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物业服务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57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1

论文关键词: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营建发展

论文摘要:行业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营建有利于减少大学文化趋同的现象,符合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论述了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分析了营建思路和功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中最富有时代气息和活力的一部分,体现着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形态,属于社会中的先进文化。行业特色型大学校园文化受行业发展和专业布局影响,容易在载体、途径、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服务行业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在111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勤奋实干精神为核心,以服务三农、面向基层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物化景观为载体,以勇于担当志愿服务为精萃的、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了以张启发、徐本禹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树立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本文对华中农业大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进行了初探,并对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一、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理念

(一)勤奋实干:行业特色的折射。

特色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深受所服务行业的影响,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是世界上农业生产第一大国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勤奋实干,正是中华民族耕读精神在华农人身上的延续和发扬,也是社会对华农人和华中农业大学最多的评价。华中农业大学其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勤奋实干的文化无不体现在学校办学过程和广大华农师生身上。1987年,学校自力更生创建生物技术中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筹措10万元经费,挤出专门实验室,调集分散在各单位的相关生物技术仪器设备,支持中心建设。中心实行开放滚动式的管理办法,以“互助组”方式运行,实现资源共享。10余年后,学校依托该中心,建起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天清晨,狮子山广场上莘莘学子专心读书的场景是华农学生勤奋学习的缩影;临近凌晨,国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下知名教授专注科研的情景是华农教师刻苦实干的写照。

(二)面向三农:学科背景的必然。

特色型大学强调的是学校学科分布特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是高等教育服务专门行业发展的产物。历经百余年的历程,华中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体系。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科,人文社科专业以研究“三农”问题为主要方向,全校所有专业发展形成一盘棋,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围绕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广受社会关注,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枝苗、一棵树、一粒豆——“六个一”,是媒体对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形象概括,代表了学校在优势学科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三)勇于担当:时代精神的体现。

“达人”精神是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内涵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正是华农人责任意识的集中表现。华农人响应时代号召,服务国家需求,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深入推进“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111”行动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18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由“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创办的红杜鹃爱心社,积极开展支教助学活动,服务西部基层教育,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绿色协会广泛开展各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环保宣传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

二、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营建与功效

(一)以实体物质建设为基础,打造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等学校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能蕴含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物质性载体。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工程规划高度重视体现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建设。在该规划指导下,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纪念碑、学校创始人张之洞铜像、学校百年纪念碑等一批代表学校文化底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人文景观相继建成。以喜迎建校110周年为契机,学校掀起新一轮人文景观建设高潮,陈华癸、刘后利、杨新美、沈达尊四位教授雕像先后建成揭幕。在“未来之门”南边的小广场落成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二十四节气柱,精心设计建造了一批富有农业大学特色的标本馆、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和实验楼,完成了狮子山中心广场改造工程,使其成为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林文化广场。学校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学术科研发展为中介,提升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研究型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及在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形成的制度与规范。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一般都是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高水平行业精英和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目标的重任,较好的学术文化有利于统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目标协调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了“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和“勤读力耕”的大学精神。我国高校中唯一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教授测绘出了世界第一张水稻基因图谱,目前其科研团队正在朝着绿色超级稻的战略目标迈进。今年夏天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场由7位微生物领域的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超级豪华答辩委员会为两位硕士举行答辩会,生科院何正国教授培养的两名硕士生均发表了影响因子超过10的文章。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数学建模、“金铅笔”广告等大学生科技赛场,我校学生频频摘金夺银,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2009年4月,学校成立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并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专门用来规范学术行为。这充分说明,在学术文化指引下的学校科技研究不但重视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更注重学术规范。

(三)以大学精神培育为核心,凝练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能反映相对稳定群体内在心理定势和外在精神气质的最高层次文化体系,是一所高校整体风貌、文化气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显得尤为可贵。华中农业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和校徽中,并不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重大仪式活动牢牢镌刻在一代代华农人身上。新生入校必须学唱校歌,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发放会场,与会全体师生都会齐唱校歌。为继承和发扬张之洞“重农”精神,学校探索成立了张之洞实验班,专门培养了农业领域精英领袖人才。学生文艺骨干把张之洞办学历程和研究生支教团感人事迹,排成话剧搬上了学校晚会舞台。以“狮子山讲坛”、“齐民讲坛”为载体,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李昌平先后前来讲学,提升了华农师生的“三农”情结和人文素养。

