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44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机制

高校是知识群体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不仅影响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成长,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甚至会造成大范围恐慌,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增强校园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成为当前高校和谐创建过程中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了避免或减轻学生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威胁,保障学生权益和维护学校正常发展状态,所从事的长期性规划及不断进行计划、预测、干预、执行、评估、追踪、考核和修正学习的动态性适应过程,是一种针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危机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应对策略。它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情境管理。尽最大的努力来保障学生权益、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发展状态。2.资源管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配置校内外资源,使学校(学生)转危为安,化危机为契机。3.沟通管理。重建师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减少组织的损失和负面影响。4.行为管理。形成一套集事前预控、事中管理和事后恢复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策略。

二、我国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现状

(一)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首先,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观念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管理工作,危机管理是“祀人忧天”,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在危机管理的理念上存在误区。一般认为所谓的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如何进行处理,其实,危机管理应包括危机事件前的预防、危机事件中的处理、危机事件后的总结,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应该是在危机潜伏期预防和解决。再次,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和高校管理理论中极少讨论校园安全与危机方面的问题,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缺乏危机管理的元素。

(二)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成熟

危机管理组织是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现在的高校危机管理还是注重事后处理,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性成立一个专门处理事件的小组,一旦事件得到解决,该组织机构就会被解散,危机管理职责难以落实,也难以在日常管理中对危机进行预防和监测。

(三)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缺乏健全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学生反映意见和建议、愿望和要求的渠道不畅通,学校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措施不及时、不得力,反馈机制不健全。并且缺乏统一计划,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往往无章可循,只能采取临时的应急处理办法,学校各部门充当“救火队”,这种缺乏预案的危机管理,常使学校陷入被动境地。

三、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

(一)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是体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警觉和行动。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强化自身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学校要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和宣传,注重培养学生早期察觉危机警讯的意识,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利用校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板等大力宣传相关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预防处理能力,在危机发生时将生命、财产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二)建立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危机管理组织可以确保危机管理工作快捷、有序、有效地开展。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组织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指挥决策组、危机现场处理组、后勤保障组和信息管理组。指挥决策组是进行危机管理全面统筹的指挥中心,由学校领导牵头组成,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工作政工干部组成;危机现场处理组要在事件现场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应急对策,以确保应急任务顺利完成;后勤保障组要为前方提供急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组除提供其他组所需的各类信息外,还要负责向师生危机处理信息,同时与校外媒体保持良好沟通。

(三)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危机前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采用“四级网络”联动的模式,一级网络是学生宿舍,二级网络是班级,三级网络是二级学院,四级网络是学校,由指挥决策中心下设的办公室完成,任务是信息收集、信息加工、进行决策和发出警报。

(四)建立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为做好危机时刻的危机管理,必须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危机预案,制订科学的危机预防计划。一旦危机来临,则立即启动预案,全校统一部署,各部门协同作战,保证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带淼乃鹗АV贫┪;预防计划时,要明确管理目标,并对各种可能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加以评估,要按照威胁的程度和时间上的紧迫性对各种危机进行排序,最后,调拨应对各种危机所需的资源全力应对。

(五)建立危机管理舆情机制

在危机事件面前,媒体应该是保障学校稳定的稳压器,是调适学校各系统动态平衡的协调器和促进事件向有利方向发展的推进器。危机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将完整的信息传达给公众,只有及时、客观地信息、通报危机处理中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六)建立危机管理善后处理机制

危机平息后,高校应立足现实,明确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组织工作的目标取向和政策导向,并能够巩固危机处理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完善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因危机事件导致学生利益受损时,学校必须承担起责任,给予受损学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补偿;出现重大伤亡事故的,依法进行必要的赔偿和一定的人道补偿。危机管理善后阶段,高校还应帮助学生认清危机状态的危害,减少心理震荡,增强学生对危机的免疫力。

高校学生危机不能完全避免,但重视高校学生危机的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危机发生的几率,并弱化危机本身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只有建立反映迅速、调控灵活的危机管理机制,才能在危机发生时沉着应战,有效化解。

参考文献:

[1]简敏.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7年版.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2

【关键词】学校管理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小学学校管理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评价管理等众多内容,其中教师管理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充分调动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学校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小学学校管理者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正激励、负激励、个体激励、团队激励、外部激励和内部自我激励等方式,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

