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6

科技创新性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危机科技价值人性化科技

中图分类号:G305文献标识码:a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theHumanpredicament

LeiXiayu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Scienceandtechnologyistheindispensablemethodforhumantoachievethecivilizationinsociety.thispassagebaseontheideathathumanbeingsastheoriginalcreatorofscienceandtechnology,so,inordertoelaboratethecausesofthedilemma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explaintheunknowncrisisofscienceandtechnology'sinnovation,moreover,itisalsorevealthebaselineofhumannatureintheactivit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itisinwhichtheindifferenceofhumannature'sconsciousnes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thelowdegreeofhumannature,thehumaniz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newparadigmofrational-innovation,thatshouldbepayattentiontotheseproblemswheninvestigatethedilemmaof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thecrisi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value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humaniz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

对于科技人性,人类似乎并未达成理性共识。许多错误是在人们对某些危害还缺乏认识时造成的。①人性意识的匮乏直接导致出人类威胁、学术误区等严重问题。着手解决创新困境,就要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

1创新与人性的失衡

1.1“尊重人性”:反向的竞争系统

反向的竞争系统,是科技创新偏离人性的“第一误区”。人类的本质属性表明,生命的延续在于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中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这就决定了生存是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采取必要的物质竞争。竞争的合法性使开放、动态、稳定的竞争系统得以产生。一方面,它可以约束和调节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工作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它是科学共同体对外进行自我捍卫的原则。②正向的竞争系统产生积极作用,反向的竞争系统则打破有机界的内平衡,致使人类作为物种裸的存在都愈发困难。阶级矛盾的加剧将人类社会推向“增熵世界”的新高潮。消极的竞争机制迫使科技功利主义者庸俗的判定创新与人性是天生对立,根本不存在调和与否的问题。只认可在科技成果共享不均衡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不可能在一边发展技术还能在另一边维护人类的“本质需求”。如此荒诞的论证表明,如果科学家放弃了“人类法则”,从排斥角度去消解未知领域,那么文明世界就成为科学家的“口头专利”,或一个无“根”的世界。一句话,非理性、不充分的反向竞争系统,是不可能规划出理性的创新目标。

1.2科技决策的功利化倾向

创新与人性失衡的外部原因是科技决策制定的功利化倾向。决策的制定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利益的诱惑将许多未经充分论证的技术项目落实到具体创新。不可否认,人类要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利用与改造自然界才能得以将生命延续。为此,科技决策就是维护生存环境、保障生命延续的“最高法律”。其一,人性是人类作为自然界存在的根本证据,决策制定的人性与否,将直接决定科技与人类的存在关系。如人工智能的使用。其二,科技作为人与自然界联系的中介,其正确的决策能制定出“特有的生存方式”,即人性化科技生存方式。其三,人类的发展必然要借助科技力量,创新不可能完全消除对自然界的破坏,所以理性的科技决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类与自然界的敌对状态。因此,科技决策绝非脱离现实的与人性的“功利化决策”,而是使人类认识世界的“判决性决策”。判决性就决定了不能以某些个别因素为喜好。从劳动生产的角度上解释,功利性科技决策既不能使物质生产进入质的循环,也不能降低对能源的大规模消耗,还迫使人性科技向自由科技逆转。

1.3属人化创新意识滞后

属人化的科技创新是造成创新与人性失衡的内部原因。属人化是科技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的抽象概括。创新过程是属于历史的、动态的、实践的过程,只有联系人性意识来考察科技内涵,才能发掘出技术中所真正蕴含的属人化特征。如从蒸汽机车的发明到“和谐号”动车时代的诞生,不难发现科技愈是向人性靠近,人类愈是对科技依赖。因此说明,人性可以创造科技,但科技无法创造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性的、人的需要,哪怕再是高精尖的科技也永远只能停留在彼岸世界向世人招手。为了让虚幻照进现实,就必须要付出将属人化意识融入至科学共同体创新的“代价”。如若一旦滞后,科学研究方向注定偏离,人类文明程度注定落后,大科学灾难注定出现。这种“拙劣的技术”终将人类围困在自己亲手制造的冰冷工具之中。诚然,我们无法逃避技术世界而存在,但是,技术世界肯定是由人来掌控与支配。所以,只有实现属人化的价值,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亦可认为,自然界中除开属人化的事物以外什么都不存在,它才是科技创新的“绝对灵魂”。

2创新与人性的沉思

2.1危机的本质修正

人类征服欲的极度膨胀是破坏自然界稳定的“幕后黑手”。人类的能力有时过于“强大”与“情绪化”,骄傲地认为,自我具备利用与支配科技的绝对能力,对一切技术活动完全掌握。危险的并不是什么某种“有形的”技术,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无形的”技术。③这种“无形的”就是抽象的、有差别的、科学共同体的人性意识,即导致危机的意识。危险的思维方式让人类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盲目肯定的状态。虽然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有意识的主体,并且完全有能力改变与协调人与科技与自然界的三者关系,但是用人性的皮鞭“拷问”科技危机,发现人才是危机的真正制造者。人类早已习惯寻找客观理由来自我开脱,要治科技危机之本,就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技术只是中立产物,它既可以帮助人类,也可以警告人类,与后者本身并不对立。一把铁锤,既是人类修建房屋的工具,亦是残害生命的凶器,问题的症结在人。停止对技术的诘责,从危机本质进行修正,人类才能系上“安全带”。

