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35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1

一、自主训练法

自主训练法,也叫主动参与训练法,就是参训军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战斗情境和自身的心理变化特点,主动调节和控制生理变化,保持心理的稳定性。这种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军人自我教育的训练方法,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放松训练。受训者通过有意识地放松自己来调整心理的紧张状态,以保持身心的协调和心理的平衡。人在感到紧张、焦虑、恐惧的时候,生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皮肤电阻因汗腺分泌而下降等。当人体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心跳、呼吸和皮肤电阻等生理活动表现出与情绪紧张状态相反的变化。因此,人体的肌肉放松状态与人的情绪紧张状态是互相排斥的,当一种状态存在时,另一种状态就不能够同时存在,或被消减了。人们可以利用肌肉的放松状态来对抗情绪的紧张状态,通过一定的自我训练,如体操、俯卧撑、适当跑跳等,学会在短时间内放松全身所有的肌肉群,以此来缓解肌肉紧张程度,把注意力从那些危险或觉得危险的事情上转移到完成现实任务上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慌。

二是主动积极地暗示。受训者用语言或者某种特定的动作姿势来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讲出特意选择的语句来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不紧张”、“我很镇定”等,回忆自己的最佳表现,引发自豪感,激发自信心。

三是挑战自我。设置一定的危险场景,让受训练人员独立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敢于挑战自我的军人,往往能够在战斗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能够对意外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缺乏挑战精神的军人,往往过高地估计困难或危险,不愿意或不敢采取行动。在挑战自我训练中,对危险情境的设置要准确,能反映未来战争可能遇到的情况,而且要坚持把培养受训人员的果敢精神和思维能力作为训练重点,训练他们不蛮干,不碰运气,而是学会分析当前危险和困难,敢于行动。通过这种训练,增强受训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付危险的能力。

二、搭载训练法

搭载训练法就是把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有机地渗透到其他训练中去,使战术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形成一个整体过程,以全面改善军人的心理状态。

一是要借助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灌输对国家的忠诚思想,使受训人员明确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目的,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共鸣,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提高主动参与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积极性,形成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战斗热情。

二是借助战术技术训练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一方面,战术技术训练是军人掌握各种战斗技能的训练,本身就包含着心理因素的参与。因此,在训练中既要培养受训人员的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受训人员的心理品质,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符合实战要求的战术技术训练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良好方法。为了能够在战术训练中体现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内容,要注重选择符合实战的环境,设置难度较大的训练想定,选择有实力的假想敌,以增大受训人员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知情观念和心理对抗意识。

三是借助演习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外军普遍重视演习对官兵的心理影响。俄军认为,演习是提高军队素养以及各级指挥员和司令部进行战役、战术训练的最高和最有效的形式。日本军队每年举行的各军事演习、三军联合演习和日美联合演习已经成为例行演习。西欧国家的军队把演习看成是“军事训练的真正学校”,认为演习对军人的军事、政治、教育、心理、体力等方面的训练,都是一次大检查,能够提高军人的超常技能。如英国、意大利的军队平均每个旅每年都要参加一次诸兵种的合成训练,通过演习提高军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野战生存训练法

野战生存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军人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生理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军人在艰难险恶的困境中磨练意志、增强心理耐力。世界各国军队都比较重视对军人进行野战生存训练。

美军为了锻炼军人的野战生存能力,往往在部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让官兵少带或不带食物和水进人热带原始森林,并要求在战术背景下按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目标。在途中,官兵只能采食野果、捕食蛇兽充饥,采掘植物根茎吮汁解渴,而且途中还要对付预先设伏的假想敌的袭击,难度相当大。这种艰苦复杂的环境,有效地锻炼了官兵的野战生存能力。据报道,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因训练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因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法国空军十分重视体能训练和野外生存等挑战性比较强的活动,其训练方式主要有航海训练,攀登悬崖,穿越沙漠、森林,山路行军和跳伞训练。法国空军学校会把每期学员带到比利牛斯山脉中进行为期一周的生存训练,有时邀请陆军配合设置“敌占区”飞让学员跳伞到地形气候条件恶劣的山区,要求他们在72小时内逃出“敌占区”,与此同时,陆军则训练部队的搜索能力。这种训练的对抗性、实战性非常强,:使学员的逃生技能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同时又避免了知识灌输的简单枯燥,增加学员训练的积极性,训练的效果十分明显。

四、实兵对抗训练法

实兵对抗演练是个体在应激情境中提高心理耐受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对官兵心理机能施加影响的特殊训练,在和平时期组织部队进行近似实战的实兵对抗演习,是提高军人心理适应性的最佳途径。在实兵对抗演练中,通过创设的仿真战场环境和战斗情节,锤炼官兵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等作战心理品质;通过现地想定作业和情况处置,引导官兵准确判断敌情、合理制订作战方案、灵活运用战法,从而提高作战能力。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推广基地化训练方法,即建立专门的部队训练中心,采取模拟训练与近似实战的实兵对抗演习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轮训部队,使部队的适应性训练更加接近于实战。美军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现已拥有一个包括近百个各种训练基地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的部队训练中心体系,其训练范围也从单兵发展到分队、部队、兵团战术和战役层次,每年可轮训两万人。实战证明,训练与实战的逼真程度越高,军人对实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性就越强。

五、战场模拟训练法

战场模拟训练,就是有针对性地设置近似实战战场的环境和条件,模拟实战景象和情境,使官兵体验到一定强度战斗因素的心理刺激,从而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增强对战斗情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控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活跃的训练氛围,激发军人训练的欲望与兴趣。真实的战场情境可以引导军人带着“任务”进人实战状态,使训练更加直观形象,能有效激发军人的训练热情。

模拟高技术战场可能出现的声音和光,对增强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敌方高技术武器产生的奇怪声音和光,能够破坏官兵的心理状态,是军人在战斗中产生恐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在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中,研制和运用新设备,模拟战场上的各种声音和光,培养官兵对声音和光的适应能力。

一是模拟巨声和怪声。如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在使用时会有震耳欲聋的声音,爆炸声、轰鸣声和呼啸声,都会对军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几使其感到压抑和恐惧,尤其是带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爆炸声、刺耳的怪声、神秘幽灵般的微声,会使军人大脑思维失去平衡,产生心理变异、行为失常等症状,导致斗志瓦解,丧失战斗勇气。所以,要模拟这些可怕的声音,让军人提前适应这些异常声响。

二是模拟光。通过视觉实施心理战,也可以摧垮人的精神防线。在夜暗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强光及部分武器发射、爆炸时产生的强光都可能造成官兵心理恐惧,而且敌人可能利用技术手段制造奇光异彩,以增强战场的神秘气氛,造成官兵紧张恐慌的心理。例如激光眩目武韶是一种低能戳发射器,可以对人的心理起到干扰、压制和遏制作用,严重的会造成官兵失明和心理失常反应;高亮度弧光武器能够发出五颜六色、扑朔迷离的强烈闪光,使人眼花缭乱、视线模糊、被动挨打,造成心理失衡。模拟声音和光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可以减轻军人对异常声音和光线的恐惧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模拟形状、气味(如毒气或让人厌恶的气味)等,营造逼真的战场环境,提高军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2

    【关键词】增强;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方法

 

