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十篇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十篇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25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理论;演进;发展

管理理论源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从历史维度看,管理的发展与劳动分工存在直接的关系,管理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能对人的劳动分工、协作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分析,能对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应用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为了发挥管理理论的作用,促进管理实践的全面创新,应尝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系统解读,体现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管理理论的演进情况

管理理论从最初形成到现代社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细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内,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管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思想主要有西蒙提出机械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决策人模式;孔茨提出的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占部都美提出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现代管理;马洪提出的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以及当代管理[1-3]。总结前期管理理论的基本动态发展情况,能看出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出了连续性的特点,各阶段管理内容和管理要点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便于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当前世界管理理论的不同研究体系和相关发展阶段进行总结归纳,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阶段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第一阶段: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也可称为人机关系管理技术理论阶段,主要以技术理论管理和实践为主,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管理。此阶段学界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劳动生产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解析,并论证有效克服这一问题的路径,力求能突破传统经验管理的束缚,探寻相对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逐步促进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借以论证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在管理层面可以形成可计量的实际应用效能[4-9]。

(二)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基本表现为人际关系管理的组织理论和实践发展阶段,此阶段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力求能借助人、组织以及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促进组织原则的制订和组织合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以提高管理效果。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不同的行为会对组织管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管理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整个人的行为领域延伸,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重点也表现出对内在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的探索。

(三)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人境关系管理系统理论阶段,也涉及实践研究方面的内容,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体现为传统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的融合,此阶段在研究工作中力求将人与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统一处理,并且将人的对象统称为环境开展研究工作,认为管理就是针对人与环境构成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将组织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生成并得到发展的。在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强调系统思想与随机制宜思想,研究理论更加完善和系统,能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指导[10-13]。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在时间和内容层面上没有划分相对严格的界限,并且各个研究发展阶段涉及的基本理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仅仅是通过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在管理理论不同研究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交叉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研究交汇融合,对现代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三个阶段虽然也开始表现出管理理论哲学化发展的初步倾向,但是尚未形成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态势,并且没有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进行论证,因此,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变化发展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深层次解读,为研究工作的系统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4-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需求的哲学化驱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发展现状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管理层面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在管理理论的前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衍生出管理哲学,关于管理哲学的著作也严重不足,管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从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体现,管理哲学的研究一般局限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产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以来社会建设发展实践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理论研究者的重点也开始向组织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具体研究转移,并且管理哲学的形成依赖管理的成熟,现代社会管理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管理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如果研究者不具备广阔的视野,不能从高深理论思维的角度进行探索,就无法对管理哲学形成深刻的认识,也无法得到具体的管理哲学理论研究成果[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对哲学化发展的需求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已经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要求管理学研究方面对基本问题的处理应该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美国学者在针对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发展方向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吸收和借鉴,形成能与时代管理实践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思想,从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为员工树立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促进企业行之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这一思想作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主要研究目的是促进管理理论研究向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生产效率和人际关系的情况,能直接体现出民本特色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17-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哲学化扩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管理理论学科领域扩展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深化发展进行分析,能看出从最初出现管理活动,到管理学体系逐渐形成,人类社会对管理活动认识呈现出全面深化的发展状态。随着人类对管理活动认识的逐层次深入,管理理论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管理学研究方面基本的研究对象也从传统单一研究对象转变为多样化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揭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并且在管理学理论中研究深度更强,研究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更加鲜明,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发展,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也开始出现相应的变化,能为新时代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有研究理论体系中完整而深刻的发展性研究学说,本身属于彻底而完备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在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成果。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于古代人格哲学体系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能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导,促进管理理论的全面改进和创新,凸显与时俱进发展的特色[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拓展