2.2科技力量与人类控制

危机的本质危机在于人类,所以抛开改变自身的危机意识之外,还要对科技运用、科技研究、科技发展进行综合控制与理性规划。控制科技是人类文明史创造的必然条件,也是保证生命延续的特殊使命。从生命形式与价值的维度上分析,人类只是自然界中诸多生命形式的一种,处于绝对的优势生存地位,但不足以证明人类生命的绝对高贵。因此,在利用科技创造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我们的行为后果。一方面,科技不是神秘的、不可预知的精密仪器,它只能按照人类的意图进行设计与利用。另一方面,非人类生命只能依靠自然界的先天赋予而生存,它们不可能创造出科技来改变生存环境,所以,决不能要求它们肩负起控制科技危机的责任。工具理性使人类目的性极强的生产出大量“废品”,粗暴地划分了人性与科技的所谓界限,形成两者间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如此,人类就不应该对科技的任何方面袖手旁观,任由其不受控制地践踏自然、践踏生命。对其进行系统的、理性的、严密的控制与整理我们责无旁贷。

2.3科技价值: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

修正科技危机是“魂”,控制科技力量是“骨”,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就是“躯体”,三者合而为一,方可谓之“人”。人与科技相互影响,前者是创造者、利用者,具有主体性与能动性。后者是辅助者、中立产物,具有必然性与不可缺性,所以,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科技价值实现的必然因素。科技创新以理性与人性方式的介入,就可抑制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否则技术无法摆脱“虚幻工具”的影子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自然界中人性向度科技活动的价值在于,其一,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具有生命价值。人类早已摆脱天灾人祸的时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实现了生命延续的可能。其二,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人是科技价值的唯一评判者,其主体性表现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与至高性,数量的普遍和智慧的至高,让人的主体地位绝对突出。其三,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彰显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价值。科技的价值要依附人类的价值体现,而人类的价值要却依附自然界的价值体现。因而,人类在自然界中不断实践与创造,尊重它就等于尊重自己,此等关系不容破坏。

3科技创新: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3.1“所为”与“不为”的创新范式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理性创新观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高宗旨,凸显了科技作为中介主体的能动性与不可或缺性。理性创新观是人类自我价值的系统性、本质性体现,也是实现理想的现实途径。世界不可能凭空创造属人之物,一旦人类有需求,技术就会自然产生。例如,人要治疗疾病,需要依靠医疗技术;人要与人交流,需要依靠通讯器材等等。总之,要赋予创新价值,就必然依靠科技力量,这是属于有意识的“所为”,是人类“现实”的自然观。承认此观点就等于也承认了对科技“不为”的创新范式。首先,人类要通过对科技创新有所为来实现创新价值。其次,人类对科技创新有所不为来维持世界的动态平衡。科技与人类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生命价值的延续需要对科技创新有所不为。再次,对物质的需求使人类无法完全摆脱科技功利主义的侵蚀,对创新有所不为可使功利性的价值部分转移。因此,“所为”与“不为”的理性创新观,既是科技与人性的高度整合,又是人类通往自由王国的内在要求。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理性创新观崭露人性范式,彰显创新的合理性。

3.2人性化科技

创新的终极诉求是把人性化的元素融入科技之中,人性向度的科技活动就是依托于人性化科技而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度科技”已经无法解决困境,要使科技创新发挥效用,就须依托人性化科技为源动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创新,人性化科技就是创新的客观需要,是生存的本质前提。它既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的要求。使人类力求通过自身理性来实现科技理性,转而实现科技价值。其价值的大小本质上取决于人性关怀度的强弱,人性关怀愈是浓厚,创新底蕴愈是深刻。人性化科技的历史进程还表明了科技创新不但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还有间接的继承价值。人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图,将自己的“内在尺度”作用于自然客体,即通过对象性活动,使“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变。④不断实践中,科技就必然从“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变,这个过程就是“以人为尺,以人为度”的创新过程。因此,人性化科技作为源动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保护人类,在保护人类的同时也能发展自身。

3.3创新与人性和谐

人性和谐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科技、自然与科技的全面和谐。科技革新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使人类深刻的意识到,创新伴生机遇,演化奇迹;而守旧则伴随着挑战、演化悲剧。⑤创新是改变思想的先决性条件,是事物动态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这绝不是指引发动车事故的“疯癫科技”再度“创新”。“疯癫科技”只能让人触碰到非理性的科学思维、功利化的科技追求、机械论的自然观、以及创新中的“无政府主义”等非和谐因素。创新与人性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类不愿再经历灭绝人性的杀伤性武器、对自然资源的豪夺强取以及丧失人伦的科技工具。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原本是人与科技的“友好对话”变成了人与科技的“愤然仇视”。这种“仇视”一定要消除,要通过“所为”与“不为”方式来解救生死边缘的我们。诚然,创新是新时代的里程碑,是人性和谐的先驱条件,对人类的贡献程度,不限于工具价值。和谐的方式归根结底都必须通过人而且也只能通过人来展现,即用人性化的科技创新来证明自我是真正的人的存在。

注释

①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69.