    1.心理素质的概念

    1.1邢根溪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肖汉仕教授的解释是,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刘岸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称为心理素质,亦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无锡市中小学心理教育课题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据。

    因此,对心理素质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1.2体育运动方面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八十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有目的的专门训练。通过训练更进一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世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运动比赛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差距。有时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比赛结果,有些在技术和身体素质见长的运动员,由于赛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心理调整,精神负担过重,致使技术水平和体质优势都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相反,相对于竞争技术水平稍差的运动员,由于心理负担小,决心大、信心足、斗志旺盛、情绪高涨,因此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战绩。运动实践的发展表明,心理因素已成为训练和比赛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内因,增强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已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

    1.3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中心任务有两项内容,一是参加专项技术训练时应进行特有的心理素质训练;二是运动员比赛时应具有的心理素质训练。在专项训练中运动员必须有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有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专项训练的特殊需要。在比赛竞争时运动员必须具有与平时训练不同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紧张激烈的赛场环境中镇定自若地争取到理想的比赛成绩。运动员平时经常进行的基本功训练,不只是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也包括心理训练。若没有平时心理训练长期形成的基础,那么专项的特殊心理素质和临赛前较强的心理素质也都将无从建立。

    2.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2.1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作为特殊的专门性训练方法,不是一项个别的技术性措施,而是根据实验心理学、气功训练和生物反馈学科发展起来的。气功是我国几千年来健身祛病的体育锻炼方法,它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练功方法和经验,是心理训练这门年轻的心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一。心理训练的创始人: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舒尔茨就是吸收印度的瑜咖和中国的气功原理而应用到心理训练方法上的,例如精神放松法、渐进放松法和注意集中法等等。“形体功”是气功锻炼人体姿式的功法,采用肌肉和骨骼的活动和放松方法来调节人的整体姿势。这与现代心理训练的动作调节训练几乎完全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训练人们主动控制动作,达到能随意放松或激活自身,都是要求循序渐进地训练动作。此外,气功的调息功与心理训练的呼吸调节、气功意守与集中注意的心理训练、气功的内观功与内心表象的心理训练等等,都体现中西体育训练的相通和相似。

    2.2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生物反馈”学说。有机体的某一系统输出信息后,还可返回到本系统,并对本系统的某些机能产生增减作用。借助一定的电子仪器将机体内脏系统的变化信息放大,使人的感官能直接回授这些信息,.而实现大脑对这些系统的有意地调节。在调整不随意动作的心理训练上,生物反馈学说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人体的肌肉活动分为随意和不随意两类系统,对于不随意的肌肉活动人们难以及时发觉它的变化信息,也就无从进行控制。 

例如运动员在进行各种肌肉动作的训练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多余的动作,形成了训练干扰,使技术动作变形缺乏准确性。如果采用肌电记录肌肉生理电位变化的信息,加以放大成为宏观信息反映到大脑中去,运动员便可根据自身各肌肉骨骼关节的客观信息,进而通过自己大脑发出指示信息有意调节动作练。

    2.3增强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常用方法可分为单一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和成套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单一的心理训练方法往往目的单一,程序相对简单,手段也比较集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3.1渐进放松训练法。渐进放松训练法主要是通过16组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交替进行,使被训练者由感知对比而更深刻地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当身体的主要肌肉群进入放松状态后,不仅躯体紧张得到缓解,紧张情绪也能得到调节。

    2.3.2自生训练法。自生训练法主要通过陈述一系列沉重、温暖、安静等暗示词语,达到对此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进而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暗示词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增减或创编。

    2.3.3愈加、禅宗、气功训练法。愈加、禅宗、气功这些都是传统的调节身心状态的方法。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练习程序和步骤。这些练习都必须长期坚持,其效果也是肯定的。

    2.3.4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法是通过在人的头脑里反复想象预先设计好的各种情景,如放松情景、动作过程、比赛情景等,进一步强化放松的身心体验或成功的动作感觉,或比赛成功发挥的情景等,同时有目的地调节情绪状态。

   2.3.5暗示训练法。这种训练可以随时进行,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接受自己或他人有意义的语言,以促使自身出现各种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调节情绪过度紧张的目的。

    2.3.6心理振奋策略。在必要的时候请某些重要的人物进行演讲活动,通过一些感人的事例激励聆听者,以提高他们的动机水平。

    2.3.7隔离训练。这种方法是让受试者离开原有的环境,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或在陌生人面前制订自己的训练计划,并由自己进行训练的过程。这样的训练时间至少一个星期,以此来解除躯体和认知上的紧张。

    2.4成套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更注重训练的程序和整体效果。它是根据现有的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训练的目的而编制的。模拟训练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套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其目的是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这种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在头脑里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以正常的发挥。模拟训练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种。实景模拟是设置比赛的情景和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模拟比赛的天气、场地,模拟观众行为或裁判的误判等。语言图像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景,想象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运动员对比赛情景形成先期适应。模拟训练通常分两步进行,首先要拟定对各种比赛情景的反应方案和应付策略;然后创设各种机会,让运动员在逼真的情景中演练各种技战术动作的完成。

    3.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3.1在进行艰苦的训练或超常的运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要经历各种严峻的考验,使他们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极大,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长期遗留下来,轻者影响当前的运动比赛成绩,重者会使人心理异常,形成一种病理心理现象。对此,一方面需要进行病理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专门的手段,进行心理方面的“修复”和治疗。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科学地进行训练,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和提高。

    3.2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实际是一种心理的创伤,是由于恐惧造成的情绪障碍。在不同岗位的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挫拆、意外事故以及各种心理压力,都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创伤,对此都需要采用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进行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心理训练的应用已不仅仅是运动员队伍,而已推广到许多领域之中。如飞行员、消防人员、汽车驾驶员以及各类表演人员等。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帮助这些特殊人群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技能,使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成绩。同时,许多国家已经在中小学里把心理训练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使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受心理方面的教育和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力,为这些青少年未来即将在各个领域担当起社会重任做好身心准备。

    3.3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普遍受到世界各国体育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和训练手段,在各个领域发挥其巨大作用。所以,增强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 .[j].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2]   华  明,王步标. 人体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   杨宗义 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   马启伟 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   丁雪琴 等.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7.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3

【摘要】

目的:研究战时心理素质训练对培养海军院校学员战时必备心理素质的影响作用.方法:以战时心理素质训练为方法,对具有抑郁型人格倾向及癔症型人格倾向的123名学员进行为期半年的军人心理训练.在训练前后,用mmpi,16pF测试参训学员;在训练结束后,用自编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表对受训学员进行训练效果的自我评价;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参训学员的体质量、台阶指数、上肢力量、身体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和生理机能水平.按训练前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训练后,抑郁高分组学员ma,a,C,e,F,G,H,Q1,Q2得分较训练前升高(p

【关键词】战争;心理素质训练;军校学员;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

【abstract】aim:tostudytheeffectofthepsychologicaltrainingforwaronmentalqualityofnavalcollegestudents.metHoDS:123navalcollegestudentswithdepressiveandhystericpersonalitytendencyweretrainedpsychologicallyfor6months.mmpiand16pFwereusedtovaluatethementalhealthandvariouspsychologicalqualitiesbeforeandaftertraining.and,wemadeaSelfRatingQuestionnairetoevaluatethesubjectiveeffectsofthetrainingonthem.andalso,physicalparameterssuchasweight,strengthofupperlimbs,endurance,andsoonweretestedbeforeandaftertraining.ReSULtS:①aftertraining,comparedwiththeonesofpretraining,thescoresofdepressionpersonalitygroupwentupinmaandfactora,C,e,F,G,H,Q1,Q2(p

