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陈列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33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1

文化馆免费开放是指馆舍场所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使人民群众在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更多实惠。我们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魄力,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全面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打造特色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即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队伍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正真做到让人民满意。

二、特色立馆,增强免费开放的吸引力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安塞是文明全国的剪纸之乡、绘画之乡、腰鼓之乡以及民歌之乡。安塞剪纸、安塞腰鼓是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于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保留传承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之一,县境内堡寨众多,烽火台隔山相望,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古迹751处之多,馆藏文物2000余件。

我们的旧展馆就是以当地特色民间文化,历史文化为依托,于1997年建馆,截止2009年我馆先后接待了中省市领导若干以及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游客达30万人次。旧馆由于特色鲜明,展品丰富,服务水平比较高,深受各界好评,我馆曾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的拓展,原有的馆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主要是馆舍面积小,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我区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又结合区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于2009年底将旧馆拆除,重新选址,在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旁边建起了一座26层的文化综合大楼,并将第二层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使用面积2900平方米的场地确定为我们新的展馆场址,新展馆经过精心筹备装修布展,已于2015年3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名称为“安塞历史文化民间文化陈列展”。

特色可以说是办馆的灵魂,是增加免费开放展馆吸引力的关键。所以新馆我们继续秉承原来的特色立馆理念,集中对当地特色民间文化、历史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实物展示的同时,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未能展示的藏品按作者分类并录入电子画册进行展示,游客只要轻轻点击某个自己喜欢的作者名字,这个作者的生平简介及作品包括剪纸、民间绘画就全部可以一一翻看。另外从馆藏文物中选出300件精品进行实物展示,为了充实展品内容,我们采用电子影像的形式对未能实物展示的器物进行虚拟展示。总之我们通过实物展示与虚拟展示有机结合的方式向游客全面展示我们的全部藏品。另外在展厅装修方面也尽量考虑装修图案、装修色彩与展品特色相协调,图案尽量采用民间图案,色彩尽量采用民间剪纸的大红颜色并适当搭配少量黑色。为了凸显历史文物的厚重,文物展厅装修采用比较沉稳厚重的灰色调,并配以传统文物图案,营造一种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总之,我们按照经过自己构思成熟并经相关专家评议而确定下来的陈列大纲,将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有机融合,进一步烘托展品的特色和魅力的这样一种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陈列方案,以达到让观众记忆深刻,真正领略安塞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切身感受黄土民间文化,以及黄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进行布展。总之,只有在特色办馆上多动脑筋,下大气力,就一定能增强我们展览馆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展馆,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当地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惠及于民。

三、加强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我们的新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更加完备,新馆使用面积为2900平方米,是原来旧馆面积的将近三倍,各种设施设备更加齐全,有游客休息室、销售室、安全通道、洗手间、会客厅、书画室、讲解员更衣室等硬件设施,这使我们的工作空间更加规范有序。这是我们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2015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安塞“曲艺之乡”的称号,区委区政府为了将我区的特色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及曲艺方面的内容充分得以展示,决定对展览馆进行扩建,2016年年底将一楼将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划归我馆进行陈列展示,现在正在装修布展中,估计今年6月份就可以免费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了。通过展馆扩建,硬件设施更加齐备,免费开放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2016年我馆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这就要求我们在免费开放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增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搞好免费开放工作的关键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2

一、现代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出发点

(一)文物本身的特点

文物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留下的重要见证,文物本身带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其物质形态方面的,二是其历史文化信息方面的。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物,恰恰是由于其具有历史文化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进行文物陈列时必须重视文物的历史价值。

(二)公众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其与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物展览本身就是在向社会提供一定的文化产品,具有商业性质。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其将藏品研究、陈列、广告营销等融为一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消费这种文化产品的就是广大的观众。我们可以将公众参观文物视为一种产品完成销售的过程。在当前经济社会下,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公众参观文物的时候拥有自主选择权,其参观需求是由文物的属性而诱生的。公众不是被文物的物理形态吸引,而是被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吸引,公众希望通过参观文物而获得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倘若博物馆在文物陈列时没有从公众的需求出发,那么公众的需求将得不到满足,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无法实现。

(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作为公益性的机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向公众展览文物,而使得公众获得历史文化知识而实现。如果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时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那么观众难以通过参观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单纯借助文物的物理形态是难以实现有效陈列的,其最终将导致观众减少,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丧失。

二、合理陈列文物的有关路径

(一)文物陈列应能够揭示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是增设背景知识陈列。这样观众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获得文物历史文化信息的渠道。以往卡片式的文物信息说明太过简单,使得观众无法深入了解文物历史信息。博物馆应在文物年度、出土时间与地点、名称、材质等属性内容外,增加文物的社会背景与历史价值介绍,充分发挥博物馆普及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

二是在编排方面遵循历史发展轨迹。在陈列文物的过程中,文物的历史地位应是展品选择的主要依据。借助文物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文物展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应得到充分体现。倘若仅仅是靠以物为主的方式来进行文物陈列,那么各种功能不同的文物很有可能被编排到同一类别中,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断,观众根本无法了解相关历史发展轨迹。

(二)加强动态陈列,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在当前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时也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而不断适应时展的步伐。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不但要获取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知识,还要身心愉悦,缓解日常压力。如果博物馆文物陈列营造的氛围过于严肃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压抑。针对此,很多博物馆开始尝试动态文物陈列,旨在给观众带来一个轻松的参观氛围。以香港历史博物馆为例,其除了进行文物展示,还设立了古代纺织现场演示区,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纺织技艺与文化。除此之外,其还设立了创知园,观众在该园区内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别样的参与体验。动态陈列借助现场演示的方式来向观众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整个过程更加直观与生动,观众的参与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社会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展示方式和教育领域提出的“实践探真知”不谋而合。在面对青少年观众的时候,博物馆的这种动态展示方式能够充分吸引青少年,使之在观看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增设专业研究展示,提高陈列的研究性

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其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同。因此,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观众的具体需求,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那些基础性的知识,还应该增加专业性突出的陈列,使得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能够借助博物馆这一平台展示给观众。事实上,很多博物馆都认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太强,没有向大众展示,仅仅作为内部研究之用。其实,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是能够通过科学陈列向观众展示的,以考古类型学为例,其通过典型器物来演示文化发展,这一点与博物馆展品选择的宗旨是一致的。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借助科学陈列而向观众展示。

三、结语

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其在进行文物陈列的过程中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观众的参观兴趣,满足观众了解与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其不仅要传播文物本身所带有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应该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3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之上组建起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不是两馆的简单合并,在改变原有体制、规模和组织架构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办馆方针。尤其是随着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和完结,博物馆建筑体量扩大了三倍,展厅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国博的展陈体系与原来相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展览水平也有了历史性的提升。曾经分分合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已经在这次划时代的合并重组中有机地融为一体。随着新馆的建成和正式投入使用,依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和“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称”为建馆方向,以“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为办馆方针,中国国家博物馆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国际交流大展、自主策划展览和临时展览等形式完备、独具特色的展陈体系,发展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一、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前的展览事业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组建,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沿着“四个相称”的建馆方向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北京市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博组建后不久,便开始启动了改扩建工程项目的筹备工作。因当时老馆展厅有限,再加上受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影响,这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推出基本陈列,而只是在保持常设展览之外,利用老馆展厅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或组织藏品进行巡回交流展览。

国博新馆开馆前常设展览包括在原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基础上推出的精华版“珍藏特展”,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179件(组)部级的文物精华,依陶瓷器、青铜器、金银玉漆器和画像砖石、雕塑作品等分门别类陈列;2004年9月,推出“中国蜡像艺术展览”(二期),展出中外历史上为人类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蜡像126尊,分作“政治、军事人物”,“思想、教育、科学人物”,“文学、艺术人物”,“体坛巨星”,“民族人物”,“英模英烈”,“外国名人”等七个单元;2006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国博与徐州博物馆联合主办“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精品展”,通过“幻灭的永生之梦・丧葬用玉”、“飞扬的奢华岁月-歌舞宴乐”、“绽放的生活时尚・沐浴装饰”和“尘封的王国沧桑・诸侯王权”四个部分,展出了代表西汉楚王国历史的190余件(组)文物;2006年4月18日至9月13日,与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展出248件文物艺术品,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源远流长的秘鲁古代文明;2007年1月2日至2月25日,与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及朝日新闻社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共同举办“悠久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品展”,展出馆藏诸多堪称国宝的文物艺术精品。此外,还筹办了“意大利neSpoLo画展”、“俄罗斯当代油画・素描大展”、“百载香江风情展”、“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克罗地亚当代绘画展”、“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展览”、“简约・明清家具精品展”、“中国(国际)防灾减灾摄影作品征集巡展”、赴日本“悠久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品展”、“国宝之韵――国家博物馆高仿品美学展示展”、赴香港“百年中国展”、“大师之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梁思成――梁思成铜像揭幕仪式暨梁思成历史贡献纪念展”等一系列临时展览。