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虽然也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是一般都是精神激励,如表扬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批评激励等,主要是从精神层激发小学教师的行为和动机,进而提高小学教师的觉悟和教学积极性,但这种觉悟和积极性一般很难得到长久保持。如今的小学学校管理,也比较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更注重物质激励,即将教学质量和教师工资挂钩,进行一定的奖励或惩罚。很多学校甚至错误地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以为只要多发一些课时费,教师就会多上课、上好课,虽然也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得以长时间保持,但却严重忽视了教师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充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励效果不太明显。所以,小学学校管理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激励的外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激励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既要重视正激励,又要重视负激励

正激励和负激励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和惩罚,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发挥良好的效果。正激励主要表现为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形式,负激励主要表现为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正激励和负激励都能对人们的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管理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福利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如果只重视正激励,就会让小学教师觉得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手段是一种常态,并逐渐习以为常,认为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是学校每个教师都会享有的一项基本待遇,正激励效果就会降低,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小学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激励的时候,一定不能滥用和泛用,要注意运用的时效和数量,对小学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合理的奖励。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负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及时、合理的批评,能让小学教师消除侥幸心理,进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激励小学教师尽快地回到正常教学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教师保持激情和活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三、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

个体激励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表现为对象进行激励,团队激励主要是针对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为对象进行激励。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在激励机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体激励由于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所以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激励更关注团队的整体表现,所以能够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应该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实现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使激励比较全面。特别是在以前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常被忽略的团队激励,不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对一些工作成绩不太明显的教师来说,虽然暂时不能得到个体激励,但是团队激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同样也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愉悦。而对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少数教师,集体荣誉会无形当中给他们一种压力,进而提高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必须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使两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

外部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如物质激励、任务激励、精神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等,进而在这些外力的推动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外部激励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经常用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小学教师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双向需求;任务激励可以促使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教师的时间观念;人际关系激励则可以改变整个学校的工作环境工作气氛,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外部激励对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特性特征的小学教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如面对同一个工作任务,学校管理者一般以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作为评判标准,虽然每个教师都会尽力完成这个工作任务,但是有些教师就可能在被动情况下完成,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违法了激励的本意。而内部自我激励主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地积极地与自身消极状态或不良行为进行斗争,不断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因此,管理者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并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语

总之,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海燕.试论小学内部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刘燕,王汝娜.论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青春岁月,2012(2).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3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4

关键词:创新机制学生管理管理策略

1.高校学生管理与创新机制

高校是对实施高等的专业性质教育的学校的简称,需要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明文批准及记录与注册,它包括全日制国办本科大学与专科大学、各种类型的独立院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生管理即以上学校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奖励管理与处分管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日常生活中的校园秩序和课外活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事务的相关工作、奖学金与助学金等的评定与发放工作、勤工助学管理等。但在现实工作中,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倾向于学校内部的领导层对于学生行为的制约与限制,而忽视学生的利益。

创新机制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机制而言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利益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高校对于学生的有效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2.1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取得的一定成绩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正逐步实现现代化。随着培养目标的发展及社会的强烈呼应,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现代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作用,逐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等思想,并且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键、核心和活跃因素,其地位与作用逐步融入高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也更加突出。第二,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相对系统的管理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已经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各项决策工作及决策模式趋于正规。第三,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引进相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现代化管理手段层出不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引进相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多数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内网,各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了QQ群、微博等交流载体,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共享资料,随时随地向学生管理机构提出意见,学生管理者可以随时交流信息、传达命令。

2.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学生利益代表者——学生会开始产生质疑。学生会成立的初衷及意义是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会成员之间往往为职位而钩心斗角,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学生会的政治色彩日益凸显,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质疑。第二,学生活动的平台——社团发展较为缓慢。学生社团出现一定的官僚倾向,并且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使得社团的发展与壮大存在障碍,社团发展较为缓慢。第三,学生住宿环境——学生公寓管理较为单一。

2.3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其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学生会与学生公寓管理主要采用集权模式。一方面,对于重要工作决议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决议的重要工作,决策力量往往呈现不平衡现象,例如,校长和几个常委决定学校的重要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一种封闭的“官僚制”管理模式下进行的。第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不断变化,但是评价方式仍呈现出相应的革新。另一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处于“重制度执行,轻制度变迁”的状态。第三,学生管理工作忽视校园文化因素。不将校园文化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学校的开支成本,但无法使学生对学校形成充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利于学生管理。第四,教学管理系统仍为单一模式,当前,多数高校采用“校—院—班”、“校—系”或“院—部”模式,有助于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学生信息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但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

