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行业专题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35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高危群体筛查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83

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长期置于高压以及精神紧张的状况下,容易造成个体精神过敏等症状,从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状况,个体对外在压力的反映不尽相同,面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造成一部分个体心理危机高发的原因。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但也正是这个群体近年来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基于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因此,对心理高危群体的筛查与疏导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高危群体筛查方式选择

高校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高中阶段到社会、工作的过渡期,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整体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提前,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但心理成熟程度较低,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在处理社会问题、面临各种抉择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确定等心理不成熟表现。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也致使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高发,同时加上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筛查和疏导机制,致使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早的发现,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师队伍欠缺,也没有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都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管控体制,完备的高危人群筛查机制已经是高校必须建立的教育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大学生大多在进入高校之前,受到家庭经济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倾向,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普遍管理较为严格,问题倾向不易表现出来。进入高校之后,在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下,个体心理问题倾向更容易表现出来。但大学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问题高危的个体不易被发现:相对独立而又处于自尊心较重的年龄,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般更加不愿与人交流,反而加重了心理问题的病发率。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的方法,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大学生自身完成问卷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管理者完成问卷的整理与分析,但数据处理分析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等完成,高校辅导员群体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问卷调查实施、调查以及分析过程中,都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分析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同时Upi问卷的调查方式也过于单一,调查数据缺乏其他检测方法的印汪,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除使用Upi调查问卷之外,我国高校还在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近期精神健康状况(SCL-90)等。epQ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在艾森克看来,人的心理问题是由性格特征、人的情绪特征以及心理变态倾向特征等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其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的。在问题设定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以及效度量表等四个维度的度量值,通过对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可以有效的度量出被调查者的心理问题倾向。SCL-90同样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心理症状筛查方法,这个调查表同样是通过对调查者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行为特征,以及调查者的情绪、思维、意识等等内在特征,综合来考察调查者的心理状况。CCSmHS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在SCL-90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调查维度,作为度量表,这使得CCSmHS较传统的调查表更加全面。通过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可以使得各种数据能够相互确认,获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准确数据。

2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特征

通过使用多种调查问卷,针对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筛查,发现我国高校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中,大多家庭存在问题。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否健全以及家庭父母关系是否融洽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影响,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存在着家庭不健全、单亲家庭或是失去双亲家庭,由于长期家庭成长情感环境的不完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家庭对其心理、情感长期缺乏关注,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缺失感和被忽视感。同样由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关系紧张,致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也存在影响,尤其是经济困难群体,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随着心理成熟和独立社会关系的形成,有着自身独立的人际交往群体,在与群体的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闲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造成性格孤僻,促使心理问题高发。

其次是大学生心理高危群体普遍存在学业上的闲难。在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佼佼者,但高校对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单纯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致使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各种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中,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成绩上的不如意造成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心理出现问题。此外学业上的困境还存在于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高中阶段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高中生学习很难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参加高考。但在高考专业选择报考中,受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同学校各个专业培养方式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教学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厌学等心理。

再次是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阶段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融洽,不能很好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缺乏倾诉和沟通的对象。另一方面关系表现为恋爱关系的处理,在大学阶段,恋爱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另外一项重要关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中,由于恋爱挫折诱发悲观、绝望等不恰当情绪倾向,会较长时间影响到大学生心理情绪,长期的情感关系处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

3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疏导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全体的处理,通过筛查机制,将具有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疏导机制:

首先建立更为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对筛查出来的心理上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等方面存在倾向的高危群体,进行较为有效地入学教育,将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特征,以及正确处理恋爱关系的方式等内容进行教育,让新生及早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确立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时对高校专业知识学习特征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以及高校各个专业的知识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教育,把大学阶段的学习的特殊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处理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闲难,克服由于专业学习不顺畅造成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期,由于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样是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障碍,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对知识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被界定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本身的是对高校教学任务的曲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对大学生进行完善的人格教育,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应有的内容。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再设置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专业知识课程,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

再次是对大学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高校已经认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咨询以及治疗机制,但由于专业师资教学力量的不足,造成在我国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咨询过程中,对高危群体的教育、疏导不够及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植人心理课程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将社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以弥补高校专业心理教师的不足,实现高校对心理问题高危全体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全覆盖。

高校心理高危群体的存在对该群体本身而言,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会导致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现在高校频发的走失、自杀等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高危群体进行发现、疏导。该群体的存在对高校本身的稳定也是个重要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持高校学生的稳定,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也容易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倾向的影响,这种心理问题传染效应对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都要求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调查等方式,及早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疏导机制,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俞乔筠.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普遍心理问题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2】夏鑫,赵硕,王起友.依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4,(9).

