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6

文化素养培养篇1

一、对人文素养的审视与认识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从外延上还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国家未来软实力提升的希望,我们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呢?我们要改变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责任,不是只仅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只考虑升学应试问题,而应该抓好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的人认为现在先抓升学,到了大学再抓道德,人的成长的关键期也就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在中学时期,一旦人的价值观形成了,就很难再改变。所以,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人文素养的培训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以文化做支撑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是为了升学、解题的工具,而应使学生接受足够的人文教育,成为人格发展健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要具备人文教育的气息和环境,而人文气息和环境的营造要依托于学校文化的整体建设。人文教育的前提文化是支撑。人文教育需有一个大的人文教育环境。学校要规划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从学校校训、校标、校歌,到治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治学格言等,形成完整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学校教育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从而逐渐形成并发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校在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有国际眼光,善于观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

三、人文素养培养以教师为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行、操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是学生品德、情感、意志内涵丰满的精神导师。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堂、言行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厚重丰满的。从理论意思上讲,教师应是圣人、智人、能人、善人。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淡薄名利,诚实为人,诚实为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课程实践、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能做到坚持科学、坚持正义,以严父、慈母、良友之心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迪,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作为一名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始终以自己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工作的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内涵也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四、人文素养培养以课程为途径

1.关注人文课堂。人文课堂无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但在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下,人文学科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至于部分学生认为某些人文学科课程可有可无。这是毫无远见且极端错误的观点。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使每一个人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世界的文化,了解他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因而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可选择的人文类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同时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引导和提倡学生阅读一些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社会等人文类书籍。

2.举行讲座和相关活动。邀请人文类方面的学者进行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并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拓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这些都是营造浓厚人文氛围的重要途径。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讲座;中国现代文化类讲座;西方思想文化类讲座;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座;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讲座;伦理道德知识讲座;宗教与神学讲座;人文与社会讲座等,都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人文素养培养以环境造氛围。

营造学校浓郁人文氛围。营造人文氛围的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必须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并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在学校统一布暑下,通过对校园硬件环境做一些人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举措。如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书香味浓厚的图书馆、有班级特色的班标、班旗等。

文化素养培养篇2

【关键词】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构成培养

把企业文化引进职业学校的校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大有帮助,因此当前职业学校已经把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一大举措。现在的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求他们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并适应企业文化的运作。因此对于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也是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1.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各种活动中贯彻体现的一种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它体现了企业的总体风格,是一个企业区别其他企业的独特的模式。其中“以文化取胜”即企业通过自身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竖立起的优良形象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风格模式”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的形象、精神、道德观、价值体系等。三流的企业发展靠生产,二流的企业发展企业考营销,一流的企业发展企业靠文化,因此要想成为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等,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实现全体员工的自主管理。若没有良好的品格,再好的企业制度、规范、考核都是一纸空文,因为它们的实施依靠员工良好的品德、诚信、责任心等。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很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了解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形象、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二是认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等;三是适应企业文化,这要求学生能适应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经营理念等;四是参与企业文化,即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2.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2.1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

拥有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的社会群体中,只用拥有良好完善的品格以及职业技术,才能满足职位的要求,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对于个人,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走的更顺利。因此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但目前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在校园里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考虑职业技能之外,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拉越高。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团队合作融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能让他们在应聘时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与经济发展迅速,职业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随时关注并且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环境,随之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措施,这就要求职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能随时调整自己适应变动的工作环境,所以一个人不能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对不同企业有所了解,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3.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3.1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建设。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需要把职业特征、技能、道德等的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到一起,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做到: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纳入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教学评估,保证其完成的质量;第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试用到校园管理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方式;第三,在学校建设完备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等。

3.2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课程实施

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上能更全面具体地给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素养。把企业文化的学习设置成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开设有关企业人力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或设置专题讲座,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自我提升。

3.3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培养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也十分必要。在实际的实习与实训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职业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对职业形象、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以及职场角色等进行体验,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自己勤奋刻苦、诚实守信等品质。

4.总结

总之,加强对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使他们了解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需要,也是企业对于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生只有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本职业的职业行为、思维方式等,把自己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进而更好地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纯静.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09(2):76.

