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55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口腔保健;口腔卫生指数;作用体现

        口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牙健康是牙、牙周组织、口腔邻近部位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性异常。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龋病、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颌面部疾病、牙齿缺失这些都是我们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院临床当中我们对患者开展口腔教育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个工作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为了验证我们进行这一工作的效果,特对我院600例口腔疾病患者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看,对其干预效果跟踪观察,总结归纳出一下心得。

       1 研究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于2004~2010年这一阶段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大概600人次,男女所占比例相同,年龄分布大致为6岁~20岁100例,20岁~25岁350例,46~66岁150例。

       1.2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所有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调查,等全部问卷填报完整后后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检查的过程都是由资深口腔医师采用新探针、平面口镜、牙周探针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的。把所有问卷人的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口腔健康检查的结果填入统一设计的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诊后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另外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口腔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所有口腔病患者再做一次完整的复诊调查,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方式与第一次的完全相同。

       1.3在口腔疾病当中口腔卫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一般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口腔中具有代表性的6颗牙,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作好相应的检查记录计算出口腔卫生指数(oHi)。oHi是用以衡量人们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其计算公式可归纳为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可以总结为: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2/3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总结为:0=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4对于调查数据的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时认为该值为低值;oHi值达到4或5时认为该值为高值;中间值为2或3。

       1.5对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中的χ2检验来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调查的结果

        通过我们把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口腔教育干预前后的口腔卫生oHi高中低值分布列成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最终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患者oHi高中低值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3.40,p<0.01),而对照组第一、二次检查差异

[1] [2] 

无显著性(χ=.,p>.);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第二次检查结果更是有明显的区别(χ=.,p<.)。

  对此次研究的讨论

       .对于口腔健康教育而言,口腔保健可以大致认为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从心理上主动采取措施,注重自己的口腔健康的行为,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果医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口腔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对口腔疾病患者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和信息传播等方式,来最终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那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在目前社会来说牙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如龋齿的严重性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就我国国内的状况而言,平均患龋率大致为%左右,牙周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以上,口腔疾病的防治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如何控制口腔疾病,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尽快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不断完成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口腔医学的目前最红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所在。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在所有患者中普遍存在护牙用品的选择和刷牙方法、时间上科学性极差,甚至存在很多的误区。如本次调查中使用牙签的比例可以达到%,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牙签的使用不仅会造成齿缝的扩大,而且也存在这很大的卫生隐患。同时大多数患者还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在牙膏的选择上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后我们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重点就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选用护牙用品,如保健牙刷、含氟和盐的牙膏、牙线,对于牙签的使用必须节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技巧,在刷牙的方向、力量、位置、时间、次数都要加以引导和指正。

       .对于所有的口腔疾病患者来说就诊不仅是一个医生医治口腔疾患的过程,同时也是患者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这个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口腔患者自身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不单单是服务于它本身,所有这些好的习惯对其家人和周围的任何人都能发生直接的影响,他们既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口腔健康的传播者。广大的口腔医护工作者应及时纠正口腔患者固有观念中的误区,促使其积极参与口腔保健活动,主动地向每一位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重视口腔卫生保健,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对于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工作意义。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2

9月20日是第25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老人,修复失牙”。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北京市卫生局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于9月13日在北京共同举办“2013年全国爱牙日口腔健康知识竞赛暨口腔健康社区行”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出席了活动,他对“健康口腔、幸福家庭”系列宣传活动进行了回顾,指出口腔健康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效果,公众的口腔保健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也促进了全社会对口腔卫生的重视和投入。今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完善口腔卫生政策,加大防控口腔疾病力度,充分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现有工作平台,逐步建立口腔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地加强口腔健康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他强调,尽管在口腔卫生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口腔保健知识还比较匮乏,防病意识淡薄,口腔疾病患病率总体上依然较高,治疗率非常低。他指出了口腔健康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号召家庭和全社会关注和重视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副巡视员张建枢介绍了北京市开展口腔公共卫生工作的相关情况,特别介绍了2011年启动的“生命全周期口腔卫生保健健康促进行动”,建立了覆盖居民生命每个阶段的、全程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12320公共卫生服务热线随时为群众解答疑问,提供口腔疾病防治的咨询和指导。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萱简要介绍了该中心在口腔健康教育和新闻宣传方面所做的工作,并了《2013年中国城市成人口腔健康知识行为蓝皮书》。该蓝皮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行为现状。

