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33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8-01

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应急预案是在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我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旨在通过模拟现场实地训练,培训及提高护士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其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分4个病区,现有病床265张;护士92人,学历:本科10人,大专68人,中专1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5人,护士65人。科室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病区护士长担任组员。

2方法

2.1培训方法

2.2.1以往由病区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进行授课来巩固理论知识护士往往专科护理知识累积量不够,因此,要求护士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2.2.2改变惯有护理晨会学习模式:在既往科室晨会中,常用学习方法是:提问作答总结方式,我科在原有晨会提问基础上,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

2.2.3情景模拟式培训: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被训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2]。在每月的业务培训中,由高年资护师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进行应急病例病情描述,要求培训对象不仅要正确评估,并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

2.2.4情景模拟式考核: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考核时间、地点、形式及内容,原则上演练时间选择在下午,此时是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段;选择风险隐患易发的患者,每周针对本病区1例危重患者组织1次应急预案为主题的情景考核。考核开始后,让家属按铃告知护士患者突发的风险情况,由专人记录演练过程及所用时间,观察护士对患者突发病情的处理能力与速度。通过考核,使护士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由此所获得的知识是在思考、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来,记忆牢固。

3效果

3.1构筑主动护理平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巩固了护士的专科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模拟演练,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全体护士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护理人员在有关护理理论和技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呈报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国家重大法律、法规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3.2增强了护士面对应激源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需要急救的应急事件中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定期的情景模拟式培训可为今后类似的情景处理积累经验,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一定的操作流程,并在演练中逐步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适应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3]。

3.3保证医疗环境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做好护理安全工作以外,对住院期间影响患者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

参考文献

[1]魏杰,吴健.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西北学学报,2006,36(3):13~19.122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2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与常规优质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进行研究,入院时间在2015年2月―2016年6月期间,采用单双号随机分组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优质护理,另30例^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疾病认知情况、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34.73±6.16)min,静脉溶栓时间为(28.09±2.72)min,其疾病认知总评分为(33.10±4.72)分,住院天数为(11.93±0.82)d,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75±3.62)分,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常规优质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4(b)-0163-03

analysisofeffectofClinicalpathnursinginterventionandRoutineexcellentnursingfor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

