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十篇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十篇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21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实证调查

作者简介:王岚(1965-),女,四川泸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编号:GZYLX2011307),主持人:张旭翔。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14-06

上世纪80年代以职工大学为起点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时至今日已占据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德国、芬兰等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得不依赖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职后培训是提升高职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越来越重视,逐步开发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体系和共享平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高职教师的培训也面临着诸如培训时效性差、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了解当前高职教师培训与开发的真实情况,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增强高职教师实践技能,课题组于2013年8月份到12月份期间就高职教师培训和学习现状进行了系列的调查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以江苏、浙江及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单位,选取各院校的专职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126人为调查样本,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调查的实践可行性。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如教龄、学科门类和职称等)、目前的工作压力、任现职务以来的培训情况及对未来培训的期望等。课题组为了全面的收集数据材料,对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设有开放式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为97.6%。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中青年教师是我们本次调查的主体,他们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其素质及教学水平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但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企业实践经验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仍然较少。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教师(25~40岁)正处于职业生涯初期,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执教生涯做好知识积累,所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需要不断学习专业实践和教育技能,逐步适应和融入高职的教学生活。

(二)高职教师的压力来源

受访者普遍感觉到工作存在挑战,压力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不同职称的教师面临压力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显著。主要压力来源于实践技能、学历职称(教授级别教师职称已经没有太多的压力)、论文(著)发表等方面。

(三)高职教师职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解前沿知识方式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从表3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提高教师专业化业务水平和获得前沿知识。通过与受访者交流可知:高职的职后培训很多用于提高学历和学位,如在职攻读学位、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委托培养研究生等;不同职称水平和年龄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级职称教师以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培训为多,中低级职称教师常见的培训形式是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教学法研讨等。

(四)培训时间和次数

一般来说培训形式决定培训时间长短。调查近三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累计时间(结果见表4),我们发现,受访者大多参加的是不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其次是三个月――半年。这可能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中规定评聘讲师和副教授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达180天的规定有关。短期培训班,时间和空间上老师比较容易安排,这样既可以不影响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又能让教师们有了亲自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交流的机会。在职教师不太看好中长期培训,因为这可能会给学校、和工作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五)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目的

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学科前言知识和科研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寻求个人更好发展。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为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更要投入相当精力获得实践技能。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以在高职教师参加培训中能获得“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只有15.5%(见表5)。

(六)高职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见表6),主要是缺少针对个体的职业培训规划、培训经费短缺、高层次培训相对不足和培训方式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此外,工学矛盾是教师培训遇到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来参加职后培训,这就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在计划安排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受训的教师应该让他们少负担一些教学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在培训期间,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和项目来保障教师们的活力。

(七)高职教师对已参加的职后培训的满意度

调查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满意状况,能了解培训存在问题,提高培训效率。受访者对培训效果选择“很满意、满意、还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4%、17.2%、47.3%、32.1%,可见高职教师培训工作需加以改进和提高。

(八)教师期待职后培训能提高开发的能力

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不满意,所以了解受访者对职后培训的期待,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亟需了解的动向。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职后培训的内容一般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的,无法一一满足不同高职教师个体的多元化的需求:目前高职教师需要进行的最迫切的培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不同职别的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期望大同小异,主要期待实践操作能力、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助教作为刚入职教师教学时间不长、与学生相处经验不足,所以对师德修养的培训比较关注;随着职称级别的提升,教授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职称晋升追求不多,所以倾向于更多高层次学术交流等职后培训。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嬗变成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这种“教育软实力”。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知识半衰期”或“知识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和技能,职后培训是教育者掌握新兴技术和熟练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政府、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齐头并重,才能实现高效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

(一)政府应提高税收优惠和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

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教师从事企业实践以相应的激励和税收优惠,提供“绿色通道”。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所以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企业对于教师的培训提供税收优惠,对职业院校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中,提供的技术研发、转让、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四技”项目和举办培训班等方面取得的收入,免征或少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给予政策帮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的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的更新发展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缓慢过程,政府教育部门应当战略规划,统筹安排,需要人力、物力可持续的长期投入。芬兰和德国等职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每年有专项资金预算用于职业教师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化提升。根据《2007-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总量的发展,我国教育经费也逐年上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7%的水平。2012年我国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28%(首次实现了1993年国家就提出的达4%的目标)。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据教育年鉴数据,长三角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普通高校的经费长期高于高职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偏低且投入比例成一定波动:2006~2008年间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重比较均衡,基本上处于11%~12%,2009年上升到12.85%,但是从2010年开始,该比例又逐年下降,2011年降为12.11%。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在不断攀升,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投入明显不足,相关部门只有保证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发展才能有了经费保障,职后培训才能得到落实。

3.设计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为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和晋升提供制度保障。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的晋升要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应具备高职特色,突出“四技”应用能力,降低高职教师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要求,重视教师的实操水平和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能力。

