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去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22

法律专业去向篇1

学法律文秘好就业吗你要真指望这个专业文凭,还拿个专科学历,就业的话没有“关系”,估计难了。

问题在于你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了?文职人员?撰稿人?编辑?还是秘书?

我的建议是想好你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并朝其发展。如果是秘书,那就去学速录,这个比较特殊,在文秘中,这个是特别的专长。如果是文职,你没有特定专业的文凭,很吃亏,所以建议你去考自考,然后去考专业证书,再就业“中文专业,自考里面有的,到海师报名”。如果是新闻方向的,如报社,甚至是法律向的,你可以先去问问试试,有点困难,但并不是没有机会。

如果想清闲点,做吃等死的话,去考司法考试。考过了,前途无量。中国三大证书,注册会计师,国家二级建筑师,律师证。估计你也只能向着最后的那个方向去考,那个考出来,你为必须要就业,每个公司都需要法律咨询顾问,你可以挂靠在公司上面,不去工作,每月照样拿钱。懂否?

第一阶段课程通常比较宽泛,只有进入第二阶段攻读学士文凭和硕士文凭时才能真正开始专业化定向。在法国,法律专业的这第一个真正的大学文凭需修完三年高等学业课程后才能获得。这专业学位文凭对至少学过两年法律的外国留学生开放。

法律学士的教学大纲上有商法、社会法、国际法、民法和行政法。这个阶段的学业还不算太专业化(某些职业学士文凭除外,例如,纳尔波纳大学的法律与葡萄产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或里昂第二大学的法律与农业及农业食品企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但从学士以后的硕士阶段则变得更为专业化,届时得选定专业方向。因为,法律专业硕士阶段可以在普通学科硕士文凭和选科硕士文凭之间选择。

普通法律硕士文凭设立学校有: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阿尔图瓦大学、尚贝里大学、巴黎第十二大学、留尼汪大学、圣艾蒂安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其它可以修读专科硕士学位的专业有:欧洲法、企业法、欧洲法与比较法、税法、法国法、西班牙法、欧洲法与西班牙法、国际法、法国与德国国际法、公证法、私法、欧洲私法、公法、欧洲公法、专门公法、欧洲比较商业国际法。

法律专业去向篇2

一、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二、当前就业形势

“法学怎么了?”这或许是当下所有关心法学的人最想问的问题。从红极一时的“专业龙”变成了“专业虫”;从耀眼的“就业精英”变成了垫底的“就业劳工”;就业已冷到哈气成冰,每年却仍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得热火朝天。近些年来,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根据法学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形式之所以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招。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变了味。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校设置法学院系设定统一标准。设置法学专业的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也使得我国高校出现许多“法学专业目睹之怪现状”,如一些理工院校为升综合大学而设法学;一些专科院校为提升品牌而设法学;一些院校虽设有法学,却没有专职教授,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法学老师……据不完全统计,20**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年约为560所,4年所增数量几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截至20**年底,该数值更是达到了634所,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至此,我国高校的“法学运动”也成功完成了三级跳。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万左右的法学本科在校生和22万左右的法律专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却是“步履蹒跚”,这就把大量“法学遗民”堵在了就业的高速路口。

②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

③专业教育。法学专业就业面的狭窄及其过高的门槛,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市场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④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要求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就拿律师行业来说,律师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所出卖的是自己的办案经验和法学知识的结合物,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法学知识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很容易的找到法律工作,而其恰恰正是法学毕业生所缺少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法学专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法律知识是没有生命的。

⑤期望值过高。法学学生毕业后更青睐机关单位,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比较高。

三、直面困境,问计未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尽早培养一些以后需要的素质,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期间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所学能为以后所用,这样方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去;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领域,像在地域选择上可以考虑艰苦地区,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律职业,而去选择一些新兴职业。

由于法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在充分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到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学习实务操作,获得一些经验,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法学天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所以学生绝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法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

学生可以选择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最关键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时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学生不愿去做而已。

无论是执业人数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还是律师界中高学历、外语人才所占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师事务所占律师事务所总数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师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律师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直接导致律师收入的差距悬殊,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律师业发展的巨大反差,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律师正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

法律专业去向篇3

一、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就业难点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我们可知,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远比其他本科专业严峻,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面窄,这里的就业面窄主要是指对口就业,那么下面笔者首先剖析对口就业的几个方向和就业的难点,其次剖析非对口就业的方向和就业的难点:1.对口就业的几个方向和就业的难点方向一:国家公务员此处具体是指在法院、检察院、人民警察队伍、海关、工商管理、税务等政府行政执法、经济监管部门供职的工作人员。由于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小,福利保障完善,因此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第一大选择。就业难点:竞争激烈,难度大,报考流程繁复,时间长,专业要求高。据笔者调查,我院2012届,2013届毕业生,在公务员行列的占总就业率的30%。方向二:律师律师的就业前景和高收入也是非常吸引法学毕业生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律师的年收入基本保持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范围内。就业难点:司法考试和工作经验缺乏。众所周知,司法考试是一个难度大,而且通过率非常低的考试。通过后,取得法律职业证书,凭该证书联系律师事务所实习,实习一年后可以申请律师执业证,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合格,颁发律师执业证书,成为执业律师。方向三:企业法务职员薪酬高,福利待遇好,一般为外资企业和大型民企工作,但工作压力大,职位数量少,难升职。就业难点: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方向四:教师由于高校大量开设法学专业,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专业教师,因此,一部分学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选择到学校当老师,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在中小学担当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就业难点:高学历要求,一般为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要求持证上岗,并且要通过一系列的所报单位的笔试和面试。2.非对口就业的方向方向一:出国留学和考研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就业竞争加剧,各国为吸引留学生,纷纷降低留学门槛,留学生打工政策也有所放宽。毕业生开始考虑选择留学的道路来躲过这场就业危机。方向二:转行因为法学本专业就业门槛高,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弃对口就业,直接转行,抛弃原专业,选择到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去从事文秘、销售、保险、物流等工作。