LiUHai-wen

DepartmentofCardiology,Donghaipeople’sHospital,Lianyungang,Jiangsuprovince,222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clinicalpathnursinginterventionandroutineexcellentnursingfor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60casesof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treatedfromFebruary2015toJune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with30casesineach,thecontrolgroupadoptedtheroutineexcellentnursing,whiletheobservationgroupadoptedtheclinicalpathnursingintervention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Resultstheenteringandleavingtimeofemergencyroom,intravenousthrombolysistime,diseasecognitivesituation,lengthofstayandnursingsatisfactorydegreewererespectively(34.73±6.16)min,(28.09±2.72)min,(33.10±4.72)points,(11.93±0.82)dand(91.75±3.62)points,and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wereobvious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Clinicalpathnursingintervention;Routineexcellentnursing;acutecoronarysyndrome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冠心病中属于较为危重形式的一种,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及致死率与致残率均高的特征[1]。该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患者尽早开展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临床抢救成功概率的提升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均具有关键性作用。该次研究旨在探究将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与常规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效果,特方便抽选2015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选入研究中,通过单双号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0例患者为一组。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65.43±4.06)岁;其中包括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7∶13;平均年龄为(65.65±4.10)岁;其中包括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上述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优质护理,主要包括结合疾病诊断与治疗流程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等,将疾病急救护理方案优化;护理人员详细询问入院患者的患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等情况,同时快速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将常规优质护理程序启动,护理人员主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遵照医嘱为患者用药,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其开展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上述护理干预措施的同时为其开展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其具体干预内容如下:①由心血管科室主任、科室护士长、主管副院长、责任护士以及院内其他科室的相关人员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小组,针对疾病特征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将护理方案制定,并对所制定的方案内容加以实施[2]。②患者发病至入院时在院内将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并开放,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将静脉通路建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完善对患者的心理建设及疏导工作,针对疾病简单为其开展介绍,完成入院健康宣教工作,为不存在溶栓禁忌症的患者遵医嘱开展溶栓用药治疗。③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前,应当协助有手术指征存在的患者将术前各项检查工作完善,完善术前准备工作并为患者更换衣物,针对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相关事项以及手术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手术前准备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为患者嚼服,进一步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措施,本护理干预步骤实施的时间应控制为30min内[3]。④手术过程中应当与术者密切的配合,注意患者吸入的氧流量(应确保高流量),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对其血压、心电及血氧等密切观察,对术中各管道应正确连接并提前将球囊、导丝以及支架等备好,同时应当准备好抢救的药品与仪器,观察患者的脸色与表情变化情况,及时为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措施。⑤手术结束1~3d后,应当叮嘱患者加强休息,对其病情变化情况及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加强对手术切口的观察,完善患者生活的护理,将药物的作用以及其不良反应等向患者宣教,同时告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意义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⑥手术结束4~7d后,对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开展早期活动及康复锻炼指导,协助并引导患者将术后各项检查完善,期间密切观察其病情,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力度,对其饮食与用药等进行指导,把握好用餐及用药的时间,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认知。⑦出院前应当将出院指导工作完善,将出院后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用药以及锻炼等对控制病情及提升生活质量的意义告知患者,将不遵照医嘱用药的弊端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告知患者[4];叮嘱患者在外出时间段的相关注意事项,将复诊时间以及复诊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使其可定期来院复诊,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以及疾病认知情况、住院天数与护理满意度等。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采用冠心病认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问卷内容主要包含疾病基础知识、自救知识以及疾病高危因素等,所涉及的条目有20个,主要有非常清楚、清楚及不清楚等选项,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总分值在20-60分,得分与其为正相关关系[5]。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相关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疾病认知情况以及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评分等均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溶栓时间、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其静脉溶栓时间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认知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基础知识评分、自救知识评分,以及疾病高危因素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其疾病认知总评分亦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发展至较为严重阶段的一种病症,该疾病的病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恶化,其预后效果较差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6]。临床多数患者经紧急介入治疗挽救了生命,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因素对治疗的最佳时间延误,提升了疾病的死亡概率。

常规优质护理是目前临床中应用范围较广且使用频次较高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7]。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是一种高效率、高品质及低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8]。该项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将患者与时间作为横轴,将理想的护理方案及措施作樽葜幔护理人员为患者身体健康及疾病治疗开展服务措施。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参与,协助护理人员将护理效果提升,逐渐将患者主动参与和护理人员主动开展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模式建立。相关研究表明[9],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延迟康复的概率,改善资源浪费情况,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使得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该次研究中,经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与常规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静脉溶栓时间分别为(34.73±6.16)、(28.09±2.72)min,均明显较常规优质护理的对照组短(p

综上所述,将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与常规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有利于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提升,从而改善其配合程度,对改善病情及缩短治疗时间等均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该护理方案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刘钦志.临床路径与优质护理整合在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2006-2007.

[2]何乾英,梁霞,唐忠敏,等.应用临床路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J].广西医学,2014,36(8):1177-1179.

[3]BaiYunjie.implementationofclinicalnursingpathincataractsurgerypatientshighqualitynursingapplic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2014,13(5):1062-1064.

[4]阿依木尼沙古・克热木,阿布都热依木・买买提.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9):182-183.

[5]王文静.应用临床路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5,28(47):190-191.

[6]YangYajia,FanXuehua,JiangRong.effectofhighqualitynursingo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16,31(8):718-720.

[7]黄胜,许容芳,姚丹,等.临床路径小组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8):1-3.

[8]鸫合.探讨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7):146-146.

[9]耿青,邹庆霞,顾巧华.临床优质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69-2171.