(二)学校应合理规划教师人力资本增值战略

与其他资源相比,高职教师具有“职业性、市场性”等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师资培训要与学院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特点相吻合,既不需要超前于学校发展,也不能落后于企业技术的现状,持续不间断投入培训经费,职后培训终身化,不能一劳永逸。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力为教师提供多途径、多种类、多模式培训和企业实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职后培训措施和氛围。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管理影响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学院应以人事部门为主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后培训氛围。首先学校要制定统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引导教师个人能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职业方案,有效推进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其次学校要制定适应本校实力的相适应的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传递培训政策和信息,公开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再次高职院校需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工资待遇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职业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如减免课时和带薪培训。最后针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和专业实践需求要定期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创造型、传授型与应用型等不同方面专家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策划进行实践指导,定期反馈,不断调整培养规划,增加教师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2.重视各类培训效果评估。高职院校考量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投入-产出”效果,可参考国际通行的柯卡帕切的“四标准”:(1)学员反映。学院管理部门完整收集受训教师对每一次培训安排的情况反映,包括对时间安排、受训内容、讲课教师及主持人的水平和风格、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数据。(2)知识标准。即受训教师通过职后培训取得的有关职业实践原理、技术、技能、程序等方面的知识。(3)行为标准。即培训过后受训教师返回教学岗位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能力和工作绩效是否优化。(4)效能成果。即培训效果,职后培训对学校教学成效的影响,包括教师跳槽离职是否减少、教师收入是否增加、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是否提升、学生的成绩与职业技能是否得到提升、专业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是否提高、新生质量和报道率是否上升、毕业生向新生推荐母校比率是否增加等等。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纬度反映培训效果,总结培训经验,发现培训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3.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应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关注新的受训教师,并奖励运用较好的教师,比如设置实践创新奖、发明奖、名师品牌奖、专业带头人奖等,让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实践、应用、反馈,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的培训,才会激励对教师不断认识到教学中不足,珍惜职后培训,真正将培训成果储存起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培训效能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参加职后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职前身大都是中专院校,其师资来源主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进入、本校教工子女“世袭”进校、凭关系调入、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等,这些来源必然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实践能力低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甚至还有少数教师为专科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多、教师高龄化严重等。教师学历偏低和来源不合理、年龄老化而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高,从教知识老化和技能滞后,使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推广应用。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差距,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秉持终身学习思想与教师专业实践不断更新理念,适应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把职后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这样教师能心情舒畅地致力于职后培训,克服培训中存在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工作难题,职后培训才能不流于形式。教师不能忽略了培训的实质是提高自我、从培训中获得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获得证书或继续教育证明。

教师个体只有通过终生学习和有效的职后培训,才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完善自身心智和实践技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梁玉兰,等.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7-236.

[3]袁玉娟,李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56-57.

[4]吕倩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98-100.

[5]蒋庆荣.构建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增值平台的途径[J].文教资料,2011(26):219.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2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99-02

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办学历史不长、生源质量不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除了关注硬件建设,更应该研究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全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

新升本科院校在建设发展工程训练中心时,为了有效发挥昂贵的硬件设备的作用,使工程训练中心真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重点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本文结合新升本科院校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实践,从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探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如何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一、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现状

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梧州学院,自2007年起进行机械类专业本科招生,其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2007年,是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经过近6年的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主要教学设备1030余台(套),实训设备主要包括普通车床、刨床、卧式铣床、立式铣床、台式钻床、立式钻床、注塑机、数控综合实验台(车床)、数控综合实验台(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计算机并配备数控模拟仿真软件、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大型摇臂钻、万能铣床、交流弧焊机、氩弧自动焊、空压机等。中心开设有普通车工、普通铣工、计算机模拟仿真、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电气控制实验、钳工操作、模具工等实训项目。

本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的办学定位,梧州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质量为生命”办学思想为指导,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内的金工实习、数控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自投入使用以来,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每年接纳实习的人数逐年上升,已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共2500多名学生的实践教学。

二、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好课堂就是工程实践。现代工业制造工程训练(简称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为“学习工艺知识,训练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方法训练与技能培养、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大纲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备所营造的现代工业生产工程背景。使学生在机械工程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技能、熟悉方法、积累知识,还能锻炼体魄体质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现代机械产品制造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劳动安全、经济效益,从而建立起现代工业生产的团队意识、市场意识、管理与责任意识、安全与环保意识、经济效益意识,这是机械工程训练教学环境赋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学生从理论课堂和黑板上、书本上无法得到的。

通过实践,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潜质得到了发掘,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能够把创意设计转化为创新成果,最终达到教学与产业、课堂与工程、理论与实践无障碍沟通。

三、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多元途径探索

根据梧州学院确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实训需求,不断进行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的充实和调整,实践探索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多元途径。

