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55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1

关键词:贯彻作用;注意事项

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融入实质上是连接法律基础教学、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的纽带。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并不能单纯分开讲述,只有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内容相辅相成,才能充分体现法律和思政的力量。

一、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贯彻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专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尽管现阶段普法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中专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对法律基础课程认知度降低。而且,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效性偏低,使学生丧失兴趣。究其本质而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和思政教育分割开来,机械地进行思政教育和法律基础教授。而二者的分开使得很多内容无法有机结合,产生一种教学生硬的问题。所以,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是将法律基础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将二者充分融合,构建一个法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渗透体系。而且,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整体观的贯彻还能充分凸显学校”树德育人“的一种教学理念。贯彻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整体观还促进了法律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往往都能渗透思想政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一种实践体现。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将教学当做一种知识传递,进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保障了法律基础和思想政治的相互融合,能够为学生构建正确三观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将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贯彻思政教育,也能从根源上为学生德育认知能力培养保驾护航。

二、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贯穿的注意事项

(一)牢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问题

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本质上就是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主导观念放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起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始终保持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政教育贯彻其中,切勿出现为了所谓的遵循学生教学主体而放弃思政教育的情况。主导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灌输”意识,而这种“灌输”意识恰恰是教师身负育人重任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待教学尊重的体现。长期实践证明,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教师往往是牢固把把握思政教育主导的教师。这是因为思政教育直接影响着法律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以思政为主导,将学生作为主体,将社会作为载体,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律基础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例如,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中感受自身责任感,培养自身良好情操,为法律基础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二)加强教材内容的思政教育渗透

教材是法律基础课程开展的堡垒,也是基础内容。由于传统法律教育教学强调了职业态度、专业法律知识教学和社会哲学等内容,忽略了思想政治整体观的实际作用。因此,法律基础教材必须结合起现阶段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融入相应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网络道德法律法治、生态道德法律法治、经济道德法律法治以及婚姻道德法律法治等内容,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思政教育的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道德法律法治的教材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公平竞争意识教育、合同法内容、职业道德内容、诚信教育内容以及劳动法等内容融入。因为这些都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有很大联系,学生的接受度也会较高。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等,让学生真切体会法律环境,最终达到道德素养培养和法律知识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加强法律和道德的融合

法律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门课程应当科学合理地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是最本质上的一种最低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所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可以让法律和道德融合更为顺利,也能真正培养奉公守法、护法知法的合格中专生。说到底,中专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就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需要将条文教育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而单纯条文教育又不能让学生彻底明白法律本质。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观贯彻为纽带,帮助法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明白法律、个人、社会的关系也极为重要。例如,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观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课程教学成果评估机制,针对学生法律素养进行综合评估。抑或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法律知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二者相互渗透。

三、结语

法律基础课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或者法律条文,其更是展现法律道德思想内涵,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法律基础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观一定要抓住思政教育主导观念,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价值,达到培养合格的,遵纪守法和道德素养较高的中专生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明伟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1]祁志钢.论法律教学的道德与价值引导作用[J].社科纵横,2013(1):134-135.

[2]刘青.关于法律基础教学中必须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8):178.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大学生心理变化法律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1030304

一、明确对象,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就是要对我们目前教育对象――青年大学生有非常透彻了解,运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来引导和帮助他们。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心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中学时期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青年大学生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过去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大学时期的学生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得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年大学生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年大学生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交往领域比中学生广泛得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四)“拜金主义”日渐成风。有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着拜金心理,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没钱就“英雄气短”。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不好意思承认家庭贫困,即使家里非常拮据,却还是经常伸手要钱用来与同学攀比,完全不理会父母已经早早地累白了头、累弯了腰。在学生中间也形成了一个拜金的圈子。就拿过生日来说,许多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的贺礼都是档次较高的运动包或鞋子等。学生之间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

(五)逆反心理较严重,自控能力不强。逆反心理是广大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人的表现欲望、标新立异的想法成为他们无视家长、老师和校纪校规的重要原因。一旦造成后果,以他们的能力又无法弥补。

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受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治安案件频繁发生,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增加,这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给他们自身、他人及其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免疫力,遏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有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有些学校的日常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还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主课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促进学校日常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求真务实,推进青年大学生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各方面的特点变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团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挖掘团组织自身的潜力,进一步培养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阵地,构建服务网络,建立和落实青年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①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使全社会都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依法办事的强烈社会氛围,建立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掌握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启蒙教育到系统教育的原则,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方式方法。1.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知道什么是犯罪,这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最低标准。而“易”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在法制教育过程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高校学生中接触法律知识最多的应该是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而我们现在所谈的法制教育是面对整个青年大学生群体,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我们的方式将其大众化,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和了解。既然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讲述一些和大学生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例,并且在讲述过程中尽量将一些法律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词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2.理解是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法律案情模拟活动则是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印象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个法律事实角色,模拟某段法律事实行为,以及该行为发生后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等等。3.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公平、公正等现代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在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上,不断改进方法,创新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通过影像资料、普法园地、图片巡展、现身说法、知识竞赛、法制文艺等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掌握法律知识。

