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2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1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圆享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束缚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鏊作用。

高等学校是智力资源较集中的场所。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应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虽然高校在科技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

高校实行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科研,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历史任务,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从各国投入高校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高校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只有美国的3.5%、日本的7.1%和德国的l3.9%。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2)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高校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高校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3)小而全的封闭思想导致科技资源共享困难。高校科技资源分散,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投资效益不高。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共享机制已成为久悬未决的一个问题。

(4)前沿领域实质性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的层面上。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国际战略高科技前沿领域,缺乏明确的国际合作目标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而且在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有可能使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5)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等经费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

二、高校科技创新的措施殛对策

针对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我国应采取如下科技创新的措施及对箫:

(1)充分认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科研人员应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创造,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

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

(3)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研究方向。对学科相近或相关,或二级学科以下的,特别是同一所学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群,应有选择地进行合并重组。同时,根据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逐步改变过去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的局面。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组建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乃至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利用、共同进行业绩考评的新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基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基地。

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运行费用方面的投入,支持其进行自由探索式研究。

(4)加强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它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在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虚拟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推动一批科学实验基地面向学生开放。建设各种开放性的国家基础性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5)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现在科学技术的组织和管理问题,有时候已经比科学技术本身起的作用还要大。现在高校还很缺乏能够对科技队伍实行有效管理和组织的领军人物和组织形式。为此,可以探索成立一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

总之。对于机制创新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形成优势、形成特色,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过去高校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够把力量集中起来,用兵很分散,不仅学校之间的组织协调很不够,甚至学校内部的合作、集成也很不够,所以就很难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我们现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效果不太好,成果不显著,与兵力不够集中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研究需要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打独斗显然是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也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

集中力量还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重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学校在确定学科方向时必须少而精,不能什么都搞,因为都是重点也就等于没有重点。现在有所为很容易做到,有所不为则很难做到,但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所以一旦选准了学科方向,就要持续地给以大强度的支持,促使其尽快脱颖而出,我们的经费本来就不多,因此在使用上绝不能撒芝麻。学校还应废设立一些调控手段,下决心拿出一笔钱来支持在重点学科领域有创新思想的年轻人,因为在创新研究开始的阶段,是最需要钱的时候,而这时由于研究结果尚未见到成效,也是最难得到钱的时候,所以嚣要学校给以必要的扶持。

(6)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有能力的科研机构进入高校,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联合与协作。

对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提出申请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由高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有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应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和使用权。鼓励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2

分析在基层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从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推广体系、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区域农业经济长效增长以及加速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建议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基层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几条建议。

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机构,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含水产、农机、能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工作经费和报酬待遇,加强考核奖惩,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农技人员要立足于农村,建立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咨询等服务。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方向,建设一批服务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包装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网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县有专家组、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水平。

2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三个持续”加大,确保资金投入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要探索建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尤其对来丰城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江西农大、江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要积极实施“暖心”工程,使他们来得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降低投入风险,调动和提升各类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培养大量聚集在农业企业生产、工程开发等环节的创新型人才,帮助树立扎根农业经济主战场,服务“三农”发展的理念。通过优惠的项目资助、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六个一”计划(即组建一个团队,集成一套技术,建立一片基地,支持一群示范户,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通过深化股权激励、人力资本出资注册、专利所有人技术入股、高层次人才薪酬个税返还等激励政策,优化农业创新人才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兴业计划的完成。

4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始终是农业的主体,现代农业呼唤现代农民。把塑造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和科技示范村(场)建设为平台,以“五业”(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整合示范园资源,完善功能定位,集农业研发与推广、体验与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6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近年来,彭阳县着眼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实现了集成创新;对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和优质专用品种、大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增效技术,增加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主攻产业提质增效。以北部干旱带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整体推进马铃薯产业。北部以王洼镇、草庙为核心,发展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两河流域发展鲜食外销品种;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古城、新集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

2扩建冷凉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实现蔬菜生产布局专业化、发展特色化与经营产业化;巩固和提升白河部级拱棚蔬菜标准园、宽坪设施蔬菜、长城塬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科技等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古城、红河、新集3个666.7hm2的设施蔬菜基地,带动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733.62hm2,其中塑料大棚3600.18hm2、日光温室2133.44hm2。

3建设高标准养殖业科技示范园区

按照“突出发展肉牛,大力发展朝那鸡,稳步发展猪羊”的发展思路,走“种养结合,养贩结合,以贩促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建设科技养殖示范园区28个,巩固提升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村40个,示范推广标准化暖棚圈舍和“三贮一化”池;以品种改良和补栏扩量为重点,新建黄牛冷配改良点,引进良种基础母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应用技术,实现饲草加工机械化和饲草调制处理科学化;以县朝那鸡繁育中心为依托,以农户型孵化点为核心,扎实做好朝那鸡的提纯复壮和生产,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100%。