二、国家博物馆新的展陈体系

为了加强新馆建成后各类展览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职能,2009年12月22日,国家博物馆专门设立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2011年2月底,历经近四年改扩建的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将近7万平方米、总数达48个现代化展厅利用好,是摆在国博人面前的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严格遵循建馆目标,明确功能定位,经过不懈努力和积累,建立了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国际交流大展、自主策划展览和临时展览等形式完备的展陈体系。

(一)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兼顾作为建馆根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基于突出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的实际需要,最终形成了展现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伟大贡献的“古代中国”和展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的“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

1.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其前身是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国家博物馆成立以展览一部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项目组,于2007年5月起陆续组织项目组成员赴国内重要博物馆进行调研考察,详细研究和比较了各馆的展览运作模式、博物馆主体建筑及展厅内部装修与展览制作关系、展览设计、展览手段、展览宣传等相关内容。2008年4月17日,国博召开“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内容设计总体组成立暨动员大会,成立了以馆长吕章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宣布了专家组成员名单。会上,吕章申馆长提出陈列要表现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坚持历史性与艺术性并重等五点具体要求,为陈列工作的积极开展指明了方向。4月23日至6月19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内容设计总体组专家组先后举行9次研讨会,修订陈列的基本原则及大纲纲目,就展品构成、展览主题、展览结构、展览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宝贵意见,并据此形成《陈列大纲》(第二稿)。在《陈列大纲》(第三稿)完成之后,国博于2008年底又先后召开四次大规模的专家研讨会,分别邀请全国部分省级博物馆馆长与陈列部主任、全国33家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部分高校和社科院专家以及全国文博、史学界部分资深专家与会,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论证,最终拟定了一个商借文物目录,拟向全国文博单位商借文物295件(套),并议定此次商借文物原则上不考虑借各地文物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而是借当地文物收藏机构已有两件以上的同类文物,尽量避免给各地博物馆造成困难。另外,拟与各地文物收藏机构签订商借合同,采取定期轮换借用、有偿借用等方法进行借展。截至2010年4月底,国家博物馆先后与全国17家文物收藏单位签订了商借文物合同,商借文物218件(组)。这些文物大多属于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其中一级文物占80%以上。

2009年初,项目组针对陈列特点和展厅具体情况,紧锣密鼓地进行“古代中国”陈列的形式设计工作,确定了展览的整体设计风格和基调,不断审核形式设计的总体思路,序厅、展厅、结尾厅等各个部分的具体安排,以及展厅环境、展柜、照明等分项设计。初步形成的设计方案艺术地再现了古代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空间布局基本做到了疏密得当,参观流线合理顺畅,段首、版式、展陈设备、文物支撑加固、色彩空间设计等各个方面也都比较合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为节约经费开支,国家博物馆对原历博为“中国通史陈列”制作的400余个展柜进行改造,使之在“古代中国”陈列中继续发挥作用。陈列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项目组启动了各种展柜、展墙、段首、护栏等主体展陈设备的试制工作,并开始对这些展陈设备进行模拟展示。经过布展、试展,最终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开展。精选展品2520件,其中文物藏品2026件,一级藏品521件。该陈列共用10个展厅,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以古代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2.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是经中央领导确定、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提供参考的重要陈列,是一个紧紧围绕从1840年鸦片战争直到现在长达17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这一鲜明主题而展开,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党史或近现代史展览的全新展览。受国家博物馆实际情况所限和改扩建工程影响,陈列的筹备与实践可分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期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两个阶段。“复兴之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重新开放的同时,作为国博新馆基本陈列的展陈设计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2008年1月14日,中央领导到国家博物馆视察,指出要把“复兴之路”展览作为一个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做好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展览在国博展出的准备工作。9月3日,邀请国内影响较大的设计专家,讨论“复兴之路”展厅平面布局和展示设计方案,同时启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共22件美术品的创作工作。

修改后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内容设计方案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相比,有八个方面的变化和特点:一是内容进一步丰富,主题更加突出,增加了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及应对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二是为突出博物馆特点,表现陈列主题,丰富了大量文物,共展出1100多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文物数量增加了一倍;三是陈列的艺术性更加突出,特别m织创作了16件美术作品,包括雕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困难的中国人民》《血肉长城》,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四是陈列中利用了色彩、材质、空间的疏密变化、多模式照明系统及诸多科技手段,恰当地营造了内容与文物的展示氛围;五是陈列以丰富的典型文物加上辅助展品和科技手段烘托,展示手段进一步多样化;六是加强了人性化设计,注重观众体验服务,增加了观众参与和互动项目;七是陈列在材料、工艺、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都更加精益求精,制作施工更加精美;八是更加注重展厅文物的保护,展柜具备了较高的恒温、恒湿等文物保护功能,文物照明设计进行了文物保护处理。

2009年9月25

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在国博如期开幕,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较之军博版的展览,陈列展厅面积达6000平方米,扩大近一倍,为展现更多展品和内容提供可能。展览内容时限延至2009年国庆,延长了一年半,增加了这段时期内发生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复兴之路”通过1150多件珍贵文物和980多张历史照片,真实地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独立与富强的曲折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它的适时推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坚定了党和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过,因当时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尚未全面竣工,“复兴之路”在建国60周年庆典之际推出实际上只是一次局部亮相。为配合新馆改扩建工程施工,也为了陈列能以更好的面目展现给世人,2009年11月25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暂时关闭,国家博物馆也开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陈列经过一年多修改,中央领导到国家博物馆现场审查,认为陈列明显地上了一个大台阶,表现方式也丰富多彩,达到了新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是重大政治主题展览中的精品,已经达到既定目标,同意正式开展,并指示结合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复展开幕仪式”。

(二)国家博物馆的专题陈列

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绝大多数都有着丰富的艺术韵味,其中许多甚至就是艺术作品。可以说,历史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是相互依存的,艺术史本身也是文明史。我们无法割裂历史文物与艺术的关系,也难以去除古代艺术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所以,国博丰富的馆藏,不仅是研究中国文明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文献。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曾经的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和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史陈列”属于经典的历史陈列。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由人的活动组成,所以历史陈列必然要出现人物和表现人物,文物陈列要为表现人物和人物活动服务。这样的陈列在展现自身鲜明特色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它们都难以突出文物的主体地位。随着两馆合并而组建为国家博物馆,同时也因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国际上大型博物馆发展方向的不断转变,新组建的国家博物馆确立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2011年2月底,国家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建筑体量扩大了三倍,势必要求博物馆在继承原有传统做好历史类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艺术品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在这种情势下,以艺术品为表现内容的专题陈列,也逐渐成为国家博物馆展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3月25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三层二号中央大厅开展,展出一批馆藏古代青铜器。该陈列共有展品103件,分为“商代的青铜器艺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艺术”三个部分,阶段性地演绎了中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最高成就。同一天,“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三层二号中央大厅开展,展出馆藏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精品。展览以佛造像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逐渐民族化的脉络为主线,通过不同材质、不同地域的91件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了公元5世纪至18世纪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9月30日,国家博物馆又一重要专题陈列――“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举办开幕式并长期陈列于南13展厅,对公众免费开放。展览从国博所藏8万余件中国古代玉器中撷取上起远古下迄清代的精品,并增添部分以往鲜有展示的馆内旧藏,共展出玉器近300件。10月20日,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从馆藏的20余万件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藏品中精选中国古代钱币共1700余枚,浓缩了中国古代钱币的精华。2015年9月11日,国家博物馆于北19展厅策划了“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人藏文物专题展”,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新人藏青铜器、书画、佛造像及其他珍贵文物120多件(套),分为宗邦重器、文人翰墨、出世神韵、传世良工和国宝回归五个单元进行展示。

