅导员也同样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各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繁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就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总结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多种教育法,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辅导员身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指导实践。

第四,完善科学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当然,检验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有质的评估也有量的评估,既有静的评估也有动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根据评估的结果,辅导员必须针对不足的地方改变不合实际的观念,加强学习,调整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第五,加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辅导员工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做好辅导员工作既必须有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必须有实践技术方面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研究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有关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有较好的发展,但是总体的规模不大,质量也不高,特别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方面做得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做得少。高职院校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重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要把科学研究工作上升到关系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支持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支持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开展研究。以对工作的科学研究来促进和提升工作的科学化。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把握好其本质要求,坚持基本的工作原则,创造有利的实现条件,充分发挥好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职责。保证辅导员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决策、科学程序开展工作,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3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下文简称《能力标准》),2015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教政法厅函[2015]55号)(下文简称《规定》)。这个两个文件的出台,打开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局面,因此本文试透过对这两份文件的内容梳理和解读来进一步厘清辅导员职业化尚未明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对策。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新规综述

(一)《能力标准》取得的突破

首先,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能力标准》首次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名称、定义、等级、能力特征、文化和政治面貌、培训等一系列要求。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的表述,明确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及其所涵括的内容。第二是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两大方面。职业守则综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五个方面;职业知识则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11种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规定,三个等级标准是根据辅导员从业年限和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四个方面进行来制定。《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理念与框架已经非常清晰,框架内容也较为全面,这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十余年来取得的最显著的进展。

(二)《规定》修改亮点

《规定》的修改主要有:进一步明确提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将《能力标准》中的职业守则提升为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明确专职辅导员不少于辅导员总数的70%;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辅导员的招录、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辅导员职称评聘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提出“建立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5年参加1次部级或省级培训。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这些规定均与《能力标准》的培训要求保持一致;鼓励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三)新规有待完善之处

第一,辅导员职业定义仍值得商榷。《能力标准》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定义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这个定义的表述来看,并不十分严谨。笔者认为这段表述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诠释,而不是定义。理由是这一定义并未体现出辅导员职业的种差与属概念,检验方法就是将其描述倒置看是否具有种差的唯一性。如将第一句倒置表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的人员)是辅导员,显然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后面几句同样无法通过这样的检验。

第二,辅导员职级待遇尚未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虽提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明确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细则和要求,却遗漏了辅导员在取得相应等级后应获得的职级待遇――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

第三,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实施难度大。从前文的综述看出,辅导员职业知识包含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1种法律法规知识。如此驳杂的要求与专业化本身就是相违背的,可能高校教师或干部队伍(虽然有规定说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专业会有如此广博的专业基础要求吧,如此,试问能达到这种条件的辅导员占多大比例?

第四,辅导员职业化的终点蓝图尚不清晰。《规定》修改意见第二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库,……有计划地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从这条修改意见分析,个人认为,辅导员仍然没有摆脱流水兵的尴尬境地,其规定表面上看是在给辅导员找出路,实质则仍然说明辅导员职业化但没有终点,辅导员没有完整的职业道路可以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需要转岗。既然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那么这个职业本身就应该有其职业认同度,是有职业高点与终点,让辅导员愿意、能够终身从事这项工作。如同高校教师一般,可以以高级职称作为其职业的终点,可以终身从教。现在的问题在于既然给辅导员规划了职业发展蓝图,又为何要去模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还需厘清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蓝图。明确终身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是辅导员职业终点。没有终身化的职业就是流水兵的职业。同时,在划分了辅导员职业等级之后应配套实施相应的职级待遇,包括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等。

二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方向分类。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学生事务工作,而学生事务工作内涵异常驳杂,要辅导员“样样精,门门通”那就是违背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职业化专业化需要细分辅导员工作内涵,让辅导员专门选择一到两个学生工作方向精确发展,如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否则辅导员工作内涵太多就会导致“门门懂、样样瘟”,何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更为关键的还需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来源。目前的来源是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注重在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才中选拔辅导员。”问题的根本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尚无这一职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培养。目前的在职培训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来源的专业化问题。

总的来说,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各高校如何让这些新规落地,并用实践去检验,修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终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特色道路来。

参考文献:

[1]罗炎成.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辅导员;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91-01

辅导员作为现代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队伍的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制度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必须对辅导员专业化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完整的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体系。

一、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相对于教师职业资格,辅导员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其发展中一直没有确立准入制度。但在现代高校中,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关法律政策知识、语言组织和演讲能力、团队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心理健康疏导等多项能力和技能。辅导员岗位的应聘者在应聘成功后称为“预备辅导员”,在成为辅导员之前,应该经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两个阶段。在顺利通过这两个阶段之后,发给“辅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在理论学习阶段中,须对预备辅导员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国家方针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业道德、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教育,使其基本具备辅导员的理论基础条件。理论教育结束后应进行书面测试,通过测试者可称为“准辅导员”。

