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9

污染治理措施篇1

1农业循环产业及产业链技术的内涵

农业生产活动由植物栽培(种植业、林业等)和动物饲养(畜牧业、渔业等)两大产业部门构成。农业循环产业就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中,使农业产品生产的每一环节所产生的副产物成为下一环节可利用“原料”,形成不同层次的循环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农业循环产业链是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各个产业,通过副产物循环利用与物质交换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能量流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使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大众消费绿色化的技术体系。

2农业循环产业链技术体系

2.1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体系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其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养殖业面源污染贡献的CoD、tn和tp分别占到面源总污染排放量的96%、38%和56%,成为面源污染源之首。目前主要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有以下几种:

2.1.1无公害的生态饲料生产与饲喂技术为了实现高效养殖与防病的目的,养殖户乱用和滥用抗生素、违禁药物、重金属和促生长剂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物质随粪便一起排入土壤、河水中,从而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就要通过使用生态饲料替代传统养殖饲料,从饲喂源头上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循环链条。生态饲料是指从饲料原料的选购、配方设计到加工饲喂等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和实施动物营养系统调控,以改变、控制可能发生的畜产品公害和环境污染,使饲料达到低成本、高效益和低污染的效果的饲料。生态饲料可获得最大营养物利用率和最佳动物生产性能。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生态饲料具有维持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营养消化吸收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另外,生态饲料能提供饲养动物、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主要是土壤、水资源)的安全性,促进生态和谐。

2.1.2低污染零排放的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是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是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殖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料、省药和省电的特点。其基本模式就是将锯末、谷壳、玉米秸秆以及少量米糠或麦麸等农业副产品作为垫料,利用固体发酵剂对垫料建堆发酵,然后铺进养殖舍形成垫床。畜禽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能够迅速地被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分解转化,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因此,发酵床养殖模式是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俱佳的新型养殖模式。此外,近年来利用饲养动物与发酵床分离的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解决养殖污染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2.1.3以发酵垫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腐殖酸肥料加工技术废弃垫料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量选型”,可以作为食用菌基质的主料或经简单粉碎加工作为有机肥。废弃垫料富含腐植酸、有益微生物和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n+p2o5+K2o≥7%),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将发酵床垫料堆肥30d腐熟后,各项指标均可以满足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中关于有机肥料的相关规定,因此废弃的发酵床垫料是一种可生产有机肥的安全肥源。经规范化工艺制作废旧垫料可以转化为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如将垫料、蘑菇渣等废弃物混合均匀,加入生物腐植酸发酵剂混入物料后建堆肥,堆料升温快,最高温度达65~75℃,中间不用翻堆,7~8d即完成发酵过程。

2.2种植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体系

我国种植业生产中化肥使用强度大、当季农田利用率只有30%~35%,施肥技术落后和养分不平衡导致了肥料利用效率低下,造成肥料大量流失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另外,农药及地膜等农用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残留的农业化学投入品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排水进入地表水体。目前种植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流失尾水的回用技术对于坡耕地,可以通过改变农艺措施,采取坡耕地有限顺坡耕作技术、地埂植物篱坡式梯地构建技术、坡面径流蓄排优化调控技术以及复合立体生态农业技术等,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减少耕地水土流失量,通过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农田水土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此技术对农田径流中颗粒态磷、可溶态磷、tn和CoD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2.2.2大田作物氮磷减量控制栽培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减量施肥、缓控释肥、优化栽培、生物农药替代和农药生物降解等技术,在保证作物不减产的同时,可实现减少肥料用量20%~25%,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25%,农药利用率提高5%~10%,肥料利用率提高6.5%~7.8%,削减因农田径流对河道水体氮、磷等污染负荷排放17%~31.2%。

2.2.3适合坡台地的“固土控蚀”农作系统集成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菜-粮轮作技术、减量施肥技术、植保综合技术和集水补灌技术等技术集成,可以形成有效削减坡台地雨水农田面源污染负荷输出。通过稳产高产的“固土控蚀”农作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实现水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