作为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曾先后于1951年、1959年、1964年和1972年四次组织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弥补中国革命史陈列展品不足的问题,增强陈列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这四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在书写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的同时,也为国家博物馆留下了一大批经典的现代美术作品。为了更好地体现国家博物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2011年3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在面积2000平米的一号中央大厅举行预展,得到了美术界专家的普遍赞誉;当年参与这些美术作品创作的作者,更是对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以国家博物馆自1951年开始组织的四次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为基础,集中展出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馆藏经典美术作品73件,包括油画49幅、国画9幅、雕塑14件和素描1幅。展品多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靳尚谊的《在十二月会议上》、艾中信的《夜渡黄河》、罗工柳的《地道战》和《在井冈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钟涵的《东渡黄河》、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王朝闻的《刘胡兰》、钱绍武的《大陆歌》等,既具有历史的深厚,又具有学术的精深。通过这些历史图像,公众得以在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和其对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感受到艺术表现历史的审美魅力。2011年6月28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又在西大厅举行“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开幕式,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此后,“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便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的专题陈列之一,长期陈列于一中央大厅,以最为直观的形式诠释“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回顾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经典之作,其精心的构思,深入的表现,细致的刻画,恢宏的气势,独特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留存了与之相应的一段段生动而精彩的历史篇章,其艺术的魅力增添了感动后人的精神力量。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馆藏辛亥革命名家墨迹展”、“中国古代经典绘画作品展”、“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展”、“新疆古代服饰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成果展”、“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展”等各种专题陈列。它们或仅陈列数月,或长期展出,无不立足于馆藏文物,在着力挖掘文物本身艺术内涵的同时,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布展设计艺术氛围,直观地诠释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功能定位。这些专题陈列在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的同时,也体现了作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在展示中华文明历程和现代化成就、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窗口作用。

(三)国家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大展

新馆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及博物馆界的强烈关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也更加活跃。以交流合作办展的方式展现世界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并进而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成了这一时期国家博物馆独特展陈体系的重要一环。

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25日,为全面展示18世纪启蒙运动对欧洲尤其是德国艺术创作上的深远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德国三大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南区二层6-8号展厅共同主办了“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的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三家博物馆出借的展品579件;2012年7月6日至2013年4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共同推出了“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顶级艺术展。展览展出了来自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圣马可博物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等20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保罗・乌切洛、贝亚托-安吉利科、菲利波・利比等30多人的艺术精品,全面展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辉煌、城市面貌及其风土人情;2013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卢浮官博物馆隆重推出“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官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览,甄选了卢浮官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石雕、陶器、金银器、油画、素描画等珍贵藏品280件(套),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历史,这既是博物馆间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2014年9月24日至12月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博物馆及莫斯科国立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展览,展品共255件(套),包括油画、版画、素描、雕塑、徽章、手稿、书籍、信件、照片、纺织品、金属制品、生活用具等;2015年6月30日至8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动画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生命之绘――迪士尼经典动画艺术展”,紧紧围绕迪士尼故事创作与友谊、家庭、勇气和爱等人类社会四大主题,通过300余件展品向世人展示了华特迪士尼工作室90多年来独特的动画传奇。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筹办了高水平的交流展如“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古代秘鲁”、“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等一系列国际交流大展,这些展览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有效结合,加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对外艺术交流。在展览作品走出去的同时,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都能得到传播,凸显了中国艺术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另外,博物馆曾多次组织人员出国考察,开阔眼界,学习世界优秀博物馆在展览方面的经验,加强与国外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建立广泛友好、互利合作的关系,通过展览欣赏获得对艺术的切身感悟和了解,这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

(四)国家博物馆的临时展览

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等基础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新时代到来,社会各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新的特点和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国家博物馆以自主策划、联合举办或租借场馆等方式举办各类高品位、迎合公众口味的临时性展览,不断丰富自身的展陈体系,扩大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2011年4月25日至5月7日,为庆祝清华大学百年诞辰,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展览以“艺术清华”为题,展出了以学院在职教师为主体、包括卓有成就的学院前辈艺术家庞薰栗、张仃、张光宇、祝大年、卫天霖、吴冠中等共计64位美术工作者的艺术作品240余件。2011年6月30日至7月6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永远跟党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图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回顾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辉煌业绩。在中国美术事业、中国雕塑事业、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刘开渠110周年诞辰之际,2014年9月30日下午,“开渠百年――纪念刘开渠诞辰110周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精选了刘开渠最具代表性的51件雕塑作品和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分为四个单元:“为现代中国人造像(1914-1949)”、“立民族之碑(1949-1978)”、“向新时代致敬(1978-1993)”和“世纪回望”,这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呈现了他的艺术人生,并突出地介绍他为中国美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5年7月7日至10月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通过1109件(套)馆藏历史文物、图书报刊和原版历史照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70年前的家仇国恨、同仇敌忾、英勇壮烈以及艺术的创造精神,再现了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激励广大军民投身抗战的历史性贡献。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举办了“潘天寿艺术展”、“李可染艺术展”、“黄胄艺术展”、“中国百年雕塑展”、“谢云方成捐赠书画作品展”、“再生――国际摄影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展”、“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佛山陶艺展”、“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黄永玉九十画展”、“纳西族东巴文化展”、“保护鲨鱼――艺术巡回展”等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展览如一面镜子显示着艺术的行为,通过展示作品将烙有时代的特征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能够探知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以此考察出艺术特征和思想流变。同时,个性鲜明的临时展览,既是对艺术的一种保留,又促进了相关艺术门类的发展。这些展览及相关活动充分说明博物馆担负国家文化建设的职责越来越重要,传承中华文化也是国家博物馆重要职责之一。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4

关键词:人物类展览设计陈列

人物类展览的陈列让社会群众重新认识杰出人物对社会国家所做的贡献,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人物类展览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一个独特的类别展示主要通过专门的人物类纪念馆或者专题形式进行展出。

一、人物类展览的概述

人物类展览馆也可以称作人物类纪念博物馆,是我国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博物馆的作用之一就是展览,通过多种材料和物品的展示呈现出展览陈列设计中的中心主线,进而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广阔和更深刻的探究空间。狭义的人物类纪念馆是以杰出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展示对象,馆址的选择都要具有杰出人物的特点;广义的人物类纪念馆为博物馆的名称中包含人物相关的博物馆。从博物馆选址看,人物类展览馆多数都选在杰出人物的故居或者是遗址,这样选择不仅突出杰出人物生前的真实生活而且更能让公众身处其中回顾历史。从展览馆的陈列看,人物类展览多数陈列杰出人物的遗物,更能突出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人物类展览陈列设计要点

1、突出展览陈列的主题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很多,因而博物馆人物类陈列也很多,只有确定了鲜明的主题,找到准确的定位。人物类展览虽然通过对杰出人物生平的贡献展示为主,但是在整个陈列中要形成明确的主题以此突出人物的特点,吸引公众的兴趣和激情。人物类展览陈列设计者首先要做好陈列前期的准备工作,加深对人物生平、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从而归纳出最符合该人物特点的主题,其次还要加强对预参观者的调查和分析,确定设计出一个让公众感兴趣的人物类展览陈列,最后在收集材料时要提取精华,精简的经典名言能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只有明确主题,这样才能使杰出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形象。

2、结合人物生平事迹

我国的人物类展览馆很多,包括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杰出的名人和伟人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人物类展览陈列要保证展览内容真实,不能采用没有事实根据的材料,从人物生平实际生活出发,紧密结合人物生平事迹。只有对人物有了根本性的了解才能够真正把握人物类展览中的重点和特点,可以从历史人物的生前生活、社会贡献、思想活动和感情生活出发了解。在展览中的真实史料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陈列内容要通过权威结构组织各方专家进行评审才能进行展出,将人物生平最具有特点的史料和文物展示,极大限度的对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进行还原,促进公众感受真实的历史人物。