【Keywords】war;psychologicaltraining;militarycollegestudents;interventionstudies;evaluationstudies

0 引言

战时心理素质训练[1]与其他的军人心理训练不同,即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它的实现途径为,围绕将要遂行的战斗任务,与其它军事活动联合进行.外军的心理素质训练目前已系统化,像基础心理素质训练这一类训练已作到规范化[2].我军的心理素质训练刚处于起步阶段,部队和院校零星地开展了一些基础心理素质训练,其效果评估多采用SCL90,16pF心理测试和主观、客观评估相结合的方法[3-4].基于以上现状,笔者于2005年对海军某院校一届学员中现有心理素质距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差距较大的123名学员,结合当年新开展的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军事体育训练,进行了培养战时所需心理素质训练并进行了mmpi和16pF测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08使用mmpi对某海军院校二年级678名学员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挑选出具有如下mmpi剖面图特征:测图主峰为Si,mas,次高峰依次为D,pt,低谷在ma的学员共58名,组成第一实验组;挑选出具有如下mmpi剖面图特征:高峰依次为Hy,mas,Dy,低谷为Si的学员共65名,组成第二实验组.两组学员共123名,均为男性,年龄19.5±1.5(18~21)岁,身体健康,mmpi测试各分量表中国t分均在70分以下,无心理障碍诊断.

1.2 方法

第一组(抑郁型高分组)与第二组(癔症高分组)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两组训练时间也大体一致.由于第一组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于第二组,两组在训练进度、强度、难度,训练应达到的预期标准方面可有不同,视训练中具体情况而定,第一组的总训练时间也可适当长于第二组.

1.2.1 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军事体育训练

400m渡海登岛障碍是10个训练设施的不同组合,可以模拟未来渡海登岛作战的不同阶段.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军事体育训练阶段需要1.5mo,训练时间4次/wk,2h/次.

1.2.2 心理适应性训练和心理力(情绪稳定性)训练

此阶段训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集体自我体验、监测、处置焦虑、紧张、恐惧训练;集体体验、调控、应对未来海战场相关的意外、紧张、危险情景训练;浓缩模拟训练,是该阶段心理训练的核心部分,主要作法为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模拟未来海战场环境,设置各种战场意外、危险、紧张情境等,在模拟的应激作战环境中,对学员进行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熟练训练,遂行各种假设战斗任务训练;示范指导训练,具体作法为对每一次浓缩模拟训练过程都进行录像,训练后播放训练录像,施训者为学员进行示范指导.此阶段训练共20次,训练时间3.5mo.

1.2.3 心理耐久力训练

在前两个阶段训练的基础上,人为加大训练强度,增大训练难度,加长训练时间,挑战受训学员生理、心理极限.具体作法为在常规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前加耐力训练,训练采用不间断、连续训练;增加训练科目难度;负重完成常规渡海登岛障碍;延长训练时间等,目的是逐步接近和达到受训学员心理、生理负荷极限.训练时间4次/wk,2h/次,1mo.

1.2.4 训练效果评价方法

训练前、训练后用mmpi,16pF测试两组受训学员;训练前、训练结束后,分两次测试受训学员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情况;训练结束后,用自编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表》[5]调查受训学员,了解他们战时所需5种心理素质增强情况.《战时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表》从“对未来海上军事斗争的认知改变”,“心理力(情绪稳定性)提高程度”,“对未来海战场环境适应性的提高程度”,“心理耐久力提高程度”,“心智能力的提高程度”五个方面评估训练效果,由13道题组成.计分原则以刚参加训练时的状态为0,训练后学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评价这5个心理素质变化的程度,从有一点变化到有明显变化采用5等级记分,请受训学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训练后填写.

统计学处理:用Sp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自身对照的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海军院校学员战时心理素质训练

前后mmpi和16pF各因子得分比较第一组训练后mmpi的ma得分高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mmpi的Si,pt,D,Hs,Hy,mas,Dy量表得分低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第二组训练后mmpi的K,pa,Si量表得分高于训练前,训练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mmpi的mas,Dy量表得分低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表1).

第一组训练后16pF的a,C,e,F,G,H,Q1,Q2得分高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训练后16pF的L,o,Q3得分低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第二组训练后16pF的C,G,H,n,Q3得分高于训练前,训练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训练后16pF的i,L,o,Q4得分低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有统计学差异(表2).

2.2 海军院校学员战时心理素质训练效果

主观评价两组受训学员训练后战时心理素质变化自我评估结果显示训练后学员对未来海上军事斗争的认知改变得分5.43±2.71,对未来海战场环境适应性提高程度得分5.45±2.33,心理耐久力提高程度3.01±2.21,心理力(情绪稳定性)提高程度得分8.45±3.45均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表1两实验组学员训练前后mmpi测试各量表中国t分比较(略)

2.3 海军院校战时心理素质训练

对培养学员优良身体素质和提高生理机能的效果评价训练前后123名受训学员的体质量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训练后全体受训学员的体质量(kg),1500米跑(s),台阶指数的均值都低于训练前(63±6vs69±7,319±11vs331±12,22±2vs26±2),且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学者对人格类型作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认为神经症及神经症性症状,常见于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人格的人[6].军事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抑郁型人格和癔症型人格是军人面对战争特大应激事件发生异常战时急、慢性应激心理反应,战时神经症、精神疾病的易感人格素质基础[7-9].所以此战时心理素质训练我们首先选择了具有癔症型人格、抑郁型人格倾向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

该项训练结果显示,具有抑郁型人格倾向的受训学员训练后社会内向得分、神经衰弱、抑郁、疑病、癔症、外显性焦虑、依赖性得分、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得分明显降低,轻躁狂、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独立性得分明显升高,说明经过半年系统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后,受训学员的抑郁型人格倾向没有训练前那么突出了,自信心、胆量与勇气、情绪稳定性、有恒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显著,提示受训学员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出现过强应激心理反应和异常心理的风险度降低.具有癔症型人格倾向的受训学员训练后外显性焦虑、依赖性得分、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明显降低,社会内向、自我防御、偏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得分明显升高,说明经过半年系统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后,受训学员的人格特征倾向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癔症型人格倾向不那么突出了,独立性、情绪稳定性、胆量与勇气、有恒性、心理健康水平等有明显的提高,提示战时受训学员出现异常心理的风险度降低.既往军人基础心理素质训练研究也表明,心理训练可提高受训人员某一个或几个基础心理素质,可提高受训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10-11].

受训学员对此次训练效果的主观评价也显示,训练后,他们对未来战争的认知深刻了许多,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除心智能力提高不明显外,学员对未来战争的适应能力、心理耐久力、心理力(情绪稳定性)都有较显著的提高.由于该项心理训练是一种联合训练,训练结果同时提示训练后学员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也都有显著的提高.