2.2.4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是削减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秸秆粉碎还田对优化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有重要作用。通过秸秆氨化技术、青贮饲料技术、微生物发酵贮存技术、饲料压块技术和揉搓加工技术等可以实现秸秆的饲料化生产。秸秆经粉碎后作为培养基可以用于食用菌的生产,如玉米梗、花生壳是最理想的食用菌生产材料。秸秆气化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可以解决农户的能源问题。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帮助农民致富,同时对实现种植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5地膜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污染土壤环境,影响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组织人力,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积极推广浅埋式渗灌技术,头水前揭膜回收是防止地膜污染的一项有力措施。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可降解膜通过在农膜中添加光敏剂或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成分把地膜制做成易被微生物降解从而降低残留量的新型薄膜,在自然条件下它能自动降解成小碎片、Co2和水进入土壤,从而避免了残留危害。

2.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体系我国农村人口居住特点多样,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缺乏,处理率低。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缺乏低成本、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导致处理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从而不能有效的削减农村生活污水对河流、湖泊形成的污染负荷。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生活污水多介质土壤层耦合处理技术通过铺设通水层、净化层,在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内形成多个好氧、厌氧环境,利用物理化学吸附、微生物分解的作用,实现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磷酸盐等污染物的去除。此技术突破了面积负荷低、脱氮效率不稳定、在实际运行水力负荷与最佳水力负荷难以匹配等瓶颈。此技术无需动力和药剂消耗,适用处理规模为1~300户农居产生的生活污水。

2.3.2农村生活污水三级塘生物生态处理强化技术将农村废弃沟塘改造成厌氧塘-兼性塘-生物塘三级塘,利用生物生态原理处理生活污水。其中厌氧段应用人工生物基质原位固定化脱氮微生物技术和耐污水植物修复技术对生活污水强化处理;兼性塘应用塘内水体强化循环无动力复氧技术,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生物塘采用人工浮床、水生植物岛、水生植物沉床等技术,进一步强化去除水体氮磷,并在塘围采用降雨径流生态拦截技术,削减降雨径流产生的冲击负荷。2期耿兵等:加快发展农业循环产业,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12.3.3高效水解-生物滤池(多级砾石床)-强化自然增氧渗滤式土壤净化槽技术通过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型高效厌氧池,并在池内布装厌氧生物膜载体,增强了厌氧处理效果;通过太阳能板直接与直流充氧泵连接,充氧泵能可同时用来曝气和回流,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减少了现有技术设备数量,降低了基建投资;通过对生物滤池进行分层,有效促进了生物膜与大气的接触,克服了传统滤池易堵塞的缺点,有效保证了系统长时间的稳定运行;通过对自然增氧渗滤式土壤净化槽布水、集水的主、支管道的优化,强化了自然复氧,并选用透水性能和氮磷吸附性能更好的土壤填料,提高了土壤净化槽整体脱氮除磷效果。

2.4“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思路

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技术构建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在“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的产业链技术体系中实现养分流动与食物链的循环延伸。园区以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为核心,创新大通栏养殖模式;以生产动物性肉产品和废旧垫料人工腐殖质产品为目标,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将废旧垫料人工腐殖质作为生产原料,加工成为高端有机肥;以废旧垫料人工腐殖质替代食用菌(部分)基质,种植食用菌;以高端有机肥和基质生产为依托建立果树、花卉和蔬菜种植基地,实现增值创收。园区创新了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养殖业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是一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3加快我国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建设与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与完善国家顶层设计

农业循环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程,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精心设计和部署。第一,中央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协调配合,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民生工程,出台一系列的支撑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政策,提高生态产业链园区建设公益性资金的支持力度。第二,探索发展农业循环产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多元渠道筹集农业循环产业建设资金,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各级政府要积极健全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调节和规范农业循环产业经营主体的法律行为。如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了畜禽养殖者的污染防治义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规范和要求,也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

3.2创新农业循环产业链技术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要摒弃“末端治理”的思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业循环产业链技术因地制宜、适用技术的研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人口的粮食安全。通过生态饲料、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源头无害化。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基质化、高值饲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副产物资源化。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推广生态处理与处置方法,如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及生物修复。通过园区化的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建立规模化的控制区域,如以乡镇为控制单元,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化管理和农民参与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统一,农业增产与环境保护统一,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统一。

3.3推广园区化的农业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污染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污染;危害;治理;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尽管环境污染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在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控制,因此,探讨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水体污染与防治