在对管理学理论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比工业企业管理、经济领域管理、其他领域管理的基本发展情况,也对与管理相关的一般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能看出现阶段我国研究界关于管理的研究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着国家行政领域延伸,还向着精神生产领域不断地拓展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管理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某一个特定领域涉及的活动,而且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存在直接关系的管理活动[7]。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新时期随着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拓展,管理学管理对象已经开始呈现出对管理发展史的回顾研究状态,并且开始将普遍的、一般社会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管理学发展领域的扩展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1.学科内容呈现出理论化的发展状态任何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受到研究对象和人们对研究对象认知度的影响。现阶段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特殊向着普遍层次扩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并且管理自身属性决定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对管理技术、管理指导思想等进行完善,这表明研究界对管理的研究从专门科学性质的研究向着理论科学性质的研究角度转移。2.学科形成体现出综合化发展态势学科形成的综合化发展主要从学科本身的分化与综合角度中得到体现,在管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受到新时代研究逐渐深入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结合的趋势,综合管理实践过程中研究经验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使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能同时兼具分化和综合的发展特点,充分将管理学的发展生命力展现出来。3.理论形态呈现出抽象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管理学的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对管理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整体研究方向呈现出从管理实践中凝练管理理论、从管理理论向着管理哲学角度升华和发展的态势。在理论形态方面,现有管理理论同时兼具硬科学和软科学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逻辑角度进行分析,管理哲学是超越管理学的理论形态,管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研究范围的拓展,使管理学研究的哲学化发展成为必然结果。从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界对于管理学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进一步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通过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为新时代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2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活动本身蕴含一定的规律,只有从理论层面对管理理论涉及的规律进行系统解析,才能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动态化地对管理指导理论进行完善,从而结合管理实践需求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活动中把握管理对象和被管理对象之间的多元联系,促进管理活动中基本矛盾的合理化处理,从而提高管理实践效果,从哲学角度促进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加快管理哲学的发展进程,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能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在哲学化管理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管理实践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庞晶,庞传丽.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01):139-140.

[2]周可真.管理文化哲学应当探求和揭示价值创新思维规律———基于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反思性研究[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0,3(02):9-21+174-175.

[3]唐雪梅,赖玉萍.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02):149-150.

[4]吴弦.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D].武汉:武汉大学,2018.

[5]连鹏晓,李宏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03):45-49.

[6]徐阔.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文学教育(上),2016(01):104-105.

[7]张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2):18+31-35.

[8]陆剑杰.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08):19-27.

[9]董芳.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与当代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6(27):23-24+26.

[10]杨义芹.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23-26.

[11]于燕萍.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务微博的规范化管理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4:1-52.

[12]肖诗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20(03):167.

[13]王拓.论管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学术交流,2019(09):144-149.

[14]雷朝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试论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02):191-193.

[15]李培挺.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管理哲学的关系:变迁、问题与运势[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5):120-125.

[16]刘佳琦.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初探[J].现代国企研究,2018(08):183.

[17]袁祖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变革与理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4):74-80.

[18]王培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从实践基础、文化融合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88-90.

[19]左亚文,张恒赫.当代中国改革的动力机制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02):227-234.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2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要求始于油田的发现,终于油田的报废,它是成功开发油藏的关键。随着油藏各开发阶段的特点和管理任务不同,不同阶段的油藏管理也存在着管理模式、协作方式和技术方法要求上的差异。因此,不同阶段的现代油藏有不同的特点。

一、开发准备阶段

(1)油田的划分及特点。一般地说,一个油田发现后大致可分为评价阶段、实施阶段、监测阶段、调整阶段、三次采油阶段,最后到油井报废。每一阶段都反映了人们对油藏认识的深化。这些阶段可归纳为早、中、晚三个大的开发阶段,或称为油田开发准备阶段、主体开发阶段和提高采收率阶段。

(2)开发准备阶段的任务。首先是远景分析,从法定机构获得勘探许可证后,勘探组负责远景分析。决定出成功率的可能范围、勘探区的大小以及许可区域的具体后勤问题。其次是评估阶段,在此阶段要进行评估井的设计、确定储层的范围和性质。其技巧是根据发现井数据估算投入商业性开采所需的最小储层大小。三是开发决策阶段,油田开发之前,可能要作出决定,终止数据的收集作业。油藏经理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综合协调,并开展油藏工程和经济评价,以决定经济可行的开发方案,制定出技术条件可行、经济条件允许及与研究目标相一致的最适宜的开发方案。

(3)油藏综合管理的特点。开发准备阶段油藏综合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认识开发区的地质情况,最大限度地、经济有效地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对油藏进行可行性评价,进而制定总体开发方案。此阶段具有油藏信息少、对开采难于形成直观的认识等特点。因此,要坚持早期评价、概念设计、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把握好这三个环节。在地质和油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油藏开采形态形成基本的认识,这是保证本阶段油藏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三个环节、两个主要技术构成了本阶段油藏管理的重要特征。