3.高校的创新性管理机制

3.1培养与形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意识

培养与形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意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必须形成与坚定服务理念,促进“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第二,高校应在短时间内创建“两元制”学生管理系统。第三,学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负责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向学生输送新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3.2确定创新性管理学生的多个原则

创新性管理学生的多个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五条:第一,仍然要坚持与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第二,落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体现高校管理的先进性。第三,坚持与落实科学化原则,学校一方面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形成相对健全的指挥系统。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者需要统一指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高校需要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管理手段等,促进高校管理的合理化与科学化。第四,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管理的作用,实现学校领导者、相关工作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的管理与决策,将民主制原则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五,坚持与落实教育性原则。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均能接受良好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完善。

3.3改变高校学生管理的行为与方式

改变高校学生管理的行为与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高校从整体上建构“对话式”管理方式,在增进与学生感情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基本需求。第二,高校领导者与高校管理者应统一科学管理与价值意义的地位,均给予高度重视,将“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三,创建与形成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密切结合,并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第四,健全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专业制定多种评价指标,包括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设定评价指标,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参考文献:

[1]崔晓会.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2]杨晓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05).

[3]陈光亮.从管理走向服务——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1).

[4]易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5]崔秀丽.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4).

[6]王正.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06).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5

关键词:激励机制;学校管理

1 激励机制的概述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的重点是在教职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在教职工。但是怎样才能使在教职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使他们在学校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要求管理者根据在教职工的需求和动机来正确适时地实行激励机制,既了解并尽力满足在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实现学校目标。

1.1激励机制的内涵

所谓激励机制就是创设满足个体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工作动机,使之产生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的特定行为。实际上,激励的过程就是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出发点是满足个体的各种需要,只有个体有某种或某些需要,才能激发相应的动机,才能产生为满足需要而努力的行为,最后才能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的统一。

1.2激励机制的有关理论

近百年来,在激励理论这一领域中产生了很多重要理论,并且众多学者在这领域取得许多理论成果。主要有1943年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等。

1.2.1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激励需要理论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而来。他强调,人的基本需要有3种:即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和归属需要。同样,在学校管理中也有相应的表现。

(1)对权力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是指一种想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即想要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愿望或驱动力。麦克利兰发现,具有较高权力欲的人,通常比较喜欢承担责任,倾向于寻求竞争性的和领导者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力求对他人施加影响。在学校,除了校长,其他许多在教职工也具有较强的权力需要,他们喜欢在小团体内树立自己的威望。

(2)对成就、归属的需要。成就需要是指想要超过或达到一系列标准,希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往更好,愿意为成功而努力的驱动力。对正在进行的工作情况,他们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以便及时地知道是否取得进步,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他们还愿意接受挑战,对自己树立一定难度的目标,以取得更大、更好的绩效。他们往往会给自己树立—个高难度的目标,一个完整的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朝着目标努力奋斗;具有高归属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中获得快乐,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团体拒绝所带来的痛苦,只是喜欢学校快乐和谐的集体氛围。

1.2.2激励机制的其他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中就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生存在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才可能去获得其他需要的动机。一旦安全感被获得,就不在成为激励因素。社交需要是人希望与他人交往,获得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就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就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能够在新的平台上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2)赫尔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工作激励理论,他认为在工作中,个体产生良好感觉的因素与产生厌恶感觉的因素是不同的。而激励因素则是指与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如成就感、责任感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激励个体实现组织目标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

2 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运用,是为管理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方式,是为更好的实现管路的目标。在学校管理中在教职工处于不断地学习、教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事活动的动力主要是人的需要,这些需要既包括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又包括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事实上,人的任何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学校的在教职工也不例外。

(1)激励可以克服“职业倦怠”,促使在教职工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造欲强烈。但是人长期从事同一份工作,就会缺乏工作热情,失去积极性。同样,在教职工长年累月从事教育事业,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要是处于“职业倦怠”期的在教职工数量过多,学校就会呈现一种缺乏活力的氛围,这对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和学校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要让在教职工克服这一致命弱点,用激励机制提高士气,培养引导在教职工树立良好的积极状态。

