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9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1

【关键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革开放时代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根本和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航向,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引导人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团结民心和凝聚民力,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动力。只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发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担当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家庭,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锻炼成长一大批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化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大有作为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担当着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责。高校既是思想文化的产生地,又是思想文化的传播地,各种各类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汇激荡。因此,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筑牢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是高校面临复杂情况、完成历史使命的中心环节。在文化思潮日渐多元化的现代高校,必须用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文化的根本,也是牢牢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关键所在。抓住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住了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也就抓住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灵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趁虚而入,加之国内的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在各种思想思潮和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日益增多。这些思想思潮和文化观念如果长期得不到匡正和厘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等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利益日益多样化、价值日趋多元化的当下,人们的文化思想也日渐多元,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和复杂。越是文化思想多样化越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校园先进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首先,正确把握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帅,是“一”,文化多样性是基础,是“多”。坚持“一”的主导地位,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正确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前提。其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日益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文化永远姓“社”,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永远持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永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力量,永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承认多元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如果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毫无疑问将使广大师生迷失方向,导致人心涣散、社会动乱,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而如果忽视文化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会扼杀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也会走向思想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它能不能包容、整合、引领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文化思想意识。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一切文化思潮,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外一方面,胸怀世界,海纳百川,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好一个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

(三)筑牢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同时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与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建设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主要有生力量。因此,高校一方面饰演着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另外一方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文化建设者的重要使命。

为了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奋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这一重要文化阵地百花齐放、硕果满园,需要教育引导全体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发扬严谨治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律自重的风尚,坚决遏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师生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加强基层锻炼,增进群众感情,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同时,高校最重要职责还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此,在价值观日益模糊、道德观日渐混淆的当下,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培养活动之中。经常性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仁爱互助和家庭美德教育。针对当前出现在大学生中的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混淆甚至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等突出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建设,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和制度化建设,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和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理想、定信念,识正误、辨美丑,讲诚信、守法纪,为大学生自身学习、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素养条件,为造就社会主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相距仅仅六年,二者的时代背景、最终目标与本质等都有相同之处。

(一)提出的时代背景相同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期思想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球化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客观来看,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文化之间的激荡与碰撞,人们就需要思考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思考如何传承自身优秀传统的文化,如何吸收借鉴有益的外来文化,抵制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如何形成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上存在的多元的文化与思想的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从而发挥其引领与指导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伟大的三个改变,中国社会再次进入转型时期。转型期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所带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无疑给整个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活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如此之多、不尽相同或彼此不可通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共存时,没有使个体的日常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安然有序、淡然笃定,相反使有些人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大众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的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二)本质属性相同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的作用就是用于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事物有阻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对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均是对时代主流精神的概括与抽象,能够整合社会多元思想,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意识形态。对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最终目标相同

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首先是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动,人们的思想也变的多元,甚至产生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就是为了应对这种不良趋势,整合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其次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统一的思想意识,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高,思想觉悟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与归宿感,让人们在感受物质的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建立的根基相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根基。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历史具有继承性,文化也具有继承性。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的形成总是与其历史的文化息息相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根基。

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二者有着不同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了国家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性质,进而也体现着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三个“倡导”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它更加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强化了教育引导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从某种角度上说,二者是表象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依据。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启示

正所谓善于总结才会有大的收获,通过对比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现实生活,有以下实践启示。

(一)厘清内涵,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二者的关系是首要任务。唯物主义认为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把握事物。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要先厘清二者的基本内涵,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与时代背景,探究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探究其目标与作用。明确二者的关系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相距仅仅六年,在名称上也很相似,没有仔细琢磨思考的人就容易将二者混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等,对于普通民众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二)加强宣传,让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正确而充分的宣传让社会成员更易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随处可见,人们可以随时可以用这些主流思想衡量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制度的依据

