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十篇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十篇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21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而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必要条件。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未实施,制定出校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成为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标》)是基于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要求,参照《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3],根据广西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专业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本文将就《校标》的编制原则、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促进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

1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理念

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现状,学院提出了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具备体育精神的现代公民,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人才。前者讲的是育人,后者指的是育才,育现代体育人,育专业应用才。具体的内容就是将“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具备公民素养、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家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知识获取和人文熏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获取方面,则侧重于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就是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和专项理论知识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技能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实践应用创新,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编制原则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订《校标》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以“强化协同创新、突出运动技能、建立实现矩阵、加强实践应用”的总体原则。把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技能指导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订《校标》时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这也是《校标》的编制原则。第一,处理好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传授运动技能,同时注重专项运动技能和一般项目运动技能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朝气阳光等职业素质。第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运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要求出早操自主训练和课余时间的自主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体能。第五,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采用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提倡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目标

3.1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学校于2014年《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西大教[2014]37号)文件,要求各个专业贯彻执行文件精神,确保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标具体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使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2《校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

依据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设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参考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本《校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以“三位一体”社会体育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掌握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专项运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社会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为:结合广西与东盟发展的区位特色,并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本着校内资源共享、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的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运动技能、实践教育环节三者相结合,培养应用技能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发展水平定位为:本学科专业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与兄弟院校的普遍赞誉。

4培养规格

4.1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社会体育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4.2人才培养规格

《校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其培养规格具体如下。知识方面:(1)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3)社会体育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在运动科学方面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运用大众健身理论与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4)社会体育相关的专门知识:学生在系统掌握运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众健身和运动技能指导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实现对大众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指导管理和健身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等某个运动专项专业知识的熟练和精通。(5)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前沿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把握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需求。能力方面:(1)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从网络、书本、媒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具备快速掌握新知识领域概况的能力,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3)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工作策划、指导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能改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素质方面:(1)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坚持实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2)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感和敬业进取精神,具有运动家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3)专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健身和运动态度,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健身与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的服务意识。(4)身体素质:学生应当具有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良好运动素质,身心健康,形象朝气阳光。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在制定2015年版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社会体育学科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为先,运动技能课程为本,实践教育环节为重,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企业实践)组成。

5.2理论和术科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术科课程是指运动技能课程,包括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和单项运动技能课程。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院设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专项学习两年,设定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五个项目。单项运动技能课程有: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救生、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课程。

5.3实践教学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递进式多元化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执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课外实践、课外实习、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任务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在学校所要求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中获得2个以上得分项的学生,亦可申请以其中1项用以认定专业实践学分。

6《校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发展思考

在《校标》制定实施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如何在《校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我院领导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校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发展:

6.1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标》的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充分考虑国家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设计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创新引领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

本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难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结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学生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3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应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与实习实践单位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6.4以发展为统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师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本专业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统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变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能让教师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7结束语

《校标》各要素围绕培养目标而制定并适应专业培养要求。《校标》符合我国和广西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广西大学和本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及专业定位。《校标》的制定是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为有效地实践育人与育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运动技能专、实践应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该《校标》也可供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纪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7-26.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2

体育高专目前的招生面临很大的困境,新生报到率越来越低,因此体育高专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扩大生源,不被市场淘汰。广西体专在办学特色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除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等传统专业外,还加入了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的专业方向,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好地和市场接轨,前景非常看好。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和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它不仅是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还具有很强实用性[1。在体育高专整个大的专业改革形势影响下,如何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目前状况

运动人体科学在广西体专是一门综合必修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和探究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选用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材过于理论化。目前广西体专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主要是《运动生理学》(卢昌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运动解剖学》(卢义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体育保健学》(赵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教材理论的知识太多,和实际结合的知识较少,缺乏和市场需求的接轨,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没用,缺乏学习喜好,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易让学生系统地去理解和完成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没有应专业的需求而进行专门的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目前广西体专已经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体育保健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针对性。2008年还将开设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专业,这些新的专业假如不尽快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那将会导致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实验课开设的内容过于陈旧简单,没有实训内容。实验课开设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解剖学中一些器官的熟悉以及生理学的心率血压测量,还有保健学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没有开设到学校、康体中心、健身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4.大部分教师的人文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广西体专的教师通过到外省重点体育院校进修,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学知识较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课技巧,教学气氛不活跃;而且因为高专的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思索,亦没有深入各地调查学生们就业中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没有将教学和市场需求良好的结合,这是目前体专人体科学教师的一个弱项。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尽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大纲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灵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才能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顺利贯彻落实[2。

广西体专2008年共开设体育教育、运动练习、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和管理五个大专业,其中运动练习和社会体育专业还分为篮球、武术和跆拳道、体育舞蹈和健美操、警体保安和高尔夫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我们在制定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时要根据专业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的特征,突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大纲制定上应该以儿童少年为主线,重点进行儿少运动解剖生理的教学,和儿少生长发育特征紧密结合,运动保健方面的教学应该以儿少的营养卫生、体育锻炼卫生、中小学体育医务监督以及常见的儿少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在大纲中强调到中小学如何进行体育医务监督和儿少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等实践的内容;而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运动人体科学大纲的制定上应以把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在运动解剖学上重点以运动系统为主要内容,把握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的结构,重点把握肌肉在体表的投影,对骨骼、肌肉要能准确的定位,保健学的内容上则重点强调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概述、运动处方和运动疗法,为其在专业按摩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纲要强调到康体中心、体育医院和康复医院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总之,大纲制定一定要结合每个专业的特征,紧密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自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3。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有了明确的教学大纲,假如没有好的教材落实实施,就如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陈旧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体育高专的教学时数较少,因此要求教学内容要精练和实用,现用的教材内容冗长、面面俱到、简单笼统并有交叉重复,已经不能适应体育高专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根据专业特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的内容删减和增加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处于学科前沿的知识是教材编写的两个重点。我们在编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时应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要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精选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把解决实践活动新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保证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基础上有更多的实用性。例如在给运动练习专业学生讲解《柔韧性练习的生理学原理》这一内容时,可添加目前比较前沿的pnF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相互的练习和实践,让同学们将这个练习方法用在平时的日常练习中,争取较好的训学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编写中可添加多媒体教材的编写,比如肌肉的讲解、运动损伤处理和按摩实践等录像制成教材,增强教材直观性和趣味性。

3.构建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靠理论课的状况,调整实验内容,删掉一些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的实验内容,合理配置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并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先在实验室进行人体体质测试的实验,然后再让他们到健身中心对进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设计体质检测的项目,并且进行体质的检测和建立健身人员体质状况档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把实验和实训紧密结合。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按摩推拿的实验外,还应该布置到体育医院、康体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训,使理论、实验、实训三结合。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把握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体系中将实验、实训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实际新问题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指出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4”和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发展高专体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关能力。

(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高专教育应该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现代高专教育的一大特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正确布置两者比例比重,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要主动走向社会,深入学生就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社团等实际的需求,理论教学和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要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要求高专教师不循规守旧,总能以新思想、新观念对待教学实践。高专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向,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解决一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新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高专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公关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教训研结合,职业岗位培训、学生实验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高专教师要面向社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中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把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把握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努力。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和体育高专整个大的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要紧紧跟随着高专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的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不断修正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摘要:

[1李秋萍.人体运动科学学科建设若干新问题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摘要:41-42.