二、主体开发阶段油藏管理的特点

(1)油藏的特点及任务。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到高含水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油田主体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实施开发方案、编制完井、射孔方案、确定注采井别、进行初期配产配注、预测开发动态、生产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开发调整。该阶段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油藏管理主要体现在开发操作和生产阶段。该阶段开采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一次开采和辅助能量开采。一次开采利用的是油藏天然能量,如重力驱动、气顶驱、溶解气驱、水侵或综合驱。外部能量开采主要为二次采油,如注水、注气或两者综合驱。地下流体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2)油藏经营管理的特点。主体开发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目标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使油田处于最佳状态下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二次采油的采收率,推迟三次与四次采油阶段的到来。油田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多专业人员协同作战的过程,因此需要严格执行科学的油藏经营管理程序,实现一、二次采油阶段反复调整以保证本阶段的任务完成。在技术上着重要求深化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油田开采动态进行预测,加强动态监测,不断进行开发调整。优化开采对策及单井措施是提高油藏调控能力的主要技术,也是提高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三、高含水期油藏经营管理的特点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直到报废前这一阶段,称为挖潜提高采收率阶段。该阶段的开发目标是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此阶段的管理任务是研究和采取各种手段扩大注水的波及体积,经济有效地把剩余可动储量开采出来,现代经营管理是保证此阶段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键。

(1)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是本段经营管理的关键。由于高含水期、高采出率而引起地下油水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开采挖掘潜力的主要对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转向提高微观的驱油效率上来。为了实现油田的经营管理目标,就必须组织以区块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管理队伍,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建立三维预测模型揭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继续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配置。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Kotelnikov,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Leifer,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

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了该时期企业制度创新的热点。以联想为例,中科院早在1993年就同意按中科院(及计算所)65%、联想职工按35%分红,建立职工分红股制度,后来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基础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营销创市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例如,该时期的联想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联想抢占市场地位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

成熟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其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这是该类企业从快速发展走向衰亡或得到新生(蜕变)的过渡阶段。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该时期联想在管理上采取了“舰队模式”,以前的业务部门按产品区分组成了事业部,事业部都要自己制定经营计划,自己负责生产、科研,自己制定产品价格、建立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年底根据销售业绩,自己制定奖金分配方案等。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譬如,1997、1998年度联想又进行了大陆、香港集团一体化整合。整合后,公司总部只把握主要事业部的战略方向,充分授权,形成既高效统一(尤其是资金统一运作),各事业部又有很大权限,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体制结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些细分市场,加大其发展空间。1996年2月,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市场份额也由以前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

蜕变期或衰退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直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从技术创新看,由于这一阶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第二个初创期,如同前面所述,该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突破性的。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手段及方式等都要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的管理创新是突破性的。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制度创新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蜕变转型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模式、战略方向的转变和各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因而该时期企业选择突破性的制度创新策略。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客户和市场会发生改变,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开辟新市场。但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参考资料:

1.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袁建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3.陈小洪、李兆熙、金占明、丁宁宁,联想发展之路:渐进创新,管理世界,2000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4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4)管理会计综合性阶段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5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2)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划分为企业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三个阶段;(3)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的程度划分为标准成本管理时代、本量利分析和直接成本计算时代、作业成本计算时代和市场驱动成本时代;(4)按管理过程中的环节划分为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的阶段、以事中控制为主的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的阶段和战略成本管理阶段四个阶段。对于成本管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1)关于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划分。比较几种观点,对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阶段时间的确定是一致的,都是1880~1920年,但在第二和第三个成本会计阶段的时间确定上则有所不同。如对第二阶段的时间确定,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5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45年。确定1950年或1945年的依据是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关于早期的成本管理或成本会计。一般认为,早期的成本管理只是事后进行成本计算,没有事前和事中的成本管理,或者说没有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实际上早期的成本管理有事前和事中管理的内容。早期的事前成本管理是管理者依据经验、事先确定目标和不同时期实际成本比较所确定的差异进行的,事中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监工的监控进行的。(3)关于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的划分。现在有学者认为在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近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70年代),在成本管理的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没有必要加上一个近代管理阶段呢?(4)关于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程度的划分。这种划分很难反映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笔者认为,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要考虑三点:(1)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2)每一阶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3)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统一的发展特征。考虑这三点,可以将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初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20世纪20~70年代);(3)高级成本管理阶段:成本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并重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简单的成本管理。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的形成与结束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1885年H.梅特卡夫(H.metchcalfe)的《制造成本》一书问世,一是1919年在美国和英国成立了成本管理的社会组织。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是较为复杂和较为成熟的成本管理,经历了半个世纪,开始于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法(1922年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的产生和应用,结束于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的全面形成。在这一阶段有几个值得说明的重要内容。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6

【abstract】thewesternclassicalmanagementtheorythatwasbirthatthebeginningoftwentiethcenturystillhasgreatsignificanceforthemanage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ofourcountry.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lassicalmanagementtheoryandmanagementstatus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ofourcountry,putsforwardthepracticalmethodstoenhancethemanagement.