【3】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林建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分析和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5】蔡郁,齐昊.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魏惠香,李和军,董薇,董作华,韩丽艳,孙艳华.大学生异常心理状态筛查及构建早期综合干预策略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4).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部分企业破产、国际贸易萎缩、消费投资领域出现停滞。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从近现代历史来看,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及国别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兴起。经济兴起与发展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人才的支撑,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从美、德、日等经济大国战后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他们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注重职业教育,注重产业工人的培养。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进行效果显著的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1 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危险。制造业出口放缓,在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现象,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1.1 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出口需求萎缩,部分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由此将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社会需求岗位减少。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势必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目前,不少用人单位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纷纷取消招聘计划,或延迟招聘时间,但与不断萎缩的就业岗位相比,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700万人。一边是求职需求连年攀升,一边是不断缩减的需求岗位,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经营困难加大,使得金融、会计、投资等专业的毕业生将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严峻的经济及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使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出现求职期间难以调适的心理压力。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全面告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1.2 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但当前这种人员“富余”只是暂时现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他们不愿让眼下无法吸纳的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能不能帮我们留住人才”成了众多企业的共同呼声,并对高职院校提出能否一方面适当延长在校生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的要求。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成春提出,希望高职院校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人才储备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不景气,原有的工学结合,实习、实训计划也随之受到影响,需要进行适当调整。200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以下简称“双百”会议)上,有关院校代表提出:该校往年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在70%左右,2008年只有33%左右,到2009年能否巩固住33%还很难讲。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的“2+1”模式要做适当的调整,“2+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然后进入企业,这是企业与学校“订单教育”时期预购人才的模式。如果要延长毕业时间、将人才培养模式变成“2.5+0.5”或“3+0”的模式,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1.3 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从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专业设置立足于为城市服务、为发达地区服务,而对服务当地区域经济、服务三农考虑较少。有些院校为了节省成本,追求短期利益,就选择开设一些投入低的专业,压缩高投入的技术类专业,侧重发展一些投入低的文秘、经济、法律、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像工科类的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等需要大投入的专业则因为设备昂贵、投资较多,而较少开设,造成专业设置文科类偏多、工科类偏少的局面。随着国家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品牌、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倒闭,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用工成本较高的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创新,加快了产业升级。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给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好的外部条件。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能再走从前的老路,必须有所创新,必须认真考虑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不能总把就业眼光放在发达地区。从长远看,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线,为达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基本要求,适应经济发展中涌现的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上必须适当调整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实现专业结构的合理优化。2 金融危机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金融危机全球肆虐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也是“危”中有“机”。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十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其中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此政策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块很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极有可能迎来政策暖风[2]。行业产业的新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宽阔的空间。#p#分页标题#e#2.1 产业结构调整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平台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一部分自主创新率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但对技术密集型高端企业影响不大。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必须退出市场,企业必须要考虑怎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届时对技术含量低、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加大,这样,高技能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从而实现企业人才的“腾笼换鸟”。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而实际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人才需求,技能人才缺口、高级蓝领供不应求的状况没有质的改变。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已采取10项扩大内需措施,总额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内的政策措施,另外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到中级发达阶段,走自主创新之路,依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都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市场经济变迁的大形势下,人才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大浪淘沙。2.2 市场需求变化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契机“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贴近市场、满足企业需求,参加“双百”会议的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民认为:“职业技术学院如果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能改变办学方法,学生进入市场之后受欢迎,就一定能实现发展,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企业代表的话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在谈到最看重的学生素质时,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地首先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强调专业技能。可见,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是职业院校的双重培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让用人单位满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不仅要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品德和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没有基本的服务社会的技能是不行的,但是光有技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一个好的职业操守,技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还要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人格、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要给学生转换职业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宽”基础,以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2.3 企业人才“富余”为高职院校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使命,既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更是适应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足质”、“足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比较单一,从企事业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许多企业又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这些都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后,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情况,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离开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高职院校要把握有利时机,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职,努力打造优秀、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3 金融危机形势下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的行业,越是在外界生存环境恶劣、竞争形势加剧的情况下,社会个体越需要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具备反经济周期性:随着失业率上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会呈现更高速的增长,并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呈现出和经济形势相反的繁荣景象。当然这种增长和繁荣不会是均衡的,而要看谁能抓住这其中的机会。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只有研究市场、紧跟市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风飞扬、大有作为。3.1 关注市场经济走势,正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初冬”已现,但是不是“寒冬”还难以确定。从目前情况看,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虽然教育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要小些,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由于订单量锐减,不少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倒闭,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工作岗位减少,这些都给尚不具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不少困难。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次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把目光聚焦在市场上,关注市场经济动态,研究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尤其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和企业倒闭裁员带来的就业需求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由于这一轮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做好就业现状的调研和今后几年就业形势的预判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优势资源,统筹兼顾,提前作好准备,与企业、行业、劳动等部门进行高层合作,有计划、有组织统一组织实施,解决好就业问题,确保高职教育的功能不出问题。3.2 关注行业发展走势,明确专业调整方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汽车等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尽管如此,危机下仍是“危”、“机”并现,许多行业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数据表明,在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大行业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当属装备制造业,而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应为轻工业及信息技术业。在9大行业中国务院已出台钢铁业、造船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的重点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必将大力促进我国行业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及就业需求的增长。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企业的拓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考验,面对这种冲击,高职院校必须抓紧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昭文指出:“过去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是瞄准制造业,现在就要考虑专业调整的问题,如果继续集中在制造业的话,就业可能会存在困难。”为适应轻工业、信息技术业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发展轻纺食品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中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及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对低端制造业有很大冲击,但对高端制造业影响有限,考虑到人才培养需要3年至4年的周期打出“提前量”,高职院校还应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发展,以满足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p#分页标题#e#3.3 关注人才标准动态,健全人才质量保障机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及其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关注人才标准的动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面对这次小企业倒闭、大中企业裁员的形势,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其倒闭的原因,被裁员的成员文化、学历、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改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质量保障机制。针对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以设立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机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为先导,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标准、规范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行为为突破口,以建立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健全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注重过程与系统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3.4 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自身内涵建设作为“就业”教育的高职教育,自始至终都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金融危机的发生,显示了企业员工就业能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地规定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和职业技术能力标准,调整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具备步入工作岗位后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建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使高职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务能力需求,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把握需求脉搏,加快教学调整,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实现人才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在探索新的学制、学时与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3.5 关注与企业的联系,加大“订单”人才培养力度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其教育功能中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这一类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也是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实施订单培养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无缝转机”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订单教育,深入与职教集团、行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系,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测算,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着力培养企业适用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实行产学互动、合作教育,让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避免产业与教育脱节,进而实现目标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以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以模块教学为主导,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不断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积极开展订单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注意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出现停产、减员现象,这就有可能影响到订单教育的开展,甚至出现订单班取消的情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将这类风险降至最低。3.6 关注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力争成为企业人才的蓄水池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得不采取冻结招聘计划、裁员等方式“缩身过冬”,以渡过眼前难关。面对这样的形势,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人事部长李成春认为:“经济危机中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企业领导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都非常清楚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长的价值,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企业不得不对他们忍痛割爱,毫无疑问,让这些人才流失是社会巨大的人才浪费,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企业开拓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3]在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下,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度难关,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广开门路,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和实训设备,通过开展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的适应性强、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学习内容实用的中短期非学历教育培训,敞开大门,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让那些不能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等待迎接“春暖花开”时节。这样,就能为我国产业提升储备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3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但近年高校的极端事件让人反思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本土化、危机干预工作的专职人员水平、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及如何帮助精神障碍的学生等方面探讨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高校心理干预工作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面临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欠缺和心理素质发展的缺陷,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学生甚至会以自杀或他杀的极端形式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给自己、他人、家庭和学校都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震惊全中国,同时也引起全国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1年,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化,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为各高校重视的课题。自2000年以来,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主题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已搜到1130余篇,尤其在2005年之后,论文的数量激增,这也反映了研究者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视。然而实践中的问题并没有减少,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伤人事件也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极端事件63起[1]。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以及2014年4月16日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杀事件又一次让人关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反思高校心理危机工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危机干预工作的水平,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一、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