[10]胡云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优化的急救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24(7):106-107.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实景演练;应急预案;培训

应急预案源于国际,指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案[1]。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地方。危重患者具有病情重、治疗管道多,所用仪器设备多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症患者医疗风险,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重症医学科48个护理应急预案进行实景演练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目前现有护士50人,全部参加培训。其中男3人,女47人,年龄22~44岁;学历:本科24人,大专26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8人,护士21人。

1.2方法

1.2.1培训前准备制定年、月、周培训计划,每周培训一个应急预案,全年完成48个,由教学组长负责,根据每周计划的应急预案内容合理编排情景剧,提前将脚本发给各小组带班组长,由带班组长组织学习,分派角色。

1.2.2培训形式以科室5个护理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培训,每组培训内容相同,每日下午利用a班下班后30min在监护区内进行实景演练,同时请护士长、值班医生及清醒患者观摩并参与。

1.2.3评价方法

1.2.3.1理论考试每月对培训内容进行理论测试。

1.2.3.2应急能力考核每日晨会后床边交接班前现场考核培训后的应急预案。如监护区临时停电、使用中的呼吸机突发故障、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等等。

1.2.3.3问卷调查自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调查所有参与护士对实景模拟演练应急预案的评价,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分,回收率100%。

1.2.3.4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医生对临床实际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x±s)表示,p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18%的护士认为此种培训激发了学习兴趣;95.8%的护士认为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8.78%的护士认为降低了工作恐惧感。

2.2理论、应急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前后考核结果见表1。

3讨论

3.1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实景演练中,避免了单纯依赖语言教学,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2],调动了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缩短了护士的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效果。

3.2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具有急、多学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一旦遇到突况,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实景演练使护理人员身临其境,亲身体会了危机事件的“急、快、紧”的特点[3],当实际情况发生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较好地培养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

3.3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各护理小组内人员相对固定,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分组培训的方法,使护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在演练与实际工作中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另外在演练过程中有医生的观摩和参与,增进了医护的沟通与联系,能够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和专业,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症医学科医护抢救与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了科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和避免了实际情况下这些危机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李冰.护理应急预案意识与管理[eB/oL].中国医政网,[20080519].

[2]张欣,赵美艳,王巍.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9,23(11):2989.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28-01

急性脊髓炎是一组急性发作的非化脓性、局限于数个脊髓段的横贯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等特点。临床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1]。该病病因不明,可能因病毒直接感染或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循证护理是运用现有最好最新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就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以及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从而制订出完整的护理干预方案,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2]。为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脊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6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护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9~65岁,平均19岁;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11~62岁,平均2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脊髓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于发病时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无显著差异。

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护理,治疗组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等做出综合评估,并参阅可靠的文献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2.1循证问题据病人实际情况提出待解决的个体化问题:①呼吸道的护理及预防肺部感染;②如何进行心理护理;③如何加强下肢功能锻炼护理;④尿潴留的护理及预防泌尿系感染;⑤皮肤的护理及预防褥疮。

2.2循证支持确定检索关键词,在文献、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与筛选,制定护理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据实际效果的反馈不断调整。

2.3循证护理(1)预防肺部感染: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h翻身拍背1次,以利排痰,必要时给予及时吸痰,雾化吸入每日2~4次。嘱患者多饮水,最好为热偏凉的白开水。正确留取痰培养,依据不同的致病菌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2)心理护理:因本病为突发起病,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病人多有过度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故护士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关心安慰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起到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3]。(3)下肢功能锻炼:每日进行双下肢被动活动与按摩、改善肢体循环,部分肌力恢复时应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可超越,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4]。(4)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冲洗膀胱2次,留置尿管应2~3h开放1次。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应用2%的安尔碘擦拭尿道口2次。女性应保持外阴清洁,会阴冲洗每日2次。(5)预防褥疮: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与床接触的皮肤可经常擦爽身粉。每日温水擦浴1~2次,并轻轻按摩肩胛部、骶尾部、足跟及脚踝等骨突处。每2h翻身1次,以免皮肤长期受压,有经济条件者可用电动充气气褥。

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予循证护理的治疗组住院时间短(p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

治疗组3025±72(6.7%)29(96.7%)

对照组3037±84(13.3%)26(86.7%)

p值p

4.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科学为依据,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依据,然后做出评判性评价,最后挑出最佳证据,并与专家意见和病人相符的护理措施,并应用于临床[5]。急性脊髓炎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在青壮年多发。常见的发病诱因是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劳累、腹泻、病毒感染病史。患者二便失禁、发热、出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皮肤处于潮湿环境下,发生褥疮的危险性增加5倍[6],该病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康复治疗也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改善肢体循环,部分肌力恢复时应鼓励病人主动活动。本组研究表明,循证护理能够使护士通过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制定措施这一系列步骤改变以往临床护理凭经验和感觉的习惯和行为,促使护士主动钻研业务,寻找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理论水平,确保了整体护理质量,明显降低了急性脊髓炎的并发症,并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峥,医院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与临床技术操作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55.