四、结语

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思政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Socialworkphilosophyandmethodsintherol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maoSuzhi

(Henan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8)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换挡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上负面事件的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带来了高校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转型,社会上意识形态及价值观、正能量及负能量相互碰撞,也迫使他们理想信念的多样性、多变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动摇,一些负能量的思想潮流在逐步蔓延,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大学生的质疑。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认知行为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都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近期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和重要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就是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担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人的活动。引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不足。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社会环境的转变。目前,中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带动了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据调查学生接受的知识信息碎片85%来自于微信、QQ信息、电视、广播,而网络上尤其是微博、论坛上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舆论领袖”、“公知”等一些人几乎成了美国在华“第五纵队”的代名词,他们大肆宣扬中国的负面新闻,意图通过他们所控制的某些新闻媒体及网络搞乱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瓦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从而导致中国人民信仰缺失、思想混乱、人心动荡、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进而打断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进程。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意识形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出现了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世界观理念模糊,价值观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太差,没有责任心、社会适应能力太差、羡慕贪污犯的生活。“恨爹不成刚,恨妈不成玉”是部分同学内心真实的写照。

2.教育对象的转变。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7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烙下21世纪的鲜明的印记。一方面是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另一方具有虚荣自满、贪图享乐、自私自利;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太差、分子等缺点。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在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行的灌输给学生,更不能权威性的干涉学生的行为,需要他们自己对自我认知能力作出判断。另外,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这些原因都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目前,现有的工作方法又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社会工作的兴起,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及价值观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应用,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理论与现实脱节。现在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塑造一个“完美的人”,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同学们智商都没有,审美观也随着社会的阅历加深而提高,但是道德观及价值观在却在日益消减,“官二代”、“富二代”“土豪”一直是同学们膜拜的对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辅导员及两课教师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对学生学习的专业过于乐观,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科学,造成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厌恶及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反感。而将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及工作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2.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具体表现在,缺乏以生为本的尊重理念好尊重意识。(1)辅导老师霸权主义式不接地气的说教让同学们听着口不服心不服。(2)班委以开班会批斗会为主,上纲上线。(3)同学们之间没有友情,落井下石者居多。(4)两课教师的权威性迫使学生压抑心中的不满与困惑。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和手段加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效果自然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在进行融合的时候,在教学中就必须运用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的方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服务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更新的主要方向。

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视角是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是伴随着犯罪、贪腐、吸毒等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帮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最核心工作理念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在实务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估,提升自我潜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自己在生活中、解决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三大核心工作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助人自助原则”、“接纳原则”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借鉴“助人自助”理念尊重大学生的的主体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及自我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是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身的潜能力,依靠学生自身的能量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及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协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升对事物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力,这是对“助大学生自助”工作理念的落实,也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根本要求,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延伸的有力保障。

(二)强调“平等与尊重”理念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尊重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能力,社会工作“平等与尊重”的工作理念,能改变了原有教育者的霸权、权威、专制、控制的工作方法,更要凸显新型工作模式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社会工作者的眼里,每一位同学们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他们之间是平等。每一位同学无论他(她)处于多么困弱的状态,还是他(她)有多少的缺点和问题,他(她)都是人,有着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价值,因此他(她)的价值和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朋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社会工作在塑造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有服务社会的信念,协助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热爱学习。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运用“接纳原则”理念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社会工作的“接纳原则”,是保持尊重和宽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首先从内心真诚对待所有的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采取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其次,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为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伦理道德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者是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一种一贯和统一的原则或立场。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辅导员老师和政治理论课的两课教师承担,这两种教育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固化了,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以他们观念模式来驯化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当学生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的时候,辅导员老师和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很难做到对学生的接纳。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者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有机融合模式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以权威性的灌输概念,强迫大学生无条件的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采用集中控制手段,习惯于代替大学生做决定,强迫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随着学生获取的信息量的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育要求。引入社会工作工作方法,对于解决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一)个案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学生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的工作技巧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学生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社会资源,完善自我,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在学生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协助学生提高廉洁从政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促使自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奋发有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改进。因此个案工作工作方法的运用,能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单一性,增强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使其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小组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团体性协助作,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工作者的协作和小组动力过程,使参加小组的学生获得行为的改变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并达到小组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不同,个案强调的是个体,小组工作强调的集体力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成长。小组工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爱好及不同的能力可以组建不同的思想政治社团。如;充分利用学校,学院,专业QQ群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家园及时普及的基础知识;利用艺术系喜欢表演的个性,成立思想政治艺术团,征集廉政漫画、自编廉政短剧,用通俗精炼的语言阐述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大学生在参加小组活动中,借助小组力量挖掘自己的潜力,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与他人和睦相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在的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小组工作更具人性化,这样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社区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社区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社区工作是一种宏观的工作方法,以社区为主体,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展开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使社区居民认识的危害,劝导家人远离腐败贪污,还社区居民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一个“大社区”,同学们每天生活在这个“大社区”,非常容易受到校园里各种环境的影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学习环境。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现代高校通用管理模式,学生在学校与外界联系的非常少,从学生的发展趋势上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社区可以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社会调研、组织思想政治大讲堂、廉政知识宣传、思想政治演出等活动,听取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个体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树立廉洁奉公的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社会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其廉洁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学会在活动中用双眼去观察社会百态,用大脑去思考国情、民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进“社会工作”方法与理念,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才能使大学生享受社会、高校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琪涵,林顺利.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学理论北京:2010(28).