3、保证陈列的整体性和清晰性

在人物类展览陈设中,在突出鲜明的主题的同时也要注重陈列的整体性。要全面展示人物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清楚的划分整个展览的段落又能将整个展览贯穿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物类展览陈列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人物史料进行编排,可以按时间的顺序、事件发生的顺序将人物的生平划分成几部分,一部接一部地介绍人物生前所经历的一生。有的伟人生平事迹比较丰富,有的人物生平事迹较少,但是通过历史性事件为人所知,因此设计者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分成每个部分都有重点或者一个部分存在亮点,时刻保持人物类展览陈列的清晰性。

三、人物类展览陈列设计的应用方法

1、场景复原的应用

为了让公众更直观的感受到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场景复原通常作为人物类展览通用的辅助方法。例如在延安窑洞的故居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法,公众走进窑洞可以看到生前的办公桌等物件都陈列在眼前,直观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人身临其境,起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历史人物例如杜甫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但是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中,陈列设计者通过利用微缩景观反映出杜甫在诗歌上表达的精神本质,由此一来,即便是跟历史人物相隔很远的公众也可以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

2、艺术品的应用

在人物类展览陈列中起到辅助作用的还可以通过对艺术品的应用,例如国画、书法、雕塑、音乐等艺术元素。雕塑作品在人物类陈列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在很多历史人物的纪念馆或者故居都会首先以雕塑作品作为展览的开端,例如王进喜生平业绩陈列中,序厅中的雕塑首先对公众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力,无形之中提升了人物的地位和份量,也起到了提升纪念馆主题的作用。音乐作为展览馆一种贴切的辅助方法,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音乐不仅能营造一种展览的意境也可以将公众的情绪带动起来引向高潮。

3、高科技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应用也被引进博物馆。在人物类展览陈列的设计中,设计者还是通过文物展示作为表现的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史料收集不全或者陈列厅的场地有所限制,这就需要高科技来弥补展厅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对展厅陈列的有所补充。现今人物类展览馆有多媒体展示、自助信息服务以及数字电影的播放,公众进入展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和了解。采用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例如在展厅播放数字电影,带领公众回到历史,有利于公众对杰出人物的充分了解,也增加了展览馆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总而言之,通过人物类展览,公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人物的贡献精神和优秀的品质。人物类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展览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人物类展览陈列设计的要点分析得出我国人物类展览陈列还要在内容和结构上不断做出改善。要从实际出发,掌握设计要点,并且引用多角度的应用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人物类纪念馆的发展,弘扬中华历史杰出人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林深.名人故居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文博.2009年01期.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5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馆;文字说明;陈列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59-02

一、陈列展览中文字说明标题的运用方法

(一)标题

陈列展览的标题(也是整个展览的名称),它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用来体现此展览的指导思想,集中反映该展览的主题。此外是陈列展览中单元、组、要点的标题,是为陈列主题服务的,也是陈列展览的框架,各标题根据展览主题概括本部分主要内容和陈列思想。

1.陈列展览标题要定位准确

一个好的陈列展览首先要定位准确,需要大纲的编写者通过内容的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陈列展览所涉及的历史、文物的要特点以及本馆藏品、展厅环境等因素,从而将标题准确定位,让主题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观众参观博物馆第一眼看见的文字说明就是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起到的作用让观众准确了解到该展览的主要内容和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吸引观众兴趣,参观期望值升高。

《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是731陈列馆基本陈列之一,整个陈列以馆藏展品为核心,以学术成果为支撑。用照片、图标、地图、场景复原和视频展示并重的方式,将中、美、日有关731问题最新研究成果一次性在展览中予以呈现。用文物史料说话,用档案文献发声。充分揭露并还原历史,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犯下的反人类暴行真相。由这样的理念和定位决定陈列标题为《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主题突出,使观众一目了然地明白陈列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陈列展览标题要用词准确

一个展览的标题是对整个陈列的高度概括,因此需要选取最合适、最精炼、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字作为题目。很多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的标题格式一般为“地域名+历史文物陈列”,让观众一眼就能明了该陈列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和发生地域,是一种表意很清晰的命题方法。还有一些博物馆直接用想表达的主题命名,用添加副标题的形式让观众明白陈列主要内容。例如上文《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采取副标题的形式,中心突出“反人类暴行”显得极为精炼,并准确高度地概括了这是“近代侵华日军罪证”的陈列主题。

(二)单元、组、要点标题

单元、组和要点标题是整个陈列展览的框架。展览主题确定后,每个部分要开始确定相应的标题,并结合文物优势,充分展示展览的特色。各单元、组、要点标题之间有两种关系,分别是递进关系和平行关系,通常这两种关系在陈列中夹杂使用。

以下以731陈列馆《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为例说明。这一展览就是主体平行关系陈述七三一部队罪证这一史实,但每个部分内单元之间则是以时间发展为顺序的递进关系。

该陈列说明文字由前言、结语和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日本细菌战大本营”“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实施细菌战”“毁证和审判”。各标题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连为一体,共同支撑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罪证展示。每部分下又分若干单元,各部分和各单元之间均为递进关系,依据历史发展顺序排列。

二、陈列展览中文字说明运用的要求

(一)保持文字说明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

文字说明的科学性:即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是文字说明的基础。它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必须真实,保持其高度的科学性也是最为根本的条件,因为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文物的科学内涵。

731陈列馆的陈列中,就不同内容的陈列看,较普遍的几种说明形式是:前言、单元说明、组说明及文物说明。前三种属于陈列内容说明,它在概括陈列内容、揭示731这段侵华历史发展规律,使之系统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如“人体实验”这一部分中,关于“人体野外实验”这部分,是通过野外实验场遗存来表观的,该部分的组说明写道:“731部队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体实验的同时,由第二部在最接近于战场环境的条件下组织实施野外实验。固定的野外实验场地主要有安达特别实验场和城子沟、陶赖昭野外实验场。在野外实验中,既使用细菌、疫蚤和病毒,也使用毒气。”这里概括地介绍了人体实验中其中的一种非常残忍的野外实验的固定场地和野外实验的种类。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七三一部队惨绝人寰用活人做实验的证据,说明中所概括的实验种类并不是作者的随意编造,而是通过历时遗留资料、七三一部队老兵证言等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考古学家研究的成果反复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由此保证文字说明的科学价值。

(二)发挥文字说明的艺术效果

展览中的文字说明应该有潜在的艺术性,展现出艺术效果,随着现在观众触觉到新时展的必然性,文字说明需要更多的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而不仅仅单纯的传递信息。将文字设计图形化,不受地域、文化背景限制,使不识其文者通过图形能够“看”出其意、识其文者能“读”出其理,发挥出文字的艺术效果。

以731陈列馆为例文字说明将完整的罪证链条以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以意境化的手法展示血腥的暴行与罪恶的历史,既烘托了陈列布展效果,又引发人们的想象与沉思;依据详实的史料复以文字说明,既秉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增强了陈列布展的生动性,同时也很好地调节了参观节奏。在文物展柜使上,结合文物特点配上文物说明,能够很好地衬托出展品的厚度,增强了参观的视觉效果。731陈列馆内还使用大量多媒体展项的设置,使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口述影像资料得以充分体现,这既佐证了展览内容的真实性,又使得罪证文物和辅助展品联系起来。

(三)陈列文字说明应使用多种语言

随着当今世界的进步,各个国家早己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服务群体面向国际化。博物馆是展示国家历史进程的,越来越多地接待着从国内外各地前来的参观者和游客。为了便于观众参观,了解展览内容,说明文字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是最基本的要求。在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中也提到文物保护单位说明牌中要使用英文简介。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大多数展览都己采用中英文说明文字,有些大馆甚至使用中英日韩等多种语言,这种使用多种语言方式将是未来博物馆陈列说明的趋势。

2015年8月15日,731陈列馆新馆正式开馆,遗址全面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截至2016年5月1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80余万人次。其中,日本、韩国的观众超过3万人。所以这种备受国际关注的陈列馆说明文字更需要多种语言。馆内很多资料也翻译了多语言版本,包括英语、日语、韩语等。整个展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公众好评,观众普遍认为“展览真实可信、凝重震撼,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通过展览,真正实现了“展示罪证、揭露罪行、捍卫和平”的教育目的。