4巩固集中连片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优质地膜玉米播种面积,建立集中连片的种植示范基地,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饲草(料)资源,加快草畜转化;紧紧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早春(秋)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播种和收获技术、间套复种技术等;实行严格的留膜、留茬、越冬等抗旱保墒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加快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优化玉米品种的品质结构,重点推广承706、屯玉53、中单5485、登海1号高淀粉和饲草兼用型中原单32号高蛋白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适时青贮玉米秸秆;引导玉米淀粉科学化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加快玉米产业化发展进程。

5打造小杂粮良种种植示范基地

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繁育推广一批小杂粮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定莜系列莜麦,定豌1号、2号、三角豆等豆类,北海道、92-1、美国甜荞荞麦,宁糜8号等品种,这些品种适宜当地种植,品质好且产量高,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选育出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种植的小杂粮品种各2~3个;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认定绿色产地和产品标准,打造小杂粮绿色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小杂粮运销企业和专业户,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建设北部王洼镇、草庙、何岘等边贸市场信息网点,提高信息服务。

6新建药材和烟叶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我县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优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和粮药套种,积极研究野生中药材驯化栽培技术,全面掌握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道地的栽培品种,形成了符合Gap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66.68hm2,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2000.1hm2,推广种植烟叶666.7hm2;加大市场营销队伍的培养,引导和支持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通过转包、租赁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发展以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药材种植面积大、产品交易集中的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产地药材交易区,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种药农户与客商提供交易场所,实现产品公平交易;培育药材、烟叶销售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外引内加快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7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科技创新合力以提高服务农民能力为目标,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和合作组织,为科技联系户提供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乡包片、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村两委班子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4

出台“创新、企业、人才”系列政策措施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圳率先取得突破

今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为落实好中央和广东省的决策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瞄准科技、企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举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谋划定位立足于“高”。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系统谋划,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明确把“创新、企业、人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十三五”开局的头号工程来抓,先后召开2次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2次市委专题会议、16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并多次召开企业家、人才等座谈会,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密集调研,力求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

政策供给立足于“准”。认真对照中央和省的政策法规,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措施、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政策法规近百部、汇总意见建议近千条。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政策进行“删、减、废”,对存在缺失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的政策进行“增、补、改”,力争做到上级精神严格落实、深圳实践紧密结合、新老政策有效衔接,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贴近实际、更精准到位。

政策内容立足于“实”。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障碍、企业经营发展困难、人才在深圳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找准症结、分类施策,力争让各类创新主体、市场主体以及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使中央、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深圳率先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8号文、科技创新相关法规以及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提出4个方面62条措施,推出了集成式、突破性、高含金量的“政策包”。其中属新增政策的47条,涉及加大财政投入的28条,预计“十三五”期间新增财政投入153.7亿元。

该《措施》重点突出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境内外创新资源整合互动,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空间保障难等问题,使中央“8号文件”得到全面落实,并有多项创新突破举措。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放宽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资助资金使用限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至项目承接单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70%以上;予以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最高1亿元支持。又比如,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推行科技特派员以及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度;每年新增国资预算1亿元。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与应用示范;准许国有企业转让技术类无形资产;放宽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比例至30%。再比如,强化开放创新方面。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在境外战略布局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境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配合推进“深港通”,探索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还比如,优化创新生态方面。支持建设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推动pCt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创新型产业用地;放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至5%。2015年4月4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前排中)到华为集团调研前排左二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

着力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强经济才能强。我们以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新常态下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企业梯队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等文件精神,制定《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8个方面37条措施,从政策供给、资金支持、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发力,覆盖各级各类企业。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50亿元,将有效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如,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企业分别奖励3000万元、1000万元,设立1500亿元混合型并购基金支持国企并购重组,设立规模为300亿元至500亿元的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和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保费补贴、销售奖励等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设立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建立完善深圳标准自愿性认证体系和标识制度,筹建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增强企业开拓能力。设立100亿元市级“丝路”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家对外投资合作专项支持深圳部分给予1:1配套。减轻企业负担压力。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动产融资,试行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完善再担保运行机制;取消市级涉企行政事业型收费,落实降低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策和稳定岗位补贴政策。强化企业发展保障。推广建立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探索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作价入股”供应模式,到2020年提供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

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强化城市发展人才支撑

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我们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指引,制定《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个方面81条措施,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各级各类人才群体。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20亿元,将有力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比如,实行更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并争取入选两院院士3至4名,引进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两院院士15名左右;有针对性地集聚金融、城市管理治理、教育、医疗和高水平人文社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在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置高端特聘职位;每年新增创客人才和团队3万名(个);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未来五年建成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又比如,建立更具开放性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对市外事业单位在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在5年内按本市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支持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推进前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行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设立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奖励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5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部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部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6

(一)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57.84亿元,是2004年的2.6倍。科技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4%.其中R&D支出为27.6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0.66%提高到2008年的1.42%,增幅一直位居全省第二;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为43.55亿元,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4年的1.33%提高到2008年的1.66%,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2009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为5.33亿元,占当前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5.09%。

(二)重点行业科技创新活动情况

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六大重点行业中科技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全市211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09年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24.5亿元(占销售收入441.3亿元的5.56%),其中科技项目内部支出18.4亿元;全部科技项目数为1868个,专利申请数2566件,新产品产值202.8亿元;科技活动人员11005人,其士187人,硕士845人,中级以上职称5100人。从我市的六大主导产业看:

一是汽摩及配件。是被国家商务部首批命名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中国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现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4家(吉利、吉奥、永源、彪马)、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20家,汽摩零部件生产企业3240多家。吉利集团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吉利汽车研究院是省级企业研究院。

二是医药化工。是中国唯一的部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现有2309家医化企业,有近20个原料药和中间体通过美国FDa认证,其中仅海正药业就有10多个,海正建有部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2007年华海的奈韦拉平片制剂获得FDa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FDa认证仿制药企业。海正和华海都设有博士后工作站。近年来,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有3项是医化行业。医化行业中共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52家,占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4。

三是模具塑料。黄岩模具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塑料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前不久,被列为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之一,拥有3家省级研发中心;嘉仁模具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

四是家电行业。是中国重要的家电及制冷配件生产基地,已形成了小到电热壶、电风扇,大到智能化变频中央空调的多样化、系列化产品种类。“星星”、“苏泊尔”和“爱仕达”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星星”冷柜、“苏泊尔”压力锅和不粘锅、“爱仕达”不粘锅系中国名牌产品,“星星”牌冷藏冷冻箱、“双鹿”牌空调、“苏泊尔”不粘锅、“爱仕达”不粘锅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五是缝制设备行业。是“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是我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市共有缝制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生产各类工业缝纫机、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电动裁剪机等,品种多达300多种,涌现了飞跃、中捷、宝石、杰克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目前,缝制设备的产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3,全球总量的1/5,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5;在全国缝制备行业6个中国名牌中占一半;在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占2/3;在全国缝制设备行业前8强中占6席。

六是船舶制造业。大陆海岸线长745公里,占省的三分之一,船舶修造资源优势突出。的造船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并开始享誉业内。国外海运大鳄近几年来纷纷在下单,中国船级社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专业验船机构均在设有办事处。江苏科技大学船舶研究院落户临海,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落户椒江。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政策措施和障碍

(一)主要政策措施

自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以来,我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

1、为壮大民营企业而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

2006年3月,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企业“513”工程的意见》,意见中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45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预计2010年底列入培育企业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市内入库税量达到90亿元。

2008年11月,印发了《关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规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市技术创新引进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为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市科技局制定了《市技术创新引进工程实施纲要》、《市自主创新试点企业管理办法》、《市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等辅政策措施。

2、为壮大主导产业而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以2007年为基数),工业发展动力加快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型升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2009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意见》,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市培育2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并确定了36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企业。

为配合上述政策的落实,市科技局制定了《市市级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实施意见》等措施。

3、为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制定的政策措施

2009年10月,市委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若干意见》,主要目标,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达到500人以上,全市每万人口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达到0.9人以上,力争培育市级创新团队50个以上,新增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群平台60个以上。

4、为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和规范使用管理制定的政策措施

2007年9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一般应达到5%,市里将这一指标列入两个社会考核。2009年统计显示,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为5.33亿元,占当年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为5.09%。

2007年6月,市里转发了市财政局《关于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市财政局、科技局对科技项目实施情况要进行绩效考评。

2008年10月,印发了《市市级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更加明确了市级科技资金使用范围及标准。

5、为创新环境营造方面制定的政策措施

2006年5月,制定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工作列入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

同时,我们还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制定了《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主要问题障碍

1、科技基础资源先天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的科技基础投入几乎为零。近年来虽然加强了投入,但基础薄弱的现状一时还难以解决。目前,全市仅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全市县及县以上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仅7家,其中省级2家(省农科院、省柑桔研究所),市级和县级5家,大部分是涉农方面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资源有限,已成为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2、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各块状经济以低端产业集群形态为主,产业链较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仍在起步阶段,产业链和协作体系尚未完善;沿海产业带12个重点区块(园区),新引进的项目大都是本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阶段引进的外地项目,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也不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3、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需求大幅萎缩,我市以外向型为主的企业产能过剩,增加了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相当部分企业主投资意愿低迷,有的企业还缩减了投资,降低了产能。在转型升级倒逼作用下,有些企业想转型升级,但目标不明确、决心不下了,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创新政策的落实兑现不够到位。近年来,国家、省、市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有些地方没有很好的兑现,有的兑现了还要附加一定的条件,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要素资源配置制约还比较明显。目前,内生发展空间有限,沿海产业带基础配套还跟不上,一部分企业转迁外省,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普遍,有效融资渠道缺乏,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因,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还不强,重大专项还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有一定困难。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情况

2005年以来,我市确定了“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申报、共同建设的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与互动。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市场化、多形式、小规模、富实效”的建设特点。总的来说,我市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是公共创新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为新技术、新成果研究开发直接提供人才、技术、设备等配套装备的设施或基地。我市对于平台每新引进或开发一个科技成果并在企业实现转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每项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目前,我市已建成的重大公共创新平台有:

——大学研究院。该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组建了汽摩配研究所、机电研究所、光电与信息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机电研究所还与国家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建了国家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电动车测试优化中心。在浙大支持下,引进了省级平台——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浙大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建设“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负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工作,承担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完成研发项目15项,在研项目40项,谈成意向10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经费2986万元。2008年,浙大研究院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并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培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名。2009年,该院被列为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机构。

——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11月成立以来,建成并运行了3个专业技术中心(中科志联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一个办事处(设在玉环县联合研究院);新建或完善了7个企业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公司(中科飞跃数控系统有限公司、中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公司华海药业联合实验室、成都有机公司海翔药业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银象公司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海正集团联合实验室、上海硅酸盐所定向反光材料公司联合实验室)和1个股份公司(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有10个所与19家企业延续和新增项目合作60个,项目合作经费达944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乳酸链球菌素、高折率玻璃微珠、聚乳酸产业化、阿佛菌素生物代谢工程等11个院地主要合作项目,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2.68亿元、实现利税3068万元。

——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该中心于2008年4月成立,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为省属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牵线搭桥。到目前为止,省属高校与地区企业延续和新签的项目共有121个,合作经费达1523.75万元,在谈转让和合作的专利已达20项,其中已落实的有10项,经费达160多万元。

——(上海)科技园。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与上海星月投资公司合作在上海市松江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上海)科技园。30家企业认购了5万平方的研发楼宇,现已交付企业使用。异地设立科技研发园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之为“借脑革命”。科学时报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专门文章,详细介绍了我上海建立科技园的经验。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于2008年8月成立以来,主要在促进沪台两地校企科技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已帮助我市企业和上海高校院所达成了15项合作意向。中心还积极向上海高校推介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建立与上海高校合作的新途径。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去年12月该院已在市创业园内设立办事处。根据协议,每年将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报送给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届时该院将组织高层次人才来实践,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实践时创造的科技成果,优先保证接收单位使用。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分院。该院建设已基本竣工,该院计划投资3850万元,占地15亩,综合楼和倒班楼已建成,检验室已进入安装阶段。

二是科技孵化器。我市对新增的部级、省级、市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35万元、20万元补助。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共有40家企业入驻孵化,目前在孵企业25家。2007年,该中心被评为省级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运行的孵化器还有路桥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爱华科技创业中心和椒江区科技孵化器。

三是企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我市对新增的部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考核确认并保持正常运作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35万元、10万元补助。主要包括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对新增的国家目前,市共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海正,省内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吉利、海正、飞跃、钱江、华海)、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111家。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海正集团合作建成的我国规模最大、年产5000吨绿色可降解环保型聚乳酸树脂工业示范线实现批量生产,争取在2009年产值超亿元。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聚乳酸树脂产业化规模达5000吨以上的国家。

四是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该平台突出以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重点,帮助整个行业和企业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我市对新增的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经考核确认并保持正常运作的,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5万元补助。对新增的省级、市级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经考核确认并保持正常运作的,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全市已创建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平台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5家。这些服务平台每年为近5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已逐步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温岭市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每年能为600多家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已为企业设计了3500多个泵用电机新产品、培养了600多名设计、测试和工艺方面的技术人员。

四、进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措施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由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措施。我市在这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引进来

近年来,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大集团,共建研发机构等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目前已成功引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65家。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929人,大批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移。

一是举办科技成果洽谈会。从1999年开始,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科技成果交易会,每届都邀请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几百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截止2009中国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活动,我市企业和各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523项,合同金额达27.37亿元。

二是共建创新载体。近年来,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大集团,共建研发机构等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目前已成功引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65家。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929人,大批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移。

三推进军工合作。多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如何加强“军民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国防和民用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转换,更好地推动地方科技创新,有效地提升全市的整体创新能力,一直是市在探索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市顺应了军民结合的潮流,早谋划、早部署,成功地抓住了民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军工系统的”溢出效应“把人才、技术、产业引向该区域。在2009年4月的浙川军民科技合作大会上,企业与四川军工系统单位签订了5项科技合作协议,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在临海建立了复合及防弹材料试验基地。防空兵指挥学院等军工单位与市共签订合作项目18项,投资额达9.4亿元。

(二)走出去

一是引导企业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已有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星星便洁宝、东邦制药、银轮机械等8家企业与美日韩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

二是鼓励企业到科技资源丰富的区域设立研发机构,引进科技人才。典型的如吉利集团成功收购了收购“沃尔沃”和澳大利亚DSi公司;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收购了世界知名自动裁床企业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

(三)落下去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制度政策技术创新措施

【分类号】:F426.31

一、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依据

社会是由无数个各种各样的个体和组织构成的。这些个体与组织以各自的方式从事各自的活动,同时又在不断协调与其他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想保持生存所需的最低程度的稳定性,就要求个体活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市场、企业及社会上许多组织正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某种协调功能,其中,政府是进行这种协调工作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威力,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全世界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差的创新加以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提出了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受到普遍重视。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政策的出现是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技术创新是把新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是技术与经济的相互统一。所以,企业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到包括政治、文化、资源及各种政策的影响。各种政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一个好的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具有阻碍作用。所以,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