②刘大椿.科技伦理:在真与善之间[J].伦理学研究,2002(2):61.

③韩连庆.逆流而思科技哲学史话[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9.

科技创新性篇2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1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使大批科技人才外流,有人说“在硅谷,没有美国人的公司并不希奇,而没有中国人的公司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外流的严重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科技创新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技创新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的观念:为了人,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容、手段、方法、目的要以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服务人,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人,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助于科技人员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1.2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内部也存在着不少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问题,诸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事业内部存在的不协调,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

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关

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

未来世界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

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可持续

的科技创新观。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一

种新的科技模式,综合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生态

带来的正负效应;其次,要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方

向和领域;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

许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科技的发

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

进科技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厚

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可

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

自主发展的学术传统,并建立起能够传承和发展这

一传统的制度框架,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

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

1.4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科技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共进,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产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事业要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确立和调整科技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正如“学”与“术”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须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运作,必须注意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协调,保持科学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合平衡。2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秦汉时代由于农业技术领先,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一科技创新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也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从最初的仅占10%~15%上升到90年代的85%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开拓和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创造l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第三,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搭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可以为人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

 

撑。2.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应当带动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起先导及带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生产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创新能够兼顾区域科技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科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能的增加能够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第五,科技创新能够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2.3科技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首先,科技创新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的三维加速扩张必然使人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封闭、静止、单向、滞后迅速变为开放、动态、多向和超前,其智力技能的创造性必然随之日益增强。

其次,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善,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另外,自然灾害的防御、疾病的防治、社会安全系统的建立,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正在使人类的社会时空由大变小、由远变近,也在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方便快捷的现代社会生活。

科技创新性篇3

关键词:科技管理;创新性;策略分析

科技管理创新是以科技活动的特点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对科技活动规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的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之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科技管理的创新工作是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内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实现科技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构想并提出一种经济发展思路;其次,针对构想进行方案设计,实现国家、社会和组织的高效运转或者提出一种新型管理方法,进行科技管理新方法的研究和实施,最终实现对科技管理的创新。

一、科技管理的创新作用

科技管理创新是我国在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技管理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市场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化自身的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科技管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对科技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以下将从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以及科技管理创新的双重特性两方面对科技管理的创新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

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技管理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资金运转速度的加快和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实现企业科技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为企业寻找自身管理的有效方法提供了依据,可以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第三,科技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科技管理阶层制度的创新,可以加快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企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第四,在市场方面进行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由此可见,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企业要加快自身科技管理创新的步伐。

(二)科技管理创新的双重特性

科技管理创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主要是指在进行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过程中,解决人、物、财的问题,属于生产力的内容。而体制的确定、分配方式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调节属于生产关系,这体现了科技创新管理的社会属性。由于科技管理创新具有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过程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旧的生产关系即科技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则必然要创新科技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科技发展促进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环境下,要想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把握科技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针对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进行自身实际分析,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方法或者体制。经过国内外大量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科技管理创新要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重视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以下针对这两个方面详细说明解决好两者对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以实际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我国也强调任何决策的制定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科技管理创新过程中不要脱离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科技体制的改革要与科技管理相结合,这个结合过程就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实际这个结合点。只有正确认识实际状况,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管理创新。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世界发展的新方向的准确判断,制定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开放大连、上海、天津、烟台、青岛等沿海城市以及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要切实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适合自身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二)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

管理活动的人是主要参与者,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发挥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科技管理中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技管理创新工作能否高质量完成主要在于管理者能否有效发挥自身职能;科技管理创新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一方面管理者自身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管理者要实现自身职能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管理者通过对科技发展以及管理现状,结合科技创新管理的成功事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行科技管理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制定以及实施,并针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对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由此可见,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

三、科技管理创新的策略

为了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我国科技活动从长期以来模仿式的科技管理模式向创新式的科技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将针对科技管理创新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即管理者角度的创新途径、国家社会的创新方法。

(一)管理者角度的创新途径

科技管理活动要实现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者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都鼓励管理者进行创新,不要因为畏惧失败就止步不前,这既阻碍了自身能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科技管理的发展。

1.加强管理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管理者只有提高自身对科技管理的认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当今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完成对科技管理理念的创新。针对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方法,从问题根源中寻找解决方法,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管理效率的提高。

2.管理者要加强相关科技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科技管理者要想实现管理的创新必须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储备,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关注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认真学习最新的科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管理者要明确自身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技管理者是为企业或者组织服务,更是为了实现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科技管理者要明确自身定位,严格禁止问题的发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二)国家社会的创新方法

科技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使得科技管理创新能够有效开展的催化剂,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的资金支持大多都是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国家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限,设置部级研究中心或者重点实验室,针对科技管理创新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提高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社会良好的科技管理创新氛围可以极大程度上加快科技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各项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对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要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和社会要对科技管理的创新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不断促进我国科技管理的创新实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作者:胡小雪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苏涛,曹和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管理的一般原理——思路、基础、内容、特点与方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7):87-88.