1.1水体污染的危害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环芳烃、酚、汞、铬等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同时一些生活污水连续排入湖泊等处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一些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物之间相互制约,使水环境条件改变,导致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2污水控制措施

1.2.1推行清洁生产。本着节约用水、少排污的原则,对形成的污染进行控制。通过调整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生活洗涤污水可直接排入排污系统,厕所、厨房产生的污水应经处理系统。设置排水沟和沉淀池。这样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2.2施工污水的处理。砼养护、砂石料冲洗等产生的污水应先排入沉淀池,较严重的施工污水,应在沉淀池中自然干涸蒸发,不得排入污水。

2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在生活活动中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2.1.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污染物中吸入颗粒物、霉菌、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人们关注机械、款式的时候却忽视了装潢过程中无疑要使用化学制品,造成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甲醛超标问题,生活着这样的污染物环境中可以导致机体皮肤、免疫等系统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汽车尾气中还含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含有多种致癌物质,HC和noX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大气污染对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生成化学烟雾,对人体影响甚大。一部分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使人贫血,智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2.1.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逐渐扩散到植物的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阻碍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机能,影响光合作用,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2.2.1改进燃烧技术。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这些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空气和燃烧料充分混合是实现完全燃烧的,根据除尘过程中粒子分离的原理,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采用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器。需要注意及时清灰,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2.2.2二氧化硫控制技术。主要控制方法是清洁能源替代;将煤炭转化为清洁二次燃料,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利用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可按使用吸收剂或吸附剂的形态和处理过程将回收法分为干法、湿法两类。

2.3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的局面

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高效优化发展煤电,鼓励煤电联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以煤炭为主的污染型能源转变为以电力、天然气、风能等优势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

3土壤污染与控制措施

3.1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2土壤污染的防治

3.2.1生物治理措施。取土场和弃渣边坡绿化土地整治,以农田为优先考虑。重视事前保存表层土壤,才有利于事后恢复。

3.2.2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利用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设置危险目标为装臵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4.1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这些濡染唔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2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

4.2.1施工现场产生的废弃物.一般不可回收生活垃圾应统一倾倒至现场指定的垃圾堆放点。施工中产生的碎砖瓦、砂石等废料,应由施工班组清运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有后勤部门联系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对于一些无害化污染,固体废物的无害污染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无法危害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4.2.2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由产生废弃物的部门统一存放,在现场指定地点,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资源。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由产生部门放在现场指定投放点,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并检查执情况,应立即纠正。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5噪声污染与防治

5.1噪声的污染。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设备轰鸣声,机械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等等,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5.2噪声控制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严格控制如材料切割\开孔、钻洞等强噪声作业时间,早晨作业不早于6:00时,晚间作业不超过22:00时,避开午休时间。

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采用安装消声器的措施。以隔声、吸声为主屏蔽性措施。如:利用天然地形和保护对象之间的屏障,或利用构筑物做隔离屏蔽;或安装声屏障等。产生强噪音的机械设备,应安装在有护的工作棚内以降低噪声扩散。依据图纸预留好孔的位置,确需开孔、钻洞的部位,施工单位项目部环境管理人员做好噪声监控。

参考文献

[1]孙瑞菊.城市建设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及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0.10.

污染治理措施篇3

关键词:煤炭洗选;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建议一、前言

煤炭洗选是煤炭深加工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矿井中直接开采出来的原煤因品质不同、赋存条件不同会含有许多杂质,煤炭洗选就是将原煤中的杂质剔除,或将优质煤和劣质煤进行分门别类的一种工业工艺。经过洗选过程后的成品煤通常叫精煤,它一般具有灰分低、硫分低、发热值高的性质。只有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才能。只有通过洗选加工,才能提高煤质、分离杂物,收到降低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运输效率的综合效益。通过煤炭洗选工艺,可以提高煤炭质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减少原煤利用的环境污染,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二、就煤炭洗选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的防治措施

煤炭洗选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煤粉尘)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下面按各污染类型提出防治措施,详述如下: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生产系统煤粉尘防治措施

①对原煤皮带输送工段设置全密闭式的皮带通廊,设置喷雾降尘设施;

