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设备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35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1

论文摘要:文章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虚拟技术的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这项技术的使用让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更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保证产品开发的一次性成功。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让人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企业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利用计算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自然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www.133229.com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电子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褆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前景

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在电脑虚拟现实提供的良好的可视化条件下,对电脑辅助设计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几何、功能、加工与装配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修改,利用虚拟现实给用户提供诸如视听触觉等各种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关人员可以对原型的各方面包括视觉效果、部件间比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用户的爱好要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亲自体验修改模型;选择产品的可选部件,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

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步阶段,它的目的是获得做够多的有关产品式样和形状的信息,同时它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为产品成本的60%~70%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挑战,可以预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必有长足发展,最终将与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各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洪玉,王慧君,周岩.虚拟现实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5).

[2]薄瑞峰,李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10).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2

把结构概念设计引入建筑设计当中,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繁琐的数值计算,从总体出发,采用概念性估算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是它能够快速有效的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整体结构构思、比较和选择,从而做出最优选择,采用最佳设计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快速有效,而且经济效益高,同时还能够为施工图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能很好的体现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经验丰富、成熟的设计师可以熟练的把概念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进驻结构设计当中去,从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率与可靠性。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满足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缺陷。计算机设计本身是一种程序设计,它不能够实现初步设计阶段的模糊设计。同时,如果选择的设计软件不合适或者不正确,还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虽然这种危害在计算机模拟下非常的完美。

二、建筑设计中结构概念的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建筑设计师运用结构概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目的是想要从整体把握设计结构,从而实现设计方案合理性、可靠性和节约成本,这就要求选择一个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在结构概念设计之前,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的总体布局,还要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抗震抗压应力分析。在概念设计时,要坚持平面和竖向的规则,不能在同一结构单元中混用不同的结构体系。总之,建筑设计师在运用结构概念设计方法和理念时,必学与业主和施工单位进行细致的沟通,充分了解业主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的建筑材料的特点、施工的气候和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综合分析之后,从备选的结构方案当中选择最优方案,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结构概念设计的作用和效果。

2选择恰当的计算简图

结构计算的前提和基础是计算简图,只有选择恰当的计算简图,才能使建筑结构没有缺陷,从而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可靠,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设计师既要选择恰当的计算简图,同时还要在设计时配套相应的结构措施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虽然建筑概念设计允许一定的设计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必须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否则选择的计算简图就是不合理的。

3选择合适的计算软件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时代,计算机计算和设计软件的应用把人从繁琐的数据计算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大进步。然而,计算机软件始终是人类设计的一种程序,不是万能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软件种类繁多,不同的软件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选择的计算软件不同,其计算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根据建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同时,在得到电算结果之后也要对所得数据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从而选择最优结构设计方案。

三、建筑设计中结构概念设计的应用

1抗震概念设计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准确的提前预报地震灾害的发生,地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根本无法获得精确的地震参数。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采用概念设计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结构,以实现建筑抗震性和经济适用性的结合。在建筑抗震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当中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地基选择。地基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地震后建筑的抗震能力。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应采用天然地基,既可以减小工程量,又可以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可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这样虽然增加了施工成本,但是也可以达到抗震效果。(2)建筑物的外观应符合抗震设计。其外观应简单、对称,内部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变化要均匀,结构规则。建筑概念设计师时一定要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置。大量实验和现实案例表明,简单且对称的结构类型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原因是该种结构建筑容易估计出其在遭受地震时的结构变化,从而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3)从建筑结构的整体着眼。各类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在保证连接部位的强度的同时,还应使其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使整个结构具有稳定、可靠的抗震性能。同时还要注意结构空间的整体性,根据平面和竖向不同的规则,加强平面的连接,确保竖向具备足够的整体刚度。(4)刚柔相济原则。如果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只考虑增加结构抗力,片面追求建筑物结构刚度,而不考虑建筑结构的韧性,则会导致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局部遭到破坏后,引起整体性的坍塌。因此在高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刚柔相济原则,即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既能满足变形要求又能减小地震力的双重目标。

2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土地供应日益紧张,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在城市高层建筑中引入结构概念设计不同于低层建筑物,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高层建筑自身重量大,对地基压力大。同时高层建筑受气流影响也非常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筑设计师采用结构概念设计的方法,在设计之前,应正确认识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选择刚柔相济的结构,使其结构既具有足够的强度,又具有足够的韧性。结构设计时着重对水平荷载进行宏观控制和把握。(2)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抗水平力是最难克服的问题,是其结构设计中的“牛鼻子”,因此选择何种抗侧力机构是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最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在选择结构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的高度。(3)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布局对建筑的安全性、实用价值以及工程量的大小都有着非常大影响。如果结构布置不合理,不但增加了工程量,提高了建筑成本,同时也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在宏观上把握建筑的整体刚度,构建连接处一定要牢固,结构的薄弱环节和应力复杂部位也要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四、小结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3

【关键词】汽车培训中心空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对于汽车制造部门来说,高品质的培训中心对于顾客而言可以享受到特殊的购买和拥有的体验。某品牌汽车培训中心是一个以世界级环境为基础的人才培训基地,它将集培训、集会和行政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6343.4㎡,建筑高度10.90m。建筑主体采用钢结构,地上2层,局部1层。培训中心为高科技节能型建筑,大面积中空玻璃横纵明框系统幕墙与铝板构成了简洁明快的培训中心建筑外观。该汽车公司委托上海某专业建筑咨询公司进行概念设计。代建方需按照概念设计及相关技术资料为依据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结束以后以概念设计及相关技术资料要求作为验收及交付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设计过程

在概念设计中提供了冬季和夏季的室内外计算参数。设计院设备专业工程师根据概念设计及建筑专业工程师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施工图设计。后期空调专业分包根据精装修设计图纸及空调设备性能进行深化设计。根据合同要求,所有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和深化图纸需提交咨询公司审核并满足咨询公司关于图纸要求。

1、施工图设计

(1)计算参数确定

概念设计中要求的室外计算参数夏季和冬季分别为36℃和-10℃,室内计算参数夏季和冬季均为22℃,同时要求室内夏季和冬季相对湿度计算参数为55%和40%。概念设计中的设计参数与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要求不一致,超出了国家标准。鉴于空调是高耗能设施,国家主管部门对设计单位有严格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室外计算参数调整为夏季33.2℃冬季-12℃,室内计算参数调整为夏季26℃,冬季18℃。室内夏季和冬季的相对湿度计算参数为大于30%。

(2)设备选型调整

概念设计中要求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采用VRVⅢ中央智能化空调系统。VRVⅢ中央空调系统具有直流变速、冷媒控制、静音和环保等核心技术。培训中心实践训练单元内的设备对室内净空要求比较高。VRV系统输送制冷剂到每个房间的风机盘管,所以不需要设计独立的风道(新风系统另外安排风道),做到了设备的小型化和安静化,可以满足特殊设备对净空的要求及办公区域对噪音的要求。VRV空调系统可同时或单独运行16组室内机,可对128台室内机进行定时运转控制,能够满足中央智能控制的要求,同时可以与中央楼宇自控系统连接,监控与控制每个房间及区域的空调设备。

基于培训建筑形式及室内房间布置,空调设备室外机需全部放在室外局部一层屋顶和二层屋顶。北京冬季1月平均气温-5-10℃,同时培训中心位于北京郊区。VRV系统当室外温度较低时,系统的制热能力低下,同时系统的制热启动缓慢,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预设温度。低温制热时,由于系统频繁的自动除霜,破坏了制热的稳定性,对用户的舒适度造成影响。二级压缩VRV系统是一种针对低温制热性能做出优化的VRV系统。二级压缩系统在低温制热时性能显著提升节能效果显著,低温启动时时间短,自动除霜时间缩减,制热的运行更加稳定,提高用户的舒适型。在功能及设备选型上,实现了客户对VRV系统的要求;在技术上实现了冬季室外机制热快速启动的要求。因此二级压缩VRV系统是满足培训中心空调设备选择要求最佳选择。

2、深化设计

(1)冷负荷调整

设计院根据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中系统总负荷为485Kw,平均为102w/㎡。设计方案中室外机9台,室外机91台。

(2)精装修配合

客户对于高品质培训中心的需求需要高质量的精装修设计来满足。咨询公司提供的概念设计附件中提出了关于室内吊顶综合布置要求,包括空调风口位置。咨询公司要求空调专业分包深化图纸与室内精装修图纸保持一致。因此空调专业分包除了需要调整空调负荷,还需要根据精装修空调风口位置要求进行图纸深化。为满足客户夏季和冬季温度需要,空调专业分包进行深化设计需要调整室内及的数量及位置和风口位置。这些修改需要和精装修深化设计单位进行协调配合。

3、合同外要求设计

为满足培训中心使用功能要求,建筑内部设有两个it机房。在概念设计中,机房的温度及湿度要求和其他房间一样。在后期深化过程中,客户it部门提出为保证机房设备正常使用,机房空调应满足恒温恒湿要求,其中温度控制在24℃,机房湿度要求45%-55%之间。同时空调设备需要有自动温控,断电自动重启,远程监控和自动湿度管理功能。为实现上述要求,代建方与客户沟通后提出机房单独采用精密空调方案。