二、指导学生正确就业的方式方法

1.特色打造自主选择模块,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为保证毕业生更好的就业,特别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做文章,为学生打造自主选择模块。以法学为例,在修完24门主干课之外,还有四个自主选择模块,是专门为学生的打造的就业方向,分别是:公务员模块、律师模块、企业法务模块、考级考证模块。2.降低期望值,鼓励基层就业一大批的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广西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三年以上国家代偿学费政策,“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等。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到生产第一线。我校2008,2009法学共计5人到岗工作。3.积极参加考证,一专多能,增加就业机会2008年司法部公告关于报名条件的一栏中,明确“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使得在校大学生获得更大的机会,对公务员考试和律师资格证得取得大有裨益。以2008,2009法学为例,有172位同学参加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司法考试,2008法学有12人通过,2009法学有5人通过。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灌输该思想,让学生先工作,不要先入为主,要求专业对口,后在工作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特色,自己擅长什么,有着怎样的工作需求,再考虑转岗。据统计,这样的灵活就业占据了就业率的大部分。5.做好实习、见习工作,锻炼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法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因此,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是让同学们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所等单位中,学习实践基本工作,以便详细完整地了解公检法部门的工作流程,为就业做准备。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将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观,但是,在目前的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这个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因为它与学生、学校、社会环境,经济形势、舆论影响密切相关。在此,笔者只是将自己的浅见表达出来,希望对指导就业工作有一点帮助。

作者:刘雪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法律专业去向篇4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超1000万件,同比上升3.38%,而2011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则突破了1100万件,同比上升了5.85%。不断上升的诉讼案件数量表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正日趋增长。

但目前法律人才的供应仍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名,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30名/万人,英国15名/万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巴西20名/万人,阿根廷12名/万人)。而且,我国现有企业5000多万家,但仅有四万余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

从个人律师拥有量以及不断上升的诉讼案件数量来看,可以说,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律师行业从总量上还远未饱和,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上对律师、法务等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

另外,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各类对外贸易摩擦和纠纷日趋增多,因此,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

一般来讲,法学专业主要有四大就业方向,分别是律师、公务员、企业法务人员以及法学教育。但由于法学概念涵盖面广,也存在着大量的具体针对性的优势就业领域。一般这类领域的职位对专业要求较高,从业人数较少,但薪水绝对高。例如,商法与经济法专业的可以去当会计师、审计师等财会人员,或者从事证券行业。知识丰富、对娱乐圈感兴趣的可以去当影视法律顾问,跟在影视大腕们身边,钱绝对是赚得不少。

法律专业去向篇5

第一步:了解律师行业现状及律师职业特点

以北京为例,北京每年约有100多家新律师事务所成立,1000多名律师进入行业。从成立时间看,绝大部分事务所成立时间短。成立5年以下的占近50%,这说明相当部分的律师事务所比较年轻,在管理经验、业绩等方面会存在一定问题;从人员结构看,每个所平均十几人,整体规模较小。从人员学历看,本科生占到70%,研究生以上占到30%。

律师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需求日趋专业化,同时律师执业环境尚待改善。

律师特殊的职业特点:

1.压力大。做律师要比从事其他工作的压力更大,因为委托人是把他处理不了的事情交办给律师,这样在心理素质、办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要求就比委托人高。一件普通经济纠纷可能涉及一个企业的存亡,一桩刑事案件可能涉及一个人的生死,重大非诉项目中的一个失误就可能引发巨额索赔。

2.节奏快。委托人把事情交给你办时都很着急,包括诉讼、非诉业务。律师的工作节奏必须满足委托人的需求,同时还得保证案件质量,令委托人满意。

3.知识面广、知识更新快。即使专业化的律师,每天面对的法律问题类型也不是一样的。今天面对的是建筑业,明天可能面对it业,如果你对客户行业根本不了解,就没法承办业务,你就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这个行业,至少是皮毛,才可能去承办业务。同时,国家的法制进程很快,不断有新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就要求你不断地去学习。

4.独立性强,特别是诉讼业务。律师在承办一个诉讼案件时,往往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法律知识、诉讼技巧和经验能力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其他律师太多的介入,这就导致律师的独立性较其他行业更为突出。这样的执业特点易造成有组织、无纪律的工作习惯。很多律师虽然在某一律师事务所名下执业,但其实与事务所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

律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开拓型:擅长与客户进行交流,承揽业务的能力很强。

2.工作型: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较高的出庭技巧,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和重点把握能力。

3.研究型:这类人才在非诉领域较多,对某一领域的法律问题很钻研、知识很深入,擅长对疑难法律问题或新兴领域业务的研究。

第二步:慎重选择律师事务所

很多欲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人缺乏对律师事务所的基本认识,在选择事务所时会很盲目,往往只关心名气、待遇等问题,而不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律师业日新月异,如果刚入行时没选准事务所,等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二次选择,就难免会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养成一些坏毛病。按现在律师执业的黄金时间看,40多岁就感到吃力,50多岁就很吃力了。从毕业25岁到50岁是比较有效的工作年限,这里面还包括成长期、收获期、稳定期。如果多走一段弯路,执业生涯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适合你,没有对错好坏之说,关键是你想干什么,想选择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如果去应聘,应当对律师事务所重点考察如下一些因素:

1.薪酬体制。律师事务所大体分为提成制和薪金制。提成制的生存压力大,挑战大,但机会可能会多一些;薪金制比较稳定,有基本保障,专业化训练机会多,但工作要服从事务所的安排,自身的成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团队情况。应考察事务所有无业务部门的划分,有无明确的专业分工,部门内合作情况如何。这些是判断你进入律师事务所后,所里对你的专业化发展有无支撑、能否提供平台的重要方面。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要靠自己,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外力。比如,你喜欢知识产权,也希望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发展,可你选择的律师事务所没有这方面的业务来源和专业支持,那就没有意义了。

律师事务所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型综合所:管理规范,业务综合,内部律师专业化,团队整齐,合作紧密。二是小而精型所:规模不大,专作某一项领域,专业性强,在该领域内业绩卓著。三是松散型所:律师们在一起,确定一个提成比例或上交数额,可能规模很大,但关系很松散,谈不上团队。

3.律师事务所对律师的支持。应当考察事务所对律师有无业务培训、疑难案件讨论会议、数据库等支持。比如一些律师事务所,将全部案件案例、通用合同等整理汇总,放在内部管理软件的数据库当中,既方便律师使用,又有提示作用,这对于律师,特别是刚入行律师的支持是非常大的,可以有效缩短学习半径,避免浪费时间,减少执业风险。

4.实习制度。看事务所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是否安排有专门合伙人负责培养指导,这种一对一的入门培养方式对于新人的健康快速成长很有裨益,与那种粗放式的培养方式效果很不一样。

5.风险控制、质量控制体系。现在法律要求越来越严,法律服务市场越来越成熟,行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你承办一项律师业务,做得好不好,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等,都需要律师事务所有一个完善的外部控制体系帮助你督促你。

6.晋升机制。应当了解律师事务所有无明确的晋升机制,你的事业目标有无可能去发展和实现。

第三步:认真做出专业方向的选择

律师行业需要专业化人才,需要律师有突出的专业特长,新进人员应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应当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你选择的专业的成长性如何、市场前景怎样,这决定着你自身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事业前景。

2.兴趣爱好。只有有兴趣,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个人的专业兴趣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3.所在律师事务所能否给你的专业发展提供业务支持。事务所中是否有一到两个合伙人是某领域的专家,同时他所带领的部门在事务所中的业务相对成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

4.慎重,不能心血来潮。你可以用大约两年的时间进行摸索,从最基本的事务做起,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一旦选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成功。

特别提示:

1.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刚进入律师业时,生存压力很大,但是要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一定要把握好平衡,两条腿走路,一手抓生存,一手抓专业,不能放弃对专业的追求。

2.妥善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舍得放弃眼前利益,重视长远利益,把目光放远,有所舍方能有所取,这是最合理、最明智也是长期收益最好的战略选择。

3.充分利用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条件。

法律专业去向篇6

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的基础,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法律科学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必然要和其他科学发生广泛的交叉和融合。我国经管类院校普遍开设法学专业,一般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法律人才的需要;二是学校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性的要求。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法治经济。国家调控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法律已成为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我们学院作为财经类院校,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是“经管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全面发展”。因此,学院利用自身经济、管理类学科方面的资源优势,在专业设置中开设法学专业,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经济管理的新型专门人才,是适应市场经济,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高办学效益的一项有力措施。

目前的法学教育体制为我国的法律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知识背景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逐渐降低。因此,全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在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这一关乎今后中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走向的问题上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并积极付诸实践。因此,培养经济法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是我院法学专业的特色所在。

二、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定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法科毕业生传统上主要是面向公、检、法,但司法系统所需专业人才有限,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却是大量的,因此法科毕业生不应只集中于司法部门。黑龙江财经学院有着经济、管理学科的资源优势,其所开办的法学专业在坚持大法学的基础上,应以培养经济法律人才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迅速适应市场经济对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院法学专业应定位在:依托经济、管理学科的资源优势,适度规模发展,专业方向侧重于经济法,培养既懂法律又了解一般经济规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专业定位为依据,法学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摸式的基本思路可以表述为:在拓宽专业面的前提下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优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结构优化等)上提高素质,为社会培养有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既通法律、又懂经济的专门人才。这一思路主要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等环节来实现。

(二)围绕财经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特色方向

法学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不可人为割裂。因此,法学专业在特色建设上应有层次性、方向性,既应坚持法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方向上体现经管类院校特色。法学专业既然是在“大法学”基础上的经济法方向。此种专业方向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方向性”,注重应用。

“厚基础”:一方面,加大比重开设法学类16门核心基础课程(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学生进行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整体的法律修养,因为法学专业属于基础学科,还是要通过夯实基础理论而“突出本体”。另一方面,开设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即“加强两翼”。

“宽口径”:专业基础课把法学类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进去,体现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同时,为了体现财经学院的商务特征,真正做到“三懂、四会”,达到“一高四强”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我们在专业选修课除开设法学类课程,还依托其他学科的资源优势,开设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商务谈判、会计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这样,既体现专业特色,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方向性”:除了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大经济法、商法的教学力度,在专业选修课中进一步系统讲授经济法、商法类的课程,如将税法、房地产法、海商法、合同法、金融法、企业与公司法等法律从经济法、商法中提出来,单独进行讲授,达到深层次上的理解。