(一)教学内容规范化。训练内容模块化。首先,培养兼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设计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梧州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要求和培养“宽基础、强能力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目标,摈弃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工程训练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实施综合素质训练、学习工艺知识及启迪创新思维为目的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内容体现前瞻性,整个设计过程切实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使实践教学内容符合现代机械、系统工程、信息、电子及管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制定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及所选用的教材反映并体现工业制造的先进工艺技术。其次,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易造成不同的指导教师产生明显的效果差异化,当然规范也是相对的,因工程训练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将不同阶段训练内容进行项目细分,每一个项目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包括考核办法、考核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可控性。控制好每个项目的训练效果,则保证了整个科目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不同工程训练阶段的目标。此外,为使工程训练中心的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还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学管理制度。

(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近年来,企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建立在动手实践的经验积累上,但是受制于多种客观因素,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实际,他们的主要薄弱环节就是技能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训练的基本原则及技能训练的特点,合理设置加强型实操训练项目。

结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实际,梧州学院提出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突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机械产品装配技能训练。该训练配置了常用机械工具,可同时容纳40人进行技能训练。通过机械产品装配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有关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了机械设备的组成结构,了解了机械设备原理,学习并领悟了机械零件、组件、机械及机器的概念,了解了机械构件的传动结构及原理。

(三)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机械生产制造工作氛围,梧州学院积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先后发展恒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华南船舶机械制造厂及梧州锻压机床厂等多家大型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定期选派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

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一体化,学院采用分小组大循环的形式,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过程中尽量实现工厂化管理,营造一种真实的企业氛围。同时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如何将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积极参与创新的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目的之一。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必须使学生在中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在完成各种不同阶段的工程训练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创新设计、自己动手制造,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转化为创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首先应使学生进入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开展启蒙式教育,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环境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根据培养创新能力的特点,梧州学院建成了机械创新实验室,具有慧鱼模块及部分零配件、三维仿真设计软件的创新能力训练基地。学生借助多种创新方法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利用pRoe仿真设计软件开展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创意设计和模型设计,利用慧鱼模块设计制作各种工程设备模型(如挖掘机、起重机、升船机、混凝土搅拌塔楼等)。创新能力训练室由机械教研室学科带头人负责,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不定期一些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检索文献和专利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一定数量与课题相关的科技文献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制订设计制作方案并独立加工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从研发到设计,从设计到加工出产品的整个全过程,把创新能力的方法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用敏锐地眼光观察事物、发挥想象、激发灵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目标。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1-0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习经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2]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谢谢各位领导!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3)04-0117-03

ResearchontheobstaclesandCountermeasuresofimprovingtheQualityofthenewGenerationofmigrantworkers

ZHanGLi

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partmentofXi’anpetroleum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newgenerationofmigrantworkerstoenhancethequalityofourcityisnottobeignoredintheprocessof.tosolvethisproblem,proposedthegovernmenttoplayaguidingrole,tocreateagoodsocialsystemenvironment,encourageenterprisestoattachimportancetostafftrainingandsocialorganizationstojointlycommittedtothenewgenerationofmigrantworkerstoenhancethequalityofsolutions.

Keywords:thenewgenerationofmigrantworkers;quality;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意味着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加快了步伐。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提供了有力的平台。然而农民工要真正在城市扎根落脚,必须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其在城市的稳定就业。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调查统计,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将近一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高、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

(一)观念障碍

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扎实技术,逐渐向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的转变以达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是最有可能也较稳妥的出路。中国当前现状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进行得轰轰烈烈,无数人为了职称费尽心力读研考博,论文抄袭、造假事件不断涌现。而与之相对应技术工人的等级认定却门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观念层面上有这样几点:(1)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所形成的中国人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明明中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但在实际中却对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较为轻视。(2)企业经营理念尚未转变,仍然停留在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旧思维模式上。不注重科技的创新,企业文化理念的塑造。据调查获得技术证书的农民工与没有获得证书的农民工相比,收入差异不大。现实的残酷毫无疑问影响农民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二)资金障碍

(1)新生代农民工的支付能力有限。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工资微薄,没有相应的各种社会保障作为支撑,扣除房租后所剩无几,无力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2)企业缺乏投资动力。根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对农民工的培训情况调查显示: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占2%,10%,从未培训的占71.7%。[1]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农民工工作变换频繁、流动性强的因素。据统计,南方和沿海很多企业每年新招员工占到20%,有的甚至占到40%,而且大部分公司常年招工。西安情况也与之相类似,笔者对西高新某厂调研发现,该厂全部在职员工1000余名,近五年平均每年人员流动量为三四百名左右,其中有不少人是二次进厂。流动频繁使得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愿出资用于员工培训,反过来影响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3),政府的教育资金拨付相对有限。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关注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工培训预算为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2]这些投入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而言,往往是杯水车薪,覆盖率极低。

(三)制度障碍

(1)传统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模式下,国家对城镇教育的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一方面导致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民工无论是师资力量配备还是对教育的普遍认识明显弱于城市,这是农民工较早辍学走上社会的原因之一。进城后由于身份的限制又被排除在城镇居民培训之外。(2)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对职业学校教育实施宏观领导规划的是教育部,而负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部门则是农业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因此,在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就形成了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效益低下的局面。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是农民工素质提升难以形成合力。[3]