现场活动以口腔健康知识竞赛为主,以家庭参赛的形式,通过节目表演、知识问答、互动游戏、竞技比拼、专家点评等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手段,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健康价值的认识和对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视。全国口腔健康宣传形象大使谭晶在活动现场倾情演唱,并呼吁子女要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口腔健康;老年人;高龄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2-02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口腔疾患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更为严重,特别是高龄老人患有各种不同的口腔疾病,为了更好地了解辽宁省葫芦岛市老干部的口腔健康情况,笔者调查了2008年6月参加健康查体的71例80岁以上老干部的口腔检查情况,现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为辽宁省葫芦岛市老干部局80岁以上的离退休干部71例,均为男性。年龄均大于80岁,平均年龄87.5岁。

2调查方法

依照全国牙病防治技术指导组制定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标准,由我院口腔科医生进行常规口腔检查及病史询问,详细记录结果。检查项目包括牙体、牙周、口腔粘膜、颌面部、颞颌关节,口腔颌面部第六个部分,其中牙体包括正常牙体、龋齿、牙残根残冠、牙楔状缺损、牙缺失、补牙、活动义齿、金属冠、烤瓷牙、固定义齿;牙周包括正常牙周、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松动等。所有口腔疾病诊断均依据《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中的诊断标准。

3统计学处理

全部查体资料由专人核对并逐一进行逻辑检查,将所有数据编制成excel电子文件,用SpSS10.0软件完成所有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5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高龄老人整体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口腔疾病中牙齿缺失率最高,达90.1%,与既往报道一致。其次为牙残根残冠,第三为牙结石,与以往报道不符,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为老干部局离退休人员,知识层次较高,卫生习惯略好,就医条件较好有关,另外也可能与高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存留减少,无牙颌数量增加,牙结石数量减少。

高龄老人整体口腔卫生较差,牙缺失是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龋病和牙周病是影响老年人群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的两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口腔疾患发生率亦不断提高,一方面由于口腔疾病的进展性和累加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萎缩愈加严重,加上食物嵌塞,导致龋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另一方面,随着机体的衰老,老年人因受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影响,使老年人不能及时处理残根牙、拔牙、修复缺牙等。

口腔健康状态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牙缺失、龋病等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老年人的进食,影响生活质量,可引起咀嚼困难、言语受限、疼痛和其他症状,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交往不便,日常生活受限等。牙齿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进而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饮食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牙周病可因牙齿的松动、脱落,进而导致缺失牙的增加,同时也影响进食,且牙周炎是最主要的感染灶,对全身许多疾病均有影响,关系到心脏、肺和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成为某些危重疾病的重要诱因。龋齿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根尖周炎,牙龈出现瘘管,反复流脓,成为“病灶”,可引起远隔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如关节炎、心内膜炎、肾炎、虹膜炎、视网膜炎和神经炎等。

总之,口腔疾病是威胁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次调查提示必须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把口腔卫生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老年群众之中,唤起老年人对维护自我口腔卫生的自觉意识,使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4

目前,口腔病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牙齿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应重点防治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而在我国,根据各地区调查,龋齿、牙周疾病以及口腔黏膜病、唇舌疾患、口腔癌的患病率都很高。

我班按照学校政教处《关于全国爱牙日活动方案》的具体部署,以多种形式开展了爱牙日宣传教育活动。窝沟龋影响儿童牙齿健康,而窝沟封闭又是预防儿童窝沟龋的有效方法,它对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目前,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后牙窝沟龋占龋病的8090%,如果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窝沟龋的发生,既能极大降低儿童与青少年龋病患病水平,又能降低个人经济负担和社会医疗资源消耗,面对学生日趋严重的窝沟龋发病形势,我们必须提高学生对牙齿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掌握预防牙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爱牙日的宣传活动。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政教处相关文件及会议要求,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全班进行了爱牙健康教育课。

二、活动开展

1、首先利用手抄报的形式想全班同学宣传口腔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和预防龋齿的系列教育。