三、设计过程需注意问题

1、客户需求与技术可行相协调

培训中心作为定制产品,代建方和客户之间有严格的合同关系,概念设计及相关技术资料作为合同的附件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为保证客户最终的验收及交付使用,设计过程应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充分尊重客户的需求。在满足客户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技术的可行性。VRVⅢ作为客户需求,能够实现节能及中央智能集中化控制。但考虑到项目所处地区冬季平均气温较低同时室外机处于屋顶等因素,最终采用二级压缩VRV系统为实现功能性与技术性协调统一。

2、统筹空调专业与其他专业设计

空调设计需要结构、设备与电气等专业等进行配合和提供技术支持。在设计院设计方案中,室外机9台,空调深化方案增加3台室外机,采用集中布置方式。培训中心主体为钢结构,室外机基础不宜采用混凝土基础,宜采用钢架作为基础。单台室外机重量约为500㎏,结构专业按照9台室外机进行结构设计,新增加3台室外机需要结构专业进行结构负荷,并对结构安全性进行确认。空调风口及冷凝管布置需要结合消防专业管道及喷淋、烟感等设备位置综合考虑。电气专业需根据空调系统深化设计的室内机及室外机数量及型号调整同步进行修改。

精装修设计的高层次才能保证培训中心最终高品质的效果。为保证后期精装修施工的效果,在图纸深化设计阶段就需要保证精装修设计与空调设计的协调。空调深化方案风口位置和精装修一次设计方案风口位置无法避免出现冲突,需要空调专业和分包和精装修设计单位有效沟通,多次修改精装修图纸方案和调整风口位置,最终确保空调图纸与精装修图纸一致。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4

关键词:计算思维;艺术院校;计算思维;落地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seymourpapert教授在1996年提出的,而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则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并将这一概念提到前台,使其广受关注。如今,计算思维概念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思维的思想正逐步得到认同,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思维并非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愈发紧密,不仅仅产生了计算机艺术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专业的学习方式和艺术创作方式,甚至改变了艺术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如何使计算思维在艺术院校落地,如何将计算思维引入到教学中,使艺术院校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计算思维,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计算思维的概念

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是: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其中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再进一步来说,计算思维就是通过嵌入、约简、转化、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起来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人们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周以真教授同时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具备的基本技能,绝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解析能力的培养时不仅需要让他们掌握算术、阅读、写作等技巧,还要让他们学会计算思维。她还认为,计算和计算机是促进计算思维传播的有效途径,计算思维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个人所具备的技能组合,而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

计算思维主要具有6个特征:(1)计算思维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单指程序。计算思维要求能够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进行思维,而非仅仅只要求做到计算机编程。(2)计算思维是根本的技能,而非刻板的技能。计算思维是每一个人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发挥职能所必须掌握的,而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3)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计算思维是人类解决问题采用的某种方式,它并非要求计算机代替人类思考,也并非要求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4)计算思维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学科从本质上既源于数学思维也源于工程思维,而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又很好地体现在理论、抽象、设计这3个学科形态层面上。(5)计算思维是一种思想、思维的方式,而不是人造物理实体。计算思维与人造的计算机设备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以一种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求解问题、交流互动、管理日常生活的方式。(6)计算思维面向所有人,适用于所有领域。计算思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可以成为所有人解决问题的工具,融入各种人类活动。

2计算机艺术与计算思维

计算机艺术出现以前,有观点认为计算机科学家就只能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科学活动,而艺术家则只能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事实上,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作为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活动的产物,都源于生活,彼此之间有着深层的共通性和关联性。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科学开始追求概念美,艺术开始追求形象美,这令它们从不同的领域走到一起。而计算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将使得科学与艺术的联系方式更为丰富和新颖,同时也将为各自的领域带来概念上的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现如今,计算机艺术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众多艺术家也逐渐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创作。计算机艺术的领域很宽泛,包括计算机绘画、书法模拟、计算机音乐创作、影视、舞蹈、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图形设计、动画设计、工业产品和建筑造型设计等。目前,在计算机艺术中发展最活跃的当属计算机美术。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美术设计的众多方面加以运用,例如在基础图案创作中的运用,在色彩调配中的运用,在立体设计中的运用等。计算机能够为传统美术提供更新颖的技术手段,绘画的技法和色彩的调配均可以借助计算机强有力的交互性操作完成;计算机音乐使得声音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特殊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音效保真度,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使得音乐的质量和构造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配合计算机使用的软、硬件合成器可以生成各种仿真音效,使作曲者能够打破传统的创作思维模式,运用前所未有的创作方法编写出更为新颖、奇特的音乐作品;计算机技术对影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始影片经过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与加工,可以大大增强画面质量,增加丰富的数字特效,带来原始影片所不具备的视觉冲击,数字化的影像技术由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影视制作。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融合,计算机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思维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到其他学科之中,并正为众人使用:量子计算正改变着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纳米计算正改变着化学家的思维方式;计算生物学正改变着生物学家的思维方式;计算博弈论正改变着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等。同样的,计算思维也正改变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更新。

3计算思维在艺术院校存在的困难及认识上的误区

3.1计算思维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计算思维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很多人对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计算思维只是一种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并不密切。事实上,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所固有的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作为合格的高校大学生,应当具备计算思维的基本技能,艺术类学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随着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和转型,其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日益紧密,计算思维也影响着艺术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艺术类高校应该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引起重视。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大部分艺术院校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甚至认为计算机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深入研究计算思维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更不要说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了。

3.2对计算思维融入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大高校接受,部分高校甚至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对计算思维在教学上的应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在艺术高校也普遍存在。例如:没有认识到计算思维是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技能,错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着重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没有认识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认为几节课就能够实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看得太过简单,认为只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了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或是在课程中添加了有关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及算法实现等内容,就是计算思维;对计算思维认识不够深,研究不够充分,认为要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也只能通过这一种方法,忽视了其他的学习途径。

3.3艺术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

由计算思维的概念可知,计算思维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以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为依托的,因此,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艺术院校中,除了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专业外,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笔者在本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授过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高中时很少接触计算机,有些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规操作都难以进行。由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缺失,让他们在大学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更不要说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多媒体等类型的课程。这种现状使得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更难以进行。

3.4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艺术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相关课程,但这类课程往往局限于概念、技术与应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会只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等,这样做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却忽视了思维的过程。以photoshop这门课为例,教师往往按照软件的菜单功能按部就班进行讲解,认为只要将所有功能的操作或概念介绍一遍就算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殊不知了解软件功能到利用软件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大距离。现有的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4计算思维如何在艺术院校实现的几点思考

4.1分层教学、多样化教学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艺术院校的学生通常计算机能力比较薄弱,更应该从基础着手,再逐步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授课的开始就直接给学生开设难度较大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兴趣缺失,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可按照几个层次逐渐展开:首先普及计算机文化、熟悉计算机基础概念;然后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熟知计算机在各自学科中的应用;在前面两部分内容中融入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科学制订本专业的计算机科目教学要求,做到层次递进,有所侧重,通过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计算思维的技能。

艺术学院校的专业类别相差很大,各个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应用需求,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也非常大,因此,要尽量根据学生的水平及能力安排教学班级、组织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需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多样化首先是指内容和难度的多样化,即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内容、难度不同的课程。其次是课程的多样化,即在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一系列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此类课程不一定必须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这种明显打上计算机专业标签的科目,而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定制与计算机学科融合的交叉科目。

4.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某些专业与计算机的相关性不大,如果直接向血色灌输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通过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的思想去理解、分析专业问题;其次,为了使计算思维的学习能与学生自身专业融合,应当抽取出与所学专业相关而易于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简约”;同时,还可通过画出问题分析流程图的方式将问题进行细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也易于分析问题的本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艺术学科问题到计算学科问题的转换。

以多媒体类课程为例,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参与过艺术表演活动或大型赛事的采编和播出工作。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实际进行视频、音频录制,学习如何进行多媒体文件的压缩、类型转换以及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同时,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水平较高的获奖作品,与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比对,分析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自己的作品和获奖作品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改进后会有更好的结果?这种案例加启发思考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理论技术和软件的使用,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后遇到新的多媒体应用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计算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上列出的几种都不是唯一的可选项,只要能够突出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值得尝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问题求解、设计与实现模型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展现计算思维的魅力和基本思想方法。

4.3艺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融合,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元素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思考;实践

在我国市场经济和卫生改革力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如固定资产确认模糊、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正式因为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着医院会计核算的发展。新时期,医院固定资产核算制度需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1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将固定资产确认概念混淆

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固定资产是指设备单位价值超过500元,专项设备单价超过800元。同时这些设备需要满足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设备原貌保持完好的大批同类物质。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界定,很多医院中对于“大批同类物质”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颇,有的医院将数量超过二十件以上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质。有的医院将十件以上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质。在这样的固定资产确认概念混淆的基础上,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将难以开展。

1.2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账面价值虚增

医院中的医疗设备在实际的使用中,将会出现一些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些损耗的出现,在进行固定资产评估与核算中,需要考虑到这些资产损耗,从总资产中减掉这些损耗所占据的资产。但是在很多医院中,为考虑到设备的无形损耗所占资产值的问题,在明知医疗设备由于技术陈旧等问题将会出现贬值等情况,影响到固定资产的评估,但是医院固定资产在实际核算环节中,依然没有将医院的净资产减少,最终导致医院会计账面价值出现虚增的情况。

