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宣传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26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1

群众文艺的基本特征

群众文艺指的是人民群众范围内的文艺工作和活动,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少年儿童开展文艺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来说,文艺活动的开展热衷于群众文艺的创作和表演,少年儿童的创作力和精神世界比较丰富,所以对少年儿童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比较简单。群众文艺受众的普适性群众文艺工作适应于全社会所有的人群,包括少年儿童群体。群众文艺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百姓消费得起和接受得起的原则,简单来说,无论是儿童群体还是老年群体,没有工作收入也可以参加到文艺活动中。开展群众文艺工作的过程中,语言、形式以及内容所设定的门槛都比较低,确保人们在接受文艺内容的时候不必绞尽脑汁,而且参加文艺宣传工作也不需要投入成本。人们只要愿意参加这些文艺活动,就可以成为群众文艺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在对外开展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以民间艺人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所创作的内容基本上与群众具备直接密切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文艺演出的过程中,受吸引的人群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基层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和居民小区的普通居民。这些参与文艺创作的人员基本上受教育程度低,对创作和演出的内容并没有精益求精,所以不会对文艺创作的场地和时间有严格的要求。虽然群众文艺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产物,但不得不说,群众文艺活动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正是人民群众,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果不是这些人民群众自发对民间文化进行创作和演出,没有这份钟情和热爱,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不会这么顺利。

群众文艺创作主题的民间性

群众文艺创作基本上以大众生活主题为主,立足于民间,大部分民间艺术创作人员在群众中寻找创作素材。实践证明,只有民间发生的故事和情感才会在民众的身上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素材才是最生动和真实的。为此,应当将少年儿童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对象,向少年儿童宣传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让少年儿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比如,杨丽萍创作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主要是由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和精神。现如今,很多民间艺人和中华文化传承者,在出名之后很少会走入民间进行文艺宣传工作。他们在进行后期创作的时候,也并不会将民间的生活场景和现实融入作品之中,这导致创作的源泉越来越枯竭,作品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少,以至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难以受到民间老百姓的接受和欢迎。群众文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粗放性群众文艺活动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是由于群众文艺活动不仅包含着优秀的中华文化,还蕴含着许多民间老百姓的故事和生活。只有展现人间百态的文艺作品才是最具备灵魂的。现如今,文艺创作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小品和歌舞以及乐器演奏等。这对于文艺活动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而且存在的形式也都是粗犷的。在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群众并没有要求使用特定的道具进行辅助,特别是对服装和乐器以及舞台等都没有太多的讲究,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群众文艺表演团队一般是由几个人或自发的民间艺术团体组成,演出时间和演出地点以及纪律性都不是很严格。这就表现出了文艺宣传工作的随意性和自由度,这种宣传工作更容易被平民老百姓所接受。当然,部分地区的特色群众文艺活动,比如湖南的花鼓戏和江西的采茶戏等,经过了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文艺活动本身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固定的,但是通过长时期中华文化的渗透和宣传,促使当地老百姓以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了解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新形势下群众文艺宣传工作现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历史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在文化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不同因素的阻碍和影响,但的确跟随时间的潮流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在文化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很多地域文化。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具备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出现在了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眼前,很多人也表现出了对这种极具特色的文艺活动的热爱,但是,在实际的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文艺宣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促使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构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文化作为丰富自身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不断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保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才能促进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与我国的文艺宣传工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可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确保文艺宣传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良好的保障,才能推动我国各方面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深厚滋养。身处新时代的人民,一定要尊重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传承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古往今来,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无一例外都会受到每个历史阶段产生的文艺精品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流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很多抽象的文化内容即将消失殆尽。为了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艺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相关部门应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使越来越多的人融入文艺宣传活动过程中,包括少年儿童群体和老年群体这些特殊的群体,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和文化创造以及生活生产过程中,才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持续性发展。开展群众文艺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艺宣传工作背离原有的性质在开展群众文艺宣传的工作中,虽然大多数文艺部门和文艺组织表示极大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人不够重视文艺宣传工作,认为宣传工作只是在走形式。现如今,大部分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而部分人民群众为了获得奖项,满足虚荣心理,仅仅只是做一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地促进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受到限制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量的增加使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文艺活动,很多人都是通过自身的业余爱好以及业余时间参与到文艺活动中,但是,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工作人员表示有心无力。此类人群受到本职工作的影响,在参与文艺活动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无法坚持长期参与文艺活动。文艺宣传工作中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现如今,开展的大部分文艺宣传工作都是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而这些民间组织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文艺宣传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是阻碍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因。

新形势下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措施

增强群众文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艺宣传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将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结合,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会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文艺宣传工作还需要与群众文艺工作相呼应,贴近群众的生活,深入民间才会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先,在内容方面,一定要把握文艺的重点核心内容,并将核心内容与时代脉搏相融合,不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要呼应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在文艺宣传工作中融入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是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的重要举措。目前,群众文艺宣传工作最重要的是文明建设,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要求与原则,开展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宣传活动。其次,在形式方面一定要追求创新。比如在农村范围内,除了开展传统特色浓厚的文艺活动之外,还需要将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活动引进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创造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新艺术作品。开展群众文艺宣传工作并不是缺少生活素材,而是缺少挖掘素材的工作者,只有文艺宣传工作者愿意潜心去分析和钻研生活素材,才可以制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最后,在表现手法方面,一定要注重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保证开展的文艺活动既具备深刻的思想价值又能体现一定的艺术性。

完善文艺工作开展的机制

在现如今法治社会中文艺工作开展机制非常关键,只有确定相关机制,才能确保文艺宣传活动在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在文艺宣传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群众文艺工作规律,同时也要从国家法律层面出发,一切以尊重国家法律和原则为基础。首先是激励机制,在文化系统内部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的时候,需要为参与文艺宣传活动的人员设置任务,制定考核标准,如果参与活动的人员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考核标准,那么会有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活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好奇心。其次是管理机制,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一定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少年儿童群体还是老年群体,都要设置规则和纪律,在遵守规则和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参与文艺宣传活动。最后是生产机制,为了提高文艺宣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生产机制的制定可以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文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为参与活动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尊重个人意愿和选择。

营造文艺活动环境

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需要为大众提供参与文艺活动的环境,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娱乐活动。首先,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才可以顺利地开展文艺宣传工作。除了组织、辅导人民群众参与文艺活动之外,还要培训相关人员进行文艺创作,注重对优秀创作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来讲,开展文艺宣传工作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主流意识和传播意识才可以将文艺的主旋律真实地展现在社会生活中。其次,文化宣传工作必须具备传播意识。这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将自己学习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社会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优势,适当地改变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激发着华夏儿女不断奋斗。在当今的新时程中,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促进宣传工作的开展,才可以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军.简论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群众文艺培训的思路[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11-12.