在技能实践阶段中,须安排准辅导员初步介入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等相关工作,将上一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实习期”。另外,为求高效,这一阶段事实上可以与理论学习同时进行。在实习期结束后,应安排辅导员职业技能评估,评估模式可由文案撰写、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班会模拟等方式组成,综合考量准辅导员的各项素质。评估合格者可发给“辅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正式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

二、辅导员职业培训制度

当前国内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有个别学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是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辅导员专业化需求。因此在职业资格制度中设立了理论教育和技能实践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存在。

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辅导员职业的演进对于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也应成为辅导员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辅导员继续教育方面,应参照会计年审和培训制度,设立年度培训和资格审查,于暑假时段开展培训和资格年审,培训内容可包括新的法规、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和原有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年审不合格者须待岗重新审查,可考虑暂时保留其职位,直至审查通过为止方可恢复其职位。

三、辅导员职业分工制度

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中分类繁多。就工作场所来看,分为职能处室、驻系、驻公寓等;就工作内容来看,分为奖助贷、纪律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公寓管理等;就工作对象来看,分为学院统管、系部管理、班级管理等。因此合理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工,是提高学生工作和思政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般高校均设学生处,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统管学校的学生工作,指导驻系及公寓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组织辅导员教育培训等。各系(二级学院)一般设辅导员若干名,主要职责是管理系部学生,开展工作。驻系辅导员的工作注重相互配合、团队协作,工作内容更为具体。人员安排通常根据本系学生数量和班主任配备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而定。驻系辅导员可以身兼多职,但须做到足额配备,以备忙时相互帮助,不致拖沓贻误。

四、辅导员专业技术制度

在高校中,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等级(职称)是有明确区分的,而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辅导员则没有专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职称),通常只能和行政人员一起参与行政系列职称评定。这对于学生工作开展是不利的,因为行政职称无法很好地体现辅导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所以建立辅导员特有的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制度是夯实学生工作基础的重要一环。

辅导员职称体系可参照现有教师职称体系,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总辅导员。其职称评定依据可包括学术方面(论文、课题)、职业道德方面、职业技能方面(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法规政策等)。

参考文献:

[1]莫坷,张红勇.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障碍及其解决策略[J].前沿,2012(10),162-163.

[2]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19-20.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指挥棒、推动工作提升的原动力,对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增强责任心、优化队伍结构、深化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等具有重大意义,是有效推动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转变的关键要素。2015年3月份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相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管理教育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紧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注重辅导员品德、能力、业绩、服务等方面表现。这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及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所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同时,也表明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化、严格化,更加精益求精,以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能力与表现等更加适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自2008年开始,学术界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这一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是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必要性、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及评价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本文略作梳理归纳如下: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概念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是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基础,概念界定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设定及其科学性水准。

学界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理解和表述。陈国钦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和学生群体等共同参与,对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把评估信息向辅导员进行反馈和沟通的过程。[1]张勇志等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指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学生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出相应评价的一种过程。[2]蔡晓平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对辅导员在现实工作目标过程中标出的可定性描述的行为和取得的可定量测评的结果的评价,是利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辅导员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的过程。[3]

总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关键在于明确评价对象或内容(辅导员所必需要承担的工作或职责)、评价主体(实施对辅导员绩效评价者)、评价手段(评价所遵循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原则)及评价目的(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要素,并阐明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多数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渠道。

陈国钦认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对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任雄飞等指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辅导员晋升、奖惩、培训、调整、交流等的重要依据,成功的评价可提升辅导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辅导员自我管理,优化辅导员队伍,起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4]匡玉梅指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有效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熊琼认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有助于明确其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更好地培育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6]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对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问题指出甚为中肯,主要集中在辅导员绩效评价内容的明确、指标杂乱缺乏合理性、主体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协调、考核结果反馈不到位等方面。

丰玉梅指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存在绩效考评体系与学校整体宏观战略体系脱节、指标设定不合理、考评结果缺乏有效沟通、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赵伟忠等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效果、考评体系过于简单、结果可靠度不高、过于重视指标量化致使结果片面化等问题。郎金花认为,绩效评价存在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主体单一、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等问题。麦林指出绩效评价存在考评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方式方法、考评制度等配套措施等。庞志伟指出,当前绩效评价存在重刚性指标,致辅导员心理认同过低;重指标评价,弱激励功能;重结果轻过程。陈少平等认为当前辅导员绩效考评标准不够明确,考评培训不受重视,结果反馈不够全面,考评过程的沟通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四、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及模式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特定的理论原则,运用科学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来实现。当然评价体系的建构也离不开对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关键要素的科学设定和研究。

1、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原则

多数学者都比较赞同在评价体系构建中要特别注意定量与定性、目标与过程及结果相结合原则、导向性的考核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注重长效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但郎金华、张李洋阳等认为,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考核还要坚持全面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工作效果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辅导员物质追求和自我实现相结合,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单位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陈瑞平也指出,考核要坚持目标方向性、客观公正性、全面与突出重点结合、过程和效果评价相结合、职能部门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可操作性、奖惩挂钩7个原则。陈春生、吴月齐、刘景伟等还认为,在评价中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激励性原则、简单指标和缜密评价相结合原则的应用。