1.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

医院在进行房屋、设备购置中,其投资支出列出应该在修购基金或者事业基金中列出。这样的列出方式对于医院当期效益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借记类资金需要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下,贷款类资金需要在“银行存款”科目下。同时还需要分别标定出借记的固定资产和贷记的固定基金。但是在医院资产核算中,由于其核算方法不完善,现行的医院会计科目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出列支的具体方法。在很多医院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资本性的支出。对于这些支出医院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记录,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中问题重重。

2新会计准则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

2.1将固定资产的概念明确

新会计准则下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能够将固定资产的概念明确。理清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一方面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考核,另一方面利于医院资产保值与增值。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概念有了彻底性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中将固定资产定义为生产商品所需要提供的劳务、出租、经营管理,并且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时刻有形资产。从固定固定资产的概念上分析,将固定资产性质拆分,其主要特点如下:1)所属生产商品、劳务、出租或者是经营管理;2)使用寿命超过一年;3)有形资产形式;4)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都流向企业;5)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实现可靠计量;将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概念转移到医院固定资产中来,与医院固定资产实际形式相互结合。那么医院的固定资产概念为:医疗服务活动、医院行政管理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物质设备形态保存完好的有形资产。此外,新会计法下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需要在医院原有的固定资产类别基础上进行细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度的考核。

2.2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机制

对于医院中固定资产的减值核算,能够有效的环节固定资产虚增的情况,并且提升固定资产核算精确度。在新会计准则下,需要做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医院中固定的医疗设备减值迹象进行判断,估可收回金额。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所反映的是原始价值,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中,由于设备长期使用将会出现损坏等情况,或者是设备长期闲置,设备也会贬值。为了体现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医院需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对由于技术原因而使得设备闲置的情况进行设备资金折算,计算设备的可回收资金。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需要进行减值准备,反映出减值项目。

2.3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体制不完善,在实际资产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新会计准则出台,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在医院中,当固定资产报废时,可以进行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医院购置固定资产时,实际上将医院的流动资产转变为固定资产,其实物资产不会发生任何的增减变化。为了完善固定资产核算,需要对固定基金进行调整,该种调整实际上是对于资产内部基金的一种调整。当医院中净资产出现虚增时,需要借“累积折旧”贷“固定资产”。同时需要将固定基金初期余额与现行固定资产净值相减。

3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会计体系的不断更新,对于传统医院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挑战。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在新会计准则下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医院将固定资产确认概念混淆,其次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账面价值虚增,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对医院固定资产核算进行改革,将固定资产的概念明确,确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机制,并且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玉红.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1:71-72

[2]吴晓燕.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认识[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徐丹凤.部队e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abstract】theconceptdesignisadesignthinkingisadeparturefromtheoveralllayoutmorereasonabletomaintaintheintrinsicrelationshipbetweenarchitectureandtheoverallstructureofsub-system,coordinatingsomeproblemsthatexistinthebuildingstructure,improvethedesignofbuildingstructuressuperiority.thispaperfocusesontheconceptualdesignofthecenter,itsdefinition,significanceandapplicationsthatarediscussedinorder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architecturaldesignstaff.

【Keywords】Conceptualdesign;architecturaldesign;applications

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也逐渐趋于完善。概念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思维,以总体设计布局出发,经过了设计人员的分析,以更加清晰、具体、精细的设计融入到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不仅维护了建筑整体结构和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的优越性。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个概念设计的思想,对一些设计问题进行结构体系和分体系的分析,同时设计人员的结构设计工作可以加快总体布置工作、建筑抗震设计的完成。

1.概念设计定义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是不经数值计算,按照建筑整体结构与分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力学关系、震害关系、破坏关系等,结合实验所得结果提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1]。概念设计是基于整体角度的布局方式,对建筑结构总体布局、内外结构等详细规划,按照概念设计思想,融入建筑工程客观规律及结构特点的新方法。概念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方案的合理性、针对性、处理方式等,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具体来说,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基于结构概念设计理论展开的一系列运作,包括:判断推理、改良、决策等过程。

2.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性的分析

2.1概念设计有效的弥补了计算机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采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容易使得结构设计工作受限,因此,设计工作无法预期完成。计算机在结构设计中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人员都会依赖计算机来进行设计工作,觉得这是很简单又快的方式,对于完成设计工作的时间可以缩短很多,但也在无形中,建筑结构设计师的设计能力逐渐下降,忽视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计算机设计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但使用不当,就会衍生出一些问题和隐患。因此,设计师应深入的理解和学习结构概念,应用概念设计,掌握全面的设计内容,从而设计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方案[2]。

2.2概念设计可以让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加快完成。设计师必须清楚的掌握结构概念,只有具备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清晰的设计思路,才能够对于概念混乱问题有效地预防,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也能快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好概念设计,可以使得结构设计更加完善和可靠。

3.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电算分析中概念设计的应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很多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样,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虽然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但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计算机的一些软件存在缺陷,如果没有应用好计算机软件,那计算的结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概念设计的理念与思想,可以对计算机在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中产生的隐患可以有效地预防,并且,当问题来临时可以及时解决,让建筑结构设计师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没有那么严重,使得设计师在结构设计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概念。所以也应将概念设计应用到电算分析的工作中,然后设计人员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对电算与概念设计结合的结果进行判断,这样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概念设计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设计人员确定建筑的初始尺寸,之后再计算出节点的实际刚度,根据刚度判断出地震力,最终得到需要配置钢筋的数量[3]。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地震力以及配置钢筋数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当建筑结构的刚度越来越大时,地震力也随之变大,配置钢筋的数量也会增加,结构的刚度就会更加强,相应的地震力也会增大。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盲目的增加钢筋数量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不会减小震力,反而会使得地震的效果增强,对于抗震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我们将概念设计应用到抗震设计中能够拓宽设计思路,进而获得理想的抗震效果。比如说我们在建筑物的主体和基础之间设置一些隔震层,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

3.3方案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设计人员在选择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时,需要应用较好的概念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确定基础设计方案时,应综含考虑施工现场的结构类型、荷载分布情况、施工条件、地质条件这四个因素。设计人员在设计地基时,必须依据前期实地勘察得到的报告再来进行方案的设计,假如设计人员没有拿到前期的实地勘察报告,就需要亲自来施工现场,熟悉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还要带好相关的资料。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设计人员需要具备完整的信息与材料。

4.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注意事项

4.1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结构方案的选择包括结构形式、结构体系以及结构布置三者的选定,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在选择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结构设计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合理性。设计师也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运用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其中包括建筑物受力和抗震性问题,运用多种设计方法选出合理化并结合实际情况的结构设计方案。比如我们在选择结构体系时,首先我们要熟悉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再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理的结构体系。在结构布置一开始,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受荷情况和建筑层数、建筑空间以及功能等,利用积累的经验数据、公式来初步选择和布置,切记不能盲目布置,结构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到结构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2选择合适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是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要使用到的工具,它会辅助设计师来开展相关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所以在进行概念设计时,我们必须要保证计算简图的正确性,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构件会受到哪个方向的力,判断出受荷是否均匀。合理的受力分析是使计算简图正确的前提,而错误的计算简图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出现严重的失误,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甚至是安全事故。此外,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结构中的节点应该是刚接点还是铰接点,总之要保证计算简图的设计误差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4.3正确分析计算结果。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肯定会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但因为目前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太多,不同的软件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师要对计算机软件的计算过程有所了解,不能完全照搬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要在验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再加以利用,避免因为计算结果的失误给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带来影响。在计算前要输入正确的计算参数,得到数据后要做出合理的判断,正确取舍数据。以上是对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重要性的分析,以及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及一些注意事项。概念设计是一种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建筑的结构做出整体的分析判断,作为工程师而言,理论学习是一方面,实际的设计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汤兰.试论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9:229.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7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词汇概念隐喻认知构建

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创造和更新了大量的新鲜事物,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位列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新事物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发展和隐喻思维方式是新词语产生的催化剂(赵艳芳,2001:113)。计算机词汇作为新创造、新发明,基本上是通过隐喻为人类所认知和理解的。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诸种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活动(王文斌,2007)。隐喻通过将已有的、具体的概念进行心理加工,将认知领域中本无关联的两个或多个事情进行联系,借助表示具体物体的词来表示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人们更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提供了捷径。

一、计算机词汇概况

严格意义上,计算机词汇属于科技词汇的范畴,具备专业性强,概念抽象的特征。对于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来说,科技词汇的认知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认识事物首先是从感知信息开始的,感觉到的事物要经过加工、组织才能被理解和记忆(赵艳芳,2001:96)。与抽象难懂的科技词汇相比,计算机词汇的特点却是形式简单、通俗易懂。由于计算机科学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性及普遍应用性,简洁明了的术语概念对于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更易接受,计算机词汇与日常生活词汇便通过隐喻的手段紧密联系起来。日常使用的词汇构成方式不是单一的,计算机词汇同样如此,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只要把计算机放在膝盖上,不论何种场景,都可以使用,人们就把这种计算机称为“laptop”;“menu”通常指在餐馆或饭店点菜用的菜单,人们发现计算机显示器上数据信息的排列与菜单相似,就用menu指排列的数据选择项;“mouse”不仅仅指一种动物,也可以指与计算机相联接的、用于光标移动的设备。计算机词汇通过合成和引申等构成方法,帮助普通人群认识相关新事物、理解相关新概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概念和行为的构建是隐喻性的,因此语言的构建也是隐喻性的。之后,Lakoff&turner(1989)对隐喻中两个事物间的映射作了解释,即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集。Ungerer&Schmid(1996)又从认知的角度将单个的隐喻理解为某一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Fauconnier(1997)进一步指出,隐喻中两个域间的映射,是人类认知能力中意义形成、转换和加工的重点。隐喻是能够对经验加以诠释的工具。束定芳(2000)指出,在人类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语句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隐喻的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隐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达到认识未知事物的目的。隐喻不仅仅是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束定芳,2003:28)