三、陈列展览中文字说明对观众的信息传达作用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展品的基础。将文物放置于展柜中,观众很难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所以需要借助文字说明对其所处的具体年代、环境等加以介绍。而大多数观众还希望对文物的准确名称以及背后的意义更深的了解,从而理解文物的真正内涵,所以就必须借助于文字说明,它是适应观众要求的。例如731陈列馆展出了很多建筑构件(钢筋、铁管、铁丝等),就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其一:这些建筑构件是“2014年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考古发掘出来的,进一步揭示出土年代和地点。建筑构件展出数量庞大,给观众震感的感觉。其二:这些建筑构件也是七三一部队毁灭罪证的证据,更是历史的见证,以史为鉴,观众可由此了解其深邃的内涵,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结语

总之,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说明文字的实际运用非常普遍。笔者通过对731陈列馆中说明文字的考察与分析,总结出说明文字的运用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概括性及艺术性等要求。这些说明文字在展览中充分的传达了主题和文物信息。其价值更在于方便观众更好地参观和获取知识,达到宣传教育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宗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己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作用。我国对文化事业,尤其的博物馆行业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所以在探索新的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说明文字,提出更多创新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建议,使我国文化事业和博物馆事业日益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郑志.博物馆陈列琐谈//载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学论丛[C].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彭希林.陈列中的文字说明//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6.

[4]裴建平.博物馆陈列与观众心理//陕西省博物馆学会、陕西省博物馆合编.博物馆学论丛[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5]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6]许璐.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文字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7]谭前学.文物能说话吗?――兼论说明文字在文物陈列中的作用[J].中国博物馆,2001,(4).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6

创新:开启文明之门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放眼寰宇,曾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早已芬芳难觅,至今已然“名”是“文”非。惟有中华文明,绽放奇姿,延绵数千年而不衰,宏富博大。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票据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诸文明标识中熠熠生辉,独树一帜。中国票据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特色鲜明的票据。票据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实物凭证,又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和表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成为了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些票据虽然已流逝不用,散失了初始功能,但由于上述缘由,票据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收藏品,是进行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的一个有利工具。票据的研究和票据博物馆的建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大多以建设货币类博物馆为主。像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沈阳商学院等院校,整体构建都是以货币金融博物馆为主。社会上的一些公共博物馆也大都设有货币展厅,各地的金融机构基本都建有货币博物馆或陈列室。这些货币类博物馆,起步较早,基础厚实,设施齐全,藏品丰富,财力雄厚,发展劲头足。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除货币金融类博物馆外,证券金融类博物馆也十分突出。上海的赵善荣先生开办了私人证券陈列馆,1998年6月1日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第一家证券陈列馆”。2004年历道证券博物馆、中国股票博物馆和淮北博物馆都纷纷建成开馆。此外,瑞士还建有世界最大的证券博物馆。

基于国内社会和高校博物馆的状况及贵州财经学院的具体实际,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建设票据陈列馆,凸显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地域特色。

贵州财经学院在票据的研究和搜集上具有较好基础:一是金融学院和经济史研究所分别设有证券研究室和票据研究室;二是贵州属于“两欠”省份,从一个层面让那些稀有的“票据”得以妥善保存;三是有一批教师专门从事证券和票据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了一定影响。

筑巢:汇集精华

为丰富校园文化,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在明确了建立票据陈列馆的思路之后,结合金融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贵州财经学院开始了实质性的操作。

2004年,贵州财经学院以金融学院、图书馆和经济史研究所等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为基础,组建了票据陈列馆建设项目组。

2005年,贵州财经学院以信用票据研究成果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史硕士学位授权点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认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进一步增强了创建票据陈列馆的学科支撑力。通过票据陈列馆的建设,我们汇集和培养了一批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又搭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为建设新的交叉学科创造了条件。为把该馆打造成票据展示中心、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票据陈列馆项目的酝酿到建成,省领导,省文化厅、省教育厅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在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为了尽快把票据陈列馆建设成功,结合学校的性质,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票据陈列馆的主要目的是在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中国票据文化,并期冀以此为窗口,展示贵州以至于全国票据发展悠久的历史进程和深厚的时代底蕴。

从票据陈列馆现有规模来看,共设置6个展厅,包括了我国从古代到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票据,近千种、万余件。其6个展厅具体为:一是中国古代的票据块。用两个图版勾划先秦至清代中国票据的发展情况,陈列有世界最早宋代纸币印版仿制品和票号的号票实物等。二是股票块。具体划分为晚清时期股票、民国时期股票、新中国建立初期股票、改革开放以来股票和各个时期的认购证,均用实物陈列。三是中国票证块。用以陈列新中国建立后短缺经济时代的各类票证和土地证等。四是中国货币演变块。用以陈列贝币至民国银元和纸币,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和各种纪念币实物,国库券和公债。五是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票据。六是反映贵州财经学院校友在证券行业贡献的板块。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实际,突出“普及中国票据文化”的教学目的,把对学生和社会的教育意义和票据文化的普及意义置于票据陈列的首位。

目前,票据陈列馆由校图书馆负责日常管理,由校内相关研究人员负责研究和建设。票据陈列馆对学校和社会免费开放。

展示:文明与精神

贵州财经学院票据陈列馆,是贵州省高校甚至是全国高校首次以“票据陈列馆”为名设立的专题博物馆;同时也是在高校藏品较为完整的票据陈列馆,并已形成建设框架、拥有目前所能见到的清代最早股票实物、新中国成立当天发行的股票实物和上海老八股和红色票据等特色藏品。

作为贵州省内唯一的本科财经类院校,贵州财经学院建立票据陈列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相当深远的影响。

首先,能够抢救和保存这些即将逝去的历史文物资料,保留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留给后人。

其次,票据博物馆的建立能够丰富贵州省博物馆的类型,形成独有的特色。

再者,票据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贵州实施“富民兴黔”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贵州财经学院在2006年年底已经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并且获得优秀成绩。票据博物馆的建立,能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对提升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营造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7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博物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00-02

国际博协在1946年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1989年经过几次修订后,博物馆定义再次修订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成为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通过与其他博物馆的分析比较,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定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处于世界变化中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不断拓展。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而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公共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0年,除基本陈列外,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超过10000个,年观众达5亿余人次。以部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博物馆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研究、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博物馆事业及其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这种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给博物馆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处于变化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这一主题代表了这样一种认知,即博物馆正面临着如何阐释和生存于一个变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的课题。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要求,对每一家博物馆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是每一家博物馆面临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新挑战下的现代博物馆

大连现代博物馆位于大连市区南部的星海湾,是世纪之交大连市政府斥资建设的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5万平方米。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连市科普教育基地”。

大连现代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是浓缩的大连地方史,并采用了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展览和教学一体化,并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有优势,使得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有陈列讲解,辅导教学,举办讲座,开展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教育,举办流动展览,编印辅导参观的陈列说明书和导游手册,举办夏令营、演讲比赛,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近年来随着文物征集工作的不断深入,新增进了各类文物,大大丰富了馆藏和近现代地方史的实物资料。其馆内基本陈列分为“城市风貌”、“腾飞的经济”、“浪漫之都”和“世纪回眸”四大主题,展现了大连市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成就。为适应新的形势,2007年大连市政府决定对现代博物馆进行改陈,并将其性质定位于近代城市历史博物馆。改陈后的大连现代博物馆基本陈列设“近代大连”和“现当代大连”。除基本陈列外,馆内在一层和四层还开辟了多个临时展厅,可以承接各种规模的文物精品展览和艺术展览。2007年以来,馆内已先后举办了《清宫遗珍》、《永远的长安》、《晋国雄风》、《半岛古韵》、《大千世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大连巡回展》、《丝绸之路》、《名人名枪》、《齐白石书画精品展》等大型展览,成为展示近代大连开埠以来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大连现代博物馆始终同时代的发展脉搏相契合,除以上展览外,为配合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记忆”的宣传,还举办了《生活记忆——馆藏生活老物件专题展》。在此次展览上,提供展品400余件,包括中外餐饮器具、度量衡器、家用电器、时尚用品等。通过此展览发挥文物藏品及文化遗产的作用,动员公众一起来探索与发现历史记忆,共同保护人类珍稀而脆弱的文化遗产,通过展示这些曾为人熟悉,似乎又有些淡忘的生活老物件,既见证了过去的社会生活,同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三、面向未来的现代博物馆

