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7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1、文化旅游综合体的相关理论

1.1背景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也已迈入了全方位、多元化、复合型的“泛旅游”时代。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GDp指数人均达到10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将至50%以下时,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将大幅上涨,而2005年我国就已普遍达到了此水平。2006年开始政府层面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给文化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氛围,尤其是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的联合文件――《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文化旅游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所以说,在经济和政策的共同引导下,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1.2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源自于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层次的衍生物。一般意义上认为,城市综合体是指在城市中的商业、办公、酒店、居住、餐饮、展览、交通、文娱、社交等各类功能复合、互相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1】。城市综合体在我国已经过了探索期和成长期,在目前成熟和衍生阶段,不应单纯的从收益和商业经营角度来开发,对其要求也有新的高度――为城市有所贡献,比如提供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等。而文化旅游综合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衍生而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综合体,即以文化为核心,依托旅游资源,并综合商业、展览、会议、酒店、居住等相关业态功能的集约型、复合型、互相作用的街区群体。

1.3文化旅游综合体特点

文化旅游综合体秉承了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功能业态的符合化。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也正是因为其对土地的高效利用,使得文化旅游综合体为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而人们对文化旅游活动空间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满足尽可能所有的活动需求。

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城市文脉和文化内涵,从而为满足对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塑造空间;其次更加重视从社会公共角度出发,规划设计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另外其活动对象通常包含外地游客和一定比例的本地居民,部分文化旅游综合体兼顾区域商业中心的职能。

2、延安金延安项目规划设计

2.1项目概况

2012年陕西旅游集团和延安市政府计划共同打造“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它是可观、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体验式红色旅游引领项目,以弘扬地方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任务,担当延安市西北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级。

金延安板块是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文化核心,是园区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旅游集散服务、红色主题娱乐、休闲度假、人文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渗透立体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的高端综合型城市主题旅游目的地。

2.2设计要点

通过对金延安板块在园区和区域的定位的思考,及对场地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镜像历史,写意延安”的设计理念。金延安是一座新城,建设者和设计者想在这座新城中缅怀30年年代的老城,传承延安精神。所以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和创新就是一个关键点,如何为项目赋予准确的文化定位也是一个难点。

金延安规划和建筑设计就从各个方面“阐述”其文化内涵。用厚重的、简洁的建筑体量、朴实天然的材料、灰和土黄等素色展现金延安粗犷大气,古朴厚重的性格。延安的红色革命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并不全是战斗事迹的堆叠。因此在呈现红色革命文化这一相对“敏感”的话题时,建筑应该以平静地叙事方式来表现红色主题。在革命历史面前,建筑应该尽量谦虚和简洁,以凸显展示主题。在表现延安精神和延安历史时,用空间光影来引发人们心中的情感共鸣;用细高的空间来表现神圣感;用较多的踏步来表现革命的艰辛等。

2.3功能结构

金延安是区域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文化消费促进商业升级,是集体效应和商业化并重的商业业态,是本地消费和旅游消费的统一。项目涉及文化展馆、高端商业、旅馆酒店、特色餐饮、艺术会所、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满足游客与市民的品质消费需求;作为延安市首个大规模将文化旅游与城市商业、高端住宅相结合的综合区,金延安板块承载着整个延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使命。

2.4空间结构

金延安项目的空间结构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一个中心是:以钟楼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商业区;两条轴线是:东西轴――红色文化与现代都市商业相结合,南北轴――地域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化相结合。

两条轴线形成两条主要特色步行街,东西轴为60m宽的大型商业林荫道,步行层下面链接起来作为大型shoppingmall,轴线由西向东渐次升高,跨越高速公路,最终直接通向山里。南北轴线形成民俗风情步行街,节点建筑如戏台、新华书店、教堂、邮局等穿插其中,形成拼贴城市的自然、有机之感。

2.5立体交通系统

金延安项目的场地是位于延河边上的低洼地,源于满足防洪要求,需要建立起高于地面约8米的堤防,设计巧妙了利用了这一高差将人行和步行有机分开。人在与堤顶同高的广场层上走,车在地面上行驶。利用垂直交通连接不同标高,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