新的隐喻之所以可以被人们所理解,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经验、想象力和理解力,具有相似的隐喻概念(赵艳芳,2001:113)。相似性的联想是隐喻认知方式赖以生存的前提。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以为其间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可见,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束定芳,2003:172)。正因为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相似的特点,人们才可能在始源域与目标域间搭起认识的桥梁,才可能在两物间寻求一个或多个共同点,达到认识的目的。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语句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束定芳,2000)。隐喻是人类借用对事物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可见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石。(王文斌,2007:229)

三、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概念隐喻认知构建

计算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无法在人类普通词汇中找到相应表达,所以就通过人脑中的意象图式寻找类似的词汇来谈论新事物。在新词语或旧词新意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源于西方,本文将计算机英语词汇作为文本,研究计算机和互联网词汇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英语间的隐喻映射关系,进而理解计算机英语词汇的认知构建过程。

(一)计算机是人(tHeCompUteRiSaHUmanBeinG)

人体是由各器官共同协调工作的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的职责不同,都由大脑进行控制。计算机是一个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系统,每一个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都由CpU(中央处理器)指令,进行操作。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把人的特征投射到计算机词汇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computer翻译成“电脑”就是典型的隐喻。人脑能够通过其他感官进行阅读并保留记忆,电脑也能读取数据信息以及存储数据,这样就完成了由始源域“人脑”到目标域“电脑”的映射。如“cardreader”(读卡器),“command”(命令),“instruction”(指令),“edit”(编辑),“run”(运行),“record”(记录),“virus”(病毒),“bug”(漏洞)皆属于这类隐喻的词汇。

(1)mycomputerreadsandstoresdataquitequickly.(我的电脑读取和存储数据都很快。)

(2)thememoryisverylarge.(内存很大。)

(二)计算机是办公室(tHeCompUteRiSanoFFiCe)

计算机最初广泛应用在办公室,使用最频繁的是一般办公软件。人们首先就有计算机是用在办公室这类场所中的相关联想。那么,将办公室与计算机作为始源域和目标域进行映射后,“办公桌”(desktop),“文件夹”(folder),“文件”(document),“垃圾桶”(recyclebin),“打印机”(printer)这些计算机词汇就非常容易理解。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对文件进行“setup”(建立)、“edit”(编辑)、“save”(存储)、“sort”(分类)、“retrieve”(恢复)和“print”(打印),就像是在真实的办公室里进行一样。

(3)thefiletakesuptoomuchstoragespaces.(文件占了很大的存储空间。)

(三)计算机是建筑(tHeCompUteRiSaBUiLDinG)

建筑和计算机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从“signin/login”(进入),“signout/logout”(退出)看出。用户可以在计算机界面上打开不同的“window”(窗口),可以更换屏幕的“wallpaper”(墙纸),同时在不同的网络“platform”(平台)进行学习、交友、娱乐。“workstation”(工作站),“port”(端口),“library”(图书馆)等也是有关建筑物被映射到计算机领域的隐喻。

(4)Youcanloginthelibrarywithoutpassword.(不用密码也可以登陆图书馆。)

(四)计算机是工厂(tHeCompUteRiSaFaCtoRY)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工厂的生产与计算机的运作构成了映射。计算机同样具有生产设施如“CpU”(中央处理器),“processor”(处理器),“device”(设备),“household”(仓库),“modulate”(模板)等。同时,“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可以进行资源“distribute”(分配)和“manage”(管理)。另外,为了保证预期的“quality”(质量),还应对产品进行“debug”(调试),最后产品才能“package”(打包)出厂。

(5)mostofthedevicesconnectedtothecomputercommunicatewithCpUinordertocarryoutatask.(大多数连接到计算机上的设备通过与中央处理器通信完成作业。)

(五)计算机是容器(tHeCompUteRiSaContaineR)

计算机就像一个容器,可以“input”(输入)文字,“output”(输出)文本,它甚至还有“entrance”(入口),可以“login”(进入)或“logout”(退出)该容器,“save”(存入)或“retrieve”(调出)你所要的资料。同时,它还拥有一定的“capacity”(容量),如果内存太满,就会出现数据“fillout”(溢出)。这时,就要“delete”(清空)回收站或“free”(释放)一些磁盘“space”(空间)。

(6)Lowdiskspace.(磁盘空间不足)。

(7)Deletesomeunusedfilestofreesomediskspace.(删除一些没用的文件,释放一些磁盘空间。)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为最大、最重要的计算机网络。许多网络词汇也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应运而生。这些词汇简洁形象、易于理解,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六)互联网是高速公路网(tHeinteRnetiSanetoFHiGHwaYS)

高速公路网是对互联网较为贴切的隐喻描述。遍布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互相联系、彼此交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高速行驶,畅通无阻。遇到收费站要交费,遇到事故可能会致使交通堵塞。高速公路网映射到“internet”(互联网),有运行“path”(路径),“shortcut”(捷径),“accesspermissiontoinformation”(信息准入许可),“webspeed”(网速)和“downloadspeed”(下载速度)。如果迷路,还可以寻求“guide”(向导)和“map”(地图)的帮助。

(七)互联网是战争(tHeinteRnetiSawaR)

战争和互联网间的映射是后来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计算机用户有时会受到“hacker”(黑客)的“attack”(袭击),“virus”(病毒)的“threaten”(威胁)。为了“defend”(保护)个人计算机的“security”(安全),用户可以设置自己计算机的“password”(口令)或者“code”(密码),确保个人信息的“safety”(安全性)。

(8)thewebsitehasbeenattackedbyhacker.(网站让黑客袭击了。)

(9)myfilewasdestroyed.(我的文件被毁了。)

(八)互联网是本书(tHeinteRnetiSaBooK)

很多要素构成了始源域书和目标域互联网的隐喻映射。如当人们在浏览或阅读“webpage”(网页)时,可以调节屏幕“brightness”(亮度),“contrast”(对比度),“font”(字体)等,也可以通过“category”(目录)进行“retrieval”(检索),或者“pageup”(前进翻页),“pagedown”(后进翻页)。

四、结语

隐喻无处不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后来人们又用它们命名其他相似的具体事物,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赵艳芳,2001)。计算机作为人类的新创造、新发明,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人类认知理解进而广泛运用。隐喻普遍存在于计算机英语词汇中,因此对计算机英语词汇的认知构建十分重要。借由概念隐喻的映射,我们可以对现有的计算机英语词汇进行理解,也能为理解将来产生的计算机英语词汇提供有效的认知途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koff,G&m.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9.

[4]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td,1996.

[5]范立云.计算机英语隐喻的认知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2004.

[6]李阳、刘著妍.计算机隐喻词汇的功能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2,(10).

[7]林丽芳.论计算机英语的隐喻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8]刘淑容.计算机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许满云.计算机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13]张俭,王桂华.浅析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机制[J].大学教育,2012,(6).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8

族者,共同属性也。如从产品的角度来理解族的含义,可表达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类产品。产品族的概念是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个性模块,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组相关产品,产品族包括产品平台和由其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产品族的基础和核心是产品平台;产品族平台特点是能够被某一系列产品共享的、可重复使用的模块集合,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一个有效的产品平台具有产品族内所有产品的共性特征——在功能、物理以及技术特征上的具有相似性。

产品族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重要支撑技术。其核心意义是以较小的技术多样性实现较大的功能多样性。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族管理。大规模定制产品族的基本方法是将功能相同或相似、物理特征相似的产品进行产品族的归并分类,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行产品族管理。以产品族的方式对产品进行管理的作用是,可简化产品设计,缩短产品制造时间,降低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成本,是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有效方法。企业应有效地对企业已有的产品进行产品族划分,实现产品的产品族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族规划。

产品族的特征是共享通用技术并面向相关市场应用的多样化的一组产品。其关键是:

(1)通用技术:通用技术体现了产品本身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使用技术的相似性;

(2)相关市场应用:相关的市场应用体现了产品功能及其对应的产品结构的相似性;

(3)多样化:多样性体现了同一产品族中不同产品之间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这三个关键词是产品族的特征。他们作为一个支撑技术作用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要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产品族是共享通用技术并面向相关市场应用的一组产品。关键是即增加产品构部件在物理特征和技术特征上的相似性,在产品设计时采用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模块化实践思想,实现构件几何特征、原材料等的通用化,使用标准零部件,增加零部件的可重复使用性,减少相似零部件的重复度;使需要定制的零部件在产品中出现的几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并在制造过程中尽量使用相同的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加工工具和设备。

尽管产品族的定义有这么多,但仔细推敲只要理解几个关键的词和语句,就基本理解产品族的概念了。

(1)关键词: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

(2)关键语句:不同产品在功能、物理以及技术特征上的相似性是产品族的重要特征;产品族中具有大量相同或少量相似的零部件、子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结构上基本相似的、技术上基本一致的、加工工艺基本相同的、加工设备和工具基本类似的,都可成为某种产品族成员之一。