镇江市技术创新政策是镇江市政府制定的旨在促进工业技术创新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措施。就其实质来说,是镇江市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规范、限制和调节,是镇江市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干预。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技术创新是负效益,那么企业不愿意、也不应该进行该项技术创新。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技术创新的正效益成正比。当然,企业技术创新也受到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因此,在具备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企业获得正效益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某项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会带来效益,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则可能会是成本。即一项技术创新,企业获正效益,社会可能获正效益或负效益。企业获负效益,社会可能获负效益或正效益。这样,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能出现了两种矛盾情况,即企业获正效益与社会获负效益的矛盾和企业获负效益与社会获正效益的矛盾。对此,政府要从全社会的福利或效益的观点规定或干预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其目的是促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技术创新顺利进行,控制或抑制不利于社会的技术创新。这是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原则

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不仅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而且为了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技术创新是把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科学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和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推动镇江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多种科研生产联合体,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2.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为了使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不仅要注重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获取眼前利益,而且要注意扶持眼前利益不大、长远利益较好的开创性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政策要使技术创新持续甚至加快进行,这要求镇江市政府要对企业外部的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给予足够的支持,而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创新与扩散相结合。技术创新虽然给创新的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但远不如技术创新的扩散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比起原创新企业的平均获利程度来,后来利用这些创新的企业可能获利更多。至于社会公众的全部收益,则很难用任何的精确度来计算,但估算起来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技术创新政策既要保护创新企业的利益,更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扩散,以求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直接干预与间接调节相结合。根据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影响程度的不同,技术创新政策所采取的手段与措施也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关系到工业经济发展命脉的技术创新,即高技术产业、尖端技术产业,投资大、效益高的技术创新项目,政府要直接干预、重点扶持;对于一般性的技术创新,可采用间接的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给予支持、激励或限制。

三、镇江市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体现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镇江市政府多年以来一直实施为刺激经济繁荣和民生福利而设计的创新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福利政策等都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镇江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地区政策、设立各种有关创新的激励机制,提供公共咨询服务、鼓励各种组织的联系与合并等措施,来对各种创新活动施加影响。

2.财政。镇江市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贷款、贷款担保、出口信贷、补贴、利润分享、提供设备或建筑物、提供各种服务等财政措施,创造一种相对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财政政策也可以限制某些创新活动的进行。

3.税收。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是镇江市政府影响创新活动的十分有效的措施。镇江市政府利用各种地方税和税收补贴等税收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4.法律法规。镇江市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的地方法规,影响创新的活动和环境,以及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创新活动中的行为。与创新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有地方科技进步法、地方生态环境法等等。

5.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是技术发展的源头,为了支持本市的科学研究,镇江市政府通常采用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地方科学研究机构、支持各种地方学会和专业协会、建立地方科学基金、制定地方科学研究计划、并为地方研究项目和研究机构提供经费等。

6.信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政府及有关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机构、各种专业数据库等)在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和传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有:组建信息网络和信息中心;加强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功能;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向企业提供有关创新的咨询服务等。

7.政府购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这种风险不仅表现在研究阶段和生产阶段,也会在市场销售阶段表现出来。而只有当创新成果达到商品性扩大的程度时,才能算是创新成功。镇江市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创造出一个特殊的市场——“镇江市政府市场”,使那些很有发展前景而市场一时不能接受的创新成果,以及为了镇江利益须保护起来的创新成果,能在这个特殊市场中完成创新的全过程。镇江市政府的购买措施,对一些市场发育不好、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说,可能是关系到创新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8.公共企业。镇江市政府管理着一些公共企业。这些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态度(对R&D的投入、对采用创新成果的积极性),常常对许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镇江市政府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调控公共企业的行为,进而达到对私营企业和市场的引导和调控,镇江市政府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有:促进公共企业的创新活动;建立新型的工业(如高技术产业);推动公共企业积极参与私人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求公共企业率先采用创新成果等。

9.教育。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没有充足的人才,就无法保证创新活动的成功及镇江创新能力的增强。镇江市政府为了本市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在发展本市的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后备创新人才的成长。例如,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定职业训练计划和人才交流计划,派遣本市青年到国外大学和企业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等。镇江市政府影响技术创新的政策手段还有很多,如在公共服务、商业政策、海外商等方面。

四、镇江市推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措施

镇江市第六次党代会后,市科技部门全面启动、有序推进建设镇江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各项工作。各项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高技术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技术瓶颈问题,掌握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15年,有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500亿元。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和结构层次的“双提升”。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切实加强农业和社发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步伐,完善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坚持科技惠民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4.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镇江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区域,加速推进科技新城建设,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全、创新要素活、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区。积极抢抓镇江在我省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建设区域创新核心区。突出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让更多科技成果得到加速转化与产业化。

5.突出集成和统筹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地加强资源集成和要素集聚,统筹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市场培育、配套建设等各个环节,集中打造高性能材料、航空制造、物联网等1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培育特色创新集群。联合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共建代表镇江水平的重大研发载体,引领相关领域技术水平跨入国际前沿。组建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区域性技术合作机构,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