②对筛分破碎设备进行全密闭,关键产尘点设置除尘器。

2)贮运系统煤粉尘防治措施

产品储存在封闭储库内,原料煤配套建设防风抑尘网,并配套洒水抑尘措施,定期对贮存堆场洒水,使煤堆表层含水率达到7%。

3)运输道路煤粉尘防治措施

对运煤车辆应进行统一管理,煤炭在装车时必须至少低于车帮上沿10cm并表面拍实,煤炭表面含水率不得低于7%,限载限速,对厂区附近的运煤道路硬化为三级及三级以上路面,厂区及附近的道路经常洒水,运输道路两侧进行适度绿化,可起到一定的抑尘作用。

2、水污染防治措施

洗煤用水须实现闭路循环,并配套煤泥浮选和尾煤压滤措施。具体防止措施如下:

①设置与洗煤规模相配套的循环水池,以保证煤泥水最大程度循环使用。

②在有水作业的车间设置地面排水集中回收系统。生产中会产生煤泥水的车间如主厂房、浓缩车间等在车间设置地沟和集水池等装置收集设备的跑、冒、滴、漏、事故水和冲洗地板水。并将此部分废水打入煤泥水回收系统。

③设置相应容积的事故池,保证事故状态下废水不外排。

④各处水池及外排管道须做好防渗措施。

⑤加强管理,严格限制生产用新鲜水量。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煤炭洗选行业的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噪声源主要来自生产机械设备如破碎机、分级筛、空气压缩机、离心泵、风机等工艺设备。产生的噪声值一般在85~110dB(a)之间。主要减噪措施如下:

①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选用设备加工精度高、装配质量好、产生噪声低的设备或附有配套降噪措施的机电设备;

②平面布置利用建筑物和厂界四周防护林带来阻隔减弱声波的传播;

③对于属于空气动力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各种风机等,应在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加装消声设备;

④对筛分破碎车间的筛分破碎设备采取加设密闭罩、吸声体等隔吸声措施;

⑤在无法采取隔声、减振、阻尼等降噪措施的作业场所的人员佩戴耳塞、耳罩等劳保产品。

采取以上降噪措施后,为进一步降低厂界噪声,可在厂界四周设置阔叶防护林带,利用绿化的降噪功效提高防噪工程措施的降噪效果,以使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要求。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煤矸石是煤炭洗选行业的主要固体废物,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这项工作的研究,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归纳为三类:①利用矸石发电,如煤矸石电厂。②利用煤矸石制砖,矸石热值一般控制在2090kJ/kg~4180kJ/kg范围内,常与大型选矸厂配套,利用选矸厂产生的洗矸来生产烧结砖建材类。③利用煤矸石生产水泥。煤矸石在化学成分上和黏土相近,且含有一定的煤炭及热量,可替代黏土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或作为混合材料直接掺入熟料中增加水泥的产量。一般生产32.5复合硅酸盐水泥,混合材中可掺加15~25%的过火或煅烧过的煤矸石。④填铺类。用煤矸石铺路或者用于露采采坑的填埋。

目前煤矸石的常规利用途径利用率较低,大部分煤矸石不能做到完全的利用,既占用土地,又可能自燃,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排放大量空气污染物。建议暂时无法利用的矸石选择铺路或者回填于露采矿坑内并分层压实覆土,防止自燃。

三、几点建议

目前,煤炭洗选行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已基本成熟,若严格按要求操作,环境污染可以得到减缓,但由于人为操作、环保意识淡薄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原因,在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大气污染方面。目前,煤炭行业扬尘污染依然严重,尤其是风天扬尘更加严重。主要原因如下:①原煤堆场防风抑尘网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大部分企业将防风抑尘网当作面子工程,将整个厂区围封起来,而不是重点将原煤堆场围封;原煤堆存高度高于防风抑尘网,使防风抑尘网起不到防风抑尘效果。②喷淋洒水频率低,不能做到使主要运输道路和煤炭表面不起尘。③车辆装卸时不能严格按要求拍实并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车辆运输二次扬尘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企业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感,严格执行环境环保治理措施。②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恶意排污企业严惩不贷。③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举报监督,做好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共同维护我们共有的环境。

2、固体废物方面。煤矸石是煤炭洗选行业主要的固体废物,但从资源角度说,煤矸石既是劣质燃科又是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原料。因此,如何大量的利用煤矸石,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植政策,并制定相关制度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企业开展煤矸石利用的积极性。

②)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煤矸石利用规模化。随着煤炭洗选业的发展,煤矸石的堆存量越来越大,但其利用率相对较低,煤矸石利用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需进行科研攻关,加大科研投入,摸清煤矸石的主要特性及分布,以便有效合理地利用煤矸石,节约资源。(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彭维增,刘长青.煤炭洗选和环境保护.选煤技术.1989.1.