文化素养培养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素养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才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更好地使校园文化源远流长。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尤其在大学还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以及发起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活动等都提高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不重视,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的硬伤,使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就是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表现的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显而易见,学校可运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影响和培养人。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3.艺术素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教育可开拓思维,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潜能。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心灵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渡地带,它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练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4.1强化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艺术门类讲座,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像音乐知识、古典音乐欣赏、书法、摄影、绘画等讲座以及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合唱、美术鉴赏等课程,将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选修的学生,通过考核取得成绩,由专职教师组织实施。

(2)展开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着力培养艺术骨干。让艺术教师主动深入基层,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举办讲座、排练节目和指导文艺演出等。同时,还要面向文化艺术社团,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水准。像学生艺术类社团舞蹈队、剧社、模特队等,可以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开设声乐课和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展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理论赏析型选修课、艺术实践型选修课以及以艺术团为教育对象的艺术选修课。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历史、思想、形式和内容、风格与技巧、审美与评价的基本知识,获得艺术赏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艺术思维,建立艺术的文化观念及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观念,培养综合的实践、欣赏和艺术思维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4)加强科学研究,促使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它对高校教育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解决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使校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训校风、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积淀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们共同认识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优雅的育人环境。一是室外环境建设。应注意发挥校园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人际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真诚有爱、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际环境建设,才能使这些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力军作用。在校社团的组织下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报告活动、摄影艺术大赛、模拟法庭、英语风彩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以及开展支教活动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氛围。

5.结论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艺术讲座与艺术选修课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迎接到校园文化建设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穆艳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关系[J].长白学刊,2003(06).

文化素养培养篇4

一、高中美术教育中文化素养结构

(一)高中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老师以美术教学作为职责,应当树立起自己的美术文化底蕴,深刻了解美术的本身特征,即美术是通过美术语言普遍展现的,它的主要价值也通过这种形态表现。教师可以辅导学生深刻了解美术的本身,察觉并经历美术语言的魅力以及美术本身的内涵。

(二)高中美术理论素养

美术主要以美术创作、美术观赏、美术作品等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美术的美感,让人对美术有基本的感触并领悟和领悟。美术理论的学习完全能够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能构建学生心里的审美结构,辅导学生从审美的方面观赏作品、创造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身法则,辅导学生增强审美能力。

(三)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人文科学指与人类活动好处有关的知识,社会科学指研究社会状况的科学,这些内容包括哲学、法律、艺术、宗教、历史等方面,乍一看并没有格外大的相互作用,但美术与他们密不可分。美术作品降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形和社会背景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想要全面把握艺术,我们就要知道艺术是文化的聚拢表现,所有艺术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展现以及炽热的精神性。

以上是文化素养的三个层次,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文化素养结构。

二、高中美术教育中文化素养的主要性

文化素养是人们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各方面综合发展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素养在社会占有一个关键地地位。提高文化素养完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很好地根基,也能增??同学们的创造力和他们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有效拓展,更容易的符合社会拓展。文化素养的增强同时也能增强国民的各方面综合素养,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高中美术教育的增强途径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全面有效拓展,虽然构建什么类型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关键地问题,但是如何构建同样很关键。基于当今高中美术的教育现状,可以树立以下的几种培养途径。

(一)增强高中生对文化素养的观点

当今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有效拓展,因为有其中一部分文化修养方能更快地了解社会需求,以便融入社会,增强本身的各方面综合素养。现有的社会对人方能力的统一要求更加高,因此教师在高中生这一阶段应该也造就同学们的各方面综合素养,而文化素养就是根本,所以要培养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二)使用其他专业人文课程

高中教育设置了好多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氛,同时也为他们的增强文化素养提供了多样性的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充分使用这些资源,扩张同学们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的越来越全面有效,对美术有更连续的的观点,以增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三)变迁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新一轮辅导革新,需要将高中美术课程重新划分,让这些课程中包罗上述中的文化素养结构,使课程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内涵,让学生全面有效拓展,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四)强调基本课程的学习

一些美术课程可以造就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譬如工艺美术,它与同学们的真实的生活相连,学生可以通过制造手工艺来从实践高中到东西,使自身创造与想象相互融合,完全更能鼓励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又可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中很多东西不光树立于基本的抽象规律之上,也需要同学们的创造想象能力。注重于美术基本课程的增强,也能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五)培养高中生的自学态度

自学在探究的实践中是一项很关键地能力。在美术的学习中,不仅只有美术教育,学生也能在一些博物馆、艺术展馆、图书馆等地方,从这里的艺术作品、历史文物或者一些书籍高中到各自的东西,这些自学的东西都能辅导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树立一个很好地学习态度。而老师需要带动他们,教他们一些有效的自学对策,并且随时与学生沟通,处置他们疑惑的问题。并不是一切知识都需要靠老师来授受知识,自学这也是一项有效、活络、关键地对策。

文化素养培养篇5

摘要:本文旨在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为例,以核心素养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介绍交互式一体机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及其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

