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2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文化功能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内容、理念、方法和语言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学在具有技能教育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文化教育功效。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

一、提高高中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背景

在一个人的学历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时间周期长,内容繁多,做题技巧多种多样。但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数学,仍没有掌握数学的本质。学校教育中,功利性明显。学生为了考试,对数学机械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一旦解题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比当时记住要快很多。当前,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可是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行业的人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考试,按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

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

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

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要把学生学习数学、接触数学的时空拓展到任意空间,任意时刻,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载体。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让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不断搜集素材,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触手可及。

中学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否具有较深数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优劣,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克莱因(Kline).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2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科学意识文化素养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就可以把化学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要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发展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化学知识的浩瀚丰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改变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和科学感召力融合在一起,使化学教学面向社会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把那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化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反复讲解,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对学生阐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

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四、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形成科学应用意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应用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意识,树立相信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为科学发展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一个重点。化学教学需要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应用意识,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先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应知道这些化学现象中蕴含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开发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应该应用化学知识,思考探索如何使这些排放的气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学活学好。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由于乱开发和盲目上项目,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发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科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化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3

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文运用了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各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人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浅谈一管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新词汇。但“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词汇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我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这一发展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可以告诉学生体育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升学、达标问题,还有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更有向“更快、更高、更强”进军的体育大家庭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如初中升学考试,体育要加试算分,于是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无奈地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练,偏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颇。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课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犹如老僧做禅,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竞赛性强的项目,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

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

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而言,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对运动技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运动伤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信心。针对这此问题我大大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的力度。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我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注意对体育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己成为体育教学追求和探索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先天条件造成了各种差异。譬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借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五、培养体育道德,坚持“道德”第一

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着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如臭名昭著的英国足球流氓;屡禁不止的兴奋剂丑闻:学校里也时有发生强占场地现象;在身体接触密切的运动项目中,如足球、篮球有意识地恶意报复性伤害等。这些都极大地困扰着体育运动,危害着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恶劣的行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来说是个别现象,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低估。如每学期的运动会或小型竞赛,学生们都表现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同学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大学生;素养教育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应当加强课堂内的教育。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无论从学习时间方面还是从学习习惯方面来讲,课堂内的学习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当仁不让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来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作为公共课,让工科的大学生普遍接受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先让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课程,都要认真设计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设法打消大部分工科学生头脑中对于人文课程养成的习惯性的轻视和厌倦的定势,要摆脱中学为了高考而养成的对于文科学习“背”的恶习,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就是一个目标:让工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人文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恢宏华美的殿堂,不需要死乞白赖的拖着后生小子们去掌握,而只要真的把我们的青年人领到中华文化殿堂的大门,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崇拜和欣赏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工科的大学生认识我们的中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体会性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人找寻到了某种体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就可以了。中华文化其实常常就是一种意境,中华传统的教育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意境,一种孔夫子抚琴而歌的意境,我们工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就应该追求一种意境,而不要单纯的追求分数和所谓的知识教育。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来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一定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万万不能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否则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就不大了。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乃是学之学问之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精神与智慧的载体,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面祖宗?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总体说来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为人处世、人性修养、精神气质等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五千年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形式留存下来,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重要著作。这些经典论及孝悌、诚信、友善等道德伦理和规范,以其通俗性、可读性、隽永性流传于世,渗透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中,供后人学习和领悟。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提升自我修养,积极对待人生,是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与思政课程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学会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家庭是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和组织形态,每个家庭的信仰反应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信仰形态。儒家认为仁爱始于家庭,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从家庭亲情中培养起来的,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普爱天下人。所以孔子说“孝睇”是“仁之本”。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而去爱别人,古人谓之“悖德”。《弟子规》是做人的根基,若能“入则孝,出则悌”,自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若能“谨信,爱众,亲仁”则修身、处事与接物,自能进退有方。如此身修家齐,自然国治天下平。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点滴即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在家庭、学校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人生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礼仁博爱的价值观,带动良好社会风气。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而是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公民。给予青年学生关于人生、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引导与帮助。所以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作为一位社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调适心理状态,圆融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了《弟子规》,学生就会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学了《大学》,就会悟到修身对家、国、天下的重要影响;学了《中庸》,就会体会到人应该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应该如大地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各方面的人和不同的意见。宽厚之道包含了宽容待人,理解他人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善、注重和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今天,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相处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这些对于当今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避免人际摩擦,增强学生人生智慧与职业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孔子曰:“言必诚信,行必中正。”诚是信的前提和基础,信者即是诚者的典范,孔子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人生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既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素质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准,又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标志。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三)奠定人生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个人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民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高职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契合方式