从这些学者关于考评原则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术届对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原则的研究和把握还是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并在定量与定性、目标与过程及结果相结合、导向性的考核、公平公开公正、注重长效性及可操作性这7大原则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但原则太过繁琐,要求太过苛刻,往往在对评价体系构建的操作上及评价的实际运用带来各种不便。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构建中应主要遵循人性化与价值导向并举、注重公平公正客观、做到定量与定性结合、长效使用与可操作等共性原则。

2、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方法

当前多数学者普遍赞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法、关键业绩指标法和360度绩效考评法。但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界也引入了新的考核评价方法或方式,如网络考核评价方法、交叉考核评价方法等。如熊琼、房亚兵等运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一个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参考范例。除以上分析方法外,还有学者提出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与目标设定法(GS)与一票否决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认真论证,合理使用。

3、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内容

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内容,在一级层面上,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囊括了德、能、勤、绩、廉五大方面的内容,这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基本上借鉴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常用考核模版,通常把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廉等5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出相应的一些二级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级。如陈国钦、麦林等人在考评指标及内容的设计上就普遍采用了这种范式,这类考核范式缺乏对辅导员岗位特殊性、工作内容及角色定位的有效分析和规范,不能充分反映出辅导员工作及岗位特点,难以达到合理评价的效果。第二类是以辅导员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模式。如行金玲、王焕云等借助管理学中关键绩效指标法,以通过完成工作的成本、数量、时间和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内容,采取具体可量化的、反映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内容对辅导员绩效进行考评。这类范式的评价终结性特点非常明显,但对辅导员发展性问题的考评要求及表现较弱。第三类是以岗位胜任资格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模式。它旨在通过注重辅导员岗位责任及任职条件等因素,来考评辅导员的职责和工作技能,这种范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辅导员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如陈岩松等人,运用管理学中岗位胜任力理论,通过以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一套考核模式。

4、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主体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主体问题的研究。就其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学者赞同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同事评价也是关键要素,如杨军就提出辅导员绩效评价主体应包括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和同事评价。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考核主体应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生及本学院同级辅导员等四个主体,如学者浦解明等人就提出了这一看法。

5、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国内学者从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管理方法、专业化视角等角度,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了研究。如吴俊文、涂敏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论证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标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标准构建的建议。乔祖琴认为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应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从提高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角度,以结果为导向,完善辅导员绩效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内容,来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指标体系设计,最终构建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模型。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作了一定的研究,指出了考评的现状和问题、考评的目的以及考评内容,但是未能深入地对整个体系做出系统研究,如实践运用缺乏操作性,存在考评目的不明确、指标不科学、方法不完善和结果不反馈等问题。绩效考评方法单一,考评目标过于追求全面化,难以区分被考评者的水平。目前的研究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因此,做一些新的、系统研究很有必要,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国钦.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应注意把握几个要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0-112.

[2]张志勇,杜菲.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建设[J].学理论,2015(5)245-246.

[3]蔡晓平.绩效评价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5-108.

[4]任雄飞,陶琳,宋娟.以考核促建设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147-149.

[5]匡玉梅.专业化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86.

[6]熊琼.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评价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6)38-43.

【作者简介】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话语权

[作者简介]杜鹏(1976-),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85-02

“话语权”原本是传播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随着“话语权”研究的多元化,“话语权”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当前,话语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话语权就是指说话的权利,是现代社会公民法定“表达权”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为宪法所保障的倡导性文本意义上的权利。二是话语权是指话语表达背后所拥有的影响力,实际的掌控力,即话语的权力。基于话语权的两层意思和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我们把辅导员的话语权界定为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拥有的说话权利及话语的实际影响力。

一、辅导员话语权的意义

1.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辅导员拥有话语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服务等途径实现传授知识和育人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的实施需要有效的领导、组织和协调,需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拥有教育和管理的话语权。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事业,教师(辅导员)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决定了教师(辅导员)特定的规章制度。基于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授予辅导员从事一定教学、管理、服务的职权,使辅导员取得文本意义上的“话语权”。在工作中,辅导员恰当地把文本意义上的“话语权”转化为实践中的话语权,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保障。辅导员拥有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如何运用话语权,使辅导员的“话语”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才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充分条件。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辅导员话语权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于被学生说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常情况下,辅导员以“话语”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辅导员放弃话语权如保持沉默或不恰当使用话语权如语言暴力,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愤怒,无法实现“话语”教育的目的,工作就会没有效果。

二、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教育环境及自身的变化。从话语影响力的角度,辅导员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指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传统社会尊崇“天、地、君、亲、师”,“师”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在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熏陶下,民主、自由、平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师(辅导员)走下了圣坛,回归于社会,辅导员和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依法治校的理念下,辅导员的先赋性权力受到大大的制约,不再拥有特殊的权力,只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力。传统社会教师担当着文化传承、知识传递的功能,由于文化输出地渠道单一,教师凭借知识和经验的优势,掌控着教育的话语权。

