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23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非逻辑思维训练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急速转变,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教学过程中不再着力于知识的灌输,而在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富有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科学中突破性的发现,主要是借助于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知觉的力量。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认为数学问题的思考,多数与逻辑思维范畴,在数学教学中只注意逻辑思维的培养,那就会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受到阻碍,抑制了善于探索的心灵。哲学家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与其他,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与科学。”虽然话有些偏激,但是却隐含着合理的内核。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科学能力,而创造性能力的体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应用,养成的方法与技巧。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整个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必须以思维为中介才能实现。因而数学知识(方法)是数学思维活动具体化的结果,所以说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将思维应用于教学中必然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改变纯演绎式的教学

目前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的挖掘不尽人意。以传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过分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纯演绎式的教学,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思维,从而也就导致了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总结性思维”的严重弊病。而这些对开发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性能力很不利,我们应当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单纯地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的理解成逻辑思维的旧观念,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数学和其他知识一样,必须先发现定理,然后再去证明它。在数学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学的创造过程,就必须不仅要教学生“证明”,而且要教学生“猜测”。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不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创造性思维”。

二、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

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数学方法的教学。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只是不等于能力,只是多未必能力强。一个现代青年从中学到大学学到的数学知识有入大海中得一碗水,而这些只是在他不如工作岗位后不一定都有用处,甚至还会遗忘,然而不管他从事何种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他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推理方法、研究方法和求知能力将伴随终身,促使他去不断的探索新知识,又向新的知识彼岸。数学教育应培养“学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方法的教学,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灵活性、适应性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内涵盼领悟与延伸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技巧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发展;适应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高度的求知欲

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是想象,而想象要有丰富的表象,以供加工和改造。对于灵感,若没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必要的信息量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跃进,因此也就不会有灵感的产生。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对研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及高度的求知欲。比如,在数学的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可以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无理数、微积分、集合时,分别介绍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引发的原因,以及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后这三次数学危机的成功解除,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在数学史中的人物资料、历史分析资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刘徽的“割圆术”到极限的概念,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中国现代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先驱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驱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即使在时期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终于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命题。然而在很多人眼里,数学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很快就会放弃,没有数学家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了解这些,可以让他们从这些数学家身上学到一种精神,鞭策自己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生动故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的数学课难以实现的。数学史上,这样的数学先贤不胜枚举,他们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道德情操,是后人应该继承的宝贵遗产。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像这样对数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抓住学生的好奇以及对一些数学家的崇拜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四、有张有弛、留心搜求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既要善于刻苦学习,又要善于休息。欣慰在宽松的环境下,想象活动的范围宽广,容易摆脱习惯了的无效果思路,这是最易产生想象和灵感,有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导数的概念时,我用一把带有水的伞,把它撑开并旋转,发现水珠沿伞的边沿(即圆的切线方向)飞出去,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很直观的把速度方向和曲线的切线方向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导数的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这会大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为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不仅表现为客观的,也表现为主观的,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尽管他们的创造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究其主观方面来讲,却体现了某种创造精神。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独立地对不太复杂的数学问题作系统阐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定理的证明,独立地推导公式,以及发现非标准问题的新颖解法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教学创造性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2

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思维应该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写人状物的课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带动逻辑思维,而记事说理的课文教学更多的是直接叩击逻辑思维之门。但是,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训练逻辑思维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记叙描写类的文本教学中,在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象之后,对景物特征的分析,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在感受了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特征之后,便由表及里地分析他的性格与命运。要求学生对主人公的身上的套子进行求同存异式的归类,对他不可一世与成天战战兢兢的矛盾进行辩证分析,对他的真正死因进行探究,甚至还可以就课后练习“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进行推理。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因此向纵深处长足发展。

在说明议论类的文本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扎实的提高。说明对象的概念、分类、特征与用途,都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对建筑物及斗拱、举折、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等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其他的归纳、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也都是严格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炼,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的梳理,论证方式的判定,已经直接指向逻辑思维的核心。如《师说》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都有论述,其中心观点是什么呢?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对文中圣人与愚人、父母对自己与对孩子、士大夫与百工、古人与今人等论据材料的比较分析中,发挥逻辑思维的聚合性,提炼出“人要从师”这一中心。学生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说服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二、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作文就是写作,它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这里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作者的思维,而“正确”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反映,所以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审题立意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审题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阶段。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方面的品质,如概括性、发散性、聚合性、逆向性、创新性等。材料作文的立意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不脱离材料。“正确”考察的是学生思维是否符合事理(逻辑),“不脱离材料”则要求立意是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合理推导的结果。如2016年新课标一卷的作文立意,其实考察的就是100、98、55、61四个分数与对应的吻印、掌印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很多思辨性的作文题都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2.选材布局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朱光潜说过,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选材训练学生甄别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大体上以是否符合主旨为判断条件,对头脑中林林总总的材料进行筛选,是则取,否则舍。同时,考虑典型性,同类材料再精选,力求覆盖完整。而布局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同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在记叙文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彼此呼应,不颠三倒四。在议论文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模式训练;同时还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联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既要有让步辩证的思路,又不能前后矛盾。人教版必修4的“表达交流”中四个专项主题“横向”“纵向”“反驳”“辩证”,都有以布局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意图。