[2]林友华,李华峰,张宪法,等.农业科技管理在服务我国现代农业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管理,2012(05):28-30.

[3]孙斐,黄卉.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框架思路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8):25-32.

[4]李刚.对科技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管理科学,2010(10):290-291.

[5]王川,赵俊晔,张峭.擦混更新驱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3(08):121-122.

[6]胡萍.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108-111.

[7]周利贤,刘芸.关于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考[J].管理创新与应用,2015(03):290-291.

[8]蔡蔚,孙景明,浅析大型综合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5(25):5-8.

科技创新性篇4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影响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求。为此,顺应时展需求,应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时地调整,有必要逐步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加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科技创新正在让一个企业变得更美好。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企业工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企业经营的结构性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网络信息布局对企业经营的战略支持;第二,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基础;第三,专业的科技知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甚至成为企业经营的品牌产品。

2.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是要激发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活力。一个地方企业除了拥有过人的资源优势,同时还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为此,科技创新体现在企业工商管理领域,就在于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成果推广机制,将科技创新与提高企业生产力、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实际上,但凡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普遍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高于普通员工薪资的机制,选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用待遇留住人才,设计了超产奖,重奖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流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高水平发展。

3.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欧美企业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与工商管理中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研发具有企业自主品牌的技术产品,同时拓宽到市场形成具有核心技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局,推动企业大踏步向前。而在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借助持续推进的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运转效率。比如;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管理,借助网络信息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统计,根据业绩情况选择恰当的奖励机制,为员工的晋升提供支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应用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硬件实力的提高,同时,在优化企业管理结构,革新企业经营方式方面同样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尤其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给管理流程带来的简化,都优于传统企业工商管理。比如:科技创新带来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对企业内部人员、安全管理、资料统计等等方面的管理,都体现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商管理的效益。

三、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现代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往往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尺。为此,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淘汰,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为此,对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并能将其作为发展目标规划到战略布局中去,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高管思想上应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从企业的整体运营,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系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体现更大的成效性,更加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有必要强化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创新的发展比重,逐步推进发展科技创新项目。而身为企业高管,更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持高度关注的新态势,从思想及工作落实上加以重视。

3.逐步增加相关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投入比重

未来企业的发展,将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同样需从发展中增加相关环节的投入比重。为此,在人员配置、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都要做到优化以构建综合性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体系,给企业推广科技创新理念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方向,要做好市场调研,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涉及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项目要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企业员工大胆尝试实践,结合市场需要以及科研进展增加投入比重,确保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4.构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队伍

对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探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推动、实践和实施。为此,企业工商管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企业引进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加以指导。一方面,优化招聘进人渠道,多方面招聘实用性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岗位人员,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团队。对这些人才的聘用,一方面要提升其科研创新认知,通过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其能很好适应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做到有效处理,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变革。

5.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

现阶段,国际范围中那些有着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着较为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对此,本土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借鉴和调整,引入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当前国际市场大开放背景下,切实为先进新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企业获得好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性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在工商管理时要积极应用多种措施和方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内部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完善。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其内容相对较广。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还能够提升工商管理水平。

1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近年来,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探索了一条新的促进自身发展的方式,并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工商管理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的发展[1]。但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企业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还是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不能很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大多数企业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受到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没有真正将当前形势和工商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导致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更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针对性的、专业的工商管理方式,导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只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管理方式,这不仅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1.2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工商管理理念开始逐渐引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让企业管理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一些企业的发展眼光不够长远,没有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工作。就企业管理的本质来说,企业的市场竞争本身就是企业之间实力较量,也是企业管理能力的综合比较,很多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都较为落后,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日常管理较为混乱,这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并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2.1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就要进行积极创新,只有真正将科技创新有效融合到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才能够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弥补传统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有效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够真正为企业工商管理创建良好的条件,有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2]。尤其在工商管理过程中,从根本上加强日常管理、档案管理和人员管理的力度,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网络,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率。比如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并利用信息技术采集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和工作效率、质量等,再让系统进行自动统计和归类,将计算结果呈现给管理人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高效的工商管理,是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以工商管理为基础,实现工作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这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了解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够提升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扩张能力[3]。通过这样方式,加大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将企业的各项业务建设提上日程,不断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拓宽其业务经营渠道,保证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支撑。

2.3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开放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这就让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企业发展都有着较强的冲击。要想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其最根本的解决措施,就是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积极落实应对发展风险因素的防范工作,将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4]。尤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把握工商管理工作,就要根据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创新工商管理形式,并以市场发展需求为依据,设计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在优化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内部的管理形式。

2.4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积极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并打破传统意义上工商管理形式的约束,这样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充分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的发展,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也为其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填充新的动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5]。因此,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外界各项因素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企业工商管理中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

3.1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

在当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并针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不断的优化。企业要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提升工商管理水平,有效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保障企业未来的有效发展。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并逐步将科技创新的理念传达给基层员工,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为企业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6]。尤其是领导人员更要秉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大局出发,正确看待科技创新,并通过宏观干预、统筹推进等方式,确保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

3.2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

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保证员工的能力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才能够真正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在工商管理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就要注重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企业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7]。比如开展工商管理和科技创新课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帮助员工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3优化工商管理系统

要想加大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力度,就要充分关注科技创新原则,积极创新内部工商管理系统,积极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数字技术和资源系统等内容[8]。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优化工商管理的形式,并为其建立一个最有效的销售方案,真正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很多企业都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并且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时,也十分关注各个年龄阶层的喜好,保证更好的符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不断优化工商管理系统,这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工商管理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只有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志民.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重要性解析[J].纳税,2018(12):129.