(四)培训供给与需求存在不足

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有这样几种方式:(1)企业组织培训;(2)职业教育院校培训;(3)行政指令方式成立的临时培训班;(4)私人培训机构。现实中只有大型企业或从事电梯修理等特种行业能组织有效的培训,绝大多数企业重用轻养。私人培训机构由于较高的培训费用令农民工望而生畏。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学形式与内容难以满足农民工的真正需求。职业院校通常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教学中侧重理论化的教学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用性、兴趣性的需求脱节。政府组织的培训机构以完成培训任务甚至赚取财政补贴经费为导向,很难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而言,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接受职业培训不一定能带来近期收入的提升,加之工作、居住的不稳定性等是影响他们培训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五)社会组织角色缺位

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他们更需要适应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理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4]然而实际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民工的边缘化状态,包括工作性质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心态边缘化等等。破除边缘化、全面提升农民工全面素质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它能够全面真实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并提供一定服务,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当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两大类:社区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我国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以党政管理为主,社区福利提供也强调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进行。街道和居委会承担着上传下达的行政功能,很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就业信息引导、开展文化教育等内容,少有的一些福利服务,通常以是否为常住户口为设限原则,外来人口基本被排除在福利服务的范围之外。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工会、各种民办职业技能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农民工维权中心、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各种文化娱乐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组织。2003年8月,全国总工会宣布将尽可能多地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短短一个多月的实践,便有3400多万农民工加入了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打工地城镇工会组织。[5]然而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会在维护自身权益、个人素质提升方面作用不大,仅停留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野外旅游等内容上。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责使得其在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法律需求方面力不从心。如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愿望强烈但与创业有关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国家在创业问题上的金融扶持制度等农民工渴望掌握的相关知识,如何通过网络媒介获得有效的法律信息、解读媒介信息背后深层次法律内涵进而提升法律素质等内容,需要动员全社会的法律智力资源以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现实社会存在大量的法律智力资源,如大学生免费法律咨询、创业志愿者专家团等,有一定的支持意愿,但缺乏合理性、统一性指导与供给。因此,需要职业技能学校、农民工维权中心、志愿者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资源配置,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除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外,也和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基金组织和慈善组织,很多辅工作开展乏力相关。如何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农民工问题,促进其素质的提升,是当前工作的新视点。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具体而言,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中要找准定位,发挥应有作用。(1)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各级政府要采取激励措施,支持企业举办参与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同时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崇尚和争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2)从基础做起,打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差距,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农民工先天不足的现象。加大中小城市扶植力度,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变,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使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3)构建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生活、获得服务的权利,从而保证农民工在素质提升问题上免受制度层面的负面影响。参照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立法工作建设。当务之急是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要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6](4)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政府应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使农民工摆脱初级社会网络的影响,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让农民工在有效信息氛围中自由驰骋、选择自我人生目标并确立事业发展方向。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激励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工作

当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培训农民工一是企业负担较重,导致员工培训、养老、医疗等支出尽可能挤压。二是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表现为简单、机械、重复性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作掠夺式用工为工厂的主要收益。三是不愿为他人做嫁衣。针对这些问题,(1)适度减少企业的税负,鼓励企业设定实用有效的培训制度。地方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的设置督促企业做好培训工作。(2)加快产业结构改革,以此淘汰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生产收益中的效用。(3)注重运用企业文化管理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以企业文化熏陶人,以人文关怀安抚人,让农民工的职业愿望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培养农民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真诚地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实现双赢。

(三)以社区为依托,构建农民工有序培训环境

当前,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社会组织之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零散状态。以农民工居住地所在社区为依托,通过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社会组织的工作绩效。201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重点是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会议强调,抓紧制定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的方案。简化社区组织的登记制度,意味着我国政府扶持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会方面的决心和勇气。在城市社区中建立以街道、居委会、专业机构(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婚姻辅导等)、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救助网站。以技能提升为例,当前在用工问题上出现了这样的怪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工种人才短缺,大量的农民工学习技能苦无出路,难以寻找突破口,同时继续教育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其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信息匮乏,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而,加强企业、院校、社会组织之间密切合作,改革现有的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通过培训、教育、市场服务三方面密切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参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taFe)模式的特点,在各地结合社区人员状况建立多所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院校)和劳动者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中心可通过社区网站的形式定期向居民用工动态及职业院校情况,为居民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其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等。

(四)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特色

就目前现状而言,最能集中力量对农民工展开培训的是职业院校。改革以学历为主的培训方式,设立多层次、多样化教学。(1)面向社会,增强课堂内容实用性。根据行业技能特点、岗位需求等,设置模块化、项目化培训内容,将教育培训与就业市场、产业升级及企业需求相挂钩,动态性、科学性地安排培训课程。[7](2)师资配置规范化。可适当增加兼职教师比例。兼职教师由高级技术工人、创业能手、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设置以突出实用性为特点的专职教师招聘标准,专职教师应有3年以上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尽量避免直接从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3)建立灵活的学分制与学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分制允许学习弹性进行,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短期培训发给学习证明等。

参考文献:

[1]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培训研究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2]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3]代振华,周杏梅.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4孙学敏.从“返乡潮”到“用工荒”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2).