(2)激励强化学校在教职工的积极行为,满足在教职工个体发展,实现组织管理目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如果人的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多次出现,相反,人的行为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在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学校管理运用激励的方法对在教职工的积极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或奖赏,就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而强化在教职工的积极行为。

要实现学校和谐发展和在教职工发展这两方面目标,就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激发在教职工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在教职工的有限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实现学校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地激励既能满足在教职工个体发展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无限潜力,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真正达到双赢。

3 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法及途径

3.1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激励的方法有很多,如何运用则需要灵活多样。学校是个大集体,在教职工有很多,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目标各不相同,他们对权力、成就、归属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学校的目标。

3.1.1目标激励

在管理学中,目标包括使命、目的、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间。整个组织可以组成一个目标系统,包括总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整合一致。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学校在教职工的需要、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激励的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6

所谓的教学管理,包括学校中所有教学涉及到的内容管理,不管是教师、学生、教学计划、教学档案,还是教学工具、教学过程,都要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既包括促进学校的运转、发挥人员的作用,也涵盖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务、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带动。教学管理的内容可以是过程管理、业务管理,也可以是质量管理和监控管理。在多媒体普及运用、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带动下,需要更加优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措施来促进教学管理效果的发挥[1]。

一、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各地方高校的努力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顺利,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越来越高,满意度逐年提升,教师教学纪律性好,教研活动的知晓度提高,但是总体看来,高校的教学管理仍然面临着三大困境。

1.困境一:理念意识落后

作为兼具教学性和管理性功能的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的工作人员理念意识却是相当落后,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巨大的理念意识落后困境。从表现来看:一是教学管理队伍的思想理念落后,他们更多的出于完成工作的角度,来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没有真正的进行工作创新,对学生、教师的关心程度不够,主动性非常低;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更多的学生工作归结到完成学业,修够学分,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没有更多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多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三是学生、教师的参与意识不足,学生和很多教学老师都认为,教学管理工作与自身无关,只是教务老师的任务,自己没有必要关心,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很少主动的关心教学管理质量和进度,没有督促或者检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四是教学管理的创新意识不足,随着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加深,任务变重,单一的教学管理计划,实在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将使教学管理变得十分僵化[2]。

2.困境二:教学管理考核过于片面

实际运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完成专业课期末论文、或者参加考试,对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表现没有考核;对教师而言,期末考核是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是否完成既定的课题,没有就实际教学课程的考核;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者而言,是否按时出勤,是否完成既定任务,就是全部的考核标准。显然,这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并不能够科学的对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系统的评估,反而会阻碍学生、教师的创造性发挥,培养出的人才也是模块化的,形式化的[3]。

3.困境三:教学管理形式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使用的管理方法非常单一,即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来完成管理工作,每个学生按照学籍信息进行管理,每个老师按照账号对应进行管理。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管理形式来满足日益扩大的教学管理工作需求,需要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设备、网络服务、硬件设施,让更加优秀的员工投身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手段的单一,将让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放缓,学生的学习空间被局限。

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制度优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表现一:有助于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将有助于开展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就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事务性的教学管理,能够让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完成更加高效,让制定的教学管理策略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让更多优秀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投身到一线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管理目标[4]。

2.表现二: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

在高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中,一些是因为机制原因,无法接受很好的业务培训,进行工作软硬件的升级换代,造成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以满足全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急需人才的工作岗位,无法通过特定的办法来引进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化,将更加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助力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开展学生和教务工作的时候,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工作办法,以人为本,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3.表现三: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板块结构束缚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不仅让一些想要有所突破、创新的工作人员,有力无处使,不知道怎样改善教学管理质量,还让复杂、繁琐、重复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垮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工作信心,很多人形成了工作拖延症,不好好为学生服务,在考核中也没有将工作质量和实际工作绩效挂钩。因此实现了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化,将能够带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着手,得到更好的工作收益。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为学生、老师服好务[5]。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采取积极高效的措施,将是学生、老师、工作人员的共同需求。从具体措施来看,本文认为应该有以下五个重要构成部分。