三、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进一步凝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统揽着大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大学精神的物化结晶,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石。农业高校要想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就必须从办学传统和办学实践中提炼特色的办学理念。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类特色高校,首先要明确培养农业领域精英人才和相应文化的目标理念,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行业专门人才;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传统农科类优势学科更优,现代生科类特色学科更特,并加强涉农文法经管类人文社科学科发展,促使学科群体优势更加明显;最后要密切配合农业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彰显农业特色。

华中农业大学是以服务面向“三农”为特色,以农科优势明显为特点的农业特色型大学。加强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广大学子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史,激发同学关注“三农”情结,树立献身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校史馆、档案馆和标本馆的藏品和功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成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农业科普参观基地和宣传我校整体科研实力的窗口;进一步丰富人文景观中“农”的元素,把“六个一”标志性科研成果做成雕塑,激励师生投身农业科研;进一步拓展“面向三农、服务基层”的教育途径,培养师生热爱农民、向往农村和对关注农业的情怀。

(三)进一步丰富文化载体。

理、工、农、医等行业特色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均面临着文化建设先天不利的窘境。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主动挖掘提炼,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为适应时展,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学校应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为此,要大力发展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在科技传播、交流沟通和思想教育方面的特有作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狮子山讲坛等品牌活动,重点扶持几个有影响力和专业艺术水准的学生文艺社团;树立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服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渗透、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农业高等职院校在承担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重任的同时,还要塑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是精神、风格、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左右着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昌吉农业学校,创办于1959年,已有54年的建校历史,学院占地面积2800000平方米,各类在校生一万余人,下设13个分院,有以涉农为主的13个大类45个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从建筑风格、植物种植、地被草坪等景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各教学环节,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一产园区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我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有成员单位61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园区实行理事会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及成果的共建共享,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2.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的建立为校企文化对接创新了机制和体制

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校企文化的对接,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感受工业文化。为适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学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畜牧龙头企业共同创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模式。入会企业达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动物防疫与检疫理事分会等9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自治区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覆盖全疆14个地州。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订单”培养,相继成立了“金牛班”“泰昆班”等30余个订单班,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了行业企业文化,把管理理念和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和课堂,高起点接受行业企业文化。

3.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各环节

学院引进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投资兴建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学生全程参与中心的食品加工、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与麦趣尔集团共建了食品检测实训室等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企业人才请入,接受文化熏陶,入企业实践锻炼,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养成认真从业、勤恳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优秀文化品质,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提高了学院“职业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

4.“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校企文化的纽带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目前,从行业企业聘任兼职教师359人,专兼比1∶0.88。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0人,占30.6%。每个专业均有1名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1~3名来自企业的骨干教师,每年有30余人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双重文化育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显著提升,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共有10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5.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学院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签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协议,每年选派技术在专家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给农民各类技术,农闲时,举办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每年安排400~500名学生参加防疫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好评;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通过科技承包、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农民增收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农业文化的传播。

6.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现拥有各类社团54个,其中精品社团17个,自治区优秀协会3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在校大学生超过2500人,开展了各类提高学生素质的专项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对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不足,顶层设计和目标不够明确。在建设中重基本建设,轻精神营造;重行政管理,轻制度文化。

2.特色不够鲜明,没有突出农业特色和职业特色

学院建校54年,没有深挖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结合人文和历史不够,对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不足,缺乏职业特色。

3.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学院校园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自治区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少教学主楼、实训场地、学生公寓、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硬件等基础设施。

4.景观环境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没有突出农业职院院校校园环境特色

学院经过国家示范院校评估和建设,配置了部分休闲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但相对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设施单一,数量较少,如林荫道两边缺少休闲座椅,各环境空间缺少三级标识、电子显示屏幕,缺少具有农业特色和标志性的景观雕塑小品,不能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需求。昌吉校区校园景观中只有2001年度引进以色列旱区农业技术,建造的设施农业特色的温室大棚,景观开放性不足,缺乏田园气息和农耕特色,未能创造出与基地特点相适应的环境空间。