【p键词】古典管理;中小企业;企业管理

【Keywords】classicalmanagement;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enterpris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23-02

1古典管理理论的突出特点

20世纪初到30年代,是管理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三位典型代表人物对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奠定了基础,法约尔提出了经营六职能、管理五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学说。马克斯・韦伯则把管理系统分成了几个层次并建立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后代管理学者对这三位的管理理论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总结出了其作用:突出了管理中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坚持学习会不断地改善工作方法;确定了在组织有效运作中的许多重要原则;强调了薪金作为激励因素的潜在重要性。

①科学性。管理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企业管理中,把整个管理系统细分成一种原则,程序和规律,使管理成为规范化的理。明确的管理方案,在有规律的管理下办事,提高管理效率。人们又把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再以管理活动的效果来检验管理过程所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正确,从而使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②实用性。效率主义是古典管理最强劲的主旋律。古典管理诞生之初,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当现实,就是通过寻找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社会必要劳动量。无论是泰罗及其追随者,还是法约尔和韦伯,尽管理论视野各有侧重,学术观点也有差异,但他们皆视科学管理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③基础性。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运作效率不断增强,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现代企业讲管理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以获取最大的效益。但最基础的管理功能还是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古典管理理论是随着企业发展而形成的,不仅其理论具有基础性,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最基础的需求。古典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并且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

我国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最先进的管理形态和最原始的管理形态并存。一些大型企业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企业已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一些跨国公司和极少数优秀企业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提倡文化管理,已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或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管理特点,主要有:企业老板拥有全部或大部分资产所有权,拥有绝对企业决策权;关键管理点控制在老板或其亲属朋友手中,直接控制企业运行;企业管理以“人治”为主;员工普遍认为是“打工者”,对企业没有认同感。

2.1管理规范性差,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决策主要依靠资产所有人,即便是其他管理者也不明白企业发展方向;管理意识不强,认为企业管理无非就是“产供销”“人财物”,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随意性强,企业多是被动反应,随着新问题的出现,随意制定制度。很多企业,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没有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全靠亲情关系的自觉性来维持,命令或指挥充斥企业管理全过程,企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无法发展到壮大。

2.2员工素质低,流动性强

很多中小企业的员工大多是招聘“农民工”,既不重视选拔,也不重视培训,员工复杂,流动性大。员工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待遇低、人员素质低、人文关怀少,被合称为“三低一少”。由于新人的经验技能不足,会增高产品的不良率。人员流动过大,企业的凝聚力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也比较低。

2.3组织体系不清晰,不能有效发挥团队效率

企业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甚至到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虽然在一定的时期,这种集权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特别是一些中小企i就是靠抓住机遇,果断行动,敢打敢拼,机动灵活,获得了最初的成功与原始积累。但面对未来多变复杂的环境,仅靠个人,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企业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缺乏管理层分工、激励机制,从而导致管理层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团队效率无法体现。

3古典管理理论对现代中小企业的管理启示

分析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仍处于“家长式”“经验型”为主的传统管理阶段,发展较快的企业在向科学管理过渡,借鉴古典管理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从企业所处的环境看,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正是西方国家经济起飞阶段时期。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在这一时期,几乎整个经济都在快速地增长,从而使具有经济现代化观念的人战胜坚持传统社会观念的人,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胜利。当年,正是因应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论破土而出。

②注重效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让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深入研究了企业流水线,强调标准化,从而提升效率。因此,对企业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可以快速提升效率,这也是中小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追求。

③组织授权。扭转家族式管理,进行合理分工、适度授权,是提升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对管理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进行分析,构建起责、权、利统一的组织体系,进而建立起规范的制度,企业才能逐步走向规范化。

④合理激励。现在许多企业已在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了。不仅是留人,招聘新员工也越来越难。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员工没有归属感,企业只招“农民工”,中小企业终将无法壮大。仅有物质激励,缺乏系统培养,仅仅采取应急式、被动式培训,企业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7