“心理危机”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G.Caplan于1954年提出,意指个体面临重大或突然事件时,利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式无法应对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指给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给予帮助和心理支持,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平衡状态。它是短期的助人过程,目的在于防止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做出极端的行为,如自杀、自伤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对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处理面对的事件,很容易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根据危机事件的特点,心理学家布托默(1985)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三种: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以及境遇性危机。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如果个体能够顺利解决相应阶段的任务,心理则会正常发展,否则将面临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危机是指个人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心理危机,比如遭遇抢劫、经历交通事故、地震、亲人突然去世等事件时产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存在性危机是因独立性、人生价值、承诺、责任等重要问题上产生困惑而出现的内心冲突。

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不足

(一)危机干预的理论主要借鉴外国,拿来主义比较明显,缺乏本土化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各高校按照文件要求,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了大力推进。在初步阶段,对外国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学习是有必要的,目前主要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是痛苦工作理论、应激学说、危机理论、危机发展模型等[2],但每个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国内的研究者目前还停留在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及探索使用中,还没有构建适合我们的危机理论。因此,在理论构建上、心理测试量表使用、解释上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专著等方面仍需加强本土化进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之路。

(二)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国内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聘请了专兼职心理咨询员。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员是心理专业出身,也有教育学以及思政专业背景的咨询员。无论是何种专业出生的咨询员,他们在接受全日制教育期间很难涉及到危机干预的处置以及系统理论的学习,往往都是参加工作之后再次参加培训以及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所以咨询员面对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及严重心理问题可以胜任,但涉及到精神障碍的学生,往往缺乏问题的识别、潜在风险的判断能力以及帮扶能力,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成效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落实不够扎实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工作网络体系已经是国内高校接受的成熟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模式往往流于形式。首先,在院系层面上,辅导员主要忙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能将精力放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上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辅导员队伍的危机干预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在班级层面上,心理委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现者和心理知识的宣传者。然而由于心理委员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不恰当的工作方法,不知如何进行危机信息的识别与发现,也不知在哪些方面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导致对自己的干部职责存在迷茫及挫败感,甚至有的高校赋予心理委员过高的期望: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者,过度夸大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的作用[3]。

(四)如何更好地帮助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

《精神卫生法》于2012年5月1日实施后,首例心理咨询师被告案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内引起轰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不仅要考虑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而又不会被追究责任。在高校关于精神障碍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尴尬境界:第一,有自伤或者有伤害自身危险的学生,已不适宜在校就读,按照教育部《学籍管理规定》和《精神卫生法》,必须实施休学和治疗。由于受家庭的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学生回家休学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有更大的可能发生自杀、自残等极端事件。但如果校方同意学生在校读书的话,又无疑抱着一个随时随地都会爆炸的炸弹,校方的压力可想而知;第二,当心理咨询员建议患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学生去医院确诊时,有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抵触心理,认为药物治疗不仅有副作用,还会产生依赖性。即使勉强接受药物治疗,当情绪状态稍微好转,就随意停药,导致病情复发。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展望

针对上述的高校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大学生干预工作中将有以下发展趋向:

(一)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本土化

对专业心理干预的场所、方式、认同程度等方面,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从西方引入的危机干预理论必将历经本土化的过程。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特点、文化背景以及中国的国情,探索出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危机干预理论。心理委员的设立、开展心理健康普测以筛查高危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已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方式[4]。

(二)健全高校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支持体系的机制

面对精神障碍者可能发生的极端性事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确诊及治疗的专业能力,而这正是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及专科精神卫生医院擅长从事的,所以加强高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势在必行。高校建立合理的转介机制,及时将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转介治疗。也可聘精神科或心理科的医生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为一些碍于情面不愿去医院就诊的学生坐诊。

通过精神科医生对高校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督导,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高校心理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假期去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或者专业的精神卫生医院进行实习考察,经验的交流与督导工作是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专业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高校之间的心理工作人员需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总结高校危机事件处理经验教训,进而提高危机事件的识别及处理了能力。

(三)有效运行三级心理工作网络体系

“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工作网络体系已经是国内高校接受的成熟模式,但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行,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建立奖励机制,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等;第二,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招聘辅导员的专业上可往心理学专业、思想政治专业等方向倾斜;第三,心理咨询中心与各个院系需定时联系,互相了解通报重点对象的最新心理状况;第四,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的识别能力;第五,实行心理委员月报制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重点关注对象的情况定时上报到心理咨询中心。

(四)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福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其最适宜休养治疗的地方,如果学生坚持在校学习或者在家并不能很好帮助其恢复,必须告知家长如果坚持留校对自己可能造成的后果,并让家长积极配合,同时学校加强监护。对于休学回家治疗的学生,学校需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最新状况,并给予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如果学生抗拒药物治疗或者擅自停药,可定期邀请心理科或者精神科医生来校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直面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真正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徐福山,李亚琴.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J].吉林医学,2010,34,6406―6407.

[2]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3]白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47―149.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2)以高校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团为辅助手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任何一种教育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必须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当前,在高校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切实发挥各种高校社团、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作用,引导其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交流学习心得、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高校学生中形成自觉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例如,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更好地认识了金融危机的本质,摒弃了各种消极心态,提高了自我修复能力,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理论研讨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将之纳入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体系当中来。例如,学校可为社团提供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并对社团骨干定期进行培训;还可鼓励社团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也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和阅读理论书籍,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等等。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5

根据有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已经上升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心理健康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1]。这说明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有效调解,有效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迅速从危机情境中解脱和调整,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全新使命。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2]。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有的大学生为人生中的某些挫折痛苦不堪,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而烦恼和困惑,个别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轻生。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在目前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1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经常面临着矛盾和冲突,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入危机状态。依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形成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1大学生成长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及其形成

1.1.1强烈的依赖性与独立感的矛盾加剧其内心冲突大学生所处年龄正值青年期,青年期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竭力摆脱童年时期的幼稚状态向成人过渡,要求像成人那样行动、说话、和交往;但另一方面,他们还不成熟,还没有完全真正具备成人心里所具有的全面心理品质和完善的心理能力。入学后,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于是极力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制约与管理,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学习。但因独立自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能力较差,而且依赖性较强,致使他们难以面对和应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越尖锐,越会使他们心神不宁、焦虑、甚而忧郁寡欢,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危机也由此产生。

1.1.2生理上成熟而心理成熟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引发危机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趋成熟,性心理和性意识得到了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3]。特别是大学生在脱离了升学压力之后进入大学,由于情感的需要、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容易引发恋爱热。但是多数大学生缺乏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涉足爱情,结果会陷入深深的情感痛苦之中,不仅情感上遭受了伤害,甚至因为性知识的缺乏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由于我国现行教育的局限,青少年很少能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讳莫如深,没有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遇到类似问题时孤立无援,个人又无法解决,这样很容易产生困惑或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危机。