三、建议

(1)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整体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合长远规划;既要保证局部效果,又要兼顾生态环境,整体布局,实现文化、艺术、科学的完美结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应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各个层次和各要素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廉政文化机制,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2)认真总结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融入农业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行业企业文化宣传,开展具有行业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3)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3

1.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基本情况。作为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浅、自身特色不足等原因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努力使特色校园文化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在深化学风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推动内涵式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长。

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校园文化特点。①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者“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暨阳学院在迁址诸暨前,就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探讨,认为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至关重要。2013年迁址办学以来,校园环境整齐一新,校园硬件设施走在省内前列,校园整体彰显出“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的理念,环境幽静、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以老校区命名的道路、景观不在少数,如“天目湖”、“衣锦大道”等。②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暨阳学院立足“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突出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开拓“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道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提炼

1.根据学院的客观条件进行提炼。以暨阳学院为例,该校创办于2000年,在衣锦校区的发展受到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迁址诸暨办学后,依托母体的同时,有效地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学院在关键时期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增强了学院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并合理地进行校园文化的输出。

2.根据学院的项目特色进行提炼。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学院项目特色和育人方针,以主流的区域文化为向导进行校园文化的提炼,去粗取精,进行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暨阳学院围绕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于“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将众多的学生活动提炼,整合形成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学生节,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3.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提炼。高校的办学方针是一所院校存在发展的根基,暨阳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切实浓厚和加强了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创业型独立学院添砖加瓦。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

1.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学院立足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着眼于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学院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积极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以“五个一”(一辆“文艺直通车”、一个高端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特色文艺精品、一系列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突出主体,服务成长。学生与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创造和传承特色校园文化自然离不开以人为伴的原则,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不仅是高校教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迁址诸暨办学以来,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重点,打造形成了以牢固树立“走近学生”的工作理念,建立与学院深化学风制改革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3.创新平台,积极实践。校园品牌活动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合乎规矩的突破与尝试,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暨阳学院立足校园创业文化打造平台,丰富广大学子的文化艺术体验,坚持校园文化引领,营造敢于冒险、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开通大学文化进诸暨——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文艺直通车,相继举办“职场真人秀”、“青年成长讲堂”、“古枫杯”竞赛、“天目之巅”辩论赛、“寝室文化节”、“闪耀之星”大赛、学院“系系杯”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获得了广泛认可。

四、现阶段校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客观条件:①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暨阳学院的新建校区充满了现代的气息,设计随别具一格。但是,新环境缺乏长期积淀形成的办学历史传统,更缺乏可作为高校的文化名片的标志性建筑及植被等高校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使得校园文化缺乏母体已有的历史厚重感和高校校园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发展中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②办学基础的影响。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晚,起步晚,存在文化积淀薄弱,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在文化创新方面经验尤为不足的劣势。同时因起步晚,和录取层次等不同,导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所享受的办学条件的不同。在物质条件上,许多优秀的资源都不经相同流入母体学校,使得独立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2.主观条件:不同的创办背景、学科设置,不同来源和构成的师资队伍和生源,使得各个高校的文化有所不同,各具特色。独立学院总体生源情况决定了暨阳学院也存在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不够,特色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特色尚不强。

五、新时期下校园文化的发展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4

[关键词]淮安;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双赢

淮安地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打磨而总结出的具有人文气息的地域文化。多层次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哲理与道德思想,是历史文明的优秀产物。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求,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全面促进地域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淮安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1、是打造高职人文校园文化的需要淮安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底蕴的文化都城,曾在明清盛极一时,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先生、汉代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等。在淮安随处可见故居、遗址,已成为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的文化成就了淮安文化,是大运河一带历史发展奠基的文化集成地,形成了具有代表的文化意识,例如: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文化启迪环境保护意识,以明皇陵为主体的大明文化启示民族发展意识,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西游文化激发解放意识,以及由扩展来的红色文化,这些优质的文化是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淮安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在高职院校林立的今天,以丰富的淮安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染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气息,以古视今,打造人文校园文化。2、是提升学生文化情操的需要淮安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底蕴精神力量,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继承优秀传统精神,发扬文化传统,使高职院校更加赋予地域文化鲜明特点,对转化学生的思想成果,升华学生的文化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第一,高职院校开展的专题讲座、文化遗址参观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接受地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第二,淮安地区的特色淮海剧是淮安地域文化的又一人文代表,通过淮海剧中对历史故事的欣赏,对帮助学生理解淮安文化,学习淮安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素质具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淮安地域文化代表中精神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突破点,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博学睿智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爱国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3、是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迎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适应专业性较强行业内在需要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院校。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她是专门培养食品和药品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其就业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服务性和实践性特征。例如,我院大力培养烹饪人才,建设淮扬菜系国家标准,积极承接一带一路美食节活动,将中国淮扬美食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而且也以自身的文化活动提升了淮安地域文化特色,“淮扬美食香天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地域文化实现了相辅相成、双赢发展。