3.语言锤炼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3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精心设计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的。在课堂练习中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设计练习题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的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练习题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2、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狠抓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4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5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我修过一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课。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科以上才修的,后来在参观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逻辑方面的训练了。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开始接触思维训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丰富、创造力强、智商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受过逻辑训练的孩子,将来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成绩,在职场上也更容易成功。

既然这么重要,就让我们也赶紧偷师一下吧。

在美国,幼儿园是5岁开始上的,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美国的早教叫做pre-school,幼儿园叫kindergarten)。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是在5岁左右开始萌芽,所以美国的大人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逻辑能力训练。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训练要点1:事无巨细,都要强调因果

“明辨因果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告诉苏宝,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你现在口渴了;因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苏宝还小,并不一定能完整理解这里面的因果联系,但家长只要在表达过程中注重逻辑,尽量把自己变成思维更清晰的人,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因果关系”讨论板,左边是“因”(因为宝宝脏了)、右边是“果”(所以妈妈给她洗了个澡),条理很清晰。大家在家时,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将自己的思路画出来。

训练要点2:通过提问,帮助打开思路

绘本也是训练思维一个很好的载体,故事里藏了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向孩子提问,强化他对故事中逻辑联系的理解。

举个例子,《好饿的毛毛虫》的作者艾瑞・卡尔有一本绘本叫做《爸爸,请为我摘月亮》,里面讲爸爸为女儿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进屋去。这时候你就可以问问孩子:月亮进不去屋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鼓励他用思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基础,还可以教他们辨认逻辑谬误。

训练要点3:事实不是观点,观点不是事实

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问孩子、帮孩子认清:那是一个事实,还是只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呢?

事实:太阳是热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的首个字母、蜘蛛有8条腿;

观点:我喜欢晒太阳、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欢背字母表、蜘蛛很可怕。

美国老师喜欢用一些这类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事实与观点的区别,还会请孩子们来做报告,和小伙伴们分享他们怎么区别事实和观点,或者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咱们在家也可以照做。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6

冯丽亚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江苏 常州 213100)  

 

摘 要: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语言理解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7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及意义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高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初步逻辑思维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尽快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最大限度地提前这一过渡的转折期,发展思维的自觉性。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三个阶段。虽然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能力拓展其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应遵循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1.通过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和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水平有密切关系。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2)变式问题,指的是同一个道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题。设计变式问题和训练,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3)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接替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导引。这种探究式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解答此问题的新颖方案;(4)设计陷阱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恰当地设计导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训练,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3.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发展和综合,同时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要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常常不止一种,有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即一题多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答案。

4.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思维依赖性强,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动脑,不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不期望得到现成的答案,充分挖掘优秀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心灵才能手巧,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愉悦的操作环境,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这些都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3]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02):51-54.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9

【关键词】数学学生意识培养

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教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完成、哪些问题不需要合作完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都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其中,关注他们合作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建议,给他们启示,积极加以引导。教师作为一名特殊的学习伙伴,他应当是更优秀的“学习性他者”,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只有最大限度的收集信息、提供适时帮助和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后对问题的解决。

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培养逻辑思维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遵循思维的规律,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和不矛盾性,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合乎逻辑地获得新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把起码的形式逻辑知识和辨证逻辑知识贯穿其中,以形式逻辑知识为主,兼顾一点辨证逻辑知识。通过逻辑思维教学,使学生深刻地揭示概念、判断、推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概念教学培养数学思维。

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在概念教学中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么想到的”问题,把概念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其次是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加工,也是旧的思维系统的应用,同时又是使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正确而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行判断等。

总之,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2.在判断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解题中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在解每一道题的时候,事先必须进行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找清运算依据,进行多方面思考。比如在解应用题中,要求计算有多少个人的时候,有些学生由于计算错误得出几分之一个人的情况,这是明显的错误。这时就可以判断此题在解题时可能出错了。再如在判断“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个命题时,学生就要首先思考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如果四边中有一边与其它各边不相等会怎样等等,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在定理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逻辑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体现在推理论证能力上。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寻求、发现和作出证明的思维过程。它几乎动用了思维系统的各个成分,因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定理一般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想象、概括成抽象的命题,这是一个思考、估计、猜想的思维过程。定理的结论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对进一步作出严格的论证奠定心里基础。

4.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穷尽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求证一般证明题时要先简后难,先练习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简单证明题,并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由一两步推理的证明题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教师要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并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和“范例”,这对书写证明过程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