2、听六年级学生国旗下的演讲《如何保持口腔健康》。

3、学生搜集关于保持口腔健康的文字、图片及标语。

4、观看视频,听由牙科专家讲解的关于口腔健康的相关知识,及如何预防龋齿,正确刷牙方法的示范,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等,让学生识记并实施到生活中去。

5、张贴与爱牙日有关的标语和图片。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5

摘要目的:了解卓尼县一年级新生口腔健康状况及流行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按《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要求和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内容进行调查。结果:801名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476例(59.7%)。其中换牙798例,换牙率99.6%;龋齿426例,龋齿率53.2%;双层牙26例(3.2%),暴牙17例(2.1%),反牙4例,氟斑牙1例,锥形牙2例。结论:本县儿童口腔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其中龋齿是主要问题,其特点是城镇高于农村,农村高于牧区,汉族高于藏族。应该根据儿童牙齿发育特点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少年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口腔健康调查分析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oralhealthstatusamongthefirstgradestudentsinZhuoniCounty

Lumaocao

thematernalandChildHealthStationofZhuoniCounty,Gansu747500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oralhealthstatusandepidemiccharacteristicsamongthefirstgradestudentsinZhuoniCounty,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methods:weinvestigated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Chineseresidentsoralhealthguidelines"andthestudenthealthrecordsinvolvedcontent.Results:inthe801casesofthefirstgradestudents,therewere467(59.7%)caseshaveallkindsoforaldisease.amongthem,therewere798casesweregrowpermanentteeth,thegrowpermanentteethratewas99.6%,426casesweredentalcaries,thedecayedtoothratewas53.2%,26(3.2%)caseshaddoubleteeth,17(2.1%)casesweresnaggletooth,4caseswereantiteeth,1casewasbuddhaspottooth,2caseswereconicshapedteeth.Conclusion:thechildren'soralhealthproblemsinthiscountyareprominent,whereinthedentalcariesisamajorproblem,itscharacteristicsisurbanhigherthanrural,ruralhigherthanpasturingareaandtheHannationalityhigherthantibetanpeople.weshouldstrengthenthepropagandaandhealtheducationbaseon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teeth,advocatehealthyoralhygienehabits,sowecanimprovethechildren'soralhealth.

Keywordsthefirstgradestudents;mouthhealth;investigationandanalysis

2012年9月对一年级入学的新生进行了健康情况检查,其中各种调查资料齐全者801名。在调查中笔者负责口腔健康状况检查,对所获资料进行了整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范围与对象:全县2012年9月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801名。

调查方法:按《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卫生部2009年印发)和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内容设计检查项目,逐齿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在学生健康档案中。

统计学处理:现场检查结束后将结果录入excel工作表统计,并用SpSS17.0进行分析。

结果

人口学特征:卓尼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0'~104°02',北纬34°10'~35°10',海拔2000~4920m,全县总土地面积5419.66km2。全县辖1镇16乡,98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2012年总人口109800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

新生801名基本情况,见表1。

一年级新生口腔健康情况:在801名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者476例(59.4%)。其中换牙798例,换牙率99.6%;龋齿426例,龋齿率53.2%;双层牙26例(3.2%),暴牙17例(2.1%),反牙4例,氟斑牙1例,锥形牙2例。

不同民族新生牙病患病情况,见表3。

城镇、农村与牧区学生牙病患病情况:龋齿率:城镇儿童63.9%,农54.1%,牧区45.5%,见表4。

讨论

口腔健康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从本资料统计的数据看,卓尼县801名一年级新生中467例(59.4%)儿童有不同种类牙齿疾患,其中龋齿426例,龋齿总患病率53.2%,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重庆市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71.6%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其中龋齿45.4%,总体罹患率高于本组统计,而龋齿率明显低于本组资料数据,可见龋齿是影响卓尼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2]。

