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49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1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先河。我们党走过87年的辉煌历程,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有理想、守纪律和保持清正廉洁,是一个最根本性的原因。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大庆精神、好八连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强大的精神支柱一直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使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造就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涌现了灿若群星般的英雄模范人物。

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是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的积累、渗透、感染、塑造等作用,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本的党。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用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了全党全民族。

作为学生党员,并不能认为廉洁与我们无关。我们是即将走出校园的学生,更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共产党员,必须从现在就养成廉洁的习惯,这样当我们真正“走在河边”的时候才不至于“湿鞋”。事实上,反腐倡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宣言》有一段著名的话:“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进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两个决裂要求我们同腐化堕落、中饱私囊的腐败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形成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观念,从现在开始养成廉洁的习惯。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朱小根(1965-),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61-02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大。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工作实效的必然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工作,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组织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及人格健全,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扰、人际关系、生涯规划、情感发展、就业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工作者的推崇。

据目前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前者为说教,后者则多为倾听、引导。虽然两者的工作本质看似不同,而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的很多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追根究底都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我们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延伸。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且亟待加强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爱党、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理想和现实落差大、学习与就业压力大等现实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失望、焦虑、抑郁、无价值感、无安全感、信任感低等心理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动摇与偏差。这些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无法解决的,说教的方式会诱发大学生的反感、敌对、无力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清自我。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而不是只抓思想层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目标、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工作队伍上的有机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以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1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内在发展需要,导致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就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具体实施人文关怀时必须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首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满足广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其次,要全面关注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包括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安全感、被尊重感等多个方面。我们要通过情感关注与心理疏导,让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尊重与关怀,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疏导。总的来说,通过加强人文关怀,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切实享受到组织的关怀,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强化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内容体系,能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自我调节技能,正确认识自己,开发潜能,适应环境,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为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清楚地认识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正确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具备基本的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积极探索自我成长历程,扬长避短,选择合理的人生发展方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 加强软性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软性管理是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的管理模式。而校园文化又主要是通过校风、舆论导向、榜样力量、文化环境等潜在影响力来达到管理目的。软性管理是一种宽松型的管理。主要借助静态或动态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管理学生,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持久性。软性管理以潜在规范支配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易被学生所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课堂灌输外,隐性课程发挥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热情。具体来说,软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校风建设;注重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注重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加强师

生情感交流;大力提倡和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可以成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团,通过举办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解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达到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4 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的价值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这一新兴的事物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大学生钟情于网络的现状,反映了大学生本身所固有的时代特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挥着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一,开设高校学生论坛,由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与一名学生共同管理论坛。学生可以就学校和社会的热点事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政教师可以从论坛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对时事的看法。第二,开通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提出问题,及时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畅谈感想与收获,鼓励、肯定与支持教师的工作,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困惑向老师倾诉,及时地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和尝试新生事物,以上两种方式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师也由此找到了一种间接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第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QQ群。同样设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为群主,与前两种方式不同,QQ群给师生提供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能得到更有效、直接、及时的引导与帮助。以上三种方式是值得积极提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在匿名的状态下倾诉自己的思想、心理困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排解这些困惑。另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同辈之间的思想和心理交流平台,让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主人,从而实现促进同辈交流的目的。

5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充实思政教师师资力量。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党政领导、两课教师、学工干事、辅导员都是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主力军。而相比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非常薄弱,这就很难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

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而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结合才是当今形式下一个有效的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仅仅是做到了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各项素质的培养,但是缺乏心理素质。比如说,在推荐一个优秀生时,只是从他的成绩、思想、道德等方面来判断,但是没有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教学生怎样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但是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去认识自己,怎样去面对生活,这最基本但是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内容。进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由于不能承受社会竞争或生活与感情上的压力,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1.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缺乏。目前,在高校中,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严重缺乏,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尤其是辅导员,一般都是大学刚刚毕业,社会经验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往往只是用学校的一些制度以及规章来管理学生,一些班主任没有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大多数教师没有做到了解大学生心理,更不用说研究,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的不深入、不具体,缺乏一定的内容。另外,高校还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即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而只有当这两支队伍相互进行配合,才能做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向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世界观。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忽视了最基本的内容,例如,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将来更加适应社会,适应各种环境。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开始对学生进行内在性教育,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为之提供了一些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心理学原理方法之后,当学生再次出现问题时,就不会盲目的用过去的一些方法教育学生,而会把两者相结合,发挥两者各有的优势,通过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疏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就可以更加全面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