3、文化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原则

3.1重视文化力量

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是“魂”,是决定其发展兴衰成败的命脉。建筑实体可以复制,但是文化有其不可复制性。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之初,应该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地方文化、城市文脉,为项目准确的文化定位寻找依据。另一方面,一个城市之内文化具有同一性,为项目在此之下培育文化特色也是有必要的。文化是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无形资产。

3.2明确功能构成

文化旅游综合体中旅游活动成为城市活力的主要来源。资源和资产的投入不应只以确保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功能趋向单一的综合体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主导功能因故受阻,作为副业存在的其它功能很有可能遭受致命的打击。所以其它功能不能被单纯的看做是旅游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健康的结构模式应该是优先考虑旅游功能的情况下,协同发展其它类型的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餐饮等等,建立一个文化定位明确、主题突出、具有多样性、活力充足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3.3构建合理交通系统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交通体系结构由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构成。文化旅游综合体一般都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商业中心,对外交通系统既要有可达性、又要满足一定的换乘需要。而综合体因为功能复合、建筑复杂,内部交通系统必须结合空间规划、商业规划等建立基于行为需求和活动导向的合理内部交通系统,而一般步行交通体系是整合一切的核心。

3.4打造宜人公共空间

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以旅游功能为主,必然要满足一定游憩功能。所以在文化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打造至少一个公共空间是必要的,可以使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的,亦或是二者合一。它会成为综合体未来人们活动和交往的互动空间,更有可能成为吸引人气的场所,是不可少的。公共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应该贴合文化主题,具有特色。

4、结语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对引领行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美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在金延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的总结,认为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应当在重视文化力量,明确功能构成,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和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四方面有所侧重。更加期望从实际项目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对今后相关项目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和类型模式。黄彬武前波崔万珍

《经济地理》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日趋强烈,国内各大开发商开始对旅游项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加快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而在旅游项目建设前期规划设计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旅游项目的蜂拥而入,在规划上出现一些问题,现根据旅游项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要说明,并提出一些设计理念及方法。

旅游项目设计现状分析

1、旅游项目规划在定位与未来发展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又存在比较普遍的“短视”行为,地方政府在引进资金或允许开发之前应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综合实力,相关的政策尽可能向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倾斜,尽可能选择一流的企业来开发和经营有限的旅游资源,同时在开发建设当中予以适当的宏观调控,为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提出合理化的要求与建议,开发出一流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积极影响。

2、旅游项目设计的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相当快。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各个开发商也对旅游地产尤为青睐,从而出现了文化旅游地产如井喷现象,使得一些项目仓促发展,在规划设计方面明显的同质化,比如;在功能分区上雷同,规划均由文化、旅游、商业、酒店等组成。如此的规划设计会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3、旅游项目设计功能不突出

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因为每个地块或区域的承载力、资源条件、限制因素都不同,功能分区其实就是根据重要的影响要素,判断不同区域在旅游项目中的地位,将规划区范围进行分区。一些项目的设计上在功能分区及细部设计上不够到位,导致后期经营出现很大的问题。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措施

1、旅游项目设计做好定位分析

定位准确是首要的问题,好的规划设计应有准确的定位来引导,所以项目定位,应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做好主题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等等,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不同,来确定项目的规划设计方向。

从旅游策划经济活动的最终效果来看,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为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和收入,国外旅游者人数占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人均旅游消费额,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市民出游量等。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旅游竞争力又可以分为现有旅游竞争力、潜在旅游规划竞争力和未来旅游发展竞争力。

准确定位之后,关键就在旅游策划设计特色产品。旅游项目的主题是要靠旅游产品来体现的;旅游项目的功能是要用旅游产品来保证的;旅游项目的市场更是要靠旅游产品来争取的;所以,产品设计的成功是实现旅游策划目标的根本。一定要在打造旅游产品上下大功夫,不但要做成精品,做出极品,以避免项目的同质化,吸引更多游客。

2、旅游项目设计做到以人为本

旅游是人获得自由的表现,人的旅游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也异于人因环境或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流动。旅游是人抛开生存发展意义的功利目的进行的人口空间移动,是主动的、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移动。旅游是高级的享受。其价值在于娱乐和享受,尽展人性非功利的方面。旅游规划设计是旅游活动的预构,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者愿望的提前表达。旅游规划设计就必须为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不同的娱乐和享乐价值要求不同的旅游规划,不同的规划为不同的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乐价值,这就形成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致使旅游规划取向的多元化。