6.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省十大人才工程,全力实施市“331”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培育30名镇江层面领军人才、300个领军人才团队、1000名海外领军人才。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实行创新型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积极解决好其在镇的一切相关问题。

7.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镇江市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奖励标准,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实现到“十二五”末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翻两番”目标。深入做好镇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

8.探索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到2015年,全市创业投资机构达50家,创业投资规模达100亿元,拥有2-3家全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龙头型创投企业。办好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促进科技保险、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担保等工作。

9.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环境。大力促进有志的企业家和有为的科学家与资本拥有者紧密合作。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驻镇高校成立加快技术转移的专职服务队伍,鼓励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及产业化。健全市级科技奖励机制,继续评选“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和杰出人才”,逐步提高奖励力度。提高市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对镇江、省科技进步奖予以配套奖励,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10.探索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到2015年,全市创业投资机构达50家,创业投资规模达100亿元,拥有2-3家全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龙头型创投企业。办好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促进科技保险、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担保等工作。

1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镇江市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奖励标准,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实现到“十二五”末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翻两番”目标。深入做好镇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镇江市科技局还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法,以“四项服务”来助推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行“保姆式”服务,全年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0项,对上争取科技拨款3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

二是对产学研合作实行“红娘式”服务,深入开展以股权激励等方式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技术招标,培育5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点。

三是对引进人才实行“亲人式”服务,配合组织部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0名,镇江“”、省“双创计划”人数继续位于全省前列。

四是对落实科技政策实行“无缝式”服务,全年组织科技创新政策上门服务企业1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结语:技术创新制度政策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有望在今后的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建立创新型城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镇江市委党校,2013年校级课题,姜荣萍章震峰著

【2】《技术创新文化论》王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8

一、学习实践活动基本情况及特点

活动开展伊始,厅党组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要求,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厅长蒋泰维为组长的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力量,组建办事机构和指导检查组,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确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活动载体,在厅系统扎实有序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展开。

(一)精心组织学习调研

一是精心组织培训。认真制订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培训计划》,发放各类学习资料,明确具体活动内容,落实责任单位,将时间安排具体细化,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组织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辅导,邀请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主任郭祥才教授作了题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辅导报告;省委常委、宣传部黄坤明部长专程来省科技厅作关于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的主题报告;厅党组书记、厅长、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蒋泰维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的主题宣讲报告,这些都大力推进了省科技厅学习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围绕自主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厅确定了“进一步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我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工作措施”等9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厅领导牵头负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对比反思,寻找差距,研究措施。在厅领导原有联系市县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科学发展联系点,把中央和省委重点联系的嘉善县作为省科技厅科学发展联系点。蒋泰维厅长带领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赴嘉善调研,对嘉善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建议意见和给予工作支持。

三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省科技厅门户网站设立网上意见箱和厅长信箱,向各市县科技局、相关委办厅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和“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理论学习扩大会,围绕“科技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党组中心组、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厅机关处(室)、局和厅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学习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分析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开展分析检查

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问卷和网上调查。蒋泰维厅长及其他有关厅领导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亲自与网友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召开机关干部、厅属单位座谈会、机关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座谈会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主恳谈会,省内高校、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省级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了民主恳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厅领导班子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检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以及省委第九指导检查组、省委巡视组、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和省科技厅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厅机关各支部、厅属(代管)各单位在厅领导和厅检查指导组的指导帮助下,及时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

二是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我厅在集中学习交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问题,深入查找原因,科学制定措施,精心撰写了《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撰写期间,厅党组十分重视,党组书记蒋泰维厅长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会议,与其他各位厅领导专门讨论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特别是对科技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再三修改、几易其稿,初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全省科技工作实情的分析检查报告。

三是组织开展集中评议。精心制定了评议方案,在省科技厅门户网站上公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否深刻、查找的问题是否准确、原因分析是否透彻、发展思路是否清晰、工作措施是否可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否可行等六个方面,全面接受群众评议。此次评议共收到评议意见58份。其中,评议意见为“满意”的有53份,“基本满意”的有5份,没有“不满意”的。

(三)扎实落实整改措施

一是制订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征求意见和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我厅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把“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困难中的重要作用。20*年11月中旬,我厅下发了《关于迅速组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并召开了全省科技帮扶促调动员大会,全力发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市、县(市、区)科技局迅速行动,深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帮扶工作。

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开展科技交流对接,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嘉兴市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创业风险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办法。*市制订了《*市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科技型企业减按20%缴纳所得税。台州市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利专项基金的投入,制定了《市级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第一完成单位,每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杭州市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作为保稳促调的重要手段,要求“能定则定,能快则快”,不仅组织召开了2000多人参加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动员大会,而且通过《杭州日报》、杭州科技网等媒体广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市县两级科技局已筛选、确定了150家重点企业,重点开展帮扶。金华市成功举办第九届金华工科会,全市企业与院校所新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59项、协议投入科技经费5.4亿元。

省内27家高校院所也制订了帮扶计划,已确定了近2000家企业作为帮扶对象。如浙江大学在活动伊始,就制订了“双百双千帮扶行动计划”,至2月底,已与浙江省企业新签合同600多项,合同金额1.6亿元,还根据各地需求,组织了100多位忖家,走访了200多家企业,收集技术难题上百项。