[2高维伟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保健推拿》课程改革的阶段探究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摘要:73-75.

[3黄山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改革的探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摘要:129-131.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5(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80-07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riente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lic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YanG Xiao-yong1, GoU Zheng-fei1, LU Chang-fen2

(1.p.e. inst.,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2. p.e. ins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atures are many areas of specialty,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strict access system, knowledge convergence and profession focusing, teaching cases selected, practice teaching emphasized and complete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aking the U.S as a reference, the reform of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features, clarify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ecialty fields; adjusting the enrollment structure, reforming the recruitment approach; setting career-oriented curriculum and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mproving the external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l security functi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gree and occupation, and seek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master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career development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培养体育职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培养体育理疗专业硕士,从创办到完善、从单一到多样、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新范式的主导下进行改革并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对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特征,将可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知网(CnKi)和英文eBSCo-SpoRtDiscus数据库有关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文献资料,同时检索了中美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体育院校网页并收集了各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

1.2 逻辑分析法 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2 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美国高校颁发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包括理科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s degrees)、服务型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 Service-oriented) 、数据分析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 Data analysis)和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of ar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4大门类。[1]这4大门类涵盖的专业领域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y;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运动训练(Sports Coaching)、运动管理(Sport management;management of Sports industries;athletic administration)、运动伤害防护(athletic training)1、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Sport、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青少年体育发展(Community Youth Sport Development)、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wellness; Sports Fitness and Health)与残疾人体育(movement Studies in Disability;interdisciplinary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学制一般为2 a,强化班为1 a(主要是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3 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在过去20年间,硕士生教育,从文、理硕士,到日益广泛的专业硕士,都出现了根本性的范式变化。新的主导性范式就是以专业实践人员为导向,强调的是技能开发、专业开发和范式目标。……硕士学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以终结性教育为主,以实践为指向”。[2] 近年来,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受这一范式转变的影响并职业发展为导向。

3.1 专业领域较多、培养目标明确 美国高校体育专业硕士专业领域由上世末的一个体育理疗专业发展到目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管理、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及残疾人体育在内的8个专业领域。这8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且职业目标非常明确(表1)。

体育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中所需的体育教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在校实习,学生学习与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领导素质。[3]

运动训练培养竞技项目、健身运动项目教练员。学生通过运动心理学、运动教练与方法、力量练习与健身训练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教练基本原理。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可选择撰写学位论文、制定训练计划或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硕士学位。[4]

运动管理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体育企业职业经理人、体育服务产品营销师、体育经纪人、体育运动管理师等高级职业人才。通过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体育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与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经营与管理、营销策划及体育产品的推广等能力。[5]

运动伤害防护培养职业运动伤害防护师。学生在熟练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临床实习系统掌握职业运动伤害防护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指导患者通过运动训练科学地改善和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动作和回归社会的能力。[6]

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社区所需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师(青少年教练员)。为了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重在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师的社会责任感、指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所需的教学、方案制定、实施与评价、团队协作以及志愿者的管理等能力。[7]

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培养体质健康管理师这一特殊职业工作人员。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在娱乐领域、公司、健身俱乐部及非盈利机构的体质健康管理能力。[8]

残疾人体育培养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教师。学生将通过运动技能评价、体育活动的修订、行为管理、课程设计与改编、健康计划制定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主题的研究来提高指导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9]

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培养运动娱乐健身指导师、户外体育运动指导师、娱乐活动理疗师等职业人才。[10]

随着运动学和健康学学科的发展与融合,美国正在创建肥胖预防(pSm in obesity prevention)、健康老龄化(pSm in healthful aging)和健康生活(pSm in healthful living)等理科学位门类的体育硕士专业领域。根据2002年美国研究生理事会(2009a)的建议,美国部分体育院校针对传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型硕士教育进行改革并加强其职业的倾向,为商业、政府或非营利性的部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11]

3.2 准入制度严格、注重知识衔接 根据美国各高校体育硕士的申请程序及要求的分析,可知申请就读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者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为相关职业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了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储备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各专业对申请者本科阶段所修读的课程和职业背景与经历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如俄勒冈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要求为:本科所学专业为运动训练科学,而且修读了体育教育的相关课程,Gpa(grade point average)3分以上。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基本技能测试(California Basic educational Skills test)或岗前技能培训测试(the pre-professional Skills test)。拥有学校体育教学的工作背景与经历,道德品质优良。 [12] 北卡罗来纳大学运动伤害防护专业要求本科阶段修读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或运动学(Kinesiology)、营养学、健康学这6门课程, Gpa3分以上。持有运动伤害防护师的资格证书,并出具运动伤害防护计划的官方证明文件以证明其申请者近两年内在诊所观察或工作至少已满200 h。 [13] 这些规定与要求充分体现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职业发展”的特性并从生源上保证其质量以培养高质量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3 课程设置强调学术性、突出职业性 美国课程设置注重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突出的实践能力,以应用研究为主,以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使命。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体育专业领域最新的进展还强调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适应性与运用。譬如:俄勒冈州立大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和继续教育的要求,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教育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类(中、小学实习、校内实习、体育管理实践)共计65学分的课程。学生修读了规定的课程并取得了学分后可获得初级体育教师资格证。若想获得更高级别的体育教师资格证,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再修读两门课程。印第安纳大学运动管理专业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交叉,强调体育科学与商业知识的整合,为学生开设了大量、丰富的课程,主要向学生教授体育学、管理学及金融学的知识并强调交际和组建团队能力的获得。各专业方向的学生首先修读36学分的基础课程,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修读相关的能力提高课程以及3学分的体育管理实习,方可毕业。基础课程包括分的专业必修课程和6个模块(管理类、法学类、市场营销类、策略学类、金融分析类及交际学类课程)27学分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北卡罗来纳大学运动伤害防护专业的学生共需修读20门、50学分的课程,学习运动学、公共健康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学生可通过运动创伤、老龄化创伤以及治疗概况的国际或国内大型数据库创建与管理来学习与提高数据分析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制作计算机软件来提高数据的可移植性与组织,熟悉医院赔偿金的数据,保护病历卡的安全和隐私,或研发新政策来迅速处理和控制收集的数据和管理系统。[14]