[2]关山.对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兵团,2016(06):39.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2

当前,如何使自治区的文艺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治区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全区文艺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责无旁贷地负有重要的使命。草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党和政府也在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发挥草原文化的独特优势,组织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深入挖掘草原文化的丰厚资源和丰富内涵,努力创作更多的具有草原特色、草原风格和草原气派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作家、艺术家只有在思想上不断提升、事业上不断发展、艺术上不断创新、创作水平上不断提高,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才能无愧于时代和民族。为此,近年来,自治区文联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制定实施了《草原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办法》《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实施办法》和作家签约制,积极参与自治区“五个一工程”、文化艺术长廊计划、精品舞台剧创作等重点项目和“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自治区文联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组织作家和艺术家不断地深入基层和群众,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作“接地气”的作品,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不断推出以人民为中心、雅俗共赏、愉悦身心的优秀文艺精品。

提出要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王君同志和乌兰同志在讲话中对于“管好阵地,管好导向,管好队伍”也有着明确的指示和深刻的阐述,这些都是对自治区文艺工作的引导和督促。信息时代的一些消极现象造成了当前一些人的精神环境的异化,在中外文化快速交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也产生了不同倾向的文艺价值观。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文艺评论观,才能分清是非、澄清问题,真正地繁荣文艺事业。自治区文联要在创作阵地上把握好“时、度、效”,严把审核关,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松要求,保证《草原》《花的原野》等刊物成为优秀作品的展示台,使文艺作品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引领文艺创作、提高群众审美欣赏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文联要进一步深化文艺评论工作,倡导和推出正确的文艺价值观,有看点、有重点,有锐度、有深度,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有针对性地引导好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做到“提倡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强化文艺思潮的分析研判,掌握文艺舆情和文化思潮,有针对性地引导好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昆曲,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昆曲是经数百年时光发酵的浓醇美酒,但今天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这是一个传播制胜的时代,没有传播,昆曲就会永远尘封,越来越深地埋藏于历史,最终成为让所有有艺术感知、有历史良知的人们含泪观赏于博物馆的琥珀。艺术应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就该永远唱响于舞台,我们不能让时代湮没昆曲,而是要使昆曲适应时代,要利用时代的良好条件继承和发展昆曲。

一、昆曲传播要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

1.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昆曲社会范围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昆曲,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韵,整合了传统文艺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昆曲的传承和和振兴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韵极大程度上蕴藏在自身特色独具的文化与文明里。昆曲的传播首先要回归到此层面,这符合昆曲“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通过这种回归应属高度的定向传播,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民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概念性的认同感和责任心转移和细化到昆曲上,形成观看昆曲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是对自身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造诣、鉴赏力进行的一次检验和审视的心理自觉,达到全社会对昆曲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为昆曲下一步在历史文化和市场上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昆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工具,可以起到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昆曲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综合艺术,题材范围较广,经典剧目流传颇多,且大多都是惩恶扬善、赞美忠孝的,如《清忠谱》《琵琶记》《桃花扇》等。优秀的传统剧目还可以在更高层面发挥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发挥昆曲的艺术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会悄悄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为更多普通人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热爱昆曲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二、昆曲传播要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

1.学生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对象

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必需。另外,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参与创作,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渗透到昆曲作品中,使昆曲婉转悠扬,清丽淡雅,具有其他剧种难以企及的雅致美,被推为“百戏之祖”。昆曲是高贵的、典雅的,昆曲生来“阳春白雪”的本性特征决定了昆曲的观众群应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也认为:“昆曲天生就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①一方面,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是欣赏昆曲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文化水平所影响的道德情操,知识分子对意境的追求和淡雅的审美趋向也是与昆曲产生艺术共鸣的主观条件。

于是,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对象,他们经过基础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渴望自我的提升渴望人格的完善,对高雅艺术有着非常迫切的心理需求。这种由内而外的心理需求为昆曲由外而内的传播奠定了受众的良好的心理条件。另外,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将促进昆曲扩大化几何形的传播。

2.学校是昆曲传播的广阔平台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昆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使昆曲艺术薪火相传也同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这就大大减少了昆曲传播中的壁垒,而且传播对象的集中,校内丰富的媒介资源的整合使昆曲的传播成本大大下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是系统化传播京昆乃至戏曲艺术的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个阵地。”②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巡回公演的火爆场面以及演出结束后大量学生喜欢昆曲、亲近昆曲的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3.校园昆曲传播的主要手段

(1)与有关课程相联系

首先,开设昆曲的专门选修课和有关昆曲的选修课,如戏剧艺术、表演艺术、艺术鉴赏、戏剧文学研究等,传授有关昆曲的历史、发展、声腔、表演、鉴赏的基础知识。其次,可使昆曲与主干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如古典文学课分析戏剧文本时可放映相关剧目的影音资料,中国史课上可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剧目,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可选择典型剧目播放辅助对文化的感性理解。而且,特殊的地方高校(如苏州)还可在条件成熟时尝试将昆曲的选修纳入学分体系。

(2)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相关院系和专业学生社团的带动作用

综合性大学的影视系、艺术系、戏剧文学系等院系可以利用大学生艺术节举办专题晚会,与各大学中的戏剧社紧密联系,进行昆曲扫盲、昆曲入门等活动。并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海报等校园媒介资源充分宣传,制造校园舆论氛围。

(3)坚持开展“昆曲走进校园”“昆曲走进青年”的主题活动

昆曲是对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专业剧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昆曲走进校园”“昆曲走进青年”的主题活动,可以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昆曲、了解昆曲、最大限度地感受昆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剧团的亲近感,树立剧团良好形象,力捧“名角”,提高认同感、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昆曲演艺市场自身的科学宣传

有关古典艺术、高雅艺术是否应该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而且莫衷一是,但昆曲需要观众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相连,而且直至今日这个市场依然存在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自古以来,戏就是演给人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的基本原则。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的存在当然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观众是戏剧艺术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昆曲当然也不例外。

在大量信息疯狂充斥着世界各个角落,疯狂充斥着人们感官的今天,争取观众,必须进行明确的自身市场定位、明确的目标观众定位和科学的媒体整合,策略先行、传播制胜。

1.昆曲自身的市场定位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进行科学宣传的基础,昆曲的市场定位不是简单意义上让人们知道客观上“昆曲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让人们主观上认为“昆曲是什么”,也就是说将昆曲在观众和潜在观众的心理进行定位。这与昆曲的市场目标紧密相联,利用消费心理学原理,通过研究消费者心理明晰观众为什么而走入戏院,为了得到何种满足而愿意为之消费,换句话说,即给观众一个心甘情愿为昆曲消费的理由。定位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昆曲在市场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就要满足其目标市场文化消费的需要。根据上述原则,将昆曲定位为:世界人类口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使人在视觉听觉多方面获得极大审美满足的综合性高雅艺术,它可以疏解压力、畅心怡情,也是个人文化身份的标榜。