尽管如此,现代博物馆仍然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专业化品质、社会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与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尚有不小的距离。而且藏品保护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研究能力、科技支撑和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目前,现代博物馆正处在改陈阶段,一楼、四楼作为临时展厅,已改造完毕,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精品展览。二楼、三楼将作为我馆的固定展览进行改造,主要展示大连城市历史发展。改造后现代博物馆将是一所集展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笔者拟从发展角度,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定位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用高水平的展览内容和陈列形式来吸引观众。

观众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如果没有观众,博物馆就成了文物仓库,没有生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文化活动空前繁荣,观众可参与的文化活动增多,博物馆若以十年一贯制的面孔呈现社会,是很难吸引观众参观的。因而,了解观众需求,举办吸引观众,贴近生活的高档次展览是提高博物馆参观人数的一个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例如,香港艺术博物馆“国之重宝”书画展,将《清明上河图》等一批稀世国宝,请到香港展览,引起极大轰动,以至于由于人数太多,不得不实施分段入场安排。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一般博物馆的展览不可能个个都是国宝级别的,但这却给了我们提示,就是高档次、内容精彩的陈列展览,是一定能赢来观众的。

现代博物馆的定位是近代城市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城市风貌”、“腾飞的经济”、“浪漫之都”和“世纪回眸”,通过记录大连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笔者认为,这系列展览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以城市发展史为主线,记录城市发展历程。以实物为主,加辅助展板,并将高科技声像技术贯穿其中。以深圳博物馆为例,其承办的“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从历史的角度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历程。整个陈列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特区开创阶段”(1978—1992年),第二部分是“增创新优势阶段”(1992—2002年),第三部分“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2003—2008年)文物展品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共计展出1644件(套)实物,1200张图片,213份历史文件,23份影视资料?该陈列开展近10个月,接待观众达80多万人(次),是非常成功的一次陈列展览。在这个展览中,采用了许多高科技电子技术,如皇岗口岸电动沙盘、模型、背景油画和声、光、电的结合。这是一个动态的模型,通过行驶的车辆,交替的昼夜等场景,反映皇岗口岸白天、黑夜的繁忙景象,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其次,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博物馆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与观众的“互动”。博物馆不仅是接受社会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寓教于乐的高雅休闲场所。以往一般的博物馆把文物放在陈列柜里,加上简单的说明牌,这对观众来说太过于单调乏味。因而,应该考虑对展览进行全新设计,吸引观众,让观众参加到活动中来,这样就拉近了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就是结合各种展览,利用博物馆的电子、机械设备等,让观众自己动手,或者利用其他形式,如知识竞赛、问题抢答等,激发观众的热情,吸引观众的视线,使观众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已投入使用的广州儿童博物馆是互动探索型博物馆。在这里,“不准动手”、“不准拍照”、“不准大声说话”等禁令都不再存在,博物馆欢迎大家动手,鼓励孩子们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试验等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浙江杭州丝绸博物馆也推出了手工实践活动,如丝绸扎染、丝绸手绘、丝绸填色、鉴别真假丝绸、学做中国结、科普养蚕等适合各种年龄段孩子的项目。

国外许多博物馆也是这样。如丹麦史前文化博物馆让观众在用树枝、兽皮搭建的帐篷里进行打制石器、用石器加工谷物并用陶罐煮饭等系列活动,体现史前社会人类的生活。这种亲自动手,参与其中的体验经历,不仅能够帮助参观者理解展览,而且会给他们当下的生活以启发。

最后,笔者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吸引观众的有力保证。

这种优质的服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舒适的参观环境,二是礼貌、细致地接待观众。

博物馆要吸引观众,良好舒适的参观环境和配备齐全的服务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博物馆应该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来接待观众,环境整洁、服务设施齐全,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其需求。

不仅如此,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兴趣,所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文明待客,礼貌待人,让观众从博物馆的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感动,从而会流连忘返。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日趋激烈,重视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传承和发展,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博物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观众是博物馆的生命所系,博物馆是致力于为观众服务的公共性机构,博物馆是为公众开的,它最终应该服务于公众。因而,好的展览、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优质的服务,都是吸引公众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如此,博物馆事业才能永葆青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艳.论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C]//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32.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8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武贞(1981―),女,山东长清人,本科,河北省博物馆助理馆员。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84-02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认真思考讲解员角色,从而做好角色定位,对正确地开展讲解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有着十分有益的指导作用。现将对博物馆讲解员角色定位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

首先,从讲解员的工作环境来分析。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历史文化、人文等综合因素集中展示的窗口。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接待大众的第一线,讲解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形象。也许某一个人一生只进了一次博物馆,只听了一次讲解,那么这位讲解员带给他的则是对博物馆一生的印象。博物馆讲解工作是联系博物馆和大众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讲解员在这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桥梁和纽带。

第二,从讲解员的工作内容来分析。讲解工作是以陈列品为依据由讲解员提炼、选择方式,运用语言艺术和真挚感情直接向观众传达信息的教育活动,是知识和语言高度综合的艺术,有着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的特点。因此,就要求讲解员的任职条件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修养等等多方面的条件。

第三,从讲解员的工作对象来分析。讲解员的工作对象是观众,而观众成分十分复杂。博物馆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的,从老年到儿童,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大众,都是讲解服务的对象。他们有来学习的、有来科研的,有来观光休闲的,参观目的多种多样。面对年龄层次、知识层次、欣赏层次均不相同的观众群体,作为博物馆的讲解员都要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待,针对观众群体的广泛性,参观目的的多样性,本着科学普及,传播文化的职责,确定合适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以人为本开展讲解工作。

综上所述,讲解员的角色可以被理解为教师、播音员、接待员、研究员、交际家或者说是这些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者。正因如此,要做好讲解传播工作,首先就要对讲解员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

讲解员是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岗位,作为讲解员不仅要有效地组织引导观众参观陈列展览,同时也要具备协调处理各种机动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要有专业研究的职责。联系工作实际,笔者将讲解员理解成这样几个点: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博物馆应是一个地区、国家或是某一个领域成百上千年深厚文化的缩略,它的展览和陈列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涉及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由物到史,由史到物,这其中蕴含着历史岁月的印迹,劳动人民的智慧,英雄楷模的精神。由于年龄、知识构成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能完全了解这其中之深意。如何将遥远的历史和文物传释给大众,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讲解员充分发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作用,找准“结合点”。笔者在一次接待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学生集体参观中,在讲解工作开始前首先迅速分析讲解对象的特点:学生集体――有组织有秩序,历史课外参观――用实物和图片来验证书本知识。明确这些要素后,在《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展览的讲解中,内容上注重文物和历史背景结合,物的华美与汉代的经济繁荣结合,“当户灯”、“弩机”与汉和匈奴的战争结合,奢侈的葬制葬服与古代人迷信观念结合,使他们在听讲时主动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博物馆亲眼见到的结合起来,从而生发想象,产生更多思考,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成年观众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来博物馆的参观目的、参观重点各不相同。讲解员在讲解中就要注意讲与谈结合,注重交流。在讲解过程中,把他们视为遥远的历史拉近给他们看,把已久远的史实讲述给他们听,并与他们相互交流信息,满足他们的诉说心理,而他们会把讲解员当成知音,从而达到讲解工作的较好效果。

2、物与美的连接点: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高雅艺术的殿堂。展厅布局和陈列展品给参观者带来古朴、庄重、优美的直观感受。讲解员连接点的作用就在于引导观众自然流畅地进行审美活动,让观众在获得实际的知识外又能得到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上的享受。然而实际开展讲解工作则不能单纯地灌输器物是如何如何的精美,这样往往会引起观众思维疲劳,甚至厌倦。在讲解时要注意运用美的语言来描述美的事物,挖掘美的事物以揭示美的真谛。使观众在听讲解过程中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发现和欣赏到美,并且受到美的感染。例如在讲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铜错金博山炉时,先介绍它的外形,动物、人物、自然景观构成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景图,精美的外形与熏香的用途结合,工匠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设计智慧让观众由衷发出赞叹。接下来讲述汉代自由浪漫的文化走向,引领观众去体会器物内在的意蕴美,观众惊叹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使感性认识升华从而达到情感上的震撼。