(一)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且大部分学校重视学习的实效性,希望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密切联系,因此很多学校都有重视专业课程,忽略人文素养课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为零,这在理工科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要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完善课程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动手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从课堂中接受教育,而且更愿意从课外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其中,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比如,可以举办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月;定期开展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比赛活动,汉字书法、中国绘画、文房四宝、传统手工、围棋、中国武术、古典乐器、传统中医、茶艺茶道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些精粹都能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青和积极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院成立了武术协会、茶艺社等学生社团,由教师定期指导培训,在2015年重庆市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结合学院“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学院基础教学部打造“上善大讲堂”作为一档提升人文素养、营造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节目,自2013年10月成功举办以来,每一期都给全院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大餐,凝聚了大量的人气。作为高职类工科院校,这些活动形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同时,每一次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参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重视高职院校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是以德行为根本发出来的一种优良文化,学习理论与身体力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导学生学知识要先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学教育中经常需要学生对经典内容能熟读成诵,而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开发智慧的好方法。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探索与实践;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49-02

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和办学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掌握依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新时代下学徒制等措施和模式,然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熏陶,难度较大,研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策略,实践研究策略,确有意义。高技术高技能性人才如果素质不过硬,那么会影响技术技能的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会打上折扣,培育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十分重要,两者相辅相成。

一、当前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状况

文化素质不仅是学校给予学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所接受到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其中内容包括有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文情感淡漠,比较自我。生活在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只要不关自己的事,那就“高高挂起”,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不是我弄的”、“不知道,反正不归我管”等等。(2)历史、文学知识欠缺,学习目的不明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试题有:西游记中主要人物有谁?豆蔻年华中豆蔻是多少岁?端午节习俗和由来?面对这些历史和文学常识,众多考生冥思苦想,不知如何回答。(3)社会交往较差,我行我素。上课来,下课走,与同学不交往,与老师不交流,手机成了学生最亲密的人。

二、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针对当前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荣辱观,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十大节庆”活动打造声势、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掀起主题教育活动高潮,提升学院社会声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1.“新年之约”主题教育。活动在元旦佳节之际,各院团总支要组织一年级各班级召开“忆过去、话未来”主题班会,让每一位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全面总结,对来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展望并做好规划。指派辅导员深入挖掘“元旦”内涵,编辑制作宣传板,让学生了解“元旦”来由;为了增强活力、营造喜庆氛围,各院团总支举办小型文艺联欢庆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年度规划,精选优秀规划进行评奖表彰;做好《团员青年成长手册》“新年之约”主题教育活动写实工作[3]。

2.“缅怀之思”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时刻铭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缅怀先烈先贤活动,继承革命先烈先贤优秀作风和传统美德,引导团员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拓创新,勤奋学习,行知并进,安家报国[3]。主要活动内容如下:组织学生代表、学工队伍代表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或纪念先贤活动,邀请学校领导参加;组织开展“缅怀之思”主题征文活动。

3.“端午之忆”主题教育活动。缅怀爱国诗人屈原,把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融入到诵读屈原名篇中去[3]。开展以诵读《离骚》为主要内容的古诗词朗诵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各分院团总支举办以诵读《离骚》为主要内容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分院选派代表队参加学校举办的诵读大赛。组织举办“品粽子、话粽叶情”学生代表座谈会,畅谈心得体会。

4.“劳动之荣”主题教育活动。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载体,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与幸福。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各分院团总支组织开展“劳动之荣”主题演讲活动,唱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队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演讲大赛;组织开展“美丽校园、清洁使者”清洁保洁行动,对学生公寓、教室、花坛草坪、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和整治,确保校园的干净整洁,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做好《团员青年成长手册》“劳动之荣”主题教育活动写实工作。

5.“五四之魂”主题教育活动。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四“精神,立志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主要活动内容如下:由于学生在高中之前,迫于学习压力,他们对团的了解不多,团员意识教育淡漠,许多团员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学生。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团员归宿感,体现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分院团总支组织教唱《共青团之歌》等,学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让广大团员青年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检验学校《双百励志教育》成果,在四月底举办全校性“五四之魂”大型歌咏比赛,必唱歌曲为《共青团之歌》,自选歌曲在《双百励志教育》歌曲库中遴选,通过歌咏比赛,使校园到处充满歌声,使校园活起来,集中展现我院团员青年的良好精神面貌。