[2]李文莲,循证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2):4647.

[3]孟宝珍,临床护理管理指南,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150.

[4]邱纪方,康复护理学,杭州: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6,228.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例均为饭店员工,男14例,女14例,年龄16~58岁,食用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烧的面条,15~60min后相继出现临床病状,经全力抢救,28例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4d。

1.2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将急性中毒患者分为轻度中毒(仅有恶心、呕吐、口唇甲床紫绀);中度中毒除严重缺氧表现外,主要是血中高铁血红蛋白达40%;重度中毒可出现昏迷、抽搐、休克,高铁血红蛋白达50%以上[2]。本次中毒事件中轻度病人7人,占25%;中度病人18人,占64.2%;重度病人3人,占10.7%。

1.3抢救流程

患者就诊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吸氧6~8L/min,迅速采集中毒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初步分为轻、中、重3种类型,于患者左上臂以不同颜色标记标识,红色-重型,黄色-中型,绿色-轻型,以便区别,重型患者安置于抢救室,轻、中型患者安置于临时输液大厅等进行抢救和治疗。

立即清理呕吐物,轻、中型患者给予口服清水,每次300~500ml,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催吐,反复进行,直至呕吐物无食物残渣,变为清亮为止。重型患者给予插胃管接洗胃机反复清水洗胃,直至无食物残渣为止。洗胃液量约在15000~30000ml之间。

患者入院后,迅速采取静脉血,查血常规,高铁血红蛋白定性、定量,留取呕吐物,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确诊。

在洗胃催吐同时,用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亚甲蓝按1~2mg/Kg体重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缓慢输入,重型患者1h后重复应用1次。使用亚甲蓝30~60min后患者症状逐渐得到改善,紫绀减轻,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正常。

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同时,根据患者人数,迅速启动院科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所有相关医护人员在20min内均到位参加抢救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神志、瞳孔反应,掌握病人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为抢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果与转归

所有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很快平稳,分别收入iCU、急诊留观、内科病房,治疗时间约为2~6天,待临床症状、体征和多项化验检查正常后出院,治愈率达到100%。

3讨论

急性群体食物中毒的特点是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紧迫性、共同性、艰巨性[3]。抢救过程中医疗机构采取紧急救治措施是否恰当以及应急预案能否顺利启动是决定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3.1加强对护士的急救知识培训

群体食物中毒突发性强,难以预料,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平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毒物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抢救流程,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4]。护士长要全面指挥急救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地准备人力、物力,全面调度、统一协调各组工作,保证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3.2做好通讯及物质保障工作

抢救小组成员要时刻保持可靠的通讯联络,做到随叫随到。突发,患者数量突然增加,常常超过正常负荷,要求医疗机构做好紧急迎战的物质准备。后勤服务中心、库房、药剂科等部门为物品主要供应单位,制定本科室切实可行的应急计划,急诊科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后勤工作全面围绕急诊工作,保障提供充足的急救物品及药品。

3.3加强组织管理及重大抢救报告制度

成立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领导小组。急诊科人员在接到灾害事故、突发事件需要实施救援时,立即进行汇报,白天报告医务科,夜间及节假日报告院一线总值班,由以上两科室领导迅速赶赴急诊科指挥抢救或组织工作,并联系相关科室的主任、高年资医师到急诊科协助参加救治工作。

此次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我们即时果断地抢救;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合理地调配人力、物力;合理分诊,科学合理的分流病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张文武主编1急诊科学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4~5651.