3.4 优选教学案例,强调实践教学

3.4.1 优选教学案例,跨学科联合教学 案例教学在美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且以课程整合的形式突出了跨学科联合教学的重要性。马里兰大学在给研究生教授“运动学”这门课程时,尽可能的用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去理解运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围绕共同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向学生讲授运动学的知识。以“攀登珠穆朗玛峰教学”为例:教学团队要求学生去思考一个半身麻痹者攀登珠穆朗玛峰面临的运动学方面的挑战有哪些?首先,团队中教授运动行为学的教师借用运动画册向学生介绍这一运动并引起学生思考:攀登者那用来攀爬的假腿怎样经得住非常寒冷的环境并如何处理攀爬时所遇到的困难?3次课后,运动生理学的教师为学生讲授有关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去讨论肢体功能不全登山者与一个肢体健全登山者的不同。运动心理学教师与学生讨论肢体功能不全攀爬者的动机、个体和整个登山团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团队组建的挑战和个人的心理感受。体育批判性文化教师帮助学生如何表述登山者的经历,要求学生比较肢体功能不全登山者与肢体健全登山者的不同经历,并让学生对残疾人登山而付出的努力进行反思性学习。如“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去帮助和满足队员的需求以及我们所称谓的‘特技’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主题性讨论会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全球性主题的意义。

3.4.2 强调实践教学,实践形式多样 美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专业技能的习得,强调与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如教学实习、临床实习、项目研究、专题研讨等。北卡罗来纳大学针对运动伤害防护专业的特点,根据同侪互学、体验式学习以及成人学习理论制订了临床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学生除了要修读50个学分的课程外,还需参加5次校内外附属机构的临床实习,以加强学生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的获得。授课教师(atep Faculty)和被许可的临床指导教师(approved Clinical instructors)共同为学生制定轮流实习任务并进行联合指导。学生依据该计划进行轮岗实习,实习地点包括高等院校、中学及康复机构,实习任务包括上下肢重症监护与治疗、医疗器械操作、康复理疗等。

3.5 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确保人才质量 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获取民众的信任,美国体育专业硕士生教育建立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平衡,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校内评价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为课程学习和专业计划设计或实习报告撰写。譬如霍夫斯特拉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为:①必须修读人文类与自然类的通识教育课程; ②必须修读教育学的核心课程,且平均成绩在3分以上(满分为4分);③在中、小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育教学或体育教学督导的实习;④建立电子档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撰写体育教学实施方案以反映个人的专业能力。满足了以上4点要求学生方可毕业。[15]校外评价强调各体育行业的宏观调控作用,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美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只有完成了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或修读了相关课程,才有资格报考由国家(各州)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国家教练员教育鉴定委员会、美国运动学院、美国运动伤害防护教育鉴定委员会等相关协会和院校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专业领域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见表2。

4 启示与借鉴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人才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各专业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体育人才市场空点明显、缺少必要的质量评价体系” [16]等问题,借鉴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应:

4.1 准确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特性,合理定位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和规格 “专业学位是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论文或研究报告表现的是其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从事的工作以应用职业领域为主”。 [17]专业学位的“专业(profession)”既不是人们熟悉的学校里设置的“专业”(英文译作“speeialty,或“specialization”) [18],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职业,(trades或occupations),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有学问的职业’”,它更多的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19]但随着职业种类的逐渐增多,并非所有职业领域所需的从业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来培养。专业学位所指的专门职业要求专业学位获得者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如医生、建筑师、律师、教师等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和专门职业素养。譬如,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具备高超的临床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专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要求专业学位获得者经过课程学习、讨论、实践、训练等环节,不断形成一个高素质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操作能力、职业思维方式。这正是美国体育硕士在招生过程中体现“职业性”,在培养、管理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我国自2005年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并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经过7年的摸索与发展,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招收在职人员到应届本科生,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奠定了基础并初具规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体育院校在制定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时主要依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06年和2009年下发的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这一“指导性培养方案”只对这4个专业领域提出了总的要求,而各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领域并未作具体说明。如2009年“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只有南京体育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还是比较合适,其它院校基本上都是对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重复描述,并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趋同现象较严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部门对社会所需求的体育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以至在培养体育硕士时,定位比较模糊” [20]。因此,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心由学术型教育向专业学位教育转变之际,如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高层次体育人才同时避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和智能结构的同质,需要各培养院校在准确把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与分析各专业领域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智能结构和职业发展并根据本院系的特色与优势来制定各专业领域明确的培养目标。

4.2 调整招生结构,改革招考办法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对象应具备体育职业领域独特的、较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应招收具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与执裁及社会体育指导等相关职业经历的考生,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提高理论和职业素养并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实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但从2005-2008年招生的生源结构和比例来看,每年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其所占比例超过80%;而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报考人数较少,所占比例不大。体育教学领域报考比例过大,反映了以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中生源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2009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在全日制应届本科生中招生,但我们必须要正视应届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这一现实。因此,各体育院校要根据其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师资及教学条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和制度,严把招生质量关,从生源上确保其培养质量。政策上应加以引导和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报考。方法上应借鉴美国体育硕士招生的具体办法,规范招生程序、注重考生已有知识和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并考察考生的职业背景和经历,以体现专业学位“职业发展”的特性。如针对少数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优秀体育工作者可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对运动训练技能、指导水平等进行考核并加分,招收专业技能突出、品质优良的考生进行培养。

4.3 课程设置以职业发展为取向,教学模式以实践为导向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与关键环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和立教之本。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体育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体育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体育理论与职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各体育院校应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与特性及成人化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构建基础课,专业课、职业发展(专业实践)课三个模块课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能突显各专业领域的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能克服学科壁垒造成的专业知识划分过细与零碎的弊端。基础课程模块应向学生教授解决体育实践领域问题所需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系统化、适应性的课程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构建知识体系平台。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知识迁移与转化和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专业课程模块应开设一些能够反映体育科学发展最新动态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有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可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提高研究生职业技能与素养。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各体育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增设职业发展性课程、国际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并进行联合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践取向定位需要以实践的方式来达成,这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突出特征之一。同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专业领域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也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学位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但学位课程实践教学取向比较笼统,有待于明晰。因此,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应紧密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运动队的运动训练与竞赛、社会体育的实践问题,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贯穿于教学模式的全过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

4.4 健全外部保障机制,强化内部保障作用 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生学业的重要指标。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撰写各体育院校有着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并进行校外送审,但尚未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指导教师、论文评审专家都下意识地把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为参照,这造成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理论化色彩过浓。这一评价方式只注重了学位论文的考核,忽略了课程考核的重要性,而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也无法彰显。这凸显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初级发展阶段对培养质量评价的不足与缺陷。

外部系统的调控作用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宏观保证,要正确认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等学校在专业学位的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根据国情和美国相关经验,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建立以体育院校为本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体育部门和行业领域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积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重视质量与否,是否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22]各培养院校,要充分发挥研究生院(部)、体育院校(系)及导师的职能(责),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课程考核要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全面系统,重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体育实践中运用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只注重书面考试的得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性质属应用性,针对将来所从事的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职业应以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为选题,强调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不是对某一基本理论本身进行探讨。对论文质量优劣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应用了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具体问题时的首创性。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各培养院校应尽快制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既为论文评审专家评审论文提供参考,又可引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各培养院校要引导与鼓励学生要围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社会体育的实践来撰写学位论文,如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研究与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设计等。

4.5 学位与职业的融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然选择 由于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往往已被系统、普遍地组合成大学的专业学位课程,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于是大学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的任职资格就产生了紧密的联系。[23]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学位和职业注册相互衔接的配套机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能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但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和职业任职资格难以接轨,这就阻碍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其学位与职业的融合。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调控,积极推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配套与衔接。体育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强与体育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解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问题,建立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各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应和体育行业用人标准相统一,调整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和职业发展的特性,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注 释:

1. athletic training:按照字面意思一般直译为运动训练,但按欧美国家athletic training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运动伤害防护师(athletic trainer)。我国台湾地区将“athletic training”译作“运动伤害防护”。

参考文献:

[1] ennis, C.D. new directions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in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J]. Quest, 2010(62), 76-91.