6.“爱党之情”主题教育活动。以7月1日建党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党史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各分院团总支自行举办党史、国情报告会;举办全校性“中国梦、学子梦”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组织举办“歌唱祖国”红歌会。

7.“中秋之韵”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中秋节期间,各分院团总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认同、喜爱和过好中秋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各分院团总支组织举办“中秋之韵”主题征文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品月饼、话中秋”为主题的赏月活动,减缓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以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组织举办“中秋之夜”茶话会、座谈会、文艺晚会、游艺活动等,活跃节庆氛围。

8.“感念之恩”主题教育活动。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9月10日教师节前,组织开展“感念师恩,诉说心声”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用学生的感恩之心,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激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主要活动内容如下:举办“庆教师节、迎新生、军民共建”大型文艺晚会;组织学生开展“感念师恩”系列活动。

9.“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百善孝为先,为了秉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9月9日“重阳节”来临之际,要着力开展“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挖掘和弘扬“孝”文化。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从内心去关爱老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充分挖掘“孝”文化内涵,搜集古今典型“孝”案例,制作展板;各分院团总支组织学生收看《寻找身边最孝少年》节目;组织学生深入到学校老干部、离退休教师、遗孀家庭开展敬老爱老帮扶活动;组织开展“孝”文化征文活动,

10.“爱国之怀”主题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陕西发展好的时代主旋律。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各分院团总支要大力开展国庆庆典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活动内容如下:各分院团总支组织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举办“迎国庆”书画、摄影、手工艺制作大赛。

三、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文化素养逐步提高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近三年,受众面广量大,有近20000人次参与了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之前有了明显地提升,表现在:(1)通过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普遍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2)通过座谈和征文活动,填补了学生在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3)每周一个小活动,每月一次大活动,充实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和手机相处的时间少了,有益于学生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延龙,李世荣.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14):41-4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素养高职英语教学

1.引言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显得极为重要。高职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其活力在于自身的特色,主要培养具有复杂的职业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中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的现象。在高职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学习中不断获取人文科学知识,逐步形知识结构,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关人文知识内涵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还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对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基本功,更要重视学生良好的修养和品德;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具备运用知识时自身具备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感;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更要看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批判地看待中西文化。要培养出具有高人文素养的高职人才,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树立以人为本和全人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化为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3.1充分利用教学材料,挖掘其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的侧重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法知识点的学习,更要挖掘教学材料中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首先,要利用好听说材料。在听力中会听到很多关于日常生活的对话,这些语境比某些口语材料还要真实。在学习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这些隐藏在日常对话后的深层文化,并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要利用好阅读材料。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涉及历史、地理、天文、文化、体育、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差异。如在讲解找工作(applyingforaJob)的阅读部分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和理解,然后分析中西方找工作的态度、方式及面试中提问的问题等方面的差异,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为学生找工作及涉外事务活动的成功开展奠定基础;再次,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学习中。可以搜集学生感兴趣或当前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组织和总结,对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因此,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就是一个人文素养高,是具有人格魅力、人文精神并能影响他人的人。首先,教师要定好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做事”的教育中,即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通过做事学会做人;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英语教师要了解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对教学中涉及的文化背景要了解透彻,并准确把握其中的人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提供指导。教师自身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就无法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英语的学了单词和语法的障碍之外,对背景知识和人文性的不理解也是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内容的学习中发现其人文性,并通过对其的学习和内化,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能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否有效提高到一个重要方面。

3.3建设人文氛围浓厚的课堂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氛围和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隐性课程。首先,要形素养浓厚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人文素养获取和培养的最直接途径,教师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提高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学生要及时反馈,营造满足学生需求的、轻松和谐的,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助互学的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氛围。只要营造出人文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乐于参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英语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另外,开展多种活动如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等,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是课堂学习的延伸,组织好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动动的练习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展示才能。组织竞赛和比赛,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读书活动等,创造人文性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

4.结语

英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英语学习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挖掘其人文内涵;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创建人文氛围浓厚的课堂和校园文化,用浓厚的人文环境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和学校教育中共同努力,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Kramsh,Claire.LanguageandCul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素养

1.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各门外国语言学习的热潮,而我国的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学把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要深刻反思作为客体的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作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抓住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这个关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1]

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体现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保证;信息素养指教师获取信息并内化传播给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确保熟练地掌握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信息并加以综合创新;人文素养指教师自身具备的道德情操、文化底蕴,主要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深入考察探究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有关问题。

2.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2.1有利于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