旅游项目设计要以旅游者为核心,一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旅游的人本主义的要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观念在理论上其实是营销中的生产观念,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规划理念,不是以市场和旅游者为目标的规划理念。旅游资源是规划和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规划的基质和材料,但不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旅游者处于旅游规划的中心,旅游规划者是旅游者的代言人和表达者,而不是站在旅游者对面来规划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与旅游规划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3、旅游项目设计做好功能分区设计

以人为本,考虑游客的空间感受,以及产品布局的人机工程。人是景区服务的主体,这一点应是景区经营不变的核心内容。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识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里所说的人本就是第一大类的需求——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在设计中,这个层面的需要就是满足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等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就通过各种服务功能来满足。在旅游中,游客对优质服务和服务的舒适环境的要求更高,设计要在功能方面达到更方便、更舒适以及更安全。

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将它们按功能进行组团分区,每一个组团分区(地块)常被称为功能区。

旅游项目设计必须进行功能分区,不能到处进行服务设施的建设。进行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首先应该考虑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保护;其次要考虑交通以及服务设施的便利性;第三,要留下一定的土地用于未来的建设。

旅游项目设计中服务社区的位置一般考虑两大因素:核心旅游吸引物和对外交通。核心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度假活动集中的地方,就近安排住宿设施便于旅游者的活动,更能吸引度假旅游者;对外交通的便利性有利于旅游度假区初期的开发建设以及旅游度假区后期疏散人口。

针对不同规模类型的旅游项目设计,其功能分区的情况应有所差异:大型旅游项目设计的康体休闲设施分区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跑马场等在整个旅游度假区中占有较大面积;小型旅游项目设计一般没有设置这些高档的康体设施。

不同区位类型的旅游项目设计,其功能分区情况也有所不同:客源型旅游度假区要适当增加康体休闲活动设施的比例;资源型旅游度假区由于资源条件较好,康体休闲设施的比例可以少一些。

4、旅游项目设计细化到具体要素的深入设计

按功能将旅游项目分为入口区、度假中心区、康体健身区、户外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度假别墅区、维修区,每个区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如下:

⑴入口区:接待、管理、停车、行李搬运、安全检查;

⑵度假中心区:信息中心、会议中心、商店、快餐厅、餐厅;

⑶康体健身区:运动场、游泳池、海滩、户外体育比赛场;

⑷户外活动区:通常是具有风景优美的环境、视点和游览步道;

⑸文娱活动区:厅、夜总会、酒吧、剧院和晚间娱乐场所;

⑹度假别墅区:安静区,不受噪声的影响,在视野开阔的风景优美区;

⑺维修区:储藏、机械、设备设施、工作人员住房。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3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独立法人,均可申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

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是指: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包括旅游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活动策划、营销策划、资源开发方案等;提供与旅游规划设计相关的其他服务。

第三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第四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的认定,遵循自愿申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负责对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设立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根据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七条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认定和复核;根据资质等级认定需要,对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的旅游规划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各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丙级资质单位的认定和复核;负责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本地区符合条件的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并协助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对本地区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进行成果评价。

第八条申请甲级、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该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申报。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由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委员会直接认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获得乙级资质一年以上,且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三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五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完成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旅游发展规划,或至少完成过五个具有影响的其他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优秀。

第十条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三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三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良好。

第十一条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从业经历不少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一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好。

第十二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每两年复核一次。复核通过的,换发新的资质等级证书;复核未通过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作出撤消或降低资质等级的决定。被撤消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认定。

第十三条取得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撤消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法律法规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转让资质等级证书的;

(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变更名称,未报原认定单位备案的。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降低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项目委托方评价普遍较差的;

(三)资质条件发生变化达不到原等级要求的。

第十五条各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由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统一印制,由认定单位颁发。

第十六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变更名称,应报原认定单位备案,并换发新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的规划设计文本和图件,须注明资质等级和批准证书编号。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4

abstract:tourisminantuCounty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ButautuCountyisasmall-mediumcity,itstourismplanningconsciousnesswasweakforalongtime.ithasrarelymentionedplanningintheirmasterplanningandleadstoaweakenedeffectoftourismontheeconomy.inthispaper,throughdescrib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ntuCountytourismplanningandthemasterplanning,itdrawsupthetourismplanningstrategyinantuCounty.itprovidesanimportantreferencefortourismplanningdesignandmasterplanningdesignofantuCountyandothersmall-mediumtouristcities.