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推进教育主体多元化,打破了教师垄断教育的局面,互联网信息容量大、快捷、生动、逼真、形象,正好符合了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的新一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心理诉求,对当代青年有巨大的影响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教育者。另外,教师的权威更多地来自于学科专业性,也就是说专业是安身立命之本。辅导员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担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政策强、任务多、时间紧、涉及面广(奖励、处罚、贷款、资助、催息),整日忙忙碌碌,无形中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核心工作的边缘化,使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不突出,工作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学生往往不认为辅导员是专业性的教师,而是一个门槛很低的管理者,从而很难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认同辅导员。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语言困境。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庞杂和繁琐,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所在学院、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后勤集团公司、保卫处有关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去传达贯彻和落实,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可见辅导员职责重大。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表达着不同的话语。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具有三种话语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性话语;第二种是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行使教育管理权,传达和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规则性话语;第三种是辅导员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个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个人话语。辅导员的这三种话语要有影响力,需要特定的表达语境和表达方式。现实工作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突出表现在:政治话语不能与现实有机结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规则话语往往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制定和表达缺乏法理支撑,更多依靠行使惩罚权为后盾,强迫学生服从与执行,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叛逆;疏忽辅导员的社会性角色,辅导员个体表达的随意和不当,会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话语的权威。

三、辅导员话语权的重构

1.从社会和学校层面上解决辅导员敢说的问题。话语是说出来的,首先是让辅导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达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渠道确立辅导员表达的主体性地位。一是提升辅导员岗位的地位。高校重视辅导员工作,关心辅导员工作生活,关注辅导员的成长。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培养,提高待遇,不断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解决职称和出路问题;加大辅导员模范典型的树立和表彰,使辅导员成为一个可以有为、能够有为、大有作为、为人认可的职业。通过辅导员岗位地位的提升,工作业绩的创造,增强辅导员敢于说话和勇于说话的底气,使辅导员产生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职业认同感和从业自豪感。二是积极贯彻依法治校的政策。依法治校就是高校的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高校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办事。高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有了合法性的规章制度,辅导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和执行学校的规定,并且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接受。三是倡导自由开放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高校是文化荟萃之地,是育人之地。思想自由是文化创造、学术活动的首要条件。民主办学,集思广益,为高校的每一个人创造发言的机会和条件。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辅导员才可能说出话来,建言献策,为学生工作作贡献。四是平衡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当前在高校内部处于优势地位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肯定辅导员教师和干部身份的前提下,赋予辅导员相关的权力,并以制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辅导员是有专业的,在他的工作领域,他应当是专家,应有其话语权。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拥有管理职权,实施管理,同时应具有部分行使职权免责条款的权利保障,使辅导员更充分地实施职权。

2.从辅导员自身的层面上解决辅导员能说、会说的问题。话语是表达出来的,需要有表达的能力和掌握表达的艺术。能说就是有能力说,会说就是很好地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辅导员说话的能力。一是提高辅导员的教师专业素质。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专业性的知识储备,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辅导员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把自己培养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懂教育的优秀辅导员。另外,通过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积极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交流机制的构建,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同时,理顺工作思路,明确管理责任,分解辅导员工作任务,使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二是提高辅导员的管理业务素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辅导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培养为一名懂管理、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

其次,辅导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会说的水平。一是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辅导员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靠的是言传身教。行胜于言,辅导员要行得端、走得正,树立模范典型的形象,发挥着榜样的作用。二是辅导员要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研究,通过广泛深入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拉近之间的距离,开展心灵的对话。平等、尊重是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保障他们思想自由的权利,平等地开展交流和对话。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警惕因学生的逆反心理走向方面,因此需要引导,而不是强制,用思想的问题的解决思想问题,不断引起共鸣,积极达成共识。三是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对于宏大的政治性话语、规范的规则性话语等官方性话语要有效的实现话语转化,主要在表达的能力上下工夫,深刻的理论和鲜活实践相结合,法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辅导员的话语除了展现宏大的主题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无数细微的工作中,个人话语的表达更多要求在于表达技巧的提高上。辅导员在交流中要倾听、要动情、要求真。辅导员要在学生的诉说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从而克服了不了解事情真相,先入为主的尴尬局面;爱是教育的首要条件,辅导员要对学生全身心的爱,对他们的境遇感同身受,以情打动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和塑造人,求真是教育的目标,辅导员要讲真话、讲实话,同时引导学生讲真话和实话,以诚待人。

[参考文献]

[1]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2]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3]冯永泰.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课程化;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5-0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就是高校辅导员,而且辅导员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这一双重的身份,所以怎样使高校辅导员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够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内涵