[2]王庸晋.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治与护理[J].急救护理学,2001,9(1):217~218.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地震灾害急救医疗运作体会

医院完善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

在“5.1”地震灾难发生后我院立即启动了《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我院的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在预案中规定了应急状况下我院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后期评估等多方面。根据预案地震发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领导副院级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院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医院办公室和医务科是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履行应急信息汇总、接受和办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紧急事项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医院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有关决定事项;并负责相关科室的协调与信息通报向全院职工地震信息。急诊科具体负责地震伤员的检伤和外地地震伤员检伤分流并安排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危重病人的安置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了两个由专家成员组成的医疗救护队为地震伤员提供医疗救助并为医院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还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医院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是地震灾害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后勤保障小组、接受社会捐助和志愿者安排等小组明确的分工很利于医院对人员的合理组织与调配。地震发生后医院各部门立刻进入紧急状态特别是从事急诊急救部门的急诊科进入h待命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有条不紊的工作。

合理安排与调配:在向灾区派出应急医疗救护队的同时急诊科人员为成员的“医疗救护队”承担着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来院地震伤员的急救医疗处置工作也在顺利开展。我院常态下就建立了以急诊科人员为主的灾害事故救援小组承担着各种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任务在必要时再抽调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组成急救医疗组协助完成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急救工作:地震灾害的发生考验着医院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三环相扣相互衔接考验捍卫着人民群众健康的急救生命链是否能无缝连接和高效运转。灾害发生时医院安排了急诊科人员小时待命、医院辅助科室和临床科室双人值班等措施以便随时接收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地震伤员在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安排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的危重病人安置管理工作投入大量急救器材、设备设施如呼吸机、床旁eCG、心电监护仪等充分保障了“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与高效运转。

病人安置:在大地震发生及短期内余震不断时医院在安全措施有保障的三处空旷地带搭建防震帐篷分区安置普通病人便于集中管理和治疗保障了治疗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后勤保障:后勤物质、药品、急救器材等及时供给保障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高率运转。地震发生后后勤保障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医院业务用房进行安全检查、鉴定加固或维修因地震毁损的而不达危房标准的建筑或器材保障业务使用。

讨论

重视不够:急诊医学专业是世纪8年代中期才独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对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总认为急诊科只是“分诊”所以对其专业人员配备人才培养、设备配置相对临床科室滞后使急诊专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应加强知识更新使急诊置于应有地位、加强领导。

工作模式落后:现有的医学救援模式是“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医学救援时需要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医院且各自为政不能统一的指挥调度致使运作的随机性大、效益低、有限急救资源浪费。同一地区应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和常设机构在突发灾害需医学救援时统一调度指挥本地区的急诊急救资源。

不能实现联勤联动:医学救援信息渠道不畅通涉及到需医学救援的如公安“11”、消防“119”、交通“1”等不能实现联勤联动监控报告信息不能及时报告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急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学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临床一级学科急诊医学是通科的综合急诊急救专业知识和抢救能力要求较高。发展急诊急救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发展的根本。1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急诊正确的诊断是采取有效的治疗前提正确的诊断源于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熟练运用掌握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有良好的医德、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反应灵敏、动作敏捷。总之就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既有内外科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急诊危重医学所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专业队伍。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卫生保障制度等原因存在严重的科室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而急诊急救责任重、风险大、工作苦多数宁干专科不干急诊再加上从事急诊急救的医护人员待遇差更使思想波动、队伍不稳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急诊科。

投入不足:由于医学救援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设备设施配备的落后现有急诊急救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要求。医院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急诊急救器材装备齐全抢救设备才能使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救治时间造福于人民。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持续式护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CL-90;HHi评分;负性效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1(b)-0162-04

effectofcontinuousnursingonSCL-90,HHiscoresandnegativereactionsofpatientswithStemi