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行为标准来约束和衡量的自己的所思所想,整个社会也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来激励人们恪守诚信、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等。因此,社会奖惩制度必不可少。社会奖惩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需要丰富且切实可行的内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既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可作为社会奖惩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重在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正所谓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唯有真正的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而且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实践,而是中国社会每一个人的实践,即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只有人人实践,坚持知行合一,才能最终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更快的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伟大的中国梦也才能更快的实现。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3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81-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合起来,培养高中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理念。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西方文化潮流不断的涌入,对广大青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侵蚀了他们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性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例如,《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责任”的教学告诉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教学内容中扩充到时事政治中来,让学生不仅仅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生活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教育,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让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节约水资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提高他们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学,同时它也是一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需要具有这种素养,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例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的教学,帮助学生懂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振兴民族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尝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时,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以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讲商品,讲市场,讲经济。例如,在学习商品时,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要讲货真价实,要讲社会利益,要讲诚实守信;在学习劳动时,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讲资源环保;在学习货币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讲艰苦奋斗,要讲勤俭节约;在学习市场规律时,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责任,要讲社会责任,要讲为人民服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贯穿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经济素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它从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实践,讲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来,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理论,运用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仅仅单纯的一门理论,也不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割裂开的,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灵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将来会步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遵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体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价值体系,它引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当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系着我国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我国未来年轻人的远大理想,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来非常关键,意义深远。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带着感情去学,带着责任去学;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当前社会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精神;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一些消极的意识的存在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多方的难题和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机的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极大地助力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有了很好的发挥和极大的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深远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具体的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

就国家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四方面。其中,富强是国家建设的基a保障,而民主、文明、和谐及涉及精神层面的要求,基础稳固,上层的建筑才有更好的保障。所以,一个国家,只有富强起来才有资格,有条件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比拼,换句话来讲,经济的发达是国家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展各种经济建设工程,为祖国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稳固的经济基础。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民主、文明、和谐等精神层面的诉求也随之有所提高,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所以,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国家任务的主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引导,使国家公民的思想内涵有所提升,对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四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首先,自由是每个人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永恒的追求。就像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道主义就体现了人自由的权利。然而,现今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往往限定在对西方文化中自由的理解,没有真正的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解,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没有很好的践行,致使人们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是平等的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了自由,才能去探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不是等同和相同的意思,尊重人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差异而美丽。尊重差异,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自由平等,就要保证公平公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也就代表了公平,。而想要更好的实现公平,往往需要法治的保障。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共同铸就了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个体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具体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组成,而爱国就是国家对个体提出的诉求,其包括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把个体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联在一起,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敬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诉求,爱国不是口号,不能只存在于口中,更应落实于行动,而对所任职的职业的奉献,辛苦耕耘就是爱国的表现,同时也是爱岗敬业的体现。友善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诉求,对人友善,对事认真,才能使个人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诚信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要求,是个人素质和人品的体现,只有做到讲诚信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塑造了完整的个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都是必要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的体现也是各个方面的,和人的品格,素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有这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面临这种情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护工作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之前,一定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很好的掌握,而对于西方的影响,不能完全抵制更不能全权接受,要用选择性的眼光来认识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到它们的进步之处,加以修饰改造,再融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也要同样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西方文化,用他们的优势之处来添补我们的不足,以促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凸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之处。

同时,也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这就要求教育者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很好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地整改工作。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进行互助教学,并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对教学计划作出适时的调整,以促进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发展。

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航向,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发展完善也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探索与发展[D].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1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21-03[Zw(n]

[作者简介]陆锋,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或者核心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所涵盖的价值理念、规范体系。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在当前推进“四个全面”面临国际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形势和国内日益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环境需要深化认识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2]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社会思路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发展亟待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实践和理论引领。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促进文化发展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领域。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发挥文化塑造社会风尚,服务人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抓好建设和谐文化这个根本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建设准确定位和占领文化发展战略制高点、掌握文化建设主动权的中心环节。”[3]尊重文化差异,包容价值多元多样,让各种文化相互争鸣,共同繁荣,相互促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争鸣中,又要注意方向的引导,使各种文化的发展朝着符合人民的利益,起着积极的培育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这一方向的引航标,凝聚文化积极发展,为人民所享用,为国家发展所服务。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整合社会思想意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对一切腐朽的、错误的、反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抵制和批判,对非对抗性的社会思潮实现整合,发挥其积极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丰富、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是一场革命,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变化。十八大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整合社会各阶层思想意识和凝聚共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维护社会稳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其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塑造民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不仅起着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作用,更是起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关键与核心。