[2]邵怀文.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纳税,2018(9):129.

[3]侯媛元.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阐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5):181.

[4]王芳芳,王仕印.谈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7(14):255.

[5]姜燕.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讨[J].经贸实践,2017(7):26-27.

[6]程志刚,仵海英.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讨[J].经贸实践,2017(5):184.

科技创新性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植树造林;管理水平

一、科技创新的含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简称,其定义来源于其实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知识范畴的概括。在本篇文章中,对于知识创新的概念是指,一方面是包含了对于科学原理的发现与探索,另一方面又包含对于当前所现存的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换代。在学科实践当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尝尝吧被混淆,虽然二者的范围重合程度颇高,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科技创新的源泉不仅仅包含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对于科技和专利进行革新自然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此之外,科技创新的含义还包括其余的部分,比如高校等科研机构对于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互动所进行的对于技术的革新。

从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便意味着更多的关键技术和更多的产业潜力,便可以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上占据重要和主动的地位。能够激发自己国家的经济产业,运用自身的知识产权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社会活力水平的衡量指数,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二、科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升标准法,该方法的要义在于将自身的技术标准提升至行业顶端,以行业当前的最高标准作为前进和创新的方向,通过了解,分析,模仿,实践等一系列的方式,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实力,以图超越对手,实现商业发展的途径。

(二)技术路线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规划好自身的技术路线,按照产品的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技术路线法较多的使用在汽车航天等大型产业,作为一种工具,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高效率的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实现技术水平的突破。

(三)产品及周期优化法,对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一般有七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产品战略的建立,开发流程的制定,开发结构的建立,阶段性的审核的建立,各项开发工具的完备,各项事业的管理方式。这其中方面都完成了之后,一个高效的研究和开发体系就被建立起来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的缩短研发的时间和高效的利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和资源。

(四)产品数据管理法,作为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顺应,产品数据管理法是制造业邓大规模产业经常使用的方法,其看中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的作用,通过数据来得出结论,该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有益于本次科研,更有助于未来的长效科研体系的形成。

三、植树造林的意义

植树造林是指通过规模的行为新建或者更新森林的一种人类活动,以规模的大小来区分,其可以分为植树与造林两个方面,规模较小的成为植树,规模较大的成为造林,不可忽视的是,植树造林行为对于环境要素的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起了巨大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在近年以来,植树造林活动深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人们也喜欢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生活里一个方面,而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意义,一方面,植树造林的行为并不仅仅单纯的只是树木数量的增加,更可以结合科学的规划,种植经济性作物,比如茶叶,药物果树,橡胶等等作物。如此,在起到保护环境之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植树造林的事业不仅仅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新建,还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更新与替换活动,在植树中对于旧树木的砍伐和新书树木的更换都可以提高林区的收入,为部分产业提供原材料。

(二)生态建设的意义,作为环境恢复和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植树造林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于生态建设的意义,其有助于放分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使得干旱地区和风沙地区的环境状况进一步完善,绿色植物的增多可以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部分颗粒物与有害气体,还会分泌各种有益菌,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的有益作用,不仅有助于环境,更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起到作用。

四、科技创新对于植树造林事业的必要性体现

(一)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对于幼苗抚育的科学管理,幼苗抚育作为植树造林的基础性活动,对于植树造林事业可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通过营造良好的抚育环境,对于各项指标的管理,使得幼苗成活指数大幅提高。其次,有助于保证幼苗的质量,通过科学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幼苗的存活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便要促进其优质部分的生长,使得成活率与优质率并进。

(二)科技创新有助于验收管理,幼苗在成活之后,在刚刚植树之后仍然会有一定折损,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得幼苗的生长活动得到检测和关注,可以保证期成活率,以及及时的对于死去的幼苗进行替换。这样科学高效的幼苗培育和管理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树木的额繁衍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对于折损的经济投入。兼顾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树木的生长于存活,难免会出现有关的病虫害,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使得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提高,更可以使得对于疾病的治理高效有益。克服了病虫害对于植物的困扰,一方面延长了植物的存活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新增植物的费用维持了事业的稳定性,可以说不仅从生态效益的角度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提高了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防治,森林火灾作为影响森林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严重的制约着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引入,一方面加强对于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另外建立的应急反应机制,也可以提高灾害的治理,最大化的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林福贤.浅谈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J].科技风,2011,6.