[2]屈艳红,王冬.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工作教育,2009(18).

[3]李向军.社会工作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的新视角[J].青年探索,2011(1).

[4]付栩飞.社会工作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aBC分类管理法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对众多的学生,面对纷繁杂乱的各种问题,如果分不清主次,鸡毛蒜皮一把抓,可想而知,其效率和效益是不可能高起来的。而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对象,却一定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将aBC分类管理法引入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旨在让辅导员通过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捕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对于次要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次要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工作理念,不断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aBC分类管理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按教育部规定,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辅导员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教育与管理,指导并帮助学生组织各项活动。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以上众多存在的问题,如果辅导员还是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aBC分类管理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aBC分类管理法的定义及应用领域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图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aBC分析法、aBC法则、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巴雷特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首创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收入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aBC法则是帕累托80/20法则衍生出来的一种法则。所不同的是,80/20法则强调的是抓住关键,aBC法则强调的是分清主次,并将管理对象划分为a、B、C三类。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首先将aBC法则用于库存管理。1951年至1956年,朱兰将aBC法则运用于质量管理,并创造性地形成了另一种管理方法——排列图法。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三、aBC分类管理法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就是让辅导员树立在思想管理、学业管理、心理管理、生活管理、组织团队管理、安全管理中捕捉重点问题,确定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管理,对于次要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次要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aBC分类管理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开展分析

这是“区别主次”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原始材料。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例如针对心理管理问题,要对所带学生进行大面积的排查,查找所带学生中心理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学业管理,要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准确的统计,学业警告情况收集等;针对思想管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状况调查,查找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生活管理,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熟悉所带学生家庭的各种情况;针对组织团队管理,要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困惑进行充分了解,影响积极性的因素等;针对安全管理,要统计分析所带学生有那些不安全行为等等。

2、统计整理。即对收集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统计整理,例如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严重的学生情况及人数,学业警告学生的严重程度和人数,思想困惑学生的程度和数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及人数,并按照情况的不同定义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三个等级。

3、根据一定分类标准,进行aBC分类,列出aBC分析表。各类因素的划分标准,并无严格规定。习惯上常把问题程度为非常严重的称为a类,把问题程度为严重的称为B类,把问题程度为一般的称C类。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5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结合法治宣传实际,把握依法治教的基本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丰富,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教育系统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按照省、市“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推进教育系统深入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宪法日教育仪式和内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保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遵守党内法规。

坚持结合教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与熏陶作用。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二)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根据《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意见》,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考试、进评估”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门协调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

以宣传贯彻实施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和《教育系统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部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法治教育、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

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并公布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学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法治观念提升工程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制度。狠抓关键环节,坚持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法治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与实践的需要,每年明确年度法治教育重点和学习规划,并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会前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方式,予以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和个人法治档案。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部门公务员培训总体规划,在其他各类公务员培训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要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创新培训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依法治教案例库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能力评测工具。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和从事政策法规、等工作的公务员必须接受过系统的行政执法和教育法律的专门教育或培训,具备开展行政执法、运用法律处理教育纠纷、解决问题的资格和能力。

大力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大纲,建立市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擅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全面提升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工作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选送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师名师工程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专项培训,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加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等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优的优秀教师。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中,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二)统筹推进学生法治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和课程设置方案,分学段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确保师资和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设《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课。深入推进法治教育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班团队会、社会实践、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巡讲、辩论会、模拟法庭、法治教育微电影的拍摄与展播、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展览等校园普法活动,结合安全、禁毒、国防和防止学生校园欺凌等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律进班级”“法律进社团”“法律进寝室”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用好校园网、家校通等资源,搭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以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开展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积极编写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制作普法影视光盘、普法动漫、法治宣传挂图等有关资料,供学生日常学习和参考。根据青少年学生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