2.昆曲宣传的目标听众

昆曲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应通过整合传播培养起自己的消费群,并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宣传应有目的地针对细分后的目标听众和潜在听众以不同方式展开。

(1)戏曲票友

这部分消费者人数较少但非常稳定,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具备一定的戏曲基本知识和鉴赏能力,对戏剧艺术非常痴迷。他们一般偏重于京、昆、越、豫等一种或几种戏剧样式,但很少只对一种执著而对其他戏剧样式不闻不问。这就为昆曲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契机。针对戏剧票友的宣传目的不是使其放弃原有的戏剧样式,而是让他们同时也来热爱昆曲——“百戏之祖”,力图达到真正懂得欣赏戏曲喜欢戏曲的人必看昆曲的理想效果。

(2)学生

通过昆曲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必然会有很一大批学生对昆曲产生深厚感情,所以针对这个群体宣传的重心是促使其消费行为也就是“购票看戏”行为的产生。

(3)高级商务人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较为成熟的城市正在形成一个以高级商务人士为中心的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收入颇丰,事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生活品质,在文化消费上毫不吝惜。这是昆曲市场要大力开发的观众群体。昆曲对这个群体的宣传核心是昆曲畅心怡情的审美价值和标榜个人文化身份的高雅性。

(4)定居国内的海外人士,包括留学生、外籍商务人士等

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所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昆曲对这个群体的宣传核心是昆曲艺术的民族性和古老性。

3.昆曲宣传的媒介策略

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昆曲欲实现与其目标观众的对话要通过媒介来完成,媒介策略是昆曲传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目的与一般的文化产品迥然有别而且必须区别,通过科学的媒介宣传,不仅要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提升。一方面,昆曲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从文化艺术角度讲,昆曲的传播应是面向所有国民的大众传播,媒介理应选择大众传媒;另一方面,昆曲是少数人可以欣赏并乐于欣赏的精品高雅艺术,从市场角度讲,传播媒介应选用针对目标观众的小众媒介。两个方面貌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应使其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对其中任何一方面孤注一掷的偏重都会将昆曲艺术的传播推至绝境。所以,昆曲的媒介策略应是大众媒介和小众媒介相结合,大众媒介传文化,小众媒介打市场。

文化宣传媒介策略的宣传核心是昆曲的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宣传的良好动因和契机。笔者认为,在中央和各省级党报的文化版面及各知名文艺戏剧戏曲刊物上进行宣传和争鸣;拍摄反映昆曲历史、昆曲艺术成就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从艺生涯的纪录片在各电视台尤其是各台的文艺频道和戏曲频道播放;在条件成熟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频道(央视戏曲频道、央视教育频道、上视戏曲频道、江苏电视台文艺综合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剧戏曲联播、苏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等)建立固定的栏目时段播放精选的昆曲知名优秀剧目。官方的主旋律宣传与业界的专业宣传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对昆曲较高程度的心理认知和认同。

市场宣传媒介策略紧紧围绕昆曲自身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群展开。针对戏剧票友群体的宣传应抓住各类剧种的集中演出场所,通过演出场所的网站、公告、海报、宣传单册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向会员积分赠票、发售优惠的昆曲与当地上座率较高的主流戏曲(京剧、越剧等)的戏曲联票,向较有影响的民间票友团体和组织定额赠票等方式争取观众。

针对学生群体的宣传主要坚守住校园的阵地,除大力利用校园媒体、发售学生票外,还可以与各学校的团学机构保持友好关系和密切联系,尝试多种合作方式。

针对高级商务人士群体的宣传,第一步就是创造机会使其接触昆曲,在高尔夫球场、健身会馆等他们进行高级休闲文化消费的场所发送昆曲宣传的图文资料和影像资料;通过dm和高端商务杂志及休闲杂志(如《福布斯》《经理人》《高尔夫》《名牌》)夹送的方式向其赠票;当昆曲畅心怡情的审美价值和标榜个人文化身份的高雅性被一定程度的认同后,可引导共同欣赏昆曲成为公关手段和保持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时机成熟时可尝试与有影响力的经济会议和论坛合作、特定意义的公演和义演企业赞助冠名等方式。

针对海外人士的宣传以民族性为核心,但要打通与外籍人士沟通的途径,最可行的就是培养外籍人士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成为舆论领袖,形成规模小但影响力大的人际传播网络。

结语

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流传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是一项涉及到政府、社会、剧团、民众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昆曲的传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昆曲的繁荣。昆曲的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归位”传播体现历史文化的悠久高贵、通过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的传播实现艺术审美的提升、通过科学的市场宣传强化昆曲表演的舞台生命。利用现代传播理论和媒体技术逐步构建起昆曲历史文化层面、艺术审美层面和市场观众层面交叉渗透的立体传播网络,使越来越多的人以伟大的民族文化为荣、以悠久的传唱不息的昆曲为荣,以个人能够欣赏高品位高雅艺术的昆曲为荣,使昆曲真正成为人类舞台艺术上久开不败的奇葩,使它那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传承中得以永恒!

注释:

①交松辉.5000万拯救昆曲会不会“打水漂”?人民网2005年4月.

②张正贵.在上海高校京剧选修课的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年10月.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李晓.中国昆曲[m].百家出版社.2004.5.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甲骨文记忆展;包装艺术设计;典;艺;工

殷商甲骨文,上承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后世汉字与之一脉相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使用至今的古文字。

2015年10月,国家典籍博物馆从35000多片馆藏甲骨中,精选60余件体量大、刻字清晰、代表性强的珍品面向社会展出。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结合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互动科技,实现了科普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如此大规模、高规格地集中展示甲骨,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此次展览得到了馆领导的高度重视,现已申报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为了让评委会在短时间内对本次展览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按照申报流程的要求,馆方委托社会教育部制作此次展览的整体宣传片。

宣传片长度长度要求不超过5分钟。作为本片导演,怎样将文学脚本中客观平实的陈述性话语用生动鲜活的声画元素进行合理的匹配和包装,是我在宣传片制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选字”分段

宣传片整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序言片头部分、主体叙述部分、结语升华部分。由于片长很短,还要兼顾讲解的逻辑性,经过对文学脚本的内容整理,决定宣传片主体部分从展品简介、艺术设计、用料选材三方面进行展示。

为了凸显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设计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有典有据的特点,以“典”、“艺”、“工”三个汉字以及包含这三个汉字的经典名句及著作“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士》、“艺天下无双”――《唐诂林・雅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周礼・考工记》作为三部分的转场元素。(见图1、2、3)