科技创新性篇7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

1综述与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性篇8

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创新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实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治标与治本、制度与法治、治国与治党、中国与世界的逻辑贯通,为新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句话道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科技创新是国际竞争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广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15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开始着眼于全球科技竞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创新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战略。

3.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不仅是大势所趋、是国家战略,对于企业发展也同样重要。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科技创新能满足客户的潜在要求,激发客户的内在需求,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三、水利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水利科技及治黄事业创新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技术升级,破解行业难题,实现从规模导向发展向技术导向发展的转型变得十分重要。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一直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传统业务领域,公司以“致力于黄河的长治久安”为己任,在黄河及西北内陆河治理开发保护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流域综合规划、水沙调控应用、土石坝勘察设计、工程地质与岩土和堤防隐患探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优势,有效支撑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在新业务领域,近年来,公司加强了城市生态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市政、建筑和水利信息化等专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为业主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品牌和服务得到市场认可,新业务领域的收入在公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虽然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的科技实力以及公司快速发展的生产经营需求相比,在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团队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

科技创新性篇9

罗素兰,这位以振兴中国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创新为己任的女专家,在党的十召开之际,有了新的使命与责任。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楼药理实验室里,罗素兰举起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瓶子展示给记者,这就是她潜心研究十余年的芋螺毒素。

芋螺,芋螺刺中猎物时会分泌毒素,这种毒素生物活性强,在医学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新方法,进行药用海洋生物芋螺毒素基因的研究与开发是罗素兰的主攻方向。十余年来她一直从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前沿领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等20个课题,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罗素兰还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海南产芋螺及其毒素资源库,发现芋螺毒素新基因306个,人工合成50多种芋螺毒素。她研究的6个作用靶点清楚的芋螺毒素候选新药,其中3个具有强镇痛活性的α—芋螺毒素肽经过动物模型试验,证实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强300—1200倍,并且自身不会成瘾。由其开发出的新药将有可能广泛适用于镇痛、抗癫痫及其它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在戒烟、戒毒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罗素兰说,未来用芋螺毒素制成的药品,可能会像抗生素一样,成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品。她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尽快进入临床实验,“这将让我们看到了科研造福于人类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这给了我们无限的动力。”

谈到对党的十召开的期盼,罗素兰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期盼,更是千千万万的党员和百姓的期盼。党员应该树立起更加坚定的信念,把工作做好,把祖国建设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永不停歇的追梦人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广场对面有座三层小楼,罗素兰的办公室和她所领导的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在顶层。

实验室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拥有蛋白分离鉴定系统、发酵系统、液—质联用仪、核磁共谱仪、电镜等有关生物、药物和化学相关的一批先进精密仪器百余台套,价值数千万元。在这间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实验室里,罗素兰和她的团队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中国跻身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国际前沿行列。

可谁曾想到,十余年前,罗素兰的实验室只是一间位于地下二楼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配备的是淘汰下来的旧桌椅,降温和消毒设备短缺,她就把自己家的空调和电饭锅拿到了实验室。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罗素兰与海南大学芋螺毒素研究团队在艰难中不断成长前行。十三年的坚守只为实现她心里的梦想:让我国的海洋药物学科在国际海洋药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海洋药物芋螺毒素研究的突破。

1999年,罗素兰从西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面对浙江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等学府伸出的橄榄枝,她却选择了海南大学。“和他们相比,海南大学的条件或许是比较差的,但是海南的资源却是那些大学不可替代的。生物技术研究对生物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海南是海洋大省,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供研究使用。”罗素兰主攻的芋螺毒素,芋螺是热带海域的特有生物,这也是她选择来海南的重要原因。

海洋药物已成为世界交逐的焦点。196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海洋药物国际学术讨论会,1988年日本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并投资10亿日元建立两个药物实验室,澳大利亚、法国、瑞土等国也先后建立了有关海洋药物的研究机构……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寻找攻克疑难疾病的特效药,是国内外科学家热衷的研究方向。

相比之下,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水平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主要来自于沿海或近海,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海洋新药十分罕见。锁定海洋药物与生物技术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后,罗素兰就感觉到了压力和责任——作为后来者,她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面对实验室初期人员短缺、资金匮乏,还有后期实验不断的失败,罗素兰暗暗告诫自己:“再苦再难,我也要坚持下来。”罗素兰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和助手朱晓鹏如此描述罗素兰的一天:“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她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文献、写论文,然后把国际上海洋药物研制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同事和学生,实践在自己的实验中。晚上通常都要工作到11点左右才休息。”

整个暑假罗素兰没有休息。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整理芋螺毒素的资料,她根本想不起来还要利用假期陪丈夫和孩子上公园、逛商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在工作上花的时间多了,花在家庭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罗素兰就这样在海洋药物研究上坚持不懈、潜心耕耘,追逐了十三年。每年只有农历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她都在实验室度过。虽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可她连商场都没有逛过,每天就是宿舍和实验室两头跑。最累的时候她一天内曾晕倒过两次。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评价罗素兰说:“罗素兰对科研的执著是常人没法理解的,在学校里,她对科研的付出和努力无人可比的。”