关键词: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Keywords:antuCounty;masterplanning;tourism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0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5

一、5a级景区提升必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

这首先取决于5a级景区提升是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5a级景区是全域旅游的旅游地标与核心吸引点。其次,5a级景区创建,要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申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必然涉及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消费功能、业态布局、资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要遵从“旅游业是综合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提出“旅游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具体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多规合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等等,而这种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虽然在界限上还有分区,但在特色文化、线路、业态、综合消费等方面已经趋于融合。

二、5a级景区提升必须包含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要有具体的体现,既包括近期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资源和市场分析,主题、功能、形象定位,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划定,景观、设施布局,交通游线设计、安全卫生、资源保护、实施步骤、投资分析,等等;也包括后5a时期,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做出的轮廓性规划安排。

三、5a级景区提升必须界定景区修建性详规的红线

景区修建性详规所界定的不能触及的范围,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有涉及,这些内容不是消极地回避和保护,而是在开发中利用和保护,并且是从生态理念、绿色观念、文化层面、人本思想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完全提升了一个层次,环境保护与卫生、环境氛围提升等是5a级景区提升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以及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同时确定通景道路、游览线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四、5a级景区提升具备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实际功用

景区修建性详规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结果,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而5a级景区提升在所有的规划类别中无疑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必备项目,如: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用地布局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无不具备,且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是标准化的,详细量化到足以实施落地。

五、5a级景区提升方案包含诸多专项性规划

由于5a级景区创建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细则标准高、覆盖面广,且对现代旅游所崇尚的资源观赏游憩价值、主题特色、综合消费功能都有所重视,且对游客中心、厕所、停车场、信息化、景区与环境氛围等都提高了分值,故而5a级景区提升方案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一个方案中包含并衍生出众多专项规划(专章),如:特色文化与景观价值提升专项策划、游客中心(含停车场、厕所)专项规划、智慧旅游专项规划、旅游绿道专项规划、旅游营销活动专项策划景区、旅游产业与投资专项规划,等等。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现状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开设本科专业,2012年初成立旅游管理系,设置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方向)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32个学时。

近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承担了多项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相关的省、市级课题,如2006年辽宁省林业厅的自然保护区规划项目“辽宁省白石砬子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大连市发改委的区域规划项目“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大连市台盟市委的派专题立项课题“建设大连国家海洋公园研究”,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以及20余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工作。大量的旅游开发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方向。(2)旅游管理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发展潜力巨大。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富,获批省市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公开6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余部。(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学院内建有调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以及会展实验室、装潢艺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学院5800余平方米的酒店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以上发展成绩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课程教学尚存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的特殊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该门课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建筑、交通、生态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

2.3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

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

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

3.2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创意的方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探讨。

3.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对于其他课程,“旅游规划学”是有一定技术含量、体现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能够进行旅游规划的创意、写文本,还能够制作ppt,能够设计基本的规划图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专业应适时适量开设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制图软件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旅游学、地图学、遥感与测绘、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出策划、写文本,又可以制作规划图件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旅游规划界最新动态及兴起的规划手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助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专题讲座,拓宽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旅游规划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提高景区参观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机会;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与研究,2010,24:85.

[2]杨朗.“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6,(10):254.

[3]李广宏.“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2):119.

[4]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6.

[5]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125.

[6]郑辽吉.“旅游规划学”教学中的工具使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04.

[7]郭海燕,冯晓华,天振江.对“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142.

[8]娄思元.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教育管理,2011,(3):68-69.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7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一、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二、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三、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设计方法

1.旅游小城镇景观规划及其构成要素

旅游型小城镇指的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并且城镇主导产业是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环境具有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两个双重的属性,是以小城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景观环境。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景观类型,它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小城镇原有的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规划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创造出具有特色、生态的旅游环境空间,从而吸引着游客前往。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构成三要素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三者,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分别起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素是由土壤、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在自然要素中,景观植物配置的生长受制于土壤条件;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受地形地貌要素影响;村镇布局受水文条件的影响。人工要素指的是能被游客亲身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例如,当地民居建筑、当地民族服饰等。其次,旅游型小城镇周边农业生产也是旅游型小城镇人工要素的重要体现,如田园风光、草原牧场等。非物质要素指的是小城镇居民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精神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非物质要素是其内容与精神所在。