主体部分三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作为宣传片的主题的两句四字短语“材美工巧”、“雅艺盛典”水到渠成,形式工整而又具有文学美。(见图4)

二、艺术设计

(一)片头特效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古文字都活起来”是本次展览的整体设计理念。为了展现埋藏地底沉睡千年的古文字被唤醒的创意,片头设计使用了三维CG模型场景还原结合流体动画的方式模拟风吹沙土――露出甲骨文――甲骨文苏醒发光的场景。结合粗犷辽远的男声呼喊及富有节奏感的鼓点音效,营造出富有冲击力的厚重气氛,与展览主题相得益彰。(见图5-图9)

(二)古今结合

视频包装设计中出现的“典”、“艺”、“工”三个字均以其甲骨文、金文形态出现,辅以旋转动画效果(见图10-12)。在更好的突出让古文字“活”起来的创意基础上,又让观众能够古今对照,看片子的同时增长了文字学的知识,体会先人造字的本意。

三、创作体会

笔者在文化事业单位影视艺术行业从业8年,制作过十余部此类宣传片。在这种强调叙事逻辑的说明性视频作品中,包装艺术设计呈现的视觉效果对于整部片子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艺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获取的渠道日趋增多,获取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上网、逛书店、找专业信息公司等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选择。从日益激烈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中成功转型,从传统的“以藏阅为中心”转变到“以读者为中心”服务,这构成了新时代图书馆创新生长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价值和定位由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五个转变。

1.1读者服务的模式―――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面对时展和图书馆生存环境的挑战,图书馆人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藏书与读者的关系,把工作的立脚点从藏书向读者转移,提出了“读者是上帝”“一切为读者“,并注入更多的人文服务理念,图书馆应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为任何人提供服务,并重视老弱病残、社会边缘人群、“知识穷人”、“数字穷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

1.2.读者服务的对象――从“馆内读者”向“社会读者”延伸。现在图书馆已打破地域界限,从自我封闭,有限开放进入到全面开放的社会化协同发展时期,出现了图书馆联盟、区域集群图书馆、图书馆网、总分馆制、图书馆之城等服务模式,读者通过统借统还,24小时自助借阅,网上下载、阅览、预约、续借、咨询、接受送书上门等方式,足不出户或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由此,出现了众多“不到馆”的读者,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从“馆内读者”向“社会读者”日益延伸。

1.3.读者服务的内容从“馆藏提供”向“多元服务”拓展。传统图书馆那种只通过馆藏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一般咨询的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首选。如通过公益讲座传播知识,激荡思想;通过公益展览展示四方精品,传播八方文化;通过公益培训提升市民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1.4.读者服务的重点从“一般咨询服务”“向知识导航服务”转移。现代图书馆在保留传统图书馆服务重点的基础上,还通过联合网上参考咨询,网络资源的整合,联合实时帮助和定向专题服务等方式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服务。

1.5.读者服务的手段―从“手工操作”向“技术应用”发展。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让图书馆走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建立“一战式”查询系统,方便读者在不同地方,通过不同的途径利用图书馆opaC以及数字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链接获取国内外书目、索引、文摘类文献,在网上订购或免费查询资料库、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建立网上读者空间,方便读者网上进行图书预约和续借,并查询个人借阅情况。

1.6.读者服务的重心―从“城市”向“基层”下移近。几年来,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已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融为一体,建立基层服务网站,把知识和信息送到社区、乡镇、农村、偏远落后地区,为其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知识传播服务。

根据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变趋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服务的质量我认为注重读者服务的艺术尤为重要。

2、图书馆读者服务艺术

读者服务的艺术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的执行,是图书馆服务完美的追求,是图书馆服务声誉的传递,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沉淀。读者服务艺术即“读者服务+艺术”。艺术在这里不是指作品创作形式,而是指工作方式、方法。读者服务艺术具有4个特征,一是文明性,为了保证服务的文明性,工作人员的语音、仪表、行为、举止等都应得当,这不仅是读者服务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图书馆的基本职业规范。二规范性。服务艺术是服务规范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和灵活利用,是在通过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前提下,对服务规范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三技巧性。技巧性是读者服务艺术所显现出的过程特征。读者对服务的期盼主要是质量,而服务质量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十分细微的。四成效性。成效性是读者服务艺术所显现出的效能特征。读者服务艺术的目的就在于创造成效,没有成效的服务根本谈不上服务艺术。3、信息时代图书馆应重视读者服务艺术

首先,重视读者服务艺术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读者服务艺术是在读者服务基础上的升华,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提高文明的语音,优雅的举止,儒雅的风度,娴熟的技能,聪颖的智慧等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提供这种满意服务进一步诱导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达到图书馆服务的良性循环。其二可提升图书馆员服务素质和技能。

三是营造图书馆和谐服务文化。当读者对图书馆产生矛盾时,服务人员提高恰当的语言艺术和处事技巧与读者进行巧妙的沟通,一方面把图书馆的情感、价值、理念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又获得了读者的感受、满意和情谊,这种相互沟通的行为,可以营造出图书馆和谐的服务文化。五提升图书馆服务形象。一方面,当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时,图书馆无形之中赢得了读者的口碑,读者会成为图书馆对外形象的义务宣传员;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推行服务艺术的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馆风馆貌,服务工作人员也会在服务中自觉的形成群体意识,使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升华,进入新境界,从而使图书馆形象更加美好。

4、如何做好读者服务的艺术。读者服务艺术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读者服务的宣传艺术、读者的管理艺术,读者活动的策划艺术,沟通艺术、行为艺术,和语言艺术等等很多方面。下面就重点探讨读者服务的宣传艺术和管理艺术及读者活动的策划艺术:

4.1读者服务的宣传艺术。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结构,在传播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宣传的重要性丝毫不压于服务本身,再多的馆藏,如果不宣传出去无人问津,资源就不能产生效益;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宣传内容很多,按其性质和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馆藏资源的揭示、使用与推广宣传。b读者用户的培养、教育与关怀宣传。这类宣传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现实读者和目标读者进行图书馆利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宣传。c服务环境的营造与培育宣传。这类宣传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进行宣传,达到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目的。d公共关系的推广宣传。这类宣传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读者活动,公益活动的进行宣传。

4.2.读者服务的语言艺术。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境。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态度要诚恳亲切,工作人员与读者交谈时,一定要做到口到心到意到,表里如一,否则就会引起读者的疑虑甚至反感。图书馆人员在服务工作中表达要灵活恰当,要根据特定的主题、情境、对象等灵活应变,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图书馆人员在接待读者时,语音要标准,无论是普通话、外语,咬字一定要清晰,尽可能讲得标准,嗓音要动听,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4.3读者服务细节的艺术。图书馆的流程看视细节,很普通但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有了规范的服务流程,就能让每个服务工作人员对整个服务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清楚各自的责任,服务时间和范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浪费,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满意度。图书馆服务流程的设计与处理,一定要科学合理。如在读者借阅服务过程中,要实现馆藏资源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读者手中,一方面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还需要熟能生巧的服务流程操作和即时纠错的丰富经验,否则如发生错借错还,漏借漏还的现象,就会引起读者不满。