训练结束后,这些受训学员随即投入海上游泳训练和野外驻训,据该院校反应,以往历届此两类学员在接受高台跳水时都有10%~15%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但此届受过训练的学员无一例出现对跳台的过度恐惧;该校的野外驻训基本接近野外生存训练,以往历届此两类学员都有一定比例的中途淘汰者,尤其是在5公里、10公里急行军途中,但此届受过训练的学员中仅有2例因身体不适中途返回学校.该院校反映经过半年的战时心理素质训练,受训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力、心理耐久力、体能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此次心理素质训练效果研究后,我们也发现,军人战时必备的五种心理素质中心智能力受训练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战时心理素质训练科目的设计过多注重战争自然环境和战场表象的模拟,对战争内部困难的模拟、智力对抗情景设计比例较少有关,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战时心理训练中,心理训练科目的设计越接近实战,越接近实战的本质,受到的训练效果越理想.

参考文献

[1]郭炎华.外军心理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30-37.

[2]U.SDepartmentofLabor,manualfortheUSeSGeneralaptitudetestBattery[m].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88:56-60.

[3]辛德胜,赵艳华,谈宜振,等.模拟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和体会[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4):59-60.

[4]蓝新友,李权超,何英强,等.心理训练提高军人心理社会应激耐受力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7):551-552.

[5]张信兴,孙祥敏.海军心理战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56-258.

[6]徐韬园.现代精神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29-357.

[7]冯正直,张大均,杨国愉.部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军事心理学研究[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62-66.

[8]甘景黎,吕存生,杨代德,等.综合性心理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06-207.

[9]宁淑娥,李成义,况猛,等.海军院校学员战时应激心理模型的建构[J].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7,30(1):45-47.

[10]杨国愉,王江澜,冯正直,等.心理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2005,14(10):929-931.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体能训练训练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田径专项技能与技术,为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科学、合理与适中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身体各部分达到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组织和引导学生实施田径体能训练,促进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身体机能损失,提升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

体能在宏观上称为“人们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结构角度分析,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微观角度分析,体能指的是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体能训练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强健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育与机能发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通过体能训练,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三是体能训练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教育。通过承受生理负荷,克服心理掌握,还需要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基于训练原则,协作完成接力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体能三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都对体能整体水平具有影响作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能有效培养学生拼搏的意志品质,奠定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由此,初中体育会将发展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质训练。需要加强克服自设体重与负重练习,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选取适当负荷练习,以发展力量为主。克服自设体重的力量训练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远、多级跳等。负重力量训练包括挺举、抓举轻哑铃手持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等。二是耐力素质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有长跑、反复克服自身重力练习。三是速度素质训练。反应速度练习可以为背对跑转身练习、下蹲、仰卧撑后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动作速度练习可以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摆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动速度练习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韧素质训练。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五是灵敏素质训练,包括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十字变向跑、立卧撑等。

(二)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

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为:一是循序渐进,适度适中持续逐步加大强度。二是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训练水平、思想情况等,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有效训练。田径体能训练的内容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肌肉群力量;力量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杠铃负重训练等;耐力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3000米、1500米等长跑,或定时10分钟跑等;速度体能训练,如10米、20米起跑训练等;专项能力与耐力训练,实施快、大、强的专项技能技法训练等。在不同类型体能训练下,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适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持续的有效体能训练,奠定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策略

初中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重点素质训练项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与1000m,立定跳远等,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二是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选取趣味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有轻负重、不负重等,以形式多变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与协调能力。中学生要基于穿插训练原则,提高体能,也增强学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戏与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在校园内往复跑,实施有氧训练。

四、结语

田径体能训练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实施初中田径体能训练,应该基于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初中学校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站在主动角度,挖掘学校潜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5

关键词:基层体育体能训练素质培养

近些年来,基层体育训练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基层体育教练员的角色多元化,工作繁而杂,很多时候有可能忽略了对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当今体育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在训练过程中,一些高难动作也随着训练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教练员,也需要适当的调节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1.基层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时期基层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体育行政职能部门重视不够,事业经费支配不均,训练设施场地不标准,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力量不足等因素;在基层部门配置的教练员在知识、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参差不齐,导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处于势单力薄的态势。

同时,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往往都不能系统性的训练运动员,其工作的指导思想、训练思路及方法等,都没有完全的做好训练前准备,很多时候都是临时作训,想到什么就训练什么,缺乏主抓或者循序渐进的渗透方法,这样在训练工作中缺乏了训练规律的认识。

在训练思路方面,各教练员有其“怪招”太多,很大程度上缺少系统性的训练,有的还偏离了科学性,这些对运动员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打着“科学”招牌的错误训练思路,误导了运动员的训练。

2.基层体育训练对策

对运动员的训练是将运动能力推到极至的操作过程,而教练员是一名艺术家,是一个创造者,是训练和竞赛的主导者,是运动员的引导者。

因此,在训练中要使用简约的方法,也就是能与运动员相匹配,并且适应或符合运动的各个运动理论要求,这就是最简约的方法,通常也是效率最高成本最少的方法。

2.1训练经验科学化

教练员的经验来源于多年的训练,在这经验中,不一定都具有科学性,因此,作为教练员,必须要总结,把科学因素提炼出来,剔除掉非科学的因素。所以,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模型简约化、可操作化,提出精确的训练方法是教练法研究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运动训练对运动员个性的重视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压抑的在训练,或者教练员偏重于培养听话的运动员,强调被动适应,没有给运动员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考虑运动员的个性需求,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地实施训练计划,是促进科学训练的一个新途径。

2.2加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训练

在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并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追求比赛胜利也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所以,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是要将优秀运动员培养成不仅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优秀运动员要通过运动训练,获得运动技能,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及其它保障条件,提高运动技能并在比赛中发挥最好水平,获得优胜。

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运动成绩的获得,保证全体运动员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及基本的能力,同时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运动员,开发差异资源,实施因人而异的培养;要让运动员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

2.2.1强化身心素质的训练

身心素质是指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两个层次的素质,前者是物质层面的身体结构机能,后者是精神层面的思想状态变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量大,对运动员的硬性素质和软性素质要求都很高。而有些运动项目内容的多样性,各项目间的迥异性,对运动员的整体要求有所提高,这就需要考量运动员的意志、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运动员依据环境、技术难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调整自我心理过程的能力。如果运动员心理波动太大,将直接影响其水平的发挥。

因此,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他们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其运动训练有不同的影响。作为教练员,一定要掌握好这个身心素质的训练。采取心理调节训练这种手段其效果尤为显著。

2.2.2“体能”与“技术”能力同步训练

“体能”与“技术”训练问题,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对于任何运动的项目训练,应该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同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这样才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充分利用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运动员的某种身体运动能力。

2.2.3优先训练弱势项目

运动员投身到体育训练中,那他的目标就应该是长远的,他不能无视现实地期望在短时间掌握十个项目。他必须计划好未来的训练,着眼于训练课程。增加专项训练的运动量,并且发展这种能力,使用各种方法改进技术水平,提高运动潜力,采用各种主要的比赛练习,以保证在正式比赛时能充分发挥最佳技术水平。

2.3提高基层体育训练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对体育运动训练质量有较大影响,会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好的场地设施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感觉需要,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器材是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是提高训练质量、完成训练任务的重要保障。

现在很多的基层体育运动场还出现设备不足、老旧等现象,这并不符合运动员发展和人们价值观演变的一般规律。除此,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量,使高新信息化训练设备应用于训练中,提高训练效率和水平。