从表2的性别统计情况看,总牙病患病率男童高于女童,龋齿、双层牙、锥形牙也是男童高于女童,暴牙则是女童高于男童。从表3、表4的龋齿分布情况分析,汉族龋齿患病率明显高于藏族,其他民族低于藏族。在农村和城镇的对比发现龋齿患病率最高的是城镇儿童,其次是农村,牧区儿童最低,恰好与果强报告的结果相反。笔者认为这与现在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群的饮食结构及进食习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酸性食品的推广、吃零食次数增多、食糖量增加等方面比农村和牧区占有明显优势。牧区儿童刷牙习惯远不及城镇居民,但牧区儿童饮食中肉和奶占的比重较大,一是钙比较充足,二是咀嚼肉食品的同时增强了口腔功能,而城镇儿童虽然刷牙等口腔卫生比牧区好,但食品中肉奶的比重少,又是娇生惯养,整体口腔功能不如牧区儿童。所以龋齿率城镇高于农村,农村高于牧区。

另外,有3.3%的儿童出现双层牙,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儿童中。说明城镇儿童口腔功能较弱,可能与滥补钙剂有关。暴牙多数集中在农村儿童中,其原因尚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其中2例男孩有锥形牙,而且有其他牙齿的缺失,头发、眉毛稀疏,皮肤白净,符合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的特点,但家长均否认家族遗传史。

总之,卓尼儿童口腔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最严重的是龋齿。龋齿如不及时矫治,可影响食欲、消化和吸收功能,继发营养摄入不足,加重体格发育迟滞[3]。因此,应充分调动社会因素,加强中小学生的龋齿防治工作,加大口腔健康教育力度。同时开展定期检查,推广窝沟封闭,对已发现的龋齿及时填充,配合适当的营养干预等,从而降低青少年口腔疾病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果强.甘肃省2005年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35.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6

为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落实辽宁省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工作任务,提高我区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按照本溪市卫生计生委、本溪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2018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现将项目总结如下

一、工作部署:

2018年6月26日,区卫计局会同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协调会。

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区疾控中心、定点医院(第一医院)、各学校校医等单位共计15人,会议对溪湖区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明确了教育局、各学校、卫计局、疾控中心、定点医院的职责,并对相应的工作做进一步的要求;安排下一步健康口腔宣传进校园活动的部署工作;指导各学校校医正确填报学生信息收集表,要求各学校校医准时上报数据,并由区教育局统一导入儿童口腔项目管理系统。

二、健康教育宣传: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溪湖区卫计局、溪湖区教委联合市第一医院于2018年7月6日在全区小学范围内开展了以“健康口腔,幸福童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主要针对小学生如何预防口腔疾病、窝沟封闭项目介绍等内容展开宣传教育,采取科普讲座、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口腔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窝沟封闭的认识。

全区共设小学宣传点8个,医疗结构1个,开展科普讲座2次,现场咨询近100人次。共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宣传画20张。

三、项目进行情况:

此次项目工作共涉及学校8所,学生总数491人。截止2018年9月27日,共完成口腔检查学生数210人(目标521人),窝沟封闭学生数202人,牙齿数604颗(目标590颗)。

具体数据见下表。

单位名称

二年级学生数

口腔检查人数

窝沟封闭人数

备注

后石小学

25

19

18

实验小学

191

82

75

河西小学

35

8

8

黑金小学

12

2

2

火连寨小学

9

5

5

彩一小学

27

14

14

a

东风小学

41

9

9

河畔小学

151

71

71

合计

491

210

202

备注:a:上学期28人,本学期转走一人。

四、存在问题:

根据本溪市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工作要求,我区共需完成儿童口腔检查521人,窝沟封闭590颗牙齿,现阶段我区口腔检查210人,符合窝沟封闭要求并进行了窝沟封闭的202人,窝沟封闭牙齿数604颗,口腔检查数完成了指标数的一半,但是牙齿数已经超额完成工作指标。据定点医院反应,目前的项目资金不足以完成剩下的工作量,剩余尚未进行口腔检查及进行窝沟封闭的儿童,没有足够资金开展相关工作。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浦东新区上钢社区的3个居委,每个居委各随机抽取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00人,共计300人,进行第一次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并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0人。实验组中男72人,女78人,平均年龄(61.4±3.4)岁;对照组中男74人,女76人,平均年龄(61.7±2.9)岁。所有对象均为具有常住户籍的人口,且神志清楚,有个人独立行为能力。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口腔健康检查按照wHo《口腔健康检查方法》[2]和《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有关要求进行干预前、后的检查,内容包括冠龋的龋齿(D)、因龋补牙(F)、根龋、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等情况。