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法律思维、法律方法以及法律职业伦理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有效的形成关于法律职业的认知。

(三)课程设置中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

1、教学实践和实习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设置中作为必修科目来严格要求。实习前发给学生实习提纲,明确实习要求,专职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检查、指导。实习结束时,根据学生递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检查情况评定成绩。法学专业的实习分两次,第7学期的专业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司法实践的操作过程,为以后大量开设的专业课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是对学生4年所学法学知识、法律技能的检验。除此之外,每学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尽量结合法学专业课程进行,返校后递交实践报告。

2、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围绕课程内容而展开的实践环节上,结合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实践性的法律技能训练。模拟法庭活动有相应的开庭前准备,由专业教师提供程序上的指导,整个模拟法庭活动由学生分小组进行统一安排,并阶段性地聘请司法部门的专家点评。平时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也可在模拟法庭实验室利用录像设备等进行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由其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实务等偏重实践的法学专业课程,要求教师教学大纲中应安排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或模拟法庭活动的必要时数。(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另外,针对具体的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比如:合同的起草与审查、证据的收集与审查、企业的创建与运营、商事仲裁等,能够使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增强其动手能力。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习。与法院、律师事务所及其他法律服务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定期到校外实习,增强实践能力。如类似律师实务这样的课程,完全可以采用2/3的学是用于讲述理论知识,剩余学时在律师事务所完成,让学生有生动、直观的学习,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等形式进行实习。

(四)加强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竞争的根本标志。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依托和支撑。因此,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院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是“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直接将事先确定好的教学目标直接抛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和记忆。而创新型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促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形成疑点难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不断地刨根问底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空间和余地,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感和顿悟。而创新型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经过学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问,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法律专业去向篇7

专业化素质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品质、结构、能力等诸多要素综合而成,以整体形式体现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检察工作兼具较强的专业性、政治性,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和检察工作技能。检察队伍专业化是指各类检察人员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检察工作技能等素质,从而在法律素养、实践能力、执法品格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保证各类检察人员经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获得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意识、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制度、规则、保障及其形成、实践过程。它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

检察队伍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保证检察人员在检察工作中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检察宗旨和践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是必不可少的:

1、知识性。“知法懂法”是对其最简单的描述。检察人员作为法律职业者首先应当成为法律的专家,这不仅是检察工作专业化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知识性要求检察人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其处理检察事务所必需的其他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专业化的检察人员首先应是被知识武装起来的检察人员,离开了法律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的武装,检察队伍专业化就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无从谈起。因此,知识性是检察队伍专业化的基础特征。

2、理念性。检察人员不仅要“知法懂法”,而且还要“信仰法律”。法治意识、法律理念、法治精神应是检察人员必须时刻恪守的圭臬。检察人员作为法律监督官员,如果自己都不信仰法律,又怎能期望一般民众去信仰法律。因此,检察人员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仅要做到自己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而且要努力影响他人信仰法律,要有行法、护法、捍卫法律、弘扬法治的精神和气概。理念性是检察队伍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3、经验性。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与自然科学以及许多社会科学的其他门类不同的是,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归纳提炼人类社会生活经验和行为规则的历史。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及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敏锐性,因而往往无法正确、恰当的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正如美国近代著名的法官科克所说:“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西方国家在检察官的选任中强调“年长加经验”原则,实质就是对检察官经验性的最好诠释。

法律专业去向篇8

从小我就很喜欢文学,在我看来,新闻学算是文学类专业,毕业以后,我即使不在新闻领域发展,也可以继续文字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历史方面的知识。

到大学报到时,我是满腔热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入学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无论是性格还是兴趣方面都不适合学习新闻学。我是属于偏内向的,从小就喜欢钻进书本里不问世事。然而搞新闻是动态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大的活力,要不断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然后将事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内向的性格只适合转换文字,不适合挖掘新闻。因此,在学习新闻学的日子,每次老师留的作业我都不能按时完成,甚至经常抄袭网上的新闻来应付。我的专业课成绩直线下降,我失去了高中被老师重视的感觉。作为一个大学生,只有爱上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更好地学习它。然而我对所学专业从接纳到排斥最后达到厌恶的程度。这样,我不得不考虑转专业的问题,于是我进入校园网查询了有关转专业的规定,并且向导员和教务办的老师咨询了有关问题。

看到学校一条又一条的硬性规定,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回家和父母商量。父母对我的想法很惊讶,他们强调:“当初是你自己选择的专业,现在又要换,你把大学当什么了?换来换去的,别学不好就找其他理由躲避!”“我就是因为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所以才要转专业的。”这次我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生活中缺少选择的机会。我想在我还有能力选择之时为自己做一次决定,这次我决定在中文与法学这两个专业中选择。

法学是我从来没有涉及过的领域,于是我找法学院的同学了解情况,跟他们聊了许多,我得知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作为文科报考专业的热门,教学资源比其他专业丰富。随着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法制社会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未来的社会中,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最终决定申请转到法学院进行学习。

对我这样的大学新人来说,转专业是个大项目,我很快行动起来。我需要了解尽可能多的关于转专业的实际问题和如何应对,我在已经成功从新闻学专业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长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学长说当初他也是因为性格偏内向而放弃新闻专业的,但是,在放弃新闻学之前要先学好新闻学,因为转专业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学习成绩。由于我对新闻学专业的抵触,大一前期我经常逃课,从来不参加班级的社会实践和有关的新闻采访,我只能从头开始。突如其来紧张的学习任务,开始时让我很不适应。每天,图书馆开门前,我就站在了门口排队的队伍中,晚上回到寝室会复习到深夜,周末都会出去实践来补之前老师留的实践作业。那时,为了在转到法学专业以后减小和同学们的差距,我不仅要学习新闻学的课程,还要去法学院蹭课,每天比准备考研的同学还要忙。