3小结

在基层体育训练中,具体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合理运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组合训练法安排训练。

同时,学习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并制定出先进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分配好运动员体能,科学合理训练,并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与训练监测工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等进行定期检查与分析,确保赛甜良好的状态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力,提高运动员的素质水平与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美)HughG.Gauch,Jr.著,王义豹译.科学方法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训练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经过长期实践,在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特别是在训练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应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对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拓展体育的内容与手段,特色化与专业化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即将面临未来职场严酷竞争的大专生不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心智方面也是欠缺较多,主要表现为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团队意识、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考虑到职场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考虑到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的竞争劣势,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希望能为学生在走上职场前提供一些关于意志品质、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规划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为他们直面职场竞争压力做好心智储备。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设计原则 

要有针对性在校学生与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拓展训练的强度,所以应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内容移植进来。拓展训练要根据学生训练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社会活动经验、个人能力,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 

要有共同性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的课程项目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的目标。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项目应是对每个人团队精神和个人意志的考验,项目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不可偏重某一方面。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的素质差异。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设置 

常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高空项目,包括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小泰山、绳网、空中飞人等;二是平地项目,包括蜘蛛网、电网、核弹头、创新呼啦圈、有氧健身操、团队舞等;三是水上项目,主要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漂流等;四是野外项目,包括天然攀岩、速降、野外生存、露营、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等。 

我院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我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高素质、应用型、强能力、多模式”和“基本要求+特色”的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对专业技能的影响,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的要求以及学院的基本条件,选择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法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模式教学法,但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的经验。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以人本主义理念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人格、集体与合作、适应与创新、潜能与价值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环节。 

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要注意的问题(1)要事先做好宣传。让学生了解拓展训练,了解拓展训练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将使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更容易体现。(2)要合理安排训练科目。在训练科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其他训练人员的区别,结合在校专科学生的特点,科目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注意结合能力拓展以及组织、指挥、沟通、协调、计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却有良好的训练效果。(3)要将素质拓展训练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学生将训练感悟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官和教师进行恰当引导。(4)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长短。较长的训练时间可能给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过度疲劳,而较短的时间则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足够的记忆。可以在学生即将开始实习前的三年级第一学期,用3~5周的时间安排训练为宜。 

合理地安排高职学生参加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是帮助学生增强素质、获得技能、完善自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1)掌握了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技能;(2)认识了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自身形象;(3)克服了心理惰性,磨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4)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认识了群体的作用,增进和加强了团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6)改善了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7)提高了社会职场的竞争能力;(8)学会了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9).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7

【摘要】目的为疗养院系统建立高性能战斗机专项素质训练中心提供新模式;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验证新训练大纲专项素质训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专项素质训练效果,为航空兵部队及疗养院开展专项素质训练和复训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立高性能战斗机专项素质训练中心;对7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实施了合理膳食配备的研究;对102名飞行员进行了专项素质训练。结果专项素质训练中心经9年的实际训练,其组织结构、训练方法及管理对策均符合专项素质训练要求和疗养院实际;对72名飞行员通过定餐定量增加热能较高的膳食后,心肺功能及体能指数增强,血脂升高者血脂有明显下降,但血压、体重无明显改变;通过对102名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后,认清了专项素质训练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了训练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训练效果。结论该专项素质训练中心的建立,为疗养院系统和航空兵部队开展专项素质训练提供了新的训练模式;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的建立,为我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制定新的营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膳食配备;专项素质训练

我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必须有30天的定期疗养,其目的是:消除飞行疲劳,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这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1-3]。随着高性能战斗机逐渐增多和装备部队,对飞行员的疗养管理、膳食配备、专项素质训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但飞行员的疗养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疗养模式组织实施[6],那么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疗养期间的组织管理如何进行更为合理,膳食营养如何配备更为科学,专项素质训练如何安排更为有效,对现行的疗养模式与疗养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测试还缺乏研究。为此,我们根据高性能战斗机特性对人体的要求,对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疗养模式与疗养效果的实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院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男性飞行员102名,年龄22~38岁,平均33.4岁,飞行时间500~2660h,平均1775h;普通机种飞行员439名,年龄22~35岁,平均为34.8岁;飞行时间800~5000h,平均2850h;两机种飞行员健康状况良好,飞行合格。

1.2方法。在空军军训部研制的专项素质训练装备及方法的基础上,于1997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用9年的时间,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疗养期间的组织管理、膳食配备及专项素质训练进行了研究。

1.2.1成立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中心,建立健全法制性疗养管理组织和专项素质训练规程。

1.2.2对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膳食调查,采用称量法,用航空医学研究所2000年研制的营养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439名普通机种飞行员进行对比观察,分析两机种飞行日,不飞行日摄入膳食重量及热能情况;对7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及439名普通机种飞行员进行了膳食配备的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原营养供给标准基础上采用定餐定量增加热能较高、含蛋白质较丰富和中等量去脂脂肪的试验膳食;普通机种飞行员按空勤人员原标准供给,观察和评价膳食配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2.3专项体能训练。有氧代谢能力(功率脚踏车)训练。空间定向能力训练:累加直线加速度适应性训练(四柱秋千)、前庭耐力训练(电动转椅)。肌力协调抗荷训练。抗荷正压呼吸训练。其训练器材、训练方法、考核标准按《中国人民空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大纲》和我院专项素质训练规范程序实施。

1.2.4统计处理。各项指标均采用计量资料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经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对各项指标进行整体的均数显著性t检验和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1.3建立了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疗养模式和专项素质训练组织管理体系,经过9年的实际应用,其组织管理、膳食配备、专项素质训练方案,均符合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健康疗养的要求[7]。

1.4对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439名普通机种飞行员进行了膳食调查研究(表1)。

与不飞行日相比,**p

1.5对7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及439名普通机种飞行员膳食配备研究结果(表2,表3)。

2专项素质训练结果

2.1有氧代谢能力训练。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训练结果发现,训练5min后,心率达不到165次/min以上者10人,占9.8%;训练5min后,心率达不到165次/min以上者,但不能持续10min者11人,占10.8%;训练5min后,能持续10min,而且5min内心率达标者21人,占20.6%。经每周3次,共3周训练都达到了合格标准。

2.2空间定向能力训练。

2.2.1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经过累加直线加速度训练后,都能耐受秋千摆动15min,没有出现植物神经反应,均达到了合格标准。

2.2.2前庭耐力训练。通过对3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与33名歼-7飞行员前庭稳定性测评比较,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不合格占29.4%,表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前庭功能的选拔检查要进一步严格;对测评不合格者经前庭适应性训练后,累加Coriolis加速度值有明显提高(p

2.3肌力协调抗荷训练。通过对4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99名歼击机飞行员对比训练,两组肌静力值明显增加,G值分别提高2.2~3.4G/30s及1.9~3.2G/30s;前组复训达标率逐年增加[10]。

2.4抗荷正压呼吸训练。通过对91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实施pBG训练,结果发现:①做pHp抗荷动作,随面罩压(30、40、50mmHg)增加,SBp、G值、HR和达标率呈递增变化;考核达标率为95.1%。②pBG训练时心率变化特点:按3个压力梯度进行三次pBG训练,随着面罩压力增加,飞行员HR与SBp、G值均呈递增变化;考核值与基础值相比,心率、SBp、G值明显增加(p