1.2.2干预措施

实验组:集中进行6次口腔健康教育和3次口腔健康检查,热线电话及个性指导则按需提供。干预的具体内容为:①每3个月开展1次个性化的口腔健康教育,形式有集体讲座、互相讨论、交流及个别解答等。内容有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方法;牙缺失修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如何正确刷牙;口腔健康与合理饮食;牙齿敏感、食物嵌塞等现象的原因及处理等。②开通爱牙热线,接受个别交流、专项指导。③制定口腔保健计划,督促实施并根据实际口腔健康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修正。④每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并实施牙周洁治、龋齿预防性充填、帮助制定义齿修复方案等。干预2年后进行效果评价。

对照组:不进行专门口腔保健指导、口腔健康检查及健康教育,患者自行门诊,常规治疗。

1.3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有293名对象完成2年干预,其中实验组失访1人,对照组失访6人。

2.1干预前、后龋齿患病情况比较

3讨论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的龋齿数比10年前增加了16.00%。上钢社区作为老龄化社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3.50%,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已经步入老年行列的老年人及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中年人来说,如何在社区口腔卫生工作者的指导下,加强口腔预防,有效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显示,上钢社区中老年人的口腔冠龋患龋率为64.00%,龋均为2.21,低于上海市73.73%和3.38的总体水平[3],也低于全国75.2%和3.8的水平[4]。患龋率及龋均均无性别差异,F的比例为20.40%,而同样指标河南为6.84%,海南为14.19%[5-6],上海市为16.07%,说明上钢社区中老年人的龋齿充填情况要好于上海市及部分省份。根面龋患龋率为21.67%,这与河南、海南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比全国57%的根龋患龋率低。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4mm)及牙周附着丧失的检出率分别是80.67%、91.33%、55.33%及42.00%,略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牙周健康率(13.67%)和上海市平均水平(14.59%)相当。

全程式口腔干预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口腔医生为主体,联合社区预防保健人员及居委卫生专管干部,充分发挥社区全程、便捷、有效、可及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口腔保健指导及服务,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早期预防,让居民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以提高居民的口腔卫生知识及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全程干预,其冠龋患龋率及牙周健康指标均比对照组有了明显改善,因龋补牙的比例达54.65%,较干预前的20.40%及干预后对照组的23.20%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全程干预对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口腔就诊行为,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本调查发现,干预过程尚不能很好地降低居民的龋齿发病率,这可能与干预时间有限,短时间内还不足以有效防止龋齿发生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全程式的口腔干预,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早期预防,实现全程口腔健康管理,是社区口腔卫生工作的未来且长期任务[7],也是职责所在。社区口腔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侧重点要有别于口腔专科医院,要以口腔预防保健为抓手,设计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能使大家接受和可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模式,借鉴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让每一位社区口腔卫生工作者都成为居民的“家庭口腔医生”,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计划,定期的口腔宣教及口腔检查。社区口腔医生要坚持医防并重,预防为主,注重全程干预,为实现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做出应有的努力。

4参考文献

王庆武,李晓瑜.口腔健康教育及必要措施干预对老年人口腔保健Kap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1,9(3):59-60.

worldHealthorganization.oralHealthSurveys:Basicmethods[R].Geneva:wHo,1997.

李国强,曹新明.上海中老年人龋齿等三大口腔疾病状况浅析[C].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71-72

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9):513-516.

王薇,杨汴生,何健,等.65~74岁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07-609.

田亚光,廖天安,谢奇,等.海南省65~74岁老年人牙齿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5):327-330.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8

全国爱牙日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状况能够反映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维护口腔健康、拥有一口洁白健康的牙齿不仅能使人显得更美丽,还能使人避免“病灶感染”、减少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症的发生。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口腔保健非常重视,公众的口腔健康状况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在我国人们的口腔健康状况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龋病、牙周疾病的发病率还较高,国家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疗一种本能够预防的疾病,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各地投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但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专家就认识到了预防口腔疾病、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建立“全国爱牙日”。

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9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建立“全国爱牙日”是我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也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宗旨是通过这项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人们的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截至去年,这项活动已开展了,成效明显。2007年6月13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人们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但是口腔保健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历年全国爱牙日的主题如下:

1989年:人人刷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

1990年:爱牙、健齿、强身;

1991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1992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1993年:天天刷牙,定期检查;

1994年: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

1995年:适量用氟,预防龋齿;

1996年: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口腔健康;

1997年:爱牙健齿强身,预防龋病、牙周疾病,健康的牙齿伴你一生;

1998年:健康的牙齿,美好的微笑;

1999年: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2000年:善待牙齿;

2001年:吸烟与口腔健康;

2002年:预防牙周疾病,维护口腔健康;

2003年:有效刷牙,预防牙周疾病;

2004年: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

2005年:孕妇口腔保健;

2006年:婴幼儿口腔保健;

2007年:口腔健康促进――面向西

部,面向儿童。

2008年:关注中老年人口腔健康。

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患者,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是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头号敌人。预计到2020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致死原因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全世界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将上升50%,患者死亡人数多达2500万人,其中190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且种类繁多、病因复杂,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糖尿病、抽烟与老化等都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不过国内外医学界公认,除遗传因素之外,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和肥胖、吸烟、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统计资料显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中80%的来自于中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肥胖症患者和吸烟人数的增加而继续呈上升趋势。

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病联盟(worldHeartFederation)于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

世界心脏病联盟是一个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非政府组织,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89个心脏病协会与心脏病基金会组成,其宗旨是致力于控制全球(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生,延长人类的寿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旨在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我国的“世界心脏日”活动自2002年开始,截至去年已开展了5届,其规模和影响逐年增大,对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的认识、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世界心脏病联盟的好评。我国历年心脏病日的主题如下:

2002年:营养、肥胖与锻炼;

2003年:妇女、冠心病与中风;

2004年:儿童、青少年与心脏病;

2005年:肥胖与心脏病;

2006年:你的心脏有多年轻;

2007年:健康体重,健康体型;

2008年:健康家庭,和谐社会。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最危险因素。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故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我国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在1959年为5.11%,在1979年为7.75%,在1991年为11.88%;在1959~1979年的20年间,我国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40万人;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我国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据估算,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多达1.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有继续加速增多的趋势;现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现有冠心病患者约1000万人,其中65%的人有高血压病史。

研究证实,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少等)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而早期防治高血压又可使高血压严重并发症减少50%。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仅有53%的人测过血压,知道自己血压水平的人仅为44%;高血压患者中服药治疗的在城市中只有17%,在农村中则只有5%;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只有4%和1%。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3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上个世纪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又在与有关部门、专家共同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并在每年的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截至去年这项活动已开展了10届,其历年主题如下:

1998年:了解您的血压;

1999年: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2000年: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2001年: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2002年:控制高血压,从社区做起;

2003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004年: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

2005年:控制高血压,防治脑卒中;

2006年:控制高血压,降压要达标;

2007年:健康膳食,健康血压。

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精神卫生(mentalhealth)是人类健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保持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精神卫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通过精神活动来完成他们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功能,一个人如果精神平衡,就能更有效地应付生活压力、进行学习或工作,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精神卫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值得追求的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为提高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公众对精神卫生疾病的偏见,普及并使人们分享科学有效的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于1992年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随后的10多年里,有许多国家参与进来,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和组织每年都会在精神卫生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唤起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重视,改变人们对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据估算,我国精神疾病的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2000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历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如下:

1996年: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学校口腔疾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35-02

1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指出: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口腔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具有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应当以循序渐进,根据年龄由浅入深,传授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认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更有效促进学生从知识、态度、信念到行为上的转变,达到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2原因

2.1缺乏专业口腔医生

目前我国的学校编制中只有普通校医,缺乏专业口腔医生,缺少最基本的口腔预防及治疗手段,使学生在龋齿和牙龈炎发病率的高峰期没有及时接受窝沟封闭、龋洞充填等防治措施,从而导致许多乳牙和年轻恒牙的严重龋坏、早失甚至牙颌发育畸形。