panYi′ou

Departmentofmedicine,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ShenyangCity,Liaoningprovince,Shenyang1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continuousnursingonSCL-90,HHiscoresandnegativereactionsofpatientswithStemi.methods98patientswithStemicuredin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ShenyangCity,LiaoningprovincefromJanuary2014tomarch2015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s.they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49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patientsreceivedroutinenursingcare.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receivedcontinuousnursingbasedonroutinenursingcare.Clinicaleffect,SCL-90score,HHiscoreandnegativereactionsbetween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otaleffectiverateof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p<0.05).afterintervention,anxiety,depression,compulsion,hostility,paranoia,somatizationandotherscoresintwogroups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beforeintervention,and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controlgroup(p<0.05).afterintervention,t,p,i,totalHHiscoresintwogroup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beforeintervention,and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controlgroup(p<0.05).theincidencerateoftotalnegativereactionin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ContinuousnursingcaneffectivelyreduceSCL-90score,increaseHHiscoreanddeclinetheoccurrencerateofnegativereactionsofpatientswithStemi.

[Keywords]Continuousnursing;Stemi;SCL-90;HHiscore;negativereaction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持久、乐氐男募∪毖而造成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临床发病较急,患者死亡率较高,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是急诊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的死亡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由此可见,Stemi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3]。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对Stemi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降低了Stemi患者的死亡率[4-6]。但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Stemi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心内科临床的热点课题,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护理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提高其临床效果[7-9]。持续式护理是一种旨在时间、空间上均能给予患者连续护理的一种护理方案,近年来该护理方案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式护理对Stemi患者SCL-90、HHi评分及负性效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治疗的Stemi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43~79岁,平均(61.2±4.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0h,平均(4.2±1.2)h;心脏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10例。观察组男33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5±4.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1h,平均(4.3±1.3)h;心脏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6例,三支病变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Stemi诊断标准[10];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患者;②心源性休克患者;③伴有溶栓禁忌证者;④伴有肝肾等实质器官疾病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措施包括给予患者流质饮食,增加维生素、低脂肪、高蛋白含量食物的摄入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部分大便干结患者可使用开塞露通便,避免用力;同时加强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心电图的监测,尤其注意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对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安排。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持续式护理,患者自入院后即开始进行护理,建立护理档案,登记患者家庭住址、电话等信息,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溶栓治疗,待其病情稳定,满足出院条件时,嘱咐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将进行1年的随访干预。主要内容包括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家属的相关信息,对发病诱因做出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方案,尤其是使患者摆正心态,提高在出院后对护理和治疗措施的依从性。生活方式干预,吸烟、饮酒是重要的诱因,因此必须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予以纠正,包括禁烟、禁酒,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氧运动。饮食指导,主要是限制患者对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的摄入量,烹饪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尽量不用动物油。心理干预,由于该病很难痊愈,治疗护理周期较长,患者难免产生烦躁、抵触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树立正确的理念,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疏解不良情绪,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4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判标准如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无发绀、烦躁等情况;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伴有轻度发绀;无效: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10]。总有效=显效+有效。②SCL-90评分[11]:SCL-90包括90条项目,采取0~4级评分,分别是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偏重(3分)及严重(4分)。③HHi希望水平[12]:采用中文版Herth量表进行评估,包括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采取积极行动(p)、对现状及未来的态度(t)共3个维度12个指标,采取1~4级评分,得分12~48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④负性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穿破动脉、低血压、皮下血肿、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等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秩和检验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χ2检验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躯体化、其他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躯体化、其他等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H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t、p、i及HH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p、i及HHi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负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穿破动脉、低血压、皮下血肿、尿潴留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负性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Stemi病情发展极快,致死率较高,结合其发病机制研究结果,对该病的治疗目标为尽快解除患者冠状动脉阻塞以恢复冠状动脉血供,改善心肌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功能。近年来,临床通过介入治疗有效地降低了Stemi患者的死亡率,但由于该病的危害极大,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钐造成严重影响,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出现偏执、敌对等一系列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丧失治愈的希望,对临床治疗效果十分不利[13-16]。为此,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持续式护理是一种贯穿患者入院、出院及出院后随访整个过程的护理模式,临床将其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取得了良好成效[17-19]。本研究旨在分析持续式护理对Stemi患者SCL-90、HHi评分及负性效应的影响,为临床提高对Stemi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常规护理,持续式护理对患者的护理延续时间更长,医护人员陪伴患者的时间也更长,这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各类突发状况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突发病情对患者的危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否乐观面对病情,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恢复健康对患者能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取得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躯体化、其他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p、i及HHi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希望水平评分,使患者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情。而希望水平评分中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采取积极行动以及对现状和未来态度评分均显著升高,这意味着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于治疗措施的实施、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20-21]。

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负性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一方面是持续式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对可能发生的负性反应事件及时采取了必要措施,另一方面是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综合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持续式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希望水平,降低负性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懿,王磊,张敏州,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2]张秀英,赵冬,王薇,等.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1):1-4.