以起重机行业集装箱桥吊和RtG为例。大梁、梯形架、门框、小车架、机房底架、行走机构等部件都是符合产品族概念的。也就是说,以上的构件在不同项目制造过程中均分别可成为同一类产品族。又如在RtG制造过程中,其支腿、大梁、连接杆、行走机构等包括小车架,都是可以分别归为同一类的产品族。因为,这些部件都符合了产品族的基本特征:技术、制造设备的雷同性、相关市场的商品功能相似性和功能、结构多样化的差异性。也具有相同的产品平台、由其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纵观现代造船行业,先进的现代造船模式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实行各级中间产品的专业化生产。那么,什么是中间产品?介于成品和零件之间的部件。在造船中,是指进行完小组立后等待总装的部件。在起重机行业中,是不是可以将各部件作为中间产品并进行专业化生产呢?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起重机行业的主要产品:集装箱桥吊、门座式起重机的主要构成。

集装箱桥吊基本的构成:由前后大梁、门框、梯形架、机房、机房底架、拉杆、行走机构中的车架等部件组成。其中的门框是由几个可以相对独立的构件组成的。而前后大梁由于业主的不同要求,会有箱梁结构、桁架结构等不同的类型。

在门座式起重机中,基本构成:由起重臂、人字架、门架、机房、机房底架、平衡梁、行走机构中的车架等部件组成。和集装箱桥吊的门框一样,门座式起重机门架也是由几个不同的构件组成,并且门架的形式通常有2种:板凳式和十字梁。在具体的实际中,根据需要还有其他形式的门架,如桁架结构、超大型起重机中的多层八字架式的门架。在起重臂这个构件中,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构件组成:起重臂、象鼻梁和拉杆组成,俗称三大件,都有桁架形式的存在。经管它们可以在不同项目中出现,但各部件都承担基本相同的职责。满足产品族具有共同产品平台和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的特征。

通过简单介绍后,我们知道在同一产品族的各部件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在制造中所用的设备和工艺要求也基本相同,满足了在通用技术方面:各部件都体现了产品本身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使用技术的相似性;在相关市场应用方面:各部件体现了产品功能及其对应的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在多样化方面:各部件体现了同一产品族中不同产品之间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所以,我们可以认同为这些部件都可以分别成为各名下产品族的组成元素。

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产品族的基本概念,以上提及的无论是集装箱桥吊或门座式起重机中的主要构件都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族的部件而形成一个产品族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这些部件除了符合产品族的基本特征外,也都具备中间产品的特征:完成这些产品的制造,就可以同其他构件进行总装,最终形成产品。至此,我们明白了港机部件即符合产品族的特征也满足中间产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我们应认识到:港机行业中中间产品的概念与造船行业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差异是:造船行业是以分段作为中间产品的,而港机行业没有分段,除了集装箱桥吊的门框和门座式起重机的门架是由几个部件组成外,大多都以部件为一个产品族中的一个元素,因为,这些部件制作完成后,可以直接进入总部装,相当于造船中的分段组装。所以,在港机的生产中,可以将部件作为中间产品。

实现产品族的根本思想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引入产品族概念基本目的之一是:迅速、准确、及时的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提高效率。

因为制订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该类产品族中元素的中间产品的制作工时定额。如果我们将某一族的每个中间产品进行计算工时定额,这样有悖于产品族的基本目的--。所以,要有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来迅速计算。

为此,我们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上述各构件中的基本特征,并采用合理计算和实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找到影响该产品族生产的工时定额的因素,再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原理,建立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这样即可对产品族中的构件进行迅速计算工时定额。

我们以一种构件来说明利用产品族的概念进行及时、快速、准确确定工时定额的基本方法。

1.基本特征

特征的概念。特征是对象组中表征和区分一种对象的决定性性质。在制造领域,对产品族分类时,若要把部件按设计的要求分为产品设计族,那么需要的特征应包括:部件功能、几何形状、材料、成形方式及加工特点;若要把部件按生产的要求分为部件加工族,则部构件几何形状、加工工艺、材料、毛坯类型、加工尺寸、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等就应成为描述部件的特征。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要举例说明的构件,也就是这类产品族中一种零件的特征作这样的定性。举例构件的尺寸是:(见表1)

表1

a.构件设计时该产品族的特征:

构件功能:起连接其他构件作用的中间结构;

几何形状:长方型的箱体;

材料:Q345的钢板;

成型方法:钢结构制作:冷作装配、焊工焊接;

加工特点:构件制作和涂装。

b.构件加工时该产品族的特征:

几何形状:长方型的箱体;

加工工艺:先装配后焊接成型,再涂装;

材料:Q345的钢板;

毛坯类型:材料按图切割后的钢板;

加工尺寸:箱体截面3米*3米,长度30米以内;

加工设备:起重机械、焊机、涂装设备;

工艺装备:固定构件用的胎架。

2.部件装配过程分析

以上举例构件的零件共有4个。

主要特征是:建造基面为平直板,且成长方型;基面上焊接构件。构件共由4个零件组成。实际中,加工过程与相关的工时影响因素是:

(1)构件的搬入及最终部件的吊出工序所消耗时间与构件的重量无关。因为零件重量都大于人力所能搬动的重量。当零件重量不超过设备的起吊能力时,搬运重量不同的零件所消耗时间相差很小;

(2)拼板工序时间与焊缝长度有关,焊接时间=焊缝长度*焊接速度。一般来说若零件对实际尺寸控制在12米*2.4米,那只由一块板构成,也就没有拼板工序。因此,拼板工序工时与焊缝长度、板的几何尺寸和重量有关;

(3)装配工序完成构件的定位和施定位焊,装配工时也与构件个数有关,构件个数越多,装配工时越大。定位焊的间隔为0.5m装配工时与焊缝长度有关,关系为:

定位焊时间=定位焊个数*焊接速度=焊缝长度/定位焊间隔*焊接速度;

(4)焊接工序。焊接工时取决于焊缝长度,关系为:焊接工时=焊缝长度*焊接速度

(5)修整、检验工序包括对焊缝的打磨、跟踪补漆及对焊缝及装配精度的检验。消耗时间与构件个数和焊缝长度有关;

(6)涂装工时与构件表面积有关。

综上所述构件加工消耗工时与构件个数n、焊缝长度l、表面积a、焊接速度v、重量w等5个因素相关,构件加工消耗工时t可表示为这5个因素的函数:

t=f(n,l,a,v,w)

其中:n为构件个数;l焊缝长度;a为表面积;w为重量。其中:

表面积a与该箱体结构的截面尺寸和长度有关;

重量w与表面积a和板厚δ有关;

焊接速度v与板厚δ有关。

3.应用计算机技术确定构件加工工时定额

计算机计算首先是通过同一产品族的各部件(元素)之间的连接来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对t=f(n,l,a,v,w)的映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映射,因此,选用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库来建立部件加工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来求解产品族内所有构件生产的工时定额。

(1)计算机计算结构

根据本问题的特点,输入是5个影响因素,输出是部件加工工时定额。因此,计算机应输入层的个数为,输出层的个数为1。由于四个数分别与板厚、截面的尺寸、长度有关,实际中,我们输入的元素可能大于5个。

(2)样本

对上述部件共有4个零件并选取作为样本,经过分析,每个样本的加工工时定额与各影响因素的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我们可以考察分析该产品族的其他部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该类产品族的无论是设计时的特征和制造中的特征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影响因素中的板厚δ、长度l、重量w有差异。(见表3)

表3

(3)计算结果

当建立起了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后,通过计算就可以求解其他构件的工时定额,表4是产品族中其他18个元素(其他产品部件)的工时定额的计算结果。

表4

4.结论

通过产品族的概念并在产品族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求解出部件加工工时定额。应该可以发现产品族概念在起重机行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是可以发展的。而且与造船行业相比,其作用更显著,计算更方便。实际中,在做好产品族计算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对每一次计算进行记录存档,并针对性与实际发生的工时作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形式、位置和时间,经过多次的反复进行,计算机所计算的数值与实际的发生额之间的差异一定能无限趋近于零。就此,具有这些功能的产品族系统就具备了应该具有的自动修正的功能,也将使产品族和计算成为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系统。使我们的管理更趋于合理化,使人为因素对计算工时定额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工时定额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

通过初步的分析和计算,产品族结合计算机技术计算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程序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框图。框图只是说明基本流程和思想,实际中,尚需要大量数据支撑。

通过港机产品中一个最简单的构件的特征分析、装配过程分析和工时计算,试图说明产品族概念在港机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迫切性、合理性。并希望通过生产实际的印证,能在港机产品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并为提高港机产品的制造效率,提供一个有力的手段。也为振兴中国的制造业出一把力。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计算机教学;应用

新课改和计算机的学科特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探讨,寻找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概念图作为表征知识的工具,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与学习。本文从概念图的内涵和教学功能入手,简要论述了概念图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概念图的内涵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的novak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意义学习理论发明的一种学习管理方法。它由节点、连线、层级、命题四个要素构成,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把知识的内部组织方式转化为概念命题的层次网络图模式,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明晰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用更具体的概念加以填充。概念图这一知识学习管理方法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中,相比于其它学习方法,概念图的认知层次更深,基于概念图自身的结构化特点,绘制图形使信息的可捕捉性更强,信息的统计更加直观、形象。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组织模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图把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图形的形式概括起来,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和认知结构。