1.1.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导致危机青年期是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是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心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准确,定位不合理,期望过高。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远远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且在和同学比较中,发现才识、能力强于自己的人有很多。于是心理上形成了强大的落差,产生强烈的失望,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的目标。

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一直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学习,而学生在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却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做整体的计划。这样进入大学,由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学生容易陷入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学习不主动,整天无精打采,很容易通过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打发时间,比如酗酒、吸烟、迷恋电子游戏、甚至和吸毒等。

1.2大学生心理脆弱应对挫折承受能力欠缺的危机及形成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时期,心理复杂且动荡不安。大学生活五彩纷呈,但也错综复杂。加上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比如有的学生感到学业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了挫折;有的学生遇到了情感挫折;有的学生是经济消费方面的自卑和挫折等等。他们在遭受挫折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做出各种的反应。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产生焦虑;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冷漠;而有的大学生受到挫折后选择逃避;也有的大学生遭受挫折后采取了一种极端的行为方式-自杀。

1.3外在因素引发的危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得接受社会的选择,再加上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就业岗位要求和标准的日益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未毕业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表现为无法有序的进行大学后期的学习和生活,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心理承受能力愈发脆弱[4]。

再加上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加大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造成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过重。据调查,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大,完成课业困难。40%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反映自己厌倦考试。另外,学生为了将来就业,除了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这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引发心理危机[5]。而且随着大学生中贫困学生数量的增加,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特困学生过分的自卑、过多的自责等,使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当然大学生也会经历一些意外事件,比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等,引发心理危机。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

2.1普及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重在预防,预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2.1.1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校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机能。其次,进行心理危机专题教育讲座,通过讲解,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最后,利用各个班级主题活动时间,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心理教育和调整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生命意识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2.1.2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有限的现实资源来安排、实施教育计划的现象仍然普遍,在构筑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深入探索方面依然存在缺失[6]。这也同时制约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深入发展。

当前,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加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有资料表明[7],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所以,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二是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能随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在危机预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三是设立能担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它既是一个预警中心,也是一个协调中心,更是一个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心理。问题之二,是加强课程改革,强化危机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应以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设计相应的心理成长训练课程,如自信心训练、情绪控制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危机应对训练等。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中去改变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使每个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跨越人生的障碍,为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2.2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3层网络体系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3层网络体系,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并对危机进行干预,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具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招募心理学爱好者,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给予学分,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学生辅导员和危机干预兼职人员组成二级网络。培训老师敏感的洞察力和积极应对能力,使他们能迅速捕捉到危机产生的征兆,并当学生有危机发生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三级网络是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坚实后盾,主要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4]赵迎风.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6,(7):40-42.

[5]程现昆,卢绍君,陈泓.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4-86.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6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分析了辅导员在干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建议: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干预,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下发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较早发现者

高校为了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在每个院系的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专、兼职辅导员。这些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经常深入学生群体,通过与个别学生谈话、培养学生骨干、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等形式,与学生接触密切、交流较多,对于所管理班级的学生在家庭情况、宿舍安排、专业学习、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等方面比较了解和熟悉,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密切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地获得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前提、基础。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者

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必须做出快速、及时地反应,采取有效地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才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抓住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才能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辅导员在获得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后,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主动、及时、迅速地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将心理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辅导员与学生平时地接触较多,双方在年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共同性多、共通性大,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少、代沟小,较容易建立真挚地友谊和信赖关系。辅导员可以利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问题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初步了解并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评估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化解和救助措施。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为问题学生创设宽松自如的环境,采取简便、灵活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协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3、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监管者

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之后,由于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困惑或障碍,需要长期而持续的监控和管理,以保障学生本人和他人的安全,防止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短期干预后,暂时解决了问题学生的困惑和矛盾,一旦出现诱发因素,问题学生随时可能重新陷入危机。而高校辅导员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和管理中,在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和监护,以确保其安全。在关注和监护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与问题学生经常接触的宿舍成员、朋友、班团干部、优秀党员等信息网络,随时观察其思想情绪变化、言谈举止状态,评估其安全性,并及时、长期地与专业心理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反馈信息,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危机干预效果,引导问题学生尽快走出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师生比标准,往往一个辅导员需要管理的学生超过200人。同时,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多且繁杂,如宿舍和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奖助学金评选、就业指导、校内外活动组织等。对于经验相对较少的青年辅导员来说,很难从这些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忽略了大学生的实际内心需求,无法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减弱,存在侥幸心理,往往等到心理问题出现时才寻求解决途径,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错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缺乏

当前,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虽然辅导员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但由于培训时间短,辅导员不可能系统、全面的了解所有学习内容。经过短期的培训,凭借仅有的培训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薄弱,不能明确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出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解决,而把思想问题当成心理问题解决的情况,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陷入被动。

3、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手段单一

现在,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由刚毕业的研究生或留校的本科生担任,由于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经验,这些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的表现地过于紧张、担心,甚至害怕,不能采取及时有效地干预措施予以化解。有的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对问题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让其接受自己的建议,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去行事;或者不分心理危机事件的轻重缓急,直接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不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直接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等待指示。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思想或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担心自己的隐私外泄,影响辅导员及其他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更大的潜在隐患。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建议

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途径和方式,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帮助大学生尽快化解危机,健康成长。

1、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广博的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成功化解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工作方法。因此,辅导员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沟通技巧,才能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时,有的放矢。尤其重要的是,辅导员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重塑信心,重树认识,另一方面,帮助了解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疏导不良情绪,建立起自身的人际支持系统,减轻由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工作压力。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有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预防、处置、管理等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干预真正成为其必备的职业技能,切实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2、强化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强化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应重视学生心理普查,通过排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类并建立相关档案。特别对于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严重人际障碍、不合群、学业困难、家庭经济贫困、身体有缺陷、对宗教、心理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些学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适时加以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应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学生党团干部的积极作用,引导问题学生树立健康理念,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朋辈心理辅导、主题演讲、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学业辅导、人格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环境适应辅导等,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自立、自强,树立自信意识;学会交往,增强互信、互助、合作意识;学会生活,培养适应环境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大学生的意志、锤炼品格,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当下的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宣传和教育,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4、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的支持、配合与帮助。辅导员应经常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的任课老师、宿舍管理员保持沟通,及时向他们了解并反映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也应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心理危机干预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保持密切地合作,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所能解决的问题,应适时、理智地转介给这些专业人士,以便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辅导员还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对问题学生进行监管。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有效运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注释】

本文为2008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介入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30839】.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2]陈素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定位和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3]刘凯元.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4).