厅机关在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的同时,根据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2月中下旬以来,各位厅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技术专家分9组赶赴各地,深入企业召开座谈会,宣讲科技政策,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考察调研科技项目,面对面地开展帮扶、指导。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措施。活动开展以来,我厅结合调研成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与省有关部门共出台了《浙江省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12)》、《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化实施计划》、《浙江省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浙江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由我厅代拟起草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若干意见(代拟稿)》已经完成报送省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审议。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厅机关和厅属(代管)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使活动圆满结束。2月底进行的群众满意度问卷测评统计显示:测评结果为“满意”的有70份,“比较满意”4份,无“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在整个活动开展中,省级以上媒体多次集中报道我厅活动情况。厅活动办及时掌握情况、搜集信息、上报下达,共编发简报45期,为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回顾半年来我厅学习实践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群众参与,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民心。活动开展以来,我厅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纳谏,采取多种形式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活动一开始就在厅门户网站开辟专栏,设立网上意见箱和厅长信箱,并主动向高校、企业和基层征求意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过程中,厅领导在网上与网友直接开展交流。短短一个半小时内,有100多人在网上留言,提出各类意见建议75条。厅党组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呼声。在科技厅门户网站公布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公开接受评议,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是突出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活动一开始,我厅就紧紧围绕科技工作实际,确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活动载体,重点贯彻落实《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科技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了9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厅领导带队下基层深入调研,目前各个课题就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上,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推出了一批涉及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方面的具体目标措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细化了目标,增强了可操作性。

三是突出帮扶企业,为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在活动整改落实阶段中,全面启动了“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由厅领导带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相关处室干部,分赴各市,深入企业、基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厅的引领带动下,全省28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个团队75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于5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如浙江大学制订实施了“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组织100家创新服务机构,组建100个创新服务团队,围绕浙江20个重要区域特色产业与1000家企业结对,共开发、转移1000项先进适用技术。

四是突出班子自身建设,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群众得实惠、发展上水平、干部受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落脚点。在突出实践特色的同时,我厅在活动过程别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学习阶段,着力进行领导干部队伍思想再造,抓好理论学习,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分析检查阶段,每位厅领导都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找厅领导班子和个人在理论学习、解放思想、服务大局、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转变职能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由厅领导担任组长的指导检查组深入每个厅属(代管)单位,指导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参加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厅属(代管)单位领导班子广泛征求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本单位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落实整改阶段,每个厅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带着2-3项重点工作任务,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研重大科技项目,宣讲科技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二、学习实践活动推动科技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科技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一载体,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有大解放、体制上有新突破、能力上有大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

通过这次活动,我厅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更加坚定。

一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群众基础,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化解发展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结合浙江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根本举措,大力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走出困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科技工作。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促进科技实践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科技发展和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把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科技工作自身和科技支撑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活动安排的统筹协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工作机制创新上有了新的进展

厅党组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检验思想解放与否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出台了一整套制度性文件,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我厅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及八个子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概括起来是“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八个大幅提升、七项保障措施”。

二是建立了科技帮扶促调机制。我厅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出台了《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帮扶促调行动”,并建立了厅领导分工责任制,探索企业与科技部门的对话机制与科技帮扶促调的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了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去年我厅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新认定后,可为企业减税35亿多。我厅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加以广泛宣传和层层培训,抵扣政策落实情况有所改善,20*年全年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税收优惠达15亿元以上。

四是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浙江省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化实施计划》、《浙江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关于在科技工作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专利行政委托执法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自主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导向。

五是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会同人事厅联合实施“钱江人才计划”,资助海外归国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会同团省委联合实施“新苗人才计划”,支持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会同省劳动厅、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六是强化了廉政监督机制。根据科技部门的特点,我们突出“科技防腐”,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廉政惩防体系建设。我厅成立了科技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开展了浙江省科技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目前厅机关行政许可事项以及非行政许可事项中的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和省科技进步奖评审等已经全部纳入了网上监察系统,实行全程监督。同时,我厅今年对所有项目全部采取网上申报评审。

(三)践行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我省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我厅迅速行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组织指导科技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加快了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度。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突出产学研结合,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大企业、大工程,20*年我厅继续推进2006年开始实施的26个重大专项,分三批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1个重大项目和5*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当年新增产值483亿元,利税90亿元,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971项,开发重点新产品996只,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1772项,其中发明专利800项,培养人才8300多人。去年我省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达1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自主创新。

二是加强了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加快,20*年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6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浙江大学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实验室被列为国家工程中心,康恩贝制药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前两年启动建设和运行的29个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初显成效,如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3个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共享公用的服务平台,现代纺织技术平台已被科技部、财政部初步确定为面向全国的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持平台;20*年启动新建标准与质量安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等2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工业自动化、环境保护等2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进一步重视民生科技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年我厅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106个重大重点项目,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9项,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着力解决公共安全、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20*年在重大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等技术方面的总投入达4.75亿元,是2006年的2倍多;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8项,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课题884项,总资助经费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进一步完善“百千万科技人才工程”政策、措施。深入研究、认真起草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件,拟定了《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工作方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管理办法》。