[3]谭静,华琦.中青年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9):3354-3356.

[4]邓翠云,董明慧,孙世博,等.尼可地尔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脏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238-3240.

[5]武国东,邹颖刚,及志勇,等.血栓抽吸术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448-4450.

[6]杜宏娟,孙德国,赵利华,等.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72-6273.

[7]张学萍,魏素芳,沈莹,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02-1104.

[8]李宜,张国娟.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82.

[9]姚晓琴,郭玲.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4(21):2381-2383.

[10]张斌.2013aCCF/aHa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4(9):608-610.

[11]谢华,戴海崎.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56-159.

[12]高云,周英,王新,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症状困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95-298.

[13]任利辉,叶慧明,曹世长,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的长期死亡率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73-4675.

[14]王慧娟,秦俭,万云高,等.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9):5651-5654.

[15]汪佑诚.研究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8):193,196.

[16]单兴华,陈亮,李文文,等.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院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5):933-936,994.

[17]路维玲,徐翠荣,李洪图,等.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全麻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感染的预防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7(2):259-261.

[18]姜静.持续护理和自我效能评价在老年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5,44(1):150-152.

[19]黄淼.持续性健康教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生活|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3(28):195-197.

[20]罗青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家庭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3):102-103.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对策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高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该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通常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并且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并不断提升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心血管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笔者特对本院收治的110例心血管急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便能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本院急诊科收治病例;②经心电图、影像学等方法检查确诊,符合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③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悉,签署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恶性疾病;③存在治疗相关禁忌证。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47~75(61.0±7.9)岁,疾病类型:15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心绞痛,10例心律失常;nYHa心功能分级:33例Ⅲ级,22例Ⅳ级;观察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5~76(61.2±7.8)岁,疾病类型:17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心绞痛,9例心律失常;nYHa心功能分级:32例Ⅲ级,23例Ⅳ级。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控制血压、营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等,另外,护理人员要给予综合性、连续性护理,积极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督促患者按规律作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生产企业: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558)治疗,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mL与5%的葡萄糖溶液250mL充分混合,对患者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死亡率,根据患者治疗心功能改善情况将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计算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并对(%)行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行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康复护理;体会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血管供血故障导致脑组织损坏引起。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情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或预后不当可能致患者死亡[1]。相关数据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达41.7%,合并脑疝后死亡率在80%至90%之间[2]。本文就此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56.1±7.8岁。相关病史:有冠心病史者6例,糖尿病史者10例,高血压病史者15例,风湿性心脏病史者15例。护理前患者临床表现:脑疝18例,呕吐32例,偏瘫、高热33例,消化道出血12例,癫痫2例。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护理大面积脑梗死发病一般比较急且严重,为此要严密的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特别要观察患者颅内压是否上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通知医师并处理,有效预防脑水肿、脑疝等症状。若患者瞳孔发生了变化,则告知医师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等监控。若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嗜睡、反应缓慢且谈吐不清,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新的梗死状况,通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监护,增加巡房次数,以便及时抢救。

1.2.2心理护理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且严重,患者及其家属一时难以接受,特别是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等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性格等给予对应的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来说,要耐心、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神志不清醒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并以成功案例引导患者家属树立信心。

1.2.3安全护理多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偏瘫,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安全护理,如床旁设置护栏等,有效预防患者跌倒。此外,专人陪护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帮助患者翻身或下床,避免患者自动拔除各种管道。