室友和辅导员都劝过我,这么累,要不就放弃吧!可是我坚定地告诉他们:“不!”期末成绩出来后,我的学分绩点是4.6(满分5.0),导员给我开具了思想品德考察合格证明。在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书后的一个星期,学校给父母下发了确认单,他们很痛快地签了字,这让我很触动,同时也给了我学好法学的决心。

自从转入法学专业,我抛弃了以前的颓废,不再逃课,每天认真听课、背法律条文。都说学法学最难的就是背条文,因此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来背书,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次选择真的改变了我。现在我对法学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法学专业毕业生虽然社会需求比较高,但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变大了。因为了解,所以淡定,我现在想的就是好好学习。

法律专业去向篇9

白刚、黄晖和黄义彪是万慧达诉讼团队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们都是为知产业界所熟知的人物。此前,本刊记者对他们的了解还主要停留在裁判文书和学术论文当中,少有的几次“谋面”也大都是在一些高层论坛上的“远距离观察”,总有一种不够真切的感觉。近日,记者终于获得了一次与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对这三位高级合伙人的专访,记者对这支诉讼团队的业务模式、协作机制和管理风格都有了全新而具体的认识。

既有全面更有专攻

在国内知识产权专业律师团队中,万慧达一直是处于业界前沿,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具体承担着万慧达的知识产权诉讼和其他法律事务。

“从诉讼业务的角度,万慧达实现了从行政、民事到刑事诉讼的全覆盖。从专业领域来看,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只专注于知识产权业务。在知识产权业务当中,商标、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等五大门类我们都有涉及。其中,又是以商标业务见长。除北京总部以外,我们在广州、上海、宁波、泰州等地开设有分所或分公司,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相对完整的业务体系,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专利商标、法律诉讼、研究咨询到海外维权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首席合伙人白刚首先对万慧达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概括。

从案件数量来看,我们每年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有数百件之多。万慧达一直立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定位,因此我们的诉讼角色主要是原告律师,在这方面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胜率;从案件类型来看,商标案件占整个诉讼案件的多数;其中又以涉外案件居首。根据最高法院的历年统计数字,我们近年来的涉外商标民事诉讼在全国同类案件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黄晖博士补充介绍说。

商标法律服务一直是万慧达的重点业务。十几年来,万慧达打造了百余人的、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丰富执业经验的商标服务团队。此外,专利法律事务也是万慧达的优势业务之一。发展至今,已具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管理规范,能够提供全方位专利服务。

谈到发展走向,黄晖博士表示,万慧达还是要走全面综合的路线。在知识产权行政确权和民事维权方面,诉讼最终还是会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客户选择人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你最终能不能够帮得上他,所以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全面服务客户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机构。

注重研究服务诉讼

诉讼业务是充分体现律师执业特点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对于专业性的要求非常之高。万慧达十分强调专业性。对于万慧达诉讼团队来讲,专业是一个最根本的要求,正如其公司理念——专业创造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家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研究能力方面。在提高具体案件处理能力和完善客户服务的同时,万慧达的理论研究优势也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近年来,万慧达邀请多位部级商标、专利、版权、司法审判方面的专家作为高级顾问或特别顾问加盟,这些专业人士均参与了国家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立法的调研、起草和论证工作,在推动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也提升了万慧达应对各种疑难案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保证万慧达能够及时了解审查审判原则和实践的变动,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万慧达2011年9月推动成立了北京君策知识产权发展中心,并与之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该中心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主管,主要开展知识产权相关课题研讨、咨询及论证,组织国内国际知识产权培训、交流与合作,收集、编辑、翻译知识产权信息及文献,旨在服务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万慧达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出版有《中国商标报告》(已出版12卷)、《中国专利报告》(即将出版第1卷)、《商标法》、《中国专利法详解》、《著作权法》等重要的专业著作,而且参与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重要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以及其他专业研讨活动。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中国分会、欧共体内部市场协调局、中国-欧盟知识产权项目二期、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组织或机构的邀请,万慧达还参与了诸多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商标协会中文会刊等出版物的编辑工作。

整体作战精耕细作

黄晖向记者表示:“从案源来看,我们重要的客户都是全方位的,这些客户中,有些开始只委托我们处理一般的申请业务,但随后会是把其全部的知识产权事务交给我们处理。也有些客户只是单纯地委托我们处理他们的诉讼业务,这其中不少是一审败诉后委托我们二审的情况。我们的客户之间推荐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慕名而来的也有不少。国际业务是我们的优势项目,我们的传统业务主要是以欧美客户为主,现在国内客户方面也发展很快。”

“业务是整个后续业务的基础。一个案子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或者必要的证据在行政确权阶段没有提交出来,相应的理由没有讲充分,到了法院阶段再想打赢已经很难了,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晖进一步解释说,“以商标行政诉讼类案件为例,从商标开始形成一个纵向的行政保护体系,就是在打争议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后面可能会有的行政诉讼,提早准备材料,只要我们的客户特别关注的案件,我们都会按照诉讼的标准来做,这样的话可以避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是中途接了一个案子,这个案子可能前期的证据不一定很完备,需要后面进行补充,有的法院可能会接受,有的则可能不会接受,这样就会比较被动。因此,我们在操作案子的时候,都会事先预见到后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对于案件的整体走向就可以把握的更好一些。”