二、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就业行业本身具有职业性、服务性和实践性特征。高职院校又是生存在特定的区域环境理,深受特定地域文化熏陶,因此在追求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力遵从以下原则。

(一)适应地域特点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在整个职业院校技能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对自我发展具有职业性定向,为此,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开展职业技能锻炼与职业素质培养中。与此同时,校方进行有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帮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塑造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适应就业后的岗位职责。因此,在职业化的教育目标中校园文化自然就具有职业性特点[1]。而这种职业性的选择是基于地域文化特点形成的,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基于淮安作为淮扬菜系发源地之一的先天资源,倾力打造烹饪人才,而培养的人才又能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二)提振一方经济的服务性

高职院校具有服务性特征,其服务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为所在地区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服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为所在地区提供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建设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为学生创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活动以及校园氛围提升自我素质,培养职业气息,为就业能够更快速的融入到职业生活中奠定环境基础;培养的人才又能以其高技能高素质服务地方,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唱响当地特色文化品牌。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是为区域应用型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机构,因此,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故而其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特点,主要以地方企业为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校建立应用型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双赢探索

淮安地域文化在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特殊性,在将淮安地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两者的文化对接,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淮安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文化魅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淮安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渗透,推动校园文化提升地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实现良好融合协同发展。

(一)以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1、学院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打造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利用学院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理念、办学宗旨,综合设计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如校训、校徽以及校歌等等具体文化元素。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为“行知共举,德技双馨”,将知识与行为,道德品质与技术能力共同作为学校发展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也是淮安地域文化重视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现,将校训与校徽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使学院的历届学生在了解校徽与校训的来源时,了解淮安历史文化,对学校的文化发展与区域文化底蕴有更加深刻的认知。2、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对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例如校园教学楼的建设、文化墙的建设、雕像的建设以及文化长廊等的建设,以直观的、可见的视觉冲击对学生的产生感力。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紧邻纪念馆,吴承恩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为开展人文教育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同时,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与西游文化对加强校园文化中民族荣誉感、勇于开拓创新等思想具有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在开展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着手,以直观的物质文化为出发点,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探究心理,促进文化氛围的养成。3、教科研活动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若想使具有不问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地域文化、热爱地域文化,就要求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科研活动。第一,选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材开设选修课,在学院开展文化选修课,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杂志等进行区域文化传播,高职院校中大片的零碎时间是进行校园文化传播的最佳时机,通过广播和杂志等较为普遍接受的形式进行地域文化传播能够使学院长期处在文化气息下,进而对校园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入。第三、在学院内组织竞技类的地域文化研究课题,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调查工作,研究地域文化的细节与精神,经过与教师的探讨,与学生的研究,在自我探索中更好的了解其所在的地域文化特色,获取文化的洗礼,对地域文化产生敬仰,进而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4、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淮安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活跃最快速接受的一种传播方式,其活动内容具有指向性作用,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进行指引。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开展区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了解地域文化,并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校园活动,例如:淮海剧的欣赏、历史遗址的参观、名人故居的研究,以此来建设具有淮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依托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特色品牌,结合产业需要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开展具有学院文化建设的自主活动品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二)以校园文化提振地域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属于地域文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指示器。作为地域文化的精髓,高职校园文化在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为地域文化注入优秀文明的基因,对地域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学校直接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间接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化服务等精神引领辐射等功能来影响地域经济和文化发展。1、以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域发展为打造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以多种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如订单式、学徒式、厂中校、校中厂等方法,使学生不仅能近距离感受地方企业文化,还能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效提升动手能力;以行业竞赛为抓手,刻苦练习,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使我院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理论转化能力,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很快适应和融入地方企业,有许多学生至今已成为地方企业中的支柱骨干,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以社会化服务提振地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以自身具有的教学科研人才与知识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内和全国唯一的以食品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全国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烹饪基地,还是美酒佳酿——今世缘酿酒学院,依托学院的科技优势,我院积极组织制定淮扬菜国家标准建设、推广一年一度淮扬美食节、推介一带一路美食活动、为国内外学生、地方企业和社区群众进行膳食培训、营养宣传等,不仅提升了学院知名度,而且将淮扬美食推广到世界各地,极大提高了地域知名度,带动了地方发展。结语: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奋战在区域的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要与区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对接,以特色的淮安地域文化优秀思想发展校园文化,同时以蕴含科技服务实践精神的校园文化提振淮安地域文化,实现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婧.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优化研究[J].山东大学,2015(22):15-16.