[2]赵立门,赵安平.选煤厂煤尘防治技术.中国煤炭.2004.2.

[3]单忠健.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中的环境问题—治理工程及对策.煤矿环境保护.1995.1.

污染治理措施篇4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污染治理措施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水污染治理中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本文从政策、组织、制度和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问题

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使水污染防治压力增加,我们国家近些年经济增长保持在9%,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这些年来得到很高的关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长和我们经济发展的增长不成正比的,尽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后水污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这样对水污染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第二,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对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现在有一些企业并部分做到达标排放,这里面主要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的原因,多头的管理,通过这几年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方面影响的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也相对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导致了执法力度不足,有相对部分企业没有达到完全环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达标排放。第三,这些年经济发展过快,在基础建设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在能源这方面开发加大特别在水利电力方面现在开发力度也比较大,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开发,尤其水利的开发,导致过多的开发对大江大河造成生态破坏。第四,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进行水务市场的改革,要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这个市场要实施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整体上看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2 水污染治理的目标

根据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点行业污染排放强度要明显下降,城市集中饮用水的水源,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和地表水质和近还水质有所好转,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我国家水资源开发量大,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确实对水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我们国家113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污水处理要不低于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也要60%的目标。第三我们重点防治的领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化工、轻工,造纸等等,其次是饮用水水源,国家正在组织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这是国家重点的水源,还有松花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以及沿线,还有渤海重点海域和河口,要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污染治理措施篇6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化肥、农药污染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384.38t,氮肥29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628t氮肥、2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畜禽养殖业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水产养殖业污染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088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农作物秸秆污染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农膜污染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500t,其中地膜约1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结合该区部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合理施用农药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污染治理措施篇7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贵州安顺

中图分类号X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245-0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1-3]。滥用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导致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3′~106°34′,北纬25°21′~26°38′,位于贵州高原东斜坡的中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全市国土面积9267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6%。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山药、韭黄、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多乡一特、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但转化、利用率低。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5%,农药利用率为30%,农膜回收率不足30%。二是化肥污染。全市2012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21.86万t,平均化肥施用量为2055kg/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化学农药污染。全市2012年农药总用量529t,虽然农药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局部地区农药施用频次大,用量高。四是农膜污染。全市2012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1785t,以贵州省地膜残留量37.5kg/hm2计算,每年大约有451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五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牧业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畜禽产生的粪、尿和冲洗圈舍污水。据有关资料,2010年全市畜牧业CoD排放量约3860t,氨氮排放量341t。六是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造成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渔业水域富营养化等,以工业污染为主的点源污染转变成为面源污染。

2安顺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2.1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完成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设立2个农田污染监测点;完成覆盖全市29.3万hm2农区的4880个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涉及工矿企业周边污染区、污水灌溉区、大中城市郊区污染区,为下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依据[4]。

2.2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积极开展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有害、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进入流通环节。

2.3实施农村沼气项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余户(口),84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畜禽养殖场常温、中温发酵大、中沼气工程共60余座(处)。

2.4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自2006年以来,全市培训农科户和技术骨干13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93万份;共新建6个土壤分析化验室,采集土样3万个,进行常规和中微量元素分析32万项次;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57.3万hm2,经测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减少34.5kg/hm2,实现总增产24万t,增收节支3.038亿元(平均增收节支530.4元/hm2)。二是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推广秸秆气化炉、秸秆制作固体燃料、栽培食用菌等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探索与尝试。三是推行绿色、生态植保。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频振式杀虫灯物理杀虫技术,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生产环境的污染。近几年,安顺市在水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3333.3万余hm2。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认证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8个,产地认定面积13127hm2;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7个,产品认证面积2718hm2;成立了市、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省市级农残监测点37个。