辅导员绩效评价主要是指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学生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出相应评价的一种过程,该评价体系可以看作是对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之处的一种描述。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考核的具体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辅导员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最终的职称、奖惩以及工资等都跟考核联系起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为学生们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服务。

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很多高校岗位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施行了按需设岗、按岗定薪、按岗招聘等具有针对性的人事分配制度。当前在各个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还是各个高校人事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当前各个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那些内容不一样、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还非常繁杂的课程理念进行相应的整合,显得非常有秩序,而新课程观角度主要是要求辅导员站在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的新角度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进而使课程模块变成具有广泛领域、点面结合的多模块,从而在学校构建成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辅导员的工作最终实现具体化、有序化,而且该体系的考核过程也更加科学化。该评价体系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辅导员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且还使学校的职能部门跟系领导加强了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双重领导,这将会使高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过程。因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性辅导员队伍,并且还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中,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的整体,它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制度以及评价机构等多种与绩效评价息息相关的因素。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看,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评价的体系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绩效评价标准

对于高校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标准的设置是在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建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具体地说,高校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育、高校发展方向以及辅导员的服务目标等因素。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责也在教育部有较为详细地规定,辅导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的培养、政治素质的提高、学习方法的研究、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入党选干等方面的指导。

(二)绩效评价主体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进行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和全面性,学校在制定评价原则时要按照最具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来进行设定,一般来说,高校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有辅导员本身、学生以及院系。辅导员本身是最了解自己工作的人,在评价时能够做到全面客观,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学生是辅导员的教育对象,是直接受到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人,其对于辅导员教育工作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而院系是监督辅导员教育工作的直接部门,对其的工作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深刻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是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评价,难以做到完全的公正,因此,要适当地将其评价的比例进行调整降低,高校要进行多次的试验求证来确定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找出最佳的评价方式。

(三)绩效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在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360度绩效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被评价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来获取资料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进行实际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院校和辅导员自身都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直接将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2.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

这种方法在一些企业管理中和政府机关中应用较多,也是一种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分解而来,也就是说,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课程的定量性、可实施性以及关键性来进行相应课程的设置。

三、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应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要想能够很好地实施下去,高校领导必须一方面充分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还要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进去,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能够很好实施下去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绩效评价和工资奖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在激励辅导员更好工作的重要奖励就是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的奖励。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高校在实施这两种激励措施时,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清楚后才可实施,不能盲目去实施,更不能直接就实施,其中精神奖励是各个高校都要更多使用的奖励措施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和奖金制度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直接决定着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跟辅导员奖金之间不能建立过分的直接和长久的关系,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是只针对那些具有重大特殊贡献的辅导员才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更多是对辅导员实施精神、名誉以及进修、升职等方面的奖励。

(二)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之间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进修绩效评价跟辅导员职称评价不是一个管理系统,虽然他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但是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对辅导员的平时成绩和工作内容、做出贡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最终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辅导员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晋职的机会不断提高上去,这样也能能够为辅导员们将来的职称评定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当在评价过程中涉及辅导员成绩和贡献方面的评价时,就要及时将这部分上报给职称评价委员会最终进行存档,以上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必须经过辅导员的同意才能实施,这样也就避免了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三)绩效评价和师资培训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师资培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而师资培训的目的就是确保所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职业的快速进步,使他们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服务;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将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绩效放在首要位置,其目的就是促进职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可以根据评价的最终结果,对各个辅导员的特点、工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培训,从而为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最好的服务。

(四)绩效评价和学校师资管理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管理必须包含评价的管理,高校在给教师进行相应的顶岗、定编、招聘、晋升、培养、选拔等过程中都需要有效的评价为其提供出详细而又准确的消息,所以高校领导必须重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该体系建设的力度,并且还要将该体系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从而使其成为师资管理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顺利实施下去,并且还要充分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四、结论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对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该体系还能够为高校人事部门提供出每一位辅导员的详细评价信息,从而为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人事调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军.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探析[J].考试周刊,2012(65).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09-04

在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很多学者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在这些措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介入监控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这些措施实施到位。因此,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首先要对监控对象(独立学院)的存在现状进行分析。

独立学院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兴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特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在如此高校的办学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即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民营资本的逐利性。追逐利润最大化是民营资本发展的原动力,导致独立学院隐形的或软性的办学指标投入不足已成为一种常态,具体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方面,带来的是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选聘不严格和培训不足等问题。

1.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学生管理队伍。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然而在实际办学中,辅导员的比例远远达不到1:200,90%以上的学校辅导员的比例都是1:400及以上[1]。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辅导员的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直接导致辅导员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辅导员无法与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影响辅导员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职工作。工作重心产生偏离,工作变得冗杂和重复,使得辅导员在工作、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剧增,易产生职业疲倦,既无心也无力去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然而在独立学院中,辅导员队伍中的兼职人员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专职辅导员可谓凤毛麟角。辅导员通常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还担任院系的行政职务,一身多职。从整体情况来看,在数量这一硬性指标上,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配置是不达标的。