3讨论

3.1建立高性能战斗机专项素质训练中心,为更好地开展专项素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疗养管理体系指为达到疗养工作高效率和最佳的疗养效果,而对疗养活动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3,14]。空军疗养院是以疗养学科技术为飞行员健康服务的场所,虽然现行疗养院的组织结构几经变动,至今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空军特色的管理模式[15,16]。随着三军联勤一体化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陆续装备部队,如何做好联勤疗养院飞行员的疗养管理工作,如何完成飞行员卫生保障任务,如何做好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根据高性能战斗机特性对人体的要求及部队实际,建立专项素质训练中心,规范了组织结构,制定了膳食配备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训练方法及管理对策。为航空兵部队开展专项素质训练提供科学数据,该训练模式的建立并经过实践训练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复训化和歼击机飞行员普及化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3.2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实施科学合理的膳食配备,为制定新的营养供给标准提供科学数据。世界各国均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高性能战斗机特性对人体的需要而制定飞行员营养标准。美国1980年修订的陆、海、空三军营养允许量标准,热能为3200kcal,蛋白质为100g,脂肪不超过总热量的35%;前苏联营养标准热能为4889kcal,蛋白质为140g,脂肪为173g[17]。由此可见,高性能性战斗机飞行员膳食配备上应当高热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18-20]、中等量脂肪和蛋白质膳食[21-23],以适应高性能战斗机特性对人体的要求。我军现行营养素供给标准于1998年11月由总后勤部批准,明确规定了飞行员每日膳食中热能为3100~3600kcal,于2000年又在国军标(GJB826a-2000)中规定了飞行员每日膳食供给的食物品种和数量[24],为我军飞行员保障合理营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性能战斗机部队目前的膳食供给标准,还是沿用普通机种飞行员供给标准。通过对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营养调查发现,飞行员摄入热能虽然达到4013.11kcal,但整体营养偏低,且脂肪偏高(表1)。这一结果证明,目前“空军飞行员膳食营养素供给标准”已不适应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强度的飞行任务。本文根据高性能战斗机特性对人体营养素的要求,着重对7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原膳食供应的基础上,定量增加热能较高含蛋白质较丰富和中等量去脂脂肪的试验膳食。结果发现,心肺功能及体能指数明显增强,心率平均减少1.73次/min(p

3.3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专项素质训练,评价该训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3.1有氧代谢能力训练。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有氧代谢能力训练,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飞行耐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人体各种能力的基础,一定量持久性有氧训练有利于保持+G2耐力[25,26]。据研究表明,心血管机能试验和呼吸机能试验是评定飞行员体能的重要方法。心血管机能试验,几乎全都以心率为主要生理指标,功率脚踏车进行有氧代谢训练,就是根据人体在合理的运动负荷之后机能提高,心率在安静时减少,定量负荷后增加减少,恢复时间变短的原理[27,28]。本文对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结果发现:合格率从训练前79.4%提高到100%。该训练最大优点可控制时间及距离,使负荷量逐渐增加,根据年龄大小,选择适宜运动量及运动密度维持心率在目标范围内,有效地提高飞行员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3.3.2空间定向能力训练。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半径小,角速度、角加速度及科里奥利加速度值大,当与高载荷联合作用时更易发生空间定向障碍[29,30]。因此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空间定向能力。目前,国内外在提高空间定向能力时,主要采用前庭适应训练和地面与空中飞行错觉模拟训练[31,32]。edwardl等[33]有关实验性运动病发生的前庭、视动和视前庭刺激的结果表明,诱发前庭植物神经反应最有效的办法是前庭刺激。我们根据这一原理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前庭耐力训练。①累加直线加速度适应训练:参训的10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都能耐受秋千摆动15min,没有出现植物神经反应,合格率达100%。②前庭稳定适应性训练:3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33名歼-7飞行员前庭稳定性测评合格率分别为70.6%和54.6%,两组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不合格者10人,占29.4%,经前庭稳定性训练后,累加Coriolis加速度值有明显提高,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14.16,p

3.3.3肌力协调抗荷能力训练。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由于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ssofconsciousness,G-Loc)问题已成为航空卫勤保障的重点。目前在加强提高飞行员的抗荷能力方面,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体能训练和抗荷动作(qnti-Gatrainiingmaneuver,aGSm)的训练。我军有关研究结果用m-1或L-1动作可提高G耐力约2G,若加上抗荷服可提供3G的保护作用[34];Gillingham报道[35,36],参加离心机训练的飞行员在普通座椅上可提高2.53G,在F-16座椅上可提高2.6~3.15G,这些结果证明预防空中晕厥,提高抗荷能力起重要作用的肌力协调抗荷训练G防护的效果的可靠性。本文对4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和99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肌力协调抗荷训练。结果发现,:高性能战斗机组和歼击机组大腿、小腿肌静力,维持时间三项指标明显增加(p

3.3.4抗荷正压呼吸训练。国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研究加压呼吸提高+G2耐力的方法。许多国家针对高性能战斗机容易出现的G-LoC问题,研制出先进高效的抗荷系统,将防护高空缺氧的加压呼吸发展为抗荷正压呼吸(prssurebreathingfor+G,pBG)。据调查发现,飞行中因各种原因不用抗荷调压器的占35.4%[37],严重影响新机部队飞行安全和战斗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抗G效果,在呼吸肌训练及肌力协调抗荷训练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耿喜臣等提出的pHp抗荷动作[38],对91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实施了pBG训练,结果表明:做pHp抗荷动作,随面罩压分别增加到30、40、50mmHg预定值时,SBp、G值、HR和达标率呈递增变化,考核达标率为95.1%;复训组HR明显低于初训组(p

4结论及建议

4.1首次在疗养院建立高性能战斗机专项素质训练中心,经过9年的实际训练,其组织结构、训练方法和管理对策均符合高性能战斗机专项素质训练要求和疗养院实际。该训练方案的建立,为疗养院系统和航空兵部队开展专项素质训练提供了新的训练模式。

4.2对72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实施定餐定量,增加热能较高,含蛋白质和脂肪较丰富的试验膳食,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为我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制定新的膳食营养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4.3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空间定向能力训练,肌力协调抗荷能力及抗荷正压呼吸训练,使飞行员认清了专项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迫切性,熟练地掌握了训练方法,取得了较满意效果,起到了增强体质、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之目的。

4.4验证了新训练大纲专项素质训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从训练内容设置、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方法、考核项目及成绩评定标准都比较符合实际;训练器材性能稳定、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4.5建议训练大纲中抗荷呼吸动作统一改为Hp、pHp动作;前庭稳定性训练a、B级分别3.2年复训一次,C、D、e级每年复训一次;肌力协调抗荷训练向歼击机部队推广,同时要强化训练,使复训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高恩显,主编.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8-624

2陈华新,梁波,葛玉祥.疗养学史的发展与分期.中国疗养医学,2001.10(1):3-4

3罗永昌.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医学训练拓展.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6,16(3):211

4郭壁砖,陈标,李全安,等.对高性能战斗机劳动负荷的再认识.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6,16(3):240