五是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20*年我厅组织实施了高效节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95项,其中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55项,服务业领域13项。科技惠民成效初显,如生物医药专项实施以来,有5个一类新药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个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突出,在研项目均以新化合物结构通过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专利;紧急启动的“废弃有机玻璃再生利用工艺技术优化及工程示范”项目,使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企业裂解废气、精馏废气年排放量分别下降98.6%和98.4%,废水、固废排放总量分别消减32.5%和54.9%。

六是进一步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引进载体从单个引进向连片开发、建立创新园区转变,呈现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20*年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113家,目前累计总数已达643家,总投资178亿元,共引进科技人员1.4万余人,引进成果1464项,引进专利1672项;组织开展与国防科技系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400多项国防科技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成功对接;积极开展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等。

三、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打算

我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强调客观原因较多,查找主观原因较少;对如何学习、实践、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得不深;等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学习实践活动是有时限的,但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科技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入学习和大胆探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线,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落实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工作和群众需求,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科技创新的正确思路,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自觉行动,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推动落实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继续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科技帮扶促调活动”列为全年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出成效。全面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对已经整改的要进一步做好巩固和扩大成果的工作,防止出现反弹;对正在整改的,要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责任处室、年度整改目标及考核办法。同时,要及时将整改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和整改成果制度化,努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建立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三)继续抓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把支撑发展作为科技工作首要任务

要继续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超前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攻关项目,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突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技术层次的整体跨越。突破制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力帮扶企业攻坚克难,推进经济保稳促调、转型升级。

(四)继续把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抓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健康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

要继续把事关社会稳定的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三农”建设等问题。组织实施富民强县工程、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和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坚持和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和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社会安全。

(五)继续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

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激励人才;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实施科技项目,培养人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的制度。继续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战略。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团队与创新领军人物。认真研究并切实落实项目、资金、待遇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前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抓住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引进留学生和外籍专家来浙江创新创业。

(六)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降耗的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快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同时要注重科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改善科研开发的物质基础条件,培养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我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七)继续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活动安排的统筹协调

重点处理好“十大关系”:处理好环境、人才、平台和项目的关系,形成“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处理好各类创新主体的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处理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加强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处理好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关系,加强研究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抓大带小,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同时,重视小人物、非共识项目,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加大科技扶贫,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处理好业务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厅机关建设和厅系统建设的关系,一手抓厅机关建设,一手抓科技系统的整体建设。

(八)继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的能力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9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培育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未,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新兴产业企业超50家,产值达20亿元,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25%以上。

2、建成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产业园)3个,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3、引进和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其中: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名,市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50名。

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工作举措

1、加快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创意68、淮海创意设计谷、金驹物流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加大对创意68产业园项目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平台和区政府专门设立的创意文化专项基金,积极引进一批从事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形象设计和科技服务的机构入驻。围绕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占地727亩、总投资12.11亿元的金驹现代物流园项目。

支持金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联合建立“金驹物流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努力将金驹现代物流园建成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整合集成平台、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平台。围绕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淮海创意设计谷项目的建设,依托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生物化工、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物联网等专业,重点培育新材料、动漫设计与制作、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产业。同时,积极引导我区科技型入园集聚发展。

2、形成培育新兴产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建议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科技的区长任组长,成员由区发改经济局、区科技局、区招商局、区财政局、区人保局等部门组成,下设推进工作办公室,建议由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区发改经济局、区招商局、区财政局、区人保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

科技创新的措施篇10

汪清县积极按照省、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连续3年开展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共开展水稻、大豆、马铃薯等6个高产创建示范区,并按照省、州文件要求,及时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强化领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圆满成功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1.开展高产创建的主要成效

通过水稻、大豆、马铃薯等高产创建的实施,不仅全面带动水稻、大豆、马铃薯生产上了新的台阶,而且对全县水稻、大豆、马铃薯稳产增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多点测产、实际收获以及农户走访调查,并经过专家组验收,2011年,百草沟镇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512.3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水稻平均亩产436.9公斤增产75.4公斤;大兴沟镇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485.8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水稻平均亩产418.6公斤增产67.2公斤,马铃薯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2820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马铃薯平均亩产2433公斤增产387公斤;增产幅度明显,从而促进了全县水稻、大豆、马铃薯大面积增产丰收。

2.高产创建开展的主要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为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项目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在县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办公室。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多次深入示范片检查、指导工作;为保证高产创建工作科学、顺利实施,县农业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论证、安排部署,并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

2.2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加强技术指导为切实搞好各项技术的落实,确保示范达到预期的目的,由省知名专家和县农业局5名高级农艺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对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技术培训及巡回指导工作,并组织各乡镇站分包示范村,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3抓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增产增收召开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研究会议,对技术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探讨,经协商后确定了松粳6、松粳9、黑河38、恳鉴27、早大白、延薯4号、大西洋等优质、抗病品种和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推技术12项,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的集成增产增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