加强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保证法治教育时间。探索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将学校法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与“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整体督导评估和年度(目标)考核之中,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依法治校示范校动态管理机制。对法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学校加强宣传和表彰奖励。积极创建法治校园,鼓励和指导学校完善校内法治教育的宣传栏、张贴画等,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校园环境。

(三)加强教育普法队伍建设

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在新教师公开招考中注重法治教师补充,到2020年前,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至少要有1名受过法治专业培训、培养的教师。在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中,探索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单列评定。通过新进教师培训、将法治学习内容纳入政治学习安排等,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国家和省级选拔培训、市级专项培训,在七五期间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

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加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制度建设,中小学100%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职业学校、“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从一线政法工作者中选配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进一步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健全普法联络员制度,组织引导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和社区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组建教育普法顾问团、普法讲师团等,建立完善普法人才资源库,健全普法表彰激励机制。

(四)创新丰富法治教育资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以建设省级或市级示范性基地为引领,研制实践基地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教育活动内容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加以推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一批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法治知识。到2020年,积极争创部级实践基地,至少建成1所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县(市、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发挥对普法工作综合协调的职能,会同各有关部门制作针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法院、检察院发挥优势,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安排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法官、检察官,担任实践基地的教育指导工作;支持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实践基地作为青年普法志愿活动的重要平台,推动以青少年的视角和表述方式,讲述法治故事,传递法治观念。

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充分利用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予以整合、提升,为师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优秀网络法治教育资源,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课件,探索建立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育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广告栏、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载体,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参与教育系统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教育法治宣传优秀品牌。

建立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普法工程。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推进远程法治教育发展,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能接受必要的法治教育。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五)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依据教育部制定依法治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修订我市相关评估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法治理水平。到2020年建成100所左右“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六)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支持体系

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鼓励中小学视情况配备法律顾问。地方教育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校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

四、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教育普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普法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教育普法领导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对法治宣传教育统筹规划,督促指导全市教育系统的普法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定法治工作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本部门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依法治校及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法治教育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教育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加强与综治办、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以及律师协会等部门组织的联系沟通,共同搭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1-04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反思,开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反省性的自觉意识,它要求我们批判性地检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由于基本概念的严谨度欠缺,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不足,研究者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相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构建上产生分歧的情况。本文尝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概念进行精细化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现有体系,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概念辨析

“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需要做精微考量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方法论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分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话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难以取得理论共识的障碍。

对“方法论”的通常理解是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用这种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世界观就转化为方法论。换句话说,世界观提供给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理论观点,运用这种理论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这种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因此,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观点,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时的一种视角的转换。

作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例如,突变论作为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变化的科学,它所揭示的两极共存和多极共存现象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对跃方式的质变来说,当系统处于高度稳定状态时,任何轻微的干扰都会决定系统进化的方向,所以在质变的关节点上把握事物极其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对于渐变方式的质变来说,事物变化的前途和方向是逐渐积累的,最初的分歧可能无法马上觉察,而一旦出现较大的分歧,要改变此时系统发展的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防微杜渐”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又如,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一般系统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等,使我们获得了认识事物需从系统整体和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的方法论启示。

由于理论的抽象层次不同,在把理论转变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时可以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不论一种理论能不能抽象到哲学方法论层次,凡是方法论都是在抽象的“形而上”层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

另一方面对“方法论”的解释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它对方法论的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对这个界定有两种不同的释义。一种认为,所谓“方法的理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提炼和概括后构建的一种理论形态,其内容大致包括:方法的运行规律,方法的性质、特征、作用、功能、分类等,在这种理解中,方法与方法论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另一种认为,所谓“方法的理论”,即“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在这种理解中,方法与方法论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上述关于“方法论”这个上位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一下位概念的解释。

从目前所出版的教科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多从第二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解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方法为研究对象,对诸多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作为方法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了的理论体系。如,1985年,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认为,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着重探讨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各种方法的特点、功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等”。1998年,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认为,“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方法论是人们在研究和探讨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功能、相互联系及其运用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揭示了人们运用方法时的规律性,是关于方法的性质、作用、特点、功能等内容的理论体系。”2000年,黄蓉生教授撰著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它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中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原则、方法的运用理论与操作体系等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规律性。”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具体的,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桥”和“船”,方法论具有一般、抽象和“形而上”的性质,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为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准确的。一种方法不足以冲击一门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主流,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却会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宗旨,方法论的取向可能会根本改变学科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模式梳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它的形成是学科研究深化与理论发展的标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中,对该体系的研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专题讨论,没有形成热议的问题,甚至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群体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研究论文少之又少。但是,如果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每一部研究专著都看成事实上是关于该体系的一种建构,可以认为,该体系的理论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淀,该体系的讨论应该具备了一些学术基础。