大学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元化,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再加上大学生急于体验社会生活,将大部分时间用到社会实践上,很少去关注读书、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当然这跟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观念联系密切,大学语文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僵化。所以,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用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带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2.2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大学为全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场所,学生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汲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掌握更扎实的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的前提下,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比较倾向于选择教学方法灵活、知识广博、授课内容深刻、热爱和尊重学生、有亲和力、通过课程学习或课下交往能够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教师。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要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2.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从两个方面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可以带动一大批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将渊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改变教学观念,带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开拓一片新天地。

3.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素养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3.1专业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保证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才能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严峻的形势,积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3.1.1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图书,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要根据时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备课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加新的学术思想,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1.2增强专业理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文学的创作、研究以及批评等文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首先,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依据基本的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明确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完整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全面、系统地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把握好文艺学这三个分支的关系,并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全面、系统地习得专业理论的精髓;再次,文学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学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专业理论;最后,增加人文社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

3.1.3强化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一颗对学科学术研究保有热情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学科影响广泛的研究活动,使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此外,教师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提升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2]

3.2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给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繁杂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拥有辨别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3.2.1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自我研修,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相辅相成,建构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

3.2.2增强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获得、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通过自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合理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2.3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在主动提升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同时要做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合法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强化自律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遵照国家的法律要求,正确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3.3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基础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才能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

3.3.1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外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坚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操,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传授给学生真知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做到言传身教,如此,才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合格大学生。

3.3.2拥有渊博的知识

文学是审美的、诗意的、艺术的,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大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相当的、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提高学生识别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3.3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在做好备课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方式,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注重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温馨、默契的课堂气氛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默契和谐、丰富多彩。[4]

4.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作为传授人文学科知识的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新时代下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信息素养。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时代感悟,润物细无声,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明泉.略论高校教师素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78-81.

[2]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27-30.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9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丰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进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院校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塑造自身良好的文化气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1]。同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院校学生的行为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就是对院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对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内心情感进行教育。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观念,使院校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提升审美,融入审美,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院校学生还可以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表演、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加强院校学生们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加身体锻炼,使院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对院校学生发展的作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为较高的就业率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只要着重培养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行了,而思想上的东西看不见、抓不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不大,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二)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提升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职生活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于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学习效果有限,很难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减弱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课程,导致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对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想要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首先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更新院校领导的教学理念。只有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力度提高了,才会针对院校在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应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院校学生对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要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摆在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等重要位置,促进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以及审美教育协调发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

高职院校教师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方面,起到一个带头引领的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性格修养等方面都对院校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提高院校老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人文精神和审美艺术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去,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很重要[3]。首先,高职学校可以开设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课程,例如,文学、史学、审美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加院校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做好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在人文和审美方面的建设,例如,在班级的墙上挂一些关于人文和审美的图画,在校园建立文化长廊和人文景点,粘贴宣传海报等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让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艺术很好的转化成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院校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让院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要为院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审美艺术氛围,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院校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从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廖娅丽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冷和平.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是一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可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也都能获得显著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英美文化课程也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英美文学的教学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缺乏对英美文学教学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以往的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大班讲座的形式。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英美文学较之于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教师在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再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教师采用填鸭式以及讲座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最后,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视传授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法或者是语言知识,但严重忽视对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的挖掘,这也成为阻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高等院校要想改变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要论述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塑造以及道德情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水平日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国外相关领域的人文知识以及素养。所以,在高校的英美文化课堂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向大学生传播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习俗等。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1.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英美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英美国家的语言精髓,学生通过对英美国家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获得直接的英语语言材料,深切地感受到英美文学所蕴含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大大地提升英语水平。此外,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某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对国家以及民族的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的反映。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对英美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有全方位的理解,使视野更加开阔。

2.提高大学生的品位

英美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弥尔顿等。大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品位,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完善。此外,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教化功能,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增长智慧,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净化灵魂,提高情操。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中塑造出的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大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使其具备坚强勇敢、美好善良等优秀品质。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便传达出对冒险精神的推崇。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灵活、熟练地应用英语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更需要他们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应提高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美文学作品涉及英美国家的各个方面以及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对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有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大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对西方文化进行审视,从中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阶段,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较大。其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英语人才的重要一环。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1.提高对英美文学的认识

现阶段,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高等院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宗旨有个重新的认识,意识到英美文学课程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显著的提升。

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性质及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大学生认真品读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以及阅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学质量的好坏,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高低,则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不断地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应当密切与国外高校学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英美文学的专业教学构建更多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提升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

3.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课程内容,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实践,创新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英美文学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夏庚华.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