5彭勇,罗新民,左龙蛟,等.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基础体能专项素质训练效果的研究.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2):133

6张建杰,常耀明,王生成.联勤条件下空军飞行员卫勤保障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6,16(3):236

7高永喜,周红,王平.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的组织管理办法.航空军医,2003,31(4):168-169

8许庆元,李诗伟.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前庭训练特点分析.航空军医,2002,30(2):77-78

9许庆元,程建平.用适应性训练提高飞行员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稳定性.航空军医,2000,28(5):214-215

10罗新民,李诗伟,王红.高性能战斗机和歼击机飞行员肌力协调抗荷训练的效果分析.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12(4):197-200

11罗新民,王红,李诗伟.抗荷正压呼吸训练效果的观察.中华航天航空医学杂志,2003,14(4):242-243

12罗新民,李诗伟,余杰,等.心率对评价抗荷正压呼吸训练效果的作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77-78

13程杰,主编.空军疗养院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51-58

14薛小宁,刘阿力,李文章.持续性质量提高在疗养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9:36-38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8

论文摘要:排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获得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诸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排球训练当中,不仅要练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及应用,还必须对排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特征施加有意识的训练。

1、前言

现代体育竞赛表明: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消耗很多的体力能量,同时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需要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好,即使在身体、技术、战术方面训练有素也难以在关键比赛中取胜。因此,在训练在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并且,特别是在一些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所以,本文要讨论的是排球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

2、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作用

2.1心理训练的目的

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使运动员技术水平得到稳固的提高,并使他们参加重大比赛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准备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2.2心理训练的作用

(1)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训练,70%归于其它训练。在排球教学、训练、比赛的实践中,心理活动水平太低时,很难对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尽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战术水平,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激活水平过度时,心理紧张,肌肉收缩失调,动作变形,造成过多的失误。为此,必须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心理活动适宜强度,使其达到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调节的水平,以适应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2)控制心理活动水平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活动中,不仅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研究表明,在相同时间同等强度的活动中,心理能量的消耗为体力能量消耗的4—5倍。因此,教练员应该十分重视心理训练,提高、控制运动员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保持身心力量的平衡,使身体素质、技术及战术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3)掌握和改进技术动作

运动员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术的过程,实际是智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心理训练应同步进行。例如排球运动员的念动训练。运动员头脑中只有建立起运动表象,才能去做动作、完善动作。在念动训练中,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头脑中详

细“描绘”将要完成的动作,头脑中就会“看到”这个动作,并且对完成这个动作的用力也会有深刻体会。

(4)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运动员经过大运动量训练或紧张的比赛后,往往出现疲劳和体力不佳。心理训练有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快速恢复。研究证明:大运动量训练或大强度比赛后,进行5分钟的心理自我调节的效果几乎和平时休息1小时相同。赛前心理训练能够使运动员消除疲劳、克服恐惧和心理障碍,减少体力和脑力能量的消耗,推迟疲劳的出现,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心理训练对于集中注意力、转移兴奋、调节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活动动机、发展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均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特点

身体训练的实质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运动训练中的“素质”与普通心理学的“素质”有所不同,它是后天获得的一种能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身体素制裁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身体素质有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等,每种身体素质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结构。

(1)速度素质:是以人体某部分以及整个人体在空间移动的时间来推算的。有了这种素质就能帮助运动员正确的形成分配和划分动作时间的作用。

(2)力量素质:指完成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情况。从心理结构分析,力量素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最大定量和等量肌肉用力。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的心理结构没有明确的表现形式,它是以肌肉用力的量和时间的综合表现为前提。因此,通常可分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速度一力量耐力。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的准确反映取决于多种因素:a.取决于再现本人动作的准确性;b.取决于了解本人灵敏素质状况的准确性;c.取决于判断周围活动情况的准确性。这三种因素都能准确反映,灵敏素质才能完善地表现出来。

4、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意识和特点及其随意调节

在身体训练的心理学问题上,教练员要明确心理素质的心理结构,以及运动员主要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培养运动员对身体素质的自我意识以及进行随意调节的自我意识以及进行随意调节,它的培养是一个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实现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种身体素质结构:各种身体素质都有内在的本质、特点,教练员必须帮助运动员清晰地区分它的特点,培养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了解身体素质最重要的成分特点:研究每种素质个别成分的特点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条件。比如,肌肉用力根据项目不同,它的成分中就包括静力肌肉用力和动力肌肉用力;速度有急速运动和平稳运动等。只有区分出这些素质的不同成分,自我意识和随意调节才能实现。教练员应该特别注意帮助运动员了解主要成分。

(3)采用自我命令:采取自我命令是提高一般身体能力的强有力的内总刺激。因为内部语言的命令,能起到充分动员机体的作用,适应外部的需要,并且达到对身体本身动作的调节。例如排球运动员,当遇到强手时,时刻自我命令“沉着”、“伺机进攻”等,对战胜对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采取辅助标志:肌肉运动感觉是监督再现每一项身体素质精确度的重要形式,为了掌握一种具体的身体素质的结构,教练员可以采用辅助标志。例如,排球训练中,运动员在做扣球动作时就可以用悬挂的球做标志,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区别出其它感觉的不同信号,从而形成身体素特点的明晰性,最后达到意识性以及随意调节。

5、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特点

运动员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训练就不可能在比赛中获得成功。从心理学观点分析,不同项目的动作技术,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但从技术训练总的情况看来,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品质。

5.1运动员最一般的心理品质

运动员最一般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触觉及机本觉、动作知觉、时间知道。另外,最一般的心理品质还包括心理过程中的其它方面。如:注意和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努力。如果缺少上面的心理品质,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是不可想象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不是一个模式,在技术训练中,它根据项目的不同,又体现出质的不同方面。

5.2动作技巧的心理特点

体育运动具有比赛性质,技术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成绩。因此,在技巧训练的阶段,运动员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特点:(1)具有高度发展的动觉感受性;(2)对所做动作有清晰的知觉;(3)对所做动作有清晰的表象;(4)技巧的意识和自动化的特点。

6、运动员战术训练的心理特点

6.1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

6.1.1战术意识的特点: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自控性和稳定性。

6.1.2战术意识的培养: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感知觉的能力;(2)发展注意品质;(3)提高思维能力;(4)加强意志品质的训练。此外,加强技术、战术规范训练,建立和形成独特的战术风格,加强专项理论学习等,也都是培养战术意识的良好途径。

6.1.3战术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比赛活动中,良好的战术思维必须付诸实施,为使战术思维在比赛中产生效果,运动员必须具备战术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战术思维的完成。因此,老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6.2战术行动的反射控制和语言调节作用

6.2.1战术行动的反射控制:就是有意识地把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对手,以达到提前计划好的所需要的行动结果。在反射控制过程中,常采用假动作去迷惑对手,使其产生错觉,以达到控制住对手的行动,而争取实现自己先机行动的预期结果。

6.2.2语言的调节作用:在解决战术任务的过程中,语言占有特殊地位。运动员在执行战术任务过程中,语言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在运动场上,语言评价作用可以使运动员对战术情况做出推测,对同伴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

7、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身体素质、技术及战术训练中的心理控制、调节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心理训练呢?心理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放松训练法:特点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使肌肉放松,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植物性机能的控制;并且,放松之后,运动员借助默念包括一定愿望的“套语”,又能对以后的行为起作用。