正如任何科学发展都要历经艰苦的理论探索一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形成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探索过程。

1985年,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所以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荒开山之作,是因为该书提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先后过程为逻辑线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思路,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92年,戴耀荣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运用系统论原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为线索,分别按与教育主体相关的

方法,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介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环体相关的方法,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同年,邹学荣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分别以理性教育法、感性教育法、行为激励法和自我教育法为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998年,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按工作决策、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形式、工作途径、工作载体、方法综合运用、工作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索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理论体系。1999年,由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1992年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了精心的修订。使方法论体系框架既遵循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的思路,在形式上又有所淡化,使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内容更为丰富,方法之间的整合更为合理。1999年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达到了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高点,对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起了理论的引领作用。

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具有所有科学理论发展研究中都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性,各家之说虽不乏精彩独到之处,但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性。如,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习、提高、修养等方法)、客体(调查、分析等)、介体(思想信息传播、反馈、储存等方法)、环体(优化、选择、建设等方法)四要素构建的方法论体系,虽然能够把作用于对象的不同方法进行排序和概括,但是这种构建思路只能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许多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都难于找到归属和位置;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为分类标准进行的方法论体系研究同样难以对方法进行全景性的收集和概括;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构建方法体系,由于一种内容可以要求多种方法实施更是难以避免重复罗列。

进入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在许多方面还难脱成例,但在新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应学科发展和实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研究关注新的领域、新的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扩大了方法的外延研究,提出了与20世纪90年代不同的研究思路。

2000年,黄蓉生撰著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主要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一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理论与操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来走向。架构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黄蓉生体系。2006年初,刘新庚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突出了“现代”特色,秉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注重实效性、经验性、开放性的研究逻辑,着力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方式、步骤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等手段上,丰富了各种现代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承传和发扬。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刘新庚体系。2007年,万美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要内容、实践根源、综合化趋势和具体样态,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讨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发展、借鉴发展、理论转化发展、实践探索发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方式的规律性,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万美容体系。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的梳理。并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可以得出三点基本认识:一是采取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建构思路。由于教育活动过程不可倒错的顺序性,与事物发展进程相联系的不可重复性以及事物特定环节区分的特殊性,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立的方法论体系具有自然顺畅、概括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特点而为大多数学者采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主导性思路,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共识。当然,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所提供的参考框架,也为这一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积极的思考路径和思维材料。二是不少著作都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书名。经对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检索,1984年至2010年4月,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为题名的著作共15本。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这一前提性论断的理解不同,所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大相径庭。三是为避免对方法论理解上的歧义。有的著作没有用“方法论”冠名,以“方法教程”构建其体系,其内容试图涵盖方法论和方法两方面;有的著作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虽然没有用“方法论”冠名,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实践根源、综合化趋势、具体样态等,实质上不是具体方法的研究,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学科化进程中,对其体系的建构,体现了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三种情况:一是创造出了新的理论学说,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的理论赓续,理论补正,理论体系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内容不断完善;三是在以往理论基础上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研究质量呈现明显提升。但是,由于对方法论理解的不同,对其理论体系的建构还具有较大的分歧。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发展设想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多变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方法论研究存在许多新的重点、难点、盲点和疑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研究,需要从方法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去深化和拓展研究内容。构建新的与时代步伐相适宜的理论体系。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理论拓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的深化。如,(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和特性研究,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本属性的理解、方法的内在要素及关系的认识;(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层次,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整理、分析、评估各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作用,只有对这些问题认识明确了,确定各类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结构中的位置才有可靠的依据;(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原则”的讨论,涉及确定原则的标准。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扩展仍有很大空间;(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式、运行条件和机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规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最为艰深的领域,迄今为止成果不多;(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用效果评估体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特点及科学地设置评估体系的要素和权重,提出

公平、简单、便于操作、易于普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是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外延的拓展。如,(1)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尚不足,有效应对的方法研究很少。如何采取合理方法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寻求新思路,谋求新方法,开辟新途径,针对突发事件预测发展趋势,缓解恶性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性后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2)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开拓。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谋求具体方法的进一步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网络舆情的调查方法、网络心理行为的引导方法、网络公共论坛中的言论疏导方法等,都有待深入开发;(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把握。近年来看到有研究者进行了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有研究者探讨寓教育于网络游戏,给人耳目全新的感觉。由此想到,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活动的运用还大有研究和开拓的空间;(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认识。心理咨询方法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已进入人们研究视野,但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心理咨询法的工作模式、特点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还需要进行系统性、学科性研究,这方面的成果还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痕迹。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设想。自1985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9本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命名的教材,“方法论”已经成为学科领域公认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体系的一种称谓。如果按前面的分析,虽然都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个概念,但在理解上,有的学者把方法论视为方法的集合,有的学者把方法论视为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关于方法的理论问题研究。这样,在同一个名称下,理论体系却毫无共同之处。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科前行。为此,在学界诸多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体系模式构建的大致思路,求教于同行。