2.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景观形象是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体验的反映。对于旅游风景区来说,游客短暂的浏览停留很难感受地域文化内涵,景观规划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候应以游客的角色对场所地域特征的艺术进行再现,让游客容易感知场所特征,并且通过运用的当地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历史事件来营造,游客再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对规划的景观元素进行再创造,目的是为了创造在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目中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形象。

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进行塑造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中心区景观、道路景观、广场、小品设施以及导游指示系统等。

2.1.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小城镇的中心区是小城镇的核心,它是集中了小城镇整体风貌的公共活动区域,一般具有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中心区布局上拥有自身的空间肌理,当中的每一处景观空间都对人们展示了对共同文化的记忆。小城镇的中心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设计时需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的开敞空间再利用以及如何拓展空间序列,使其与周围环境保持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首先在中心区的内部交通,应考虑旅游风景名胜区域的步行方式,设计良好的步行系统,并做好人车分流。并且在人流聚集的必要地段须设置广场。其次,除了小城镇中心广场之外,可以用小面积的绿色开敞空间,带给人亲切感并吸游客驻足停留,绿色开敞空间需要考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充分做好视觉导向,并且利用轴线关系将的自然风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特色,丰富中心区内部的空间。此外,对于中心区来说,边界空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类型的空间,应该避免边界生硬、不生动,例如可将异质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使其相互联系,能够避免边界空间的混乱或生硬划分。

2.2街道的规划设计

街道是旅游型小城镇整体意象的主要元素,在进行街道景观规划时候,应顺着视线方向将各类景观空间沿着道路而展开,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构成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旅游型小城镇街道为主干道、商业步行街、其他生活类街道。

主干道主要承担交通运输的功能。其景观主要表现为线性景观,两侧的植被绿化以层次丰富的自然式种植为主,加上在一些节点部位结合植物和雕塑小品的点缀,在沿道路快速形式时能够体现道路的节奏感。商业街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外,还是旅游型小城镇的形象窗口,对商业街景观的整体氛围营造应需要符合旅游小城镇本土文化。步行街道路主要以铺地的方式和材质来呈现地面形象,商业街两侧的本土建筑实体,主要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体量偏小,且需与街道格局和人的尺度相适宜。在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将建筑界面进行一些交错和设置商业休憩带,增加景观的韵律感。

2.3.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广场功能是集市政、休闲、纪念、商业于一身的公共空间。旅游小城镇的广场根据功能、服务半径和使用人群分为中心广场和主题类广场休闲类广场等对中心广场的景观规划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植物、雕塑等满足人们集会的需求,对广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使用性和参与性。对于休闲类广场来说,应该在景观设计上注重人性化和亲切感的设计,如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提取小城镇特有文化元素,丰富小城镇景观形象上的整体性。广场的景观规划中上还应设座椅、路灯和必要的遮阴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停顿和休息的功能。

2.4小品设施的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小品设施的设计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游客体验感的重要表现,小品设施需与周围环境协调,艺术性强、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设施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还应该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

2.5旅游标识牌系统的设计

旅游标识牌是旅游小城镇景观系统中向游客传达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以文字、图形、符合等形式展现景观的内容、性质、方位等,达到引导、管理游客的作用。标识牌设计要根据小城镇形象和安放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式样。

3.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旅游小城镇的建设需从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出发规划和设计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尺度。抓住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游客体验为切入点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功能性。根据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尺度宜人、整洁舒适又充满人情味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用景观规划创造一个可以富有语言化和情景感的场景。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融入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构建异质性空间景观特征,更注重引导旅游者在景观中的理解与参与,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3.2地域性原则

旅游型小城镇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景观特征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方面,布局形态、建筑、街道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内涵的体现。遵循地域性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当地的文化,应该在设计中保护并延续原有的景观格局,并对特色景观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3.3生态原则

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尽量保持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延续性。在具体建设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尽量避免人工造景对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9

一、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情况

镇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工作纳入议事议程,年先后六次举行研究旅游工作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了“打造滨湖生态水乡,建设商贸旅游名镇”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提升文化内涵,加强旅游景点管理,乡土民俗和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和吸引点,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和培育这一特色二创新运作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应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三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围绕“农”字来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发展规律,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尊重市场规律,农业的农以市场为导向。