二、概念图的教学功能

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识的教学策略,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了解概念图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不同类型及教学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具有以下功能。

1.知识表达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应用让知识理解的可视化,此外,概念图展示的完整直观的知识结构框架,帮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明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具体知识概念、命题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习工具

概念图除了帮助学生加强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使知识的整合过程的意义更加明晰。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有助于学生保持长期的记忆。Jonassen认为当学习者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最有助于思维的激活。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可以在各种学习策略中加以应用和发挥,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建构和识记,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的长期储存,通过绘制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在所学的知识结构中注入新的概念、命题,进一步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修正等。

3.评价工具

概念图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念图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概念图还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对某一知识点、某一章节课程绘制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复习所学、巩固记忆,并且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概念图的实践应用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思维方式复杂、创造性高、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工程图和流程图,这就需要利用图例把计算机的复杂的知识结构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个繁琐的创作过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使用软件,而概念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以“网上搜索”为案例:

教学准备:

在学期伊始,对某班级进行分组,准备以小组为组织方式开展新的学习模式。该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22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差异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8到9名成员,每组5台电脑,选择一名概念图掌握较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学习搜索引擎以及搜索方式

教学目标: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工,用概念图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教学策略:教师讲授示范后,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明确概念图的构图任务,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制图工具,比如纸、笔、microsoftword软件制图等。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讲解搜索引擎和搜索方法的使用,制定“环境污染”的概念图的绘制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上机操作能力。

课时:2课时教具:计算机网络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教师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体的情景。介绍如何搜索引擎和常用的搜索方式,演示上机操作的网上信息查找方式,之后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创设有福安污染问题的概念图。

2、组长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制图任务。比如,组长可以安排三名同学负责制作大气污染的概念图,两名同学负责噪声污染的概念图等,遇到困难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或向教师寻求帮助。

3、小组成员做概念图。小组成员按照组长的安排完成各自的收集任务,自主、合作、整合,共同完成概念图的制作。

4、组际交流概念图。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概念图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其它小组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质疑,锻炼学生的批判和反思能力。

5、归纳总结、修正完善。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解答疑问,完善小组概念图,最终制作出最佳概念图。

教学评价和反思: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后,各小组针对本次教学活动写一份总结。

在计算机教学中,概念图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2]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7月

计算机设备概念篇10

关键词:电子数据;电子证据;科学证据

中图分类号:D91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6006008

2012年3月14日修订、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我国的证据制度进行了重要的修改。除在证据概念的界定上,从证据“事实说”转向证据“材料说”外,还对法定的证据种类也进行了扩张,在保留原七个证据种类的前提下,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全新形态的证据。由此,长期被归入视听资料,或依赖鉴定意见书、公证书、笔录类证据方才得以进入司法领域的“电子数据”,在经历了多年的遮遮掩掩之后,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虽然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种类,但是什么是“电子数据”?它与现行的其他证据种类如何区分?如何将“电子数据”这一现行法概念与之前的理论近似概念相区别?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新刑诉法修订后电子数据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还原“电子数据”从理论概念变为现行法概念的发展历程,并厘清其内涵外延,为电子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电子数据概念的引入及发展

(一)“电子数据”概念的引入

“电子数据”一词,最早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率先进行使用,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而逐渐进入我国的学术视野。以“电子数据”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以下简称cnki)进行检索,可以发现电子数据最早是使用在计算机数据系统内,用于描述数据库系统内的数据[1]。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术语与“计算机数据”一起在学界被混用,被广泛使用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对计算机信息的分析、采集。电子数据在法学研究领域最早出现在民商法领域,是国内民商法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缩写为eDi)问题时,开始涉足并使用这一概念[2]。eDi第一次将电子数据带入了证据法的视野,在90年代初,有学者对eDi是否构成我国诉讼法中的证据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其主要关注点集中于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电子数据这一形态,并且对eDi这类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判断、如何解决原件的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1999年制定的合同法,将“数据电文”作为订立合同的方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子数据是否合法的尴尬,但由于缺少证据法研究的跟进,国际贸易中的“电子数据”长时期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身份尴尬。

(二)“电子数据”术语在刑事法领域的使用电子数据最早在刑事法领域受到关注,是在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出现以后[4],特别是1997年刑法将计算机犯罪写进刑事实体法后,刑事诉讼领域对计算机犯罪的追诉进行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计算机犯罪认定的依据――电子数据。此时,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计算机数据处于混用的状态。在刑法领域,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者们偏向于使用“计算机数据”或“计算机证据”;在证据法领域,学者们的研究中多使用“电子证据”。

“电子数据”作为一个法律术语,首次被写进刑事成文法是在1998年公安部为贯彻刑事诉讼法所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简称“规定”)中。2005年,在《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规则》(公信安[2005]281号)中,公安部强化了“电子数据”这一术语的使用,在第2条规定电子数据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但公安部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06年版)中,又使用了“电子证据”这一术语,并将其与视听资料并列,作为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时认可的证据种类。2010年,《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使用了“电子证据”这一术语。

新刑诉法使用了“电子数据”这一术语,将之和视听资料一起作为第八个证据种类予以规定,从法律的层面确定了“电子数据”这一术语的合法及权威地位。至此,电子数据与其他概念的混用局面在成文法层面告一段落,以后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也应当基于这一术语而展开。

二、电子数据概念的重新界定

新刑诉法修订以前,国内学者关于电子数据或电子证据(当时多称为“电子证据”,两者的区分在下文讨论)的定义就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例如何家弘教授认为,电子证据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或者说,借助电子技术或电子设备而形成的一切证据”[5]5。皮勇教授认为电子证据是“指数字化信息设备中存储、处理、传输、输出的数字化信息形式的证据”[6]。在新刑诉法修订后,学界对电子数据的概念的代表性的观点有:电子数据“指与案件事实有关的网上聊天记录、电子签名、访问记录、电子邮件等电子形式的证据”[7];或者是“以电子、光学、磁及类似手段生成、传播、储存的数据信息”;或者是“指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所记载的数据资料”[8]。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新刑诉法修订前后,学界关于电子数据的定义并没有太大的分歧,除了要求必须具备相关性外,对电子数据这一证据形态均强调两点:一是以电子形态而存在;二是为电子设备所识别和处理。但上述概念未准确界定电子数据的内涵和外延,导致了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种类如视听资料、书证等无法准确区分。此外,上述概念对于电子设备与数据信息二者的关系也未能阐述清楚,究竟电子设备是证据,还是数据信息是证据?因此,电子数据的概念需要进行重述。

对于电子数据的概念,笔者认为必须明晰以下三个问题:(1)何为电子?(2)何为数据?(3)电子数据与其他形态证据如何区分?

(一)何为“电子”?

在物理学意义上,“电子”是指“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显然,法律中的电子数据不可能是指物质的基本粒子。从电子数据在司法中的出现及发展看,这里的“电子”应理解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各类电子设备生成、存储、传输而成”的特性,强调的是对电子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电子数据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普及,人类逐渐进入了第五次信息革命。其重要的特点在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深入结合,这使得现代信息技术以光和电(磁带、磁盘、光盘、光学全息)技术为主要存储形式,以网络(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卫星通信为主要信息传递方法[9]。其中,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柱,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从电子数据的产生看,不管其形态是文字、图形还是音像,都是利用信息技术而产生、存储或传输。例如电子邮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录入,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传输而形成;数码相片是利用电子技术,通过光学元件收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号,最终呈现出数字图像,人们可以存储并在网络上传输。

从目前国际条约及相关国家的立法来看,对电子数据的形成技术也作了广义规定。如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规定“数据电文”是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5]6。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将电子形式定义为“具有电子、数字、磁性、无线、光质、电磁或类似性能的科技”[10]。这些立法中均对电子数据形成技术进行了宽泛的规定,实际上包括了人类目前可以实现的一切近代及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及未来的信息技术。

2.电子数据对电子设备的高度依赖

电子设备是一个在信息技术领域广泛使用、但含义模糊的一个概念,通常所指的是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已失效)第39条曾对电子设备进行界定:“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或者程控系统等”。透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电子设备”的外延非常广泛,基本上凡是使用电子元器器件的设备,都可以被称为电子设备,并不限于电子计算机设备。

电子数据对电子设备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一是基于电子设备产生;二是使用电子设备处理与传输;三是利用电子设备存储及展现。例如:手机短信的发送接收过程需经过如下电子设备:发送人手机基站短信业务中心服务器基站接收人手机,整体过程均系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电子设备上进行生成、传输、存储、展示,无法脱离电子设备,其他形态的电子数据也是如此。

电子数据对信息技术与电子设备的依赖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依赖电子设备生成与存储,虽然可能使用了信息技术或电子设备,但这类证据就不属于电子数据。如利用3D打印机形成的模型或产品,如果进入司法领域就属于物证,因为它可以脱离电子设备而存在,并以其物理属性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二)何为“数据”?