2.3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服、示范来教育学生,这些方法主要缺陷就是只是通过外力来施加影响,没有做到内在性教育。这就不利于学生思想的真正提高,觉悟的真正转笔。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心理咨询及教师或是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倾听而不是训斥,不是帮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心灵的交汇与思想的沟通,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教育内容相结合。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是思想与心理的矛盾相混合在一起,因此,只有将两者的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再是一科单纯的教学,因此,要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方法途径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3.2提高重视,转变教学观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起来,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贯穿、渗透进去。另外,高校的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探讨、解决,进而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

3.3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来看,一些高校的教师,仅仅是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涉及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另外,高校中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就使得这些工作者也没有机会参加一些培训。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科专业性很强的科目,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很难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更无从说教育。因此,培养一批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还要进行定期的考试,甚至是鼓励教师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在他们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理论之后,就可以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综合性教育。这就使得这些教师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现在的“复合型”转变。

此外,还应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方法等等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渗透,有利于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高校要重视起来,采取更多的措施促进两者的结合,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冰洁,王秀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2]张运生.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4

近年来,心理学被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些问题学生获得了快乐。但这只是解决了很少一部分心理不健康学生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或亚健康的学生却无暇顾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苦难、困境等影响人心理的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而且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积极力量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分析人的心理,进而培育扩展人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并以此来帮助问题人、健康人或者天才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幸福。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力量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以此来改善自身的品质,并在积极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以此增强自身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做到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如快乐、和平、爱、希望、幸福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才会被消除或抑制。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中得到启示。首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自信心,自我认同感,自我决定感。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优秀品质,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知识涉猎广泛,对新事物接受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强。他们对社会宽容,豁达,慷慨,自主,充满爱心等。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并积极引导,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会是很大的促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充分理解尊重当代大学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引发大学生主动而深刻地思考,用心去感受,并付诸实践,才能带来大学生思想的转化,行为的内化,人格的完善,达到大学生自身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情、意、行的“顺”,顺情,顺性,顺理,顺势,顺真。二、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国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树立积极的国家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积极的国家发展目标就是树立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抛却传统的单纯追求GDp的国家发展目标。高质量的生活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健康和谐、让人身心舒畅的生活环境的追求。这样的环境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创建积极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无明显角色界限及权威结构,易于接受新事物,家庭呈现开放型状态。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再次,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一种让学生值得过的学习生活。积极教育主张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如爱心、乐观、诚实、信念等。这样学生将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自主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这也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积极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倾向的情绪体验就是积极情绪体验。一旦积极情绪体验产生,学生就会主动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用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动理解和接受,纳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体验到自身价值目标实现时的成就感,达到了自我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要培养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通过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的回忆,提升他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能力,树立对待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并能满怀希望的面对未来。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5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

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6

摘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高校的重视,教育部每年分期分批地对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各高校也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并进行了大面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个人发展的素质结构的角度讲,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各个方面。心理素质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否则这个人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这是由心理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和价值决定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据的作用。主要包括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师资队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论述。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加强师生沟通、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和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等院校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上不同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纷纷发表个人见地,在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心理学教授樊富珉等研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包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包含: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总体上讲,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的需要:一是解决心理冲突,调适心理困惑的需要;二是发展心理潜能,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观经历了从补救性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到既重视心理辅导和治疗,更重视发展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普遍性的教育发展过程。

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现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对此,和都作了规定和说明,这使德育外延得以延伸,不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而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以丰富,领域得以拓展。“教育部办公厅根据《意见》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大学院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和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们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建立一支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学基本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引导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教育,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教育。有效整合德育的人力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可系统全面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职能机构主要可从三个层面抓教育管理:第一是学校党委层面,它是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主要负责教育工作的方针、主要任务和目的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相关制度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心理状况和院系教育工作状态。第二是学校行政层面,它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主要职责是根据党委统一部署和要求,协调各环节部门工作,具体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两课”教学部门、行政处等主要职能部门的教育功能实施,把思想政治教育链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在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第三,建立以各院(系)为单位的管理系统。由院党委书记、院系主任负责,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院(系)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职能机构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针对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重点布置全校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具体对各院(系)进行指导、检查。第二部分是指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处(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部分是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全体团员(青年学生)进行的教育。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教学,它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