为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今年镇政府明确纪检书记朱信波牵头主抓旅游产业,下设专职办事员两名。该小组自成立以来积极协调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据统计,今年镇财政旅游业务专项投入已达10余万元,在资金保障的基础上,镇政府出台了旅游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争先创优。

二、旅游项目建设

今年镇政府高点规划,整体推进,将重点旅游基础项目的开发建设作为重点,增强服务功能,规划建设项目留侯园与陇西沿河公园年内投资已达900余万元。张良是初汉三杰之一,受封留侯,名传千古。张良故址正是位于境内,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重金投资兴建了留侯园。留侯园的兴建融合地质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集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强身健体、和专项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园。陇西沿河公园位于镇区西部肖五路西侧,依陇西河两侧规划建设,系我镇建设的两大休闲健身功能区之一,全长9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设计总投资约1500万元。该游园一期规划150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北部8000平方米绿化和设施工程,南段7000平方米土建工程,近期游园一期将全部建成。。陇西沿河公园建筑设计合理有序,健身路径蜿蜒其中,更将众多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优美观光带。

三、旅游品牌创建

创建优秀品牌能极大推动旅游业发展,目前,已创建一个二星级酒店,并在张洼村成功创建一个农家乐示范点。张洼村地处西北部,以农家乐为主题,发展成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观光胜地。目前张洼农家乐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游客量稳步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旅游规划编制

我镇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多次派出专门工作组与相关专业部门协调,目前已完成镇旅游总规划编制及每个专项旅游项目、有待开发旅游项目规划。我们相信,经过专业规划后的旅游业一定能更上新台阶,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

五、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我镇先已开辟出专门的旅游通道,沿湖路,有接待设施包括一个停车场,两个高档饭店,有专门旅游购物商场两个,分别位于老十字街,及张洼村,有娱乐设施KtV、休闲酒吧两处,并新扩建卫生院,保障医疗救护。在旅游通道有专门旅游引导标志牌,引导县内外游客。

六、旅游商品开发生产

我镇积极支持本地旅游商品建设生产,制定专门开发计划。我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留侯文化源远流长。我镇旅游商品立足于本镇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推出留侯纪念章、纪念册等相关产品,赢得游客广泛赞誉。

七、宣传推广

我镇旅游开发一直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多渠道拓展旅游品牌创建。为此,我镇专门在旅游通道两侧设置了大型旅游宣传牌,在市级媒体为本镇留侯文化资源,临湖沿河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篇10

目前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前景可观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研究,集中表现在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旅游解说系统方面的论文,本论文将从旅游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解说媒介、解说信息和解说受众(游客)分析以及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世界文化遗产解说、解说对策、解说规划设计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解说理论的研究

张明珠,卢松等(2008年)主要阐述了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以及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李渊(2010年)本文试从博物馆的特点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张波(2011年)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二、对解说媒介的研究

1.对解说员的研究

陈健平(2006年)指出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存在大量不到位、不完善、质量不高的状况,并影响到文化旅游地的整体开发品质与发展态势。普素文(2011)指出很多导游解说方式单一,加之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在没有导游解说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孙鑫(2012)指出解说员对于提高观众参观质量、保证讲解有效性、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对标示牌的研究

陈咏淑(2008)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武娟,李宏(2006)从标识牌的设计、建设两方面入手,指出我国目前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对电子解说设备的研究

周可华,罗明春(2006)分析电子解说系统的现状及与传统解说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策划的原则及要素,为景区发展电子解说系统提供了借鉴。彭仲,史烽(2008)以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为基础,提出GiS技术在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及景区电子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刘文龙、毕圣凯、杨铁梅(2009)以单片机C8051F040为核心,结合GpS定位技术和语音技术,设计的电子旅游解说系统能够给游客提供该区域景点详细内容的全自动语音讲解。

三、对解说信息和解说翻译的研究

李华辰,梁留科(2007年)通过剖析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其在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林竹梅(2011年)通过对辽宁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孙云花(2008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并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改进翻译质量。王淑,张皓(2004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现状进行综述,提高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实用性。

四、对解说受众的研究

1.解说员与游客沟通研究

罗燕,(2008年)以周庄古镇为例,采用对解说员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研究周庄古题。