[2] Judith Glanzer.the master’s degree:tradition,diversity,innovation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 no.6)[m].washi-ngton,D.C.: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86:84.

[3] Graduate Stud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eB/oL]..

[7] m.S. in Kinesiology (formerly eSS) in the Graduate School Bulletin: Community Youth Sport Development [eB/oL]..

[8] mS in Kinesiology -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wellness [eB/oL]..

[14] Fischer, K., & Glenn, D. (2009, aug. 31). Five college majors on the ris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LVi. [eB/oL]. http:///article/5-College-majors-on-the-Rise/48207/.

[15] physical education, m.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eB/oL].http://bulletin.hofstra.edu/preview_program.php?catoid=55&poid=5,285.

[16] 高玉英. 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72-75.

[17]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4-8.

[18] 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9-52.

[19] 翟亚军,王战军.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20] 魏德样.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6-8.

[21] 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6):79-81.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运动生物化学是运动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这门学科目前面临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标准的确定以及如何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等诸多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材的选取

不同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先期已经历过医药类学生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运动生物化学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是重复的,如果二次讲授,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门课之前主要是在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授课用配套教材的内容也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医学专业,特别是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有何联系,开设本课程有何目的和意义等学生都不十分明确,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课后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做出调整,本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既考虑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构架,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大纲的协调制定

目前,教育部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化教学大纲。我系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以此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生物化学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些知识哪些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其毕业后在工作中有应用价值的,在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认真思考。要立足于教学要求中掌握的知识点,适当拓展知识面,介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实用性内容。因此教师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推拿学、养生康复学、营养学、生理学、体育等,授课中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到学好本门课程确实具有实际应用意义,能够了解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知道一些评定和监控运动中人体机能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寻求更适合运动康复专业层次学生教学的方法。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其教学模式基本为教师满堂讲,学生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过多的思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被动依赖的心理,并且使学生丧失探索新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的互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阶段实践和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针对讲授内容,除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训练外,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数学建模,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精心挑选了大量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由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转变应用知识增长技能。

四、注重实验

运动生化是实验性的课程,不能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验,体院学生基础不太好,更应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验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应该打破局限课程的实验体系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作为医学院校院校新增专业的一门新开课,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更新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亚丽.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9):154-155,157.

[2]王运良,谭刘磊.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术研究,2004,5(1):6-7.

[3]余群,翁锡全,王丽平.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94-96.

[4]沈小碚,童文学.教学方法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8(4):132-135.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5

目前,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对体育教育理论课程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要优化理论课程知识的结构,解决课程知识的重复性问题,提高课程知识的整合度和有效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注重培养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就需要重视专业方向类课程(田径、体操、球类等)和体育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等)的设置,为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认识和学习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2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教学的现状分析

2.1理论课程内容知识存在重复性,设计缺少的层次性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内容伴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步伐发生了相应变化。“厚基础、宽口径”目标的不适当借用以及课程设置轻视技术教学能力的倾向正在吞噬着未来体育教师的“真本事”,而各个理论的不断的臃肿化和各学科内容严重重复交叉现象则在浪费着学生的时间,消磨着同学们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3]。面临如此局面,课程内容知识的精简和审视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分化或重构逐渐褪去本应该具有的话语权,部分课程内容的抽空也必然迷失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向[3]。《学校体育学》就是如此,分化或重构抽取了许多实际内容,“体育课”部分没有了,致使显得有些空洞和乏味。从《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变化可以看出,如何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合理选择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知识的重复性),就成为制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体育教学论》与《学校体育学》分化有着相似的过程。《体育学科教学法》从《体育教学论》分离而来,多个版本《体育教学论》都论述了体育教学方法这一部分内容,从学理上而言,这部分内容应由《体育学科教学法》详细解释和表述。理论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课程话语权的表达;另一方面有碍于传递给学生更系统、更有效的课程知识。

2.2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不够紧密,课程整合力有待提高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理论课程知识重复性需要严格审视和精简,同时还要把握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尤其是具有同类归属的课程。《体育学概论》和《体育史》两门课程都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体育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存在重复性内容。为解决课程门类间的衔接性,需要整体把握和整合课程内容知识。《体育学概论》陈述了体育是什么和如何产生的部分,而《体育史》就应避免内容的重复性,承接描述纵向层面的体育发展特征,《体育社会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解释体育的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和功能表现。课程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课程系统内在合乎规律的体现,也是课程整合力量形成的前提条件。

2.3理论课程知识与社会实践要求相脱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宏观化、空洞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理论课程知识的滞后性造成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突出表现理论性太强,有些“水土不服”。调查发现,理论课程知识学习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如中小学校体育运动会需要许多体育运动项目裁判法的知识,课堂上只讲理论会显得很枯燥,且学习效果不好,而应结合实践经验,体验学习的内容,巧妙利用错误案例加深知识理解。由于理论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需要运用实践知识去理解和巩固理论课程知识学习。

3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论架构

3.1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内涵

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是被纳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课程知识区别于处在教学活动领域之外的一般性知识经验的教育学内在规定性[4]。它是理解课程知识内涵的重要前提,明显地描述了与一般性知识的区别。课程知识可简单理解为课程内容知识。《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课程知识包含两层意义,在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包含的知识(课程内容知识)和制定课程时所应用的知识(课程编制知识)[5]。研究采用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知识,即在教育过程中被选择、组织、分配和传递的供学习者的知识,包括以文本的方式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知识,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引入的知识[6]。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可理解为体育理论课程内容知识,即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被选择、组织、分配和传递的供学习者的知识,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知识类型。静态的课程内容知识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动态课程内容知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知识。

3.2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形态

课程知识指的是课程内容知识,其教育性活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是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场域。课程知识可以是静态的存在状态,也能表现为动态的生成过程。在与课程环境因素互动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知识对人生存意义建构的作用。从课程知识存在形态来看,将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形态分为教材知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和作为个体学习结果的课程知识[4]。教材知识是一种静态的、抽象的课程知识形态,较为关注课程知识的整合作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也称为教学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具体的课程知识形态,体现在课程知识与学习者处于对话之中。从学习者能动性的角度出发,课程知识的生成价值较为突出,“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而作为个体学习结果的课程知识,也称为个体学习知识,它是静态的、默会的,学习结果的产生伴随着学习者的生活体验。具体见图1。