第一部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理论转化为方法论的原则。如:实事求是原则,群众路线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平等待人原则,分层次教育原则,积极引导原则等,这些原则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方法论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研究对象的诸理论问题。如: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结构层次,方法的分类,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的运行条件,方法的发展规律,方法的评价系统,方法的发展趋势等。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外延领域。包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特色、经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特色、作用研究,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流派、发展变化研究第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发掘出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它们是研究者在进行系统地认识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科学手段。第五部分:按一定逻辑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诸多具体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建构,将具体方法连接成一个系统。如,或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或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的结构关系为线索,或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为标准等,其内容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组合,其实质是以方法为对象,对方法的结构层次的研究。方法的结构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具体方法得以进入方法论体系的原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具体方法在理解上应是按照某种逻辑建构起来的方法系统,其视角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方法结构层次研究,而不是单纯的具体方法的阐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203.

[2]王玄武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杜,1985:5-6.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7

关于全县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人大监察和法制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题调研。6月18日,调研组前往县平都中学、公安局、暨龙镇凤来社区、暨龙镇完小、暨龙镇中学、武平镇政府、武平镇磨刀洞社区等地,实地走访查看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了解校园、乡镇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现状。6月19日,调研组召集县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公安局、人力社保局、教委、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合街道工委、名山街道工委、湛普镇政府、双路镇政府、武平镇政府、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召开座谈会,听取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建议进行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自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丰都县委宣传部丰都县司法局关于在全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和《丰都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保障体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更加完善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进一步强化。按照统一部署,全县各部门、乡镇(街道)均成立了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基本能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定期听取汇报,形成运转流畅、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系,为全县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制度和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议事制度。制定全民普法守法考核细则,优化普法工作考核评估方式,2018年经三方评估,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93.3%,满意率83%。三是法律普及保障措施进一步落地见效。全县各部门、乡镇(街道)分别组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队伍,330个村(社区)均配备1名法律顾问,构建“县乡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三级联动网络。县政府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认真执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各部门、乡镇(街道)均充分落实经费的投入。

(二)突出普法重点对象,分类制定普法方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一是突出对领导干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县政府把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列入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学法述法和领导干部初任法律考试等制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线学法、普法考试。每年坚持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法治专题讲座,将宪法以及部分党内法规作为主体班的必修课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参与旁听庭审,以严格的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主动学法、懂法、敬法、信法、守法、用法。二是突出对广大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健全完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选聘管理制度,配备法制副校长近100人。县检察院组建“莎姐”检察官办案组,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志愿服务;县法院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消费维权进校园”活动,通过各类系列活动,青少年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突出通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邀请县内外法律专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讲座,通过标语、宣传单册和咨询台等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法律宣传和咨询,2016年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4200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6150次,发放法治宣传教育资料200余万份。累计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54个。

(三)坚持科技融合,不断创新方式,着力营造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一是创新以案释法方式,不断贴近公民工作生活。县公安局联合融媒体中心开展《丰都警视》以案释法宣传栏目,取得较好效果;县法院通过巡回法庭、庭审进乡镇(街道)等形式将审判延伸至基层,提升法律震慑力;县司法局创作《普法七字诀》,在全县各村社张贴,开展法治文艺下乡和法治电影进基层活动,开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以及“我执法、我普法”演讲比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抓得细抓得实。二是创新科技智能化普法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注重新媒体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发展和利用法治宣传教育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客户端等平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法律知识,报道法治事件。在《丰都日报》开辟了法治宣传教育之窗宣传专栏,累计刊载83期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开通“丰都普法”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207条法治宣传教育资讯,有效推动“互联+”法治宣传教育。三是利用时间节点广泛宣传,营造守法学法的法治氛围。在法治宣传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三八妇女节、“12.4”全国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大力开展专项法治宣传,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解答人民群众的法律咨询,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提升法律援助在群众中的知晓率,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上仍然不到位。一是“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认识上还存在模糊,还存在认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司法部门的事情”的错误认识,执行乏力,个别乡镇和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虚、软、弱”现象,还没有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法治宣传教育统一格局,个别司法所还存在唱“独角戏”的情况。二是仍然存在厌战心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都在持续进行,少数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未跟上,对待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麻木、懈怠、厌倦情绪。三是认识上仍然有偏差。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普法是软任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看不到眼前成绩。”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未下“大力气”,只是被动应付,重形式、轻实效,往往只是出出面,讲讲话,没有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认真深入分析研究,没有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具体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抓,甚至脱节。三是少数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仍然淡薄。个别乡镇和部门领导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到位,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少数领导干部不善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问题。部分群众遇到问题和纠纷“靠关系抹平”,不善于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短板。一是从受到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的覆盖度来看,不广泛,仍存在“真空”。大多数乡镇站办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注重从面上抓,往往习惯于在大型宣传活动上打捆宣传,发传单、照照片,完成任务,对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的覆盖度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想办法。广大偏远农村、企业、厂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仍滞后,对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农民、企业厂矿职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真空”。二是在执法工作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结合上仍存不足。有的单位执法工作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脱节,将业内行政执法简单地作为法治宣传教育,重执法而轻法治宣传教育。三是法治宣传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不丰富。目前我县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仍是以会代训、开设专栏、发放传单、开卷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科技通信媒体、多媒体网络还未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宣传教育的对象往往不易接受,效果不好。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单向传授与灌输,片面追求普及多少人、开展几次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多少资料,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比较空洞乏味,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在调动群众的学法积极性上仍需努力。四是法治宣传教育内容针对性仍显不强。有的还存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与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的契合度不紧密,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对法治宣传教育对象实际需求的研究。我们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已无法适应现有的法治宣传教育对象新的法律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法治宣传教育不足。