结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不但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问题。重视和挖掘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们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以适应当前进一步加强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在透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的基础上,首先剖析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认真研究可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拓展教育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为根据,从心理健康教育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结果等方面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7

[摘要]探讨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结合点,实施“双育”的途径和方法、基本策略,帮助大学生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国家早已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

一、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二者的具体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正确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心理结构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品性观念的形成和适应社会各种现象及行为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扩展与延伸,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社会认知的理论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就难以改变学生心理认知上的偏差,这不仅要从思想道德的宏观高度上把握品德形成的规律,更要从心理的层面即具体、微观的层面上,解决具体和抽象的冲突。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调整好各种心理不适,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盲目的。而怎样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个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个心理接受和承受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标准,关系到能否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问题,探索和研究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结合点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不相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相互渗透的结合点。

1.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育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要把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的宏观意义。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保证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角色变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塑造;大学生择业心理及辅导等。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具体、感性、学生可感知的认识出发,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能够见微知著,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盲目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协助学生。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辅导法、倾听诉说法、自由讨论法、鼓励法、会谈法、心理测量法、生活技巧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思想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以减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榜样、规范、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服教育、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3.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高校的特点,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军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交、志愿者服务、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将“双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观念,锻炼意志,学会与人交往,认识和了解社会问题,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转贴于

三、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1.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该门课的目的所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中,把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使思想道德教育更符合学生实际;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基本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双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要占领校园这块精神文明的阵地,唱响主旋律,抵御消极文化对校园的侵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紧密围绕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校歌等,能起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利用学工处、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渗透“双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宣传栏、校心理卫生协会、校园网等校园媒介营造文明健康的气氛,形成人人重视、追求心理健康,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局面。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建设一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源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由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通性,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的教育队伍,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与心理学教师的有机结合,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合力。要从体制上把心理学教师纳入德育工作队伍,二者的结合,便于开展“育人”工作。对专兼职德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心理健康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政治观念的指导者、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他们的品质人格、道德情操通过言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而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是体现在工作方式方法中,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在完善他人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感召作用,既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也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强化“双育”的地位与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互相配合

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素质训练是一个急需探索的新课题。尽管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在训练目标、过程和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一致,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多渠道、分层次交叉进行的过程,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信心训练”、“自我心理坦露训练”、“解除考试焦虑训练”、“情绪放松训练”、“心理剧”等专门性训练课程;在道德训练方面,则可以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开展各种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仿真训练机会。同时,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促进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使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的转化。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使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思想道德的理论、规范得以践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思政网站”,并在“思政网站”中开辟、完善心理健康专题,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双育”,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及时沟通,克服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更加真实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技术和网络“双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最佳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给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必须注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行为积极向上。具体策略如下:

1.从提高认识入手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充分认识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因此,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及特点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方式上贴近大学生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2.因人施教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用灌输的方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者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势利导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对待这些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积极引导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8

关键词:有机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为高校德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着实有必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思想的成熟、人格的完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产生的若干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短期化、表面化虽然某些高校在形式上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兼职教师,也开设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某些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比如应付评比、检查等临时性的活动,继而从事一些弄虚作假的、名实不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典型的流于形式的短视做法[1]。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标准化、专业化我们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医务工作者、心理学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所组成的,其直接结果便是滥用不规范的评估手段和量表,也缺乏规范的管理,最终导致从业人员的科学化水平较低。他们只是凭借一些简单的测试结论以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这样的评估结果无论是评估的实效性还是科学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1.3尚未向开发潜能转变,仅以个体咨询为主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向开发潜能转变,仅以个体咨询为主。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看重对单个学生的心理治疗与咨询,这种做法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大家片普遍而片面地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进行心理咨询”,其结果就使得某些大学生即便有心理困惑也不敢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最终让一些简单的、本可以消除的心理不适发展为心理障碍。