[2]张玲,侯炜征.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与研究.职教论坛[J].2016(8):13-14.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5

【关键词】高职;政法;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更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校园文化内涵

众多学者对校园文化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高校建设与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社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广泛认同。

(二)校园文化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推动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首先,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挥感召力,激发学生追求理想,规范行为,塑造人格。第二,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被广大师生认同后,会促进师生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向心力,促进师生参与学校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相对于高校中本科类院校已经趋向成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机遇与挑战、积极与负面并存的局面。高职院校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任务,既存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性问题,也有“职业教育”特性问题。

(一)校园文化重视物质文化和实用主义,“育人”功能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应该与教育的功能——“育人”保持一致,并为教育“育人”服务。目前多数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物质文化和实用主义,将校园文化简单理解为美化校园环境和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在校区内建高档教学楼、建筑广场等,校园建设华而不实、缺乏特色;有些学校校园活动设计牵强、形式大于内容,并未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二)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单一

校园文化实质上是学校管理者、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单一化,主要是以学工部门、团委工作为主,校园文化基本就是搞学生社团活动,缺乏通过价值观、理念、人格、形象塑造、技能实践等“多元化”校园文化表现形式。

(三)高职院校突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模式较少浸入。很多职业院校更重视“职业”,更重视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职业技能。就业率是影响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一个硬指标,办学难免就仅强调重视效益与效率。因此,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投入多、战线长的系统工程,相比于迅猛发展的职业教育来说,是相对滞后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缺乏特色风格

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大多都极具特色,诸如“哈佛—耶鲁”的橄榄球比赛,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文化、北京大学崇尚民主独立精神,均为其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动力支撑。但众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缺乏特色,千校一面。以校训为例,大多围绕“求实”、“创新”等涵义,很难突显学校独特风格。

三、政法类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点

文科类高职院校中的政法类高职院校,源于政法类专业范围和层次局限,在院校人才培养和生存发展等问题更具难度。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则更应该树立独特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推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完善“全方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关系。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反映学校特色的精神面貌。要完善“全方位”政法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物质文化为表现。

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校园文化政法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突出思想政治要求,提高明辨是非的法律意识。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养成学生公平正义、尊重生命的法律品格;树立和谐发展、平等竞争的现念;塑造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求是意识和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意识。

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加强精神文化运行和转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中长期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党政领导、行政部门、师生团体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相互配合,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文化长期积淀。

(二)构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1.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获得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渗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加强政法综合素质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德商;加强集体精神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突出思想政治法律品格的综合素质教育。

3.积极开展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校园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引导师生提高人文修养,提高精神境界,使师生得到精神上的真正满足。

(三)根植于学校发展,挖掘特色校园文化

1.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政法人才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应当在办学理念中以培养人才作为的首要职能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先进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对师生进行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熏陶和影响,从教师的教学科研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大力弘扬校园精神,使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有信仰、有意义。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政法制度特色

政法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过硬政治法律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此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文化核心必然是严格治校、严谨治学。学校党委为主导负责规划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各自承担文化建设任务,各院系组织师生具体实施,形成具有组织合理、纪律严明、反应迅速、保障有力风格的“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立体化”成员参与链群。

3.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政法品牌特色

其一,在学校的选址、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置等突出政法形象特色,力求规划整体,布局合理,与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谐统一。例如在校园中设置饱含思想、法律理念的景观设计,使人步入校园就能感受公平诚正、求实创新的思想政治品格和校园氛围。其二,从塑造品牌校园活动入手。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梳理,依托政法学科和行业优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参考文献:

[1]朱伟军.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举措[J].师德建设,2008(20):224.