[5]舒迪.农民工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J].金融信息参考,2004,(9).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网络在线培训信效度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且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本着“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培训资源,搭建校内培训新体系,使师资培训工作方便化、网络化、信息化,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我校借助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的网校资源,积极拓展教师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建立校级教师在线学习中心,为全校教师搭建起同步、共享国内优质教学培训资源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结合院系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需求实际,选择参加在线课程培训,并已初见成效。解决了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法脱产进修学习的问题。通过在线培训足不出校,既不影响教学工作又能得到提高,对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为评价我校教师网络在线培训的信效度,本次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对网络在线培训平台资源及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价。统计中,笔者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对满意度调查从期望(重要性)情况和感知(满意性)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参训教师对网络在线培训的满意度评价分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依次设定为从5分到1分。问卷相关数据录入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笔者选取参加网络在线培训的教师131人,这些教师广泛分布于学校各二级学院。调查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问卷131份,并对131份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

其中,一线教学人员97人(占比74.1%),教学兼管理人员23人(占比17.5%);本科及以下学历34人(占比26%),硕、博研究生92人(占比74%);助教职称49人(占比37.4%),讲师职称55人(占比42%),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4人(占比18.6%),其他系列职称3人(占比2%);35岁及以下72人(占比55%),36岁-45岁43人(占比32.8%),46岁-50岁11人(占比8.4%),50岁以上5人(占比3.8%)。

从以上数据可知,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一线教师和教学兼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初级或中级职称且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多为升本以来学校引进的应届研究生。他们以学生的身份从一所高校毕业的同时,以教师的身份从教于另一所大学,角色转换快,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我校2006年升本,作为地方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升本时间短,教师培训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中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饱和,不宜开展大规模的外出进修培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现代社会,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建设的需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鉴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培训平台的培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优点,对实现我校教师在不脱岗、不调课的状态下实现教学、科研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

笔者根据满意度驱动因素,从可行性、实效性、资源丰富性、平台保障性、成果应用性等5个维度的8个题目进行调查,得到测评指标体系,经过SpSS信效度分析,参训教师的可靠性统计量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3(见表1)。这表明调查问卷各维度题项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参训教师对网络在线培训的满意度。

2.参训教师满意度调查均值分析

调查问卷中最高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在线培训成果与收获、课程主讲教师授课水平、培训资源丰富度、对网络在线培训整体满意度、对自我促进作用、网络在线培训视频流畅度、网络在线培训互动性(见表2)。其中,网络在线培训成果与收获均值最高,为4.74,且数据标准差低于1,说明调查问卷选择离散度低,有高度的一致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主讲教师水平很高,配套资源丰富,能有效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培训预期效果。

3.参训教师总体满意度分析

本次w络在线培训问卷调查综合均值为4.52,高于4,属于满意。这充分表明参训教师认可网络在线培训这一模式,对网络在线培训的组织、内容安排及服务上总体是满意的。各分项数据离散度低,有较高的一致性,无显著差异,也说明本调查问卷质量较高,参训教师对于题项具有较高的选择一致性。

建议

我校依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学院分别建成校级教师及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培训课程基本覆盖了我校所有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校级中心课程资源与教育部网培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学院课程资源同步更新,实现国内优质培训资源同步共享。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某一课程,从课程设计、重点内容讲解示范、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课程教学的掌控,也引起了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相长的深入思考。同时,网络在线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1.拓宽专业领域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课程的覆盖面

目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课程数为656门,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所有的学科专业门类,但类似音乐、美术、体育、农学、食品类的专业课程偏少,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时,只能选修专业基础课程,不能通过培训得到及时有效的提升。1999年至今,全国近400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多数为综合型院校[2],升本时间短,师资薄弱,且学科专业分布各有侧重点,这就要求网络在线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尽可能高的覆盖度,以提高各高校网络在线培训的有效性。

2.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进一步研发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训课程

在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发展[3],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产教结合、协同创新,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而目前在线课程仍以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为主,授课对象偏重于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高校青年教师,围绕校地融合选题的培训课程屈指可数,为迎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建议加大相关技能型演示培训课程研发力度。

3.强化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

教师有组织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接受培训、参与研究和实践教学。其中,培训是主动解决实践教学矛盾与冲突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键,是打破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原始平衡,引其建立更高层次发展水平的能动因素。教师网络在线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体及组织的工作绩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以适应新形式。教育部网络在线培训平台属于部级教育培训平台,在理论课培训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方面仍需集思广益、大胆创新,进一步服务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4.充分发挥网络在线培训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网络培训平台是师生间、学员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平台的互动交流作用,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网络在线培训平台在加强课程资源研发的同时,也要增强沟通交流作用,强化培训效果,如培训结课后,将优秀文章和作业等通过特定栏目进行展示、评价、推荐发表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沟通交流效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宋永刚:《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5/16)期,第43-45页。