3.3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结构构成要素

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研究范畴仅包括体育学科类的理论课程,不包括教育类理论课程和其它理论课程。以系统理论为研究逻辑起点,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将丽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结构。具体见图2。3.3.1宏观课程知识宏观课程知识,是“方法论”层次,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该层次描述体育的概念、产生、发展历程、运行规律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具体体现在《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知识。《体育学概论》课程知识具有通识性和基础性特点,探讨体育产生与发展、概念与本质、结构与表现形式、功能与价值等内容;《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显现体育人文价值的重要课程,重点回答体育与社会结构要素有什么关系、如何运行、体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怎样三方面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知识重视科研方法的训练,重在解读什么是科学研究、怎样研究、如何评价等内容,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具有方法论指导作用。3.3.2中观课程知识中观课程知识,是“分析方法”层次,紧紧把握运动技术的支撑作用(体现体育课程的自身特殊性),重在解释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原理和规律,分析运动技术的环节及各技术环节的重难点,具体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课程知识。《运动解剖学》课程知识,主要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与体育运动技术关系,具体包括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物质代谢结构、调控结构等内容;《运动生理学》课程知识,探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以及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学规律,涉及运动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运动技能学习等内容;《运动训练学》课程知识,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训练活动行为,包括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技术能力训练、心理能力训练等内容,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3.3.3微观课程知识微观课程知识,是“分析手段”层次,强调传递教学技能训练知识的手段与方法、技巧与策略等内容,涉及《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知识。《学校体育学》课程知识,主要说明如何认识学校体育、如何设计与实施学校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三个问题,具体包括学校体育课程规范、学校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的管理与资源开发等内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知识,重点回答依据怎样的体育课程原理、怎样设计与计划体育教学过程、怎样把握与理解体育教学结构及要素等问题,具体涉及体育课程原理、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等内容;《体育学科教学法》课程知识,主要解答如何选用教材、如何选用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教学资源等问题,具体包括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学媒介等内容。

3.4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结构要素间的关系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结构要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结构意义的逻辑性,还是课程知识呈现的关联性。体育理论课程知识层次结构构建的意义在于给予明确的课程价值导向、多样的运动技术分析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手段,通过课程教育和课程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掌握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达成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价值的实现,即人性的延续[7]。影响的关键因素在于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锻炼的态度和学习习惯。宏观课程知识,是“知识战略”层次,表达了体育课程知识的通识性和普适性,更多是体现一种课程理念、课程价值的引导作用,能为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兴趣提供重要条件。中观课程知识,是“知识方法”层次,凸显了运动技术在体育学科的重要地位。它对宏观和微观课程知识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会分析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术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增强体育兴趣,也会在教学技能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课程知识,是“知识手段”层次,主要传递教学技能的手段、技巧和策略。该层面课程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宏观和中观课程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同样也有助于对其他层次课程知识的比较和理解。不能很好掌握和分析运动技术的学生,教学技能的学习就会困难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三层次结构,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合理对待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课程知识的关系,做到互相促进,互补共长。

4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作用

4.1构建理论体系架构,增强课程知识系统的逻辑性

体育理论课程知识形态分类是认识和把握课程知识价值的重要依据。从教材知识方面,挖掘和整合体育素材的筛选;从教学知识方面,研究教学动态过程发展,重视发现和创造生成知识;从个体学习知识方面,分析课程知识传递源头和途径,提高传递效率。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结构,紧紧围绕方法论指导、运动技术分析和教学技能训练培养思路而展开,呈现出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清晰的层次分类,有利于理论课程知识的整合,增强课程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2建立理论课程群,优化理论课程知识结构

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是课程系统内在合乎规律的体现,也是课程整合力形成的必要条件。《体育学概论》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探讨体育概念、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对其他课程学习具有宏观性和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对体育知识的横向描绘;《体育史》主要梳理体育产生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特征等内容,是一种对体育知识的纵向勾勒。课程整合是课程知识促进有效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育学概论》和《体育史》两门课程的整合,重点突出横向与纵向解释思路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了解体育的总体发展历程,也有利于更深入学习体育知识提供重要方法论基础。

4.3创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力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教师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准教师;培养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是人类智慧、知识、经验世代相传的“中介人”,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世间其它劳动无以伦比的,也难怪教师被称为“人类工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教师的劳动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体育教师是人类健身、进行身体教育,优秀体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体教专业学生的教师素养对于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素养

体育教师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体育教师思想素养集中体现在其职业道德方面即师德修养上。因此,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素养时,应注意培养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作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与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的团结写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等。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越来越严,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的只是结构应该包括工具学科只是;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工具类学科知识主要包括:语文、应用数学、外语、哲学、逻辑学、科学方法论、计算机、音乐、美学和舞蹈艺术等。专业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其中有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健康学、体质学、体育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等;二是体育专业技术理论,即各项运动技术原理;三是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理论,即体育知识讲授、运动技术教学法、训练法理论,体育教学、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方法学知识。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培养大纲方面,要注重这三类学科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体育教师能力的组成

体育教师的能力构成与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和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注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有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并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审理、心理特点,制定因人而异的运动模式,能够形象生动的示范,运用示范与身体联系手段使得学生正确掌握走、跑、跳、投、攀、爬、滚、转等基本的运动能力,为学生锻炼身体得以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二)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关于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方法和锻炼方法的综合性知识。这就要求在对体教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厚的人体科学知识,教学科学知识和体育原理与体育方法学的理论知识,一级能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学生体育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把运动技术教学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体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教师素养培养时候,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养护身体,如何把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之目的。

(四)科学选材、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运动竞赛活动的任务。因此,体教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指导运动代表队的训练、组织各种比赛能力,要有分析动作结构、战术方略、运动元心理活动有效干预能力,以及运动医学应急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只有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才不愧于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

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构成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思维的灵活性素质,要善于变单维度为多维度,学会发散思维,是形成系统思维的基本要求,要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二是,具有严谨周密的文字组织与表达的基本素质如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和论证板书等文笔素养。三是,具有明快、清晰的口语表达的基本素养如讲解、演讲、演示、朗读、口令等语言素质。四是,具有生动、直观、规范的行为表达的基本素质,一级姿态语等为师的教态素质。五是,具有组织与指挥的基本素质,如在体育课、课间、课余体育活动、集合等各种场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的素质。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知识结构

abstractalongwith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continuouslythorough,theathleticsis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functionin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heathleticsteacher’seducationspacetothestudentisfarlargerthanothercourseteachersfar.thistextcarriesontheanalysisandstudiesforthe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problemfromfiveaspects.puttingforwardtheexcellentathleticsteachermusthavetheknowledgestructureoftheintegrityandtheabilitystructureofthereasonable.