关键词: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比较研究

引言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知识,其主要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起解释、指导、评价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财务管理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遵循上述哲学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我国学者王化成(2000)就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既然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总结,而财务管理实践又随着理财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而财务管理理论理应也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动态调整。①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配套的法制、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借鉴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费·吉亚琴科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并适应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引进与借鉴了西方主流的财务管理理论,但引进与借鉴对于理论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理论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必须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在借鉴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理财环境背景下对中西方主流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提供指导。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它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开阔,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8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阶段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它的提出对教育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始,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教育领域展开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项目。在这些项目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和困难性,它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并不一定会带来信息化的高效益。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化发展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估工作,不仅仅能够提供对现有状态的描述、起到变革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还能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的现状综述近年来,对于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以及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指标模型或者体系。在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包括:英国的SRF评估体系[1],欧洲eurydice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价指标体系[2],加拿大地区的泛加拿大教育评估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指标[3],美国的enGauge教育信息化指标[4]和StaR量表[5],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6]。在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模型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先后出现了顾小清等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7]、杨斌等人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模型[8]以及谢忠鑫的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等成果[9]。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大部分评估模型和体系的目标都是要科学评价各级各类对象的信息化水平,所以在制定评估模型和体系的过程中,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的确立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估体系,评估主体能够确定评估对象的信息化水平,了解某一地区、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并根据相应的状况做出政策上的反应。但是,单纯的评价结果只能帮助评价对象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却难以确定自身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是评估体系定位性的缺失。与此同时,这种定位性的缺失使得评估对象本身难以明确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而评估主体也很难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建议,促进其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造成了评估体系建议性的缺失。解决定位性和建议性缺失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当中引入信息化发展阶段概念。信息化发展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如果用科学的手段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划分为连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且指出每个发展阶段中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那么评估对象就比较容易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而评估主体也能够为评估对象提出现阶段自身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相应建议,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现有的国内外评估模型和体系中,有少数已经引入了阶段的概念,但是在引入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例如:在阶段的划分上缺乏理论支撑,把阶段与水平混为一谈,以及缺乏关键特征或者指标的论述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信息发展阶段概念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定位性及建议性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支撑。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ofmoderninformationmar.,2013Vol.33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对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启示mar.,2013Vol.33no.32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简介目前有关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模型大多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企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都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所以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同样可以被借鉴到教育信息化领域当中,并帮助我们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以及指标体系。而在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中,不同机构和学者根据其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得出了不同的划分方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诺兰模型、西诺特模型和米切模型。

2.1诺兰模型诺兰模型[11]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L.nolan)在总结了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关注点是考察信息化资金投入与其带来效益之间的关系。诺兰模型在提出伊始在时间轴(横轴)上分为4个阶段,后来扩展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其中前3个阶段具有数据处理阶段的特征,后3个阶段具有信息技术时代的特征。而在整合期内又存在‘技术转型期’并会出现‘技术性断点’。诺兰模型是第一个描述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抽象模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诺兰模型通过资金投入(费用)来研究信息系统成长阶段论的角度逐渐引起人们的争议。其原因是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用于建设的投资额度与其带来的效益关系会日趋复杂和模糊,而诺兰模型没有办法体现出这种复杂的关系。

2.2西诺特模型在参照诺兰模型的基础上,西诺特(w.R.Synnott)于1988年提出了‘四阶段推移说’的西诺特模型[12]。此模型以如何优化信息资源为切入点,把信息化阶段分为数据阶段、信息阶段、信息资源阶段和信息武器阶段。从数据阶段到信息武器阶段显示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推移发展过程。与此同时,西诺特还特别强调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的重要性。总体来说,西诺特模型为组织管理信息模式提供了方向。但是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进步的过程,仅仅从信息的迁移这一个角度来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未免会显得偏颇。

2.3米切模型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有一个共同的局限,那就是它们均把数据管理和体系整合分割成前后两个阶段。但是这种分法后来在实践中证明是不适用的。在总结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的优势以及不足的基础上,美国信息化专家米切(misch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他的研究成果——米切模型[13]。米切模型把信息化发展阶段概括为‘四阶段、五特征’的综合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其中4个连续发展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增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和更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决定这些阶段的特征有5个方面,包括: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集成程度,数据库和存取能力,信息技术融人企业文化,全员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和特征共同确定了企业在信息综合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另外,米切模型还对每个阶段的关键性任务进行了以下的描述:(1)起步阶段,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些局部的、有代表性的应用,信息统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功能,系统集成程度低;(2)增长阶段,主要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初步整合集成,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提供简单的决策;(3)成熟阶段,组织的信息系统不但应该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纵向管理和组织内横向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还应该在集成过程中溶入先进的组织文化并在信息系统中体现组织文化;(4)更新阶段,信息系统不但能实现整个组织供应链的管理,为组织提供整体决策,还能提高并体现组织内全员文化及素质,也能影响组织内外所有的最终用户,增强组织的灵敏度和适应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米切模型能够帮助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及阶段,确定阶段性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改革发展政策。比如在起步阶段,企业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数据处理,而在增长期,比较关键的问题集中在miS系统上。在这一点上,米切模型要优于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但是,米切模型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目前还没有企业能够达到第四阶段——更新阶段,所以米切对于此阶段的描述相对模糊,这样容易影响企业对于这一阶段目标的确立[14]。从以上对3个企业信息发展阶段模型的介绍和分析来看,米切模型是在总结诺兰模型和西诺特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克服了前两个模型割裂发展阶段的不足,所以更适合为教育信息化的阶段确立提供借鉴。