2.5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大力推广生态施肥、病虫害生态控制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农村清洁工程。全市已选择在农户素质较高,有较高生态意识的21个村,实施了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拟建设84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将其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但资金不足,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

一是提高农用化学品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和植保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绿色控害,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增施有机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施有机肥达到土地的用养结合、提高化肥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缺乏、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污染水源的问题;切实提高秸秆还田数量、质量,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生态养殖。合理规划,使规模化养殖场尽可能远离河流、水源;对现有养殖场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在重要的水源地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的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四是走生态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农村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开展沼肥的综合利用,如沼液浸种、沼液作追肥、沼渣作底肥以及用沼液、沼渣配制营养土等,有效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业村、生态农业示范村的发展。五是强化农业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农资的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六是加强宣传,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清洁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参考文献

[1]詹可志.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B07):123-125.

[2]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37-142.

污染治理措施篇8

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影响田间作业。

2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0.003mm或0.004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4~5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2004年地膜用量为2300t,棚膜用量为2500t。

2.3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16.5cm×33.0cm、1000个菌袋重4kg计算,沈阳市2004年菌袋用量达1000t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污染。

3.2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3.3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mm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220多台。

3.5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

污染治理措施篇9

关键词:噪音污染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3-120-01

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物理学观点看,是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无规律的杂乱组合。从生理学观点讲,凡是使人们讨厌的、烦躁的和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它们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和商业活动噪声。噪音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现象。根据发生噪声的性质可以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等。其中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对市民的影响比较大。噪声对环境是一种污染,必须加以控制。

1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1.1损害听力

据有关检测表明,噪声损伤人类听觉,人短期处于噪声环境时,即使离开噪声环境,耳朵也会造成短期的听力下降,但当回到安静环境时,经过较短的时间即可以恢复,这种现象叫听觉适应。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噪声对语言交流也产生干扰,噪声对语言交流的影响,来自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这种影响,轻则降低交流效率,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

1.2引起多种疾病

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还会引起其他人身损害。噪声可引起多种疾病,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在强声下,高血压的人会不断增多。某一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噪声还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噪声还会使人的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易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一些工业噪声调查结果指出,劳动在高噪声条件下的钢铁工人和机械车间工人比安静条件下的个人循环系统发病率高。

1.3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会对睡眠产生严重的干扰,人类有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较强的环境噪声会使人不能安眠或被惊醒,在这一方面,老人和病人会对噪声干扰更为敏感。当睡眠不足后,工作效率和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1.4影响人的情绪

身处噪音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和不安。长期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人会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影响人的情绪,严重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噪声污染正在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之一。同其它污染一样不但影响一个地方的幸福指数,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产生各种相关疾病,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一个城市地方的对外形象,会对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2治理噪音污染的措施

2.1强化宣传

通过网站、宣传栏、横幅和传单等宣传手段,加强了对环保法律法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不得喧哗和大喊大叫,环保部门应派人员深入工地、歌厅等噪声污染源宣传环保知识,宣传噪声污染处罚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倡导商家文明经商习惯,有效提高企事业单位法人、员工和学生及市民等的环保意识。

2.2加强管理

有关部门应严格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了建设项目的督察管理,拆除噪声源,对所有商业门店安置的音响或喇叭一律拆除。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城市噪音进行检测与监控;各工程项目要按规定到市环保部门办理噪音审批手续,并按审批的噪音指标进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将噪音较大的机械安排在非休息时间,从而减轻噪音扰民。砼振捣尽量采用小功率机械,楼层砼浇灌尽量减少在夜间施工。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加强维修保养或安装消声装置等减少机械噪音。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的污染防治,清除学校、医院、办公等敏感区域的噪声污染源点,确保功能区噪声达标。加强了。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划定高噪声车辆进入市区的时间和路线,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城区主要路段的交通噪声,设立禁鸣啦叭标志等。

2.3加强巡查

环保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发现超过施工噪音标准的单位均及时依法进行严格惩处并令其整改。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地方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依据,完善各项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确保长期有效的治理效果。

2.4严管重罚

污染治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汽车排气;污染;治理;措施

一、汽车排放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浅蓝色的烟气从一辆辆机动车尾部的排气管滚滚喷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汽车尾气。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尚能化解汽车排出的毒素。但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成了家常便饭,过多的车辆带来的汽车尾气更是害人不浅。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由于汽车废气的排放主要在0.3米~2米之间,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对人体的健康损害非常严重,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固体悬浮颗粒物,世界几个地区汽车排气污染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值见表1。