4.4读者服务的策划艺术。策划是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社会组织的整体活动或某一方面活动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构思、谋划和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在策划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策划的技巧。突出活动的宣传首先可以利用活动的“买点”吸引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的眼球,达到宣传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现场气氛的营造,场地主题的设计,吸引参与者的眼球,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目的,再次可以通过编印宣传海报、宣传册、专刊等宣传资料,达到提升读者活动价值与效果的作用。

4.5读者服务的管理艺术。读者是我们的朋友,更是图书馆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其存在和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图书馆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一定要强化读者管理意识,不断创新管理艺术,以提供更好的读者服务。读者的管理要遵循几个原则,方便读者原则;平等尊重原则;依靠读者原则;引导读者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对图书馆的读者进行有目的的整序,研究其阅读需求的规律,协调其同图书馆的关系,使文献流与读者流有机结合,以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读者的智力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同时还必须建立读者信息资源,读者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读者注册信息,读者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历史记录,以及读者的阅读需要信息,活动参与信息等。

掌握读者服务的艺术对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疑聚了图书馆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只有用“读者服务+艺术”的手段、方法方式开展工作,我们服务就会事半功倍获得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读者服务艺术及其心理学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4)

2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图书馆论坛,2005(6)

3读者服务语言的语用原则,图书馆学刊,2008(3)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央苏区;设计艺术;革命;传播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凝聚了中央苏区军民的创造智慧和精神力量,通过传播革命思想,充分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形式特点。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主要形式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是整个红色设计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军民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开展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工艺设计、舞美设计、建筑设计等多种形式。

标语、标语画。标语、标语画是苏区最普遍的宣传形式。当时中央苏区革命标语、标语画随处可见,宁都一个县的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漫画就达1000余条(幅)。标语字体要求大和正,多用石灰或黄泥粉写在大路显眼地点的墙壁上或木板上,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发动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斗争中来。

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等是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宣传形式,在中央苏区运用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从1927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红星画报》《农民画报》等80多种报刊,[1]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的宣传画、漫画形式的插图就有141幅。党和政府还非常重视提高广大军民的文化水平,编辑出版了《国语课本》《看图识字本》《共产党儿童读本》等大量的读物。通过大量的宣传画、漫画、插画等绘画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广大军民传播马列主义、展现革命战况、团结群众、教育军民、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是苏区设计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钞票、公债票、邮票等。纸币有壹元、伍角、壹角、伍分,都是由黄光亚设计,设计师根据票面不同采取不同的规格、图案和色彩,票面四周为不同的角隅纹样与二方连续连接,中央印有圆形、棱形、方形适合纹样。

建筑设计、舞美设计。中央苏区设计艺术还包括建筑设计、舞美设计等。如“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检阅台”等建筑物。其中1933年8月开始动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整体呈八角形,俯瞰似一顶红军的八角帽。[2]虽然当时苏区经济极为困难,但中央苏维埃政府很重视舞美设计,1933年3月,“工农剧社美术部”成立,主要任务是为工农剧社的戏剧、歌舞等演出节目进行舞美设计和舞台布景绘制。该时期的舞台美术设计主要采用软景片和简易舞台装置,布景艺术形式强调民族化、大众化。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传播

传播组织结构的全方位。由于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和思想认识的不足,发展组织、传播革命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形成了全方位的传播组织结构。

宣传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决策者,决定着整个宣传系统的实施方向。当时,中央宣传部是党内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指导机关,设置了审查科、翻译科、材料科、统计科、编辑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等,组建了一套健全的宣传系统。在部以下,各省委也设有宣传部,具体组织和实施本省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在省委宣传部以下还设有地方党部及区委宣传部。[3]

教育体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为健全党内文化教育,中央苏区从地方到军队各类学校、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建立。义务教育方面,开办了大量的初、中级学校,农村乡村小学;社会教育方面,开设了大量的农民夜校、扫盲班、干部训练班;部队方面,开设了中央党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同时还设立了图书室和图书馆。

报刊、图书发行。尽管战火纷飞的时期,条件艰苦、供需紧张,但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新闻出版高度重视,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群策群力,战胜困难,出版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画册、文艺书籍和课本等,如《红星画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共产党儿童读本》等,中央苏区的报刊与图书发行建设呈现出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交叉共存的格局。据统计,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所出版的报刊,共有130多家,种类达350多种,书刊的年印刷数在18万册以上。[4]

文化团体。为了满足军民需要,加强苏区文化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大量的俱乐部、文艺社团。1932年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中,明确了俱乐部的组织与工作:俱乐部下设管理委员会,即下设文化、艺术、体育、晚会、墙报等5个委员会,下设具体的班、组。在连队还设有列宁室,列宁室有干事会,下设演讲、游艺、体育、识字、墙报和青年活动小组。在苏区,俱乐部是最活跃的文化组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发展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阵地。1931年底苏区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1932年9月又在瑞金沙洲坝成立了工农剧社,1933年3月创办了青年文艺团体蓝衫团,各地也纷纷建立分社、支社,使苏区文艺运动趋于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使苏区文艺演出空前活跃。

传播受众的广泛性。当时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在闭塞的偏僻山区和频繁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实现对军民的广泛传播是极为困难的。1931年至1934年,党和苏维埃政府下达过数百个《决议》《决定》《通告》《计划》,要求广泛应用画报、传单、标语、壁画等宣传形式,深入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有宣传队、壁画队、俱乐部、列宁室、扫盲班、夜校、阅报社、讲演队、剧团等宣传组织。据统计,赣粤闽三省的2932个乡中,已有俱乐部1656个,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的革命设计艺术传播,宣传口号、宣传画、漫画、墙报、画报等遍布苏区各地。

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中央苏区时期,苏区设计艺术始终以大众化为基本方针,强调革命是人民群众的革命。

1.创作者主要是军队艺术工作者和工农群众。工农群众广泛地参与艺术创作,深入到军民的战斗、生活中,真实地描绘革命战斗和生产生活,反映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在红军到达之处,各种红色话剧、宣传标语、漫画、报刊以及大量的学校、扫盲组织等,向广大群众传播先进的思想,使其积极参与到战斗中来,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了革命成果。