从横向上来看,万慧达拥有产、学、研一体的全面优势。除了上述提到的公司层面和研究中心方面,万慧达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广泛交流,对于一些重要案件都会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研讨、论证。

“我们在选择案子的时候,都要先在内部进行可行性分析,通常是在大家基本意见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去做,而不是贸然地就去做。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讲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黄晖表示。

在组织分工上,万慧达诉讼团队采用的是全方位、一体化的集团军作战模式,因而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在诉讼业务的流程上,涉外案件与国内业务有所不同。如果是涉外案件的话,我们内部划分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他们都是执业律师。事务律师更侧重策略和沟通,因为很多国外客户在国内都没有分支机构,基本上要靠发邮件联系。一般先由事务律师负责跟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然后将客户的意图转告给出庭律师,出庭律师再根据他的判断来分析这个案子到底成立不成立,再把意见反馈给客户,这中间可能要经过很多过程。”黄晖说,“国内业务相对就好一点,律师可以直接去跟客户去沟通。因为我们的案子往往是先从商标部产生的,所以商标部本身有一个客服部门,负责跟客户直接联系。如果准备进行诉讼,律师就会介入,去跟客户沟通、挖掘。如果已经确定案子最后一定会打到法院去,是一起行政诉讼案,商标部可能提前就会与律师一道去和客户沟通,分析案件最后的走向会是怎样。这样使客户从一开始就对于后续的大致发展方向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而不是说走一步打一步,走一步再打一步,这样能保证他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黄义彪表示,很多律所都实行一个合伙人带几个助手的分散团队的做法,万慧达在成立之初并没有采取这一方式。万慧达的诉讼团队是一个真正的大团队,四十人的团队成员没有案件来源和利益的分割,所有的案件统一调配分工,基本上有一个整体考虑,案件分配上充分发挥每个律师的特点和长处。

“我们以一个整体团队来服务客户。通常先是由我们的合伙人和专家对重要的问题提意见、策略,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指导。然后,我们的诉讼部门、部门、客户联络部门,以及在地方上的调查人员,全部都围绕这一个案子统一行动,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特点。”黄义彪说。

黄晖举例说:“通过总结商标法律服务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最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模式——以客户为基础的小组负责制。这种服务模式既可以保证小组负责人掌握客户商标的整体情况,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全面把握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也使得万慧达能调动所有商标服务的资源为客户提供多个相关领域的法律服务,真正做到‘沟通成就品质’。”

“团队间的配合是我们最为强调的一点。合伙人之间、不同的专业团队之间紧密合作,不去计较客户到底是谁的,这样才能做到劲儿往一处使。有时为了一个案子,我们可能会十几个人坐在一起想办法。并且,我们每隔一到两星期都会开一次沙龙,把做过的案子拿出来再讨论、再总结、再提高,这样就能够把一个案子做深、做透。”白刚补充道。

正如几位合伙人介绍的那样,万慧达凭借强大的专业团队、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及与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面、综合、针对性强的高品质服务。

重点案件力争经典

有了扎实、专业的内部协作基础,万慧达团队能够为客户解决与商标、专利和域名相关的确权、纠纷事宜,协助客户顺利取得并维护权利。在处理复杂疑难案件时,万慧达能够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通过成功收购商标为企业扫清障碍。同时,万慧达还为客户争取到多例行业内突破性的成功案例,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客户的合法权益。

通过翻阅近年出版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例汇编,记者发现,许多曾经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都出自万慧达团队之手,包括:法国“鳄鱼”商标系列维权案、“蜡笔小新”文字和图形商标争议及民事侵权案、“柯达”跨类保护案、“米其林”平行进口案、芝华士3D商标案、“罗芙仙妮”行政诉讼案、“美宝莲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行政诉讼案、“哈根达斯”及“多美滋”司法驰名认定案、蒙牛“酸酸乳”商标纠纷案、“小肥羊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行政诉讼案、“散列通”商标行政纠纷案、“解百纳”商标行政诉讼案……

“由于我们长期以做知识产权保护为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担任原告的律师,较少担任侵权被告的律师。在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诉讼中,作为权利人维权的代表,我们依托万慧达自身建立的遍布全国的强大调查网络,积极展开行动,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涉案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办案过程中,万慧达律师十分注意根据不同案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诉讼策略,不仅赢得案件胜诉,为客户争取到合理数额的赔偿,更有诸多案件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开创了同类案件的先河。”黄义彪说。

除了法律诉讼之外,万慧达还擅长综合各种法律手段运作知识产权保护案件,在知识产权调查、申请工商查处、海关保护,以及商标购买、网络侵权打击等方面,凭借高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成功处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配合取缔数个全国性的侵权网络,多起案件被国家执法机关或者行业媒体评为年度优秀案例。

默契合作强调互补

本刊记者曾经采访过为数众多的律师事务所高层,但还没有哪个团队像万慧达诉讼团队这样如此符合“合伙人”的定义。白刚的大气与自信,黄晖的睿智与风趣,黄义彪的专业与干练,都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更多没有亲临采访现场,而是出现在一个个经典案例判决文书中的团队其他成员。他们就如同是在给“合伙人”这一抽象的法律概念附上了生动的注解,更像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现实翻版。

作为万慧达公司的首席合伙人,白刚处于整个诉讼团队的最核心位置。白刚1999年创办了万慧达公司,是业内公认的最有声望的专业人士之一。从业以来,他办理或指导办理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另一方面,他注重团队的建设,力主和促成了万慧达集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专业诉讼团队整体平台的形成。