[2]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高教探索》2013年第5期,第15-21页。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6.031

Collegeteachers'educationaltechnologyabilitypromotionStrategy

menGBin

(JilinpoliceCollege,Changchun,Jilin130117)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application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morewidely,educationaltechnologyandteachers'abilitytousetheability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hasacloserelationship.abilitytopromoteeducationaltechnologytoenhancethequalityofuniversityteachingandteachingreformplayedadecisiverole.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collegeteachers'educationaltechnologycapacityatthisstage,pointingoutatthisstagetheimpactofeducationtechnologytoenhancetheabilityofuniversityteachers,weproposeasystemtoestablishandimproveteachertraining,teachingresourcessupportingsounduniversity/educationaltechnologyabilityevaluationSystemimprovededuc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universityteachersandotherstrategiestoenhancelong-termmechanismtomoreeffectivelyenhancethetechnicalcapacityofteacher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teachers;educationaltechnologyability;strategy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教师的教育技术关键内容包含教师对和教学技术有相关的知识、技巧以及方式的学习、使用和总结评价的整体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关键体现在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内涵、思想、相关责任的认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体系为依据,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技术素养不仅仅包含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还应该包含教师教育技术的思想认识、知识理论体系、信息技术运用以及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等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其相应的科研成果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包含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这种模式有自身的特点,能够使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对于教师教学技术能力提升来说,不单单要从教学一个方面入手,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就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教学设计技能,同时也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学术资源检索与掌握前沿学术知识的素养。

目前,很多高校都逐渐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不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多教师不能更深入掌握如何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还是仅仅处于生硬使用阶段,没有将其与实际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与应用仍较简单,比较生硬。有些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没有建立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促进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技能。在高校教师中,对于自身的认识有偏差,不能看到自身教学技术能力存在的不足,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对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方法加以研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的阶段,还要受到高校、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改革、相关政策等很多条件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培训为主要手段,支持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在整个过程中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制定激励体制等方式,促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更好、更快的提升。

2.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制

2.1.1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训体制

很多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大部分的学校都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所以应在高校设立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以实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很多非师范院校来说,很多学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如果盲目地全体开展教育技术课程,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对于非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设立教育技术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程,这样就能有选择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的培养,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达到职前培训的目的。

2.1.2建立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与模式,让培训能够分层次地、逐层递进地、连贯性地进行。不要将职后培训演化为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更不能演变为流于表面的、娱乐性质的培训。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表面,内容枯燥、重复,使得很多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甚至很多教师对于培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因为对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涉及到教师本人工作问题,还要涉及到教师的家庭以及时间的规划等。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以及被培训者的适合范围等通知给各个教师,以便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参与的培训课程,这样能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又能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的同时,对于培训所设计的知识及内容也要科学编排。不要过分偏向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容,要重视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融合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培训还要明确目的。首先,要使教师对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有所掌握。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来解决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设立科学的方式与评价制度。因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几乎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简单的讲解式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职后培训的效果。所以,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支架式、案例式等手段进行培训教学。还有必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激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2.2健全高校的配套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决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保障与条件。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必不可少。

2.2.1增加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对于以上硬件设施的后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设备正常工作,还能促进硬件设施进一步地发挥潜在作用。

2.2.2建立健全高校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在各项硬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的软件体系,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与方法。不仅可以出资购买成熟的资源库,还应当加快学校自主开发的进程,建立自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

2.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只是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步评价。因为教师真正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应当完善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情况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以评价,起到更加有效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教育能力的评价中,可以借助于学校建立的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记录来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等信息。这样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情,使高校教师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2.4设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有必要设立网上教育技术能力交流社区,同时由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作为社区的管理者与负责者,高校教师可以就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问题咨询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也能够在社区内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沟通。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听活动,让高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开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联系,让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长期的提升。

3结语

高校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水平、效率,推进自身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必须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在现实环境下,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阻碍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信息化技术较落后的区域。因此,我们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教师特点,有区别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的进程。

吉林警察学院课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YJKY201320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8

然而,在乡村的一些学校中,“校本教研”却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是由校长或教研组长唱独角戏,听讲的教师无动于衷,根本谈不上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惑由于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沟通,成为了教学中不可逾越的盲区,教学水平因此受到极大的限制,很难谈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问题。由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着力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引导教师逐步走向教学科研之路。我校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建章立制,确保培训的时间,努力做到每一节培训课都有新的内容。