2.2缺少口腔健康知识

学校的教育体制都以优化教学为主,基础教育中缺少口腔健康知识和干预不健康的行为的普及。

2.3学校学生口腔保健的三项任务

2.3.1口腔健康服务:建立学生口腔保健卡、定期检查,有计划地进行治疗。

2.3.2预防龋病、牙龈炎和其他疾病。

2.3.3口腔健康教育,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与培养口腔健康的良好行为。落实不到位。

2.4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

学生的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从根本上忽略了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的统一性。

3现状

3.1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由于牙病可以造成牙痛、牙齿的缺损、牙齿及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最终导致牙齿的脱落或拔除,由此造成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形成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调查资料看,学生恒牙的龋病部位与中老年的失牙部位有明显的联系。

3.2牙齿的缺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由于牙齿的缺失,影响面部的美观,造成乳恒牙替牙期的恒牙萌出紊乱,而形成错合畸形,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的紊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3口腔疾病可并发其他疾病

口腔疾病是列于普通感冒之后,人体最易得的疾病之一,早期易被忽视,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全身感染、心肌炎、肾炎等。

3.4牙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校期间便于组织和管理,故学校是口腔保健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将口腔健康教育与学生所接受的普遍教育同步进行,使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建立口腔健康的新观念。

4对策

4.1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标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学生口腔健康水平,应根据学校口腔卫生保健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规划目标。制定长远规划,设立目标,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网络化,将其纳入教育卫生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口腔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4.2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即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健康的不利环境因素。对学校校医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教程培训。

4.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

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狠抓到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增加宣传力度,认识口腔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的知识。

5方式

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学校具有的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具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赋予了它是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

5.1课堂讲授

迄今为止仍是国内最普遍采用的学校健康信息传播方法,多在学校中使用。教师或口腔专业人士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注重授课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艺术性;同时准备相应的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概念,增强教学效果。

5.2讲座

围绕带普遍性的问题,请一名或多名专业人士作专题讲座。优点是针对性强,主讲人专业水平高,提供的知识较深入,对人们掌握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有较大帮助。

5.3示教

通过具体演示,让受听者亲自练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优点是教学过程具体生动。示教者应注意:操作示范的程序动作准确无误;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时间,在练习中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2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专业人员的预防措施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口腔预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构建健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口腔健康活动总结篇10

【摘要】

目的调查本市敬老院内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探索敬老院老年人口腔疾病防治措施,协助敬老院更全面地做好老年人的养老工作。方法上门抽样检查326名55~84岁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指数和标准参照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结果牙列缺失患病率为91.41%,龋病患病率为87.42%,楔状缺损患病率为46.63%,牙周病患病率为96.63%。结论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敬老院内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较差,且治疗率低。提示口腔及敬老院工作者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口腔卫生宣教,并实施有效的预防、康复治疗。

【关键词】老年人;牙齿缺失;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1,2〕的到来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年人口腔保健问题也已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敬老院里的老年人作为我国老年群体一部分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但目前国内较少学者关注敬老院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市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帮助敬老院做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调查组对兰州市的敬老院老年人进行了口腔健康检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包括326名老年人,均为在本市敬老院内居住期超过三个月的老年人,年龄55~84岁。其中男性187人,占57.36%,女性139人,占42.64%。共分三个年龄组,分别是55~64岁组52人,65~74岁组144人,75~84岁组130人。

1.2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检查由3位口腔临床医生负责,调查前先进行标准校对,调查中复查10%受检者用于估计检查者间的一致性,3位医生Kappa值分别为0.76、0.80、0.79,表明检查者间的可靠性很好。指数和标准均参照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3,4〕。调查项目包括牙列缺失、牙列缺损及修复情况、患龋情况、楔状缺损情况。本调查均以28颗牙计算,第三磨牙不计。调查方法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诊断标准〔5〕:①老年人群需检查纲龋,用Cpi探针探及根面有软或皮革样感觉的病损记为根龋,一个龋损同时累及冠部和根面则分别记录为冠龋和根龋;②牙周探诊:采用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Loa)。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应用t检验法进行组间比较。

2结果

2.1各年龄组老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

在326例老年人中,牙齿缺失总人数为298人,总失牙率为91.41%,总的缺失牙数为3625颗,而其中修复人数为139人,修复率为46.64%。三个年龄组的牙齿缺失率和失牙均数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三个年龄组牙齿缺失率分别为78.85%、89.58%、98.46%,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个年龄组的失牙均数分别为2.91、7.74、18.16,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个年龄组牙齿缺失修复率分别为34.15%、44.96%、52.34%,无显著差异性(p>0.05)。牙齿缺失率、失牙均数以及修复率均无性别差异性。见表1。表1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略)