“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张华,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构成(王蔷,2015)。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活动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但更要关注具体的学习过程。要把抽象的学科素养名词细化为具体的可达到的小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下面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教学为例,与大家探讨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关注日常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与整合分析课文题为“古代哲学家”,文本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生平、地位、信仰以及影响,涉及14个生词25句话。根据《课程标准》(2000)和教学大纲(2016)的要求,学生要对中外文化有所了解,并要能够对一些常见的话题的人或者事做出简单的评价。本模块“功能”部分涉及到用“thereasonwhy...isthat...”句式表达原因。教材中相关练习也可以整合到预习学案中。

2.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对直观的视觉冲击记忆会更加深刻。另外,学生在语文和历史课上对古代哲学家等有所涉猎,但是用英语语言输出对几位哲学家的介绍及评价还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了解关于三位古代哲学家孔子、孟子和墨子的基本信息,如生平故事、信仰、影响以及三位哲学家彼此间关系。能力:会从人物生平、信仰、影响、关系等方面思考和评判一位哲学家;能用英语介绍并评价三位哲学家(教学重点和难点)。情感:感受三位哲学家的伟大影响力,强化中国文化传播意识。

4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本堂课依托合作学习和任务探究的学习理念,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导学案整合了教材中的“功能”部分,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教学活动的流程为:教师用图片新课导入(学生看图识别思想家)教师利用导学案与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学生分步探究人物关系、生活背景、信仰教义及社会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操练(复述与评价哲学家)教学结束。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教学步骤】学生观看并识别国内外古代伟大哲学思想家的图片。

【设计意图】热身。多媒体运用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重难点探究“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李军,2016)。所以本课按照先总后分的原则依次探究人物关系、各自生活背景、教x信仰和社会影响力。

【教学步骤】探究点一:哲学家们的人物关系

(1)速读三个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whoistheoldest/theyoungest?whowasthemostimportantoftheancientChinesephilosophers?whowasastudentofConfucius’sideas?whoseideaswereverysimilartothoseofConfucius

(2)借助触控一体机拖动三位思想家图片,画出人物关系网络图,并复述三人关系。

【设计意图】回答问题辅助理清人物关系网,关系网辅助复述人物关系。

【教学步骤】探究点二:哲学家们的生活背景

(1)查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what’sthelivingbackgroundofancientChina?whogrewupwithasingleparent?whosefamilywasverypoor?whoseclothesandbehaviourcontributedtothepopularityoftheperson

(2)补充关于这三位哲学家的生活故事。

【设计意图】理科生历史知识薄弱。教师适时提供春秋战国时的地图,补充背景知识,促进捕捉人物生活背景,铺垫理解下文的思想教义。补充“孟母三迁”等故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帮助理解孟子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步骤】探究点三:哲学家们的信仰教义

(1)从文章中挑出三位哲学家的信仰教义,并予以解释。

(2)评价其中一个信仰教义理念,并阐明原因。参考句式“thereasonwhy…isthat…”。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整合模块功能句式,为学生语言输出提供语法结构支撑。

【教学步骤】探究点四:哲学家们的社会影响

(1)阅读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whyhasConfuciusbeenthegreatest?whotraveledtodifferentstatestospreadConfucius’sideas?whogaveupanimportantpositioninagovernment?why?Didhestopservingrulers?whospentyearspreparingabookbeforehedied?what’sthebook?whocreatedmohism

(2)讨论提出其他的事实或者案例反映三位哲学家在古今中国的社会影响力。

【说明】图组一(略)是孔子古代讲学图、世界孔子学院分布图、孔子雕像图、为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揭牌图和周润发版电影“孔子”海报图。图组二(略)是各种版本的孟子读本和各地各式各样的孟子雕像图。图组三(略)是中国山东墨子纪念馆内外实景以及青少年集体进馆参观学习的图片。视频(略)是“墨子救宋”故事的视频。

【设计意图】阅读问题铺垫理解社会影响力。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不局限于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王,2015)。所以教师特别设置了这个环节,并整合相关图片视频等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

3.操练活动

【教学步骤】回顾并总结介绍伟大哲学家们的角度,复述对一位伟大哲学家的介绍。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完成“总――分――总”的学习模式。

【教学步骤】评价一位哲学家并说明理由。推荐使用“thereasonwhy…isthat…”句式。

【设计意图】综合语言输出,回顾本堂课所学,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化情感态度。

【反思】本环节属于最后的综合语言输出环节,立足于上一探究环节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语言初步输出。同时本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是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检验。

三、教学反思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和风向标,但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细化教学目标,通过关注教学过程来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师》[J],2016年11期。