[4]蒋小忠,乔真真.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4).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危机教育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各类危机频发,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肆虐,再到印度洋大海啸,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特大地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在国际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危机事件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生活在和平安稳年代的人们很难感知的事情。

1.公共危机教育的意义

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非危机状态下,在有意识创设出的特定刺激环境中运用宣传、培训、演练等手段,来提高社会公众危机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处理危机的能力,最终提高全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危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1公共危机教育可以为民众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发生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技术方面的处理,包括现场灾情勘测、险情排除,以控制危机的蔓延和扩大。这些专业的工作需要一些专门人员来做。其次是公共关系处理,主要是与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的沟通,与当事人的沟通,这两部分人员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危机教育正式培训相关危机处置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

危机事件的破坏性往往会造成社会的恐慌,但是在危机情景面前恐慌是无用的,危机教育可以使公众明确危机的本质,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的消除谣言产生的土壤,使公众在危机后保持镇定,从容应对。

1.2公共危机教育提升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

社会动员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处置能力,社会总动员是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决策得到全面落实的强大后盾。政府在危机时的社会动员能力,配合着政府的行政、政治动员可以使危机处理能力得到加强。公共危机教育不仅是公民个人的危机意识加强,还可以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的积极性,是公民能够勇敢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减轻危机给政府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公众平稳的度过危机。

1.3公共危机教育能够有效的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危机教育是公民掌握了基本的求生技巧,培养面对危机时的心理素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生命及人身财产安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桑枣中学因为每学期坚持组织紧急撤离演习,2300余名师生在震后1分36秒内全部安全疏散到操场,创造了极重灾区学校零伤亡的奇迹。这也凸显了危机教育的作用,这种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公民危机教育可以使公民在面对危机时保持相对平静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这可以极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

2.我国危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公共危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发展平稳,总体上来说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或许是这种稳定性造成了我们对公共危机管理重视不够、了解不多,这种情况在基层尤为明显。常年以来我们的政府还有公众在危机教育上几乎都没有投入什么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在基层教育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即便是教育部门提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显得有些敷衍塞责。在我国很多地区,危机教育课程并没有具体的列入学科教学规划中,这造成了很多危急情况下不必要的学生伤亡,2005年6月10日12时20分,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华南宾馆发生火灾,火灾造成30人死亡,23人轻伤,3人重伤。这次火灾中26人分散在卫生间、房间被毒烟熏死,其中一人在被窝中被浓烟熏死,而冲过着火的走廊爬上楼顶的都安然无恙。这反映了我国危机教育的极度缺失。

2.2危机教育体系亟需完善

由于我国没有给予公共危机管理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只是把危机教育视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过程,这样就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和科学学的危机教育体系。近些年来的一些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如上海“11·15”火灾事故、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以及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等危机事件告诉我们:如果在危机现场的群众具有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很多的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机教育关乎每个人的切身的安全需求,因此必须拓展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不能只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危机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在灾害发生时知道去哪里躲藏、如何有效的避险和自救。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危机教育体系可以是公民面对危机时懂得如何逃生,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教育体系。

2.3危机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公共危机教育应提供给公众最合理和有效的安全避险和逃生知识,但我国现在有些危机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太适合于当前的实际,比如说对火灾防范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方法知识告知人们,在遇到火灾浓烟时,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烟雾侵害,这种方法在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中适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现代建筑适用的是化学合成的建筑材料,遇火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这种情况下,紧靠湿毛巾是挡不住毒气的,最佳的办法是使用防毒面罩,提前确定安全出口。因此,在进行公民安全教育时,必须给公民一个正确的危机自救和互救知识,危机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3.我国如何完善危机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

公共危机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才能够使危机教育的受众范围最大化,使开展全民性的危机教育和训练成为可能,因此从政府层面上来说有以下的一些政策建议。

3.1在学校教育阶段,使危机教育实现常态化。

我国受教育阶段学生众多,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危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危机教育大多仅限于纪念日或者是一两次活动日的“点缀式”危机教育。这样对于学生危机意识的形成和安全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必须集中优秀的专家编写内容丰富、有趣味性的具有较高水准的中小学危机教育专用系列教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设立专门危机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一些课程的特点来设置不同的危机教育内容,比如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特点,在涉及到灾害方面知识的课程如“地理”、“生物”、“体育健康”、“物理”、“化学”、“技术”中,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各学科中隐含的灾害知识,将极大地促进防灾减灾教育的开展。在大学教育阶段,可以针对高校课程特点,把危机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拓展结合起来,利用社团等组织活动来使学生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一些课程设立,使大学生树立起危机管理的意识,养成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校是危机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通过不间断的危机教育课程,使危机教育实现常态化,树立学生危机防范和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在各类危机中的生存技能。

3.2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性人才,重视危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危机的爆发具有突然性的特点,面对猝然而来的各类危机,仅靠普通公众的自救和互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专业人员来执行指挥决策、紧急救援、危机控制以及后勤保障等等任务。针对这一需求,可以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尝试设立危机管理相关专业,培养相关的专业危机管理人才。

在危机处置人员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一是重视对警察的培训,警察可以说是各类危机最直接的处置者和应对者,针对警察的培训可以使警察在最开始阶段就可以正确引导民众,减小危机的危害性。二是开展各类相关危机的培训,比如说对火灾防范培训,使各类诸如旅馆、酒吧、影院、体育馆以及各类商场等一些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得到轮训,提高他们的危机处置能力。

3.3经常性的培训演练,强化全民的危机适应技能。

针对不同灾害的预警演练是培养公民危机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政府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各类人员都得到针对不同危机的演练和培训。在这方面应该重视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使农民和基层市民都得到培训。政府针对农村地区特殊情况如麦场防火、洪涝灾害等进行特殊的培训,利用村委会这一组织来宣传相关知识,是相关灾害的破坏性最大程度的得到削减。加强不同危机状况下的人员疏导以及逃生训练时减少各类灾害中伤亡人数的最有效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应使各类演练实现常态化,提升各类人员的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

3.4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由政府主导,在这个组织体系当中应当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机构可以设立在教育部门之下,统管危机管理中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强化危机管理教育,确保危机教育常抓不懈。在部门之下还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分部门,比如说主管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危机教材编制的机构等等,同时还应非常注意对专职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选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以保证公共危机教育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3.5健全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立法体系