(2)控制训练法:运用想象力,通过内心的图像,帮助把一种成功的机制编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然后去实现,直到成为习惯为止。进行控制训练就是学会形成集中注意力、想象、体会以及做起来“就像那样”等习惯。进行这种训练至少需要三周的时间,每天15—20分钟。

(3)模拟训练法:主要用于短期的心理训练,是为运动员参加竞赛做出准备。要搞好这一训练,必须对比赛的对手、环境、条件等方面做出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来安排训练,使运动员习惯于比赛的特殊情况,同进训练的内容应可能与面临的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相似。

(4)想象练习:指运动员运用技术和身体练习所产生的感觉,结合教练员的讲解与示范在头脑中形成的动作表象和概念。来强化运动技术、战术的学习,并改进和巩固有关练习。

8、运动员心理训练注意事项

心理训练在体育运动中很少用仪器,也不用药品,因而在训练中注意以下事项:

(1)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在理论上讲清道理,说明科学根据,使动员树立信心。

(2)心理训练的各个步骤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开始前最好由有经验的人领导,待基本掌握要领之后,再自行训练。

(3)不要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心理训练过程是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和形成新习惯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形象的意念和体验去间接支配植物神经的过程。

(4)要把心理训练纳入作息制度及训练计划中去。每次用5—15分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习惯之后,自己的思想情绪始终能控制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精力总是充沛旺盛的。

(5)运动训练中应用的放松训练与单纯的保健不同,除了放松之外,还需要有振奋阶段。应注意的是:人进入抑制状态时,自我暗示才能发挥作用,为了进入振奋状态,也是说,要在镇定状态的基础上转入振奋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充分动员自己潜力的目的。

9、小结

通过对心理训练的目的、作用、方法、特点、注意事项等的介绍和分析,我们知道了心理训练与比赛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面对21世纪,对排球运动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练员必须转变教学训练观念,改革训练体系,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才能适应排球运动的发展,才能适应性21世纪对排球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学校心理学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

[2]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9

关键词军人心理训练思考

中图分类号:e0-051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ofStrengtheningmilitarypsychologicaltraining

CHenYan

(CiSmRoomofministryDepartment,armoredForceengineeringinstitute,Beijing100073)

abstractmentaltrainingasanimportantwaytoenhancemilitarymentalqualityisofconcern.Butthearmyofresearchandexplorationofmentaltrainingstartedlate,knowledgebaseremainstobecompacted,tograspsomeofthebasicquestionsthelackofsystematiccombingandintegration.nostrongtheoreticalsupport,willinevitablyleadtopracticalproblems.therefore,tofurtherunderstandthesignificanceofthemilitarypsychologicaltraining,concepts,contentsandmethodshasgreatvalueforenhancingmilitarypsychologicaltrainingeffect.

Keywordsmilitary;psychologicaltraining;thinking

1认清意义,为开展军人心理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空前提高,战争对军人的心理影响也逐渐增大。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心理战的交织并举,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呈现出更加紧张、激烈、突然和复杂的特点。为应对如此局面,提升军人心理素质就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重要命题。军人心理训练也由此应运而生。

1.1未雨绸缪——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心理的地位也随之攀升,而这种无形元素对于军人的意义,远不止影响生活质量这么简单,军人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军队环境是否和谐,关系着训练效果是否出众,甚至关系着战争中战斗力的生成。可以说,军人健康的心理是一切军事活动的基础。

军人心理训练正是维护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认知能力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情绪稳定性训练等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军人的心理免疫力,使其在平时训练生活中能够自觉抵抗一些影响心理健康的负性因素,保持内心和谐、稳定。甘景梨等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273名官兵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性心理训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性心理训练提高了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2精雕细琢——塑造良好的军人个性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造就了复杂多变的人格特点。迥异的人格在变幻的环境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行为反应。在军队中,使军人具有这样的品质,使其在战争环境中的行为倾向朝着有利于我的趋势发展,是军人心理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这样的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被称为军人个性。

军人个性极易受到军事活动的影响而表现为复杂、多层面的特点。它是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等三部分构成。良好的军人个性是军人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军人心理训练是创造这个条件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军人个性将被逐步雕琢,使其人格更加完善,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冯正直等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个性的影响,结果训练后卡特尔l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中有恒性、敢为性、稳定性、乐群性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得分明显升高,忧虑性得分明显降低,故心理素质训练对培养军人某些个性特质有较好的效果。

1.3张弛有度——调节军人的应激水平

军事应激是在特殊军事活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状态,是军人通过对军事活动环境和活动形式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军人的应激水映了军人的心理素质和其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心理适应能力。

处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抑或战争行动中的军人,极易因长时间疲劳、紧张等因素诱发应激状态。适度的应激水平可以提高军人的活动效率,促进战斗力的提升。而应激一旦过度,一系列的躯体、情绪、行为上不良反应的产生会严重阻碍军事行动的进行。通过心理应激的训练,能够有效帮助军人在军事行动中调节适度的应激水平,使军人面对突变环境,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突况时更加冷静、从容。为提升战斗力打下良好基础。

2更新理念,为实施军人心理训练提供思想源泉

2.1高瞻远瞩——树立系统综合理念

军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军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军人的心理能力与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军人在军事活动中的心理效能。对于军人心理能力的训练需注重整体情况,针对某一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必须着眼于其整体心理能力的提高。除了心理能力之外,军人的心理素质还包含其心理稳定状态。因此,军人心理训练要达到理想效果更是需要高瞻远瞩,树立系统综合理念,在进行心理能力训练的同时不忘记关照心理稳定性的训练,从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

2.2量体裁衣——树立因材施训理念

“因材施教”的光芒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渐渐释放。人们逐步意识到,这种对不同能力、性格、志趣的受教育者分别实施不同教育的方式是如此科学与严谨,也确实见证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对于与教育性质相似的训练来说,同样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做到“因材施训”。落实到军人心理训练中来看,不同职务、不同军兵种、不同岗位的军人其接受能力、原有的心理水平不尽相同,且对于他们的心理要求也不一样,如果忽略这些差异而使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势必会大大降低训练效果。只有对这些不同进行科学分类,分别施训,才能将军人心理训练的效能提升至最大。

2.3厚积薄发——树立循序渐进理念

社会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军队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也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变得不那么“宁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军人心理训练来说,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让军人心理训练的进程走得更慢。因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磨练、积累的过程。科学的心理训练应该树立循序渐进的理念,根据军人的心理状态而随时调整训练内容、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最终才能厚积薄发,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3创新方法,为增进军人心理训练实效推波助力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心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根据训练对象不同可以将心理训练分为士兵心理训练和指挥员心理训练;根据训练目的区分,则可分为职业适应心理训练、岗位胜任心理训练、任务应对心理训练;根据训练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心理训练、专业心理训练和特殊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通常又包括:意志品质训练;心理适应能力训练;心理耐受力训练;情绪稳定训练;军人身心恢复训练等;而专业和特殊心理训练都是根据训练任务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特定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谭海鹰,乔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心理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16.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篇10

作者:黄竞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少儿田径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及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少儿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2)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3)技术训练。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训练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在少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发展规律,训练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年龄做好素质训练,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和恢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少年田径训练,以此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以及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比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