近年来,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利用学校行政会、教研专题会等形式,专题研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校本教研培训制度》等制度,对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校本教研时间不准看课外书,不准批改作业,要认真做好记录并交教科室主任检查等等,使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具体要求。学校规定,每个双周的星期一的下午4:15――5:30为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时间,教师无特殊理由,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每期开学,教科室主任都要按时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丰富教研培训的内容,提前2周通知主讲教师准备,使每一次培训都有具体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开展之初,许多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很陌生,不知从哪里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在这一阶段,我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要求教研组长带领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教导主任做新课程下怎样上课等专题讲座,引导教师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教科室主任做新课程的专题辅导,引导教师认真对待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和困惑,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校长做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引导教师以健康的心理对待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邀请州县专家莅临培训现场,讲解教育教学科研的一般方法,引导教师逐步走上教学科研之路,不再单纯地做“教书匠”。通过一个阶段的培训,教师们的观念得到了转变,新课程意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学校要求在校的省、州、县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多次上示范课、研讨课,为教师提供讨论的平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注重校本培训的实效。

三、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人人都当培训者,提升教师的专业表达能力。

在了解了校本教研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后,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当培训者的角色,明确要求,每一名教师参加县、州、省等级的培训回校后,不仅要上交个人的培训心得(总结),还要承担培训工作,在全校教研会上做经验交流或专题讲座,对于一些学科,如语文、数学等,还要上好公开课、研讨课等。教师在交流培训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培训的目的具体、明确,培训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们不再感到做培训者的困难,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文章和论文。

四、经过校本教研培训后的变化。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经过深入的研究,促使教师的意识行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有了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逐步了解了新课程理念,并能自觉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参加培训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或论文,写作论文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几年,每年都有很多篇论文或教学设计获得州级、省级、部级的奖励。如在州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结题的过程中,我校就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倾听、交流、协作与分享》,该书被列入部级“教研训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丛书”系列,获得了省州专家的高度评价。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们了解了新课程理念,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主动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主动做平等中的首席,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上教学公开课、研究课成为了常态,参加教学竞赛课的热情也逐步高涨,一些教师在县、州竞赛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反思上,主动反思在教学中的得失,教师们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如《我的学生长大了》、《灵机一动、快乐教学》、《学生的进步就是你的快乐》等等。很多教师能主动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容器,他们能主动参与,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多数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们不再怕老师,他们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烦恼都愿向老师倾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如笔者所任教的一个班,在接手是全校最差的班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年平均成绩缓慢的上升了3.5分,今年的平均成绩大幅攀升了13.4分,赶上了同年级的正常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们不再只单纯的看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们俯下身子,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课题研究,讽刺、歧视学生的少了,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能看到更多的是激励性的评价。家长的满意度也大幅攀升,近年来,我校的学生人数激增,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开展的校本教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我校校本教研培训的经验反思。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9

关键词:社区学院;建设;指导;培训;发展

2011年5月句容市成立了社区学院,为全方位提升全市社区教育水平,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2011年11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省级社区学院创建的验收,并于同年12月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复检,被正式确认为江苏省标准化社区学院。句容市社区学院的创建有力促进了全市社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推进了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进程,全市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学院成立两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共识:

一、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学院切实可行

学院依托江苏电大句容学院为主体组建,与句容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电大句容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句容办学点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学院为独立法人单位,明确编制为6人,任命了院长、副院长(兼任),设有社会培训处,配备了主任、副主任(专任)。制定了《句容市社区培训学院章程》、《句容市社区培训学院岗位职责》《句容市社区培训学院管理制度》等,奠定了学院成长、发展的基础。目前承担着全市社会教育、成人培训、成人高等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相关教学任务。在推进社区学院的工作过程中,开放教育、高职教育、教师教育、社区教育互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学院综合办学效益得到初步显现。

二、在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上社区学院大有作为

(一)发挥指导功能,服务基层社区教育需要

1.开发社区教育草根读本。学院将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并下发了《句容市社区教育乡土教材编写规范》,针对编写过程中的问题,定期组织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形成解决办法,优化课程内容编制。在江苏省首批优秀乡土课程(读本)评选中,我市获优秀组织奖,全市有12门课程获奖。

2.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发挥业务特长,制定了《句容市社会教育课题研究指导管理办法》。指导各社区教育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提炼研究课题,以课题实验引领实践工作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市共有10项江苏省社区教育立项课题在研,在学院的组织下,召开了课题开题培训会,中期进度汇报交流会,其中2个已完成结题申请。

3.服务培训质量需求。积极参与各乡镇(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举办的培训活动,提供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服务,并指导培训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4.推动数字化学习。社区学院主办的“镇江·句容学习在线”,是江苏学习在线首批七家联盟建设单位之一,学院坚持做到以制度为保障,推进网站建设;以质量为核心,提升网站内涵;以服务为手段,推广网站应用;以宣传为手段,聚集网站人气,目前网站注册人数已达1966人,已取得学分的用户达605人。

(二)开展自主培训,提升社区教育办学质量

学院组建并完成基础设施更新后,便主动走向社会,推介自我。依托学院网站、部门、社区、企业、单位教育培训信息,针对学员学习需求,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培训服务,做到学院教育资源全面向社会开放。