法律法规是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依据,虽说我国拥有一些相关法律,比如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相关的危机教育及培训有所涉及,但是我国仍然缺乏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方面的法律。在危机教育立法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围绕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从危机教育主题、范围、过程、效能评价和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立法,是我国公共危机教育法制得到完善。同时也可通过地方立法,要求社会组织中一定比例人员必须接受公共危机教育或进行定期轮训。政府还可通过制定法规保证公共教育的实施。

4.结论

理性而普遍的公民危机意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是决定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系统的公共危机教育来实现,国家危机管理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的意识、知识以及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积极强化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发现;预防措施

abstract:thepsychologicalcrisesofcollegestudentsmainlycomesfrompersonalpsychologicalproblemswhichwereaccumulatedforquitesometimeandcouldnotbesolvedintime.thisarticle,withworkingpractice,triestoexploretheregulationofpsychologicalcrisis,combineclassroomeducationandstudents'activitiestogether,makeageneralsurveyofpsychologicalproblemsandinitiativeappointmentswiththestudents,takecareofthembyhavingconsultationinpiduallyoringroupsandbydoingsomepsychologicalqualitytraining,adoptingsomemeasuressuchaschoosingapsychologicalofficertocollectinformationindormitory,constructingfour-gradepre-warningsystem.inoneword,thepurposeofthemeasurestakenistoavoidmalignanteventarosebypsychologicalproblems.

Keywords:collegestudent;psychologicalcrisis;discoveryinearlytime;preventivemeasure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伤害及精神疾病等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以便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种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还会发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说明了这一点,老师和同学很早就发现了凶手(赵承熙)存在心理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心理干预,但由于措施不到位,过程存在诸多疏忽,最终酿成了惨案。建立“四早体系”: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有效预防的措施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恶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类型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识的失衡,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资源和原有的应付能力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引发的无助感和困扰冲突,当得不到及时缓解或帮助时,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冲动地自毁或伤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包括:其一,由于人格缺陷、自我认知偏激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二,家庭重大变故或激化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三,由于教育缺失,行为冲动引发的心理危机;其四,由于恋爱情感受挫,难以自拔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五,由于学业压力、竞

争择业受挫引发的心理压力;其六,人际交往矛盾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发现与预防的措施

(一)探索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预防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其发生发展的特定规律:

首先,从季节上,每年春季和岁末年初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导致自杀率上升。

其次,从学年阶段看,第一年,由入学适应不良、专业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第二年至第三年,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为多数;第四年,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较多。

第三,从人群、地域分布上,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与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

认识掌握心理危机的发生规律、早期征兆,细致观察学生的言语、身体、性格、行为等反常表现,能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作出预判,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诸如:(1)单亲家庭、孤儿、经济特困家庭学生,如遇患病、失恋、竞争挫折、考试失误不及格、家庭重大变故时,情绪行为有无反常等;(2)关注有着人格缺陷、性格暴躁的学生,这类学生自我中心感强烈、极端自私、偏执敌对,常常夜不归宿、沉迷网络等;(3)跟踪关注心理普查筛查出的高危对象;(4)关注处于高自律、高压力的尖子生等等。力求早发现、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环境适应、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学习方法、珍视生命、择业观念等开展教育,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加强人文学科渗透;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通过自我意识与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通过生涯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合理地面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困扰,化解潜在的心理危机。此外应增加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以及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引导学生及早发现需要帮助的对象,提高自助、朋辈互助的意识。

转贴于

(三)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心灵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鉴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明显的共性,心理训练活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心理素质拓展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应经常性地围绕一些专题开展心理训练,例如:如何克服考试、人际交往紧张;大学生应确立怎样的恋爱观;贫困生如何诚信、自强;大学生活中如何帮他人分担痛苦传递关怀;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等等,使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针对贫困生开展“超越自我,魅力人生”的自信心训练;针对新生入学适应,开展“相逢、相识在今秋”,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开展“同在屋檐下”,针对毕业生开展“充满自信奔职场,心怀感恩辞母校”等主题团体辅导活动、特色鲜明的主题班会、系会;在活动中通过分享、感悟、理解、支持,对提升学生心灵品质,树立自助与助人意识很有益处。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校刊、校报、广播、宣传橱窗、展板、宣传手册、资料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每月定期播放心理访谈剧、心理影片;精心筹划“我爱我”宣传月活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心灵绿洲”征文,心理漫画赏析、心理沙龙、排练校园心理剧等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四)通过心理普查识别评估危机征兆信息,早期干预,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学院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将测查结果写成分析报告,提交分管院长、学工处等部门,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照依据。对测查中筛查出的高危对象以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及辅导员并进行跟踪关注。咨询师通过与学生约谈,帮助其疏导缓解心理困扰及压力。此外还派专职咨询师深入各系走访了解,识别评估同伴、家长、教职工等提供的危机征兆信息。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学生实施跟踪关注,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危机预防起到预警作用。

(五)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

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朋辈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宿舍安排心理信息员并发挥宿舍干部的作用,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是将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点面结合的必要措施。在四级防御工作体系中,学校负责统一领导,提供专业化服务;系级部门肩负本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级、宿舍的防御环节最为关键。如果说四级防御网络体系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园安全网,那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骨干就是这个网络中的必要支点。大量实践表明,发生在校园里的心理危机事件,学生往往是问题的最早发现者,在实施跟踪关注及心理康复过程中,他们又适宜在自然状态下提供朋辈沟通、关怀支持和信息传递,此举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六)队伍建设与培训双重并举,提高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能力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队伍培训,建立一支以学生政工干部为主体、专业教师为依托、学生骨干为基础,专兼结合、院系结合、师生结合的骨干队伍。通过组织政工干部、辅导员、宿管工作人员、学生干部、心理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各类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提高他们觉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能力,增强他们自助与助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

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体、预防为主、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咨询服务:一是“坐诊”式,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定时值班,接待来访学生;二是“预约”式,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教师的咨询服务;三是通过电话、信息网络平台为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咨询;四是“约谈”式,对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必要时跟踪关注、辅导;五是“关怀”式,主动与特殊家庭(孤儿、单亲、重大变故等)、经济特困学生交心谈心,了解其心理现状和具体困难,提供心理关怀和心理支持,与学生资助中心协作,把解决具体困难与心理疏导、优化心灵品质教育结合起来;六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推荐专业化咨询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七是“转介”式,对评估出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院治疗,有效避免了心理疾病的恶性化。

(八)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9

论文摘要: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及时准确地对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决策和判断.本文对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环境、文化环境、招生就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做好高职生的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市场,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企业生产减缓、停顿,甚至倒闭破产。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说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严重的、深远的。