Keyword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knowledgestructure

一、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教育特点。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中不仅以传授技术、技能、知识。运用教学训练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而且以仪表、个性、品德等表现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运动特点。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保持较高运动水平,全面掌握好各项专业技术以及教学训练方法。能随时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各项技术要领。

(三)职业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裁判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突出成绩,才能获得社会尊重,提高职业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专”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本手段、方法;“泛”包括其它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根据对知识的“专”与“泛”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教育学、训练学、技战术理论、裁判法等。

2、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另外,也需懂1~2门外语。

3、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了解政治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间接吸取他人先进的经验。并努力获得直接的时间经验。

三、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能力是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指出:人的能力范围十分广泛,是一个多元的混合体,其形式有7种: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动觉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分为3种:①基本能力;②工作能力(创造力、模拟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③特殊能力。根据体育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具有人的共性能力外。应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自我专业能力结构。

1、优良的教育能力

(1)以人为本: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为人师表:体育教师的仪表、个性、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无论是在组织学生运动时的语言方式、手式,还是带领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比赛时所表现出的风度、气质,都应考虑到是否是在对学生作正面教育。

(3)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时。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反应出教师的教育能力。

2、丰富的教学能力

(1)组织能力:对不同性质、项目的体育活动在不同场地、时间采用合理的组织方法,减少教师主导时间,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2)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专业术语,在编写教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赛场指挥等方面做到言简意赅。

(3)示范能力:动作示范力求标准、重点突出,示范方向、角度选择正确。

(4)观察分析能力:对战局的变化,能采取正确的调整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能抓住要点,予以纠正。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学会用电脑,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并对学生受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3、执著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体育科学研究,了解体育发展动态,总结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心得体会,在广泛吸取别人先进经验基础有所创新。

4、永恒的自学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研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理论,掌握新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培养自学能力。

5、友善的处世能力。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音乐、美术等方面修养,增强处世交往能力。

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针对其师范性,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好书、育好人;针对其综合性,教师要广泛学习其它学科理论,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其实践性,强调多进行体育课、训练课的观摩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结成绩,吸取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8

一、当代知识观

1.知识的两种形态

专业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外显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它具有公共性,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比较容易获得。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其传播成本较高,范围较小。其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2.传统与现代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以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为代表。理性主义知识观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把知识当作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这种知识只能由理性论证来获得。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儿童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是从对个别现象归纳的途径获得一般原理的认识,即经过从个别现象到一般原理的提审,才可形成可靠的知识。经验主义知识观强调经验和感观的重要性。无论是理性主义知识观还是经验主义知识观,其基本前提都是相同的,即知识具有“外在性”和“普遍性”。“外在性”是指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当这种外在的对象是能知的,知识就是通过理智和经验的方式正确地反映外在对象的本质属性或对象间的本质联系,也就是说知识是有客观存在决定的;“普遍性”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推理的或实验的方式)以及所有知识都可以纳入到普遍的规律和一般原理中而不能超越和突破,人类的认识活动要么是由普遍的规律演绎到特殊的认识对象,要么是从个别的对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都陷入了客体对主体的牵制和绝对主义,无法概括人类完整的认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奠墓于经典物理学的绝对主义世界观的消解,知识的绝对客观地位被动摇,知识不再是被认识和掌握的客观对象,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科学知识具有主观性,对同一事物,研究角度和水平不同,认识成果就不同。当代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倡导主体建构和批判反思,是针对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主体与客体断裂以及主体被客体所牵引和改变的不足提出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观。知识由“权威与存在”走向“批判与建构”,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现状及不足

1.教师及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现状

传统的有关教师知识研究大多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和归类。对于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能者为师”、“学者为师”,教师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甚至知识稍多于被教者)即可为师,人们并不在意一个教师是否会教,只要他知道“教什么”就足够了。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焦点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从“课程”转向了“教师”。研究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知识的概念,并且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去探索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根据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影响最大的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①<1)学科知识,指教师上课的学科课程的知识。包括具体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指各科都用得上得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得一般原则与策略,如教学大纲、进度表、测验方式及演讲式、讨论式、自建架构式等授课方式,评估学生成果得方法等等。(3)课程知识,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及应用得通盘了解。(4)学科教学知识,指理解各学科所需要得专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5)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得知识,指学生在上课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如何使用深入浅出得教学法及教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6)教育情境的知识,指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影响的知识。例如,在大都市学校教学就与在乡下上课不同,这是因为学校团体或班级的运作、学区的行政与经费分配、社区具有的特点及文化背景等等都存在者差异造成的。(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对教师知识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备受教育学术界关注,并在引进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例如,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遗产、语言、家庭背景、性别、社区对学生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影响,发现和认识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关于课程的知识(掌握任教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专业课程的组织、传递、评价的知识,知道与自己专业课程技术的知识,连接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技术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其他人可以接受的知识,设计教学环境、建构教学模式的知识,激励学生学习的知识,使用教学时间的知识,促成学生协作互动的知识,评价学生的知识,与家长交往的知识)。刘捷博士指出,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包括:广博

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气辛涛、申继亮、林崇德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体育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l生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隋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文化知识。

有关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也大多常常是对上述理论学科化。如有人提出体育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提高、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包括教学成就(本专业最高成就和技术进展)、科研成果(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工作成绩(新生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中间层次(较系统的学校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层次(文化、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一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马列基础知识。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最佳模式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一,专业理论知识。它包含各运动项目理论、各运动项目技术和战术知识,各运动项目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第二,专业基础理论。它包含运动生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第三,一般基础文化知识。它包含中文、外文、教育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第四,体育一般理论知识。它包含体育理论和体育管理学;第五,哲学基础知识。它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自然辩证法。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由普通基础知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知识3大类6个方面的60门知识构成。这3大类知识的关系是:第一大类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是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另两类知识的基础知识。第二大类知识是结构的核心,它制约着体育教师教学、训练、科研、保健和社会活动等能力的高低。第三大类知识是结构的支架,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决定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舒展才华,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总的来看,体育教师具备多层次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层面是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要有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对所教体育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和整体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不要把教学内容本身上。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这类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形成教育哲理,掌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策略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开展教学教研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面复合性,还体现在三层面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了的专业知识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是教师职业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

2.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基于现代新的知识观,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有关体育教师知识研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缺乏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绒默成分的观照以及没有对体育教师知识形成过程的揭示。

现有的体育教师知识研究成果没有对体育教师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揭示。教师知识本身是一种复杂性高、无法轻易洞察的内隐性理论,它是一种建构于个人的实践知识、以往的经验、先前的概念、生活史、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经验或哲学观的基础上的知识系统。此种复杂的“意象”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与真实情境中才能形成。在现行体育教师教育中,我们往往基于这样一种一厢情愿的假设:师范生进行过系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学习,从事教育教学实习应该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实际指导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习的经验却说明,他们似乎很难将在师范院校中学习的有关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专业学科课程加上几门教育理论,再加上极其短暂的教育实习,就是一个学科专任教师职前培养的全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也是这样或那样的教育理论课程,方法无非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教师培训制度没有为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和交流留出应有的空间,实质上反映出“理论优先”的知识价值观对教师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这些都忽视了教师知识形成的本质规律,即知识是建构的、生成的,知识不应该简单地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而是应该由每个教师(或师范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此外,教师知识的建构主要从教育对象的学习及现有特征(如需要结构、经验结构,认知发展水平等)出发,选择适合学习者的需要结构、经验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并采用能促进他们发展的目标、内容及结构,据此来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策略

要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以及教师知识的有序发展,形成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对体育教师的隐性知识实施“显性化”,将被我们所忽视但一直在教学活动中自发产生影响的隐性教育知识纳入体育教师教育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激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反思和诊断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找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并予以完善,在持续的“反思性教学”与自我学习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1.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揭示、分析和批判