黄晖在知识产权“江湖”中的曝光率比较高。作为中国首位商标法博士,黄晖是当之无愧的商标法专家,曾参与国家商标战略的制定,为这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贡献过智慧和力量。此外,黄晖还作为专家参与过商标法多个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多年来,他笔耕不辍,硕果颇丰,不仅编写过多部商标法专业教材,还发表过诸多学术文章,在圈儿内拥有大量的“粉丝”,并在多家高校担任兼职教授。

万慧达诉讼团队中的另一核心成员黄义彪,也是一位相当了得的资深律师,拥有二十多年的律师执业经验。从业以来,黄律师经办了大量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擅长办理新型、疑难的知识产权案件。其中黄律师的诸多诉讼案件,比如法国“鳄鱼”商标系列案,“解百纳”商标争议案,中国首例认定侵权的平行进口案等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客户的高度肯定。因其卓越的专业实力和行业影响,2013年,黄律师被北京市律师协会评为“十佳知识产权律师”。

当然,读者更为关心的并不是他们的个人履历,而是他们作为合伙人之间更多的背后故事,特别是他们之间是如何有效的工作分工和业务协调。对于记者的此番“猎奇”之心,几位合伙人亦是毫无保留地敞开应答。

黄晖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国家商标局工作过多年,这段经历使得他不但精通商标理论,也对于整个商标的注册流程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后来由于和白刚多年的认识和了解,在离开机关后,便加盟到万慧达团队,至今已有十多年。

黄义彪是律师出身,但最早并不办理知识产权案子,而是比较全面的公司诉讼业务。后来因为在办案过程中遇到了知识产权问题,就找到黄晖一起探讨,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感觉,正好当时万慧达也开始发展诉讼业务,于是就加入进来了。

黄义彪认为,大家能够走到一起共事,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这一点也决定了这个团队能够比较长久稳定的存在和发展。