(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仍显不足。一是法治宣传教育专业队伍数量和业务素质不适应新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势需要。有的部门存在人员缺、履行职能弱等问题。有的部门执法人员身兼数职,执法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法律业务素质不强,法治宣传教育职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目前承担广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乡镇司法所,大部分是“一人所”,不仅承担司法行政职能,还承担信访维稳、驻村扶贫等其他工作,从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力不足。二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偏低。由于县本级财政困难,目前经费保障水平还处于偏低水平,特别是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经费补助不足,不能满足法律顾问正常工作开展的需要。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工作经费保障显得捉襟见肘。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明责任,强认识,抓落实,全力健全起“谁执法谁普法”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进一步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各普法相关单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全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特别是各部门分管领导要经常性研究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中心(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做到常抓不懈。严格执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领导干部要经常听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充分认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加强分析研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情况、依法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07-0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方法的选择决定着目标的实现程度。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1.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服务的。正如培根所做的一个比喻:方法好似黑夜里为行人照明的灯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曾形象的把方法比喻成桥或船,“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

2.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传递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娱乐活动作载体,也需要常规的理论灌输。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都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教学内容,但它却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实现,能够更有效的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少的方法技巧。

3.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成果,是因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掌握各不相同。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地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不讲究方法,只是僵化的照搬照抄,不考虑实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使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

1.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一贯思想路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制约着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深入群众,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通过言教灌输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英雄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3]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实际生活,一味地强调思想进步则很难达到目标。只有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可能会有更高的追求。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

1.过多地注重理论灌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靠理论的单向灌输,不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情感,把受教育者看成完全被动和理应服从的承受者,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的反感,甚至是抵制,直接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重形式,轻实效;耗时长、声势大,却收不到实际效果。让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误解,“大”而“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概括,完全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含义。

2.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教育者所替代。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即使是在需要受教育者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实践教育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难以得到发挥,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扮演着主角。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将活动看做与自己毫不相干,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最终无法达到教育的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忽视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方法体系中忽视了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过多地将重点放在理论的传授、文件的学习等上面,却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有利教育实施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4.现代新方法元素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容要素出现了老化现象,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1.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4]。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受教育者的具体思想状况,能够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育者要主动关心、帮助受教育者。教育者既要关心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好生活问题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5]。

2.加强对隐性渗透的运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方法,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使其成为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载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首先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各种先进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激励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让广大受教育者见贤思齐,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自我完善。最后,充分发挥各种重要节日和场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举行形式多样的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社会大众开放,让他们在其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3.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思想和文化的主力军,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无时无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大众传媒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特别是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保证社会主流政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使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融入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中,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其次,要贴近实际生活。针对受教育者普遍关心的社会和生活问题等,展开多角度地引导工作。再次,扬善惩恶。要大力弘扬正气,对各种正义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防止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4.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用心理教育的方法,给教育对象以启发和教育,排除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建立新的思维方式。首先,教育者可以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传授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对于自身某些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给予及时矫正和调整,以保持心理健康,这样才可能保证思想状态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其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就要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入手。做思想政治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就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掌握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需要等,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又可以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桥西区教育局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员法律素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将法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学习和掌握《宪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着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适应社会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广泛、持久地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 

三、学校“七五”普法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务

1、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按照县司法局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和宣传《宪法》为核心,宣传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2、 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质。 

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宪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校师生员工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深入推进法治与校园文化融合。