汽车排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Co、HC、nox、Sox、pm(铅化物pbo和碳烟粒子等)。Co有剧毒,吸入后使人体缺少氧气而窒息或死亡;HC含有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nox能引起神经中枢障碍,吸入肺部与水分结合生成可溶性硝酸,可形成肺气肿,还可引起酸雨,造成更大危害;nox和HC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它含有光化学氧化剂、醛类及过氧乙酰硝酸酯等十几种有机化合物,呈淡绿色,使环境可见度下降,影响视程,对人的眼结膜、鼻粘膜和呼吸道粘膜均有刺激作用,并腐蚀建筑物,损害农作物;烟尘粒子颗粒直径多在2μm以下,飘浮于人体呼吸的范围内,对人体遗传、呼吸、免疫和血液系统都有损伤作用。

二、汽车排气污染防治措施

(一)严格执行机动车各项标准

国外7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率先推出了汽车排放标准,其后欧洲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体系。由于我国轿车大部分引进欧洲的先进生产技术,所以采用欧洲体系标准(CeC),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从2004年1月1日起,北京将对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标准由现在的欧洲i号改为欧洲ii号,到2008年,则正式实施欧洲iii号标准,并且近年来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实施。前我国汽车污染执行的两个基本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标准:《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柴油车自由加速度烟度排放标准》等14个主要标准。

(二)加速单车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单车处理技术分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部分。机内净化主要指发动机结构或增加附加装置,改进汽化器或点火系统,前者投资大,后者可行,但应用的不多。机内磁化技术净化尾气Co和HC效率为40%,并使发动机和火花塞不积碳,且可省油,对尾气超标量不大的可以应用。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国内虽有应用,但有的质量不过关。机外净化技术应用较广,也较机内净化成熟,应用最广的是在汽车排气管后装催化转化器。催化剂有两种,一种是贵金属如铂钯等,价格较贵,另一种是稀土金属催化剂,采用蜂窝陶瓷载体。1978年,美国又推出了将尾气中的Co、HC、nox转化为Co2、水和氮气的三效催化剂,80年代这种技术渐趋成熟,有害物质去除率达80%~90%。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好的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加三元催化器,其有害物质去除率已稳定在90%。此外,对在用车进行怠速调整、点火调整、喷油泵调整等,做为应急措施,也可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常作为操作技术来应用。

(三)完善汽车检查维护制度,加强车辆管理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也是一种好的防治对策

在美国、日本、欧洲经20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操作性很强的用车检查维护(i/m)体系,使在用车检查、维护网点、企业及相关监测仪器,都已规范化,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汽车年审制度,要把政策落打实处,检测尾气排放时对不达标的车辆严格要求,限期整改。

(四)加强汽车燃油的管理

目前,全世界汽车使用的汽油是汽油总耗量的1/3,中国需要油,1994年我国已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面对大量用油汽车的污染,我国了一系列的标准和通令,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率先使用无铅汽油,仅这一项每年可减少排铅量1500t,这对于占大气铅的97%的汽车铅污染,无疑是一大成就。此外,北京率先使用92号,95号高标准汽油,并逐步在国内推广。国内尚有专门研究汽车燃油的单位,如一汽汽研所、东风汽车研究院、上海大众汽车汽研所等,都有许多成果报道。更高的油品质量,带来更加环保的排放。

(五)改变汽车燃料构成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

汽车燃料除汽油和柴油外,使用乳化燃料、醇类燃料、天然气、氢气、液化石油气都可以减少有害污染物,据资料介绍,他们可分别降低有害污染物的20%、40%、90%、98%、50%。目前大中城市出租车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大大改善了公共交通的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及社会的需求。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新车分阶段逐步提高排放标准,对在用车实施强制性定期检测,对出现问题的车辆进行强制性维修,对高污染排放车辆通过环保标志进行区分管理进而逐步淘汰,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不断强化机动车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已初见成效。然而,要确保治理成效,还必须不断确立和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先进的排污控制标准,配套的检测方法,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等。此外,还必须与有关部门密切协助,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车”、“油”、“路”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