[2]杜项菲.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05-108.

[3]孙敏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途径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13):92-94.

[4]计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探究[J].民营科技,2008(11):77.

[5]张锦高.大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改革的探索[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6.

[6]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43.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早已为各个学校所重视,建设中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办学特色,能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全校师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办教学企业,育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中职校园文化。

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把握方向性。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与师生能力构建相结合、与中职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凸显职业性。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近年来,我校在考察包括德国在内等西方国家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各类不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我校办学特色,最终形成并提炼出“办教学企业,育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在实训车间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能竞技,精益求精”“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等标语均凸显出鲜明的职业特色。

3.彰显人文性。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一位师生都身处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同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与陶冶。因此,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校全体师生能自觉参与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角色和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构建了和谐快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融合企业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注重与企业文化接轨。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十分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通过多种形式,形成了富有职教特色、促进学生技能成才、生成职业道德的校园文化氛围。

5.规划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校在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四个层面,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五个方面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同步,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步推进。二是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根据创建国家示范中职学校的目标要求,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三是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从教、敬教、善教、乐教的教师文化。四是坚持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合作协调统一,建设勤学明理、厚德强技的学生文化。五是坚持有形感染和无形熏陶相结合,建设美化、净化、绿化的环境文化。

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管理制度等物化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文体活动等非物质内容。即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它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校园内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大到整个校园建筑的设计、教学设施的完备、实训场所的规划、教育环境的优化;中到校牌、校服、校徽图案的制作与色调的甄选;小到通告、海报、信函、标语、校报的设计以及公共场所、实训室、教室、宿舍的美化等。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强化管理、完善机制、高效有序的保证,但制度的规范并不意味着僵化,在制度创新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让全体师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订和落实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的功能。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师生在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社团活动等相互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以及衍生的文化与渊源,它主要包括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要坚持“与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与中职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三贴近”,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形成适合身心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的行为文化。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表现为学校多年积累沉积而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有自身特色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舆论等,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保证和决定了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深层次的目标。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技工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5-02

校园文化是技工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质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文化建设的前沿。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技工院校图书馆建设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为图书馆建设工作提供新形式,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工作新阵地,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文献资源支持的优势,引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主导,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创新性,群众性等特点,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技工院校是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为依托,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它的社会服务的特征,技能教育的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技工院校主要任务是紧密接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

(二)职业特色

技工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紧密结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职业特色,融进了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标准等文化元素。技工院校积极建立良好的模拟职业情景,将职业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职业美感,认识到职业的崇高,职业的神圣,使学生更加热爱未来的职业,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把学生塑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重实践的特点

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各种务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围绕“学技能、练技能”,积极开展技能俱乐部,社区服务,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崇尚劳动、技能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以劳动为荣,以技能为荣。

(四)“企业化”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与企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技工院校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有些还与企业实行专业共建,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与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强化技能研究与科技研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对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环境,技工院校注重营造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校园文化积极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二、技工院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阵地,是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教育的重要阵地。技工院校图书馆作为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肩负着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校发展、学生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服务。图书馆以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将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推广到学生中去,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感和认同度,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8

一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地域文化是丰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资源

文化引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的第四大职能,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吸收地域文化营养。地方高校通过校园文化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将积极、健康、主流的思想文化引入地方,使地域文化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实现创新和发展。诸暨历史文化久远,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活动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增强广大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在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

2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

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职能,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利于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地方风土人情、产业特色等,为学生尤其将来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成才基础。

3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着重点

志愿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的“两项计划”“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也是推进“美丽诸暨”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诸暨市举办百名优秀志愿者、义工表彰公益晚会等活动旨在激励青年,树立典型,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发展。诸暨有“一米阳光爱心社”“滴水公益义工联盟”等义工组织,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为进一步发挥我院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地域文化,为服务校园、服务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地合作,发挥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服务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