1.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环境的影响

1.1金融危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引致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需求情况直接受制于各个企业对各种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情况具体说,如果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环境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就大,这样就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合各个技能岗位的优秀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的需求也就随之良性地增大了;相反,如果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环境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萎缩,失业人数逐渐增多,就势必加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这样学生对在校教育后就业的信心降低,从而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数量的需求也就随之不断减少了。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混乱、企业破产、失业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放缓,而外部需求的减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使我国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减少,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引致需求降低,从而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www.133229.com

1.2内涵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内需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大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选择教育质量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好、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就业面广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与特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适合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1.3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环境的理性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它具有投资的共性。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投资是否值得,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成本支付与教育未来预期收益的大小比较。首先,从成本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国家财政大约承担四分之三的培养成本,学生本人承担四分之一的成本。其中学费、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构成了学生家庭投资教育的全部成本;其次,从收益角度看,尽管学生家庭负担了不菲的教育成本,但几乎所有家庭还是愿意花费这样的支出.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投资,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在受教育者身上获得收益,这种收益包括受教育者在未来获得更多货币收入及非货币收入,后者如较好的工作环境、社会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及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最后,从风险角度看,教育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依然存在投资风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风险、预期收入风险、专业风险等都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一切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金融危机的世界背景下,一方面教育投资的绝对成本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居民家庭预期收入下降而使教育相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教育预期收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悲观社会心理预期,教育的预期收益在下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教育的风险成本在扩大。总之,金融危机使教育成本和风险增加、教育预期收益下降、教育投资最大化利益下降、家庭投资教育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大众对教育的消费将更趋理性,金融危机将使高等教育投资能力下降。

2.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2.1金融危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另外.同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得到’r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称赞。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给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在校生数增长了5倍,但历史不会重演。2008年9月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又形成了巨大挑战。与10年前相比,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为高校扩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国家政策也支持银行大量贷款给高校建新校舍,以适应迅速膨胀的办学需求。现在.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过快、办学和教育经费紧缺、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社会需求又处于低迷状态的阶段,使我们对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理性的回归,不再一味地赞扬和保有乐观的态度,认清了金融危机下高等职业院校面l临的问题和挑战

2.2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反作用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动因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最直接的动力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调控力度,政府先后出台了两年内四万亿的托动内需计划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振兴的要求,政府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存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早日实现经济复苏,解决事关民生大计的就业问题.政府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舆论导向.以及经费投入上.都会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以更大的支持,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示范专业建设和开发、课程细化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拓展教育、校园先进设施设备、虚拟化网络教学平台等文化领域的建设。

2_3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方面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2.3.1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影响。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当下企业的需求更偏向于高技能和实用性的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各个高校最缺的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即应用型教师。

2_3.2办学模式的转变。金融危机下高等职业院校应从单一办学向多元化发展办学模式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学养学的模式难以支撑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从单一办学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3_3专业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问题。这些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几乎都设置了一些热门专业,如财政金融、会计、外语专业、工商管理等。金融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金融人才,下岗最多的恐怕也是金融人才。对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专业结构的调整。除了专业方面的调整外.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培养金融危机环境下社会所紧需的人才。

2_3.4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欠缺。目前,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及整体规划,由此出现了盲目报考高校、盲目就业等一系列现象。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择业盲目的问题尤为突出。

3.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就业环境的影响

3.1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招生环境的影响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与经费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人就业发生困难,很多家庭收入减少,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这样家庭的孩子.可能就不会选择上学,而是出去打工减轻家庭的负担。另外还有一些人,对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后的前景没有信心,认为上学和不上学一样找不到工作,所以也放弃了上高等职业院校读书的想法。根据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但实际情况也不全是这样,一些高中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选择到高校来读书:一些企业的员工应不适应金融危机下企业对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到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定期深造等,这些都给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对高等院校招生问题的影响。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篇10

〔关键词〕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09-05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1],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2],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为配合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工作,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15年对全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开展了专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一、缘起: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理论研究者主要关注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因果联系,试图了解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把握中小学生的自杀线索。但实际上,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纷繁复杂,因此从理论上确定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与线索一直存在较大难度。从目前来看,理论界基本认同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与以下两大因素具有直接的相关。

一是抑郁症。相关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抑郁症与个体的自杀行为相关性最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最为强烈[3]。

二是有自杀未遂经历。有研究表明,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极大,有25%的重复自杀行为[4]。这些个体的自杀意念非常强烈,应作为重点监控的对象。

我们发现,以上两大因素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强烈的线索――自杀意念。有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约为10:1,而自杀行为与自杀成功的比例也大约是10:1。因此,从理论上看,自杀意念是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最明确线索。相关文献也表明,上海、广州等地均有研究者通过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来了解或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5,6]。

基于此,浙江省某地在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的排查过程中,使用了“自杀意念量表”(pHQ-9)来筛查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出了两百余名有明显自杀意念或重度度抑郁症的学生,并为这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干预方案。但令人诧异的是,2015年该地发生的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没有一名学生是在此名单之列。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向我们传递出两大信号:一是学校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有效地防范了一批心理高危学生的自杀行为;二是我们在识别心理高危学生的过程中可能遗漏了一些需重点关注的群体。因此,理论要落地,需向现实寻求答案。这也正是我们尝试从实践层面来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式的缘由所在。

二、进程:从案例中提取构建实践模式的要素

2015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开展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杀行为只占少数,多数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是遭遇重大事件(如青春期的体相焦虑、人际冲突等)后采取的冲动,并非有明确自杀意念并经过长时间策划与准备的有计划自杀。因此,如果单凭自杀意念来筛查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往往会与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

调研发现,在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仅少数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学生表现出明确的自杀意念并有计划地实施了自杀行为,而在其他的自杀事件中,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可能只是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瞬间,完全无法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与评估。因此,实践告诉我们,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需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中小学生自杀行为背后的机制,而非仅仅盯着自杀意念。

通过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都是遭遇重大事件、缺失支持系统和自身特质三大要素的叠加,如图1所示。

其一,遭遇重大事件。每一起自杀事件的背后几乎都会有一个重大事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能是对青春期体相的极度焦虑与自卑,也可能是一次剧烈的人际冲突。

其二,心理支持系统缺失。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与个体是否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相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个支持系统的核心就在于个体与家庭、同伴、社会的连接程度。如果学生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那么这个事件极有可能压垮他(她),让个体感到无比的绝望与痛苦,进而采取放弃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个巨大的痛苦,如2015年某小学的自杀案例、某初中的自杀案例。