3、继承和发扬的启迪点:博物馆不仅最广泛、最全面地保存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社会发展的真实物证,而且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是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场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启迪未来优秀文化产生是博物馆讲解员的使命,是做好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含义。在讲解革命纪念类题材的展览中,讲解员要充分利用文物、图片、场景等要素以真切的语言表达来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侧重讲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以及优良的革命传统对今天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为祖国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力量。

4、心灵沉淀与升华的引导点: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博物馆以文物、陈列品的展示直接与观众沟通而享誉社会,博物馆教育比起书本教育、课堂教育或其它教育手段来独具魅力。因此,博物馆是理想的教育课堂之一。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高速信息化的社会中,追求快节奏,高效率。于是,文化环境中充斥了大量的快餐文化,垃圾文化。它们强烈影响着现代人的情感和心智,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们很容易迷失正确的文化导向,美感和审美价值观趋于淡化和世俗化,没有了纯真和宁静的心灵。然而当现代人走进博物馆,意图寻找精神生活的高雅体验时,讲解员就需要发挥引导点角色的作用。例如可以引导观众欣赏文物“原生态”的美,为他们讲解“物化”中的时代风貌:春秋战国时期那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汉代雄浑古拙的人文风貌,大唐盛世那欢乐奔放的生命气象……。讲解员用亲切自然流畅的表达引导观众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引发观众思索曾经的历史记忆与今天生活的关系,使观众在参观中不仅得到心理的、精神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平抚了内心深处的浮华,陶冶了情操,并从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去寻到属于自己真正的精神锚地。

三、

正确理解和认识了讲解员角色定位之后,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是一个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除了应具备基本素质之外,笔者认为做好讲解工作还应该重视培养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研究能力。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1],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2]。宣传教育工作是以陈列展览为基础而展开的,要做好宣教工作,讲解员就必须全面了解陈列展览的整体思路和深入分析陈列展览每个细节要素,并重点把握好以下这几点:

1、陈列展览的特点。不同的陈列有不同的特点,把握特点才能找准讲解工作的方向。如社会历史陈列展览以文物为主,通过陈列组合来表现历史内容,观众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受信息,讲解员就不能泛泛地介绍,而是需要以文物为基础用深加工的精神产品来吸引观众。再如艺术类的陈列展览,其特点是通过造型艺术作品反映人类的艺术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揭示美的本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教育。讲解员必需注意把握语言尺度,明确艺术本身是没有硬性对错标准的,不应将自己对展示品的好恶感情加注到讲解语言中,而应从技法、材料、创意、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讲解,否则误导观众,讲解就是失败的。

2、陈列展览的内容。所谓陈列展览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陈列主题所要表现的有关学科内容;一是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标本以及其他展品。深入去了解陈列展示的每一件文物、标本、图片及其它展示品的来历、背景、背后故事,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它们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运用于讲解工作中,以增强陈列展览的说服力和讲解内容的生动性。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陈列展览的“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和谐安排。

3、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每个“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和内容都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中”[3],讲解员要在研究陈列展览形式设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讲解工作。如根据陈列展览的路线安排适当的参观路线,既要充分表达陈列展览的内容突出重点,又方便观众参观,避免走回头路以减少参观时的体力疲劳和视觉疲劳。

讲解是文博工作的第一线,是在现场完成的一种专业性艺术性的活动。作为讲解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角色,发挥好角色作用。积极参与讲解实践活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以勇于创新和勤于奋斗的精神面貌来开展讲解工作,努力成为优秀的讲解员。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9

关键词:陈列馆学术研究二战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82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北侧,是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设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一座遗址型历史专题博物馆。七三一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创建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特种部队,其本部设施整体占地面积6.1平方千米,建筑多达80栋,主要用于进行细菌研究、活体实验以及细菌武器生产,进而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实施细菌战,从而来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七三一遗址群是当今世界上所知的、现存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该遗址不但是研究日本侵华史、日军准备和实施细菌战、日军暴行的实物见证,也是大批中外抗日人员和无辜百姓在此罹难的纪念地。因此,本文对加强抗战类纪念馆研究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深刻解析。

一、抗战类纪念馆研究背景

面对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加强对七三一遗址群存在意义和价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33年8月,日军大本营批准石井四郎在哈尔滨市的宣化街设立了石井部队,在距哈尔滨市七十公里之外的五常背荫河设立了附属实验场。1936年,日本裕仁天皇了军令陆甲第七号,将石井部队扩编为一支正式的特种部队,对外称为“关东军防疫部”。1938年,位于平房的细菌基地建设基本竣工,七三一部队移师平房。这支部队以活人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菌研究实验和生产,并成为日本进行细菌战的大本营。1945年,日军战败后,七三一部队提前得到消息,在日本参谋本部的指示下,七三一部队进行了有组织的撤退。为了毁灭证据,撤退前对七三一部队本部细菌实验设施和细菌生产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这个遗址群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民族文化遗产,而是“战争的罪证”,是具有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黑色遗产。保存和保护该遗址群,对所有人都有警示和教育意义,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的需要。

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展陈内容概述

201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内的展览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侵华日军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日本细菌战的大本营、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制、实施细菌战、毁证与审判。整个展览由实物、档案、视频、照片、场景还原等形式展现出来,罪行令人发指,馆内的史料文物真实可靠。人们通过参观纪念馆,可以进一步了解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践踏人类尊严,蔑视人类生命,犯下反人类、反人道的罪行。

七三一陈列馆新馆于201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95万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所拥有的资料证据,有力地回击了日本某些右翼势力不正确的言行,维护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果实,捍卫了我们的民族英雄们抛^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生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七三一新馆“黑盒”的建立,也是对安倍晋三发表战后七十周年演说前的一次强有力的攻击。

三、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一)七三一部队陈列馆的历史意义

国家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修复及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对多处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七三一陈列馆作为七三一旧址的保护管理机构和对外宣传七三一部队罪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抗战类遗址的开发保护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黑色旅游场所,让游客在过去发生灾难和屠杀的地方切身体会死亡或者灾难带给人类的痛苦,更能有效发挥黑色旅游存在的意义。

(二)七三一部队陈列馆的管理思考

对于大众来说,纪念馆存在的意义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重要。纪念馆的存在与大众本身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对此,加强交流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馆内的展陈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观众对于真实资料与数据的渴求给历史学者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大众与纪念馆之间应该多增进交流,馆内也应该开启便民服务,随时掌握观众的需求。另外,大众本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需要建立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之上,因此提高纪念馆的展览水平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七三一陈列馆长远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如今一切基础设施完善之后,更该反思的是,如何将博物馆的功能最大化,如何更加有效利用纪念馆做好宣传教育作用。

四、结语

收藏和展示人类记忆,承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宣传,揭露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尽量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是七三一陈列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馆内以大量真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丰富的图片,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和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罪行,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篡改和美化侵略历史的倒行逆施,有效维护和还原历史事实真相,警示世人勿忘历史,倡导爱国自强、维护和平。这些设施为我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历史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雄著,陈阳等著.媒介理论前瞻[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1).