2有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与基础便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在育人目标以及教育内容上有着极高的统一性。倘若可以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育人实践中,不但可以提升高校教书育人的实效性、科学性,还能使这二者得以共同的发展。另外,这也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化、竞争日趋激烈化、信息传播大众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文化观念多元化、社会发展加速化的时代,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无法有效满足当前教书育人的严标准、高要求,无法创造出能够应对新形势的高素质大学生队伍。只有对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健全的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的大学生。

3有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3.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废,其应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都已经与前几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区别,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契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专兼结合的道路,选派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作为骨干,并培养一大批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服务的过程中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健康生活、交友恋爱、学习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2]。

3.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地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非仅仅进行单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地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进行取长补短,发挥二者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是咨询、辅导或者讲授。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应用心理测验、单独咨询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能力特点、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进行了解,使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贴合实际[3]。

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与能力

有机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流、合二为一的工作团队。第一,从制度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纳入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第二,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课外思想政治指导教育者队伍、“两课”教师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工作,以促成相得益彰、全员育人的稳定良好局面;第三,积极探索机制的建设,以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目标。要在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的各个方面融入育人的理念与思想,并贯穿于各个教学教育的环节。将严格管理、心理教育及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考核制度,强化师德建设工作,以便让所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以崇高的道德风范、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来教育影响学生。

4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又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苗雪.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重要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9

关键词:和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英文中叫做“harmony”,意思是指内心的平静、音律的协调、相处的融洽。以和谐为理念的教育称为“和谐教育”,即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它既是指教育内部的和谐,通过调控教育内部诸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以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它还包括教育与社会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和谐,通过外部因素影响教育使教育得到和谐发展。概括来讲,我们可以把和谐教育定义为:是以科学理论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品德、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教育机制的健康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和谐的教育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表现

1.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相融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各类受教育者具备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它在人的境界提升中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谐教育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着眼于教育如何更好地影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它要求彰显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理念,要求处理好教育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等教育系统内部方方面面的和谐关系,并在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讲,要做到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就是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从总的方面讲,两者的根本本质都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

2.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相融

“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体现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谐的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自身价值,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对人的情感、道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关怀;注重对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精神等。

“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相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它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社会各个方面得以协调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基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价值观,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的对策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角度,建设和谐的育人队伍。

作为教育者,教育方法和途径要有新的姿态,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首先要了解广大大学生的心态,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心态来授课,要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寻找思想症结的中心所在,本着平等的角度激起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不回避现实问题,认同学生的正确判断,取得学生的信任,引导他们的思想进入正确轨道。总之,要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要像子女般的爱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速成才。

2.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和谐的心理、人格。

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能否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调动大学生成才报国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并不脱离实际,而是与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发挥思政工作所特有的精神激励功能,调节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其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篇10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方法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预防与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立场,形成一定阶级所需的社会道德行为的教育形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致性,即其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其目的都是帮助大学生健全心理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成长为核心,旨在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生观为核心,旨在培养高水平的综合人才。一方面,大学生认知能力、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培养与提高则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一致地为培养综合性、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而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即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有效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即稳定的情绪和意志力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备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展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自主性发展趋势,这既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期间,多元文化、社会风化、信息化、大学生群体发展多样化、传统伦理关系异化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适应时展与改革。

(二)有利于优势互补

一方面,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特点,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开设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关注国内外大事,这有利于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可以使得大学生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更趋于合理,使其优势互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两种教育整合的意义深远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既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整合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未成熟性,正确看待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尊重大学生人格尊严,平等对待每个大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大学生。

第二,全面发展。一方面,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是合格大学生的标志;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努力发展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明确学科性质与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基础学科的范畴。高校教育者应该认清这两种教育的性质,使得这两种教育能无缝连接起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科网络。另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支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补充,实现好这两种教育的优势互补,开拓出一整套全新的整合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效率。

(三)建立健全教育整合机制

第一,统一领导,分层管理。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文件,传达教育整合精神;各级各类学校应掀起一股书记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整合热潮;各相关专业按照文件精神、学校教育整合制度严格落实。第二,规范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是这两种教育整合得以实现的中心环节。各高校应该规范课堂教学,合理管理大学生生活及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效率。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这两种教育整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想理论知识、教育心理知识及教育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应该及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严格控制新教师的准入人数,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