尽管隐性知识的具有“隐性”特征,但鉴于它对于教师发展乃至教育科学发展的巨大价值,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来实现对其的揭示、分析和批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隐性知识理论为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找到新的解释框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技能无法按其细节进行充分解释”,体育技术、方法的语言文字表述,仅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也只能是粗略、模糊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奥妙”与“诀窍”,是难以言表的,需要学习者在反复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比如在骑自行车、滑冰和游泳等项目中,学习者尽管可以掌握许多别人告诉他的显性规则,但是这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化地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没有这种个性化地理解、应用及难以分析的新规则,一个人就不可能最终学会骑自行车。在体育教学中,也有显性知识,其主要来自与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体育教学的结果更多的不是表现在记忆、理解或推断知识的理性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身及其行为习惯的改造上。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并不认可那种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和职业竞技运动项目的正规技术传授并以此凸现体育课知识性(显性)的体育教学形式,教

学效果也不佳。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担心外人说运动技术的传习不算作有价知识的教学,就匆匆忙忙地把一些既浅显又未经条理化的生理保健常识和体育竞赛规则或裁判法以及体育轶闻趣事等内容,一股脑儿地当作科学知识,塞进体育教学的教材体系,希望以此来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课是有知识价值的。”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教材系统性与逻辑性不强、知识的传授性不强等特征并不是体育学科的天生缺陷,而是体育课程的自身特性。如果认识者单纯站在显性知识论的立场上思考,不可避免产生认识的片面性。既然是学科特性之一而且隐性知识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关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缄默纬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应该对自身隐性知识通过实施“显性化”后对其进行的分析和批判。而体育教师绒默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学问题挖掘与分析”、“课后小结与札记”、“自身专业生活史研究”等等,通过反思发现自身及教学中的绒默知识运行规律,其中包括运动技术教学的技术环节方面的内容和整体教学观念和模式方面的内容,在了解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后,体育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这就提供了制定或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了。

2.通过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自我学习来实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当我们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时不能忽视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优化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新的知识观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教师教育过程。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普遍真理;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显然,教育著作所呈现的知识不是“圣经”,只是教师自主建构的素材。由于知识有赖于教师的自主建构,因而教师的已有经验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建构知识的“锚点”。由于不同教师的经验和建构策略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同。主体常常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途径来实现认知的平衡,促进认知图式的不断发展。这就是说,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的目标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有赖于对其教学反思和自我学习的激发。对教学的反思除上述提到的对自我教学的反思外,还包括与同事以及一些优秀教师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体育教师对优秀教师匠心独运的“绝妙之处”可能会有更深的体悟,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刻,也只有通过比较,体育教师才能找到差距和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进而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动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许多学校都组织的“老教师新教师结对子,”。“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教师向名师求教”等“带教”活动一方面承认了在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传递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中也是一条相当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总之,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

1.前言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课程体系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集中反映社会对专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体育院系毕业生顺利走上并胜任工作岗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能力为单位创出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设计,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200余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以及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文件及研究论文,并收集和参考了石家庄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调查法

通过访谈法对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开发公司、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实习生200余人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了解当前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2.3逻辑分析法

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情况,对当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推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3.1.1健身俱乐部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主要需求大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急需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瑜伽等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但据调查显示,我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健身俱乐部的要求,主要问题如下:大多数学生技术水平很高,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说不清楚道理,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

3.1.2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投入逐渐加大,由于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强烈需求,社区建设中经营性的运动场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商业体育俱乐部健身的人群占体育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已步入老年人社会,大批的退休职工进入社区,对体育健身均有较强烈的需求。但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健身场馆的经营中专业管理人员及健身指导人员相对缺乏。

3.1.3职工体育的广泛开展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领域

据调查显示,不少公司企业投资建造了体育场馆和组织各类员工体育活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员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体育文化的重要魅力之一还体现在其精神文化,即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但调查显示,目前各相关企业尚缺乏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才和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随着企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必将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新领域。

3.2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2.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应较好地掌握各项健身技能及其专项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用较系统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会员作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掌握一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健身俱乐部及大型综合健身场馆的会藉部、市场部等相关岗位工作需要,并适应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深入开展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2.2具有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

能较好地传授健身运动技能,并能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健康诊断与科学健身指导――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制订与实施、运动营养与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适应健身教练岗位工作的要求,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部级健身指导员”、“体能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

3.2.3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并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言谈举止,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做好健身服务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

3.3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以石家庄学院2008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案为例,石家庄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提高拓宽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四部分,共计43门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为必修,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占全部课时的18.2%;专业方向课程也全部为必修,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健美操、武术、体操、舞蹈等,占全部课时的62.7%,其中理论课程9门,课时比例为34.25%,技术课程15门,课时比例为65.75%;提高拓宽课程为选修,包括跆拳道、散打、健美运动、轮滑、体育营销、体能训练等,占全部课时的14.2%,以术科选修为主;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择,但课时量仅占全部课时的4.9%。

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中术科课程比例偏高,纵观我国其他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技术课程比例正在日益缩小,理论课程比重加大,这是当前国内外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新趋势[3]。由此也就不难发现毕业生为什么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失调,选修课过少,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非常不利。

3.4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与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3.4.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3.4.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3.4.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

3.5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3.5.1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限选课。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育科学类等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3.5.2专业课

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主要包括:①专业理论类:大众体育与休闲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等;②专业技能类:围绕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健美操、健美运动、游泳与救护、网球、羽毛球、篮球和太极拳等,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健身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其后的专项提高奠定基础;③专项提高课:学生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个人特点选择1―2个技能项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专长。

3.5.3选修课

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上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也可以根据各院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如体育休闲与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旅游、健身俱乐部私教、高尔夫运动与管理、社区体育或职工体育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如水中健身、瑜伽、壁球等课程。任意选修课: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为跨学科、跨专业、边缘交叉或综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和就业的适应面。

3.5.4实践课

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如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器械健身、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为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要的基础,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多,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该院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合理设置课程,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季克异,黄汉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证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运动科学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尔夫;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99-03

一、研究背景

课程体系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狭义的课程体系是指所设全部课程互相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1];广义的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

随着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高尔夫运动与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高尔夫本科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已初具规模,但国内一些院校高尔夫专业课程门类严重不足,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学生真正想学的、要学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并举的、于今后工作必不可缺的课程门类不多,用人单位也感到他们的知识不专、不精、不纯[2],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看,现阶段的高尔夫专业课程满足的是高尔夫球会基层专业人员,对高尔夫运作的课程还停留在较底的层次上面,并没更进一步深入。课程设置与球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设计深度不够,含金量太少,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在高尔夫球场并不适用,许多理论课程的设置与球场运作管理的联系不大[3]。