1.以明确的管理职责倒逼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观念转变,形成老师、学生、工作人员的意识提升长效机制,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教学管理的职责明确化发展。首先,针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层,要让他们意识到教学管理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要在全校的重大战略决策、规划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管理思维理念,让高校领导层来分管教学管理工作,承担起提升全校教?w管理质量的领导责任;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虽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依然要对教学管理提供参考建议,要倒逼老师进行制度优化,解决实际教学管理中的多项难题;再次,要提高教学老师的参与积极性,在操作教学管理系统中,遇到问题了,要及时向技术部门反映,让技术部门及时进行更新和优化;最后,要明确一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让教学管理效果评估成为其工资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倒逼其进行理念提升[6]。

2.以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

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来看,缺乏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台,因此必须做出改变,以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一是要在制度制定之前,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摸排,对教学的方法、内容、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从分析报告中明确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开展调查,从学校的教学处、各学院的教务科入手,对平时开展教学管理的情况、问题进行搜集;三是建立起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反馈渠道,提供学生、老师、一线工作人员反馈意见的平台;四是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为目标,建立起可供推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

3.以日常的管理和服务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覆盖了所有的办学过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平日的工作出发,一点一滴的服务好学生和老师,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一是要开展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时,更加细心,在为老师提供服务时,更加全面;二是要采取更人性化的办事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灵活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4.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

教师是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日常教学、进行学生教育服务的主体,因此要以更加优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教学管理的优质化进程。一是要对所有专业课老师开展政治培训,让老师提高政治修养,在学生教学中,不考虑利益,毫无保留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要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让有能力的教师更多的参与课题科研,完成专业论文;三是实行严格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给符合条件的老师提供畅通的上升渠道,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7

邢丽丽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我们所共同知晓的。因此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发挥

党员的先进性,建立和完善党员队伍的关键。本研究综述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背景、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措施

中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富强,所以中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而我国高等学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

1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背景

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

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高校党组织培养出来的学生党员能否保

持先进性,是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

因此,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使广大党员长期

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发展、轻教

育与管理”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不端正的问

题。所以要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2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学生发展前的教育,忽视预备党员特别是

正式党员的教育。对于各个不同时期,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研究也不够,教育的

针对性也受到影响。我们应着重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强化学生

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都受到全面、

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等,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

和较高的政治觉悟,从而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和影响力。应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的作用,重点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培训和教育。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教育学

生党员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引导他们学习党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

他们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坚持同实际相联系,运用科学的理论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始终保持创新的气质和进取的精神,在实践中接受考

验和磨练,体现党员在理论素质、党性修养上的先进性。

要结合新的形势对大学生党员提出具体要求,不断明确大学生党员的努力

方向。结合时代特点,鼓励学生党员奋发学习科学知识与技术,加强身体、心理

素质和文明修养;增强党性观念,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要对学生党员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学生党员做践行

“八荣八耻”的先锋,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党

员的自觉行为。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训、学习,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入党

教育网络,将极大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其思想认识明显提高,更好地增

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2建立完善的党员发展机制

发展学生党员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既要加大党员发展工作的力度,又要注

重质量,必须认真落实“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组织方针。

建立完善的党员发展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早启蒙、早教育,早建队

伍、早配备培养人,抓典型,同时要研究大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按年级,分阶段

确定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重点;第二,党团上下推进,系统分口落实。实施“党建带

团建”要坚持三级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在推荐时要做到“四个优先”即政

治素质好的优先、品学兼优的优先、先进集体和学生干部中的骨干优先、先进模

范优先;第三,创新制度、完善党员发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发展党员操作流程规范等相应制度,使得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有据可循。在实际

发展过程中,坚持严格履行征求意见、民主测评、组织谈话、预审、公示、审批备

案等程序,使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清、手续全、责任明。

2.3建立和健全考核、监督机制

应加大对学生党员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创新党员管理手段,建立

和健全有关学生党员的考核、监督、奖励机制,创新工作内容与考核标准。具体

做法是:第一,要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先进性方面的教育,在党员中查政治素质高

不高,做坚定理想的模范;查宗旨意识牢不牢,做服务群众的模范;查工作作风

实不实,做勤奋工作的模范;查创新意识浓不浓,做改革和发展的模范;查遵纪

守法严不严,做弘扬正气的模范;第二,作为一名党员,一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公正廉洁,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二要有好的工作