法律专业去向篇10

一当前人们对法律专业就业前景认识误区近几年来,社会上某些人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问题作了不恰当地评价,使很多家长和考生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产生了误解:认为法律专业就业很难,对法律专业发展前景丧失了信心。法律专业就业难的问题的确存在。我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绝不是法律专业本身的原因,也不是社会需求饱和,关键是自己。说法律专业就业难,只是对那些只想混文凭而缺少能力,没有真才实学,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来讲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你学任何专业,就业都很难,因为任何单位绝不会聘用不学无术的人。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如果你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如果你能精通法律,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正在强化依法治国、公民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国际贸易往来日趋繁荣的大国,你还愁找不到施展才华的地方吗?为什么近几年来,人们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某些大学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据我了解,某些法学专业本科院校,偏重理论教学,不太注重法律实务,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与国家对法律人才的要求脱节、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脱节。据调查,许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是按照学校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来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知识体系单一,人才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不能适应社会需求。2.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国家司法考试内容要求相脱节。国家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是从事法律行业的通行证,也是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在大学法律本科学习四年,并且都是精英,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足以说明本科法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其他技术能力,很难就业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公检法部门面临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所以就有人指责国家司法考试的合理性,甚至呼吁取消国家司法考试,或者提出限制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或者提出提高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门槛,所以公检法人才匮乏青黄不接问题,也成了人代会代表的议题。我本人对国家司法考试是持赞同态度的,理由有四:一是控制法律从业人员的数量;二是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质量;三是给其他非法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一个在法律行业施展才华的机会,用以弥补单纯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缺陷,给法律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使法律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四是给法学专业降降温,让一些真正喜欢法律专业的人去从事法律专业。因为在前十几年法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岗位都是令人羡慕的行政机关部门或高薪阶层,为此各个大学都纷纷开设法律专业,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难尽如人意。3.对法学专业就业评价有问题。人们评价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率,对法学专业来说,这是不十分科学和片面的。法学专业是一个跟很多学科不同的专业,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国家司法考试。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刚毕业为什么就“失业”呢?其实,很多毕业生是在复习备考国家司法考试。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毕业后没去急着找工作,其真正开始找工作是在考完司法考试之后。有的毕业生当年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没有签约单位,所以其当年就业率低也就不奇怪了。4.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如果只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总理就不会动员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了,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奇谈怪论就不会存在了。二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那么,法学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我的回答是: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行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但前提是你必须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技能,能通过司法考试就更好了。1.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单纯就律师行业来说,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多万家,仅有4万多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因此,法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要坚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法律越健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就越大,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就越高,法律人才社会地位就越高。2.我国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岗位需求数量较大。为此,国家对这些地区报考司法考试人员,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学历放宽到专科,过关分数线给予极大照顾。以2008年、2009年为例,总分600分,全国平均成绩360分,放宽地区为315分,地区280分。即使如此,每年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也非常少。国家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地区,放宽报名条件、降低分数线?就是为了使这些地区通过率高一点。为什么希望其通过率高一点?很显然这些地区人才缺乏。司法部给这部分地区降低分数线也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缓解社会需求的压力;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据粗略统计,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达24个省市自治区,涵盖860多个县市区。这足以说明在当前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是匮乏的,法律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3.近几年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法律专业仍是受青睐的专业之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都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而每年又有众多非法律专业在职人员(有的还是国家公务员),自愿放弃原有工作,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用一种锲而不舍地的精神,连续拼搏几年,拼命往法律行业挤。一些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也放弃原有专业,加入司法考试大军。据司法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达到了37万人,2009年报名人数达到42万人。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这说明法律行业并非不好就业,而在于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在于如何攻破国家司法考试这座堡垒。如果法律行业就业不好,待遇很低,发展前景不好,那全国几十万人自愿参加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不都成了“傻瓜”了吗?有人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难就难在司法考试,怕就怕在司法考试。#p#分页标题#e#有人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一是道听途说;二是对司法考试缺乏自信。我认为,现在别人不愿意报考法律专业而你报考,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是你抓住了机遇。报考的人少了,就业的几率就大了。反正社会越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才越多。4.律师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律师人均业务收费收入在2002年就达到了6.5万元。北京地区律师在2003年人均业务收费收入是40万元,这个数字在全国各行各业中是比较高的。山东省律师2009年业务收费收入平均约10万左右。有同学问,律师有没有收入低的?我告诉你,有。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力很强,也不是所有的律师都受人们喜欢。道德品质不好、工作能力差,对当事人态度不好,工作不严肃认真的律师,也会被淘汰。其收入当然不会高;二是律师都有成长过程,新律师与老律师,还是有差距的,就像当兵一样,你不可能一参军就当将军,就像医生一样,年轻医生与年老医生,因为年龄与经验能力的差距,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还是有不同的。其待遇也是有区别的。尽管中国的律师,存在诸多让人感到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律师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还是让人看到了律师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正如中国的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在评价中国律师时所称赞的那样“: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亡则法治亡,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亡则国家亡!”律师作为社会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必将在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舞台上展现出多姿多彩、举足轻重的一面,发挥其越来越多的作用,社会地位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三现阶段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对高职院校来说,在现阶段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专业人才呢?我认为:1.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要明确。总的意思可概括为: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问题。具体地说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二是培养既具有法律专业基本能力,又具备其他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三是鼓励学生继续深造。2.努力发展本科学历。学生只有具备本科学历才能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除外)。(1)对高职专科学生入学后实行高职专科课程与自考本科考试课程套读,力争在三年内使学生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习、取得专科学历的同时,获得自考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2)对自考本科学生,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历考试通过率,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达到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3)对普通本科生来说,就是要加强司法考试方面的强化训练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3.要改革课程设置,实现“三个结合”。对高职专科教学,实现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教学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对自考本科教学,实现与业余专科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4.实行课堂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接轨。有些科目在讲授内容、期末考试内容与方式上,参考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以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提高通过率,为就业打下基础。我概括为教学三原则:讲,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讲;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练;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考。法律专业的教学重点就是为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因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的体现。5.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大概有三个去向:一是毕业后当年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去公检法部门工作或者去当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二是当年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选择其他行业先就业,然后来年再考;三是毕业后直接考研,继续深造。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三项措施:(1)加强对学生理想目标教育,树立自信心。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力争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教育,灌输司法考试理念,培养自信心,强化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领会这种精神,都必须确立这个目标,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奋力拼搏。(2)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司法考试固然重要,但不把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就业唯一渠道。为了扩大就业渠道,在学好法律专业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综合素质。通过选修课或业余学习,掌握除法律专业之外的一种实用强的技能,如办公文秘,打字速记、实用性电脑软件等。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而非只获得一个证书。这样,学生既具有法律知识专长,又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就业路子就相对较宽了。在先就业的同时再谋求新的发展。其实,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欢迎和需要既懂法律,又有其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如此复合型人才,就业和发展空间同样是比较乐观的。(3)鼓励学生继续向高层次学历深造。如考研、考博等。四、打破国家司法考试难的思维定式。有人认为国家司法考试很难,这也是许多考生在法律专业面前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表面上看,国家司法考试很难,因为每年的通过率摆在那里。08年最高,据估计通过率也就是25%左右。不过,这个通过率已经很高了,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说国家司法考试很难,但也不尽然。有一个例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山东东营市“破烂王”(收废品为职业)李坤,35岁、高中学历。自2007年1月到2009年9月,用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通过了法律专科、本科自学考试31门课程,取得了全国自考法律专科、本科文凭。2009年9月,他又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以456分的总成绩居东营市第一,名列全国前茅。创造了自学考试奇迹。#p#分页标题#e#我们就是要通过努力,通过教学改革,打破司法考试通过难的思维定式。从我的考试体会来看,国家司法考试正如《小马过河》故事中讲得那样:既不象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得那样“深”。只要有信心、有毅力、肯下功夫、学习方法得当,我相信一定会通过的。我觉得司法考试难,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坏事”,它使一部分只想混文凭、不认真努力、缺少毅力的人望而却步,被淘汰出局。说是“好事”,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提高了它的含金量,提高了法律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对法律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至于使法律行业鱼龙混杂。如果花几百块钱,就能轻而易举拿一个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那我们国家司法系统人员的执业能力和律师的执业水平就真的令人担忧了。有的资格证,如计算机资格证人人都能过。这个证还有多少价值?现在,你想找一个计算机不精通的年轻人都很困难。总之,我认为法律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的专业,是一个具有恒定发展的专业,她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有分析人士预测,5年内,有十大热门行业,把法律类专业列入其中。这些分析人士认为,现阶段我国法律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国际法、国际经济商业法、国际商法等,同时认为,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宋保年: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浅析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原则,所选语言材料应具有多元性、内容趣味性、语言风格多样性、语言题材时代性。四结论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领导及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确立学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以市场人才的英语能力调查为基础,以先进的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工学结合,与职场有机接轨。不断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闯出一条高职英语教学的新路,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英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