再次,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完善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离不开吸收多样性的社会先进文化,吸收文明发展的成果。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各种社会思潮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形成有益的理论补充,也有助于及时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广大群众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预测社会矛盾的变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二、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丰富,以及实践发展提供了道路上、理论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报告还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具体的概括,是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引领、理论引领和规范引领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统一。社会思潮的引领,必然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方面着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思潮的实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引领,意味着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指明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思潮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背景。在“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原则下,坚持主导的思想原则,提倡开放包容各种有益社会思潮发展繁荣的态度。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顺利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实践指向中,加强对社会思潮进行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对社会思潮的理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对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引领,就意味着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认识真理,创新理论,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吸取社会思潮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社会有生机有活力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思潮的规范引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项制度、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之中,以政策措施鼓励先进,以法律规范举措,以制度提供保障,以管理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如通过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机制的完善,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干预,采取既有力又灵活的调控手段,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思潮引领的舆论氛围。总之,不断深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为社会思潮提供制度的规范性引领,既是约束,也是保障。

(二)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核心层面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必然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认同和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了现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理想价值属性和基本道德价值准则。这些都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接有力的价值理念支撑。这一价值理念的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体现了人们的现实价值诉求与理想价值诉求,以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最终实现对思想观念进行引导。所以把握住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关键,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样的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三、十八大精神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积极运用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要求,指导社会思潮的引领实践。

(一)加强引领的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发展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在“理论彻底”上下功夫,不断加强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问题。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结合于理论自信之中,要求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的自信。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树立引领中的自觉与自信,就需要加强理论建设,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价值认同是重要内容。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合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改革发展实际,弘扬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实现发展的关照。其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转化的关键,也是重中之中。

(二)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国家文化建设。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的现实条件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根基。坚持一系列原则,以保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与国家文化建设等方针政策,以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实现引领的时效性。

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本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心态,扎扎实实提高引领的实效性。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为把握引领的现实根基指明了要求。不明了和坚持这一根基,超越和低估这一根基都是对现实的错误的把握,难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把握这一引领的现实根基,就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理论建设与实践检验及发展的统一。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与社会思潮在理论、学术上进行交锋、交流和评价,又能渗透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重大现实问题中,将引领社会思潮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社会思潮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中予以考虑,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来评价其地位和作用,避免对社会思潮的简单、片面的认识和评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与引领社会思潮。

(三)注重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和利益机制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6

关键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的与时俱进。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具有引领社会潮流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乎思想价值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和国情的发展变化,对国内外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思想主线与各种社会思潮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升华,里面孕育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的新认识。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具功能、各有侧重。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应当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这四个方面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从基本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多地是从先进性角度来讲的,属最高层次,即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层次;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更多地是从广泛性来说,属社会层次,它们是一元中的两个层次。具有这种层次性的社会强调对社会力量的思想整合又照顾民众思想的差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思想状况;体现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意识和诉求。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应该看到,我们党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才概括出如此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对于我国的最大实际需要把握两条: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我们有13亿人口。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如此丰富,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只有一种要求、一种模式、一种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五个突出的特点:鲜明性、科学性、导向性、包容性、时代性。

鲜明性是指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这四个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意义的四个字,也就是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所存在或倡导的那些价值体系的。

科学性是指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

导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多元的,这既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党的文献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以表达。因此,在意识形态多样化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完全可以起引领和导向作用。

包容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包括不同的层次、丰富的内容。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时代性。是指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展潮流,是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人类进步要求的价值体系。

三、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出发,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妥善解决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适应群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

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能靠急风暴雨式的运动,不能搞大批判。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逐步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重在建设并不等于对错误思潮放任自流。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办法去处理,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避免炒热、扩散蔓延。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社会思潮运动进程

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能不能包容和整合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应当具有包容其他价值观念合理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应当在与其他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中不断提升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绝非一日之功。封建礼教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灌输、教化的结果;“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之所以在西方国家盛行不衰,也是因为持续不断地推行了三百多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仅有六十多年,又处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赢得亿万群众,更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伴随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积极推进,又脚踏实地,防止急功近利、搞一阵风。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保证这项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建设能够一代一代地抓下去。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10-0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务必提高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在高职思政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而艰巨的课题,对提高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对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效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古语有云:“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从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②因此,在高职思政课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进一步凝聚青年的力量,鼓舞广大青年的斗志,激发青年为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动力和信心,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2.有效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而要积极践行这种伟大的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我们的大学生,在于广大的青年。