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三要有好的生活作

风,言行一致,甘于奉献,廉洁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四要常怀为民之念,

多做利民之事,真正做到与人民休戚与共;第三,要建立目标责任制,采取党

员个人、党小组、党支部“三级落实”对每一名党员的目标落实情况采取,

“三

级考核”,即群众、辅导员、党支部对党员的三级考核。要建立学生党员的考核、

监督、评价体系,完善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体系。

2.4建立学生党员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学生党员是大学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能够正确和善于运用这支力

量,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省时省力。我们应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

生党员搭建党性锻炼的平台,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学生

党员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党员直接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去,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既有利

于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党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管

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党员可以找差距,树形象,增强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的风貌,增强党的意识,发挥政治上

的导向作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学习上的模范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生活

上的榜样作用。

总之,应为学生党员搭建党性锻炼的平台,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发挥学生党员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党员参

与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创造条件:一是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二是做好入党积

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教育管理工作;三是做好后进生与特困生帮教工作;四是做

好寝室与教室的卫生管理工作;五是做好各种突发事件调查、汇报工作;六是做

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七是做好自己学业和课外学术科技活

动工作。

结语

总之,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所

以我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要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

与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让我们党

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张日新,马安勤,韩云金,王丽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

构建与完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佴军,王云翠.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高教版).2007(04).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8

关键词:中职 创新 管理

在职业教育中,如何使人们有业、乐业、赢得尊严,是新时期赋予职业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职业学校管理者就必须研究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市场性”这两大根本特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经营学校的转变,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一、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管理创新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对一所学校来说,它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创新,使学校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是教育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则是经济问题。职业教育应该呼吁经济界“参与”而不仅仅是支持,同时应坚持“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的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经济体系中的服务价值。

2.强化质量意识,为政府、企业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生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发展职业教育环境条件的改善最终也依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而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市场意识,精心打造学校品牌

职业学校的发展应依托市场,教育教学改革应瞄准市场,学校管理应适应市场,校长和教师的眼中应有市场,包括社会需求的人才市场、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有关的教育资源市场,主动参与教育市场竞争,广泛地开辟和占领市场。

二、职业学校的经营

职业教育经营是一种充分考虑与经济产业结构接轨,考虑其对人力资源新趋势、新要求的经营,主要通过市场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资金开发等使用资源的方式,使职业教育与教育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并经由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产品等的传播,创造出新价值。

1.外部环境的经营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经济运行、社会就业互动最直接,因此,职业教育的经营者就需要密切关注各级政府宏观政策变化、捕捉职业岗位能力发展动向、就业市场供求状况等,保持与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不断获得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高一级同类教育实施者的联系,了解本教育类型将要承接的学生(学员)及毕业生的升学等去向学校,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确立经营战略,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更适合社会需求,实现顺畅的“出口”,带动顺畅的“进口”。

2.发展战略的经营

职业教育应围绕经济产业发展前景为教育制定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同时努力形成合力,以推动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应充分重视职业院校品牌建设和质量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家长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赞誉,赢得更广泛的生源市场。

3.办学定位的经营

确定办学定位是职业教育经营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总体上说,办学定位包括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办学定位包含生源市场定位和学校特色定位两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要了解本区域的产业及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合理规划中高职院校比例、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持续发展、各类人才供求合理的发展态势。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

由于工学结合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及参与教学的主体,使教学组织形式更趋灵活、多样与复杂,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方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宁夏农业学校自国家千所示范校建设单位立项以来探索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深层次的生产技能训练建立资源环境。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研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破除传统观念,打破教学计划刚性框架,使教学计划服从生产计划,根据企业生产需求,灵活安排生产性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制定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课程教学标准,围绕能力目标与素质要求,采用多地点、多形式、多任务、多方式实施教学内容,破除传统教学大纲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制订一整套便于操作的顶岗实习制度、学生申请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其次,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下的考核制度。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考核小组,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和学生自己根据企业的考核标准共同参与考核。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引进企业对职工能力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实训评价体系。实行以过程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通过引入企业考核与评价机制,围绕课程标准,在教学项目实施或工作过程中考核其能力与素质,结合终端考核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能力、知识与素质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建立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以宁夏农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为例,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重构了以工学结合、岗位驱动为导向的“343”的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将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素质养成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顶岗实习阶段”;“4”是指“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四大核心技能;“3”是指三个融合,即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生产计划与教学进度相融合、生产指标与技能考核相融合。