2.宣传内容源于革命战斗、生活。苏区艺术设计工作者始终坚持设计源于生活,服务革命、服务大众的理念,设计制作了大量反映苏区工农兵战斗、生产、生活、学习等为主的作品。如《动员起来,武装保卫苏区》画面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红军赤卫队在会昌、广昌等地打击反动派,保卫苏区胜利果实的英勇场面。[4]

3.宣传形式生动活泼,为工农兵喜闻乐见。苏区设计艺术的对象主要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贫困群众,决定了中央苏区设计艺术必须采取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线条简洁、色彩单一、形象生动的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插画等,是广大工农兵群众喜欢看、喜欢读,一看就懂、一读就会的。如标语画“国民匪党”,将“国民匪党”4个字变化组成一只“狗”的模样,“”3个字组合成一只“小狗”的模样,“帝国主义”4个字变化组成两个“洋鬼子”的模样,用绳子牵着和两条狗,画面生动简洁,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匪党的“走狗”模样。

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当时正处于激烈的战争中,地处偏远山区,流动性大,因此,中央苏区时期的设计艺术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渠道。

1.通过组织传播。主要体现在组织外传播,即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主要方式有通过各类学校、扫盲班、读报团等。闽西上杭县的上才溪乡就组织过读报团,“每逢圩日都会专门给群众读《斗争》《红色中华》等,听众每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八九十人”[5]。

2.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中央苏区时期图书、报刊、标语等是主要的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根据1934年1月“二苏大”报告中统计,已出版发行的大小报纸有34种,其中《红色中华》已发行4万份,《青年实话》已发行2.8万份,《斗争》已发行2.71万份,《红星报》已发行1.73万份。标语是苏区军民最普遍、最常见的传播载体。1930年7月,赣西南刘作扶《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描述:“赣西南地方各级政府标语、壁画都很普遍,宣传方法有河流宣传(在木板上写宣传标语,在各处河流里漂流)、空中宣传(制一孔明灯,把宣传品系在灯上任其飞去)。”[2]标语宣传从墙壁上、木板上还发展到河流、空中进行,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宣传。

3.借助其他形式传播。主要有文艺演出、戏剧、钱币、邮票等。随着工农剧社、蓝衫团、苏维埃剧团的创办,苏区文艺演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化装表演、革命戏剧、歌舞、服装、舞台设计等设计艺术的融入,极大地增强了文艺演出传播效果。1931年8月,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印刷厂在瑞金县叶坪下陂坞村正式建立,发行了壹圆、贰角、壹角、伍分4种纸币,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5种公债券。1933年4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十余种苏区邮票,如《战士图》《冲锋图》《团结图》《旗球图》等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战斗的决心和士气。

传播的效果。1.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在苏区,广大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传播革命思想,唤醒沉睡在封建文化麻醉下的他们,是苏区革命的主要任务。为适应苏区特殊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通过学校、俱乐部、文艺社团等大规模地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等。通过图书、报刊、文艺活动等各种媒介,以及标语、标语画、漫画、插画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设计艺术广泛地传播革命思想。在苏区,设计艺术宣传是相当普遍的,红军打到哪里,革命标语、宣传画就贴到哪里,哪里建立了革命政权,各种学习班就开到哪里、革命戏就演到哪里,整个苏区都沉浸在浓烈的革命设计艺术氛围中,广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帮助广大工农群众消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阶级觉悟,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进程。

2.革命热情受到鼓舞。通过广泛的设计艺术宣传传播,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人民群众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赣南人民群众在苏区参军人数约33.1万余人,这个数字约占赣南各县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当时,党团组织也遍布各乡村。就兴国县,1932年7月前,共有党员4063名,而到同年末,党员人数发展到1.7万多人。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群众纷纷加入各种革命组织,如赤色工会、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俱乐部等,同时,苏区民众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苏区人民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苏区的各项事业中去,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传播渠道灵活多样,内容涉及政治宣传、军队建设、文化教育和人民生产、生活、建设等多领域、多层次,通过大众化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地宣扬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热情,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革命成果,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如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鹭江出版社,1996.

[2]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吴锦顺.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志.简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特征[J].红广角,2012(4).

[5]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现状;分析;策略

一、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形式,它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方式,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能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邢台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被誉为“鸳水之滨、襄国故都”。它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曾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乌头宰相”魏裔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给后人留下了十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邢台市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其中包括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招子鼓、威县乱弹、威县冀南梨花大鼓、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9项,其中有招子鼓、内丘神码、弹(谭、潭)腿、沙河九龙祭祀等。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9项,如广宗打礁、南和抬黄杠、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全,有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县郭巨孝文化)、民间美术(内丘神码、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民间音乐(内丘扇鼓腔、沙河市道教音乐)、民间舞蹈(宁晋县八仙七巧灯、隆尧县泽畔抬阁、广宗跑竹吗)、民间曲艺(冀南梨花大鼓),民间杂艺、传统技艺(邢窑烧制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统民俗(内丘扁鹊祭祀、沙河九龙祭祀、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传统体育(沙河藤牌阵、邢台梅花拳、通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

外宣是指以本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基础,凭借现代化媒介或其他宣传手段,真实客观地向外来人员介绍中国的政策、经济文化和建设成就,尽可能地获得世界人民的信任、支持和认可,从而在世界民族之林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加大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特文化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邢台文化走向世界,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也是保护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对外宣传就离不开英语翻译,因此有必要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为弘扬邢台传统文化,邢台市凭借各县或各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市县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组织举行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清河县乡村旅游暨山楂节、秦王湖牡丹节、九龙峡桃花节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文化交流宣传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友人、专家和大量游客前来学习、考察和旅游。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流离不开翻译这座桥梁,有效准确地展现我市特有文化的魅力内涵更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材料。但由于这些非遗外宣活动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多强调其本身的名录体系建立、遗产普查、传承人命名等方面,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翻译方面,导致多方面问题。通过走访和了解,举办这些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一些旅游活动时,翻译工作者几乎都是由举办方聘请,而这些译员对当地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此所译成品并未达到理想水平。同时该行业缺乏相关部门监管,使非遗外宣英译处于无杂乱状态。由此看来,非遗的翻译还缺乏其专业性、组织性和规模性。

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非遗的英译处于起步阶段,邢台地区外宣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高水平的外宣翻译人才稀缺,正式出版物也很少。通过对搜集到的部分译文进行研究,总结后发现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译文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只翻译表面文字信息,忽视了其中的内涵信息;第二,非遗外宣译文不够规范、精简,对原语文化中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词汇处理不恰当造成错译、漏译;第三,译文对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考虑较少,缺乏外国友人和游客的认同意识,使译文翻译过度或表达不够精确。这些问题会导致译文的可读性差、外宣效果不佳。

三、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宣传和交流,相对来说,邢台非物质文化外宣翻译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虽然在2006年,邢台市政府发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表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组织,非遗外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没有投入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等。