科技创新性篇10

工程是基于科学技术改造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工程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一直将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视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00。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但是,工程技术是高度性别分化的领域,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处于边缘地位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的性别分层导致女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影响工程技术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研究学者认为技术是由社会建构的,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框架(SCot)。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技术产品本身具有多种可能的设计方式,决定技术产品设计方向的,不是技术本身的特性,而是相关社会群体对技术特征所持有的多种解释0。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考察了性别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双向建构过程,在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如何影响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技术发展对性别关系的影响。女性主义学者提出技术是由男性气质主导的领域,男性是技术的设计者和生产者,女性更多是技术的使用者H。工程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工程技术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女性教育结构明显改善,男女两性受教育差距显著缩小的社会条件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性别与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主题,但我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学术界对“女性与工程”这一重要议题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工程教育,深入分析工程技术与性别文化的互动关系,为改革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同时,对于提升女性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性别失衡表现

性别失衡是人口学概念,建立在性别比概念的基础上。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中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口性别比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x100%。由于正常情况下,男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大多数国家的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总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应该等于或低于100。一旦偏离这一正常值,则被认为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简称性别失衡。本文采用性别失衡概念来描述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口性别结构,分析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分布的性别差异。工程技术创新领域的性别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技术领军人物中女性比例明显偏低

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是工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决定着工程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在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中女性所占比例非常低。从世界范围看,男性是工程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程技术发明者几乎都是男性,知名的女性工程技术专家数量有限。工程院院士是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和最高学术荣誉,是最具科学技术成就和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66人,其中女性院士为36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4.69%,性别比严重失衡。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女院士2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女院士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女院士4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女院士1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女院士3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女院士4人,农业学部女院士3人,医药卫生学部女院士15人,工程管理学部女院士1人。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4。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科学和技术领域是一种典型的精英统治,女工程院院士的数量弱势表明在工程科技创新领域男女两性的权威和声望相差悬殊,女性在工程技术创新中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

2.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比例偏低

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技术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工程技术创造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科技人员的数量。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天津市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及性别构成的数据显示,2010年,工程技术人员中,女性32773人,男性84087人,其中女性比例为28.04%,男性比例为71.96%,女性工程技术人才的构成比例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处于最低点043。工程师是工程科技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工程师是一种传统职业,男性工程师在工程技术领域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工程师以男性为主,这是历史事实。工程教育对女性开放的历史并不长,虽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意志帝国的高等技术学校就招收女大学生,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报考工科专业的女性寥寥无几。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广泛干预下,德国女性才开始进入工程师教育体系0281。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女工程师论坛资料显示,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有女工程师988万人,占全国总工程师人数的36.9%。女性工程师在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相对于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工程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化”浪潮还远未到来。

3.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女性比例偏低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主要平台。高校工程技术专业女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2011年,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男性310人,女性60人,女性占全体教职工的16%。从1995年至2011年,女性教职工从24人增加到60人,女性的比例始终低于16%。终身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男性260人,女性35人,女性占全体终身教职工的12%。从1995年至2011年,获得终身教职女性教职工从9人增加到35人,女性的比例始终不超过12%&]。天津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和顶尖的工科百年名校,2013年天津大学教职工统计数据显示,工程类学院共有教授374名,其中男教授300名,女教授74名,女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9.79%。

工程技术专业女学生的数量也低于男性。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显示,女性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青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0.4%,比男性高4.5个百分点®。尽管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工程教育院校和专业中女性比例偏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依然是“代表名额不足”。例如,清华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工程技术专业共招收男生2231名,女生1159人,女生的比例为34.19%。创新型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薄弱。

三、创新型女性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社会性别分析

工程技术领域的性别鸿沟表明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处于边缘地位。但是,男女两性在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并非基于先天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相反,它是基于性别文化的社会建构的产物。技术是人的产物,是社会行为B]35。技术的意义依赖于它植根于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

1.性别化的工程技术文化对女性工程技术认知的约束

技术是文化定位的,文化价值、社会组织和技术知识在技术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m326。技术是人类将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工具、方法,以及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称。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创造人造物的过程。建立在传统性别文化上的劳动分工使男性成为工程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实践者。女性的家庭角色使她们缺乏介入工程技术的机会,更多是接受最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技术介入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工程技术的男性主导地位形成了工程技术的男性气质。基于大多数男性工程技术专家的心智能力被建构成工程科技人才普遍特征。人们把理性化、客观化、抽象化的思维特征归属于男性气质,把主观化、具体化、感性化的思维特征归属于女性气质,而工程技术被认为是追求理性和客观性的事业。正如西美尔指出:‘‘男性的东西绝对化为客观的和实质的权威标准,也就是说,不仅属于男性的经验性既定事实,而且来自男性、为了男性而提出的观念和理想要求,都成为超性别的绝对,这对评判女性产生了严重的后果”m173。工程技术被建构成男性气质,强调自信心、质疑精神、科学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等个性品质,而感性、直觉等女性气质则被认为与工程技术气质相冲突。因此,技术是强有力的、遥远的、高深莫测的、科学的。总之,技术是男性的成为社会的共识&4。把工程技术建构成适合男性从事的活动,这样一种技术上的文化陈规通过贬低女性工程技术的意义而得以延续,并在工程技术领域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社会对女性工程技术能力的评价。