强化法治理念引领,把法治精神融入学校精神、办学宗旨、校风、校训等,逐渐形成师生价值自觉,最终内化为师生精神意蕴和法治思维;强化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注重将法治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充分利用校墙、走廊、电子屏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宣传氛围。

4、 积极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法律观念和提升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法治教育水平。 围绕德育与法治教育并重的要求,在发挥好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领功能的同时,注重法治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建立依法治校与德育并重的长效机制。

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国防教育法颁布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儿童节”、“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集中一定时间,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法制学习活动。

法治教育的作用篇10

关键词:评估;理论基础;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81-03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比较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作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也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正在发展中的人,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完整的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其国家政治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国外的学校非常多元化,学生的文化背景、都存在着不同,不能用某一种方式去笼统的概括,所以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国际教育。

(二)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导思想的比较

1.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共性。统治阶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教育模式。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式。科技发展为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高科技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宗教教育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宗教性。对于大多西方人来说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参加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在中国,多民族多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宗教教育在中国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国外注重渗透式教育,而中国则偏向灌输式教育。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在,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透式教育是建立在其社会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的教育,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教育气氛,实行弹性管理。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更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的灌输和规范,强调政治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者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国外德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国则相对单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深入,道德教育和思想行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各异,选择、使用的方法多样化。中国则处在研究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利用专门的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评估的参考因素还有待完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3.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比较的结论。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因为有相同的教育目的所以存在着共性,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推行的,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作用,很多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进而各自完善。又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因指导思想的指向有同有异,导致在评估体系建构、评估方法实施等方面也有同有异。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状况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发展几十年,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标体系构成这一说法,指出评估体系应该被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估指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指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组织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主体,为了实现某项价值判断而组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由评估领导决策机构统领的,由评估管理组织和操作组织具体运作评估活动的系统组织。有调控性、规范性、分权性和复杂性四个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评估目标,根据评估原则选定有利于协调各种评估力量和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操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分析法。第二,比较法。第三,效益评定法。第四,接受程度评定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具有导向作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内在含义是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评估人员进行评估时依据的标准,遵循一定的价值和目标。但是对于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标我们无法进行直接的判断和分析,这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种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集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拓宽。明确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高校学生越来越被外界新的因素所影响,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原地,把教育的内容静止在课本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应相应发生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有待明确。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是以行政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和德育评估的内容发生了重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政治的层面,而德育评估的重点则在于道德。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所以如何将二者区别开,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内容。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有待科学化。方法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的途径,越科学的方法越可以让评估的过程合理化。在当前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和高校只是在运用查阅文件等传统的评估方式。当然传统的评估方式有其优势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来固有的方法就显得不够“与时俱进”。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益的研究有待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的价值是什么,是关系到评估存在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也是评估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估价值是众多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如何让切实的效益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巨大工程,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约束和督导作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环节。中国一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走形式不落实,说的比做的多,其效果怎样,只有在评估中经过实地调研才能准确把握。所以要定期的考核评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近几年中国高校采取了专项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测,客观准确的了解各方面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的列为目标之一,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树立立体的教育观念,全方位的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如何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效果是一个难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衡量和判断,不断的加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决策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如果没有这种方向性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极易受到影响。通过评估所获得的信息最客观,所作出的分析判断也最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在此基础上的决策也最有针对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会带来经济效应。对于部分领导来说不能带来政治绩效,所以存在一定的应付态度。但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如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真正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当中,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有力的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几条措施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新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要通过多次的评估活动对比之后才能得到反映,所以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其关键环节就是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备的目标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新目标,就是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自身的质量和效力进行设立,通过新目标的设立便于人们通过对照评估目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与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差距,能够检验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运用现代的先进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传统,有些甚至只是形式工程,很少用到现代化的评估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仅需要重视原始材料的收集检查,还要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其中。当前客观现状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评估效果的目的。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帮助高校落实评估过程,不流于表面,方便管理。

3.在方法研究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强调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统一,就是要求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评估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强调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纯粹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评估范围很少,大多时候是通过定量评估的方法来评估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为掺杂了人的复杂思想所以有一定的观念性,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也就无法通过单纯的定量评估来获得结果。所以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孤立任何一方而单独评估。

4.建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主体。评估主体是指评估行为的实施者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过去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随着教育客体的多样化发展,评估主体也应随之丰富起来,主体不应当只限于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中间力量。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应加强评估主体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评估主体制度,结束评估过程以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机构和高校,以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杨.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评估方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王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3]陈炳,姚会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蔡海生,邱隆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

[5]郭政,王海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5).

[6]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赵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8.

[8]韦诸霞.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9).

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ofeducational

assessmentBetweenChineseandForeignUniversities

YanGQian

(anhuiUniversity,Hefei23000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