历史文化陈列馆篇10

【关键词】抗战遗址;大韩民国;保护与开发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政府的战时陪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是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部,战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重庆这座英雄城市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留下了几百处非常珍贵的抗战遗址。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些抗战遗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是重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国家主席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曾指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2014年3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抗战时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闻通气会。会上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各地抗战遗址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作为重庆众多抗战遗址之一的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服许多困难,将此旧址建成为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通过多年精心打造,已经成为了中外驰名的抗战遗址陈列馆。

一、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的历史与沿革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于1911年4月11日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流亡政府。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了“庚戌国耻”条约。从此,日韩正式合并,日本将韩国国土彻底并入到日本版图中,韩国事实上沦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激怒了韩国人民,全国各地燃起如火如荼的反日救国斗争浪潮。1919年3月1日,汉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三.一”反日独立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以及领导方面的原因,“三、一”独立运动在日本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到了海外,坚持反日复国斗争。韩国的独立运动家们分别在海参崴、汉城、上海建立了三个临时政府。1919年4月11日,以李东宁为议长的韩国临时议政院宣布成立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同年的8月至9月,临时政府召开了第六次临时议政院会议。会议决定以上海临时政府为中心,将当时已迁入上海的汉城临时政府和海参崴临时政府合并,三个临时政府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代表朝鲜人民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至此,改变了大韩民国三个临时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混乱局面。

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期间组建了“韩人爱国团”,策划了震惊中外的李奉昌在日本东京刺杀天皇事件;策划了尹奉吉义士在上海虹口公园刺杀日军白川义则大将事件。上海虹口公园义举后,日本军警在临时政府居住的法租界内大肆抓捕“韩人爱国团”成员,韩国临时政府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随后临时政府要员们及要员家属,几经辗转经过杭州、嘉兴、镇江、长沙、广州、柳州,历经艰难坎坷,最后于1939年来到了重庆綦江。

1940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从綦江迁到重庆市区办公,临时政府至回国前在重庆市区共使用过四个办公地点。一是杨柳街,由于日军轰炸,房子倒塌;二是石板街,由于火灾被毁;三是吴师爷巷,临时办公地;四是1945年,由民政府帮助并出资,租用中国商人范伯溶的莲花行馆,将临时政府安置在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市中区莲花池4号”(现馆址所在地“渝中区莲花池38号”)。韩国临时政府在此挂牌办公,并在这里迎来了他们祖国的光复。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几年,临时政府从秘密的地下活动转为公开活动。在重庆,临时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并在多方努力下成立了光复军。1942年10月25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召开34届议会,产生了由韩国独立党、朝鲜民族革命党、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朝鲜革命者同盟联合执政的临时政府。至此,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实现了军事上、政治上的统一,左右翼势力以临时政府为中心形成了统一战线。临时政府成为了代表韩民族反日独立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临时政府在渝期间,、董必武、邓颖超、吴玉章等中共代表,多次参加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举行的“三、一运动”纪念大会、亡国纪念日、光复军成立典礼、中韩文化协会等集会活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肯定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刊登了大量的有关临时政府以及朝鲜半岛的重大事件和抗日独立运动斗争的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救亡运动。不但从舆论上给予了临时政府大力的支持,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45年9月3日下午,前来重庆参加第二次国共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主席在“桂园”接见了韩国临时政府要员。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的六年,是韩国临时政府开展反日独立运动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六年。对大韩民国的历史延续、国脉所存意义重大,成为重庆抗战遗址中很重要的一页。

二、遗址的保护及对外开放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归国后,莲花池遗址曾先后当作旅馆、学校、居民住宅等。时至80年代,韩国学者们根据当年在临时政府工作过的独立运动家们的回忆,找到了当时濒临房屋拆迁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经中韩两国学者共同考证,最终确定位于重庆市七星岗莲花池38号的建筑群,为当年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最后办公地。

1992年3月19日,韩国临时政府旧址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经中韩两国友好协商,莲花池38号(原莲花池4号)作为中韩两国人民并肩抗日的历史见证,由两国共同出资修复。1994年,重庆市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和韩国独立纪念馆共同协商,签订了修复旧址的协议书。重庆渝海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旧址内居住的十几户居民的拆迁工作;重庆市文化局负责建筑的修复、复原、展览陈列布置;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陈列馆于1995年8月11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馆占地面积约1300平米,建筑面积约1770平方米,由五栋灰墙黑瓦的复原楼房组成。这五栋建筑,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当年临时政府办公地的当年风貌。馆舍闹中取静,典雅别致。馆内现有陈列展厅284平方米,复原陈列房间21间(主席办公室、临时议政院会议室、财务部、外务部、内务部、外宾接待室、国务委员会议室),临展厅1间,游客接待中心一处。

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2000年9月7日重新公布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当于省级文保单位)。2000年及2011年,陈列馆分别进行了两次大修及陈列厅的改陈工作。通过对纪念馆的设施的提档升级,“让历史说话”,充分发挥抗战遗址服务大众、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中韩友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5年,纪念馆又增设了临展厅,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中韩两国民族文化风情等内容。中韩观众在知晓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了解一些对方国家的有关文化、建筑、饮食、文物等知识,增进对两国文化的对照性认识。

三、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

作为集收藏、研究、陈列为一体的专业文博单位,陈列馆建馆以来,在搞好遗址保护和游客接待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临时政府相关史料及文物的搜集、整理、收藏、研究工作。过二十多年来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不懈努力,馆藏资料从普通资料到珍贵历史资料;藏品从普通物品到国家定级的一、二级文物;资料室从一般库房到特藏库房;目前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已比较齐备。陈列馆业务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主要业务为接待参观、征集和保管文物资料,进行抗日战争史及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大家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通过各种渠道和多方努力,在重庆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搜集了大量的有关韩国独立运动和中国抗日斗争近代史相关的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对一些独立运动家的后代进行了抢救性采访,录制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近几年来,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在中国的历史遗迹日渐消失。这些散落在各地的韩国独立运动遗迹,是中韩两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历史见证。为了更好地去抢救、保存、记录、传承这些正在逐渐消失的珍贵历史,及时的对这些遗址地进行调查、考证、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陈列馆业务部的同志,近几年来分别对重庆境内,以及西安、延安、成都、长沙等地的多处韩国独立运动遗址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我们对各个遗址周边的居民以及知情者进行了采访;拍摄了遗址地现状的照片;录制了遗址地及周边情况的视频;并详细记录了遗址的方位坐标。

建馆20年来,陈列馆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数十个韩国独立运动遗址单位中崭露头角、独具特色。陈列馆在全国重要期刊和网站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80余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1999年9月6日,举办了《重庆时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学术研讨会;2009年4月11日,举办了《重庆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独立运动》学术研讨会;2015年9月17日,举办了《中韩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通过举办这些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陈列馆与中外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共享信息资源,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促进陈列馆长远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2003年12月,在陈列馆的倡议和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韩国的临时政府遗址纪念馆的代表们在重庆召开了“中国境内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相关人员第一届联席会议”。会议上,各单位代表就各遗址单位的保护现状、对外开放、参观接待、人员管理以及历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会议不但为中国境内的韩国独立运动遗址单位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而且为以后每年举行一次此类联席会议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当代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功能,它体现着一个博物馆的整体水平。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工作。陈列馆加入了“重庆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近几年来,接待了“重走长征路”、“青年灯火”、“中韩青年自行车大长征”、“暑期教师访问团”、“白凡遗址探访团”等众多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团体。陈列馆协助这些团队在重庆陈列馆举办了主题鲜明、有重庆陈列馆特色的现场讲座。这些讲座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聘请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在陈列馆的展厅为学生们讲述当年中韩两国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另一种是由陈列馆业务部的同志,每人扮演一个角色,以情景剧的形式,在复原陈列房为观众再现当年韩国独立运动史中的某一个事件的片段。这些亲近历史、互动性强的教育形式,深受大家的欢迎。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席地而坐,聚精会神,若有所思。活动后,学生们写出了许多有思想、有感触的文章。这些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形式,是陈列馆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对社会教育模式多元化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解决陈列馆韩语讲解员不足的情况,陈列馆进一步完善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来,扩大了志愿者招募范围,增添了服务工作项目,使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数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我们打破以往要求志愿者必须会韩语的局限,尝试将一批英语基础较好,对韩语感兴趣的大学生、高中生作为志愿讲解的培训对象,在全重庆各大高校和部分高中,招募了一大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经过讲解培训后,经测试合格成为我馆的志愿者。他们抱着对抗战历史的尊重,怀着对韩语学习的热爱和与参观者交流的愿望,每天积极主动、一丝不苟的为中外游客提供免费讲解和咨询服务,赢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陈列馆还在2016年5月与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签订协议,正式成为“合作共建韩语实习基地”,为韩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忠友.在中国成立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J].党史纵横,2014(12)56-58.

[2]赵峥.文博档案资料的利用与思考――由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想到的[J].新闻研究导刊,2013(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