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更需要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一是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人文资源,研读年鉴、优秀史书、典籍、文化名篇等,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组织学生搜集地域文化,整理历史文献等,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通过组织校园书画展等活动,将地域特色逐步渗入校园文化。二是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故地和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西施故里、五泄等景区,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相关保护情况。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企业,了解地方风土人情、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行业、产业,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2全面弘扬地域文化,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地域文化引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层次和方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高校的需求也不同,只有深入了解地域文化,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我院曾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助力袜博会、诸暨义工总会“滴水公益”、诸暨西施文化节、珍珠节、购物等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然而我们还需要发挥学生专业特色,在地方做基础服务的同时,更需要发挥专业的作用,像电子商务等,更切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污水治理、环境保护等,更符合建设“美丽诸暨”“美丽浙江”的目标,更契合“五水共治”的要求。

3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想得到长期发展,首先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必须融汇共进。只有校地合作,才能实现高校与地方双方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同时应有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2]同时,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校园内发生的文化事件,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的壮举和轶事往往对地域文化的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3]”

大学是人才和文化的高地,我院高度重视校地合作,实施“大学文化进诸暨”方略,在学院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下,着眼于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学院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院团委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以“五个一”(一辆“文艺直通车”、一个高端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特色文艺精品、一系列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我院“文艺直通车”已深入诸暨多个乡镇,自开通以来,深受诸暨人民的追捧与喜爱。我院共青团组织将在未来的规划中,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同时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为诸暨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院学报,2011(9).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中职学校,各方面竞争都比较强烈,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但是有些问题是普遍存在在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多多,很多学校没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化不等同于布置一下教室,美化一下校园。校园文化不需要学校有多豪华气派,只需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内在的,需要围绕一个核心打造,走自己的路,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那核心的办学理念只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不会跟风,不会攀比。校园文化也不等同于搞许多活动,让同学们不乐意的参加。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化的行为,一种习惯。是所有学校人(在校的或校友)自觉行为的体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等同于德育特色或者教学特色。职业文化不突出,中职教育应有的文化特点无法得到充分的显现,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有可能等同于普通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

中职学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它不同于大学教育,也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每所中职学校各自的实情不同,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应不同的。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品德方面甚至两方面都有些问题,中职学校理所当然承担起引领他们的任务。或者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或者纠正他们的坏习惯。或者兼而有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所希望的,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引导。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围绕职业展开,做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德智体美等都得围绕职业展开,不能孤立的你做你的德育,我搞我的教学。如果以乒乓或者排球篮球为特色,那也只是教学特色而不是校园文化特色。学生走出校门不能迅速的融入职业角色之中,任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都不能说是成功的。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有延续性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是一两年就能够建设好的。他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他需要学校的历任领导仅仅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行动。前面的定方向打基础,后来的着手充实与发展。

制度是为引导学生服务的,为学生学习技能服务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是为了学生平安不犯事,而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形成。

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是努力构建人文校园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因此学校在德智体的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人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技能服务。军事化管理也好或其他管理也好,不外乎就是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管理如果仅仅是刚性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服从。一旦没有了刚性束缚,就可能像孙悟空出世高兴得不行了,许多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后问题多多,主要一点就是缺乏职业性。如果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更人文些,各项制度,以人为本;各项措施,处处结合十五六岁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学生身在学校有在家的感觉,无疑,他们受到的感染会更大更深。比如,有所中职学校的橱窗里常常有这样的语言: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学生问题中去;走到学生的心里去,走到学生的感受中去。虽然学生不断的来来去去,但该标语始终没有变过并时常保鲜。在学校办公楼大门口的标语更是让人振奋。“培养学生三年,要为学生30年幸福职业生涯着想,要为民族三百年振兴着想。”学校这么说,老师也在这么做。学生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推动着自己不自觉的前进。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室和寝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室内外充满人性具有亲切感的名言警句及宣传挂图,让整个校园无时无刻不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它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人文的校园文化真的是一种情怀。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7-15

[2]《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误区》.梁春宇.日报.2010年03月25日

校园物业服务特色篇10

[关键词]园艺特色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8-03

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1][2]江西省是园艺大省,2011年全省果蔬面积约1791.9万亩,产量1913.2万吨,园艺产业是我省种植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同时,随着江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出,园艺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协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是江西省园艺人才培养的基地,多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改革、教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依据江西省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力争将园艺专业建设成在江西生态建设和园艺产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级人才基地;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始终保持在江西省“园艺高等教育、园艺科学研究、园艺科技推广、园艺社会服务”的领先地位[3][4];紧密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攀高,不求大,不趋同,立足自身特色,推进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江西振兴园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园艺本科专业,为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江西省农林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任务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以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建设精品优质课程群。在实践性教学上,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一个融课堂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农业推广于一体并互为补充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好、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肯于创新,且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及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加强校内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园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为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加大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自评体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5][6][7]