2.性别化的工程教育模式对女性工程技术定位的约束

技术是经由学习而不是通过基因而获得的知识m310。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工程技术学习和实践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工程师的培养由工匠文化主导发展到学校文化主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工程教育最早是为了培养男性技术人才,女性被排斥在工程教育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教育对女性开放,但女性介入工程技术是“有限介入”男性的主导模式并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

首先,工程专业教育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强调理性和客观性,具有明显的男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工程师赋予科学抽象和技术能力的价值最高,而赋予养育能力、情感等女性品质的价值最低。其次,工程还体现了技术的男性气质的另一个方面,即强健的体魄和物理技能。与手工劳动和机器相关的所有特征——脏、噪音和危险一都充斥着男性的品质。与机器有关的技能和身体力量是衡量男性的地位和自尊的基本尺度。最后,工程教育文化强调男性气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男性气质可以在身体力量和思维深度两个层面表达出来&3311。男性思维方式在工程技术世界中具有优先权,男性的价值和信念体现在工程知识和话语中,并以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工程技术话语属于一个支配性范畴,女性的话语与工程话语经常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工程教育的男性优势对女性的技术定位产生了消极影响,多数女性的专业学习是‘‘工作定位的”,只有极少数女性将专业技术学习看成是“成就定位的”,低个人成就感削弱了女性的专业学习动机。

3.性别化的工程教育方式对女性工程技术能力形成的约束

建立在教学基础上师生互动方式是影响工程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在工业文明的高等工程教育面向行业,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离明显,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分离。注重专业技能的课程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数理基础课程和工程专业课程比例较高,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实践课程比例偏低。在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主观性、情感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性经常被忽视和歧视。受预设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教师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技术的男性价值观,具有性别化的成就期望,容易忽视女性的经验与感受,并将女性的技术弱点归因为女性的生理特征或女性气质。女性在专业学习上需要投入巨大努力来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同时,女性在专业技术学习上面临许多障碍和挫折,缺乏技术成就感,容易对自身的技术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就业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她们难以在专业上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业和就业的累积劣势使许多女性不断退出工程技术领域。美国关于女性工程师的研究表明,20%的女性从工程院校毕业后,只有11%的女生从事工程师职业,这种情形保持了将近20年。调研结果显示,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许多女大学生不愿继续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而迁移到管理、教育等专业继续深造。女性人才流失导致女性工程科技人才侯选群体单向萎缩,最终使女性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范围越来越狭窄。

4.性别化的工程实践对女性工程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约束

工程实践是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和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成功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从学校毕业后,一般要经历工程实践锻炼、实际性的工程科技探索、工程科技的创新和项目管理,最后成为技术带头人a7]。首先,现代工程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任何一项工程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合作。由于技术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融入工程科技团队或形成新的科技团队。男性虽然无法阻止女性进入工程技术领域,但是他们却有意识地抵制女性进入技术团队,从而保留男性对某些技术领域的控制权。没有被科技团队接纳的女性在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过程中难以得到男性技术专家的有效指导和技术支持。其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锻炼成长,没有丰富的工程项目和实践的锻炼,不可能造就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由于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边缘地位,女性很难成为重大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或重要参与者,女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缺乏项目支撑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女性也难以产出具有社会影响的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最后,工程科技人才的成才需要较长时间工程实践的积累,需要投入持续性时间和精力。而承担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的女性技术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比男性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约束。女性的职业期望较男性低,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女性的实践劣势容易导致“创新能力衰竭”,远离工程创新前沿。

四、构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对策与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改革至关重要,但如果忽视性别文化的影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会被限制在其自身已建立的传统性别文化范式下,进而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因此,建立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构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工程教育范式,提升女性的工程创新能力。

1.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

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边缘地位并非基于先天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相反,它是性别的历史建构和文化建构的产物,因而也会随之变化而变化。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那么鼓励女性学习工程技术,使女性适应工程技术,提升女性的工程能力,只能满足女性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难以从制度上改变女性的工程技术弱势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满足女性的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促进社会变革。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具体的途径包括:深入挖掘工程教育的文化内涵,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提供性别平等观念和知识,改变沿袭已久的传统性别观念;在工程教育的各个环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质疑关于性别和工程技术的传统观点,打破限制女性学习工程技术的传统性别观念;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女性工程技术创新成就,提高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2.建构性别平等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工程师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m。女性技术研究认为应该让更多的女性进入科学技术领域,同时科学技术领域要重视女性在技术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工程技术领域女性数量的增长将对工程技术世界的目标和方向产生积极的影响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对工程教育的学术传统和知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在知识和能力建设中融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形成一种基于差异性、多元性的工程教育景象;在工科学院开设女性主义技术课程,向学生讲述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消除性别偏见,提高工程领域女性的地位;加强女性工程科技人才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将专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使女性能够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态等视角理解工程技术,提升女性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3.积极探索无性别歧视的工程实践模式

工程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必须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工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女性技术兴趣和能力的建构主体,同时也是性别歧视比较明显的场所。企业的工程实践要消除性别歧视,体现性别平等意识,要将女性纳入技术共同体,重视女性的工程技术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企业要支持女性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充分开发女性技术专长和潜能,促进女性的工程创新能力开发,提升女性把工程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