1.以社区课堂为阵地,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和讲座。将“市民讲坛”活动的开展,作为发挥学院功能,促进市民素养提升的重要工作来抓,聘请了市内各行业专家成立了社区教育讲师团,并与市委宣传部、教育局、妇联、文广体育局、新闻中心联合召开了隆重的聘任与开坛仪式,举办了市民法律知识讲座、老年书画培训、老年人计算机培训、普通话知识培训、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深受居民欢迎。连续两年承办了句容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社区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开展技能性培训。组织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十字绣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插花技术培训等项目,不断满足群众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需求。

三、推进学院内涵持续发展重在标准化、特色化

句容社区学院已经启航,但与学院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要再细致,经费保障需加强,人员配置要增加,师资队伍要完善,设施资源需发展,特色创新上要努力等等,目前学院的发展重点是:

(一)发展定位科学化。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定位学院的发展是构建完善我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学院要“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就要建设成为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中心;学院要“指导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就要建设成为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中心;学院要“构建广覆盖、分层次、有特色的终身学习平台”,就要建设成为远程网络学习中心。三个中心建设的落实,将为学院功能的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日常管理制度化。针对学院开展社区培训、进行社区教育研究、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指导的工作职能,切实完善现有的工作制度,并针对新的需求建立新的工作制度,以保证各项工作有标杆,能正常有序落实。

(三)保障机制规范化。推进社区学院建设与功能的发挥,人力资源和经济实力是基础。在队伍建设上,要首先抓紧抓好“培训者的培训”,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加强现有队伍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在经费使上,要向培训活动的组织开展倾斜,保证社区教育活动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资源建设现代化。在进一步完善社区学院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同时,主动对接社会有关部门,努力推进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升资源整合利用的效能。继续完善“镇江·句容学习在线”的建设,依托江苏学习在线的硬软件资源,加强本土特课程的开发。促进市民学习制度的完善,引领市民开展数字化学习。

(五)项目活动特色化。在逐步做到培训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要着力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指导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一镇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举措,以项目为纽带,链接起地方特色、社会资源与居民的需求。(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职社科)

数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篇10

教师的教育技术关键内容包含教师对和教学技术有相关的知识、技巧以及方式的学习、使用和总结评价的整体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关键体现在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内涵、思想、相关责任的认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体系为依据,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教学技术素养不仅仅包含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还应该包含教师教育技术的思想认识、知识理论体系、信息技术运用以及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等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其相应的科研成果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包含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这种模式有自身的特点,能够使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对于教师教学技术能力提升来说,不单单要从教学一个方面入手,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就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教学设计技能,同时也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学术资源检索与掌握前沿学术知识的素养。目前,很多高校都逐渐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不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多教师不能更深入掌握如何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还是仅仅处于生硬使用阶段,没有将其与实际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与应用仍较简单,比较生硬。有些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没有建立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促进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技能。在高校教师中,对于自身的认识有偏差,不能看到自身教学技术能力存在的不足,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对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方法加以研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的阶段,还要受到高校、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改革、相关政策等很多条件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培训为主要手段,支持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在整个过程中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制定激励体制等方式,促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更好、更快的提升。

2.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制

2.1.1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训体制

很多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大部分的学校都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所以应在高校设立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以实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很多非师范院校来说,很多学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如果盲目地全体开展教育技术课程,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对于非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设立教育技术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程,这样就能有选择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的培养,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达到职前培训的目的。

2.1.2建立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与模式,让培训能够分层次地、逐层递进地、连贯性地进行。不要将职后培训演化为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更不能演变为流于表面的、娱乐性质的培训。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表面,内容枯燥、重复,使得很多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甚至很多教师对于培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因为对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涉及到教师本人工作问题,还要涉及到教师的家庭以及时间的规划等。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以及被培训者的适合范围等通知给各个教师,以便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参与的培训课程,这样能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又能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的同时,对于培训所设计的知识及内容也要科学编排。不要过分偏向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容,要重视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融合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培训还要明确目的。首先,要使教师对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有所掌握。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来解决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设立科学的方式与评价制度。因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几乎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简单的讲解式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职后培训的效果。所以,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支架式、案例式等手段进行培训教学。还有必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激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2.2健全高校的配套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决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保障与条件。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必不可少。

2.2.1增加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对于以上硬件设施的后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设备正常工作,还能促进硬件设施进一步地发挥潜在作用。

2.2.2建立健全高校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在各项硬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的软件体系,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与方法。不仅可以出资购买成熟的资源库,还应当加快学校自主开发的进程,建立自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

2.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只是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步评价。因为教师真正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应当完善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情况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以评价,起到更加有效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教育能力的评价中,可以借助于学校建立的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记录来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等信息。这样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情,使高校教师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2.4设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有必要设立网上教育技术能力交流社区,同时由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作为社区的管理者与负责者,高校教师可以就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问题咨询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也能够在社区内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沟通。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听活动,让高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开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联系,让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长期的提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