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有效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诉求进行了深刻而准确的表述,将其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进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加强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党的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同样,教育需要创新发展,课程也需要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对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有效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⑤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⑥

二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高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抽查人数共计400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244人;大一学生357人,大二学生43人。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54%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太了解,45%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全不了解的人占1%。可见,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还不够广泛,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图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

调查显示,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渠道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载着对高职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的重任,在高职思政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必要而有效的。

3.有效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⑤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⑥

二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高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抽查人数共计400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244人;大一学生357人,大二学生43人。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54%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太了解,45%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全不了解的人占1%。可见,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还不够广泛,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调查显示,我院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渠道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载着对高职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的重任,在高职思政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必要而有效的。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的要求分别进行了调查。能做到理国的大学生占89%,看到老人跌倒能主动扶起来的大学生占57%,由此看出我院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做到理国,不盲目,不随波逐流。但是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负面消息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差不多一半的人会有所犹豫,担心自己会遇到做了好事反被冤枉的情况,可见友善与信任感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分量已有所减轻。

当被问及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时,调查数据显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社会上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占83%的比例,其次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占66%的比例,而认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比例为41%。另外,全球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弱点都影响着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本次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

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后,可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我院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但是对它的内涵及精髓的了解还很浅显,且了解的渠道更多的是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第二,我院大多数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真正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自己身上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表现得十分犹疑,尤其是涉及自身的实际利益时。第三,我院大部分学生希望学院能进一步加强和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认为它的提出和践行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在高职思政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学院应切实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使学生坚定科学的理论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政课的相关教学与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到有效落实,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院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课程设置,强化教材建设,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稳定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和荣辱观,更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2.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

针对调查的现状,本课题主要针对本学期高职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有效地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为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模块,以专题、项目模块的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各个模块教学中,并设计专门的课堂实践项目,让学生课后结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组织策划,并于下次课上进行课堂展示,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求提高我院高职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道德素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息相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⑦学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充分结合起来,既是对中华民族先进特色文化的继承,又注重了本校校园建设的实际,使学生从校园文化中就能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散发出来的力量与精神。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而要积极践行这种伟大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我们的大学生,在于广大的青年。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学院应探索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途径,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遵义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中,切实感受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与风采,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切身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以红色先进文化的革命精神来激励自己和要求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

注释

①〔北齐〕刘昼.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刘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37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④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参考文献

[1]张有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8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立足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体现了先进性。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体现了理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愿望与要求;三是体现了时代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四是体现了现实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必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体现了人民群众一致的愿望和追求;既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吸收新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导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9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各个方面群策群力、齐抓共建,学校教育无疑承载着这一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责无旁贷。结合当前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文以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教材为支点,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平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切人,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时,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l.唯物主义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哪些缺陷?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把握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教学《政治生活》(必修2)第六课第二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提炼、提升所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师要使让学生明确,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崇高的理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每组挑选2人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总结时,要向学生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把理想间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对理想间题所做出的科学阐述,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同时告诫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说:“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引导学生把握“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在教学《文化生活》(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使学生懂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她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她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她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她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教学《文化生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时,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使学生理解:纵览古今,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凸现,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篇10

 

探讨如何在成人继续教育中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但是当前存在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成人教育质量和声誉。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背景下,提出在成人继续教育学员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基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之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如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反映在软实力的较量,最关键的国家软实力就是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着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此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的前提

 

当前,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层次性。宗教意识、功利思想,浮躁社会氛围,“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性要求;坚持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兼顾了不同层次学员的思想状况;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成人继续教育的责任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地,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持之以恒做好。这样,才能树立和谐社会理念、培育和谐人文精神,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和谐发展心态,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成人继续教育中来,使之内化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内容

 

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3.“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观

 

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发展才是我们人类的进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员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员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提出“忠、孝、和、爱、礼、正”作为生活准则,教育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这六点,我们整体国民素质就会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成人继续教育也应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1.目前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思想教育明显滞后,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到课率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混文凭了事等,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和思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问题不可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理想,其他教育途径发挥作用不明显。

 

2.改进和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措施

 

要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教育全过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遵循教育规律,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要将学员主体意识转化为社会意识,让学员增加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结论

 

在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复杂背景下,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成人继续教育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学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员价值观成长,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成学员自觉追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个课题不断深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