二、园艺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具有江西地域特色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将园艺专业建设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按照培养专业知识全面而系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以我校园艺学科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实现“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突破口”的目标,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增专业方向观赏园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方向特点和要求,既在基础课程上与园艺专业保持一致,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本省产业发展需求,为本省园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加强园艺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从“以校内园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校企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纽带的毕业实习、以省内园艺相关生产企业为依托的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多层次、渐进式地构建了与都市农业和园艺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进一步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改变本科生论文选题完全来源于老师的科研课题的传统,根据企业和生产需求,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将相关试验全部或大部分安排在企业完成,着力解决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

(二)组建了省内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我校园艺学科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上栗黄瓜、瑞昌山药等特色果蔬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处理技术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江西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学科点骨干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获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此外,通过选育,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认定的品种有4个,并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奖项。

我校园艺学科目前组建了“江西省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高水平平台,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m2以上,仪器设备总价近2000万元。有内容系统、设施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200余亩,有各类固定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

(三)打造了一支知识新颖、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根据园艺专业现有教师状况,我校结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本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经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通过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青年教师蹲点锻炼、实行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校企结合办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等,加快造就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更好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克,并取得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我校已获批准“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在近三年内,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我校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推进了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课程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果树栽培学各论》、《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园艺学实验教程》等)。此外,我校还新增校外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3个,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园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每年资助10个“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项目,带动100多名学生参与,以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制订和完善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建立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校内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和创造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园艺专业有1~5项省级以上获奖项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我校园艺专业招收本科生300余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6.1%,考研录取率为30.8%,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87.7%。近五年来,园艺专业4次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营队,有1人次获第四届“挑战杯”校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1人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1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奖,2班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次获江西省大学“谈科学发展观”征文一等奖,2人分别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二等奖、三等奖。

(五)构建了一套符合现代园艺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作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特别强调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地方,面向江西园艺作物生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通过对农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计划总学时,减少必修课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选修,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构建了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将所有园艺专业实验课程重新进行了整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重复做的弊端,并依托我院部级植物生产实践教学中心编写了《园艺学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在所有园艺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六)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自项目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园艺作物标本园、园艺作物展示馆,三年来园艺实验室共投资275万,更新与配置了实验仪器,建造了1000m2的智能温室1座,使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室更现代化。在江西华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望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原野食用菌公司、江西中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在江西樟树、新余建立了长期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三、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园艺业建设发展趋势尚有差距,建设的视野还不够宽广

园艺产业已充分表现了全球化的特征。因此,作为培养园艺作物栽培、育种、加工、销售的高级人才的园艺专业,其特色应“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园艺又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果树、蔬菜产区,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和遂川金柑等都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柑橘。1995年南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南丰蜜橘之乡”的称号,2003年南丰蜜橘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2002年赣南脐橙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和品牌。因此,建设园艺特色专业,培育特色专业都必须站在全球园艺大环境、全国园艺生产的高度来认识,并且还应深化和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二)园艺实验室、实践基地硬件建设还需要完善

实践性强是园艺专业的专业特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重视实践、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园艺产业作用和效益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学科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实践性教学过程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其理论高度。目前,由于经济投入有限,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实践条件与现代化教学实践的需要仍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长期目标,需要在阶段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和提高

园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初步显示了办学特色。本项目获批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全面,指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可行,成就更加显著。但是,特色专业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园艺产业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我们将在完成本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制订长、中、短期规划,制订年度计划,为把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2-144.

[3]林江辉,李俊龙,胡锋,顾南.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农业大学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3):44-45.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4-46.

[5]郑先哲,李文哲,冯江.特色专业建设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98-99.

[6]司,武艳艳,孙志颖,邵宝健,杨学举,董金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161-163.

[7]廖明,黄大乾,姜峰,朱蕾.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11-113,127.

[8]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73-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