2.2各年龄组老年人患龋及楔状缺损情况

在326例老年人中,共285人患龋,其中36人患有根面龋,总患龋率为87.42%,而平均龋齿充填率为27.51%;共152人患有楔状缺损,总患病率为46.63%,平均充填率为9.36%。三个年龄组患龋率分别为90.38%、90.97%、82.31%,55~64岁与65~74岁年龄组的患龋率较75~84岁组高(p0.05),但平均充填率有显著差异性(p

2.3各年龄组老年人牙周病情况

在326例老年人中,315人患牙周病,其中207人患牙龈炎,108人患牙周炎,总牙周病患病率为96.63%。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患病率和牙周炎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p>0.05),且同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与牙周炎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表3三个年龄组老年人患牙周病情况(略)

3讨论

3.1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6~8〕。建立这一标准的目的是: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人的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牙齿缺失却是敬老院老年人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口腔问题。此次抽样调查发现敬老院老年人的总失牙率为91.41%,总的缺失牙数为3625颗,牙齿缺失人数和缺失牙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失牙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且各年龄阶段间以及男女謳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整体修复率偏低,仅有43.82%。牙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除担负着咀嚼食物的功能外,还具有发音、语言以及保持颜面部协调美观的作用。牙齿缺失不仅使很多老年人深感因失牙而无法咀嚼的痛苦,甚至会影响老年人的全身健康。因此为了提高敬老院老年人健康,口腔健康的宣教力度也仍需加强,要转变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及时修复牙列,提高老年生活质量〔9〕。

3.2患龋病、楔状缺损及修复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74岁老年人龋病患病率高达98.4%,与1995年第二次调查结果比较,65~74岁年龄组患病率增加,严重程度有所加重。本调查组此次抽样调查发现敬老院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患龋率分别是90.38%、90.97%、72.31%,其中处于55~64岁、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结果与全国流调结果接近,75~84岁年龄组略低于前两组,可能是因为无牙例数的增多反使患龋率下降,并且各年龄组中女性患龋率均高于男性。其中,患根面龋人数占总患龋人数的16.91%,且根面龋的发病率与年龄明显呈正比,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日益明显,使根面龋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另外,关于敬老院内老年人的楔状缺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26人中共152人粶有楔状缺损,总患病率为46.63%,平均充填率仅为9.36%,且三个年龄组间的充填率具有显著差异性,65~74、75~84岁年龄组老年人较55~64岁组的充填率低,提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对楔状缺损这类牙体非龋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总体而言,相对于较高的龋病和楔状缺损的患病率而言,敬老院内老年人的充填率仍然偏低,三个年龄组龋齿及楔缺的平均充填率分别仅有27.51%、9.36%,这说明老年人对龋病及非龋性口腔疾病的重视程度均还不够。

3.3患牙周病情况

牙周疾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齿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性的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疾病侵犯的部位分为两大类:牙龈炎和牙周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敬老院内老年人牙周病总患病率为96.63%,其中63.38%为牙龈炎,32.67%为牙周炎,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患病率和牙周炎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同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与牙周炎的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于老年人而言,牙周病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口腔卫生不良,自理能力差,牙齿周围堆积了大量的菌斑、牙石,为细菌的聚集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先造成牙龈炎,由于不够重视进而发展为早期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牙齿松动、脱落。

综上所述,本市敬老院内326名55~84岁老年人牙列缺失或缺损、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病检出率均较高,但修复率均较低,可见这些老年人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普遍较差,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敬老院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实施康复治疗。建议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提倡使用漱口水。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半身不遂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特殊口腔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8;163(2):1489.

2杨蒙燕,周毅.上海市静安区800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2001;10(9):2635.

3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4.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1000.

5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5.

6陈月燕,席云.7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口腔感染的菌群状况分析〔J〕.新医学,2007;38(12):80910.

7王安莉.牙齿缺失与长寿老年人生活质量50例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18(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