2.对受众态度的研究

钟泓,李丰生(2008年)通过了解游客对桂林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的评价为桂林旅游业提供更好的建议。桑娅(2010)从游客对解说需求角度提出游客导向型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技术。赵明(2012)在充分考虑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及使用解说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3.对受众满意度的研究

江宁,陈建明(2006年)从游客观点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统计属性,进一步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苏建军,王丽(2010)以运城解州关帝庙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的评价因子,采用模糊评判法对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效果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黄平芳,胡明文(2010年)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空间导引系统、服务设施告知系统、教育宣传及安全警示系统、景点内容解说系统、可携性(出版物)解说系统及向导式解说系统等方面,对将军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完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杨前进,周善怡(2011年)以武隆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

4.游客解说方式和需求的研究

张立明,赵黎明(2006)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科学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来完善其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陈飞(2008)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自导和向导的旅游解说系统来达到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加强文化遗产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作用。柯球(2009年)通过分析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及利用现状,探讨如何基于游客体验需求,规划设计博物馆解说系统。邓明艳、覃艳(2010年)对峨眉山景区游客的解说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措施。杨文华(2011年)分析游客的旅游解说需求差异,并提出景区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五、对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的研究

冯淑华(2005)提出构建古村落解说系统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等子系统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唐彩玲,叶文(2007年)针对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提出旅游解说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构建方案。旦珍(2007)指出拉萨市各大景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还是自导式解说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完备,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林明太(2007年)指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由导游解说系统、地质展览馆解说系统、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和地学科普实践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并对这四部分构成的特征和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孔旭红(2008年)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赵建昌(2011年)通过对宝鸡金台森林公园的调研,得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必须从解说体系构建原则、媒介选择、解说内容甄别以及解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杨利丹(2011年)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古城镇解说系统构建的持续性流程,以构建出有利于古城镇遗产保护的解说系统。阎丽(2012年)分析了云台山对旅游解说系统的需求,指出云台山解说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六、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的研究

何喜刚,高亚芳(2007)提出针对丝绸之路的线形文化特征,景区解说系统应以遗产宣传展示、愉悦游客心理、文化生态环境教育为目标,依据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的个性,构建由人员、非人员讲解系统和支持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景区解说系统。刘改芳,张东燕(2008)以遗产类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为例,对其现有解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刘艳红(2009年)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杨利丹(2011年)讨论了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内涵及古城镇遗产在旅游中的真实性,并分析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杨娟(2011)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凌生金,王梅(2009)从向导式和自导式两方面分析了颐和园景区内解说系统的现状。

七、旅游解说系统改进对策的研究

于德珍,李核隆(2004)分析了森林公园的向导式旅游解说和自导式旅游解说。于曦颖(2005)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游客相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姜红莹,杨美霞(2006)主要对张家界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和建议。唐鸣镝(2006年)将解说教育消化运用到风景区的规划理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解说体系。王娜(2007)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得解决问题的对策。闫利民(2008)从人员解说和物品解说两方面分析了云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李丽娜,乌恩(2008)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朱伟霞(2008)分析国内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和对策。张徐,新(2010年)以丰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指出丰林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桑娅(2010)以国内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提出五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框架。宋劲忻(2010年)认为在进行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解说系统的人性化问题,重视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及环保组织的联系,构建公众环境教育网,开展解说子系统适用性研究。赵秋静(2011)以人造旅游景点重庆美心长江风景区(洋人街)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目的地解说系统的新思考。王祖良,张建国(2011)为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令狐克鸿,冉景丞(2012)提出构建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对策。孟宁,张晓玲(2012)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入手展开探究,找出雨花台风景区内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八、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唐伽拉(2003)探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方式和规划理念。杨强,杨振之(2004)研究了自导式解说系统在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四大要素,并对这四大设计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颜磊,杨娟(2005年)阐述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解说系统规划的主要职能和规划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节点路径的规划。武子宁,路紫(2005)以泥河湾为例,指出影响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解说系统定位的诸因素及设计目标和理念。钱小梅,赵媛(2006年)提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该从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方面进行规划地建议,并对各解说要素的具体规划进行阐述。屈银莹(2010)在分析景区解说系统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金竹寨的实际情况,构建金竹壮寨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王艳(2010年)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目前该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FoRCom框架进行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