其三,个体自身特质的问题。调研发现,有些个体尽管有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但由于自身的特质(性格或情绪的异常)原因却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如2015年某初中的自杀案例,该生的家庭关系并无明显异常,母亲平时也很关心其学习与生活,但对于该生而言,母亲的关心可能只是单向的,该生始终未与母亲建立起有效的联结。或者是由于个体自身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又如2015年某高中的自杀案例,这名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有明显的抑郁症表现,其班主任与家长从高一开始就一直关注和陪伴,但该生在高考前一段时间还是纵身一跳,留下伤心、绝望的班主任与家长。

三、建构: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基于实践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相关因素的分析让我们跳出了单从自杀意愿来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理论框架,得以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范畴来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基于实践的案例研究提醒我们应将注意力聚焦到直接造成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要素:遭遇重大事件、缺失的心理支持系统以及心理与性格异常,并从这三大要素入手构建一个更有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而非紧盯着自杀意念。

(一)健全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委员制度,关注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

1.加强心理档案建设――重大事件的静态识别体系

在与中小学生自杀相关的三大要素中,最难识别的就是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因为同一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与个体的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特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支持系统与个体特质,建立动静态相结合的识别体系。

在静态识别体系方面,各中小学校应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心理档案纳入学生的入学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关系(支持系统),以及曾患有的身体与心理疾病(个体特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建议各中小学运用心理检测系统或公益性的心理测试平台推进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时发现家庭关系异常(支持系统)、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明显性格异常的学生(个体特质),纳入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予以重点关注。

2.完善心理委员制度――重大事件的动态识别体系

由于重大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不但需要固定的静态识别体系,同时也需要一种即时的动态识别体系。在动态识别体系方面,各中小学应在全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上,确定专人与高危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动态观察,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了解他们行为与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

目前,浙江省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班级心理委员相比于班主任,可以与同学保持更多的接触。相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向学生同伴求助。因此,浙江省目前在各中小学普及心理委员制度,并通过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沟通与助人技巧,同时建议心理委员与心理高危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春季、新学期开学、重要考试前后等重点时段应密切关注心理高危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在接到汇报后应及时会同专兼职心理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尽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搭建学校与家庭支持系统,为中小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支持系统的缺失是中小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构建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是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有效防线[8]。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在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方面仍需长远努力。

1.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培养――搭建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各方面情况是最了解的,应成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有许多中小学班主任并未对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视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而未意识到,对于学校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而言,班主任实际上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有力的一道防线。

如2015年某地小学女生的自杀事件中,该女生一直与母亲关系恶劣,也曾遭受过家暴,但班主任显然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未注意到该女生与母亲之间的恶劣关系,因此,在发现该女生未交作业并说谎时,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她的母亲而不是她的父亲。而母亲将该女生带出教室后就开始辱骂、虐待,并不愿陪同该女生,让她独自一人回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再如,2015年某地初中女生的自杀事件中,班主任也只是意识到该女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语,而未感到该女生有其他任何的异常,也未给予该女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因此,为有效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各地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目前浙江省全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持证率已到达50%),并增加对中小学生阶段性常见问题及师生沟通技术的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沟通与交往能力,从学校班级层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并提升他们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意识以及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

2.大力推进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搭建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从目前来看,不良的亲子关系是中小学自杀事件的主要诱因。如,2015年某地小学女生的自杀事件中,亲子冲突是该事件的直接诱因。2015年某地初中女生的自杀事件中,该学生从小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直至初中才开始与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与她平时的接触时间不多,亲子之间缺乏情感和沟通。因此,该女生在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时(身材异常矮小,并且由于过了发育期,医生告知生长空间较小),无法从家庭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因而导致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浙江省教育厅校安处2015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报告也发现,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多数发生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对学生特别溺爱或特别放纵的家庭[8]。

因此,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各中小学应高度重视亲子关系的辅导,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家庭心理支持。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于2015年6月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启动了“中小学亲子辅导”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总结推广中小学亲子辅导的典型经验,并在2015年7月举办了两期中小学亲子辅导专题培训班,培训了近500名中小学教师,有效提升了各中小学对亲子关系的辅导能力。

2015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又颁布了《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指导纲要》(浙心指2015[7]号),明确亲子辅导工作的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2015年10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又联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再次《关于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亲子辅导培训工作,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合作首期提供150万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受训教师回校后推动本校或周边地区学校开展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由此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亲子辅导工作网络,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家庭问题引发的心理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建构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更准确地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与性格异常

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最终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除了与个体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与性格相关。而识别个体的心理与性格异常显然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由专业队伍来承担,或获得专业队伍的支持。因此,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心理与性格异常的识别与干预能力的提升。

1.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并加大对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能力的培训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专业的工作需由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中小学仍没有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目前浙江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仅1000人左右),无力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工作,同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缺少专职心理教师,许多学校也无法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这使得危机事件的影响长时间无法消除,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士气。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各中小学识别与评估学生心理异常的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要求各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浙教教科[2014]20号)文件的精神,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特别是应增加初中段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

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置比例的基础上,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的培训。2015年6月和9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举办了两期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培训了近700名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对中小学心理危机线索的识别及处理进行了实操训练。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还将继续举办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各市、县(市、区)心理指导中心也将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举办相应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确保到2016年底,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接受过省或市、县(市、区)的相关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切实提升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2.加大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合作,搭建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模式

中小学生的心理异常,特别是精神疾病的评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应归属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范畴。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指出,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7]。因此,学校在面对疑似精神障碍学生时,应当邀请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协助开展评估,或将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与治疗。

近几年来,上海市着力打造“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模式,在中小学引入校外的专业机构,参与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评估与干预,并为学生提供24小时的心理援助热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市校外医疗机构及专业机构人员会在接到学校的求助电话或学生的心理热线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指导学校、家长做好工作,或赶赴现场指导危机处理。医教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也充分整合了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且社会各方面资源产生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确保了这一工作模式持续健康运作。医教结合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各中小学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评估与干预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也拟在中小学引入校外医疗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探索与医疗机构、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模式,尝试建立多方联动、协同的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机制,更有效地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eB/oL].(2015).http://.cn/.

[2]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eB/oL].(2015).http://.cn/.

[3]方润领,吕路线,张玉娟,张建宏.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04):255-256.

[4]刘连忠,肖水源.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04):253-256.

[5]陈薇,李芳健,王家骥等.广州市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03):193-194.

[6]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01):32-3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eB/oL].(2012).http:///zwgkzt/pfl/201301/20969fdf44934b86a0729fb4de33e1f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