1.2.4并发症护理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期间易出现肺部感染、脑疝、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为此要重点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①肺部感染预防。进食时帮助患者选取半坐卧位,少食多餐,进食完毕后持续半坐卧位半个小时左右,避免出现胃内容物返流现象,且做好吸痰工作(吸痰不要选取进食前后半个小时内进行)和口腔护理工作。对于吞咽困难(超过1个月)患者来说,要给予经皮胃造口术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部感染。②泌尿系统感染护理。若患者不能自行排便,则要留置导管(或者给予膀胱造瘘术治疗),定期对膀胱进行正确冲洗以及伤口无菌换药。同时加强会护理,对于尿失禁患者来说,最好使用套导管,且不要反复导尿,减少或避免尿路感染[3]。③褥疮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理,同时定期指导或帮助患者翻身,一般2至3个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背部相应部位。④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护理。对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全面观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或功能锻炼。若患者不能自行活动,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适当运动锻炼,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血栓,要马上抬高患者患肢,给予抗凝治疗,若无效则行尿激酶溶栓治疗。⑤应激性溃疡护理。该并发症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症状之一,采取抑酸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1年,统计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转率及死亡率)、并发症等情况。

2结果

经综合护理后,本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好转35例,好转为77.78%(35/45),死亡10例,死亡率为22.22%(10/45)。其中合并脑疝死亡5例,其他5例死于各种并发症。45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8例(17.78%),消化道出血5例(11.11%),泌尿系统感染3例(6.67%)。

3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由脑动脉主干阻塞引起,常分布在脑叶或跨脑叶部位,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相关文献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发病于老年人中,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是引发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4]。本组患者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8岁,多数为老年患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时,脑组织缺血缺氧,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影响神经元、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伤害内皮细胞,引发脑水肿、脑缺血等症状。为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形成脑疝,给予患者利尿剂、脱水剂等治疗。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预后不当,为此必须加强护理干预[5]。

本研究对我院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本组患者好转率为77.78%,死亡率为22.22%。其中5例患者死于脑疝。为此需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能力,有效降低颅内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疝症状的形成。另外5例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为此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并发症护理,如帮助患者选择正确的,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炎;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清洁,1天2次,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等等。此外,还要延续护理,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医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指导、示范,延续治疗,该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并发症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晶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附79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85-286.

[2]刘丽,王丛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36):205-206.

[3]程改存,韦莉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6):75-76.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本院回顾性分析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试图推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并以此为依据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现将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2例,女性患者为38例,平均年龄为(66.85±4.64)岁。经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心律失常发生部位为:侧壁、前间壁、下壁、前壁、右室下以及内膜下,其中以发生在前壁的心律失常作为多见。在门诊、急诊或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第一次借助听诊、心电监测或心电图检查得到的心律失常结果称之为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也就是指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等。

1.2方法[1-2]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办理入院后,立即施行24h的心电监护,时间应当≥1w,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4h,以此便于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6个时间段如下:01∶00~04∶00、04∶0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分别将其简称为1、2、3、4、5、6时段,以患者出现胸痛等表现作为起始发病时间。

1.3统计学方法[3-4]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h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疼痛、心律失常、心脏功能衰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具有发病快、病情反复发作、死亡率高的特点[5]。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上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h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发生在17∶00~04∶00。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可能同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相关。04∶00~12∶00这个时间段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最高,这便会促使患者的心律增加,血压升高,心脏收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这些都会造成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足[6],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本文在归纳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的基础上,以预防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了预防性护理方案,详情如下。

3.1营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护理人员应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修养康复环境,病房的布置应整洁干净,舒适温馨。病房应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23℃~26℃,平均湿度在60%~70%[7]。病房的布置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

3.2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应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干预,让患者认识到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的治疗原理、作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醒患者用药的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后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处理工作。

3.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的病情,当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出现恶化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认真细致的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积极搭建患者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桥梁。

3.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康复禁忌等[8]。护理人员应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讲解,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认真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态度应亲近友好。

参考文献:

[1]柳林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要点[J].中国处方药,2014,11:141-142.

[2]刘伟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2707.

[3]宋淑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07:12-13.

[4]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48-149+152.

[5]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441-1442.

[6]陈敏雄.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07:330-331.