创新了“核心能力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管理运行的组织系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操作系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监控反馈系统。

四、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教学质量监控由五部分组成,即招生质量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计划实施监控、教学辅助过程质量监控、毕业生质量监控。

监控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主要由校、学科、教研室三级组织实施。其有效运行主要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反馈及其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控制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监控机制主要从实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对象、教学与管理队伍、教学信息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可实行督察制、问责制;效果评价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教学质量及其管理运行效果进行多元化综合评价。

提出教学质量控制目标,控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实行全程、全面、全员质量控制。确立教学质量监控的五大主要要素为:人(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设备、材料、教材、信息资料);方法(教法、学法);测量(课程考试、实践考核);教学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教学管理等。在教学质量监控上,进行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而且还需要企业、行业人员的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的监控和知识、能力、素质、品行及就业等内容的全面考核。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综合性的评价系统,不断改进教学与质量。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创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的考核体系。其考核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学生满意度。对学生考核的测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询问学生对本次实践性实习实训有哪些收获,具体列举是很满意、满意还是不满意。二是学校满意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根据实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实习结果逐一验收,并由学科对学生实习的过程考核进行对照,对每项得出结论,以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作结。同时,应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系级有关指导老师,以及企业指导老师。三是企业满意度。可以通过对师傅、工程人员的问卷调查来测试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程度、融合程度,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度以及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教育与企业无缝对接,使学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合作、监控、考核、评价难度大等。通过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工与学的融合度,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将有效破解“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瓶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影响教学管理的变革,教学管理只有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婷.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2-44.

[2]王振龙,朴素艳,矫天育等.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

学校的管理机制篇10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机制

一、目前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培养力度的不足主要是体现在对其的综合培养不够,只是针对性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这是不够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管理中对于学生个性的把握和培养不够。(2)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在这里主要指的是那种老套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参与与交流的,这种状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3)教学资源不丰富:目前在很多技工学校里,教师方面都只注重教材的编写,而忽视了专业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至于课程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二、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机制的推行

(1)以学生为中心。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最本质的还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要想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就需要技工学校的管理理念从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以此来体现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具体来说,就是要借助外在的相关因素来辅助学生内在的人性解放和人格平等,从而内在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主动性,实现一种良性的积极引导。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明确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让这样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更加有迹可循。具体来说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学生家庭背景因素,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低收入、低文化的;二是学生的基础水平问题,技工学校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三是学生自己的心理状态,技工学校很多学生都有着明显的自卑和前途渺茫感。因此,在进行转变和创新的时候,就要把握住这些要点,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管理。(2)以就业为导向。技工学校自身的本质决定了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就业,因此其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以此为导向。而且,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人才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需求结构也相应的变的越来越灵活,因此,技工学校教育管理目的就必须适应和符合这样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技工学校应当与时俱进的培养人才和更新计划。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同样有三种:一是实行学分制;二是加强实训;三是以企业为良好的依托。这三种方式都是直接面向技工学校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这些方面上着力不失为最有效率的方式。(3)创新专业课。再次强调,技工学校的最终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满足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其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要给予足够的创新性,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实际需要。具体的实现方式还是从三个方面说:一是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且在专业设置时一定程度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二是课程的设置要厚基础而宽专业,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内在底蕴;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这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用以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快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4)创新考核方式。保持常规的考试,并在每学年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由相关工种的部门来进行鉴定和评分。在这样一个常规的考试模式上,我们还要对特殊情况加以考虑。通常来说要以学生就业需求为主给出以下的相关要求:首先就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无法参加考试,可以允许其自学课程,并集中安排时间再进行考核;然后就是当学生的实习不合格的时候,优先安排学生准备实习方面的补考。如果在上述的状况下学生依然没有能够在毕业实习前参加补考又确实有难处时,还可以安排其他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写论文或者是做综合作业等。(5)实现质量监控。上述所有相关管理体制的实现,都是需要在学校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来实现的,以此来保证教学管理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行。这一建设过程同样要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技工学校的特点;二是要符合科学体系的建设;三是要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参与。

总的来说,我们进行这样一个讨论,就是希望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来有效解决技工学校“招生难、就业难”的现状,与此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企业内部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现象。针对这样一种状况,就需要技工学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革,以顺应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为手段,深化教育改革,以此来最终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