二、中国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一)国内高校高尔夫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工商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是中国唯一所专门性高尔夫学院,该校工商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从事高尔夫运动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管理、经济、体育、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球会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球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产品开发和营销所具备的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思想品德好、社会责任感强、职业道德优良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优良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其课程结构主要包括综合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综合选修课三个部分,该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须取得156学分方可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其中综合必修课47个学分,专业必修课54个学分,综合选修课36个学分,课程类学分一共为137个,实践类学分为19:在综合选修课中,理工科类课程至少为6学分,本专业选修课至少为18学分,总共不低于36学分;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假期见闻(含假期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共1分。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社会体育(高尔夫运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熟练掌握高尔夫球运动技术和高尔夫行业及相关酒店业、旅游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能担任教练员、职业球童、球会管理、高尔夫大赛管理,又能胜任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造、草坪建植与护养,以及高尔夫市场营销与策划等工作的专家。规定学分为171,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其课程结构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类型。

3.北京林业大学草业科学(高尔夫草坪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北京林大利用该校草业科学是博士点学科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草坪管理专业与先进教学设备的两校特长于2003年开始进行草坪管理专业的联合办学,为中国培养优秀的草坪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中国对该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草坪生产与贸易、教学与科研、草坪建植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本专业学制四年,学习时间一般为五年,分为三个阶段:英语预科阶段,时间为一年;基础课程阶段,共60学分,时间为两年;专业课程阶段,共60学分,时间为二年。该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课程科目数量为11,所占整个课程数量的百分比为14%,学分为41;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科目数量都为14,所占整个课程数量的百分比为18%,学分要求分别为35和16;而选修课程科目数量和比例相当大,分别为38%和50%,学分为29。

(二)本科院校高尔夫专业培养方向

中国逐渐开办了高尔夫专业的院校,以体育类目录设置的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运动训练和休闲体育系下设的高尔夫专业;以管理类目录设置的有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高尔夫经营管理专业;以农林类目录设置的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都相继把高尔夫球场草坪建造与维护纳入了其专业课程。下面是中国高尔夫本科院校专业学科的归属状况。

综上,总结出国内高尔夫专业的归属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第一,通过文化教育大类的体育类,将其附设在运动训练、体育服务与管理、社会体育等专业;第二,通过旅游大类的旅游管理,将其附设在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第三,通过财经大类的工商管理类,将其附设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四,通过农林牧渔大类的草业科学类,将其附设在草业科学专业。

三、中国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创新构想

(一)培养目标的新思路

新的课程体系的创建主要包含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高尔夫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中高级高尔夫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那么,我们在调整中国高尔夫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前,首先要确定高尔夫学科的归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普通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已经不太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鉴于高尔夫运动的特殊性和中国未来高尔夫行业发展态势,高尔夫应该单独成为一个新学科专业,而不是某个学科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按照中国目前高尔夫专业(方向)的主要学科归属,即管理学、教育学和农学三大类的基础上,在其二级学科中分别设立高尔夫管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和高尔夫草坪管理三个专业。目前中国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国高尔夫运动与产业的学术研究、俱乐部管理、协会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各类企事业及行政管理部门培养通才。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期间的学时是一定的,因此,这种培养目标造成的结果如前文分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各院校希望的“厚基础、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是“厚基础、多能不专”的所谓“通才”,并不能切实满足中国高尔夫运动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是综合考虑行业人才需要的结果。从中国目前的高尔夫运动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高尔夫教育与科研人才、高尔夫企业实践与管理人才两大类,而后者的需求量又明显大于前者。而对于高尔夫企业而言,无论哪一个具体的职位所需要的人才都不是“通才”而是具备一定知识广度的“专才”。因此,中国高尔夫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为中国高尔夫运动与产业发展中的各类岗位培养具备较好知识广度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结构的创新设想

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调整的同时,课程的设置结构也应相应做出调整。因此,根据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的构建模式和设计理论,其调整的内容应主要包括课程比例、课程时序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其中,课程比例的调整又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学时,同时,设定专业选修课课程相关性系数,引导学生选修特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提高课程体系的专业深度,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二是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方向技能水平,满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需要,同时,利用实践课引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增设个人职业发展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兴趣与意愿。课程时序的调整主要在于理论课、实践课和社会实践的设置时序。从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来看,鉴于中国大学生普遍不具备个体经验,课程设置的时序应为: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社会实践―专业战略理论课。这样才能使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个体先前经验相适切,符合学习的经验。课程结构调整方面,主要把原来的“三层楼”阶梯模式调整为“四模块”平台模式,即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

四、优化中国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对策及主要原则

(一)遵循系统性与适应性

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优化。其一,影响课程体系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教育观念、国家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只有系统考虑校内外因素对课程体系优化的影响,才可能不致于顾此失彼;其二,课程体系优化不仅涉及到系统中某一类课程要素本身的优化,还需要处理好课程门类间的关系及课程系统与学校内部其他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关系。课程体系的优化既要保证学生能扎实学好起长效作用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的关系,又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理论性、系统性、长效性,加强课程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各门类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及相互间的关联性,提高整体效益。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贯彻系统性原则应把握好三个层次的协调,一是课程内部各章节内容间的协调,二是课程与课程间的协调,包括课程安排的顺序,学时分配及内容选择,三是课程体系综合功能的协调,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子的作用。只有确保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高等学校应着眼社会发展、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市场的预测与研究,全面了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人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指导,以实现本科教育培养基础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紧跟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学科知识的纵横网络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时代性,增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渗透性,既重知识逻辑结构又重知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既重知识纵向更新又重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应用,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强调可行性与个性化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课程体系能满足其特定的教育制度的要求及资源的程度。这主要指:一是该课程及教学方法是否适于学生的能力和已有经验。二是适应课程体系中各门具体课程内容不同的特点以及各学生个体有所区别的实际情况,应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三是所提供的课程应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以及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需要,并应含有迄今为止的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特定的课程应能够及时修订。由于中国课程体系的逻辑严密关联性强,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掌握的比较系统,未来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比较容易实现。但是,由于在学生毕业后在行业企业普遍面临实习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高,而对理论知识要求低,课程缺乏实践训练的问题暴露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且,多数课程过于关注经典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四是现任教师能否实施该课程。本科课程体系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二是反映专业发展特点与优势;三是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机构,由于各自的性质与培养任务不同,既不可能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按一个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按相同的模式来组合人文、自然及社会课程,也不可能一所学校满足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只能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传统、现实、优势与特色出发,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发展的现实,利用所处的地域及行业关系进行最佳选择,确定不同的培养规格要求,从而构建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突出高尔夫专业特色

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结合现代高尔夫运动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及高尔夫专业的特性,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配套进行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在高尔夫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其应用性和针对性,高尔夫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高尔夫行业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精通各类高尔夫设施运作以及了解高尔夫产业的运作,懂得如何管理、营运,并产生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专业人才,所以高尔夫专业课程应该针对高尔夫行业的实际需求选择课程内容,以突出高尔夫专业的学科特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分析,结合中国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中国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变中国目前主要是培养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专业人才的这种单一的专业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运动管理和高尔夫草坪管理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现在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迅速发展中急需的各岗位中高级专业人才。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把原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阶梯模式变为更加科学、系统的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模块的“四模块”平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亚初.高尔夫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