2.辅导员选聘环节不严格

辅导员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也影响着学院的办学质量。张书明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书中提到,“选聘环节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入口关,是培养高素质队伍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把关,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2]在实际办学中,独立学院投资方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对辅导员岗位的招聘很少强调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对辅导员这一岗位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般认为任何专业都可以胜任。根据相关资料,很多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专业背景各异[3]。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如此,在招聘方式上有时采取非公开招聘。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学历等门槛要求相对宽松,使得与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的领导层有裙带关系的各种人员进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这样是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

3.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开展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和机制,是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独立学院出于成本控制,常常忽视培训的重要性。赵丹在文章中提到,辅导员学术上薄弱,理论不强,缺乏系统培训。[4]由于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在选聘环节上不严格,难以避免地出现其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现象。独立学院不仅缺乏对新入职的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也不重视辅导员入职后的工作方法培训。因而辅导员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学生的管理基本处于经验主义的状态,缺乏理论高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析因

1.经济利益的原因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式与公办院校不同,投资方对社会效益的关注较弱,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考虑投入与产出,更注重办学过程中的收益。戴朝护在《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一文中提到,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来源于投资方和学生的学费,经费支出大多数是用于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师工资和校园管理[5]。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把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用经济利益的多少来评定办学的成败与否。因此,投资方会大大地缩减认为不必要的开支。辅导员队伍往往成为独立学院的让利者群体之一,辅导员队伍的数量和待遇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更谈不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提升。

2.思想观念的原因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其工作成果难以在近期内体现和衡量。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德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停留在文件上的重视)。这种价值取向既与市场竞争条件下部分人追逐现实功利有关;也与片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有关。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教育顾问艾伦说过:“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6]

有的学者也同样提出,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许多人甚至独立学院的领导层也忽视其重要性[7]。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工作重心,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辅助的工作,认为辅导员是谁都可以干,且谁都可以干好的岗位。个别独立学院甚至把辅导员当成是学生的“保姆”,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事,小到督促学生打扫教室、按时就寝,大到学生毕业就业,唯独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职工作。因而,独立学院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足也成为一种常态。

3.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的原因

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在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容易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通常情况下,院系领导把只有和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交于辅导员来处理,并且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都来找辅导员,导致辅导员承受着“多重”领导;而在独立学院中,也普遍流行“有困难找辅导员”这句话,辅导员根本无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用说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建设。

4.管理和制度的原因

独立学院是董事会的管理模式,与现行公办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明显的差异性,直接带来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晋升等方面规范性不足的问题;高学费和低层次,决定了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中综合竞争力较弱而生存压力较大的现状,直接带来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压力。有的学者指出,独立学院的特殊机制加大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度。并且由于办校时间不长,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都存在着很大的挑战[8]。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尚未建立一套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大都是模仿母体高校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及辅导员的特点,而是一味的照抄照搬,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收效甚微。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监控体系要件

根据管理科学的监控理论来看,结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监控体系要件包括:合法而有为的监控主体;明确的监控目标;有效的监控措施;科学的评估指标。

1.合法而有为的监控主体

合法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有为是指有所作为的,做出成绩的。监控主体是指在整个监控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监控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对监控内容进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保证其体系的正常运作。监控主体的主体地位要在监控过程中强力体现出来,才能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得到保障。在本文所指的监控体系中,监控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母体高校。

一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与学院的办学质量、学生的素质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建设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担当监控体系的主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有能力也有义务监控所有的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因为教育主管部门是设置独立学院的批准部门和管理部门。由于26号令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属于公益性单位,其首要任务是育人而不是营利,所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的监控首先是要保证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其次再谈投资方取得合理的经济权益。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和教育部出台的24号令、26号令等,对高校辅导员的构成、比例、素质、考核以及培训等专业化建设方面均提出了一些要求。法律赋予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的监控权,体现了其作为监控主体的合法性。某一区域的独立学院若频出问题,则当地的及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这样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的违规行为有所制止,体现了有为性。

二是母体高校。独立学院的设置必须依托一所公办的成熟的高校。这是法律规定的,体现了母体高校作为监控主体的合法性。母体高校在其独立学院办学过程是合作方,不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参与办学,而是基于自身的利益所决定的。母体高校在参与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可获得社会利益——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可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母体高校不能仅仅关注独立学院带来的经济利益,要从办学的根本目的育人出发,确保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独立学院若出现违规问题,母体高校也要受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对母体高校进行一定的监督。这样才会使得母体高校这一监控主体对独立学院的违规现象有所为。

2.明确的监控目标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监控体系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监控目标是监控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效果。监控目标是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没有了监控目标,监控体系就会没有方向。

政治强,是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应始终和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保持先进性;最后是要有理想、有抱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业务精,是要求辅导员学习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比如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这些知识和能力在实际辅导学生过程中充分运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纪律严,是要求辅导员严于律己,做一个好榜样。首先应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然后才能用制度管理学生。有效的管理是离不开纪律的。要求辅导员要有很强的纪律性,严格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