2.专业外宣翻译人才的缺失以及翻译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不重视

为使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走出去”,准确而规范的译文是必要的。从搜集到的外宣翻译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不容乐观,文化遗产专业翻译人员稀缺。有些翻译人员自身汉语及英语素养达不到较高标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良莠不齐。此外,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权威的英汉对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使得翻译规范不统一。翻译界也没有形成完备理论来推动和支持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的研究和发展。

四、关于改善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的策略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8

一、认识山区文艺宣传新特点。

松阳县23万人口中,约占80%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山区的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村落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稀少,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个别地方被“”乘虚而入,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为了改变落后山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松阳县连续16年坚持每年利用元旦、春节的一个月时间,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跋山涉水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巡回演出。16年来,他们共演出485场、上演节目380个、观众达50余万人次,这支文艺演出队被人们誉为“山区文明使者”,“扎根山区文化建设的轻骑兵”。该县文化部门先后多次被浙江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文艺宣传先进单位、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文化下乡先进单位。松阳县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艺宣传注重思想政治性。文艺演出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党对农村工作重点为主题,以文化馆(站)干部职工为主体开展送戏下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据统计,演出中85%的节目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宣传的大多是来自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因此,广大农民普遍反映:“这些节目我们听得懂、记得牢、教育深、效果好。”

2、文艺节目具有乡土气息。为了让山区百姓听得懂、印象深,在排练小品、快板等形式的节目中,演员们用方言土语进行表演。山区农民看了以后,笑声不断,掌声雷动。这些节目在行家看来,也许品位不高,艺术性不强,是下里巴人,可演出中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节目,宣传了党的精神,唱出了山里山外的新鲜事,反映了本乡本土的真实生活,深受党政领导和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称赞。演出队的一台戏,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节目通俗对味,成员来自本乡本土,人们看戏尤感亲切。寒冷的冬夜,这里却是春意融融,戏台周围的窗口、阳台、楼顶都挤满了人,村民携老带幼,几乎人人都到场。一些交通不便的山村群众还点着火篾灯,翻山越岭赶来观看。他们杀猪宰羊做豆腐,像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一样盛情款待演出队。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有感染力,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极大丰富了山区百姓的文化生活。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盼演出队,就像等过年一样,天天都在盼哪!它充分说明了文艺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有感染力和获得群众的赞赏。

3、文艺演出满足群众自我娱乐。送戏下乡既要满足群众欣赏别人表演,获得精神享受和接受教育的需要,还要满足群众自我娱乐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文艺演出正是抓住了温饱后农民渴望文化的强烈要求。在巡回演出中,有些村的文艺骨干准备了一、二个节目,要求插演,起初演出队担心打乱整套节目,会影响演出效果,但实践证明,它不但不会影响整台戏的效果,而且增强了演出气氛,满足了农村青年的参与意识和他们自我表现、自我愉悦的需要。

二、探索山区文艺宣传新方法。

16年来,松阳县坚持送戏下乡巡回演出,不但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了农村思想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繁荣山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值得一提的是,16年的文艺宣传工作,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结合形势,内容创新。为弘扬主旋律,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他们每年都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抓住要点,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把健康有益、积极向上、激励奋进的文艺节目献给农民兄弟,做到年年送戏下乡,年年有新意。回顾16年来文艺宣传教育的主题,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精神文艺宣传”;1988年,“慰问革命老区”;1989年,“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1990年,“路教文艺宣传”;1991年,“社会主义教育宣传”;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十四大精神再教育”;1994年,宣传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鼓励“解放思想脱贫致富奔小康”;1995年,宣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1996年,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宣队”;1997年,党的十五大精神宣传;1998年,宣传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演出;2000年,“三讲”“双思”教育宣传;2001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宣传演出;2003年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宣传演出。

2、综合多样,形式创新。演出队每年针对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对当年文艺宣传作出部署:一是调动本地文艺创作骨干,创作相声、小品、快板、双簧、歌曲、舞蹈、三句半、表演唱等各种各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二是集文艺演出、电影、图片展览、科普知识传播为一体,开展综合性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帮助乡镇挖掘弘扬民间艺术。县演出队除了开展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外,还帮助和辅导乡镇文化站发掘和利用罗汉、龙灯、走马灯、桂花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小节目,综合组织文艺宣传队,在乡村进行巡回演出。

3、灵活机动,办法多变。演出队是业余的,每年组织巡回演出,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县文化局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济上采取“财政拨一点,部门集一点,乡镇给一点”的方法解决。人员方面,除了以文化馆、站的干部为主体外,每年都吸收社会上的文艺骨干以及部门中有文艺特长的人参加,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

4、持之以恒,地点更新。为了使送戏下乡工作深入全县各个山村,使边远山区农民朋友能看到演出,受到教育,16年来,演出队每年坚持把戏送到每个乡镇的几个村,演出地点年年更换,尽量做到不在同一个点演出,无论是在简陋的礼堂,还是露天的晒场,甚至水库工地上,演员们从不挑剔,有时一天要步行30多里,有时昼夜分两个点连演两场,都从无怨言。演员们坐拖拉机,挤公共汽车,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全县的大小山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歌声、舞姿笑语,充分体现了送戏下乡工作的深入、持续、普及和实效。

5、激励群众,手法创新。为了让文化下乡活动意义更深刻,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采取一些新手法,不但把演出办成观赏型、参与型、还办成激励型。在演出中,有时让观众席前排座位空着,由主持人邀请烈军属、致富能手、优秀教师、人民代表等先进模范人物前排就座,使他们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演出中,请乡镇领导给先进人物送书画礼品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无形中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注重山区文艺宣传新效能。

山区文化建设往往受到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送戏下乡活动,能够在山区的文化土壤中持续16年,是因为它具备了能够适应山区这个特殊气候和环境的生存机能和生长能力。只要抓住农村工作当前实际,针对性地开展文艺宣传,送戏下乡不仅可行,而且能够生根开花,积极发挥文化的效能作用:

1、推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山区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巩固山区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通过16年的送戏下乡活动,培养和发现了一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带动农村文化队伍素质的提高,起到播散文化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的作用,对农村建立和健全文化组织,完善文化阵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起到了从“送文化下乡”向“留文化在乡”的转变。

2、促进山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演出队巡回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山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扩大了群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乡镇领导夸它是“脱贫致富,文化开路。”这就是对送戏下乡所起客观作用的高度概括。