3信息发展阶段论在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中应用的实例分析尽管教育信息化评估中借鉴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能够增强评估本身的定位性和建议性,但毕竟教育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在考察对象、内容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借鉴模型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其中的全部特征与内容,而是要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更。我们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为例,介绍阶段理论应该怎样具体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评估当中。我们之所以以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评估体系为例来分析阶段论的应用,是因为它在结构上与米切模型基本符合,采取了‘四阶段、五特征’的模型,并且具备对每阶段发展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的论述。下面我们将就教科文亚太地区评估体系中的指标类型、阶段划分以及关键指标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3.1指标类型(特征)的确立我们在上文介绍了米切模型的5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和一些其它属性能够决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所以,特征的确立是确定信息化所处阶段的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对现存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科学考察基础上的。信息化阶段论中的特征和属性的概念在信息化评估体系中应该具体体现为“指标”。由于都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中的指标与企业信息化所考察的内容和特征会有共同之处,但同时二者的区别也不容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指标的确定。教科文组织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它首先确定了评估的内容,然后进行指标的建立,在建立指标的过程中遵循了一系列的原则以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最后,教科文组织将众多指标归纳成了5个大类:基于信息技术的政策、策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使用;课程与教材;专业人员使用及教学;学生使用及学习。通过考察这5类指标的情况可以帮助评估者确定评估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

3.2阶段的确立阶段的确立无论在信息化阶段理论模型还是在评估体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米切模型的阶段划分以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为基础,运用连续的方式对信息化发展过程的整个过程进行划分,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与米切模型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量研究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数据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化划分成起步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和变革阶段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并且从五大类指标的角度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逐层递进的描述。这种描述对于国家、地区以及学校对自己的发展阶段进行对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最后一个阶段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外,米切模型和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对于每个阶段的描述都是建立在对各自研究对象具体数据的科学考察基础上的。

述起步阶段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益处并制定了国家政策并进行拨款,而且准备了实施的准则。国家开始进行基础设施的准备,并且通过建设通讯和电力设备以支撑这些设施。学校处于硬件建设阶段,开始购买计算机以及其它设备。应用阶段教育部门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学生中进行信息技术实验性使用,信息技术并没有被整合到课程当中。学校开始受益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管理带来的便利。学校并没有充分配备好设备,生机比依然较低。网络在部分被应用,而且有局限性。学校开始把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大部分计算机并没有联网。教师们大部分在接受计算机使用方面的培训,而不是在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材料开始被开发出来,但教师们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局限于讲解,录入成绩,制作教学材料,文本编辑和课堂管理等。述整合阶段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纳入到标准的课程中,而且发展制定出了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标准。学校具备了机房,大部分的机房都进行了联网,以供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有e-mail。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多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也能够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间、学校与其他学校间的远程合作和交流会在这一阶段产生。变革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全国各个教育项目中都被广泛使用。在学校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被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中。传统的学习已经被e-learning所取代。学生和教职人员有自己的网页,学生完全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

3.3关键指标米切模型除了进行特征及阶段的确立外,特别指出了在每个阶段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在这一点上,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做了同样的工作。在每个阶段的描述中,评估体系特别提到了每个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指标项,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项理解为发展中的关键指标。由于每一大类指标下面都有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指标,在评估过后,评估者不仅需要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发展,而这些关键指标不仅能在评估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为教育信息化迈向下一个阶段指明方向。以整合阶段为例,这一阶段的关键指标教学过程和结果,以及信息技术在交流和提供网络资源方面中使用的成效。所以要想向这个阶段迈进的评估主体就会非常明确自身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阶段关键指标起步阶段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国家政策、计划和拨款;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政策是否与其他领域信息政策的目标挂钩等。应用阶段信息技术是否具备并被应用;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的比例;网络联接情况;教师培训成果;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整合阶段教学过程和结果,以及信息技术在交流和提供网络资源方面中使用的成效。变革阶段对前阶段出现的如带宽,设施建设一些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信息技术在e-learning、远程合作和交流中的使用;基于网络的教师职业发展;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4结束语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能够描绘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水平,而在评估体系中引入信息化发展阶段论更有助于实现评估体系的定位功能和建议功能,促进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由于目前成型的阶段化理论模型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进行调整,不能照搬一切内容。本文通过介绍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具体分析该体系借鉴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方式,期望可以为我们日后建立国家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提供一些启迪,使评估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bouttheSelf-reviewframework[eB/oL].https:∥.uk/aboutthisframework.