[2]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山西教育(教学)》[J],2015年07期。

文化素养培养篇6

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有效地利用课堂作为教学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不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就不会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样没有良好的体育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除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适当的运动技能传授为手段、努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动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新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依然坚持大一为身体素质教育课和大二为自主选项课的课程安排,但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很多原本有着浓厚运动兴趣的大一学生苦恼不已。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不是仅靠公共体育课上的身体素质训练而得以提高和发展,这种专门传授运动技能以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往往是非常不明显的,而恰恰是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强了自身的体质。

(二)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其中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技能以及知识

文化素养培养篇7

师德中的文化内涵

要确立师德在学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师德中的文化内涵。师德是教师这个职业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人的品德文化构成的结合。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的性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品行的规范和要求,教师便与从事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职业标准,其文化意义也因此获得了职业化的集中和提升。所以,师德中的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文化,这种文化是泛泛的适应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品性都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修养的倡导和规定。如,对于传统礼法的遵循,对于爱心的倡导,对于乐善好施的推举以及对于人的品性中温柔敦厚的要求,同时还有对于伪善的批判,对于投机取巧行为的不耻,对于自私自利的嘲弄等等。这种道德文化的普遍意义不仅来自于历史,而且弘扬于现在,因为它集中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要求,它符合各种社会制度下普遍的道德准则,是道德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内容;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品德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在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道德文化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把这种文化提升到一种具体的职业规范中,它着眼于教育工作者的特定职业,因此,其文化内涵也便有了更加深刻之处。由于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它有更为直接的对于德行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要求中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更富有文化意义,一方面,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能够完全这个职业所必需的文化修养,单纯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知识如果不能文化化,对于这个职业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另一方面,有了知识还必须把这些知识提升为文化,而单纯地把知识提升为文化依然不能成为教育职业的合格从业者,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这文化变成为自己的现实行为,成为德行文化的一部分,由单纯的说教式的“教书育人”扩展成为“教书育人”与教师德行规范下具体行为的现实影响互相统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的文化内涵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师德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师德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充分积淀,对师德的判断也要进行对其具体工作效果的考查,积淀的状况和考查的结论一般表现为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向上,反映教师职业客观要求的文化倾向,一种是消极被动,代表着落后势力的文化倾向,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师德文化中的总体内容,这两种内容无论于现实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样影响,它们共同代表了师德中的文化内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

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

师德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学校工作又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为第一要义,开展学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要义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相对应的师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成为学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师德与学生道德观念是相对应的,步入中学的学生其道德观念处于由逐渐形成到最终确定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德行举止往往成为他们直接的模仿对象,对其道德观念的确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胜过一切言传的身教,它是学生文化教育中一种意义最为重大,方式最为曲折的文化教育形式,如果怠慢甚至漠视这种形式,一切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消解其意义和价值。尤其在文化教育缺乏的状况下,师德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形式,成为了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总结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是不以学校文化教育倡导者的意愿和目标为转移的,每位教师都会对其所面对的学生在道德观上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那些具有高尚师德情操的教师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那些师德情操欠缺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就一般情况上看,教师在学识方面的能力是最能引发学生在师德方面效仿的因素,那些知识底蕴丰厚的教师也往往是德行文化修养高的教师,相反,那些知识底蕴差的教师也是往往是德行修养不足的教师。因此,学生倾向于对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效仿的自然选择,往往对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进步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作为学校文化教育最重要目标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工作,要关注到每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要关注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绝不可抓了一般而放弃个案,尤其对于教师来说,从整个教师队伍来看某些教师德行修养上的不足是个案,甚至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却面对成批成批的学生,尤其是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在师德上有欠缺教师,青年学生更善于和乐于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选择,很容易造成因仰慕其知识的丰富而效仿其不完善的品性,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严重的后果,成为与学生文化教育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个案,尤其将这类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放到一些管理岗位危害就更为严重。由文化积淀形成的师德,其对于学生文化判断和积累并形成德行观念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这一校园文化的目标,强化教师德修养显得十分重要。

强化师德是有效地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师德作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是在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时必须搞好的,同样,随着学校文化教育的深入,随着学校文化教育在层次需求方面的提高,师德建设也必须相应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师德教育成为有效地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师德建设的状况始终规定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格调。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师德水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规范就有相应的标准,教师队伍较差的道德水平,决不会造就出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来。同样,每个教师都有敬业爱岗、肯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那么学生们也绝不会出现自私自利的道德倾向。师德中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观念的道德观的形成。因此,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必须以现有的师德状况为设立目标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目标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设定的目标才具有真正的实施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深入,当建设进程已远远超出现有的师德水平时,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进行拓展,只有随着师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为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开拓出了空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才有可能继续进行。因此,师德状况始终伴随着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强化师德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如何强化师德教育呢?其一,开展深入而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对教师日常生活举止、教书育人以及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评价,修正师德上的不足,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其二,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即把教师换位于学生,对自己课堂行为、日常作法做出判断进行反思,同时也把自己换位于学生家长,以家长的视点对照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反思活动来认定自己在师德方面的状况,同时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实际操作中的改进和提升;其三,每位教师都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和样板,时时比对自己的行为修养,不断地修整自己的不足和欠缺。通过上述方式,达到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提高,从而促进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强化师德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式多样中的一种,而且由于它对以后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素养培养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实践技能娱乐性