3、促使山区社会风气的转变。由于山区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致使封建迷信、偷盗、等腐朽、愚昧的歪风恶习重新抬头。文艺演出队每年送戏下乡,让山区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抵制了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远离了、封建迷信等活动,形成了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9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群众文艺活动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力度宣传群众文化生活的有益性,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在宣传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体宣传相结合,如定时发放群众文化活动手册,及时在宣传栏上张贴一些文化活动的标语以及一些活动照片,运用手机、电视等多媒体科技信息技术来传达一些重大文化活动,以此提高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知度,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尊重群众文化,热爱群众文化。

二、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要让老百姓积极投身到群众新形势文化活动中来,首先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尤其是要完善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当前,现有的一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备匮乏,有些甚至长期处在闲置状态,城镇中的群众文化阵地虽然要比乡镇文化阵地条件好,但仍有很多社区周边缺乏配套活动阵地,有些城镇居民虽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但是苦于离家比较远、出行不方便最后放弃,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爱好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城镇中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阵地,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有地可去,有乐可图。要实现多建立群众文化场地,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新形势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

群众文化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大力度,下工夫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定期组织当地歌舞艺术团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让群众从中享受文化艺术盛宴,获得文化艺术的熏陶。新形势文化演出活动要坚持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创作,切实提升演出水平。基层文化主管部门要致力于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活动输送到社区,精心策划,注重原创,确保节目质量,做到将地域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秀原创文艺节目,彰显地区群众文化魅力。除了政府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还包括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科学性,也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文化遗产,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看群众艺术,尊重民间的艺术家,尊重民间的艺术绝活。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也可以让群众自己去创新艺术,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文艺爱好者开展各类演出,慰问敬老院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做出正能量的传递。

四、加强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文化馆、文化站等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书法、歌唱、舞蹈等艺术培训班,为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相关组织者还可以每年适当的邀请一些专家或者艺术家指导授课,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观看一些高层次展览、演出,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文艺宣传的重要性篇10

摘要:广播媒体的快捷、生动等特点使它在发挥宣传功能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宣传活动在时空上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抢占新闻宣传话语权、整合精神物质资源来动员民众抗日与革命,广播事业的发展就显得益为重要。

关键词:广播;中国共产党;宣传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广播宣传开展的原因

1、争夺新闻宣传话语权――整合精神物质资源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向国统区及海外展示其形象,争夺新闻宣传的话语权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广播无疑成为其政策传播、政治形象塑造变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媒介。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

报刊和通讯社的宣传,虽然对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巩固,推动全国军民的抗日救亡斗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报刊和通讯社本身的局限性,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和顽固派的破坏和干扰,使党的政策和主张以及对抗战局势发展的报道工作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新华社的文字广播,虽然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但又必须有收报设备才能抄写,再经过译电,才能阅读,除了党的秘密机关和少数新闻单位外,一般部门和群众是难以置办的。

2、广播宣传方式的独特优势――中共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广播不同于报纸、刊物、书籍等传播媒介。它的即时性与同步性的优势是报纸、刊物、书籍等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它还有超空间的渗透性,不受限于高山峻岭、沙漠湖泊的阻隔。因而广播从19世纪末诞生后,逐渐凸显了它在宣传方面的优势。列宁曾经指出广播是“不要纸张不要电线的报纸”①,它“将会给宣传鼓动工作带来极大好处”。所以对于建造广播电台,他认为“无论是就进行宣传和鼓动,特别是对没有文化的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和鼓动来说,还是就转播讲座来说,实行这个计划都是我们绝对必要的”。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中,也认识到广播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工具,熟知它们一切的性能……尤其是无线电,要成为近代宣传鼓动的有力工具。

延安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后,中共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多次在有关文件中要求各地党组织按时收听延安台的广播。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应经常接收延安的广播”②。194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对外宣传的指示中指出,“各地应经常接受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收音机的应不惜代价设立之”.正是由于中共党政领导人看到广播这种传播工具在宣传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得广播电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发展和兴盛起来,为对日战争时期人心的提振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政治的博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广播宣传的实践活动

1、延安广播电台的创建

抗战时期,延安广播电台是中共建立的主要广播电台。延安广播电台在1940年12月30日正式播音。它设址于延安成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其呼号为XnCR,先后使用的“波长有28米、30.5米、61米等”。其广播时间为每日19时至21时。延安台的播音,由于设备简陋,机器经常发生故障,有时甚至不得不暂时停止播音。终因斗争环境的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不能保证,电子管损坏,播出的音质差,收听效果不是太好,于1943年春正式终止播音。抗战结束后,国内矛盾上升。为了有力地揭露当局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中共中央批准新华社社长博古关于及早恢复延安台的建议,决定尽快恢复延安台的广播”③,九分队的技术人员接到命令后,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终于使延安台发出了声音。1947年,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后,延安广播电台进行了转移,延安广播电台于3月21日起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名字一直沿用到1949年3月份。

2、广播宣传活动

延安广播电台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播报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及等领导人的讲话著作等。

从1947年10月9日起,陕北台在半个月里反复播送《中国人民宣言》,从此“打到,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遍中国大地;1948年元旦起,陕北台接连三天,每天全文播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便解放区和统治区的听众抄收。这些广播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争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强大动力。

对于在国统区做地下党工作的人员来说,广播作用更加明显。1947年3月7日,中共在南京办事处和南京《新华日报》人员撤出延安后,南京坚持斗争的地下党员们就看不到党报了。除了接到上级党的指示和秘密传阅党内文件外,就只有依靠收听广播来了解国内形势,分析局势的发展,进行地下工作。从1947年7月开始,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战局变化极快;而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所以当时的地下党指出,“收听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就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大事了。”④

二是开办《对军广播》。

为了配合军事斗争,从政治上分化瓦解敌军,中共的广播电台开办栏目《对蒋军广播》,每天大约半个小时。这类节目以军官兵为主要对象,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时局的主张以及对待放下武器官兵的宽大政策,如实报道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有力揭露的造谣欺骗,同时向它们晓以大义,指明出路。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成千上万的军官和士兵投降或被俘,他们在国统区的亲属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死状况。针对此,中共的广播电台专门开播《对军广播》节目。《对军广播》对分化瓦解军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令国统区的民众对解放区有了重新的认识。

三是播报文艺节目。

1945年10月6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文艺节目。“这天正好是周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为听众演播了四个文艺节目:歌曲‘庆祝胜利’、‘有吃有穿’、‘东方红’和秧歌剧‘兄妹开荒’等。”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解放区的各个广播电台都开办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而且展示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成果。针对听众要求增加文艺节目的要求,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除经常播送一些故事、歌谣之类外,“特别在每个星期日增加《星期文艺》专门介绍解放区文艺作品,民谣,音乐,文化界活动等”。文艺宣传不仅增加了听众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向人们展现解放区的生活。

三、结语

总之,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共广播宣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发挥广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功能,我们应该在借鉴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广播宣传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革新、超越,以期顺应历史潮流。(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第13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