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数据”一词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门术语,泛指携带事物信息的载体,数据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11]。模拟数据(analogdata)是指取值范围在某区间内连续变化的值,如声音、图像、压力等,一般用可以连续变化的电磁波(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或者电压(如电话)来表示,模拟数据一般可以使用传感器进行采集。数字数据(digitaldata)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值,一般采用二进制表示的1和0进行编码,把原始的声音、图像等分成单个的离散信号,然后按一定的编码模式使用二进制组合表示不同的内容。不管是模拟数据还是数字数据,在进行传输时必须要依赖于电信号,并且在传输时可以进行互相的转化。

数字数据采用二进制作为编码方法,电子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识别二进制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产生二进制信息,最终转化为人们可以识别的文本、符号、图片等。因此,数字数据在可复制性、传输性上以及电子设备的可识别性与转化性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现在许多数据都以数字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传输,即使是模拟数据也都会被转化为数字数据。

2.“数据”形态是电子数据区别于其他证据的重要特征

如前所述,电子数据是以电子形态的数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个证据种类,以材料说的观点来看,证据内容是“信息”,即案件事实的信息;证据载体是“数据”(数字数据或模拟数据),案件信息是依附于数据这一载体上,再通过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解读出来。由于电子数据系依赖信息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生成、存储、传输,因此电子数据的“数据”载体一般还需再依附于一定的电子设备。

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的主要区别在于存在状态的不同。物证、书证是存在于现实物理空间内的,虽然是基于物的不同属性来实现其证据的功能,但都是以人类可以直接感受的客观实在物来证明案件事实;电子数据是存在于虚拟空间内的,以人类无法直接感受的数据来证明案件事实(人类对数据的解读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转换),而数据一定依附于一定的电子设备上(如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把握了这一特性,就可以准确地区分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

综上所述,“电子”是指事物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的一种特性,“数据”是信息在电子设备中进行传播时的载体和形态。因此,法律中的“电子数据”的完整概念可以表达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子设备生成、存储、传输而成的,以电子形态存在的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包括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可简言之为“以电子形态存在的数据”。

三、电子数据与相关理论概念的区分

在电子数据被写入刑事诉讼法之前,由于在立法上该概念未被确认为法定术语,再加上出现大量国外关于电子数据的译著或译文,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诸多与电子数据类似的术语,影响较大的有:电子证据、计算机证据、数字证据、科学证据等。在新刑诉法修订后,这些理论概念与电子数据这一法定概念之间该如何进行区分,系目前学界必须回应的问题。

(一)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

在新刑诉法修订之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国内一些部门规章或规范中,“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均存在大量的混用的局面,“电子证据”的使用频率远超过“电子数据”。如公安部《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中既使用了“电子证据”也使用了“电子数据”,该规则第2条规定“电子证据包括电子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这些都显示了术语使用的混乱。在新刑诉法修订后,司法解释与部门规范性文件均采用了“电子数据”统一的术语,没有再使用“电子证据”。

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是否指向同一含义?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为“等同说”,该观点认为电子数据就是电子证据。例如:陈光中教授认为电子数据也可以叫作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12]。此种观点认为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的区分更多的是理论问题,在实务中不会造成影响,那么在概念上进行详细区别就没有必要。持此观点的代表性人物还有王敏远教授,王教授认为从立法原意看,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在新刑诉法修订前后所指内容并无区别[13]。

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区别统一说”,该观点认为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电子数据是“内容”、电子证据是“形式”。例如:戴莹博士认为“电子数据是各类电子证据的本质,是各种外在表现形式的内在属性和共同特征”[14],此种定义方式明显受证据系“证据内容与证据形式的统一”的观点的影响。戴莹博士虽然认为电子数据是“内容”,电子证据是“形式”,但认为那些记录与内容数据信息相关的环境和适用条件的数据才叫“电子数据”,而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内容信息,则可以归属于现行不同的证据种类,如电子书证、视听资料等。由于所有的证据均有电子形式,因此电子证据的范围要大于电子数据。该观点在刘品新博士关于电子证据“七分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5],将能够划分至现行证据种类的内容数据信息归属于各个证据形式,将不能划分的则单独列为“电子数据”。

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认为对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进行理论划分一没有理论价值,二没有实践意义;不赞成第二种观点,认为对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作出如此区分,不符国内国际司法实践的现状,同时会造成理论逻辑的混乱,原因如下。

1.遵循既有惯例。从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在新刑诉法修订前后,立法机关以及诉讼法学界虽然对“电子数据”和“电子证据”在进行混用,但并没有对两者作明显的区分[16]。在各类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中,立法者不管是使用“电子数据”还是“电子证据”,在外延上均是指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博客、手机短信等电子形态的证据,并没有将记录电子证据的形成、处理、存储、传输的环境和适用条件的附属数据信息特指为电子数据。

2.避免逻辑混乱。以电子邮件为例,依证据是“证据内容与证据形式统一”这种观点,电子邮件所记录的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内容属于“证据内容”或“证据事实”,而经由网络传输而获得的二进制数据就是“证据形式”或“证据载体”,二者共同构成了证据的全部。如将电子邮件所记载的内容归于书证,而经由网络传输而获得的记载电子邮件创建、传输及环境信息的数据归属于电子数据,最终会导致将证据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分别归属不同证据类型的逻辑错误与理论混乱。

3.符合国际惯例。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英美法还是大陆法国家,都没有对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进一步区分的情况。英美国家和大陆法国家的成文法及学术研究中,无论是内容数据信息还是附属数据信息,均属于电子数据,并没有进一步细分,把内容数据信息归属于不同的证据形态,而把附属数据信息单独作为电子数据的做法。

4.有利司法实践。我国的证据分类的一大目的是“把握不同证据形式的特点,从而更妥当地使用与判断证据”[17],是一种以司法实践为导向的立法方式,有利于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证据采取不同的取证方法和调查方法。新刑诉法既然把“电子数据”规定为独立的证据形态,那么就应该基于此种规定探讨其适用的证据规则,而不是再区分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导致实务中再次区分两类证据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并无区分的必要,如果出于学术研究的习惯性考虑,可以允许把电子证据作为“电子数据证据”在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缩略语。

(二)电子数据与计算机证据及数字证据

“计算机证据”、“数字证据”系在“电子数据”被写入新刑诉法前,在法学理论界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时,从英文著作或论文中翻译而得来的术语,并且形成较大的影响。下面分别就这两个术语与电子数据之区别进行阐述。

1.电子数据与计算机证据

以计算机为中心词汇命名的电子数据的相关概念有“计算机证据/数据”或“计算机数据证据”,对应的英文概念有“computerevidence”,“computebasedevidence”,“computercreatedevidence”,“computerproducedevidence”及“computerstoredevidence”等等,这些概念或术语表面上存在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计算机对于此类证据形成的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最为直接,在国内国外的司法实践中均出现了大量与计算机相关的违法犯罪案件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促成了国内国际在打击计算机犯罪特别是网络犯罪上的合作。

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第1条对“计算机证据”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任何事实、信息和概念的表现形式,该形式采纳一个适合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处理的格式,包括一个适合于使计算机系统进行某项功能的程序”[18]。在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研究成果中,很多学者把计算机证据等同于电子数据,认为电子数据要么是在计算机设备上存储的信息,要么是基于计算机设备所生成的证据[19]。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计算机证据与电子数据是交叉关系,两者有重合的内容[5]10。笔者认为,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电子数据”及“计算机”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计算机证据应当只是电子数据的一个类别,是其种概念。

从广义上讲,计算机是一种“接收、处理、提供数据的一种装置”,但法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目前所研究的计算机,一般均是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种狭义的计算机。这一类型的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识别,其生成、存储和传输的数据,均是数字形态的数据。按前述对电子数据中“数据”的界定,以数字数据为本质特征的计算机证据属于电子数据中的一种。

前述学者之所以主张电子数据与计算机证据系交叉关系,其理由在于世界各国科技人员基于新技术均发展了新的计算机形态,而新型计算机产生的数据不是电子数据。基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都已经进入了研发阶段。但从其原理及发展规律来看,要么通过创新机器语言,突破二进制对计算机的统治,以一种新型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要么是利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来突破集成电路芯片发展的瓶颈,对计算机运算能力进一步提升,但这些技术仍然属于广义信息技术的范畴,仍然是用数字信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光子计算机利用光信号来替代电信号;生物计算机利用生物芯片来替代集成电路芯片,通过Dna的不同状态来表示二进制中的“0”和“1”),形成的依然是数字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的存储、传输、展示依然无法离开电子设备。因此,所产生的计算机数据仍然是电子数据。

此外,立法上对“计算机”的界定也趋向广义化。例如在《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中,对“计算机系统”的内涵界定为自动处理数据功能的系统,其外延包括自动化控制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等。这一界定方法通过对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这一“计算”的本质的描述,实质上涵盖了所有类型及未来发展的计算机。

综上,计算机证据强调的是以具有“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子数据,属于电子数据的下位概念,包含于电子数据之中,与电子数据不存在交叉或重合的关系。

2.电子数据与数字证据

数字证据是英美法系学者在分析电子数据时常用的一个概念,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是“数位证据”这一术语,均强调证据的数字形态,特别是电磁纪录的数字形态。美国学者认为,数字证据则系指“计算机储存媒体中任何足以证明犯罪构成要件或关联的电子数字数据,为物理证据的一种,包括有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态”[20]。中国学者在研究数字证据时,也强调了数字形态的重要性,如有学者认为“数字证据是信息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读写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资料”[21]。