作风正,是要求辅导员为人师表、行为端正、身教胜于言传。辅导员是大学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一定要保持自身作风正派,用自身的人格和魅力去教育学生,才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具备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和朴实创新等品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政治强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根本,业务精是基础,纪律严和作风正是原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3.有效的监控措施

监控措施是指监控主体针对制定的监控目标对监控对象进行相应的惩罚,监控措施在监控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再好的监控目标,若没有强有力的监控措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监控措施是保证监控目标实现的必备条件。有效的监控措施,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就宏观方面来看,即从独立学院角度看,一是辅导员数量要标准化。即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进行配备。独立学院要每学期都对辅导员的数量及师生比进行上报,监控主体要依此定期检查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数量配置情况是否达标。二是辅导员选聘要制度化。监控主体要参与到独立学院的招聘中。在选聘方式上,监控主体要求独立学院进行公开招聘,杜绝学院领导层和教师的裙带关系。在选聘环节上,监控主体要求独立学院设置笔试、面试、心理和情景模拟考试,择优录取,优先录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选。独立学院将聘用结果向监控主体汇报,监控主体进行一一核实,最终确定录用人员名单。三是辅导员培训要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9]。监控主体在独立学院设立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培训事宜。监控主体要求独立学院建立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基地,制定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可以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方式上可以进行校本培训,兄弟院系之间借鉴培训。监控主体针对培训内容,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考核,了解独立学院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培训。

就微观方面来看,即具体到辅导员自身素质方面,一是辅导员的知识背景要专业化。监控主体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对辅导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督。辅导员自身应定期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监控主体每学期对辅导员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工资相挂钩。二是辅导员工作方法要专业化。辅导员这一职业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监控主体对辅导员的工作方法进行定期考察,要求辅导员做到宽严并用,循序渐进,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等工作方法;并让学生为其辅导员的工作方法进行打分,结果要公开宣布,对辅导员做到奖惩分明。三是辅导员考核要规范化。合理的绩效考核是促使辅导员发挥潜力的一种方式。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应对辅导员队伍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因此,监控主体要求独立学院针对辅导员队伍制定一个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包括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开展学生工作、组织活动和辅导学生价值取向等方面;要求院、系、学生都参与到考核中;采取月、季、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结果与工资以及晋升相挂钩,并将结果公布。

4.科学的评估指标

监控主体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得到的监控结果是评价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指标。评估指标是评价监控对象对监控目标的理解及实施情况。设定评估指标,就是要监控主体围绕既定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客体进行监控,所得监控结果与评估指标相对比,看出不足所在,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达标的学院,予以肯定;对于不达标的学院,令其限期整改。

科学的评估指标是指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针对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一套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各指标能够切实反映相关环节的建设要求,准确评估该环节的建设水平。

本文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评估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政治方向和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组织管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队伍管理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后勤保障等四个方面。在四个一级指标中,第三个是该体系的核心指标,占其比重较大,是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相对应的。

通过评价指标,对独立学院进行打分,分数在60-70之间的为合格,需要进一步改进;分数在70-80之间的为良好,应给予鼓励;分数在80-90之间的为优秀,应给予奖励;分数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对其进行严格的批评和限期整顿,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不合格的独立学院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威慑力。任何想要可持续发展的独立学院都不会对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前途无动于衷,这样就会形成足够的压力,促使独立学院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行符合要求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黄兴磊等.新时期高校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2):67-68.

[2]张书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84.

[3]康静.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教育研究,2010(2):48.

[4]赵丹.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独立学院辅导员建设[J].今日科苑,2010(14):117.

[5][7]戴朝护.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53-254.

[6]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新华文摘,2005(22):

[8]林莉.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9(12):101-102.

[9]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48-149.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队伍建设对策

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群体是广大学生、普通教师和基层职员,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备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传统的管理者向现代的服务者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高校辅导员所承担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其中的一部分人在新形势面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压力大,付出与待遇不成正比。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在工作范围内,而学生工作事务多、要求多、时间长、责任重的特点导致辅导员工作内容无边界,工作时间无固定。各高校在对待辅导员队伍上普遍存在“工作要求高待遇落实少”的问题,在学历提高、培训进修、职称评定、干部提拔、收入分配等方面均得不到有力的保障。现实中辅导员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不成正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通常会引发了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很大程度上造成高校辅导员身体和情绪上的疲劳。

2.工作内容与自我价值无法匹配。辅导员需要与学校学工、团委、教务、就业、后勤、保卫、医院、财务等校内甚至校外各职能部门配合完成学生管理等相关的工作,但是从各部门得到的支持和理解却十分有限。辅导员无疑是学生群体的直接负责人,在“高责任”和“低权利”的现实面前属于弱势群体,面对学校职能部门和学生的双重压力久而久之难免产生不满,甚而对有些工作开始拖延敷衍。