“校园文化”是反映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走在社会前列的领衔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校建设为出发点,以技能的需要为着眼点,以学生的需求为立足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是在思想性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探索实践的机会。每个人文化水平的不同,对文化的追求也有所不同;对同一文化现象,从不同角度的审视、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思想性文化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等。这一内容我们可以开办与之相关的讲座,比如:美学,心理学,艺术门类等专题,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这一关口,增强“求真、向善、趋美”的识别能力。“校园文化”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出现“上边热”、下边冷“或是”少数人忙碌,多数人闲着“曲高合寡”的状况,“校园文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级领导都要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搭起展示他们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让我们“校园文化”充满青春的朝气。

文化素养培养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养路径

基金项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研究院长基金(S2014-1)。

作者简介:陈根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04年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系统进行调整,全国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这一举动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回归。在这一教育政策转型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素养培养任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企业文化的界定

对企业文化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兴起,至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但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仍有分歧。

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包含着该公司用于确定其组织活动、意见和行为的模式,并且还包含其在组织中不断传递的价值观。

埃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基本假设,它是企业在逐步学习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

彼得斯和沃特曼提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优势是依靠其精神力量的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带企业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结构形式或者管理技能。

在国内,张大中等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不但是一种领先的现代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科学理论,而且还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独特资源。”

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他们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价值观、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神和物质相比具有更为优越的行为控制作用,能让员工的行为自觉的服务于企业行为。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意识的同一,易言之,以企业发展的理念为导向,将企业员工的思想同化,进而将该理念内化为员工自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困境

(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越位

高职教育的基本发展思路应当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本科教育,它们不是不同层次,而是不同类型。高职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职业人才,它具有更强的职业针对性和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的服从性。然而,我国社会潜意识的将高职教育列为次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一个教育序列等级,大部分人都认为高职教育和本科、专科教育是一个类型的高等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路都照搬本科、专科院校,其建设方案亦仿照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进行,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最终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脱离。

(二)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认识错位

某些高职院校,它们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等同于文体活动。几次读书活动,几次文艺晚会,几次体育比赛都被称作为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虽然一些企业会开展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素养,但这绝不意味着这是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全部内容。第二,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简单的等同于企业管理者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涵盖面应该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时候,仅仅简单的进行管理岗位员工的形象塑造,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清的表现,最终将误导这些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达不到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执行失位

1.学生自身层面。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喜欢受到约束,强调个性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培养恰恰需要摒弃个人主义,要求注重集体精神,要求将个人的行为规范在规章制度之内,这无疑是在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培养的重大障碍。此外,企业文化进校园也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学生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学生,大部分学生是不希望受制于职业人的行为准则的。这些其实都跟学生的成熟度相联系。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明白企业文化素养对自己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很难重视对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

2.教师层面。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由学生的身份直接变为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社会工作的经历,也就相应缺乏一些社会经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则更加缺乏,如果在现有教师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教育层面。高校教育中,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某种职业技能较为容易,而要在短时间内塑造一个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令企业文化素养在学生精神层面进行贯彻和渗透,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情。针对目前高校的具体情况,首先,作为最基础的理论学习即企业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学习是缺乏的,其次,高校教育对企业文化素养也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规范性,很多的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是依托某一特定的校园活动或者根据某一特定的行政命令而开展,具有零散性、临时性的缺陷。

三、高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一)新教学方案的采用

(二)新培养机制的构建

1.建立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的渗透机制。拟定企业文化渗透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注重具体的联合活动,比如通过开展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联合文体活动,让高职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员工的文化涵养,转企业文化培养的被动性为主动性;长期规划则应注重理念渗透,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就受到企业文化理念的影响,身体力行,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在接受企业文化的同时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2.完善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定期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亲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找寻实践中的企业文化和校园课堂中所授知识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文化,并将此带给学生。

3.针对性培养模式的开展。如工学交替和“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的推广。它们指的是学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在企业的“订单”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需要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正对性学习,不仅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新培养环境的营造

文化素养培养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科学品质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一、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

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四、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

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太湖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