[2]nationalsummarysheetsoneducationsystemsineuropeandongoingreforms-2009edition[DB/oL].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thematicstudiesarchivesen.php.

[3]http:∥cmec.ca/programs/data/indicators/pages/tables.aspx[eB].

[4]enGaugeonlineassessmentprofile[DB/oL].http:∥merton.k12.wi.us/newsfile37961.pdf.

[5][DB/oL].

[6]indicatorsDatabase:asia-pacificRegionalSurvey[DB/oL].http:∥/education/ict/themes/measuring-and-monitoring-change/indicators-database-asia-pacific-regional-survey.

[7]顾小清,等.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8]杨斌,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9-32.

[9]谢忠鑫.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宋健,陈士俊.信息化发展阶段论对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8-10.

[11]nolanRL,CrosonDC,SegerKn.theStagestheory:aFrameworkforitadop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ublishing,1993.

[12]SynnottwilliamR.theinformationweapon:winningCustomersandmarketwithtechnology[m].newYork:wiley,1987.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阶段式考核;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98-02

一、《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

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学者、教授集一身的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行政学研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必要性,自此推动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立,开创了行政学的独特学科价值。威尔逊也因此被誉为“行政学鼻祖”。在西方的行政学发展史上,学者们大多是具有执政或政府参谋的经历,同时也说明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行政学脱胎于政治学,其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行政学理论研究必须结合实践发掘研究主题与解决策略。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借鉴西方行政学学术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在夏书章、郭济等老一辈行政学大家的引领与推动下,陆续在高校中开设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学专业体系。行政管理学在我国起初有很多译名,如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行政学等,后统一为“行政管理学”,体现政治原理与管理技术的结合。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

《行政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综合性与实践性决定了该课程不仅仅是课堂教育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实验室教学所能容纳的。概括而言,教育界目前对于《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的研究和关于课程教学方法及改革的研究。

《行政管理学》教学时效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即时引入时事,关注国家公共政策的变动与行政改革的趋势,保持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前瞻性,让学生具备行政现象的归纳、分析与推理能力。近几年,《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完善,理论讲授、实践性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借助新媒体工具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多元教学模式。

三、确定《行政管理学》考核模式所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适应性原则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顺应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价值标准,凸显培养应用型和适用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达到教、学、考良性互动与互进的目的。

(二)系统配套性原则

教学考核要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职业素质。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配套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要在服务于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基地,与基地形成互惠共生、共进双赢的发展模式。”

(三)考核结果层级化原则

提倡实行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根据难易程度由高向低将考核结果设计为a、B、C、D四个等级,保证考核的效度与激励功能。

(四)考核过程持续化原则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采用的是集中式考核方式,即通过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考核来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现代教育改革倡导的过程化教学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学习的演进变化过程,全程化克服了一考定成绩的片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持续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成绩及发展潜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四、阶段式考核模式在《行政管理学》中的运用

(一)阶段式考核模式

阶段式考核法是属于过程教育考核的范畴,既重视教育目标,更重视教育的环节和历程。阶段式考核法主要分为若干次平时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平时考试依据课程内容分阶段进行,将相近章节内容融会贯通,阶段学阶段考,既加强课程基础又引导思考;期末考试强调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依据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决定分数权重及内容考核的侧重点。

(二)《行政管理学》的阶段式考核模式

1.课程内容阶段划分。依据《行政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内容,开创性地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阶段,分别为:(1)行政原理;(2)行政程式与技术;(3)行政行为;(4)行政发展。每一部分包含相关的章节内容。每一阶段分别从基础理论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实践环节考核、日常行为考核四个方面进行,得出阶段考核成绩,在进行终末综合考核后,两项成绩按照一定权重合计为总成绩。

2.阶段式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依据章节所含内容,将《行政管理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从基础理论、课堂表现、实践环节、日常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记录各阶段学生所得成绩,在学时划分上,以48学时为例,4个学时左右用于阶段考核,2学时用于终末综合考核。