3.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上难度大,而行政道路上的高层职位的短缺使辅导员上升空间严重受阻从而愈觉得前途渺茫。辅导员因其工作特殊性只有部分工作可以量化考核其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非突显性特点使考核制度无法量化制定,因此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较为系统的保障体系,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抑制产生职业倦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容易发脾气,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身份认同度不高,缺乏成就感,转岗和离职愿望强烈。

1.对辅导员自身的影响。美国研究人员Greena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0%导因是与压力有关的疾病。长时间的职业倦怠不仅会使辅导员产生乏力、失眠等生理问题,更为严重的会产生情绪失调,低成就感,最终导致心理疾病,阻碍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贻害无穷。

2.对学生和工作的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在工作中产生对学生缺少沟通,失去耐心,同情心,对工作投入和参与减少,工作拖延,创造性低等消极情绪和行为,这会导致学生诉求无法圆满解决,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感体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伤害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

3.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对学校而言,辅导员工作是校园稳定的基石,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导致辅导员工作成就感、自我价值感较低,同时辅导员自身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对学校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制约学校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导致辅导员转岗意愿会较为强烈,造成人员流失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容易让辅导员工作质量下降,容易致使学生思想受到不良信息蛊惑,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当,也会对社会的安全稳定产生无法预知的影响。

三、克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科学合理的进行职业定位,预防职业倦怠

辅导员可以运用工作匹配理论,从工作负荷、控制感、报酬、社区、公平、价值观六个方面来对个人与工作情境的匹配程度进行评定,积极有效的开展职业倦怠的预防和治疗。可通过增加积极的正能量,减少消极影响,如改善工作环境,转换工作心境,积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培训,加强个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方式积极寻求心理辅导与治疗等方式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2.高校需探索完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延续性和教育效果无法定量考核的工作,这对辅导员考核造成较大困难。但是,辽宁工程科技大学等一些学校也探索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和考核模式,用课程的理念规范和考评辅导员的工作,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完善辅导员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评估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可以有效提升辅导员福利待遇,成就感、价值感,相应的也会有效避免职业倦怠问题。

3.高校需构建适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晋升渠道

辅导员队伍中年轻人居多,学历层次较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高校要充分理解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发展诉求,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上需要建立符合辅导员职称评定实际情况的方式方法,例如制定与辅导员工作考评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培养出高层次教授级别的辅导员,真正做到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在辅导员的晋升机制上,高校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贮备干部进行培养的同时引入竞聘上岗机制,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拓宽辅导员发展的渠道。

总之,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关爱辅导员发展,意义重大。高校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辅导员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晋升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完善,会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出业务素质强、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1]鲁海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

高中化学辅导方法篇10

【论文摘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队伍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必须通过开展专业化培养,提高辅导员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辅导员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就业指导教育的培训师。当前的学生工作领域已由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拓展到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领域。辅导员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学科很难培养适应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关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素养。那么在新形势下,做好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哪些专业素质呢?本人就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1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一定要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知识。(2(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一方面这是辅导员保证自身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育人者先育己”,只有辅导员自身充分掌握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辅导员也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明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立场,提高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辅导员也只有不断用思想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管理学知识

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要想管理好这样的群体,学习一些常用的管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目前我国高校扩招的现状,一个辅导员往往管理若干班级,或者是跨年级的几个班级,甚至是整个二级学院的全体学生,管理人数多,层次差别大,要想有效的发挥组织的作用,做到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更需要辅导员具备管理知识,懂得管理的艺术。管理学应该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有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一些学科的知识。学习管理学知识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洞察能力、个人修养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有所帮助。

3心理学知识

在社会与高校都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是与学生交流最多、接触最广、影响最深的教育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辅导员往往是最能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感触学生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人。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很有可能就丧失了对心理问题学生初步开导的机会。所以,专业化的辅导员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有利地位,对学生进行先期心理健康教育。

4法律知识

“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触犯校规后,认为学校的处罚太重,于是将母校告上法庭。高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再也不是仅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说了算了,大学生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养成和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迫使辅导员必须补上法律知识这一课。辅导员学习法律知识一方面可以更合法的处理学生事务,用法律规范管理行为、解决学生争端,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学生普法知识教育,浓厚教育环境、校园环境的民主与法治氛围,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的自我保护。同时使大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是违法行为,懂得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去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合法权利。

5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学习教育学有关知识是要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从事高校的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顺应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学风建设打牢思想基础。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的远大理想,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6就业指导知识

就业指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帮助学生作好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毕业前的就业服务等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对就业能有客观的认识,从而正确择业,并通过科学的指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求职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入,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实施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以后,高校就业工作在调节、引导学校招生、培养以及学校声誉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或就业率的高低,不只是毕业生个人的事,同时也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实际检验。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还要学习学生事务管理、计算机与网络、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熟悉国家和学校的贷款政策、贫困生救助政策、组织发展程序等政策、规定,具备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才能顺利的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由知识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由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换。

7参考文献

1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