所谓数字形态,是指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即以离散的信号来处理信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进行编码,是数字通信、数字计算机、数字电视、DVD、数字移动通信(手机)等设备中所使用和处理的最基本的信号[22]。根据前述定义,电子数据既包括了模拟数据,也包括了数字数据,因此,数字数据应当是电子数据的一个种类,属于下位概念。

国内有学者认为数字证据与电子数据存在交叉关系,认为从理论上讲数字证据可以电子形式存在,也可以其他形式存在,因此未来的数字证据不一定是电子数据[14]。此种观点未能看到电子数据的特征在于“数据”存在状态,“电子”只是表明其对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依赖。依该学者所举的生物计算机的实例,生物芯片依然是用基因的不同状态来表示“0”和“1”的二进制,产生的二进制数据仍然属于数字数据。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终端与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数字处理的领域扩张至各行各业,因此,在实践中大量的电子数据形态都是数字数据,即便是模拟数据,也被转化成数字数据。许多学者在论述数字数据与电子数据时并未进行严格的区分,其原因也在于此。综上所述,在前述电子数据概念的前提下,按数据的存在状态,电子数据包括了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电子数据是属概念,数字数据是种概念。

(三)电子数据与科学证据

科学证据(scientificevidence)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逐渐进入法学研究领域的。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科学证据并没有标准的定义,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对科学证据的外延进行列举来阐明其含义。科学证据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主要视哪些科学技术可以被引入法律领域。早期研究科学证据的学者andera.moenssens和Frede.inbau在ScientificevidenceinCriminalCase一书中,认为科学证据包括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学分析、指纹分析、文书分析、枪弹痕迹、声纹分析、测谎分析等13个领域,并不包括电子数据[23]。在英美法系国家,科学证据之所以叫“科学”,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对于证据的解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表现形态为专家证言――即专家在法庭上基于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向陪审团及法官提供自己对证据的科学分析意见。

在判断专家所依据的科学技术是否可靠这一问题上,美国经历了从“普遍接受”到“综合衡量”的转变。在1923年的Fryev.UnitedStates(弗赖伊案)FryeV.Unitedstates,293F.1013(D.C.Cir.1923)。中,联邦法院通过对测谎意见的排除,确立了专家意见的“普遍接受”(generalacceptance)这一标准,即专家证言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在其所属领域中应被充分证明和广泛接受,这一标准实际上限制了科学技术和原理的使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废弃。1993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多伯特案”(Daubertv.merrellDowpharmaceuticals,inc.)Daubertv.merrellDowpharmaceuticals,inc.,509U.S.579(1993)。中,联邦第九上诉巡回法院依据“普通接受标准”所作出的判决,确立了“多伯特规则”。该规则基于《联邦证据规则》的“关联性”标准,提出了判断专家证言是否可靠的方法:“(1)专家使用的科学技术或理论能否被重复检验;(2)是否正式发表以及经同行评审;(3)已有出错的情况或出错的可能性;(4)该理论或技术在相关科学领域的接受程度。最高法院还要求法官担任专家意见是否可靠的判断者这一责任。”[24]

1.电子数据与科学证据的区别

近年来,美国学者在研究科学证据时,逐渐有学者把电子数据纳入科学证据的范围。如CyrilH.weCht和Johnt.Rago在ForensicSciensicandLaw一书中,认为科学证据可以分为以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为基础的三类,其中,电子数据与法务会计、法庭经济学、法庭工程学一起,被列为科学证据的一个次分支[25]13。日本田口守一教授则主张“有些科学证据是通过科学的侦查方法得出的结果而形成证据,有些是法院鉴定”[26],在其对科学证据的列举介绍中,将测谎、声纹、笔迹、警犬气味识别等列入了科学证据,但未见电子数据。

中国学者在研究科学证据时,更多地认为科学证据是通过科学技术发现、收集、保管、揭示等方法所获得的证据[25]5。也有一部分学者从证据的解读出发,认为科学证据系对物证以及解读后而产生的鉴定结论。例如何家弘教授认为,物证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总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推广应用。因为对物证需要解读,而解读时又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技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称物证及相关鉴定意见为科学证据[27]。

张斌教授从广义上将科学证据分为“科学描述型”和“科学检验型”两类,那些仅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运用方法,作为发现、显示、搜集、固定和展示已知证据的的手段的,属于科学描述型证据,如录音、录像等;那些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检验方法,用来解释已知证据产生原因或者内在联系的检验手段的,属于“科学检验型”证据,如Dna检测、笔迹鉴定等。并认为,科学描述型证据只是专家针对特定专业问题进行科学检验的基础和作出专家意见的依据,属于物证的范围,应当排除在严格科学证据范围之外[28]。笔者认为,此种分类深化了国内对科学证据的研究,把握了科学证据的本质内容即“科学技术对于案件事实信息的分析与解释”上,与国际社会关于科学证据的本质研究是共通的,可以作为我国关于科学证据的最恰当的界定。但将录音、录像仅列为“科学描述型证据”有所不当,因为电子录音、录像在法律纠纷中,可能会被剪接、拼接,嫌疑人也可能会否认录音中的声音系其本人、录像中的人系其本人。因此,录音、录像不仅仅是一种描述,也有可能需要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也可能属于“科学检验型”证据。而且,鉴于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在司法实践中,对录音、录像要求进行鉴定真伪或语音同一的,不在少数。

因此,从广义上说,电子数据均是依赖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中的一种)而生成的,因此属于科学证据。但从狭义上说(即只有“科学检验型”的证据才是科学证据),电子数据并不一定属于科学证据。电子数据中的一些形态,如真实性无异议的录音、录像或电子纪录,作为科学描述型证据,应当被排除在科学证据之外,只有那些需要进行分析、检验和鉴定的电子数据,才是科学证据。

2.走出电子数据被等同于科学证据的误区

对电子数据和科学证据进行区分,可明确电子数据与科学证据应使用不同的规则[28]。在英美法系国家,科学证据是通过专家证言在法庭中使用,在大陆法系国家,更多地是通过鉴定意见或科技侦查手段来使用,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排除了当事人直接向法庭提出并使用。但根据上述论证,只有“科学检验型”的电子数据,需要依赖鉴定意见或科技侦查方法所形成的笔录类证据(如勘验检查笔录等)进行使用;而“科学描述型”的电子数据,则可以由当事人直接进行举示,并不依赖鉴定意见。如银行的电子账单,忠实地记录了交易的情况,并且系银行电子系统自动生成,普通人员无法进行篡改,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须鉴定其真伪。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对于电子数据片面依赖司法鉴定,其很大程度上是将电子数据视为科学证据,要求必须进行鉴定方才采信。《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规定“对电子证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该条规定也有将电子数据定位于“科学证据”的倾向。因为“有疑问”一词过于宽泛而无法把握,在目前侦查与司法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背景下,任何人对于涉及信息技术的“电子数据”,均有可能“有疑问”,这很容易导致电子数据鉴定的泛化。

如存储于电子邮件服务商云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如163邮箱),由于这些云服务商均使用了高级别的安全防护措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发生服务器中的邮件被篡改的情况。因此,在普通案件中,对于此类电子邮件完全可以直接打开邮箱现场予以认证,没有司法鉴定的必要。但在司法实践中,电子邮件的使用往往依赖司法鉴定,甚至依赖公证人员的肉眼观察后出具的公证书,这完全是因为将电子数据等同于科学证据,要求必须转换成鉴定意见方能使用。因此,区分电子数据与科学证据,可以明确“科学描述型”的电子数据可以单独使用,走出电子数据一律进行司法鉴定的误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YoUnGwm,白经天.一台车载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J].电子计算机动态,1964(3):26.

[2]谢鲁涛,战复东.《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电子数据交换[J].国际贸易问题,1991(7):36.

[3]冯大同.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所遇到的法律问题[J].中国法学,1993(5):101.

[4]郭纪晴.一种新的犯罪方式――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J].国外法学,1980(1):8486.

[5]何家弘,刘品新.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皮勇.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

[7]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13.

[8]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0.

[9]项家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4.

[10]戴莹.刑事侦查电子取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6.

[11]彭澎.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1.

[12]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530.

[13]王敏远,祁建建.电子数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的程序规范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4(3):2735.

[14]戴莹.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3):7377.

[15]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4):42.

[16]程权,孟传香.论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电子证据的审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943.

[17]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5):95.

[18]皮勇.《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与我国相关刑事程序法比较[J].中国法学,2003(4):146161.

[19]郝文江.电子证据在诉讼法中独立地位之探析[J].政法学刊,2007(3):4043.

[20]CaSeYe.DigitalevidenceandComputerCrime[m].3rded.SaltLakeCity:academicpress,2011:45.

[21]于海防,姜沣格.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技术、经济视角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学,2002(5):104115.

[22]汪亚卫.国防科技名词大典综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28.

[23]moenSSenSaa,moSeSRe,inBaUFe.ScientificevidenceinCriminalCases[m].newYork:Foundationpress,1978:11.

[24]赵长江.论鉴定意见的认证[J].理论月刊,2011(4):129.

[25]房保国.科学证据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26]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张凌,于秀峰,译.5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288.

[27]何家弘.法苑杂谈[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155156.

[28]张斌.两大法系科学证据采信结构评析――从事实认知的角度[J].环球法律评论,2011(2):85.

Restatementof“edata”

ZHaoChangjiang,LiCui

(CollegeofLaw,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