在课程结束后,四个阶段考核依此完成,需要考核学生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四个阶段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终末综合考核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闭卷考试,是常用的传统方式;另一种是一页开卷。“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是指允许学生在考试时自主携带一张a4纸,在正反面可以事先写下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以备答卷时参考。这种考试方式,灵活而有效,能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整理课程所学内容,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绘制“知识地图”,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两者的区别:(1)考试内容不同。闭卷考试一般以课本内容为主,而一页开卷的考题灵活多变,无法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需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真正考量学以致用。(2)答案依据不同。(3)评分点不同。闭卷考试评分有得分点,成绩取决于与参考答案的吻合一致性,而一页开卷采意不采点,对答案的评价着眼于答案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2]邓志锋.《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持续改进设想[J].黑河学刊,2013,(5):115. 

[3]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11):26. 

[4]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医生培养管理

1关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卡曼(a.k.karman)首先提出,后由赫西(paulhersey)和布兰查德(kennethblanchard)发展的一种流传较广的领导行为的情境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不仅考虑领导者的风格,而且考虑到其下属的“成熟度”,注重下属的差异和成长阶段。该理论的主要精神是强调对于不同成熟程度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做到最有效的领导。这个理论不只适用于企业,同样可以启发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加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种具体领导风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菲德勒的划分相同: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认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一种是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即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第二种是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即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第三种是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即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第四种是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即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1]。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的定义。赫西一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下属成长的不同情况,根据人们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意愿和能力,把下属成熟度(readiness)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成熟度受到责任心、成就感、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2医学人才的群体特征分析

“医学人才”包括医院引进和自行培养两部分,但他们有这类似的共性,他们的成长在很多方面符合领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分析的特点。

(1)文化程度高,接受新生事物快,发展潜力大。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年轻富有活力,思想开放,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与程度很快;容易被组织文化所同化。

(2)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对于挫折准备不足。大部分人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大部分人对于人际沟通的技巧和策略不熟悉,这使得他们在工作初期遇到很多挫折,甚至自暴自弃。这些尤其是部分引进人才的在初期面临的挑战。

(3)个性张扬,追求绝对公平。对于稍具被一些基础的人,他们常常会高估自己水平,并在不经意间表露出强烈的个性;在收入待遇等方面追求绝对公平,选择市场上的同等技能、学历人员作为比较对象[2],忽视历史组织的相对规则;注重自身的权利和权益,对不尊重自己人格的行为非常敏感;对于问题愿意表露自己观点。

3医学人才的成长周期及相应管理策略

(1)临床轮转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其到临床工作后,首先会有一年左右的临床轮转实习期。应该说,这一年里医生对于单独执行某任务,常常是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命令型领导方式对他们进行管理,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2)住院医师阶段。对于大多数医学人才而言,这一阶段是必经之路,时间2-5年不等。这一段时间,医生逐步开始熟悉工作的内容,有愿望独立工作。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对他们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领导方式除了必要的命令之外,主要通过说服、感情沟通和相互支持来完成工作。从管理实践来看,大学生在本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业务能力薄弱和人际沟通技巧缺乏。要求该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以强化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人际沟通技巧为主,特别是在人际沟通技巧上,领导干部要为他们树立榜样。

(3)主治医师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在2-5年不等。这一阶段的医生进一步熟悉了工作流程和规范,常常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业务水平增长很快,同时意识中容易出现自我主义,渴望独立。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对他们进行管理,在管理上,应该让他们参与更多决策事,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地方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个阶段是创造条件让他们逐步展现自己优势,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

(4)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才应该说基本独立了,工作能力和平衡各种关系相对成熟,逐渐进入人生的辉煌时期。这些人常常开始或已经处于各专业的领军地位,懂得如何自控。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1]。这时期的管理工作要赋予他们较多的权利,鼓励他们自主做好工作,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结论和实践

我院人事科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知识,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成熟阶段的医学人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激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新毕业的学生,我们引导各相关职能科室和相关的带教人员,注重从临床轮转期开始逐步培养;对引进的人才,包括硕士、博士,我们注重从相应的阶段介入,充分考虑其成熟度,给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帮其设定职业目标,加速其成长。几年来,医院的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尤其值得骄傲的是,目前人员流动性明显减小。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人力资源工作有效的激励了引进人才何以学生,对医院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学人才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一阶段有自身的特点,在筹划对他们进行培养或者引进,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成熟度,考虑用不同阶段的指导策略进行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更是激励员工稳定工作,推动医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